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7 17: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第1篇

摘 要 本文简单叙述了我国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老旧无法满足当前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性不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地区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普遍不高等,并对体育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大环境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等,希望可以对处于教学改革迷茫期的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教学现状 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证实体育教学具有多功能性,而多年以来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因其所占升学比例较小,导致其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本文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对体育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大环境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老旧无法满足当前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文化课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收效,而体育教学则因缺乏完善有效的监管考核机制而导致收效甚微,揪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对体育教学几乎没有要求,因此导致教师没有压力亦缺乏改革的动力。2.因体育教学在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其本身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无法得到重视。3.因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尚不完善与成熟一部分体育教师不愿意承担变革有可能带来的风险。4.通过几年的传统体育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已经适应了这种散漫的教学模式。

(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性不强

传统体育教学因缺乏完善有效的体育教学考核机制,致使许多体育教师无法直观的获知体育教学的初衷与目的。因体育教学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学大多以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应对升学考试以及自由活动为主,因缺乏明确的教学方向从而导致大部分地区的体育教学较为盲目,目标性不强。

(三)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上节提到我国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多以体能训练、应对升学考试、运动技能训练为主,而这些训练显然是较为枯燥不易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的,且这样的教学目标也与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主旨,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是没有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提上日程的。

(四)大部分地区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普遍不高

由于大部分地区及学校对体育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课只不过是为了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给学生一个“玩”的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片面的认识导致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师方面不够严格,一些学校甚至没有特定的体育教师,而体育课则由有时间的教师,而这些教师往往在专业水平上是非常欠缺的,当然也就无法使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功能得到发挥。

二、中学体育教学应教育顺应形式进行相应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休闲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若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不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改变,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偏离了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与期望。因此,要想使体育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大环境,就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开始,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要秉承科学合理的原则,将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考虑进来,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科学合理且更易被学生吸收。

(二)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体育教学不偏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大方向,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主要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参考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且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教师可将根据所教学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并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以此为方向,最终在阶段性目标逐渐实现的情况下达成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而综合素质与能力并非是人天生就会具备的,而大多是通过后天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可形成的,而近年来,体育教学也一再被权威学者证实其在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四)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教学收效,因此,学校在引进新教师时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体育教学专业水平与能力,同时对原有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准与专业能力,更好的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李爱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上).2013(01).

[2] 郭胜,刘贵博.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造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第2篇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3篇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拓展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潜能是否能转化为显能,关键在于开发。因此,中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它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变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究法,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2.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保护创造个性

首先,要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性人才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提“怪”问题,喜欢解决挑战性的难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引导,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要启发学生扩大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个重视创新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要认识到每个学生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最终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促使他在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

3.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

二、改革中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提高素质教育实效

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以单纯的活动形式代替素质教育,中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又占其中的绝大部分,所以要想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学课程和课堂围绕素质教育目标,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课程改革是推动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有力措施

(1)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通过改革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课堂教学方法应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经验。如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等。

(2)注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要想得到较好的实施,必须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进修工作

学历层次提高进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进修使中学教师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除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还应具备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3.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

在我国中学现阶段的办学条件下,加强所有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抓好中学阶段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使骨干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中学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等组成。

四、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升学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

1.中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定型化的塑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素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进行改革:

(1)改革考试的内容。

第一,突出考试的诊断和发展性功能,注重人文关怀;

第二,以新课程为标准,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第三,注重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第四,适当减少平时考试次数。

(2)逐步取消中考。只有取消中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难的问题。

2.高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考是所有其它升学考试的导向,高考制度改革影响深远,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导向作用。现在的高考还是以升学为目的,考察不全面,极易在学生中引发普遍、严重的偏科现象,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今后的高考制度改革应该注意:正确处理高考与高中教学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内容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可以举行每年两次高考的试点;录取方式可实施网上录取;提高命题技术,改进考试手段。

3.教育评价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评价制度直接体现着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4篇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沪上知名高校分别公布了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具有标杆效应。今年年内,沪上其他高校也将公布相关使用办法。2017年起,上海将全面实施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反映了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而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同时也对深化高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人才观的转变。将推进高中教育深层次变革。教育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最后的学习结果上。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活动和行为表现上,是远比分数更丰富多样的学生能力和品质。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所谓“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听话、安静、记忆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和质疑。喜g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能够坚持,善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传统高考”的重大突破。破除了“唯分数论”。既然要参加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就要“真评价”,而不是“走形式”。四所高校率先公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让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体现了上海高考改革的细化和深化。只有大学真正参与了。才能引领中学教育的改革。大学和中学需要紧密结合,中学要确保记录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大学想要的,大学要将需求说明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高中应根据大学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两依据一参考”,切实推动了中学的素质教育,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提升了中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规划、选择学科专业和发展目标的意识。高校可在“两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变以往单一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结果”的评价体系。高校以此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表现,有利于选拔与高校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学生,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对我们教师来说,今天的教育方式也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都很重,从育分走向育人,做有未来的教育。应成为我们的教育信念和理想。四所高校公布综评信息使用办法,只是开始,高考史上崭新变革,即将开始。(来源:解放日报)

第5篇

素质,是当前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对湖南省6所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不同的学

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同的增值表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

的正相关。这与教育改革的不彻底、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和许多提高综合素质措施的未有效落实密切相关。

关键词:综合素质 增值 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

内涵和要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

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更

关系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自20世纪80

年代素质教育理念最早出现以来,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实施虽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革逐渐进行着,但

至今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我国正

处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如何科学有效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借助教育评价促使学生

全面发展,增值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

有学者指出,增值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是比考试结果更好的指示器,能更好地测出学生潜

能,引导学生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

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

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

素质等,也称为综合素质。单中惠教授认为:综合

素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就是德、智、体、美等方

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

2.增值评价

所谓“增值”,就是指学生个体一段时间先后成

绩进步幅度大小的比较,这种界定已成为世界各国

的共识151。但这项界定仅关注到学生学业成绩的增

值,“窄化”了学校教育内涵而受到了批评。另外一

种观点比较全面,以我国学者任春荣为代表,她认

为增值是“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与同

一抽样中其他学校的起点相似的学生相比,所取得

的某方面或各方面的相对进步”。结合国内外学者

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增值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内

各方面素质增长和进步的情况。增值评价即是以学

生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来评量教师和学校教学

效能的一种方法。

3.综合素质增值评价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就是将增值评价的理念与

方法运用于综合素质测评中,即是以学生一段时间

内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的增值幅度为依据来评量

学生、教师和学校效能,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在一

定时期内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教师

和家长的帮助下,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提升自我,

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在参考了广东、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和长沙

等省市颁布的综合素质测量问卷后,研究形成了包

括2个一级指标(基本指标和发展指标)、8个二级

指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素质、身心素质、艺

术素质、个性特长与创造性)、19个三级指标,共计

25道题项的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卷,问卷中每一

道题项的总分均为100分,允许有小数点为5的分

数。该部分数据由研究者实地调查所得,对象为6

所高中,其中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所,长沙市示范

性高中4所。其中1所高中所在地为岳阳市(该所

中学为湖南省示范性中学),其余5所高中所在地

均为长沙市。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综合素质自

评和综合素质他评三个部分。经相关分析统计结果

表明:综合素质的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间高度显著

相关(p

价是具有有效性的,同时也表明自评与他评间紧密

相关,遂在后续研究中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平

均分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

调研采用同时调查该校高一和高二同学的同

时陛横断设计1,研究以同一学校高一学生综合素

质测查得分与该校高二学生综合素质测查得分的

差值为增值(增值=S高二-S高一),增值类型分为正

增值(S高二-S高一>O)、负增值(S高二-S高一

或零增值(S高二-S高一均值无显著差异)。

三、统计结果与解释

1.中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整体增值情况

研究假设:经过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之后,中

学生综合素质会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研究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法,将高中一年级和

二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

均值比较,以均值比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

标准,T检验结果如果显著,则表明学生在综合素质

某一方面出现了增值,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

值类型为正增值(S高二-S高一>O)、负增值(

S高二-S高一

无显著差异)。根据前面对综合素质的定义,研究者

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

术情操、个性特长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六个方面对学

生综合素质加以考量,并将增值情况的检验结果汇

总如下表(见表2至表6)。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T检验

表明不同年级对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

公民素质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

对诚实守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t=2.58,p=O.01),

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负增值(1.45)。总体而言,高二年

级较高一年级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均值都有所

下降。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上升,中学生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没有进步,甚至在诚实守信

方面出现了下降趋势(见表2)。

表3表明,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年级对知识

结构、方法能力和态度习惯三个方面的影响均存在

非常显著的差异(p

这三方面的均值都要高于高二年级。随着受教育的

增加,中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显

著的负增值。这与年级增长带来的知识难度和学习

压力的加大密切相关(见表3)。

表4表明,年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

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对体质健康和体能健康

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

负增值。总体而言,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

能素质要比高二年级的好(见表4)。

从表5可以看出,年级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影

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对艺术表现、艺术

水平和个性特长的影响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学科个性特长的负增值幅度最大(见表5)。

表6显示,年级对实践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影

响都存在显著差异,尤以成果表现(撰写研究报告、

论文的数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现情况)和新意

成果最为显著(p

值。总体而言,从高一到高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负增值。从所有指标的整体分

数来看,成果表现的平均分(71.68和66.67)最低。

从增值程度来看,尤以新意成果的四个方面负增值

均值最为显著(4.87~6.06),其次是个性特长的三个

方面负增值均值较大(3.66~3.94)(见表6)。

2.不同学校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增值表现

在此基础上,研究以年级自变量的两个水平

(高一和高二)的得分表中综合素质增值分的差异,

通过对年级与学校在综合素质测评各题项上交互

作用的考察,以及进一步对交互作用显著的题项进

行的简单效应分析,考查了增值分在各个学校上变

化,也即学校的增值差异。按同样的方法,采用方差

分析T检验法,将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在综合

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均值比较,以均值比

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标准。T检验结果如

果显著,则表明该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某一方面出现

了增值,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值类型同样分

为为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通过对6所学校学

生的综合素质增值情况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

所省示范性高中在能力技能、成果表现、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大幅度

的正增值,其余方面负增值也相对较少。而在市示

范性高中中,综合素质某方面的正增值极其少见,

只有1所在体质健康方面呈现了显著正增值,而大

范围的负增值集中显现在长沙市的某2所示范性

高中中。

四、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1)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

负增值的局面,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可知,中学生综

合素质增值类型基本表现为零增值或负增值。说明我国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并未有效落实,全面发展的

目标也还远没有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改革不彻底,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

存在。虽然素质教育的方针已提倡多年,但目前的

教育体制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追求高分是许

多学校、老师乃至家长的唯一目的,高考定终生的

结果导致学生一味盲目地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

方面素质的提高。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上升,中学生

逐渐丧失了个性特长发展而趋向于成为高考的统

一批量产品。

第二,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比如上课形式单

一,基本都是教师一味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德育

缺失,学校和老师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如何应试,而

很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主要依靠空泛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生活实践方面道

德素质的培养较少;学校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创新素

质的课程与活动,很少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和思考

的精神;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本应该单独完成的实

验演练为多人合做甚至只能观摩,学生实践能力不

足等。

第三,许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只流于形

式而并未有效落实,学校走走形式,学生敷衍了事。

(2)不同的学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

同的增值表现

总的看来,尽管整体上各学校综合素质出现了

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但进一步研究发现,

具体就某些学校而言,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的

分布则明显不同。省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正

增值要明显强于4所市示范性高中,其负增值也要

明显弱于长沙市的4所示范性高中。由此可以看

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

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校际间的资源差距对学生综

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讨论

多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进行了大量探索,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在激励中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发

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中学生素质

综合评价所涉及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还存在一

些明显的缺陷,如: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系统的素质

测评方法和理论研究;缺乏先进的测评工具;在传

统的素质评价中,被评价者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在中学阶段,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先天素养、家

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状况等迥然不同,其综合素质也

一定会存在差异㈣;另一方面,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

成长和各方面素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他们各方面

素质发展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何科学

正确地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评量,促进每个孩子

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缓

和这一困境,它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值为参照来

评价学生进步幅度,相对于传统只重结果的评价方

法,增值评价更关注评价的起点和过程,不仅能更

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还

能分析出与学生综合素质进步相关的各类因素,便

于学校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个体差异

及时调整和矫正,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

方面,学生在增值评价中,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

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发

展。这种弱化横向比较、凸显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

更有利于中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也有利于推进素质

教育和教育公平。在不久的将来,中学生综合素质

增值评价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评价方法。

五、启示与建议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

路,为传统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更好

地运用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综合素质

各项指标,针对增值评价统计结果中负增值较为显

著的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只有诚实守信这个指

标出现负增值,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等现象,对考

试与分数的过分注重可见一斑。因此,加强对中学

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降低对分数与排名的过分重

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

质,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

2.在身心健康方面,不仅要丰富学校体育锻炼

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

识。同时学校应该有效地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立专

业的心理辅导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

新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不仅仅是无限制地灌输文化知识,将学生培

养成学习的机器。

4.在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中,政府不能只重视优

第6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体育教学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重视。体育教学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通过其心理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从而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素质中的全面作用。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体育教学在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中扮演的关键作用,以期为推动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学体育综合素质教师学生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正全面从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向以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中小学教育不再单纯的追求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而是追求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全面均衡发展,只有培养出文化成绩、思想品质、生理素质、劳动技能、心理素质均衡发展的学生,才能为高速发展的社会输送真正合格的人才。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在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观察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如下:大部分中学非常普遍地存在体育教学资源如体育场地不足的现象,对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作用;部分中学办学理念仍然十分传统,一味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似乎只有取得较高的升学率才意味办学的成功,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均衡发展的需求视若不见,往往采用D占体育课程时间的方式为文化课腾出时间;部分中学配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严重不足或者管理十分混乱,使本就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多或少都可以归因于中学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欠缺,没有认识到体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转变办学理念,充分认识体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学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很多中学教师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推动学生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深层发展,提高大脑机能,为他们开展智力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体育运动的实践性和对抗性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的全面发展,个人或集体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凭借其不确定性的运动特点将外在形式的肢体运动和对抗发展为内在的大脑智慧的较量。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对示范法、比较法和观察法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观察力;通过对各类技术动作的练习提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游戏和教学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应变力和思维敏捷性。由此可见,适量的体育活动对中学生智力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发展,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处于相对和谐的发展状态。

(二)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

中学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校体育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开展“不打折扣”的体育教学,是贯彻学养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体育运动是提高学生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各类体育项目如球类、体操、田径等,要求学生在相同的规则和条件下完成,参与者都想尽快地完成设定目标,尽快求胜,这种心理动机能够促使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进取精神。此外,体育锻炼时提高中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学生塑造形体美,让学生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衍生出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灵美的发展。各类体育教学手段、队列练习、体育表演和游戏活动,都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外在美体验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中学体育教师是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个人修养。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体育活动在健身练体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很多义务教育工作者只是片面地认识到体育的健身教育功能,实际上体育锻炼都具有一定的强度,要想完成一定的任务目标,学生往往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如长跑锻炼,就能够有效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一种艰苦奋斗的过程中提高个人吃苦耐劳的品行,达到修身目的。中学体育的学习进程需要学生付出体力和脑力上的努力,而且体力付出往往大于脑力付出。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前提下明白只有劳动越多才能收获越多,这是对学生很有效的敬业教育。此外,体育道德的教育会让学生明白在体育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一些道德风范,如公平竞争、刻苦训练、拼搏进取等,这些体育精神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媒介,对于中学生的修身养性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中学体育必须在教育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助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学体育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和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学教育体系应该重视并重点发展的项目。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因于对中学体育具备的素质教育作用认识不清。因此,全面认识中学体育的各类教育作用,是深入推动中学体育改革,发挥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秀梅.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未来英才.2015(22):175.

第7篇

多年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生活、成长和其他方面的综合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网络与计算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由于信息化、智能化和交流环境的变化,使得本来面对面的班级管理工作,变得难度加大,变得手段和方法需要更新,更需要接近学生的学习习惯,接近学生的需求,更需要接近现代环境的要求。

在以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必须突出学生实际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在深化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理念的影响下,一直致力于对初中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与科学实践,探索出一条“以初中学生需求为目标,以动态管理为基本模式,以网络教育为主体,以实现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深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1 “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

所谓的“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就是“以初中学生需求为目标,以动态管理为基本模式,以网络教育为主体,以实现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的核心就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做人、成材、面对生活现实的综合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对人的学习与品质教育。目标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依附于网络这个载体;基本的手段就是网络、计算机等媒体;管理模式与方法是通过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的特殊效果,加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能力需求与共同的环境分化,实现对被教育者(初中学生)的综合管理教育与综合做人教育。下面介绍它的特点。

1)发挥了网络和计算机的作用。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更不是教学环境的改变,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利用好这个先进的手段,服务于教学与管理,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与管理。从这个层面上讲,做好“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的应用,就必须突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发挥网络与计算机特有功能,实现对班级管理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2)创新了班级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在网络与计算机的环境下,原先那种教师讲台上讲,而要求学生做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落伍,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化解与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实现对自我教育与制度约束的教育中去。这样,班级管理与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创新,而网络与计算机正是创新与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

3)能够达到有效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网络和计算机时代,赋予初中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已往教师手把手的说教式班级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与学生个体化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也急需提高与升华,更多的是如何考虑,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去实现对人的教育与培养,实现素质教育,实现品质教育与综合的成材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与高尚品质的形成。而“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就是通过网络与计算机的教学手段,达到上述预期目标,助推素质教育向高水平、高标准方向发展。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爱好、兴趣和综合创新能力。“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通过网络、计算机手段和发挥教师管事的才能,充分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动手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调动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挖掘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一种创新的引导与教育作用。这是因为“四个以”是通过兴趣培养为载体,从而达到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目的,这是由网络的先进性、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和娱乐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

2 “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的具体应用

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实施“四个以”创新管理模式,一直是笔者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之一。三年多来,笔者始终以“四个以”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为主体,在初中学生中进行班级教育育人、思想政治方法育人、行为道德品质育人和先进思想理念育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深受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好评。

1)以初中学生的成长、学习和个性需求为目的,强化班级管理的能动作用。初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受教育者,由于年龄、知识、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有差异,其管理与教育也必须存在差异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寓教于兴趣爱好,寓教于个性化品质养成之中。比如,初中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其自我约束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受网络、计算机媒体的影响,个性孤僻,善于独立玩耍,不善于听取集体教育,导向性教育目标受到威胁等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如果作为初中的班主任,再每周开好一个班会、每天做好一次专题教育、每天到教室进行面对面检查,已经是不适应学生管理的要求了,就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为达到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教室中的网络与计算机,发挥网络与计算机的作用,选取教育意义明确、针对性强、起到唤醒与引导作用强,能够与初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题材同步的电影、电视、网络作品,定期向学生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计算机的特有作用,受到启发教育,受到教育熏陶,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实现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开放意识、高尚品质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实现对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自我、刻苦学习的教育,达到班会教育不能实现的教育目的,事半功倍。

2)以动态班级管理教育为基本方法,实现初中班级管理的最优化。初中学生,虽然年龄相对较小,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与参与活动的意识并不弱,因此,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动态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吸纳网络与计算机先进性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轮流班委制度,实施轮流班长与学习督察员、纪律督察员、卫生督察员、体育文艺活动督察员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技能和应有的能力,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在此活动中,班主任做好全面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平时参与活动不够积极、性格孤僻、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班主任做好跟踪培养,使动态化班级管理做到不遗漏、不孤立、不偏向、不指向性教育,使班级管理的内化性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对人的全面教育与班级管理全面化。

第8篇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次教育领域的革命,得到全社会的肯定,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都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和完善评价机制是做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感想

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考核必须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对以前教育的否定。另外,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应试素质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当然,不能照搬以前的考试模式,而应当采用新的考试模式。考试的试题包括文化课内容、社会实践内容、基本技能内容甚至审美能力内容等,试题的设置活泼而有趣,通过考试的成绩来检验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水平及学生的成长水平。当然这种考试跟以前的那种期中、期末考试不一样,这种考试内容宽泛、试题灵活,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性。

相对于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学的评价机制相对复杂。因为各个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各个高中面临高考的压力,所以都不得不“应试”,素质教育在初、高中的实施程度远不如小学。鉴于此,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的“高考成绩”和“中考成绩”必须要变。

在变的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全社会都认识清楚一个问题:不能把中考和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标志而进行否定。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评价必须是综合评价、过程评价,这需要社会各方面来支持,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家长的理解、社会的理解、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

其次,中考和高考题多年来一直在尽量减少识记性题目的分量,能力题、分析题、开放性试题等的分量越来越重,这也是变革的一个层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肯定。

再次,建议各高校把招生名额分到各县市,今年已有多所高校参与联考,在此基础上,把名额分到各县市就更应该成为可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再搞各种各样的高考评比了,要坚决杜绝一本上线人数统计、高考录取学生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率统计等等行为,给初、高中学校一个宽松合理的教学环境。

最后,仍然是评价机制中的考试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分开来看,初中教学以“中考”为瞻,就必须改变“中考”的实质,加强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烟台地区率先实行中考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加试,通过实验操作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扭转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使他们明白不能靠讲实验、背实验来应付考试,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必须靠平日的训练来提高的。高中教学始终以“高考”为指挥棒,明年的高中生不再实行文理分班制,对应着高考的时候也就没有了文科和理科之分,我个人设想是否可以在高考时设主卷和副卷,主卷包括语文、数学,副卷包括其他科目,在副卷中一定要有社会实践的内容,要通过副卷看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水平。要通过这一次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水平。

总之,在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考试应该而且必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一环节的运用要结合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甚至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使素质教育的效果能够通过考试结果体现出来,形成量的评价,以此来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真正使教育成为人本教育、全面教育、创新教育,并最终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臧家庄镇寨里小学)

第9篇

《2016年福建省基础教育工作要点》日前印发,要点指出,进一步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幼儿园基本办学标准,推进公民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制定普惠性民办园管理办法,提高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服务试点水平。

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小片区”管理捆绑考核机制,总结提升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经验,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研制中考中招改革方案。按教育部《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研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实施办法。

启动普通高中两项改革试点。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组织开展改革试点,建设省级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改进中小学校质量评价。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加强体育、美育等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很多方面有了改进,但是,因为每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具体教学条件不同等客观因素,使得高中美术教育改革开展和推进不太顺利。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体制使得高中美术教育不受学校、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这种状况致使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很多。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议和改进策略,希望能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和分析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不够重视,美术教育目标得不到落实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和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依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目前高中的教学。很多高中学校还是一贯秉承着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向高考升学率看齐,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调控在高考必修课的范围里,致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存在与否都不关心,更谈不上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学生连培养审美情趣的机会都失去了,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是得不到实施和落实,这在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学生学习知识单纯地为了应考,对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没有意识,真正走入社会将会是“应考”能力很强,而实际工作能力极差。

(二)高中美术课时设置偏少,学生的美术实践机会更少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美术课开设为鉴赏课,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美术课时设置,有的学校只对文科学生设置美术课时,而且一周只有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设置使得学生接触美术的机会甚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呈走马灯式,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了解美术知识,更谈不上感悟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主旨,导致学生的审美缺失。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有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美术的真谛与奥妙,才能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操。但是,大多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繁重的文化课,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美术实践就更谈不上。

(三)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准确,学校对美术教师不重视

不选择艺术院校的绝大部分高中学生觉得高考没有美术内容,只要学习好文化课就可以了,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准确,不充分,认识不到美术教育对提升个人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社会现象也如此,每年高考后,大家都会关注文理高考状元,对美术成绩好的艺考生却忽略不提。因为学科的特点和整体教学环境的影响,美术教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忽视美术教师的存在,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使得部分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教学层面,把美术教学当成落实教育要求的存在形式,美术的审美教育就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素质教育也相应地得不到实现。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一)要高度重视美术教学,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落实

高中学校要重视美术课程课时的开设情况,保证美术课时开设要齐全,要足量,满足学生对美术课的知识的学习和审美需求。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顺利开展美术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更好地落实美术教育目标。学校和教师都要将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将美术学科的特点体现出来,使美术教育的审美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教育会启迪和陶冶学生塑造美的心灵,美术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保证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其审美与育人的教学目标,就要保证教学质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美的艺术境界,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美术教师要力求美术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化,要使学生能配合教学的开展。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产生情感体验,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或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实用性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能主动参与美术教学过程,进入美术学习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的作用,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才是高中教育的目标,而美术教育就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美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美术教学和美术课程的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中学校在正视美术课程作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使美术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将美术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教学中。

高中学校只有很好地认识到当下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重视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学,教师爱教。高中学校要重视美术教师的地位,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专业素养,使美术教学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得到落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素质评价;原则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形势的需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育人过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我在落实德育序列化教育,构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目的及意义

1.1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1.2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动能和珍断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不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人的个体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需要”和“激励”,“需要”是马斯洛的学说,共有五个方面,“激励”有两种:一是行为激励,二是认和激励,我的依据是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论。激励分三个方面: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感情激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一种气氛,使人情感及内心世界变化,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遵循这三个方面制定的。

2.2内容依据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中学生德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及相关内容进行制定的。

3、遵循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2科学性的原则。

3.3导向性原则。

3.4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原则。

3.5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3.6语言激励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五个方面: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学习习惯、个性心理和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共24项,内容分年级体现了科学性、层次性和连续性,评价手册除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外,还有家长助评。体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思想。

5、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资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区教委选了三所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验,一所是松鹤小学、一所是牛首镇竹条一中、一所是樊城区最好的中学三十五中。从试验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而这次试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鹤小学,两周一次小班会,班会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主持,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学生互评,现量化,每次班会老师订出一个主题。竹条一中每次评价后评选出进步最快的学生然后把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家长,三十五中评价出星级学生(分五种一、学习进步最快,二、品德进步最好,三、是最有创意,四、劳动最积极分子,五、综合素质最优。)实施评价方案后,他们不仅认真的做自我批评而且认真的帮助别人。这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6、一些感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提升运动与健康品位,审美与表现能力!

7、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面向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开发人的多种潜能,要坚持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评价。

7.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并与学科学习目标分离,最后确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文明礼貌、自尊自信、团队精神、审美情趣、良好体质”等18个要素。

7.1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学生和教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除研究性学习能力外,每项均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8、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的认识,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与开学,而在于它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应追求“高附加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8.1综合素质评价能深化办学理念,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

8.2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8.3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9、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化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而产生,它也必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经历几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看到了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显现了评价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助推力,也引发了我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9.1寻找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的平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许”统一

9.2探索综合素质评价触角的延伸,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工程

9.3走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境地,促进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毕业和升学中要么“硬挂钩”,要么“软挂钩”,“硬挂钩”导致评价仍然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不如不改;“软挂钩”导致走过场,起不到评价与考试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一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二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的培训机制,实现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2] 刘林平《爱的误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第12篇

【关键词】高考;招生;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日益增长和选拔手段与方式的不断革新,高考招生改革在继续提升公平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若不与高中教育有机衔接,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也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招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1.高考招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衔接的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该制度在人才选拔和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可以说,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二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指引了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质量。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和利益的需求更为多元化,与此相对应,人们对于人才和教育目标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人们价值和利益需求的能力成为社会衡量人才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而这种能力的评价标尺往往是多元化的。作为人才选拔和教育指引重要环节的高考也在寻求改革,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回应上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的多元化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其理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并为高考招生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2.高考招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2.1 功利性和效益性的冲突在通常情况下,高考成绩仍然是高校招生中决定绝大多数学生能否被录取的唯一因素,由此带来的功利性可能会掩盖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效益性。"功利性"和"效益性"的冲突会使得高考招生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张力聚集,最终可能会导致课程改革名存实亡。

2.2 公正性和个性化的冲突。公正性是人们对高考招生的核心诉求之一。我国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众多,公正性尤其显得重要,任何不公正的做法和制度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社会性事件。面对众多考生,通过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基本上仍然是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最优选择。把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量化为分数,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既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把各种不公平的操作空间压缩到最低的程度。

2.3 公正性和地域性的冲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域性差异是比较大的,既包括东部和西部的地域差异,也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相对于东部和城市,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为了保证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在高考录取时,国家往往会给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或农牧民地区一定的分数照顾,从而实现法律所要求的实质平等。

3.高中教育对高考改革的有效衔接

考招生作为连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桥梁 必须让高中教育真正有效参与、二者有机衔接,方可使高校招收到优质、合适的新生,又可使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教育发挥积极导向功能。

3.1 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检测功效。

3.1.1 要坚守其国家考试性质,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对待统一高考的重视程度来认真对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一考评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公平性得到保障,使其考评功能实现最大化。

3.1.2 要对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清晰定位、使二者各司其职,并与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为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以及高校招生多元评价多样选拔体系共同发挥作用。

3.1.3 要提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以考促学"功能,为考生提供更加弹性与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一年多次考试,使考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不良后果。

3.2 在部分高校试点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硬挂钩"。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之所以与高考录取的关系止步于"软挂钩"而非"硬指标",乃由目前的国情所决定。但是,将综合素质评价明确纳入高考录取的考量范围,将会逐渐转变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发挥"指挥棒效应"上。在新的高考录取观引导下,家长和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认分数,教育工作者可借此良机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鼓励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部分自主招生高校先行试点,在招生录取中将综合素质作为"硬指标"纳入其招生评价体系。

3.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机制。国家既然提倡创新人才培养,就应给予配套支持,特别是升学政策方面的支持。

3.3.1 可以选取一些已有较好合作关系的优质大学和中学尤其是大学的附属中学先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制,使学生拥有"升学直通车";如果必须参加高考的话,则降低录取要求,通过一本线即可。

3.3.2 可以借助自主招生政策平台,对高中创新教育实验定向投放一定的自主招生名额,同时,降低自主招生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甚至取消笔试,重点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及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3.3 可以结合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也给予高中创新教育实验一定的倾斜:在学业水平考试上,可由创新教育试点学校自主命题,自定考察的内容、范围及形式,不参加省市统考,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