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时间:2023-08-07 17: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第1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韩俊副司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李颖所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赵天武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万鹏远副所长,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英特尔中国区法律政策总监王世海等共同出席了今天的备忘录签署仪式。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取得积极的成效。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大幅增长,专利申请总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2%,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4%,发明专利申请年受理量稳居世界第三。然而却存在核心发明专利的数量偏少,有效专利不足一半,外观设计专利的比例偏高等问题,这些亟待得到改善。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此次战略合作将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创造企业创新环境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韩俊副司长在签署仪式上表示:“今天这一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合作双方高度重视提高工业行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共同合作开展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及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项有益探索。知识产权中心和英特尔公司均是各自行业里的先行者,希望合作对方进一步密切联系,真诚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也为双方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平台。”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今天和知识产权中心签署战略协议是英特尔支持中国知识产权不断发展的又一举措。希望双方通过共同研究知识产权和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共同营建有利于工业领域创新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达到缔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环境,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继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创新。”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武器,知识产权将成为企业发展,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英特尔公司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知识产权进程,并积极参与其中。2008年,为了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号召,英特尔公司积极与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及其它企业合作,发起“331知识产权培训项目”,目标是在3年内对国内1000个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该培训于去年提前一年圆满完成目标,在北京、青岛、大连、重庆和福州等地成功举办6期,1100余名中小企业代表参加了培训。

创新是英特尔的企业基因,也是其业界领导地位的基石。英特尔认为一个完善的、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激励创新,保护创新,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知识产权与创新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知识产权成果,不断丰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内容。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使企业从创新中获得比较优势,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进一步反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企业也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第2篇

第一条 合作宗旨

按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的宗旨,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水平,打破地区保护,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产业及技术转移,增进地区间投资增长,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条 合作原则

(一)自愿参与。各方自愿合作,参与本协议全部或部分合作项目。

(二)开放公平。各方在合作框架中享有发展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坚持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区域开放。

(三)互动互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优势集成与互补。

(四)依法行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依法行政原则,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第三条 合作要求

(一)各方应主动创造合作条件,落实合作措施,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

(二)加强沟通协调,促进优势互补,协商解决相互关联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提升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第四条 合作内容

(一)政策研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调研及学术交流与合作,实时研究政府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战略性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渠道和措施,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二)宣传与培训。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等方面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培养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提高区域知识产权意识。

(三)中介与信息服务。消除地区障碍,加强规范和管理,统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标准和从业纪律,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及服务质量;加强中介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中介市场规范和繁荣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公众服务领域的合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信息服务和公众信息利用水平。

(四)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定期交流与考察学习机制,及时交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成功经验,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区域技术创新水平。

(五)知识产权保护。九省(区)间打破地方保护,加强区域内知识产权执法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统一、有效、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秩序,整体提高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六)专利技术转移与产业化。建立区域专利技术转移促进机制,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及区域间的合作与转移,充分发展各方的产业优势,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构建区域产业发展链条,提高泛珠三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条 合作机制

为保证有效开展合作,各方同意建立以下合作机制。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协议各方省(区)级知识产权协调机构及相关专利、商标、版权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研究决定合作重大事宜,必要时可召开临时联席会议。会议由协议各方轮流召集和主持,每届会议确定下届会议的主办方、时间和地点。会议设会议主席,由当年主持会议的省(区)知识产权负责人担任。

(二)建立联络员制度。各省(区)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联络员应加强跟踪、落实和情况反馈,畅通各成员单位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合作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建立专题工作小组制度。根据每年联席会议确定的合作项目,成立相应的专题工作小组,开展具体的专项合作工作。专题工作小组成员由协议各方指定,对具体合作项目及相关事宜制订合作计划,提出工作措施,落实合作事项,并定期向联席会议报告合作项目落实情况。

第六条 联席会议视合作情况,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可对本协议进行修订。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九份,签署各方各执一份,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在广州签署,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培训;分层分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对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发凸显。如何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好知识产权资产,成为实现企业赢利的重要保证之一。知识产权培训服务于企业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提升,是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直接关系到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成败。认识并把握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规律,着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对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作用显著。

一、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的特征

企业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企业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的一种有侧重、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于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除具有企业培训的一般内涵,还具有不同于一般培训的其他特殊性。

知识产权是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智力成果本身是无形的,其不具有外在形体,也不占据任何空间。这种无形性或称非物质性,使智力成果的显现和展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对知识产权运用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企业立足于营销创新,注重于企业的商标;有的企业立足于技术能力提升,注重于企业专有技术和专利。不同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需求也各不相同,一个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对知识产权知识的需求也不同,这就需要对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需求进行细分。

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培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具有全员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只有遵循这些规律,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新模式:分层分类企业培训模式,是指企业实施培训工作的标准形式,包括培训需求的评估、培训项目的设计、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评估等有关培训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做法。它决定培训实施的具体步骤,为企业培训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使企业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关系的协调。培训模式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培训的效果。培训模式是针对培训目标设计的。企业培训模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系统型模式和咨询型模式。系统型模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的培训,培训是系列连贯的步骤。咨询型模式强调咨询是培训者未来的工作方向,侧重于从培训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培训实施问题[1]。

知识产权的实践性很强,培训效果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常见培训模式难以直接适用。因此,针对企业知识产权这一专项工作,选择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培训模式,制订一个长效、持久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对增强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尤为重要。

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模式是与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规律相适应的培训模式。由于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对知识产权要求不同,因此对其实行培训教育亦应有所区别。

如,企业管理者只要了解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能重视和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应以知识产权意识培训为主[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要掌握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实务知识,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以能力培训为主。分层分类知识产权培训就是将员工划分为企业管理者、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产品研发人员、营销人员、普通员工等不同岗位人群,根据岗位需求实施不同的培训策略。分层培训就是根据员工对知识产权知识的需求,将培训分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分类培训就是将培训活动分为对普通员工进行知识产权培训的全员培训、对创新能手和企业各级管理者进行知识产权培训的骨干培训、对各级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水平提高的专业培训。

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总体分为意识培训、技能培训、专业培训三个方面。意识培训为普通员工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树立和增强普通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规定员工知识产权最低培训课时,如对新进厂的员工,通过入职培训普及知识产权法规和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育知识产权习惯。技能培训,提高研究人员对专利等技术信息的判读能力,对员工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的培训,使之掌握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工具,对员工进行一些技术创新辅助工具运用培训,如TRIZE、专利地图等,使之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专业培训主要针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利侵权分析、专利战略制定、专利文件撰写等专利知识培训[3]。

实施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应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以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为兼职培训师的制度,以满足知识产权培训的长期需求,普通员工的意识培训应以企业内部培训师实施为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应以社会培训为主,如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等主办的、以获得专利律师任职资格为目的培训等。

三、分层分类知识产权培训的新实践——以总公司企业结构为例在现代企业结构中,总公司下设若干分、子公司、事业部的公司结构较为常见。在这种公司结构下,由于总公司和分、子公司、事业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不同,总公司设有综合的基础研发中心和统一负责各分、子公司和事业部知识资产经营的部门。分、子公司、事业部作为某类产品的制造单元,知识产权创造是其知识产权管理重点,总公司和分、子公司、事业部在同一知识产权培训模式下,两者的培训内容有很大不同。

以笔者所在的梅钢公司为例,其是宝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其知识产权培训的任务、目标、对象和宝钢公司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子公司不负责知识资产经营,宝钢公司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已由起步阶段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目的发展到知识产权资产经营阶段,以专利许可为代表的技术贸易等知识资产的收益在公司收益中的权重呈增加趋势,总公司和子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围绕实现全公司知识产权资产经营这个核心而设置。总公司负责制订全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对总公司、子公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知识资产经营知识培训和知识产权战略宣传贯彻是总公司知识产权培训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创造知识和落实总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是子公司的主要培训内容。

其次,总公司设立专门的知识资产部,对全公司知识产权工作负责,配有强大的知识资产管理团队,负责制订全公司知识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全公司的知识资产分类规划,集中运营;而在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规模小。总公司知识资产部对子公司知识产权生产工作给予指导,检查技术创新指标推进计划执行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指导意见,对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做出评价。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工作重点是推进本单元知识产权创造工作,实现主动保护,落实好总公司的工作要求。因此,子公司必须根据本公司的性质、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和范围制定培

训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正如克里曼·斯通所言:“全世界所有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企业归属感,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从而使企业长期受益。多年来,梅钢公司按照分层分类知识产权培训模式,围绕知识产权创造知识和落实总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持续开展的知识产权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共成长。如某一技术人员,在参加培训前,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总有一种神秘感,对自己完成的技术成果也不知道如何总结申报成知识产权成果,通过持续参加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掌握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有了主动申报专利等自觉行动,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明显增强。近年来,该技术人员已获得授权职务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其职务专利经公司对外许可交易后,不仅公司获得了良好收益,个人也得到丰厚奖酬,成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明星,公司成立了用其姓名命名的职工创新小组。他带领身边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其个人和企业的同发展。比如,企业的某营销人员通过参加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对公司商标和产品的专利权有了深刻认识,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发现了1起假冒公司商标的侵权产品后立即向公司汇报。其后,公司根据营销人员提供的线索,采取相应法律行动,维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总体上看,通过开展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数逐年增加。

四、结语

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模式符合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律。实施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技术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亚杰.对企业内培训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4):45-46.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44-01

知识产权属于特殊的智力创造成果,反映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潜力。目前的企业大都是依靠智力成果来赢得市场,文章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知识产权是知识创作和经济活动中排他性独占权的总称,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它是为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强化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保护、运营而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活动。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的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主要涉及工作的总体计划、组织。二是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商业秘密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管理;其他内容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对知识产权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些企业抢注我国企业著名商标,以阻止我国产品的进入,抢占国际市场。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数量虽大,但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值低,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好多企业忽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高,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也缺乏应有的认知,在商业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过程中,很容易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漩涡,使得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境地;有些企业意识虽然有了,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以满足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进行知识产权竞争的需要。

如何应对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以求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和保持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随着经济发展知识化和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迫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因为企业自主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之间未来竞争的一个焦点就是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所进行的系统谋划活动,通过对知识产权实施动态管理、法制管理、市场管理和国际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运营知识产权的水平,强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实行知识产权管理的意义: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可以更好地运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等。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知识产权的业务统一由总部来决策,总部专设知识产权部门实施业务管理,全面负责的处理所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事务。

(二)分散管理模式

其是企业按照知识产权的不同类别在公司内部分别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的权限仅仅针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当知识产权一旦取得,其他事务由知识产权部统一管理。

(三)类别管理模式是企业按照技术类别、产品类别管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

各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情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

五、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相关资料,我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一)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一个企业若是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意识,那么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就不注意对自己所有的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就可能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同时,知识产权意识的困乏,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概率加大,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可能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难以承担的损害赔偿。

(二)鼓励发明创造

企业可以激励员工进行发明创造,如采取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方法。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制度保障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

(四)设立专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收益的最大化。

(五)制定并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指一个企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遏制竞争对手,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取商业上的最大利益,并进而实现企业愿景的重大决策和规划。

第5篇

现在,知识产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可是我国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企业仍在尝试阶段,同时企业内部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的机构和机制不够完善,需要企业逐步解决。

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概述

知识产权指的就是智力的成果权、智慧财产权,具体指的就是主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拥有的专利权,例如,发明、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又分为精神产权和物质产权,也就既确认了权利主体的所有权,又确认了行使权利后的利益。而知识产权管理指的就是企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自身的知识资本,达到配置最优化,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有制定战略、制度规范的设计、监控操作流程、培训人员等。对知识产权进行高效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保护、应用企业的知识产权。

二、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依据,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可是我国企业在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

1.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

近几年,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意识提高很多,可是还是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缺乏创造、应用、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没有发挥出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本的作用和价值;不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经常无意识的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导致自身卷入商业诉讼之中,进而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

2.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的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的制度没有独立出来,知识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涉及到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的内容和条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能有效的实施,这样一来,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就不够规范。

3.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单独设立一个部门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也没有专业的认识负责这个工作,一般都是由其他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企业在管理知识产权方面也就不会有效果。

三、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我国企业整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都不高,可是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企业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

1.明确管理知识产权的战略

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在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体系中加入知识产权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规划,然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市场和形势的变化调整战略,使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有了制度就有了规矩。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和约束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就是制度。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科学合理的设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标准、职责、执行等,使制度可以全面的指导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使知识产权管理更加的准确和有效,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

3.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进行完善

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对管理进行具体的执行和操作。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后,就会聘请专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进而有效的管理知识产权;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管理的水平,然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通过和企业的其他部门合作,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高。

4.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现代企业进行管理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应用信息技术。现在很多企业试着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汇总、整合、分析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信息,搜集和研究市场中的知识产权资料,及时的了解市场中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也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手段,将企业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途径;科技创新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代化的生产中,资源以及劳动力的优势在不断减弱,各行业都在积极寻找并利用科技资源,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方面。现如今,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力量,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科技敏感性,科研创新成本低,并且在科研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这一方面,我们大可参照国外的做法,比如德国,德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被认为是整个国家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实验室,依靠这些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发明和创新工作。从科研成果上看,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占据了整个国家的七成左右。在美国,一半以上的科技发展项目也是由中小企业来完成的,因此应该重视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它们走高新技术发展道路。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这些企业本身,应该积极寻找市场机会,努力把自身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带动其他的新兴行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途径

(一)积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

作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应该构建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整体的知识产权数量可以提高,并且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知识产权来获取经济效益。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重视的情况比较严重,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甚至很多企业让技术人员申请知识产权,这是非常不专业的做法。技术人员实际上只是对技术比较了解,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法律规定等都是外行,更不要说为知识产权制定相关战略、进行综合规划,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应该站着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知识产权的管理,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聘用专业人员进行管理,需要其懂得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了解相关技术,并且还要懂得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经营。知识产权的专卖管理部门,一定要负责好知识产权的发展规划,协调其他的部门职能,充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项目管理制度

企业的研发项目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依托,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并设置一套完整的控制程序,才能够充分整合企业内部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公关,让企业的技术研发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科研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项目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对待项目研发不够重视,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比如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混为一体,界限不清等。为了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强化项目监督模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筹划专门负责管理项目研发的机构,重视起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项目管理机构应该负责执行项目管理的各个程序,比如立项评估、流程跟踪、成果验收等,还要负责好项目管理研发的各项文件,规范项目管理,使制度更为清晰。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有行业之分,行业不同,技术掌握状况和管理项目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好项目管理的意识,提高重视力度,坚持把技术研发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把科研项目的流程管理作为基础,重视对项目的成果监督,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投入

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加大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才能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科技型的企业,应该把科研投入放在较高的位置,每年维持一定比例的投入水平。但是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状况一般,实力也比较有限,一味地要求企业加大投入是比较不理智的。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科研项目时,都出现了资金供应不足的状况,导致科研项目中断,资金链发生问题,这不但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研究,还会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其他科研项目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寻求资金来源,从多个渠道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的充足。现在国家实行科技兴国战略,有一些帮助科技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而且对很多特定方向的科研项目都有所支持,包括税收方面优惠、科研经费扣除、政府计划项目优惠等。科研型中小企业自身所能应用的资金毕竟有限,所以应该时刻关注政策变化,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从多个渠道入手,积极争取项目研发资金,关注政策的走向,以便利用好政府所提供项目的专项资金。

(四)优化项目研发经费核算

目前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已经建立了项目研发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经费核算制度,制定好研发经费的操作台账,确保每一笔资金投入的产出。制定研发经费核算制度是合理利用企业资金的基础,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核算机构,将科研经费支出科目制定详细的明细账单,并进行归纳收集。研发经费是项目进行的核心和基础,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管理的规范性,造成了很多经费漏算、错算的情况,导致一些资金问题无法找到根源。这严重影响了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质量,不利于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小型企业要想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然要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提高科研技术水平。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实现投入产出优化,合理、高效使用科研经费。

(五)促进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作为科技型的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无疑是最大的经济来源,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情况,很多技术没有投入生产使用,还有一些科研项目由于缺乏转化渠道被终止。其中一些企业在员工激励上做的不够,比如科技成果得到转化了,投入生产了,但是负责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的这种做法无法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性,甚至还会造成很多员工的不满。作为科研项目来讲,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市场应用前景,也就是说这项技术生产出来能够有什么用,有没有人用的问题,然后再考虑该项目的开发难度以及成果转化问题。这些都是科研项目最为实在的问题,假如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这些问题考虑不够周全,就容易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不理想的状况。为此,企业应该制定一些员工激励政策,按照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为员工发放相应的奖励,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重视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密切联系科研机构,形成科研技术联盟,弥补企业自身在科研技术上的缺陷,接触一些先进的科研设备,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结束语

第7篇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系统性。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属于系统性工作,需要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覆盖面非常广。二是综合性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还需要了解与科研管理相关的知识。高校科研管理是把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系十分庞大。三是决策性。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合理的做出决策,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复杂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1、科研管理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在快速发展。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科研管理观念落后,过于注重管理,而忽略了服务的重要性,科研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科研管理与高校发展需求不相符,无法满足高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科研管理水平比较低。除此之外,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而且高校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高校很多科研成果流失,给高校造成巨大损失。

2、科研管理体系不完善

如今,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科研管理权限集中在几个人手中,其他人不具有科研管理权限,导致这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科研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及时解决,最终出现不负责的局面。

3、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高校科研管理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高校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结构来看,高校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而且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低,导致科研管理水平低下。除此之外,高校奖励机制不完善,高校既没有对表现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给予奖励,也没有对行为不规范的科研管理人员给予惩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1、更新科研管理观念

人的思想指导行动,要想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增强科研管理意识,认识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科研管理方案,有计划的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实现有效管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有以下几个:一是学科,二是学生,三是学院。对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明确科研管理目标。

2、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科研管理目标,就必须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高校必须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明确人员职责,把科研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适当的放权,这样可以让科研管理更加灵活,但是一定要避免滥用职权的问题出现,防止阻碍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防止阻碍高校的发展。

3、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

既然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科研管理成效影响比较大,高校就必须认识到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加大科研管理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丰富科研管理人员培训形式,不定期派遣科研管理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开拓眼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满足高校科研管理实际需求。高校必须严格审核和聘用科研管理人员,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高校还必须在科研管理人员内部建立并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对于工作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对于工作表现不佳的人员,高校也需要给出相应的惩罚,规范科研管理人员行为。高校需要整合科研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出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和优势,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具有责任感和凝聚力,顺利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实现科研管理目标。

4、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如今,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机构,高校必须增强产权保护意识,才能避免产权被侵犯。对此,高校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让高校科研管理认识到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高校必须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把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并做到有法可依,以多种形式来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而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高校也要为科研管理人员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虽然科研管理部门属于服务部门,但是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不比其他部门低一等,高校要平等,公平的对待科研管理部门,肯定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突出科研管理部门在高校的主体地位,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科研管理目标。事实上,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高校需要多关心科研管理人员,多与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科研管理人员也要定期把科研成效以报告的形式交给高校管理人员,为高校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第8篇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结合密切,它围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人才需求,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通过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其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大小有赖于它科研水平的发展。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当代科技创新要求,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重视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就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科技管理工作应在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中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的作用,在科研经费、科研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监督、指导、实施作用,“其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工作的正常运转。”[1]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必须加快科技管理模式、科技管理手段和科技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转型,实现自身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对于促进高校科技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现实状况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大多办学时间不长,且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故在科研管理方面难免有着先天不足。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形式粗放。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至今仍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潜在影响,科技管理观念陈旧,手段简单,形式粗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科技管理部门只注重简单的程序化管理,仅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通常展示的工作状态主要是接收上级项目申报文件并将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系部,然后等待科研人员前来申报项目或报送各类数据、工作计划,科技人员再把项目材料汇总上报,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等。这是一种浅表和经验式的科研管理模式,它不仅不具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性,而且组织协调效率低,实际执行能力也很弱。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形式粗放,科研管理工作者与学院教师、科研人员沟通不足,导致无法很好的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相当部分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搞不出什么名堂,只是为评奖、应付职称而已。他们偏重教学轻科研,即使申请到科研项目也只花少量的时间做一点表面文章;并且只求数量轻视质量,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极尽所能的拉关系走门路,形成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不良风气。

(二)信息网络化程度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开始融入到科研管理领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意到信息网络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管理人员运用网络化能力不足。许多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科研管理所涉及的统计学、情报学、概率论等知识;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科研管理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统计、归档、资料的查阅和交流的电子化;不能利用信息手段对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和科技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业务处理,以达到提高科技管理效率的目的。二是信息网络建设不够健全,没有搭建起相应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网络不健全,不能发挥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应有的优势,不能及时地研究信息,不能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并形成有效的网上信息传递机制,这使得不同地域或者学院之间信息沟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联合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专利、产权保护意识弱。在我国,高职院校是知识产品的主要产出基地之一,其成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众多领域,比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权以及其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知识产权等。然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并没能成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强大拥有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知识产权知识了解较少,对专利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他们往往把科研工作的重心放在项目申请、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结题、鉴定以及报奖上,忽视了专利申请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许多科技人员为晋升职称而盲目,使得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二是科研人员无力承担专利费用。有些高职院校规定专利费用从科研人员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支出,这对一些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课题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至使不少科研人员因为难支付以及维持专利费用而放弃了对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三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学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有些科研人才在调离或辞职时带走科研成果或专利,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给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四)成果产业化少。我国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推出,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被转化利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在高职院校中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被束之高阁。这使得大量的科学研究流于形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推进作用。造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未转化的原因诸多:一是许多科研人员研发不是以市场为导向,项目选题与生产实际脱节。高职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没有突出专科院校的独特性,科研项目无重点、无特色,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市场定位不准确,科研成果本身不成熟使成果游离于市场边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有些科研成果虽然理论依据充分,在实验室中也能得到有效的验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不方便,不适用于推广应用。二是高职院校对自有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项好的科技成果要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首先要让需方认识和了解。高职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担当各种科技信息的传递媒介,它是各种校企合作会议的组织者和承办者,各种科技成果会、展示会的组织参与者以及充当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工作人员之间的牵线者等。[2](p33-35)他们为科研成果与需求企业之间架起桥梁、连成纽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工作比较重视,管理也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但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意识却比较薄弱,与企业沟通不畅,导致企业对高校有哪些成果不是很清楚,自然就谈不上成果转化。三是科研人员与学院仅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先进性,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作为最终目标。无论是对学院的综合实力评价,还是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晋升考核,都是以篇数,出版专著部数,获奖成果等级和数量为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没有明确要求。受这种考核政策的影响,很多科技人员专注于课题申报、研究过程和成果奖励的申请,而对科技成果能否走向市场漠不关心。四是企业采用成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形成产品要经过小试、中试放大、小批量生产等一系列的实验,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支出,这就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中长期投资。由于企业资金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导致许多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短期利益,不愿从高职院校购买科技成果,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游离于市场之外。

三、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科技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实现科技创新的能力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各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观念,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科技管理政策,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学院科技实力,发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

(一)创新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更新与观念的转变是新时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与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相结合,做到管理规范化,管理目标具体化。近年来,高职院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学校科技管理工作相应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作为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灵活地运用于科技管理全过程,并且善于组织协调,做好学校、社会与科研人员的桥梁,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善于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分析科学前沿信息,并作出正确、果断的决策。精细化管理需要依赖于完整、规范的制度,才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高职院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公正与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严厉禁止采取剽窃手段或请“”代劳而骗取科研奖励的急功近利行为,提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对于有科研成就的人员,可以采取一定比例的项目津贴作为奖金,或在晋级、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中予以量化的鼓励政策。给他们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以实现其人生价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性。有计划地组织和建设合理的科研梯队,形成持续稳定的研究队伍。科研管理部门还要加强项目检查监督,建立创新的动态追踪管理体制,组织同行专家采用定时多媒体汇报和现场查验的方式,集体评议,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评审验收注重评价科技活动本身而不是注重对人的考核评价,要能全面反映科学的内在本质,保障其所取得的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公正性。

(二)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管理模式,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是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有效手段。[3](p119-120)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各种科技统计软件,对各种科技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科研资源的分享率,实现科研资料的共享化,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便捷的检索服务,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打破学校、专业界限,突破封闭性,形成群体优势,开拓高校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同时,应用最新的数据网络技术,建设好科技管理部门的在线管理系统。对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如立项、审批、研发、鉴定验收、申请奖励或专利,成果转化等及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及时研究信息、技术成果,寻求科研合作对象,借助网络信息渠道实现高校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良性流动循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健全院校的信息网络,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信息时代科研管理手段的一种变革,对实现科研管理创新,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专利、产权的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是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层次,增强高职院校科技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做好知识产权工作,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其次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奖励机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把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性、经济性与法制性结合起来,制定一套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客观要求又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学院可设定专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护的具体实施,并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对于授权后的专利,学院再予以相应的奖励政策,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奖励资金,并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加大对专利成果的权重比例,同时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防止知识产权因人才的流动而流失。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31-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人们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是十分关键与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仍然漏洞百出,与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让高校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让其众多的科研人才与雄厚的科研实力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减少知识产权流失率。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我国教育综合实力也在发展之中,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产权生产基地,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很多高校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出台之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获得了质的飞跃。同时,高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了向法律权力化发展的推动力。此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受到各界重视的同时,很多企业开始了与高校的合作,这就让高校科技成果有了转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在不断的提升之中,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之中。但是,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率目前来看仍然较高,这是因为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无专人进行管理。这就让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发展与未来愿景的实现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为欠缺。我国已经出台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具有法律约定的知识产权。因此,我国高校管理层开始密切关注起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是,高校领导层并没有把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较为薄弱。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真正跟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步伐,很多科研活动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独立行为,似乎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毫无关联。因此,有些高校教师对于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感到漠然,也不能意识到要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知识产权的个人权益。当然,也有些高校教师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应该要申请专利。种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欠缺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得不到位,知识产权流失率较高;

(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逐步形成一个较为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只是让下属部门比如说科技处等进行附带管理。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不够专业化,同时还无形中增加了其他部门的管理难度与工作量,有时会造成兼职管理部门的工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我国高校在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中获得的成就基本上占据了大概一半的比例,但是,高校申请的发明专利却只有百分之十几,很多获奖科技成果并没有去申请专利,这就造成了这些科技成果被白白浪费或者闲置在那里。因此,高校的这种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就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着“重论文轻专利、重成果轻转化”的不良现象,这就让知识产权面临着流失的可能性。在高校的管理机制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教师的待遇和职称晋升等几乎都没有关系。一些教师离开学校后还直接带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些种种不良行为都让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同时,高校还缺乏对教师的完善管理制度,在当前市场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流动现象较为频繁,而这就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和流失。一些高校科技成果会随着人员流动而出现被盗或者流失的问题,有些高校教师甚至会出于私利而把科技成果低价转让给其他单位。

三、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应该尽快树立起先进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教育部已经在2004年的时候就召开了专门针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会议,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应该尽快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让知识产权在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事实上,高校作为一个知识的集散地之一,它要想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就应该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手段。因此,我国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列人高校科技工作体系当中去,并把此作为考核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领导层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调控与规划,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领导,成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与实施者。这就需要高校领导不断培育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充分发挥出管理部门的协调监督作用,真正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做。同时,高校还应该强化宣传与培训工作,让高校教师切实体会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及时掌握各种知识产权流失的可能性渠道,真正从思想上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此外,高校还应该有计划的培养或引入一批知识产权专业工作者,让他们具备专业技能,同时又能够处理一些知识产权矛盾与纠纷。这就是说,高校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知识产保护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与保护能力。那么,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知识产权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可以开设一些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强化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活动,真正让高校领导层改变观念,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通过统筹规划来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人才培养 对策 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点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培养和凝聚知识产权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举措和重要保证。

一、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度重视

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相关制度,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010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保障措施,将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等3大工程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培训”等6大计划,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浙江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知识产权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浙江省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缺少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规划、教材、产权培训师资和承担知识产权培训的相关机构。二是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严重不足。三是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人才短缺,研究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匮乏。

《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实施浙江省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通过以公派研修、引进聘用、重点培养、分层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100名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培育1000名具有较高知识产权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培训10000名以上企业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加快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因此,在浙江省高等院校、专利机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单位中,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逐步培养造就一批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及实务技能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一五”以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注重高端人才培养

2006年以来,浙江省知识产权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2009年,在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的关心指导下,省知识产权局、省外国专家局启动了浙江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赴国(境)外培训计划项目。计划将用5年时间培养100名左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2009年至2012年,已有80名知识产权人才赴美进行了专业培训。促进浙江省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知识产权(专利)工程师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2007年,杭州市知识产权局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工作,并出台了《杭州市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目前,杭州市认定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242人,其中具有专利管理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27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15人,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充分肯定,为加强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从2008年开始,这项工作已在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等地得到推广。各地市正在积极推广和完善专利管理认定工作,通过考前系统培训,严格考试要求,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进一步熟悉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专利检索、专利信息分析利用以及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浙江省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各类人才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体系,开展了各级、各类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并取得明显进展,实务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中,专利人才队伍快速成长。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在册专利机构及办事机构共79家,329人获专利人资格证书,从业人员近800余人。企业人才工作亦有序推进,将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纳入区域试点示范和企业试点示范考核范畴,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实务型人才培育。2012年,全省共有70家企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贯标试点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从2008年至2010年的培训数据表明:三年间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系统举办各种培训逐年增长,从08年的441期发展到2010年的728期,培训人数从2008年的4.1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3万人,投入经费总体也呈增长趋势。(数据来源:2008—2010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报告)

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策与思路

(一)继续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队伍建设

以适应浙江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为重点,以行政管理人员、执法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提高知识产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队伍。

(二)加快培养知识产权基础人才

鼓励浙江省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培养一批具有理工背景、熟悉法律制度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知识产权学院、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开设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三)大力培养企事业知识产权实务人才

以培育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为目标,以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抓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力培养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培训大纲》、创办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制度、举办各类具有行业特色的知识产权培训等举措,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技能型和管理型人员的大规模培训,推动建设浙江省高水平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知识产权社会服务的需要,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分析、知识产权交易和经营等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为重点,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推进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继续开展浙江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赴国(境)外培训,持续选派知识产权工作者赴发达国家研修。大力引进海内外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着重在知识产权各专业领域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法律和战略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和实务技能、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国际事务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为浙江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Z].2008—2012年

[2]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Z].2009—12—22

[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Z].2010—11—23

〔本文系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职称制度向职业资格制度转变的知识产权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新疆高校 知识产权 管理问题 探讨

在偏远落后的新疆地区,高校的数量相对较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滞后。因此,新疆高校更应该担当起培养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人才的重任。本文着重分析新疆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新疆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一、新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随着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国家对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大,近几年,新疆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体制逐步完善、法治不断健全,新疆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根本问题在于新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由于新疆高校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各级管理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内涵的真正了解。长期以来,新疆高校把数量、科研项目数量、鉴定与奖励成果数量等当作科研工作要求的主要方面,把这些项目作为教师晋级奖励、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这种轻视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使教师们对知识产权的概念模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新疆高校严重缺乏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引进人才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又相继流失。这使新疆高校本来就不充分的人才储备更是雪上加霜,并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高校人才流失,带走了大量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对新疆高校来说损失巨大。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制度得以建立、维护、发展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捉襟见肘,而新疆地区更是极度缺乏,这必将制约新疆地区的快速发展。据了解,新疆高校中大部分没有设立的知识产权专业,没有成立知识产权院、系,很多高校仅仅是在经济与管理相关学院、系中设立法律专业,开设知识产权法律课程,并没有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相关人才,这是造成新疆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3.新疆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上疏漏颇多。目前,很多新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构,没有划拨知识产权管理专项经费,没有制定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没有配备专业、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基本上都由科技处管理人员兼职。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科技成果是目前大学教师普遍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它与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多项利益紧密相关,而这些利益的获得与专利技术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关系不大。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科技工作者学习、利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这种相互脱节、不协调、不系统、不专业、不正规的管理机制,造成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了知识产权流失的“暗道”。

二、加强新疆地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1.要强化新疆地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针对西部地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现状,我们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力度。如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班、选修课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并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教育,全面提高新疆高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强化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要留住和培养人才。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经济收入水平较低,要想留住高校人才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薪酬待遇。愿意到西部高校发展的老师多数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因此要用高薪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解决住房问题。如今全国房价上涨势头迅猛,对于收入不高的西部高校教师来说住房是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因此西部高校要解决老师的住房问题,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三是要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我们可以从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法律机构、管理机构中引进知识产权人才,还可以从国外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四是要搭建平台。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要给教师们提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价值的科研平台,形成强有力的、完整的科研队伍,让教师有归属感、集体感。四是要健全管理体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制度透明、公开、公正、公平,让教师看到努力的方向,给每位年轻教师晋级的希望。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人才培养。新疆高校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开办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有计划地、系统地、正规地培养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AP1000;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网;发展规划;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L48 文献标识码:A

1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1 针对AP1000技术转让特殊地位应进行的知识产权管理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与一般的制造企业相比,其作为AP1000技术转让指定用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一般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其掌握的知识产权不仅仅是由单一的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组成,还包括了从转让方获得的知识产权。

1.1.1 对于完全未做创新,直接按照引进技术制成的产品、辅助工具等不应盲目进行以本公司为知识产权成果权利人的专利申请,杜绝侵权的发生。例如: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直接利用从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转让方标明“含有其保密信息”的图纸、技术资料中信息进行专利申请,一经证实此信息来自于转让方,则为侵权行为。

1.1.2 对于在技转合同有效期内,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创新的,应及时采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等专利保护手段保护起来,因为若技术转让合同要求对受让方对转让方进行技术回授,如果不及时采取知识产权措施保护起来,被转让方恶意抢占先机作为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起来或泄漏给第三方,则会对我国新兴的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极大损失,鉴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还十分薄弱,这种损害很难以法律手段索赔。例如:参照转让方给出的技术要求及参数,并加入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本身的创新技术所制成的生产用工装、工艺等,若合同有相关回授规定则应将相应的创新技术回授技术转让方,我国的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应注意在技术回授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保存技术回授的过程资料。

1.1.3 对于在技术转让之前就已经拥有的或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以及技术转让完成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完全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则应做好保密工作或及时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等。而完全由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自行研发的制造工艺、方法及系统等则无需告知技术转让方。不仅如此,如果对此类技术进行了专利申请的,在专利公开或授权前应做好对此类专利的保密工作以防其他公司恶意窃取先行申请,对此类技术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则应加强保密措施并做好文字材料的存档工作,以防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没有充分证明此项技术是公司技术秘密的材料。

1.1.4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还应对转让方在世界各国进行相关专利申请的状态进行跟踪,这样不仅能够得知转让方技术更新的状态,也有助于掌握转让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布局,从而有利于制定适合中国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境外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1.1.5 以技术为标的的转让都回对所转让技术的保密性进行规定从而保证所转让技术的经济价值。因此,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使用技转技术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只有与其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厂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才可以将相关技术文件提供给其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厂,进行相关服务方面的使用,并且应在与其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厂的合同中加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条款,进行责任限定,转移因泄密造成侵权的风险。

1.2 作为设备制造企业应进行的知识产权管理

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除了应注意在行使合同规定的权利,及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更应通过积极形成多种形式知识产权对公司的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网。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形式有专利、技术秘密、商标、著作权等。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作为制造型企业,本身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主要智力成果涉及到著作权的并不多,而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装、制造工艺等,因此“在核心技术领域‘制造’核心专利,在技术领域实施专利包围战略”,是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手段。另外考虑到国内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承担了世界上首堆AP1000核电站的核电设备制造,其所掌握的核心制造工艺、技术、试验数据、记录等具有世界首次制造成功的特点,若利用专利申请的保护方式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因而并不利于其核心技术的保护,则对于这部分核心智力成果则采取技术秘密的保护方法。再有考虑到国家将打造CAP1400和CAP1700两个自主品牌,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应加快本企业商标的申请,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做好准备。

1.3 制定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没有好的计划就没有好的管理”,要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尽快提升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应结合公司发展规划、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相配套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并以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为主线,建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保障体系,及时将公司生产、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智力成果快速转化为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使公司硬件及软件都协调发展。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应在公司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中,对世界范围内AP1000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知识产权现况进行统计,对本公司知识产权现况进行总结,从而确定公司知识产权发展方向,找出知识产权发展潜在风险,明确可能出现知识产权成果的领域;另外公司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还应确定公司在设定阶段,包括体系制度建设等的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考核标准(如知识产权成果数量、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情况、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公司重点知识产权等工作,为公司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大量的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产权成果做好前期规划。公司还应根据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进行年度评估,如果所得成果与设定的目标有偏差,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调整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结语

本文从根据AP1000技术转让合同条款特点,履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责任,建立适合设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制定公司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方面,为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短时间内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AP1000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还应注意如何建设知识产权人员队伍,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经营,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