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治理热点问题

社区治理热点问题

时间:2023-08-07 17: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治理热点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治理热点问题

第1篇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突出市容环境问题导向,加大市容环境秩序整治力度,通过全力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容突出问题,有效改善一批城市环境薄弱地段的市容市貌,使我市的市容环境面貌和长效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为“四个__”建设提供保障。

重点围绕占道经营、夜排档、广告店招、道板违停、违法建设、抛撒滴漏、偷倒垃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市容环境问题,加大力度,集中开展六项专项整治,确保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1、开展热点难点集中区域专项整治。以群众反响强烈的市容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市容环境秩序热点问题为重点目标,以主要道路、商业街区、车站广场、农贸市场周边为重点区域,开展整治。通过持续攻坚、长效监管等措施,逐个突破解决。年内全市完成42个热点难点的攻坚整治任务。

2、强化社区环境专项整治。结合旧住宅改造、棚户区整治、低洼易淹易涝片区治理等工作,以整治社区环境脏乱差等薄弱点为重点,对社区实施环境连片整治。通过治脏治乱、完善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年内完成43个社区的整治任务,同时,全面抓好社区环境连片整治成果巩固,落实长效管理。

3、实施背街小巷专项整治。以攻薄弱、重长效、创示范为目标,深化背街小巷专项治理改造活动。通过整治占道经营、店外设摊、道板违停和设施改造、落实保洁等措施,确保达到整洁、有序、通畅的要求。年内完成59条背街小巷的专项整治,其中31条背街小巷做精做细、形成样板, 28条背街小巷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成效。

4、开展违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各类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或超期的户外广告,限期整改陈旧破损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拆除主要道路两侧有碍市容的遮阳蓬(伞)及条幅、布幔;清除沿街各类撑牌、立地式移动灯箱;加强“三乱”治理,确保主次干道沿线无明显“三乱”现象;加快推进主要道路包装出新工作。

5、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违法建设的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各级城管部门和街道、社区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制止违建。对各类违法建设,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有力查处,坚决依法拆除,使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

6、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对乱倒、偷倒装潢垃圾的专项整治,同时,加大整治和清理暴露垃圾、卫生死角的力度;做好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严防运输收集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撒滴漏;做好道路、广场、河道等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新建和改建公厕30座,对部分老旧垃圾转运站、垃圾箱、果皮箱等环卫设施进行更新和改建。

第一阶段:__月1日到__月10日。宣传发动、调查研究、明确整治重点。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的意见、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并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检查,摸清情况,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治时限和要求。

第二阶段:__月10日到10月底。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对照整治行动要求,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整治范围全面覆盖主要道路、广场、车站、校园周边、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显现性市容违法违章行为。

第三阶段:11月到12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整治成效进行查漏补缺,确保年内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并落实“五定”巡查等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热点难点问题的整治成效。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城管系统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抓,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监督,确保工作有效实施。

第2篇

“七五”普法以来,A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重任,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目标,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普法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四个结合”: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度,营造“七五”普法良好氛围。经常邀请法律专家对村组干部及广大群众针对农村实用法律法规法治培训,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普法讲座,发放法制宣传资料,有效促进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建立固定的法制宣传栏1块,刷写各类法制宣传及平安创建标语12条,发放各种普法资料万余份。建立了文艺宣传队伍并经常看展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七五”普法工作的内涵。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好人评选活动,把“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古训,讲到会上、挂到嘴上、记在心上,让浅显易懂的做人处世之道,融入弘扬人间美德、倡导文明新风之中,从而大大增强基层普法的效果,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手段,强化宣传效果,在群众中形成了浓厚的法制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知晓率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提升。

二、把普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普法工作重点。围绕“七五”普法工作,我们把普法教育与不同阶段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有效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围绕不同阶段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征地拆迁、安全生产、校园安全、食品安全、反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校园”、“诚信守法企业”、“法律进村组”等活动。把关系民生的法律法规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深入基层使广大群众提高了“法在身边”、“与法同行”的意识,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把普法与抓好“民主法治创建”相结合,实行民主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村务、财务定期公开,严格财务监督和管理,确保了村级工作正常开展。依托村级调解室,合理的整合现有资源,一是进一步加三务公开栏的实际作用,做到定期公开村务、财务;二是在村图书室建立法治一角方便广大村民自行参阅和学习法律知识;三是每年组织对农村干部进行法制培训,同时,要求村干部率先垂范,争当本村的法律明白人。四是将组以上干部组成各组的普法中心户长,宣传和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注重基层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职能,建立法律顾问工作制度,为村民和村委会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强化了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全面的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使广大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四是普法与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创建平安社会。积极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平安A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健街道、村、组三级互助联防网络。一是形成了一批区域性人防网络。村自上而下成立的义务巡防队1支,实行“定区、定人、定责”防控;二是添置了一批实用性物防设施。先后投资1万余元,添置了巡防队员专业服装及配套设备、新设置了3个治安便民报警点等;三是配备了一批专业性技防设备。在辖区内重点单位、重要部位新增设8个电子监控摄像头,治安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优化了法治创建环境。四是深入开展平安城市创建固定电话用户问卷调查活动,辖区内固定电话用户接受问卷调查,反映良好。五是以禁毒、反、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防汛防火、安全生产为重点,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效果明显。几年来,辖区内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逐年下降,没有发生一起影响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恶性案件,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通过普法宣传教育,A全体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辖区内民事纠纷明显减少,呈现出了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法制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将正视当前面临的形势,克服困难,稳步推进,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3篇

关键词:探索文明小区创建;促进和谐小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探索文明小区创建,促进和谐小区的发展是社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搞好文明小区创建,首先要了解文明小区创建的内容和创建文明小区方法,通过了解文明小区创建的内容方法,按照小区情况建章立制,并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和谐小区的发展。

和谐小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区物业管理与居民服务作用发挥充分,同时小区文化活动体制运转有序,也是衡量小区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小区物业服务站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面窗口,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物业服务如何把握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如何开展活动带动居民融入小区文化创建和引导居民溶入和谐小区的创建,推动小区形成良好的创建和物业管理秩序,从而形成文明和谐的家园气氛。需要我们社区管理者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

目前,就拿河南油田涧二小区来说,它是涧河社区物业站管理的最大的一个区,小区总面积15万平方米,住宅楼33栋,居民1494户,常住人口4500余人。其中包括协解职工511人,退休职工429人,非在职党员469人,离岗家属621人。涧二物业站工作人员现有26人,其中物业管理员4人,保洁人员14人,绿化人员8人。小区物业站主要负责小区内的环卫绿化、车棚管理、房屋报修、“八乱”治理等多项物业服务。涧二小区有1所居民活动室和12个非在职党支部。因涧二小区居民多数是来自农村,文化素质偏低,小区“八乱”现象严重,面对小区复杂的群体,物业站在创建文明和谐小区工作难度大,可想而知。

搭建和谐小区、构建和谐社区,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工作目标,建设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就是要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上下工夫。近年来,在对涧二小区和谐小区创建上,物业站在管理上注重了小区服务与物业管理上的实际运用结合,服务上开展以社区“三基”服务为核心,以小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以支部加楼栋开展活动为小区服务体系,积极为创建和谐小区而发挥作用,主要分四个理念进行同步实施,形成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基础服务入手,在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体现

从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下工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路不平、灯不明、沟不通问题;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

要居民满意不满意放在首位,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落实好小区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如:给小区广场安装高杆灯,方便居民活动;填掉废池子,减少不安全现象;挂一个匣子,便于活动用电;修平小区道路,方便居民出行等,落实居民关心的难点,以良好的服务态势赢取居民的信任,让居民感觉到物业站是真心为居民办实事,为居民创建好的居住环境,用服务为民的心情化解居民遗留的怨气,融合居民与物业站的关系,得居民的支持。如:小区在环境上、小区公共秩序上、楼道卫生上、自行车规范摆放等细节工作上,和居民达成共识,形成人人负责、人人有责的局面,使各项服务标准得到很好落实。促进物业站在优质服务领域上不断拓宽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赢得物业上的收益。

二、以精、细管理为手段,在小区各项服务管理上体现

物业站切实履行管理职能,落实群众工作二八模式,以精、细管理为手段推进小区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为小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为居民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

1.着力打造平安型小区:在小区的平安创建上推行“三个确保”:第一确保人员、措施到位;第二确保防范设施完好,作用更加明显;第三确保营造群防群治网络:小区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网络,小区治安状况形成“零”发案,确保小区安定和谐。

2.大力营造花园型小区:要在小区环境上、小区公共秩序上、楼道卫生上、自行车规范摆放等细节工作上下功夫,在环境整治“八乱”方面的后期管理,I造出花园式小区好环境。逐渐形成居民主动配合小区管理的良好氛围。

3.全力确保稳定型小区:小区设立“1890”服务网点,对居民遇到的急、难、险、疑等问题及居民中的各类矛盾,做到信息灵、反映快,及时化解、及时服务,提高小区居民参与小区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为构筑稳定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打下良好基础。

三、发挥两个平台作用,在提升小区活力上体现

要充分发挥小区非在职党支部和楼栋作用,通过支部加楼栋的模式,在小区成立“党员服务监督员”、“党员义务巡逻队”、“小区文体协会”,通过组织形式让支部工作参与到小区管理上来,让小区文体协会活动融合到小区创建上来,通过活动的开展要让党员在小区居民群众中亮身份、搞服务、解难题,为非在职党员在小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有效平台,要注重小区的实际和小区服务相结合的思路,广泛开展小区治安联防、公益活动联办、小区环境联建、文化活动联谊等促进小区服务管理的各项活动,促进小区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塑造小区文化,营造和谐家园,在提升小区和谐氛围上体现

营造和谐小区,塑造小区文化,要把握好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居民年龄比例与兴趣爱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门球、乒乓球、太极拳、健身、柔力球、书画等协会,通过协会开展文体活动为着手,积极搭建好小区的文化平台,积极引导居民融入小区健康的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到既与居民需求相一致,又与党建活动相吻合,并受居民们欢迎,搭建起服务与管理、社区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小区居民与居民更加的融合、居民与物业站接触更加的紧密,小区文化活动成为居民联系社区、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便捷窗口,提高小区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小区和谐稳定展,呈现和谐家园的氛围。

第4篇

南充市顺庆区纪委抓住全省上下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契机,采取五项举措,为“惠民行动”护航。

创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区纪委、区监察局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四项新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构建基层联动网络,探索性地建立起大工作格局、领导“零距离”接待、查访一线工作、工作风险基金、党员下访等五项联动制度;二是建立互动机制,推行“公开办信”工作模式,采取让群众参与调查全过程、与群众面对面对话等方式,扩大群众对问题处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处理权;三是强化督察机制,对重要问题实行挂牌督察督办,实行专案治理与平时调查处理相结合、行政与司法解决相结合,确保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四是落实责任机制,分解工作任务,领导带头包案,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在全区上下形成和谐的良好氛围。截至今年6月底,区纪委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05件,办理市、区主要领导批示的件13件。

纠风治乱,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围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以效能建设评比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乡镇非税收入检查等6项专项检查,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3条规范性意见,收缴违纪款79万元;加大对招投标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重点对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的招标实施监督,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项目落实、规划制定、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跟踪问效,与区人大、区财政局、区国资中心一道,抓好国有资产的清理清查工作;强化治理涉及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严查严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上半年顺庆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种违纪违规案件的查办力度,共查办案件10件、立案6件、待立两件、结案5件,处分党员干部5人,受理申诉、复议案件6件。在查处的案件中,涉及科级干部3人、大案要案4件、收缴违纪款20余万元。严肃查处了西湖街社区王某虚报冒领“零就业岗位补贴”违纪案、舞凤街道双女石村在公路违规设卡收费案、李家镇四村姚某挪用扶贫慰问资金案等,保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

督察到位,保持为民本色。为保证“十大惠民行动”落到实处,区纪委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不定期对区级机关、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作息时间、上班工作状态等进行明查暗访和督促检查,将发现的不良现象及时进行通报和处理。其中,给予在办公场所打麻将的北城街道办事处干部肖某行政警告处分,给予在上班时间打麻将的永丰乡干部彭某党内警告处分。认真抓好全区纪检监察系统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完善纪检监察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顺庆区纪委监察局“八小时”外廉洁自律规定》,强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日常监管,提高为民办事效率。

关注民生,富民惠民解民困。区级部、委、局干部带头深入乡镇、街道和企业调研民情,到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例如,有关部门帮扶平城街社区、荆溪镇文昌宫村困难户24户,送去帮扶资金5000余元;多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争取资金5万元,协助整治荆溪镇的道路;提供致富信息10余条,帮助计划生育“三结合”户找到5个致富项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第5篇

在考察了流动人口的需求现状后,选取两大代表性社工机构“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进行深度访谈,以剖析目前佛山社工机构对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概况和成效,评估社工机构服务与流动人口需求的差距。表2是对上述两大社工机构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的总体情况介绍。从表2可看出,目前佛山市社工机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主要局限在社区融入这一领域,两大社工机构的服务都有特色、亮点,如南飞雁在工伤维权的服务已较为纯熟并有一定影响力,鹏星则首创了企业社工服务拓展了服务领域,但服务力度、专业性还有待加强;对于其他方面的权益保障服务,社工机构还涉足较少,前述论及流动人口需求迫切的服务领域大部分还处于空白地带。

2社工组织服务提供与流动人口权益保障需求的差距研究与服务方向探析

2.1当前服务提供与权益保障需求差距分析对比流动人口需求现状与社工组织的服务供给现状(见表3),不难看出佛山地区的社工组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供给与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社工组织的服务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1)需求范围广,而服务提供多集中。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需求在七大维度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职业、收入与维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居住情况和社区融入几大领域表现出较高的需求水平,但是佛山市社工组织针现时的服务供给未能指向流动人口需求的各个方面,而是集中于职业规划、工伤、子女教育和社区融入等个别项目,尤其社区融入是大多数社工服务介入的重点。对已涉足的项目,也存在服务边缘化等问题,未能满足流动人口多样化、核心化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在劳动维权、工作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需要有进一步的支持。有些专注于服务外来工工伤咨询的社工组织在这一层面能够提供较完善和系统的服务,例如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其服务提供包括工伤探访和维权指导,但是这样的组织规模较小且数量不足。二是子女就学和子女课后辅导一般是困扰流动人口的主要问题,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有些社工组织评估到流动人口在这一方面的需要后,开展或探索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如托管服务(含课后辅导,主要是发挥大学生义工的作用),并且透过活动促进了亲子关系,但对子女就学政策等方面社工服务尚未涉及。三是流动人口明显对于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重病、工伤事故救济表示出极高的需求水平。一些社工组织尝试从政策倡导方向作出努力,但涉及面并不广,且服务效果也不明显。四是流动人口存在出租屋治安与卫生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社工组织的服务并未涉及这些领域,当前存在服务的空白。五是社区融入。流动人口对于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愿望,但是由于时间和渠道等方面原因而未能满足其参与的意向。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表现出了很强烈的与本地人进行交往的需要。社工组织在这一层面的服务提供较多,包括普法宣传、社区共融活动、外来工义工队伍等,对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需求程度高,但服务内容难深入。流动人口对服务需求的程度高,但社工组织的服务力度尚欠深入。以上述两大社工机构为例,长期专注于工伤维权服务的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工伤事故法律援助这一版块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服务网络,但法律援助的专业度和服务深度还有待提高,服务仅限于简单的工伤认定程序咨询,专业的法律服务需依赖外部资源。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联结社区社工和企业社工服务外来工,服务形式有创新,但其服务关注点却单一集中在社区融入、子女教育与职业规划等方面,并且多以社区大型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形式和服务专业度有很大局限性。就目前各大社工机构运作较为成熟的社区融入服务而言,普遍存在活动方式单一和活动内容欠深入等问题,最常用的服务方式多是举办社区性活动,如表演、宣传等,未能深入了解并满足流动人口的真正需求,缺乏系统运用社工专业手法开展社区工作服务的成功案例,社区工作手法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3)供给未平衡,缺口补足需求大。整体来讲,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的需求与社工服务供给未能达到平衡,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城市极具特色的人群,对其需求的关注是与对其重要性的增加和社会建设的推进相伴生的,社工服务的提供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所以这便自然地导致了需求在前,供给在后,且供给不足的问题产生。面向范围广和水平高的需求,社工组织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目前仍着重于某些方面,例如职业发展、子女教育和社区融入,而针对大范围的维权支援、流动人口的公共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多数社工机构的服务仍处于空白地带。可见,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的需求满足仍存在较大缺口,社会针对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还需加大力度,特别是要推进社工组织专业性的发挥和大范围地拓展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项目,并解决因时因地产生的问题。

2.2社工组织服务提供的方向探析要满足流动人口广泛而深层次的需求,社工组织的服务供给还需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延伸。为对社工组织下一步服务流动人口的重点领域有一个清晰认知,本研究对流动人口在上述维度中的各项显性需求进行排序,通过横向比较,列出当前流动人口需求最迫切的八项服务;同时让社工组织结合服务偏好、实施难易度等因素对上述服务的优先次序作出排序(见表4)。通过两者对比,指出社工组织下阶段提供流动人口服务的方向。综合流动人口的问题关注点,社工组织现有服务的开展情况、服务意愿,服务在现时政策背景下推行的难易程度,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等多种因素,本研究提出社工组织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从近期来看,在流动人口的服务上,社工组织应主要将工作集中于不断深化社区服务、近一步拓展外来工子女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介入外来工维权保障、弥补社区环境治理空白这几个面;而从长远的服务发展来看,社工组织应该考虑在政策法规的普及与解读、民意收集与表达、政策倡导以及承担政府下放的相应职能等方面进行规划与准备。

3社工组织介入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服务的发展路径

根据服务的性质、流动人口需求的特点以及佛山地区社工组织的发展状况,社工组织提供流动人口服务的基本方向又可以分为近期与长期两个部分。

3.1社工组织服务流动人口的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是流动人口需求较为迫切、社工组织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相关服务经验以及有较强的服务偏好。1)推动社区融入服务向深度发展。社区融入服务是社工组织介入流动人口服务的切入点,目前有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的社工机构皆以该项服务为主体或仅限于该项服务,主要工作手法是以举办社区活动、宣传外展、成立社区义工分队等形式增加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机会,加深相互了解以消除隔阂偏见,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区。目前该项服务已在我市有较大的普及面,个别机构的服务范围已覆盖镇(街)的所有村居(如鹏星),成效较显著,这也是为什么受访者对该项服务需求不是特别迫切的原因。对该项服务,社工组织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应是深化提升,从就业与收入、参与社区治理、当地文化风俗认同、归属感等方面扩展服务内容,运用家庭、小组、社区活动等专业手法丰富社区融入的服务方式。2)拓展外来工子女服务领域。流动人口和社工组织双方均对外来工子女服务这一领域显示出较大的需求偏好,社工组织应尽快拓展这一领域服务,实现双方的供求匹配。目前社工组织主要是在开展个案服务调节亲子关系过程中对外来工子女教育这一问题有所涉猎,或是在假期举办托管班惠及部分外来工子女,但服务内容呈现边缘化,没有涉及外来工子女就学、课后辅导等核心关键内容。社工组织可先以提供课后辅导为切入点,通过举办假期夏令营、培训班等形式拓宽社工组织对外来工子女的服务内容;同时因为与本地居民子女生长环境存在差异,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区融入也应是关注的焦点,社工组织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手法促进外来工子女教育引导及与当地居民子女的交流;在义务教育就学方面,因受政策、制度环境所限,社工组织可在这方面尝试发挥资源联系、政策宣讲的作用。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介绍等服务目前还处于空白地带,考察社工组织的服务方式和开展意愿,这一服务领域是下阶段可以试点推行的。目前政府每年都有开展对未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但仅限于户籍人口。社工组织可通过相关调研,掌握流动人口需求人数、培训需求的内容,提议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工组织施行。在工作介绍方面,社工组织也可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与政府部门、企业密切配合,搭建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为流动人口提供更便捷的就业服务。4)尝试介入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领域。流动人口对权益保障服务需求强烈,而社工组织在此领域的介入还非常有限,虽个别社工机构已涉足工伤维权等领域(如南飞雁),但服务内容和辐射区域还有待扩展。因此,权益保障服务应是社工组织日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工伤维权是目前该领域服务的有益探索,社工组织还可将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及薪资福利、就业平等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范围。就社会保险参保、异地权益转接、待遇申领等社会保障的技术性问题,社工组织也可起到资源整合,提供政策咨询等作用。在维权保障这一方面,社工组织可梳理流动人口生活、就业、教育、居住、社会保障、参与决策管理、法律保护等各方面常见问题和享有权利,将流动人口权利主张、权益申请、权益受损的申诉等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并与人社局、社保局、人卫药监局、教育局等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链接,形成一套固定化的流动人口权益维护的协调保障机制,使流动人口求助时“有章可循”。5)弥补居住环境治理服务的空白。在出租屋治安、环境治理这一领域流动人口需求与社工组织服务意愿相去甚远,是因为这一服务领域与社工组织的能力范围有一定差距。但社工组织在该服务领域并不是无可作为,在现阶段,社工组织可发挥外来工义工分队的作用,在出租屋管理、治安维护、卫生保洁方面出谋出力,引导流动人口实现自我服务。此外,社工组织可与当地社区居委密切联动,掌握出租屋租住情况,倾听流动人口需求,向居委提出社区治理的改进建议。社工组织可在义工队伍的基础上推动流动人口自治组织(或外来工组织)的成立,引导其通过自身组织建设和自我增能,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3.2社工组织服务流动人口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从远期发展来看,社工组织不应只局限于提供服务的层面,还应对自身发展目标合理定位,从更高层次扩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认为社工组织可在社会宏观治理格局中发挥作用。1)政策法规的普及与解读。流动人口或文化素质较低或消息来源闭塞,对政府出台的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往往不能及时获取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效性。社工组织可成为政府普法的助手,以社区为阵地对流动人口开展政策法规的宣讲培训,引导流动人口学法、知法、守法、用法。2)成为民意收集与表达机构。社工组织在长期接触流动人口的过程中,必然对流动人口的群体特点、需求现状、发展问题等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社工组织可考虑建立流动人口服务数据库,同时结合自身的职业敏感性,将工作中发现的与弱势群体相关的民生热点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或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对相关有价值性的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查报告提交给相应决策部门。这将对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3)政策倡导。在开展服务或进行专项调研的过程中,社工组织对发现现行制度或政策法规不合理的地方,可向人大机关或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修改建议,如“南飞雁”建议省人大将老年工伤者纳入工伤保险条例的保障范围就是一个成功实践;或就目标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当地公办学校的问题,建议敦促相关部门尽早制定政策措施妥善解决。4)承接政府下放职能。目前大部分社工组织都有提供政府购买服务,为政府分担了部分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工作,但内容多限于纯粹的服务,且购买范围有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工作。随着简政放权的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相关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政府职能将更多地还于社会,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大幅扩大,社工组织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实践,为承接政府职能做好准备。(本文来自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第6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于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以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抓住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齐抓共管,从源头上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村环境建设管理力度,努力塑造村清洁卫生、环境优美、文明向上的农村新形象。

(二)目标任务。到2011年底,全村达到“四化”标准,以“两池六改六清”为基础。加快农村沼气池和垃圾污水处理池建设,加大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改房、改院、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农村“六改”工作;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进而达到农村面貌得到整体改善的总目标。

二、工作重点

1、成立领导小组。为加强我乡环境优美乡乡的创建工作,成立乡创建优美乡镇、村庄领导小组,下设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村庄工作办公室。

2、加大投入。硬件设施逐步完善,认真抓好农房风貌改造、入户道路硬化、雨污分流工程与绿化工程,进一步美化绿化环境。

3、高速公路沿线治理。加大清洁力度,做到高速公路沿线无暴露垃圾,河道无漂浮物。

4、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加大清洁力度,聘请保洁人员进行日常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不留为生死角。

5、农户院落治理。消除“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禽畜乱跑),做到院落整洁、环境优美。

6、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制定《环境卫生保洁公约》、《不文明不卫生习惯行为表现》,下发到户,落实“门前三包”并签订责任书。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1-4月)

制作关于创建“优美村庄”的宣传标语、横幅、图片和利用宣传车、村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积极搞好宣传活动。倡议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要求农户自觉维护好住所周围的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环境整洁有序。为创建2011年“优美村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集中整治阶段(5-12月)

1、继续巩固2013年我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果。继续日常管理工作,加大治理力度。

2、落实保洁人员。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加大清洁力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不留为生死角。

3、治理“五乱”。坚持集乡以“五乱”治理为重点,农村以“六清”治理为重点,继续落实农村卫生改厕、沼气池建设等各项工作。

4、抓好对我村高速公路沿线社区的治理及风貌塑造,确保沿线道路无白色垃圾、河沟无漂浮物。

5、河道和清理工业污染源。为了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落实河道保洁、管护责任。沿河一带禁止倾倒垃圾、粪便或丢弃其他废弃物,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7篇

一、加强学习适应工作需要

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是社区工作的关键。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也随之增多,群众对社区的服务要求也越来高,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适应工作需要,社区工作者坚持每周学习一小时,有学习笔记,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业务知识,以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本着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的服务宗旨,去开展工作。

二、认真履职,带好班子抓建设

一名合格的社区主任,最重要的是带好班子,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充满活力的社区队伍。热心服务居民,鼓励和支持副职大胆工作,让他们有展示的平台。在工作中,充分听取副职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副职当好助手和参谋,社区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三、为居民办实事、解民忧

年初我们社区干部就把电话号码公布于众,并且保持24小时开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生命力,而民生则是社区工作的“试金石”,因此,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我不回避,不推诿,带头协调,充分发挥社区的职能作用。如:针对居民反映的外来人员徐文在农机厂院内加工废旧编织袋,作业时冒出有害气体,污染环境,附近居民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徐文把加工厂搬出居民区,在多次与业主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把此事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反应。有关部门领导现场实地查看后,责令徐文立即停产,问题得到了解决,还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雨季,食品公司院内养鱼池的水出槽,致使周围十几户居民房屋被淹,居民的生命财产面临危险,为此居民有上访的苗头。得知此事后,我马上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受灾地点,查看具体情况,研究解决办法,一边做居民的思想工作,一边找到食品公司的领导研究如何解决此事,经过多次协商,最后食品公司领导同意把养鱼池加高围堵,问题得到解决。

多年来,铁北社区居民一直要求安装环城路灯。我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将此事写成提案反映到县人大,得到人大领导的重视,在年春节前路灯终于亮了起来,居民非常满意。

社会救助和低保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个“暖心工程”。在此方面我们按照县和城区办民政的有关政策要求,年初对辖区内的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进行入户走访,登记造册,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居民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了工作底数清、情况明,达到了应保尽保的要求。全年共为23户39人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为96户231人发放困难补贴11550元,为94户没有住房低保户办理了住房补贴,办理申请廉租住房48户。

四、综合治理工作

年初以来,我们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认真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小组长和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工作会议,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创平安社区,利用各种形式向居民进行法制教育,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治安员和居民的法律知识学习。全年共组织干部居民法律知识学习640人次,参加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大集2次,发放各种法律宣传单4600张。通过集中学习和入户宣传,居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社区全年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无一例违法犯罪人员,无一例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五、环境卫生整治

第8篇

为进一步加强我街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春节期间饮食用药安全,根据省、市、区有关工作部署,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重点

(一)开展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市场大检查

1.针对春节期间消费特点,以米面粮油、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酒类、保健食品、饮料、茶叶、调味品、糕点等为重点品种,以食品生产集聚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为重点区域,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治理和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严防不合格食品流向餐桌。

2.加强节日热销食品、民俗特色食品和节日餐饮服务监督检查。重点开展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展销会、农家乐等场所的节日热销食品和民俗特色食品的监督检查,加强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含幼托机构食堂)、养老院食堂、连锁餐饮企业、工地食堂、农家乐、年夜饭供餐单位等重点单位的节日餐饮服务监督检查。要加强年夜饭承办餐饮单位登记管理。

3.突出重点区域和产品,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在药品日常监管基础上,强化对药品购进渠道、冷链管理等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点进行重点检查,着力加强对药品流通、使用环节主渠道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和特殊药品从药用渠道流失。进一步强化重点区域医疗器械零售企业的监督检查。按照现行互联网销售监管要求,做好春节期间网络药品、医疗器械销售的监管工作。

(二)开展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大排查

1.加强对节令食品的风险监测。加强对腌制食品、米、面、油、酒等节令食品的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

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加强对高风险性、关注度高、量大面广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坚决防范和有效杜绝群体性危害事件的发生。

3.加强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检查。要以日常监管和抽检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较多、风险度高的品种为重点,进一步对食品、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广告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

(三)开展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整治

1.加大打击力度,对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重处。加大对食品药品制假售假、“两超一非”、食品欺诈和标签标识虚假夸大、不符合法律法规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对问题企业和商品立即采取责令改正等行政措施,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加强宣传,畅通“12331”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依法投诉举报,维护合法权益。各社区、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创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的宣传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普及,适时节日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警示,及时上报不合格食药产品信息,引导科学合理消费,努力形成人人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

二、工作安排

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自1月24日开始,至3月9日结束,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1月24日至1月31日):各社区、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宣传发动。

并督促涉食药经营户进行自查自纠,及时整改。

(二)联合整治阶段(2月1日至3月6日):街道食药安办、社区食药安全工作站、街道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组织开展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三)总结提高阶段(3月7日至3月9日):各社区食药安全工作站、街道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并将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开展情况,于3月8日前报送街道食药安办。

街道食药安办将适时开展督查通报。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街道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各社区食药安全工作站要高度重视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针对日常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好分析、排查、预防和监督等工作,同时要组织好对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视察督导活动。

(二)加强宣传引导。

利用年货市场、农村大集、民俗活动等渠道,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教,提高公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第9篇

[关键词]哲学;前沿;公司治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25-03

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科技的高度发达,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等等。这一切还在继续深化,而且更为迅速,更加全面,更加彻底,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科学发展在这期间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人类不断的进行着知识的创新,突破了前人难以企及的界限,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出现了众多的前言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去探讨,则是新形式下科学获取突破的有力指导。在此结合社会科学发展中新学科――公司治理学中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及其]进

从公司治理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1]。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在广义上,公司已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治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息,良好的公司治理能提升公司的价值,并享受治理溢价。公司治理的]进,从不同的维度划分,有着不同的]进路径。从治理模式来看,大体遵循内外部各自治理――共同治理(治理模式的趋同),一方面说明没有一种最佳的治理模式,同时也反映了各个国家在治理环境趋同的趋势。从公司治理的理念来看,经历了股东导向的单边治理到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共同治理,兼顾公司各个方面的利益,公司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成为新的目标。

二、公司治理中的前沿问题

1.公司治理发展至今,大体遵循了从萌芽的自发性治理到国家层面法律的强制治理再到公司层面的自主治理螺旋式]进,]进机理是应对外部市场带来的潜在获利机会和降低公司组织内参与人的不确定性预期[2],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公司治理总是结合时代的特点,寻求与时代特征吻合的治理理念、治理形式。这种治理形式的]进遵循着一般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是科学规律在公司治理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科学把握公司治理的]进轨迹,能更好指导人们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公司绩效。

2.公司治理中利益导向问题。早期的公司治理由于忽略人力资本重视物质资本,往往以股东利益导向,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核心能力和员工的智力资本逐渐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出越来越大的价值,不仅员工贡献出自己的智力资本,企业的供应商和顾客,银行等债权人、新闻媒体以及政府、企业所在的社区等等都对公司创造的价值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他们分别向公司投入了各种资源,理应相应获取回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日益成为公司治理中呼声最高的价值取向。

3.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企业集团发展程度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集团毕竟不同于单个公司,集团的股权联系纵横交错,既有横向的环状相互持股,又有纵向的母子企业控股,集团的存在使两权分离更趋明显,使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更具隐蔽性,给中小股东带来更大的治理风险,集团治理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公司治理学科的热点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无疑成为当今社会典型特征。如何在信息化的社会借助外部资源并整合内部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企业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共同分享网络信息平台带来的好处,借助战略联盟,虚拟化企业等形式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连接企业与企业组成了联合体,如何治理这个联合体即网络治理也是当今社会的又一热点问题。

三、对前言问题的哲学思考

1.公司治理的]进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自治到法治再到更高层次的自治的循环,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公司治理产生之初,由于是个新鲜制度,人们对这种制度很陌生,不太了解运行规则,对其认识停留在肤浅的水平,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好委托关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个人信任在公司治理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委托人和人依靠相互信任保障契约执行,实际上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律和他律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没有相应的刚性约束,因此也极易出现种种契约风险。由于公司的这种自治行为的固有的弊端,迫切需要更好的制度来消除这种弊端,政府则顺应要求,提供了法律法规来辅以治理,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配合,共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维护出资者利益。法律法规是在公司自主治理的基础之上,为了弥补仅仅依靠内部治理带来的缺陷而产生的,是对内部自主治理的补充和完善,是公司治理制度在新的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

2.公司治理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共性。公司治理从某种意义上是约束激励人的招,是一系列治理制度和机制的复合体,这些制度和机制需要不断地和外界交换信息,内外部治理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治理效果[3]。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治理主体和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个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新陈代谢,经历着孕育、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期间,经历着从治理制度向治理机制,从相互制衡到科学决策的转变,这就是公司治理的动态性。公司治理的整体性指的是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其作用,每种机制均有着特定的角色,行使着特定的功能,缺一不可。仅有内部治理,缺少了外部市场和政府的参与,就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4];忽略内部治理则易引致经理主导企业的现象,使投资人利益受损。单单某种治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内外部治理共同发生作用产生出1+1>2的整合作用。公司治理还具有层次性,在公司治理中存在多重委托关系,董事会对股东承担的是信托责任,经理层对于董事会担负职责,同时在公司经营中委托公司员工努力工作。其中,股东对于监事会、董事会的治理属于公司治理中的第一层次,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的治理是第二层次,董事会对经理层位于第三层次。公司治理的层次性反映了治理或纵向或横向或斜向交叉的有序关系存在。

3.公司治理中利益导向的]进反映了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在公司治理产生早期,由于生产力并不发达,有形资本比如资金、设备等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稀缺资源,同时也由于这些资本的价值易于量化估值,在公司投入的资源中,资金等有形资源的投入多少就成了衡量公司股东话语权的大小的标志,资本主义、资金领导成了当时的时髦词汇。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就成了当仁不让的价值取向。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来临,资本主导的公司治理取向逐渐让位于人本主导的公司治理取向,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在创造企业价值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开始与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源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客观上要求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和员工有着经营管理公司,创造公司价值的潜在劳动能力,这是人的内在价值。然而他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们的外在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就是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也是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人的价值的高度认可的体现,是一种新的治理理念。

4.公司治理体现普遍联系的哲理。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处于种种相互关系之中,揭示了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公司治理发展至今,公司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包括社区和政府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着博弈。治理本质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纠偏的过程,对公司资源投入者应该获得的收益和实际获得的收益进行均衡的配置,使其对称和均衡。在这个意义上讲,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会、经理层、员工、供应商、顾客、债权人、债务人、新闻媒体、中介机构、政府和社区等无不与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了物力资源,经理和员工投入了人力资源,顾客提供了市场资源,政府则投入了社会资源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通过公司联系在一起,向公司提供了资源,相应地从公司获取

回报,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四、用哲学思维正确把握公司治理的前沿问题

哲学是万学之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公司治理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也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资源的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性,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愈来愈受到重视。

1.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以动态的[光去观察。世界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公司治理理论在新的环境中突破以往的框架,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不断推进现代企业的网络治理,实现公司网络组织中各方的相互嵌入,建立优势互补的动态战略联盟。公司治理机制的创新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强调治理机制的创新,加强治理工具的多样化运用和有机组合。

2.公司治理是一个社会科学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具有系统的共性特征和自己系统的个性特征。人们生活在各种系统当中,无时无刻不和系统打交道,自然就要研究系统、认识系统。同样,企业在进行公司治理的时候,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系统思路思考公司治理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制度,同时要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灵活选用相适应的机制,以使公司的各个利益主体分享治理收益。

3.在现代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以及协调出资者利益时,一定要同时兼顾各个利益主体的需要。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目标,但是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符合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要求。利益相关者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中关注的焦点,利益相关者贡献了专用性的风险资产,并分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公司治理的结构框架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地位,构建一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只有兼顾到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公司经营活动才有治理上的保证,才能顺利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各方面的利益才能最终得到保证。

4.要重视人的价值。公司治理过程中,人才越来越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人的作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起者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价值越来越受到公司各个利益主体的重视和认可。但是这种无形资源在现在却缺乏一种有效的评价系统对其估值,难以科学的量化其价值,因此在实践中暂时还不能和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源一道参与公司股权计量和收益分配。随着科学进一步发展,无形资产的计量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公司治理体制的完善有利于现代企业的进步,在企业进步的实践中同样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哲学的影子,我们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把握公司治理发展的脉搏,用发展的[光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取向,以追求公司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马连福,陈德球.自主性治理:公司治理制度]进的新趋势[C].第四界公司治理国际会议论文.2007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鲍宗豪.哲学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Forefront Issu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un Banjun,Zhao Chen,Chen Yongbi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ng 050031,China)

第10篇

论文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发展,社区治理主体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区业主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元素,在社区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今的业主与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对他们的管理、组织等遇到了新问题。所以应根据新情况,给社区业主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业主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区治理。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市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努力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形成,配合人们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重塑‘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1](p2)在新形势下,对社区的管理不能沿袭以往的方法,由此产生了社区治理这一理念。社区治理强调的是治理主体多元化,这就把社区业主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治理”这一提法有其独立的丰富内涵:“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政策结果不是中央政府行为的产物,中央可以通过一种法律,但是在随后执行的过程中,它要与地方政府、保健机构、自愿部门、私人部门等发生互动关系,相应,后面这些制度间相互间也要发生互动。中央政府的凌驾地位不存在了,政治体系日益分化,我们生活在‘没有中心的社会’,即以多个中心为特征的多中心国家中。政府的任务是使社会——政治活动具有能动性,鼓励出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和分配服务的安排。这种新的互动模式种类众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业家精神的合资企业。社会——控制论研究方法强调了处于中心的行动者进行管理时所受的限制,声称不再有单一的权威,替代它的是:每个政策领域特有的多种行动者;这些社会——政治——行政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标;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自愿行动部门;行动、干预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出现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动式的社会——政治管理方式的结果。[2](p92-94)近年来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要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administrationorgovernment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3](p12)治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2.公共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公共治理的研究对象有了巨大的扩展;4.公共治理机制和手段的巨大变革。”[4](p91-92)社区治理的理念来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为单一的社区管理主体,而现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转变,使得治理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部门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同主体在对社区事务的管理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合作,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如果这一套治理体系能够良好运作,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治理主体之间职责界限模糊,甚至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社区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的比较。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业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购买房屋全部产权的购房者。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拆除旧房屋建造新房屋则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区,城市里的社区基本上就是以这些商品住宅小区为主。小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相比,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以往的社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单位福利分房性质,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单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现在的小区是商品化住房,业主购房都是个体行为,业主之间互相不认识。

2.以往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进行管理,而现在这些机构已经淡化,应运而生的业主委员会担负起了管理社区业主的责任。

3.以往社区的公共服务由单位统一提供,现在住宅小区的公共服务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公司根据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

可见,从传统社区向住宅小区的转变,不仅是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前实行的以“单位制”为主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社区形式作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社区业主提出了要求。社区业主作为跟社区部门、物业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体,理应很好地发挥自己在社区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矛盾很大,此类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从上面总结的社区业主与以往社区居民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社区业主之间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是很忙,人情淡漠,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其他成员更是不会主动去结识交往,这就造成了社区业主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把自己当成社区治理主体的觉悟。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是社区自治发展的标志,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而且业主委员会是民间性组织,号召力似乎不强,许多业主对于委员会的职能性质都不了解,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就更无从谈起了。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目前社区里的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就是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业主认为物业公司在收取了较高的物业管理费之后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拒绝缴纳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则认为他们收取的管理费都不足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了,这样一来,后果一般是物业公司不再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社区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业主深受其害。

(三)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么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经提出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业主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部门有着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发挥出业主应有的作用,这促使我们对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进行反思。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综观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模式或三个阶段:1.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5](p136-137)在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社区业主对自身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以往的社区管理模式中,社区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们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对管理者的依赖。现在的社区没有了所谓的上级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管理。而靠自己进行管理,又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不管理,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别人也无权过问。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区业主对社区事务的普遍不关心,即使出现了会影响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就是单位制解体,尽管凸显了人们的自主性和个性,但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紧密,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缺乏内聚力,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就不足为奇了。业主委员会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业主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其根源还是前面提到的社区业主之间缺乏内聚力。同时,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限模糊,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在磨合期间无法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过渡的关键。既然现在社区业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作用,那就应该在实践中将其定位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将业主群体往治理主体的方向引导,并让其认识到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联性。

三、努力引导社区业主发挥其治理水平

将社区业主放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业主向治理主体引导。

(一)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级机构管理社区居民,而且人们的思想方式受其影响很深。既然这样,完全可以顺应这一思维方式,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强化其作用。业主委员会虽然是民间性组织,也不是对社区的业主进行上对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强调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委员会是通过民主程序推选出来的业主代表组成的,跟大家是同样平等的身份,这就不会出现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业主们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委员会反映,委员会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业主委员会可以填补在没有了传统管理者之后人们心理上的缺失,业主们通过委员会解决了困难与问题,自然会感激业主委员会,在心理上对其产生认同后,要拥护委员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业主委员会必须强化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当业主们还对自己的治理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时,业主委员会就应该站出来,代表广大业主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社区中要选出大家都信赖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业主代表来组成业主委员会,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业主委员会运作的规章制度,切忌三分钟热情,要切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并一直坚持下去。其次要加强业主委员会与广大业主的联系,获得业主的支持。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困难,由于前面已经说过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对所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还是必须依靠业主委员会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产生问题和发生矛盾时,委员会才能证明其是存在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业主委员会的存在。

(二)加强社区业主间的内聚力。

社区业主的内聚力不强,是业主不团结,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的根源。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强化,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异,社区业主也许很难在同一时间聚集到一起,这也给他们的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可以先从老人和孩子着手。退休在家,平时无事可做的老人们完全可以加强联系和沟通,业主委员会可以组织老人们参加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加深对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间互相来往多了,会影响整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来往,慢慢地就可以把业主们联系起来。孩子们也是,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越来越紧密。社区业主之间的联系紧密了,内聚力自然就会加强。业主们对社区公共事务就不会再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大小事务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乐意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负起自己那份责任,这样,社区业主达到社区治理主体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强社区业主的内聚力,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且这肯定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二)业主应加强与物业公司的互动。

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的主流。尽管物业公司是企业,但由于其主要业务是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如垃圾清理、安全保卫、绿化维护、车辆管理等,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也在业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物业公司是为社区业主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当前普遍存在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还是由于物业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实际服务与承诺时的标准不相符,收取费用与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等。由于物业管理的质量与业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上的联系,使得业主与公司之间的问题十分复杂且敏感,一旦出了问题,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致使本来也许并不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矛盾也变得不可能解决了。当前我国的物业公司发展较快,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很突出。社区要找到一家负责任讲信用的物业公司并不容易。撇开客观因素,业主自己应该做到的,是重视最初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拟订的标准执行,如果物业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合同上规定的标准,业主应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物业公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业主应时常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及时沟通,出了问题立刻解决,尽量不要拖延,以保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互动加强了,一些潜在的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够被消除,双方都深入了解对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业公司与业主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出现矛盾问题尽快通过协商解决。当然,企业性质的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经济利益与提供的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非易事,所以业主们在监督物业公司工作上必须付出更多,而一个有威信和号召力的业主委员会就可以替业主们担负起监督物业公司工作的责任,这也证明了社区里建立一个有威信有号召力、负责任,能真正代表业主的业主委员会的重要性。

(四)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传统的社区管理主体,在当今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应该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政府必须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将社区内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这三类组织统一调动起来,使之为整个社区的利益和目标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理顺城市社区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6](p135)社区其他治理主体都是通过政府授权才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的,所以政府在社区工作上起到的总领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相当于减轻了业主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政府还应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应该有法可依,一些社区部门目前还没有法律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这同样也有助于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社区业主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在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实践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导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社区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滕世华.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关于法治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法治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强化部门、行业普法工作责任,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形成部门行业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为加快推进法治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活动内容

以法律法规所涉及的部门、行业为普法责任主体,在抓好本部门、本行业内部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负责对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执法对象及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据以履行职能的法律法规。

(一)抓好部门行业内部普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工作人员日常学法、法治培训、定期法律考试、任职法律考试和依法决策、依法履职等制度,采取法治讲座、执训、法治讲坛、无纸化网学网考、执法能力测试、法律知识竞赛、案例评析、执法案卷评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述法等方式,加强部门行业内部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培训。全年安排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不少于2次,开展法治讲座(培训)不少于2次,不断提高部门行业工作人员的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法治宣传载体阵地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本部门本行业门户网站、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橱窗、宣传栏等现有设施开展法治宣传,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公益法治宣传,发挥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独特优势,推动利用户外联播网大屏、大型LED显示屏、建筑工地围挡、公交车、出租车等社会媒介和窗口单位、车站、公园、社区、商业街区等公共场所,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三)强化“以案释法”普法功能。加强执法司法实践中的普法教育,采取媒体庭审直播、群众旁听庭审、案件宣讲、专项整治、执法检查、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服务、警示教育等有效形式,普及宣传有关法律规定、法律程序,把执法司法过程变成向群众宣传普及法律的第一现场,通过公开透明执法促进深入广泛普法。要利用新闻会、公众接待日、公众服务窗口,向群众宣传执法司法活动,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四)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利用各类法治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日以及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法治成果展示、法治短信发送、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公益广告展示、媒体专栏专题展播等形式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本部门本行业执行的法律法规。县普法办将重点抓好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活动的检查、督办工作(详见附件),每月对1-2个部门活动情况进行抽查。

(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法治宣传。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针对涉及本部门本行业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协调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其学法用法自觉性。

三、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明确和履行各自承担的普法“主体责任”,将“法律知识月月讲”活动纳入议事日程,结合工作职能,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宣传重点内容、形式和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人员,给予必要保障。并将实施方案、工作总结和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情况、图片视频资料及时报送县普法办。

第12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__,相互学习、交流、探讨全省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在此,我代表省老龄委办公室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全省各地从事老年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作出辛勤劳动的老龄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党的__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基层老年协会是有效实现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基层老年人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老龄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基层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老年协会覆盖面广,作用大,因势利导,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和管理,推动其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对于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在开展基层老龄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务、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老年,社会抚养比最终可能接近百分之百,平均一个劳动力要抚养一个老年人或未成年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很难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老年协会能够把老年人团结带领起来,使广大老年人增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利于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减轻社会压力,起到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建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重要作用。

老龄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大力加强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是省老龄办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这次全省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调研,形成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探索破解村(居)老年协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省老龄办今年准备出台我省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全省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的发展。

多年来,省老年学学会紧紧围绕老龄工作中心,坚持“学术为本、规范发展、面向社会、开拓创新”的工作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老年群体需求,牢固树立为老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把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针对老龄工作难点、热点开展社会调查,抓住老龄问题理论热点举办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和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全省老龄事业的发展。

借今天这个机会,就学会工作谈两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是要注重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服务作用。老年学学会作为承担推动老年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学术组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解决老龄问题,需要老年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老年学学会的建设。老年学学会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活动对日益增多的老龄问题给予科学的阐释和理论的说明,提升社会对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规律的认识能力,发挥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拓宽为老服务领域。老年学研究涉及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社会学和社会政策与实践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老年学研究不仅要注意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理论研究,还要注重搞好解决与老年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应用研究。学会活动既要体现以学术为主,又要注意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更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强化老龄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开展孝文化与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普及宣传,以及健康长寿知识的普及宣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__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