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观念

思想政治观念

时间:2023-08-07 17:3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观念

第1篇

关键词:少儿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方法探究;意见探讨

一、影响少儿体校运动员思想政治观念提高的因素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少儿体校运动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够重视,不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意义,这样,很难在运动员思想政治方面有质的提高,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并努力践行,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思想道德观念,让运动员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竞技赛场上,都能获得正能量并且成功。

2.运动员接触思想政治教育较少,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思想道德学习上

少儿体校运动员思想政治观念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然而少儿体校运动员相对于同龄的在校学生,接触有关思想政治的知识相对较少,这就给提升少儿运动员思想政治观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不必要的麻烦。与此同时,少儿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而适当的活动和说教不能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运动员不能从生活和训练中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思想道德学习中。

3.少儿体校运动员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观念没有浓厚的兴趣

少儿体校运动员喜欢运动、喜欢游戏,对于提升思想政治观念这种说教式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感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观念的提高,那么很难有效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二、提升少儿运动员思想道德素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不断引导学生重视思想政治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少儿体校运动员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过程中,要想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一定要充分引导运动员认识思想道德素养,对生活以及体育竞技的重要意义,帮助运动员在少儿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教育讲座,提高少儿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素养,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帮助运动员意识到作为一名运动员,积极良好的人生态度和心态以及政治观念的重要意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与生活联系,渗透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观念

思想政治观念的树立和完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此,要想以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少儿运动员的思想政治观念,就要将这一问题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运动员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洗礼,乐于并主动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教育中让运动员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勇气、有担当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比如,在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运动员学会调整心态,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对手,对待竞争者,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运动员比赛的准确率,更能无形中引导运动员成为一个正直的、不投机取巧、心态良好的人。

三、取多种方式提升少儿体校运动员的思想政治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方式调节运动员的积极性,毕竟,少儿很难对说教式的思想政治课灌输感兴趣。因此,应该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活动方式,比如,组织少儿参加讲座,组织少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了解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素质,让少儿感受到思想道德素养提高生活和体育竞技带来的乐趣,这样,在教师的带动下,少儿体校运动员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以助人为乐为荣、以积极劳动为荣、以良好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比赛为荣,传递正能量,才会在无形中给少儿体校运动员以更深的影响。因此,体校运动员更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素质,形成良好的竞技风气,以自身运动员身份影响更多的人群,对今后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儿体校运动员思想政治观念的提高,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不断挖掘少儿的潜力,帮助少儿运动员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状态面对自己的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良好的心态和状态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赛场上更好地发挥,久而久之提升少儿的心胸和气度,让少儿运动员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竞技比赛中,都能感受到无限的快乐。综上所述,幼儿体校运动员思想政治观念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和格外关注。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而言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关心个人对合法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自觉遵纪守法。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确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一是要向群众讲清利益关系,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二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引导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满足精神要求,创造幸福生活。

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个人对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的绝对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为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为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认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内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社会性功能,忽视甚至贬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只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功能,并且必然地受到人们的冷遇。

事实上,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与个人更有其内在的高度统一性,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第一次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的共同体”,国家和社会化的利益实质上也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使二者高度地统一起来。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2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创新

首先,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的三维结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人是共体和个体的统一,人的发展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工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总是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而忽视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这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项注入,影响和压抑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内在需要而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育对象的自我选择是必然的,这也正是其主体性存在的证明。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说到底,就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受教育者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者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受教育者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才会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丰富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正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主体性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必需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维受教育者主体观。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062-01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经济寻求新发展,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努力,青年职工是企业生产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主动,谁就掌握了未来。如何创新开展企业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人们,特别是青年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青年员工思想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取灌输或说教的方法,感觉沉闷、呆板,缺乏生动、形象,已经不能成为青年工作的主要模式,因此应抛弃思想教育中一些空乏的东西,力促新形势下青年思想建设有效提高。

一是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本着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拓展思路,探索创新。比如当前应着重采取“以法引思”的形式,重点做好源头的工作。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努力提高青年职工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展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方法创新。

(1)变听为说。

通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如果要让人学得好,最好的办法不是讲给他听,而是安排他讲。讲一遍比听三遍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2)自我教育为主。

通过自我辨别是非美丑,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觉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

(3)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作为工作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中去。

(4)心系青年疾苦,用关爱凝聚人心。

从青年的实际出发,从青年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和青年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好。用心体察青年的疾苦,真情帮助他们,解决其后顾之忧,增进同他们的感情,就一定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就一定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是努力做到既要鼓舞人又要关心人。鼓舞人必须与关心人相结合。要用心感召人,让人觉得方向明确,心情舒畅,才会起到鼓舞人的作用。鼓舞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让青工向榜样学习。在宣传典型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爱护和关心典型,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例如,通过评选“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使青工中不断树立新的典型,使典型就在青工身边,可学可亲,这种鼓舞人的方法是非常见效的。以心感人,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做到青工的心坎上。

第4篇

在物质鼓励、经济杠杆的作用面前,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明显降低,官兵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究其原因,对教育对象的需要满足不够、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尊重不够、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弘扬不够是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一定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人改造人的思维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官兵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所在,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

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理解人、尊重人、启发官兵的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益

军人姓“军”,但首先是人,应该享有各种权利。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牺牲奉献教育,教育官兵以大局为重,在国家需要时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是限制官兵的权利,不是劝说官兵放弃权利,而是引导官兵正确行使权利。防止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爱国奉献等名义侵犯官兵应该享有的权利。在教育中,不但应把宪法、、条令条例赋予官兵的权利足额交给官兵,而且还要尽可能为官兵行使正当权利提供服务和保证,不能层层加码、层层剥笋“克扣”官兵应享有的权利。“对一些过时的具体做法要大胆摈弃,对附加在优良传统名义下的‘左’的东西要坚决剥离。”例如在教育中对有假不休、有亲不探、有病不治的“先进事迹”的宣传要有分寸,不能不加区别地肯定。对没有重大任务时的有假不休、有亲不探、有病不治不宜作简单的正面宣传。

要尊重官兵的人格,不对教育对象作有问题预设。在政治上、人格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对象是平等的主体,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是思想政治工作使对象心悦诚服产生效果的基本前提。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消防队员”,中心任务是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于是拿着显微镜和放大镜寻找官兵的思想问题,甚至人为地归纳出思想扣子,再用主观上的教育“尺子”去衡量官兵思想行为的短长。这样,极易挫伤官兵的自尊心,导致受官兵心理的抗争和逆反。官兵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适应这个变化,不把官兵预设为思想有问题的人,不把官兵看成改造对象和提防对象,充分尊重官兵的个性,由 “消防型”向培育型转变,在尊重人格、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谋求工作效益,努力发掘官兵的个性特征中的“闪光点”,培育、造就大批有独立思维、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军人,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体现在培育人的实践活动中。

二、工作方式由行政命令式变为平等交流式

我们常说,教育者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然而,这种主导地位遇到了来自官兵主体意识的挑战。这种主体意识,实际上是人对于自身存在、价值、尊严、力量的一种确认。随着这种意识的觉醒,传统的“师道尊严”、“传道”、“解惑”的权威大大削弱。很多战士对命令式、家长式、权威式的思想教育很反感,有时你告诉他这样做,实际生活中他偏不这样做;你反对的事情,他偏要去试一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这种命令式的教育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转变“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套路。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对教育对象的尊严、价值和利益的任何轻视或忽视,都必然影响其积极性、创造性的生成和发挥,都将最终影响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实现。

“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是单向灌输的极端表现形式。由于它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严格的主客观关系只限于宏观层面,而具体到微观层次,教育主客体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区分。教育主体是客体性主体,教育客体亦是主体性客体。当客体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于主体时,客体完全有理由“反客为主”,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从而跃居“教育者”的位置。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到双向交流上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可将自己置于唯我独尊的主体地位,搞“填鸭式”、“满堂灌”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在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提高觉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向教育对象兜售真理,而是带领、引导教育对象一道探索真理。结论的得出不是依据书本、政治风向和领导的讲话,而是通过帮助对象探求客观规律得出。这样教育对象会更加珍视“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会更加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自觉地外化为献身国防事业的实践活动。

三、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由单纯的教育人、改造人变为培育人、发展人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能或不敢面对官兵各种需要,虽然也讲针对性,但其直接指向是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是为了达成从政治上教育人的目的。随着官兵主体意识日益强化,过去那种以政治育人为唯一目的和工作起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相应的转变。应该看到,官兵的各种现实需要,是国家建设、军队建设需要在他们身上的折射,也是他们实际生活的反映。这些需要大多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内在动力。抓住官兵的需要做工作,合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官兵的积极认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

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大,这样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流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样就导致各种政治信心通过日益强大的媒体不断传播,对社会大众的心理造成不断的冲击,同样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影响。这样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的基础,其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二)学生思想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民主,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权利,并且社会尊重各种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各种新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新鲜事物和各种不同思想观念的机会,在学生接触的不同观念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出现各种与思想政治课程相悖的观念,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权威性的认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将会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挑战,并且课程传播的政治思想将难以被学生认可。

(三)教师队伍不断更新的新形势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这些年轻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且很可能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观念存在差异。当这些于课本思想观念存在差异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容你导致其灌输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不能被学生了解,甚至一些教师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观点完全相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造成巨大阻碍。

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其中明确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中首先是引导大学生对国情进行正确认识,并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让其能够在进入社会后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其次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其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其明确其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将会承担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并且要担负其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最后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格局,并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也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高校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二)防止思想政治课的边缘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其必须被作为大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降低时,就会导致其逐渐被边缘化,教师与学生都会认为其并不重要,从而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学生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属于无关紧要的选修课程,并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导致教师难以正常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一些领导在开展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专业成绩,导致专业课教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及一些选修课上课时间占用,甚至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师被边缘化。这样不仅会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还会导致大学教学活动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形势下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及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通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从而让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思想政治观念的同时还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而根据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相关理论知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常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智育为主,强调学生的成绩,但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较无从谈起。因此,在开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其实效性得到提升,就必要先转变教学模式,将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后再考虑对学生的智育。其中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时要详细为学生讲解先关的历史知识,让其能够结合历史事件深刻感受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坚持双主体的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的情况下,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其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仅要主导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进程的推进,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给予足够的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在灌输思想政治观念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念阐述空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符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出现于课程观念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耐心引导,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让其认识到正确的观念。

(三)转变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是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因此在其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完全做到真信真教。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观点有全面的认知,并且要从内心认可课程中的观点,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在学生出现与课程观点相悖的情况时,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渐认可课程中的观念。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个人观点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观念,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且要积极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观念。在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集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能更容易让学生认同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观念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第6篇

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冶炼厂办公室 湖南衡阳 421005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助推器,是企业稳定和谐的护航船。

[

关键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助推器,是企业稳定和谐的护航船。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座落城郊的许多企业,都被列入了城市发展的控规红线地,企业只有服从政府开发大局,关停转型,退城入园。企业驶离正常生产经营的轨道后,职工思想状况呈多元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审时度势、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稳定和谐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1、关停转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一旦停下来,过渡时期员工的就业安置、企业的资产处置、企业转型去向、搬迁过程中公有住户安置、私有住宅区物业管理及公共设施维修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一一呈现,这些既涉及企业大局利益,又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在利益格局多变形势下,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

2、新形势下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改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舆论、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才能开创企业稳定和谐的新局面。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创新就要树立科学观念、发展观念、人本观念、法制观念、和谐观念,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无足轻重和无所作为的思维;要延伸工作领域,向工作现场延伸、向员工关注的热点延伸、向维稳难点延伸、向企业发展的焦点延伸,客观地、准确地摸清和掌握企业员工所关心、所期盼、所焦虑、所困惑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创新思想观念;要着眼于解答和解决企业搬迁和转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回答;要着眼于员工的需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的妯以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维护和促进企业和谐安定和发展,为职工办实事好事,在服务职工中引导提高精神境界。

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齐抓共管、企业全员参与的大格局责任机制;组建一支践行群众路线、工作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定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方法,按照当前企业的实际,用现代化理念对传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形成畅通的民情民意反映渠道,接通“ 地线”和“天线”,健全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急机制,深入化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制;推行“一岗双责”制度,创新服务机制;继续发挥党员、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体系。

5、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说理教育、人际协调等方法,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妥善处理职工矛盾,防止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把传统形式与新兴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以“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促发展”活动落实“走动式访谈”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重心前移到基层、到现场、到岗位、到家庭,把“事后思想工作”变为“事前思想工作”,将“职工上访”变为“干部下访”,通过个别谈心、家庭走访等方法,摸清职工的心理和思想,根据职工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推断职工的活动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抓住思想和行为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企业关停转型是一个长周期工作,做好关停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对职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新方式、新特点,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护航作用,营造稳定和谐氛围,为企业关停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用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营造社会和谐氛围的角度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抑制消极作用,发扬积极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做好社会转型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切实创新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和艺术。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认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理论联系企业发展的实际、联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实际和联系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才能把科学理论变为企业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使企业干部职工形成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才能使企业干部职工在实践中坚信理论的正确性。在当前,就是要在企业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典型示范,树立榜样。每个人都有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只要我们注意引导,用典型示范,人们就会向先进人物学习,像先进人物那样去做。要树立先进典型,就要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第三,要以行为感染人。教育者首先应受教育,只有教育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以自身的行为和人格力量感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才能心悦诚服,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经济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把生产搞上去。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第一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和服从、服务于企业的中心任务。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指导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只强调“政治”,把“经济”二字忘掉。我们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高度结合,紧密跟上改革的步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企业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做到与企业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站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立场与角度思考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接受,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步调相一致,做到协调发展。其次着力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才能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在增强服务观念上创新。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企业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面对的时代、形势及服务对象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是一种挑战。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观念、素质和能力三者都需要提高,但首要的是在于提高认识,适应形势,尽快转变观念。“服务的观念”就是现阶段亟须转变的观念之一。市场经营存在“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贯彻“服务”二字。广大企业员工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对象,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市场”和“用户”,我们应以不断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为己任。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始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平和的心态,站在企业发展和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立场上,尽其所能为企业干部职工提供服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企业干部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对企业干部职工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为大家服好务,从服务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实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体、扎实,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让职工群众感到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一、广泛沟通,奠定“三贴近”基础

只有深入基层与广大职工群众不断地沟通,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生活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它展现给我们的,常常是表面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假象,这就需要我们以真诚的态度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深入到实践中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了解真正的实际生活,从而在对真正的实际生活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党的执政环境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环境、工作对象等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沟通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和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单向的、一味地教育人,以学会割舍、学会放弃、学会牺牲的工作方式,实现双向的、有效的沟通,既讲奉献精神,又讲个人价值实现,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对症下药,使企业的决策意图化成整个团队的共同意愿,上下一条心,用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团结职工群众,朝着共同目标奋斗。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不断地沟通,才能贴近实际,了解在完成企业中心任务中,党员、干部、群众会有哪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会有哪些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去发挥作用的舞台。随着职工群众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的增强,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自觉树立和强化服务观念、融入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利益观念、信息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学习观念、人才观念、促进职工群众的全面发展观念等一系列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观念,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与广大干部群众有共同语言,从而产生共鸣效应。

二、真情服务,找准“三贴近”的重心

只有以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群众为出发点,树立服务意识,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服务是什么?服务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升人文关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贴近”。石油企业的职工群众与所有的人一样,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需求呈现多方面的“变迁”。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关注职工群众的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愿景”。随着时代进步,需要更多地关心职工群众对新生活的追求,对美好前景的追求。

服务职工群众,首先要和职工群众密切联系。只有和职工群众的实际利益需要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在职工群众中有立足之地,才能真正通过我们的工作把职工群众动员起来、团结起来,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相信和依靠职工群众,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自觉处理自身与职工群众的关系,不断增强民心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思想,弘扬真心实意对职工群众负责的精神,尽力缩短自己与职工群众的心里距离,做到情系职工群众,心虑职工群众,时时刻刻为职工群众着想。三是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多做雨中送伞、雪里送炭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使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对人有益、与人为善的工作,是维护自己权益、增进自己利益的工作,从而积极认同、接受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服务职工群众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言传身教,努力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听其言,观其行,是职工群众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心理规律。如果自己说的自己不信、自己做不到、做不好、不想做甚至背道而驰,毫无效果可言,只能败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和声誉。思想政治工作要敢于面对群众,办事公开、透明,尊重群众的民利。实践表明,办事公开,企务透明,广泛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与评议,可以减少和消除许多思想问题,职工群众就会把许多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积极参与,热心投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有了吸引力、感染力。

三、有效引导,搭建“三贴近”的平台

只有实行有效的引导,将企业目标任务成为职工群众的共识,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同,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从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威力。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党的工作的实际出发,也从工作对象的实际出发,从工作对象思想认识的实际出发,更从工作对象利益需要的实际出发,在实际中把握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并通过具体工作使这种思路和方案得以真正的落实,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贯彻,就是“三贴近”要求的体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就在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就在企业职工群众的实践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招一式、一举一措、一言一行,能否在职工群众的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可并为之所接受,就得看这些招式、举措、言行,是否贴近职工群众的生活实际,这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群众路线。在开展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倡导,使队伍素质的提高与个人素质的提高紧紧结合起来,积极营造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环境和氛围。要从职工群众最想、最盼、最急、最难的事情入手做工作,积极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引导职工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满足精神需求,创造幸福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要寓教于各种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努力增强亲和力,增加文化含量。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企业文化建设,都是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创举、重要载体。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影响人、打动人、感召人,思想政治工作肯定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德性; 智性; 心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30-03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偏低,一直是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一个难题。寻其根源,既有社会转型,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等客观原因,又有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的研究而导致的方法陈旧、呆板、缺乏针对性、跟不上时代步伐等主观原因。厘清受教育者德性生长与智性、心性成长之间互生互动的关系,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路转换、方法选择上提供一些基本的认识指导,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智性、心性与德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施教者向受教者的单方面灌输,而是一个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施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化”的统一。“化”是“教”的结果,同时也是“教”的目的、对“教”的成效进行衡量和评价的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内化是关键,它决定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能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消化和吸收,而受教育者内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德性的活动,要提高内化的效果,就需要对受教育者的智性和心性,即认识能力和心理需要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究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施教者所期望的观念和意识单方面硬性地填塞到受教者的头脑中去,而是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考虑到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哪些内容不但不利于受教育者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等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

“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认识”的强调,除了指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以实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还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必须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首先,受教育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倾听教育者的声音,并将其印入自己的观念之中,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是否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并有获取相关知识的强烈需要。所谓问题,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已知状态与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矛盾的主观反映。其客观内容,是主体关于认知对象未知内容的欲知部分”[2]。教育者深入了解受教育者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之所在,然后才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培育。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智性因素,还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灌输的观念、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受教育者容易理解,并且能够接受和做到的。这不仅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内容上必须要贴近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同时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说理的透彻性、语言的运用、表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关注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识状况,分析其中存在哪些错误认知以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和内化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攻坚和突破。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除了智性之外,心性,即心理、情感等,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德育中发生情感障碍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在热爱、尊重、信任受教育者方面做得不够,致使师生间缺乏良好的情感基础,德育信息难以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发挥其应有的感染作用。”[4]如果说,智性因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主要参与对教育内容的认知,那么心性因素就是一种驱动和调节机制,调动起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的兴趣和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心性因素,要求教育者必须因势利导,顺乎人的天性和情感。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心同德,才能使受教育者积极、自觉、主动接受教化,决不能仅凭硬性灌输或恐吓(如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告诉学生如果考试达不到何种程度就不能毕业,以此来强迫学生“学习”。)强行使受教育者就范。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才能够达到真正深入人心的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把德性的培养与智性、心性状况协调起来,不能够拔苗助长,更不能缘木求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避免功利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放弃期望通过“搞运动”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真正潜下心来,做好这项“百年树人”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德性、智性、心性协同的途径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德性与智性、心性的结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要使三者相互脱节,另一方面,也要在德性培养的同时,关注受教育者智性和心性的培育,从而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真正产生协同互动、相辅相成的效果。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思考。人们对一种思想观念是否真正认同,并且内化为自己观念的一部分,往往取决于他们对这一观念本身认识得是否深刻。现实中,由于心理上的偏见或错误经验的引导,人们并非对任何思想观念都会去做深入地思考,甚至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们以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产生过的一些失误,导致“教化厌恶症与逆反心理的交互作用,不少人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厌恶心理,既没有兴趣听,也不愿意听,往往对思想道德教育厌而远之。”[5]对于这种现象,纠治的办法,只能是在通过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努力启发和启动受教育者的思维,调动他们自觉思考的热情,认识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内涵,抵制本能厌恶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二,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个体的判断能力,更是决定着其在价值观念上的基本取向。因此,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受教育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硬粘贴上去。但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它引导他制订一定的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它强化某些信仰而弱化另一些信仰作为赢得他人赞同的一个条件。”[6]从提高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着眼,就不能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理论传授和思想宣传上,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抑恶扬善、明辨是非的生活氛围,给受教育者善善恶恶的能力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通过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增强信念等途径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知、情、意、信、行是人的德性品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德性培养中必须关注的五个环节。在德性培养实践中,“道德认知并不是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而是要经过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这三个非智力因素作为中间环节和中介的。”[7]因此,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于受教育者德性方面的提高,但又不能局限于观念、认识和行为层面,在进行思想观念的塑造时,要把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培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个体的品德有一个牢固的心理基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内化、深化。

第四,提升受教育者的勇于实践的能力和素质。受教育者内化在头脑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还应当通过将其体现为实践活动的指导而最终实现观念形态的外化。能否将学到的观念外化,除了环境等外在因素之外,认识水平、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等都是重要的内在条件。比如,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行为者选择何种行为方案,是否能够达到行动与观念的一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对在各种因素的判断和行为者的意志力、决断力。只有从包括认识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层面上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才能避免“知之不行”或“好心办坏事”等后果的发生。

三、德性、智性、心性协同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中德性与智性、心性的协同关系,要求教育者在观念和方法上相应的转变,从而树立起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和“化”的统一。现实中,教育者作为主体,往往更加重视的是“教”的方面,而对受教育者“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关注则相对容易欠缺,从而导致将思想政治教育演变为知识教育的倾向。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目标之外,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认识和接受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选取恰当的时机,使教育者容易理解,并且能够接受和做到。同时,教育者还要在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积极、自觉地主动思考,增强对知识和观念的领悟。

其次,增强说理能力的彻底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理论本身的说服力。理论本身的说服力,是能否同受教育者内在的认识和需要形成共鸣的基础。如果不顾理论或教育过程的合理性,只是采取训诫或者灌输的方式,甚至用假大空的理论来进行脱离受教育者实践生活的教育,最终只能造成受教育者的厌恶甚至抵触。当然,为了增强说服力,也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要使别人信服首先自己对理论本身要有着彻底的领悟,决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在谈到激励原则或方法的时候,往往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外在激励方面,对内在激励的关注则相对欠缺。事实上,在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养成中,通过外在激励机制尽管可能激发起受教育者思想转化的动力,但真正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完成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改造,则离不开内在激励机制的发挥。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就是激发和促使主体思想品德形成和确立的心理、情感、理智、意志、信念等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内在激励是使个体克服外在的压力和干扰,自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外在激励发挥作用的内在条件。事实上,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外在激励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内在激励的过程,只有具有了内在激励,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观念才能够变成受教育者内在的信念。

最后,教育者要实现思路和方法上的改变。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理论针对传统教育中“主客二分”的原则,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和沟通包容。“只有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达到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角色不同,前者同后者比起来无论是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一般都应具有一些优势。但在认识上,必须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有自我意识,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上都有自身独特性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平等的对话,在互动中完成教育的过程,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知识化弊端。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6-397.

[2]魏发辰.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1989(12):27-32.

[3]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4]刘惊铎,权利霞.试论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德育内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53-158.

[5]吴灿新.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偏低探源[J].伦理学研究,2008(4):47-52.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17.

[7]韩迎春,赵国利.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144.

第10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目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然触及到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与时俱进,在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从属地位

基层单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员工思想稳定、队伍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基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会与生产经营工作相抵触,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挂帐”或“欠帐”。这种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从属地位认识的产生,有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基层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自身政治素质不高、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看不清目前加快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大好形势,总是感到经济工作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却成了“附属”,这也使基层思想政治效果大打折扣,使人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那么重要了。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被当作可有可无

基层单位处于经济建设的最前沿,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也较多,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例如:如何建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和运行机制等。也正是因为基层工作的零散性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定额量化的特殊性,致使有些人认为基层单位主要的任务是搞好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让员工得到实惠,言外之意是思想政治工作只需走过场,应付一下差事就行了。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纸上谈兵

面对经济全球化,人们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经济领域,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纸上谈兵。有些政工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信心,只是在那里感叹,思想政治工作不被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得不到社会承认,甚至有些同志转行去干别的工作等。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需求也在变。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干部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难做,这既有面对生产和生活当中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的因素,又有政工干部本身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思路不清,难以适应等。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不高,作用不明显,甚至有观望等待的现象。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观念和方法上勇于创新,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由“两层皮”向“渗透型”转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脱节的“两层皮”现象。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两个根本变化,一是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员工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等进一步增强。二是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播速度快捷化、手段科技化、途径多样化,人们的眼界更宽,思维更活。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机制等都要随着形势变化,做到以变应变,变虚为实,变软为硬,变无形为有形,变说教为渗透,自觉主动地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结合生产经营中的安全、质量、成本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及时研究解答广大员工关心的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步、同向进行,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到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居高临下的说教转为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超前性;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政工型向知识型转变;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向规范性转变。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与变化发展的形势相适应的问题。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课题。要通过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改进、完善,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现效果、得到加强。同时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打好主动仗。唯有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生命力,也才能起到生命线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

伴随着信息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得到推进,人们自主化和个性化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不断深化自己的改革,不断涌现出新矛盾、新问题以及新情况,这也就从本质上为企业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此同时,还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1]。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支持,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帮助企业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能够以正确的路线引导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能够以正确的方针政策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都需要创新,都需要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员工的创新,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各方面素质,才能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通过思想教育和激励机制,使得不同部门之间能够全力配合,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不同员工思想的统一,最终通过一致努力、精诚合作按时完成任务,促进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进而能够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消除思想障碍,使得广大职工能够全身心的投人到工作中去[2]。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难点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认识不清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有些企业只注重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存在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日益消减,使得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在心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存在是不是可有可无?严重地影响了从事思想政治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思想政治机构存在的影响力。在企业的改革中,部分企业把思想政治机构同企业制度机构相分离,各成一派,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是互相融入的关系。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竟然把企业的行政管理办法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高层这样的错误的理解下,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即保证和服务于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思想政治机构形同虚设。

2.企业职工思想观念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困难重重。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调整,在企业利益取向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首先,有些员工开始担忧这样的一个问题:企业如此之大的变革,会不会有一天因为变革企业不再是国有企业了,自己的 “铁饭碗”会不会丢?同时,在工作方面由于这样的观念存在,企业员工渐渐的失去了对工作的责任感,面对如此大的利益变更风险,企业员工已经渐渐的失去了“以企业为家”的思想观念。其次,在企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变革下,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地深化,价值观念逐渐趋向务实化,开始关心其所在企业是否有自己继续工作下去的必要,如果自己在企业继续工作是否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等等。

3.企业职工“身份”复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对象多元化。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变化发展,企业在招聘职工方面逐渐走上了市场化、契约化和用工多样化的道路。在这样的企业招聘制度下,形形的社会人员会被招聘到企业中,在这些人员中不乏有员工与股东双重身份的存在,这给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带来了不小压力,同时,企业员工的来源渠道和构成群体也和企业改革前有较大出入,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员工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在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方面也会区别于以往的观念,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对象的多元化,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按照传统的工作方法去处理企业内部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事宜,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难适应这种构成成分多元化的快速变化[3]。

三、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不断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制,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只有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才能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方针、原则和方法具体化,真正落到实处,为企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关键是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机制。

2.提高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员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企业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企业上下所有员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才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处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离不开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支持,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提升自身的认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积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如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等。

3.积极创新,变革教育方式。(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思想别是在80后、90后员工思想中,平等的思想越来越突出,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能认为自己是为企业工作,就可以高人一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员工,而是要积极主动的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坚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2)丰富教育方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把以往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式变成平等沟通和积极疏导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会有质的提升。(3)创新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员工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了改变,以往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积极进行教育内容创新,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跟上企业以及员工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中添加更多适合80后、90后员工介绍的新思想、新观念。

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保证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必须要发展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认识上的缺陷,导致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因此,企业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切实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入到企业中,为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浪潮中劈风斩浪,以便获取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海. 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2:120-121.

第1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享知识 灌输 移情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1

1 引言

如果一个阶级能够使本阶级的思想、观念等转化为一种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相对稳固的。[1]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把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规范等灌输给每一个社会个体,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1]列宁曾经反复强调过,"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而只能实行灌输"。[4]列宁这一思想对我们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从事基本理论教学自然是适用的。[5]然而,当前对于灌输理论却存在着各种质疑之声音。[6-8]当然,进行灌输的教育最终要通过被受教者的内化、外现才能达到目的,内在的处理灌输教育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的过程。[9]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 ,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灌输的方式,找到打开达到教育效能的"宝藏之门"。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过程实际上是知识(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的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是指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1];而灌输的过程,就是将真理(科学理论)给予对象,使其接受、认同、内化并在思想情绪上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信息输出-输入的双向活动。"灌输"应是正确的目的、科学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灌输"艺术的统一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形式,它强调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教学双边活动,灌输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灌输者的愿望和灌输量的投入,而是取决于灌输对象,对灌输内容的接受认可,取决于灌输的艺术。[11]在灌输活动中,知识转移与受教者接受是并行和紧密相关的。

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特别是知识转移理论在组织内外与个体学习效率上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能力,[12, 13]所呈现的渗透力对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创新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4]因此,探索知识转移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及其效率的内在关系,有利于从组织学习理论的角度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断创新。[15]

2 共享知识、对象特征与灌输方式的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是一种社会隐喻的表达活动,[16]这种活动的能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力量。社会隐喻把灌输教育"硬"强制性表征为潜在的、渗透式的"软"强制教育活动。而学习理论则把灌输教育的路径设定为: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吸收与创造依赖于所识别的知识活动路径。[17]。因此,调节"共享知识"可以有助于提升灌输教育的效率。

共享知识是指教育者与接受者所共有的背景与知识基(knowledge base),共享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挥两个基础性作用[18],即调节知识转移效率与改进学习能力。从灌输的过程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知识转移与接受能力受共享知识结构的影响,发生在双方的多个层面上,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首先,共享知识能够促进教育者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吸收受教者的回馈信息,调整灌输方式,共享知识在灌输活动中扮演"社会心理过滤器"的作用;其次,信任是意识形态与道德规范传递与学习的助力器,其促进观念的流动与扩散,从而使组织有可能通过共享知识来调整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进一步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知识培育了双方的价值认同感;最后,由于共享知识确立了主客体之间的知识距离,因此具有共享基的差异化演进能够不断推动灌输的实践方式、运行机制、内容体系和主客体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共享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是社会活动的伴随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协同演化的过程。在灌输过程中,教育者在本质上一直努力地试图对教育理论、灌输方式进行螺旋式改进,即不断进行机会获取、动机产生、能力形成与目的达成之间的循环,灌输及其灌输内容总是在知识源语境、共享知识以及接受者情景之间流动。这就说明注重共享环境下的灌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

图1基于知识共享的灌输机会、能力、动机与效果影响路径

3 共享知识与灌输教育实施效能的关系

就灌输的过程来看,一开始就需要识别所实施内容的特征,目标与对象,并通过社会隐喻的方式转移至接受者;而接受者则不断鉴别所接受的观念与知识,将此与经验、价值、惯习加以比照,并决定接受与否,从而决定了灌输的实施效率。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的双向性,决定了需要共享知识来提高效能。由此可知,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共享知识的知识距离直接影响着灌输的效率,而且,对于接受者来说,在评价和消化新知识过程中,与知识源共有相似的情感经验与价值观至关重要,缺乏这种共同经验往往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之合拍并引起共振。因此,共享知识对观念转移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待转移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观念需要相应的背景经验与情境来理解,因此,观念的共享程度是促进有效价值观念转移的关键因素[17]。借助于共享知识,教育者对对象以及实施内容不断重新认识与理解,使之易于表达和接受,进而被理解与吸收。同时,共享知识还促进了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观念的收敛性转移。于是,组织中适度的共享知识可以使观念转移效率⑶达到最大化。

4 共享知识下的灌输教育策略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社会精神要素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以达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从一种理论的视角来看,灌输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内化教育者期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从一种方法的视角来看,灌输行为关注的不仅仅是其有意识的层域,而且还有无意识层域。知识转移有助于灌输活动渗透至待发掘的无意识层域,令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更高。灌输教育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在显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所进行的认知、观念的互动切磋。因此,在输入-输出双向互动中的灌输活动,具有以下策略

4.1 说服性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沟通策略

说服性传播是向受教育者提供特定的观念、意见和主张来影响受众的态度、观念和行为。[19]在以人为核心的传播活动中,通过直接沟通,信息交流,促使受传者学会"做人"、学习"做事"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说服性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适当手段和途径,使新信息、理论、观念为受者关注、理解和赞许,并使其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服性传播信息的新颖性、思想的先进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构成传播内容的特色,以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震撼力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情感,强化传播效果,以生动丰富的传播形式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需求,因而说服性传播是传播本质的集中体现。说服性传播将信息、思想、理论、观点引入传播过程,构成了思想的传播者--传播途径--思想的接受者的互动关系。[20]

思想教育活动是说服传播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坚持和完善人类说服传播活动的经验和原则,真正创造和谐的思想教育工作氛围是一条好的路径。思想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过说服性传播,使受教育者在群体内就能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了一种渠道,提高教育效率。

4.2 移情--共享知识下的渗透策略

"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实行"对应角色心理换位",即置身于对方的地位来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情,以此来达到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增加团结的目的。[21]运用"移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工作,就是要求教育者应站在受教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设身处地为受教者着想,积极参与受教者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从而实现与受教者的情感交流,改善关系,增进互信,优化灌输效果。[22]首要的就是发现并利用、扩大共享知识,利用相同的体验、人生历程、背景灵活地调节自己的参照系去观察和理解接受方,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表达及有关观点、意见。让受教者和教育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从而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将移情性的理解、评价和沟通贯穿于思想政治教灌输的始终。

4.3 网络化--自培机制的知识地图策略

在网络时代,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自我培养与提高应该是灌输教育的重要途径,[14, 23]故而自培机制的建立特别是针对受教者应该成为社会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着力点。[14] 自培机制就是努力营造人们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个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尝试、实践、修正的漫长过程。社会性知识地图是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知识黄页混合在一起的新方法。[24]它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绘制的观念流动图来表示社会体系内流动结构,再利用知识黄页表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等信息。组织借助这种社会性知识地图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灌输策略,增加对观念、价值体系转移的引导能力,降低灌输教育的盲目性。

5 结语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充分利用教育者现有知识提高教育效能,实现组织一定的意识形态意图;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必须不断发现与接受者之间的共享知识,并不断挖掘新的知识与技能,其本质就是通过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 戴悦,李忆红. 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J].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04): 26.

[2] 苏虹. "心理体认"及其道德教育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