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全纳性教育课程;特殊需求儿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18-03
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也称融合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全纳教育观念的确立,打破了原有的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对各个国家的教育界提出挑战。全纳教育理念,要求从全局角度出发,在接纳残疾儿童并提供相关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融合的过程中,全体教师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在我国,谈全纳教育、融合教育,首先应该谈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我国对“全纳教育”理念的运作模式。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特殊需求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是受法律保护的。特殊需求儿童的加入,对普通教育的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在关注普通学生的同时要照顾特殊需求儿童,还要对所有学生的进步、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普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全纳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鼓励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国家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各类残疾人教育师资和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3]因为全纳性教育师资培养的相关规定,尚未落实到具体操作环节,而且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与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普通学校的师资培养并未设置特殊教育相关知识,这就造成全纳性教育师资的缺乏,从而影响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学习,导致随班混读的现象普遍出现。本文以心理学专业为例,探索培养全纳性教育师资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全纳性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昆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昆明学院于2011年开设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专业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起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育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注重基础理论、职业技能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具有解决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教学与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也可在政府部门、社区与企业从事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咨询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4]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身心素质,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较强的分析解决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特殊需求人群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要服务对象。昆明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培养的大学生,要求可以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学科教学工作,并要求大学生具备分析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能力。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数6.34%;云南省总人口4300万,残疾人288.3万,占总人数的6.46%。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0.99%。[5]云南省相关调查显示,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9729名,占84%。因此,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针对特殊需求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其必备的技能。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情况调查分析
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6]了解昆明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42份,回收142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展示如下:
由表1可知,有58%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特殊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有所了解;有57%的大学生表示接触过特殊需求儿童,但不知如何沟通交流。
由表2可知,142位大学生中,有60人从未听过融合教育一词,所占比例为42%;其中98人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一般教师有区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大学生,需要了解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为69%。有104人表示,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特殊需求儿童,会接受并进行教育。
由表3可知,33%的大学生接触过《特殊儿童心理学》,24%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有关知识,21%的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曾了解过《特殊教育概论》相关知识。
由表4可知,21%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18%的大学生表示对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感兴趣,17%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全纳教育了解较少,有部分学生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接触特殊需求儿童,遇到的问题是无法与其沟通、交流,不知如何利用其专业来帮助特殊需求儿童。但是7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不排斥特殊需求儿童,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特殊需求儿童,他们会接受并尽自己所能进行教育与帮助。69%的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一般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才能来教授特殊需求儿童。69%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认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了解特殊需求儿童。
四、意见或建议
1.坚定的信念、接纳的态度。加快全纳教育师资的培养,重要的前提是要树立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接纳的态度。在全纳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不是没有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而是不了解特殊需求儿童,对特殊需求儿童有排斥、不接纳的心态。这是全纳教育开展的最主要的阻力,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全纳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将态度、信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习、实践,让大学生了解、接触特殊需求儿童,逐渐接纳特殊需求儿童,认可全纳教育模式。并在开展全纳教学中,坚定信念,遇到问题、挫折不退缩、不畏惧。
2.将全纳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在问卷调查中会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对特殊教育有初步的了解,而33%的学生表示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是因为昆明学院去年就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特殊儿童心理学》设为专业限选课,并将《融合教育》设为专业必修课,所以大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对特殊需求儿童及全纳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必修课的开设,督促学生了解特殊需求儿童,并思考如何利用心理学专业来帮助、教育特殊需求儿童。目前已有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全纳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学生想进一步加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将沙盘疗法应用于特殊需求儿童的诊断、评估与教育。
3.全纳性教育课程内容的分配。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的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因而在开设全纳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在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来帮助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康复。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论文选编[Z].2012.
[2]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何金平,王建颖.特殊教育政策选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4]昆明学院招生就业处.2013昆明学院报考指南[Z].
情系白内障患者共享和谐新视界
二、活动时间
20xx年6月6日
三、宣传重点
(一)围绕宣传主题,加强科学用眼,预防眼疾核心信息宣传,
(二)利用宣传形式,营造爱护眼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着重为贫弱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眼病诊疗和视力保健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20xx年6月6日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普及科学用眼,预防眼疾的知识。
[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围绕残疾人就业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残疾人工作
积极吸纳残疾人,妥善安排残疾人就业,这是我公司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自1994年,我公司改革分流后就开始停止向社会招工,即使是专业对口的技校毕业生也不再招收。在这种严峻情况下,我公司还是严格贯彻国家政策、法规,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吸纳安排残疾人就业。自20__年以来,共与80多名残疾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过程中,制定保护措施,保证残疾职工不会下岗。自20__年以来,我公司共安排600多名全民职工下岗,共清退1000多名临时工,但没有安排一位残疾职工下岗,没有清退一位残疾临时工。
二、促进残疾人康复医疗,完善生活福利制度,解决残疾职工的后顾之忧
残疾职工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往往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为此,公司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他们残疾发生情况及康复需求,建档立卡,做好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在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的同时,并把职工医院设立为公司残疾人医疗康复定点机构,及时为残疾职工提供优质的医疗康复服务。完善生活福利制度,保障残疾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解决残疾职工后顾之忧。
三、加强残疾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
加强残疾职工的教育培养,抓好残疾职工的技能培训,是实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保障。我们把残疾职工的技能培训纳入企业整体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开办专门针对残疾职工的“特色班”,有的放矢地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的残疾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考试合格符合条件的颁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至目前为止,已经实现残疾人100%持证上岗。
四、克服困难,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金
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金,是残疾人能够维护其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遵守和履行的一项义务。多年来,我公司不论是在生产经营状态低迷、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时期,还是在生产效益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期,一直都不忘关心残疾人生活,扶持残疾人事业,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金。自20__年以来,共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0多万元。
五、积极开展结对子助残活动,帮助解决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状况、生活品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虽然康复保健行业也因此有了很大发展,但消费者对医疗或保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中等卫生学校、中医院校以及美容美发职业学校,培养出大批各个层次的医疗康复和保健人员,使这一行业的人才市场逐步供过于求。
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呢?
一、市场反馈
在近6年的市场研究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是令人担忧的:信赖和选择盲人按摩师的顾客,从1998年的80%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50%;40%的顾客反映盲人按摩“太痛、不舒服”;用人单位方面,超过90%的盲人按摩所企业主表示,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不得不雇一些综合条件好、更能吸引顾客的健全按摩师;超过80%的企业主不愿雇请短期培训班毕业的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的学生;超过40%的企业主认为很难招到专业知识扎实、手法好、心理又健康的盲人按摩师;超过70%的企业主反映盲人按摩师不稳定、跳槽频繁。
在对以中专和短训班毕业的初中级按摩师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在校或毕业初期的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不能较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专业能力评价过高,就业预期定位与现实存在明显差距,常只与行业中多数未接受过学历教育的按摩师比学历,而看不到自身在工作经验、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毕业两个月至半年的学生中,对前景感到忧虑者,从1998年的40%增加到80%;近40%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对市场竞争持否认和逃避的消极态度,希望依靠保护性政策,使盲人按摩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应该说,盲人按摩师在市场竞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特别明显的是,有些盲人按摩师自我评价过高,但又不愿面对市场竞争,遭受挫折后常常不知所措,遇到问题,不能采取积极解决的办法而选择频繁跳槽。这对于他们的稳定就业是没有好处的。
二、教育背景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的是盲人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导。
我国目前的视力残疾人约有870万,有就业需要的数量也相当巨大,而他们当中能够得到良好教育和全面康复训练的,却只占很小比例。从出生到7岁的早期教育是智力开发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是一片空白。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倡导对盲童进行早期干预。而与同年级的普校相比,盲校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多数盲校的物理、化学、英语课程近乎空白。另外,许多盲校出于安全考虑,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参加校外社会交往活动机会很少,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也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取得职业教育的成功,其困难和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盲人按摩学历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学生的整体情况当然要好得多,但如果是用培养医疗按摩人员的标准来衡量,结果也不是让人满意的。如在刚毕业的某大专班30名学生中,70%对生理学等课程中涉及到物理、化学的概念并不理解;某特教中专20名二年级在校学生,在学完生理学课程后,不能真正理解和清楚讲述“渗透压”这一概念。对全国多所特教中专、盲校、职业高中,在沿海开放城市从业的毕业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也能看出类似的情况。
三、职业教育对策
对于残疾人,职业教育与临床康复、社区康复等,都是广义的康复工作的组成部分,都围绕着帮助残疾人走向自立、回归社会,让他们有较好的生活质量这样一个目标。国外学者,通过全面考察,认为残疾人就业(职业准备性)的综合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残疾人就业的一般情况,如接受专业训练程度、就业资格、工作经验等;2.就业愿望,包括劳动态度、本人希望、对就业信息掌握情况等;3.维持职业生活能力,包括生活自立程度、体力等;4.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即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5.手的技能,包括手指的动作灵巧性、运动速度,肩、肘、前臂、腕的运动速度,上肢肌肉力量;6.信息加工能力,包括视觉功能、听觉功能、信息交流能力等;7.理解与学习能力,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与数字处理能力;8.身体姿势维持能力;9.移动能力,包括外出、利用交通设施的能力。因此,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工作与普通院校的中医康复和推拿专业相比,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使用盲文教材和降低某些课程的要求,而是应该广泛引入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给予更全面的训练和引导,使他们的综合就业能力(市场竞争力)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中有两方面的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充分地评估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为提高教学质量,应放弃一些缺乏师资及教学设备的培训点,打破以往的刻板纯专业教学流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人力物力,对学生残疾程度、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充分评估,制定出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前,除以往视力的检查、文化程度的考核以外,还应对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尽管学校的评估,很难做到专业康复医师所做的那样详尽准确,但却可以通过与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交谈和对其行为的观察,做好记录,综合分析后将他们划分成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案。例如,同是为期一年的培训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较差者,手法练习应占一半以上课时,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减少而时间相对延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手法练习占40%课时,理论知识适当提高深度、广度。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体质较差者,应加大体能训练的力度并设置定向行动、自理能力训练乃至个别行为矫正的课程。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根据盲生特点设置课程
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对个人获得成功的影响只是部分因素,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敬业乐业的精神等,才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根据盲生特点,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发展、市场经济就业指导课程。由于视力残疾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和巨大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这些课程的开设就和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可由有一定残疾人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或医学专业教师担任。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教材很多,学校可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等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课时和内容多少因培训时间长短而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视残疾,树立战胜残疾,平等参与社会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社会能力发展课程,近年才在盲校教育中得到重视,除少数盲校学生外多数盲人都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引导和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前进一步地提高和强化是十分必要的。从注意个人卫生、如何修饰仪表、独立行动,到社交礼仪、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不过分强调自身残疾、懂得平等互惠的人际交往等等,所有这些对日后求职和实际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对于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应把重点放在定向行动、实用公关礼仪、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上。定向行动训练,对于未接受过培训的盲人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职业教育中却往往被我们忽视。公关礼仪、沟通技巧的培训,目前在酒店等服务业的员工培训中已相当普遍,市面上亦可买到这方面的文字和影视材料。学校可根据条件选用其中一些作为借鉴,或聘请有经验的培训师给学生讲课。
【关键词】特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特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各特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鉴于此我校总结了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构建了“三四三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新路。
1 以“四育人”为导向,实现全方位育人。
1.1 管理育人
1.1.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分工负责、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校内党政工青团协调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1.1.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机制。
编制符合特殊儿童发展特征及体现校本特色的心理家健康调查量表,定期进行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疑似”特殊儿童,应对其重点关注并提供相应的辅导服务。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精神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来校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全校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1.2 教书育人
心理健康课、思品课思政课、晨会、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要求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科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认真挖掘学科本身的教育性,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3 服务育人
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因此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学习生活要有节奏,做到劳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态度。
1.4 环境育人
校园内书写相关标语、口号、警示,设立读报栏,宣传和普及心里健康知识。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为学生购置各种玩具和体育设施,把学校建成学生的乐园。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中,乐不思家,并受到美的熏陶。
2 以培养“四心”教师为核心,发挥育人功能。
对教师进行爱心、耐心、知心、信心“四心”教育,是特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有要求。残疾儿童的点滴进步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和努力,工作事无巨细。针对残疾儿童思维的特殊性教师只有掌握他们的认知规律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真挚的爱去感染他们,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 以培养“四自”新人为目标,深化思想教育。
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黄希庭先生认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外部客观环境是基础,内在动力是关键。这种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3.1 坚强的意志。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抓住各种教育机会,利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及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3.2 积极进取的心态。教师培养学生有理想有进取心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各种考验,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善于总结经验,振奋精神,激发勇气。
3.3 充分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是推动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不竭动力。针对残疾儿童孤独自卑的个性,教师要给他们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赏识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
4 以“三个”基地为载体,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最终适应社会的有效形式。
4.1 手拉手互助基地
学校以“手拉手、心连心,同做祖国好少年”为主题,在承德市翠桥学校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基地。两校之间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使健残学生增进了友谊、同受教育、共同进步。
4.2 献爱心共建基地
以“关爱、成长、奉献”为主题,在医学院护理系建立“献爱心共建基地”。两校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开展定期的双向交流。我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有效途径,宣传大学生志愿者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做奉献的义举,通过捐赠仪式、答谢回访等形式让残疾学生感受到健全人的支持与关怀,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4.3 健体有为基地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能力;职业意识;积极的健康教育
一、以人为本、加强劳动意识教育是基础
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广大残疾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校门后能够顺利就业,立足于社会,独立获取生活来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视残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进入社会谋生做好准备。
为使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必须早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意识。我们在低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安排剪纸、贴画、科技制作、编织等内容的学习,在全校开展兴趣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我们分别设立了编织、书画、缝纫、剪纸、舞蹈、体育、等多种兴趣小组,激发残疾学生从小学文化,学技术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获得生产技术知识,又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且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工作中要多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要把学生在学校中教育的观念,在家中同样得到实施,扩大学生的实施环境,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之形成好习惯并得到巩固。牛凤娟、周玉、李俊在我校印刷厂工作。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知道用双手劳动来自立。实际证明,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劳动理念,学习劳动意识,要从小就教育,特别是要得到家长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树立职业教育劳动观念是基础
教师要从根本上解放的思想,活跃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特别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形成在校爱劳动,讲奉献好习惯。走进社会成为,报孝社会,回报家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在课堂上通过美工、刻瓷、花泥等,这些都培养了残疾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把职业教育意识教育融入到每一课堂中,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职业教育意识陶冶,以弥补残疾孩子的劳动意识的不足。
残疾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一种劳动意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将把社会的包袱变成社会的财富,并贡献社会,回报社会。我校办的印刷工厂,还有在其他工厂工作的残疾学生,都证明了这些。
残疾孩子就业,仍然需要社会的真情帮助,需要整个社会理解和关爱,是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给他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舞台,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让残疾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要给与一个适应残疾学生的工作,心理环境。
三、以人为本、加强职业教育的自信心
生理缺陷会导致对自己评价低,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冷落或被别人瞧不起时,常常觉得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产生脆落心态和焦虑。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办事说话符合自己的心愿,过分要求别人完善,这个特点是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屡屡碰壁,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也是焦虑产生的原因。环境方面,在聋校他们主要和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生理障碍的儿童在一起学习,进入社会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语言表达困难,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为此需要积极的健康教育,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地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以营造积极和谐的精神状态,其实这种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才是创造幸福生活,报孝社会的必由之路。
四、循序渐进,强化内涵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将其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抓基础性的劳动教育。以学生的劳动课和活动课为渗透点,在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等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促进他们的机敏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树立热爱体力劳动的观念,为实施职业教育做好准备,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校设置的职业教育课,不一定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就根据需要,进行短期强化定向训练。如:我们短时间让学生在电机厂学习线圈缠绕技术,并加强进厂知识的讲解,使他们学得快,用得上,收效大。我们对愿意进入印刷厂的学生,可以先实习观摩,在工作。对于进入电器厂,就让技术员到学校先进行技术指导,让家长学生实地考察,再把定向学习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教育,工厂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什么,就教什么。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能且使用到工作中,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劳动技能的乐趣,并能安心的享受劳动的幸福成果
随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职业教育活动中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反思,努力建设与完善既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又富有地方和学校个性特色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因生活而更加鲜活,让残障学生的生活因职业教育而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棣.《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8年6月5日成立,是全市第一家军民共建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238平米,业务面积1150余平米。现有员工40人,服务**街道8个社区(辖区常住居民52000人,另有流动人口2万余人)。中心紧紧围绕创建要求和标准,努力打造医疗技术过硬、服务水平提升、百姓真正受益的一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机构布局 中心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五统一”的要求进行了统一的环境打造。坚持开展“六位一体”服务项目,设置了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理疗室、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输液观察室、预防接种室等,现有诊室7间,床位20张。安置了直达电梯方便无障碍出行,为居民及时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在大厅候诊区域设置了咨询台。为创造整洁的内环境,中心与物业公司签订绿化、清洁外包合同,定期对绿色植物实行更换和养护;按照5S标准对清洁卫生进行管理;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流程,严格执行垃圾袋装化,保证了中心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我中心是“无烟单位”,在醒目位置张贴禁烟标示,达到“四无”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 中心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4名,包含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5名,执业中医师4名,公卫医师1名,其中注册为全科专业的执业(助理)医师2名,另有注册护士14名。在所有医护人员中,中级职称中医类执业医师1名,中级职称临床执业医师3名,14名护士均为护师或护士职称,未取得职称人员4名。全部人员均按劳动合同法签订了劳动(或劳务)合同,履行了相应的用人职责。中心从2008年开始制定并完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每月定时开展了绩效考核,并严格按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奖金。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制定了人员外派进修学习规定、人员培训规划及年度计划,每年组织员工按要求完成了继续教育任务。因人员均属临聘人员,流动性较大,现具有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员工仅有8名,仅占所有医护人员的28%。
(三)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收费管理制度》等各种财务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设置了内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设置了物价管理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政专项收入专款专用。中心所有医疗收费项目、药品价格明细目录每天通过门诊大厅电视滚动播出。对成本进行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开展的业务活动所需费用全部按科室分类,月末逐笔核实核算并按支出明细逐项向各科室进行分配。
(四)文化建设 制定《综合管理办法》及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规范、诊疗规范、职业道德的管理,严明工作纪律。设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政务管理委员会等监督考核机构,每月进行精神文明查房、绩效考核,并针对各科室及岗位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仪容仪表、精神风貌等项目进行政府、群众、病人、内部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听取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员工诊疗规范、职业素质、行为规范。
注重实施人文管理,与员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中心的目标和利益统一起来,着重了以“自励、奉献、感恩”等为核心内涵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改进了员工医德医风档案,将医德医风纳入每月绩效考核中,考核结果记入员工医德医风档案,并与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对出现问题的科室或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实行一票否决。在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实施过程中缺乏计划性,还需进一步改进。
(五)信息管理 以“亲人般的全面关怀,朋友式的服务关系”为服务理念,坚持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和便民性,制定了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大厅电视公示中心诊疗项目、诊疗价格、药品价格、医生信息、就诊流程、免费公共卫生服务等关键信息。网络接入沙坪坝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医生诊疗及公卫服务电子化、系统化、动态化。
二、公共卫生服务
(一)居民健康管理 2011年1-12月通过门诊患者就诊、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入户筛查等形式共为辖区12091 人建立、更新了居民健康档案,截止2011年12月31日辖区居民建档率达88.76%,健康档案合格率为90%,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
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辖区人口数统计局的数据与街道派出所提供的数据不一致,增加了筛查建档难度。我中心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理解,出现建档不配合甚至提供虚假个人信息等情况。另外,因系统问题,居民健康档案更新等一些情况不能很好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子档案建档率。
(二)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中心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健康小屋、多媒体播放设备等工具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天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至少8小时。举办44次健康教育讲座,6次重大节日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共惠及24594人次。
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对疾病形成因素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力度。
(三)预防接种 0-6岁儿童建证率100%,疫苗接种率99.2%,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率100%。
(四)传染病管理 辖区全年无聚集性传染病的爆发,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均达到100%。
(五)儿童保健 新生儿访视率95%,儿童健康管理率99.5%,儿童系统管理率较好的完成预定目标。
(六)孕产妇管理 孕产妇健康管理早孕建册率因辖区孕妇流动性大,又可以自由选择待产医院,信息渠道目前存在遗漏。产前健康管理率也因辖区流动人口多,孕妇流动性大,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人员意识和经济状况不均衡。产后访视率95%。
(七)老年人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2.68%。65岁以上老年人年检率较低,主要是辖区人口流动性大,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很多老年人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免费体检政策存在顾虑而不愿年检。
(八)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2011年中心高血压建档率为65%,规范管理人数2883人,血压控制理想人数2943人。糖尿病建档率100%,规范管理人数1399人,血糖控制理想人数1604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率较低,主要是辖区人口基数较大,如按沙坪坝区社区诊断报告19.5%和4.8%的发病率计算,截止到2011年底还无法完成。现因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加之一部分居民为获得免费体检而故意捏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回访时却否定病史,造成规范管理率下降。
(九)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建档率24.7%。规范管理率94%,患者显好率92%。
(十)中医药应用 中医体质辨识率100%,但因为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有自由选择药物的权利,且中医药在针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的使用时疗效较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使用。
(十一)卫生应急管理 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并开展了培训与演练,但在相应记录上还有待完善。
三、基本医疗服务
(一)医疗费用
2009年,业务收入1492277元,服务25306人次;2010年,业务收入1994922元,服务31248人次;2011年,业务收入2786327元,服务39141人次。门诊次均诊疗费用增长了15%。
(二)质量管理 认真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护质量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了符合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方案,改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严格遵守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通过每月行政查房、院科两级督查,突发应急事件演练,组织岗位技术练兵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医护管理质量。医疗文书书写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护理质量方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检验室的各项检验试剂质量均符合要求,并开展了实验室室内质控工作,院感方面指派专人负责。不足之处是各种申请单书写的规范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三)合理用药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国家规定基本配备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完全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每月处方点评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用药。不足之处为抗生素处方比例和静脉点滴处方比例偶有超标现象,还需加强改进。
(四)康复服务 建立了残疾人工作康复小组,配有专门的康复理疗医师,制定了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严格执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三个一”工作方针,为残疾人服务。为克服业务用房紧张的困难,将康复设备转移到原有的一条闲置走廊,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康复长廊”。不足之处是还要加强完善残疾人健康档案。
(五)中医药服务 单独设置了中医诊室、康复理疗室,通过悬挂标语和名老中医画像、健教宣传等方式提高中医药知晓率。聘请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副教授到中心坐诊,很受辖区居民欢迎,中医门诊量不断增加。近期又聘请了专职中医师,满足辖区居民需求。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中医内容的健康教育,发放中医健康教育资料,宣传中医药防病和保健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开展了中药、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穴位注射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各项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为辖区居民服务。不足之处是利用中医药开展康复工作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目标
下阶段,我们将根据重庆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指标要求,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完善各项资料,做好各项工作,打造百姓受益的示范化中心。
从目前特殊教育情况上来看,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师资短缺的矛盾,主要通过引进非师范类及普通师范类教师来缓和这一现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大多是“半路出家”,非师范类与普通类教师的占有比例较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和学位不足,我国相当一部分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随班就读,但相应的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尚未真正开展,对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也缺乏相应的品质要求。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技能学习指导等特殊管理要求难以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贯彻和落实,要建立随班就读实验室,那是难上加难。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法律制度保障还是教师教育模式、资格认证、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得差距,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有许多方面尚待完善,但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重视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培养一批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人才,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发展。综合分析: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全方位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行政部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保障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稳步发展。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在人才招聘、保障机制、培训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其次,各地方可根据教育部对教育师资的具体要求先行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标准建立奠定前期基础;第三,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应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和问责机制,以保障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的可监督性和可评价性。
2、发挥高校教育专业优势,多元化培养特殊教育人才
在借鉴国际经验、采纳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依托,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平台,借鉴先进国家做法,合理选择课程,并与地方残疾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实践基地。除此之外,还应结合中残联对残疾人教育的师资认证,在高校教育专业大力培养教师人才,以提高他们将来指导社区和学校残疾人学习的能力。在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权的高校中,加大对特殊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硕士、博士层面重视对特殊教育各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以特殊教育方向硕、博士生为研究资源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各学科教师教育、考核、任用和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普适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对于各学科的教师标准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标准,因其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在学科知识、基本规范、专业能力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制定出普通学校融合性教育教学的双师型教育师资、特殊学校专业型教育师资的不同标准,严格入职管理,才能把好教师质量这一关。美国双资格教师证书项目(普通教师资格证+适应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可以采用分阶段的形式,先设立国家最低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不同等级制度考核来获得高一级的资历。
4、结语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是国际特殊教育的宗旨。”研究符合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与培养途径,培养一批能胜任不同类型学校指导残疾学生专业师资,使残疾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学习,得到应有的健康关照和基本权益,是当今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转型加速的中国社会对专业人才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特殊教育研究必须直面的历史使命。
作者:张荣 王丽 王一茹 刘娜 单位: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9-02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的明显的功能障碍为主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残疾人指心理生活精神和解剖结构功能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的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机会生活功能的人。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8 29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4%。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士约为2 41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7.7%,约占总人口数的1.83%。根据这项调查,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7 000多万户,涉及约2.6亿人。
一、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概念
残疾人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教育的和社会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状态,以便在身体、感官、智能、精神、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的目的。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康复机构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成为残疾人康复最为有效的形式,也是对医疗康复服务的有效补充。
城市社区康复工作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掌握社区人群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建档立卡;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康复医疗服务;训练指导服务和心理疏导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农村社区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残疾人康复训练与康复服务、残疾儿童筛查等工作。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起步较晚,在很多地区也就不到十年,因此残疾人社区康复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农村的地区。现就主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区康复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社区康复起步较晚,残疾人群体在社区居民中比重较低,因此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财政的预算,国家财政拨款有限且难以及时到位。康复工作经费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残联的资金也不宽裕,能申请下来的资金就少得可怜。社区康复工作由于缺乏经费经常陷入窘境。社区康复大多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全面的服务内容。有些农村社区根本就没有社区康复的服务,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康复器材较少,康复指导形同虚设。
(二)社区康复严重缺乏专业人员
残疾人康复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学科,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主要包括康复指导人员,假肢与矫形器师,物理作业及言语治疗师以及提供康复服务的医师。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大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我国很多社区医务室只有全科医生一名,护士两名。社区医生对于残疾人的康复知识了解的并不全面,同时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人员少,而工作繁杂,每一位工作人员担任多重身份,农村地区尤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三)社区康复工作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
现阶段残疾人及其家庭对于社区康复的了解还不全面。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很多从小就残疾的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了解康复工作需要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通过自己的持之以恒的毅力让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不乏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社区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他们对于自己的残疾已经大多听之任之,并不了解很多残疾通过自己的不断康复能够得到改善。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在对很多社区调查中发现,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社区康复工作有很大的误区,绝大多数人认为,残疾人自身及家庭亲属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进行康复,不必要进行专业的社区康复。对于已经参与社区康复的残疾人及家庭认为,社区康复是政府,康复机构和社区的职责,将残疾人交给社区,社区就应该负责到底,残疾人及家庭没有相对的责任。有的家庭对于残疾放弃不管,怨天尤人,甚至是认为是一种上天的惩罚,也有的家庭进入康复误区,盲目求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耽误的残疾人的最佳康复时机,将残疾转化为残障。
三、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建议
应对以上的问题,笔者对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主要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的筹资机构
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加大社区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设立社区康复专项经费,保证在有残疾人的社区有能满足本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器材。同时拨出专项经费,保障社区康复人员的劳动报酬,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区康复人员很多都是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兼任,在做好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兼任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多了很多,报酬却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是对他们的工作有极大的肯定,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康复知识的热情,认识到康复工作与医疗工作同样重要,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鼓励社会资金加入到社区康复中。社区康复覆盖面广,单靠政府的投入会放慢建设的脚步。社区康复工作不能等、靠、要。社区可与辖区的企业合作,采取灵活的方式让社会资金进入到我们的康复工作中来。同时也可由政府牵头,与社会慈善基金合作,让社会慈善基金能多了解社区康复,由政府或者残联多多宣传邀请,与社会上慈善基金合作社区康复的项目。如云南云县实施了中残联和嘉道理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
(二)加强社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康复人员需要康复医学知识理论全面,专业程度较高。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积极参与和推进社区康复人员的教育及培养,将社区康复人员的建设列入工作范围。由于目前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我国很多社区医务室只有全科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政府应该鼓励和提倡具有康复医学知识及技术的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康复工作中来。对这些专业人才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时政府牵头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康复工作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
加强社区康复人员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同时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由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队伍。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
(三)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何病,伤者的康复成效,都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自我康复意识,所有的康复医师及康复工作者,对于残疾人起指导,治疗,辅助及监督的作用,因此,只有残疾人自身的自我康复意识强烈,才能经过康复医师,家庭的帮助,自身努力自立于社会,回归社会。加强残疾人自身的意识,主要就靠对社区康复工作的了解程度了。
通过对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助残志愿者,可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提高大家对康复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琳,郭悠悠.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认知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7).
[2]中国残联.如何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化社区康复体系?[EB/OL].[2009-05-07]中国政府网残疾人服务专栏.
[3]姚配英.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几点思考[Z]嘉兴市残疾人联合会,2007-12-07.
1 老年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维护与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指导老年人正确评介自我健康状况;教育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老年人对人生的生与死的恐怖;教育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新观念,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丰富精神生活;指导老年人安排好家庭生活,将“代沟”问题处理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良好的心理养生技巧。
1.2 老年生活卫生知识: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遵循易咀嚼、易消化吸收、防止便秘、补充必需营养素四个原则;按时作息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衣着宽松合体,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鞋袜舒适防滑;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
1.3 健身、休闲指导:
让老年人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长寿的作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体育锻炼的原则,适宜于老年人锻炼的方法和项目,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卫生保健事项等。使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能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引导老年人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如养花、书法、曲艺等,使他们在休闲和娱乐中体验人生的乐趣。
1.4 常见老年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合理用药知识:
老年人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如老年痴呆等;威胁老年人生命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如心、脑血管病等;以及高血压、腰腿痛、意外伤害等常见老年疾病的防治要点。
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掌握家庭常备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药物的贮存方法和防止误用的措施;误用药物和用药过量时的应急解救措施;服食补药和药膳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如何识别过期、变质药物等,并要纠正老年人用药过量和克服药物成瘾等问题。
1.5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
指导和帮助老年人接受死亡现实,解除恐惧心理和孤独感,冷静、尊严地走向死亡;为临终老人创造尽量温馨的环境,组织亲友探望;帮助老人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协助医生尽最大努力让患者无痛苦地离去。
2 老年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2.1 国家对老年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政府有主管老年人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如老干局、老年人协会等,大部分老年人离、退休后回到社区,有宽裕的时间,依靠各级老年组织和各基层单位的支持,在实施老年健康教育活动时,利用这些老年工作部门和老年人群众组织,通过他们来发动和组织老年人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2.2 老年人从事的许多活动本身就有保健性质或健康促进作用如老年合唱团、老年书画社等,通过协调把健康教育活动与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可利用这些组织举办老年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培训班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
2.3 老年人普遍比较关心健康问题,动员热心公益的老年人参与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保健知识,而且老年人之间更易沟通和理解,让老年人自己参与组织和实施则更有亲和力和号召力。
2.4 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当老年人行走不便时就需要家人的照顾,让他们学会照顾老人的起居,学习测量血压、体温的方法,学习对老人进行心理调适的技巧,掌握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等。
总之,健康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问题。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开展老年健康教育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必过分苛求所传授知识绝对准确。而是突出科普工作的易懂性、易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参 考 文 献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是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目标,以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改变传统的坐诊模式,采取主动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医改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内涵的提高。服务对象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为主,逐步延伸至辖区人群的全覆盖,最终实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将为签约家庭提供包括热线应答、健康教育、门诊预约、区内定点医院双向转诊、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干预、中医适宜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服务,最终实现“全科医生在身边,健康服务在全天”的目标。
1社区概况
北蔡镇地处浦东新区西南部,东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南连南汇康桥工业开发区,西接南码头街道,北依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3.71平方公里。下辖56个居委,11个村民委员会。
北蔡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及老人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慢性病的防治等工作,并对本社区居民健康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
1.1人口概况户籍人口总户数47659户,共120612人,户均人口2.53人,男女性别比为1.01:1。14岁以下儿童数11115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9.22%。
户籍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18154人,老年人口比例为15.05%。老少比例为1.63:1。
2存在问题及探讨
2.1本社区人口老龄化,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尚待加强本社区65岁以上户籍人口老人18154人(60岁以上常住人口4.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05%,本社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对北蔡社区常住户口的已婚妇女进行妇科疾病检查,共检查7233人次,受检者年龄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查出异常人数5716例,疾病构成前4位分别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慢性宫颈炎和阴道炎。2011年检查北蔡地区2-6岁在园儿童4090名。体检内容为: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内科(心肺听诊等),外科(平足、外生殖器等),五官科等项目;化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肥胖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龋齿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对象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为主,对老年人进行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妇女普查,在原有儿童体检的基础上扩大0-6岁儿童保健的覆盖面;坚持精神病人、残疾人管理。因此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根据死因顺位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循环系统疾病(40.46%)死亡率已排名第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高,其中高血压病成为最主要的慢性病。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影响人们健康,同时又是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率,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心理健康 英语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62-02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家和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学习、自我、个人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校恐惧、 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对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离不开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笔者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是实施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职能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塑造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定,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老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默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困扰,适应不良, 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因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此外,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技能,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共性与特性,能够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并且持续发展。
二、充分挖掘英语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可以利用的心理教育资源,如一些有关人物、事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章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一些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如在教学高一Unit 1 Good Friends中的Reading 部分Chuck’s Friend 一文时,可利用Chuck因飞机失事落于荒岛时的感悟“Chuck learns a lot about himself when he is alone on the island.He realizes that he hasn’t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because he 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about himself…. Chuck learns a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让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明白团结、友爱、互助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对待他人和朋友。再如,高二Unit 17 Disabilities中的Reading Diabled? Not Me?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个残疾的高中女生钟晓文不仅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还设计了许多电脑程序,其中一项还获得了省级奖项。 我们可以趁机教育学生,让学生摒弃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学习钟晓文身上那种不曲不挠,勇于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增强为社会献爱心、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又如,高二Unit19 中的Speaking 部分要求学生针对贯穿于《威尼斯商人》的两条线索“宽恕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展开话题讨论,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话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体系,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多一点爱心,多一片光明。
总之,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教材还注意渗透社会和自然学科知识,使其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体现了国际性和民族性。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了选择性和弹性。若英语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心理氛围指的是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优劣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引发各种快乐理智感。卡尔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与其说是师生间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不如说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里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消极对抗等心理。
首先,教师应该格外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授课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表情及肢体的运动随着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教师的表情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脸上保持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赞许和鼓励,学生对教师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得到增强,而脸部表情僵硬,或是喜怒无常,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焦虑。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是较困难、枯燥的。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工具。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语感强、语流畅、语速适中、语音语调标准;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既浅显易懂,又优雅风趣,这样不仅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进情感,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英语氛围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