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时间:2023-08-07 17:3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第1篇

摘要:就技工院校的所有专业来说,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专业,学生的人数也较多,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就目前来看,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较片面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都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而后分析了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论文的分享对未来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问题对策

一、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概述

机电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的专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机电类行业、电工电器制造业等的工业总产值在逐年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十分强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机电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就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不难看出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经常满足不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仅不利于毕业生个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相关人员开始把目光转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力求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院校,其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授课效率高低等都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技工院校的发展。与一般高校不同,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地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各个技工院校也调整了部分专业,其中他们将原来的机械类专业与电子类专业进行了合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而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其授课方法、策略等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热议。正如笔者所提到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机械类专业与电子类专业结合形成的统一体,在该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该专业课程与机器、数控设备等的操作和使用是分不开的,其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机械类、电子类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各种数控设备的营销、安装、操作、维护、调试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性、管理性工作。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均不成熟,但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技术性人才。因此,各个技工院校必须正确认识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后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效率及实效性等。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工作经验,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各个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该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课程体系较陈旧,内容不全面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个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陈旧,使用的教材还是前几年的版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偏向于机械类专业的知识,教学内容过于片面。我们都知道,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其中涉及机械类知识、电子类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而当前很多学校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理解“复合型专业”的深切内涵,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把这三种门类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因此,加快更新课程教学体系,扩充教材内容是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专业定位不明确

明确的专业定位是顺利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定位准确,教师才能根据专业定位的主要方向,认真地践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快学习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技工学院机电一体化课程的专业定位就是让学生们“既懂机,又会电”,能够掌握这两个专业的知识,并应于到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其实涉及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三科的知识。学生们要学的内容很多,而很多内容都生涩、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们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掌握这三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既懂机,又会电”的专业定位会让学生们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同时学生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因此,技工学校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分析,并做好专业定位。

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都为应用型课程。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仅要通过学习或者考试成绩来呈现,还要通过技术实践来证明。就目前情况来看,技工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即使有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实验条件,但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质或者演示性质的,同时专业融合度不高,缺乏将机械与电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实验或者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实验。同时,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实习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很多提供实践场所的工厂和企业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往往不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使实践教学环节成为走过场,不能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真正提高。此外,技工学校对学生的集中训练时间不够,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与实践能力并不能得到根本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的教学实训的设备较为落后,并不能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总之,我国大部分技工学校中,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完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等,不利于整个技工学校的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完善的重要要求。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1.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奋斗和努力的主要方向。一个有坚定目标的人,才能不断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找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也是如此,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互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相关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并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技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各种机电设备及产品的设计、机械设备控制电路等的安装、机床电器的维护工作、电器技术管理、数控机床操作以及机电产品的技术服务与营销等。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从事各种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及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一类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第二,各个生产企业生产设备中各种生产线的安装、维修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等。第三,各种机电类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与加工工作、各种机电产品的营销与管理工作等。

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目标时,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群,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每个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此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工作。

2.转变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不仅仅是三个专业的叠加,而是一种融合。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设计人员必须转变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要努力寻找这三个专业类别中的相通之处,并尽力融合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专业。相关设计人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专业能力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高的学生为目标,并参照我国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加强与同类学校的共同与交流工作,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各个技工院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分析市场的潜力以及发展趋势等,通过分析当前机电类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行业企业中的人才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等。工作人员要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合理设置和调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各个教学人员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围绕“校企结合”的理念,遵循工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努力构建完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坚持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岗位能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其次,要坚持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将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次,要保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第四,将学校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企业化。

3.更新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提高实践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各个机电类企业顺利实现自己的生产以及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的产值及国民经济的总产值。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工作人员必须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加强教学实践。首先,在平常学生的课程表上,教务人员必须增加教学实践和各种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其次,各个技工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所有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并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提升自己。除此之外,技工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本单位的师资力量,选择那些专业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教师职位,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工作质量。同时,技工学校要加大设备投入,及时更新那些老化的、运转不灵的机械设备,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最后,要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比如,为了使学生的实习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学生自己也获得一定的岗位津贴,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另外一点,要想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支出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等。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部门要完善机电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认定制度,建立新的评定标准,并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展示机会。同时,要加大对技工院校专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拨款额度,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国家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企业必须支持技工院校的发展,并定期委派相应的人员进入学校开展各种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对技工院校原有机电一体化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专业知识,使其能够更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小结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缓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该方面工作人员的需求,尤其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高级技能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较弱,而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专科课程体系的建设质量,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该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该专业及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从而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该专业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既华.基于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1).

[2]冯俊青.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厂实习与就业方向[J].电子世界,2012(24).

[3]高安邦,俞宁,徐建俊.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

[4]林青.成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5]梁倡明.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刘强.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14(4).

[7]马明,苏红卫.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堂进企业”的思考[J].电子世界,2013(21).

[8]彭泽明.柔性自动检测生产线实训系统的创新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

第2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2]张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4) : 279-280.

第3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电一体化产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转型,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创新,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育人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主要课程教学问题,包括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过于追求学科的系统化,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培养,要求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机械、电子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很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2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而导致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相互性,采用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理论课程的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践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教学方法,最终造成很多学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内容,而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未来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求。第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未结合时展趋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很多教育知识在概念和原理方面相对成就和落后,很难与当前企业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未将企业的具体工作过程和相关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很多学生只是片面的了解教学内容,对于具体操作方面知识了解的少,进而降低学生学习效率,阻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合理路径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有效结合教育部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意见,合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多门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以项目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开发,加大对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力度,有效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学校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的方式,积极借鉴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和课程教学体系。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要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明确不同教师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让教学内容职责更加分明,全面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发展。2.2采用多样教学方式。为更好地满足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用有效的方式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分段递进、课岗证赛融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在“分段递进”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循序渐进的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企业见习、企业综合实训和定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岗证赛融合”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方式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能力的培养,还要在具体教学当中,有效将所要教学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具体工作环节和项目流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2.3加强校企紧密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与校外企业之间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与企业共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整理,结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形成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在与企业合作当中,也可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企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的相对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发挥校企合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优势。

3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方面,需要从优化课堂教学体系出发,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优势,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4篇

1.设置的专业课程不够合理

当前职高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在机和电两个方面,并且机和电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界,过于侧重机械方面,忽略了对于电类课程的重视和设置,这种情况完全违背了当前“计算机、机、电”三位一体的专业格局,导致教学完全脱离实际,与机电一体化专业设备操作演练教学之间无法很好地配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顺应社会形势和专业发展的趋势,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加强对于计算机运用课程内容以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让“计算机、机、电”三者在同一高度上进行教学。

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和标准

手工实践操作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操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借助自动化编程软件得以进行,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教学课程内容不完善的情况,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领悟相关和相近的专业知识。由于课程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无法产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兴趣,极大地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这种方式无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为深度的开发,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企业工作环境。因此,有必要完善之前所设立的专业课程,从而可以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达成一致目标。

3.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原理教学之间很少存在交集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特点是在实践操作教学和理论原理实践教学方面的要求更高,所以在进行理论原理教学的时候需要同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的时候需要借助理论进行引导、验证和保障。当前较为先进的国内外企业都已经装备了数据信息传感设备、数据自动处理分析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和设备普遍具有技术含量较高的特点,所以在管理和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上要求也较高,除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和简单的操作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较高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当前企业实际情况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实践操作教学和理论原理教学严重背离,所以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职高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冲击难题,进而让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形成和发展。具体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或者工作实际来进行,如在“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日常常见的变频空调,通过介绍其特点和原理来区分其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差异,增加学生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入浅出,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2.创设实践操作教学和任务的课程情境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所以在进行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同时结合理论和实践,如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图等众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需要注意在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情境和任务的创设,用实训替代实践,并且尽可能安排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实践,不要刻意区分理论课和实践课。此外,采用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以及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来替代原来的单纯的笔试成绩定高低的办法。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机、电项目分两条线展开而最后不综合的格局,必须以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教学内涵,引入技能大赛训练内容,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完整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的生产项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能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顾国清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刘美荣(1962-),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湖北黄冈438002)聂建文(1957-),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北黄冈438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在全球兴起。当前,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开发适合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社会需求是首要依据,技术进步是关键和基础。科学地选择支撑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技术的进步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这需要相应的专业来满足。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机电一体化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装备制造类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向数字化、模具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学科的有机械学,包括机械设计、动态系统分析;控制论,包括经典控制、数字控制、现代控制;电子学,包括微处理机及常规仪器仪表和电机、电器、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包括软件工程、微处理机系统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技术方面。企业对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要求是能选用成熟的控制器,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侧重于系统讲授原理,而产品的应用和选用则较少涉及,课程的设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整合度不高。

在机械传动与制造技术方面。目前教学内容大都停留在传统机械上。现代精密机械的新机构、新零件已广泛应用,但教学内容不够,传统的机械传动技术占主导地位。先进制造技术介绍也不够。在计算机数控C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和敏捷制造AM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在单片机和PLC技术方面。单片机和PLC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工业界的具体运用。目前单片机的教学内容仍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现在实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PLC目前仍以介绍小型PLC的原理、编程为主,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也被广泛使用。在检测技术与传感器方面。各种高精度、智能化、组合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但教学内容反映不够。在机械与电气技术综合方面。企业的设备和所生产的产品综合了各种技术,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或能胜任技术服务的要求,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能处理设备的基本故障。但目前机电设备维修方面的教学内容,仍把机械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缺少综合训练,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机电类专业培养掌握必备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业务知识,经过业务、技术实际训练,能够胜任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机械零件和模具设计、编制制造工艺;同时具有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高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类等。

机电类专业就业一直不错,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主要从事工业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检修、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供电系统运行管理、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对应的证书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低压电工本、中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电工操作证书、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证书等。专业重点考虑服务地区制造类企业,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建设目标逐步落实到培养计划制订、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训等各个工作环节。

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根据必备能力、必需知识及必要训练要求,机电一体化教学要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操作性实训,使学生逐步掌握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涉及多学科,要相互苛刻要求、取长补短,不断向理想化技术发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应的专业技能,如下表:

学生培养对应专业技能表

为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对教学设计、课程体系作进一步改革,充分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产学结合,以职业技能证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专业剖析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主要分为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电工操作能力模块,并以能力模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相应的课程;修订主要课程的课程标准。

机电产品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专业方向以机电为主,压缩整合控制类课程,强化“数控机床及应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机电系统控制专业方向侧重于控制类课程,压缩整合机电类课程,强化“机床电控与PLC应用”“数控原理与系统”“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方向可开设“数控机床检修”“电梯的结构与维修”“空调的构造、原理及检修”“物业管理系统的维护”“智能化家电的原理”等课程;根据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设置“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技术”等其他选修课。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经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推进“工学结合”,再现生产情景;完成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建构具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实验室建设要重质,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规模适中的实验实训基地,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作用,开展与相关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配备三坐标测量仪、快速原型等先进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多种模式的高职人才培养形式奠定基础。

五、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需各方支持

1.国家和政府的职责。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要培养机电领域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硬件支撑。我国政府应该根据现行高职教育的现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等。要建立完善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完善教育执法与监督机制,规范高职教育,鼓励高职推进实践教学,严格执行高职学生就业准入制度,规定学生必须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教育部还应推出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标准;改革现有课程,编写实用的实践课程教材。

2.企业的职责。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追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实践教学主要是靠高职院校自身,没有形成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模式。为确保校企合作,要建立“双赢和多赢”的激励机制,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并建立相关制度,落实有关措施,实施长效管理。形成高职实践教学的“双主体”,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协调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搭建校企对话和对接平台。同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项目需求和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开发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方面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产品开发难点,编成专题信息予以公布;另一方面将高职院校研究的课题或项目,按专题信息予以公布。经过校企联动,将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及时投入企业,利用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并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企业在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提供以下支持:首先是资金支持。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因此要为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育出一份力。我国的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足够的资金保障对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单靠国家的支持是不够的,企业应该起到资金支持的作用。其次要提供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实习的机会。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融入企业气氛中,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业岗位。但由于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存在责权不明晰、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承担接收实习生的风险。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原因在于当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青睐“熟手”,而就业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也成为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的助推器。企业不但要提供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而且要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过程中。对企业来说,在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人才让学生毕业后留用,能够减少员工培养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让顶岗学习的学生帮助加工产品,提高企业效益。最后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条件。企业要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能使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要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并使之成为一项应尽的义务列入日常议事日程。企业要以成为高职院校的合作基地为荣,同时规定所有企业在销售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横向科研项目开发;鼓励企业吸收经过培训的学生为企业员工。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可以从联系紧密的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结构互补,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型”素质。当然,企业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支持也应该得到承认和回报,政府可以给企业相应政策支持。教育部应该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等部门制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把科研成果投入到愿意提供支持的企业,把优秀学生介绍给企业,使企业认识到支持高职实践教学是值得的。

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些影响有的现在已经被认识到,有的现在还无法预见,但未来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

第7篇

机电一体化是将微电子技术和机械、信息、控制检测与系统技术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学科。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今新技术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1]培养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机电类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民经济关键部门迫切需要全面掌握机、电、控制和计算机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围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提出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该研究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机电一体化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现今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实验教学是必然的途径之一。它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其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应该持有“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观念,而摆脱那些简单的知识传授和验证理论课程内容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引导其自主学习、独立系统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开展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验”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机电类知识体系往往概念抽象、理论繁琐,不同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并且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最后学生学到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就很少,而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解更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并且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2.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只是单课程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单课程知识点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但无法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协调运用,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2]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选定所做的实验题目,而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要求和内容被动进行重复的机械式操作。然而,如果使用这种模式将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些实验综合性不强,设计性少,代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实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会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毕业后满足不了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3.实验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往往因为所需要的实验设备体积较为庞大,而且设备的价格又昂贵,所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课程所配置的设备都比较少。[3]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都是演示性教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做实验,而学生的任务只负责进行实验观察。即使是动手的实验课,学生也是按照老师要求的顺序重复一遍一遍去做。这样实验教学效果会比较差,使得整个实验就会趋于形式化,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

4.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机电一体化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考查、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察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只能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其打分。[4]如果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可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需要学生强化认识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而且能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能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学生能独立书写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指定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现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教师需要充实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减少不具代表性的实验,根据专业课程制订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动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相对应,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让学生能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实验,而且更易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完善机电一体化现有的教学手段,弱化实验实践模式中传统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尽量加大学生动手的实验实践及综合性实验内容,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置。在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最好由学生亲自选定所做的实验课题,自己选择需要的仪器设备,制定相关的实验步骤,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而专业的实验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的服务。

2.改善现有的实验条件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三个系列实验室。一是专业基础类实验室,主要针对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机械传动和实验的薄弱环节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二是综合类实验室,主要涉及各专业课的综合实验。三是数控机床、机器人实验室。通过系统有序的实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3.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现有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是应该结合实验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灵活设定考核方式。实验实践教学考核可采用能力培养为主考核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传统的验证性或者演示性实验,适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一些动手考查较为全面及综合性强的实验,考核的比重就可适当加大;另一方面,可灵活采取现场提问、口试笔试、综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技能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不是考查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应当重点考核其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专业教师能将抽象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实际的实验实践操作,在整个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结论

第8篇

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标准对接高职专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标准的背景、方法及流程。

[关键词]

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开发;对接

一、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定义

严格来讲,世界上没有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因此也不存在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但我们认为,由在相关领域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组织或机构,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的从业资格或执业资格标准,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多国家和行业协会的接受与认可,该标准就是通用的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同样,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人员在该标准体系框架内经过专门培训、严格考核,其合格者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国际通用的专业资格证书。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性和国际性。可以来自某个国家,如德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来自某个组织或机构,如美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也可以来自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世界500强中的西门子等。

二、对接背景及目标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到2020年,高职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也是教育部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享誉全球,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经过系统研究德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决定以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职业培训规章”为主要的对接标准。多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学习、借鉴与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也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如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对顺利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接方式有多种,机电一体化专业选择渗透式融入对接方式,即将德国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要求通过同级比照,同类整合,同课优化等方法,开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三、对接流程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必须以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为基础,以体现做中学的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课程开发涉及课程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开发结果三个方面,其三者关系示意图见图1。具体开发流程如下:

(一)调研与归纳按学校所在地区企业分布情况,按比例调研了在无锡地区国企、民企和外企工作的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主要岗位,从中获得毕业生典型岗位工作任务99项,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方法等要素,将相同的工作任务信息按照工作领域归纳,同时,也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形成了职业能力标准第一稿,如表1所示。

(二)对接与整合课题组在系统了解、学习德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后,选定与本专业相关的德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进行对接。对接时,首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职业培训规章和框架教学计划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与“职业能力标准(第一稿)”进行职业能力逐条对照,将没有纳入的重要的职业能力描述增补进去,梳理、整合形成了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具体如表2所示。

(三)凝练定稿召开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课程开发教师参加的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研讨会,共同讨论研究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在吸收发达国家高质量要求或更能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职业能力描述,合并、增减或汇总知识与技能点,凝练能力表述,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终稿,包含8大职业领域,25个模块和107项职业能力,如表3所示。

(四)开发核心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根据系统设计思想开发结构化课程,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在职业能力标准终稿基础上开发了“机械零件的加工及工艺”“机电一体化设备传感器的安装与信号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PLC控制与调试”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如表4所示。

(五)开发核心课程标准依据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制定了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制订依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资源)、其他说明等八个方面组成。

(六)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和2009年、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经验积累,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与相关基础课程有机融合的专业体系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合理处理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与核心技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并序化,构建了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最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并对教学安排、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实施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四、结论

第9篇

为了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苏州市新区政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德国bbw教育集团,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实施校企合作下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通过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念,重新构建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克服课程多、学时少的矛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双元制;课程体系;职业教育

0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在“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中指出从“扩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到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提出的具体规划。纵观国外著名的职教模式,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双元制”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的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关键能力通常是指超出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他们认为,“关键能力”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将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着眼点,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研究表明国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实现实质性融合;

(2)课程改革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3)课程内容未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均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但在合作程度和合作效果上还差强人意。由此可见,学校与企业间仅有形式上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力量,开发出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本文重点阐述了基于bbw人才培养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思考。

1基于bbw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bbw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际化合作模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教育集团bbw合作办学,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标准、师资团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颁发德国权威机构培训证书,进行机电一体化和数控切削等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为苏州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苏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培养德国标准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实用型人才。按照德国办学水平与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现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改革。

2“双元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实行“准员工式3+1+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在德国培训师的指导下,施行“双元制”项目化教学,第五年进入与bbw合作的欧美企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调整教学计划,将五年的课程压缩为三年,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和前提,共同开发与bbw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1是“双元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以就业为导向,对本地区行业现状进行了广泛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作为项目参与者,中方参考吸收了德国bbw教育集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因为其在德国就针对德国中小企业开发了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德国在本地区制造业已经投资建设近百家企业,在综合bbw原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现在,建设的课程体系(试行)基本实现学生上学即上岗,上课即上班,出校即出师,毕业即就业。

2.2机电一体化理论/实训培训内容学习领域表1各截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实训培训内容学习领域的一项。bbw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国培训师将一年的课程安排为40周,每个周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一个班级36人分为2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6个小组,通过开展不同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理论课程体系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删减了纯理论不实用的课程。笔者通过跟班学习德方培训师开展原汁原味的项目制教学,总结以往项目制教学的不足,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项目的设置能将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训相结合。

(2)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3)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学习结束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直角物料推送装置、圆角物料推送装置、物料分类装置和传送装置等项目,将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融入到项目式教学中。课程有5个项目12个任务,内容由浅入深,全面覆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机械加工基础,气压传动技术和PLC控制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通过项目实施掌握复杂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检测、编程和调试方法。所有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学员在德方培训师的指引下,学习热情高,师生互评的模式,让学员感受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后期的项目中改善并提高(见表1)。

3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本地区行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从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项目化教学培养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华,卢永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8-60.

[2]郑凯.“双元制”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9):281-282.

[3]谭建新.“双元制”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发[J].电子制作,2014(1):278.

第10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提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878(2016)02-0053-02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方面有机融合,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服务机电设备制造、机电设备检修、机电工程安装、机电产品销售和适应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人才。①在前四个学期实施2年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和专项职业能力。绝大部分专业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强调“学中做”。②在第五学期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生产线维护方向、机器人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激光加工方向、3D打印方向),开设“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应用性课程,实施“校企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校内实训课程采取“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实境”,强调“做中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③在第六学期安排8周的顶岗实习,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岗位工作的学习,强调“岗中学”,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初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和课程体系,最初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提炼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专基础、活模块、主干+分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经过多次开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再一次提炼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如图3,“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培养中,以项目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用比赛和实训(实习)融合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三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赛事要求,融合在实训中开展技能培训。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开展项目培训,以学校研发的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项目孔雀开屏和冲床光幕保护等项目开展,使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机电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怎样办出特色,怎样吸引学生报考,一直是高职院校在考虑的问题。要把专业办好,发挥这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就要把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要按照学校的特点,按照“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好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明秋,刘峻,等.谈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科教文汇旬刊,2007(9).

[2]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3]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第1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调研;专业改革

一、调研目的

围绕安徽省、亳州市等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结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专业发展建议等问题,组织教研室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和毕业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连续两年对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

二、调研内容及数据分析

(一)行业企业

1、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是信义玻璃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15420万港元,位于安徽省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集团旗下最主要的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玻璃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产品主要服务于华东辐射华北、华中地区。公司拥有3条共计1500T/D的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玻璃生产基地之一。公司光伏玻璃产品包括:超白压延玻璃、AR光伏玻璃、TCO玻璃、背板玻璃、超白浮法玻璃。

产品全,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高,产品质量优是该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集团现有15000人,芜湖工业园现逾4000人,其中高职学历员工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30%,主要从事技术、研发、生产以及管理工作,该公司的人才主要来源于各大本专科院校以及内部培养,目前该企业最紧缺人才为机电类及电气类专业毕业生,企业具体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除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外,优秀的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我院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刚入职可从事基础的电工、设备维护等工作,2~3年后可向工程师、技术员发展,也可向基层管理人员发展。企业较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但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刚入职职场,须沉住气,愿意从基础工作岗位干起,信义玻璃内部98%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均从车间一线培养和提拔。该公司人才需求情况分布如图1所示。

2、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是由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于2010年1月正式落户芜湖产业化基地,项目占地2000亩、总投资120亿元人民币,芯片年产能600万片,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LED外延片、芯片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工作环境,薪资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好是该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公司现有3200人,其中高职学历员工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30%,主要从事基层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工作,该公司的人才主要来源于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目前该企业最紧缺人才为技术员,企业具体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动手和创新能力,2015年该公司人才需求学历结构分布如图2所示。对于我院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刚入职可从事设备维护、设备管理、机台操作以及工艺技术等工作,1~2年后可提升至工艺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以及基层管理人员,2015年该公司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企业较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需加强就业观念指导、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和团队合作意识。

3、芜湖海螺挤出装备有限公司

芜湖海螺挤出装备有限公司是芜湖海螺集团第二板块海螺型材下属公司,国有企业。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塑料型材、管材、发泡等挤出模具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该公司研发队伍技术过硬,拥有奥地利TOP型材模具先进设计理念,并引进了先进的设计加工软件,设备主要从德国、瑞士、美国和日本等国进口,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发展趋势好,并努力开拓国外市场。现有企业员工100人,本科以上17人,大专以上65人,占比60%,主要从事设计、产品研发、技术操作等工作,该公司的人才主要来源于各大本专科院校以及具有相关工作经历的社会招聘人员,目前该企业最紧缺人才为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及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企业具体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钳工、数控铣床、车床和加工中心等专业实训经历。企业较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高职毕业生需要加强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二)两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向行业企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我们制作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问卷调查表,问卷信息作为我院高等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改革的有关参考,受调查对象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企业顶岗实习满一年的两届毕业生,调查时间为每年四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共收到2015届毕业生问卷97份,涉及45家企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数控加工、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维护、销售、管理、制图等,详细数据见表1。

近几年,利用参加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学院、系部领导以及机电教研室成员还多次实地考察学习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三、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机电一体化专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方面,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2]。

2、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调研结果表明企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专业技能要好,工作态度端正,人际交往要友善并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企业不仅看重知识技能,更看重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所以对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课程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宽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应该是具有相关社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本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都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打破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课的惯例。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项目,每个项目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中心,设置多个技能模块。专业课种类与课时合理配置。对本专业而言,因学生主要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故在技能训练的项目应有一定的宽度,而在必备技能上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要求。

4、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根据调研,为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目标,应打破以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选择适宜学生发展、适合企业要求的教学内容,并兼顾技能证书的需求。课程内容的实施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应特别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如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应用等环节的教学应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有课程大作业及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性能力训练的课程,社会能力的培养应在所有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要求专业教师在自己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别注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引导,在课程考核中应有对相关社会能力的考核指标。

5、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本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企业经历及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本专业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相关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具备本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具有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能力。

6、对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为了达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高标准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最大程度地建设生产性的实训环境,对本专业特别加强现代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加工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明杰.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4(15):64-68.

[2]杨合意.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培养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2010(11):13-14.

[3]杨永春.交通职业类院校如何办好机电类专业[J].黑龙江教育,2015(4):11-14.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专业平台。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迅速增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从工科类高职院校近些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报考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本文作者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出“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特色和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学员、学徒两岗融通,政、校、企三方融合,基础学习、生产实习、专业提升和顶岗实习四阶段培养模式。

1.“二岗融通、四阶段培养”。我们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学习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专业提升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年半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再回到“校中厂”或一体化教室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最后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半年。

学生在学校是学员,在企业是学徒,两岗融通、工学交替。

2.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潜能,实现有效职业学习。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要求,分别是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专业课程的内容必须是来源于具体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在对企业实践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一系列岗位工作任务,继而召开了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借鉴他们丰富的职业经历,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兼顾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和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教学设计,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模式确定为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

(1)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指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是指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每一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理智的常识性行动,终点都是行动目标与行动成果的比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大多采用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作为课程模式。在专业学习初期,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就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教学过渡,把“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此阶段课程教学的一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案例导向、项目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巡回辅导、校正答案、反馈交流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然后给出工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训练。

在学习后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此时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给予直接帮助,只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工作过程能力以及学习方法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职业教育的整体化学习过程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合作和交流式学习、情感伦理学习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课程目标都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社会与交流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都是来自工控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且是以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着眼于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进行提炼和转化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在岗迁移的潜在能力。

我们把“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具备了“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能力,就拿到了终身学习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在专业提升阶段,我们采取以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方式,即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组长负责安排和分配学习任务,合作完成项目实训,并进行工作成果总结。

3.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两岗融通、工学交替,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立以及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融合。

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安排在不同地方,即:基础学习校两室(教室、实验室)、生产实习厂中校、专业提升校中厂,毕业实习企业岗。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我们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宜昌森德科技有限公司将数控加工车间建在我们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院的校中厂;国营红光港口机械厂的装配车间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装配实习车间,是建设在企业里的厂中校。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点不同,要实现很好的校企合作,需要政策支持和扶持,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以及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更加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企业生产的实践支持。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运行,到现在已运行了四届,效果很好。从已毕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不但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而且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有过厂中校、校中厂的实习和提升经历,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具备工作过程知识,知道如何工作,因而跨出校门就能上岗,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一次性上岗就业率达93%以上。早期的毕业生在企业里表现出很强的消化吸收新知识和接受新任务的能力,他们之中已有人开始向生产管理或者设备调试、维护维修岗位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