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3-08-07 17:3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整个项目的主要目标以及最重要的标准。首先,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指房屋实际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房屋建筑的坚固度,房屋的实际使用功能,房屋的隔音效果以及民众关心的最主要的几个问题,包括采光问题和功能的完善程度等等。

1.制定房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整个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房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项目的质量方针、项目的范围说明书、项目施工的标准和规范以及项目的相关其他信息。

房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质量法以及流程图法。

1.1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质量法

经济质量法主要是指基于对于房屋质量管理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从而确定项目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开支。房屋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成本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方面是质量保证成本,另一种类是质量故障处理成本。

1.2流程图法

流程图表明了在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个相互关系,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因果流程图。因果流程图的制定首先需要分析影响房屋施工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这些基本分析进行预防和处理措施的制定,例如要想保证主体施工质量,就必须保证模板分项的质量、钢筋分项工程的质量、混凝土分项工程的质量、现浇结构分项工程的质量的验收合格和规范。

2.房屋建筑施工工程全^程质量管理

房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是指为了保证房屋工程项目的质量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从而采取的作业技术以及作业程序。其中房屋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质量标准等等。具体来讲房屋工程质量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主要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

2.1事前管理

事前管理主要是指在施工的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管理的一系列程序,主要包括制定详细周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是整个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在计划制定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计划的可执行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计划的可调整性。

2.2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主要是指在房屋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房屋质量的相关活动以及技术的管理,主要目标是要求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技术、程序以及人员行为必须达到相关的标准。

2.3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主要是指对于施工的成果即房屋的成品进行质量标准的评价和认定以及相关质量偏差的纠正等等活动。

3.加强房屋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的管理

在房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材料的因素、机器的因素、方法的因素以及环境的因素。

3.1人的管理

人主要是指在房屋施工工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以及相关的操作者。人的因素是质量管理的最主要的管理对象,是避免出现房屋质量失误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人的因素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发挥人的因素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需要进行成员培训,从而在全体成员范围内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

3.2机械因素的管理

施工机械是房屋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范围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屋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在进行施工机械质量管理的同时需要关注施工现场的条件、房屋建筑的结构以及这些相关因素与机械设备性能的匹配度等等。

3.3材料的管理

材料主要包括建筑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相关的构配件。材料是房屋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单位。材料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质量标准、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以及使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等。

3.4方法的管理

方法的管理主要是指施工方法的管理,主要包括整个建设周期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以及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相关控制。

3.5环境的管理

环境的管理主要是指施工环境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施工环境对于施工质量的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前一项工程工序是后一项工程工序的环境,因此对于施工环境的管理也需要按照流程进行。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地质水文等相关因素的管理以及对于天气气象等相关条件的审查。

4.强化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房屋施工工序质量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经理将质量审核以及质量检验的反馈数据与工程成品的性能进行结合分析,进而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进而针对存在的差异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是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

对于工序活动效果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产品质量标准以及性能标准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检测质量、分析质量标准和性能标准、判断房屋成品是否达标,以及之后的认可或者纠正。

5.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执法力度

第2篇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现状;管理

目前,我国的血液质量检测主要采取血液集中化检测的方法,这种中心化管理的检测模式更能规范采血、供血机构,提高采血、供血的管理现状。

1 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的现状

1.1血液质量检测 血液集中化检测包括以下内容:①GMP/GLP实验室的建立[1];②专业人员进行检测,要求该专业人员必须具有检验执业资格;③使用自动化检测分析系统[2];④血液检测,主要包括传播性疾病检测、血型检测等,另外还需做配合性实验,以保证血液使用的安全、准确,确保临床中血液的质量,有效提高血液效益。

1.2血液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①血站质量体系不完整。调查发现,部分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不足,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同一事件的多种文件要求、混乱的质量文件编号、没有有效管理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传播方面的欠缺[3];②血站血液质量工作登记不及时、登记内容不规范。血液质量管理工作登记缺少管理规范,没有统一的格式记录,导致采血、供血的登记工作不够全面,登记内容不够准确、详实,不能清晰可辨;登记后的文件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情况较差,保存无记录;③血站培训较少[4]。部分血站组织员工培训的次数较少,致使血液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无法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意识,从而造成血液质量的安全隐患;④血站血液质量管理薄弱。监管不严,甚至缺失以及上级下发的指令传达不及时,甚至没传达是引发血液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⑤血液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血液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血液质量,但是部分血站的血液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运行存在内部监管不善等问题,导致血液质量的降低;除此之外,部分血站对血液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不到位,例如:升级慢、投入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等等。

2 血液质量管理

2.1完善实验室管理 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建立能够保证血液质量体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更能有效确保血液质量。质量标准与细则的完善[5]、外部检测与质量评价[6]、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7]的建立均能够提高血液的检测结果。

2.2保证质量记录完整 一个好的质量管理更需要完整、准确的质量记录,详实、有效的质量记录能够保证血站血液信息化管理的真实性,更是一种客观证据,具有追溯性;同时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记录发现不合格产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有助于工作的总结分析,能够指导后续工作。

2.3加强业务培训机制 定期对血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培训后组织相关考试[8],检测培训效果,要求所有培训人员必须成绩合格。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的工作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9]。

2.4血液的质量管理 血液的质量管理第一项:制定血液质量管理的各项相关规定,使各个部门明确其责任,定期检查,不定期监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第二项为采血规定:要求工作人员一对一的采集不同血型的血液,并做好标记与记录,交接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做好分档、归类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10]。

2.5信息化管理的加强 数据共享是信息化管理的根本,血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血站血液合格放行率[11],降低血站的工作强度。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升级血站血液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软件以及血库管理的相关软件[12],对于献血服务的相关应用软件也要定时升级,以保证各个系统均处于最新模式。血液信息化管理的内部监管要更严格,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2.6试剂质量管理的加强 血液质量的检测主要是根据试剂来进行,因此试剂的质量是否得以保证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血站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对相关试剂进行采购,并在检查无误,保证合格后准以使用[13]。同时加强试剂的储存管理,保证其有效。

3 讨论

策划血液质量、制定质量管理的方式、方法[14],并有针对性的施以监督,能够保证血站血液质量,并使得其质量体系得以有效运转。本文通过分析血液检测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了血站的血液质量,其解决方法分别从完善实验室管理、保证质量记录完整、加强业务培训机制、血液的质量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试剂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的现状入手,讨论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保证血站血液质量,避免由血液质量问题引起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学秀.血站血液质量检测的现状及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31(11):1389-1390.

[2]迟志云.血站血液物流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区勇勤,陈小美,高炳谏,等.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J].北方药学,2014,12(08):157-158.

[4]张华.吉林省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

[5]苗燕平,何华庆,王健,等.血站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3(04):348-350.

[6]李金明.我国血站核酸检测及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2012,18(10):933-934.

[7]李天君,赵锋,张印则,等.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安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6,21(02):42-44.

[8]何春辉,温秀明,詹卓玲.血站如何进行临床血液制品质控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6(10):1709-1711.

[9]黎淦平,刘宜仲.血站血液检测标本保存信息管理的初步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42(19):2633-2634.

[10]刘兴.血站检测试剂的规范管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2(22):86-87.

[11]周吉霞.新疆血站全自动检测实验室质量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

[12]李金明.我国血站核酸检测及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报告篇)[C].中国输血协会:,2012:2.

第3篇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 理论发展

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并说明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领导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单位的全体成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科学的实施质量管理是在最近十几年才提出的,最早提出质量管理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美国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进,使质量管理早上了科学的道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预防缺陷”的质量管理思路,他认为“质量管理应以事先预防为主,当发现不合格品有出现的苗头时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他创造了统计质量控制图等一套预防质量事故的理论。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二战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影像质量的因素,把质量检验变为过程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转到了事中,较质量检验又进了一大步。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有了升华,意识到单纯的统计检验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美国的费根鲍姆首先提出较为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将组织管理、数理统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

二、国内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状况

(一)苏联模式“一长制”: 建国初期,“一长制”是苏联在30年代实现工业化时建立的管理模式,企业从生产、经营、技术到销售完全由厂长一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一人专制,没有生产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不能调动全体生产者的积极性。质量管理方面,以质检员最终的合格率确认的“事后控制”与西方国家先进的“事前预防”的检验方法大相径庭。

(二)“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的尝试: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趋显现,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我国也不能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所以在希望找到一种既有西方先进管理水平,又有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先后出现了“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等一系列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并不成功。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1978年党的以后,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QC)在各个企业普遍开展工作,这是一种由一线生产者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是一种生产者参加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这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活动的展开,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各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两大体系,颁布了质量管理的政策,组织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Jim Emzen和Tom Feeney(2002)认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是工程项目质量的责任者和受益者,工程质量管理应以施工单位为主,建设单位应该对施工单位在过程中采取激励措施进行适当质量激励,这样可以施工单位对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Rosert P. Elliott(1991)认为工程质量管理者应适当激励以提高各个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积极性,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他提出了“激励是质量源泉”的理论;

Samir A.Ahmed和Robert K.Hughes(1991)认为工程建设各参与单位与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对于各层面人员的绩效评价是有效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可以利用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四、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方面专家学者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他们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主要归于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ISO9000等国际质量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张普(2002)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核心,以美国军用工程的系统思想为指南,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大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构建了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李世超、曾凤章(2002)在《中国质量》发文指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管理的经验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基础,将八项质量原则用于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关键。

二是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注重多方面,全过程管理工程质量:

郑筠、魏法杰等人(2000)对质量成本进行了研究,并在《中国管理科学》发文提出: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贾宗元(2002)在《管理工程学报》发表文章指出:工程领域的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两个方面,通过策划、控制产品的过程质量来实现期望的产品质量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杜波、孙立宇(2003)在《土木工程学报》发文指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预测项目质量管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才能增强施工企业规避质量风险的能力。

王祖和(2003)在《中国管理科学》发表文章指出: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改进的高级形态,工程项目只有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才能不断满足项目建设单位的需求和期望,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刘东(2006)在《广东科技》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专版发文指出: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和各方面进行协同,才能有效的

李建楠、裴慧敏(2007)在《综合管理》发表文章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既能使项目部门和项目经理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尽量均衡化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之间的利益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是控制项目质量的有效的控制质量。

三是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对于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管理,如人的管理: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2009)通过对重庆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的研究后,在《南开管理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主要由领导支持、员工参与、员工素质、统计控制、产品设计和流程管理方面构成,他们提出应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林纪宗、张其春(2005)在《价值工程》发文指出:知识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提高工程相关人员素质、发展新的知识管理技术、塑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以及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融合的关键。

吴志伟(2010)在《科技信息》发文认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施工企业公司管理的个层面和施工操作的每一个工人,必须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且保持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以上几个方面,回顾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尤其是工程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祖和.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概念模式——中国管理科学 1003-207(2003)zk-0095-04

[2]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 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和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09.vol.12.no.6.pp 150-157

[3] 贾宗元. 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 .管理工程学报 1004-6062(2002)-S0-0070-03

[4] 孙辉.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应用能源技术,2006,8

[5]RosertP.Elliott.QualityAssurance:TOPManagementsToolforConstruetionQual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91,1310:17-19

第4篇

摘 要 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加剧,煤炭产品质量管理日益为煤炭企业所关注,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然而,受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技术与管理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的质量管理呈现出弱效。在此简要阐述煤炭质量管理的意义,分析影响煤炭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消除影响煤炭管理质量因素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煤炭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防范对策

一、加强煤炭质量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我国煤炭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给煤炭行业带来极大冲击。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煤炭产品质量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煤炭企业的关注。现代煤炭企业认为,要想保住市场就必须提升产品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煤炭企业来说,今后发展的重点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

随着国内外煤炭市场格局的变化,新能源的开发也对煤炭产品构成了极大威胁,也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挑战,怎样利用煤炭产品的质量优势,合理维护煤炭产品的市场份额,成为众多煤炭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煤炭质量管理,突出煤炭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人们对煤炭产品的持续购买力。

二、影响煤炭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我国煤炭质量管理的现实条件来看,由于煤炭行业长期以来的旺销局面,造成煤炭质量管理成效不高。影响煤炭质量管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

与煤炭企业客户的质量观念相比,煤炭企业质量观念不强,工作重心向产量偏移,把企业效益寄托在产量上,无视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关注,造成质量管理理念的缺失。采掘环节重产量、轻质量,提供的商品煤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导致销售不畅。采掘环境恶化,也未能采取措施改善条件,造成采掘出来的煤商品价值较低。

2.管理水平

由于煤炭企业的质量管理开始较晚,质量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造成煤炭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煤炭产品的质量控制,应该重视预防,具备超前的控制意识,将质量问题扼杀在生产过程,而不是事后管理,对不合格的煤产品采取补救措施。在实际的煤炭质量管理中,很多煤炭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监控生产、销售环节的煤炭产品质量,但是监控仅仅局限于质量检测、检查,并没有全程的动态质量控制理念,使得监控缺乏相应的防范功能,不能有效预防质量问题,只能质量问题出现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管理技术

煤炭质量检测设备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功能,导致生产工人难以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适时进行调整。煤炭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统计与风险防范方法,无法利用企业的统计资料,分析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缺乏风险防范分析,无法确定企业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难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质量风险控制在发生前。

企业质量管理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仅限于一般的监测、监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很多功能严重缺失,如质量管理的现场指导、质量管理的风险防范、质量管理的反馈等,导致管理系统功能粗放,制约了煤炭质量管理的全面展开。

4.管理评价

在煤炭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质量管理的评价严重脱节,只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能联系生产环节,不能将质量管理延伸到井下作业环境,严重挫伤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一般来说,矿井地质构造、煤层条件、生产作业环境等都能够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质量管理中,应该从生产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将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也计入管理评价,才能够真正反映出质量管理的水准。

三、消除煤炭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防范措施

1.增强企业质量管理理念

产品质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加强宣传,培养企业全员的质量管理理念,使企业每个工人都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培养企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管理环节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对生产环节的质量意识,将企业存在的质量风险及时遏制在萌芽阶段。

2.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确定质量管理的标准,建立以总经理为主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明确各个层次的责任范围、责任人及奖惩标准,将质量管理工作具体到每个人,从而使制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建立员工培训制度,使员工充分了解质量标准,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并通过提高员工素质,规范生产管理,为企业销售提供高质量的煤产品。

3.成立QC质量管理小组

成立QC质量管理小组,分析影响煤炭质量管理的各个因素,加强与生产环节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矿井下的生产条件和存在的质量风险,加强对采掘现场的监控,对复杂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煤产品质量。

利用QC小组,针对企业的销售目标,为用户提供合格的煤产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避免用户由于煤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与退换,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利用QC小组活动,在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发动员工广泛参与,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针对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4.加强对质量管理的评价

煤炭企业的质量管理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确定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利用评价结果监督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并利用管理评价,反馈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使质量管理部门加强全面管理,关注生产环节生产条件的改善,以便创造有利条件,保障煤产品的高质量。

总之,煤炭企业质量管理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从各个环节抑制质量问题,将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控制在萌芽中,以便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由质量问题引发的损失,从而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振武,马丽.浅析提高煤炭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煤.2009(18).

第5篇

关键词: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质量管理

一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优势

大力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建筑业产业升级的要求。

1.1 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要求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组织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显然,施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质量管理的好坏。只有不断促进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工程施工管理的水,才能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

1.2 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并积极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才能建造优质的工程。通过提高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开发,强化工序控制,有效保证工程质员。

1.3 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素质的要求;通过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培养一支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有精湛业务技术水平的员工队伍,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

二 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2.1 人为的因素

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者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是指直接参与工程施工的组织人员、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对象,是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2.2 建筑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管理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目前在我们建筑工程的各企业中,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达到质量要求。

2.3 建筑机械设备因素

建筑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

2.4 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方法的因素主要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的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段、旋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

2.5 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

三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外部影响因素的改善

3.1.1 加强图纸审查

图纸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加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资格审查十分重要,同时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防火性的要求。

3.1.2 加强监理制

监理制的推出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建筑业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筑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加强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对、乱用职权、受贿、严重失职的监理人员,要及时取消其监理资格,追究责任。

3.1.3 加强政府直接监管

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应加强直接管理,严格抓好开工前审查承包单位资质等级,施工中监督检查施工质量,完工后核验工程质量和认定工程质量等级三大环节。禁止政府下设的监督机构经营相关实体和其他商业行为,禁止质检人员在监理机构中兼职,以维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证政府工程建设监督机制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3.2 内部影响因素的改善

3.2.1 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

搞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从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入手,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把公司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而又协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保证这一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明确各级管理层次的责任人员,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和牢固的质量观念。

3.2.2 完善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明确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有保证质量的责任制和措施、有完善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有必要的会议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的严密、高效管理组织,使各项专业管理都有基本的工作程序、办事规范和管理标准。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统一的责、权、利质量责任制,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控制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3.2.3 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把不合格原材料消灭在施工前。材料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的信息、供货商的情况,对供货商的信誉进行调查,对厂家生产的产品进行实际检验、评价,在此分析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优选供货商。对进场的主要材料,要仔细核对其品种、型号、规格、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是否符合制造标准及是否符合工程特点,对不合格材料坚决不能使用到工程中去。严格做到事前把关,经试验室做出试验报告后,材料方能使用。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是检验工程质量水平的一个过程。因此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应从现场施工过程延伸到一定期限的使用过程,可以通过对工程使用效果的调查研究,使企业对工程产品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明确进一步改进工程质量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方法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一直都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这些年国家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的管理措施,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比较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屡屡爆出,这给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突出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给建筑施工企业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根据工程项目功能定位、质量要求、技术标准等对于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贯穿了工程项目的整个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质量影响因素,这使得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自然也加大了项目质量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一般性流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四个环节,计划阶段主要就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规模、结构等,结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等确定质量目标、指标,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项目质量管理计划方案进行质量管理活动,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改进工作主要内容是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这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将这一领域比较主要的问题汇总分析如下:

2.1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工序因素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健全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很难保证质量管理效果。目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对于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足,没有在对于项目质量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对项目质量管理问题、隐患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制定完善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由此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下降。

2.2采购管理比较混乱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原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层面存在采购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这导致了采购的原材料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采购管理的混乱主要集中在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对供货商的选择方面标准不够严格,对于采购的原材料进场检查不够严格,结果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建材流入施工现场,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3施工过程不够规范

施工过程是否规范标准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从目前建筑工程一些质量问题来看,很多是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导致的。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施工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同时项目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是否规范的要求不够严格,甚至一些时候为了赶工期、降成本而置施工规范于不顾,从而导致一些质量问题。

2.4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监督检查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监督检查有外部监督以及内部监督两大类。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的问题,外部监督检查主体监管不到位,检查不专业的情况突出,内部监督检查走过场的情况普遍。在监督检查不到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觉以及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自律是不足以保证工程质量的。

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这一领域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岗位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设计中,关键是要做到问题导向,对于项目质量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掌握项目质量影响因素,据此来制定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需要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岗位,由质量管理员严格依据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全面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专职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于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比较熟悉以及了解,具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质量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3.2加强采购管理,确保各类建材质量

采购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考虑到建材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采购管理,严把采购关,杜绝各类不合格的建材进入施工现场。在采购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实施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强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收取供应商建材质量保证金,让供应商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来提供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建材。另外就是严把建材入场关口,对于进场的建材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将哪些不合格的建材拒之门外,避免出现使用不合格建材导致工程质量受损的情况。3.3熟悉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施工考虑到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欠缺,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技术标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来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规范施工。项目管理者需要将规范施工作为一个不可跨越的红线,绝对不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来向赶工期等行为妥协,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4注重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督检查方面,需要做到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的监督,例如质监站、建委等,这些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管职责,建设施工单位需要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在内部监督检查方面,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定期按照流程规定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寻找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商榷制定解决策略,从而确保项目质量。

第7篇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国际间的商品交流与发展也日渐激烈,要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就需要强化汽车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使得汽车生产企业也不可能生产所有的零部件,而是将零部件的生产交给其他专业化的企业。采购零部件的质量管理将对产量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必须做好汽车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

一、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汽车制造业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改变金属原材料的物理性状,并进行组装,使其成为产品,具有一定的价值。机械制造业生产具有离散为主、流程为辅、装配为重点的特点[1],离散型就是将单独的零部件一个一个进行组装最终形成产品,这种产品的形成是以零部件的拼接为主要的工序,因此装配是重点工作。汽车制造业也是离散型的工业。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中,外购以及外协件的比重还很大,大约占到60%[2],有相当部分质量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外购、外协件的质量存在问题,因此就必须要进行采购质量管理,完善采购标准,提高采购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汽车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加之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汽车制造业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产品质量已经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汽车制造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就必须要做好源头上的质量管理工作,这也就使得汽车制造业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成为解决的主要任务。汽车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零部件采购质量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做好零部件采购的基础工作管理,对于不合格的产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强化零部件供应商的选择与考核,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保证采购零部件的质量。

二、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的现状

零部件采购就是一定条件下,企业在供应市场中获取零部件或者是服务,以此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促进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进行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有质量目标、计划的制定,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内容[3]。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就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做好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产品质量,使汽车能够顺利生产出来。然而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中,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还不到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零部件采购的质量,也影响到汽车生产的质量,导致企业信誉受损。还有些企业对零部件采购的质量认识不到位,使得零部件采购质量的提高受限。零部件采购的管理主要是供应商、进货以及采购物流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汽车生产过程中,整辆汽车中有60%的部分是需要采购提供的,采购的零部件的质量将直接对汽车的生产质量造成影响。但是目前汽车制造业中零部件的采购质量管理还缺乏有效的基础性工作,信息传递比较缓慢,零部件采购的质量跟踪调查与反馈不到位[4]。并且采购人员在采购汽车零部件时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挑选零部件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加之采购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不能得到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同时,在采购零部件时,不能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老化设备;工艺不稳定、检验把关不力等生产过程控制不严等,这些都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使得质量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被解决。当前,零部件检测设备以及人员还严重不足,无法达到质量管理控制的目的。现阶段,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以及专业化逐渐提升,现有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设备无法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因此使得不合格的零部件也大量入库。汽车制造企业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不能对统计技术程序文件进行编制,检验过程中无法使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对于质量原始记录不能运用统计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

三、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

要强化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就需要有完善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市场化、简单化、有效化以及总体化、阶段化的原则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5]。以市场的价格作为指导,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基础和前提,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变化的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体系。在零部件的采购过程中,需要明确采购的目标,进一步简化采购的过程和环节。完善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采购质量管理。在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中,需要将其纳入到整个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内部外部的协调,使零部件从生产到结束都能够全面的管理。在零部件采购过程中,需要明确采购的时间、数量等,针对不同的采购环节以及时间等完善质量检测控制手段。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策划设计、采购质量管理文件编制、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等阶段[6]。管理人员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的设计与策划,明确采购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需要,在进行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需要保证管理体系的完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质量管理的方法,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编制采购质量管理文件时需要满足标准,保证质量控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完善的、高效、实用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其中应包括质量管理手册、供应商的相关文件以及质量管理记录等。为了保证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提高认识,做好质量管理与考核,及时进行纠正、预防等工作,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促进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做好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的分级以及信息管理工作

要使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需要做好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明确零部件采购的重要性,并做好分级管理,零部件的质量对最终的汽车质量产生影响,但是不同零部件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需要将零部件根据产品的结构、性能以及影响产品的效果等进行分级。主要可以分为3级,一是关键性的零部件,对汽车质量有直接性的影响,决定着汽车的性能。二是重要的零部件,对汽车质量有直接性的影响,对汽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一般的零部件,也就是上述两种之外的采购零部件[7]。通过分级管理,能够对采购、库存管理等进行重点处理。同时,还需要收集零部件的相关质量信息,这是采购的重要依据。搜集质量信息,质量信息主要有质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合同中的质量内容,检验记录、产品的合格证书、报告单、检验的设备程序标准等[8],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对质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信息的传递。在对采购质量信息的处理时,还需要强化质量信息的统计工作,了解质量清理,保证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3、对采购零部件的文件进行管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动使得采购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对采购零部件的内容进行管理,处理管理的漏洞。在对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前,需要将采购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在订货合同以及协议中明确表述出来,产品的名称、型号、数量、金额、签订的时间、地点,供货的时间、供货方对质量负责的条件,损耗的计算方法,包装的标准以及相关费用的承担,验收的标准、方法,结算的方法,违约责任等,采购的零部件需要经过审批才能够生效。

4、提高采购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汽车制造企业中要使所有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需要领导提高质量管理意识,领导的质量意识提升,才会更加注重采购人员的意识提升,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化的动力,使零部件采购质量真正得到提高。汽车零部件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能力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汽车制造业的领导需要明确采购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采购人员、质量检测人员、技术管理人员都参与到零部件采购的管理中,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强化学习与培训,提高零部件采购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理念,使零部件采购人员能够提高自觉性,认真按照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制度进行采购工作,明确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汽车零部件采购工作需要采购员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需要对产品技术以及质量标准有正确的认识,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需要合理安排策划采购人员的上岗条件,进行岗前、岗中培训,提高其素质能力,能够在采购过程中处理好质量问题,避免给汽车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做好采购人员的奖惩工作,提高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5、明确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程序

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质量管理责任,完善质量管理程序,使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更加程序化,使采购零部件工作能够受到严格的控制。采购质量的管理并不只是采购部门的工作,还需要技术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的配合。需要根据汽车企业的情况,对采购质量管理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相关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相互配合,保证零部件采购的质量能够在控制中。企业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程度进行采购,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责任开展工作,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禁止跨越任一环节进行采购质量控制。通常来讲,采购部门制定采购计划,并开始实施采购质量管理程序,保证采购零部件的验证以及供应商的评价等都在控制中。质量管理部门主要是对采购的零部件进行质量的审核,做好进货检验工作,对供应商的质量水平进行核定。技术部门主要是对零部件的质量影响情况进行分类,检验部门对送检样品进行检验、出具相应的鉴定报告。

6、强化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

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是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很多汽车企业将注意力放在零部件的入库检验上,采购零部件的质量不能做到适时控制,供应链上的企业也不能同步进行。因此需要强化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选择供应商要明确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水平、价格、质量、服务等,对供应商的年度业绩、信誉以及供货等进行明确。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调查、访问,了解供应商的信息,与供应商的负责人进行交流。为了保证零部件供应商能够一直满足企业的需要,需要加强与供应商的质量合作,保证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也满足质量要求。明确合同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并制定全面的质量管理计划,将供应商的设计、工艺以及质量能力等进行全面控制,对供应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考核,全面考察供应商的能力,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9],保证零部件的质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汽车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供应商也一样,因此企业需要明确其变化,并要求供应商及时汇报情况,对报告进行鉴定,对供应商进行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的供应关系,促进零部件质量的有效控制。结束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行业也迅速进步,汽车成为人们首选的交通工具。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与进步,汽车以及零部件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汽车零部件的采购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提高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汽车企业产品整体质量的实现,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作者:章银霞 单位:东沃(杭州)卡车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淑清.供应链环境下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探析[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12:67-69.

[2]毕文栋.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的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2,24:200.

[3]毕文栋.关于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6:132-133.

[4]李文丽.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山西科技,2011,04:54-55+60.

[5]颜玲凤.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的质量管理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4,33:206.

[6]尹秀杰,周爽.汽车零部件开发过程中的供应商质量管理[J].品牌,2015,05:93.

[7]姚凯.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多方面分析[J].科技风,2010,22:91+94.

第8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全新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应用

0.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概述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1],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

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

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

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1.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1.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1.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2.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2.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

2.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

2.4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3]。

3.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2)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3)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4)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5)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

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这是美国统计学家戴明(W.E.Deming)发明的,因此也称之为戴明循环。这四个阶段大体可分为八个步骤(见下图)。

图PDCA循环

PDCA循环管理的特点。

PDCA循环工作程序的四个阶段,顺序进行,组成一个大圈。

每个部门、小组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并都成为企业大循环中的小循环。

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

5.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5.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5.2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3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5.4重建工程(BPR)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4],它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BPR是完全的顾客导向、外向型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质量导向、内向型管理;BPR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5]。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如此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提出的质量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也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6.结束语

目前,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薄弱环节。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质量体系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脱离以“量”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而是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抓住客户群体,以顾客为中心,要更加细致的工作,更好的服务客户才能抓住客户,从而赢得发展的后盾。

【参考文献】

[1]JAMES R.EVANS.TOTAL QUALITY(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4E),2005.

[2]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3]邓卫华.质量体系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TQM)[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2.

第9篇

论文摘要:医疗和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新时期各级医院必须密切关注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广泛吸收国内外医院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本院特点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便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综合期望值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总体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要求、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文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质量观,势必要求医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质量管理。特别是在多元化医院的激烈竞争中,最关键的是质量竞争因此,竟争靠质量,质量靠管理,管理出效益,优质高效低耗,既是医院运行机制的核心,也是医院管理的目的。

二、当前医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疗改革后的医疗市场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不规范,缺乏经常性质控活动,协调工作不到位;缺乏防微杜渐的组织管理措施,普遍存在着主观考核、扣分、奖罚代替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现象二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上级强调时严一阵子,下边出现问题抓一阵子,不抓不管松一阵子实践证明,在没有健全的质量监控手段的情况下,感觉没问题的时候,可能潜伏更大的问题,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三是查房制度落实不彻底;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等重要案例讨论不够及时、不够认真;医疗文书书写不严谨,病史描述不确切;会诊抢救互相推诿,基础护理不到位这些医疗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隐患

三、改进医院质量管理方式

综观几十年来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走的是外延扩展,内涵加深的轨道。传统的医疗质量限定为对医疗效果的评价,是一种狭义的医疗质量管理概念。广义的医疗质量管理还包括:工作效率、医疗费用是否合理、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的满意度。它将医疗质量的内在特性与外在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时期对医疗服务的新要求因此,现阶段有效的医疗管理策略主要表现在从质量概念、管理结构和控制体系及服务质量的深化,并形成厂多种管理方法如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引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引人循征医学思想的质量管理

1.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它促进了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二级结构的形成。即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童管理、终末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的汽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的反馈为主,较少涉及基础质量和环境质量控制对于这种以事后管理为主的质量管理而言,病人已出院,病人信息也为出院的终末信息,尽管可以通过终末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经验,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一下一个医疗环节,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医疗缺陷,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难以弥补。 而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方式,即通过综合医疗过程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的有效监测和控制。克服传统质量管理只注重“治”的缺点,而建立一个既可“治”又可“防”的质控系统,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发挥“预防”作用,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目的。

2.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是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来自病人、社会公众、政府、医疗保险部门和医院自身的高质量需求都要求医院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

持续质量改进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以顾客的需求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地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同时,强调医生、管理者、病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均应参与质量控制活动。

3.引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医院要加强质量管理、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应引人IS09000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式,建立医院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医院医疗行为以及医院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提高医院质量,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然而,IS09000的标准毕竟是以管理企业为基础的,缺少对医院的针对性,其原标准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的等同理解尚待进一步深人,同时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医疗行业的质量体系标准。医院开展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经验也是不成熟的,仍需不断总结。可从省时、省力、增强个体适用性角度考虑,如通过1509000质量体系认证,达到质量管理的规范有序,从而省时、省力;通过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策划和实现,达到顾客需求的个体化满足

第10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质量管理;现状;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速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都显示了很高的效益。国际上经济发达、交通现代化的国家,从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的需要,都在一定时期内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从长远看,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对于我国保持发展后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就是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生产施工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它是衡量工程质量管理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管理又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就我国的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重点进行探讨。

1.我国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公路工程施工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也认识到了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粗放型管理更多的是注重事后检验,忽略了事前与事中的控制。同时由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等问题造成了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对高速公路实施质量控制与管理。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公路施工质量、提高施工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公路建设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2.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格兰特在1946年出版了《统计质量》一书,形成了著名的统计质量管理理论,使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变成事前控制。1950年代后,质量管理学家进一步深化了质量管理理论,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Juran认为,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是实施质量管理的三个主要环节,称之为“质量三步曲”,并提出了普遍存在的“80/20”规则,他还强调高层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菲根堡姆在1961年指出:为了生产较高质量的产品,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进行策划,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

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著名质量专家张公绪在1982年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以后又提出了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并和孙静一起提出了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理论等。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即全球质量管理阶段。国内学者也提出了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解决思路:质量功能展开技术将质量的各子项目的合理质量进行量化,并转换为设计方案。其中,针对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构建了基于6σ管理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DMAIC模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点――量化质量管理点――质量原因――优化质量管理点――规范化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公路工程质量实行建设单位或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监理单位控制,设计、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体制。

3.影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因素研究

国内有很多学者分析研究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学者认为影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主要有三个因素,分别是设计因素、管理因素和施工因素。上级政策、技术规范、决策思想、施工工艺、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及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因素都会影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仓促、深度不够,造成决策失误、设计经验不足、建设管理经验不足、承包商建设高速公路的经验不足、工程建设主要材料设备不能满足要求、赶工期造成质量失控等也是影响公路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4.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

质量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生命,高速公路的质量指的是整个高速公路系统能够满足人们快速、安全、舒适、便捷需要所具备的特性。影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五类:人的因素、材料因素、机械因素、方法因素和环境因素。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牵涉到多个单位,部门之间的协作,涉及到了施工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且其好坏直接反映了系统内部各环节工作的综合水平,因此在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必须针对高速公路质量影响因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坚持系统的质量观。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从施工方到监理方及项目办都要严格实施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并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及确定排除不一致的原因和方法。具体步骤为:通过度量来获取施工质量的真实状态;将施工质量实际值和质量标准进行比较;识别施工的质量偏差并确认问题;对施工的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纠正的措施来消除质量偏差。质量控制最主要的特征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检查,监理公司安排合理的监理人员在项目施工各环节进行旁站、测量、检查、测试等工作。发现问题和缺陷除了直接排除之外,还要分析产生缺陷的根源,及时与项目办沟通,采取根本性措施预防缺陷再次出现。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的控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在事前控制方面,主要工作有:(1)对项目参与者进行资格审查。针对大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尤其是全线只有一家业主方,对于业主方的要求更为严格。业主方应该是具备丰富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和建设经验的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各项质素(思想素质、技术素质等等)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2)对施工材料、设备及施工环境进行检查。所有用于工程项目的材料和设备必须经过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检测中心的认可才可进场。(3)建立施工阶段质量的控制系统,主要是组织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检查验收――总体验收和资料归档。

在事中控制方面,主要工作有:(1)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依据。包括共同性依据和专用性依据:设计文件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合同文件、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等,施工技术的详细技术报告等。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每道工序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2)设置质量控制点。根据施工的特点,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实施重点控制。(3)质量检测。一般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业主方设有独立的质量检测中心,监理方和施工承包商也有自己的质量检测中心,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4)巡检制度。高速公路项目由于施工路线长,项目业主要及时的了解项目的施工情况,一般会设置专门的质量巡视小组,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巡检。

在事后控制方面,主要工作有:组织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验收,审查竣工图,组织试车等工作等并建立项目的技术档案。

通过以上项目质量控制的总结,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不可忽视:人的控制;机械设备、原材料的控制;施工工序的控制。在选择项目业主、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时,对项目参与各方的工程师、计划、财务、质量、试验、机械等等主要管理人员的能力都要进行考察以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对于施工材料设机械设备,要经常组织检查和验收,作为施工方应合理使用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在施工工序方面,应严格遵守施工流程,设置质量控制点,严格工程计量制度。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具体实施单位是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项目办对其建立进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十分重要,质量巡查和抽查也必不可少,全员质量管理的意识应贯彻始终。

5.结论

高速公路建设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对高速公路建成后的行车安全性、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还关系到公路建成使用后的养护成本与使用寿命。因此,加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高速公路建设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必须以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科学的管理的重点开展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以此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改善传统施工中存在的弊端,提高高速公路施工质量,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玉良.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J]. 科技创业家,2013,11.

[2]王建奇.公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具体管理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3]周立伟.现代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公路施工管理资料汇编,2009,2.

第11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竞争力;提高;深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为了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而对组织的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以“全面质量(TQ)”为特征的一种管理(M)的方式或途径,企业可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持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实现经营和管理目标,企业内只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系统整体,才能确保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为基本原则,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企业由于满足了自己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企业从总经理层到员工层,都必须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使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和资源都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之中。

全员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人是管理和技术的主体,全员质量意识是否强化,全员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决定企业经营战略和质量体系的创建与实现,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营造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背离了事实基础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供应商的管理之中,强调企业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基础,谋取更大的共同利益。

全面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管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适用性为标准。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一般都是以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为目标,即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需要符合企业事先制订的技术要求就行。但是,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截然不同,它要求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用户的要求,始终以用户的满意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全面质量管理,则将涉及所有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人员。

2、以人为本。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必须十分重视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必须做到以方面:高层领导重视和支持质量管理活动;给予每个人均等机会和公正评价结果;让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3、突出改进的动态性。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顾客的需求,由于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要求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2、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在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五步法进行,这五步分别是: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

1)、决策。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了解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准备。首先要建立组织,具体包括:组成质量委员会,任命质量主管和成员,培训选中的管理者。其次要确立远景构想和质量目标,并制订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第三,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团队,准备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开始。这是具体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的试点,在试点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试点中总结的经验,来着手评估试点单位的质量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顾客忠诚度、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文化。

4)、扩展。首先每个重要的部门和领域都应该设立质量委员会、确定改进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过程团队。其次还要对团队运作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了确保团队工作的效果,应该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还要为团队建设以及团队运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第三,管理层还需要对于每个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从而确认所取得的效果。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为此,需要对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通常需要从目标、人员、关键业务流程以及评审和审核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规划。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 全面质量管理档案工作人员

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所以它的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档案质量是档案的生命线,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效用。我们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使档案质量不断提高。

一、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是六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专门科学。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起源于美国,我国自1978年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标准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这个定义在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理解汲取了现代数学方法、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可靠性理论、工程心理学、价值分析等科学的成果,其主要标志是把管理、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质量工作体系,保证能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其根本原则是:质量不能靠检查出来,而应该把质量建立在设计过程、生产过程、使用过程的基础上,并从这个目的出发,开展保证质量的各项活动。质量检查的职能相应地扩展为质量管理的职能,同时,由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市场调查、新品开发、生产检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质量的信息又通过质量部门反馈到设计生产部门,作为改进质量的依据,我们应该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和提高,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而努力。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参加。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科学的手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工作中的持续发展

从以上观点来看,档案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并不矛盾,他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质量管理,目的是为了自觉而系统地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丰富档案的管理理论,加强档案工作的自身建设。这就意味着档案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上的体现,贯彻档案管理标准的过程,则更是一个具体的持续发展过程。

1、责任管理

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规范,并且以程序图、系统图、网络图等形式,把它们形象化、直观化。在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把档案工作首先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之上。

2、 质量管理

档案工作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哪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到全局的工作管理。因此,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把档案质量贯穿在档案工作的始终,同时把文件材料的形成归档过程看成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不断将影响归档质量的信息反馈到新工作的开始中去。

3、计划管理

一方面在档案工作纳入技术管理制度、纳入技术人员职责范围的同时,必须纳入工作计划,才能使开展档案工作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还必须实行PDCA的工作程序,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看作一个循环,并且使这个循环每转动一次,档案工作的水平就提高一步。此外,还应制定业务建设计划,队伍培训计划,体制完善计划,新技术采用和设备添置更新计划等。没有计划就没有奋斗目标,没有奋斗目标就无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规范化管理

对档案规范化达标管理,是维护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有效途径。同时,标准化管理是档案为科研生产以及广大利用者提供服务、互通信息的重要基础,是档案交流的必要条件,是应用现代化管理的首要前提,使整个档案现代化管理体系工作更有条理性、贯通性。

5、计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