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时间:2023-08-07 17:3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75名,其中男同学41人,女同学34人。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思想素质良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在今后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看书、多动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

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工作目标:

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教学措施:

1、多读多记,多积累语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搞好各项班级竞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增加班级优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在这学期的各项竞赛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比较懒散,行动比较缓慢,理解力上相对而言弱一些等,同时后进生经常在无形中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意识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应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那么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6、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培养习作兴趣,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贯穿我县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这条主线的关键突破点。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新的学期里继续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地完成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伊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细致地研究了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特点,领会了《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要求,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三年级一手带上来的,现共有20名,男生14名,女生6名。他们大多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所以都成为住校生。这些孩子基本都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但因长期缺乏家长管教,目前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完成家庭作业,合作探究意识淡薄,课外阅读不够坚持,习作兴趣不浓,背诵积累走马观花,作业字迹不端正,钢笔书写不按规范等,这就导致全班成绩稳定的尖子生不多,学习基础薄弱,有个别学生特别贪玩,懒记知识、怕背书,如薛云龙、薛瑞环等,总是拖欠作业,成绩有待提高。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它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要求。

三、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目标的基本措施

1、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

2、识字写字方面: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汉字,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增强练字意识。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另外,要凭借毛笔字和钢笔字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3、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总之,要因文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每课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另外,还要适时给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他们把看到的佳词妙句积累到“采蜜本”上,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4、口语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尽量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上出特色,有效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5、习作教学上: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加强书信等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

6、综合性学习上: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7、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新课改的成功。课改成效最终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因此,我将潜心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和尝试各种方法,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设计有效的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进行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第2篇

通过仔细地研读1—6年级各年级各个单元的训练题,我觉得有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语文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得先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把握住了教材特点,才能设置更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会因此而大大增加。

第3篇

四(2)班  刘银昌

 

新的学期开始,教学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强化教学,为高年级阶段打好基础,现针对本班情况,作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2人。在上学期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测中,班级成绩一般,平均分68.86分,良好率15.52%。及格率75.86%。差生虽然不多,但优秀者也较缺乏。大部分学生基础一般,学习较吃力,兴趣不足,难以取得优秀成绩。

本学期把阅读和写作作为重点,要求学生们多读书、多看书、多下笔,努力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以训练促思维,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其他科任老师协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8篇。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本册要求认识188个字,会写172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其主要特点有: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三、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筒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设计训练过程,逐步提高要求。

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3、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有质量的提问,加强训练,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导,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

4、强化作文训练,尽心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优生、后进生提出符合他们学情的要求。

五、教学进度表

1至2周: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古诗词三首

3至4周:万年牢;将心比心;语文园地二;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5至6周: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语文园地三;夜莺的歌声

7至8周: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四

9周:复习、期中考试

10至11周: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园地五

12至13周: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语文园地六

14至15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

16至17周: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语文园地八

18至20周:期末复习;考试

第4篇

摘要: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同时其内容又具有人文性特点,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以考试为导向,重视其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的渗透。在提倡素质教育,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教改背景下,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针对小学语文中人文教育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体性。”人文性体现了一种理念,囊括了人类的文化、感情、思想的塑造;人文性还蕴含了文化所肯定的人性;人文性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启发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深入地思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传统目标加以关注的同时,应该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中,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今中外关于祖国、民族的文章,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伟人和名人的爱国故事,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奋斗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学生再阅读这篇《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情感与价值取向都自然勃发,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与西方比相对落后。美育能促进人的感性思维活跃,使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能通过调动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语文学科的语言艺术,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之美、人类心灵与创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灵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书写和表达美好的事物,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诠释和实现美的价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材还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为我们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台。例如小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应该在语文训练和讲授各环节中,进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中,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诚实、进取,主动学习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广博的题材,成为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性格等,能辩证分析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例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诵,有的学生阅读广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有利于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①感悟教材单元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学以组为主题,收录了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抒情、写景、叙事等描写。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美好、坚韧、尊严、意义、价值,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懂得对社会与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一组的《语文园地》中,教材安排了对生命的感悟与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对小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升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厚度。②感悟教材人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能靠讲大道理,应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人文精神体验。《慈母情深》是四年级语文课文,“母亲”为作者买书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为母亲买罐头的细节,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与儿子的懂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细节的分析,引领学生从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品读,联系父亲已经过世的背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对学生展开启发:你的母亲是如何为你的成长付出的?学生会将自己母亲日常的关爱与母子之间的爱心故事回忆起来,进行母爱的体会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你将如何做,才能回报母亲的一片深情呢?学生会展开思考与探讨,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自我拷问,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文情怀。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更善于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进行情感的抒发与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打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带到与教材适合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进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渗透。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等。例如诗歌都可以用音乐作为背景,《开国大典》《》《老人与海》等可以用电影创设情境。教师要注意让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人文目标实现有效互动,避免为了热闹而活动,应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素材和课程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学生正确观察和评价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负有引导和点拨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人文现象进行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热爱自然,通过带领学生野游、参观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人文素养的体验。例如在讲授了《触摸春天》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公园或者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着教材中的情境闭着眼睛感受绿地、触摸小草,体验生命的勃勃生机,珍惜大好时光,更加热爱故乡和祖国。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文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奠定文化与实践基础。

第5篇

一、每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课上,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目、文章,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阅读训练。

首先,安排学生独立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优美文章,画出重点句子、优美词语等,必要时注上对文章或字句的理解。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介绍一些浅显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燕子来了》等,中外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亡羊补牢》等。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批边写(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等),课外要求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其次,指导学生评析读物。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评和讨论。这种活动往往在四五年级进行,经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评论;二是老师恰到好处地讲评,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或在评论的基础上深化。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思路

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没有深厚的阅读基本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阅读与作文的思路也不相同,阅读从语言形式入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对形式的了解;作文则先要确定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典型的文章,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入手出示问题,说说这篇文章写些什么内容,是论说、叙事,还是状物写景。通过阅读,学生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再与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段落层次。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及其表现方式,初学写作的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照人家的方法仿写,然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创新写作。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对照课文学写,然后根据想象写《冬雪》《夏》,把阅读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的四条对应规律

一是从审题上对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命题形成大体有四种:以物命题,如,《落花生》;以事命题,如,《半夜鸡叫》;以地点命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以意命题,如,《伟大的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联系小学语文的四种常见题型(传统题、填充题、图像题、供料题)进行必要的剖析,使学生对照课外阅读的优秀篇目进行剖析,在写作中避免离题现象。

二是从选材上对应结合。“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材料,选材要回答的问题是“写什么”,在语言教材中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文选材不典型、不突出、不生动的毛病,和范文、例文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选材的要求和规律。

三是从立意上对应结合。立意就是文章如何确定中心思想,联系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多中心”和“无中心”毛病,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及优秀作品,作者是如何通过材料来表现中心的。如,课文《鸡毛信》,就是围绕儿童团员海娃送信报信,表现“爱国主义”这一精神的。

四是从谋篇布局上对应结合。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过渡和照应、写作顺序等。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联系学生作文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选准课内外反问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日积月累,自见功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因为“种花生”不是重点,因此文章只用了八个字概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而把“议花生”当作重点,写得比较详细,从而突出了“要做有用的人”这一中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

写作不仅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更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写作能力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实现了对名人名篇的借鉴以及创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基础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的能力。

一、采取分段训练模式的根据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写作实质上是对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倾诉,将自身的真实情感与体验以文字的形式在文章中表达。学生倾向于描绘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心路历程,而教师更愿意看到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以及声情并茂的文字。所以,小学生处于6至12岁之间,有着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显著的特点。首先,低段,小学生处于心理年龄比较稚嫩的阶段,心理的起伏比较大,并且情感体验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情感,而且没有认清楚写作的目的,在写作中呈现出较大的被动性。

其次,中段(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在逐渐地成长,心理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情感体验比较的好,能够较好地控制自身的喜怒哀乐,比较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在文章中可以看到较为清晰、准确的内心世界。小学生通过积累了几年的写作知识以及能力,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提高了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在语文写作中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最后,高段(五六年级),随着小学生的体质日渐地增长,心理趋于稳定,有着较为理性的情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比较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并准确、清晰、丰富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小学生在积累了多年的写作经验之后,提高了语文写作的主动性以及目的性,在语文写作中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在语文写作中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

(二)语文写作的学习规律

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便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且写作的基本知识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从而逐渐地掌握了基本的文体写作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各种文体的写作之中。所以,小学生的写作知识是随着年龄以及年级不断地增长而提高的,循序渐进地在每一个小学阶段学习写作知识,并且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著各自的特点,并且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生活阅历积累的规律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感受。所以,随着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断地丰富,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体验以及感受,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不断地提升了人生的理解以及感悟,从而增加了写作时候的素材,提高了写作时的愉悦度。

二、分阶段训练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分阶段训练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首先,低段,这个阶段应当重视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词语的积累,学习好句式的转换,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合,奠定写作能力训练的基础。其中,在词语的积累中应当重视形近字组词,近义词与反义词的替换以及词语的搭配等问题,句型转换应重视缩句以及扩句,“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等,以及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之间的转换,提高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并且积累名篇佳句。此外,在标点使用中,要理解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并且区分标点符号。所以,通过学生长期地积累而拥有较为丰富的写作材料以及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合。

其次,中段,应当重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当中的划分段落大意,以及选择材料和正确地使用修辞的方式,成为了写作能力训练的核心环节。所以,在语文课文的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地划分段落大意,主要包括:划分段落层次,并且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大意,对文段的中心句进行归纳,对句子以及段落进行正确地排序,分析重点的段落,并且写出阅读的提纲,此外选择材料主要包括:对全文写作内容,写作方式以及每个段落的写作内容进行归纳,并且在材料选择时候,应当考虑的问题,并且注意材料处理时应当详略得当。最后,在修辞的使用过程中,要分析各种修辞的手法,并且利用修辞手法进行造句,灵活地换用各种修辞使用,感受各种修辞手法使用效果的对比,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方式的使用,来分析比喻、拟人以及对比等修辞手法各自的使用特点,通过学生不断地积累修辞手法,提高学生鉴赏名篇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高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以及主题归纳和特色提炼的能力,其中,谋篇布局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清楚地知道文章的特点以及写作的要求,对思路以及线索进行归纳,并且应当以中心的材料进行安排,对阅读提纲进行列写;其次,归纳的主要内容是:将小观点找出,并且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以及对中心思想的好坏进行评价,并且升华类似的主题;最后,提炼写作特色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使用方法,并且分析记人、叙事以及描境等特色,概括线索以及思路,评价独特的写作风格。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并且提高整体把握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借鉴与模仿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突出自我的个性,提高作文写作的生动性及趣味性。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写作中,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小学生较低的写作水平之下,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规律,采取分段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第7篇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一、根据小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学习写作文,逐步培养兴趣,逐步认知作文

小学阶段,是初学写作阶段,按要求小学生只要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简单的应用文就可以了。而小学三、四年级只是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或三四百字的小短文就可以了;只是到小学五、六年级才让学生写五、六百字简短的记叙文,一些常用的便条、通知、信函等。对于小学的作文要求也较低,主要是叙事完整、语句通顺、有内容、思想健康、不写错别字就基本可以了。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接受能力,绝不要贪多求快,一口吃个大胖子,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小学生刚接触作文,一开始感到特别难,这时候要清除小学生的畏难心理,先培养他们学写一段话。比如说看图写话,让小学生看着图,逐个让他们用口语先说一遍,然后再让他们逐一在笔记本上写出来,这时候,小学生再写起来会有的放矢,也就是说下笔有言了。在平常,教师应紧紧把握小学生的心理,他们平常喜欢干什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妨按学生的爱好去设计题目,设个“圈套”,让小学生往里面钻,让他们把喜欢的、喜爱干的事落实在作文本上,这样学生们不但有话可写,还高兴去写,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要知道,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能力的制约,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激发对写作的兴趣。实验表明,大量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个学生爱看书、会看书、常看书,兴趣十分浓厚,他的写作能力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作文能力一定不错。所以,指导学生多读,是指导学生成功地进行习作练习的有效途径。要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文章。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多了,词语积累得多了,理解和感悟乃至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提高了。通过阅读去感悟、去模仿,通过阅读去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无米下锅”,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二、生活中注重感悟和积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教给学生发现生活、积累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材料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极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像参加班级管理、春游,参加生产劳动等等,鼓励学生回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本领,养成劳动习惯和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获得写作内容。

尽管学生占有了丰富的材料,但往往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言之无物,这主要是学生对事物认识能力较低造成的,这就要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水平,引导他们围绕中心去选取材料,把感受最深的,也就是最能突出中心的内容写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去选材、如何去用语言表达。 转贴于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创新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写出具有真挚感情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作文教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尤其要让他们养成循序渐进的好习惯,勤练笔、勤动手,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三、适时鼓励学生,注重作文的评价

第8篇

摘 要:要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其决定因素是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去把握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怎样去因势利导创设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活动、多表现、多感受,从而激发出快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快乐 活动 自主 合作 探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启示我们: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就是要是有一种活跃的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一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求知动力,成为这样的"乐之者"。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参与,课堂才有活力,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要创设这样的氛围,其决定因素是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去把握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怎样去因势利导创设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活动、多表现、多感受,从而激发出快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既注重适量又注重多样,充分安排好学生课堂上的看、思、听、说、读、写、演(表演)、评的活动。这样多样的语文课堂活动形式,其中既有教师的示范讲解,又有学生之间的多彩活动、快乐合作,还要有恰如其分的师生评价。

1、我注重教师的示范讲读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听读中去产生想去这样读的兴趣,当学生能这样感情的读的时候,我能及时地表扬肯定或引导学生鼓掌鼓励,让学生感到读的快乐,这也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源泉。根据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讲解务必是少而精是不庸赘述的,但示范性的启发性的活动却是少不了的。在示范性方面,如就"范读",我注重教师饱含充满情感地范读课文(全文或片段),还常常让班上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先后尝试范读、领读,让学生品评,以此指导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读课文的兴趣。不是说所有课文都需要教师的范读,但教学有的或写景、或写人或叙事的课文,如古诗《秋思》《长相思》、散文《桂林山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就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配图配乐的同时配合教师的范读,这样会将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生动丰富的画面情景,这种形与声的结合会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跃为学生具体的直观感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与课本的亲和感,从而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他们想读的欲望,感受到读的快乐,从而快乐地去进一步学习。

2、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活动。就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来说,都要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或只是一种形式,就需要我们设计安排并落实好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活动中的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评比性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又如针对中低年级的作文教学除书面作文外,可安排个人口头作文、集体口头作文、书面快速作文等形式的训练活动。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时,我就让学生集体口头作文,共同来描画春天里的可爱的校园,通过一人一两句或几句地描述、补充、修改。大家把在校园里看到的从景到人、从物到事,既有顺序又有重点的把《春满校园》一文写得形象具体,让人感到我们的校园不仅景美、物美,而且人的心灵更美。学生从这样轻松快乐的作文形式中体会到了写作文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部分中差生写作文时的紧张、惧怕心理。我还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在一种宽松、自主的环境中,敢想、敢说、敢争、敢写,不要求符合老师的意思,甚至能反其道而说之都可以;还有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写、读、思,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小组性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形成遇到问题想议论、敢议论、会交流的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这样让学生获得自己的快乐学习体验与感受,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3、我重视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与鼓励性评价贯穿每堂课的始终。我在课堂上经常毫不吝惜地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手势、语言。学生读书读得比较好或答问答得比较好的,写作业时写得比较快或写得比较好的,我有时会带头鼓掌,有时会高竖大拇指,有时带领喝彩叫好......我发现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会更加的面有笑容、眼有亮光、腰挺更直,兴趣更浓。我们都知道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喜欢经常听到批评的话,何况是我们的小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说、读、写、演等行为活动,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夸奖的,所以我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每个学生在以上这些参与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适时性地或阶段性地或总结性地给予肯定、鼓励等正面评价,或者引导学生对同学给予肯定性的、称赞性的正面评价,即使就是内容上的完全回答错误,也可从其精神、态度上给予肯定鼓励,这是信任与鼓舞等信息的引入,会胜如春风化雨,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会让学生产生或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快乐、主动学习的。

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教师主导下,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学生间地合作交流,才能真正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环境中学习,才会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快乐主动地去学习、求索,才会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第9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文章文笔生动、语句清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本单元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方法的习作迁移学习。教学中,笔者围绕“景物描写”这一主题,将本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对比教学,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写景文章的不同写作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最终落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份基础。因此,笔者设立了“单元导读课”,课堂上通过播放九寨沟、济南泉水、荷兰等影像资料,抓住契机,形成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交流初读印象,引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然后明确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深入感悟,提炼写法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你最喜欢哪篇写景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划下来,写写自己感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从本单元课文内容看,欣赏完名城济南的七十二泉,又进入九寨沟的童话世界;领略过荷兰乡村的田园诗情,再沉浸在琦君故乡那桂花的醉人芳香中……突破传统文体划分方法,从阅读感受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因此笔者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创设情境,让每一组的学生化身成四篇课文的作者,以课文为基本的依据自主组织语言,分别介绍自己心中最美的家乡风光,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合作与竞争的氛围、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愉悦、转换角度体验文本的新奇,为积累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让语言得到了充分内化,也更有利于学习如何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观。而对于《桂花雨》一文的处理,笔者撇开整体上叙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对于家乡风物的描摹,对于童年快乐生活场景的描写,对于家乡人物风貌的描绘。通过学生的介绍和笔者的板书,四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眼前,比如,从谋篇角度,《泉城》采用总分的方法,《九寨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田园诗情》则先概括介绍,然后以分镜头的形式具体展示。比如,从构段和遣词造句的角度,《泉城》介绍每一处泉,总是先介绍位置,再具体描绘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九寨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采用并列式结构,选取典型景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实践运用,完成习作

仿写引路,随文练笔 从中年级的阶段目标考虑,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是机械模仿,不是仿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泉城》一课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式:“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底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济南的泉还有什么样子,会像什么?”同时出示句式:“有的__,好像__;有的__,听起来如__。”学生已有经验被激活,加上丰富的想象,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这些泉有的银光闪闪,好像宝石闪耀;有的声音清脆,听起来如风铃摇摆……”

丰富素材,梳理提纲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课一开始,笔者先出示写作素材,播放青岛风景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回忆起自己游览美景时的快乐情景。随后让学生打开话匣,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都去过青岛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说一段话给同桌听,同桌评一评他介绍的景色美不美,说的通不通顺?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习作素材。说完评完之后,带领全班同学回顾本单元学到的不同写景方法,根据课件出示习作提纲“我想先写――,接着写――,我还想写――,最后写――”,先在心里想想,最后落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介绍家乡青岛。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实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4-02

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以比我们的课堂教学快几倍的速度变化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不能很快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

一、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当我们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经验,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对此,我们教师就要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天起,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准备课,要求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意思。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图中的意思,但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而要带领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图,表达图意。这样,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看图说意时,他们就可以初步建立一定的看图说图的思考方法。再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叙事性文章,也不仅仅是告诉人们这么一个故事。它情节简单,内容浅显,所叙述的事情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学生不懂的是故事中蕴含着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亚是怎么悟出挖到木匣的方法的。如果只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文后的“思考练习”把全文分为“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再一部分一部分教下去。课文内容虽然学生了解了,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我认为教师只要抓住科利亚思考过程的枢纽,引导学生找到导读的突破口,就能对这篇文章的导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并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获取课文的全部信息,并获取思维的方法提出疑问、读文思考、讨论,当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因此,在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

二、要让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的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空间,培养并鼓励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例如,我在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时,板书完题目后,没有急于往下讲,而是停下问学生:“读完课题,你会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各抒己见。如爬山虎不是植物吗,怎么会有脚呢?脚在哪?等等。接着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哪些是当时就能回答的问题,哪些是学习课文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学习课文后,我又问大家:“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最后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时,都会提出自己不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形成多问的好习惯。同时,学生在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中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

三、和学生一起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在他们提出的几种假说中一一验证,如果没有一种假说能得到证明,学生反而会对所学的课文有更加强烈的兴趣,一旦教师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提供一个最可能的假说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想到:原来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部分时,学生读到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时,对“好”字的读音引起了争议。是读“hǎo”还是读“hào”呢?学生们争执不下,最后都看着我。我不急于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出自杭州西湖的对联。然后问学生还记得三年级所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吗?能背一背吗?学生齐背,当他们背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之时,学生顿悟,很准确地说出在这里应该读“hǎo”,即天气晴朗时景色很好、很美。这样,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到不解决问题就会不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趣的劳动,并由此学会思考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从而喜欢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反思

一、引言

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承载和支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刘美凤教授调查研究表示:学科教师较多地强调“喜欢对备课或课堂教学有参考价值的资源”。笔者参与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反馈、有效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效的作业管理等模块为培训内容,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为项目所涉及的五个项目县(市)教师提供系统的有效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课堂教学实践中,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团队某教授设计并为培训教师现场讲授了一堂小学语文公开示范课,对在场教师有效运用培训所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本文以此示范课为例,探讨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二、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四年级学生处在总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要能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等策略、方法。

1.有效的课堂导入。《莲叶青青》公开课的导入环节选用众多导入方式中的古诗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联接新旧知识为主要目的,挑选学生已学过的古诗《小池》,通过PP课件,图、文、声并茂,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其次,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后,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诗中“小荷”所指何物,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与“荷叶有关”,并通过让学生观看田田莲叶的图片,成功导入新课。

2.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中惯有的听、说、读、写四部分依次展开。在生字词讲授时,授课教师不仅检查了学生利用字典、词典预习生字词的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在文章特定语境下生字词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在阅读课文时,授课教师将师读生听、学生默读、学生集体朗读、听范读等方式相结合,不仅符合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通过提供范读,为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供范例,两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读”与“听”的能力;课文讲授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划分段落的能力;分段讲解环节是本节课知识讲授的重点,是学生精读课文,深层理解文章思想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展开。教师讲解第一段与第四段,组织学生以纸质学具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章核心部分(第二段与第三段的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组内讨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框架的过程中,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

3.有效的提问与反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指出本节课采用问题支架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课文思想。文章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解时,教师提出“当作者看到‘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莲叶时,首先想到了什么?最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提出“作者为什么想到祖母呢?”进而引入下文讲解。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之一,课堂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授两种形式展开。在讲授第2自然段时,授课教师以纸质助学工具的形式,将问题框架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到描写“祖母为了种出最好的荷花都做了哪些事”并总结出“通过祖母做的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总结提升,汇报结果,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3、4自然段的讲授,教师主要通过问答讲授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回答“当小荷叶发芽了,祖母和孩子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祖母对待孙子是怎样的?”“祖母家的独特风景是什么?”“祖母为什么要倒贴茶水请人欣赏?”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荷的喜爱。

第三段是全文的第二个重心。在第5、6自然段的讲解时,授课教师依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从文中总结出问题框架涉及到的诸如“女人是来干什么的?”想象“女人说出一番什么话?”“祖母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心情?”“祖母做了什么?”提升出“祖母为什么舍得剪掉她最爱的荷叶送给女人?”并进行小组汇报。然后,通过对比“以往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今年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以及“祖母不断的将荷叶剪去送人,针对家人的惋惜,祖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总结出祖母的高尚品德。

最后通过对比第8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进而完成对整篇课文的讲解。

4.有效的学习活动。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4人,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出小组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并进行职责确立,有效保障了小组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难点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借助问题支架,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活动时间短暂,但是每一轮小组活动的展开。均由教师明确任务,组员分工,组内讨论,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小组活动等基本环节构成,过程基本完整。有始有终。

5.有效的作业管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课文重新编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更避免了重复性的机械抄写任务诱发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也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

6.有效的情感保障。情感保障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情感基础,是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剂。当公开课中,教师需要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师生双方缺乏长期交流形成的默契以及熟悉感,替而代之的是恐惧与不安,从而严重影响课堂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

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讲授前,授课教师与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行了30分钟的情感交流,在此30分钟的交流沟通中,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之分,只有平等的“朋友”式的对话。30分钟的交流后,授课教师被该班学生亲切的称之为“郭大侠”。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们热情的让“郭大侠”为他们签名,以作留念。

三、《莲叶青青》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科学评价本节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利用研究团队开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对其课堂录像进行了混合式评价,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课堂全貌评价。课堂全貌评价以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为基准,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程编码,从而实现量化评价。编码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三类,共17个编码。分析时,笔者将采样规律设置为每3秒编码一次,经过分析,本节课的讲授中教师教学行为占41,3%,学生学习行为占35%,课堂交互行为占23.7%。其中,深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可知,由于本节课为语文精读课文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文章中的3个自然段进行了课文范读,因此,教师教学行为中有35.3%的行为为课文范读。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集中在阅读、提问与回答、汇报与展示等;课堂交互行为主要有启发、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等。

2.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本节课中教师共提出问题18个,其中陈述性问题占55.6%,推理性问题占44.4%,说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共提问学生37次,被提问学生14位,占全班人数的43.8%,即全班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均分布在全班8个小组中,虽然其中有7位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超过3次,但通过分析得知,此7位学生分别在小组活动中担任本组的发言人,承担本组讨论结果汇报与展示的任务。通过分析课堂教学中提问反馈部分发现,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时,教师会采用追问、引导等策略启发学生,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相似(不完全一样)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并对其进行鼓励与肯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小组活动评价。在针对本文重点段落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全班各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指导,作为小组活动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通过对学生使用的纸质问题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到,针对活动一,8个小组中7个小组基本完成了问题框架中陈述性问题及推理性问题的讨论活动,并有一定的成果。针对活动二,8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完成了所有问题框架任务。两个任务中未完成部分均为推理性问题,由此表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框架对学生掌握文章段落大意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学生能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支架,在文中找出相应问题的具体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提升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虽然有部分小组未完成推理性问题的总结,但是推理性问题的设置对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实践有效性反思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其次,是教师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学的内容;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导入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也各有侧重,但是均需围绕授课内容展开,不管是为了联结新旧知识,还是激发学生兴趣,都是为了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切勿搞形式主义,为了导入而导入,使导入生硬,最终不能很好地落脚于本节课讲授内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会产生误导学生的危险。

2.课堂讲授中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区分。有效的课堂讲授应该注重整体与局部、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区分,即讲授过程中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差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所有知识点“一视同仁”,却美其名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知识”,殊不知没有侧重,会造成学生学习时任务量大,复习巩固时无法抓住重点的困扰。

3.课堂提问与对话的层次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对话策略不仅强调提问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技巧。切忌提问类型仅局限于“是”、“否”、“对”、“错”等答案既定的选择性问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设计陈述性、推理性、创造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切忌一次性将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预设性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不能很好理解所提问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可尝试将所提问题划分为若干子问题,在提问时,通过各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形成对整个“大问题”的理解。

4.确保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由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步骤、组织形式、交互方式、学习成果形式、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学习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等成分组成。有研究表明:协作学习的条件下,学生之间可以撇开心扉并有机会与其他人相互讨论各自的想法、意见和信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核问题理解的行为。通过;中突、阐明与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儿童们可以在其他人的观点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该结合学习者特征以及具体知识点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构建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媒体使用的合理性。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CBI),由于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准备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使得教育过程表现出了相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只有在根据适当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而进行设计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讲授,避免计算机多媒体的“滥用”,应根据不同知识点合理选择媒体,必要时可用传统媒体代替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可触摸的真实事物,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且必要的传统媒体支架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思维的发散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等方面也会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切勿过分强调现代多媒体的特色,摒弃传统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44―248.

[2]金艳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5―68.

[3]崔允泖,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