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时间:2023-08-07 17:3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 严重性 重要性 土木工程 防灾减灾

多年以来,人类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始终无能为力,受到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人为灾害也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灾害的破坏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很多灾害的发生却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预测,如果能够对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预见,做好相应的防灾减灾工作,便能够极大的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防灾减灾已经被列为土工程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这也说明了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灾害的涵义

1.灾害的定义

灾害指的是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生产带来破坏性影响的行为或者是事物,而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将灾害定义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扶助时,应可称其为灾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不仅包括自然灾害,同时也包括人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灾害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是破坏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其已经超过的社区的承受能力。

2.灾害的分类

灾害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两类。其中,自然灾害有地貌灾害(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山崩、沙漠化)、地质灾害(海啸、地震、地下毒气、火山爆发)、气象灾害(洪涝、暴雨、冰雹、龙卷风、热带气旋、雷电、冻害、高温、干旱)、天文灾害(太阳活动异常、宇宙射线异常、天体撞击)、生物灾害(病虫害、有害动物)等。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有工程灾害(有害物质失控、爆炸、工程塌方)、生态灾害(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资源衰竭)、社会生活灾害(战争、火灾、暴力、社会动乱、恐怖活动、交通意外)等。

3.灾害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灾害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和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往往一次巨大的灾害就会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受到影响。同时,灾害自身所具有的突发性使得人们在没有任何准确的情况下遭受巨大的损失,如汶川地震的发生,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对于国家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可见,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和巨大的。与此同时,由于人为引起的灾害也在不断的增加,火灾、交通事故、工程塔防的频繁发生,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二、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1.土木工程的特性

土木工程本身具有较多的特性,这也决定了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防护性。土木工程对人类的防护作用自远古时代开始已经延续至今。最早的土木工程建筑的出发点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简单的遮风挡雨、躲避野兽。而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日渐复杂,土木工程逐渐用于各个领域中,如军事防护等等,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功能。现代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土木工程的防护性日渐增强,在很多高科技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核反应需要重混凝土为主体的反应堆来保证其安全性。

第二,超前性。防护作用的体现在于其在灾害发生之前的保护作用,人们必须要事先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抵御风雨和野兽的侵袭,必须要事先挖好人防工程才能抵御敌方的炮火,所以说,土木工程所具有的超前性也是发挥其特性的重要体现。从古代的万里长城,到如今的人防工事,无疑不是在对灾害的预计基础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因此,土木工程在各行各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重要,正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超前性,使得其防护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

第三,基础性。土木工程建设的部分通常情况下都是基础工程,无论是道路、桥梁,还是房屋建筑,其所涉及到的无一不是基础性的工程,同时土木工程的基础性也表现在其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很长的服役周期,很多公元前的土木建筑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隋朝的大运河,至今仍然在通航。

第四,普遍性。土木工程的普遍性体现在其不是单一的在某个行业中发挥作用,而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个行业离开土木工程都无法顺利的运转。而从土木工程自身的发展来说,其需要不断的提高和进步,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促进其作用更好的发挥。

第五,持久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而土木工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恒久的,对于自然灾害我们无法完全消灭,但是可以通过修葺防护措施来预防和降低灾害的破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所承担的任务也仍然持续,也可以说,土木工程的持久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2.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土木工程自身所拥有的多个特性决定了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在任何一种灾害面前,土木工程都承担着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防震结构的设计来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通过防洪工程来阻挡龙涝灾害,利用渠道水库的作用来缓解自然干旱等,正因为土木工程所具有的特性,才能使其在各个行业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方面更加适应其防护作用的发挥,同时在防震减震、提高建筑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技术性的突破。在桥梁等交通工程中,也充分利用防震支架灯,通过分离作用来降低灾害的作用,保证各项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总的来说,土木工程的特性决定了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当不断提高土木工程的建设技术,从而促进其作用更好的发挥。

结束语:

自然界的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必要的防护措施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土木工程结构是现代建筑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加需要对土木工程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运用,未雨绸缪,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将灾害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以此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阿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原理分析与结构减震技术[J].建筑与文化,2012(02)

[2]崔京浩.灾害的严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J].工程力学,2006(02)

[3]刘恒俊,王昆.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探讨[J].中华建设,2009(08)

第2篇

关键词:防灾减灾;中学生;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单独做为一节的内容讲述,其中就包括我们为防灾减灾的所做的措施,以及泥石流和地震的防护措施。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怎样在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的内容,怎样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在灾害中生存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发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上千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猛于虎。面对灾害有效措施就是防灾减灾,学校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防灾减灾就应该在一直渗透于教学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就把防灾减灾的工作做实了,到了灾害时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生命。

二、利用学科优势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这些不良的习惯,但是效果很一般。为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就必须让学生先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才能顺利的完成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意识。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灾害这种物质。认识物质就是在教学中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及会产生的危害。例如在《海陆变迁》中,我们讲到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我们正处于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这是就给学生加入地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地震。弥补在生活中对地震不完全认识。然后在举例地震的危害,例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在讲述《地形图的阅读》中,我们认识了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季风气候显著》中讲解我国水旱灾害。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然灾害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灾害的可怕,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

三、掌握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当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他们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但是这些抗灾的办法行不行,到底实用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可以根据灾害的规律检验我们的办法有用吗?例如,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的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到达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他们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如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尽快关闭电源、燃气;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保存体力伺机求救等,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能力。

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灾害本身造成的灾难,也有人为造成的灾难。为了减少灾害人为伤害,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地理二课中,我们开展了防地震演练。实战演练是最好的防灾教育,将我们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过演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要求同过训练,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质。

第3篇

1.1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树立农业自然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1.2.2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1.2.3农业部门上下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3编制依据

制定本预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农业局负责处置的较大农业自然灾害出发事件,或者需要县农业局参与处置的重大、特别中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2.1组织机构

县农业局成立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防灾减灾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农情站、财务股、农技中心、水产站、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等站(室、股、中心)及农机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

2.2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职责

安排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旱作农业节水等防灾减灾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和动物防疫工作;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饲草、兽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

2.3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2.3.1办公室: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根据灾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慰问团、工作组、专家组等到实地察视灾情;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新闻宣传及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2.3.2农情站:与气象、水利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负责协调涉及其他部门有关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负责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上报。

2.3.3财务股:协调和落实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争取、落实农业和农业系统抗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2.3.4种子站:组织救灾备荒种子的储备、调剂和调拨。

2.3.5农技中心:收集、反映种植业灾情,组织、指导灾后种植业恢复生产和结构调整。

2.3.6植保站:指导种植业进行灾后病虫害防治。

2.3.7畜牧中心:收集和反映畜禽受灾情况;督导各乡(镇)畜牧部门组织饲料及畜禽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负责指导灾后动物防疫工作,督导受灾区域落实免疫、消毒、检疫等防疫措施,协调疫苗、消毒剂等应急防疫物资供应。

2.3.8水产站:收集、反映渔业灾情;组织饲料及水产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负责指导灾后水产防疫工作,督导受灾地区落实免疫、消毒、检疫等防疫措施,协调疫苗、消毒剂等应急防疫物资供应;组织检查岸堤、渔船等的安全状况;协助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灾区渔民转移工作。

2.3.9农机局:督导各乡(镇)及时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参与抗旱、排涝、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

包括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3.2信息采集

3.2.1采集途径。与气象、水利等单位建立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定期、不定期的进行会商;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通畅的农业自然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3.2.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渔业受灾面积,农作物、畜禽、水产品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损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3信息报送

3.3.1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农业局上报汇总后,向县人民政府应急委员会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3.2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

3.3.3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详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4灾情信息

协助县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县农业局要认真核实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需对外的,交由县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3.5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3.5.1收到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3.5.2易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当接到热带气旋可能受影响的信息。

3.5.3干旱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5.4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3.6预防控制

3.6.1组织、思想准备。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3.6.2工程准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养殖鱼塘、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并配合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造,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3预案准备。根据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修订完善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

3.6.4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饲草(料)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督导农机管理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机设备、配件及救灾用油的贮备和供应。

3.6.5适时防控

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协助当地政府及时组织人员、设备转移。

县农业部门建议本级政府并协助当地气象部门适时实施人工降雨和防雹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热风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在主汛期(6—8月),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四级启动应急响应。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抢救和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4.1一级应急响应

4.1.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5%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1.2一级响应行动

(1)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会商,局内各成员参加,部署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主动提出救灾意见和措施。及时向重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商县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必要时动用市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督导灾区对水生动物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4.2二级应急响应

4.2.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15万亩。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2.2二级响应行动

(1)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局内各成员单位。

(2)加强灾情调度,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商县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及时动用县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督导灾区对水生动物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病严重时,按《*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4.3三级应急响应

4.3.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5%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10万亩。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3.2三级响应行动

(1)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作出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局内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商县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救灾备荒种子。

(5)督导灾区对水生动物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病发生时,可根据规定启动《*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6)监督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4.4四级应急响应

4.4.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四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0%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6万亩。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四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4.2四级响应行动

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工作安排。加强灾情调度和农业救灾、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将情况按规定程序上报市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局内各成员单位。

4.5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县农业局宣布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加强与县水利局沟通,及时调动机电排灌设备和农业机械,进行堵口复堤、农田排涝,疏浚渠道、渔塘淤泥,抢整、修复损毁农田和各类农业基础设施。

5.1.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各类应时农作物。

5.2协调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区域间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积极与银行、信用社协商,落实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所需贷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农业损失、农业设施装备财产损失的保险赔付。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兴国县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6.2物资保障

在自然灾害易发期,县、乡农资部门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6.3信息保障

各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6.4职责保障

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完善内部责任制,保证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6.5宣传保障

各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组织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7附则

7.1名词术语

7.1.1本预案所称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不包含林业。

7.1.2本预案中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是指干旱(含高温热害、干热风)、洪涝(含因暴雨造成的洪水、渍涝、泥石流、滑坡等)、低温冻害(含冷害、霜冻、冰冻、雪灾、寒露风等)和风雹(含台风、寒潮大风、龙卷风、沙尘暴等风灾及冰雹)等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7.2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兴国县农业局负责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召集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及有关人员进行评审、修改,报县政府办公室备案。

7.3预案解释

第4篇

一、当前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而忽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同一般知识教育不同的灾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来实现学生对灾害的预防,而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这是灾害教育首要面临的问题。

2、灾害教育缺少学科与学科之间必要的整合。高中教学中有关灾害教育的主要有地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健康等学科。在课程资源在开发设计中较少关注隐性课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没有将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灾害遗址)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及教学中。

3、教师教法陈旧单一,较少使用图文并茂的挂图、地球仪、剖面图、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直观教学,在灾害教育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不适应和不适合灾害教育的特点,也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对策

1、整合各学科资源,渗透性地设计选修课。不同学科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各学科展示的内容有可能不一样,但它们的目标总体是一致的,通过把自然灾害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的适当章节中。例如数学学科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示灾害或与其相关内容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从数据上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感受到防灾工程和措施的重要性等;生物科可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生物链、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语文科可以展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文章,学生将会对灾害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历史科可以向学生讲述灾害相关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破坏程度和制约作用;地理科可以展示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和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等内容。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选修课《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系统地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的呈现,主要内容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通过学习《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可让学生较为深入的学习灾害的表现方式、发生原理、危害程度、防避方法及其预防和监测措施等知识。从而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灾害知识,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灾害教育教学。(1)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建设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库,逐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升质量。(2)加强“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加强防灾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地震救护常识”、“洪涝救护常识”、“台风防护常识”等教育,学会认识预警信号,如“台风、暴雨、高温、冰雪等预警信号”。(4)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灾害相关知识的收集、加强灾害调查能力、帮助他们研究制作灾害演示仪器、定期开展应急演习。(5)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对防灾的学习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灾害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建立预案,定期开展自然灾害演练。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料库,其中包括数字地球,数字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灾区大量的定位、定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灾害发生时获得的遥感和地面监测资料以及各种基础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对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展的态势以及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书籍资源、网上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制作以灾害教育为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站让学生直观地及时地了解世界及我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的信息。学生通过灾害发生过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的感受,将会提高他们了解灾害成因和防灾避灾方法的兴趣,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3、开展有关“自然灾害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专题研究,非常适合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利用地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探索通过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以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观看视频、亲身实践,深刻了解其灾害现象、成因、危害等,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防患灾害的意识。例如:分析福建沿海台风灾害的危害这一课题,我们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宁德地市夏季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地方,随着就是台风所带来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我们开设这些“自然灾害”研究性课题,目的是(1)通过认识影响我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以及不畏灾害的精神。(2)能够让学生了解旱灾、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产生的成因以及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4、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灾害教育在当今的高考中“自然灾害”作为选做题,主要考察学生防灾减灾的类型、危害、成因、解决措施等方面知识,这些都以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实践认识家乡的灾害遗址或收集历史上有关灾害的记录,了解和明确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引导他们分析灾害成因、特征及其规律,以及灾害对家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地理学科的研究是以区域作为对象,因此灾害研究和灾害教育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及其问题更加熟悉和了解,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学习上的动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时空分布广、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面对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灾害教育可以帮助大家获取更多地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灾害教育逐步提高了大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防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逸。正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作者:周英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第九中学

第5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 防灾防护; 一体化设计; 要点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遭遇极端自然灾害的概率在逐年上升,如何提高城市建筑的防灾防护能力,提高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整体性,不但要从城市规划的实际做起,还要结合城市规划的具体案例,积极采取防灾防护措施,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积极引入防灾防护一体化理念,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积极优化城市规划方法,将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贯彻到位,使城市规划设计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城市防灾防护的实际需要。

二、现阶段防灾和防护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体化概念

防灾防护的主要包括生命线系统防灾措施、生产(科研、教学)系统防灾措施、防止地震直接灾害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防止地震人为灾害措施、避震疏散、震前应急准备、震时自救互救和震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内容。

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分为以下层次: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单位抗震防灾规划;单位抗震防灾对策;人流集中场所及特殊行业的抗震防灾应急预案。

一体化的概念: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区划、建筑工程震害预测及防灾对策四部分以及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前三者是基础性工作,是编制规划和对策的依据,抗震防灾规划的重点是防灾对策。

三、现阶段防灾防护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认识片面

虽然防灾防护一体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对防灾防护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认识片面的问题,导致了防灾防护一体化工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2、法规滞后

目前来看,在防灾防护一体化实行中,法规滞后导致了防灾防护一体化未得到有效执行,使防灾防护一体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体制脱节

在当前防灾防护领域,在防灾防护一体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体制保障是主要问题。所以,体制脱节问题如果不得到切实解决,将会危害防灾防护一体化的实行。

四、防灾防护一体化要点分析

1、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中,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使整个设计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需要根据城市规划的实际需要制定方案

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中,每一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的方案也是不同的,要想保证防灾防护设计取得积极效果,提高防灾防护设计的针对性,就要根据城市规划的实际需要制定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性满足实际需要。

(2)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应因地制宜确保合理性

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除了要重视方案的针对性之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认真分析城市建筑的实际需要,并在城市规划中引入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理念,保证城市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能够成为主要的城市规划思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2、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

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使得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方案能够有较为低廉的成本。结合城市规划实际,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的成本考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应合理设定成本控制指标

为了保证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能够在成本控制上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中,合理设定成本控制指标,并对成本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成本控制指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应优化设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中,设计流程越复杂、设计环节越多,所耗费的资源就越多,整体建设成本也就越高,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努力优化设计流程是十分必要的。

(4)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应积极树立成本意识

对于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而言,成本意识是推动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成本意识,制定健全的成本控制措施,才能保证防灾防护一体化的设计成本和城市规划建设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3、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考虑到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手段,要想发挥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能够实现城市规划中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结合当前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实际,要想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与建筑周边的环境搭配起来考虑

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并不是单纯的在新建的建筑物上设计,有时考虑到成本因素和提高建筑群的防灾防护能力,需要对某一个区域进行综合考虑。所以,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与建筑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2)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尊重城市规划的整体性规律

由于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现实需要,在防灾防护一体化中,只有尊重城市规划的整体性规律,才能保证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3)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

考虑到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实际,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规划实际,对城市规划中涉及到的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做到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提高防灾防护的整体效果,满足城市规划的实际需要。

4、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

城市灾害的发生一般都不是孤立的,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面上部空间灾害和地下空间灾害等,它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自然、社会条件的变化,灾害越来越多的以综合形式出现,一灾多果或多灾一果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便要求城市的防灾减灾措施不能单独针对某一种灾害,而应考虑到主要灾害与可能引发的其它灾害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城市对各种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以及灾后的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增强城市的总体防灾能力。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满足城市规划建设需求,需要对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有足够的了解。结合本文的分析,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对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重视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对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从城市规划实际出发,掌握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要点,做好防灾防护一体化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春雨;唐劲峰;张萍;;日本防灾体系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规划的启示[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2] 唐进群;;城市防灾与北京绿地规划建设[J];北京园林;2010年01期

第6篇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效性对策

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分析各类农业生产对象对灾害忍耐力的基础上,来确定相应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不可盲目效仿。同时,在农业、林业、牧业内部也要调整优化各种产业生产结构,符合自然规律。如农业上可实施设施温室蔬菜栽培,林业上可以实施设施经济林栽培,牧业上可以实施设施温室养禽等等。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人类积极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对策之一。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营造防护林,以调节和改善农业气象条件和农田土壤条件,达到和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加强作物品种抗逆性研究。相关农业科研部门应不断加强林业、农业、牧业新品种研究,提高品种自身的抗逆性。如调整各类农作物品种的生育期,避开不良气候影响;提高新品种抗旱、抗倒伏能力;还有,通过育种使林木、果树品种的抗寒力、抗冻力增强等。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已逐步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对那些用尽全力防护自然灾害,但仍受到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农户,较好的办法之一即是动员或指导其参加农业保险,由保险部门进行农业保险救助,通过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减轻和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性对策

农业灾害的准确性预报。在农业灾害有可能发生时,在预报天气灾害的同时,还要准确的做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以便有效的采取应急对策,使农业灾害发生时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在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技术应用中,主要防御途径是暂时改变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度过特殊天气状况。比如采取滴灌的方法节约用水,防治持续干旱灾害,用熏烟的方法防御早春晚霜冻害或秋季早霜冻害,都非常有效。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栽培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或将要发生时,从农业栽培技术方面采取措施减缓灾害发生,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适时早播利用返浆水防止春旱,在旱作区利用早秋耕的办法,蓄水保墒以防翌年春季干旱等。

农业气象灾后补救对策

灾后技术性对策。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技术性对策,使农业灾害造成的危害尽可能提早恢复。如在冰雹或冻害发生后,对尚未全军覆没的农作物进行补肥浇水,促进其快速恢复生长。灾后经济性对策。在灾后第一时间内动员或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同时发放救济金,安置农业生产人员从事其它生产项目,以减少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损失。

本文作者:张秀民工作单位:辽宁省建平县三家乡农业技术服务站

第7篇

【关键词】自动化;设备;雷电灾害;防护

伴随经济增长、科技发展,人类在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改变了工业的制作方式, 发明了以机器为主因素的自动化运作程序,不但减少了人的劳动强度,也将人从机器的控制下逐渐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以信号、计算机软件或程序为主,所以,易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雷电的影响就非常大,若防护措施不足,可能在遇到雷电危害时,会直接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在工业4.0的时代,应该认真研究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方法,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给其带来损坏。

一、概述

由于以计算机为基础、互联网络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21世纪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引起了各领域劳动效率的提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工业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催生了3D打印技术、工业4.0以及“私人定制作坊”的出现。然而,这些自动化的设备若要安全运行,除了自身的各种要素完好之外,还要求对外界的干扰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以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为例,雷电、电磁波、磁场等都是对自动化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因素。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虽然人类对雷电的防护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日趋复杂的自动化设备,却会因不同形式的雷电灾害而受到巨大影响,以下展开具体讨论。

二、雷电灾害

雷电属于自然现象,能量巨大,破坏性也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万人因雷电原因遭受到损失,还有因雷电原因造成了工业设备事故,损失惨重,代价相当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增加防雷意识,认识到雷电危害的同时,加强对它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找到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具大损失。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球形雷四大类型。

首先,直击雷通常指发生雷云闪击时,雷电直接给地面的建筑、生物等造成损害,原因在于“自然界中的电效应的存在、热效应的存在、机械效应的存在”;破坏性大,易造成人员死亡与建筑物的损毁。

其次,若雷电于雷云间或对地放电,并通过波形的方式,对各种信号线路、电磁感应、设备连线等产生影响,致其受损,就可以称之为感应雷,这种类型的雷电灾害,虽然对生物与地面建筑及其它物件的损坏程度没有直击雷大,然而发生机率大,易频发;而且,每次雷闪击都会造成广泛的感应雷,当过电压现象增强时,便可以扩大雷闪击的范围,增加对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影响,比如电话、电力线、电子设备等。

第三,雷电波的侵入主要是由于雷电电流强大,存在大峰值与陡度,变化快,可于瞬间转化成电磁场作用而发生。从雷电灾害的整体上看,这种影响在电磁作用产生的情况下,也可能伴随着脉冲电磁波辐射,所以,当其在更广阔的多维空间中活动或者生成时,必然会对所及范围内所有的电子设备产生影响;瞬间变化中带来了很高的电压,引发电火花,通常测得的数据显示,此时的磁脉冲大于2.4高斯,所以,在以信息传输与接收为主的现代化的各种自动化设备运行中,必然会因其承受限度(小于0.07高斯)而遭受到巨大的破坏。

第四,球形雷即是民众通常所说的“火雷”,发生时会呈现出球体形状,伴有红或橙色光,大的球形雷直径可达到1米左右,从通常的数据来看,球形雷存在时间短,会以极快的速度与地面物体发生碰撞,发生爆炸,危害大;若与一棵树接触,树会瞬间点燃并发生形状变化,甚至直接将其击断。

三、防护措施

防雷的总原则是直接引入地下、对设备采取电压保护、限制流涌过压幅值。

首先,针对直击雷,可采取避雷装置引入地下,比如,针、带、网、线等接闪器皆可;建议以球形避雷器为主,可达到较好效果,在电极腐蚀的防护方面,最好以镀锌钢材为主;按照要求,接地电阻应该保持在10欧姆以内,防雷地电阻应该在4欧姆以上,而且需要进行定期测试,可根据发生雷电的频繁度,设置测试时间与频率。

其次,在感应雷的防护与雷电波的侵入防护方面,可以采取配电部分的防护、信号部分的防护两种措施并行的办法,比如,在雷电防护部分,可以在配电室进行每根电源的独立保护,并在计算机中心机房的配电中,对用电设备增加保护,在与设备连接中,以专用开关电源进线端为防护;而在信号部分的防护宜选择信号线或电缆埋地的方法,还可以在交换机、路由器类的设备之中,增加信号防雷器,若是在接收方面,则可以以最末端的防护为主,比如信号防雷器的采用、对接地的屏蔽等。

第三,对于球形雷的防护,可采用笼式避雷网,并做好孔洞的防护,对于没有必要的洞,需要进行封堵,在烟筒、出气管等这些直接对天的口中,可以加装铁丝网并接地,注意若遇到雷电灾害发生,需要对门窗等进行关闭,防止雷电引入室内造成不必要的损毁。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以自动化设备为主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应该增加对设备维护问题的研究,认真分析雷电灾害的种类及造成危害的各种形式,并在科学防护的基础上,设置具体的雷电防护措施。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避雷装置对直击雷加以防护,并对自动化设备的配电网络进行防护,比如,在配电部分设置第一、二、三个不同等级的防护;对于信号部分,则可以采用将信号线埋地的方法或者增加路由等设备的信号防雷器,若属于工厂类,则可以采用笼式避雷网,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强,游大海,何红艳等.基于嵌入式GUI的电力自动化设备人机界面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9).

第8篇

关键词:烟花爆竹;雷电防护;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雷电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力的爆发,目前是无法制止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100亿元人民币,而烟花爆竹建筑物遭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又是雷电损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总结经验,为烟花爆竹建筑物雷电防护提供一种思路,从而减小其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

1烟花爆竹仓库特点

烟花爆竹仓库一般建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而且四周没有建筑物,比较孤立。这样的条件很容易导致雷电的入侵。仓库里存放的大量烟花爆竹,一旦遭遇雷击便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失,为此,必须对该建筑物雷电防护确实做到安全、经济、有效。根据GB50057-2010、GB50161-2009和GB50058-

1992的规定,烟花爆竹仓库一般采用以下雷电防护措施,包括直击雷防护设计、闪电感应防护系统设计和闪电电涌侵入防护系统设计。

2防雷设计分析

2.1直击雷防护系统设计

接闪器:在建筑物两侧采用独立接闪杆,对闪电进行直截拦截。引下线:采用独立接闪杆的金属支撑杆为引下线作为雷电流的泄入通道。

接地装置:采用小于10Ω(GB50057-2010)人工接地体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2.1.1接闪器。接闪器作为引雷装置,目的就是通过接闪器(主要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组成)将雷电吸引过来并通过引下线或者是独立接闪杆的金属支撑杆将雷电流散流到大地。接闪器采用独立接闪杆,对雷电进行引入并传导在大地上泄流掉。

2.1.2引下线。引下线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引下线采用圆钢、扁钢、钢管,优先采用圆钢。

2.1.3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规定易燃易爆建筑物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欧。经实测建筑物的基础地网冲击接地电阻为3.9Ω。如某仓库采用人工接地体埋设,防直击雷人工接地体距离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应大于3m,当小于3m时应加深或铺50~80mm的沥青层(宽度超过接地体2m),埋入土壤里的接地装置,连接处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做防腐措施。

2.2闪电感应防护系统设计

将建筑物内的金属门、窗大金属物应以最短距离接到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其工频接地电阻不于大于10Ω,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直击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3m。

2.3闪电电涌侵入防护系统设计

如某仓库的电源线为架空引入的主要用于照明,在架空线与建筑物的距离小于15m的连接处安装户外型电涌保护器并和金属外皮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应小于30Ω。在入户处的配电箱(距离地面上2m处)里安装电源电涌保护器并,以最短距离接到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3维护与管理

为了使仓库防雷设施得到较好的质量保证,必须采取良好的维护管理方式,防雷设施需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

露天防雷设施及接闪器安装之后,应检查所有接线是否正确安装,然后运行测试,看系统和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有无异常情况。如有,应及时检查,直至整个系统均正常运作。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主要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固、接触是否良好、接地引下线有无锈蚀、接地体附近地面有无异常,必要时应挖开地面抽查地下部分锈蚀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运行中的避雷器进行一次检测,雷雨季节中要加强外观巡视,如检测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高耸建筑物、各用电设备、烟花爆竹等喜庆产品每年大副增加,这就加大了潜在的雷电灾害隐患。我国乃至全球随着雷电防护都处在探索发展阶段,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烟花爆竹厂等易然易爆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已迫在眉睫。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加大雷电技术服务、加强雷电防护宣传,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雷电防护,减少雷击灾害,促进我国雷电防护与经济更加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 类型 意义

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类型及作用

按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建成后发挥作用不同,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沟壑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水库水坝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主要目的是治理坡地水土流失,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改变地表径流比较集中的区域的原地貌,修建小型挡水墙,防止雨水及冰雪融水自由下泄,对坡底农田、草地或林地造成冲刷破坏。同时,修建小型蓄水工程,将多余的水量引入其中,在干旱少雨季节用于农田、草地或林地灌溉,改变坡地灌溉水源紧张的局面。坡度较大或坡脚支撑较弱的坡地,由于长时间雨水侵蚀或重压,容易造成滑坡灾害,其主要防治措施为修筑排水工程或挡土墙,增强坡地的整体稳定性。目前,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埂、水平沟、水簸箕、钱鳞坑、坡顶截流槽、旱井以及稳定坡脚的挡土墙等。

沟壑治理工程主要是根据流体力学定律和伯努里方程“z1+P1/pg+U1*U1/2g=z2+P2/pg+U2*U2/2g”(P代表压力,U代表流速)所提供的能量守恒定律,修建各种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减缓沟床纵坡、控制洪峰流量,防止沟床在激流作用下冲刷面下切、沟岸在回流作用下进一步扩张,防止泥石流形成,从而达到山洪安全排泄的目的,保护沟口冲积锥。目前,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拦沙坝,用于调沙治沙;淤地坝,用于拦泥淤地,增加基本农田;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主要通过修建排洪沟、导流堤等改变山洪下泄路径,使山洪沿着人们预定的方向方式下泄,从而躲开建设在下游的工厂企业、居民区、道路、农田、城市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政治意义的防护对象。

小型水库水坝工程主要是修建小型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温地、引水上山等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使雨季多余水量存蓄起来,在旱季少雨季节得到充分利用,即减少了水土流失,又灌溉了农林农田,为山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提供水源保障。

2、水土保持工程的具体措施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以及小型水利工程,其主要的治理对象为在斜坡以及沟道处,由于受水力、风力及重力作用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还包括了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

2.1 山坡治理工程

山坡治理工程,即治坡工程,指的是通过改变局部地形而实现含蓄水土的治理措施。在进行山坡治理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对当地地质状况的实地踏勘,确定雨水的常见流径,并对这些区域实施地形的局部改造,对水流实施拦截,从而防止坡地处水流过量、过速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等,同时,还可促进经过截流的水流下渗,从而增加土壤湿度,提高农作物、牧草等的可利用土壤水分。除部分可拦截的水流外,尚有部分水流无法得到充分拦截,针对这一状况,山坡治理措施将修筑相应的排水设施以及支撑性建筑,如水平阶梯、鱼鳞坑、挡土墙等等,依次实现水源涵养并充分防控泥石流的发生。

山坡坡面治理是水土保持山坡治理中十分重要的治理措施,尤其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治理意义,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基础措施之一,包括斜坡的固定工程类型以及山坡截流沟量项主要内容。

在山区,由于雨水冲刷,多导致斜坡处岩石风化,随土壤滑动,斜坡处往往稳定性差,泥石流多发,故需采取必要的斜坡固定工程,如削坡、排水工程、护坡工程等等,通过这些设施的修筑,可以降低斜坡处流水流量、流速,加强斜坡的稳固性。

山坡截流沟修筑在山坡之上,且每隔一定距离便有修筑,截流沟依据当地的具体地形而具有一定的坡度,将延伸较长的山坡分截为数个部分。通过山坡截流沟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区域径流的流速,从而缓和了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同时,其对分散多处的水流汇聚起来,集中输送至蓄水水库或者需要的农田、草场、林地等处。山坡截流沟的修筑,可以很好的实现农田保护,预防泥石流发生,进而实现了对区域公路、村庄的保护并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山沟治理工程

山沟治理工程,即治沟工程,指的是以加强沟床的稳定性,减少水体内泥沙含量,降低山洪、泥石流等山区自然灾害发生率为目的而开展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治沟工程通常修筑于山区沟道之中。常见的山沟治理工程包括谷坊工程、沟头防护工程,以及各类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工程等。通过这些工程的修筑,可以实现对径流内泥沙含量的调节,且可建设部分基本农田。

其中,沟头防护工程的修筑可以起到固定沟床,拦蓄泥沙的作用,并对泥石流的发生起着一定的防治作用。由于山区中多发育不同形式的沟坡,一旦坡床不稳定,则很容易出现洪范、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必须将强沟床的稳定性,方能规避灾害的发生。

淤地坝工程是山沟治理中又一十分重要的治理类型。淤地坝以拦截淤泥、淤积田地为目的,修筑于沟道之中。在淤地坝内部,通过长期拦泥淤积,可形成一定面积的淤地,称为坝地。随着淤积时间增长,坝地面积将不断增加,最终将与坝体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一个较大型的挡泥墙,即淤地坝。淤地坝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坝体、溢洪道以及放水建筑。洪水不断蓄积,水位升高,高至一定程度时,水流将延溢洪道内排出,从而实现淤地坝坝体不至遭受洪水侵蚀而破坏,保障坝地区域的正常生产。

第10篇

人防教育你我他

——之地震与火灾

日月运行,四季交替,狂风暴雨不期而至;地球飞转,潮汛涨落,地震滑坡时有发生。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脆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生命。”也许你们会疑惑:多少文人笔下写到:“生命是顽强的,倔强的。”然而你们可曾知道,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是脆弱的。

说起生命,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人防。“安全应急与人防知识”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但如果掌握了安全应急的知识与技能就有可能预防伤害的发生,或在危险甚至灾难来临之时,减轻伤害程度,使自己最大程度的得到保护。 当一场场自然灾害夺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我们不得不对人防重视起来。 地震是我们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当危险包围着我们时,应该怎样面对与逃离呢?在平时,我们就要学习及掌握这些基本的防护措施,为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灾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地震的灾害与个人防护行动。 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的剧烈颠簸和摇晃,造成房屋、道路、桥梁的破坏倒塌等直接灾害。同时也会引起水灾、火灾、海啸、瘟疫等次生灾害。地震灾害被称为“群灾之首”。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为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防震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技能,做到“临震不惧”,防范有力。

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子下,倘若没有坚 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4、 掌握地震的前兆。地震区的群众,根据动物的异常现象,总结出这样的顺口溜: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在天灾人祸面前,世界是威猛的,但生命是渺小的,而人防更重要!朋友 ,为了你自己的生命,请重视人防工作吧。你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只要从身边的人防预防的点滴开始,你的生活也许会更有保障,你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第11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安全职责

为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乡党委、政府召开夏季安全暨迎接建国70周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夏季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

二、夏季安全生产工作

(一)邀请专家查隐患。会同安全生产专业人士对全乡6家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诊断式”检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全专家深入生产车间对企业进行系统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围绕安全管理、工艺安全、设备安全、电气管理、消防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对检查发现的56项问题,当场向企业负责人反馈,下达相关文书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

(二)危化品安全排查。7月10日,乡对永兴加油站开展了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对人员上岗持证情况,是否存在无证无照、证照不全或过期未检审行为、卸油操作、应急演练记录、防雷防静电措施落实情况、消防器材配备、防暑降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加油站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和隐患排查,提高罐区等防晒措施和防暑降温常识,真正做到防患未然,保证安全无事故。

(三)农贸市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为切实加强规范我乡农村道路交通和集贸市场安全管理工作秩序,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和集贸市场安全整治力度,保障辖区内道路交通文明、安全、畅通,集贸市场规范、和谐、有序,7月23日,乡对全乡6个集贸市场16处安全隐患开展安全隐患整治;绘制道路交通安全和文明安全市场安全文化标语8处,禁止占道经营安全警示标志15处。

三、汛期安全排查和应急救援工作

(一)开展防溺水工作专项检查。按照《关于做好未成年防溺水有关工作的通知》(岳安字〔2019〕20号)并要求。乡安监、水利、教育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围绕学生安全教育做好隐患排查、督促检查工作,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组织各村进行了全面清查辖区内的水域、机井、河渠、深沟、矿坑,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可能出入的地点和场所,做到无死角、无盲点、全覆盖,截止目前排查各类水库池塘79处,河渠18公里,深、机井、矿坑82处,按照“边排查、边整改”的要求,消除安全隐患11处。二是督促责任单位采取防护措施,在塘、河、井等地段设置安全警示牌,排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和关爱,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二)做好农村水井安全工作。乡安监、水利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做好水库、取水井隐患排查,组织各村进行了全面清查辖区内的水域、机井、大口井,做到无死角、无盲点、全覆盖,截止目前排查各类取水井240处,按照“边排查、边整改”的要求,消除安全隐患16处。督促责任单位采取防护措施,在取水井等地段设置安全警示牌,排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意外安全事故。

(三)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汛情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到处置迅速、有序,使危险区群众熟悉预警信号,了解撤离路线,最大限度减少汛情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6月3日乡组织在张家村水库开展防汛应急演练,防汛应急小分队成员、灾害区受影响的部分群众70余人参加演练。通过实战演练,使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熟悉防汛应急预案内容,清楚各自职责,确保预案启动时能够及时、有序、有效转移群众,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避免人员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同时,各企业按照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了消防、触电、机械和综合应急演练。

(四)开展村级自然灾害信息员培训。6月24日,乡组织村级自然灾害信息员培训会,就做好灾情信息统计上报提出要求:一是高度重视灾害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做好突发自然灾害期间应急值班,第一时间对灾情统计上报;三是及时准确统计上报灾情信息;四是强化责任,杜绝迟报、谎报、瞒报,确保灾情信息报送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可借助村民会议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信息员以及村民发生灾情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我乡系统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救灾和灾情上报工作。

第12篇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众多中小学学生在这场突发灾难中死伤,惨剧震惊了全球。然而,有着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却无一伤亡。据有关媒体报道,原来这一堪称为“奇迹”的现象与该校校长叶志平有关。叶校长时刻以安全为重,从2005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经费加固校舍,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防震知识,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强化师生在发生地震时的逃生意识,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要求同学们万一碰到地震时,按逃生路线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不争先恐后,迅速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并且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措施,才出现强震下全校师生能够沉着有序地安全撤离,有效避免了师生的人身伤亡。

尽管我们早已认识到,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无法避免来自自然界的灾害和社会上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关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也始终没有忘记过对青少年如何避免受害进行过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开展过各种教育活动,但是,我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国家的法律、政府的文件、领导的讲话以及青少年工作者的说教中,并没有操作方案和具体的措施来加以落实,也始终没有人来如实评价和检验对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实际效果。这次地震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即青少年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逃生、遭受不法侵害时的躲避、见义勇为时的救助和参与志愿活动时的自护,都应当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优化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工作。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保护基本常识和技能通常是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当人们历经灾难和受到侵害,对受害原由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和他人被害的经历有了直接和间接的体验后,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社会经历缺乏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是不可能知晓和掌握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成人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得当代的青少年自护能力趋于下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非常容易受害。因此,鉴于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又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抵御灾害,避免受到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伤害,维护青少年的人身权利,各级政府、青少年工作者和家长不仅要向青少年普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常识,而且有必要研究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的战略思路、工作方案和客观效果。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汶川地震却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应当尽快为青少年补上安全课,让青少年懂得远离危险的重要性,将青少年自我防范常识贯穿于各科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直觉体验、情景类推等强化自护能力,让青少年多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知识,多知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细节,多掌握一些安全防范的技能和方法,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努力提高青少年防范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