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07 17:3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第1篇

Ⅰ.引言

由当前至本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朋间将会有许多的城市面临人地关系复杂,环境恶化,绿地景观衰退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工作、居住、生活等方面的环境要求不断提升。

无疑,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就当代城市公园绿地而言,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提供视觉审美效果,或者是单纯为城市居民创造休憩娱乐场所,更需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造引入自然与新时代人文要素的景观作品,以回应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城市、自然之间的矛盾。景观设计在走向完善的进程中,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时代赋予了当代景观设计师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多种角度诠释景观,探寻适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景观表现形式。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对城市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思考,是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的一种应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公园绿地建设模式。

Ⅱ.示范型生态景观产生的背景

1.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导致示范性生态景观的产生

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也进入了向大规模第二,第三产业转型的阶段,城市中衰退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地区开始了重建与复兴,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和城市化程度迅速提升,这一过程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的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破坏了城市及其周边原有的环境结构。

城市环境结构的改变要求出现新的城市景观形式,这种新的景观形式必须能够刺激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的良性发展。许多景观设计师试图采用西方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以回应这种要求。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社会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契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规划途径。这种景观模式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发展无疑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开始兴起景观生态规划的热潮,许多城市绿地被匆忙地改造,以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城市本身的结构,规划目标,建设成本以及这种新型景观形式本身的复杂性与中国城市经济的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采用景观生态规划需要大面积的土地的参与,而中国城市中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相对匮乏,也使得这种景观设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公园则溯忡尝试引入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的模式。

2.示范型生态景观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体现

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以人为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产生更高层面的追求。传统景观形式所表现的文化意味及其基本的娱乐,休憩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人们希望环境中所出现的景观能够传递具有当代人文气息的城市语境,希望新的景观形式能够关注时代的主题,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体现当代人关注,保护环境的意识。示范型生态景观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教育意义,它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向人们传达环保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Ⅲ.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内涵

所谓示范型生态景观是指在某一生态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性代表作用,将艺术手法与生态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景观创作形式。示范型生态景观以其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将赋予了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作为范例向人们展示生态景观的意义,唤起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它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示范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能够为周围的城市环境带来具有绝对意义的生态效应,而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示范意义,前瞻性地向普通大众传达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信息。这种生态信息的传递是感性的,直观的,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2.代表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所应用的生态技术应该在某一领域与景观的结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处理方法或处理机制上具备典型特征。如成都府南河畔的活水公园就包含了以生态水处理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整套示范型景观,通常该类型的生态景观都会配以较为详尽的生态技术原理与作用机制的解说标识系统。

3.时效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所运用的生态技术及其示范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某一时朋内具备示范型的特征随着物质手段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现阶段认为已经是很成熟的生态技术会随着历史的进程,科技的进步退出示范的舞台。

4.人文性

当代的生态型景观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手段的展示,同样是人文性的反映。建造景观自古以来就包含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的认识,包含人们改良自然环境的需求。当代的生态型景观反映了一批富有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对高速度城市化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引起的城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思考。希望找到回应城币环境变化的设计手段,并利用生态原理及生态技术以示范形式做出了改良城市环境的实践性探紊。

5.具备生态美学特征

园林景观艺术形式是园林景观审美情趣的外化。示范型生态景观所折射出的园林美体现了生态美学的观点。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主要开始于1994年,实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美学,是生态学在美学领域中的延伸。具体而言,生态美是生态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美,也包括社会生态美,精神生态美。当前的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还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美和社会生态美的领域。

Ⅳ.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实践及作用

在中国城市公园中,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实践活动在20世纪末期逐步展开。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的“箐箐世界”中出现了以废旧轮胎,回收易拉罐组成的景观形式,是景观设计师实现他们对于示范性生态景观理解的雏形。在当时的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后,国内的其它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示范型生态景观。

1.成都活水公园

1998年,世界上第一座高扬保护水环境旗帜的主题公园—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标志着示范型生态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日趋成熟。活水公园展示了锦江支流的净化过程,设计师从两个角度展开设计。首先建立了完善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尽管每天只能净200立方米的河水。但是水体净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溪,池塘等都一一展示。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一目了然。其次是在整个系统的旁边安置了不同形式的解说牌,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公园的整体布局呈“鱼形”,由鱼嘴而入,走向鱼尾的整个游览序列充分展示了健康与活力,更显示了其生态美,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作为全世界少数几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水源生态处理场所,活水公园是难得的环境教肓范本。它通过每一个设计元素,在带给人们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激发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并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示范型景观模式。

2.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景区景观设计方案

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所有的应征方案中都出现了示范型生态景观。

在以展示湿地水循环处理为主题的景观“通向自然的轴线”方案中的,“芦汀花溆”景区内,设计了专门的科普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湿地净化水的过程。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中,同样也出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水。

循环系统。以水渡槽为主体,提升森林公园的湖水,北京园林学会设计联合体的方案则以梯田形式,利用“中水过滤系统”,使水从湿地过滤后,排入到湖区。湖滨的小湿地采用了“湖水自洁循环系统”。此外在方案中还设计了两个太阳能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与生态展示厅相结合,展开生态示范教育。

由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与澳大利亚URS有限公司共同提交的“龙凤呈样”方案中,特别以“环保教育中心”为命题,设计了示范型生态景观。环保教育中心位于湖区,湿地和森林交界处的中心位置上,通过与森林公园各个有关地点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使得游人可以在线(on line)观测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环保中心本身则采用能源自给的建筑模式,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和自我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以生态示范的形式展示新型的景观建筑是如何减少对城市自来水供应的依赖。  Ⅴ示范型生态景观发展趋势的探究

1.示范景观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倾向

现有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领域通过模拟自然净化水体的过程形成人工湿地景观或者是直接将工业或生活废物当作材料用于建造景观小品。前者是通过景观艺术手法和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再现自然界中的景观模型,而后者是对社会文明产物再利用形式的探讨。

可以预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带动示范型生态景观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设计师们对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运行的生态机制的深入了解,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与探讨,将在景观作品中引入多要素,多元化的生态科学技术,相信以建设2008年绿色奥运会的契机,中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中会出现诸如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永久性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相应的景观载体作为示范,显示其应用价值及前景。

2.示范型生态景观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倡导作用

在城市中,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同时对于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也具备倡导作用。示范型生态景观在愉悦大众的同时,其宣传,教育作用潜移默化的推动人们对于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示范型生态景观就像是城市建设一方良药,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更加有效地倡导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使其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复兴中遵循时代主题与发展方向。

3.生态美学的发展将对示范型生态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审美意识的变化与进步,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建设离不开园林景观艺术审美的导向。毕竟园林景观艺术是“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

目前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中所展现的生态美学艺术是直接的,短暂的,仅表达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然形态美是不够的。景观设计师在未来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在考虑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美学角度以及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创造示范型生态景观深层次的社会生态美与精神生态美。

第2篇

以生态恢复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湿地资源的现状,阐述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遇到的限制性因素。

2.基于保护性建设思路,对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公园进行了景观功能分区规划。

对新马河湿地公园的现状地形、交通、植物、驳岸等景观进行了生态恢复设计。

关键词:湿地; 生态恢复; 新马河湿地公园

Abstract: The wetland is a spe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l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reduced greatly.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wetland restoration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neighboring Hunan province Zhuzhou city wetland park, explore the operational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wetland ecosystem, research work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by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Zhuzhou High-tech Zone in the new horse river,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2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zoning of the hi-tech zone of Zhuzhou City, the new horse river park.

3 on the new Horse River Wetland Park status, traffic, terrain, revetment plants landscap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esign.

Key words: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New Horse River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前言

项目位于株洲市河西新马工业园新马河中游段,设计研究面积约为193公顷,全长约4250米。东起京珠高速,西至湘江,南北分别为新丰路和万丰路。

株洲市迄今都没有完整地湿地,只要有河道景观设计出现,就会有湿地。本次设计只是针对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这样小型的湿地,但在建设方法上却为大型的湿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希望株洲市高新区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设计对株洲市民有教育展示意义。

2、湿地生态恢复基本理论

湿地生态恢复理论到目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涉及生态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湿地的概念

湿地学在现阶段发展还不够完善,目前有关湿地概念的阐述将近60多种,〔1〕。美国学者认为:湿地是处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通常处于浅水淹没区和水位刚好达到或接近地表;日本学者认为:潮湿是湿地的首要特征,然后是土壤在要处于一定的饱和状态,达到一定的地面水位高,使植被得到很好发育。而我国学者认为:湿地为60%的水生植物在路缘区生长,水位在海平面6m左右的海区。

2.2湿地恢复的定义

湿地恢复是指受到损害的地方通过有力保护致使自然得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当今湿地、河流、湖泊等环境遭到严重迫害,而学者主要运用湿地恢复理念解释现状,使遭受迫害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

2.3湿地生态恢复目标和原则

湿地生态恢复包括有力防御、尽力修复和全力重建。湿地生态恢复指对遭到严重破坏的并且丧失生态功能的湿地,在生态恢复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技术全力进行修复,修复不行在考虑重建,使湿地发挥本该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3〕

2.4湿地生态恢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恢复根据其策略和目标的不同,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也大为不同。如湿地补水增湿措施;改善湿地酸化环境;阻止木本植物入侵和湿地得到演替;使湿地本土植被得到充分恢复。

3、项目概况

3.1 现状分析

设计地块主要以平坦的农田和耕地为主,周边为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本次设计将整个新马河湿地公园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区域,根据现状受损程度,设计相应的生态景观在三个区不同的的区域。

3.2 设计依据

与株洲市“一江四港”设计在差异性与特色上进行分析,找寻和对比。

3.3 设计目标

设计应以打造株洲独特的标志性湿地景观为目标,以新的公园管理模式为目标,做到建成后让自然做工,而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树立一面积极的旗帜。

3.4设计方案

3.4.1 新马河维护性设计

一般自然河流湿地,其景观的基本要素是水系和植被,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生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然植物类型;结合湿地生态修复理念,对水系进行湿地恢复能力优化设计,对新马河的整体景观进行维护性设计。

3.4.2 河道设计

新马河根据现状特色的景观采用与众不同的自然驳岸,采用植物护岸和片石干砌,片石驳岸能够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三种形式的自然生态驳岸,结合木制自然生态平台、架空建筑等亲水设施,不同的景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与景观更加融合,使湖岸更加生动自然。其驳岸处理方式和水生植物的季节性选择结合道路的布局,解决了季节水位落差带来的景观缺陷。并且在驳岸设计中,对亲水区域进行合理设计,通过自然栈道、亲水木平台等的基础设施设置满足人们的亲水愿望,同时考虑无障碍设施:设计科学合理的盲道,正确的残疾人坡道,这样使弱势群体得到很大的方便,同时在设计中使水体视线通畅。

3.4.3 湿地生态恢复理念的方法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多样的水系流态使生态恢复的可能性得到提高,除了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之外,增加水体氧浓度、水体与植物的接触时间及接触面的长度是关键。在水域空间处理上有以下 5 种方式。(1)保证多样的水体流态:多设计浅滩,合理引导水流向水岸流动,与河岸的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接触;(2)曲折的河岸线:在保证不形成死水的情况下,多设计曲折的河槽,凸岸处种植植物的数量比凹岸大,这样可以增加水生植物对水体的阻力,接触时间和接触面得到增加;(3)横向种植水生植物群落

3.4.4种植设计

河岸带种植设计主要以湿生植物种植设计为主,包括新马河20年最大流量淹没区的乔灌木种植设计。河流缓冲带种植种类选择遵循了本土性和观赏性结合的原则,首先依据视线要求的种植空间设计;选择骨干乔木和灌木,以常绿植物作为背景,均匀分布在场地内,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搭配设计。

3.4.5 功能设计

保持原有氛围,设计目标与原有生境保留相同;更新设计,主要为硬质景观设计,为市民提供集中的活动场地。

4 小结

本文就新马河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以生态恢复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设计中提出了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但在实践设计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驳岸的设计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结合当代先进技术;湿地植物种类大都都是本土植物,植物形式单一;新马河湿地景观周边是居住区,这样在设计中就存在了安全性和生态性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寒地城市;房车营地;景观设计

一、房车营地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房车营地的概念房车营地是指具有一定自然风光,可以满足房车旅行的生活补给与休憩玩乐的场地。房车营地除了要提供泊车、补给、水电、排污、医疗等基础服务,还应该能够满足使用者的游览、餐饮、娱乐、购物等休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房车营地不仅仅局限于房车露营,也逐渐囊括了帐篷露营、移动别墅等其他居住方式,如今的房车营地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度假场所。

(二)房车营地的发展现状

房车露营在欧美地区已经是普遍现象,其发展历史已有100余年,早已成为欧美地区休闲旅游的主要模式,具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在房车营地的景观设计方面也有诸多研究成果。此外,房车营地还兼具灾难发生时的避灾用地。在我国,房车露营的发展历程虽然较短,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号召,全国针对房车、自驾车的营地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房车露营已经逐渐向大众化渗透。随着2015年“首届房车露营大会”在山东召开,标志着我国房车营地建设也由此逐步迈向标准化。房车露营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房车营地景观设计的品质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房车营地而言,我国寒地房车营地的建设明显滞后,其景观环境的设计缺乏经验性的指导。

二、寒地城市房车营地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精准布局、避免盲从

我国寒地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观念等方面都稍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寒地房车营地的景观建设与部署策略缺乏充分的认知和研究基础。所以,设计师在规划时应该立足于寒地城市的自身情况、放眼时代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精准布局。这里的精准布局一方面是指设计布局,除了遵循功能性、生态性、弹性等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同时还应考虑寒地房车营地在景观设计中的特殊处理。例如针对秋冬季节的防风设计、房车营地冬季的积雪处理等问题。另一方面的布局是指景观战略布局,寒地城市在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应避免决策层面的失误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同时景观设计师切忌不要盲目抄袭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案例,防止房车营地在投入使用后带来诸多不适应的问题。

(二)趋利避害、彰显特色

在寒地城市房车营地的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将恶劣气候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转化为景观设计的契机,充分利用其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进行季节性景观营造。在景观设计的同时考虑不同季节的主题性景观设计,在植物造景方面达到“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的特殊风景,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房车营地景观设计风格。发挥寒地城市的冰雪资源优势,在房车营地景观设计中考虑滑雪、滑冰、冰雕、雪雕展览等特色场地,以丰富的活动及民俗风情展示来弥补寒冷气候所带来的不适。同时注意打造区分于城市其他旅游资源的特色景观环境,以鲜明的个性来提高房车营地对使用者的吸引力。

(三)经济耐用、管理优先

寒地城市对房车营地的景观设计方面还缺乏建设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设计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应该注重设计效果和经济性的适度平衡,追求优良的性价比,避免在景观设计中“用力过度”而适得其反。尽量尊重场地原有地形,使用场地内现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发挥与创造,注意景观材料的耐寒性、抗腐蚀性以及持久性。绿化设计时尽量选择容易成活的乡土树种。景观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到后期的管理维护问题,尽量做到低成本、免维护。例如红瑞木与槭树、接骨木与云杉、核桃与山楂、板栗与油松在一起栽植可以互相促进,繁荣共生,可以有效地免去部分管理维护工作。

三、寒地城市房车营地景观设计实践

(一)项目概况与设计理念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的金河湾湿地植物园中,地处植物园的西北角,占地面积约27.5公顷(如图3-1)。场地地势起伏、水陆相间、丛林草地交错、江河湖泊相连,是哈尔滨市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高纬度河川类原生态湿地景观旅游区。紧邻太阳岛风景区,与周边城市主要干道联系紧密,交通便捷。

2.设计理念

项目设计在宏观层面依托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的发展战略,通过码头将露营地与周边其他景区产生联系与互动,形成旅游线路组团,带动房车露营发展。设计理念的产生基于哈尔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提出“Timescape”的设计主题,讨论当时间遇见风景会产生什么样的特色景观,突出房车营地的四季景观特色,开发不同季节为露营带来的多种可能性。营位设计方面除一年四季均可进行的房车露营、帐篷露营外,围绕主题提出几种不同季节中的特色露营项目,如“树屋露营”、“水上露营”、“冰雪露营”。多种露营形式成为金河湾湿地公园房车营地的明显优势,配合其他娱乐休闲场地的设计,以及不同时期景观业态的规划使整个露营地充满活力。

(二)房车营位规划

1.营位规模

营位规模确立依据:①露营区域最小整体面积=停车数量×1辆车所需要的场地面积(80-120㎡)×2(保持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系数)×2(场地道路管理中心卫生设施等系数)②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态容量计算公式:C(合理的环境容量)=A/a=景区可游览面积(总面积×30%)/每人适当游览面积(一般100㎡∕人)。由以上公式得出本项目设计中符合生态容量标准的房车营位数量不能多于80个。

2.营位类型

营位单元主要由车位和生活区两大部分组成,除了房车营位之外还包括小汽车营位.(三)项目总体设计1.功能布局项目在景观平面布局上采用简约的曲线形态,依据场地现有的自然轮廓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的邻水优势,激活场地中的水活力,发掘水边节点和水上活动,打造房车露营地中的魅力水岸。将场地原有的坡地进行填、挖方处理,形成露营区域。对场地南侧已有的生态植被和湿地泡进行保留与合理利用。至此,整个设计方案的功能分区形成,分别为生态保育区、核心露营区以及休闲水岸区(如图3-2)。功能布局的划分满足了房车露营的基本需求,又保留一定的场地原貌,在依托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娱乐活动设计,这使项目基地受到的干扰较小,具有弹性发展的空间。

2.详细设计

生态保育区依托于场地现有的湿地、果园和林地进行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恢复后的湿地主要具备教育体验的功能;果园除了可以观花观果之外,还提供特色采摘活动,在树下开展帐篷露营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核心露营区为使用者提供基础的露营设施、医疗设施以及餐饮服务。核心露营区以北是休闲水岸区,视野开阔,南接生态保育区,景色怡人。一条自由曲线的路径穿越其中,串联了攀岩场地、儿童活动场地、露天小剧场等各个休闲节点;休闲水岸区堤坝上设计一座流线型的桥连接了露营地与北侧的步行交通,为游人提供了高质量的水上活动。

3.特色节点

在核心露营区的景观设计中预留了弹性发展空间,夏季作为天然草坪供使用者进行各项活动,冬季可以参照北欧地区,建设“冰雪旅馆”或“冰雪餐厅”,以此丰富露营形式,凸显寒地房车营地的景观特色(如图3-4);为保护水岸生境,项目设计中流线型的桥为底层架空,在丰水期水体淹没堤坝的时候依然能够保证交通的连续性,在景观设计层面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也为游人观看景色提供了绝佳的视觉平台(如图3-5);在驳岸之上设计组合式趣味亲水平台,造型宛如滑梯,极具互动性与参与性。冬季可将护栏拆卸并结合冰雪构筑物进行再创作,结合冬季丰富的冰上运动,使这处景观节点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创意基础。四、总结寒地城市在房车营地景观设计方面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但只要设计者能够合理利用条件,整合资源,就能够找到寒地城市对于房车营地景观建设的有效助力。好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将景观节点与房车营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中尽量展示城市特色、文化、民俗风情等精神元素,提高房车营地的吸引力。寒地城市房车营地的景观设计只有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坚持原创才能另辟蹊径,逐步形成具有寒地特色及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真正地提高寒地城市房车露营地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崔倩倩 林建群 刘杰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7.

[2]李景,房车营地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3]李蓓,基于游客体验视角下的露营地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低成本

中图分类号:S761.9 文献标识码:A

高成本景观设计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前期的景观设计与后期的景观管理两方面的较高资金投入。高成本的景观设计劳民伤财,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对自然景观的赏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低成本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而低成本景观设计很难在经济与景观两个层次上得到“权衡”。

1 景观成本的经济学理论

低成本景观设计是把景观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要求景观的设计符合低投入,高产出的标准。投入简言之就是成本,包括项目咨询费用、建设施工费用、后期维护和管理费用等等,是所有的前期建筑和后期管理的资金运用总和。产出简言之就是收益,景观产出是指包括景观建成后所提供的休闲、娱乐、观赏等生态服务及所产生的经济收人。而高投入未必会带来高收益,二者不成正比,这就要求设计师选择二者的均衡点,尽量做到最低的投入成本换取最高的收益。

2 盲目追求景观高投入的原因分析

景观经济性本应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现实景观设计与景观实践中,违反经济规律,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造成巨大景观资源浪费的高成本景观设计却随处可见:

2.1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金钱观念深入人心,大部分建设投资者要求大手笔、大投资、恢弘、气派等观念。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直接导致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投入。

2.2 部分设计师则受到业界不正当攀比思想的影响,对低投入、高产出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在盲目引导投资方追求高投资。

2.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各大城市开始注重城市美化,草坪、广场等景观在各大城市中兴起,而这些城市的绿化工程直接彰显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于是出现了不正常的城市之间的高投入景观设计。

2.4 部分设计师对高级材料极度崇拜,直接导致景观成本提高。

2.5 部分设计师设计之前未对基地进行详细地实地考察,规划分析不够详细和具体,原有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3 景观成本的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景观成本的因子众多,设计、决策、施工、管理维护、审美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均会造成景观成本不同,设计是降低景观成本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从设计角度出发,在保证景观审美前提下,选择影响景观成本的因子有:(1)植物,(2)山,(3)水,(4)景观小品,(5)铺装,(6)灯光,(7)附属设施,(8)其它。

这些是影响景观成本的单因子,此外,还有影响景观成本的复合因子(复合因子由两个及其以上的单因子组合而成):包括整体布局、道路系统、立体绿化、硬化与软化比例等,考虑到复合因子由单因子构成,其景观成本最终还是归源于单因子,所以在景观成本影响因子中.主要以分析单因子为主。各单因子对景观成本的影响主要根据当地市场价格综合考虑,部分因子由于市场价格难以确定,则由专家进行评估确定景观成本。最后,由专家综合权衡审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确定景观最终总成本和总效益标准。

4 低成本景观设计途径探讨

景观设计应综合权衡,低成本景观的关键所在是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在分析景观成本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权衡在保证景观质量和使用效果前提下,既考虑到景观建设费用,也兼顾景观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费用。降低景观成本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并非盲目舍弃景观质量,盲目为降低成本而设计。

4.1 低成本景观设计原则

低成本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经济适用美观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就地取材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4.2 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

不同的景观应该遵循不一样的设计方法。

4.2.1 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包括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应符合一般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还需要考虑其特殊要求。

a.尽量选择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的采购成本比较低,而且对于环境的要求较之奇花异草来说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乡土植物的适应能力强,后期的管理费用比较小,这就决定了乡土植物的成本低廉。另外乡土植物更能彰显地方的特色,具有一定的人文魅力。

b.选择经济果木。单一的欣赏果木只有观赏价值,利用率不高,但是经济果木在满足欣赏的功效之外,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后期的果木管理,也就是间接地降低了景观设计的成本。

c.设计生态植物群落。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生存能力更强,所需的后期管理费用更低,在植物群落的建设中要坚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的设计规划。乔木类的植物不需要循环栽植和养护,较之定期更换的草坪等植物而言,成本低廉。

d.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搭配。速生树种成本高,慢生植物成本相对较低,二者搭配,可以相对节约成本。

e.设计保健、香花、鸟语林植物群落。从各种感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f.利用湿地植物景观。自然湿地以天然的景观为依托,人为湿地可以有利于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

g.选择后期养护管理费用低的植物。后期护理是一项比较大的开支,景观建设的初期要把这项费用纳入预算之内。多选用寿命长、成活率高、耐修剪等植物。

4.2.2 低成本山体景观设计

造山形式、体量大小等都是影响山体景观的设计因素。在三种常见的山体景观中,自然山体成本最低、人为堆山相对较高、假山的造价是最昂贵的。

4.2.3 慎用水景设计

水景的景观设计虽是大多数设计师比较青睐的一种,但是其造价相对昂贵。因为水景需要大量的水循环来保持水的清洁以及景观的活力。水景的设计要尽可能的利用活水,这样可以大大的节约资本。

4.2.4 低成本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的核心是欣赏性。针对这个方面设计师要选择协调、美观的材料,切记华而不实。

4.2.5 低成本铺装设计

铺装设计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决定铺装设计造价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选择。

a.采用本土材料。铺装设计的材料按照来源分为本土元素和外来元素;按照属性分为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本土元素减少了运输费用和引用经费,成本较低。自然元素利用现有的元素基础,配合简单的处理,因势而成,成本较之人工因素低廉。而本土元素彰显区域特色,自然元素更为和谐,在审美方面没有任何的劣势。真正的是经济与美观的均衡。

b.循环利用废弃材料。这种材料的选择既环保又节约,符合新世纪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c.透水性道路设计。不但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资本。

4.2.6 低成本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要转变传统的对电灯的依赖,而以太阳能为主,既能保护能源还能降低成本。

4.2.7 低成本景观附属设施设计

附属设计既要与主体设计相和谐又要多功能满足城市需要。

4.3 低成本景观设计实践

当前,低成本景观实践尚处于理论研讨和初步发展阶段,多少探索性的实践。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景观设计实践是中山歧江公园。

低成本景观设计是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的,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不断的理论完善过程中,它必将走向成熟,成为景观设计的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座城市的呼吸――打造城市“绿肺”

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艺术空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个课堂,如果说建筑是座城市的骨干,那么森林就是这座城市强有力的呼吸。胶南不仅有钟灵毓秀的大珠山和茂密的森林公园,沿海防护、山头山坡、水系景观、道路两旁,乃至社区村庄处处绿意盎然,市民可以在城市中坐拥森林的壮美和清新!

胶南是座森林之城,连续十多年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胶南拥有大珠山、小珠山、铁撅山、藏马山四大山系,拥有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喜鹊山森林公园、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处“绿肺”,到2013年森林覆盖率将高达48%以上。并且月亮湾山体运功公园、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小珠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的绿化工程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把森林纳入城市,让城市森林化”胶南市园林环卫管理处副主任滕桂林说,这是他们直为之努力的目标。为此,胶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

系列的绿化工程,包括荒山、荒坡的绿化,绿色通道的建设,村庄的绿化,城区和镇驻地的绿化,防护林建设,经济林建设六个方面,其中经济林建设已被列入青岛市十绿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新造林2.36万亩,村庄绿化已完成412个,完成投资1.61亿元。

今年4月26日,胶南市风河、豆金河景观设计方案在结束了为期3天的公示后正式敲定。根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胶南市将投入5,7亿元治理风河和豆金河,并在风河入海口打造拥有上千个泊位的游艇码头和全新的城市湿地公园。

“游艇码头的建设填补了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的项功能空白,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使风河入海口的河海风光与湿地风光完美结合,在滨海大道旁增添处在全青岛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据介绍,这一方案在设计上借鉴了伦敦泰晤士河治理及多伦多HT0滨水乐园的理念,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强调有序开发,打造处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于体的活动空间。

“自行车绿道”――低碳时尚都市样本

没有汽车、摩托车争道,在路两旁的花草树木的陪伴下,悠然地骑着单车,这是绿色低碳生活的样本,是健康时尚都市的象征。“绿道”已成为南方些城市里的热门词汇,骑车穿越绿道已经成为种时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今,“绿道”即将落户胶南,今年9月份竣工后,青岛胶南将成为山东省内首座设有自行车绿道的城市。届时,市民骑自行车低碳出行也将更加普遍。

据介绍,胶南将在上海路和滨海公路两侧设立长达40公里的绿道,根据各路段的不同情况,宽度设立了2.5米、3米、4米三个标准。绿道两旁定是绿树成荫,樱花、紫薇、水杉等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绿道本身也将非常低碳环保,表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可以吸收雨水,保持大气的循环系统。路面上将铺设彩色的方砖,沿着海滨蜿蜒开来,串联起海滨的多个景区。并且每3公里设个驿站,人们可以在驿站里进行休整,进行自行车租赁,购买熟食饮料等。目前,上海路(泰山路――大庄)两侧绿道正在进行垫层铺设,滨海公路的绿道也正在进行场地整理,开挖基础。

建成后,绿道必将成为胶南海滨的又道美丽的风景线,试想当艳阳高照,微风轻抚,树影婆娑里,伴随着浓浓的青草味道和花香味,人们路骑行,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同时还欣赏着胶南的美丽风光,留下一串欢声笑语,那将是幅怎样惬意的画面?

第6篇

论文摘要: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苏州金鸡湖景观

苏州古称“烟水吴都”,历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誉,因而水乡风光成为“吴风景”的重要特色古苏州以园林、曲水见长,均在“尺寸之地”内做文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向东西两翼发展,均是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发展的新城镇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观设计各方面均有别于苏州原有的古典特质。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西距苏州古城约4km,水域面积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是构成苏州工业园区新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市总体规划中最大的市内景观区其规划目标是使金鸡湖成为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规划总面积11.38km。苏州金鸡湖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在于:

1.景观的二元性

金鸡湖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设定有别于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景,而成为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缩景,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园林景观的精髓开发一个全

新的新苏州形象。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休闲、生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正符合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2.景观设计中注重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城市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内空间、建筑与建筑相邻空间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调合各种空间使用要求(如建筑、树木、广场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支配与使用。在金鸡湖景观规划工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典型空间的处理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1)开放与围合空间

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因为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相对要求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定性为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为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集会、演出、散步、娱乐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边缘线空间

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

(3)车流与人流空间

金鸡湖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车流、人流系统与景观本身的关系。金鸡湖外围为宽阔的42.5m的城市干道,进入沿湖100~250m范围内则转入城市支路与步行道系统,这样能保证湖区的休闲、宁静。

(4)景观空间

处理上注意步移景异,防止为追求某种几何图案而出现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间,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识地进行曲线化,空间之间的转化通过坡池、材质、高差的变化,沿湖散步道系统分上、下二层等。

3.设计哲理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最为精巧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大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使用当地建筑风格来与苏州旧城相呼应。但同时以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本土品种并考虑了全年候不同季节的植栽设计。

4.世纪广场的生态设计手法

金鸡湖世纪广场位于老城区附近的苏州工业园的未来中央商务中心的心脏地带,该处不仅作为主要林荫大道的终端焦点也为周边的未来写字楼区提供了一个休憩放松的城市绿洲。世纪广场的设计概念意在加强与苏州老城内古典园林的对话但是同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框架来体现一种现代生态的气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在与林荫大道呼应的位于草丘顶上的同心中央广场,与水平的规整设计的乔木植栽带之间创造了许多小型的空间作为人们的休憩座椅区。作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围环绕着两条步道。一条步道临着带状弯曲而平静的水池,在周边开放性的空间当中提供了一处独到的静谧之地,而另一条步道则采用纯朴自然的铺地以及非规整的乔木丛来加以强调以在树木成长之后创造一种围合感。这两条步道的设计旨在人工与自然的空间之间建立更为合理的过渡与联系。在世纪广场的总体框架中通过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银杏树的多变纹理色彩创造四季的不同意趣,这些运用生态手法塑造的景观元素强调了不同时间段空间景观变化的重要性。

二、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通过金鸡湖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滨水区生态规划原则应至少满足如下几点内容:

1.以生态性为规划理念,结合艺术性和多元性规划设计以开放性、经营性、功能性、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规划的理念为原则,其中以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为要点。在“生态性”理念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作为宗旨,充分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保证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积,营造以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保护的切实效益,控制游客数量。在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生态措施完善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呈现典型原生态的特征。苏州金鸡湖在景观生态规划“多元性”理念指导下,合理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尽量创造多样的用地功能,完善、丰富生态保护区的用地结构。以建立观光湿地、休闲绿地、赏鸟湿地保护区域、观光水域、会议展览五大类主题功能进行景区规划,创造一个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休闲、会展、居住综合性开发区。在“艺术性”理念指导下,综合本区自然资源、现状用地的特点,艺术地确定整体空间景观形态。在具体的设计主题、形象立意、结构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方式、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等技术环节中应用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空间的典范。

2.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设计指引规划控制指引,指为了对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对用地进行了地块划分并按地块进行设计指引。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按场地特征的不同分区恢复生态环境,以使生态的恢复适合于这一地区。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区特征,分别恢复生物多样性系统,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另外,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对开发强度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上的控制和指引,从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与使用的空间管制。从金鸡湖的景观生态规划来看,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观光湿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湿地为主。保护现有的水杉林,设置木栈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赏散步。在现有水塘的基础上,在尊重原有场地肌理的前提下,结合人工湿地,营造水生植物园以及水生植物生态污水净化系统试验园,达到观赏与生态科学教育的目的。休闲绿地则以植被的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进行原场地的生态环境整治,适当建设设施并引导游人合理利用。赏鸟湿地保护区域,以保护为主,维持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同时人工堆岛制造滩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鸟类,但游人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公园内原有的水塘与金银湖相通形成观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设观光设施。从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指引将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明确而有力的帮助。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道路;桥梁;建筑学;初探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07

1 国内外道路桥梁建筑学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在道路桥梁景观设计方面,国外对此的研究较早。美国的景观设计着手重心在于剖析直线路途和安全设想、景观美学和环境维护的关连,并在设计中开始使用这类削减对原有地貌破损的理论思想。其公路方面的景观设计主要是基于公路线形和地形,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使用线性模型对公路方案进行线性空间的美化优化,并且使用了透视图法来观察、衡量拟定建设的道路与周围自然景物的配合程度。为了更好的研究完善公路景观设计,除了泡沫板模型和专门用于自定义的模型,还加入使用了人工透视光学投影原理。目前,动态连续透视法和全景透视法是目前公路设计方案中线形设计和几何设计的重要试验方法。

在高速公路环境设计中,德国在生态护卫,养护治理,种植计划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的珍贵体验,并为大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美国博士w ・杜尔学者的想法是让高速公路和景观两者的整体设计相互配合,并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破损率降到最小值。

日本成立了“全国SF绿色法律协会”,在公路设计方面,编制了“景观设计”系列章节,据了解,日本国家的公路绿化工程经常是配合边坡综合整治一起进行的,概括了完整的一系列边坡绿化的工程方法和技术要领。在名神高速公路的设计中,德国的建议被日本的Toure博士采用,融入景观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景色,而且具有时代感和和谐感,具有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美。

加拿大等国在公路建设别重视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比方说在公路建设中遭遇湿地等环境问题,常会选用根据公路建O中所占湿地面积的数目,必在邻近地带抵偿同等数目或更多数目的湿地面积的方案,以确保该湿地生态功能不受公路建设的影响,并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公路企业或社会团体作出一些贡献,把以示表彰并写有单位名称的公示牌建立在有贡献的公路边。

法国也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和生态维护,并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把取土场巧妙的转变为两个生物栖息地,使其成为尊敬自然环境的经典之作,并获得"RUBANVERT”奖。

1.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速公路所关联的环境设计相当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对安全、功能以及经济的考量上,景观设计只是植树种草,仅此而已。近年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的发展,它已由普通绿化发展到景观格局,咱们的环境设计也渐渐重视公路绿化的整体性生态学功能、交通附属设施功能、景观美化功能等的联合,与自然熔于一炉。但由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文化关注和生态渗透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公路景观或仅限于植树种草,忽视其文化特征,或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华中科技大学的《孝襄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工程研究》,其研究内容着重沿线综合环境的改善及生态环境、人文生活元素的保护,在不影响公路基本运输职能的情况下,构建具有一定社会、文化、民俗意义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高速公路雕塑景观的研究,解决了现有的高速公路雕塑景观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孝襄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区位下位置、色彩、内容及形式的设计指引原则。相对于现有设计成果,本课题设计思路具更系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其设计过程对于其他高速公路雕塑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此外,它的设计理念相当重视景观生态体系被生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很多高速公路都是在工程主要体系确定后再进行环境修复和景观设计,它是一种被动的工程修复措施。而该研究经过对高速公路建造过程当中生态因素的剖析和探究,将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选取生态方法达到环境系统主动修复效果。再次从研究手段上,他们选取的利用视景仿真技术来建立景观方案评价系统的思路大大提高了景观方案评价的直观性和科学性。选取普通的PC机而非采用工作站作为工作平台,选择常见的CAD设计图纸而非卫星航拍图作为源数据,建模过程简单方便且不影响建模的精度。

由此可见道路桥梁的美学和景观研究已经历了一个长的时期,是时候该建立道路桥梁建筑学学科体系了。

2 道路桥梁的建筑学设计实践

2.1 道路桥梁建筑线形学

2.1.1 平面线形要素

平面线形由直线和曲线组成。两点之间直线线段最短,直线的特点是里程短、乘坐平稳舒适、视距较好、营运经济节能。汽车动力学要求直线不能过短,短线易形成"断背曲线”,不利于道路行车。作为一个结果,最短的直线长度不小于6倍的距离相同的曲线,曲线是不小于2倍的速度之间的距离,是中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然而,从驾驶员的生理方面和道路的美学方面都要求线不能太长,长线不仅会产生单调的景观,并且在车高速行驶下,会使司机产生嗜睡,引起“隧洞视”视觉效果,对道路交通安全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设计道路上不采纳较长直线也是很有必要。所以道路中最长直线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或车速距离的20倍。

圆曲线是道路中最常用的一种线形,但曲率变化及其与客运专线的结合,与车辆的离心力动力驱动轨迹不完全适应。所以,在直线和圆曲线间添加一条用于缓和的弧线,用于让汽车能够平稳过度,更能补充其线形美观。在我国,选用回旋曲线当作缓和曲线,回旋曲线的最大特点是转弯半径在线上任意点是随曲线长度变化的。

2.1.2 纵面线形要素

纵面线形应适应地形条件,设计为连续、平滑的线形,应避免频繁的起伏出现在短距离内,避免行车全程中看不见中间的直线凹槽,所以应使用大半径竖曲线,小坡度,避免边坡组合中的长坡大坡度。设计曲线半径、坡度和坡长合适合理的纵面线形,以满通安全、舒适和道路美观的要求。

2.1.3 横断面线形要素

由马路边分隔的路、车道和中心地带,肩部就叫道路横断面。车道是特意为车辆提供行驶道路的部分。根据中国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就车辆速度来看,当车辆速度为20km/h的车道宽度应设计为3m;当车辆速度为120km/h的车道宽度应设计为3.75m;行车带两侧还应设置0.5~0.75m的路缘带;在有设置条件的道路上,例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的作用一是能分隔对向车辆行驶,防止行车干扰,让驾驶员很有安全感,二是依据研究得出:当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达到12.2米时,就能够减弱车前灯眩目、噪声和气浪的干扰,当宽度达到18米时,中央分隔带就能形成很美的景观。路肩是道路沿线的道路安全设施的用地,能支撑路面,并能提供位置给临时停车的车辆,绿化土路肩对景观环境也是一种锦上添花。

2.1.4 线形要素的组合

在满足汽车行驶动力学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满足心理方面和视觉方面的舒适、连续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方案就称为线形因素组合设计方案。各线形要素的最好组合:一是平、纵线形组合应该在视觉感官上能很好地引领司机的视野,并维护视线的不间断性;二是平面、垂直面的对准技术指标应平衡尺寸,使线条在心理上、视觉上平衡;三是平曲线与竖曲线要彼此吻合,且前者应该长于竖后者。

一个优秀的线形组合不仅具有优美的美学效果,而且能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相反,在设计时要避免以下的组合:一是凸竖曲线和底底的竖曲线,不得插入小半径的曲线,而不能与曲线的拐点相反;二是直线上的纵剖面应避免靠近,远看中间的直槽,应采用大半径竖曲线,避免大坡度,直线不能插入短竖曲线;三是缓和曲线不应和小半径竖曲线彼此堆叠。

2.2 道路桥梁环境与景观学

2.2.1 道路桥梁建筑美学

在道路、沿线立交、隧道、桥梁和人工建造物,以及道路规划设计通过形成区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后的绿化、景观和环境保护是道路环境保护设计中的道路环境和景观设计;在道路环境O计中运用环境科学技术美学原理,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环境。

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特点应结合自然环境、道路结构、经济条件、接触运动特征、视觉思维和心理效果,运用景观与绿化设计,适应性强,建造一组与自然景观相容的建筑物。不仅能使机动车自由行驶,还能满足司乘人员的视觉和生理需要;它不仅有利于沿线自然风光的优美开发和自然景观的覆盖,而且更适宜于道路建设环境和周边自然景观,使人文景观良好整合,营造一个安静、干净、优美的环境,让道路变成一种艺术景观,成为一个华丽、宏伟的沿线公园。

2.2.2 道路桥梁环境学

环境设计应立足道路绿化,以达到防治污染,水土保持的目的。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绿化环保设计和改善绿化设计两大类。

(1)保护环境绿化设计。绿化的环保设计大多是通过绿化种植来减少噪音、减少扬尘、水土保持和稳定边坡。在刮风下雪的地区公路沿线,种植防护林;在经过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居民区的道路沿线,种植绿色植物以防噪、防气体污染;还要在路基弃土场,绝缘堆坡体等地带进行绿化,提高水土保持的稳定性。

(2)改善环境绿化设计。通过进行绿化种植来改良视觉环境,促进出行安全性是改善环境绿化的重点设计目标。在小半径的竖曲线的顶部,水平线的曲线向左转动,将水平曲线中的树或树排成一行,作为车辆行驶标志;在隧道洞口的外端,种植大树作为光影适应种植,使驾驶者驶出隧道后更好适应光线的急剧变化;分离区之间,主线和辅道或平行的路之间,种植灌木用于在夜间的防眩栽植,使驾驶者不受对向车流的灯光影响;在道路或立交出口端的低路堤和无围栏,种植宽度密集的灌木或小树作为缓冲种植;当景观沿线,缺乏变化的地形,这是很难确定位置的网站,它是适当的植物树木前进的道路上,形成一个明确的植被鉴定,设施的位置,作为标识种植;至于对于任何有碍于视觉景观的建筑物,最好种植中低树木来进行遮蔽。

(3)道路桥梁景观学。道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各种建筑、公园、宝塔、寺庙属于文化景观;江河、草原、湖海、大川、高山、森林等属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的界说是指道路线形和道路构造物有雅观的造型并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统一,形成美观的画面,进而创造一个景观优美,出行安全、舒适,便捷、经济,并且能保护道路沿线动植物生态系统稳定的道路环境。

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司机的可视性要求,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视觉系统,让司机可以预测接下来的道路方向和道路情况;道路设计要与自然景物相互配合,把设计的道路及其设施都纳入到景观范围内,显示出区域美感,打消自然景观中的各类阻碍,让道路景观的全部组成部分,形成即统一而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保障使用者的道路功能、美观及便捷经济与心理视觉的统一性。

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是将景观设计部分按照道路工程划分,结合区域环境或行政区划,实现点、线、面、整体的协调;应使道路路线平、纵、横截面合理组合,确保道路的线条流畅、视野开阔;还应考虑充分利用栽植绿色植被和人工建筑来补偿,改善景观沿路段的区域环境,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道路及道路上的互通式立交、桥梁、隧道、管理设施和服务区等作为不同景点,策画时应把握线路的线形条件与架构物线条的相互配合,把握比例,形成韵律,注意对称,运用色彩。道路路线线形应以曲线为基础,保持连续性均衡性;在道路的起点上,大的建筑结构,建筑的末端,应注意形状和色彩,防止视觉障碍;道路侧有对视觉产生冲击的场所时,应该采取工程措施或进行绿化对其加以遮蔽或改良。

3 道路桥梁建筑学案例分析

京珠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型公路工程的美学整体设计,并且,长江公路大桥在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影响了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美学景观,而它也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的武汉市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景观。这就是一个道路桥梁建筑学的典型案例。

3.1 从整体考虑美学设计

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是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了保证美观设计的效果,有必要从整体感出发,合理设计和布置,使其方案清晰化。在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美学设计的总体定位上,军山公路桥梁是美学设计的重点。

3.2 桥梁工程与美学设计相结合

美学设计是一个领先的设计,在项目实施前,桥梁就应该设计出一定的形象效果,并在建设的同时实施设计,以确保最终的审美效果。

3.3 突出美学特色,美化大桥设计

根据桥梁美学设计的特点,重点突出了斜拉桥的特色,展现出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雄健刚劲的风貌,显现出大桥高耸优美的形象,体现湖北中部崛起,奋发图强的精神。

3.4 美学设计使景观与环境互相协调

在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的美学设计中,不仅处理好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让大桥的整体形象和周边自然环境相配合,更构成了长江上又一个崭新的人文景观。

3.5 美学设计标准适中,功能齐全,经济适用

道路桥梁的美学设计应该结合其功能性和适用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适中的景观工程标准,并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实施其美学的可行性,在提高路桥造价的基础上,实现最佳景观。

4 结论

在现代道路建设与桥梁建设中,道路和桥梁的设计仅满通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兼顾人们的视觉需求,展现城市的风采特色,传播人类的文化积淀,也充分体现了对现代美学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诉求表达。建设道路桥梁建筑学学科,就是完善道路桥梁的学科与建设体系,以建筑学、建筑美学、环境生态学、景观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结构设计原理为基础,把道路桥梁的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和建筑形象在设计和建设之中紧密的结合起来,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二十一世纪,通过研究道路桥梁建筑学,在道路、桥梁结构中势必会格外注意建筑艺术的造型,看重景观的设计和道路桥梁的美学理念,侧重生态环境的维护,要达到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在二十世纪桥梁建设的发展基础上,描绘出二十一世o宏大壮丽的新蓝图,道路桥梁建设技术必将会取得更新、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环.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发展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60.

[2]陆蓉,何fp.道路桥梁景观与环境和谐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01):021.

[3]刘朝晖.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第8篇

俞孔坚称自己是“土人”。想像中的“土人”是一位不修边幅、一身“土气”的农家青年,然而,坐在记者面前的“土人”却是一位儒雅的江南才子。不过,他的身上的确有一种难解的“恋土情结”。

“土人”的“恋土情结”

故事要从33年前说起。

17岁时,俞孔坚离开故乡浙江金华到北京读书。临行前,母亲从村前的风水林里,取来一捧泥土,精心地用红纸包好,嘱咐他: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带着它。从那时起,这包红土便成了俞孔坚永远贴身随带的“宝物”——在北大读书时带着它,到美国求学时带着它,到欧洲考察也带着它。如今,这包土依然和俞孔坚的博士服放在一起,被他珍藏。俞孔坚也因此把自己称作“土人”。

1997年,俞孔坚在哈佛拿到了设计学博士学位。故乡的土地却在心底最深处召唤着他。

毕业后的俞孔坚回到北京大学并成立了北大景观中心,他希望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景观设计学专业。当时,中国还没有景观设计的概念,更没有景观设计师这样的职业。虽然早就有景观规划理念,但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那种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建筑艺术,已远远不能适应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近现代,西方出现了阿姆斯特德等景观设计大师,而中国在这方面却远远落后,无论是在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力量薄弱,存在许多问题。

为此,俞孔坚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在美国,他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更多的亲身实践机会,曾任加利福尼亚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在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做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及GIS的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设计中心不仅为国内外完成了高品位的30余项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而且被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聘为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并向数百名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传播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思想。

冷眼看城市

归国后的俞孔坚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现实却令他感到痛心——我们的城市和文化正遭受破坏。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新建小镇,还是千年古都,几乎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动人的河流,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建起了水泥坝和水泥灌底;美丽的山林,被无知地“三通一平”掉了;大片的粮田,大笔一挥变成了开发区,然后又被撂荒。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在那些气派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是肮脏拥挤的小巷和臭气熏天的垃

圾场。

更令俞孔坚愤慨的是,16世纪意大利的广场、17世纪法国的景观大道、20世纪美国的摩天大楼,几乎同时出现在了中国大大小小城市。“你会突然在郊外稻田里,看见一块花岗石铺地的广场;没有树阴供人遮阳,没有座椅供人歇息,铁丝网将人拒草地之外;为了美化广场,不惜巨资,修建大型喷泉、华灯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机关,但又不堪沉重的日常运行费,不得不闲置或偶尔做做展示。将户外广场当成室内厅堂来做,金玉堆砌,以贵为美,抛光的大理石和花岗石铺地,比抽水马桶还要光滑……”

自己深爱的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这一切令俞孔坚陷入深深的思索和不安中……

他无奈的摇摇头:“去年我到杭州讲课,飞机下降时从1000米左右高空看到,整个杭州湾的景象是高楼林立,丑陋且拥挤不堪,几乎没有一寸土地是完整的。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天堂”吗?杭州湾是这样,长江三角洲是这样,珠江三角洲也是这样。”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城被破坏成什么样子了?自然的河道变成了水泥的渠道,亲切的林荫道变成了大马路,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库哈斯设计的新央视大楼……众多的垃圾景观正填塞着处于景观饥饿中的首都大地,而光一座央视新办公大楼,整个造价就高达100亿人民币。”

俞孔坚犀利的批评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他说,“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重复着美国用巨大代价改正的错误,还以此为荣。”放眼世界,当一座城市兴起的时候,很多国家都是在花费巨大的代价建造这个城市,但不是把它建成一个市民的城市,而是一个展示性的城市。一百年前美国就是这样——1893年,美国做的一件举世注目的事情就是在芝加哥举办世博会,向世界展现美国的国家形象,全美各大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搞城市中心地带的设计,搞展示性的广场,搞景观大道——最后发现都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其实,这种批评从1997年俞孔坚由哈佛大学归国后就开始了,也正是由于他的直率和对现实批评的毫无保留,俞孔坚在业内备受争议。但这位处在中国景观设计界风口浪尖上的“土人”,仍然在强烈使命感的催促下奔走不停,用行动挑战现有价值体系,也用行动面对诸多批评与质疑。

乡土自然有诗意

俞孔坚对土地生而有一种无比的亲切与敬畏。带着这种对土地痴恋的情怀,1999年,以“回到大地”为理论先锋,俞孔坚创办了“土人设计”,将自己的景观理想通过项目实践推广开来,“土人理念”也开始成了他设计理念的核心要义。

1999年,俞孔坚与中山市合作,主持设计了中山市岐江公园。在废弃的造船厂的基础上,俞孔坚的团队把它改造成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的新景观。2002年,这个项目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年度设计荣誉奖。

2004年,土人景观为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的充满稻田文化的规划,又获得了2005年度ASLA的设计荣誉奖。在这个项目中,俞孔坚创造性地在校园中保留了原有的麦田和稻田。水稻很平常,但是如果把它做校园,做平常人的活动空间,跟当代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稻田就充满诗意了。重新规划设计后的建筑单体由小径相连,直接通往室外空间的“庄稼地”里,学生们可以在那里自由地学习、交谈,冥想甚至玩乐。每当收获季来临,生长在通道两旁的稻谷还可以收割出售,收割后的田地则用来喂养山羊。

在“奥运”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中,俞孔坚团队的方案“田”,脱颖而出,位列三甲。“怎样用最小的投入、最经济的方法来营造奥林匹克这么大的绿地,来营造北京乡土的特色?当时我们想到了'田'。中国人种了五千年的田,最懂得种田了。用种田的方法,造大规模的绿地最经济,可以解决费用问题、灌溉问题,水的利用问题,湿地的利用问题、管理问题等等。”

俞孔坚说,800多年来,北京一直笼罩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庙宇所构成的景观中,对这种不寻常的景观纪念,几乎让人忘了真实的北京、平民的北京——平坦无垠的华北平原,春夏秋冬分明的四季,勤劳智慧的平民百姓;还有高高的白杨林网,灌渠荷塘,方整的旱地水田,连同四合院、胡同……北京,应该流露出北方的朴实与大气。

在“上海后滩公园”,俞孔坚的设计团队将其规划为一个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的人工湿地,以一种富有美感的处理手法解决了河水污染的问题,重新整治了这块荒芜之地。

单看这些项目本身,贴近自然、顺应环境、以减法设计景观,所显示出的那种朴素自然的姿态本来很容易让人忽视,但有趣的是,用最小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被遗弃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从那些更夺人眼球的项目中跳出来,被人们所记住、讨论。

俞孔坚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北京、深圳、中山、河南……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统统倾注到景观设计中,融入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创业者、经营者。

时间证明了俞孔坚“土人理念”的巨大生命力,也见证了他那超越于当念所必然要承受的波折与歧视。直到“土人”已经从创始之初的三四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人并得到国家认可的设计资质的今天,俞孔坚让人们看到了时代为那些执著于理想的人建立的丰碑。

乡土景观虽为平民文化,不曾为中央或地方政府保护珍惜,却绵延数千年,它仍然活着,且充满着自然之美。“把已经远离城市的大自然,重新带回到现代的城市,才是最好的。”他说。

设计师和他的桃花源

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桑竹良田,屋舍俨然。俞孔坚的心里也有这样一个现代桃花源:一个建立在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的休闲游栖网络上的城市。不可否认,童年的记忆深深影响着他的设计思路和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那么,如何在城市保持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生态的和谐?俞孔坚继承发展了迈克·哈格的设计哲学,提出保护和建立城市生态基础10大措施,比如:保持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干断山断水的蠢事,让生命的自然过程通道畅通。他强调说,城市水系如河、湖,是城市最有灵气和风韵的地方,是最美的部分,要保持它们的自然

形态。

同时,俞孔坚坚持认为,普通人是城市的主人,在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中应该得到关怀。“老百姓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男人们、女人们、儿童们、老人们,还有残疾人和病人们。广场是为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设计的,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而那些讲究气派、展示性、纪念性、标志性的形象工程,最后只能成为失去意义的摆设,成为失落的场所。”

事实上,这正是美国现当代景观设计的追求,强调以人为本,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城市居民服务。

“其实一个城市就好比一个人,胖点瘦点都没有关系,但它的血脉不能被割断,喉管不能被割断。我希望看到清沏的流水,河底长着水草、游着小鱼,而不是水泥,不是光亮的意大利瓷砖,不是整齐的美国草,不是漂亮的荷兰郁金香;相反,我希望看到的是当地的芦苇、茅草、水葱、菖蒲......浅水卵石、野草小溪,人们对河流的需要,并不再乎其水多,而在乎其动人的自然野趣。”

俞孔坚的坚定、务实和自信,正在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向着更加现代、科学的方向推进。他说:“今后,中国人的梦想不仅仅是洋房、汽车,还应有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应该活出质量、活出风采来。”

第9篇

关键词:西方园林;滨江生态;绿色人居环境

收稿日期:2011-05-26

作者简介:赵 静(1982―),女,江苏昆山人,上海同济大学景观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34-03

1 引言

青林湾小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以滨江生态休闲为理念,打造大型的国际化、中高档的居住环境。全区分8期,本文介绍的是6、7、8期景观设计方案。第6、7、8期共占地151 441m ,其中绿地面积53 004.35m ,水域面积9 891.5m 。建筑在细部处理上细致而富于变化,是宁波市最精致的Art Deco风格建筑。景观与建筑相呼应,并依据先期开发的构想,运用欧洲古典园林元素,以丰富的水景观,体现社区环境的灵气,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社区。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3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西方造园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的园林为代表。意大利园林让我们感受古罗马文明的光辉、成熟的台地造园技术和对水的精巧利用;法国的巴洛克园林使我们认识勒诺特式园林对大尺度的把握和对轴线、几何纹样的精致处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则让我们找到了现代公园的源头,如画的形式让我们真正感悟园林与西方艺术传统之间的深刻渊源;西班牙的伊斯兰园林则使我们认识东方文化对自然的另一种解释和对水的另一种精致处理方式;美式园林的特点是布局开敞,现代而且自然,沿袭了英式园林自然风致的风格,展现了乡村的自然景色,让人与自然互动起来,同时讲究线条、空间、视线的多变。他们都是西方国家的历史、人文典型代表,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 宁波市青林湾设计构思分析

2.1 连续的水系公园体系

利用原有的水系,结合设计改造美化水系景观,突出连续的水系公园体系的特征,形成滨江生态休闲水园林社区(图1)。

图1 连续的水系公园体系

小区北面地形起伏比较大,因此水系的处理以自然的小跌水为主,水从地形较高处通过层层跌落的方式自然的过渡到低处,形成丰富的水景观,让人驻足欣赏;北面的水系还发挥着保卫小区安全的屏障作用,比起一般围墙的生硬,则更显得柔美,同时与沿江滨水呼应,加强了小区与三江口的联系,将两者很好的衔接在一起。

小区东面以商业为主,水系的处理首先应当满足商业功能,适当的加入小水渠营造商业气氛,也能更好的与其他水景呼应,形成小区连贯多样水系景观。

贯穿小区水系延续以往水系的处理方式,利用原有的水系加以改造,同时与前期的水系连接,形成连续的水景观。

小区西侧紧靠机场路,噪声比较大,设计以浓密的植物阻隔为主,利用自然的湿地水系,同时适当的穿插漫步小径及休息平台等,化缺点为优势,形成小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2.2 组团绿化道路

道路景观对于小区的整体风貌非常重要,植物种植能更好的呈现道路特色,设计以种植为特征,形成视觉上连续、虚实相间的绿色空间,体现生态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2)。

图2 组团绿化道路

小区道路和前期植物种植相呼应,选择乐昌含笑为行道树,此树四季常绿,树干挺拔,树荫浓郁,花香醉人,与前期一起形成连续的林荫路。小区内部主要道路是贯穿与连接3个组团的重要景观道路,也是整个组团的景观指引方向,为了突出此道路景观,主要以种植江浙地区分布最广的黄山栾树为行道树,此树形端正,枝叶繁茂秀丽,春季嫩叶红色,夏花满树金黄色,入秋蒴果似盏盏灯笼,果皮红色,绚丽悦目,在微风吹动下似铜铃哗哗作响,故又名“摇钱树”。

组团内部道路绿化结合每一期的区域特色,第6期的组团道路突出“晚秋”特色,运用银杏展示的艳丽秋色,第7期的组团道路突出“冬景”特色,以梅花展示,当初雪的梅林绽放盛开时,踏雪寻梅,芳香袭人,定会想到宋代诗人和靖赞叹梅花的绝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第八期的组团道路突出“春花”特色,运用玉兰给人以宁静及优雅的感受,体现一种隐逸山林的野趣和春色满园的景象。沿着水系空间,沿岸种植垂柳和桃花为主,着意营造人工湿地景观、桃花溪径及花溪水面植物景观,以形成自然界中绕有趣味的寻幽之地,为植物和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地和庇护地。

2.3 组团中央公园体系

6、7、8期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围合的方式形成组团,也形成了集中的中央景观绿化空间,利用这样的空间,结合道路和水系,布局设计成3个风格各异的主题公园,并通过景观水系和步行道路贯穿联系在一起。这3个公园分别是美式中央公园、法式凡尔赛公园、西班牙风情公园(图3)。

图3 组团中央公园体系

2.4 连续性的景观道路步行体系

依据6、7、8期的布局及空间形态,将各期的中心景观、公共开敞空间及周边的水系等优秀景观资源用漫步道连接,形成结构性的绿化步行通廊,也建立与居民住家的便捷联系,为小区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及景观绿化和设施之间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方便居民的使用(图4)。

图4 连续性的景观道路步行体系

3 宁波市青林湾规划设计分析

3.1 西班牙风情公园

第6期景观的设计构想来自于西班牙的地中海庭院,它是西班牙传统风格花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西班牙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之一,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常常以十字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4条河流;各种石子铺设的园路,绿树成荫的长廊,盆栽的棕榈科植物、都是西班牙式庭院的组成部分。该区结合西班牙地中海庭院的特征,在中心景观处设置了水池和喷泉,并通过明快的色彩和植物等西班牙符号的选用,使居民犹如进入了惬意的西班牙小镇。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和健身需求,结合阳光草坪、休闲廊架等景观布局,设置了供儿童使用的游戏架及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将园区的文化和休闲功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整体园区景观更加人性(图5)。

图5 空间布局

3.2 法式凡尔赛公园

第7期景观的设计构想源自法式园林。法式园林以勒・诺特尔式的凡尔赛宫为代表,保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庄园和法国传统园林的一部分,如轴线、林荫路、刺绣花坛、喷水池等,又以一种新的更开朗、更华丽、更宏伟、更对称的方式重新组合,将这些要素组织得更协调、更统一、更有魅力,创造了一种更显高贵的园林。比起其他的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的轴线更突出、林荫路更长、透视更深远、喷泉、雕塑更集中、简洁。第7期景观设计运用规整的线形和强烈的铺地色彩,塑造法式园林宏大的气势。在靠近溪流的大广场上,设置了中心对称的景观喷泉和造型典雅的人物雕塑,喷泉的两侧对称布置了精致的刺绣花坛,尽头是造型别致的欧式廊架,以溪流为前景的,喷泉为轴线的大广场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精致典雅的意境,凸现法式园林的华丽、宏伟。在组团景观的中间,还设置了一组用整形的绿篱围合而成的迷宫,中间有一个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等待着他去探访,小朋友能在那边玩玩捉迷藏探索道路等小游戏,创造别具一格的活动空间,给这个花园创造无限的乐趣。

3.3 美式中央公园

第8期景观的设计构想来自与美式公园,美式公园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它为忙碌紧张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悠闲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阳光、新鲜空气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公园里设置了开阔的大草地、树木葱郁的小森林、可以泛舟的湖泊、个性十足的溜冰场、回转木马、露天剧场、网球场、运动场、美术馆等等,成为纽约市民的理想的休闲空间,也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第八期景观将中央公园的功能提炼,中央设有大型游泳池及小型的儿童戏水池,在炎热的夏季给居民提供一块清凉的地方,泳池的四周结合地形穿插景观散步道,联系西边以老人休闲锻炼为主的阳光大草坪和东边以儿童嬉戏为主的大型游乐广场,使居民不出院子就能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达到景观与居民的生活需求完美的结合。

3.4 香溪公园

充分利用原有的景观资源,对溪流进行整治改造。结合溪流两边的植物配置,在两岸布置临水景观小品,林荫活动场地。木质的栈道、流动的溪水、雅致的亭架、舒适的木桥、繁茂的植物以及悠闲的人们,形成纯朴自然的人工湿地景观,自然界中绕有趣味的寻幽之地。

3.5 密林碧竹公园

主要营造幽深密林、碧竹寻幽之景观。幽深密林以阔叶常绿树为骨架,营造幽深浓密的风景林,使其成为小区隔离噪音尘土等良好的天然屏障。碧竹寻幽以各种竹类为主景,以竹林小径引导人们漫步其中,间配其它的花灌木。以连续顺畅的慢跑道贯穿,形成一条有敞有闭、有大有小,有明有暗变化的景观空间序列,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皤滩,千年古镇,森林景观,规划设计



1、古镇实地背景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城西边,距县城约25km,地处永安溪上游的南岸并紧靠溪流。古镇分上街和下街两个行政村,镇政府位于上街村。35省道在镇北边穿过,交通便捷,距桐江书院景点不足2km。古镇座落河谷平原,但土地资源紧缺,只能利用镇旁、水(溪)旁、路旁零星空闲地用于绿化。古镇附近的古树名木、残存小面积的森林植物群落加以改造利用,形成微型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提倡节约理念,处理好绿地生态景观、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功能的关系。保护好现有绿地,合理配置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为生态旅游(村民)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场所。



2、森林景观设计理念



2.1 尊重自然



森林景观设计尊重古镇现状,设计结合自然,遵循自然式、地域性、保护性、补偿性的生态理念。在景观改造中尊重地区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乡土植物,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尊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1、2]。



2.2 因地制宜



贯彻森林乡镇节约型用地理念,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本,在满足人们合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以植物为主体、充分发挥各树种的优势、适地适树,使各种效益达到最大化[1、2]。



3、与环境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案



森林乡镇建设以花、果及丰富的植物资源,适宜的绿地面积,达到美化古镇,改善气候的作用。片植香花、果树和保健树种,营造森林氧吧,让人们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原有场地中的山水元素的合理利用,以乔、灌、草植物为主体,水为要素,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效果。由花、果、水、山构成的景观、亲近自然,在翠绿碧水河畔,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佳境[1、2]。



4、设计思路



4.1 护镇林带



在古镇外围营造10-15m宽的片林或林带,地势较高处选用樟树、深山含笑、桂花、广玉兰、白玉兰、杂交马褂木、石榴、枇杷、银杏、樱花、厚朴、夹竹桃等树种。在低洼积水地段选用池杉、水杉、桤木、落羽杉等树种[3]。苗木规格:苗高2-2.5m,土球直径:35-40cm。栽植配置:2×2m,栽植密度:2500株/hm2。栽植穴规格:50×50×30cm,拾除穴内石块。土壤条件差的地段加客土。推广应用全冠栽植,不截干截顶,只对二级侧枝进行剪除,适当剪除过密处的一级侧枝,调控过长的一级侧枝[4]。常绿阔叶树摘除85%以上的叶片,每个小枝条留1-2片叶子即可。较适的栽植时间:11月-12月上旬、2月上旬-3月上旬。做到苗正,适当敲实土球外围的松土。在高温、干旱时段做好浇水保苗工作,台风过后及时做好幼树的扶正和加固。2-3年即可恢复幼树正常的生长量,5-7年初见成效。



4.2 35省道至古镇景区入口处的绿化



在35省道至古镇景区入口处的通道二侧,选择桂花、银杏、樟树、广玉兰、白玉兰等树种,按2-3m距离开挖大穴,土壤贫瘠、浅薄处加客土栽植,苗高2m左右,地径粗3cm以上,带土球移栽。在入口处四周,选用红花檵木、山茶花、樱花、红枫、栀子花、石榴红、海桐、黄杨等花灌木,构建小面积公共绿地,或孤植、丛植桂花、银杏、广玉兰、白玉兰等乔木,改善入口处景观。栽植技术、时间、管护等同上。



4.3古镇景区内改造



利用古镇内空置地,设计微型绿地,配置乔、灌、草,孤植或丛植桂花、石榴、樟树。规格稍大的场地铺上当地生命力强的草皮。零星空地见缝插针式栽植桂花、樱花、茶花、石榴、栀子花等,起到点缀之效。保护好镇内古树名木,修建护栏,栽植荫性花、草。



4.4奔切山森林景观改造



奔切山为一座小孤山,位于千年古镇景区与桐江书院景区间,北临永安溪;南边35省道从小孤山脚穿过;东边为敬老院;西边为一古寺院。总面积约3hm2左右。现森林植被为天然马尾松林,林龄不一,林木个体大少各异、高低参差不齐,林中阔叶树稀少,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也有林间空地、荒芜农耕地。拟在小孤山从南往北修一条100cm宽的游步道,铺设石阶,在山顶建一个凉亭。在游步道二侧栽1-2行银杏、桂花、樟树、枫香、木荷、合化等树种,按2-3m配置栽植。苗木规格:苗高2m左右,地径粗3cm以上,带土球,土球直径35-40cm。在凉亭四周栽植夹竹桃、山茶花、樱花、石榴、木槿、红花檵木、栀子花等。在林间空地和荒芜农耕地栽种枫香、木荷,栽植配置:2×2m,苗木规格:苗高50cm以上,地径粗0.5cm,根系发达,无严重机械损伤。栽植时间、栽植技术、管护等同上。在郁闭度大于0.6以上的林地,伐除幼小马尾松个体,过密处适当伐除部分中等木,促成阔叶乔灌木生长,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景观效益,形成小型森林公园。



4.5岩石陈山绿化改造



皤滩镇政府位于岩石陈山脚下,该处为荒芜农耕地和马尾松残次林,这与千年古镇景区的反差较大。荒芜农耕地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选用枫香、木荷、湿地松进行造林。造林配置:2×2m,初植密度:2400株/km2,苗木规格:枫香、木荷苗高50cm以上,湿地松苗高25cm以上;枫香、木荷地径粗0.5以上,湿地松0.3cm以上。造林穴规格:40×40×25cm,捡除穴内石块、草根。木荷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但不能截顶[5]。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敲实、壅土到幼树根除部。郁闭度小于0.4以下的林分,每隔3m割出一条1m宽的造林带,造林带内保留阔叶乔木树种,按2m株距开挖造林穴,其选用树种、苗木规格、造林穴规格同荒山、荒地。栽植时间:2月下旬至3月上旬。



4.6永安溪南侧滩林景观改造



千年古镇景区、奔切山、桐江书院景区均位于永安溪南侧,滩林景观效应与千年古镇景观效益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应于改造。在荒滩、荒地选用湿地松、枫香、池杉、水杉、木荷、樟树等树种,在低洼易积水的地段选用池杉、水杉、落羽杉、桤木、乌桕等树种[3],该地段苗木规格:苗高100cm以上,地径粗0.8cm以上,根系发达,无严重机械损伤。地势稍高地段要求各树种一年生苗木Ⅰ级苗以上。卵石滩地选用湿地松造林,其他土壤类型的地段,采用多树种配苗法混交造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景观效应。其余栽植时间、栽植配置、初植密度、栽植穴规格、栽植要求等同岩石陈山绿化改造。



永安溪南侧河柳、枫杨残次林改造,由于天牛的危害加上采伐的不合理而出现较大面的残次林。伐除残次林中无继续培育意义的林木,对干形较好的阔叶树个体进行修枝,修枝高度不超过占全树的1/2。选用池杉、水杉、桤木、枫香、湿地松进行林下补植造林。采用不规则造林配置,即见缝插针式造林。湿地松宜于林缘处或空旷地栽植,池杉、水杉、桤木、落羽杉适用易积水地段造林,其它树种则应林下补植造林。

栽植时间、栽植穴规格、栽植技术、苗木规格同本章节及岩石陈山绿化改造。经改造后形成湿地森林景观。



5、小结



①千年古镇森林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物种的生物学、造林学和景观学统一和谐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在不同地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常绿树与落叶树混交,形成四季美景,季相鲜明,给人一种愉悦的视觉享受,提高古镇旅游品位。



②充分利用现有的古树名木、森林植物群落、镇旁山体的改造,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提高森林质量,形成稳定性较强、物种多样,异龄复层林。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使森林布局较合理。栽植果树达到观赏和经济收入兼有。珍贵用材树种的选用,达到一林多用的效果。



③古镇森林景观改造后,使奔切山、桐江书院与古镇景点成一条线。永安溪南侧滩林景观形成后,增加了古镇旅游观光点,使到古镇旅游的人有较多去处,开辟垂钓、休闲、娱乐、观光、野营等项目,拉动地域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新洲,卢建国,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营造—马鞍山花果山公园景观规划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2):130-133。

2、朱惜晨,蒋春,黄利斌,苏南水网地区自然型村庄绿化模式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135-138。

3、段晓梅,周庆宏,云南湿地公园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2009.23(4):70-80。

第11篇

它的主设计师便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洁。

初识胡洁,眼前的他,中等身材,衣着简朴,戴着眼镜,显得儒雅谦和,这是记者见到胡洁的第一印象。随着访谈的深入,记者慢慢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才逐渐领悟到这位园林设计师诸多的不平凡之处。

…梦想成就未来…

建筑世家 志存高远

胡洁出生在工程建筑世家,爷爷是位铁路工程设计师,当年曾经主持设计了成渝铁路的建造,胡洁的几个伯伯、叔叔分别在铁路、医学等各自的专业领域也颇有成就。

胡洁的父亲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专业的教授,并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牵头的国徽设计小组的成员。母亲则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副教授。清华园的熏陶使胡洁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清华大学一座座风格鲜明、历史悠久的建筑感染着他,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成为像贝聿铭一样的设计师。

胡洁从小就喜爱绘画,在初中时遇到了曾经师从徐悲鸿等几位绘画大师、绘画造诣极深的美术教师――吴承露先生,吴先生将中学美术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之中。胡洁参加了吴先生组织的美术小组,白天绘制“”的宣传画,晚上就用苏联美术学院艺术专业的课本学习素描等绘画基本功,3年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为日后从事建筑及风景园林规划奠定了基础。

受父母的影响,胡洁对建筑艺术情有独钟,大学本科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自己钟情的古典园林,师从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筱祥先生,继续攻读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

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胡洁十分崇拜并关注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熟知他的关于建筑学、建筑艺术方面的报告和作品,十分仰慕贝聿铭先生能够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在建筑设计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建筑艺术上达到高深境界。

1988年,胡洁怀揣儿时的梦想,远渡重洋,到位于美国中部的伊利诺大学攻读景观学硕士学位。1995年,胡洁凭着不凡的才干抓住时机,进入美国顶级景观设计公司SASAKI设计事务所,迈上了事业的又一台阶。在SASAKI公司,胡洁找到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接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也从小尺度,做到中尺度,又做到大尺度。

1999年,胡洁作为SASAKI公司的设计代表回到中国开拓业务,他参与的项目设计方案在大型投标活动中多次中标,如北京东方太阳城规划设计、广州汇景新城方案设计等,国内风景园林界在了解SASAKI公司的同时,也逐渐熟悉了这位优秀的设计师。

胡洁接受过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美国宏观生态学、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河流流域生态规划等学科的观念和知识,并深受丹・凯利等美国现代派设计大师的影响。多年的实践使他日渐成熟,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在众多的设计项目中,他一直努力尝试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设计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风情。

拳拳报国心 悠悠赤子情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项目开始面向全球招标,时任SASAKI公司驻华业务代表的胡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自己报效祖国、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胡洁做了大量工作说服SASAKI公司, 参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招投标竞赛。SASAKI最终接受了建议,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小组,为竞赛昼夜奋战,胡洁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大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方案中,他们最终形成的自然式中国山水园林定位、中华文明五千年纪念大道、龙形水系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赏,SASAKI公司的方案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之后SASAKI公司由于商业原因退出该项目,胡洁则选择毅然回国,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团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全身心地投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竞标之中。

整个竞标及修改的过程只能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胡洁顶住了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和质疑,执著地坚持,最终迎来柳暗花明,他主持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方案获得了最终通过。 2008年7月初,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首次向公众揭开神秘的面纱。奥运期间,这座被誉为北京后花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多样的设计手法,让八方客人体验到中国山水园林的和谐灵动之美。

…认识胡洁…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成功让很多人认识了胡洁,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胡洁。

听胡洁讲述自己出国求学的奋斗经历、一波三折的创业故事、执著追求的“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让我们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了解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体现着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体现着追求成功、不甘平庸的人生理想。于是,一个丰满而多面的胡洁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

赤子胡洁

建筑世家的成长环境让胡洁不仅从小就喜爱建筑,更让他培养了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操。胡洁不仅推崇钱学森老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更把钱老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楷模。2002年,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回国效劳的强烈民族感,胡洁毅然决定辞去报酬丰厚的美国SASAKI公司高级设计师的职务,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继续完成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和实施。

当问及当初为何如此抉择时,胡洁淡然一笑,谈起自己的初衷。其实,身在大洋彼岸的他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而欢欣鼓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作为旅美华人他渴望能够为国出力。在参与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竞赛时的日日夜夜,强烈的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他夜以继日的工作,通常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压力大到令他在半夜一身大汗中惊醒,但胡洁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用胡洁自己的话形容当时的信念:“就是一种不顾一切想冲上去的感觉”。

可惜的是SASAKI公司半途退出了项目,为了自己执着追求的奥运梦想,为了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最终落实建成,胡洁毅然选择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继续自己的事业。在繁忙的工作中,胡洁经常教育自己的团队,“我不是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一个商业项目,也不是一件个人的成败事情。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洁成功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仅实现了胡洁的职业理想,同时也是胡洁用满腔的热忱,把自己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绘成了北京地图上最优雅大方的一抹绿色,为北京、为祖国筑就了一块绿色的奥林匹克丰碑。

成名之后的胡洁依旧执着于自己为国效力的理想。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之后,他又主持设计了铁岭市凡河新城景观规划设计、唐山南湖生态城景观规划设计和鄂尔多斯青铜器广场设计等多个重要公共项目。

胡洁虽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但他把自己的事业理想放在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结合西方先进技术,打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山水园林上。胡洁把对祖国的热爱渗透入他的每件作品中。在他主持设计的众多作品中都闪耀着“叠山理水”的传统中国园林思想。

2008年7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夕,胡洁专程奔赴陕西黄帝陵,拜谒这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作为一名海外华人,倾注六年心血担纲设计、修建、完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胡洁深感自豪。拜谒黄帝陵,既是告慰老祖宗,也了却自己一名海外游子的多年夙愿。

设计师胡洁

胡洁年少时就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像贝聿铭一样优秀的建筑设计大师。 在国内读大学和美国读研究生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对贝聿铭先生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高深建筑艺术十分仰慕。

胡洁的设计师生涯始于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读完研究生后,胡洁留在学校做了四年的校园设计师。这段时间,他从校园内道路、停车场、绿化带、植物园等项目做起,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师生涯。

进入SASAKI公司之后,随着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胡洁也逐渐从助理设计师成长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用胡洁自己的话说,在SASAKI公司工作的8年时间,使他终生获益匪浅,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从最初劝说SASAKI公司参与奥林匹克公园方案竞赛,到最终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森林公园的主设计师,胡洁将满腔热情都注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之中。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西方先进环保科技的旅美设计师,胡洁将自己推崇的“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充分运用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

建成后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延伸了北京古城中轴线,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着“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梅花香自苦寒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酝酿的过程见证了一个优秀园林设计师的诞生!然而这个过程的艰苦恐怕只有胡洁自己体会的到。

从胡洁任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至今6年多时间内,他率领团队参加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铁岭凡河新城、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内蒙古鄂尔多斯森林公园、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广场等重大项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渐渐在国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先后荣获北京市2007年度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个人奖,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并作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参与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

面对成功后的赞誉之声,胡洁一再表示包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内的成功绝不是某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整个团队合作的结晶。他始终对整个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充满感激之情。而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努力做到的就是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个人的优势,把所有的人的才能和智慧,都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作为设计师的胡洁,才华横溢而又谦逊低调。

教师胡洁

在胡洁给自己的定位里,他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多培养一些优秀人才是他一直努力践行着的理想。

自2003年回国,胡洁就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期间,他不仅要带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前进,还担负着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教授园林技术和工程两门专业课,并指导多名研究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胡洁注重实践,总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调研、设计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训练。他认为科研、生产、教学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只有经过学习、科研、项目实践三方面的实践和锻炼,学生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才。

胡洁非常崇敬钱学森,他还记得钱老最后一次跟人民日报的正式谈话,钱老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系统还不是培养创新型科学家的教育系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死板地去积累知识,而不是创新。大学应该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摒弃灌输知识的应试教育模式。为此,胡洁在百忙之中,在国内国外的杂志发表大量文章,包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杂志发表文章,对自己在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思想进行总结。胡洁希望在自己将来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一线工作退下来后,可以静下心来系统地写几本书,带几个学生,认真的履行自己“为人师”的责任。

普通人胡洁

在事业成功的耀眼光环背后,胡洁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熟悉胡洁的人都知道,胡洁是一个爱动的人。胡洁喜欢户外运动,对爬山、游泳、慢跑和旅行都情有独钟。之前在美国时,他常和夫人到各地旅行,参加各种活动。他认为,到野外旅行,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对设计的提高很有帮助。他喜欢照相和绘画,闲暇的时候就拿起画笔,记录所见所想。但回到祖国后,他和夫人都忙碌于自己的事业,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可以休闲放松。这几年来,除了有一年春节期间陪夫人到澳大利亚度假一周外,他从未休过假。他坦诚地表示,由于自己在家的时间很少,没时间料理家务,对夫人一直亏欠很多。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家庭背后默默的支持和鼓励。

让胡洁最感欣慰的是,父母都看到了自己倾注心血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他(她)们十分自豪。“他们很高兴,父母都是学建筑的,他们一直认真收集各种报刊杂志,剪下所有有关我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报道。”胡洁说,“我的父亲在过世之前,还在森林公园转了一圈,说很为自己的儿子高兴和骄傲。在父亲临终前,头脑不清醒的时候还问我,你做这个项目,是不是为国家争了光?你为清华大学争了面子没有,我说,是。看到在我身上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和梦想,父母都感到非常安慰。”胡洁满含深情地告诉我们。

…胡洁的杰作…

想要更深的了解胡洁,我们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他的作品,因为胡洁告诉我们,他所有的情感和观点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设计里......

大气磅礴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但凡到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人,无不啧啧称叹。感叹公园本身的匠心营造,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荟萃,龙形水系的磅礴洒脱,满园生态绿色的布局......

这个离北京市民最近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是10个北海公园的大小。当你经过北五环时,路旁高大乔木和五彩灌木绵延数公里,犹如置身于一片宜人清新的绿洲中。

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灵魂。在奥运场馆感受了现代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之后,再往北走,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长卷。只见一泓碧水横卧面前,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北面的仰山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山上松枝苍劲、巨石巍峨、溪水潺潺,俯首又可以在人造的大玻璃缸“沉水廊道”中与群鱼共乐。总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我们既能找到使人仰目的震撼,同时又能寻见精神悠游的惬意。

由胡洁主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重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造园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的山水空间具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意境;绵延山水,跌宕起伏,凸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龙形水系”,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含义,将中国龙图腾传向世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使“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更具有历史人文意义,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而精确的总结。另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面应用当代世界先进的景观建造技术和生态环境科技,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战略,形成大量生态设计成果,用科技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园,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为了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胡洁巧妙地将森林公园设计成北京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全园种植450公顷绿地,林木覆盖率达到67%,超额完成北京申奥时的承诺(40%―50%)。全园共种植树木53万余株,年产氧5208吨,年吸收二氧化碳32吨,年树木滞尘4731吨,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绿肺”。同时,在公园的细节设计上还体现人类文明对动物的关爱:公园里建有中国第一座城市内跨高速公路的大型生态廊道和中国第一座雨燕塔。奥运过后,这座北京最大的公共公园已经成为市民的森林和休憩天堂,也是奥运会为北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在国内外荣获了多项殊荣,该项目荣获2009年度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2009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设计类总统奖(一等奖),2008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总统奖(一等奖),2007年度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Torsanlorenzo)城市绿色空间类一等奖,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城市规划类一等奖。同时还荣获了北京市奥运工程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突出贡献奖,北京市奥运工程绿荫奖一等奖,北京市奥运工程优秀规划设计奖,北京市奥运工程科技创新特别奖,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综合成果奖、先进集体奖、优秀团队奖等等。

正如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颁奖典礼上评委所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21世纪世界园林显著成就之一。它大胆的、富有挑战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为耀眼的亮点......

绿色园林城市 铁岭凡河新城

人们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而认识了胡洁,但胡洁却不只等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2007年,铁岭凡河新城项目,胡洁受邀担任核心区景观规划主设计师,不久他的又一件杰作诞生了。

铁岭凡河新城,是东北第一座水城,是我国第一个以河为城市中轴线的城市。胡洁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自然基础条件中的山水资源“弯转前行在新城中的凡河、作为候鸟迁徙地中间站的莲花湖湿地、东部凡河发源地的山区”,因势利导形成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构图。具体做法是:将凡河河水通过人工挖掘的渠道引入到北面的莲花湖湿地,作为湿地的补给水源,在凡河、天水河和东侧的高速公路两侧建绿化隔离带,在这两水一路的绿带的南侧交点处挖湖,命名为“如意湖”,在北部莲花湖周围利用南部挖湖的土方围湖堆山,命名为凤冠山,这样就形成了“两条碧水穿城过,十里湖山尽入城”的新城绿地格局。这样人工山水就起到了对自然山水的补充作用,展示了一幅“龙首凤冠,两湖一轴正礼乐”的充满中国山水情调的新城格局,达到了胡洁一直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境界。

铁岭凡河新城中的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项目荣获了2009年第七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举办的国际风景园林奖的地域改造景观设计类的二等奖和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城市规划类三等奖。铁岭凡河新城核心区景观设计荣获2008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化腐朽为神奇 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

此外,胡洁还主持设计了河北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景观设计。这座被誉为从废墟中生长出的城市在治理之前,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城市生活和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污水任意排放,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垃圾场。

如今再走入南湖,一片片树林绿意盎然,起伏的山丘绿草如茵,波光粼粼的湖面游船荡漾,气派的广场时尚现代......怎么也不会让人想起这里曾是垃圾成山、污水遍地、私搭乱建的采煤沉降区。胡洁就是使这里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胡洁在规划设计中,将场地内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以保留、恢复、重建原有景观要素――山体、水系、湿地为主,遵循中国传统园林“道法自然”的设计原则,有意识地对原有构景要素加以改造和再创造,从而打造出一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和谐生态新城。胡洁的杰作还有很多,青海省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鄂尔多斯东胜区森林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福州大学新校区景观方案设计......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胡洁匠心独具、天人合一的智慧灵光。

“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特色的城市之道

“山水城市”由来

胡洁设计的作品,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代表,都秉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到处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城市”理念。可以说,他是一个“山水城市”理念的大力推崇者和践行者。

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最早可回溯到1958年3月1日,当时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

在钱老的晚年,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城市的建设,他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思想,他把中国未来的城市描绘为“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要让城市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要让城市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

1984年11月21日,钱学森先生写信给《新建筑》编辑部,提出构建“园林城市”的问题。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在给吴良镛的信中,明确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992年10月,钱学森收到《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城市科学纵横谈》一书后,在给编者、建筑学家顾孟潮的回信中,再次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中国要建山水城市的迫切愿望。他说:“现在我看到,北京兴起的一座座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去到房间则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

“山水城市”的忠实实践者

对“山水城市”概念,胡洁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是按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和诗情画意等原则来营造的, “叠山理水”艺术是传统园林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人的品格紧密相连,好的山水让人赏心悦目,也能陶冶性情。中国人在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体现了与大自然相融相生的美好愿望。中国造园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胡洁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在城市的选址与规划上对山水的重视也非常突出,大多城市的选址首先也是考虑城市跟山水的关系。《管子》里面有一句话“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沟防省”这里讲的就是城市跟山水间的关系。中国许多有名的城市都依山水而建,或将山水也包括在内。例如秦都咸阳,它将周围整体的自然山川形胜纳入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是“覆盖三百余里”的超大规模的自然山水结合的宫殿建筑群。古都北京、杭州等都是具有理想风水格局的大环境设计思想的典范。

胡洁深入理解了“山水城市”的理念,他把“山水城市”之道总结为:第一,尊重现有自然条件、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第二,尊重历史和地域性特色;第三,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第四,为人民大众服务;第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传承中华文明。胡洁认为,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模式其实就是处理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胡洁认为,“山水城市”诠释了中国人的山水情节,是21世纪中国特色的城市之道。我国未来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借鉴我国传统“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采访结束时,当我们问起胡洁未来的打算时,胡洁站起身来,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坚定的说到,“我个人的理想就是不断做精品,把城市打造成一个个大园林。将来等我们在国内成功之后,把我们中国的园林设计理念推向全世界”。

第12篇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 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 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 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 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 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 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