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08-07 17: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1篇

摘 要 体育教育是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只有在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分析研究高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特点,可以明确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在分析探讨中寻找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为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本质特征 发展方法

素质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素质。高校的素质教育是建立在中小学教育基础上的。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素质的重要窗口。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已经不单单是改革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教育方式之一。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强调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高校中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人格,承认个性差异,通过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使每位学生学有所成,奠定人生的基石。

(二)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提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摒弃了旧的教学观念,一方面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发展,同时也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习惯进行培养,立足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加强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重点突出“全面”。高校体育教育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发展,将教育方向做了调整,转向了“育人”,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目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基”的学习、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习惯、文明的体育行为、系统完善的体育文化知识。

“三基”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其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强调学习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基本技术的学习主要包括了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基本技能是能够灵活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体育能力主要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其中包括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批评能力、自我适应能力。这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要主要培养的能力。体育意识主要包括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和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思、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律意识等,其中终身体育意识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体育习惯是指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文明体育行为包括很多,如在赛场上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遵守比赛规则和纪律,顽强拼搏、奋发图强、还包括竞技场的体育行为,用正确心态看待比赛结果、自觉控制情绪与行为等。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

三、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育的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只有教学观念得以改进,体育教育工作者才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去组织设计体育教学,在教学能够从各个方面考虑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在操场进行动作练习或竞技训练,采用了知识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目标设置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注重传授学生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

目前高校体育注重技能学习和竞技训练,缺乏体育与健康的关联。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应该调整课堂设置,加入相应的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适当调整课堂内容,渗入以前很少关注的非智力因素,重点是“三基”的学习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全面推动学生的素质发展。

(三)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课堂一般以“填鸭式”教育进行,学生处于较为的被动的位置。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目前由于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在师资配备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有的高校一级十几个班级仅配备一个教师,这样教师的工作会做的尽善尽美吗?要想改善这一现状,首先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士,强大体育教育的队伍。其次高校要顾及教师进修、拿学位、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的申请和使用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它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该进教学模式,从各个方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忠元,向洪.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21-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的理解,基本趋于两种解释:素质既指人的先天生理心理禀赋,又指后天习得文化的内化而成的素养,所以素质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先天生理心理禀赋与后天获得的文化素养的“合成”结构;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合成”结构达到某种质量水平,具有某种价值指标意义。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等方面,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发展,忽视素质教育,造成个人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而具有独特功能的音乐欣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可以激发与深化受教育者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中审美活动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愉悦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它通过以情感人、以声动人的方法,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可以用音乐情感培养出具有音乐情商的人。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的教育作用也是其他艺术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三、高雅艺术进校园

普通高校都很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过程中,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就中央民族乐团赴河北大学专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普及民族音乐艺术的音乐会进行介绍高校中如何普及音乐艺术教育。

2011年6月3日下午,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庆建党,迎校庆”中央民族乐团赴河北大学专场演出在我校多功能馆举行,前来我校的中央民族乐团是由庞大的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合唱队组成,拥有一批卓越的艺术家盛装出席。乐团团员娴熟的乐器演奏技巧,悠扬动听的曲目,令到场观众如痴如醉。整场演出包括管弦乐、二胡演奏、笛子独奏、琵琶独奏等11个国内外经典曲目,让全场师生观众尽情享受了一场民族音乐的盛宴。演出在民族管弦乐曲《庆典序曲》中拉开帷幕,艺术家们用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演奏技术诠释着乐曲的内涵。由国家一级演员唐峰领衔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国家一级演员张斌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曲调悠扬,委婉动听,令观众如痴如醉;以西洋乐器大提琴与民族乐器二胡合奏的流行歌曲《台》,新颖又独具风情,引来不少在场大学生的低声合唱; “2009年星光大道无冕之王”陈建强带来的原生态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抑扬顿挫,浓郁的陕北风情使现场气氛一度陷入,高雅艺术以美的形象、美的韵味、美的形式感染了每一位现场观众。一个半小时后,11首歌曲演出完毕,但精彩的演出使到场人员意犹未尽,自发站起热烈鼓掌。曲毕,在观众的邀请下,乐团又加演了《花好月圆》及《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和积淀,蕴涵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内容,这此民族音乐的盛宴正是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普及与当代大学生,并给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起到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同学们在走进民族音乐殿堂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为进一步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自身修养,从而培养和塑造高尚的人格、纯洁的心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实施以及教育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介绍,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军队 医学生 人文素质

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很多院校的广泛关注,一些院校相继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部分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之外增开了系列“人文讲座”,有的院校还有学分规定,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军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距离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1]。为落实总部关于开展素质教育的精神,把素质教育深入教材、深入课堂、深入各级领导、机关人员及教、学员的头脑,是摆在军队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在工作中的经历,在新形势下对培养军队医学学员应具备哪些素质,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以作探讨。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人文素质的定义在各类文献中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本质是基本一致的。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起核心作用,这是因为,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们的人文精神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人文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概括的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前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导这种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

(二)人文素质是时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等,这使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

(三) 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人文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目前不少军队院校仍过多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员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我们军队院校也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2]。人文素质教育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形成创新精神,即可满足医学生的心理要求、知识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应了时展下医学生培养的要求。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未来医疗实践的需要

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技术的应用中。医德和医术是同等重要的,仅仅掌握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面对患者,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人文素质时刻体现在医疗服务过程是否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体现在医生是否这正“关爱生命”。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

(三)加强人文素质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也带来了医患关系的变化。医患关系变成相对平等的主体关系,在这种医患关系中,医学实践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医疗活动背后还是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各种社会因素。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出炉医疗技术力量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医生以及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3]。

(四)加强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促进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使大学生在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总之,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军队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努力为我们军队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杰等.浅谈军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继续教育.2008,10.

第4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不断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份子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教育事业经济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历史短,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旅游教育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素质教育不深入、教育模式不灵活等诸多的问题,从而造成高等旅游教育规模效益差,旅游教育水平一直比较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和旅游教育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旅游教育不得不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旅游职业人才。目前我国在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岗位技能培训等都存在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竟争需要的问题。特别是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问题。由于旅游专业人员素质问题引起的旅游纠纷事件屡见不鲜,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旅游素质教育进行反思。旅游教育的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这是我国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偏低的关键症结之一。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问题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主要内容。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个体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基本素质综合提高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片面地培养某种专业的人才,如:经济人、技术人等等,而是要培养综合人才,培养人在心理、物质、精神、价值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一般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而职业素养一般是指专业素质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文化素质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它只是在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性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专业教育,但决不能代替专业教育。在现代旅游教育中不仅要注重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注重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

(二)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失问题

(1)旅游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服务行业的最主要的就是做好旅游的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旅游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目的,不断的适应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在的很多地方旅游高校对旅游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不少的高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关起门来教学”的现象,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几乎没有联系,这使得高校旅游教育只是停留在陈旧的教科书里面,陈旧的教学模式、陈旧的课程设置使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只是纯理论的学生,没有实践能力,教学内容与行业的实际情况脱节严重,旅游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自身的特点是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要与现在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服务的要求是协调,所以,旅游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转变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旅游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模式僵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在的高校旅游教育中旅游教师大多数并非旅游专业教师,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受过旅游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而且他们很少外出进修、考察、参加学术交流,这使得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只局限在教材中教学,与现实、实践脱节严重。而且大多数的旅游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传统的旅游教材侧重理论性的内容,教材内容陈旧、没有针对性,而且以实际的结合很少,不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需要。此外,高校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针对性差,缺乏“实用性”,与学生毕业后必须从事的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不利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3)旅游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显能轻潜能,学生服务意识差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智商、轻情商的现象。所谓智商教育就是指教育过程中的对教育对象知识能力的培养。情商教育就是指对教育对象实践能力、应变外界变化、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旅游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现象更为严重。旅游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传递感情的服务行业。对于这个行业,情商在行业中的作用要高于智商。而现在的旅游教育则是重智商、轻情商,这与现代旅游业的需要向背离,不利于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在旅游教育中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不够深入,学生没有意识到旅游业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职业理念单薄。所以,旅游教育必须不断的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我国高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的措施

(一)现代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的构成

(1)健康的身心是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

健康的身心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心理是否健康对素质教育好与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素质是一人的本质为核心,与认知、情感、需要等特质相协调的心理机能的组合。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是具有自信、自立、自尊、积极乐观等品质,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随机的应变、自我调节能力较强。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学生应该是积极乐观的,用乐观的、自信的、热情的态度去与人进行交流,传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在实际中,旅游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尽如人意,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意志薄弱、情绪浮躁、缺乏自信、人际关系不融洽。这就要求高校再旅游教育中不断的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的有用之才。

(2)智慧品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不断的增加,这使得旅游教育必须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但是,我国现行的旅游教育模式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高校旅游教育应该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智慧品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高校旅游教育中加强学生智慧品质的培养,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的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3)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灵魂

旅游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旅游业发展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旅游专门人才。所以,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是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还要有竞争观念、服务观念、法制意识等,它是培养学生精神力量的核心。但是,现代的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轻思想品质教育的现象。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较低,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教育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培养与教育,以更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的方法

(1)更新旅游教育观念,明确培养层次、专业定位

旅游专业是一门以实际经验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在旅游的教育中应该是情商多于智商的教育。但是,在现代的旅游教育观念中,很多的高校盲目的把旅游教育等同于其他专业的教育,采用统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在下面记录,这种“黑板上种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根本无法直接地接触旅游这个过程,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其教学完全与实际,与旅游专业的教学特点相背离。所以,要改变和更新旅游教育的观念,这是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起点。更新高校旅游专业的教育观念,明确旅游专业的定位,旅游专业的自身特色,使得办学、教学思路更加的清晰,从而培养有针对性的学生,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是否有优秀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育水平的高等。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应该不断的根据经济的需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旅游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服务行业,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应该更加的注重实践的方面,不断的提供教师实践的能力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并不断的加强与旅游行业、企业的联系,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动态,开拓视野。同时,教师还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个性,培养自信、自立、创新意识的学生。此外,高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优劣。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旅游专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设置,既要有专业的知识课程,又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素质教育是现代旅游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旅游专业应把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人际交往技巧等职业教育融入到学生课程教育中,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培养出具有个性和人格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旅游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学生对旅游专业认识、认知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的旅游教育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须。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延用传统的旅游教材,教材内容陈旧,很多新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涉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在旅游专业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和更新。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专业,其是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形成为目标,这就要求旅游专业在教育内容上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深入、扎实,又要保证专业知识的新颖、前瞻。同时,增加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实践是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程教育之外,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的去接触和感知旅游这个行业,培养他们职业意识和素养。有了创新的教育内容,就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从而更好的促进旅游专业的教育。创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我控制能力、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教育方式,从而适应现代教育内容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专业的人才。

四、结语

总之,我国旅游事业正在蓬勃的发展,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不断的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断的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智慧的品质,还要提高他们的竞争观念、服务观念、法制意识。从而不断的加强他们综合素质,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娇.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 李炳首.旅游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 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并且将立德树人当成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设置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程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基本素质就是具备一定普遍适应性的素质,包括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前提;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人"所具备的素质,满足职业岗位素质的需求。针对职业素质而言,其不仅具有共性特征,还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共性指的就是全部"职业人"均要具有的相关素质,例如,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个性指的就是某类职业或者岗位所具备的相关素质。其可以具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素质表现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分门别类。根据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而言,需要对其课程进行科学设置,不要只是局限在一种模式中,而是要针对素质教育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等特点进行设置,对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对教育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设立专门的素质课程办公室,由此办公室负责开设素质教育课程的才、统筹安排,之后各院系根据相关要求展开执行。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对学生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自信、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发挥创意,并且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除此之外,通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掌握适应不同岗位的心理素质与相关技能,并且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工作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自身素质水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考核体系

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考核体系是多元化的,一定要真正落实"三公三合"原则,也就是公开、公正、公平、合法、合理、合情。在开展素质教育考核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等方面的重视,可以对学生的素质扩展与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展现,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在建立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以及计划层面进行充分的衡量。学生的表现考核主要包括课堂练习、活动参与、测试、自我评估等;学生的计划层面考核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考核等。同时,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相关实践活动当成是科技创新部分的考核;以学生的党团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各种资格认证等内容当成是素质拓展部分的考核;以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评价当成是校外实习的素质考核,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素质与业务素质。其中,职业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工作的纪律、出勤、职业道德等方面;业务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技能掌握的熟练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就可以根据教师、学生、企业的评价内容,了解各评价的权重,确保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建设全面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对其育人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院校党委不只是要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相应的重视与改进,还要对校园的人文环境进行相应的建设,努力构建出一种健康、轻松的育人环境,以此来促进校园环境育人作用的充分展现。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物质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有效的协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而为校园建立一个完整的文化环境。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主要就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的,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主要体现在文化创造力与文化凝聚力这两个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精神建设,可以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进而进行不断的进步与超越。

首先,在建设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其建设目标就是精神文化,而其建设的载体与途径就是物质文化。加强对校园教学设施的改进,强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场所,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活动,创造一种轻松、越快的教学环境,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其次,在建设育人环境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精神文化建设,也是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被所有教师和学生认可的价值观、文化观、世界观等意识形态以及校园的历史传统,主要集中体现了校园建设的本质与精神风貌。最后,在建设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主要有学校已有的规章制度、传统等内容,是确保校园能够正常、有序运营的可靠机制,也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可靠体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素质依靠的是培养,能力依靠的是训练,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重点培养,促进课堂教学、校内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面的结合,形成比较健全的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玉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08).

第6篇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人文

艺术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35-02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质较低是其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此,应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广西科技大学结合临床岗位的素质要求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点,进行了构建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医学院校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管理艺术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家庭化和医务人员的审美观与人际沟通艺术,以及手术的工艺等都渗透着各种人文艺术元素。这种变化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人文艺术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们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也提出:人文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地位。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有助于启发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强化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建立“普及型与提高型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普及型”即把艺术类课程列为选修课,让学生选修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并以观赏、讨(评)论、讲座、体验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型”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以课外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职业礼仪培训、艺术讲座、艺术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1.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广西科技大学于2007年7月将艺术鉴赏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2个学分(总课时32,其中理论12课时、实践20课时)。

2.课程内容。由于学制为三年的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二年、临床实习一年,而且医学课程繁重。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方面的精力投入更显不足。为了解决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与人文艺术课程开设所占用专业教学时间的矛盾,主要结合医学职业特点,开展教学内容的重整:(1)美学与医学。根据医学审美原则对医学生进行自身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在传授美学和医学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参与医学审美实践,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和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能力。主要内容有:美学基本原理、医学美学基本知识。(2)视觉艺术与医学。视觉艺术是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美的载体,与医学具有广泛的联系,在医学领域,视觉艺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并在教学、科研、医疗中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视觉艺术基础知识与视觉艺术作品欣赏、觉艺术与医学、色彩学常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基本技能训练。(3)音乐艺术与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作用在医疗中也得以体现。主要内容有:基础音乐知识与音乐鉴赏、合唱训练与指挥、“音乐治疗”的发展动态和基本知识。(4)文学艺术与医学。“文学”作为医学人文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医用文书写作更是伴随着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始终。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学”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并以此促进、发展“文学”、书法等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内容有:文学基础、文学赏析、医患语言交流技巧、医用文书写作医用文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硬笔书法赏析。

3.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艺术欣赏采取大课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及围绕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等实践环节采取小课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艺术在为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进行观察、模拟练习。同时,在教学中本着“艺术与医学”相融的原则,强调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的融合,将艺术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即医学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艺术类教师结合医学要求开展艺术教学。如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舒适性为原则,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中,把“操作者个人形象准备、服务时与对象沟通效果、操作动作流畅情况”等内容增加到临床医疗、护理操作及医技操作项目中。

(二)发挥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作用。课外艺术活动一直都是学校艺术实践的重要部分,是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以大学生艺术团、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手工协会、鼓乐协会、戏剧协会、吉他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棋类协会等学生艺术社团为依托,以举办包含舞蹈、服装设计、中英文演讲、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戏剧、综艺、征文、主持人、国旗法知识竞赛等大赛和影视展播、影视评论、艺术讲座等多项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开展课外人文艺术教育。并本着“以赛促技、以技促艺、以艺促德”的活动理念,开展医学生职业形象大赛、医学职业礼仪比赛、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口腔工艺技能操作比赛等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竞赛类项目。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岗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评价体系结构、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岗位素质要求的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学生自评、校内课程教师评价和临床(实习、用人单位)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课内评价、课外评价、校外评价方式,强调实际工作的体现,最后形成一个人文艺术综合素质得分。在编写《医疗技能操作考核手册》中强调医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增加人文艺术方面的考核内容,体现对医疗操作时的仪态仪表、语言沟通、动作的流畅性等要求,使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教育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四)加强师资队伍与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和基础建设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

1.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师资队伍的水平关系着教学质量。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艺术教育师资的不足,也存在着人文艺术教师与临床分离及医学教师人文艺术素质缺乏的现象。广西科技大学自2000年成立了医学人文艺术教研室,由4名毕业来自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和5名来自医学教育、医学临床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负责完成日常的课程教学任务及课外实践、训练和辅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医学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素质的互融性,通过利用假期的对医学教师的培训增加人文艺术培训内容,对医学类教师进行人文艺术教育培训,派送医学类教师参加校外医学礼仪相关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书法、演讲、医学礼仪、绘画、摄影等比赛,提高医学类教师的人文艺术素养;安排艺术类教师参加医学专业听课及参与医学类实践操作考核,增加艺术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

2.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学校建有艺术练功房和馆藏的中国名陶、名瓷、玉器、奇石、铜器、字画、工艺美术品等上千件各类收藏品的人文艺术馆,近两年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内外艺术品展览、笔会及书画比赛等活动45次,共接待参观4000多人次;与柳州市书法院、文联、柳州市书法院、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等3个单位签订了人文艺术教育基地协议,为师生拓宽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实践场所。

(五)加强教学研究。多年来,广西科技大学教师在完成繁忙的教学、训练、辅导等工作外,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由广西科技大学教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校规划教材《艺术鉴赏》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院校特色规划教材《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已在医学院校中应用。教师积极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主持完成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改成果三等奖,承担人文艺术教育研究课题4项。此外,教师多次受邀担任柳州市各类礼仪文化艺术比赛评委,为人文艺术教育的开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重视和加强人文艺术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文艺术教育已成为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90.18%上升到98.66%,毕业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在区内外医疗单位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杜华,刘理.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2]沈菀真,蔡竹,杨文波,等.谈医学院开设人文素质类等选修课程的重要笥和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3]黄明智.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4]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9)

[5]沙涛.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徐盈.医学与音乐的关系之我见[J].广东医学院报,2002(5)

[7]刘德义.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书法艺术课程的必要性[J].浙江医学教育,200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MS289)

第7篇

从作者对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发文量来看,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李武和武汉大学的宋琳琳,两人均著有5篇论文。其次是中山大学的朱伟丽和江南大学的彭奇志,均著有4篇论文。青岛农业大学的张格丽、东北大学的陈艳梅和天津师范大学的高洁分别著有3篇文章。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的李武和武汉大学的宋琳琳是研究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者,但从发文时间来看,李武的发文时间较宋琳琳早,并且研究内容较系统。从作者所在单位的分布来看,排在前10名的大学依次是武汉大学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9篇;排名第二的为中山大学,共6篇;之后依次是北京大学5篇,江南大学4篇,青岛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均为3篇。以上数据说明,武汉大学不仅有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还有一个该领域的研究团队,是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学术带头单位。其它高校仅为一个或少数人对在线信息数据教育进行研究,学术力量略显薄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

2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式

从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中,通过对文献主要内容的整理分析,得到研究者对在线信息素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例分析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对比研究、网上和问卷调查研究、实践研究和相关技术研究等形式。

2.1国内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IL)I研究现状的对比研究

李武在对美国和香港地区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站中的用户指南、课程设置等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他认为将美国和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与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即可弥补在此领域的不足,也可以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向海华在论文中,通过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美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内容特点,以及服务指南、在线课程的开设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宋琳琳在文章中对20所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后,总结出美国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并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丰富形式、合作共享、增强对教研活动的支持和建立健全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建议。

2.2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和实证研究

刘二稳调查了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发现山东省50所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形式和手段单一、教学活动缺乏互动性、教学内容匮乏和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等不足,并针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议。王慧利用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方式,对“211工程”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内容、媒体形式、开放程度、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211工程"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信息素质标准、进行统筹和规划、改进教育内容、结合专业教育、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和注重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五点策略,用以改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2.3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研究

武汉大学的黄如花教授结合所在武汉大学利用Blackboard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丰富平台内容、增强平台的交流功能、增强平台友好性、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五个方面,详细的论述了国内在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应该注意和完善的内容。江波等在《基于开源软件Moodle构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一文中,详细地分析了Moodle构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的可行性,指出了Moodle在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的优势,并对平台的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考试管理、在线交互等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2.4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技术研究

陈淑珍在文中指出,将Web2.0技术引入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中来,有效的对现有学习模式进行了有效转变,即Web2.0支持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在教学中的角色分工不再明确。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并能够由多人参与完成教学活动并进行知识分享。丁青等认为,Lib2.0技术的应用使在线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博客、RSS(站点摘要)、网摘、SNS(社会网络)、Wiki(百科全书)等。在Lib2.0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在线信息教育活动中,就为合作开发和共享在线信息资源实现了可能,并通过在线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3中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未来的思考

第8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普遍关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引导、保证和促进顺利实施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路子是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 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正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它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方法、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劳动技能、学会创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是顺利实施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他也不能更好的为集体、为国家服务,更谈不上作什么大的贡献,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正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的今天,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品德教育才可知可感,体现有血有肉,学生才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只有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品德教育才能潜移默化,做得扎实有效,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优良品德,经得起实践经验的严峻考验和锻炼,产生判断走正确方向的能力。从而可知,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明辨是非的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与品德不良者保持一定距离,决不能沾染坏习气、坏作风,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学生,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好本领将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二 教学中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学风的保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长身体、增知识、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单纯、好学上进、对未来充满幻想、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品德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品德的教育,以基础的道德行为和养成教育为重点,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思想品德工作的规章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针对现在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狂妄自大、我行我素的特点,进行及时的品德养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养成,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人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教师对青少年学生从最基本的学生自律、待人接物、文明言行、仪表仪容、尊老爱幼、遵章守纪、社会公德等主要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和基础的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三 教学中坚持正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要求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孤独、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正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校园内升国旗、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影片、大唱革命歌曲、学习先进英雄事迹、举办墙报专栏宣传、鼓励每人做一件好事等有益的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守纪和革命理想的前途教育,使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怀,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的坚定力,真正发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信息素养教育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第五,系统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提出包括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多元信息互动社区的内容设计与平台构建策略,梳理出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指标体系。

第10篇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什么?评的是素质和创新。

从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现状来看,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要对孩子从小进行公民素质的培养。公民素质教育,即现代国家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素质形成的规律和需要,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对本国公民所进行的提高人的质量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国家依法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或者说教师代表国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很明显,这种国家法定的教育不是等儿童成人之后才进行,而是从儿童进入学校时起就应依法对其进行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掌握、必须具备的有关心理、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即公民素质教育。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人缺乏素质的表现,被世人所不齿。如果我们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现象也许会少些。

以感恩教育为例,虽然我们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也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现今“感恩”的理念被渐渐摒弃。特别是如今的独生子女,虽然礼貌上知道何时该说“谢谢”,但却很少有人内心充满感恩。现行的《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较笼统,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细则,这样孩子们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老师评价起来也有依据,孩子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创新教育的现状如何呢?我国的教育过多地注重学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的培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尽管多年来教育部三番五次地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仍有很大的缺失。当然,这个责任并不仅仅该由学校承担。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职责,学校、家庭、社会,哪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我们来看看美国中小学的创新教育。美国的学校要求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能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其实在这种表面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教师重视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称为“阿尔法”计划,用以点燃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内容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难题,教师汇总分析后,列出可行题目。学生分成小组,自行选题,然后分头查找资料,写出报告,有的项目还可付诸实践。到大家都完成课题,再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的知识从固定范围转向大范畴、大概念和社会体系。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摸索出适合孩子的创新教育之路。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总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什么?良好的素质和非凡的创造力。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采用养成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说理教育、情感教育、规章制度教育、体验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各自不同侧重点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创造力更需要这样的人。

第11篇

一、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信念和激励基因及认识能力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内在条件。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视学生为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

比如,没有良好的想象、思维、注意能力,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很难奏效;没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分析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很难发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状况,这就要求现代教学要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动学生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目前,不少中小学生时常出现心理障碍,如厌学、焦虑、青春烦恼、孤僻、自卑、早恋等心理异常表现。很多少年儿童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缺少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有些学生则做出莽撞的事情或走入岐途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预防和矫治儿童的心理问题。但这不是单纯靠思想教育而能奏效的,因此,仅从这种意义上讲,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来抓。

4.培养心理素质是塑造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的中国,将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时代。高科技要求人们要有高智力的头脑;高效率要求人们办事、工作要高速度、快节奏;高竞争要求人们要经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这种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时代特征就要求现在的中小学生——21世纪的接班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结合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应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尤其是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几种认识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形成的。有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科教学,如政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意志,锻炼耐力、毅力;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等等,这种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经常的,也是有效的。

2.结合课外阵地进行环境育人

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课内环境——课堂教学外,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外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文化氛围等等。人的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因此创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格外重要。校园环境十分重要,学生天天接触、日日熏陶。优美的校园环境,比如一进校门有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立雕、浮雕栩栩如生,绿树、鲜花竞相辉映,使学生心情格外舒畅,一入校就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和兴趣。这种美化、绿化、净化,清新和谐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环境也不可忽视。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孩子的个性培养方面更有显著地位,正确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从小形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宽容豁达、明辨是非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被经济大潮冲击的五彩缤纷的社会里,学生要接受什么,摒弃什么,是不大容易分辨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除了有社会舆论的导向还要有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使学生排除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干扰和不健康社会行为的干扰。要组织学生有目的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部队、用正面的典型英模事迹等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唯物辩证的观点和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是社会环境的特殊作用。3.结合心理保健课和心理素质讲座进行专题教育有条件的学校都应开设心理保健课,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专门课堂。要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师,通过心理保健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心理常识和心理自我保护方法。

在这里可以系统、规范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及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这也是作为教师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心理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是一种灵活、实用的教育形式,可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更有深度的心理健康知识。

4.结合活动课进行综合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目标 来源 价值取向

一、素质教育与课程目标的含义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其含义表述虽有多种,但其包含的内容基本相同,即“素质教育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我国自“废科举、兴学堂”以来,一直沿袭着近代划一化、规格化的“工厂型学校”制度,也即应试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以追求分数为目标,以单一的评价体系为标准,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而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是要培养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对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正确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是对应试教育进行的根本性改革。课程目标由于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需求、对知识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中的课程目标应体现出人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来源

关于课程目标,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现代教学论认为,除上述三个来源外,还应对自然整体进行研究。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也应当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受教育对象,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虽然教育是要把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但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等。课程作为教学的关键因素,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然,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其现在,还要研究其将来,研究其现在与将来的不同接受能力,以及如何衔接和培养其能力发展等问题。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经过一定的努力便可达到更高一层的发展,这为课程目标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因此,对学生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对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情感的形成、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个性养成以及学习发生的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的职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学科的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完成。学生通过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使新旧知识经验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能力与品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是各学科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对各学科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等内容的学习,逐步形成与发展相应的能力与品德。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科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学科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二是这门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学科专家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等内容的掌握具有权威性,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听取学科专家的建议。但事物具有两面性,每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虽然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与包容性,但大多情况突出自己从事领域的重要性,致使课程过于专业化。因而确定课程目标时,从学科角度来说,应首先考虑本学科对于学生能力与品德形成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内容。

(三)对社会的研究

一般而言,学校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将社会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使知识的再生产得以实现。从个体发展角度而言,个体在出生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无论如何也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个体需要从自然实体转变为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实体,人的这一社会化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个体和社会都需要教育,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对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需求,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成长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四)对自然的研究

人不仅与社会密不可分,而且与自然息息相关。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如果说课程目标中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促进社会的发展,那么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但由于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从而导致社会发展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这样的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健康需要依靠环境,人类与其他动物存在于一个世界,与自然和睦共处对人类、对环境都有益;必须考虑全人类的利益,有效地使用资源;生产系统的生产力是有限的,无限地开发将给人类带来贫困和毁灭;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造成的,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任务。”

三、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体现出不同的人、不同的集团或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如此。在当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课程目标应体现出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发展潜力和需要,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教育应利用这种差异优势,在满足学生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实施人人都能接受的、适合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读写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统一。

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并不是否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相反,只有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才能与社会和自然更为和谐地统一。因为,社会是复杂的,它具有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内容,其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具有个性的人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人具有差异性,不同人的发展需要有不同的条件,社会正好能提供这一条件。人与社会相辅相成,在和谐中互相不断向前发展。再者,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只有每一个个体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因此,确定课程目标时要体现出社会价值取向。

自然环境是人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最根本的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条件。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发展的主要内容。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使人倍感舒适和愉快,从而能够让人自觉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反过来,只有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能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为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良好环境做出努力。因此,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体现课程目标的自然价值取向。

总之,在确定素质教育课程目标时,应以整体的观点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切实考虑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和谐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