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5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市场对有机蔬菜的需求量就更大了,这给有机蔬菜的种植带了很大的挑战,未来有机蔬菜种植要在保证蔬菜绿色无公害的基础上,增加区域内的种植面积,提高蔬菜产量。
1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必要性和种植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截止上一次的人口大普查,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4亿,有机蔬菜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我国在有机蔬菜种植技术这块还是比较成熟,但是,在管理监督、实施方面还比较欠缺。
1.1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必然性
与传统的蔬菜种植技术相比,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有着市场需求上的优势,而正是因为有机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普及度要求高就非常高,那么未来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将更加有针对性和区域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蔬菜品种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都不一样,不会像目前那么笼统,其发展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1 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蔬菜的种植也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传统蔬菜种植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了,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蔬菜种植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进行无公害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蔬菜的种植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1.1.2 市场要求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现代社会,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更加的高了,对养生食品越来越关注,生产和销售更加健康的蔬菜才能符合市场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生产出更加绿色的蔬菜。
1.2 有机蔬菜种植现状
我国在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研究上成果繁多,但对种植技术的运用、普及,以及对蔬菜有机种植的过程还缺少监督管理,其种植现状主要如下。
1.2.1 成果推广不到位
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推广不到位主要是推广资金不足以及个人思想狭隘的影响,一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从研发到推广要经过不断的实验和科学推理才能投入市场,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资金问题,相关的种植设备无法落实,加之一些人狭隘的思想,技术成果难以实现共享。
1.2.2 种植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还要加强技术落实监督管理,抽查有机种蔬菜种植是否符合规范,定期的抽查蔬菜质量,检测其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蔬菜坚决不予颁发有机蔬菜标志,不允许以有机蔬菜名称上市销售,但目前的有机蔬菜种植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好。
2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优势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必要性没决定了其发展的优势,其优势主要有2点。
2.1 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有机蔬菜种植概念发起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速的,目前,我国的有机蔬菜不仅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销售到了亚洲、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有机蔬菜的市场需求大,愿意进入行业发展的人就多。
2.2 有机蔬菜技术普及平民化
由于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壤质量要求高,因此其种植的地区都是一些没有过度开发的农村地区,所以,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比较平民化。
3 如何规范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蔬菜的种植包括选种、育苗、入土栽培、生长期管理、收获期管理等几个步骤,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管理和革新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3.1 有机蔬菜选种
有机蔬菜的选种一定要选择非转基因蔬菜的种子,种子是不能用化学物质处理的,还要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种子,只有这样的种子才能符合有机蔬菜的种植要求。在后期的培植管理过程中,使用这样的蔬菜种子抗病害能力强,对土地的适应性强,不容易生病,那么对蔬菜进行杀虫抗病喷洒的农药剂量就会大大的降低,由于选择时没有采用药物对种子进行处理,也会从根源保证蔬菜的绿色无公害。
3.2 严格把关种植基地选址
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一定是要在青山环绕、绿水环抱的地区,不能选在土地过度开发或称近期内使用过农药的地方。在选之前,需要严格考察备用地区的土壤质量,检测其中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实地考察种植基地周边地区的环境情况,检测周边的河流水质是否无污染,周边是否有大型工厂分布,人类居住污染大不大等等,总之除了要考虑种植基地周围的情况,还要考察基地周围50公里内的环境条件,确保蔬菜种植使用的灌溉用水、生长土壤、呼吸作用的空气都要符合有机蔬菜的生产要求。
3.3 生长期管理技术
由于土壤种植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土壤中的物质成分可控性非常低,因此,我们研究了水上蔬菜栽培技术,水上蔬菜种植技术与传统的土壤种植相比可控性非常强,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蔬菜根茎的生长,观察蔬菜根茎是否有发霉、病变、虫害等等,便于及时实施治疗。不论是土壤种植还是水上种植,在蔬菜的生长周期管理中,严谨使用基因工程来提高蔬菜产量,遵循蔬菜的自然是生长规律,结合光、温、水三要素为蔬菜的自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4 施肥管理
有机蔬菜的施肥一定选用的是有机肥,所谓有机肥就是非化学物质合成的肥料,有机肥运用可以是人类粪便、动物粪便、秸秆腐烂物、草木灰等等,在收获蔬菜的时候可以实行“秸秆还田”,也就是将蔬菜的根系,以及剔除下来的部分均匀的填埋在土里,再在土壤里养殖蚯蚓,一个是起到酥松土壤的作用,另一个方面就是让蚯蚓吃食这些根茎、废叶,将其转化为肥料,排除到土壤里;科学控制施肥量,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进行施肥;使用发酵肥,发酵肥是经过非化学成分介入的化学发酵肥料,这样的肥料有机物质充足,利于蔬菜吸收,你能够降低肥料成本;巧施追肥,有机蔬菜的施肥要灌溉、土壤养护与施肥共同进行,在蔬菜的不同生长周期对这三项工作进行调度,根据生长需求量,采用不同的肥料,可以是生物肥料、粪尿肥料、干肥、湿肥、熟肥等等,灵活搭配使用。
3.5 病虫害防治
有机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从选种和培土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么后期病虫害防治就简单多了,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3.5.1 虫害防治
有机蔬菜的虫害防治可以采用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很简单就是人工除虫,检查蔬菜叶表的害虫,人工摘除;人物防治技术喂养一些常见蔬菜害虫的天敌,例如青蛙、瓢虫、蜻蜓等等,特别是放养青蛙,他除了可以捕食害虫以外,还能增加农民收益;物理防治就是根据害虫的习性放置诱捕器,或者给害虫制造产床,引诱他们在此产卵繁衍,然后将其一举歼灭。
3.5.2 病害防治
有机蔬菜的病害防治可以使用石灰粉、硫磺等物质,另外还可采取无公害,含量要求达标的一些植物、药剂进行病害防治,例如,在基地周边种植小叶桉,小叶桉树能够释放氨气等物质,阻挡有害细菌滋生,同时也能抵御害虫。
4 结语
有机蔬菜绿色无公害,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广受人民青睐的蔬菜品种,由于有机种植的条件高、技术高,市场需求量大等原因,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还有待提高,在未来,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会更加趋向与操作简单、低成本、适用范围广、高产量种植发展,增加市场的供应量,降低生产销售成本,逐渐称为大众消费水平,我们相信,会有更过的资金和人力注入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研发推广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农业投入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54-01
蔬菜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将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
蔬菜残留农药,是指蔬菜在喷施农药后残留在蔬菜表面的农药及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蔬菜大多数生长期短,病虫害比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多次施药,加上施药后采摘间隔短,造成蔬菜残留农药过量不可避免。常见的残留农药的品种: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芽威和西维因等。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2003年以来,山东省滨城区开始对上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检,抽检蔬菜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7.5%。但因季节、蔬菜品种的不同,其抽检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如芹菜、油菜、白菜等叶菜类蔬菜,夏天检测合格率仅为50%左右。胆碱酯酶(破坏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碍神经冲动传导)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剧毒农药引起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抑制率高达92.3%(合格为70%)。从检测结果来看,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
2 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本原因
(1)违禁农药大量使用。多数蔬菜种植者法律意识淡薄,仅注重剧毒农药的药效,仍然继续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如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蔬菜农残超标。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2003年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其中甲胺磷2000吨,呋喃丹150吨,另外不定期有敌敌畏,甲基1605,杀虫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近两年用量还在持续增长。而一些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却难以得到推广。
(2)生产环节监管不利。农民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除了检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的监控。
(3)农药市场管理有漏洞。有些农药如对硫磷是2004年5月份农业部公布的蔬菜区禁用农药,可以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市场销售的很多农药是多种成分的,标签上没有直接标注“对硫磷”名称但本身含有的农药,使用后会导致所产蔬菜中此成分农药超标。这是农药市场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控制难度大。药残超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目前有规模的蔬菜和葡萄生产基地,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农民外销产品还是凭经验和运气去闯。其次,在药品检测存在难度,由于药残检测消耗大,且不能向农民收费,检测机构的检测费用负担严重。
(5)优质蔬菜难以实现优价,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质的蔬菜如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由于其生产方式所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但产量下降,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来确保农民的利益。由于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法制不够健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假冒绿色食品等现象,使得市场经营中无序现象,无产地,无商标,无质量认证的产品时常能够见到,混淆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使得损害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3 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倒追究制度。打击禁用农药的违法使用和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净化市场,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要采取禁用农药流向登记制度和农药违法使用可追溯制度以及农户田间管理档案登记制度。即:通过国家和市例行抽检,发现农药超标,要进行倒追究制度, 要求农药经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
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对违规经营的企业,一经查出,严惩不怠。同时,还试行农药经营企业信用评比制度,对信誉好的企业以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名义给企业挂信誉牌匾,引导农民到信用好的企业购药。并结合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药残的措施。
(2)加大对农药、兽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在蔬菜生产方面建立基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议在蔬菜生产区推行联户联保制度和生产违法举报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奖励基金,通过与基层签订责任目标,落实责任制,并根据管理结果进行奖惩,以此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检测系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蔬菜农药残留的措施;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完善用药记录制度。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评比活动。以政府名义,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通过抽检,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评比,排出名次,并向全市通报,作为年底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进行追查,堵住违禁农药流入基地的渠道。并通过检验结果追查农药来源,由此打击违法销售农药的不法商人。同时,要将检测结果在媒体进行公布,对那些管理不利,连续两次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基地,取缔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格。
(4)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针对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对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将国家禁限用农药、兽药名录和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印发到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培训班办到乡村,消灭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5)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密度。蔬菜产区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工作力度,而这些机构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技术机构,没有资金保障,就难以把检测工作开展好,所以必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的密度,确保检测工作作好。
参考文献
[1]杨江龙,刘拉平,李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06).
[2]孙慧,姜慧梅,黄金金,樊聪明,谢炯炯,顾黄辉.谢燕萍海门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调查[J].现代农业,2006,(10).
[3]杨建国,谈桂权,黄久红市售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调查[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0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蔬菜产业清洁生产和尾菜综合利用,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工作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在主要蔬菜生产区,向蔬菜种植户、蔬菜集散市场、蔬菜储藏及购销加工企业推广经济实用的尾菜处理利用方式和技术,使尾菜处理率达到85%以上,有效解决尾菜污染问题。
三、主要措施
1、开展尾菜生物堆肥发酵试验推广。在平堡、北湾、东湾、乌兰、刘川、大芦等蔬菜生产集中区,引进先进的复式发酵生物菌群,进行生物堆肥发酵试验。利用微生物之间共生、寄生等相互作用,利用有机物料高温快速连续发酵和综合除臭技术,将尾菜“标准化”发酵处理,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温度、碳氮比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按平衡施肥原理进行配方,处理尾菜。
2、开展尾菜沤肥技术试验推广。在蔬菜生产分散区,建设沤肥池,利用尾菜沤制有机肥,将尾菜还田。
3、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尾菜处理生产线,生产蔬菜粉及动物饲料等产品。选择1—2个示范点,示范生产,示范食用,逐步推广。
4、加强蔬菜集散市场、仓库、企业环境管理,严禁随意弃置尾菜。按照“谁生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未进行环评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市场、仓库、企业,一律限期整改,补充建设尾菜处理设施,督促尾菜无害化处理。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宣传标语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尾菜污染的危害和资源化利用的好处,以及尾菜处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蔬菜种植千亩以上的片区要加强宣传力度。
(二)加强领导。为保证工作成效,县上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牧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监督检查,督促任务落实。
关键词 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0-03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工程技术的突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高、环境设施要求高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方法配套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蔬菜生产的优质与高产[1-2]。近年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汉中设施蔬菜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全市设施蔬菜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汉中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自2008年“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实施以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快速。截至2012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6 166.7 hm2,产量32.4万t,产值10.04亿元。全市6.67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现已达85个,其中66.67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8个,3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4个,1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5个。
1.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蔬菜产业正在转型
在全国、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契机下,汉中市大力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化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升级提档、发展转型。2012年,1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2个,即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留坝高江现代农业园区;2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11个。这些省市级设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引领了蔬菜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1.3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民吃上“放心蔬菜”
全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申报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市现已取得蔬菜有机认证5个,基地7 400 hm2,产量24.67万t;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基地866.7 hm2,产量1.52万t;绿色认证1个,产量20 t。食用菌有机认证产品12个,58 775架(袋),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认证13个,产量2 476 t。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连续3年在省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中合格。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市民吃上了“放心蔬菜”,促进了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1.4 结合汉中蔬菜生产特点,完善产业管理模式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市蔬菜站组织全市蔬菜业务站开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栽培生产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充分挖掘汉中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汉中设施蔬菜发展的产业管理模式。即以汉中军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发展“猪—沼—菜(粮、果)”生态模式,带动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城固县聚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首的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促进了蔬菜基地规模扩大;以城固县陈丁村为首的专业村建设带动模式,实现了规范化栽培管理;以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为首的示范园区带动模式,推进了蔬菜产业升级提档;还有大户带动生产模式,发挥了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种植模式上形成了七大高效栽培模式,即大棚早春洋芋—夏西瓜—秋延西红柿(秋延辣椒)、大棚早春洋芋—生姜、大棚早春洋芋—秋延西红柿(辣椒)、春提早黄瓜—秋延辣椒、春提早黄瓜/苦瓜—秋冬蒜苗、早春茄果类蔬菜—鲜食玉米—晚秋茄果类蔬菜、大棚西瓜—青笋—大棚洋芋模式。这些产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充分发挥了汉中气候资源优势,丰富了蔬菜供应品种,提高了汉中市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同步发展[3]。
1.5 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在引导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已达10余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蔬菜集贸市场1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9个,其中汉台区过街楼、洋县贯溪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已超过10万t,成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共278个,蔬菜流通组织100多个,蔬菜经纪人3 500多人。2011年,市政府将中心城区蔬菜直销市场建设列为公开承诺的民生实事,投资1 000万元在新桥、西新街、叶家营扶持建设了3个蔬菜直销市场。这些惠民措施的实施,促进了蔬菜产、加、销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2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 产业政策优势
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将蔬菜产业列为汉中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四个优质绿色产业之一。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的发展机遇,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汉中市2009—2012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市政协、市人大也多次召开专项审议蔬菜产业发展的会议。市农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政策,结合该市实际,每年都制定下发《汉中市设施蔬菜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区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执行,市县农业人员积极扎实地推进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2.2 气候条件优势
汉中市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兼有我国南北两大气候特点。水资源丰富,野生蔬菜资源种类堪称全国之首,是多种蔬菜作物生产的适宜区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平均最高气温26.4 ℃,最低气温2.5 ℃,年平均气温14 ℃左右,无霜期235 d,年平均降水量800~1 000 mm,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充沛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为多种蔬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 科技服务优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院校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省市县蔬菜技术服务部门,指导着全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新技术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召开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及时将适用新技术普及到菜农、企业和基地生产中,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其中,仅汉中市蔬菜站每年开展科技宣传培训达80余场(次),培训师资9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材料1 000余份。有效的科技服务力量的投入,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肥、药使用不规范,质量安全有待强化
食品安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蔬菜又是人们每日必吃的商品,质量安全更需重视。汉中市虽然已在全市11县区的设施蔬菜基地上,大力推广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但基地外部分农户为了获得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在病虫害发生时,超量使用农药,采摘时不考虑农药安全间隔期,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不规范的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影响该市蔬菜的品质与安全,使得蔬菜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降低了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土壤板结、耕性变差,污染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全部蔬菜生产区推广肥料、农药规范使用标准,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强化安全质量管理[4]。
3.2 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男丁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农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对科技文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近年设施蔬菜新扩大区域,部分稻区转变为菜田,原稻区的“粮农”,对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较缺乏,生产管理粗放,产业效益较差,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建菜区的菜农科技素质,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设施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菜农增收,产业增效。
3.3 技术发展不平衡,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重视蔬菜种子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优先发展。尽管设施蔬菜种子和栽培新技术不断研发和推广,但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极不平衡。许多产区设施蔬菜种子种类过于繁多,不利于蔬菜生产的规模发展,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而且蔬菜单产低,品质差,档次低,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相差甚远。
3.4 产销对接不稳定,市场风险意识要加强
汉中市的现代农业园区与设施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销售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运往就近的批发市场;二是经销商上门来收。这2种销售方式都受市场制约,一旦市场上出现外地同种蔬菜,且价格较低,那么本地蔬菜价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如洋县出现0.1元/kg的菜花无人问津的现象。这2种销售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增强蔬菜产销对接的稳定性,开展市场风险意识教育,加强产销信息交流,尽可能地降低蔬菜产业风险。
4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4.1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蔬菜生产效益的高低、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是蔬菜产业化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才有巨大地获利能力,蔬菜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要实施设施蔬菜品牌化战略,创立品牌农业,严格按照工厂化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分等)包装上市,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商标名称,创出特色品牌。以打造设施蔬菜知名品牌,来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才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技术培训
市、县、镇3级农业技术人员要结合农事季节,在蔬菜生产管理及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生产一线,在蔬菜种植基地、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实地规划、现场指导,定期对蔬菜种植大户、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多元、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得蔬菜生产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蔬菜生产者的素质与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保障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坚持示范引领,促进提质增效
借鉴外地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切实抓好汉中市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蔬菜育苗点、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食用菌示范县、示范镇建设。把蔬菜产业项目资金集中向蔬菜产业园区投入,集中力量打造蔬菜产业新亮点,推进产业提档次,上规模。并加快推进蔬菜基地土地流转,促进蔬菜产业集中化、连片化发展,规模化、园区化经营,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5-6]。
4.4 加强配套服务,拓展蔬菜销售
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把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蔬菜生产者易接收、好掌握的技术与模式。提高栽培管理技术与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搞好产销衔接,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销定产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优势,以订单形式统一组织园区、基地、家庭农场和企业进行生产与加工,降低市场风险。
5 参考文献
[1] 李敏,李占军.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3):137-138.
[2] 薛艳,王艳龙.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1(14):60-63.
[3] 李金霞.山西省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2(4):6-8.
[4] 王金圣.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西北园艺(蔬菜),2012(3):4-5.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调查
蔬菜在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食,蔬菜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其食用的安全性[1]。目前,随着蔬菜种植中病虫害、草害的加剧,菜农在蔬菜生产中普遍使用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2]。为了掌握石家庄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现状,了解菜篮子的安全性,石家庄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该市4大蔬菜批发市场、20家超市及该地区20个生产基地的蔬菜进行了监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抽样地点
选择石家庄市4大蔬菜批发市场、20家超市及该地区的20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随机采样。
1.1.2 蔬菜种类
在番茄、辣椒、青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奶白菜、生菜、油菜、菠菜、油麦菜、茼蒿、茴香、空心菜、苦苣、芥蓝、菜心、蕹菜、芹菜、菜豆和豇豆中选择,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白菜类、绿叶菜类、豆类为必检种类。
1.1.3 供试农药
有机磷农药: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氧化乐果、久效磷、毒死蜱、敌敌畏、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水胺硫磷。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百菌清、三唑酮、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六六六、氟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五氯硝基苯、三氯杀螨醇。
以上农药均为100μg/mL(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1.4 试剂
氯化钠(分析纯)、乙睛(分析纯)、丙酮(色谱纯)、二氯甲烷(色谱纯)。
1.1.5 仪器
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FPD检测器(双柱双检)、毛细管色谱柱(DB-17和DB-1)、K600(3205)食物调理机(博朗电器)、OMNI17160匀浆机(美国)、恒温水浴锅(六孔)、WM-2BH型无油气体压缩机(天津)、N-EVAP112氮吹仪(美国)。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抽样按NY/T 762-2004《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抽样规范》规定执行。
1.2.2 监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监测项目: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氧化乐果、久效磷、毒死蜱、敌敌畏、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水胺硫磷12种有机磷农药。
百菌清、三唑酮、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六六六、氟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五氯硝基苯、三氯杀螨醇13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
检测方法按NY/T 761-2008规定执行。
1.2.3 结果判定
主要依据GB 2763-2005和GB 18406.1-2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磷农药的监测
对240份24个品种的蔬菜进行12种有机磷农药的监测,其中13份样品检出有机磷,总检出率为5.42%。检出有机磷的样品分别为:2份芹菜和1份生菜检出水胺硫磷(0.0029、0.0065、0.0054 mg/kg);2份芹菜、2份油菜和1份白菜检出毒死蜱(0.030 、0.025、0.062、0.057、0.072 mg/kg);1份甘蓝和2份菠菜检出氧化乐果(0.012 、0.023、0.059 mg/kg);1份油麦菜检出甲胺磷(0.0063 mg/kg);1份生菜检出三唑磷(0.073 mg/kg),未发现有超标蔬菜,超标率为0,结果见表1。
2.2 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监测
对240份24个品种的蔬菜进行13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监测,其中15份样品检出了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总检出率为6.25%。检出百菌清的样品分别为:1份芹菜、2份番茄、2份黄瓜、1份甘蓝、1份菠菜、1份油麦菜和1份生菜(1.20、1.30、0.43、0.70、0.29、0.39 、0.32、0.24、0.36 mg/kg);2份油菜和1份油麦菜检出氯氰菊酯(0.43、0.21、0.37 mg/kg);1份番茄、1份甘蓝和1份生菜检出氟氯氰菊酯(0.078、0.120、0.15 mg/kg)。番茄中有机氯检出率最高(30%),且有1份超标,超标农药为百菌清(1.3 mg/kg);1份芹菜超标,超标农药也为百菌清(1.2 mg/kg),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叶菜类的检出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叶菜类蔬菜病虫害较多,以致于菜农大量地使用有机磷农药杀虫[3]。该地区蔬菜有机磷用药多以甲胺磷、氧化乐果、毒死蜱、水胺硫磷、三唑磷为主,检测出的甲胺磷多为乙酰甲胺磷代谢产物。超标农药为有机氯农药,主要为百菌清,此农药为低毒杀菌性农药,对人体伤害较小[4]。三氯杀螨醇由于其不易分解,残留量较高,因而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石家庄市蔬菜中未检出三氯杀螨醇。
3 结论
总体而言,石家庄地区所售蔬菜的超标率还是比较低的,蔬菜的安全系数较大,说明随着政府对蔬菜中农药使用监管力度的加大和监测密度的提高,蔬菜生产者规范了农药的使用,增强了安全意识。拟除虫菊酯对于蔬菜等农作物是一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而被大量使用,但依然存在控制与合理使用问题。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究力度,使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从而减少农药残留对蔬菜的影响,提高蔬菜质量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邯郸市2008年蔬菜中28种农药残留的检测[J].职业与健康,2009(9):23-24.
[2] 孙仕萍,苏豪浩,段江平.唐山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4):921-922.
一、瓜菜的生产现状
省属热带气候,主要以热带水果和蔬菜、稻米生产为主,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于我们北方来说是个天然的温室,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蔬菜,蔬菜水果是农业的主业。
1、主要产品
全岛蔬菜以豇豆、辣椒、茄子(矮瓜)、黄瓜(青瓜)、冬瓜、瓠瓜、苦瓜种植为主,搭配毛豆、佛手瓜、西瓜、甜瓜、空心菜等,几乎什么菜都可种。
2、种植方法
蔬菜品种由土地所有者自行选择,以广东农科院蔬菜所、蔬菜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的种子为主,多采用露地种植,起高垄,一垄两行。水浇地多采用菜、稻、稻轮作制,蔬菜产品上市期间在12月至翌年4月,也就是大陆春节前后,此时价格高效益好。
3、加工方法
的蔬菜绝大多数是即收即走,加工是简单的保鲜,过冰水后加冰用泡沫箱包装。辣椒茄子预冷后纸箱包装。在全省各地有很多制冰场。
4、销售方法
各地建有许多的蔬菜购销市场,如文昌县大致坡永青公司购销市场、陵水光坡市场、海棠湾市场、澄迈永发市场等,农户将蔬菜交售至市场由大陆各地商贩收购或由当地经济人代收,价格随行就市。
也有些简单的订单方法,就是由订购人将种子发给农民种植,到时由订购者按市场价收购,如果有人来要货,只要价格不低于别人0.1元,则不会出售于他人。
5、毛豆种植情况
目前毛豆种植地区有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文昌市,开始是由贩毛豆的菜贩,多为湖北、福建、浙江人在当地承包土地或将种子发给农民种植。
二、蔬菜市场的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产品丰富。
以其天然优势可以在冬季生产出各类蔬菜,蔬菜面积大产量大。
2、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抗风险能力强。
由于蔬菜种植收入高,占全年收入的70%强,当地农民只要是有条件种植的田块均会种上蔬菜,并每天都会下地精心管理。由于是自主种植,农民均具备承担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去年的低温对蔬菜影响很大,冻灾后,农民还是自已重新播种。
3、蔬菜生产由市场经济无形之手调节,无指标计划。
蔬菜品种面积多由农民自已掌握,并无政府和大公司的计划,完全是自由发展。
4、蔬菜产品质量不一。
在市场看到,蔬菜的分级工作做的很细,成品菜外形标准高,几乎是长短一样,但其内在质量不得而知。的虫害特别多,用药量惊人,我们了解了各地包括农场的农资供应情况,全部由私人经营,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高毒农药在各地可见,我们亲眼见到农民用有机磷治辣椒虫害,因此蔬菜质量令人担忧。
三、考察后的感想和发展计划
1、感想
此次考察学习了的瓜菜生产,所到之处只要是平原有水的地区几乎全部是蔬菜基地,其规模之大、管理之精、产量之高、效益之好令人振奋也令人反思。我场的现状在排除与地域上的差异之外,我们基础条件、配套设施比他们好,但对蔬菜的种植管理与农民差距甚远,缺少抗风险的意识;作为组织者的我们对市场的调研不足,网络不健全,缺少对品种的准确把握。这些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加强。
2、工作计划
调研报告
为助推落实县委关于“提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战略部署,按照县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13日至15日,县政协组织农业界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蔡旗、昌宁等8个镇和天祝、榆中2个县,围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和观摩学习,并召开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季度协商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协商互动交流,把脉问诊、研判分析,博采众议、建言献策。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环沙,光照强、降水少、积温高,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特别适宜冬春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夏秋露地瓜菜生长,是西北乃至全国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最佳区域之一。此外,我县地处西北内陆,无工矿企业,水体、土壤、空气等农业生产环境清洁无污染,农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病虫危害轻且宜防控,与周边的**、**、**、**等地相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风水宝地”。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蔬菜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加,“绿色消费”形成共识,市场容量不断加大。同时,我县生产的温室拱棚和夏秋露地蔬菜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期适逢南方蔬菜淡季,外销市场空间较大。经香港客商分析,按广州、香港的市场需求量,我县蔬菜规模可达到2万亩以上,绿色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效益明显。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平均高出4-5倍。种植绿色有机蔬菜与传统大田经济作物相比,有明显的价格和效益优势。如苏武供港蔬菜,年产四茬菜心,亩均产量1800公斤,亩均纯收入3125元,是葵花的近3倍;昌宁华建供港蔬菜,香菜亩均纯收入1.5万元、金丝王1.2万元;蔡旗月牙露地蔬菜,西兰花亩均纯收入3000元、娃娃菜5000元;薛百更名芦芛,亩均纯收入6000元;双茨科中路高辣朝天椒,亩均纯收入4000元;大坝王谋黄秋葵,亩均纯收入4000元;重兴上案拱棚蔬菜,棚均单茬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加之日光温室人参果、西红柿、沙葱等效益十分可观,扎子沟温室人参果达到每棚15万元,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大有可为。
——政策机遇良好。国家高度重视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规模化生产、贮藏保鲜、市场建设、技术培训服务进行资金扶持。市、县把绿色优质蔬菜生产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基地建设、园区示范、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为我县绿色有机蔬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我们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产业现状
一是生产规模有突破。2019年全县稳定形成以人参果、西红柿、西甜瓜、沙葱、甜美南瓜、辣椒、叶菜等为主的瓜菜总面积达到16.4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瓜菜4.78万亩、辣椒1.17万亩、西葫芦4000亩、叶菜类2600亩、供港蔬菜5800万亩,瓜菜产量38万吨,实现总产值9.48亿元,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打造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100亩,建成蔡旗官沟村韭黄等7个县级产业园和昌宁华建村绿色蔬菜示范点等21个镇级示范点。
二是种植模式有突破。大力推广“露地—拱棚—温室”等绿色有机蔬菜栽培模式,日光温室示范推广秋冬茬、冬春茬、越冬一大茬、一年多茬等种植模式,建成坝区茄果类、沙葱,环河片小乳瓜、西葫芦温室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蔡旗、重兴、昌宁三雷、薛百、苏武、大滩、双茨科等精细蔬菜产业带和温室拱棚大田错峰上市、四季供应的规模效应,实现了“四季有鲜、均衡上市、品种繁多、品质升级”的周年生产目标。
三是产品认证有突破。制定颁布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0项,累计认定“三品一标”57个,其中绿色食品29个、有机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总面积达48.64万亩,注册“”“漠上花”“翠玉”等蔬菜品牌。2018年民勤沙葱、蔡旗管沟韭黄、薛百更名芦笋、双茨科人参果、苏武叶菜等企业(合作社)荣获首批“中国小产区产品试验示范基地”称号。“民清源”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民勤成为甘肃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蔬菜产业大县”,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四是市场营销有突破。瞄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高端市场,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产销模式,走出去搞好市场对接,宣传推销民勤有机蔬菜品牌,与阿里巴巴、京东、兄弟供应链等知名电商平合打造民勤电商模式,成功举办瓜菜全网发售活动,加快瓜菜线上线下销售。建成蔬菜保鲜库25家,总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培育腾盛、生平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
家,组建金惠农瓜菜、长炼沙葱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65家,培育发展日光温室、大田蔬菜家庭农场6家。
五是服务保障有突破。县委、县政府把“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制定落实奖励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累计投入县级财政资金1亿元,有力支持瓜菜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储藏保鲜和市场体系建设。县政府还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成立吴明株院士工作站,拟建综合试验站和民勤瓜菜研究所,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突出问题
(一)产业推进落实机制不够得力。一是宣传引导服务不得力。有关部门未能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对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市场前景、对比效益、技术路线等方面缺乏深入广泛的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普遍对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的概念模糊,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和坚定信心,存在等待观望情绪。二是品种结构布局不合理。生产布局比较分散,存在种植不集中、连片规模小等问题,规模化示范带动效应不强。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存在种植结构简单、品种单一、镇村类同的问题,品种种植规模与市场供需不平衡,缺乏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三是推进落实机制不健全。目前全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正处于半坡起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县级层面整体发展规划不明确,镇和职能部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不明细,县、镇、村专门机构和目标责任不到位,组织指导、联系包抓、限时推进、奖惩扶持、责任考评等机制尚不完善,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推进措施不够得力。
(二)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的蔬菜示范园区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部分镇受资金困扰储藏保鲜库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按时投入运行;部分日光温室标准不高,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卷帘机、棉被等设备配套不足,改造维护费用巨大。二是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蔡旗镇引进的一家蔬菜企业因不能解决建设用地而不得不将储藏保鲜库建在了相邻的永昌县;昌宁镇引进的蔬菜企业金从玉公司也因无法协调解决建设用地而不能就地建设蔬菜加工厂和储藏保鲜设施。三是基地土壤盐渍化严重。如苏武供港蔬菜产业园,全部使用喷灌节水设施,
造成土壤表层盐碱不能下渗,积盐严重,出现蔬菜死苗、轮作倒茬困难、土壤耕性变差、病虫害难防、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制约了蔬菜产业持续长远发展。四是种苗供应能力不足。蔬菜专业化育苗基地和季节性育苗温室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各产业园无力自建育苗基地,蔬菜规模化发展的种苗供应能力不足,大量种苗缺口从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外调,种苗成本大且良莠不齐。
(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短缺严重。一是投资扶持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总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奖补政策落实不够及时到位,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生产投入成本高风险大。由于人工锄草采摘、有机认证、土地流转、耕地整理、种苗、水电、生物杀虫等各种费用开支较大,蔬菜种植投入高且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一旦市场疲软或遭遇自然灾害,种植户很难收回成本。三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蔬菜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明显不足,品种、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够,高标准示范园区数量少、档次低,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贷款融资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一是重点龙头企业匮乏。县域内缺乏加工、购销、储藏保鲜集于一体,牵引带动能力较强的蔬菜重点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有的企业在蔬菜加工运销环节因管理不善,导致成本加大、效益下滑,甚至亏本经营,长远发展难以为继。二是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形同虚设,
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方面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蔬菜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县蔬菜以初级产品为主,企业重收购、保鲜、贮存,轻加工、包装、品牌,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和精深加工率不足,“民清源”等集体商标影响力不高,“民勤蔬菜”品牌没能真正叫响叫亮,导致我县品质好的蔬菜没有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配套不到位,不能适应蔬菜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需求,难以发挥蔬菜供求调节和“淡吞旺吐”的功能。
(五)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人才短缺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蔬菜发展不可忽视的瓶颈。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有限。我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有技术力量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不及时,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产业大规模发展需求。二是本土产业工人缺乏。蔬菜生产从集中采摘、统一包装到保鲜上市,时间短、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我县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余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蔬菜生产技术及年龄偏大、报酬要求高,加之技术培训跟不上,产业基地的采摘、包装基本是外地人口,本地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造成企业在蔬菜采收旺季用工紧张。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蔬菜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中间环节多、管理人才少、产品质量监控不到位、运行成本费用高等许多难题,有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管理、搞加工、促营销、拓市场的专业人员缺乏,精细化管理不到位。
四、发展建议
1、搞好规划布局,推进规模集约发展。一要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各镇各部门年度实施方案,分区域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品种布局,避免镇村之间种植类同和无序竞争,持续扩大基地规模,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二要合理布局。区域布局上,环河区的昌宁、蔡旗、重兴要重点规模化发展;坝区的三雷、苏武、双茨科、东坝等镇要选择适宜村社适度发展,其它区域小面积试验示范,不要规模生产。品种布局上,对应深圳、广州、香港等市场需求,优先种植精细主体品种,如芥兰、学斗、菜心、红芥兰、银丝王等;适度种植大路品种,如甘蓝、西兰花、娃娃菜、胡萝卜等;探索种植其它品种,如香菜、芹菜等;低档蔬菜不宜种植。三要创新模式。种植模式上,扩大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示范推广大中小拱棚“春提前”、“秋延后”生产技术,延长蔬菜供应时间,提升均衡上市能力。生产组织模式上,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模式,通过企业流转土地,建立基地自主生产,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农户生产为主体,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发展。四要准确定位。以绿色蔬菜为主体,有机蔬菜做引领。加快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选定区域、确定品种、定实面积、严格标准,分区域开展有机蔬菜生产,实现优质优价,逐步引领民勤绿色有机蔬菜上档次、提效益。
2、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持续长远发展。一要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集中资金、技术、人员,选择有条件的村社,重点建设一批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从蔬菜标准园环境选择,到功能分区、田间配套、生产技术示范、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要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严把种苗、用药、用肥、用水和销售五个关口,全程监控基地耕、种、管、收过程,形成“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三要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县级人参果育苗中心为龙头,在蔬菜生产重点镇村扶持建立商品化蔬菜育苗基地,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从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包装等过程全面实行标准化。
3、注重品牌打造,助推产品高效畅销。一要精心打造民勤蔬菜品牌。坚持“品牌就是利润空间,就是购买欲望”的理念,以“绿”为主,以“特”取胜,以“新”引人,有关部门组织专人或请专业人士,对民勤绿色蔬菜产业进行精准研判、品牌规划和商标设计,依托“民清源”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真正做精打响“民勤蔬菜”自己的品牌。鼓励引导蔬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定登记和产地认定工作。二要积极推行“双单”产销模式。大力推行“订单+保单”产销模式,通过订单保销售、保单防风险,发展订单农业,推行蔬菜政策性价格保险和灾害保险,增强蔬菜种植抵御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要及时搞好信息。建立县级蔬菜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和蔬菜数据资源库,组建县级信息采集分析专家组,构建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蔬菜发展信息,通过手机APP平台及时或提前蔬菜的生产、需求、预警、贸易、认证等信息,帮助菜农及时按市场需求合理布局、调整结构,规避盲目种植风险。四要走出去推介拓展市场。由政府牵头组织定期赴大城市开展联谊和产品推介活动,主动参与蔬菜展销对接会,开拓外部市场和高端市场。适时举办各种节会、赛事,邀请外地客商来民考察,大力发展“互联网+蔬菜”业务,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网上交易,提高民勤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蔬菜“种得好、产得出、销得快”。
4、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一要培育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带动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一批蔬菜骨干龙头企业,组建科技企业联盟,规范建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合理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我县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二要新建改建蔬菜交易市场。配套完善县级蔬菜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集中扶持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保障蔬菜集散流通顺畅。三要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设施。以精细蔬菜产业带和重点示范园区为主,积极扶持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蔬菜恒温气调库,加强分级、包装、冷藏设施建设,发展保鲜、冷链运输,提高蔬菜的“旺吞淡吐”、均衡供应和避峰上市能力。四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建蔬菜基地道路、渠道、电力设施,规划建设尾菜处理利用设施,大力推广膜下沟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和自动化灌溉技术,提升蔬菜作业机械化水平。
关键词:蔬菜产业;机遇;挑战;SWOT;对策
蔬菜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居民的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
我国既是蔬菜生产大国,又是蔬菜消费大国,在我国,蔬菜是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作物[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蔬菜的品质和安全,市场重心转向绿色农产品,给绿色蔬菜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掀起了蔬菜等农产品网上营销的热潮,传统的蔬菜营销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应对国际市场中越来越严格的卫生检疫,蔬菜种植行业要如何发展,是时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近30 a的发展,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2 000多万hm2,年产量超7亿t,人均占有量达500多kg,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当前市场开放、菜源扩大、品种增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高品质蔬菜受市场欢迎程度日益增加,蔬菜生产由数量向质量转型。因此,蔬菜总量在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方面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以质取胜无疑是蔬菜种植行业再上新台阶的出路。
随着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以保证新鲜蔬菜的全年供应取代淡季蔬菜供不应求的状况。从全国范围看,山东、河北、辽宁等区域形成蔬菜产业集中地,蔬菜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市场。但从国际范围看,我国虽然是蔬菜生产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蔬菜种植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蔬菜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
1.1 蔬菜供给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13年每年的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以较快的速率增长,其中,蔬菜总产量以年均6.82%的速率增长,播种面积以年均4.80%的速率增长,但每1 hm2产量的增长速率仅为播种面积增长速率的40.4%,因此,蔬菜供给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而单产提高占比较低。如果在单产方面有很好的突破,那将会带动整个蔬菜行业总产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在数量上有供过于求的趋势,但在质量上亟需进一步提高,且蔬菜供给依然存在很大的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风险[3]。
1.2 蔬菜需求现状
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出口量较低 我国的蔬菜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年增加,特别是1993年后,蔬菜出口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我国蔬菜贸易顺差持续扩大[4],2012年我国蔬菜出口累计创汇总额首次突破90亿美元,蔬菜净出口额超过60亿美元。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蔬菜出口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5]。
相比2003年蔬菜出口量的485万t,2012年蔬菜出口量增长近1.6倍,虽然增幅很大,但是总量仍然只有769.3万t(表2),仅占国内蔬菜消费总量的1%左右。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生产主要满足国内需求。
②蔬菜进口贸易地位远低于出口 如表2所示,2008-2012年,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进口量由17.60万t增加到47.94万t,增加了1.72倍;进口额由1.39亿美元增加到3.56亿美元,与进口量同步增长。虽然我国的蔬菜进口量上升较快,但其基数较小,蔬菜进口贸易在我国蔬菜贸易中的地位远远低于出口贸易。
③国内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蔬菜需求量上,我国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先下降而后逐步稳定。目前,我国城市蔬菜人均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20 kg,农村人均年消费量则在100 kg左右(图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所以,今后我国的蔬菜需求总量将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消费者日益重视蔬菜供给品质和安全,对蔬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偏重使需求结构出现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喜好呈现多元化和精细化态势,对传统的大白菜等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对时令性新鲜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第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蔬菜质量安全,激励生产者在蔬菜安全问题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2 基于SWOT法分析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劣势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原是用于对微观企业的战略分析[6],近年来许多学者用SWOT分析法来对行业或产业进行分析,将整个研究行业或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与思维,把各种因素互相对比并加以分析,最终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与决策的方法[7]。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综合近年来发展态势,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态势如下。
2.1 优势(Strength)
①出口价格优势 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较丰富,因此我国蔬菜出口价格总体水平低[8],一直低于世界平均价格,近年来,相对于全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我国蔬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②蔬菜生产形势乐观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后,到2013年末,蔬菜种植业结构已经得到良好的调整,占据了国际物流运输路线的区位优势,且全国横跨热带、温带、寒带,有着适合种植所有蔬菜品种的资源优势,因此,近几年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上市时间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得到改善[9]。
③蔬菜产业整体布局逐步优化 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指导下,我国蔬菜生产已经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六大优势区域,分别是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华南与西南热带地区冬春菜、云贵高原秋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大大促进了全国蔬菜品种搭配、周期的选择和区域的协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蔬菜供求的紧张状况。
2.2 劣势(Weakness)
①流通环节众多 基于我国现状,在蔬菜流通过程中并不能做到点对点的运输,而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都按照“菜农―中间商―批发市场―销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进行流通,这种模式缺少了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信息反馈。流通环节越多,转手的次数就越多,直接导致菜农所得收益减少,蔬菜的价格差也就越大[10]。
②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近几年,由于我国蔬菜本地自给率较低,流通环节冗长,且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蔬菜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长期来看,我国蔬菜价格具有很大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1]。
③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的贮藏加工技术和设施建设得不到重视,而且蔬菜的生产管理、采收、采后处理措施、运输途径等还不完善,难以有效控制运输、贮藏过程中蔬菜产品的损伤和变质,直接导致蔬菜产品保质期缩短。国内蔬菜质量标准技术与国际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差距,在生产、分级、包装尚无统一标准。此外,我国蔬菜产品多为初加工,有些甚至未经清洗、包装就流入市场,同国外进口农产品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引消费者选购,效益低下。
④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较低 由于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以及在标准化实行方面与国际接轨不畅,有些蔬菜因农药残留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国际标准,而被拒收、退货、索赔,使我国蔬菜产业遭受严重的损失。例如在农药残留方面,美国制定的标准达到9 000多项,而我国新颁布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所涉及的农药种类只有136种,其中涉及蔬菜的只有49种,限量值只有90种,两者差距极为明显。
⑤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缺乏有规模的蔬菜生产设施化栽培基地,较少使用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绿色、有机栽培技术得不到广泛普及。此外,我国蔬菜产业未达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控、品牌化销售的统一局面。
2.3 机遇(Opportunity)
在生活方面,随着人们膳食结构逐步改善,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食品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首选。绿色蔬菜在慢慢被消费者所重视,近几年优质蔬菜在我国一直供不应求,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商机。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食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种植过程,目前我国正在鼓励发展设施农业,例如大棚绿色种植是一种绿色的物理防虫方法,但在我国蔬菜种植中大棚农业所占比例仍非常低。
在种植格局方面,就内销来说,近年来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户个体种植蔬菜面积大幅度减少。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所以购买力和购买量都会创下新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越来越多职业菜农的出现给蔬菜种植业带来新的活力。并且这些职业菜农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娴熟的信息收集技能,相对于普通农民,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在当今重视质量、关注食品安全的时代,正是需要一批新农人去践行绿色食品的理念,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目前,农业发展形势大好,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加大了补贴和扶持力度,促使越来越多的农学人才投入到农业大军的行列中去。
当前,因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蔬菜供应处于无法自给的状态,而各国市民对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导致了全球蔬菜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我国蔬菜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较低,因此,在国内市场蔬菜需求量饱和的情况下,拓展国际市场,也是我国蔬菜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4 挑战(Threat)
中国蔬菜出口面临各种贸易壁垒,近年来,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允许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12,13],对我国的出口蔬菜质量、数量、运输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农作物生产上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等技术优势,通过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不仅设限的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标准更是近乎苛刻。如甘蓝、蘑菇、番茄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提高了100多倍[14]。同时《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严重削弱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严格控制质量标准
蔬菜基地生产做到“五统一”: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土、肥、水、药等技术管理,统一采收标准,统一加工渠道和品牌服务,统一物流。对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降低因技术壁垒带来的出口风险。尽快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相关认证制度,通过产品标准化来提高我国蔬菜的品质和价格,实现优质优价,打破蔬菜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尴尬局面,提高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3.2 加大良种良法的引进与技术创新
在品种上,可重点培育和引进适合设施栽培的抗病、优质、耐低温的辣椒、番茄、西甜瓜、茄子、黄瓜等专用品种,适宜在不同季节栽培的萝卜、菠菜、结球甘蓝、大白菜等系列品种,适合加工的番茄、胡萝卜等专用品种,适应不同市场的莲藕、食用菌、芥菜等特色蔬菜品种。
在良法上,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同时注重发展设施园艺,使其标准化生产,并集成良种育苗、高产栽培、质量安全保障、远程监控等现代蔬菜产业技术。
在硬件上,企业可配置一定的技术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农残检测等设施设备,设置蔬菜专业技术岗位,配备蔬菜专业人才,并通过加强考核、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3.3 加大力度招聘并培养职业菜农
对于企业特别是蔬菜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的主心骨。但目前有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大部分是农民,他们依靠常年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但在经验的总结、经验与理论的结合、种植方式创新上往往是欠缺的。而随着大学生队伍的增大,企业可以适当地引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有经验的农民的帮助下,大学生往往能很快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能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或试验出更有效的高产种植模式,从而成为真正的职业菜农。
3.4 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国家正在鼓励加快农村耕地流转步伐,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蔬菜种植企业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第一,加大企业种植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用较少的人员、较轻的劳动强度培育更多、更好的蔬菜产品;第二,尽快地提高蔬菜标准化水平,从而提高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
3.5 创新蔬菜冷链物流模式
物流是制约我国蔬菜销售的一大瓶颈,通过分析发现,发展第三方物流,利用其专业化运作,可以大大降低蔬菜生产企业在运输上的浪费。第三方物流可合理地统一分配物流资源,以订单为基础进行组织、发货,并运用其专业的信息化系统来选择最佳路线。也可联合农户、行业组织一同建立冷链物流联动机制,形成以蔬菜自身企业为基础的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降低蔬菜储运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15]。
3.6 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增加科研投入,适当引进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的反季节蔬菜,同时国家应加大相关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帮助生产者申报相关设施支持项目[16]。
3.7 树立蔬菜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标志,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农产品名牌并发展壮大名牌。重视品牌建设能有效监督和保障农产品价值,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要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开展产品研发,重视蔬菜加工品,特别是名、优、新、稀农产品的出口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2] 王世尧,王树进.中国省区蔬菜种植面积变化中农户决策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9):128-134.
[3] 陈铁飞.我国蔬菜产业供需状况及其走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2):84-93.
[4] 王闯,孙皎,王涛,等.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北方园艺,2014(4):162-165.
[5] 李欢.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4(4):17-21.
[6] 李玉奇.基于SWOT分析的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2(10):27-29,44.
[7] 张秀芳,岳书铭.我国蔬菜产业的SWOT分析及出口定位[J].山东经济,2008(1):152-156.
[8] 章棋.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9]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蔬菜,2012(5):1-12.
[10] 刘同山,郑力文.中国蔬菜供需问题探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3(2):52-55.
[11] 周振亚,李建平,张晴,等.中国蔬菜价格解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1):72-75.
[12] 赵建欣,谭立群,田新霞.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考察[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0-23.
[13] 李辉尚,李志强,孔繁涛.2012年中国蔬菜进出口情况分析[J].农业展望,2013(3):66-70.
[14] 刘晓石.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农业投入品管理
蔬菜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将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
蔬菜残留农药,是指蔬菜在喷施农药后残留在蔬菜表面的农药及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蔬菜大多数生长期短,病虫害比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多次施药,加上施药后采摘间隔短,造成蔬菜残留农药过量不可避免。常见的残留农药的品种: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芽威和西维因等。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2003年以来,山东省滨城区开始对上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检,抽检蔬菜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7.5%。但因季节、蔬菜品种的不同,其抽检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如芹菜、油菜、白菜等叶菜类蔬菜,夏天检测合格率仅为50%左右。胆碱酯酶(破坏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碍神经冲动传导)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剧毒农药引起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抑制率高达92.3%(合格为70%)。从检测结果来看,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
2 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本原因
(1)违禁农药大量使用。多数蔬菜种植者法律意识淡薄,仅注重剧毒农药的药效,仍然继续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如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蔬菜农残超标。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2003年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其中甲胺磷2000吨,呋喃丹150吨,另外不定期有敌敌畏,甲基1605,杀虫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近两年用量还在持续增长。而一些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却难以得到推广。
(2)生产环节监管不利。农民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除了检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的监控。
(3)农药市场管理有漏洞。有些农药如对硫磷是2004年5月份农业部公布的蔬菜区禁用农药,可以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市场销售的很多农药是多种成分的,标签上没有直接标注“对硫磷”名称但本身含有的农药,使用后会导致所产蔬菜中此成分农药超标。这是农药市场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控制难度大。药残超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目前有规模的蔬菜和葡萄生产基地,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农民外销产品还是凭经验和运气去闯。其次,在药品检测存在难度,由于药残检测消耗大,且不能向农民收费,检测机构的检测费用负担严重。
(5)优质蔬菜难以实现优价,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质的蔬菜如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由于其生产方式所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但产量下降,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来确保农民的利益。由于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法制不够健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假冒绿色食品等现象,使得市场经营中无序现象,无产地,无商标,无质量认证的产品时常能够见到,混淆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使得损害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3 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倒追究制度。打击禁用农药的违法使用和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净化市场,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要采取禁用农药流向登记制度和农药违法使用可追溯制度以及农户田间管理档案登记制度。即:通过国家和市例行抽检,发现农药超标,要进行倒追究制度, 要求农药经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
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对违规经营的企业,一经查出,严惩不怠。同时,还试行农药经营企业信用评比制度,对信誉好的企业以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名义给企业挂信誉牌匾,引导农民到信用好的企业购药。并结合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药残的措施。
(2)加大对农药、兽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在蔬菜生产方面建立基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议在蔬菜生产区推行联户联保制度和生产违法举报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奖励基金,通过与基层签订责任目标,落实责任制,并根据管理结果进行奖惩,以此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检测系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蔬菜农药残留的措施;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完善用药记录制度。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评比活动。以政府名义,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通过抽检,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评比,排出名次,并向全市通报,作为年底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进行追查,堵住违禁农药流入基地的渠道。并通过检验结果追查农药来源,由此打击违法销售农药的不法商人。同时,要将检测结果在媒体进行公布,对那些管理不利,连续两次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基地,取缔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格。
(4)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针对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对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将国家禁限用农药、兽药名录和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印发到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培训班办到乡村,消灭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5)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密度。蔬菜产区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工作力度,而这些机构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技术机构,没有资金保障,就难以把检测工作开展好,所以必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的密度,确保检测工作作好。
参考文献
[1]杨江龙,刘拉平,李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06).
[2]孙慧,姜慧梅,黄金金,樊聪明,谢炯炯,顾黄辉.谢燕萍海门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调查[J].现代农业,2006,(10).
关键词 蔬菜标准园;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109-02
2009年国家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蔬菜标准园创建是国家大力推动蔬菜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产业化,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2011年扬中市蔬菜技术指导站在全市开展了蔬菜标准园创建和集成技术研究,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稳步提升了扬中市的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 蔬菜标准园发展现状
1.1 规模化种植,配套设施完善
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要求,2010年在该市三茅镇永新村创建优质安全蔬菜标准园23.33 hm2。2011年在该市新坝镇丰乐桥村和三茅镇营房村建设蔬菜标准园集成技术核心示范区40 hm2。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行业标准(NY5010)的要求,标准园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涝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并在醒目位置设立了标志牌。建立了农残检测室,新配备农残检测设备及各类检测试剂。标准园内严格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并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巡查,确保标准园周围无污染源。
1.2 应用和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
1.2.1 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为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先后从省农科院蔬菜所引进了美国903、奥运08番茄、金陵美玉、金陵粉玉、金陵墨玉、金陵红玉樱桃番茄、苏椒15号、苏椒16号、江蔬肉丝瓜、江蔬肉丝瓜、露丰黄瓜、苏豇1号、新大粒1号等20多个蔬菜优良品种。通过在全市蔬菜基地的试验、示范促进了全市蔬菜优良品种的升级,为推广新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2 制定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在广泛收集各类种植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该市蔬菜生产实际认真严谨地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征询专业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部分菜农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容完整、配套齐全、可操作性强的农业标准体系。组织相关专家对具体的标准进行优化。先后制定了《樱桃番茄栽培技术规程》《有机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等7项标准。2011年制定的《鲜食香椿露地栽培技术规程》《夏季芫荽栽培技术规程》已作为镇江市地方标准实施。
1.2.3 制定严格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在总结以往植保技术的基础上,以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集成了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符合该市蔬菜生产实际的植保技术,为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应用钢管大棚通用技术、穴盘育苗技术、张挂杀虫灯、粘虫色板防治病虫害技术、防虫网阻隔防虫技术、“两膜一灌”控湿防病技术等进行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针对露地蔬菜的主要病虫害种类,示范推广以生物农药为主的高效低毒农药,应用太阳能土壤消毒处理技术、杀虫灯和性诱剂等高技术手段及“一膜一灌”控湿防病技术,根据多元营养平衡配方施肥原制定肥料配方。这些标准园集成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幅减少了蔬菜产品的农药污染。
1.3 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为实现蔬菜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成立了监管小组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一是制定投入品管理制度。标准园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来源,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农资流入生产中。实行统一购进、统一使用,设立专门的仓库和保管人员并建立出入库档案,从源头把好蔬菜质量安全关。二是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为农户印发了统一的生产记录本,要求对标准园环境、投入品使用、种植过程、病虫草害防治、农残检测、产品数量和产品流向等信息进行详尽的记录,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三是制定蔬菜质量检测制度和基地准出制度。在标准园内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添置各类农残检测设备和试剂。由专业农残检测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蔬菜进行农残检测,合格后安排上市。不合格产品严禁上市,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农户追究相应责任。
1.4 创建品牌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大力发展催生了一批品牌农产品。标准园种植的“培兰得金花菜”、“培兰得萝卜”“怡岛园生菜”等6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认证。种植的鸡毛菜、黄豆获得有机认证。标准园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将农户、基地、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推进“农超对接”和产品直供直销,对蔬菜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品牌蔬菜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民收入,种植户增加收入2.7万元/hm2以上,不断扩大了标准园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 蔬菜标准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体系建设问题
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需要制定的标准量大,难以将所有种类的蔬菜标准都制定完善,造成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有部分标准制定时间较长,不能适应蔬菜产业的发展。现行的标准关于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内容较多,关于蔬菜质量方面(等级、包装、储运)的内容较少,且质量安全指标粗糙,针对性不强[1-2]。
2.2 标准化生产意识问题
由于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低下,长期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够,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观念不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不按照标准化种植技术生产,用药随意性大、盲目增加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安全间隔期内采收等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农户生产记录不完整,标准化应用水平低,难以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2.3 产品销售问题
“农超对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由于蔬菜种植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短期内在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难以和超市建立长期稳固的供货渠道。目前,“农超对接”大量蔬菜的供货渠道依然依赖于蔬菜批发市场[3-4]。
3 蔬菜标准园发展对策
3.1 加强标准的制订和修改
加强组织管理,将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工作。加快标准的制订,提高标准制订水平。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对于标龄较长的标准及时进行修订。在保证按标准生产的前提下制订详细的采收、分级、包装、储运标准。同时,加强农业标准的创新,制订出既符合扬中市蔬菜生产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农业标准体系[5-6]。
3.2 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蔬菜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民安全生产意识、营造良好的蔬菜安全生产氛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与专业院校建立联系,聘请专家对广大农户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采取集中宣讲、分层培训、现场指导、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并组织农户到外地观摩和学习。加强踏田指导工作,深入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农民切实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7]。
3.3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是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对上市蔬菜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包装物上注明产地、生产者等各项信息。并进行产地编码,通过编码可查询到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从生产基地到零售市场的全程可追溯。加大农资市场检查力度,防止高毒、剧毒农药流入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机制。加大检测力度,将基点监测、定点监测、流动监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蔬菜农残检测网络。
目前,蔬菜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强后续管理,使标准园生产真正做到产前有标准、产中有监管、产后有销路、质量可追溯。辐射带动全市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4 参考文献
[1] 袁尚勇.浅谈蔬菜标准园创建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植保,2011(5):9-13.
[2] 刘建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3] 杜相革.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8.
[4] 刘伟,冯朝明,李丽花,等.浅谈涿州市绿色蔬菜标准园生产的几点体会[J].现代农村科技,2012(6):73.
[5] 王锡明,赵德万.对建设淮安蔬菜标准园的思考[J].中国蔬菜,2011(23):8-10.
关键词:品牌农业;现状;对策
品牌农业就是以品牌建立和综合运用为基本标志,以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造为保障,以强化差异和特色竞争力为重点,以寻求产业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形态。品牌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
路,也是提高天台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一、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台已有石梁牌高山蔬菜、人贵牌粮食制品等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石梁牌高山蔬菜和天台山云雾茶获得浙江名牌称号,有7个农产品中获得有机认证,有3个获得省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9个获得全国无公害认证,有效农副产品注册商标80件。天台的农业品牌建设与南边县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天台农业品牌呈现“三多三少”局面:注册商标产品多而形成规模的少,“大路产品”多而名牌产品少,“提篮小卖”多而挺进超市、走出国门的少。80件注册商标中有60件尚处于闲置状态,著名农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尽管天台山云雾茶、石梁牌高山蔬菜等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大奖,但并未产生其应有的效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空白,其相应企业产值大的才几千万元,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加工的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处于小、弱、散状态,由于规模不大,广告等宣传力度不强,更使天台农业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效益低下。农业品牌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天台农业品牌“长不大”值得思考。
天台在农业品牌建设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部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天台一些农产品市场份额小、经济效益低。由于缺乏相应品牌,天台三州的茶叶、白鹤山毛科的柑桔等被其他县市低价收购后,经过包装后高价卖出,成了他人的嫁衣。二是护牌意识还不强,未能有效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优势。随着其他山区县市高山蔬菜产业的壮大,天台石梁镇农民未能在发展中创新,维护好石梁牌高山蔬菜的品牌优势,使得天台高山蔬菜产业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天台山牌茶叶实施统一包装,但茶叶未分等论级,良莠不齐,严重伤害了茶叶品牌。三是基地生产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其突出表现在,天台每年都化大力气搞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但天台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的相应农产品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大都市超市的常年供货,稳定性差,因而消售渠道狭窄,销售市场档次低,经营效益不佳。四是目前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天台茶叶、杨梅、梨等同类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多而杂,未能抱团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变成了浅碟子产业,大宗交易无法装载,零星交易无法取得理想价格。
二、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全县应尽快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放开眼界,把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品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二)有序管理,实施农业品牌整合
传统名优农业都以地域为基础,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通过有序管理,把有限的资源盘活,降低成本与分担风险,突显地方特色,并可掌握农产品价格定价主导权,实现网络化销售渠道。品牌整合后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已不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大品牌”涵盖下的所有产品,这就使得“大品牌”更趋向产业化的内涵,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使得天台有限财力在创建农业品牌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全县力争1-3年,做到全县同一类农产品主打一个品牌,并争取每一个产业创出2-3个在全省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天台“石梁牌”小花生已开始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炒制、统一包装,济公特产公司等四家茶叶企业也以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使用天台山牌商标的方式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为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销推介,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针对各大城市宣传,县里要分年、区块排出宣传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广大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跟上,占领农副产品根据地,站稳脚跟。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例如开化县就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的扶贫广告,宣传了开化的茶叶,创出了开化茶叶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多举并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品牌农业建设要求名特优农产品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1、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壮大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带动是农业经济快速腾飞的关键,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活动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与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区域的扶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势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以三州乡乌药为核心的中药材基地,发展以石梁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山地蔬菜基地,发展以雷峰乡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以南屏乡紫莳药、小种蕃薯、吊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基地。
2、效益推动,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万元田建设就是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硬件与软件结合、优质良种与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提升改造传统种植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入占60%以上,其实质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化。天台现有万元田6174亩,作物类型有设施蔬菜、大棚西瓜、铁皮石斛、药材(主要为白术)、高山蔬菜、食用菌、杨梅、葡萄、茶柿混交、胡萝卜等十种,除设施蔬菜外,其余均属天台七大主导产业。目前天台除铁皮石斛为企业大规模种植外,其余万元田农作物占同类作物的比重较少,万元田受市场和灾害的双重约束,产值年际间波动大。因此,全面分析,经验总结现有“万元田”的种植模式、农作制度、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立足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万元田”建设硬件水平,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万元田”稳定发展,是发展壮大天台主导特色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3、“三品”建设,促进品牌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深受社会推崇,北京、上海、大连、郑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在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过程中,都把“三品”作为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准入条件。因此,天台要强化生产标准实施和农产品安全检测: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好产地编码,强化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三品一标一名牌),加强认证基地和产品的质量监管,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洪让.“三品”要推行品牌化发展[N].农民日报,2007-07-25.
2、姚艳,陈娟.浙江省农业品牌战略实证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1).
关键词:有机食品;农业调整;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56-02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食品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1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市场前景
国内外经验表明,有机食品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专家在南京普朗克有机蔬菜专卖店调查显示,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而且他们当中,每天购买有机蔬菜的占1/5,经常购买的占1/3,感到合适就买的占1/4,只有19%的消费者回答偶尔买。可以预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有机认证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对有机、绿色食品的消费将会快速增长,发展有机产品的前景十分美好。
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很大,不少外商愿意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纺织品如丝绸和棉花等。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加快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符合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方向。
2湖北恩施地区有机食品现状分析
2.1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无霜期长,雨水充足;矿产资源丰富,土壤中硒矿物质的含量达世界之最(世界硒都);地势较高,光照好,河流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植被覆盖率高达67%,有林面积1224万余亩(鄂西林海);中草药材种多,有“华中药库”的美誉。该州山脉众多,地广人稀,耕地、林地垂直分布明显,区位特征突出,农业历史悠久,农产品丰富,是个典型的农业州。交通闭塞、工业欠发达、机动车辆少、污染也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使得恩施州生态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在新的时期生态优势愈来愈明显。
2.2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恩施州主要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支柱产业主要有粮食、烟叶、蔬菜、畜牧、茶叶等。
从2000年以来,恩施州的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在恩施州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当地人民立足本地的生态优势,发展了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有机食品,走向了一条特色农业脱贫致富的道路。由于有机食品在技术、通过标准认证上要求很高,所以能称得上是有机的恩施农产品很少。我们实地考察时,有机茶、有机魔芋、黄金梨、凤头姜以及部分蔬菜是比较有规模的有机产品。这些有机产品经过加工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或欧盟。
全州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偏小(出口额达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一家――湖北长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006年出口1025万美元)。龙头企业与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力不强。企业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公司按保护价回收。农民对这种模式的认识还不足,有机农产品原料供应规模比较小,很多时候还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求。
2.3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
首先,恩施具有天然的自然优势以及比较完好的生态环境。其次,恩施政府正在努力改善有机食品的发展环境。2009年,高速公路将在恩施通车,2010年,火车也将驶入恩施。交通的改善,一方面直接推动恩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环境,这也会促进农业尤其是有机食品的发展。恩施政府还着手打造“生态恩施”,发展生态沼气池,更加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再次,恩施的有机食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恩施州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个,年产值已达十多亿元,这为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发展为有机食品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产品供应稀少,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湖北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有机品牌不响影响消费与招商引资
恩施地区虽然拥有优越的农作物自然生产资源,但是很多有机食品尚未开发出来。由于恩施州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主要依靠农副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经济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难以运营,需要招商引资。目前,恩施地区的有机名牌缺乏影响力,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有机食品的销售,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带来不便。此外,品牌保护意识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无形资产,丧失了很多品牌优势。
3.2配送方案不合理影响企业的发展
恩施地区有机食品的配送。大部分企业采用公路运输,不但增加了生产有机食品的总成本,在时间上也造成了巨大的耗费,使交货期不能保证,企业的信誉也因此失去保障。仅依靠公路运输还有很多弊端,公路运输的时间较长,运输途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会多方面影响企业运输质量。配送方案不合理还包括没有对有机食品进行分级、分割、保鲜。简陋的包装,售后配送体系的不健全都使企业的有机食品流失了很多顾客,使企业负担增加。
3.3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但是恩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还不强,没有完全发挥带动作用。首先,他们与农户签订的合同面还不宽,并且农产品受市场导向性强,价格也会随之波动,因此农民的收入也很不稳定;其次,龙头企业支配的先进技术普及区域狭小,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次,有些企业的营销渠道狭窄,难以形成规模。
3.4人才匮乏与科技落后影响有机食品发展
恩施地区农民的劳动技能较差。有机食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人们大多采用传统型种植方法,使生产效率无法大幅提高,仅靠人力的投入而不是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基地+农户+公司”模式的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恩施地区企业的止步不前很大原因是人才的匮乏,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大多依靠经验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无法做出长远的规划。
4加快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增强现代营销意识,树立有机恩施形象
积极探索有机食品市场开拓方式和方法,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培育有机食品市场: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有机(绿色)食品博览会;二是重点做好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的筹展工作;三是培植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企业内部可以培植绿色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CI设计,营造绿色行为和视角,树立企业绿色形象。积极加强上下沟通,了解认证进程,协调各项活动,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4.2扩大宣传,提高有机食品的知名度
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广告宣传。政府应大力推广恩施有机产品,打造恩施品牌。富硒是该地区农产品的一大特色,而硒元素对人体有防癌的功效,这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的特色,所以在宣传中,应该突出强调这一特色,打造恩施独有的品牌产品。政府可以投资拍摄有关环境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等节目,围绕世界环境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企业要立足自身,扩大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路牌等各种有效宣传工具来做广告,以提高知名度,虽然广告是提高品牌知名度最便捷的手段,但是还可以采用各种派送、馈赠、竞赛等方式来提高知名度,同时还要通过公益事业来树立企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4.3调整有机食品价格与配送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定价时可以采取认知定价策略。采用认知定价法给有机食品定价时要注意非价格竞争手段的使用,利用各种认证或标识的申请来增强价格的可信度,致力于提高有机食品性能价格比,从而弱化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价格高的敏感度。在具体运用价格策略时,可根据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对于市场潜力很大的名优品牌有机食品。可采用渗透定价策略;对于不同质量的有机食品,可采用分档定价策略;对于优点明显,生产规模不大,新推出的有机食品,可采用按质定价策略,这样以不同的有机食品的价格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可以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在恩施地区的有机食品可以选择空运的方式将其配送到目的地。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很高,属于高端消费。对待高端的消费市场就应该注重产品的及时送达和营销服务质量。有机食品的空运价格,在高端市场消费者有能力承担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公司选择合理的配送方式可以及时交货,产品的质量受到保障,可以防止库存积压。
4.4拓宽营销渠道,广织营销网络
一是可以在各地招聘商,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资金实力来建立销售网络;二是可以联系恩施的有机食品企业,建立恩施州有机食品专营店;三是可以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实行网络化交易。依靠有机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四是可以组织零层营销网络,对有机食品销售采取直销方式。采取直销方式,可以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对于易腐烂变质的产品,不失为一个好的销售方式,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企业效益,还可以扩大市场销售量和占有量。
4.5吸引人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