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23:4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关键词:科学教育 实验探究活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38-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动手实验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动手操作实验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科学科学习效益的提高。要培养小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实验的积极性,我们可采取这样一些方法。
1 把握实验标准,发挥分数在实验中的激励作用
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评测,要在把握实验标准的前提下,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这是一张小学实验课程评价表: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评价标准表
这张评价表对于当堂课学生的实验学习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对学生把握实验程序化的操作规程要求较高,这是影响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评价表评定出的学生实验经常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自信心,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失去实验探究学习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实验能力确实很差,但对多数学生来说,之所以低分,主要还是教师把握规范实验步骤时,把握标准存在误区:一是把学生的实验活动当作一个小实验员的作品看待;二是用成人实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实验,难于放低要求;三是把科学标准中小学生实验的总体要求最终目的作为统一标准去评价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从而导致在教师的眼睛中,学生的实验过程很不规范的定势心理。因此,教师应抛弃这种片面认识,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实验标准,充分发挥分数在小学实验学习中的激励作用,按照小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个逐步提高,逐渐达标过程的规律,来确定标准考虑评分。不要吝啬分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采用多种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方式记录和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如学生能用绘画、日记、图表、报告、小报、故事、汇报、小讲座等形式来展现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局限于表格中的规规矩矩中,以帮助学生增强参与动手实验操作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2 发挥实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效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为阶段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实验探究展示平台,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按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任务,分类进行指导。对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培养爱好,从实验的技巧、科学性上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小组,参加各种科技小论文竞赛,以满足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设计坡度减少难度,分步实现实验目的,使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每次实验达到一个小目标,有一点小进步,从而培养实验兴趣,逐步提高实验水平。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做好每次实验。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成功的机会。例如:录制学生实验过程的DV,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验过程进入影音,都能 “欣赏” 一下自己实验过程的喜悦;积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验心得撰写成科技小论文,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论文比赛;按实验能力分组进行评比封号――银河之星、太阳之星、地球之星、中国之星等,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实验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3 主导实验活动,表扬强化,使学生增强信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探究式学习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一个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实验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实验要求的还比较少。在实验评价中,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实验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不能这样操作,那儿不能随意乱动,说得一无是处,有的教师看见一些不符合规范的实验过程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或者气呼呼地写上一些批评、挖苦、斥责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实验到厌烦实验,有的干脆不参与实验,或跟着旁边的学生身边干看着,不动手。因此,教师评价实验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实验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次大致合乎操作规程的实验片断过程……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实验时有部分过程是按要求来进行的,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实验规范化的流程,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进一步规范实验提供巨大的动力。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4 开展实践活动,丰富课内实验材料
一、整合课程内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
科技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认识、探究与发现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知识方面更加注重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知识。而将科学课程与科技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从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学内容,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围绕“认识学校里的植物”这个主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读物,了解学校里的一些花草树木。例如:观察小草是怎么成长的,来设计小草成长记录卡,然后报告研究的成果。或者成立“科学植树小队”,开展“一队植一棵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树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通过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习植树的方法,并设计研究的问题和活动方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开展制作叶贴画等系列体验活动。并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开展给树木除草、浇水,以及设计广告语、制作环保宣传小报等活动。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完美整合。
二、挖掘乡土资源,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课外活动,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乡土资源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几项学生感兴趣的、适合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课余生活,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开辟种植基地,搭建科技实践平台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教学“植物”单元时,在科学老师引领下,各班同学纷纷认领小树,与树为友,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定期观察植物。让学生在种植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劳动中感受种植的快乐。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他常识,平时还经常不定期地为植物松土、捉虫、剪枝等。在种植、管理、观察中掌握各种花木的生长特点及管理技术,并懂得养花、种树能美化环境、美化家园。通过参加种植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在自家小院种植花卉、果树,从小积累劳动经验。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只有像朋友似地精心养护花草,花草才会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你,从而激发起学生精心养护花草的欲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劳动最光荣”观念的理解。
2.开展“小科学家”社团活动,搭建探究舞台
课堂是个小空间,生活才是大舞台。我们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带领学生把科学实践活动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究、体验生活、学用结合、服务生活。
我校为了全面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展了“小科学家”社团活动,科技小论文小组、小发明小组、科技实践小队等。利用每周四中午休息时间,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团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学生喜欢的科技探究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无处不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结合少先队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意识
少先队活动以课外、校外为主,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同样具有开放性。
1.主题比赛,全员参与
每年一次的科技节系列活动,如,科技实践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每年一个主题。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比赛,全员参与。我们学校每学期举行的“科学小能人”比赛也是全员参与的一次大型的主题活动,这些科技实践活动,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上街宣传,体验快乐
我校的科技教育在积极依托乡土资源开展活动的同时,又做到了利用学校的文化优势,组织学生走向社区,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社会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学到的节能减排知识,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体验到处处有科学的魅力。
3.展示成果,品尝成功
为了展示同学们的时间活动成果,将开展形式多样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成果展示,引发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分享大家的活动成果。让学生根据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和活动心得写成小论文,结合信息技术课,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比赛,在学校橱窗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分享研究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科技实践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课内外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些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相信科技实践活动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万兴,韦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与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5.
[2]陈绍奎,傅喜明.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南.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2.
突出“三会”,把握科技教育的核心动力
学校践行“优秀是一种习惯”的校训,着力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科技素养,让学生养成“会用眼观察、会用脑思考、会动手实践”的好习惯。一是引导学生会“看”,培养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小调查活动,看到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到需要改进的创意,培养学生记录、测量、总结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利用校园黑板报和校园网,建立“生活问题”收集和展示平台,鼓励学生提出并解决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教师注意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提设想、查资料、做实验,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校学生伍涵驿提出,“可不可以在冰箱中养鱼?”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同学完成了小论文《冰箱存养活鱼的最佳温度探索》,并获市三等奖。三是引导学生会“做”,培养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学校成立了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科技模型等十余个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用眼”去发现问题,“用脑”去思考问题,“动手”去解决问题。如我校学生罗越发现擦拭玻璃窗外层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反复观察、思考,最后成功地发明了能够360度旋转的旋转玻璃窗,荣获荣昌县科技创新县长奖提名奖。
注重“三点”,提升科技教育的活动成效
一是积极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创新点”。尊重和关心学生,鼓励他们发现生活周围的问题,记录下自己的每一个灵光闪现。每年的科技节上,学生可上交作品,也可上交自己的创意。对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创意,辅导老师都会与孩子一起认真地讨论,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地实践、一点一滴地改进。“升降舒心锅”“可拆卸的膨胀螺丝”等作品,最初都来自于学生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创新点。二是夯实和增强学生科技发明的“支撑点”。创新源于生活,源于生产实际。家庭生活是学生科技发明的重要“支撑点”。学校重视与家庭的联系,定期举行“科学课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科技节的颁奖,让学生及家长获得科技发明的成功体验。三是帮助和解决学生科技发明的“困难点”。加强学校与科技实践基地的合作。如,我校学生在发明“防爆轮胎”的过程中,怎样制作自己心中的“防爆轮胎”,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学校主动与四川双钱轮胎厂等单位联系,让学生与技术人员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一步步解决了制作中的困难。
坚持“四有”,强化科技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科技教育有师资。配备专兼职科技教师19人。定期邀请县内外知名教师到校开展培训,承担“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等市级科研课题,并广泛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二是师生实践有基地。除建好学校科技活动室、六大功能室外,学校还先后与县气象局、益民机械厂、永荣矿业公司、县职业教育中心、西南大学等单位联系,在校外建立了多个科技实践基地,为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教育成果有展示。每年4月,学校都举办“科普读书节”活动,校刊《桂花雨》定期开辟专栏介绍师生科技作品。四是工作目标有考核。坚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突破口,完善了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全员参与、科技教师全程参与,并与评优评先等挂钩。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市级奖奖项20余项,获科技创新县长奖、提名奖学生各5名,有7件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校先后被评为“荣昌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奖”“荣昌县科普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县桂花园小学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独立与合作; 课内与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85-001
培养好学生的科学素质,打好科教兴国的基础,是科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科技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但在现行小学课程安排中,并没有单独开设科技课。而小学生对于开展科技教育却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于是,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我先在高年级成立科技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活动。然而,这毕竟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既定模式的课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开展科技教育谈点体会。
科技教育可以是多方面的,创造发明、科技制作、种植饲养、生物研究、环保调查、科学实验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内容,要把这些知识、本领都教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力、素质切实提高,我认为需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他们的脑海中有着许许多多他们不知道却又想知道的事,比如铅笔是怎么发明的?豆芽菜是怎么来的?气温为什么会越来越高?鱼下了油锅为什么还会跳……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促使学生渴望学习,渴望了解。于是在科技教育中,可以安排一些理论学习。如向学生介绍某项专业知识,某项专题的发展史或科技信息;向学生讲解科技小制作的原理及制作步骤,讲解创造发明的思路和发明技法,讲解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知体系。但这些理论知识也并非一堂课或两堂课能讲完、能消化的,但如果整个学期的科技教育都是理论学习,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学到更多更深、更好的知识。如在“发明技法”系列讲座中,请学生动手制作“小矮人翘翘板”,让学生在玩耍中找到发明点,加以改进。又如讲解调查报告等小论文的写作方法时,先指导学生成立小实验组,制定方案,再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填写调查表,最后指导学生编写调查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独立创新和合作发展有机结合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学生的个性各异,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必定迥然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独创性的思维火花,及时的引导、鼓励,促使其个性思维不断发展,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如鼓励学生画幻想画;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发明小设想写下来;鼓励学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等。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创新能力后,有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超越了单独作战的年代,如许多的研究课题需要多学科、多人协同作战、协力攻关才能成功,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还要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小学科技教育中有许多的实验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如自制“喷水火箭”的发射,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小动物的饲养等活动都需要合作。总之,让学生将自己的独创性融入活动,又让学生在与人的合作中,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科技教育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设计实施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懂得科学认识程序,把教师的知识、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能加以运用。
根据县教师发展中心和学区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学区教科研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的课改研究为核心,以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为载体,加强教师培养,强化质量管理,为全面提高本片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不得随意增减,调换,上好每节课,不拖堂,校领导加强巡查。
2、继续推进教学规范活动。将每学期第十六周定位“教学规范周”,要随时掌握教师执行课程情况,督查教师的教学常规,调查学生在校学习动态,纠正不良教学行为。要继续深化“推门听”活动,不定期进行常规抽查。学校通过教师自查、同伴互查、学校检查(执行课程、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改作、检测等),并结合平时常规抽查,确定25%优秀教师和5%的待合格教师报学区备案(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
3、进一步深化“考核课”活动。规定每位教师一学年展示一堂汇报课,分三大组进行。由备课组长安排上课人员,或教导处告知,各组由校委会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名优骨干教师负责听评课,活动后备课组长把材料、图片等传校博客,教导处统计分数,并计入常规。规定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教学领导、组长不少于20节。
(二)努力打造有效教研活动
加强教研活动策划,讲求教研效应,注重有效教研,力求做到“教研工作课题化,教研活动主题化”,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教科研工作能力。
1、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开展“学先于教”和“有效学习”为主题对活动进行有益尝试,以常态课的听课、评课为抓手,以公开课为示范,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力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积极响应县、学区全面启动“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如教研室调研、名师指导,联谊教学,组内集体备课,主题式团体磨课,同课异构、观课议课等形式进行。
2、协助校长室继续做好教师培养工作,重视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对新教师的专业指导,搭建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平台。外出学习的老师要向教导处、组长反馈学习要点,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在教研组内开课、发言,分享学习资源,以共同提高。
3、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级论文的评比活动,教导处提供上级有关部门的论文评选信息,努力为教师创设平台,教师要积极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案例,提高论文参评率和获奖率。
4、立足实际抓好课题研究与推广应用
三大教研组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协同有课题经验的老师多多探讨,思考、酝酿切合我们实际的小课题,并积极研究,对于课题有什么要求可以向学校提出,学校将优先解决。数学组将进行课前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研讨,三年级学生进行导学案的落实推进。
5、做好教研资料整理,校以上公开课的教师都要将各自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及时上传到教导处,以便资料汇集整理,利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方便大家以后学习、借鉴。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出勤情况、活动记录等以文本和电子博文的形式进行存档。
(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
统一思想,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坚定不移地树立起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认真贯彻“永嘉县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实施方案”、“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的若干意见”。认真组织,做好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测试、市学业合格率监测、县期末学业水平检测,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努力提高后20%学生的学业质量。
1、学校要统一部署合理安排好任课教师,做好开学招生工作,把好插班生的这个关口。
2、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倡“堂堂清、天天清、单元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努力做到课堂作业课内完成。 3、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展“三小”培养活动,特别要重视对后20%的学生优先指导,任课老师要摸准这些学生,制定计划,给予关照,做好记录。
4.加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加强写字课训练、童心习作与阅读指导、数学口算达标练习和培优指导、数学小论文、英语书写、科学实验操作、科学观察日志、科学记录本、体艺2+1等等,利用午间,课余时间、综合课让学生多读经典国学,如“弟子规”,“三字经”、童书、科普作品等。
5、加强各级段学科质量监控力度,特别是一年级新生适应性教育和毕业班学生思想动态、质量摸底。主科教师要利用软件认真做好各单元及期末质量分析。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任课教师要把学生平时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期末成绩及时记录到学籍系统。
一、勤于积累,发现科学的奥秘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我愿意倾注我的热情,我的才华,把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愉快地前行,并有所收获呢?
首先,我注重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定期研读学校订的《中国科技教育》、《少年科普报》,借阅了《人类发明创造之谜》、《科学发现纵横谈》以及在网上阅读一些科普读物,珍惜每次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做记录,每次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我都把会场所有的展板一张张拍摄下来,带到学校,和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共同探讨参赛作品,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点燃科学的火花。
此外,我还擦亮探寻科学的眼睛,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麻烦,我都要想,能否用一些科学方法使其改进呢?久而久之,我发现科学蕴含着很多乐趣,探索的过程也充满了快乐。我的勤思乐学感染着学生,使他们也积极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现象。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只要有孩子来询问,我都亲切地俯下身子,认真倾听他们的问题,问题有科技含量,有创新点,我便记录在本子上,以便上课时跟他们共同探讨,形成一个大的课题。比如说去年冬天,我校一年二班的王诗琪小朋友问我:“雾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老下雾呢?”回答了她的问题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具科学性,值得孩子们了解和掌握,于是,我给他们上课时,讲了一些关于雾的常识,孩子们不满足,问我雾天空气不好的原因是怎么造成的,因为一节课不可能涵盖那么多的知识,我就把这个大课题作为作业留给了他们,叫他们自己去上网搜集资料,去社会调查研究,最后形成报告交给我。经过我和他们的共同整理,以最初问题的提出者王诗琪的名义申报了一份科学小论文《查找雾后咳嗽的原因》,并在第二十七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了银奖。
爱好发明有能力发明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如何带领更多的孩子一起走近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呢?我选择了科技实践活动,什么选题能够既让孩子们感兴趣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让孩子们受益呢?经过了再三的筛选,我选择了在满族剪纸艺术上做文章。众所周知,剪纸艺术是我们泉头小学的品牌特色,能否将科技和剪纸联系在一起,引导同学们通过剪纸技能的学习,更多地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使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更浓厚,愿意做满族剪纸艺术接班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开始思索切入点,科技工作既要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剪纸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看到的体会到的风情,自己动手创作剪纸作品,就是突出了创新这一特点,使我校悠久的剪纸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有了联系,使学生艺术科学双丰收。
二、勇于实践,品尝探索的乐趣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一些创新想法,最重要的是付诸实施,脚踏实地地开展活动去实践。
首先,我利用校园广播或者集中做讲座,给师生讲什么是小发明,发明的意义,激发小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参加发明活动,请我镇优秀的剪纸艺人通过剪纸内容和技法给学生们讲解满族历史、民族特色。
学生对满族风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我趁热打铁,和老剪纸艺术家取得联系,约定时间到老艺术家家里参观剪纸作品,老人还一边现场剪纸示范给我们看,一边说:“现在会满族民间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你们是满族人,能不能把剪纸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全靠你们了。”那一刻,作为一个满族人,我怎能不郑重地许下承诺,传承剪纸艺术,义不容辞。作为一位老师,发展素质教育,同样,义不容辞!我一门心思愉快地做下去。一边做,一边撰写论文,写工作心得,大量的关于科技关于剪纸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省市刊物上,编写的剪纸作品正准备结集出版。
经过扎扎实实的科技实践,我校的《走进满族剪纸艺术》在第二十五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在研究满族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满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2010年,我校在满族剪纸的基础上,进行了满族文化的探索,《探索满族原生态文化》这一科技实践活动在第二十六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了一等奖。孩子们剪纸技艺纯熟,剪纸的内容也异彩纷呈,一张张彩纸转瞬化作精美的图案,又转瞬被他们丢弃变成了垃圾。如果把这些剪纸作品收藏起来作为长大后对童年的一个回忆,多好啊!当我把这一想法说给孩子们和剪纸老师的时候,他们都积极响应,因此,去年我校开展的《满族剪纸作品保存的调查与研究》,再一次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该科教方案被推送到全国大赛,我本人也获得了“辽宁省十佳科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
三、善于创新,各项活动齐并进
每年十一月被我校设为校园科技节,今年以“放飞科技的梦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观看科普影片、校园红领巾广播、办科普小报、绘制科学幻想画、科普读物读书活动、征文、演讲、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把表现优秀的作品推送到县里参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玩玩乐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学生经常根据身边的问题进行科学小调查,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撰写科学小论文,有些经过整理,在省市大赛上取得了一定的名次。
辽宁省科普大篷车走进我校,使孩子们大开眼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关键词:创新;实用性;实践;论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指的“杰出人才”是指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的人才。中国的教育者也意识到了这点,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教材也一改再改,不断完善。但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超过40%的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看见教师不断地在说,看不见学生动口、动手。课堂上静悄悄的,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井然有序,可是学生并没有积极思维,是被动地在学习,有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这种安静严重制约了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教师因素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教材改革力度不够大。绝大部分的教师还只能是“教教材”,不能做到“用教材”。如果我们能在教材上做出改革,引导教师、迫使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那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人认为现行数学教材应增加这些内容。
一、增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在“用数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用,然后更知不足。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具象的东西感兴趣。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不断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时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的了。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老师让孩子算搬砖头能赚多少钱,孩子算得多认真呀!菜市场里不识字的农民算账特别快,而让我们的学生去买菜,他们还不知如何去算账。这是严重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隔离,所学知识不会用,又怎能谈去创新呢?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到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以此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学完乘除法后,课堂上模拟菜市场情景,让学生当一回老板和顾客,让课堂变成生活。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直接出示这样的图:
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出来,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就会逐步去探索圆的特征。学生在掌握了特征后,让学生当一次设计师,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这样,内容的增加就会引导教师将课堂逐渐开放,学生在用中知道不足,就会去探究,在用中就会有发现、有创造、有突破。
二、增加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培养创新思维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调查,在参与生活中体验生活,增长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判断力和推理能力,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的空间增大了。总之,实践活动能把课堂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使其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长知识。
而我们的教师在处理一些实践性的内容时,为了教学方便,省略了学生实践这一环节。这表现在:一方面,这些实践内容占的课时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评价学生时方式单一,使教师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点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内容。可以用单独一个单元来安排综合实践内容,这样教师不得不安排学生去实践。学完土地面积之后让学生测量学校每幢教学楼、操场、绿地等面积,还可以测量居民小区的面积。通过实践得出测量大面积时比较烦琐,就会探究先进的测量方法。再让学生去调查珠穆朗玛峰是怎样测量的,海洋深度怎样测量,星球之间的距离如何测量。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自然就会去思考、去创新。又如,在学完“利息和利率”内容后,让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存钱、取钱等活动,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这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还可以让学生逐步去认识基金、股票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实践中感觉到许多知识的不足,因此就会产生学习需求。那时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是主动地去学习。在实践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会萌发各种新奇的想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三、增加数学小论文写作,在反思中培养创新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个数学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评价;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许多数学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有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将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这就成了数学小论文。教材中可根据学生年龄段特征作适当安排。如低年级可以直接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中年级可指导学生写数学童话,将数学知识与童话故事结合起来,学生会兴趣盎然;高年级可指导学生写些有深度的文章,融进自己的独特思考。学生会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自己的思维,长此以往就会有新思维出现,这就是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需要从小培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62-01
1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意识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我国已把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这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去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课程活动模式。
1.1 在信息技术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活动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渴望创新。由于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有些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目前还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对Windows和Internet等目前广泛应用的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新的应用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
1.2 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2 让学生尽情享受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个地区内或一个学校内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无疑给学生创造了绝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通常是以竞赛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创造活动竞赛中有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小发明、小创造”是中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创造成果;科学小论文是中小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后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包括实验和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是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的记录;机器人比赛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机器人创意设计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创新的兴趣。
3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举办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节等活动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受大多数竞赛类活动的参赛要求限制,只有少数有特长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而大多数学生还只是一个观众和听者。那么,如何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亲身体验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呢?我想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想方设法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条件相对完善的活动基地。
比如我市教育部门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经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批准,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基地主要面向张家港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设置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教学和实践。基地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实践三大中心,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办学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各馆室设施设备,自主开发了“家政、工艺、科技、农艺、体能拓展、主题教育”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实践活动项目,将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索、劳动实践、军事教育、手工创新制作等活动有机结合,凸显了基地“共建型运作、开放式课程、长江风文化”的办学特色,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学有所得的第二课堂、动有所获的理想场所、玩有所乐的成长乐园”,处处体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育人目标。
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丰富综合实践课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射击训练)和拓展训练(胜利墙、高空攀岩),而且能够掌握一些生活劳动技能(野炊、内务整理)和安全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消防演练、担架制作),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原理和常识(生活中的化学、模拟驾驶),开展一些“趣味性、实用性、智能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电子百拼、紫藤花艺),从生物中走近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看了中国现代学校教育网上的《美国是如何开展科学教育的》,听过《德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简介与启示》的讲座。我了解到:美国的科学教育贯彻了三个原则:一个是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一个是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课题研究,获得探索自然现象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奠定学生理解科学的基础;一个是排除僵死的科目界限,更多地注重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教育学生学习从多学科的不同视角,综合认识同一个自然现象。
而德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情况是:首先是关于德国小学老师的工作量。他们的学历至少是硕士毕业,学校没有办公室,只在教室里面放一张办公桌。老师是包班制的,一个星期要上28节课。在下课时,因为不允许学生在教室内,教师要给学生整队到室外活动,上课了再整队带回教室。下雨天也要在教室里组织活动。从上午8点到下午1点上班。其余时间老师回家办公,学生回家自行活动。老师都是拿着大大的行李箱来上课的。其次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上什么课,各门课程只是有一个比例,具体的内容由教师设计主题进行调配,各门课程的内容整合运用。老师们一般会设计一个主题,不同的学科都围绕这一个主题进行教学。
看了以上描述,身处农村小学工作的我,忽然有点茅塞顿开之感,发达的国外课程学习貌似与我们的农村教学有点相似之处,使我进一步意识到农村科学教学的优势,便有了以下的想法与实践:
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农村小学里,一个老师身兼数职的,比比皆是。如语文老师兼科学老师,外加班主任,甚至是包班。城区学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这自然有它的优势;农村教师身兼数职,也有其优势所在。
一、农村教师对教学内容整合有更多的有自
可以适时打破学科界线,实行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小学科学学科内容包含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例如:语文和科学在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上有就诸多相通之处,语文课本上的科普文、科学说明文,结构严密,观念严谨,科学性充分,可以用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写科学小论文、写观察日记,避免科学小论文写得干巴巴,可读性不强,改变朴素的面孔,体现儿童的童真,用文字描绘出事物本来的生动和形象。小论文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道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具有文学的感染和潜在的美,也更好地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一个生态瓶”及其观察实验,“蚕的生命周期”等科学观察日记可以与语文的日记相结合,避免学生语文日记无话,使学生言之有物,又可使观察记录更丰富、生动。教师要注重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教育学生学习从多学科的不同视角,综合认识同一个自然现象,科学与语文部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优势可见一斑。
二、农村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小天地,走进自然大课堂
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相比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但科学学习领域中涉及的事实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它是一门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渗透自己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
(1)“课堂小天地,自然大课堂”,身在农村就可在“农”字上作文章。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走进大自然,让师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亲自参与课外探究活动,一方面能掌握探究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使自己心里更有谱、更有发言权;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在师生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与动物单元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到野外,能很快地找到相关的动植物供学生观察和学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教学中,根据农令时节,师生的共同讨论后,决定在校园地里种下四颗南瓜籽,一起等待着萌根发芽、开花结果。“老师,以后我们真的能看到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吗?”“老师,我们能看到雄花和雌花吗?”。课内探讨,课外实践,看着南瓜苗的天天长大,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师生间话题更多。又如:观察认识的油菜花,在城市难觅其影,而在农村,油菜地不难找到,遍地都是,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油菜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棵完整的油菜,学生兴趣盎然,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瞬间一目了然。然后取下一朵油菜花带回去解剖,对构成一朵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很快就清楚了。
(2)在农村,土壤、植物、动物与环境、岩石等,都有可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五年级下册“做一个生态瓶”一课里,生态瓶里的水生生物在城市也不容易找,而且模拟建造一个生态瓶必需要有池塘水,城市的孩子在建造生态瓶的时候绝大多数会使用自来水,水质发生变化,就谈不上模拟了。而农村的学生可以用自来水做实验,同时,由于农村池塘、鱼塘、河流较多,池塘水随手可得,水生动物也是到处可见,因此农村的学生可以在教材原基础上多做一组两种水质的生态瓶对比实验,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有很好的帮助,使其真正地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再如: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月相变化和星空,城市里灰蒙蒙的天空,群星隐没,而农村天朗气清,星光灿烂。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进行“学科文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农村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不上城市学校,在当今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之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日益明显。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以前,国家实行课程统一管理,在课程方面城乡学校都没有优势。不过,现在中央决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特别是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机遇。因此,农村学校要把握好这个机遇,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例如:“梅子之乡”可以开发以梅子的种植、培育、改良、加工制作等系列科技探究活动,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我们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 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评鉴阶段
1.利用农村庭院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在农村,许多农户有较为宽敞的庭院,这正可以为我们所用。如教五年级的“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课,如果要做演示实验,这可需要好几天,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条件好的城里学校可以利用视频或其他的课件演示,而农村大多数学校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在庭院找个角落,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种子发芽实、绿豆芽的生长过程。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便于观察实验,还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写成《植物随便插也能成活吗?》《夹竹桃有毒吗?》这样的好文章。如果进一步种些蔬菜、花卉等,不但绿化美化庭院,还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我们农村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茂密的森林,数不清的野花野草,名目繁多的动物。利用这些城里没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学校成立了“红领巾气象站”,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开展了气象观测活动,搜集了谚语1000多条,先后有近百名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气象知识,自己动手编写了《气象小知识》《红领巾气象站》《气象谚语大全》《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云》 等材料。这样,学生看多了就记得多,理解得多,观察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开辟农村活动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把对科学课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农村小学一般都有一些空地,可充分利用起来开辟为生物园地,结合课本中观察实验内容,有目的地种植一些花草、蔬菜和本地常见作物。由学生亲手种植、管理、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并由小组每天指派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此外,生物园地还可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鸡、蝌蚪、昆虫等,以便作长期跟踪观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制作及小发明,如制作电动航模、玩具、小电扇等。有些科学实验材料实验室没有,但是在农村那些材料容易收集,如用废木条做杠杆尺、支架,酒瓶盖做砝码,可在“杠杆尺”等课中使用;教学“电磁铁”时,可用铁钉、废旧漆包线、电池制作高效电磁铁在实验中使用;其他如用废铁片做电键、叶轮模型,乒乓球做地球仪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那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学生常常到万木林采集动植物标本,参观那里的标本展览室,回校后加以制作。
4.开发农村生活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让学生随时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在农村有的是庄稼、蔬菜、果树林木。一般家庭还养有牲口,有的家庭甚至养蚕、蛙、蛇等动物,这就是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植物美丽的姿态、生长的过程,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直观知识。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举行科普小论文竞赛和科学知识竞赛。如《家燕生活的观察》《蜘蛛捕食的有趣现象》《小鸡饮水的教训》等。
5.针对农村学生的天性,设计科学教学内容
农村的孩子天玩,好动。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让学生亲自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学生最爱玩磁铁了,通过操作,明白了“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现象。这样,本来很抽象很深奥的科学道理,通过探究摸索变得直观、浅显了。
6.根据农村学校特点,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为了美化学校环境,营造环保氛围,学校可以利用花圃、走廊、生物园等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我校六年级(3)班在班级讲台和窗户边分别摆上了几盆好看的室内花卉,不但增加了教室绿意,缓解视觉疲劳,而且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科普的“绿色种子”。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科学实践活动,让家长、学生一起参与。如:五年级“做一个生态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等,这些课题有了家长的参与就容易多了。同时,我们要求每班定期出好一期科普宣传黑板报、开一次有关科普的中队会、布置一个科技角、听一次科普讲座;要求每个学生观看科普录像、阅读科普读物、制作科技作品、了解科学家的简历、提出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等。
7.结合农村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学校把万木林、自来水厂、电站、水库、果园等作为科普基地,每年带学生到那里学习、参观、考察;考察中,曾经有个学生问我:“高山越高,离太阳就越近,怎么高山会更冷呢?”这样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说服力似乎不是很强,但是,登上了海拔1383.7米的郭岩山,在强烈的风吹下,就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了。在万木林里,他们认识了许多动植物,还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分类和区别。去了自来水厂,通过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等,从而更加珍惜用水。他们还写出较好的小论文来,如《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毛竹生长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