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

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07 17:3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构建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数量在高校的不断增加,使得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现有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获取管理方面的经验技能是该专业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满足社会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对实践教学持轻视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对实践环节分配的课时极少,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根本没有设置实践环节或者很少体现实践环节。这与高校的教学评估有关,很多高对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少评估的体系和标准,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阻碍,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实践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是毕业以后工作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对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予关注。总而言之,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够重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实践教学的花费高、工作量大,效果不易显现,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从事高校的教学之余,还在兼职一些社会职务,比如做企业的顾问和咨询等,因此,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但是,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与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授埋头于该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而很少与社会现实进行联系,解决实际的问题,也难以为学生牵线搭桥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三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的体系。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和要求不够明确导致的,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能力也没有达到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开发出适合不同学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因此,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整体就呈现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性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四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单调,难以实现较好的实践效果。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是根据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的,虽然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实验的项目设计不尽理想,有些牵强附会,再加上有限的经费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进行良好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划分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板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分化,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基础能力的教学板块,这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知识而设置的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板块的具体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各种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比如,团队合作、管理的沟通技能、环境分析以及奖惩制度、竞争对手分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该板块的训练方式可以用演示、市场调查与实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二是模拟工商管理情境的板块。模拟真实的工商管理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技能培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高校的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管理状态。有效的模拟方式就是在高校建立工商管理情境的模拟实验室,在实验中完全引进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决策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体验到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情形,运用到已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体验管理与组织的过程,熟悉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并且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三是管理的实践教学板块。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情形: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习;由工商管理教师推荐部分优秀的学生专门去企业实习,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大四为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毕业实习的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和体验,尝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竞技比赛,参与企业管理竞赛等,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二,对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专业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保障,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进行有效规划,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但是,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设计需要密切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第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在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中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要设计评价方式来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支持。第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通过详细的实践指导计划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设置,根据实践指导计划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程等,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原则、坚持等做出详细的书面规定。第三,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企业人士指导大学生,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发现企业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企业进行实习和诊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建立工商管理专业专门的实践实验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工商管理中融入了现代科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已经融入到了工商管理中,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实验室已经逐步启动了,因此,应该不断地完善实验室的项目建设,为实验室后续的运行、以及提高实验室的功能提供保障。第五,建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应该重点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政府部分应该采取措施,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便利,企业也应该根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制度,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企业储备人才,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作者:陈蕾 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15).

[2]范万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分析

1前言

目前,我国为了能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以对于人才培养非常关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让其有着很好的发展,在本文之中将会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院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析,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启发。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概述

目前我国在知识上出现了不断的更新,人类的活动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单纯的局限在丰富的知识上,更多的应该是知识更新的能力上,要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工商管理的教育工作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工商管理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多的还是应该发展自我持续的能力,帮助学生按照科学的设计开展课程的学习,学会生存、做事与做人。在工商管理的教学设计环节,教学内容上要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前提保证,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人的发展,尽可能的培养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工商管理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也不是升学教育,更多的致力于综合性人才的专业教育。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不能单纯的追求功利价值,不能仅仅局限在眼前的需求,更多的还是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选择,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正是因为这样,工商管理的教学工作在定位上应该是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尽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创造力。

3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主要倡导的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观,也就是说将知识、策略和技能等方面都综合到知识这个理念中,然后按照该观点,工商管理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简单来讲就是:是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此外,根据教学环节的差异,还可以将工商管理的教学进行分类,即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主要重视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所以课程内容更加趋于结构化和综合性。结构化则是指将重视工商管理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程序。综合化则是指将工商管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课程的形式,学术研究重视启发,所以教学设计时,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社会实践则是巧妙的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和企业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实践的知识和时展相联系之后,再在课程中表现出来,最后通过主题单元的形式展现出来。简而言之,工商管理的教学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法,将知识性以及实践性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将以前的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学生如何学的教学模式。

4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中的培养,不论是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增强,还是对学生今后人生的学习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1明确学习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目标可能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分析,使得学生的心中有个学习的主体,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根据每一个小目标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质量的提升。

4.2分析学生的特征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不一样,理解能力也有着差距,导致自主学习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质进行相关教学的安排。

4.3概要总结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没有办法一时间理解,可以通过概要总结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总结。将每个知识点都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回顾,还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文之中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希望能够得到大家在阅读之后的相关斧正,更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全面的推进去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霞.高校自主学习理论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129-130.

[2]姜启跃,余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思考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经贸实践,2015(10):160-16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戚志枫.浅析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张丽英.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3):66-70.

第3篇

1.知识结构

(l)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基本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次的关系是博且专,博专相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博而不滥,专而不死,相互依存,层次分明,渐进发展

(2)核心性: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核心知识就是大学生所选择的主导学科,具体指某一学科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类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好比“根据地”学好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核心知识以外的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知识好比“游击区”,围绕核心知识有方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大知识面。

(3)综合性: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使各门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复杂的知识综合体。纵向知识是科学技术深人发展的表现,反映知识的连续性横向知识反映各类知识的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关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综合网络。

(4)动态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旧的知识不断的老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适应这种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固定不便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定向调整。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动态调整。大学生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只有自己掌握最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站在科学技术前沿,进行新的发明创造。二是知识结构整体的动态调整,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知识为我所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能力与素质

(l)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几种组成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本论文由,是处于第一位的。①要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②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越发达,对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也就越高(,21世纪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包括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互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③商业道德,是商业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这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关系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将要步入商业领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

(2)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适应终身教育要求,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续一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具有信息能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信息观念,具有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道德,从而使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优势。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Dnlck-er)说“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在当今市场急剧变化下,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成为企业领导者的重要职能。中国企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管理类人才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经营企业,经验欠缺。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各国的国情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尤为重要。一方面对根源于我国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于是,这也就需要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合作与沟通能力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活动领域、交往范围、生存空间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或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外语技巧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在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中有效地展开工作。⑤经营管理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力,决策应变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市场机会的能力,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的能力,进行经济核算的能力。⑥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未来世界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管理者只有持肯定变化的态度,具有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预测的能力,才能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则受到了冷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导向。只有具备了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才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才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系列稳定的心

理要素的结合。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其中智力素质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构成。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则侧重于非智力素质。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它具有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明显、感情强烈、情感不稳定的特征。这就使得工商管理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①较高的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emotio闹int幽g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罗威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伊尔提出,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习ovey&Mayer,l卿)“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情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时候,都要面临挫折和失败。焦虑、优郁情绪的夏延、挫折感的产生,会影响一个人的日早生估、上件。严里时会使人心理失衡。现代人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兴趣、更坚韧的意志、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力、调控力。从理智上正确对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扰和挫折,加强自我调节,培养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本论文由③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人格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气质和认知风格并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它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自我调控系统则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白我控制三个子系统组成。”保证人格的完整和综合,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产生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④增强国际竞争意识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规模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性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国际化、集团化,使得各专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培养既懂得企业管理又有全球意识,懂得国际管理人才已是世界一大趋势。⑤具有国际环境意识“全球问题,是指人炸、粮食短缺、战争、自然资源与能源缺乏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恶化,不仅严重破坏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产生极大威胁。”面对全球问题的严重化,全球教育被提出。人们应该跳出只关心个人的小圈子,要关心全球命运、关心地球上的生存条件,树立关心全球的责任感和伦理观,具有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携手为解决全球问题而努力。超级秘书网

(5)身体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充分显露跨世纪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有人说: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至今管理的科学性所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弟二次上业单命坷入尖俐贝献。工商管理类人才正是这些成就的中坚力量,只有真正具备上述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索厦田人万万能仕兑争激烈的21世纪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王志学,张健.管理学学士应具有的素质探讨,

2.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企业营销理念的重整.生产力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教学模式

一、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行业广泛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有企业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实践能力,便于解决企业管理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这次参与到调查中的企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从这些企业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去年有12.3%的企业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有87.7%的企业却是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行业还是很广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市场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2015年,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统计的本年度第一季度部分省市的人才需求结果如下:第一,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人才需求单位中排名第二;第二,就被统计的省市中的人力资源市场里,在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最高的。

统计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有175家企业,其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其他专业相比占到1%以下的有21.2%,其中在1%~10%之间的有49.9%,在10%~20%之间的有18.5%,在20%~50%之间的有10.4%。由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环境是可观的,有比较好的就业市场。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调查组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专业本领、拼搏进取与乐于付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九个难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78%的企业对“协作与沟通能力”比较青睐,71%的企业重视人才的“团队精神”,68%的企业更看重“创新能力”,64%的企业则侧重于“专业知识”,51%的企业对“自学能力”更是重视。通过调查,根据重要性从高往低排,依次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本领、适应能力。企业更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重视理论与技能操作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上,能够处理在企业中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理论的天平和实践天平要保持平衡。尽管这些年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综合方面的素质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比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中有一席之地。

(二)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

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的贯通方面。很明显,仅有“一专”的能力应对当今复杂的企业工作,必然会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备“一专”的能力还要有“多能”的本领,这样才会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心应手。据统计,企业分别对管理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企业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知识有:个人与团队管理知识、电子商务知识、成功素质训练知识等。计算机基础和英语方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也逐渐成为必备的技能。总之,企业越来越重视“一专”和“多能”兼备的人才。

(三)优秀的职业素质

人才的职业素质备受企业的重视,这也是人才走向职场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与他今后的就业和职场生涯的高度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说,职业素质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从调查的企业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很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素质有很大关系。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永葆活力的催化剂。目前,社会各方面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从被调查的175家企业中得出结果,68%的企业要求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

三、据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保持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由于现代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以需求为根本,要掌握坚实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遇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天平保持平衡。比如教学中要把模拟实训和企业经营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入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真正体会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等,在全真模拟的场景中,真正体会管理的经历,体悟管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学时量

1.以“基础饱满、特色突出”为教学体系目标。学校开设了一些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这些课程仍需要高度重视,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以保证教学质量,着重体现其重要性,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开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2.在实践课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也可以增开实践技能培训,以保持理论和实践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努力打造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体、以专业能力为特色、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系统。

(三)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必要。学校定时举办一些职业素质培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培训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看清就业现状,实现就业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萌芽状态。学校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新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代替曾经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第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健全评价和奖励制度,举办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创新。

四、结论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进行,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先进做法,吸取众家之所长,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色、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该原则也可称为人性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具体而言,要以学生的需要、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就是要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服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尽量结合工商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是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为他们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系统性原则

要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来设计实践教学的体系与内容。首先,要从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注重实践教学各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各环节的相互配合,实现实践教学各门课程与各教学环节的相互衔接与优势互补;其次,要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出发,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最后,实践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思想来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相应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并逐步深化实施。

3.开放性原则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该立足学生,面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新的知识、内容、技术及时补充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加快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校企结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广泛的、长期的合作,多渠道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到校外基地实践,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提高其对工商管理岗位的适应能力。

4.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构建紧密围绕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设计本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要求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这一方面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而制定,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围绕这一主要目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总体目标可以定位为: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新实用技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幅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以此来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基础素质与实践能力目标

主要涉及到素质教育以及基础实践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与精神品质素养;具备熟练的通用技能与技巧(包括沟通与写作能力、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数学与统计分析能力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专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形成熟练的专业技术与操作技能(包括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与基本维护能力、专业预测与分析能力、专项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和基本维护能力、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等);形成基本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3.综合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具备研究、分析和解决能力(包括获取职业资格的能力、熟练从事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专业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应该是目标体系的具体化,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合理配置。围绕上述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三个环节。

1.基础训练环节

该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可从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塑造入手,逐步延伸到计算机、外语、数学与统计、体育等公共课或学科基础课。其中,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实践可以通过大学生军训、专题演讲与报告、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假期的“三下乡”以及大学生长跑竞赛等活动展开,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明确的道德价值观与责任意识以及终身锻炼习惯;在通用技能与技巧方面,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写作、英语辩论以及英语口语等级考试等实践活动来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通过计算机上机实践、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实践活动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分析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与统计分析能力,通过应用文写作训练、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通过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与体验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2.专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训练环节

该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时段。这一环节从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展开,可以根据专业基础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情况,利用现场参观、认知实习以及基础操作实验等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为随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模拟实验、生产实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方式展开,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参与模拟企业的运作,或参与相关的案例讨论,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企业运营模式、相关业务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增强专业素质。

3.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环节

该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时段。可从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教学展开,主要以综合实训、综合实验、专业大赛、毕业实习等形式进行。通过ERP沙盘模拟实验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或实验,仿真企业的环境、模拟企业的流程和企业的岗位,让学生在模拟系统内进行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多个岗位的互动式实战性操作,促进学生在竞争环境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驾驭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完成相应的设计(论文)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以企业单位为实践场所,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团队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现途径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有效实施,应该注意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

1.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践平台主要是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沙盘、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实验实训室。要围绕工商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与内容,合理规划,加快相应的模拟教学软件和实训设备的购置与升级,建立并完善校内的仿真实验实训室。一方面可以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展开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验实训室的整合利用,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巩固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又熟悉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与方法。特别是“ERP沙盘模拟对抗”“营销方案设计”等创新性较强的实验,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是各高校通过校企共建或校企合作方式在校外企业或其他对口单位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包含校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德育实践教学基地两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意与企业或单位保持良好稳定的联系,以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以便持续有效地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最大作用。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将学生置于校外企业的真实环境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学习兴趣。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突出规范性

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各类实践教学形式不一,更有校内校外之分,因而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质量管理等方面。在组织管理方面可以构建一个学校、教务处、院系与实验中心、指导教师的四级组织,学校层面的领导和决策责任、教务处的宏观管理与协调责任、院系的业务指导与“实验中心”的组织和实施责任、指导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管理与执行责任。在运行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将实践教学参与各方的责任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和落实,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组织与指导、监督,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进行动态控制,遇到障碍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与监督,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技能项目训练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3.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迫切需求的就是高级管理人才。高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其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能力。就目前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需求解决,面对经济大环境,要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解决高校教育中的问题迫在眉睫。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多年在企业中的管理经验对工商管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之所以宽泛而不专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和学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工商部门事实上是服务部门,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一定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树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专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不仅是事业部门,也是企业部门。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从事更多的工作。以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方法、方针,并通过适当的实践教学来使其养成专业的素养和职业能力。每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就要在学生阶段打好基础。工商管理对经验和基础知识的要求都很高,学生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并且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这些都要在高校教学中完成。同时,技能的提升要靠平时的实践来完成。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较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掌握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与客户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驾驶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掌握的越多,对其日后工作就越有力。在教育目标上,高校还应重视该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每企业都希望招聘忠诚的人才,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更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部门,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必然的。在工商管理基础课程中国,都会涉及到党的方针路线,思想等,只不过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的教学经常被忽视。总之,要基于教学需求,类培养被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根据现代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工商管理虽然已经作为众多高校的专业,但对于专业的划分和就业目的上均存在问题。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口巨大,这一教学中的忽视和教学方法的传统性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善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我们现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2.1工商管理理论理论脱离实践

在大学教学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它专业一样,具有理论与实践之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这与多年的教学方式有关,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应试教育,素质教学的提出并为改变教育的本质,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高校在实践设施缺乏,不能带领学生完成必要的实践。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后,管理能力几乎为零。这使得我国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教师的观念落后,依然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且理论讲解的时间过多。这些都造成了工商管理教学效率低下。

2.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工商部门的管理任务发生变化。现代工商管理的涉及面更广,社会需求的是全面性的人才。而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内容的更新慢,教材书籍多年来不换。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甚至与当下的法律法规不相符。在许多内容方面,也与工商管理实践之间联系不够呢紧密,需求重新编排。

2.3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没有考到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上文我们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十分重要。但在当下的教学中,并为将这项内容列为重点。理论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点,其它均被忽视。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缺失的重要性。而事实上,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道德缺失而造成的个人和集体损失不在少数。忽视法律这一基础的工商管理教学是不合理的,也是缺乏支撑的。不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人才。只能导致学生毕业后,法律意识浅薄,社会犯罪率提高。

3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根据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内容、方式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的改革上进行了分析。

3.1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理论是为了辅助经济发展,世界在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也不断的在变化。因此,经济理论的教学也要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案例分析上,要选择现代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要求教师具有观察局势的能力,通过自身经验对工商管理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不能过多,也不能宽泛的讲,而是要实现少且精的目标。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必要时撰写论文报告,对当代经济学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现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

3.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专业,但很多学生对于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多数学生的想象是狭隘的,工商管理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同样明显。但在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角位置,这就造成了其对工商管理的错误理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管理人才缺失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将教转化到学中来,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另外,还应截取现代的案例。尤其是教师在实践中亲自参加过的案例更有力。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增加大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当然,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基于学生实践不足,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要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工商业内人士请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工作实践,将这一项工作落实到位。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校组织讲座,但结果是学生不愿意参加,主讲人的授讲内容空泛无用。因此,在聘请人员上和专业内容上,都要注意专业性。而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商管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但靠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之间有合作,有企业出资为学校建设实践基地,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培养其全方位的实践能力,使其职业化能力提高。在教育教学上,还要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调整。使教学方法不在拘于一个方面,改变观念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效率。

3.3工商管理专业考试制度的改革

在众多的专业改革中,考试制度的改革不可或缺。在以往的教学在考核中。成绩是唯一标准,而教学内容又存在缺失。对于学生的兴趣提高来说不具备任何作用。反而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工商管理在文理划分中多划分为文科类,其理论知识以文字为主,现代教育考试中,教师多数为学生划题,学生只在考试前进行背诵即可。这样,即便是最基础的知识,学生也不再学习。而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成绩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很少出现实训的考核,尤其是对文科专业而言。为此,高校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不改革,建立一套全新的学生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包括成绩、平时表现、动手能力好思维能力等全面的考核,采用正确的和现代化的考核方案。在考核中。教师注重其对某个知识的掌握,注重某个能力的提高,或者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其思维能力上。总之,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是单方面的,考核的重点也要进行转移。以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并进行考核,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于讨论结果教师要给予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注重培养忙着才是教学的目的。最后,对于一些教学内容而言,可以要求学生独自完成,教师无需评价,这种方式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4总结

工商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工商部门具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高校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改革速度缓慢,都是其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的。并从教学方法上,教学理念上甚至是教材的写上辅助其改革。在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注重专业性和职业性人才的培养,专业性是指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职业性是指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支持我国的管理法律法规,在管理中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企业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也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健.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的社会现状是,虽然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但是每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即便是找到了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却不能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产生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在市场的变化、需求,所以,改变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变得必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在社会实践中应重点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置呈阶段渐进式,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组成。

通识基础课程,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每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掌握,通识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还有“两课”。这些课程占总学时的40%左右,一般在1-2年内修完。

专业基础课程占专业学时的28%,包括大学本科阶段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素质,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学习阶段安排在通识基础课程后面,大学阶段的第2-3年内。

专业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指工商管理专业特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占该专业总学习的8%,学习时间安排在大学阶段的第3-4年。其课程设置有:工商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占专业总学时的6%,这类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选择,用以增加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课程设置包括:行政管理、创业管理、专业英语、国际经融、证券投资等。

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占总学时的16%,集中安排在大学的第3-4年。教学实践环节顾名思义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相验证的过程,体现着教学实践。这类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和军训、工商管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特色和创新。尽管有些高校,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程的调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做出改革和突破。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上下够不着的局面,即在专业技能和业务管理能力上和高职和高专以及研究型本科大学生的学生,分别不占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如很多的二本商科院校就把培养目标定成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说明,这些院校没有立足于本院校的专业实际,进行培养目标的确立。这些都要求工商管理专业院校创新思路,调整课程结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1.课程设置特色一般化。就目前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多而杂,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课程缺乏。课程繁多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样,也不能达到熟练的应用。

2.课程设置柔性不足。纵观我国的高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普遍陈旧老化,和市场严重脱节,但是对课程的硬性规定使得课程调整的空间不足,课程内容设置相对于市场需求滞后。

3.课程结构缺乏完善性。课程设置没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盲目地追逐名牌院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比例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特长难以发挥。

4.教学内容和实践严重脱节。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理论教学大于实践操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不足,就业相对困难。

(三)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落后

虽然,各个院校都表面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是,只是简单地代替了黑板,不能很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每个院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明显。教师缺乏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组织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析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定位

通过对不同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准确、科学地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特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初步具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中层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和操作层的执行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应该重新建构

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相对减少理论性教学所占比例。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具体包括: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财会学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来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如开设企业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兴趣模块构建,重点培养学生某项管理能力,课程设置突出兴趣模块,减少专业的枯燥教化感。注意学科之间的冲突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可考虑设置“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模块,以适应市场这类专业人才少、需求大的特点。选修课比重增加是兴趣模块得以实现的手段。

(三)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应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上既要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精简理论知识,加大技能教学力度,即整体构建课程的理论框架,再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训练,反过来再用案例强化技能。

(四)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性研究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以实际效果为根本,从课程实际出发,立足学生需求,多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搭建学生和企业实践的桥梁,让学生走入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举办企业家讲座和主题研讨会,聘请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教授等,努力缩小学校和市场现实之间的差距。

(五)强调教学实践

实践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模拟实验室建设力度;发展企业和学校的密切往来;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咨询研究。这些教学活动实践的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在新的培养目标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很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4).

2.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

第8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既是一级学科(学科大类),同时也是二级学科(专业),这使得该专业涵盖的知识非常的多,非常的广,相对显得不够专。对一本或者二本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所以并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困惑;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性、实用性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刻感觉到该专业知识内容博大、宽泛、好像什么都学,可又都是点到为止。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522所高校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积累了许多人才培养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重点大学“宽口径,厚基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国内重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略有不同(见表1所示)。

表1 国内著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国内许多著名高校根据时代要求、专业需求和自身情况,在专业培养方面大胆创新,体现出专业培养特色。(1)华北电力大学将工商管理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和电力市场两个专业方向。技术经济专业培养既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电力市场方向的专业定位为培养既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电力市场交易理论、发电企业竞价方法、电价设计、电力市场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制造企业管理、流通企业管理和跨国企业管理三个特色方向课程;(3)天津大学突出“创业”人才的培养,特色课程有创业学导论、创业营销、企业策划与创业计划写作、创业融资与理财、孵化器实务等;(4)广东商学院首创了《危机管理》课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5)中国计量学院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质量管理方向。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钻研能力比较欠缺,所以不能简单照搬母校(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大学)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要树立大众化教育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要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笔者借用自己所在院校的经验,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定位于“两用三适应”,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把培养目标设定为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独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保证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不能照搬照抄重点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向。笔者认为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分方向培养,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该专业某一具体细分方向的知识与技术,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

按照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即设置通识教育课、技术基础课、专业领域课三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讲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传统的学科基础课改为“技术基础课”,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改成“专业领域课”,分为核心课、方向课、选修课3个模块,以突出课程设置的实务性和职业性导向。

(二)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向

1.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生产运营管理。中国是制造大国,是全球的“加工中心”,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生产的概念已从工厂制造业进入医院、餐旅、商场、银行、咨询等服务业。当今生产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生产运营管理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生产流程,有较强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管理业务综合能力,可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统计、生产调度、生产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相关生产管理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2.专业培养方向之二:质量管理。当前,国际市场上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败。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质量管理理念日趋多样化,管理方法也日趋复杂化,使众多管理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置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专业,这导致兼具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质量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质量管理方向培养掌握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知识、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可从事产品质量工程系统分析、规划、设计、控制以及解决实际产品质量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四、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在该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惑,本文结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的分析,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另辟蹊径,即从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和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向两个方面着手改革。

参 考 文 献

[1]马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2]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0(4)

[3]刘翔,付娜,常家芸.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9日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定位

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在企业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要求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系统学习并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培养对象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掌握相关沟通技能,具有实践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定位:(1)专业定位:以“熔炼管理智慧,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基础理论和管理素质教育为重点,施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工商管理教育;(2)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基础,形成工商企业管理与经济学、数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3)层次定位:以开展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逐步开展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4)类型定位:师资和教学团队应当逐步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学生由知识综合型向应用型、能力综合型转变;(5)服务定位:服务于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咨询类中介机构及科研机构等领域。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工商管理专业是国内各层次高等院校最普遍设置的专业之一。作为与一级科学同名的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只有一般性的了解,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同时,随着企业管理分工越来越明确,现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已不再设立综合管理部门,而是分解为质量、市场、人力资源、生产、财务等更为具体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定位到具体的职能管理部门。看似都能做,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因而其专业深度和市场竞争力远远比不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这5个兄弟专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和以“填鸭式教学”的方法,忽略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也不利于学习活动中思维的发散性。长期以来的结果就是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训练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且现在的“90后”大学生往往意志薄弱、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学多比较敷衍,只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顺利毕业,不看重知识的积累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善于去思考发现问题,更做不到举一反三。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愿意和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交流、探讨想解决的方法。因而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对本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目前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计、社会实习都有要求和安排,并且得到了执行。但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如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等情况,再加上实习单位容量、所处行业差异较大和地理位置分散等因素,导致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中的内容和时间要求难以得到保证,学校无法把握实践的全过程和最后的效果。一方面实践教学计划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接收单位也不愿意在实习生培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关带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企业介绍和现场讲解,学生并没有深入企业的实际运作,并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缺少实际操作和现场参与的结果就是与实践能力培养高度相关的课程设计报告、实习报告缺少核心内容,甚至存在抄袭、作假等情况,达不到实习实践应有的效果。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际执行都没有得到很好进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相应训练。

(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虽然在岗教师都勤奋努力、尽职尽责,但是由于专业教师还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的科研任务,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备课任务繁重、身心比较疲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专业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博士国际化程度低,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博士不多;二是引进的国内博士再深造程度低,没有新教师有进一步的出国(境)交流学习经历。这与国内“985”、“211”高校对于青年博士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新进博士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不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大多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难以获取一些实际的经验和知识。这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必要的数学、计算机与外语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一个及一个以上专门方向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根据前文列示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向入手,提高培养质量:

(一)完善工商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学业导师制”建设。改变专业招生和培养,大类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拓宽学科知识、打破专业界限的重要方面。从专业内容配套和相似性上看来,工商管理专业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实行按工商管理大类进行统一招生。按照大类招生的设计,大一、大二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开始选择专业、进行分流为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方向的课程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大类招生和培养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实行“全校通识课程+学科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且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要求,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不过由于大类招生和培养刚刚起步,相关的制度还有待建立,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有待时间的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另外,作为三大教育模式之一的导师制也是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之一。在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中,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导师和学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建立这种新型普通高等教育制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实行“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实施,针对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开展。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其核心能力。与学业导师制相匹配,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要求掌握统计分析知识、预测与决策知识,具备企事业单位管理资源收集与分析能力;要求掌握核心课程的管理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具备知识综合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建设适用于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强调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同时,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一线的高职称人员,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以下途径:1、技术推广型。就是利用高校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组织师生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发展,重点开展新方法和战略理论的开发和创新,做好产学研结合,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2、任务驱动型。要求教师针对企业实际问题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讨论、优化,提出解决方案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

考虑到实习实践阶段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的实际经验和生产条件、技术优势等,在实训教学环节满足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的需要;通过聘请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的实践;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工作中逐步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感受和学习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除每年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举办讲座之外,社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的改革,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三)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追踪评价体系。在校外建立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开创校企合作。利用学科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借助企业实际生产背景,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机会,并帮助学生面向企业用人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开创校企合作双赢的育人新模式。对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和追踪调查,分析原因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校企良好关系的建议和维护,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环节能力训练效果,又可以反哺课堂教学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和指导。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要求和方案,调整和优化具体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实用性。将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相关课程内容,增加实用或紧缺课程;调整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着眼实际,强化“实践与创新”环节,为学生搭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提高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实践教学。

(一)课程体系改进建议。为了适应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色、反映实际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进一步理顺课程安排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需求,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选择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把课程体系分为三大课程模块,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模块”、“专业应用拓展模块”。

另外,根据工商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定位的需求,在保证学生获得与自己兴趣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通识课程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数量,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以便集中形成以核心模块,专业课、专业选修和通识课程为辅的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创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提高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的课程建设,强调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通过开展学科前沿论坛,定期邀请学科前沿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来校讲座,增加课堂教学的前沿学科知识介绍;针对课程特点,积极鼓励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设计要及时更新,以便反映学科及课程前沿发展。同时,“学业导师制”将老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求知性有机结合,以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抽象能力,学会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鼓励教师采取多种考核评分方式,实行教考分离,重在能力考核而不是成绩考核,改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在后续教学中及时改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和效果。

另外,从调动学习主动性出发,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包括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在高年级试行项目制,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来源可以是教师的科研和教研课题,也可以通过联系实践基地设立项目,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研究,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企业实际管理情况,设计一些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运作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了解相关知识的实施过程。这些项目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加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沉闷。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企事业单位管理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在教学中大量引用现实的成功案例,才能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课堂上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也避免理论教学的抽象空洞。对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方式,从实践方案、内容设计、具体实施、实践报告撰写与评价等方面入手,把实习过程与最K结果的形式考核,转变为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完成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以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孔维伟.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创造价值[J].考试与招生,2016.Z1.

[2]许志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6.11.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著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商管理;学习兴趣

随着相关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变化,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学校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价值观等。但是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现阶段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需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则及配套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择业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职学生更好地发挥其技术才能,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直接的职业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与中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平等的教育地位,其目的是有针对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知识技能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学生长期对于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使得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另外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高等院校就读,认为高等教育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多数学生是盲目的选择专业,尽管选择了高校,但其没有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于职业规划等没有清晰地认识,因而高校毕业后学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培养,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为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性的指导,以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随着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职业技术型人才的优良表现,企业逐步的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部分企业在招纳员工时开始优先考虑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现状。

二、中职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现状分析

1.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生在过去的教育中长期处于学习差的苦恼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差、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没有信心,长期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大部分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厌学心理强,中职学生对于文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尤其在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大多没有兴趣,而往往对于其他的实践活动或者技术操作等感兴趣,而这一点是中职生的最大优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把握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新教学。2.中职学生自卑心理强。中职学生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意识还未发展成熟,情绪容易激动、心理活动复杂、叛逆心理强,并且在过去的教育中一直处于“差等生”的行列,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严重,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关怀,并且教师对“差等生”不断地打击批评,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班级的温暖,因而使得学生厌烦教师、情绪容易极端化。因此教师要了解中职学生的成长状况,进而对其进行引导。

三、提高中职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兴趣的策略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职学生普遍在小学和中学学习能力较差,并且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中职学生普遍来自农村或者教育欠缺的家庭,这类学生有明显的特征就是不爱学习。这些学生往往在小学教育或中学教育阶段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长期的应试教育考试使得这些学生学习受挫,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自我、懒散、心理脆弱、敏感、自卑的心理,同时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行为另类等。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因此提高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行为,这是进行学习的前提。案例:在工商管理专业班级教育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甚至厌学是有原因的,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名“心理医生”,尤其面对中职教育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对于一些自卑、心理脆弱的学生教师要善与其沟通,在班级管理中或者班级活动中要多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教师可以让其担任班级小干部等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团结互助、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实践活动,体验专业知识。在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时,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很好的实践应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关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营销策略的培养。案例:在学习《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锻炼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学习具体的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校园实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物品的批发,将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五个小组分别批发同一种物品,并且每组对商品进行定价,然后让五个小组在校园中进行物品的营销活动,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商品市场调查商品的价格,综合大学校园这个“商场”环境,进而对商品做出定价,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商品的拍卖,最后活动结束时教师对每个组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每个组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安排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操作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心。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低下,使得教学难以进行,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要的工作是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才是实施创新教学。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当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不断的超越自己,进而有了强大的动力,能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充满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散发的教学热情。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鲜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能够“赏识”学生的优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的优良表现教师要及时表杨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从中找出学生的优缺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掌握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管理,并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工商管理课程时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汪滢 单位:通化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田思偲.如何让工商管理的课程更吸引学生[J].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