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代社会治理

新时代社会治理

时间:2023-08-07 17:3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代社会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时代社会治理

第1篇

生活满意度只是一个主观指标

《创新时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显示,经济压力和生活安全感不足,仍是城市居民痛苦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居民中有47.2%的家庭存在“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的现象,32.2%的农村家庭认为“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请问最近几年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宋迎昌:“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出台了许多改善民生的法律与政策,比如2005年起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二是财政向民生领域支出的比重稳步攀升,比如1999—2008年间,全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26%提高到30%。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广大城乡居民切实得到了实惠。特别是最近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为40—50岁就业困难群体开辟公益岗位;农村免除农业税等。

《创新时代》:据了解,2010年社会满意度呈下行趋势,但从调查来看,2011年社会满意度总体上已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请问生活满意度提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满意度提升是否意味着“城镇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获益情况评价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宋迎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主观判断指标,不仅与个人生活状况的改善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整体发展状况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关联。生活满意度提升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居住条件、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婚姻状况、邻里关系、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环境状况、交通状况等。满意度提升更多体现的是个人感受,所以生活满意度提升,并不意味着“城镇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获益情况评价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创新时代》:据了解,你曾于2007至2009年受派赴西北的兰州市安宁区挂职(担任副区长),作为理论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你认为中国城市下一步的民生改善,需要首先解决哪些问题?

宋迎昌:中国城市下一步的民生改善,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民生导向的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第一,建立民生导向的财政制度,即政府不与民争利,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第二,建立民生导向的发展制度,即在民生改善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不唯GDP和财政收入是从;第三,建立民生导向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即重大决策要倾听百姓的意见,要让百姓有话说,让百姓说话算数;第四,建立民生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即各级官员的升迁要倾听民意,民意不过关,要实行“一票否决”制。我认为,只有建立起民生导向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民有、民权、民享、民治的理想社会目标。

改革是推动城乡发展的最大动力

《创新时代》: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继2010年之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请问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偶然现象,你怎样看待此种趋势?

宋迎昌:我认为,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纯属偶然现象,这与最近两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制造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最终造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乏力,而农村居民因为国家多项惠农政策支持及农产品涨价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民纯收入普遍增长较快。但随着我国对经济活力的日益重视以及转型升级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将会很快消失。

《创新时代》:业内人士指出,全国各地城乡统筹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从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试点引起全国关注的现象看,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将广泛涉及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体制全面改革。你认为随着近年来快速交通的迅猛发展,是否可形成一个新型的城乡关系?今后推动城乡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宋迎昌:随着近年来快速交通的迅猛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但能否形成一个新型的城乡关系,我认为还取决于全方位的制度变革。交通瓶颈只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相反,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才是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阻力。

由此我认为,今后推动城乡发展的最大动力依然是改革,只有下定决心破除陈旧、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实现发展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权利,才能最终实现农民、市民一律平等的愿景。只有这样,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远大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创新时代》:蓝皮书指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中的农村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依然存在一定的社会排斥心理。请问造成这种排斥心理的根源是什么?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迎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市民化”现象,并不是一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为它必然要经历就业非农化、居住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三个相互关联的发展阶段。农民工进城,首先完成的是就业非农化,但若要完成居住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难度将会很大。由此,这种异质特征最终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将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中,这也是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排斥心理的最大根源。

城市居民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表现,是城市居民担心农民工进城会挤占他们的发展资源,如争夺就业机会、争夺交通资源、争夺社会福利等。

“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

《创新时代》:2012蓝皮书中提出了“社会各阶层上网‘喊话’,‘大众麦克风时代’到来”等新鲜名词,何为“大众麦克风’时代?针对在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一些演艺明星等中产阶级表现得日常活跃,甚至整体超过传统的学者、作家群的现象,你是否赞同这属于中产阶层对公权的质疑和离心倾向?

宋迎昌:“大众麦克风”指的是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和渠道。我认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能让城乡居民当“哑巴”,要鼓励广开言论,了解民意,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中产阶层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低收入阶层相比,他们更关注国家大事,更渴望参与社会治理。传统的学者、作家群,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中产阶层的一分子,因为他们还要为自身的生计而奋斗,所以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程度远远低于演艺界明星。可以认为,演艺明星等中产阶级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现象并不能等同于是对公权的质疑,更不属于离心倾向。恰恰相反,此类中产阶层正是社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力量之一。

《创新时代》: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经常变成倾泻“仇官”、“仇富”等负面情绪的“垃圾箱”。你对网络中常常出现“一人爆料维权,众人‘围观’”现象如何看待?此种现象是否代表现阶段行政监督机制低效及法律作为利益调节的底线保障的失灵?

宋迎昌:我赞同“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这也说明了现阶段行政监督机制低效及法律作为利益调节的底线保障的失灵”的说法。要消除这种现象,我认为国家有必要为弱势群体搭建一个利益诉求的平台。因为从长远来看,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治国,才是体制内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好渠道。

第2篇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领会中央、省、市、县全会精神,按照县委“123344”总体工作谋划,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街道转型升级,以必胜的信心,务实的举措,把我街道建设成为怡然宜居的幸福。

一是统筹市场力量,打造有为街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角色转变,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强化服务职能,采取在市场中购买专业服务的模式,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打造有为政府,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二是牢把战略机遇,全力配套成渝。深入贯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及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打造成渝近郊休闲区为目标,全力推动街道融入成渝、配套成渝。

三是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共赴小康走完最后一公里,持续落实帮扶政策,巩固脱贫成效,保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杜绝返贫现象发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振兴制度,科学施策,大胆创新,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四是营造共治氛围,建设和谐。从“单打独斗”走向“全员治理”,采取“小区+党支部”、成立业委会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六无村(社区)”创建活动,搭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加快适应基层治理多元化属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迈步跨进“共治共享”新阶段,建好平安和谐新。

五是依托绿色本底,建好花园城市。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绿色本底优势,强化山体、林盘、湿地、河流等生态要素保护,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城乡环境;深入推进“500米休闲计划”,加快新时代广场、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提质文体休闲设施,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合理布局商超、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便捷休闲的花园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

第3篇

高校工会是高校党政机关密切联系教职工的一个重要纽带。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自愿形成的群团组织,团结着诸多的教师,同时也是高校党政的重要支持力量。新时代高校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在育人中的作用关系“三全育人”的实践成效。本文根据当前高校工会组织、工作、会员三个方面的变化,分析新时代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的内在需求,从顶层设计、制度创新、队伍建设和学生参与维度探讨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的路径。

一、当前高校工会建设遇到的新情况

1.高校工会组织职责与实际需求的脱节。高校工会长期处于一种计划性很强的工作状态,组织教职工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同时就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服务,通过举行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高校工会的传统职责仅围绕教职工的利益开展工作,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来。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不只局限在教书、管理等方面,而是更加注重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高校工会的传统职责要求与当下育人环节的脱节,需要高校工会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生,主动参与高校育人环节,延伸教育触角,丰富教育内容。2.高校工会工作横向思维与纵向协作的矛盾。高校普遍存在对工会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并且在工会工作中存在“部门化”的情况,缺乏学校层面的整体统筹。高校工会在工作协作中缺乏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协作,致使高校工会目标定位固化、主动性较弱。高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落实和细化,需要整合学校内部和外部资源,统筹协调好多部门的合作,而高校工会的横向工作思维与纵向多部门的协作矛盾开始凸显。3.高校工会会员育人意识淡薄。高校工会会员涉及高校的教师岗、管理岗、工勤岗等人员,具有人才储备的智库优势,但高校工会会员受长期工作惯性的影响,教师注重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的提升,忽略教书与育人的内在规律;行政管理人员侧重管理、统筹协调多部门以提供优质服务,忽视高校管理服务在育人环节的重要性和全局性。

二、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的必然性

1.高校发展的必然性。人才培养是高校重要的职能之一,高校本着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开展相关的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在新时期面临着高校扩招的学生群体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师生心态容易受到社会浮躁环境的影响、网络媒体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等一系列挑战。高校工会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工会智库储备的优势,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工会积极参与到高校的育人环节中,更有助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2.“三全育人”体系发展的必然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内核在于育人,重点在协同,三者是“人、时、空”的辩证统一。新时代高校育人环节中存在全员育人角色缺失,主动性不强的情形;存在全程育人范畴衔接不到位的情况;存在全方位育人外延本末不分的情况。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一,工会会员参与到高校管理、教育、服务等环节,弥补全员育人中角色的缺失,同时提升会员在高校各部门、各环节的参与主动性。第二,高校工会组织充当高校党政部门与师生群体的联系的纽带,起到剂的作用,有效衔接学生从入校到就业的各个环节。第三,高校工会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服务,拓展工会传统的职能,进一步响应“三全育人”组织机构扁平化的内在需求,为“三全育人”的长效实践提供保障。

三、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实践的路径

1.坚强党委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坚强党委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有效措施。高校工会坚持在高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家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有序参加高校治理。高校工会务必将党的思想落实到工会活动、管理、服务、建设、改革的各个育人环节,确保高校工会组织的政治性继续增进,民主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性进一步提升。把控住高校工会组织建设的方向,定位好高校工会参与高校治理定位和过程。2.坚持制度创新,规范育人生态。新时代高校工会建设要紧跟时展方向,把握新时代这个历史机遇,深化高校工会在育人环节的作用,尤其是高校工会在参与高校治理中的创新举措,要不断深化高校工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一方面加强高校工会组织制度建设,要不断提升高校工会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协调好多部门、多人员、多资源的融合,提升高校工会参与协同育人能力;另一方面完善高校工会参与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高校育人环节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高校工会要在工作内容上契合育人环节,在资源配置上要整合工会会员人力资源,打破原有部门组织等权利边界的限制,提升全员育人的积极性,打通全程育人的环节,提供全方位育人的保障。3.坚决队伍优化,强化师德师风。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也应当是高校工会全部工作的价值导向,高校工会的会员囊括高校智力人群,起到智库储备的作用。高校工会队伍成员的素养高低决定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的成效,加强会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强化价值观建设,树立“四有”好老师的目标。高校工会会员涉及党员、派、群众等人员,思想意识形态繁杂,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坚持“两个维护”来统一高校会员队伍的思想,明确育人环节中培育者的职责,强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其次优化会员队伍,强化精细化管理。工会会员涉及高校的多部门,多岗位,多人员,情况异常复杂,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明确会员育人环节的责任。再次,调动会员主动参与积极性,明确高校双主体的关系。高校有教职工与学生两大群体,教学相长是推动高校发展的积极因素。明确教职工参与育人的意义,通过激励措施,提升教职工参与育人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4.坚定学生参与,立足育人实效。学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育人,决定育人的成效,也决定“三全育人”能否构成闭环。首先,构建高校工会参与育人的环境。高校工会在组织活动、提供服务管理时,要融入学生群体喜欢的元素,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会组织的活动中来。其次,提升学生参与育人环节的主动性。当前学生缺乏参与高校建设管理的意识,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建设的主动性,高校工会要充当好高校党政部门、群团部门引导学生树立参与高校各项管理、建设、改革的剂,充分发现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推进高校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再次,推进校园文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改革,繁荣校园文化。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释放校园文化需求的活性,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内容的创作是有效推进供给侧的繁荣,通过高校工会桥梁纽带的作用来充分调动工会会员与学生参与高校的综合治理,繁荣校园文化。高校工会推动高校工会会员、引导高校各群体参与到高校治理与育人环节,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构建出有效的反馈路径。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工会参与“三全育人”环节,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要求,是教育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要求。高校工会在时展的背景下,不断深化工会组织改革,提升高校工会参与育人的主动性,丰富全员育人的人员参与,优化全方位育人的生态环境,构建高校育人闭环反馈的长效机制。

作者:郭建 管明清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科学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各项事业和工程建设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整体的发展姿态呈现出相当活跃的状态。但是,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来指导,否t很容易失去其本身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思想内容,整体的内容体系相当完善,而且分别针对不同的工作做出了思想政治方面地引导,尤其是基础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道德修养教育,都属于核心的工作内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长期产生相当大的社会价值,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实现,需要以良好的科学性作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科学明确的政治思想内容进行指导。为此,当前时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需要形成良好的系统结构,针对不同的工作建设开展最为切实的思想理论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性体现

(一)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方面的科学性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导思想一直被视为基础性的存在,只有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进行完善,才能逐步发挥出它的理论指导功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化为主的思想内容,它是我国当前所有社会主义建设项目的核心指导思想。而思想,本身的理论就是科学,其中的理论内容并没有经过凭空地想象和杜撰,反而都是经过了一定的实践所形成的,由于它的这一特征,进而较为完善的实现了思想的科学和革命方面的统一。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选用的指导思想更是不同,不仅选用了其本身理论中的较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高度结合了当前时代的国情状况,进行了积极地完善和改革,因而所形成的指导思想内容更加具有科学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

我国所进行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都将指导思想放在了核心指导思想的地位上。而思想,本身的阶级性特点十分鲜明,主要是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论思想。在思想的政治立场中,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切努力和奋斗的根源,都是为了较好地提升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生活水平。现如今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愈加鲜明,具有的整理性和指导性更加切实,而且能够深层次地满足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评定,作为人类伟大思想家的恩格斯曾经表达出这样的见解:思想工作的科学性体现,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真理性,而客观真理性的实现,又需要高度符合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集中地体现在服务与人民的切实有效上。而国内的各项事业工程建设,更是直接将指导思想融合进了其中,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每个内容的主体思想都充分地彰显了对无产阶级利益的高度重视。现如今,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所具有的意识形态,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上,长期坚持着以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利益为主的思想基础,并且高度发挥着阶级性的主导影响力,因而深得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其次,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具有明确的无产阶级价值观,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加以深化和完善。这一思想价值观长期推进着国内的各项事业工作的开展,能够推动中国梦的深层次发展步伐。

(三)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一直以来,的本质特征都是思想内容上的实践性,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思想不仅深层次地阐明了实践在指导思想形成当中的重要性,更加强调了理论实践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思想本身来源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因而可以经受实践的检验,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完善和发展。思想的科学性,已然在国内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两者相互辅助。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需要以理论思想的科学性为基础,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理论实践过程。另一方面,如果实际的工程建设开展,缺乏了科学思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又会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失去价值,并且也很难切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此外,思想的实践性,还较多地体现外壳改造世界的功能上,通过思想的实践,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和思考,也能够运用它切实地处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都是以严明的理论思想作为基础,而要想使这些理论思想长期保持较高的实效性,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健康合理的状态,必然需要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科学地解决和实践。实际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这些指导思想,并不是凭空地出现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进程。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切实地建立在了广泛的社会实践上,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较好地指导当前社会主义的各项实践内容,它能够切实解决人们生活中初夏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唯一的衡量标准就在于时代的检验,而检验的主体内容,又是广泛性地实践。并且,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不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进行任何地完善和发展,否则会失去其存在的实际意义,而且容易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形成严明的指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实践性体现

除了科学性之外,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如果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实践或者不是由实践的过程中而产生,其本身并不具有太高的科学性,因而,可以看出,实践性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在现如今的社会下,开展的主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是指一定的阶级或者政党,按照当前人们思想道德内容发展的规律,对阶级内的成员或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其中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了道德观念约束、思想观念发展、政治观念深化,通过这样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够督促人们形成当前时代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和品德修养,也推动了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很多人J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并不具备实践性,因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他们往往不会对当前的活动进行指导思想上的统一结合。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是一项以实践为主导的教育项目,其次才是以理论为主导的教育内容。虽然整体的开展形式主要以理论指导为主,但是其中的每一个指导思想,都经历了时代的严格考验,并且能够被当代人们的各项生产活动所应用。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以实践性为标准的工作开展中,也可以划分为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其生产实践,它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进而不断进行生产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其次是社会实践,它指的是人们参加的一切社会性质的活动,其中包括了当前发展十分迅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后是科学实践,它的工作开展实现了与科学的深层次融合。对于实践活动的这种分法,当代的很多学者提出了疑问,很大的原因在于界限上的不明确,导致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难以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为此,人们又按照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象进行了划分,即工人、学生、农民等,可以看出,无论哪一项实践工作地开展,都是以人为基础的,因而人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提升人的利益而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体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高度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多方面地发展,并且,在这一阶段的实践教育活动,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包括相当多的实践活动形式。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在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为符合当前人们的发展需求,而且具有政治性、理论实践结合的特点,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起到宣传新时代文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并强化自身的政治理念。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通常都会以当前时代的各种发展状况作为各项内容开展的基础,而这些发展状况不仅包括了人们现阶段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理念,还囊括了社会生产的主体需求,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直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认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当前时代的各种变化,强化自身的政治观念,紧紧跟随党的步伐向前发展。其次,现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宣扬新时代文化理念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建设下的人们,无论在生活还是生产上,都具有了极高的新时代特色,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地约束,使它长期符合当前时展的需求,进而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而最为集中的主要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将学生作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促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趋于健康充实,而且对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也会有相当大的帮助。相对而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实效性,远远超过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当代的人们,所具有的思想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学习的阶段,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地落实到学校,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向

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然开展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成为了当前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它的开展,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意识,还能够对人们的各项生产活动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地开展同一类思想政治工作是断然不可取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渴望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同的,而且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本身服务于当前社会下的其他建设,如果盲目地进行,只会使得它失去原来的价值。为此,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需要具有全新的方向。首先是科学性地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有效的思想政治观念,而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观念主要以是为主的中国化特色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但是随着时代地发展,这一思想也很容易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不适应。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我国应当实时推动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它长期保持时代感和先进性。其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并服务于当前社会的各项实践。对于思想政治开展的每项内容,要进行多方面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迅速有效地促进新时代的各项建设。最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还需要实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将两者进行有效地结合,进而充分地运用到新时代的各项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当中,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需要具有深层次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而且在新时期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要合理完全地将这些内容体现出来,进而彰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有必要加强思想文化的基础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度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在引导人民成长的过程中,提升国家的整体思想道德素养,切实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进程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渠丽娜,王瑜. 从制度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人民论坛. 2016(22)

[2] 田伯云. 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求知. 2016(12)

[3] 思勤途.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价值[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18)

[4] 孟娟. 群众工作经验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人力资源管理. 2016(12)

第5篇

一、突出政治站位,持续深化学习宣传

1.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切实将学习宣传法治思想作为普法首要任务,持之以恒抓好学习宣传,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关注“中国普法”、“普法”微信公众号的学习专栏,进一步拓宽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平台,带动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把科学思想转化为法治建设工作实效,推动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主题宣传,深化“宪法七进”。开展好 “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

3.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民法典、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促进民法典实施。

4.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突出抓好对和准则、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结合建党100周年,推动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5.深入开展专题普法。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服务保障“三重四创五优化”、“三基”建设年;围绕突发事件应对、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扫黑除恶、安全生产、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行政处罚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普法。

二、突出重点群体,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6.组织和落实交通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刚性落实《关于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确保交通工作人员进行网上旁听庭审活动;同时结合交通工作实际,组织交通工作人员实地参加庭审活动,不断提升交通工作人员敬畏法纪、依法行政的法治素养。

三、突出智慧普法,不断提升普法成效

7.大力推进“互联网+普法”。充分运用“智慧普法”模式,提升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科技化水平。发挥好今日头条、普法微信公众号、交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载体的作用,总结推广新媒体普法工作典型经验,培树新媒体交通普法品牌,巩固和扩大新媒体普法成果,。

8.全员关注“中国普法”、“普法”微信公众号,并指导和鼓励广大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关注,以法律服务人民为中心,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丰富的普法资源,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突出文化引领,建设交通法治文化

9.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交通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支持各类文化作品创作、文艺节目编演、微信视频传播等等,扩大交通法治文化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10.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宣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五、突出普治并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11.有序推进行业依法治理,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专项行动,不断夯实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基础。

12.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分业、分类、分众普法宣传工作,在执法全过程中开展好“以案释法”。认真研究创新普法宣传新机制新方法,积极培育交通运输行业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体交通运输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13.全面启动“八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宣传树立“七五”普法先进典型,制定全局“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召开“八五”普法启动大会,确保“八五”普法开好局、起好步。

第6篇

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本人于2019年6月17日到纳雍县羊场乡繁荣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今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的总目标,我扎根基层,认真履职尽责,现就半年驻村工作开展情况简要述职如下:

一、加强支部凝聚,紧抓组织建设不放松

一是突出“准”字,建好一支过硬的支部班子。把党性强、素质高、作风好、热爱本职工作,在群众中具有很高威信的同志推举到党支部的班子中来,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形成了以70带头、80为主、90为辅的班子结构,切实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突出“实”字,完善支部党内生活的规章制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完善适合本村实际的党内生活制度。同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集中制、村“两委”班子“一岗双责”、“”、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制度,半年来,组织支部35名党员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7次。三是突出“带”字,建好一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帮助村党支部制定了支部成员“一帮一”“一带一”的培养模式,加快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进程。对返乡优秀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和致富带头人等,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督促他们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鼓励和吸收他们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今年以来,帮助村党支部发展预备党员5名,吸纳入党积极分子12名。         

二、加强产业发展,紧抓增加收入不放松

繁荣村属一类贫困村,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7户 355 人,自2014年以来,共脱贫 65 户322人,剩余贫困人口12户33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36%。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目标,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党支部牵头领办羊场乡繁荣村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的全覆盖。

今年以来,全村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产养殖养鱼16000余尾,养鸡6600多羽,辣椒200余亩、刺梨520余亩、土豆520余亩、南瓜110余亩、洋葱100余亩、黑木耳20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我们把就业扶贫作为“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重中之重,扎实抓好组织农户就业工作,引导贫困户37户54人外出务工;吸收38户64人到合作社务工,合作社累计用工达2050人次,劳务工资发放达49万余元。

三、加强社会治理,紧抓基层创新不放松

繁荣村以党建为统领,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实现村级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革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水平,为坚决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秉承法治思维。围绕“法治纳雍”创建工作,结合全县的“关于依法整治脱贫攻坚法治秩序的通告”,开展法律法规讲习3场(次),同时,联合乡派出所和司法所对村内不赡养父母的2户群众,进行严厉批评教育,责令其对老人进行依法赡养,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二是坚持德治育人。坚持德治润物无声思路,全力推进文明创建,运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文明卫生家庭评选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乌蒙号角·智慧列车”活动等,引导村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开展感恩教育讲习5场(次),“乌蒙号角·智慧列车”活动1场(次)。三是完善村民自治。坚持让群众的事情由群众参与决定,将“三个一元”“十户联动”和“党建+积分”机制与本村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嫁接,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疫情狙击、民生监督、公益活动等事务中,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全村动员、全员参与、全员监督的共建共创共享大格局。

脱贫攻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精准扶贫工作,为本村经济发展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全市脱贫攻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7篇

一、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可以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连贯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连贯的现实困境,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集中在政治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和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这两种教育从时效性来说均是非连续的,从时间跨度来说都是集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更为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目前实际情况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上思政课往往流于形式,逃课、上课玩手机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学生日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多是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位辅导员带二百名学生,辅导员在学生空余的时间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么工作量就实在太大了,就算能顺利完成这么大工作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主要是: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个相对连贯的、完整的和符合学生思想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客观的基本需求,只有具备连贯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教育效果;其次,从人思想的发展需要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政治理念性的教育,那么这个工作必然将是长期的,不能单纯通过几个理论课程和辅导员的几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学生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才有可能对前期建立的三观思想进行修正和完善,用全方位全程跟进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连贯,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治标治本的方法。

二、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开展的形式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以教育内容的灌输为主,明显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相对不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以说教形式为主,缺乏一种生动灵活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只能对学生进行接受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注定是接受度较低。加之先进的大学生群体都进入了90后时代,如果继续固步自封不肯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也不可能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和肯定,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手段,它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它更多结合了新时代的特征因素,把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突破传统的方式去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接受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另外一种是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教育,这两种教育才是多是采取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特别来自辅导员的教育一般都是以直面引导性教育为主,对学生日常管理的教育手段形式相对单一,严重不符合教育方法的规律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相应的效果。大学生活其实应该是充实的,学生乐在其中,大学生更多是通过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互动去提升自身做人做事的素养,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当中,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通过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新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能与时代相符的诠释。由此可见,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它绝非单一的,也非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还能消除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团日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等,为了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基地,对大学生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四、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和经济同时爆发的时代,加上新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现代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发展,大学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学到的知识甚至到毕业的时候也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那么大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作为培养根基,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过于集中,希望趋同每个学生在思想上的不同,但这样索道知的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意识,为此,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接受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但可以将自身的三观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理念取向,还能促成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辨证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体验式教育由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其中的特点,更对学生的创造力成长十分有帮助,创造力其实每个人都有,关键就在于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发挥的方向是否正确,只有把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才有可能在创造力,在自身的个性发展上得到突破,得到成功。

作者:李俊衡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今年以来,X派出所在分局党委坚强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学习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矛盾调处、治安防控、服务群众”三项工作,扎实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确立了“三联、三防、三心、一义警”的“X”工作机制,履职尽责、竭诚服务,有力提升了派出所的社会治理能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辖区内呈现出经济有序、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高质量发展局面。

“三联”调处,矛盾纠纷不出镇。矛盾调处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处于城乡结合部的X镇,随着X市城市东扩,园区扩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占地补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再加上辖区面积大、实有人口多、流动人口杂等实际情况。X派出认真学习并践行“枫桥经验”,秉承“矛盾排查全、矛盾有人访、矛盾化解早”的理念,认真分析研判,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推出了调处矛盾纠纷“三联”工作机制。

即:主动联系当地党委、政府,主动联系园区管委、企业,主动联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办法,合力调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矛盾可平息、矛盾能解决、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今年X-X月份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X起,成功调解X起,调解成功率X.X%,为构建和谐X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防”联控,社会治安趋稳定。在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中,X派出所在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推出了“民警巡逻防控、企业内部防控、村民自治防控”的“三防”警务模式。采取派出所、企业内部保安、村治保会、村民组治安员、联户巡逻值班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巡逻防范机制,不断强化内部单位防范,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派出所负责组织对复杂场所、重点区域的治安巡逻;企业内部保安负责本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村治保会和村组负责本村的主要出入路口、要道的巡逻,联户户长、各户联户轮值人员负责各片的巡逻任务。同时,加强各村的横向交流,完善通讯、交通工具的配置,构成一个全方位治安巡逻体系,做到联防联动,一有情况,多方支援,行动迅速,快速集结,处置得当,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派出所主动与园区内企业开展所企合作,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培训保安队伍,宣传防控知识,提升企业保安队伍素质,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工作安全。在村民自治防控上,在派出所的牵头指导下X铺村率先在全镇建立了专职巡逻保安队伍,常年有X名村级保安员在村中昼夜巡逻,保障了X铺平安。其他各村组织了群众巡逻队伍,有效地防止偷盗沙石、农电设备、牲畜、粮食等案事件的发生。实现了“治安有人管、平安守护好、辖区发案少”的工作目标。今年X-X月份立刑事案件X起,同比下降X.X%;办理治安案件X起,同比下降X.X%,行政拘留X人,罚款X人,警告X人,有力的维护了辖区社会治安平稳。

“三心”服务,人民群众更满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中,X派出所始终秉承“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理念,X、X,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形成了“困难有人帮、遇事有人管、服务质量高”的良好格局,得到全镇老百姓的普遍赞誉。今年,X派出所又在全所推行服务群众“热心、暖心、称心”的“三心”工作标准,即:接待群众要热心、说话交流要暖心、为民办事要称心。

做到警心联着民心,民心护着民警。服务群众“三心”标准提出以来,全所上下积极行动,开展所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明语言使用、开展为民办实事好事等系列活动,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今年X-X月份共受理群众求助X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X件。收到群众感谢信X封、锦旗X面

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办证、办照,X年以来,X派出所积极推进省厅“一网通一次办”便民服务平台应用,实名注册X多人。同时,把便民、利民、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通过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节假日服务等贴心暖心的工作方式,为辖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做到一次办好,进一步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全所共办理出生上户X人,迁入户口X人,迁出户口X人,无户漏户人员补办X个、办理二代证X人。

第9篇

现将《县司法局关工委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县司法局2020年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县委政法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关工委的中心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实施纲要》,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

司法局关工委2020年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全局关工委成员和“五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第一位政治任务抓实,抓出成效。关工委要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发挥“普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作用,组织广大“五老”、青少年、家长了解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加强关工委组织和“五老”队伍建设,把基础打牢。认真贯彻“党建带关建”原则和工作机制,在局党组的带动引领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一要坚持学习日制度,自觉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关工委有关文件和业务知识。二要积极参加争创“五好”关工委和“双学双评”活动,用“五好”标准推动关工委建设和“五老”队伍建设。三要注意发现、总结先进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工作小组和优秀“五老”的事迹经验,并在全局广泛弘扬,向上级和新闻媒体推介。

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与政法系统关工委密切配合,为进一步建好绿色家园教育基地,尽力达到较高水平作出新贡献。二是组织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工作小组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九月三十日革命先烈公祭日、国庆节等节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教育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传统。三是组织“五老”和有文艺创作表演能力的同志编写演出文艺节目。通过演出,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熏陶。四是鼓励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小组和“五老”创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推陈出新,把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前推进一步。

四、继续深入打造“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品牌,坚持对青少年进行依法治国教育。通过“青少年模拟法庭”、“青少年法治手抄报”、青少年法治报告会等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切实培养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五、通过“普法六进”平台,广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形成全社会关爱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为了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的活动,推进县法治学校建设,通过在一中新校区建立一个容普法学习、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普法作品展为一体的关爱工作室,引领全县法治校园建设示范作用。

七、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心理咨询等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帮助服刑和刑满释放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帮扶工作。

2020年要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团结广大“五老”弘扬“忠诚、关爱、创新、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新的业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我市城市管理中心工作,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与依法治理相结合、与执法实践相结合。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的普法工作,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局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局各分管领导担任,其他成员由各办、科及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科,负责统筹日常普法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法制科科长担任。各办、科及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年度城管普法任务。相关部门应当指定一人作为普法宣传(联络)员,负责落实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部署,同时监督、反馈所在部门的普法工作开展情况。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城管系统干部职工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全面促进城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理念;大力开展面向群众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为促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平稳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工作要点

(一)结合党的精神及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学习宣传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关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有关意见精神,围绕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教育园地、网络平台等载体,结合“法律六进”,广泛开展精神主题宣讲、“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法治宣传等系列活动,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建设总要求等,了解掌握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二)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

根据中央、省、市、区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与疫情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三)围绕宪法及规范政府共同行为开展宣传教育

坚持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系统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宪法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结合《监察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学习,进一步规范政府共同行为,努力提升城市管理工作人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协同促进政府法治化水平提高。

(四)切实增强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

在深入开展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基础上,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教育,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理念。切实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带头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做学法用法的表率。同时加强反腐倡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职务犯罪。

(五)发挥“头雁效应”引领全员学法

建立局党组学法常态化制度,局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党组年度集中学法不少于四次;建立党员学法制度,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法律知识;建立城管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完善执法人员、法制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制度。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适时对所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注重学法的“新鲜度”,切实起到带头作用。

(六)丰富宣传载体拓宽社会普法渠道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优化宣传手段、多渠道面向广大市民群众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切实提升社会普法效果。全力促进市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正确履行义务,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

(七)进一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牢牢抓住“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这一重点,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的指导精神,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年度工作报告、普法联动事项实施、普法责任制等各项制度。抓好各类案例的收集、整理,有组织地开展以案释法工作,严肃认真开展相关考评、考核。

五、实施保障

(一)切实履行普法责任。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年度普法规划,坚持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落实各部门普法工作责任主体,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科室分工协作,全局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格局,把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11篇

街头七彩缤纷的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带来“无现金生活”,网店日益成为购物首选……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以互联网+、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意味着生活的新元素、新方式;而对各地各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这意味着管理治理上的新课题、新挑战。

新生事物的两面性往往更引人关注。比如,共享单车便利了市民出行,但乱停乱放、废旧车辆回收问题不可忽视;快递业发展迅速,但消耗量巨大的纸箱、胶带等造成环境压力;互联网金融注入新的资金“活水”,但非法集资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趋利避害、科学施策,让新经济既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创新,管理创新是其中重要一环。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凸显传统管理方式的某些不足和不适应性,日益倒逼管理创新。只有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才能有力推进创新发展,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马克思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对于新生事物,不妨多一些开放包容的心态,而不求全责备、过早下结论。先试一试、看一看,既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态度,更是一种以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智慧。现实中,面对新经济、新业态,有的同志还是以旧眼光、老标准来衡量思考,就难免定位不清、把握不准。“道在日新”。对领导干部、各方面管理者来说,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束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成果充分涌流。

新课题呼唤新作为。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旧格局、塑造新格局、形成新规则的过程,也必将带来管理上的深刻变革。如果还是沿用老办法、老一套,必然导致手段失效、能力不足等问题。“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新经济带来的管理考验更加复杂迫切。既不能“一上砭凸芩馈保也不能“放手不管”,既要鼓励创新,也要规避风险……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也需要加强各方协同、实现社会共治,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答好管理创新的答卷,不下苦功夫、硬功夫不行。各级干部加强学习和调研,多倾听群众的呼声、企业的意见,摸清楚新经济、新业态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政策制定、制度创新才能接地气、有准头。

从推行“”到建立经济特区,从设置自贸区到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历史性突破,都深刻诠释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现在,新一轮改革大潮澎湃而来,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世界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化。跟上时代步伐,推进管理创新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各级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第12篇

关键词:国家治理;财政学;官方学派;亚当斯密

一、引言

若是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仅仅发挥经济领域的是无法承担起国家治理的重担,需要重新思考对财政学的定位以及涉及领域。要认识财政的发展,就要先了解其历史的背景,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对应的国家治理的目标也不同。本文通过探究在不同国家治理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下,财政所起到的支柱作用,从而分析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下财政所需发挥的作用。

二、官房学派的财政理论

(一)历史背景

尽管从10世纪开始,德意志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在其领土上还存着大大小小的侯国、公国以及自由领土,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一直到18世纪,它包含三百多个邦国以及接近一千五百个庄园,总计有一千七百八十九个独立拥有主权的政权(德国近代史1987)。所以德意志地图上一直处于一种“分裂”,这种向统一的过度时期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德意志诸邦不仅处于分裂状态,而且其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较于欧洲西部的大不列颠还较为落后,这就迫使中央政府和统治阶级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推动整个德国社会的现代化与发展,这便衍生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房学派。17世纪开始,德意志的一些大学开始了官房学科目,专门为当时的君主提供人才。一直发展到后来,官房学派的研究范围并不仅仅限制与国家经济管理,更多的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注重有家长制统治特征的政府集权式的财政政策。对于每一个德意志邦国来说,他们的领土和统治都很小或者有限,那么这种情况下官房学派能够做到涉及国家治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官房学派背景下的财政确实起到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

(二)财政理论

首先是重商主义。不仅仅是当时欧洲整体国家政策的体现,也反映了作为一个后起国家奋起发展的需要,由于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尽管其军国主义思想使得军事实力十分强盛,但是与其他新兴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特别是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大不列颠地区,以及后来拿破仑大帝在位的法兰西帝国,普鲁士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社会、经济诸方面都大大落后的国家。为了促进和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发展,通过高关税严格控制非必需的原材料的进口,同时促进制成品出口和实行进口替代来实行贸易保护。其次是国民福利。德国官房学的大多数理论均是以国民福利为基础的重要理论,也奠定了后来欧陆经济学的基础。他们是从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来思考财政的支柱作用,认为国家理所应当对自己国家公民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与支持。无论是农业还是后来的工业、商业等不同层次的产业,官方学派的财政学均是通过各种角度思考国民福利问题,也为德国财政学开启了福利财政学的源头。

(三)官方学派、财政与国家治理

首先,治理国家的目标是维护君主统治。官房(Kammer)发展到18世纪,其研究的出发点是辅助君主管理国家,所以官房学派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治理,是当时德意志君主治理国家的手段。当时的德意志国家,并不只有经济上的治理问题,特殊的分裂国家情况促使官方学派思考社会各个方面的统一制度,甚至德意志的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官房学课程为各邦国君主提供官房财政部门的人才。其次,涉及国家治理的多方面。官房学派包括了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而作为这些学科的统一体,当时被称为财政学,财政从那个时候起就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三、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的财政理论

(一)历史背景

从16、17世纪开始,英国手工业发展使得英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增多,使得国内圈地运动推向热潮。1688年,英国国内爆发“光荣革命”,为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并且随之的圈地运动使得零碎的小块土地和荒废土地得到整合和使用,并且最关键的是使得农民不再占有土地,而是贵族大地主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占有土地,在此基础之上农业中的小农经济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圈地运动不仅提高了当时农作物产量,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作为发源地英国,凭借这以机械代替手工的巨大的技术优势,大不列颠地区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当时在英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生产技术方式仍然是工厂手工业。而且还保留着许多封建时期旧的习俗如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学徒制等等,商品经济和自由市场的发展在英国的发展仍然受到这些限制,这个时候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便应运而生。

(二)财政理论

1.政府支出理论斯密的政府支出理论是根据君主统治国家的所应尽的义务来加以区分:(1)保障本国社会的安全。国防费用是为社会的一般利益而支出的。需要全社会的人民共同来资助且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称。(2)保护人民不受社会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侮辱和压迫,即财政需要保障司法的作用。君主的司法行政的费用也属于社会的一般利益而支出,只不过一部分需要由法律诉讼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支付。(3)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即需要提供公共物品,而斯密又将这类工程分为了三类。(4)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为君主的义务,但是君主有义务维持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以保证民众对其敬畏之心,从而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国家。2.政府收入理论斯密指出政府的授予来源于各种赋税。为此提出了四项著名的赋税四原则,即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和经济原则。其中以公平原则为例,亚当斯密认为应当按照个人收入的比例缴纳赋税,“正如一个大地产的公共租地者须按照各自在该地产商所受利益的比例,提供它的管理费用一样。”体现了斯密在财政收入上最大限度上保证税收不会扭曲自由的市场。

(三)斯密的自由主义、财政与国家治理

首先,国家治理的目标是保证市场的自由。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写给君主的国书,既然是“国书”必然离不开国家治理的范畴。总的来说,斯密的财政政策观念是基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认为国家治理仅仅需要经济治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治理国家,正是通过三种君主义务,达到治理社会和市场的目的,而财政需要为三种义务征收税负并承担费用。其逻辑为:君主通过财政手段治理国民财富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体现着财政在国家治理中起到了基础与重要作用。其次,所谓“君主的义务”即国家治理中财政的手段,斯密按照自然自由的观点,无论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尽到自己的义务,必须依靠财政的力量。第一,国防是君主的首要义务,而国防需要财政的支持。君主需要依靠财政的力量设计适当军队的税收和费用支出制度。第二,君主要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犯。即,君主有义务设立司法机关。君主需要依靠财政的力量设计司法收费制度和费用支出制度。第三、君主需要对自己的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在斯密时期包括商业和教育两个方面。用现在财政理论的观点就是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但是与今天西方财政理论中公共物品提供的出发点不同:斯密认为建设和维持公共事业和设施对于社会是有益的,应该是君主的义务,即国家治理的需要,是主动的;而西方财政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是出于市场失灵的前提下,政府才提供公共物品,是被动的。君主需要依靠财政的力量设计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税收和费用支出制度。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财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