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7 17:3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第1篇

初中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起始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教学就是定位于打基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定位除了对学生实行基础知识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学方式的选取显得至关重要。而纵观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最多、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依旧是传统的“点教学”,也就是过多地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主要衡量标杆就是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的现状就是教学过多地依附于教材而与实际脱离,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只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探究教材知识点真正的实际意义。打个比方说,学生学了铁元素的性质,而问:苹果切开之后为什么会很快变黑?学生不得而知,就是典型的不会运用表现。再就是很多学校的化学教学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对学生不能提供足够的条件进行实践操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实验技能。总的来说,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不论从老师、学生还是基础建设来说都存在很多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容乐观。

2.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指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学生学习生活接触到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性及综合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教学进行主要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而新课改的提出更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化学观点认识事物的基本观念,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方式的有效培养。总结下来,就是让初中化学在学生学习实践性及探究性、主体性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而能够有效实现这一项的就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在出发点上是以学生为落脚点,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在教学方式的制定上更有效、更贴近学生情况,这样首先能够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实现充分利用。其次,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选择上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问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同时学习方式的选择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有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达到积极的改善效果,而从长远初中化学教学角度出发,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化学的整合更是必要。

3.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策略探索

针对现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且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长远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大都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没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观点,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策略探索。

3.1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中不能发现很多活动与探究内容,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初中化学对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要求老师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譬如,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中关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有效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对实验条件提前准备,对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估计,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进行知识探究获得,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与掌握,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有利的。

3.2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教材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但这些教材内容的起源都是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如何才能有效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提出相应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譬如,教材内容中很多都是现代先进的化学知识,有车用的乙醇汽油、可燃冰。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譬如相关实践活动教育主题,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相关知识搜集,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对开阔学生视野及丰富学生知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挖掘,对学生长远学习是有益的。

3.3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联系生活”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多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求,而物理学科又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我们可以从实验分析中掌握其中的规律。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因此,有必要讨论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汇通课堂理论教学,在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中,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

1.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了解物理理论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学会观察、探究、分析和总结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应用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又可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良好互动,不能忽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帮助,而不是只起主导作用,创造机会给学生足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围绕主题充分开展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将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实现实验情景生活化,实验设计生活化,实验过程生活化和实验应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实验教学可以激起学生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实验情景生活化要求教师提供的生活情景富有趣味性,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并且在解决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设计的生活化要求实验设计来源于生活,实验器材也要与生活相贴近,这样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熟知的生活物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验过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样活动形式开展,如小组合作学习、社区调查、社区服务和劳动、实践活动等。实验应用生活化要求实验结论可以回归生活,教师要让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实现这个认知过渡,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实现生活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使用性,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1.合理设计物理实验教学的选题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启示,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为目标设计的基础。所以进行目标设计之前,我们一定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目标实现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实践的有趣,在提高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探究的兴趣。

2.合理布置任务和分组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通常建议学生分组合作、细化分工。这样既可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学习活动的挫败感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任务分组和细化分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减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畏惧情绪,即使在实验失败的情况下,对于小组内个人的打击也会减小,因为大家会觉得这是小组的责任,这种责任分担的心理会让学生实践学习失败情绪大大减轻。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化分工,有利于各个小组实践计划顺利完成,学生在明确自己的主要责任后会更清楚当前自己的责任,这样在提高教学实践效率的同时,会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分工协作精神。这样在细化分工的条件下,老师的从旁指导会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做,参与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3.跟进实验进程,加强交流小组间汇报

老师在整个实验教学实践中起到的是指导和辅助作用,老师跟进实验进程有利于了解学生实践活动进度,把握教学活动进程,并且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并且从旁给予指导。对于实践活动偏离实验主题的情况,老师要及时予以指正,对于学生碰到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其解决。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能让各小组在意识到竞争的情况下加快本小组进程,同时有利于借鉴别组的意见和观点加快本组的实验进程。

4.汇报总结和继续研究

在分组实践活动的末尾阶段老师要举行实践总结报告会,在班会上老师指导学生展示各组实验成果,并且交流各组的实验心得和实践经验交流。并且让各小组提出是否还有更好的实践办法,然后让各个小组继续研究,或者尝试其他小组的办法是否可行,是否比自己的办法更好。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后鼓励学生提出完整的实践方案。

5.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实践中

学生在得出最后实验结果之后可举行短暂的讨论会,让学生踊跃发言,指出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现象,以及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通过讨论交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总结这个实验结果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求知行合一,而物理学科尤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性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更实现了物理教学和生活实践的良性互动,在拓展了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添了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皓.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自制杆秤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7):13-15.

第3篇

关键词:活动课教学;研究过程;教学能力;教学质量

从2001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新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它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其专业性、综合性都很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具体分工教学,需要与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目前为止没有课标、没有材、没有教学指导用书,作为学校管理层及一线的老师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存在许多困惑。

我校于2003年9月建校,七年来我校有了六届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占本县总人数的10%以上,且逐年上升,六年中考中分别有四、五、六名同学总分进入全市总分前十名,各学科人均分在全市也都是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教学质量得到了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认可。学校办学成功的经验是提高老师队伍素质,搞好学习与教研,到2008年3月我校已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省级课题。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学校在这方面也花去不少力气,安排教师去安徽省蚌埠市、安庆市、阜阳市、黄山市等地学习,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能较好地进行整合,学校要求各学科利用教研活动、备课组备课时间,加强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学校数学教研组于2007年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2008年被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批准立项并进入研究阶段。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师要教好数学,首先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当是把数学知识通过一定形式设计、融入课堂双边活动中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数学教学形式设计与实施,这种设计可以是多学科间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非常大的两个课题,作为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是专职的研究学者,无论从专业知识、研究时间、物质设施等都不能有较深的研究,只能就各地区、各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数学教师多花时间去学习、探讨、讨论与合作

教学。

一、有明确的目标

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利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的探索与创造,通过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通过课题的开展,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有明确的分工

任何一项研究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学校成立了课题组,教导处专职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的申报、制订课题的实施方案、领导课题组开展工作;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事事有人做,课题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有的负责制订各个阶段的计划及调查了解计划实施情况;有的负责学习材料的搜索、整理、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的负责计划的实施检查及各个阶段的总结的撰写;有的负责网站的设计、建设、充实、提高;有的负责计纸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有的负责电子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由教师本人选定,但所选择的内容必须在课题组会议上作出通报和说明。我校已实施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测量旗杆高度、通过某一路口车辆统计、丢弃塑料袋的调查分析、白塔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农村中学初中学生年龄结构、我市市区中学生的零花钱、数学兴趣题快速抢答等,把活动课贯穿到学校教学的始终。

三、时间上有保证

课题研究学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一般一个星期安排两节课的固定时间为全课题组活动时间,其余分散安排在下午活动课时间。每周固定研究时间,主要是学习、交流、讨论。每学期召开两次正规的汇报交流会,每位成员必须有准备性发言,学校有关领导参加会议,对课题研究工作加以督促、检查和指导。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9~2008.8,各成员制订其所负责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学年结束时及时加以总结。

第二阶段:2008.9~2009.8,各年级按计划正常开展活动;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对实施方案及目标进行修正;加强理论学习,各成员撰写论文并积极参与评比或发表。

第三阶段:2009.9~2010.6,对前两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加以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数学小论文并积极投稿;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学生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汇编研究材料。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撰写研究报告。

材料整理好后,由学校安排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提出申请,请上级主管部门验收结题。

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理论学习,学习相关文献,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研究论文。每个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学习内容由课题负责教师确定,同时课题负责教师给予适当的学习辅导。

学校经常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只要上级或兄弟学校举行教学研究会,我校必定会安排教师前去参加。几年来我校教师到周边省市学习机会日益增多,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泰州市洋思中学、金湖县金湖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安徽省教科所每年召开课题讨会我校都有领导和教师去参加,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五、检查与激励机制

我校对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每学期学校要对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考核、教师晋升晋级、教研组考核的重要依据。

每学年对课题组有中期报告或按期结题,学校还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课题研究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困惑,这也正是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教师能力提高了,学校教研工作能力加强了,学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滞后及一些现代教学技能、素质的欠缺,导致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不良倾向,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从活动内容看,由于受传统影响,实验往往数学味道较重而实践味较淡;从活动过程看,教师一人主宰整个活动过程,教师的活动仍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活动过程仍是以教师的提问、讲解、指令为主线安排的,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实践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如何消除以上两种不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数学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呢?课题组人员认为教师是个关键因素,只有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所提出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那实践活动才会真正迸发出活力,体现它的多种效能。教师的积极回应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主体性要求教师要有“退居”意识。

(2)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互动性要求教师要有“收放”能力。(3)数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新颖性要求教师要有“开发”精神。

开展好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单纯的课题研究问题,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把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第一目标。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这样我们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六年时间我校数学组已完成两个数学课题的研究。两个课题结题了,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但课题的研究过程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能力,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几年来学校有十多名数学教师在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特别是年青教师得到了迅速成长。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点滴、教学设计在省市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我校毕业班数学成绩连续五年平均分位于全市第一,且人均分高于第二名近二十分(市教育局有内部分析资料)。

第4篇

课程实施方法是对课程实施理念的具体化,是课程实施的必要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作用,课程实施方法确定的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比较有效的课程实施方法。

1.目标分解法

综合实践活动有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功能和定位也有相应的目标体系,二者有交集也有各自特点,看似繁杂其实有章可循,指导教师应善于依据课程内容、在不违背综合实践活动和素质教育基地各自目标体系的情况下,按照学段、实践要求、教学效果重新制定适合所教课程内容的课程目标,这就是目标分解法。

(1)按照学段制定课程目标

此方法适用于同一学生每年均要到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不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只到素质教育基地参加一次实践活动的学生。操作方法是:首先,指导教师要树立整体性思维,将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了解学生能参加几次实践活动,如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各参加两次实践活动,那就把四次作为一个整体,先设定一个最终课程目标,这是长期目标。其次,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每次实践活动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这几个课程目标是有差异、有梯度的,要逐步递增,每一个课程目标就是中期目标。再次,将每一个中期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课时目标,学生到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无论参与几门课程的学习,每一门课程所需的课时数是固定的,指导教师只需要根据固定的课时数确定每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这个教学目标往往体现在教案或教学设计中,这是短期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往往只重视短期目标的设定,而忽略了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设定,导致每年均重复相同的工作但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甚微。笔者以为,教师是否具有整体性思维、是否能将抽象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是判断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

(2)按照素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分解目标

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基地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或课程纲要,育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总目标,总目标下往往规定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是所有课程都需遵循的。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时,还应针对这些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目标。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应细化为每个学段的目标,从而进一步细化为课时目标。

(3)按照课程价值分解目标

素质教育基地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对独特的课程价值,指导教师应根据所教授课程内容分析如何实现课程价值,结合自己的分析将课程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然后制定每个学段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

2.问题探究法

如果目标分解法衡量的是指导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那么问题探究法就是衡量指导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教学法是素质教育基地所有课程主要的教学法,依托素质教育基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要掌握问题探究法的操作流程。与目标分解法由整体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不同,问题探究法分为两个阶段,是按照阶段来实施的。第一阶段是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这一阶段可由指导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指导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确定问题也是一种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后提出问题、确定问题也是一种实施方式。由此可见,问题探究法具有生成性特点。第二阶段是解决问题,带着问题探究。探究活动一般是以学生组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个人自主探究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以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多进行设问、设疑、提示、鼓励等活动,少进行知识讲解、技术指导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教学法,相对于问题探究法的局限性,任务驱动法具有普适性。任务驱动法与问题探究法不同,任务驱动法的“任务”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指定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具有预设性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法实施条件低、易于操作而为指导教师经常使用,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不自觉地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依托素质教育基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没什么难的,只要让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就行了,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事实上,真正能完全发挥出任务驱动法功能的教师少之又少,简单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这是事物的矛盾性决定的,任务驱动法就是一个具体案例,要完全发挥任务驱动法的功能,要结合素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课程实施理念、课程具体目标、“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应用、与其他教学法的有效融合等多方面因素,限于篇幅,笔者将另行撰文阐述。

二、课程实施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

成熟的文章很多,本文不再赘述,只是结合本文主题提醒指导教师需要注意:

(1)依托素质教育基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思维,整合多种因素。

(2)不要忽视教学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善加引导会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反之,将会成为课程实施不确定因素。

(3)指导教师应具有会合作、善合作的品质,不仅与其他指导教师合作,也要与学生合作,这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基本保证。

三、结论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中语文;侧重点;区别性

一、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同点探究

1.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要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变化

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更具有主观性,各科的语文教育都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更偏向于专业性,从教学挖掘中职教育的专业元素,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相融合,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统一,这也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突破口。

中职语文对教师授课的灵活度要求较高,教学方法应随着专业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比如教学《天山景物记》,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采取“风景素描”的授课方法,实现美术专业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对于旅游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语和形象表演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总之,中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将专业元素与语文课本的有机结合,其教学设计要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变化。

2.中职语文教学安排强调使用性

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而对语文专业性教学较注重。同时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像初中语文教学那样精深,而应语言精练、内容具体、表达上通俗易懂,这就与初中语文讲究内涵厚重、语言委婉、感情丰富的特点不同。中职语文的教学更讲究实效性,更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

3.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情境教学模式

与中职语文教学相比,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情境教学模式,这主要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语言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情境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中语文教学。

二、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相同点探究

1.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制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连续性,同时也具有系统性。但中职语文较初中语文在语法方面淡化了很多。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安排上既要有具体规划,也要明确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系统性,让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体现出初中语文的独立存在意义。

2.中职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都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听写训练

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都肩负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中职语文教学虽然注重专业教学和实用教学,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中职语文的教学重点,在课程安排上,中职和初中均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必要的语文晨读,在课堂上教师也都给予学生独立表达、锻炼的机会,课外亦创造多种机会给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活动,包括辩论赛等。

3.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具有相同性

中职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都是选用叙述文,这比较适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文章的设置上都采取了激情引趣、设置悬念、简洁扼要的原则。篇幅选择上,中职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小篇幅文章,因为这样比较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都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都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能够触动学生内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趣味性教材。同时文章中所讲的故事,通过课堂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情景展示,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现场模拟文章场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及中华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重要意义。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它对青少年的思想启蒙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近些年更加重视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并出台了很多促进教学的政策,提出了若干要求,也加大了支持资金投入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国家提供的有利机遇,踏实做好中职与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明仙.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2]万红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1(22):54.

[3]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5):59.

[4]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第6篇

一、突出工具性,不能忽视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中职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富于创新精神,能适应自身和职业需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劳动者。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专业课教学设计和手段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使课堂教学“工作化”“程序化”,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照它们在目标职业活动中的本来顺序展开。语文等基础文化课也受其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中职教师完全抛开基础的语句训练,忽略循序渐进的规律,直接进入并专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训练技能,收效甚微。只追求实用的知识,只强调技能的训练,结果是语文课成了训练场,所有的时间都承载着大大小小的任务(项目),或写应用文,或训练口语,就是读一首诗,也要带着学会欣赏诗歌的任务去阅读。课堂上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才能体会作品的人文思想。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气势。

二、与专业联系,不要亦步亦趋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决定了专业课的霸主地位。长期以来,中职语文一直陷于尴尬境地的原因: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常被任意削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核心内容,课改效果不理想。

三、鼓励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新课改的主要亮点在于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应该符合这种精神。例如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项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可是,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长期偏差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以及非常薄弱的知识基础,对任何科目都没有兴趣,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不在乎所有形式的评价等,使很多中职生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方式的要求,中职语文教改困难重重。

四、灵活自主,不宜开放无度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课堂现象:学生讨论热烈却没有主题,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意;教师袖手旁观几乎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独立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要标准。

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比如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渗透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语文的实践。

五、注重实践,不能离开实际

第7篇

高中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应该是一致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印证: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区分高中、初中、小学,这说明各学段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分析其它学科高中、初中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描述,其核心思想也是相同的。因此,评价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们以《课标》的五条基本理念为指导,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是否精心创设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环境,是否实施了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是否开展了真实的合作与交流。清晰明确的标准,成为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努力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既有了“本”(教材),又有了“纲”。

二、《课标》对当前初中教学中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突出的、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有些是课程目标和要求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课标》对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如何进行教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方法的指导,一些教师总怀疑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和预设相差甚远。《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建议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作出符合自己学习的选择。” 《课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没有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发展到某种程度”,关注的是相对的提高,这就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为教学目标分层提供了方向。

三、《课标》“实施建议”对初中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新课程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背景因素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师生组成的共同体中,通过师生交往为主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总目标的教学活动。《课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譬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否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等,是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课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借鉴其它学科中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借鉴已有的经验,最容易取得教学成功;二是强调了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两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首选的教学模式;三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需要加强探索和积累,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

转贴于 四、《课标》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主题和标准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贯穿于各个实践活动之中。《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针对每一个内容主题,都给予了具体的活动建议。譬如,在“多媒体信息表达与加工部分”,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例如‘可爱的家乡’‘保护水资源’等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确定主题、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完成作品。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赏。”在初中“用Pow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借鉴和运用,同时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活动主题开阔了思路。《课标》在“案例”部分提供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中。

五、《课标》“评价建议”可以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

《课标》“评价建议”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给出了系统、具体、明晰的建议,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最权威的论述。“评价建议”中大部分描述是关于整个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高中学段。因此“评价建议”也可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其精神,结合初中学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表,进行有效的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和教师一起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论述,结合新课程通识培训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案例研究,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体会。在秋季开展的优质课和说课评比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培训效果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吸入和呼出气体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手册八年级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传感器直观、准确认识吸入和呼出气体等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本节课从评析这一错误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任务一: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任务二: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氧气是否还有剩余及剩余含量。以上两个任务均由学生先提出猜想再进行探究,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与吸入的空气相比,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知道氧气支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了解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学科价值。

三、教学的主要过程

1.提出问题,有据评析。

教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堂,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上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生1:同意!

生2:不同意!我们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是空气。呼出的气体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提出任务一: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2.解决问题,实证猜想。

教师:请同学们将猜想以图像的方式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学生猜想示例:

设计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烧杯、保鲜膜等实验用品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学生思考、讨论:将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大烧杯中,用保鲜膜将烧杯和传感器覆盖,测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数据。掀开保鲜膜,往烧杯中吹出一大口气后立即盖好保鲜膜,观察数据的变化[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数据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明显少于吸入的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明显多于吸入的气体;不论是吸入还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都远远比二氧化碳多。

得出结论、修正图像:

3.收获方法,类比应用。

演示实验:蜡烛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学生:氧气没了。

教师:氧气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吗?请同学们再次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测量。

设计实验:利用双面胶将氧气传感器固定在玻璃杯中上部,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倒扣,观察数据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安全。

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氧气不足,蜡烛熄灭,即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4.经历感受,建立辩证思维。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同学们还想利用传感器探究我们身边的哪些混合气体体系呢?

生1:汽车尾气。

生2:教室。

生3:公园。

生4:卧室。

生5:电脑排风口排出的气体。

……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有效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科学实践活动,又不能放任学生,应把有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形散神不散,放手不放羊[2]。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制订好指导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案,可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

2.关注学生差异,激发有效参与。

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可以提出与之能力匹配的实践活动,提高活动课的包容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提升课程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方法,应集中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进一步强调: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1].

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四个方面的物理核心素养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实验探究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实验探究可以逐渐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其他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形成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实际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科学思维素养包括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要素.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能够解析“模型化”的物理试题,更要有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力的分解应用》一节中,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山路十八弯、锋利的斧刃、耕犁牵引杆的调整三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如表1.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要通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简化和抽象,形成物理学研究的物理模型,再利用数学工具变成可以定量分析的数学问题,最后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过程如图2所示.

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从山路十八弯、锋利的斧刃、耕犁牵引杆的调整的实际问题出发,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抽象出斜面上重力分解模型、劈力的分解模型和倾斜拉力分解模型.其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并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第三,在平行四边形中,利用数学知识列出分力和合力的关系.第四,利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式和数学函数知识、物理知识,讨论、分析和解决山路为什么是十八弯、斧头锋利就容易劈开物件、耕犁的牵引杆长短为什么会影响耕地质量和效率等问题.最后,再和实际问题做对照,评估和反馈问题解决的合理性.

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简化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面对一个客观真实的实际问题,很难找到直接效仿的模型,需要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尝试,对问题进行探索.要经过对物理模型分解、简化、抽象等思维过程,进行推导、验算、评估和反馈等,这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目的[2].

二、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指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实践操作,逐渐形成利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利用“运动概念”的活动设计(此内容参考了《物理:原理与问题》),引导学生活动[3].(活动方案略)

学生初次完成这样的任务,显得有些稚嫩.在制定实验计划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提出具体任务,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还要考虑实验的方法、装置与器材和实验中的变量及控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把研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研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并预料它在探索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困难,并想办法解决.

如:困难一,米尺长度过短,无法一次准确测量长度.

解决方案:我们用标记物每2m做一次标记,反复使用米尺,测量出距离.

困难二,跑的同学过快而不能测出时间.

解决方案:一个计时,喊“三、二、一”.走或跑得慢些(伽利略用斜面代替竖直运动,减小重力对速度影响,就是让运动变慢).

困难三,没有标记工具.

解决方案:利用跑道边雨漏之间的等间距,解决被测路程长度不足.从树丛旁找来较为平直的树枝充当起点和终点线.弯道利用运动场上标好的线辅助实验测量.

学生在探究中遇到了困难,但能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严密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活动结束后,学生各自都谈了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们提出了问题并猜想,跑得越快时间越短.接着我们设计了实验方案(用米尺测量10m和50m距离,然后让几个同学分别走、慢跑、加速跑,用秒表测量时间),并收集了6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用时越短(路程相等时).最后经论证,我们通过了该结论.

再进行评估,发现其中有一些地方不准确.和其他组交流实验数据和结论并完善我们的结论.在设计的物理模型中我们忽略空气对实验的影响.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问题,很有趣味性,并要求团队有较强的协作能力.

从这些谈话中我们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经历,学到了物理知识c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失败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关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领悟物理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持做到实事求是.

例如:学习变压器的结构后,介绍变压器的理想化结构的三个要点:①线圈电阻不计;②闭合铁芯,无漏磁;③无涡流.

由此得到E1=U1,E2=U2

然后用实验来验证,当原线圈匝数为800匝,副线圈匝数为400匝,原线圈输入电压为16V,输出电压为多少伏?

引导学生们得出输出为8V,教师满怀信心地接通电源,可实验现象观察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却只有4V,这时教师有点慌了.检查电路连接、电压输出等.学生也忙着检查,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宁静:“铁芯没有闭合!”这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刚才演示可拆的两个线圈r,把闭合铁芯可拆的铁块拿掉了,而实验前没有恢复.这时教师没有急着纠正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想“这个铁块真能起到我们预想的作用吗?它放在变压器上,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争先回答:“闭合铁芯”“使磁没有损失.”

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追问:“电压减小,说明能量减少,有能量损失.那么,请问,能量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漏磁,损失了磁场能.”

经过与学生探讨分析后,教师把铁块放到原位置上,使铁芯闭合.再接通电源,发现电压表的指针稳稳地滑过4V的位置,直到8V的位置.此时全班同学欢欣鼓舞,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显露出得意的神情,并体会到了思考探讨的成功.

在教学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然后经过观察、提问、试探、分析、得到结论的过程正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而且学生在其中积极思考、分析并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从正面引导,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失败和挫折的经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这样的“失败”,学生就会多一些对不同现象的质疑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意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实验成功所需的条件,让他们在失败中重新扬起风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着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的精神,渗透着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的内化,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全面提升.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正是科学和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113.

第10篇

一、初级中学“个性发展50强学校”创建标准

学校要在“生命关怀”教育价值取向指引下,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尽可能多地搭建个性发展的平台,丰富学校教育生活,探究学生成长动力机制,积淀学生的生命潜能,努力促成每一个个体生命质量的超越和提升。

1、个性化教育理念及发展目标

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发挥整体信念的凝聚效应。学校发展指导思想明确,立足实际,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2.个性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开设多元课程,教育内容全面,个性发展特色鲜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按照课程计划100%开足开齐课程,保证音、体、美、劳等课程的教育质量。并在校本课程开发、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有计划、有落实、有标志性成果(文本材料、出版书籍、获奖证书等),特色鲜明。

3.个性化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科学合理,体现规范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办学行为规范,职责明确,风气正,氛围和谐;学校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模式,效果显著;创建个性化班级,班级管理有特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

4.个性化评价制度

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形成个性化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5.个性化课堂教学改革

积极实践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本校实际,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结构程序,形成学校、学科、教师的特色课堂教学策略;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有成型的模式,在县市区内具有较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个性化教师队伍

学校重视教师培养,形成了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比例较高,学历达标率高,骨干教师数量多;教师的教学个性鲜明、有特色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独有的品牌教师;教师队伍中研究型、学者型、特色型教师占一定比例,确保名师的导向和动力作用;教师近三年参加县级及以上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能手、论文等评选活动成绩在本县市区名列前茅。

7.个性化学生队伍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潜能、爱好与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取得明显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质量检测成绩等综合评价在本县市区乃至全市名列前茅,学校综合实力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竞赛等,成绩在本县市区名列前茅;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有力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学校中的品牌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8.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验和课题研究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验和科研课题研究,不断改进和探索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承担(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具有突出成绩,能用充足的事实说明其成效,以及给研究者和学校带来的重要变化。

9.关注学生的差异

关注学生的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在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在教学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差异,注重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多元化,注重学生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培养。

10.个性化校园文化

学校具有明确的个性文化核心主题;拓宽教育渠道,以务实高效的活动,培养学校文化的个性品质;创设学校教育环境,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学校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环境氛围和谐,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高。

二、初级中学“教学创新50强学校”创建标准

教学创新的核心是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研科研氛围的转变。

1.先进理念引领,创新氛围浓厚

(1)学校领导办学理念先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立足实际,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学校管理科学合理、办学行为规范,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课程;重视为课堂教学创新创设良好条件,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有措施,有保障,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2)学校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善于学习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程序三项基本改革,在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3)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为创新型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舆论支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品质;学生创新意识强,勇于批判、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强,问题意识强,在创新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2.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教师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一项或几项有创新独到的做法,并成效显著

(1) 不断深化课程实施,在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有所创新,并取得突出成效。

(2)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鼓励创新,倡导个性,形成特色,课堂教学达标率显著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和进步。

(3)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学校管理科学高效,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学校管理工作得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

(4)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有措施、有成效,有教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近三年,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能手、论文等评选活动成绩良好。

(5)创新学生培养机制,形成了“尖子冒得出、多数迈大步、差生不落伍”的良好发展局面,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质量检测成绩等综合评价在本县市区乃至全市名列前茅,学校综合实力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竞赛成绩较好,有学生成长的标志性成果。

3、重建课改背景下一系列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建立起新的教学常规,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后反思制度,把教后反思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实抓好。

(2)不断完善分层教学机制,鼓励和提倡分层次教学,积极探讨分层教学中学生选层和走班、教师和学生评价、教研方式、教学策略、层次班管理等有关制度建设。

(3)重建新课程背景下图书室、阅览室和实验室等管理制度,盘活图书和实验等资源,使阅览室成为学生的自修室,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园地。

(4)建立并逐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咨询制度特别是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导师制度、走班上课管理制度、教师论坛制度等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保障课程改革的健康运行。

4、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科学发展

(1)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改革课堂评价标准,评价的重点内容放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上,考查的重点对象要从教师教转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办法,走上了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路子。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崔承志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

第12篇

一、注重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1]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由于初中的物理学习是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充满着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心智还很稚嫩,容易在物理学习中受到挫折而产生气馁,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动力,这既是初中物理的培养目标,也是搞好物理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十分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通过生动的版面设计,惊奇有趣的活动安排等来促使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教材都极力关注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中有许多独特的小实验。例如,序言中,高低蜡烛哪一支先灭?插入不同的隔板,条形磁铁对铁质回形针的吸引会变化吗?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声现象中,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摩擦高脚杯发声;热现象中,纸锅烧水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材利用故事的讲述、三位卡通人物的对话、漫画呈现等方法,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第三章的章导图中,用小明游览瘦西湖的日记引入光现象的学习;在声现象中,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在光的折射中,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等。另外,教材在许多重要的概念、规律学习中也十分关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3.遵循认识规律,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顺序。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教材特别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再“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先由漂浮感受向上托力而初识浮力,再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构建浮力的概念等。通过合理的安排,较好地化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兴趣、动手兴趣、探究兴趣,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关注优化教材的结构

课程标准根据物理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材中呈现,这不仅体现了教材的特色,也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其中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处。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应是学科体系和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2]。

苏科版物理教材从“三维目标”出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围绕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如下图)。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教材结构设计的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对“力”一章结构的安排是:一、力、弹力,二、重力,三、摩擦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教材并没有采用“将力的概念一次到位后再学习常见的力”的逻辑顺序,因为这一结构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起始概念过多,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人的认识过程常常是螺旋式上升的,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要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材中对力的概念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①初识“力”——从肌肉紧张感受力的存在,拓展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在“常见的力”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力的三要素和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③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④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提升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④为第九章的内容)。这样的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简捷、紧凑。学生的学习如同爬山一样,到达山顶再俯视全景就会清晰得多,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要求,在学完一章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形成更为系统的逻辑结构认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与此类似,教师们对教材中其他部分的微观结构处理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整体结构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急于“一次到位”或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过程的渐近性,也不要把概念“咀嚼”得过细,填压给学生。

三、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关注探究的本质内涵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物理探索规律,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物理认识规律。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看,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外,实验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的过程要求,此次课标修订,还进一步明确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以此来加强实验探究。因此,无论是从物理学自身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最要紧的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实验,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凸显探究的本质内涵,最大限度发挥物理的育人功能。这既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物理课程实施的要求。苏科版物理教材除了关注用小型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外,还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加强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修订后的八年级教材中明确规定了9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这些学生实验,教材没有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组织,是根据每个实验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实验,侧重物理规律的探究,在教材的组织上就要特别注重探究的活动过程,对规律的认识是探究的成果;还有的如“练习使用温度计”、“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等实验,侧重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材组织上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使规定的实验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在实验的设计中力求更好地体现探究的本质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完成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材呈现的开放性过大,教师指导就较困难,学生探究的有效性不高。修订后的教材以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入探究的问题,在学生尝试性地操作和观察,掌握了调节要领,并大致了解像的大小、正倒的变化情况后进行实验。在获得倒立缩小像和倒立放大像的实验后,在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条件”猜想环节上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已得数据,再用实验验证。这样做的意图是更好地体现了“探究不是简单的归纳,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猜想和验证”。在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再从影响成像性质的两个关键位置来进行总结,阐述规律的内涵。这样的小结,不是简单重复“规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再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一节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前概念来安排探究活动。用卡通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观点,设计的实验活动也针对“物体主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这一问题,不用“人推墙”的实验,而设计了“人从背后推人”的实验,不选两块磁体相互排斥的实验,而选铁块与磁体相互吸引的实验。可见教材修订后更符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的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八年级教材修订意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制作简易的密度计”,除第一个外,其余都是新增内容。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由于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要求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并动手制作;“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它们是给学生选做的,由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主要在课外完成,在学期开始时,由教师做一次本学期选题介绍,请学生报名,教师组织,实施中进行个别指导,学期结束前进行汇报、交流和评价。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四、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要求,关注基础性和选择性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选和组织教材内容。从知识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主体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对于主体知识应考虑基础性的要求,而对拓展性知识则应体现一定的选择性。例如,“多普勒效应”并不是初中物理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拓展,将其放在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信息库中,供学生选择阅读;微观粒子中的夸克,虽在教材的正文中提及,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微粒即可,不宜展开;对课标中“摩擦力”这一知识点,重在“滑动摩擦力”的学习,而对“静摩擦力”的介绍放在“力”一章的信息库之中。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一些阅读栏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可开拓学生眼界、渗透科学教育。这样提高了教材与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吻合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教材中内容呈现、活动组织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此前由于学生有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即已有了“平衡力、非平衡力分别会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何种影响”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推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然,这种“推出”是由老师来告知还是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领悟,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选择。这部分内容就大可不必以探究发现的方式进行。

五、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苏科版物理教材修订特别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在例题的呈现中,改变传统的“已知—求解—答”的模式,突出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环节,在一些例题中采用“分析—解—答—反思”的模式。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进行解答和反思,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例题后提出反思,来说明物理公式不仅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以此来加深对物理公式的认识。

2.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材在每一章后均设置了“小结与评价”栏目,其中包含两个部分:“知识梳理”和“反思与评价”。知识梳理部分是对本站所学的重要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反思与评价”部分是按实际需要安排3至5个问题,这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围绕重要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对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实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思;或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平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应用知识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六、反映时代性,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

课程标准强调在物理学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时展,同时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苏科版物理教材设置了“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或“读一读”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来呈现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拓展性知识,同时渗透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如在此次修订教材中就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以更好地反映学科前沿、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的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声学建筑、中国古代对静电的认识、减小阻力的创新历程、举世瞩目的“天路”、“蛟龙号”深潜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手机的发展等。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希望教师能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引导,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用好教材,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刘炳昇.继承与创新——初中物理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