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知识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95598知识管理 服务品质 信息支撑
中图分类号:C9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72-01
一、名词解释
95598知识信息:涵盖全省电价电费、电能计量、故障报修、供用电技术、营业业务及综合类通用知识信息及各市县地域性、特色性差异知识信息两部分。
合格信息:是指格式规范、内容准确、报送及时、时限有效的知识信息。
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合格率:市县公司向省远程工作站报送的合格信息数占市县公司报送总数的比例,即: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合格率=(市县公司报送合格信息数/市县公司报送信息总数)*100%。
二、95598知识管理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对智力资本的管理与运用,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共享及应用。电力行业对知识管理关注度较高,2005年左右已开始制定规划,进行全行业的知识管理建设和实施。
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按计划推进95598业务上收工作,供电服务热线受理业务过程中,咨询类业务数量占比较大,95598知识管理在95598全网全业务集中推进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信息是客服代表解决客户诉求的业务支撑材料,报送的知识信息不准确,极易产生服务风险,造成服务投诉。知识信息也为窗口服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服务标准,完善差异知识信息有利于规范各地市特色服务行为。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合格率低,同一知识信息在省公司层面需多次反复,影响信息报送效率,不利于知识信息平台巩固工作的开展。
95598投诉、举报、建议、意见、表扬五项业务上收国网公司前,省客户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95598知识收集整理工作,顺利搭建了省级95598知识信息平台,基本满足了五项业务上收后的业务受理需求。2014年10月, 国网公司95598实现全网全业务集中,为完善业务支撑平台,基于山东公司客户诉求多、服务信息量大、业务开展地域差异性强、更新频繁等特点,需进一步提高市县公司95598知识信息报送合格率,以保障本省优质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升策略研究与实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和通报考核机制建立
国网公司在各省公司搭建知识信息平台初期已下发《知识采编报送规范和要求》,针对知识信息采编模板、内容、格式、注意事项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省客户服务中心未制定知识报送相关管理办法,未明确各基层单位知识报送职责、流程、考核标准,无法引起市县公司对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视,极易出现信息报送滞后、报送内容不合格等情况。为此,省客服中心制定并《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知识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知识管理体系责任划分,规范报送流程,制定考核标准。省客服中心还定期《95598知识维护工作周报》及其它阶段性知识维护分析报告,针对市县公司知识维护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制定并施行相关管理办法,知识维护分析报告等措施,实现了对市县公司知识管理的考核,指标覆盖率达100%。
(二)建立“一对一”沟通模式
全省三级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初期,部分基层单位对知识信息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设置知识管理专责人,全省知识信息报送人员固定的5个地市公司,信息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但其他报送人员不固定的地市公司由于沟通渠道不顺畅,相关采编规范及要求不能实时传达,无法在规定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报送任务,致使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合格率相对较低。也由于知识信息采集工作开展时间较短,省客服中心未及时组织报送人员进行知识采编相关内容的专项培训,报送人员采编水平参差不齐,且均无相关工作经验,所以很多基层单位无法按照采编要求规范完成报送工作。为此,省客服中心及时下发《集中开展95598知识收集整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固定知识信息报送专责人,汇集报送人员的联系电话、办公自动化邮箱等信息,并通过公司内部实时通信平台(腾讯通)建立知识维护工作群。通过固定报送人员,知识信息征询过程高效顺畅,信息传达有效率达100%。多次组织地市公司知识信息报送人员开展信息架构、知识采编等内容的培训,对系统操作进行现场演练。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后,地市公司知识信息报送人员测试成绩均达到85分以上,合格率为100%,采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完善系统功能需求
目前,国网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征集”流程只流转至省客服中心,且本省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仅具备单一的“知识检索”功能,市县公司差异知识信息仅能通过线下报送,省客服中心无法实现对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的在线管控。为此,省客服中心提报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功能完善需求,新增“知识征询”流程,完成市县公司工单流转人员系统权限设置。按照国网公司时限要求,对“知识征询”流程进行系统设置,明确各个环节的考核时限,保证知识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同时功能模块中设置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准确率、及时率相关数据查询及报表功能,为知识维护管理提供有力的考核依据。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实现了省公司对市县公司知识信息报送在线管控,管控率达100%。
【关键词】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
(一)隐性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率先明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提出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显性知识,包括一切以文件、图片、声音等形式记录下来的标准化知识,客观性较强,多为理论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包括企业核心技术、经营者经验思维等一系列无法具体呈现的知识,主观性较强,多体现为企业家个人素质和个人才能。相较于显性知识可记录、可复制、可传递的特性,隐性知识不易沟通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意念难以复制。所谓隐性知识的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及技术手段将隐性知识在企业员工内部,甚至代与代之间顺利传递,并且创造知识分享文化,提高员工学习、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见图1。
(二)隐性知识的管理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人类发展阶段由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已然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持续发展由单纯地依靠资本及劳动力的投入和信息的搜集变为依赖于其拥有的知识储量,知识员工更是作为知识社会唯一的特殊资源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详见图2。中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不成熟,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无法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其不易复制、难以窃取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必要的基础。国际领先企业已经逐步开始采用“Asset-basedServices”模式进行日常管理经营,这一经营模式运行良好的前提就在于智力资产,即隐性知识重要内核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将隐性知识看作个人的私有财产,意识到它可以作为树立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对隐性知识的保护愈加重视。然而,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企业高管必须破除企业内部员工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鼓励员工积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更要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感,营造出互助互信的氛围,在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融合个人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资产的最大化,创建企业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最优组合,为客户提供某种业内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特殊价值的核心专长,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高管应该做好榜样,积极参与并支持个人隐性知识的交流沟通,营造相互信任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承认并奖励知识创新和共享的行为。如对分享知识的员工给予经济上的鼓励和工作上的晋升。[1]隐性知识的管理具体细分为六个阶段,即认知阶段、策略阶段、设计阶段、开发测试阶段、全面导入阶段及维护评价阶段。其中,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评估企业隐性知识现状,分析相关部门对知识的需求,明确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包括企业高管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使企业员工之间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传递。[2]策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企业高管在确定隐性知识管理阶段目标后,按照管理实施流程计划,高效组建负责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团队,制定管理战略。设计阶段是整个隐性知识管理流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阶段,必须设计出企业独特的、与其他企业区分的隐性知识管理应用平台,员工积极贡献个人技能,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业务经验,并利用该平台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变和共享,形成企业核心凝聚力。开发测试阶段是依据平台设计,开发隐性知识管理系统,并与企业现有技术应用平台整合,完成平台测试。全面导入阶段主要是协助企业知识员工完成角色及职责的转换,促成隐性知识完成转变,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维护评价阶段则是为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全面导入后的跟踪维护、改善与更新提供支持。因此,要想快速、成功实施隐性知识的管理,就必须明确企业现实问题,结合科学的方法论,探索并采用适宜的隐性知识管理办法,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二、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家族企业是基于家族或者家族联盟发展起来的企业,兼具家族属性和企业属性,企业员工大多为家族成员,代际传承也多为家族内部传承。企业高管在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实践中培养出的制定发展战略的直觉、判断、经验和适应能力等个人素质,尤其是直接影响经营决策的经营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家族企业的特殊组织形式为企业主及企业员工将其经营理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扩散提供可能。就中国而言,传统家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企业高管及普通员工愿意并渴望寻找到一条利于在企业内部扩散隐性知识的管理路径,但隐性知识的高度个人化导致其不易转移,加之个人吸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可能阻碍隐性知识的传递,导致家族企业无法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独特优势。家族企业对于其隐性知识的管理保守有余,分享不足。企业高管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巨大价值后,通常持保护态度,在防止业内其他企业窃取企业机密的同时,对企业内部员工信息的分享也不够及时和全面。然而,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个人隐性知识只有成功转换成共同知识,才能实现家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尽管家族企业主已经知晓隐性知识这一资源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但仍然处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标准。据此,本文将隐性知识管理一般方法论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创新研究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为家族企业挖掘出隐性知识的巨大潜力提供依据。家族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同样经历六个阶段。而家族企业极具家族色彩的经营组织模式,又必然导致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有其特殊之处,尤其体现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全面导入阶段。家族企业对于隐性知识的全面导入具备其他民营企业不具有的便利性和及时性。首先,作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带头人和倡导者,家族企业高管更愿意进行角色及职责的转换。由于家族企业高管的工作风格更容易形成个人特色,在家族企业的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企业主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摸索寻找利于企业发展的进阶路径,在此过程中,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不仅体现为其在企业所占据的位置,更体现为其自身能力,相对于其他民营企业的企业高管在其岗谋其事的单一性而言,家族企业高管的角色和职责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能够很好地实施隐性知识的全面导入。其次,就家族员工而言,也必须担负起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责任,积极遵循企业高管制定的知识管理政策。家族企业的员工多为家族成员,依据社会情感理论,相较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家族员工更希望追求的是从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非经济目标中可能获得的情感效用,因此家族企业委托成本较小,甚至几乎没有,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次数较多且障碍小。再次,家族企业经营模式为企业隐性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家族企业扁平式金字塔模式的组织层级少,隐性知识传播的速度快,企业高管的经营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小,隐性知识的导入更加及时高效。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发现,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资源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尽管企业隐性知识不易复制、难以传递,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隐性知识具备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核心价值,企业的核心利润源正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而家族企业因其独特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只有提高家族企业高层领导决策判断的准确性,培养家族员工的专业技能,更新企业文化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巨大价值,从而处理好成本、速度与品质的关系,以更低廉的价格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也能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客户的需求,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促进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思想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超越,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知识管理的理论问题,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既要以工作为中心,更要以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技术员工成功转换为知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3]知识员工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自己的做事方式,在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后,通过自身能力创造经营业绩。企业知识管理只有将工作与员工相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架构,以激励措施促使员工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激发,企业才能发展得更顺利。本文只是就一般行业的家族企业来探讨隐性知识的管理,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细分家族企业的行业来明确不同行业领域的家族企业对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侧重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衡量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良好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进一步地比较家族企业与其他民营企业对隐性知识管理的不同,以确定家族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是否具备优势以及具备优势的程度。总之,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对提高家族员工的能动性有很大作用。一个适合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不但需要一个好的管理者和推动者的引领,还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计划等各种支持,即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实践需要整个家族企业的员工同心协力,并不单纯是企业高管的责任与义务,各个家族员工都必须积极响应及配合。只有创新隐性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知识的共用,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4-77.
[2]王欣莉,李胜冬.网络企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探析[J].商业经济,2014(22):66-67.
档案内容不齐全,存放方式不达标
水电施工企业主要以工程成立项目部,而工程项目部会随着工程进度不同而呈现期限的不确定性。而且期间工程人员流动性大,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会随人员的变动而出现变化或遗漏,从而导致整个档案内容的不齐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不能做到《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中要求的档案存放方式中“八防”和无“八机”的规定,同时企业档案立卷说明、鉴定报告、检查记录不完善。
档案整理方法落后,信息检索效率不高
国内大多水电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仍采取人工作业的方法,人工进行整理编目。落后的手工方式,劳动量大、耗时多、效率低,阻碍了档案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虽然目前部分企业引入了计算机对档案的管理,但大部分是将计算机管理功能确立在档案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上,功能设计过于单一,综合处理技术欠缺,没有从根本上革新档案整理方法。而且传统的手工检索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此外,档案需求者直接到档案室翻阅档案,加重了档案文件的调阅磨损程度。
强化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对策
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随机检查、季度考评”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三同步”的档案管理制度。即项目准备与资料收集同步,项目施工过程与档案资料形成同步,项目竣工验收与项目档案验收同步。将档案管理工作贯穿到工程规划、实施及验收的全过程。同时,水电施工企业应设立专职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实施专业化、独立性、集中性管理。搭建各项目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平台,建立覆盖整个企业、涉及项目全过程的资料共享、高效传递、及时、通畅的档案管理网络。
2、加强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与标准化管理
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建设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使之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各自应有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标准是社会在生产和实践中对重复事物和事物规律认识总结的必然结果。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统一的特征、方法等,然后借助现代先进技术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进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向有秩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和最佳化方向发展。
3、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指通过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知识资源(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恰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服务于恰当的人,以帮助管理者做出高效的最佳的决策,进而促进知识创新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涵盖了知识的获取、整理、吸收、传递、传播和运用环节。随着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知识资源的角度去分析和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十分必要。要让企业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迈进,让档案资源变成一种无壁垒的资源形式,实现档案的快速互动、交流、共享与创新。而且企业档案的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可以促进企业档案的文化功能建设。企业档案具有存档、助研、信证、扩产和教化等文化功能,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创造知识、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将加快知识管理文化建设与企业档案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档案文化功能建设的进步。
4、构建基于Web的企业档案管理集成系统
纸质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改造,是充分运用现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水电施工企业档案录入、归类、查阅等工作流程与先进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改变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工作前提。但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具有动态多变性,导致了企业的档案信息业存在着繁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在企业档案资料电子化改造时必然会出现大量重复工作的情形,鉴于此,应从水电企业档案资料的共性出发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组件),当出现新的档案信息或信息发生变化时,只需打开具体的功能模块,对其进行小范围修改即可,而且可以尽量做到数据结果和视图结构相结合,增强档案资料的可视度。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厦烟)成立于20世纪公司成立于50年代 ,是中国烟草行业“36家重点工业企业”、“29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国有大型卷烟制造企业,不仅为当地财政收入做出巨大共享,更是管理创新、技术先进的企业楷模,连年被评为特区的“十佳工业企业”。
纵观厦烟60多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其两项核心特征:“以人为本”以及“创新”。厦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财务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走科技兴烟之路,不断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秉持“狠抓基础,稳中求进,争创一流”的信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机遇,促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1997年以来,企业以发展为己任,自我加压,乘势而上,致力于“培育一个好产品,开拓一个好市场,建立一支好队伍,营造一个好机制”,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近年来,烟草行业随着国家烟草局“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及五个“上水平”目标任务的提出,卷烟行业企业兴起了管理能力提升及创新改革的浪潮。厦烟积极相应国家烟草局的号召,进一步整合优化了公司战略——运营——管理支持体系,将企业战略聚焦,提出明确的“353”工作思路。“353”工作思路中的五个上水平中,“核心制造力”上水平是带动其他四个上水平的重要成功因素。2011年11月,厦烟“核力”课题研究小组经过分析研究,围绕核心制造力提出了22项关键成功因素,动态的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就是其中一项。
2011年底,厦烟成立了知识管理项目组,正式开启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经过调研与学习,项目组逐渐了解到烟草同行企业中目前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知识管理实践模式可供借鉴,需要结合烟草企业业务模式及管理需求进行知识管理体系的创新构建。因此,厦烟知识管理项目组联合了在国内知识管理领域已经开展了多年研究与实践的AMT咨询公司,共同探索卷烟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模式,以实现 “知识管理支撑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统一思想,拟定实践思路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知识管理,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高层领导多次在全公司的正式会议上提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指出“知识管理是公司开展创新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知识管理项目的开展要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重点关注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知识,特别是与核心制造力相关的知识密切结合。”“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和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管理工作不仅是市场竞争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提升公司核心制造力的内在需求。”
有别于大量已经较成熟的应用知识管理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卷烟制造领域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需要自己开展全新的探索。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其它行业企业的最佳实践经验,并更多地考虑了烟草企业的管理模式及方法,经过反复的论证,联合项目组最终统一思想,梳理总结为“123”的知识管理实践思路,为下一步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指出了方向。
“1”是指知识管理建设的核心:以提升卷烟核心制造力,服务公司“卷烟制造”战略为核心,开展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2”是指厦烟知识管理实施的两条主线: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探索知识管理对业务流程改进支持与业务知识应用的模式;以人员成长为主线,探索知识管理与企业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相互支撑方式。
“3”是指三种行动举措:一是搭建机制、系统支撑,打造自驱动模式的知识管理体系;二是试点推进、树立标杆,以点带面的逐步建设推进;三是营造氛围、形成文化,建立知识的内在“基因”。
自驱动模式的知识管理体系探索研究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中发现,厦烟对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诉求是如何“建设有生命力的知识管理体系”,具体的要求包括“基于整体战略”、“基于主价值链与辅助管理支撑过程”以及“基于人员成长”等。如何让知识管理体系保持持续的生命力,项目组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明确体系构建的要求为“构建自驱动模式的知识管理体系”。
何为自驱动模式的知识管理体系?项目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提出知识管理“自驱动”是一种内在驱动,是使公司员工能够自愿、高质量进行知识分享,是对未来知识管理良好运作状态的一种阐述。 “自驱动”模式知识管理的驱动力,主要从四个方面产生:
首先,是价值驱动。对组织来说,能否为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能否为员工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能否提高绩效、创造价值,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实现这样的价值驱动,大家就会自觉参与到知识管理建设中来。
其次,是机制驱动。机制也包含氛围,要努力营造贡献知识、分享知识、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再次,是流程驱动。知识管理活动本身是一个运动的流程,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通过流程产生自驱动力。
最后,是信息化驱动。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推动业务、流程前进,从而产生自驱动力。
价值驱动力是知识管理长效推进的关键,价值驱动从厦烟组织层面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战略实现——知识管理通过从“技术、管理、人才、文化”四大基因支撑“卷烟制造”战略,支撑卷烟厂整体组织绩效的提升,从而增强公司的核心制造力;管理提升——以技术平台为工具,通过公司层面推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使各部门知识更好地得到积累和共享,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管理协同水平;运营顺畅——通过流程的视角梳理卷烟企业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流程的运行效率,降低关键节点的风险,而且推动了流程的持续优化。
知识管理的价值驱动从员工层面主要体现为:人员学习成长——通过各种知识地图和知识管理工具应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新员工及转岗员工,快速了解岗位知识,掌握岗位技能,并推动员工主动学习成长;工作绩效提升——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帮助员工快速获取所需知识,在充分利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减少重复劳动,提高个人工作绩效;个人价值体现——通过公司知识共享机制与奖励设置,员工不断转换个人知识为组织知识资产,个人价值得到组织肯定,获得相应精神和物质的激励。
“自驱动”模式的知识管理体系另外三个驱动力是在价值驱动引领下,互相联系,有机整合的一体。
机制驱动力体现在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育知识共享文化三个层面,建设初期通过构建推动知识管理有序运营的组织,打造实践基础;构建评估考核机制以明确知识管理运行效果,并形成奖惩机制以有效引导员工行为,实现过程控制;最后通过逐步培育学习、共享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形成机制的自驱动。
流程驱动力核心在于构建运作紧密、自成循环的知识管理运作流程与制度体系,并有效结合平台工具落地。知识的识别梳理、筛选存储、共享应用、维护更新、知识管理评估与考核激励是首尾有序衔接、运作紧密的流程过程,在知识管理常态化运营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运作,经营组织知识资产。
平台驱动力体现在三个层面:形成“量多质好”的知识汇聚与应用平台,可通过构建统一的知识检索与共享应用平台,有效的知识质量审核控制以及有针对性的知识利用与推送等手段实现;平台驱动也体现在与机制驱动中的激励有效结合,通过实名知识与共享等充分展现员工风采与价值,通过积分排行以激发知识共享与应用;平台驱动更需体现在工具应用便捷实效上,通过便利性、用户界面友好形成良好用户体验,并逐步形成系统粘性。
“知行合一”的知识管理体系设计
项目总体思路中明确了厦烟知识管理建设要求、方向以及建设模式。如何将“123”建设思路贯彻落地,并逐步推进自驱动模式的知识管理体系。厦烟联合项目组总结为四步方针,通过定方向、建主体、立机制、搭平台,推动卷烟制造“自驱动”模式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向正确的路径有序发展。
定方向:明晰知识管理对“卷烟制造”战略的支撑,确定知识管理两条主线的建设方向;
建主体:基于两条主线(人员成长和流程)视角构建知识管理内容体系,以提升业务知识应用与转化水平,推进员工更有效地学习与成长;
立机制:构建组织绩效文化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实现;
搭平台:搭建便捷实效的知识管理技术平台,建立知识共享与获取统一的渠道;
定方向、建主体、立机制、搭平台,我们分别对应为对知识战略规划、知识内容体系及分类结构的设计、管理机制的建设以及系统平台搭建四项任务。
项目组发现实践难点在于如何基于两条主线——人员成长和流程,建立知识内容体系与分类结构,而机制和平台则是战略与内容规划落地的两个具体落地手段。本节重点分析其中知识内容规划的建设思路及成果。
Q1:内容规划如何体现流程主线,推动知识与业务流程的有效结合?
如何考虑流程与知识的融合?在最初设计知识分类体系时,考虑到结合厦烟的流程管理成果,以流程框架为知识库目录设计。但在调研需求中了解到流程框架引用为目录的困境在于:大部分各部门需要积累管理的知识并不能在流程分类中找到清晰的一一对应的存储路径,且知识者可能存在对流程框架不够熟悉而存储发生混乱的情况。经反复论证,项目组放弃了简单引用流程框架为知识库目录的思路,转为设计两套知识结构。一套为基于知识上传的知识目录分类体系,流程一二级框架不作为目录维度而作为知识属性,方便进行流程维度的知识检索。另一套为基于知识业务应用的知识历程图,以一二级流程框架及组织结构两种维度展示流程清单,并设计基于流程知识梳理的框架,基于三级业务流程的各个流程节点串接各类企业知识,包括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工作指引、模板工具、经验方法等等。
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结构,在试点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下,最终总结为181模式的知识历程图结构(见图1)。通过知识历程图的模版,梳理出各流程节点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以梳理出来的知识内容指导员工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实现“知识从流程中来,到流程中去”。
“1”:1 组流程节点隐性知识挖掘——流程节点操作经验;
“8”:8 大显性化知识文档归集——模版工具、成果示例、制度标准、工作指引、法律法规、岗位说明、专业知识、经验总结;
“1”:1 批可咨询的专家——可求助的专家。
知识历程图模板以流程为干,配合其它知识分类维度,使原来无序、零散的各类核心业务知识,以清晰的结构附着在流程枝叶上。如此为“流程、知识以及岗位”建立紧密的应用关联,有效盘活了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知识资产。
知识历程图的分类应以知识应用为目的,允许流程与知识的多对多关系设计。而知识目录结构逻辑则以知识大类——组织职能——三级流程框架为设计思路,确保了大部分知识有清晰的存储路径,也方便通过目录设置知识默认安全控制体系。
Q2:内容规划如何体现人员成长主线,推动员工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并持续成长?
前面提到知识历程图以流程为切入进行梳理,同时,历程图中也为流程和岗位建立了知识关联,除了展现流程维度知识结构,通过系统可动态汇集各个岗位的知识历程图。内容规划中第二项任务即如何以人员成长为主线,汇聚各类岗位流程知识历程图,为指导员工开展岗位知识业务学习和技能发展提供方便。
项目组设计了基于人员学习成长的岗位学习地图,学习地图以人员“复合型、多技能”发展为主要的实现诉求,构建岗位知识关联,为单个岗位的任职人员,提供上、下、平三个维度的知识,整套设计逻辑建立在岗位架构的基础上。
岗位学习地图以岗位关系分析为基础,为每个岗位构建一个单元的岗位关联群,包括:直接上级岗位、直接下级岗位、横向协作岗位,共三个维度(见图2)。以岗位关联度为依据做知识复合,确保能够有效提升岗位协作效率的同时,也不违背企业内信息隔离的需求。
每个岗位都能够通过公司的岗位架构分析出这样一个岗位关联群,A岗位所能够学习的知识,不局限于本岗位,甚至不局限在本部门,而是包含了本岗位的知识和本岗位关联最强的相关知识。本职方面,通过单个岗位的本职知识地图,支持本职工作的有效开展。纵向方面,单个岗位通过对直接上级、直接下级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支持纵向协作的有效开展。横向方面,单个岗位通过对工作关联度最大的几个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促进横向协作的有效开展。横向协作知识不局限于本部门内,还包括跨部门协作的知识范畴。
综上所述,项目组构建的基于人员学习成长的岗位知识地图,实际上是多个岗位知识地图的集合,第一层为需要静态维护编制的岗位关联图,第二层则是基于流程的知识历程图中,根据流程与岗位关系动态展现的单个岗位知识地图。(见图3)
岗位学习路径建议
本岗位知识的学习以员工首次任职某岗位,到能够在该岗位游刃有余地工作,为一个完整的跨度,即岗位生手到熟手的过程为参考前提。基于厦烟对人员“多技能、复合型”的培养要求,建议学习路径(见图4):
先本职,再他职:首先通过本职知识学习,逐渐熟练本职岗位的工作;再通过他职岗位知识的学习,逐渐提升岗位间的配合。
先内部,再外部:首先学习本部门的知识,逐渐提升部门内的协作效率;再通过他部门知识的学习,逐渐提升跨部门的协作效率。
先学上,再学下:先学习与直接上级配合,再根据工作需要,学习直接下级的相关知识。
随任务,干中学:学习路径是参考建议,不是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基于眼下的工作内容灵活选择学习内容,以支持任务的高效完成。
除了核心业务领域知识地图工具的应用,项目组也引入其它隐性知识管理工具,构建设计了支持人员成长的“5+5”模式的管理机制。通过纳入5种知识管理工具,设计5类知识地图(包括岗位地图),陪伴员工从入职到逐渐转变为专家的全过程。(见图5):
“5+5”意为知识5图与5种知识分享工具:知识5图为厦烟5种知识地图设计角度:5种知识分享工具为虚拟团队、协同写作(百科)、行动后总结、导师制、专家黄页,引入此五种知识管理工具为员工经验知识的积累传承提供支持,并设计相应的工具应用场景,结合已经开展的管理工作如师带徒等完善管理机制,最终通过搭建系统平台相应模块进行支持落地。
知识5图的内容设计及实现方式如下表1所示:
确保知识管理持续运作的活力
知识管理是一项持续开展的工作,要实现规划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持续推进知识积累与平台应用一直是知识管理实践的难题。厦烟在充分考察与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四个措施,以确保知识管理持续运作的活力。
化繁为简的运作体系构建
联合项目组在机制规划中拟定了4份管理制度4份操作指导,厚达上万字的制度与指引文件,最终简化为三份管理办法,分别用以指导知识管理组织与团队构建,知识管理运作及考核奖励办法。对广大员工而言,“简洁有效”的管理工具才具备吸引力,过于复杂的管理流程与方法设计不利于知识管理的推广应用。
简化不是摒弃,而是转换控制手段,一是系统平台,二是配套制度。
知识管理系统可将各类知识管理工具应用思想进行固化支撑,以E化方式,对知识管理日常运行、工具使用及考核评估进行过程控制以及结果呈现。因而,为简化知识管理运作,则对系统平台功能设计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最大化地简化前台用户(员工及管理者)的日常工作。
配套制度指的是知识管理制度应用涉及到企业其它原有管理制度的改造部分。如为确保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的实现,需分析企业原有考核制度及绩效管理相关办法。化繁为简的思路要求我们不是发明一套全新的考核工具,而是设计知识管理的考核激励如何融入原有考核管理流程。再如,对外部培训学习获取知识的控制以及项目核心知识的管理,则需要结合培训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来设计。个别情况下可由知识管理向相关制度进行调整与优化建议,从而确保管理流程体系的无缝衔接。
不断深入挖掘与现有管理体系的融合
厦烟在开展知识管理规划初期,便提出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容纳已有成果,包括卓越绩效管理、流程管理、创新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发掘相互支持的价值点,推进体系的融合。
知识管理与厦烟原有创新体系及创新项目管理平台的融合(见图6):
厦烟创新管理流程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创新孕育、创新明晰、创新实施以及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知识管理从机制与平台两层面对创新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知识管理为公司创新工作提供知识资源基础、专家资源支持、活动基础,并在制度设计中鼓励员工在知识管理平台互动交流创新创意与思路,倡导全员积极从知识总结中提出和开展创新工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知识管理平台对于创新工作支撑是基于创新的全过程分析,结合创新项目管理辅助平台实现系统功能互补与信息集成共享。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对创新项目和活动的知识文档进行积累和结构化展现,支撑公司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见图7)。
创新项目、精益改进活动、日常运营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知识等进入创新项目管理辅助平台,平台上的知识经过筛选积淀后进入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与创新项目管理辅助平台建立目录映射,能够自动抓取文档,使知识成果得到沉淀应用。知识管理平台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交流活动提供有效支持,例如在线互动问答、专家资源网站等。
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的融合实践理念的提出,为知识管理的引入扫清固有管理体系障碍,也避免了知识管理成为“无源之水”,使企业基础管理体系得以进一步整合优化与提升。
广泛收集优化建议,进行知识管理的持续改进
厦烟在平台建设及制度建设初具成果后,仍然不断探索知识管理体系改进的方式。初步建设成果由项目组向全厂进行多轮的宣讲,并广泛收集员工的优化建议,在系统上线后结合系统推广开展了一轮针对员工、中层、公司领导全面的改进建议收集。
此外,项目组为推进知识管理持续改进工作,在知识管理系统首页开辟了建议征集的渠道,员工的反馈可通过平台记录并汇集到公司知识主管工作界面。收集到的员工建议,可归纳为制度改进建议、平台功能改进建议、知识内容补充与完善意见三个方面。为激励员工广泛参与到知识管理改进活动,同时在知识管理制度中明确相应改进流程及对员工的奖励。
通过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项目组与员工之间架构了良好的沟通互动桥梁,使知识管理项目能广泛地为公司员工所接受,也更有效地使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群体由项目组团队,逐步扩展至公司全员,进一步加强了知识管理实践力量。
运动式推进及文化培育,不断制造热点
公司员工在建设过程中为知识管理不断提供良策,而项目组则是实践推动的主要力量,需要在知识管理建设全过程,尤其是建设初期投入精力,制造热点以持续打造知识管理平台对员工的吸引力。
厦烟高层领导在推进过程中,对知识文化培育以及平台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带头丰富了领导个人的知识空间,为全厂员工做了表率。在公司领导积极带动下,员工也广泛参与到平台的知识分享活动中来。
项目组团队则针对公司的不同群体,设计推广主题,持续推出各种活动以活跃氛围。如针对当年新员工群体,与各部门培训主管合作编制各部门新员工学习地图,以指导新员工学习和快速融入职业环境。结合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针对公司重点培养发展的关键人才,推出一系列指导政策与人才培养制度,以引导自主学习与知识分享行为,共同打造人才培养与晋升通道。推动车间各类兴趣小组、学习小组在知识管理平台上创建活动团队,使团队成员在过程中更好地积累与沉淀经验,并积极推动不同车间团队间知识的交流分享。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经济效益管理
目前,国内共有煤炭企业11000家,年均产量30万吨,比较分散;资源回收率35%左右,小煤矿回收率只有15%左右,实际上数字更低;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较严重,安全事故较多;勘探开发秩序比较混乱,矿区缺少统筹规划,越界开采情况时有发生。
“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兼并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煤炭企业平均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到40%,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加强。
国家鼓励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兼并重组,鼓励在被兼并企业所在地注册子公司。到2015年,国内年产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达到6~8个,年产5000万吨~1亿吨企业达10个以上,特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二、知识管理趋势
1、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网络化
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四、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意识、需要、动机、行为是相互关联,彼此密不可分的。其中意识是先导,只有意识提高,需要才能明确,动机才能坚定,行动才能快速,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因此,提高企业群体成本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对降低成本极为重要。
2、积极推行'成本控制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变单位核算型管理为综合控制型管理的成本管理办法,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即按照'制造成本法'的核算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等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实行定额控制。对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实行指标或比例控制,完善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决策和成本分析等管理办法。做到事前成本有预测、事中成本有控制、事后成本有考核和分析。 3、完善成本管理手段。首先,要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统一核算体系。成本总控制在成本控制中心,他对上以落实企业目标总成本为目标,向企业领导层提供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和管理决策建议,对下以企业分解的定额成本为管理控制目标,对企业所属的部门、车间、班组实施定期考核、分析和监督,形成企业内部纵横连锁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其次,实施成本全面预算管理。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和销售计划,制定企业总的目标成本,把总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实施定额或指标成本预算管理,同时,狠抓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成本预算定额管理。再次,严格成本控制。在制定和完善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和消耗定额的基础上,严格各种原材料的计量验收和出入库手续,做到原材料领用按定额、费用开支按标准、批准手续按规定、审核考察按程序,加大全方面考核制度。
4、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不少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出现收受回扣和贿赂,舍贱求贵,损公肥私等现象,造成企业大量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甚至亏损,因此,要加强采购管理,规范采购行为。
五、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内张式;整合资源;工学结合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外扩”过程中,主动寻求政府支持,寻求校企合作、共同办学,获得了较好的机遇,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当然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问题更为严峻:(1)过多依靠外部条件,忽视“内张”,自身资源没有充分挖掘;(2)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差,学校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改革,“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3)有些教师进企业挂职、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对教师能力提升有限;(4)企业兼职教师缺乏执教经验;(5)囿于区位分工与定位,深入合作企业数量不多;(6)学生实习会给企业增加负担,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
二、解决方法
“外扩式”发展是为了实现外部资源共享、形成内外资源互补,但若在未用好自身资源的情况下,盲目寻求“外扩式”发展,忽视“内张式”建设,将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在资源配置权较小的情况下,会产生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若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将会形成恶性循环。
“内张式”建设是“外扩式”发展的基础,“外扩式”发展是“内张式”建设的目标,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一方为代价去换取另一方的一时发展;但作为实力有限的学校,必须把“内张式”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内促外,以外补内,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内张式”建设,用好、用精这些资源,我们将机械工程的资源分为两大类,分别采用采用“约束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控制。
(1)排它性资源,即有形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优质的实训指导教师、双师和生产一线兼职教师;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合作良好的生产企业;资源的供给方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学生。
(2)兼容性资源,即无形资源。如图书、电子教案、教师授课视频、网络课堂、各类学习讲义、学习经验等各种教学资源,也包括严谨的教学组织设计与调度、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这些资源可通过先进技术实现全体师生共享,无限制使用,为了增强这些知识的积累、整理、交流、分享和创新,我们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无形资源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加速知识在人、团队和组织中的储存和流动(信息流),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值,达到共享的目的。
三、解决方案
(一)以两个基地为载体,整合实训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成立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和机电维修基地,打破专业课程界限,将从事考证培训、指导技能竞赛、指导社团活动、实习工厂师傅等各类教学人员集中到两个实训基地中,赋予实训基地较高的资源配置优选权和独立运作权,为突破资源瓶颈做好准备。
(2)在岗位设置、人员编制、制度配套和运作机制方面加强管理,对场地、设备、原料、工具、教学实施等实现有序、节约、透明的6S管理。合并仓库,整合生产原料、厂房、设备,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融合途径。
(二)重新定位校办工厂、实训车间,将生产、教学、实训、考证有机融合。
(1)生产教学化。主要目的是完成生产任务,是利用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生产。
(2)教学生产化。主要目的是教学,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部分或全部环节的教学化运用来达到落实教学任务的目的,将教学建立在真正的生产环节之上,要求教师对生产环节(工目、工序、工艺等)进行分解,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3)人文环境企业化。力求做到我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地植入企业文化的基因,让企业文化基因在学生的心底留下烙印,并把企业文化纳入实训考评内容。
(4)责任制度化。制订现代制造技术车间6S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实习工厂全天候开放管理细则达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晰、安全第一的目的。
(三)明确各层合作企业功能。
(1)核心层合作企业,达到深度、全方位合作的目的。我院的举办单位是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宝钢是国际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员工培养,也有自己的职业培训机构,我院与他们正积极酝酿签署全方位深度合作的协议,对学生实施“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培养”。
(2)紧密层合作企业,以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生产合作等为目的,我系选择沟通较好的五家企业,立足长期合作。
(3)衍射层合作企业,以交流、互访、就业等为目的,我系每年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次层进行筛选和更换。
(四)以顶岗实习和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对六个节点重点配置资源,开展质量控制。
(1)明确顶岗实习方式、内涵,通过制订系列文件规范顶岗实习;明确校企合作的共赢点,通过预就业的形式将教学与就业紧密连接。
(2)明确竞赛指导思想,积极组织系级技能竞赛。以“高技术、深融合、长水平”为奋斗目标,以“机电工程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作为导向,结合企业需求、校办工厂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参与和开展各类技能竞赛。
(3)制定学生社团运行规则,实现实习工厂全天候开放,为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感受生产氛围,逐步参与生产实践,协助专、兼职教师教学、科研,参与校办工厂生产,到合作企业勤工俭学。
四、结语
关键词:资本约束;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价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89 -04
一、引言
近年来,面临监管政策日益趋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新常态,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不断放缓。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由2013年的14.5%下降到2014年的9.65%,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认为,预计2015年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将保持较快增速,整体盈利水平仍能实现小幅提升,但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净利润增速将下降至9.0%左右(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将在7.4%左右)。
在盈利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逐步增大。从外源资本补充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外部发行次级债、优先股等资本工具进行资本补充。例如,2015年以来商业银行宣布发行二级资本债券合计20只,发行总额达2414亿元,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发行规模的2240.20亿元。从内源资本积累方面,商业银行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内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力图通过经济资本约束调整粗放的经营模式,实现“从资产规模中要利润”向“从资产质量中要利润”的盈利机制转变。2014年主要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并购重组、银团贷款、股权融资的投行业务。例如,2014年工行投行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人民币;建设银行债券总承销额超过4400亿元;交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0%,其债券总承销金额超过2000亿元。
商业银行盈利机制的转变对其集团客户的营销与管理带来的冲击较大。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有效对接了大型企业集团客户投资与资产管理需求,集团客户信贷投放较为粗放,这在资本约束不强的情况下未尝不可。然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带来维持集团客户市场份额与节约经济资本占用的冲突,同时集团客户在新的经济金融条件下逐步转向依靠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对银行信贷产生了替代效应。在新的制度环境、经营形势和管理方式下,商业银行需要调整面向集团客户的粗放式经营思路,通过培育集团客户价值集成能力,提高集团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贡献。
二、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价值管理的主要背景
(一)监管政策日益趋严带来的资本约束
2004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一步确立了资本监管制度在银行监管标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在该办法中银监会提出“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监管路线图,将资本充足率达标作为监管核心,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根据2007年2月银监会出台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2010年主要商业银行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最迟不超过2013年底。由此可见,资本监管日趋严格。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面对当时日趋复杂和更为不确定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在2008年底分别对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提出10%和11%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目标。2010年底,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出台,我国银监会参照巴塞尔协议Ⅲ和2004年的巴塞尔协议Ⅱ,结合中国实际,于2012年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此外,2014年5月16日,央行和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规定,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非标同业业务将不再对银行的资本或拨备起到节约作用。
如图1所示,我国上市银行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9年的9.47%增加至2014年的10.48%。从国际上看,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数据,如图2,2009年至2012年,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由5.7%增加到8.5%。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由7.8%增加到9.0%。资本监管强化内在的要求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等领域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技术,计算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以此作为是否开展此项业务的重要依据,使商业银行更为合理地配置资本、使用资本。
(二)管制放松与技术发展带来的竞争约束
从管制放松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逐步消除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享受的制度红利。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在确保存款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定价空间,使市场供求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在政策性限制放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在我国逐步突破地域和业务范围,开展各项人民币金融业务;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后各项业务的陆续开展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商业银行业的竞争主体。
从技术发展来看,资金的供需交易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进行,形成“技术性脱媒现象”。同时,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通讯运营商、网络内容服务商,进入支付、融资、理财等金融业务,诸如BAT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渗透。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深层次、多领域和全方位的竞争。
从盈利能力指标看, 2008年至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点在大型银行中更加明显。银监会的2014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59%,同比下降1.58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从坏账率看,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29%,第三季度数据为1.16%。单季度坏账增速0.13%为2004年以来最快增速。包括政策银行在内的整个银行业金融系统坏账率为1.64%。
由此可见,竞争的约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能力产生深刻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能力下降。Benjamin 基于世界范围内的94家大型银行数据研究认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主要渠道为净利润带来的留存收益。因此,竞争对商业银行提升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调整原有的盈利机制。
三、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价值的本质来源与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价值的本质来源:产业活动价值
按照政治经济学理论,商业银行仅仅是通过借贷资本的形式分享产业活动价值。产业活动价值创造的前提是适应目前复杂的经济系统,综合运用资本并购、管理强化等手段,整合和优化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等产业链环节,从而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因此,借贷资本可以参与到产业资本的经营活动中,为产业资本进行全产业链整合提供全方位、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凝结了银行经营主体的复杂劳动,商业银行通过这些复杂劳动深入介入产业资本的价值创造活动,并且进一步获得产业活动价值增长带来的经济利益。
对于集团客户来说,其产业价值增长取决于多个方面:融资成本、行业前景、产业链优化等等。为了促进集团客户产业活动价值的增长,提升集团客户产业链层面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基于传统借贷资本的纽带作用以及自身在跨境跨业跨市场的经营优势,为集团客户提供诸如并购对象撮合、综合融资方案设计等生产型金融服务,这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产业活动价值作为回报。同时借贷资本由于扩大了总资本,因此也必然要求分享一部分产业活动价值。从现实表现来看,前者构成了商业银行非息收入的本质来源,后者构成了银行利息差的本质来源。
(二)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价值表现形式
1.弱资本约束与息差收入:产业活动价值的分享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特别是在服务业中,客户支出不仅包括货币支出,还包括非货币支出。比如,心理成本、运输成本、等候成本、存储成本以及信息成本等。在客户支出选择不构成对商业银行约束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定价优化选择不需要考虑客户的货币与非货币支出,此时对应的市场结构是垄断,最优的贷款定价是资金边际成本的加成,加成的多少由信贷的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风险溢价决定。当实体经济对融资依赖较大时,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贷款定价水平,从而进一步挤压产业利润。
从进入壁垒和企业数目来看,银行业市场结构应属于寡头竞争。银行业的产品主要体现在为客户提供结算、融资、顾问、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客户必须与银行进行深度互动,才能完成消费过程。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必须考虑到客户的类型、转换成本、业务处理的边际收益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金融服务业务份额的竞争,不管是从贷款的定价能力还是从对其他非信贷业务的争揽,已经形成竞争性的产业组织结构。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下,经济学的标准分析结果是集团客户的成本支出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强约束,商业银行必须考虑集团客户的用脚投票效应,其最优策略选择是:(1)最优贷款定价等于边际资金成本;(2)边际营销服务成本等于集团客户非货币支出的影子价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改进营销服务效率,降低营销服务边际成本,从而扩大营销服务水平,带动客户规模与盈利增长。在资本约束较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盈利机制主要体现在通过降低集团客户在办理金融业务过程中货币与非货币支出,进而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并且扩张信贷规模获取尽可能多的息差收益,此时商业银行仅仅发挥借贷资本的职能实现产业活动价值的分享,并不参与到集团客户产业活动价值创造过程。
2.强资本约束与非息收入:参与产业活动价值创造
在竞争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将更强。这一点已被实证研究所证实,Klaus and Martin使用10个欧洲国家运用1999~2004年2600个银行的数据研究了银行的竞争和集中对资本比例的作用,结果表明处于竞争环境的商业银行会维持更多的资本作为对抗信贷违约的缓冲器。而拥有更多的资本,则会从长期提升商业的盈利能力。Flannery and Rangan发现拥有资本缓冲器的商业银行资产风险与盈利性存在正向的关系。
从理论上看,对于大型集团客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定价受到限制;与此同时信贷资产规模扩张占用大量经济资本,在竞争与资本的双重约束下,银行对于集团客户的营销服务投入并不必然能够通过量与价的调整提升盈利水平。从实践来看,市场竞争和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银行盈利来源变化。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从2010年开始逐年增加,2014年已经超过20%。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达到40%~80%,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信托资管、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领域,经营模式呈现出持续创新、综合化与专业化并重的重要趋势。
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资本约束和市场竞争,以集团客户为主的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结合监管政策要求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进行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扩大生产型金融服务的比重,降低对借贷资本获取价值的依赖。这进一步需要建立商业银行营销服务投入与集团客户业务结构的深度关联机制,通过把握集团客户产业活动价值增长规律,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将传统信贷业务逐渐融入投行业务营销和服务过程,促进非息收入的持续增长,从而提升商业银行总体盈利水平。
四、商业银行提升集团客户价值的管理策略选择
前文分析表明,为了提升集团客户价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面向集团客户的信息处理、产品开发、营销推动等方面的知识与价值管理流程(如图3),快速发现并响应集团客户需求,从而深度参与集团客户产业活动价值创造,为提升集团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贡献建立管理基础。具体说来,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如下管理策略:在客户价值形成阶段,构建知识化、流程化的集团客户需求发现机制并通过培育复合化、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机能予以支撑;在客户价值决策阶段,构建集成化、动态化的价值评估模型,为集团客户的进入与退出等决策提供参考。
(一)构建流程化、知识化的集团客户需求发现机制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使其核心能力和独特能力与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活动系统相匹配。企业能力学派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战略意图能够使企业配置和整合技能产生非同寻常的经营绩效。而博伊索特认为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带来一连串有用服务的知识积累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资产,并且提出企业能力建立在一整套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因此战略意图的选择不可过于宽泛或狭窄,既要发挥战略意图的能力筛选机制职能,又要防止其对于能力培育的阻碍作用。国内学者董小英等研究发现企业竞争战略的改变引起了知识管理战略的相应调整以及知识管理流程重点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变化。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企业竞争战略转型。持续蓄积关系型知识资产,并且在商业银行内部横向扩散,可以提高业务联动能力以及交叉销售绩效。
对于集团客户,商业银行需要建立集团客户知识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在营销服务过程中积累集团客户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深入分析集团客户产业价值创造和增长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政策主管部门的沟通机制与合作关系,创新和开发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投入相关资源,提高对集团客户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交叉销售绩效和业务延伸拓展,从而实现集团客户知识资产向集团客户价值贡献的转变。例如,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能源与矿业业务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新兴能源、有色金属和非金属项目等,对每一个细分行业的认识和判断都需要专业化的产品知识、政策把握等。对于该行业的集团客户需求发现所要求的知识储备更加重要。
(二)培育复合化、一体化的集团客户营销服务机能
营销服务机能问题主要是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1992年,市场营销学界的权威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整体营销(Total Marketing)理论。整体营销理论强调的是营销活动不要局限于部分行为对象,强调企业的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物流部门等非营销部门均需要以客户的满意度为前提,采取一致行动配合营销部门以拓展客户。这其实就是强调了营销服务机能的复合化与一体化。目前商业银行针对集团客户进行战略和经营模式的调整,包括准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调整、总分行直营模式的建立等等,如果要实现集团客户价值提升,参与集团客户产业活动价值创造,实现营销服务投入与集团客户业务结构的深度关联,促进非息收入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培育复合化、一体化的集团客户营销服务机能。
具体来说:一是优化营销策略组合,寻求产品、价格、促销和服务等四大策略因素的配合和协调,并与集团客户建立密切的交易关系,各种营销策略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一致,在业务沟通层面展现专业化的行业知识水平,提高沟通效率和服务质量;在行业研判层面提供专业化的产业走势判断,为客户的经营发展提出思路建议;在产品服务层面设计专业化的融资服务方案,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赢得客户信任;在融资审批层面提升专业化的评审工作效率。二是优化营销组织结构,整合内部各层级的营销力量,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客户关系营销部门、管理部门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的协作与服务团队,并且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与考核体系,通过政策制定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后续业务处理部门的协同配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集团客户的营销服务竞争力。
(三)构建集成化、动态化的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
集团客户需求发现机制与营销服务机能的构建构成了提升集团客户价值贡献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与竞争约束下商业银行信贷资源以及营销资源的投入需要保证产出的最大化。因此,从结果反馈的角度动态化持续积累客户价值数据库,从行业、规模、主导业务类型、忠诚度等维度建立集成化的客户价值分析模型,辨别集团客户价值增长的关键点与可持续性,为集团客户业务进入与退出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商业银行提升集团客户价值更为重要。
以信贷业务为例,商业银行对于集团客户信贷规模配置主要是通过关系型知识资产的有效运用以及集团客户信贷偏好的深入分析,基于信贷投放带来的其他投行类业务联动,带来后续非息收入的增加,进而弥补信贷业务的经济利润损失。由于议价能力的不对等,商业银行一般先投入信贷资源,承受当期经济利润损失;在信贷业务投放后,作为集团客户的营销服务团队,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其他业务的营销力度,另一方面需要记录集团客户在商业银行办理投行类业务的时间周期、业务规模以及非息收入水平,在事后评估先期信贷投入的业务联动效果,从而辨别哪些行业、何种规模的集团客户更值得信贷的先期介入,为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投入提供决策依据。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对于集团客户的价值评估应做到时点分析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在开展新业务之时,应进行综合考量,既要考虑该业务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及时收益,又要考虑到客户关系维护、派生业务拓展等后续收益。集团客户的业务准入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察单笔业务经济利润及资本回报率的层面,在衡量其收益时,通过精细化记录和管理客户的业务及交易数据将数年之内该客户与银行开展的业务纳入进行统筹兼顾,实现集团客户全周期的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Klaus Schaeck and Martin ?ihák.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Capital Ratios [J]. IMF Working Paper 07/216, Washington, D. 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7.
[2]Flannery, M., and K. Rangan. What Caused the Capital Build-up of the 1990? [J]. Working Paper No. 2004-03-03. FDIC Center for Financial Research, 2004.
[3]G. Hamel and C. Prahalad.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J]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4]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程度有显著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不仅使档案服务变为开放服务同时也扩大了档案服务的范围,将档案利用的范围也从未国家扩展到为全社会服务。档案信息数字化使档案资源实现网络检索和远程共享,为使用者提供各种数据,如养老保险金,婚姻情况、住房公积金等等还包括大量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档案信息,档案知识管理使这些信息破除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切实给民众带来了便利。同时档案信息化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有序整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制定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等领域,而并不单单是网络化、信息化。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的差异性。档案馆收录的档案内容一般由不同的单位、部门组成的,而各个单位和单位之间所使用的数据库往往也是不一样的。由于各个数据库中数据的来源、属性以及内部结构和处理方式都是各种各样的,就会使得收入进档案馆的资料更为复杂化。
(二)较大的分散性。大多数情况是同一个主题的资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之中,如民营企业有税收报表,国企也有税收报表,在通过单位移交入馆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的信息、没有区别的数据,档案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信息量,对于该如何将这些巨大的数据量进行筛选、合理管理,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再加以利用最终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和社会形成知识共享。
(三)管理的延后性。通过对国外档案信息化的研究,档案事业的信息化的重点在对于档案的管理,而并不是所谓的信息化,档案信息化的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对在具体档案管理中使其业务更简单、更优化、同时进行重组。以前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档案管理的工作,也不再适应与社会的发展。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将各种不同类型为载体的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处理、转换,同时也要注重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本单位的一些相关电子文件进行积累、鉴定、著录以及归档,从而确保最终产生的电子文件能够完整、真实、有效。并且要加大研究,进一步完善出电子档案在接收、保管、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使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制订出一套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二)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水平,向专业型迈进。人为因素是保障档案系统现代化管理工作有序的展开的重要因素。面对现今的档案管理领域始终存在着大量精通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所以如何提高档案团队的工作水平,创造出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内部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如今档案领域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合理设置人员岗位。
(三)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达成资源共享。档案工作主要是以部门的工作为重心并且关注热点为中心,来组织和提供信息的。当今社会已经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要档案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建的目标,我们必须更加完善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包括选择需满足通用化、规范化以及包容性的档案管理软件。因此,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实施稳步的规划的同时要逐步落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采用信息技术,注意各个所在行业实际性的区别。同时在技术应用上要确保所使用的软件包含通用性、灵活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从而防止档案信息化系统造成信息的流失现象。
四、对于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正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的档案工作也要紧跟步伐。在当今档案信息化资源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过去陈旧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对于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为适应新型试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数字化的管理,走网络化的信息建设道路,这样才会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张凯丽 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郭理想.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7-9.
[2]韩振英.河南高校档案工作调查及对策分析[J].档案管理,2009:11-12.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7.
【摘要】信息化税收已成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只有不断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现代化税收管理目标。文章从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思想出发,基于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对当前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税收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信息化税收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深度应用和全面提高数据能力为目标,将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税收管理体制。信息化税收与传统的税收管理体制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税收管理理念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经验型税收管理转变为基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进行税收管理的理念。但是,信息化建设应当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①。从科学主义角度看信息化建设,最容易看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人为本角度看信息化建设,则还会发现信息文化的推动作用。既然应用信息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应当有对应的信息文化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可是具体谈到信息化应用时,人们往往把后一点给忘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来加强税务部门税收征管,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作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信息化这两手应用,都要硬,才谈得上全面建设。由此,笔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理论思想对当前的税务工作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及要求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及要求。从信息化发展规律可看出:
第一,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丰富,从分散到统一,这是一个必然的建设过程。当前税务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内部不平衡,地域间不平衡、技术指标不平衡、应用水平不平衡,相应导致的系统林立,消息割裂等都应该是这一过程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二,信息化已经远远超出技术手段的范畴和含义。信息化的实质是生命化②。信息技术是客观的和理性的,而应用于管理中就需要人性化的东西存在。生命总是理性寓之于内,而感性行之于外的。税务信息化近十年的建设,其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对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干部的思想意识和管理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打破环节、层级、部门间的壁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迫使管理者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运行机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从税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同征管改革和实践联系紧密,并始终贯穿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所以,信息化税收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科技+管理”的征管现代化之路。
二、当前信息化税收建设走入误区的剖析
几年来,税务信息化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领导重视,投资不菲,电子税务的运行平台、网络建设初具规模,金税工程、征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构建起了税收征管信息化体系。但目前信息化税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理论指导的偏差,致使其走入误区。
(一)“唯信息论”的管理思想
信息化税收系统包含了纳税人和税收机关两方面的数据库,根据税法要求确定的管理项目、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工作流程3个部分。由此可知,信息化管理并没有给税收的管理目的和管理依据带来变化,它是由国家税法决定的。但在目前的税务工作中存在“唯信息论”的思想。一是税收管理由执法行为异化为纯粹的信息处理工作;二是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还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把税收业务寄托于技术上而忽视了人的内因主导作用。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化税收的内涵、规律和体系的构筑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应用观念基本停留在计算机模拟手工和事务处理阶段上,管理观念对信息化税收建设只基于技术层面,而对知识创新、人文因素及社会科学理论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把管理岗位人为分成业务岗位和技术岗位,缺乏大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而不能有效利用各种数据开展有实效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收监控等工作;没有重视和强调人与系统,人与技术、机器之间的不同以及各自适宜承担的任务,而是要求人以时间、金钱为代价去适应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公开和资源共享,这对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重组带来了挑战,因为过去长期形成的既得利益要被打破,它们不愿意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结果是宁愿把资金花在对技术、技术人员和设备的过度投资;只重视税务部门内部征管系统而忽略与纳税人的关系,即优化服务质量,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完成一系列纳税申报、缴款、查询、涉税事宜等活动。
(二)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方式
由于存在上述的思想观念,在平时的税务工作中就会看重数量的完成多寡而忽视质量的提高。例如,应用系统开发起点低,系统林立,互不兼容,应用平台不一,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战,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信息化功能交叉,信息不共享,甚至制约了多数局部系统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实施了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但数据共享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如数据重复报送和重复录入问题。
多年来,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各级税务机关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税务部门的数据管理水平却仍不够高,所存储的数据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大量的业务数据仅满足于税收征管日常应用,在数据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这一方面体现在税务基层不能充分利用数据加强管理和优化服务;另一方面决策者很难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来指导基层工作。
信息化税收在不断发展,但随之上升的信息化税收风险还没有被税务部门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数据的大集中、税银联网和数据交换技术等都是信息化税收风险来源,如何保障税收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及时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还没有得到税务工作人员的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制定和宣传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而我国目前税务领域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处于极其薄弱的状况。
(三)缺乏统筹兼顾的管理方法
因为税务部门信息化启动比较晚,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在管理方法上难免会顾此失彼,不能通观全局,统筹兼顾。具体表现为:
1.资源结构投入失衡
信息化建设在投资结构及发展趋向上过分强调专业化,缺乏整体系统观,存在着重视信息化建设而轻运行时的管理、重视硬件资源的建设而没有抓紧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重视网络建设而轻资源的投入、重软件统一而轻标准统一、重征管系统而轻纳税服务系统、重自主投入而轻投资多元化等误区。
2.与其它部门发展不协调
具有社会系统功能的信息化税收建设,和其它部门沟通不畅,不能协调发展。若协调部门不能很好地配合,就难以形成部门互动,使信息化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的阻力。
从内部看,大量、有效的涉税信息因税务局外部其它部门信息的缺失,将难以导入地税系统的数据仓库中,信息运行阻断,同时由于短缺融法律、税收、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又淡化了科技的推进作用;另外,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成立了国、地税两套税务系统,但由于两套税务系统在税款的征收管理上基本是各自为政,未能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无法对纳税人起到应有的国地税相互监督的作用,因而造成国家的税款流失。就外部言,信息化税收是在税务部门积极倡导和社会各部门自觉跟进的互动中一步一步实现的。而目前,除金融、电信外,企业及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这种信息占有和运用的不对称以及参差不齐的网络办税客体对信息化税收的推进产生了负面冲击。与其它部门沟通协调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源不完整,表现在与税收监管密切关联的工商登记信息、企业编码、银行账号、个人身份证明等技术标准受现行行业体制和部门法规的制约,既不规范也不统一,既难获取又无法得到利用。如税务系统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不共享,可能产生税收征管漏洞。现行各地工商部门登记的工商户数普遍高于当地税务部门登记的纳税人数,就是税收征管漏洞的表现之一。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未联网,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号和银行账号难以相应登录掌握;税务机关查询涉税案件企业的银行存款的权利难以通过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共享实现。
三、践行科学发展走出信息化税收建设误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方面,与一般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同,信息化税收建设除了注重科学性的规律问题之外,更要注重人文性的素养问题。要大力培养税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从社会学、管理学和情报学等多重角度来认识信息化理论,充分认识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服务和创新能力;强化网站等信息门户的人文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公开、公正、公平地将税法贯彻、适用于全体纳税人,以及通过帮助个性需求不同的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二)向精细化、知识管理方式转变
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提高数据应用水平。针对目前强化“首问责任制”和强调管理“精细化”的新要求,在数据应用上应以“一户式”为主要改革方向。构建一户纳税人“横向”和“纵向”两个信息库,对纳税人的信息实行集中管理。在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方面及继续满足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应对个别纳税人实施精细化监督管理并作为数据应用的新目标。
以“创造税收价值”为目标,从提升管理的角度关注和挖掘信息技术在推动业务管理方面的潜力,引入知识管理,达到社会和纳税人不断增长的期望值,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价值。抓好信息管理制度的落实,落实数据管理规程、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公开制度、数据信息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形成知识管理流程,以流程化的方式,使制度体系紧密衔接、规范运作;建立以风险识别、风险评定和风险应对为基本环节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把高风险的纳税人作为管理重点。
关键词: 科技咨询;专家库;共享共建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94-02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21世纪,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决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科技决策环境及其影响因素也日益多元化和动态复杂化。
所谓科技咨询是指由具有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知识与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独立的智力团体,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基础,综合利用科学知识、技术、经验、信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进行调研、分析、研究、预测,客观公正地提供委托项目的咨询成果,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及各阶层客户的决策、运作提供智力服务。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国内已经推出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随着科技咨询与决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科技咨询与决策项目的层出不穷,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在科技咨询与决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数据新准、网络服务、专业支撑、共建共享”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从而使得科技咨询和决策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权威,科技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
1 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存在大大小小多个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简称专家库)。我国各省、市、县政府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中收集了很多的专家信息用于专家数据库建设;不仅不同部门在建设专家数据库,有些同一部门下的二级部门为了工作的方便也在分别建设有自己的专家数据库。另外,各行业主管部门、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也都建立有自己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
相对于庞大的专家库数量,大多专家库还只是处于简单的应用状态,如:专家基本信息收集及数量扩充、专家检索和抽取等,并没有上升到专家管理系统这一层次。即使是处于应用中的专家管理系统,依然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无论是专家的信息标准与信息分类规范程度,还是数据库模块结构、专家的检索查询方式,还是专家抽取、考核管理等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都与期望的系统开放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实用性有着差距,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 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2.1 专家信息来源与信息维护 对专家的信息征集,主要有单位推荐、专家自荐、邀请专家、网上征集、会议收集、合并专家库、交换专家信息数据等方式。由于征集入库专家过程中途径的多样性,专家信息又缺乏统一的信息及分类标准,因而,出现了同一专家有多套账号,出现专家信息不全,出现专家咨询类别不清晰等问题的存在。
对专家信息的维护,由于专家人数多和信息量大的原因,主要采取发文和短信、电子邮件通知专家上网校对更新信息等方式,也有通知推荐单位更新专家信息。在维护过程中,出现专家本人换了手机号码,短信通知没有收到;出现专家换了电子信箱,通知没有收到;出现专家工作调动,原单位不再继续推荐;出现专家虽然收到通知,种种原因未能上网更新信息等等情况。专家信息未能及时有效更新,造成专家信息欠准确,甚至有专家信息无效的现象。
入选专家也需公示。由于专家信息征集的多种途径,对入选进系统的专家未能公示,经常有推荐或自荐的专家询问结果,也出现有专家本人不清楚进入专家库入选名单的情况;甚至出现有专家本人来电质疑是如何得到专家本人信息资料的情况。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随着专家数量的不断扩大,专家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地更新补充,这种专家信息片面和滞后性,无法准确反映专家实际工作情况。
2.2 遴选专家与聘请考核 部分专家信息未能及时有效更新,造成专家信息欠准确。一些个人关键信息如联系电话、工作单位、职称职位、研究方向等发生变动时,因缺乏相关的入选咨询专家义务规范,许多专家信息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信息更新,导致部分从系统中遴选的专家难以联系或难以胜任聘请的工作。
大多数专家库中科技咨询专家的专业领域(或称为咨询类别)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基础学科、技术领域、应用行业进行分类,而实际工作中许多科技项目(特别是新兴产业),大多是属于交叉学科,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前瞻性,如果只通过原有的分类来查找和匹配所需专家,难免会有专家知识结构的偏差和不够全面,影响其咨询的效果。
根据随机排序的原则和遴选聘请专家的比例规则,部分学科和领域专家人数少的情况,满足不了使用的要求。新兴领域、边缘领域以及跨领域专家少,也是需要承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咨询工作的考评承待完善。由于评价体系和考评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对专家咨询工作的考评还没有完全建立,未能完全实现对专家咨询工作的绩效进行有效监管并配套奖惩措施。
3 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建设的回顾
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有近十多年的时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高,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也不断地升级和完善。从最早的单机版本到现在的服务器版本;从功能简单到日趋完善的辅助功能;从专家数量几百位到现在的几万;从单一的专家管理系统到与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在科技管理部门的项目研究、科研立项、联合攻关、课题评审、结项鉴定、成果评奖等涉及科技评价、评审的工作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当今,针对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论文有许多,也有着许多好建议和完善的措施,但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专家咨询分类和专家信息的更新始终是个较大难度的问题。如何摆脱科技咨询专家信息的征集和更新的老路子,值得进行研究和实践。
4 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创新的思考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同,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专家库协同共建共享机制。
4.1 制定规范标准、整合各库数据 建立专家库共享机制,首先要制定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科技咨询专家资料(数据)采集标准、科技咨询专家科技咨询分类标准(包括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分类规则)、科技咨询专家遴选规则、科技咨询专家网评管理办法、科技咨询专家考评管理办法等等规范性标准;其次,按照新制定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整合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专家数据库,遵循使用管理办法共享共建;再次,设立公益型科技咨询管理中心,做好科技专家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及时更新和补充专家库人员信息,应用各项新技术手段,加强与专家的沟通,并持续不断地完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
4.2 聚合专家数据、协同参与管理 科技专家大多主要分布在中科院所属单位、教育系统的高校、部省属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之中。各级事业、企业单位的科技管理部门能够较为熟悉和掌握本单位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些单位也建有科技人才管理系统。专家所在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参与共建和管理,能够对本单位科技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使用和数据更新,同时对各级政府征集科技专家的条件可进行动态推荐,也是保证专家信息准确的可靠途径之一。
以信息安全基础、以数据整合为核心,以科技人员信息为基本数据单元,构建多用途综合数字化科技专家管理工作平台。
4.3 科技知识博览、辅助专家咨询 在科技咨询工作中,专家通常是指对某一领域非常精通,且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人。专家的特长多表现为阅历、技能、创造力、预见性、洞察力等方面,在科技咨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今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各学术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仅依靠专家个人的精通和特长往往是不够的。
因而,在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中,引入知识博览、技术查新、专利检索等,为专家咨询工作提供辅助佐证。与此同时,也可逐步建立专家知识库,即存贮用于辅助决策的专家知识,形成专家人才和专家知识合二为一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
5 结语
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遵循着完整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实用性的建设原则,提高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科学化的程度,完善科技咨询专家管理系统的性能和功能,用新的机制组建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起新型的多部门共享共建、多用途综合专家人才和专家知识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曰芬,王雪芬,杨小晓.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构建方案与流程设计[J].情报学报,2012(2).
[2]陈光,温珂,牟治平.专家在科技咨询中的角色演变[J].科学学研究,2008(2).
[3]吴洪亮.科技咨询专家库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信息通信,2013(4).
[4]蔡桂兰.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1(1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日趋增多。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支撑。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1995年1月施行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制裁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制执行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是从法律上给予知识的承认和保护。它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专利、工业设计及未公开信息等。其中未公开信息是指商业秘密和未公开的试验数据。它往往通过文字、图形、声像等形式将智力劳动形成的过程及其试验数据记录在作为原始凭证的档案材料中。这样,档案中商业秘密和试验数据的拥有者往往也是档案的形成者。档案部门在提供这部分档案利用时必须要考虑到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既要保护档案中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又要将档案中记载的智力劳动成果充分开发加以利用,与国际接轨,服务于市场经济。所以,管理好企业知识产权档案,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措施。
为了使我国企业与世界接轨,适应世贸组织法规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档案工作的要求,国家档案局、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于2002年9月1日联合印发了《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其中第十条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对档案进行安全保管,并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档案和涉及商业秘密档案的管理。”①《中国入世工作报告》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用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商业经营信息。”②“入世”后,保护商业秘密即是一项国际义务,也是保护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目前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保护现状
(一)企业知识产权档案意识薄弱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档案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国外,企业已把知识产权档案当作企业发展的“命根子”,千方百计地加强知识产权档案保护,收集有关知识创新、发明所形成的专利文件、成果鉴定等档案材料;而我国不少企业对知识产权档案保护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护意识不够。很多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不重视知识产权档案的保护,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进行成果鉴定,,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进而也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档案资料流失严重
企业科技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档案资料的流失。科技人员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择业自由的体现,也是促进人才分流、实现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企业管理的缺陷,加上科技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不少科技人员在流动过程中,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把本企业的关键技术或秘密文件及档案资料当作给新企业的见面礼和提高自己“身价”、得到器重的砝码和资本,携其“跳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
(三)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弱化
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和保护是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的通常做法。美、日等国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普遍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如美国的AB、IBM、摩托罗拉,日本的松下、日立、东芝等公司,都成立了全面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知识产权部,美国AB公司的知识产权部有20余人,松下公司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则高达500余人。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目前,许多企业既没有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文件档案资料管理、保护的规定,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发展了。
三、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保护的对策建议
企业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内容、结果,是企业拥有某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凭证。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它们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凭证作用。例如:在产品申请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发生申请权纠纷时,产品档案中的技术协议书、委托书及相关合同文件往往能为纠纷的解决提供有力的证据,因为这类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有关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的依据性文件,一般含有明确产品专利权属和其他权利的内容;产品设计计算文件、产品图样、产品装配试验的技术条件等文件是产品申请专利时证明其专利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重要凭证,主要依据这些材料而编制的说明书构成申请专利最基本的文件,发生有关该产品的假冒、仿制等侵权纠纷时,这些文件则是十分有利的证据;产品商标设计和注册的有关材料既是商标的载体,更是商标权权属的有力依据。③因此,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安全保管,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应明确本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内容,特别是驰名商标档案的保护。
驰名商标是企业形象的象征,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集合体。驰名商标管理的基础是档案管理,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达到管理保护效果。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管理岗位,保证驰名商标档案管理的准确性以及连贯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企业将此岗位设立在办公室、市场部、秘书部等部门,但这些部门较大的人员流动经常使驰名商标管理出现断层,同时,相关人员法律知识的匮乏又往往会给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一管理责任交由档案部门承担,或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纸媒介的驰名商标档案及电子化的驰名商标管理数据库,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统一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驰名商标档案及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直接使企业对于自身商标状况进行全面了解,跟踪市场份额。管理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类,比如可以按照产品线划分类目,同一类目下以商标名称建立卷宗,单件商标又要按照商标本身特点设立档案内容。如海尔集团公司将企业开发研制的新产品、工艺及商标、专利等档案全部集中于档案信息中心统一管理,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安全。④目前,由于企业档案管理组织体制不合理,导致企业商业秘密档案被盗的案件屡有发生。
(三)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保密教育,使员工增强保密观念,自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特别是商业秘密档案的保护。规定企业员工包括不同业务主管接触知识产权档案的权限,每个员工不得查阅自己无权利用的档案。
(四)建立企业有效的电子文档安全管理机制,防止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伴随着企业集团化趋势和中外商贸联系的增强,依托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通信必将得到促进,电子档案、多媒体档案及其他新型载体材料档案将大量出现,如何保证电子文档案的真实性、可读性、凭证性,尤其是电子文档的安全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大多数的读者眼中,安然事件和企业信息化、企业的电子文档保护没有任何关系。但如果美国的安然公司和会计事务所之间传送的电子文档能够妥善保管的话,我想美国证监会也不会轻易地获取很多电子证据。在文档保护方面,国内的情况和美国比起来就更加糟糕了。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500家大型企业中,企业对电子文档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有保护措施不到3%,一些机密性的档案材料,电子文档轻易的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移动硬盘泄密到网络外部,造成企业知识产权严重损失。2000年中国国家信息安全课题组的《国家信息安全报告》指出,若以10分为满分计算,中国的信息安全强度只有5.5分。
随着我国企业与世界接轨,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越发重要。同时,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存在又大多是电子文档的形式,所以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电子文档安全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泄密的渠道主要有3种:电子邮件、移动硬盘和打印泄密。因此,要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实行双套制保存,保证数据的安全和有效。总而言之,商业机密等电子文档资料的保护是中国企业进入WTO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保护重要措施之一。企业内部网络安全任重道远。
注释:
①罗军,对企业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的两点思考,《档案学通讯》,2004,(2)
②马素萍,中国“入世”与企业档案工作对策,《档案学通讯》,2003,(6)
【关键词】电力企业;文书档案;服务
引言:文书档案管理作为各行业企业M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很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启用,文书档案日益成为企业文件的主导形式,这就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收集、积累、整理、形成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目前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电子化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管理上还不够规范。为此,需要在进一步实现文书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同时,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工作。
1.信息社会对电力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世纪末美国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此战略主要是为了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宽带。该战略的施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使美国的管理成本大幅度的降低、竞争力大大增强。同时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制定了相类似的信息发展工程,出现了一种争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局面。可见,信息技术的开发及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化这个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一切都是为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生。信息化意味着我们有加强一切有用信息的开发和管理的必要使信息的服务带动作用,从而得到有效利用。
电子企业是知识型、技术型高度密集的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电子企业档案是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反映对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律研究、日常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等都有重要的价值。信息社会对电子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的发挥文书档案的作用为企业服务为社会信息管理、建设服务成为摆在信息开发和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加快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文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文书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
2.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计算机管理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使企业文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计算机与网络进入企业文书档案管理领域,一方面,使档案信息的处理速度大大提高、档案资源的服务范围扩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变得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潮流。目前,电力企业已经将计算机引入了文书档案的管理,通过应用该技术大大简化了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一个成功的企业文书档案计算机管理模式,要能够处理文书与档案部门内部各方面的工作信息,对信息加以区别和处理,并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利用。
2.1效率高
企业文书档案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目标是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处理文书档案信息,为企业提供安全、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2经济实惠
当前采用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使得系统在一定的时期具有先进性,而不被淘汰。要简化程序,使用方便,符合企业文书档案的应用要求,符合档案系统规范。使用成熟的商品化软件,与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有效地接口,不能形成信息孤岛。
2.3安全可靠
文书档案信息内容有一定的保密要求,因此,必须处理好信息保密和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规定用户权限,文件须经加密处理。 单位档案的网络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局域网与企业网连接,但必须与国际互联网维持物理断开形式,从而维护信息的安全。
3.电子企业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措施
采用科学的文书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档案服务,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3.1切实提高电力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发展意识
电力企业文书档案工作者及分管领导必须树立起档案管理及档案保存的重要意识。一是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收集整理局面.面向电力企业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积极参与.并应用相关档案的电子计算机管理办法和要求加强管理.’提高电子计算机管理水平为文书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二是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把管理档案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千方百计扩大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电力企业文书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带动电力企业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3.2加大电子企业文书档案现
代化管理的软硬件投入制约电力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分管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管理水平。一是应投入较大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备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电力.建设、电力供应、电力管理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二是各基层单位领导尤其是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有宏观指导的总体思路.实现微观动作上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3.3建设高素质的电子文书档案工作者队伍
电子企业文书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现代意识和服务思想,应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当前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档案计算机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电力档案工作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检索方法。电子企业应强化训练,对档案专(兼)职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及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管理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服务优质的文书档案管一理队伍进而全面提高电力企业档案工作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3.4加快电子文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电子企业文书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电力文书档案工作被看成是一项知识性管理工作。知识性管理档案是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能在信息运用中改进人的行为的特殊信息。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社会化。把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看成知识管理,这是认识的又一深化,无疑也提升了电子文书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文书档案是企业资料信息源是企业的财富、智慧的积累文书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可使信息资料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4.结语:
文书档案是企业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有助于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文书档案管理能够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