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外教学是相对课内教学而言的。我们讲的课内教学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与讨论课、实验实习课等,是在课程标准内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而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外教学则是在课程标准以外,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所进行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需要具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开拓知识视野,以及能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学习兴趣等要求。根据教学实践可以知道,课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各种条件的束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发展自己所喜爱的兴趣方向,借以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个性特征,还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教学活动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假如说课内教学以侧重于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培养人才的共性问题,相对而说,课外教学的侧重点,却在于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够进一步扩大。并且如果学生有特殊才能,还能为他们创造特殊的学习机会,提供适合他们的发展空间,使之有机会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我认为开展课外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课外教学为学生特长发挥创造了条件
一个人将来一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是在学生时期就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一步步的人生价值观念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少年时期的兴趣与爱好是一个人志向选择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兴趣与爱好,就不会有正确的志向选择,因此,课外教学必须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教师在其中只需要做简单的辅导和指正,不要在其中过分地干涉,所以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课外教学中学生对各种渠道的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课外教学的形式很多,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小制作展览、各种联欢会运动会等,除了使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发挥学生的特长外,还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外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毅力,创造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并逐步把兴趣爱好和四个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
二、课外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
课外教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较为宽泛的知识性,符合学生本身兴趣取向的趣味性,形式上主要有文艺活动、体操竞技、旅游欣赏等,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地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感染,从而逐步实现了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规范、较高尚的审美观念,并帮助他们树立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要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自觉地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使短处变成长处,缺点变成优点,慢慢地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当学生因为自身的改变而受到大家的表扬时,学生就一定会有一种被人认可的光荣感、自豪感,从而使他们拥有更大的、积极向上的信心与毅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以更大的自信心去努力学习和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学生,长大后,会成长为一名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奉献能力的有用人才。从长远意义上来看,适当的、积极向上的课外教学活动,不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这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以后,对其学习、工作、生活,仍然会产生重要作用,甚至通过他们影响周围和社会上更多的人,从而影响整个风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课外教学中的科技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远大理想,往往是和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密切的关系。课外教学可以使青少年在广泛的文娱体育科技兴趣的基础上逐步与祖国的建设、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外教学能够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课外教学活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是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渠道,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健康的合理的需要,避免学生产生扭曲怪癖心理。中小学阶段学生变化较大,思想上多种矛盾错综交叉。此时他们的兴奋和抑制往往失去平衡,学生精力过剩,有多种欲望,有叛逆思想。如果学生的欲望不能合理得到正常满足,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无助的环境当中,久日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挫折感,丧失上进心,个人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一种指向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懊恼悔恨、自暴自弃、一曝十寒、破罐子破摔,也可以形成攻击他人的行为。还有的会产生扭曲变态心理:独来独往、不合群,与世隔绝,产生厌学甚至悲观离世的心态;有的可能对周围人产生敌意,进而危机到社会的和谐。这样,一旦出现外界不良因素诱惑时,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沦为阶下囚。
第二课堂当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宣泄,使其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和转移,从而防止了他们犯罪心理的产生。如针对青少年喜欢冒险热爱运动,可以安排运动会、体育比赛和爬山等;针对学生好奇、喜欢动手的特点,可以安排各种科技小制作或者采集动植物标本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有意义,让他们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第二课堂当中,得到正常发挥,最后达到兴趣的升华。这样他们就会感到生活充实,节奏紧张而又快乐,丢掉了烦恼和空虚。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到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并进而发展成为道德感和责任感。
总之,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全面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科学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责编 田彩霞】
摘要: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十八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需要有创新和调整。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58-0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1]。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需要。因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状况,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必须的。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因此它同样具备普通教育的课堂性,会有第一课堂这个主要的阵地。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拓展第二课堂,并且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储备,同样也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状况。因此,高校应该系统、客观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进行一个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整[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的状况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影响。在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队伍,而是由辅导员、团干担任这部分的工作。非专业化的一个队伍从知识层面上就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教育地更好进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够科学,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失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导向性则是要求这个评价的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能够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对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评价体系的一个存在价值性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具备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有的评价体系过于追求形式化,使得实效性不明显,操作起来也不切实际,最终的苦果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3]。
(三)基础性和全面性
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是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基础性和全面性,保障基础性的东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又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全面性,能够跟得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评价的体系失去了基础性,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是根基不稳的。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进入21实际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过去的应试教育是相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不少的教师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使得高校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试想,素质教育都得不到重视,那么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可想而知也不会乐观。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决定这个评价体系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评价体系科学性缺乏,那么就不能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从而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公平、公证、公开性将决定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评级方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较好地促进评价方式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平性,那么就会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正性,那么所得的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不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四)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不是在于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个评价和衡量,分出高低,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的结果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增瑞,商闯.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1,(08).
[2]李\庆.浅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
[4]刘韵凤,敖鹏翔.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收稿日期:2016-10-10
关键词:高中德育;素质教育;必要性
前言:
在现代教育思路和技术的发展中,以往的应试教育并不符合当前的教育现状,素质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并且促进了教育大环境的改变,让我国的教育形式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中德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意见。
一、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内涵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并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以往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发展,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以往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而通过推广和落实素质教育能够有效的转变这种现状,并且促进人才素质水平以及技能水平的提升。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个性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的真实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推广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以学校及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并且有效的进行应用,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和思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的开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必须首先创设一个符合要求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更加透彻的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引导组建认真负责的班委组织,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环境,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关注他们,也要在生活上关爱他们,给他们温暖的呵护,让他们感受到体会到温情和温暖,激发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硬件环境。
当前的教育环境问题较大,在软环境和硬件环境方面都存在缺陷。根据我多年在学校的德育方面的经历和工作经验,我觉得: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且为德育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安排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了弥补相应的问题和缺陷,学校要根据实际,布置政教处在学期伊始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以德育为主题的年级任务,年级主任又制订本年级具体的德育主题活动,班主任再根据年级的要求,再制订本班具体详细的德育主题班会计划并实施,学校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核实,从上到下,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如此一来,能够有效的在全校开展德育教育,让老师们明白自己的德育目标和任务,让他们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1]。
三、明确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说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之一。只有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为他们的素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在德育教育中,核心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以及思维,最终提升他们的个人水平、道德水准以及个人能力素质,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教育环境,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能够更好的改善教育环境。所以说,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核心位置,教师和学校必须明确其重要性[2]。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学习成绩差,书没有读好,可以在后面去弥补,但是德育教育一旦忽略或者错过了某些特定的年龄段,就再也没法补救,可能就会造成以后某方面道德的缺失或沦丧,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开车时会随手把垃圾扔出窗外,有的人在买票时会插队,在景区乱涂乱画,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等等不礼貌不道德的现象,这些很可能时在接受学校或者家庭的德育教育时不到位不认真而造成的。
四、落实课程改革,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落实中,学校的课程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这样才能有效的拓展德育教育路径。
例如,在母亲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歌颂母亲的歌咏比赛、诗朗诵会、读书交流会以及辩论会,在学校的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母爱的电影,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意义。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关注对教师以及家长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进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任认教的学校是一所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完全中学,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庭贫困,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只有通过电话和一年一次的春节相聚,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和缺失的,所以学校和年级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就要特别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引导,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引和帮助,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学校还需要关注德育教育活动的改革,力求争取家长和教师的配合,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如此一来,學生能够更好的走进社会、走向社区并且融入到相应的社区环境心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德育教育的主导,可是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结论: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关键性的内容。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形式也有所改变,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生、教师和学校以及社会需要形成一股合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盛刚峰.重视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发展[J].思维与智慧,2016(20)
[2]朱峰.体育与德育[J].思维与智慧.2016(23)
一、当前忽视课外活动的表现
广义地讲,课外活动是指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众所周知,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能充实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时至今日,在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校的课外活动被人们严重地忽视和排斥了。其主要表现:一是学校不重视开展课外活动,二是教师不重视课外活动,三是学生家长不重视课外活动。由此看来,在大力提倡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我们的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确实还存在着对学校课外活动的不正确认识,而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又是与素质教育直接相悖逆的。所以,有必要增强对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认识。
二、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关系
(1)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要想得到全面发展,不是一二项教育教学内容就能完成的,必须由诸多项教育教学内容共同实现。而在诸多教育教学内容中,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包括其他非课堂的或课堂以外的许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2)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任何事物的内容都要具有相应的载体。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同样需要一定的载体来承载。这个载体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只有通过各种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以形成和展现。
(3)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一点不容否定。但是,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也不容否定。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光靠课堂教学一条渠道,是不足以完成大任、达到目的的,必须要有多条途径齐头并进,才能最终达到殊途同归,即归到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上来。
总而言之,课外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和锻炼的方式,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并从中获得愉悦发展和进步的通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是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学校应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法国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说:“活动是典型的实例教育,不是说教。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人物,以实例教育你的学生,就一定能够收到实际的成效。”根据课外活动的特点、作用、意义,我们认为,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以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1)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心理研究表明,在综合素质中,智力因素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一些非智力因素才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质量不是单一的教学质量,确切地说,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包括教学质量在内的学校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教育质量,这个教育质量当中就包括各种教育活动。如同一个光凭考试成绩高算不得高质量的学生一样,一所学校光凭教学成绩高也算不上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只有教学成绩和其他教育指标(包括各种活动效果)都高,才算得上高质量的学校。实际上,教学质量与各种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事实表明,一个学生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反过来会促进他的课堂学习,最终达到课堂学习成绩与课外活动效果双赢、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活跃学校校园气氛。好的学校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乐园。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激情,才会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才会有成长的真正快乐。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厌学、辍学,除了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外,其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缺乏乐趣,死气沉沉,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天性和心灵,所以才使学生厌弃和逃离学校。
几十年来,有关学校素质教育的话题,不绝于耳,围绕着它而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和探究活动,也曾一度成为中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大事。提起素质教育,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仿佛谁都会轻而易举地说上几句,“素质教育不就是教孩子绘画、下棋、弹钢琴吗?”是的,素质教育包含绘画、下棋、弹钢琴等个人技能培养活动,但它的概念和内涵绝不仅限于这一些。时至今日,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恐怕很难说。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要旨,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他们的中心内涵基本一致: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它包括内在素质,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外在素质,人的各种行为反应能力及获取的成就等外在表现),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不是对抗)。具体讲,素质教育强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人生行为、能力要求、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形成等。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按照人的本真(人具有意识、智慧、潜能、心理活动及模仿行为能力等特征)而展开的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显然,按照这一定义或概念,作为学校或教师,如果只教会学生绘画、下棋、弹钢琴之类的个人技能,我们便不能说,这是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绘画、下棋、弹钢琴的关系,就像我们说吃水果与吃苹果的关系一样简单明了。我们说吃过苹果,可以说,我们吃过了水果;但我们说吃过了水果,不一定是吃过了苹果,因为水果种类很多,苹果只是其中之一。另外,再从广义的角度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范畴,它不仅体现在学生方面(只教学生某些技能)更重要的,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师、教材、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它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模式,不是单纯的技能技艺活动。因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同样,开展学校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努力追求和争取。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一要进行教育顶层设计;二要制定各种配套措施;三要获得社会支持响应。否则,很难有实质性突破。
二、素质教育的重心
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定义,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心在整体,不在个体。在具体的学生身上下工夫,教他们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弹弹琴等某项技能活动,其实,这不叫素质教育,而叫技能教育。因此,推进实施学校素质教育,我们的重心或立足点应放在整体和全局上面,即面向整个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依靠并掌握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类正确的教育行政法规和政策,不是在学生层面“小打小闹”。事实上,我们谈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工程,它的实施对象是整个教育,是对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系列教育行为目标、内容方法所设立的一个框架结构,具有可示范性和借鉴性,它相当于一块巨大的需要每个教育人及所有社会人共同努力行使完成的教育样板。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重心所在,作为目前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体制顶层设计,即国家层面的教育设计,制定部署一系列教育教学行为决策并唤起国人的拥护和支持。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想改变面貌,呼唤素质教育进校园,只有依靠全体社会人的拥护支持,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才行,仅凭一时一地点点滴滴的小技能、小游戏活动,去摆脱或替代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因为素质教育的重心不在下面,而在全局和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对学校、学生、教师、教育目标、教育行为、教育教学内容等有规定要求,而且它对人的教育要求,立于核心地位。素质教育要从源头上打破教育唯分是举,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它倡导教育是培养富有个性,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分数和升学率。鉴于这一要求,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育人”的主题而展开。联系今天的实际,素质教育的要求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国人的要求(包括教育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素质教育方针政策,全方位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意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让教育赋有新的含义并促使其回到正轨。素质教育要求国人意识到,学校教育的本真是全面育人,而不是单纯的分数升学率。二是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要求。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严禁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有偿家教、高温逼熟、拔苗助长等有违教育规律的现象出现。潜心思考尝试符合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新教案新方法实施教学,用心备课,认真改作,精讲多练,切实改变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不断倡导教育新理念。三是对教育工作评价要求。按素质教育要求办事,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工作成果,打破分数论英雄观点。评价学生优劣,不能总把眼光放在他或她的分数上,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然后得出中肯结论。评价一个教师,除了数量指标外(教师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升学率等),更要分析作为一名教师,“育人”功能有多少,作用有多大,影响有多广,最后作出综合评价。素质教育强调育人功能,注重育人效果,通过科学合理评价教师与学生业绩,让所有人都树立起教育不等于分数,教育也不等于升学率的观念。四是对考试与选拔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认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具有潜能和可开发性,仅凭一纸、一笔、一时间、一分数决定人才取舍,有失公允。因此,在考试选人问题上,要淡化甚至废除分数至上倾向。真正的人才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方式而得,考试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鉴于此,对现有的中高考体制必须加以完善和改进。五是对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教学内容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这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教学大纲也应以此为依据而制定,目前的各类教育教学大纲,没有很好地体现这方面要求,多侧重于文化课知识要求,少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中高考难度增加;素质教育难以展开。素质教育对大纲与教材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进校园的能否成功,它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每个教育人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四、素质教育的价值
依照现状看教育,推进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并不乐观,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付出一定的代价。然而,一旦素质教育在学校实现,并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那么,我们看到的教育必将是另一番景象――生气勃勃,万紫千红。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像有些人想象那样,可有可无。其实,素质教育有非凡的魅力和不同寻常的价值,只不过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实现过。素质教育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素质教育的价值会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校的价值。不言而喻,应试教育期间,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抓分数和升学率,由此及彼,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培养、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升学率,除此再无其他目的,在那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对学习活动迟早会感到单调、无聊,失去兴趣和活力,学校也由此失去光彩变得沉闷或压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而素质教育不然,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由于兴趣的转换和多方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各方面兴趣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兴,则学校兴;学生强,则学校强。一旦学校生气勃勃,气象万新,达到了某种境界,学校的价值就加倍提升,不言而喻,因为这种价值的提升和变化,重点反映在学校不再是一个孩子害怕进入的地方,而变成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乐园,学校也名副其实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二是学生的价值。与学校一样,应试期间,由于分数与升学率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毫无自主性、探究性可言,他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素质教育完全摒弃这样的做法,它强调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协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掌握学习主动权。这种方法的运用,在相当意义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开发了他们的能量,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前提下,他们的学习状态,会比应试时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毋庸置疑,学生一旦摆脱了应试的束缚,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己真正喜爱的活动,像琴、棋、书、画之类,从中充分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或天赋,最后通过教育的洗礼,使自己变成各种各样的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三是教师的价值。与学生一样,教师一旦摆脱了应试的困扰,他们同样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潜心研究自己的教材教法研究,尝试探索富有个性特色的教案与方法投入教学,而不必再陷于题海。毫无疑问,教育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可能从过去的教书匠角色向教育家角色转变,最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引路人,知识开拓者,奠基伟大的国家教育事业。四是教育的价值。过去的教育,无论教师、学生和学校,一切围着分数转,仿佛教育就等于分数,升学,上大学,然后再无别的意义。而素质教育的实现,必然打破这种格局,它会从多方面补充完善这种单一的教育生态,使教育呈现新气象。这由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所决定。素质教育一旦替代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新常态,可以肯定,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伤心累累的分数升学率压力等一切有违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必然退出教育历史舞台。
总之,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具有众多的优点和魅力,它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牢牢地抓住了“教育是为育人而存在”的主题。素质教育,不管是对教育、教师还是学生,也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焕发无穷的生命力。因为它符合教育本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是一套利国、利民、利人的教育模式,所有的教育人都应该支持、拥护、欢迎这样的教育尽早到来。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暨阳中学)
直观生动。阻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档案的重视,记录档案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档案内容也日趋丰富多彩,档案的编研成果也愈来愈多,一部编写得既有历史真实性又有生动性的校史会令成教生争相阅读;一册图文并茂的校史画册可以让人爱不释手;著名专家学者的录音、录像带可让成教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总之,丰富多彩的档案的编研成果会使素质教育变得生动、直观、有趋增强育人效果。3.潜移默化。能过利用档案进行素质教育,创建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之间就会收到培养成教生良好思想品得的教育效果。例如,举办校史展览,把它做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长期保存下来,经常组织成教生参观,以此影响成教生的操行,这种通过春雨润物般的陶冶所形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比校巩固持久。(二)利用档案进行素质教育的特点与途径加强成教生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全面认识档案的作用。要善于利用成人高校档案,使之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全面开展其功能,使之由原始单纯的参考、凭证作用逐渐过渡到全面参与素质教育。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档案,形成凝聚档案信息的巨大优势,这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实况,成为学校集各种信息、知识于一体的资源中心。高校领导和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优势,真正树立档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把档案管理视为高校育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一套档案育人制度,关心档案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休养和业务素质,真正让档案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档案编研。档案编研不能仅仅编学校大记事、年鉴等,而要向档案育人的深层领域进军。围绕开展素质教育中心任务,进行专题研究,如编写高水平的校史,校志;印制图文并茂反映学校辉煌历史和今日风貌的画册;出版蜚声中外本校著名校友的传记与回忆录;以本校声像档案为母本,制作具有教育意义的录像录音带,光盘等。
所有这些编研成果都是青年成教生喜闻乐见的好教材。3.创建档案育人的场所与课堂。成人高校档案要开辟和扩大阅档室,将其所藏目录公之于众,并向成教生开放,引导成教生既到图书馆饱览百科知识,又去档案馆探索原始信息资料。长期举办校史展览,使之成为固定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基地。还可以开辟档案专栏,建立档案陈列室,举办档案育人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档案选修课,让成教生到档案馆(室)见习、实习,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勇于实践精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商务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正在影响着当今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紧迫需求,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在未来十年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为几百万人。电子商务正成为我国各类学校的教育热点。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自2001年开始,各中等职业学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截止2007年底,各类学校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学生数十万人。然而,一方面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据有关统计,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中职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95%以上从事的是非电了商务专业,这种状况容不得乐观。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怎么来解决这些些问题呢?新晨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现状分析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目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一)师资严重缺乏师资是中职学样各专业人才培养最活跃的因素。电子商务专业也不例外,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从其他的专业转行过来,主要来自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的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最后的结果就是师资的知识储备不够深入、结构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实用。由于师资本身不是很成熟,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同时师资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不少师资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按照传统的评价师资力量的指标来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低学历和低职称是公认的事实。尽管这种情况会得到不断改善,但这仍需要一个过程。(二)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明许多中职学校甚至不能很清楚地说出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究竟能够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培养目标宽泛,专业设置盲目。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在外界的交往中将所学到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内在的精神品质与价值意识,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1]高职院校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既与本科院校一样都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统称为“大学生”,对于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与教育内容有着统一性。同时,高职院校也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职业道德的打造,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是区别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二、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
(一)人文类社团规模
近年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登记注册的学生社团数一直控制在65个左右,全部为校级社团,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群众体育、人文社科、红色理论、专业技术、管理辅助七种类型。其中,人文素质类社团达22个,占社团总数34%,全校社员人数达4600余人,超过每年新生录取总数,参加人文素质类社团人数达2032人,达社员总数的44%。
(二)形成了社团工作党政齐抓共管局面
校各级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发展与建设。学校院长办公会专项讨论社团建设问题,校领导定期参加社团活动,教务处支持开设社团实践课程,人事处支持社团指导教师公开竞聘,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全程参与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工作,机关行政部门对口指导相关社团,营造了学生社团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严格规范社团管理运行机制
规范化的社团管理制度和社团的良性运行是发挥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学校高度重视社团各项制度保障工作。
(1)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校团委下设社团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社团建设工作;
(2)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目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社团管理办法》《社团指导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社团星级评比制度》《社团干部工作手册》《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管理文件、制度等10余项;
(3)落实工作量化考核,分别对社团、社团团支部、社团干部、社团指导教师等进行量化指标的工作考核,并与评优表彰直接挂钩,实施社团优胜劣汰,社团严格执行注册、注销制度,保证社团“以质量求生存”的考核、淘汰和晋级。
(四)完善社团各项工作保障
为保证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立了社团建设、竞赛获奖教师、学生奖励、社团活动专项经费等;实施“人文素质类社团团委直管、专业类社团学院专业指导、管理辅助类社团行政部门对口指导”的社团分类指导,加强社团管理的资源整合;设立社团管理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岗位,进行任期一年的全校公开竞聘,并把指导人文素质类社团作为教师职称晋升中,公共课教师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先条件;通过学院院长办公会,继续投入5000万,建设社团活动中心等,建成后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舞台将成为南京高校中硬件条件最好的演出场地,将可以接受国家级高水平大型文艺演出。
(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学分认定,是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1.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社团活动学分。学校高度重视社团活动,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学分认定体系,在学生必修学分中拿出12个学分作为素质教育学分,特别是校级重点社团活动达到10次,就可兑换2个素质教育学分。
2.开设社团实践课程。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还为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门开设了国学诵读、摄影技法、演讲与口才、青年大讲堂等实践课程。参加社团实践类课程的人员必须为相关社团成员,社员在参加社团活动,学习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获取学分。
三、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措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确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以文化、艺术、体育等传统人文素质型社团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类社团为特色,扶持一定的理论研究型社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思路。全年开展各级、各类人文素质类社团活动800余次,开展大型文化演出活动达20余场,参与活动学生人数达4万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大赛中屡获大奖,南京青奥会、南京亚青会、全国十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处处可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青春风采,艺术设计学院吴昊同学被组委会评为“最美志愿者”。
(一)创办黄炎培思想研习社,开展职业观、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研习社成立于2011年,在全国黄炎培思想研究院的指导下,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社团主要研究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传播继承其思想。社团成员由成立初30余人发展到现在334人规模,每位同学都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能深入学习研究。社团同学们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宣传融入社团活动,每年在全校学生中举办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内容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专题研讨会;将上海黄炎培故居等地作为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由学生自发编印了《职业帮》杂志,记载了历届优秀校友的事迹、成功经验和在校大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愿望和职场文化等杂志在全校学生中免费发放,深受学习喜爱;围绕“敬业乐群”校训精神和职业精神,开展思想大讨论,宣传“敬业”、“乐群”之职业精神;由黄炎培职业教育研习社同学每年开学季为全校4500余名新生开展黄炎培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使他们上好入学第一个,进一步确定“上高职、爱高职”的思想。
(二)校馆共建“民俗文化”社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民俗文化协会成立于2003年,目前有社员340名,此社团与南京民俗文化馆共建,12年来协会以传统民俗文化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讲为目的,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强化宣传传统手工艺人的敬业诚信、务实创新的职业操守,以此来带动当今高职学子的职业素养精神和人文素养,取得了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
1.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宣讲活动。积极依托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传统博物馆等共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每年都邀请南京传统博物馆传统民俗文化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同学们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堂,现场为同学们介绍、制作泥塑、秦淮灯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俗语说:“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唯有从实践着眼,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构建立体而多元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升现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积极开展“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髓”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校园广场上葫芦画,手工泥塑,布艺,雕刻,剪纸等传统技艺作品,美轮美奂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让同学们叹为观止,陀螺、抖空竹、九连环、滚铁环等传统游戏让同学们意犹未尽。茶艺体验课堂课上,表演者们穿着精美的茶艺服装,配合着解说进行着精湛的茶艺表演现场四个同学自告奋勇的上台尝试了茶艺中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四个环节,并和大家分享了对茶文化博大精深之处的强烈感受。公寓活动室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同学们剪纸、布艺、葫芦画的制作,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非遗技艺的历程。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更被老艺术家们“台下十年功”的坚持和敬业精神所感动。
3.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每年选拔校内优秀同学组织开展“文博之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是小小传承人”公益夏令营志愿服务活动、南京民俗博物馆义务讲解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相关社团同学协助传统老艺人教学、带领中小学生参观传统博物馆并进行讲解、对相关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报道,用切身的实践,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服务的核心,“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是德育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用常规的“一对多”、“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显而易见是不行的。学生社团就是以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集合在一起的,其活动的特点就是灵活性、自由性、专一性、专业性,这恰恰是学生现在愿意接受,并能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有效形式,只要学校、指导老师规范好社团活动类型,做好过程指导,教育效果就会非常的好。
(二)社团实践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补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社团开设了社团实践类课程,属于选修课,社团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社团实践类课程,用于补充在社团活动中发现的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社团实践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以专业理论指导为支撑,以实践调研、实践走访为主体,课程内容和形式多样。
(三)社团活动有效的扩大了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
【关键词】科技馆;青少年;功能;作用;策略
一、科技馆的功能和作用
1.培养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开始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为了开辟更多的第二课堂,使青少年更好的接受教育,开始不断升级科技馆的硬件和软件,强化了对科技馆的管理和建设。如今,科技馆已经成为青少年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为青少年的发展和长材奠定了基础,优化了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科技馆的硬件建设,将诸多领域的科技展成果涵盖其中,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同时,还会有人物展厅设置在科技馆中,详细介绍了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贡献,并且向青少年们展示科学家发明的实物。青少年可通过自己浏览或者听解说,对科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深入了解。同时,在软件方面,通过讲解员的解说,能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启迪,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技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为青少年的启蒙发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2.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科技馆同时肩负着国防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意义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许多科技馆将不定期的展现一些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通过有机的结合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既能使青少年对国家自主产权的科技深入了解,使之接受高科技熏陶,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培养了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对其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了强化,使其更加深切的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科技馆里有很多学校所没有的模型,如神州七号飞机模拟器,汽艇模拟器和各具特色的汽车模拟器,学生可以在里面对飞机发射、升空和对接等过程进行体验,或者亲自遥控指挥车。通过讲解员的精彩演说,对爱国思想潜移默化的进行传播。
二、发挥科技馆作用及功能的途径
1.利用固定展览,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科技馆的一项常备工作,就是固定展览。而开展这一项工作,能更好的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开展。不仅仅能对展览作品高效利用,同时还能打造感官体验,利用作品的直观形象,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提升青少年各个方面的素质。所以,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技馆应对固定展览的设计高度重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于固定展览所蕴含的教育蕴意进行强化。具体而言,开展和设计固定展览,能对青少年审美观的需求给予满足。通常情况下,科技馆的固定展览会划分为高新技术区、水乐园等等不同的区域,会带给青少年嗅觉、听觉和视觉等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能够培养青少年全面的审美观,进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2.举办临时科普,提升青少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科技馆中普及科学知识,对于提升青少年素质意义重大。不仅能使青少年更好的理解和感知事物,同时还能通过知识的再传播和再创造,将科普知识的影响力从更高领域、更高层次拓宽,使青少年对科普知识更好的感知和理解,以增强多层面能力。通过青少年基本素养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临时科普,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理解力和认知力,意义非常重大。具体而言,开展临时性科普教育,是根据时代热点,结合实际需求,科普相关的知识。例如,在神舟飞船成功上天时,科技馆就要立足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科普有关航空和航天的知识,并运用这种方式,普及相关知识,以此促进青少年基本素养的提升。3.组织专项活动,满足青少年身心特征需求。为了能真正将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出来,就需要与青少年的身心特质相结合,开展相关实践。青少年往往还具有相对薄弱的抽象思维,对事物缺乏成熟的认知。因为个体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有着更好地行动力要求。所以必须利用相关活动,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以真正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水平。具体而言,通过各种专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与青少年身心特质需求给予满足。首先,活动要对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与安全性相符。其次,活动要具有教育性,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最后,活动能够对青少年个体的学习需求给予满足,彰显一定的趣味性。4.开展协同探究,增强青少年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就是开展探究活动,培养青少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有效发挥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功能,就需要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以此增强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科技馆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就需要密切配合其他群体,对探究主题的延展性进行强化,增强资源的覆盖度,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具体设计和开展中,应紧密结合知识与设备,围绕各个主题,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探究合作活动。
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为此,需要从青少年的现实需求出发,开展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各个群体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以真正发挥科技馆的功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 键 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教育对象 教育目的 审美情趣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现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但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课外活动而轻视课程建设的现象,其实质是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对象问题,即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面对少数学生,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
所谓“素质”概念属于生理学、心理学范畴。从生理学角度说,素质主要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生理特质。从心理学角度说,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质。这样来看,素质的形成先天基因具有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已经证明,人的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是形成人和改变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用现代汉语就是说,人之间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所以我们才大力推行所谓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表现出的作用非常明显。实践证明,选用具有崇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音乐作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可使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及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的音乐词汇,使听者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美的精神愉悦中,进而心灵得到净化,品性得到改变。
正是因为音乐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普通高校大力推行音乐素质教育。所谓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就是指普通高校开展的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课外活动。就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而言,其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得到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对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对音乐教育来说,即:第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是普及的、平等的,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第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第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归根到底,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专科学历层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这就体现出师范教育专业应具备“三型”(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三性”(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特点。而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其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师范教育专业应有“三型”“三性”的特点。我们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不断建设和发展本专业,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在培养对象上存在明显区别。我们在探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对象问题时,很自然地就要谈到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对象的未来问题。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普及性,要把普及性和提高性有机地结合,要在普及中追求相对性的提高,不要盲目追求纯粹性音乐教育所谓的提高。如果我们盲目追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高水平,只能是占用了大量本专业的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专业课程学习而盲目追求音乐水准的提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的,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注重于教会学生学会音乐教育的方法,学会在音乐教育上的为师之道。必须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相同之处
音乐教育是将个人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综合培养的一门课,它对于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两者在教育作用上是一样的。这些教育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沁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它对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形成高尚的情操,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品质与纪律等方面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激励、净化、升华其精神面貌与思想境界的功能。所以,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转贴于 (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音乐素质教育在启迪智慧、开发智力、提高人的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绩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实践证明,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态产生变化,可以升华思维和理智,产生激情。这种超越语言和文学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可以开阔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左脑和右脑的互补作用,这也体现了音乐对智能的渗透作用和特殊功能。人的大脑被分为结构基本相同但分工不同的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抽象思维,完成语言、阅读、书写、计算等工作的左半球称为“语言脑”;负责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体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的右半球被称为“音乐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强调:“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具创造力。”例如被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一生与音乐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既是一个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又能弹得一手好钢琴。
音乐内容的多解性、不定性特质,可以训练学生大脑的反应能力,促进学生大脑协调发展,挖掘大脑潜能。例如在合唱训练、音乐欣赏等音乐实践过程中,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联想、幻想力。
音乐素质教育还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观察力。比如,由于作曲家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要全面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应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民族风格、作者的创作个性等等。所以,通过学习和接触中外优秀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可以懂得不少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
(三)培养学生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这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本体功能。即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这些音乐本体功能是审美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这种审美性质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成独特的流动的审美形式。音乐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有力地“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因此,音乐的美感力量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涵盖和替代。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正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存在异同,两者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实施音乐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应采取具体措施从多方面着手进行音乐教育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1.必须提高普通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一些学校只停留在开展课外活动,对开设艺术选修课的意义认识不足。
2.缺乏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因而有的学校没有管理艺术教育的机构;没有专职艺术教师的编制;缺乏艺术教育活动经费、场所和设备。
3.在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师资缺额很大,没有可靠的师资来源。现在普通高校任教的音乐教师,申请高级职称困难,往往以音乐院校的评审标准对待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
4.需要编写、出版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所需要的多种教材。有些教材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体现普通高校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在音乐课堂中,要选择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教材。彻底摒弃音乐教学中表现出的全盘西化的“一元论”观点,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观念。增加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简化现有教材中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基础知识,多选择贴近高职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以高职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发展为本,培养高职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使高职生学会鉴赏音乐、体验音乐。
2.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加强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音乐教学科研能力,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科学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例如,“构建主义课堂教学”是目前被国际社会广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式。它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互动教学,教师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培养其对学习的责任心和自主感来促进学习过程。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有经济条件的学校应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多媒体设备的综合运用和课件制作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的课堂,对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音乐作品的讲解等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81.
[2]《艺术教育重要法令》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
【关键词】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 培养思考
一、重视素质教育
现在一讲素质教育,学校一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学科素质,而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置于从形式上讲很重要,但具体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各种学校,主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中,从小就很注意人文教育,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比西方强调得更多。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思想政治课多是流于形式,起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就是考大学。从整体上讲缺乏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缺少远大的抱负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质,缺少对社会的感悟力和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和关怀,科学发明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但是科学精神却完全具有道德的意义。
因此,作为能够称之为人才的人,他们不仅是科学意义的缔造者,也应该是人生意义的缔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们的素质教育,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即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更要相应地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建全的人格和哲学思维的能力等等。后者显然不是单纯地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的技能素质教育就能得到的。
二、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基于以上认识,完全可以认定,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且它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今后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上述看到科学背后的道德意义和思想与思维的深刻涵义,并产生一种创造性的联想,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上有所突破。在素质教育中,从总体上说,应该确立如下观念:素质教育应该是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各片面性为全面发展,所谓变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化,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同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内容: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看,人才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问题。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干什么呢?因此,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在这个方面,人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责任。因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深层次看,首先是要有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他们加以熏陶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思想界必须能为这种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主动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机体,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重视。
关键词: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回顾 展望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及起因
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汲取西方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实际提出来的。1995年教育部将加强高校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1]。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当前各高校较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1.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导致科学主义盛行及技术决定论的出现。这些理论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人更多地被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
2.在全球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盛行,使人越来越多物化为一种经济动物,沦为物和商品。人的权利、价值、尊严被淡化,对精神和自我价值的要求也逐渐淡化。
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文关怀,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加强对人自身的观照,进一步重塑人的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原因。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上世纪末的高校体制改革。1998年以来,各高校之间的合并使有条件的学校更加综合化,出现了一批更综合的高校,综合化的高校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体制和硬件条件。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另一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目前各高校大多较注重科学教育,而人文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文底蕴薄弱,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推动下,高校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至今已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居于核心位置。
二、从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具体来讲,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坚持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和谐发展;二是拥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三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本领和人文素养;四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3]。正确解读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指导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高校素质教育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参与面的广度及教育内容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
(一)酝酿尝试阶段(1995年9月以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素质教育思想逐渐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主要是在理工科专业中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文专业中加强科学教育。
(二)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一时期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强调通过专业教育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
(三)全面实施阶段(1998年4月至今)。
1998年5月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条件与时机已基本成熟。随着各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脱节严重,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渗透不足。
当前高校中“人文社会知识缺乏症”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学生,由于大多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及外语的学习中,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氧”的问题。人文学科向自然学科中渗透不足造成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欠缺,更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薄弱显示出一些负面影响,如用人单位对现在高校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人文素质的欠缺还使学生处理事情、思考问题时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没有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知识和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并内化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尊重和对精神的追求[5]。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及人文实践方面的教育来塑造其人文思想及人文精神,这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之所在。当下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使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得以充分显示,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上升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层面,仅仅局限在外在的、显示性的人文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内在的、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人文社会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比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得少之又少,并且其中最大的弊病还在于已有的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课程中多是一些史论和概论的内容,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原著的精华,如此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现行课程体系必然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缺乏人文素质的学生就只能是有知识而无灵魂的躯壳。
(四)人文素质没有真正内化上升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一种素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只有内化为受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素质,没有内化的人文素质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体现为一种能力和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转变过程。当前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素质的内化尤为困难,很多人将教育视为一种功利行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待人文素质。
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与素质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6]。高校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因此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使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可以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实生活不少人的人格缺陷就是源于知识的缺乏,而丰富的人文知识会使人坚强、理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自觉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从而能够逐渐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
3.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渗透,各种思潮迭起,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准很难抵御外来文化思想的侵袭和干扰。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净化社会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要加强文理渗透。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单纯具有科学知识而不具备人文素养的科技人员及缺乏科学精神的纯粹文人都达不到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加强文理之间的渗透,“引文入理、引理入文”,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理念贯彻实施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要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当前高校教学课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及评估都较少。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通过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力度,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和科学化。
3.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科技艺术节、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课堂中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暑期“三下乡”,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完善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
5.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也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在教育中的感染力。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6.要扩大课外阅读,塑造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内驱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并努力积极地贯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措施来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作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玲,李忠云.论当前的高等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4):67-69.
[2]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高校学报,2007,(2):214-216.
[3]夏威.高校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5.
[4]黎琳.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清华高校教育研究,2000,(3):83-88.
[5]兰东明.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晋图学刊,2008,(2):54-5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特点
1.引言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理科教学中,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加强对该学科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这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并逐渐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针对素质教育的这些特点,应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最终开展有效教学。
2.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一般的能力和特殊的能力。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和记忆能力等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金属钠的实验,将其放入加有酚酞的水中时,教师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即先冒出气泡,后溶液相应地变成红色[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性,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科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一般的科学方法和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即分类、类比和证明等。同时,还要求学生注重对模型、实验、观察等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比如,在进行对苯分子的结构教学时,学生就应当先进行定量试验得到相应的化学式,再与烷烃进行比较,从而比较快速地得出苯本身就是一个不饱和的烃[2]。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有效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化学技能。
(3)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为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化学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科学技能和知识的教育,这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前提。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化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所要学习的,更是对其他课程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学生必须掌握高中化学课程中最基本的公式、原理和名词概念等基本知识。
3.素质教育理念下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措施
(1)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化学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品质教育对于学生进行化学内容的学习,可以起到一个导向、动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当利用化学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相应地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引导学生看待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社会发生的相关事件,如酸雨、臭氧空洞和环境污染等现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
(2)教师应当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教师进行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高中化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当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目的[3]。即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明确化学知识所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不能只单纯地注重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一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要一切面向全体学生。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科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非常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课堂演示实验的重视,并相应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前有所准备,在试验后有所收获。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验逐渐感受化学的力量,从中体会到自己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要充分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高中化学教学就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当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进行各项化学实验的时间、技术和空间等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房红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