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

时间:2023-08-07 17:3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教育方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教育方针

第1篇

英文名称: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614

国内刊号:23-1074/G

邮发代号:14-3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教育部10月1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湖北省教育部门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在汉高校负责同志先后发言,汇报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在认真听取发言后,陈宝生表示,湖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校众多、历史悠久,在中国教育的大格局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充分肯定了各高校在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工作进展,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良好势头,更加注重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扎实工作,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陈宝生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M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做教育分内的事,就是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性建设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陈宝生还调研了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工作,并参观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记者 万玉凤)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10-17

第3篇

中学应届毕业生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党团组枳和教师的教育,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大有提高,一般应届毕业同学在升学和就业的问题上,都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很多人都准备在毕业以后,报考高一级学校,考取了,就升学,考不取,就参加生产劳动。也有些学生决定不参加升学考试,迳直走上工农业生产劳动岗位。他们这样确定自己的志愿,是完全符合祖国人民的需要的。

有些学生提出:毕业以后,不马上参加生产劳动,还想考一考学校,考上就升学,考不上才去农村,这是不是恩想觉悟不高的表现呢?不能这样看。中学毕业生作升学或参加生产劳动的两种准备,是完全正确的。不仅现在是正确的,今后也是正确的。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这个方针,我们国家普通中学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一方面培养大量的有文化的青年,作为工农业劳动后备力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生产战线上去;另一方面,又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升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掌握更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织,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当然高等学校学生也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使自己劳动化)。中学毕业生作升学和劳动就业两种准备,无疑正是符合国家的需耍的。假如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只作一种准备,或者都一心只想上大学,坚决不下乡,不到工农业战线去,那工农业战线将缺少大量有文化的接班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搞好;或者全都下乡劳动,没有人去报考高等学校,国家不能培养出足够的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那也会妨碍到国家建设的发展。因此,志愿升学还是志愿参加农业生产,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一个青年觉悟高低的标准。衡量一个学生觉悟高低,主要的是看他学习和劳动的目的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自觉地按照指示的教育方针,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果是这样,那末不论是像董加耕那样,中学毕业后迳直参加农业生产,还是像许多青年那样,毕业后,报考高一级学校,考取了,就升学,考不取,就坚决服从国家需要到农村去参加生产,以及参加国家需要的其他工作,都是有革命觉悟的青年,都应该受到祖国和人民的欢迎。我们反对的只是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那种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那种把升学看作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的思想。有这种思想的青年把升学看做唯一的出路,考不取学校,也不愿意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认为当工人农民是不光彩的事情,这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耐心地帮助和教育他们。

一个学生究竞愿意像董加耕和侯雋等人那样在中学毕业后就下乡参加生产,还是准备参加升学考试,考不取再参加农业生产,可以根据本人的志愿来决定。对这两种学生,团组织和学校教师都应该热忱欢迎他们,鼓励他们,大力支持他们。在毕业前夕,我们团组织要协助学校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应该向学生讲明参加工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对升学应抱的正确态度,对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如何作好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两种思想准备,如何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等等。在动员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工作中,我们切不能简单生硬,搞形式主义,追求表面成绩。而要多做深入的、个别的思想工作。只有充分启发学生觉悟、提高认识,才能水到渠成,使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自觉自愿去劳动就业,参加生产。

在临近毕业考试的时候,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教师也一定要在复习功课上给他们以认真的辅导,以争取毕业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有人觉得,只有升学才需要好好学习,参加劳动,学习就似乎可以马马虎虎。有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学毕业生要升学,固然应该准备好功课,但是不升学,参加生产劳动,也需要在知识上作好准备。就是将来到了生产战线以后,我们也需要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很好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建设做出优异的贡献。因此,我们衷心地希望应届毕业的中学同学们,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要加紧努力,在各方面都积极作好准备。

第4篇

一、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制订高等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和规章。指导、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组织进行全国专门人才需求预测,编制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审批高等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下同)、研究生院的设置、撤销和调整。制订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规定,编制国家统一调配的毕业生年度分配方案。

(三)制订高等学校、研究生院的设置标准。制订高等学校的基本专业目录与专业设置标准,组织审批专业设置。

(四)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高等教育的基建投资、事业经费、人员编制、劳动和统配物资设备的管理制度和定额标准的原则;对中央一级高等教育的基建投资、教育和科学研究经费、专项费用、外汇和统配物资设备的分配方案提出指导性建议;掌管用于调节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基建投资、事业经费和人员编制。管理国外高等教育援款、贷款工作。

(五)制订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划、组织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对高等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

(六)指导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工作、卫生工作和总务工作。确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修业年限和培养规格。制订指导性的教学文件,规划、组织教材编审。组织检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七)指导和管理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培养研究生工作。指导学位授予工作。指导和管理高等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八)指导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配合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主管部门,组织制订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制度。促进学校与科学研究、生产、社会等部门的协作、联合及校际合作。

(九)指导和管理到国外高等学校留学人员、来华留学人员以及对外智力援助的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十)组织为高等学校提供教育情报、人才需求信息和考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十一)统一指导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编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和下达年度招生计划。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继续教育规划。

(十二)直接管理少数高等学校。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管理其直属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

(二)组织进行本系统、本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编制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招生计划和自行分配部分的毕业生分配计划。指导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

(三)对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撤销和调整及所属专业的设置和重点学科建设进行审查,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或建议。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有关规定,审批直接管理的高等专科学校所属专业的增设和撤销。

(四)负责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基建投资、统配物资设备、事业经费预算的分配和决算的审核。

(五)指导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总务工作。任免学校主要负责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对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

(六)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部署,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高等学校对口专业的教育质量组织评估,组织和规划对口专业的教材编审。

(七)指导和协调高等学校学生在本系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鼓励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研究机构参加本系统的科学技术开发,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联系。

(八)鼓励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实行本部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本部门与地方联合办学。

(九)管理本部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有关教材编审的工作。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的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指导、检查本地区内各高等学校对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组织进行本地区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编制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招生计划,组织领导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对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撤销和调整及专业设置进行审查,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或建议。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直接管理的高等专科学校所属专业的增设和撤销。

(三)负责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基建投资、统配物资设备、事业经费预算的分配和决算的审核。

(四)指导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总务工作。任免学校主要负责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对这些高等学校和部分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帮助本地区内各高等学校的总务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

(五)组织本地区内各高等学校的校际协作和经验交流,进行教育质量的检查与评估。指导和协调高等学校学生在本地区内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六)鼓励本地区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和跨地区、跨部门联合办学。在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下,对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在保证投资、经费和人才需求等条件下,统筹组织联合办学的试点。促进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生产等部门的联合与协作。

(七)管理本地区所属成人高等教育。

四、扩大高等学校管理权限,增强高等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

(一)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培养人才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实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办学,接受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可以提出招生来源计划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录取学生,处理和淘汰不合格的学生。落实国家下达的毕业生分配计划,制订毕业生分配方案,并向用人单位推荐部分毕业生。

(二)执行勤俭办学的方针并在遵守国家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按照“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自求平衡”的经费预算管理原则,可以安排使用主管部门核定的年度事业经费。接受委托培养生、自费生,举办干部专修科、函授、夜大学及社会技术服务和咨询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用于发展事业、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

(三)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总体设计任务书、总体规划、长远和年度基建计划,在向主管部门实行投资包干的前提下,可以自行择优选择设计施工单位。在保证实现投资效益的前提下,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自行审定设计文件,调整长远和年度基建计划。包干投资,节余留成使用,超支不补。

(四)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可以根据规定的干部条件、编制和选拔步骤由校长提名报请任免副校长;任免其他各级行政人员;聘任、辞退教师和辞退职工。

(五)经过批准的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副教授的任职资格,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评定教授的任职资格;审定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增补博士研究生导师。

(六)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修业年限、培养规格,可以按社会需要调整专业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选用教材,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和谐发展 就业率 认知偏差 应对策略

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院校有将近1300所,在校高职学生人数近1000万人,高职院校占我国高等学校数量近60%,占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50%以上[1]。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高职教育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把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理智、情感和身体的和谐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1 认清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取得生存的技能,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的特征是兼有职业性、教育性双重属性,与其它教育形式的主要区别是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2]。但是,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获得一份职业外,更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3]。

2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认知偏差

目前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了职业化和就业前导教育的特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几乎就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技能培训班了。现在的高职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学生都焦躁不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找工作,似乎一份工作就是上大学的唯一目标,除此外别无他求,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在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熟练的技能,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三年的时间有一年用来找工作,准备所谓的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招聘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找工作,还有一部分时间要用来掌握一项或是几项技能,那学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弥补自己的短板呢?

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获得一份工作,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这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都要承受的社会压力。若职业第一,其它一切退居其次则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职业性了,教育就成了仅仅为适应工作或某种职业的机械过程[4]。工作和职业是必须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个职业,这就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在商业的运作下,学生的心灵就会沿着一条狭窄的轨道运行,教育的机械化会使得学生的心智模式化,学生在经过高职教育后,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几乎就一个模式,好似机械化的产品一般,这样的教育就有如“制器”而非“育人”了[5]。

现在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整个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左右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功利的环境和浮躁的社会风气,都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他们短视,挣大钱、傍大款和一夜暴富是一些学生的追求,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又反过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认知的偏差,使得学生的心智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

3 应对的措施

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在高职教育阶段,注重自身文化底蕴的投入,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自身其他知识的蕴养,花费一定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学生和学校都要摆正求职心态,自信的面对“被选择”,从内心深处摆脱读书就是为了就业,上学就是为了工作的思想。学校也应该摆正位置,不需追求什么签约率,什么就业率等指标,要使得学生在取得某种职业资格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有业”,更需要他们自主发展的“乐业”,尤其是设计性的“创业”,使学生终身受益,永远站在历史的潮头。诚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而找到一份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项技能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所抛弃。

最后,高职学生占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而这些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会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中国工人的有生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工农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认清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史料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64.

[3]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为配合“质量工程”的实施,深入研究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于11月22日至23日在江苏无锡联合举办了2007’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论坛。论坛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江南大学承办,全国高校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她首先肯定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吴启迪指出,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很关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良好契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较好的提高。吴启迪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意义,希望通过论坛深入研讨,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和办法。

无锡市副市长、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大良,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新世纪教学研究所所长刘志鹏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刘志鹏介绍了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的基本情况、近期工作及本次论坛的筹备工作。他表示,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围绕服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工作宗旨,密切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在努力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中继续扎实工作。

国内十余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87岁高龄的我国高等教育学泰斗、厦门大学教授、新世纪教学研究所顾问潘懋元先生亲临会场并作了《产学研三结合的理论探讨》的报告。潘先生提出,产学研结合不仅是教育方针,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从对产学研结合规律的探讨角度,阐明了产学研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王义道教授《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的演讲,从探讨怎样看待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切入,阐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含义,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是随着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学校定位而改变的,是分方面、多样化和与时俱进的。他进而就如何评价、衡量和比较具体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些视角和准则展开讨论,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措施的建议。

一天半的论坛紧凑、热烈而富有成效,论坛取得了预期效果。代表们充分利用论坛的有利时机,既有会上讨论,也有会下交流和学习。很多代表提交了论文。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将选择高质量的论文结集出版。

第7篇

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已实施多年,但预科教育的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相对滞后。目前,全国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学校有100多所,但很多学校每年招生数量有限,只招一、二十名预科生,规模稍大,成立了预科专门管理机构的学校招生人数也在400人左右,这种招生规模与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另外,现有预科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预科教育在整体规划、教育教学计划、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及预科教育科研方面,现有内容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科教育的发展,因此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策动力。

一、教育理念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化。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

2.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

3.多元化。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从招生到分流扩大层次、规模,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二、教育目标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

根据国家民族预科班办学方针,本科院校招收预科学生可以在低于该校当年录取分数线80分内录取,所以预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习惯和个人综合素质,总体看来与本科院校招收的同届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预科教育中一个新的课题。简单沿用中学模式会抑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而预科学生的层次特点又不能完全采用大学开放式管理。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部分学生进入预科后,认为升入大学有了一定的保障,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学生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并将预科等同于大学,认为预科生活应无约无束、一切自由、一切自主。三是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足够信心,担心预科学生升入大学后,仍不及同届本科生,有迷茫情绪。

针对以上实际,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1.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管理模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2.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文体表现等方面),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评估体系不仅能成为预科学生前进的动力,也作为学生规范自身综合行为的量度。

3.明确育人目标,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让预科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四、教育教学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1.教学计划创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知能并重,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因此,全面分析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高中与预科、预科与大学本科知识的衔接和转化,应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另外,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定位不易准确把握,目标定高了会偏离预科教育的层次特点,定低了容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复和简单延续。实践证明,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预”为主,以“补”为辅,以“预”带“补”,从而实现“预”“补”结合,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教学内容的编排要严谨务实、科学合理,基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层层加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预科一年的教学流程起到启蒙开智、“补”缺“预”前的作用。

3.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预科教学质量。针对民族教育手段落后的现状,民族预科教育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并加强实践环节,这是使民族预科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1.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着重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使预科教师不仅对高中教学有透彻的认识,还能胜任大学中、低年级的基础课教学,教师进修可采用在岗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

3.转变用人机制。既要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又要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孕育了其新的内涵,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地跟踪调查,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

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3].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8.

第9篇

2010年8月,国家颁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深刻指出,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落实纲要精神,抓住“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核心问题,特别是针对国家教育部最近把高职培养目标首次表述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情况下,如何准确理解原来所讲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现在新提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事关能否真正“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办学目的的大问题。并且,只有先行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好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问题。

现在所提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没有了之前的“高素质”作定语,并非是不要了“高素质”的要求,而只是对“技能型”的重新定位和更加确切的表述。对于人才培养不能只有技能要求而没有素质要求,这应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以下从“高素质”和“技能型、高端技能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关于“高素质”人才含义的理解

从国家原有有关文件中能够看出,国家对中职以上的各类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有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操作意义上讲,这种不分人才培养层级的同一要求是不科学的,“素质”目标作为一种软指标本身就不好考量,再把高、中、低端人才培养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更增加了基层院校具体实施时的困难和茫然。有待国家能尽快考虑重新给予定义。众所周知,中职、高职、本科的学生年龄、生活阅历、学习年限、开设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原有素质基础都大不相同,却都要达到培养具有共同的“高素质”这一目的,在国家没有做出明确分层要求和科学表述之前,这个“高素质”应该怎样认识呢?

笔者认为,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不同级别学校的学生在其毕业时所获得的“素质”不可能是相同的,而所谓“高素质”也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此表述既应是一个静态的即时水平要求,更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求。

从静态水平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素质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品质构成,所以本要求在于,构成学生素质的这些品质经过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己的行为训练都必须具备,最重要的是不能存在缺项,这是从全面性角度提出的保底性的起码规定,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牢固而稳定的基础性素质,从而创造一个起点,一个为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向更高水平进发的起点。凡是能够站上这一起点的,可以把他称为“有素质”的人。

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在给予学生全面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文化课程学习和文化氛围熏陶,结合专业学习和实际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及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与义工服务)的开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在计划的指导下,逐学期、逐学年有所提高,并不断得到固化,从而让学生在校的几年中始终行进在素质提升的台阶上。凡是能够行进在这一台阶上的,都称其为正在走向“高素质”的人。

那么,一个成长中的学生,其完整的素质结构到底应该包括什么呢?笔者认为其结构可以用四种品质,三类行为,两大要素,一个习惯来概括。

1.四种品质

笔者认为,一个人起码应该是既能做人,又会干事,品德良好,身心健康的人。所以,其最基本的素质应包括文化、道德、能力、健康四个方面,详细内容如下:

第10篇

摘要: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功素质教育是以让学生具备与其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它为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大学的一次具体化。素质教育应包含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而大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成功素质教育。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2006年11月,总理就“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的谈话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自我发展和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种自然力和现实关系的奴役,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导致了与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高度发达相悖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障碍。因此,摆脱各种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奴役,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则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就个人而言,任何一个个体,其脑力、体力和个性心理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各种潜能和素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推进人类进步。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和素质为基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适应人类发展和个体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历史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职业的全面流动,千百万人职业的不断变换,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以“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的个人”从而要求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其二是新旧世纪之交带来的推动力。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世界各国都在研制21世纪的发展战略,我国旗帜鲜明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这些都迫使我们不能不考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等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间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要给学生复合性知识结构,要改变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做法,加强综合性的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要求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提高人才的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要求。

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既有外力的推动,又有内在的动力,其内在动力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困境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要求造就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困境之一是过窄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高等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把高等教育视为单纯的专业教育,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过窄的“专业教育”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就是说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里讲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内在的品质因素。众多的内在品质的综合。构成人的整体素质。人的内在整体素质又体现于人的观念意识、思想品德、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形成的精神风貌。人的这种内在的素质的培养,决不可能只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困境之二是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现在存在一种倾向,认为“教书”才是教育目的。他们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以智育为中心。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读书为了考试升学,读书为了做官、“中举”,读书为了获得谋生的本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实用性,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我国的教育逐步陷入以智育为中心的误区。从而形成重理轻文、重智育轻德育美育。总之,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危害就在于它把教育的功利性极端化,忽视教育的非功利性。将学校沦为追逐功利的场所,限制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具有现实性,同时又是未来社会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另外,素质教育是全民参与教育。素质教育绝不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不断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全民教育。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自觉地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采取有效的办法。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在充分发挥和改善现有学校教育能力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横向上,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和家庭:纵向上,使教育对象扩大到全社会,实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

第11篇

1.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所说,“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核心原因是社会需要大学培养人才。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现有的人才造就未来的人才。

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纷纷主张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我国大力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人才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

近年来,美国主要是以政府法令形式将课程的综合化确立下来的。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该方案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计划,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这已引起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现在,日本其他大学也纷纷仿效,大搞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国内外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

尽管各高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设,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目前我国整体上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和困难忽视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不够完善,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根据1998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2002年设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本着这样的目标与要求,我们一直发扬北大荒精神,肯干、实干,学校、学院也历来重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重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有必要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毕业阶段实践教学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提出相应的毕业阶段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而改善在此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为国家培养专业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三强”人才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不断改善专业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改善目前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阶段实践教学中针对性不强、学校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缺乏必要的交流联系等问题,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和学校企业互联机制,充分掌握学生在毕业阶段实习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通过与企业积极对接,提高毕业阶段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管理进行剖析,分析工科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如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开展立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较系统地分析提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索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后,可以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突破现阶段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与实习单位对接性不强的局限,制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方案。

第12篇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从教师本身来说高校教师要做到:

1.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人们的每一项客观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主观意识或者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道德行为也不例外。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不仅要将其传授给学生,自己也要潜心的研究和修炼,明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教师在学习、研究职业道德理论时,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艰涩难懂的理论,而应该紧密联系实际,重现现实生活当中的道德情景,深入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伦理道德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去关心帮助他人,去自我锤炼提高。

2.实践职业道德理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美国学者特拉弗斯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为人师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品质的陶冶,因为在其举手投足间,教育影响学生的活动就已经悄然开始了。一个高校教师处在多种关系网络和多个事务链条中,不同的角色和职责需要教师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知识内涵,掌握过硬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有关知识和技能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不谎报科研基金项目、唯利是图,要深入研究探索,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

(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校本身也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1.实行岗位竞争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岗位竞争制,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服务社会的目的,设置岗位竞争制的规则。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彻底分离,根据具体情况,允许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学校和教师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在聘任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聘用制管理。建立和完善顺应世道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通过实行岗位竞争达到激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2.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道德评价就是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评价,是否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消除师德失范现象,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

(1)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

(2)评价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具体说是教师的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两方面。

(3)评价的标准是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两者的结合明确了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道德激励机制是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鼓励的激励措施。可以按照道德评价的结果树立鼓励先进的导向,带动更多的人争取先进的;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来显示高校组织的特色与优势,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3.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

要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领导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要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师德教育,使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际效果。师德教育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有其不同的学习内容,高校教师要常学常新,不断学习,自觉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本职工作。每个教职工要把为人师表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检点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重大深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合格的大学教师的根本要求。教师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实施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广大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

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人才,关键在教师。而良好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为学校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为此,作为教师既要加强自身修养,又要追求自我完善,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相关文章: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

2.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3.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