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8-07 17:3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

摘要:初中政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路径,有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应推进初中政治的教学创新,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加快推进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初中政治;课程改革;基本路径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今天,如何用政治知识来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初中政治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传统教学理念束缚了初中政治课程的改革。当前,一些地区的初中政治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直接影响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效果。此外,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初中政治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新时代视域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传统初中政治教学理念,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太突出。一些地区的教学仍然将成绩、升学率作为衡量课程效果的标尺,这明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政治是副科,严重轻视了初中政治教学。受升学学科的影响,初中教师更加重视中招考试的学科,而对于不考的科目则态度不端正,尤其是在初中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政治学科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会占用政治课。同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有的教师认为初中政治教学没什么意义,而在中考选中政治学科后,又会将三年的政治知识一下子全部灌输给学生,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政治厌学,还会直接影响政治学科的教学。

二、新时代视域下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

首先,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问题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加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需要技巧的,要重视问题的启发性,启发学生深入探索。比如“中华一家亲”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了解的民族有什么特色?”“你去过少数民族聚集地吗?”“你如何与少数民族交朋友?”等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认识,还能对民族的特点有更深刻的把握;另一方面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另外,在实践层面上,还能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理解。如此设置问题,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尊重学生个性,以教材内容为抓手,因材施教。初中政治教材的编订是在结合我国初中阶段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结构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切忌“一刀切”、统一进程,避免使学生对初中政治失去学习兴趣,泯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这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再次,建立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情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即使贫困山区也接通了互联网和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就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前提。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要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比如在“可持续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当前一些关于污染的问题制作成微课向学生展示,并将一些生态环保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结合一些调查数据进行编辑,在课堂上播放,启发学生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最后再引入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能引导学生对环保问题进行思考,将所学的政治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最终促进学生生态素养的提升。最后,创新教学思路,采取更加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新思路是新时代视域下中学政治教学课堂改革的重要前提。初中政治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用最新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不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并将政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确保初中政治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同模块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分散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知识与情感、过程和方法相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政治学习的稳定性和系统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初中政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人才需求为目标,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整合更多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素质;政治学习

G633.2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u频繁,且联系较为紧密,社会发展需求大量通识型人才。只有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较高修养的人才被称为“通识型人才”,各个知识领域的较高修养也包括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高中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最主要途径是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政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高中生讲授一些的政治思想及社会价值观,以培养起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在高中阶段如何学好政治,成为了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前提。

一、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

日常的政治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误区,部分学生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又有一部分学生把政治看得太复杂,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做好高中政治的教学工作,要先把学生从误区当中引导出来,使其顺利的进行政治学习。

误区一: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认为政治学习的关键在于简单的机械记忆,只要背过书本中的条条款款,就能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理解、运用,只是在上课时对老师说的所谓的“重点”划上标记,然后进行死记硬背,一旦考试遇到题型稍有变通就摸不着头脑。这样的结果是努力了但是效果不佳,导致学习的信心全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最后更有甚者直接“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政治的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就应当对学生进行说明,通过在正式进入高中教学前专门用一堂课对学生进行指导,告知其初中政治与高中政治的不同特点,同时向学生强调高中政治的学习要点,从而将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

误区二:把政治看得太复杂。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感,潜意识中认为政治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习,其中的知识过于抽象,脱离于现实生活,大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持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往往对政治学习的信心不足,学习显得过于被动,几乎到了只要教师一提政治,其就觉得头痛的地步,这样一来政治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无法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教材次之,并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将书本中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应的现象找出来,用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也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的学习其实并不难,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觉得政治学习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是,从而走出这一学习误区。

二、用分析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政治学习

思想政治课是对社会发展常识的真实反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将课本中的政治知识同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使用政治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将政治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任何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二者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为存在的条件,离开其中一方,另外一方就不存在。因此,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对矛盾双方都进行考虑,坚持辩证法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如在讲课本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片面的谈论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全盘否定,会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滋生,造成生产力难以为继的局面;离开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单纯的来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那么生产对于社会的发展就变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这是不辩证的,也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运用普遍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事物与其他矛盾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共同本质,又与其他事物矛盾有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哲学的核心要件。

例如,在讲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章节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市场经济下,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具有滞后性;有的同学认为市场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所以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需要明确确定一种经济体制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其次,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讲是有利的,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性,会一定程度的造成资源浪费。由这些可以看出,对于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不可以一概而论。

三、对课外时间进行充分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政治的时间十分有限,学校一般每周只有2―4个课时的思想政治课,这点课时对高中政治的学习来讲是捉襟见肘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使学生把政治学好,就要激励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联系实践,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活动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海峡两岸》等新闻类节目,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上冲浪来关注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评论,使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并定期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撰写相关热点的时政论文,由教师组织批阅,并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予以张贴展示。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欺凌;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治标治本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64-02

【作者简介】李朝宝,江苏省宿迁市南蔡实验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政治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也常常发生在校外,规模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彻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教育必须有所作为,而思品学科的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更应发挥重要作用。

1.文化引领,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初中开设优秀传统国学课,并结合思品课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编写简明生动的教材,开设国学大讲堂,把思品基本道理融合于《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之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引导学生放大“家”的概念,积极求真、向善、审美,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做一个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且懂得感恩与知恩图报的好少年。如果把国学与思品的深度融合,就能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心感悟,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价值引领,在立德树人中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初中思品学科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育包括对诸如国家认同、民主精神、价值倾向、理性人格、宽容与合作能力等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三立”,“立德”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立德”来“树人”,欲立何德,培养何人,教育是关键。思品学科培养学生公民素养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聚焦在“立德”与“树人”上。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价值引领,可以把“感动中国”人物随着视频拉进课堂,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知恩报恩等品质慢慢养成。

3.特色引领,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身心素养。

品行、道德、习惯都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体验和形成的,因而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强化于生活体验,提升于感性认识,因为核心素养形成与社会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的核心素养的源泉。学校要广泛开展各种特色文体活动,每位有特长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星光大道”的小明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学生都应该快乐地“闹腾”出汗,嬉戏奔跑,场面激情飞扬。由此联想,健康身体、平和心态、积极情感和健全人格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4.情感引领,在温馨校园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的确,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培养学生具有思品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这种素养还要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的积极性。

5.责任引领,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有人说,当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四位老师分别是:父母、教师、社团组织、网络。然而,一段时间来,消解神圣,亵渎经典,网络上“恶搞”英雄的信息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有震撼力、有感染力、富有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青少年在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核心素养”。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校园彻底根除欺凌现象,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教学中注重思品核心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人格,才是根除欺凌现象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寓于新课程理念,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于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高中生,因其经过初中时期的政治学习,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因此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高中政治教学必须结合现代化课堂教学理念,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1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组建机构合理、互帮互助的政治学习合作小组。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现代新理念的提倡下,不仅老师是学生的传教者,学生之间也能成为老师,组建合作小组,对于学生的政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小组里既有成政治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又有政治成绩稍差的后进生,小组的成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学习和鼓励,对政治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促进作用,也使学生在互相的政治学习中,从情感上保证政治学习的质量,反过来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是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广泛性。并让学生在学习合作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其次,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紧张的学习氛围确实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政治学习的提升,而和谐、轻松的环境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是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政治知识。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游戏,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积极思维的心态。”在实力对比上,各个小组是相当的,在班级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就会存在竞争,高中生的情感是比较单纯的,各小组以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精神,会使政治的教学、学习事半功倍。

2 转变教学观念 发掘学生思考潜能

处于新时代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发觉学生的思考潜能。

首先,政治课程理念在革新,老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改变。中国旧的教学理念提倡言传身教,即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新课程改革后,其主体已经改为学生,老师必须树立“政治教学新改革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新观念。

其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思考潜能。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为进”。学生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思考的潜在能力,在政治教学中,老师的任务就是根据新教材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合适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发展为学生存在疑问到解疑答惑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老师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政治课堂中“矛盾分析法”内容进行讲解时,在矛盾分析法章节中,如果学生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分析”不是很了解,那老师就应该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深刻、重点的讲解。而且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讲述并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讲解的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跟学生保持同步和互动,引导学生向本堂内容深入,最后让学生给自己进行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拓展了学生了知识面。

3 注重科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严谨的人生态度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遗传与变异的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遗传学本本质的认识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基本出发点。从“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节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想家在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从思想科学史的角度来学习本节的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学史的一些知识,还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体会到了科学在探究时,特别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科学实验的严谨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技术应用的巧妙性。同时我们还从物质变化本质认识到本质变化的曲折,充分展示了科学家敢于作出批驳,追求真理的精神。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世界观。更加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在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4 评价机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学活动必然有评价机制,但随着新课程改革,为评价机制的创新提供了一个相当良好的氛围。政治教学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于学生相配套的评价机制,能够加强学生的紧迫性,让学生政治学习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政治知识的水平上继续发展。

其次,采用科学的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许多政治现象用肉眼无法观察,知识点也非常的抽象,这是高中政治的一个特点。学生如何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将现象其转化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知识来讲解,把其比如成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理解上更为简单。科学的类比法不仅在政治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好,让原本难得政治知识变得简易。同时,也使得政治的教学更具乐趣性。

5 结语

以新的理念为导向,以新教材的必修模块为背景,不断充实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探究武器,在高中政治教学寓于以新课程理念,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265.

[2] 余春梅.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B,2011,(9):39-39.

[3] 韦家政.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355-35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优化;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被简单地看做是说教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厌学。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让思品课充满生机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行为习惯一般不够理想,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起来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所谓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整合相关的因素,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课堂导入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在设计上要丰富多彩,在内容上要紧扣教材,主要是以激趣为主。

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教师有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程序也是严格按照教学规律一一制定。由于初中生想象力最为丰富,而且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问出,或者是表现出在教学设计之外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仅不应该压制,相反的还应该对其合理利用。这样做,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增强课堂民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实施梯度授课

分层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课前预习分层,有课中教学分层,有课后复习和练习分层,其中最为关键的,也是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层次化设计,这也是实现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分层教学重在“层”而不是“分”,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掌握住基础知识,对于中等的学生要尽可能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是要深政治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也不会太差,所以在课堂管理上,可以适当的采取“放养”的方式,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强政治学习习惯的引导,多采取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鼓励他们进步。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增添课堂的感染力

初中生对于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很难给予关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吸引他们学习的东西。至于兴趣主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多媒体以图像、动画、声音等优势,全方位的给予学生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可以在政治的教学中创造既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辅助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扭转了以往那种依赖教师口述、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生动和直观,也使得课堂由静态变成动态,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利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在初中思品课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争取让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初中思品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会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些学生所关心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适时的加以引用,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不妨在思想上避虚求实,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如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同工不同酬,贫富差距等问题先让学生说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变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并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六、抓住学科特色,采用恰当的方式启发

初中思品作为一们德育学科,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知识的熏陶进行自我的鉴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品课的教学强调的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惯,塑造高尚的品行,最终成为拥有高素养的人。在开展启发式授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和教学内容,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由此革新观念,采取适当的启发式授课策略。比如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采取问题设疑的方法,在新课之前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如果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或者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

初中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计划,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新课改对初中政治基础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为全面实施初中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在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新课改以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现阶段我国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教学目标全面多元。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上,而且兼顾到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其次,教学目标具体靠实。制定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时,不再是贪大求多,而是抓细靠实。最后,教学目标分层要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特别是在初中学校、一些班级这种差异还比较明显,教学的目标的要求不可能在同一个水准上,有的目标只能是基础好的同学能够达到,有的目标个别同学还要采取另外的措施,再作一些努力,才能够达到。

2、课堂教学结构新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几十年教学一贯制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模式被打破,政治课堂教学的结构更灵活、更富有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首先,自主、探究、合作成为政治课堂学习的主流。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根本的改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霸主,学生不再是分装知识的容器。其次,师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出现在我们初中的政治课堂,使初中的政治课堂显得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和魅力。

3、课堂教学手段优化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现代的政治课堂教学手段却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这几年,初中学校注重了课堂教学硬件投入,教学设备设施大有改观。一批年轻的老师,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技术,课件的制作已基本接近专业水准。其次,设置情境增强情趣。情境教学法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出来的,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巧妙地设置情境,往往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课堂教学内容丰富

现在的初中政治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学科的知识在融合、交叉和渗透。在政治学习中,有数理化,有历地生,有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使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了。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改革中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新的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自己教得快乐、生动,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让课堂更加高效。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过培训,初中政治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真正落实到位比较困难。所以部分初中政治老师说到做不到,想到做不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成了两张皮。

2、“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的初中政治老师上课仍然是老观点、老方法、老套路,不愿意也舍不得放弃过去的东西,怀旧思想比较浓厚。因此,在一些初中的政治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的比重偏大,讲风过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灵活。

3、“四不象”的课还时常出现在课堂上。有的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新异,包装过了头,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弄成了四不象的课。例如有的过早脱离课本,游离于课堂之外去拓展延伸,或者动不动就唱歌、鼓掌,这些看似热闹,其实这只是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虚假繁荣。

第7篇

关键词: 个人魅力 内涵 潜影响 自我塑造

政治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持久的连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其个性品质、个人修养、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和理性精神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对学生产生向心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对教师的崇拜转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一、政治教师个人魅力的内涵

教师应有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体现出吸引学生的魅力,使学生折服。

1.优雅的谈吐

教师首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充满睿智;其次幽默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智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幽默的语言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形象生动,对学生的智商、情商的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幽默的语言总是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挥之不去,其中总是蕴含着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它能促进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教学时,幽默一下,让学生在谈笑间顿悟问题,且常怀于心而久久不忘,何乐而不为?

2.渊博的学识

渊博的学识,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知识的滋养。政治是公共基础课,更要求政治教师有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本学科的精深了解。很多中学的调查表明,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博闻强记、熟悉多学科、知识丰富、才华出众的教师。课堂上如果政治教师不仅对学习中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旁征博引,而且能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当前国际时政、流行音乐、畅销小说或时尚体育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那这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一定会占据更崇高的地位。

3.洒脱的风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教师必须对自己从严要求,以自己儒雅的风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端庄、优雅、从容、谦和、亲切、自然、大方、淳朴是教师应当追求的良好的风度仪表。因为这一切反映着一个教师道德的高尚,学识的丰富,教养的良好,审美的正确,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轻浮高傲、装腔作势、放肆说笑,都与教师的称号不相称;不修边幅、头发蓬乱、留长指甲也不足取;在学生面前愁眉苦脸或大发雷霆都是应该避免的,一切举动都应当得体,恰如其分。

4.脱俗的素养

思想政治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育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其中最根本的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现代教育提出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履行职责时是面对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

二、政治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的潜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是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政治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的影响的最好诠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政治教师龙章凤姿的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教育作用。首先,它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它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初中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很强,有一种向善欲望,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操,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再次,结合政治课堂那种大捭大阖的特点,教师的挥洒自如、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纵横世界的气质不仅使初中生钦佩之至,更让政治学习不再无味,不再苦恼,学习效率自不必表。教师的魅力,同时表现在教师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它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勤奋刻苦地不断追求新知。

三、政治教师个人魅力的自我塑造

1.教师应以主动、尊重、理解、合作的态度对学生,而不应以自我为中心,用一系列清规戒律把学生束缚起来。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抛弃禁锢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使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辩证思想。

2.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仪表形象,也要具备美好的内在形象。教师应有博大的胸怀、豁达的心态,要常与学生接触交谈,善于倾听学生心声,虚心接受学生意见,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

3.教师的仪表、风度等外在的美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这不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更不是教师魅力的全部。内在美是真正的美,是教师魅力的核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喜欢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高超、谈吐优雅的教师,愿意和这样的教师相处,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有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从加强自我修养方面入手塑造个人魅力形象。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新的教育改革,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个人的魅力塑造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7-19.

[2]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73-74.

[3]计慧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探讨[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5,04:304-306.

[4]宋宝萍,魏萍.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05:73-74.

[5]翟淑英.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权威――对教师的角色、地位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前沿,2006,06.

[6]王琼玉.浅谈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J].黑河学刊,2003,03.

[7]周先龙.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

第8篇

关键词:创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学

初中基础教育中,政治学科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当前阶段的课程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大潮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样离不开创新。实际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强盛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政治教育中如何适当地根据当前国内外环境,在创新视角下进行课程改革,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创新视角下的课程教育论述

(1)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就当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来看,创新教育的实质实际上也就是通过对人们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引导。也就是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创新教育的几点基本原则。①实践性教学原则。创新教育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创新教育的整体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②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作了重点要求,而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更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从学生的思想品格、思维方式以及该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等出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③主体性教学原则。上文中已经说明,在本次课程改革中,重点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出了要求。因此,同样也要求我们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教师主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④民主的师生关系原则。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提升师生之间和谐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可以看到,培养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对于学生形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是有极大帮助的。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质疑,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丰富课堂内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创新教育不是通过“填鸭”教学的方式来强行丰富知识体系,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自我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有勇气、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实际上,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内容就能够完成的,我们有必要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外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创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上文中所提及的和谐师生关系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能够让其收获快乐、愉悦的学习感受,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就要求教师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予以改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是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培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教师不能一味指责,而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3)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我们必须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尤其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更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帮助。诸如情境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我国初中政治课堂中的种种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如针对我国的基本法律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模拟课堂,让学生走近整个过程,为双方的权益进行辩护,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予以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

初中政治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予以重视,通过教学思想的改善和多种多样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熊洁.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第9篇

赵庭标,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在33年的教师生涯中,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优质课一等奖、南京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届优秀青年教师、江宁区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等荣誉称号。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并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多篇论文在《上海教科研》《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动力,既需要外部动力,更需要内部动力,外部动力需要激发和推动,而内部动力则在于生长和创造。李嘉诚用打破鸡蛋作比:用外部力量、外部方式来打破,鸡蛋成了一种食物;反之,用内部力量、内部方式来打破,鸡蛋则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因此,教师的发展能否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关键取决于内部动力的强弱,只有真正激发起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他们才会走向专业成长的高地。

我校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坚持“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成功”的办学目标,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取多种举措,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价值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景

当前,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等等,整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浮躁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片面认识,导致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务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发展;骄傲自满、唯我独尊的狂妄思想导致一些教师不会发展;科研神秘论,认为教科研高不可攀,导致一些教师不敢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学校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引领教师的发展。

(一)目标引领――增强发展的针对性

2008年,学校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的力量,最大限度助推教师成长。同时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集聚了学校15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顶尖高手,肩负起教师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重任。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状况,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调查表》,发给每一位教师填写,引导教师从现有称号、发展目标、所获荣誉、课题、论文、讲座、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主编或参编教材、发表专著、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中心根据调查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详细了解每位教师达成目标欠缺的条件,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量体裁衣,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与各部门一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相应的帮助,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增强教师自我成长针对性。

(二)同伴引领――破除发展的神秘感

当提及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青年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当说起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时,有的教师便会不禁感叹“那些老师真是了不起,望尘莫及啊!”这一方面表达了对优秀教师的赞叹,一方面则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自卑或渴求。而事实上,这些头衔和成绩是不是真的遥不可及呢?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敢于发展,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周智宁校长是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特级教师,朱翠华、陆冬群老师年纪轻轻但先后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特等奖……让他们在不同场合以讲座、沙龙等形式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和成功的做法、经验教训,加上教师每天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亲眼看得到、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回报,神秘感自然而然消除。同时,这些优秀教师身上的积极进取的拼劲,坚持不懈的毅力等可贵品质是教师发展的必备素质,他们的榜样示范将感染、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拼搏奋进。

(三)精神引领――营造发展的好环境

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评选年度“素养人物”,宣传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业绩突出,在学生、家长、同行中有较高威信和美誉度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这些教师成为东外人的精神标杆和行动楷模。东外年度“素养人物”的评选,不仅是对当选人取得成绩的肯定,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坚定发展的信念、不断追求卓越,同时,还可以从精神层面感召更多的教师朝着更高师德、更高业务水平、更高素养迈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争当东外“素养名片”的良好氛围。

二、主题研讨,搭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

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社会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使得一些学校往往只在抓学科成绩上下功夫,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只顾抓学生的成绩,只关心教材、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的局面,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也无法个性化发展。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素养教育,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素养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坚守教育理想,更是基于校本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和理论发展,推动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了深化素养教育,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2013年11月“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局面。在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中,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均有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则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等工作,抓实“个人课题”过程研究,积极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通过讲座、网站、个人课题、沙龙研讨等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2015年7月,该课题顺利结题。

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如成立素养课堂研究团队,有上课老师和指导老师组成,他们志趣相投,一同研究素养课堂的特征,素养课堂的结构、关键元素以及学习力;学校多次开展各种层面的研讨、观摩、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成为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学校创办了《素养教育》杂志,刊登教师研究的成果,引导教师参与到素养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来。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教育行为得到修正,教育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名优教师评比中,我校教师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为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团队研修,增添教师自主发展的功力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个东外人心里。是的,个人再聪慧但只有一个思想,如果带着自己的思想成果去与团队共同体交流分享,就能实现思想的叠加和增值,就能得到丰厚的智慧资源。

以我校初中政治组为例,该组2012年和2015年两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先后涌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骨干7名,南京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3名,11名教师先后在区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组内多人次开设市区级公开课、讲座;多名教师论文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课题研究硕果累累:5个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历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取得这些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品质的团队研修。

初中政治组教师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制度,通过相互学习、同台竞技的方式实现共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听评课制度,为了将听评课活动落到实处,该组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听什么样的课?上课教师应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而非“表演课”。二是怎么听?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事先了解一下谁讲课,讲什么课,什么内容,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自己讲这节课,应该怎样处理教材,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学过程要点,也应写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析,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比较和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取他人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与授课教师做好交流。三是如何评?首先,授课教师要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然后,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此外,该组也在尝试运用一些专业的听评课技术进行课例研究。

另外,该组教师经常坐在一起,或轻松进行茶话会,或进行教学座谈反思会,或开展青年教师沙龙,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不仅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在平常的教学中,他们还利用QQ群相互解疑释难已是每天的必修课,将好的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互通有无,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每逢好课评比,全组教师在备课环节总是群策群力,汇聚全组的智慧和力量,为上课的老师提供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并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晚自习、休息日的时间来磨课。在赛课时,总是组成强大的“亲友团”,让赛课教师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这种扎实的日常研修成就了教研组的蓬勃发展和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而这种团队研修,则是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常态化工作。

四、多样选择,成就教师自主发展的高地

(一)分层选择,让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一谈到教师发展,很多学校往往把眼光盯在青年教师身上,纷纷成立青年教师发展班,促进教师成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一些教师在评上高级教师后,就认为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再加上职业的倦怠,发展的意愿明显消退。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层次,成立了带头人发展班、骨干教师发展班和青年教师发展班,要求学员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推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化、终身化。具体来说,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都是还没有获得区级称号的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短,主要以成为区骨干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发展班学员则基本上是区骨干教师,或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教师,或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们则以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或是市优秀青年教师为目标;带头人发展班则基本上由区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或国家、省、市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组成,他们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冲击,争取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冲击特级教师。

学校根据不同类别教师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诉求,采取了个性化的指导,增强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班,学校主要开展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的培训,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发展班,学校开展了如何成为名师的主题研讨活动,引领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带头人发展班,则开展“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主题活动,请区内外特级教师、专家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品味,丰富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为成长为省市名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成效。

(二)个性选择,使教师的自主发展各具特色

不同的教师,基础和水平不一,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学校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让每个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菜单式”师徒结对,自主组合发展

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采取的常规性工作,基本上是以教学为主开展师徒结对工作,而且存在学校行政命令的倾向,出现了拉郎配的现象,影响了教师参与师徒结对的积极性。我校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思维,开展了“菜单式”师徒结对。我们知道,每个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是不一样的,对此,我们大胆改变学校、学科内的传统师徒结对做法,倡导跨学校、跨学科的师徒结对,倡导多方面、多角度的师徒结对,分教学师徒、科研师徒、班主任师徒三大门类。可以是一师多徒;也可以是一徒多师,既可以在本学科内拜师,还可以跨学科收徒,一名教师既可以是师傅,也可以当徒弟,两名教师之间可以互为师徒……这样就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在东外的校园,随时随处可听到“师傅”这样的称呼,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引领下快速成长。

2.彰显个人特点,追求个性发展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加上学术委员会的鉴定,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优势,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有意识地扬己之长,彰显个性。

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平台,除师徒结对外、还有讲座、培训、沙龙、开设公开课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参与,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增强了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比较感兴趣,可以多听听这方面的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会和沙龙,请市区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如果教师上课很给力,课堂教学控制力强,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多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有省市区乃至于国家级公开课、展示课机会时积极申报、锻炼自己;如果教师对班主任工作颇有心得,擅长抓学生的学习,可以开展沙龙研讨、技能竞赛等相互切磋……

此外,不同的教师还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校的张荣老师热爱写作,致力于做一名作家老师,她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积极写作,其35万字的长篇小说《民国往事》出版发行,这是她公开出版的第二部小说。物理教师陈刚热衷于科技竞赛,学校专门让他任教综合实践学科,并担任科技辅导员,他悉心认真辅导学生、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成果丰硕。他一直想在学校建立一个比特实验室,目前,在学校的支持下,该实验室即将建成。吕庆丰老师自进入学校以来,每年担任高中班主任,乐在其中,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优秀班主任。

此外,对于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愿望,学校各部门会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完成。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76-01

1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全面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

我国早就开始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以及素质进行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的明确,就是要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的进行发展,然而,要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就要在各个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那么英语学科自然少不了。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要肩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担。

1.2 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现如今,我国对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核心进行了改革,出现一大批的新课改教材以及新课改的政策。在英语教学的新课改要求中,要求英语这门知识要能够面向所有的学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学阶段,英语分为很多课程的目标,但是它总体是以五个综合性的表现来对这个目标进行基础的描述的,这五个级别分别是学生的语言方面技能、学生语言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整个情感上的态度以及学习上的策略,剩下的就是学生个人的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有非常多的任务,这些任务分别是: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非常好的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树立一种自信心;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并且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的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英语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老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并且根据差异让孩子们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以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如何做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1 在英语这门学科中去挖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所谓语言就是一个外壳,是一个工具。但是即便它只是一个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它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在意义。在英语教育当中,所能涉及得到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会像语文或者是政治学科里那样将道理和思想道德知识解释的清清楚楚,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就不难发现其实在英语学科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道德素质知识。就比如说,在才开始接班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能拿高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要学好英语,因为我们今后要跟国外的朋友接触、交流,我们要依靠外语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经验,以此来建设和发展我们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很多思想道德素质的知识,比如说在我们的授课中,会涉及到问候语的教授,在此就能对孩子们的文明用语进行教育;在讲“My Family”这一课时,也可以告诉学生要如何尊敬我们的父母,告诉大家父母非常辛苦,要学生能够去体谅父母;除此之外,在讲到“My country and Speaking-English countries”这一课时,可以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还有在讲到动物时,也可以运用“I like…”句型告诉大家要爱护动物,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等等。其实还有很多有关思想道德素质的知识在其中,而这些知识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2 老师要起到思想道德的示范作用

教师一直都是孩子们心中的神,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大学,老师总是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记得曾将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个人人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全部。”因此,老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出人格作用。在进入课堂后,就要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文雅端庄,言语要和善谦虚,要做到不嘲笑不放弃差生,不包容不偏袒优生;除此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要是课堂能够变得活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的授课时,多用“Please”,在需要别人进行帮助时,要经常说“Excuse me”,学生在帮助了自己时,要会说“Thank you”,当在课堂上出现失误时,要说“Sorry”,如果老师能够做到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事情,那么学生一定能能够效仿老师做到更好。这就是老师做示范,来领孩子学习思想道德知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当中,存在非常丰富的思想教育知识,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挖掘英语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且找到它与英语教育的结合点,就能够将思想教育通过英语学科展现出来。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能够带领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学习,只要我们坚持这个育人的理念,坚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提高,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全面的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适应我国的各种发展需求,成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善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论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方论刊,2011(8):102-104.

第11篇

一、提供调查范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为例,教学重点是我国的人口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师在启动探究式教学之前,要给学生提供调查范围,做一些问题陈述,列出问题清单,如,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横向比较,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我国人口特点、现状及其给社会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及专家采访等形式,在课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学生要把数据材料分类归纳整合,明确变量,学生自己制成网页放在校园网上,资料共享。其间,教师可作咨询指导。同时,教师对在课前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何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等方面要有预设。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巧设起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任何能够形成一个疑惑情境的题目都可以进行探究训练。探究式学习,往往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以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我国春运期间铁路客运人满为患的录像材料。这个现实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产生疑惑,进而会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达到顺利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程序的目的。

(二)依靠问题,推动探究

在课堂上,当师生共同解决了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现状,分析了我国人口问题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之后,学生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方法集中讨论,展开合作式的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大胆发言的氛围,使学生大胆地解释材料,假设、挑战证据,或批评对方的研究设想。教师要耐心地倾听,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当讨论陷于僵局或出现错误方向滑入歧途时,教师可作引导性介入。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教师要有步骤、渐进地导向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例如,教师可提出我国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人口问题是不是只从数量上考虑,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不是数量问题。这些问题是探究解决人口问题方法的矛盾和难点所在,直接指向探究过程、路径和方法。每一问都作为继续探究的原动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惑,“引导学生从先前的个人的经验或别人经验(反省)中反复探查与当前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1]使学生在自己的发言和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热烈的讨论必然表现出理智的差异、对立的观点和解释。杜威说:“我们要想富有真正的思想,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以便促进彻底的探究,这样,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能轻易地接受任何信念或做出断然的结论。”[2]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努力引导他们提出假设,形成构想。学生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通过归纳、演绎、推论等综合分析法,认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随着问题逐步展开,他们越来越接近知识的前沿。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而且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宽容,激荡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心,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

(三)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三、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倡导协作和平等的精神

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性探究。合作性探究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质,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协作和平等精神是学生成长中应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不应忽视这一长远目标。

(二)提供材料帮助,拓宽探究范围

第12篇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

(一)课程设置的观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观念上基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显然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相背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思政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专业的实践课程仅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谓的教育见习是去见习单位听听课、参予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思政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是4-6周,课时安排较少,且过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实行学生分流实习,学生返校只要有实习学校的证明即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3]高校思政专业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与考研时间、期末考试时间相冲突,导致开题报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滥造。而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又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8]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多开设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类课程,比如:《现代教育论》、《教育实践学》、《教师修养》、《教育技术》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外,还应该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的课程,帮助学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让思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一名学生到合格政治教师的成功蜕变。

(四)加大公共基础教育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通识教育的力度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性的陶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政专业的通识教育是对本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学科之外的非职业、非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让其具备系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其内容应该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大领域”,“依据各门学科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的发展要求,语言、数学、计算机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公民教育等领域的知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高校思政专业中,应该改变必修课是绝对主角的现状,加大公共基础教育选修课的比例。首先,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中,增加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接受系统的通识教育。其次,增设一些其他专业如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邻近学科有所衔接,增强通识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各级党政机关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合格教师的主阵地,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的种类和结构,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郭芸王霞娟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