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管理的知识

健康管理的知识

时间:2023-08-07 17:3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管理的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管理的知识

第1篇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现有文献资料检索以及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前者包括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论文、卫生统计资料和徐州市卫生局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资料、计划、汇报、总结等。现场调查包括CHSC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徐州市城区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以及“徐州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的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

通过研究CHSC的健康管理相关文献,理解CHSC的健康管理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了解提高CHSC的健康管理的途径及CHSC的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

选取徐州市泉山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泰山CHSC、和平CHSC),对其CHSC的健康管理现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中心选取老年组和青年组各200人,两个中心总计800人,进行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回收784份问卷,回收率98%。

1.3调查问卷

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①健康知识调查,总计16题;②健康习惯调查,总计11题;③满意度调查,总计8题。分别反映居民健康知识、健康习惯以及满意度情况。

1.4质量控制

①问卷和调查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专家进行表面效度测试,并进行小范围的预试,并抽取部分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试。专门培训调查人员,合格后上岗。②借助行政干预,利用及时补查的方法减少无应答偏倚。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居民健康素养问卷正确率情况

青年组在健康知识正确率总计76.01%(301/396)、健康行为正确率总计72.22%(286/396),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55.41%(215/388)、60.31%(234/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

2.2居民对CHSC满意度情况

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较差。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

3讨论

目前,大多数多于CHSC的研究以及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关注于现状调查,卫生人力机构及资源配置,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居民疾病负担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虽然有人提出要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加大健康教育的分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本文研究结合徐州CHSC现状分析,以“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平台”为样本,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功能实施以及存在问题,为改进与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的目标,通过评价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以及健康技能可以提高并改进健康管理的实施,同时随着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也将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组的健康素养明显高于老年组。结果符合杨秀娟,祝成红等人的报道。表示居民健康素养存在很大的年龄差异。在我国,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很薄弱,人们医疗知识普遍缺乏,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使病患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期望通过病患自身努力来实现医疗信息的对称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就我国国情,可以将健康管理作为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切入点,从而使患者更好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服务。健康管理在我国仍是新概念,国内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出还不到10年,初期几乎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但实践效果不佳,因此借鉴与创新是建立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的要素。就居民对CHSC满意度来看,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还较差。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本文对健康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管理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公众认知和接受程度欠佳,运作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出现“检而不管”现象,未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等。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因此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尤为重要。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认知度还不高,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以及接受度。我国健康管理运作机制还处于生搬硬套模式,很多机制尚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应加强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运作机制。对健康管理模式探讨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积极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做大胆的尝试,灵活运用理论成果寻求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及时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实行方式,尽早建立起有效的、适合本地区、被管理人群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加强健康管理,抓预防,治未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借鉴美国等国家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进我国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贯彻5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战略》及我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将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务融入卫生(健康)城市工程,为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是一项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方法。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4政策建议

第2篇

【关键词】体检档案;管理;我见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进行定期体检的群众越来越多,体检中心在各医院相继成立,已成为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康体检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体检质量和体检中心的形象。但目前,体检档案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检工作。因此加强健康体检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

1 健康体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中心工作是医疗,是如何提高医护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对档案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对健康体检档案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体检中心在各所综合医院是成立时间较晚的科室,人员多是从各临床科室抽调的医护人员组成的,他们对档案管理的知识了解不多,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多年的工作使他们形成了重视患者的医学检查和临床诊断,而忽视了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健康体检档案管理的责任心不强,致使日常许多体检档案资料的流失。

(2)制度不健全,资料归档不规范

在医疗工作中,门诊、住院病历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而体检档案管理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较少,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管,因此各医院自身的体检档案管理制度和职责也相对较少,未将体检档案的管理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以往主要以文字资料为主。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各种医疗文书、各种检查的影像报告、胶片、病理切片等已成为体检档案的必备资料,而这些资料或交给病人自己携带,或分别由放射、功能检查、病理等相关业务科室保存,未形成统一管理体系,给资料的查阅带来一定困难。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着档案管理水平。目前多数医院的档案专业人员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现代医院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档案事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档案数量的增多,内容的丰富,管理手段的更新,对档案专业人才的素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档案从业人员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缺乏创新精神,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2 关于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领导重视是搞好体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各级领导特别是体检中心领导要有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强体检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与体检中心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利用刊板、宣传栏和张贴宣传图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强化广大职工的档案意识,端正人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进而引起关注,获得大家支持。

(2)加强制度建设是搞好体检档案工作的保证。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体检档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医院要把上级的有关规定、标准,作为工作的依据,根据档案目标管理的需要,邀请档案专业管理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出适应体检工作的《体检档案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体检档案管理的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保密及库房管理等制度,使体检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使得档案工作更趋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各部门要严格把关,责任到人,将体检档案工作纳入科室目标责任制管理中,相关科室负责人要抓好归档资料的收集、整理,进一步促进体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加强人才培养是提升体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体检档案的管理,不仅需要具备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档案从业人员通过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渠道,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大力引进档案专业中高级人才,建立档案管理人才梯队,进一步适应档案业务发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

(4)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必然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在体检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应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把健康体检档案融入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LIS系统),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系统)以及电子病历系统,将每一位体检患者的检验和影像资料的集中收集和完整保存,对以往体检患者的纸质档案,可使用微缩数码技术,将档案从离线存储转化为在线存储,从而实现体检档案的在线检索,形成健康体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5)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是体检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

第3篇

摘要: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我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处于一个迅速的增长期,多个大型的临床实验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可以使糖尿病发生得以延缓或预防。因此,开展糖尿病健康管理具有促进病人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我国也在多个专业开展了专科护士的培养,我院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利用自己的知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开展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糖尿病专科护士开展糖尿病健康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效的。

关键词:糖尿病专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管理

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我国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__年我国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1]的结论是:城市膳食结构不尽合理,普遍缺乏体力活动,慢性病大幅度上升。20__年我国已有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病人各1. 6亿,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__多万,另有近20__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中国已成为拥有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何对糖尿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2]。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美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秘密 ,即90%和10%。具体地说就是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由此可见,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并节约经费开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来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并要求病人控制体重、戒烟。多个大型的临床实验研究显示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减轻体重的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可以使糖尿病发生得以延缓或预防。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or nurse specialist,简称cns,中文翻译为临床护理专家),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3]。20__年,我院2名护士参加广东省首届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学习结束后,在医院开展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工作

针对现在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健康教育、自我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我院糖尿病专科护士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开展了如下工作

1、 建立糖尿病专科护理队伍,以我院在广东省糖尿病专科护理团队的成员为主体,利用专科护士在糖尿病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健康咨询,促进其康复和提高自我生活照顾、健康管理的能力。定期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法指导,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知识指导和血糖自我监测指导。采取集体和个别授课的方式。

2、 定期开展义诊,为公众监测血糖和向他们宣传糖尿病预防知识;开展糖尿病风险评估(到社区为公众监测血糖,测量和计算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比例,身体脂肪厚度等),建立糖尿病病人档案,定期电话随访。

3、 对同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指导和帮助其他护理人员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开展护士糖尿病专科知识培训,帮助护士获得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

4、 协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工作,促进多学科协作,共同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恰当、有效的管理。

5、 在院内开展专科护理会诊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我们的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专科护士都要走出去,在全院中开展糖尿病的各项维护工作,当各科室遇到糖尿病病例时,书写“专科护士会诊单”,邀请专科护士到病人床边进行一对一的专科指导,如: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导,饮食指导、糖尿病足护理指导等等。

6、 协助医生开展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工作。

二、结果

从20__年开始,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医院开展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每月1次,举行糖尿病联谊会2次,护理义诊18次,开展护理会诊近百人次,举办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行为医学与糖尿病健康教育)1次。

1、 通过定期举行健康知识讲座,使病人和家属掌握了糖尿病预防和自我护理知识,密切了病人与专科护士的关系,取得了相互间的信任,使健康指导及管理顺利开展。通过在医院开展糖尿病知识培训,使非糖尿病专科护士掌握了糖尿病有关知识,提高

了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2、 通过对病人进行护理会诊,专科护士能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具体教育和指导,如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健康相关行为指导,帮助病人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建立健康行为,提高遵医行为。

3、 通过开展义诊和普查,早期识别了糖尿病高危人群,提高了公众对糖尿病的预防意识。

4、 通过协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工作,使糖尿病病人尽快获得最佳治疗和疾病管理。

三、讨 论

1、 糖尿病与生活行为: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体力活动减少又缺少体育锻炼)是引起代谢紊乱酿成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基础[4]。其后果是营养过剩、体质酸化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患病。据世界医学研究发现:在慢性病形成的原因中,遗传因素只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这说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我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处于一个迅速的增长期,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流行的一个特点是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另一个特点就是发病提前,并发症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所导致的超重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生活不规律、吸烟酗酒、不良疾病行为等均会导致血糖控制不良,加速糖尿病进展,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预防控制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是一个提高健康知识和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艰巨过程。既然糖尿病是由于不合理生活方式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着手,也就是说要针对病因进行纠正。近年来,对糖尿病前期者采取干预措施的结果显示,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试验和药物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糖尿病的管理就是告诉病人怎样吃、怎样动才能预防糖尿病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预防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糖尿病专项管理:专科护士的主要角色分为六个方面:直接护理提供者、协作者、教育者、咨询和顾问、研究者和管理者。目前,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多个专科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专科护士,这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医疗机构、社区保健、家庭护理以及护理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已经开始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老年护理、医院感染控制、造口护理及肾脏病护理等领域开展专科护士的培训,取得一定的成效。糖尿病专科护士,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她们接受了专门的培训,在糖尿病临床护理领域中具有广博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能向病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护理及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①糖尿病专科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开展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如开展糖尿病普查、会诊、义诊形式,收集病人信息,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并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有效跟踪随访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②针对不同类型的病人,结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的健康指导、到床边进行一对一的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技术和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导,对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自我照顾能力,促进病人健康是十分及时和有效的;③对同业的护理人员提供糖尿病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指导和帮助其他学科护理人员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健康管理技巧,对扩大维护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层面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证明,糖尿病专科护士早期参与病人的健康管理,可以促进病人健康,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为了达到糖尿病健康管理的目的,需要在医院建立多学科、多层次、多系统的协作,如建立一只由糖尿病专科医生、专科护士、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眼科医生、足部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共同对病人进行管理。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__.10.12.

[2] 陈君石等.《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高层论坛》论文集.20__.

第4篇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人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换言之,健康管理的宗旨就是调动个体、群体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1]。

健康管理的过程一般分三步实施:一是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健康信息(即发现健康问题)。这一过程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信息收集的完备与准确的程度直接影响进一步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水平与效果,因此,在信息收集方面要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除个体的一般情况和体检检查结果外,还应关注其行为生活方式、家族史、疾病史、心理状况等因素。二是进行健康评估(即认识健康问题),进行疾病风险预测。三是在评估后开展健康干预。干预就是帮助个体了解自身情况,制定、实施、监督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从而改善个体生理和心理状况,最终促进社会群体健康。

众所周知,在健康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与客户接触时间最长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护士,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护士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近三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1护士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尊重他人,强化优质服务意识,自觉培养自己职业素质修养水平。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新,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考试、论文交流等途径。健康管理中心的护士还应了解医院各科新业务、新技术,以便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取得客户的信任。

1.2护士的仪表、行为和语言是体现整个医院的形像。护士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客户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客户对我们的信心。当客户来院时,护士面带微笑,热情、友好、主动地接待,使其感到亲切,消除陌生感;在接触过程中,举止稳重,态度和蔼,得体地介绍自己,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交谈时双眼注视对方,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认真倾听客户的叙说,让其感到你是真心关心他,取得客户的信任,更多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2大力宣传健康管理知识

一个人体内可能潜伏着病理性的缺陷或功能不全,但无任何表象。事实上,有许多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无感觉。譬如,高血压患者有一半是在体检时才被发现;隐性冠心病平时毫无异常,待到自我感觉有问题时常常已到晚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定期地进行健康检查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了健康公式: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气候因素+60%生活方式[2]。由此可见,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有效地预防的。由于我国健康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其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还未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大多数人还处于有症状才就诊的状态。因此,对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护士来说,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就是我们的责任。三年的健康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加强宣传,增进社会群体对健康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对于更好地在全社会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健康知识,逐渐提高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近三年来,参与我院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均增幅达到34.4%,参与人员涵盖多数职业人群。

3服务好每个环节

3.1前台接待。健康体检客户在进行体检前一般先与护士联系,进行咨询,护士根据其需要安排健康管理医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咨询并选择相应的体检项目,开始进行健康管理的程序。

3.2检前告知。在体检开始时,护士要为体检客户作好体检前的准备工作,交待体检前的注意事项,准备好体检者的各项检查申请单,并与相应检查室做好衔接工作。

3.3导检过程。随着健康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导检护士这个新的职业,这个岗位不需要护士打针、输液、发药、做生活护理等临床护理工作,而是指导(陪同)体检客户完成各项检查。在整个导检过程中,护士都要保持文明礼貌,微笑服务,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体检客户进行沟通。医院某些部门还专门为体检开了“绿色通道”,这是考虑到参加体检的这类人群并非病患,我们应充分利用“绿色通道”这一措施,为体检客户做到最好的服务,使他们享受到舒心、便捷的检查过程。

3.4健康档案的建立。护士对体检客户进行健康危险因素的调查,并进一步提高客户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指导或帮助客户填写健康危险因素调查表,督促他们提供全面的健康状况信息,护士对这些健康信息进行电脑录入、整理,并进行动态的管理。

4积极参与健康指导干预

客户在完成健康体检后,护士收集所有的客户资料,协助医师、健康管理师根据其体检的结果及提供的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计划,并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干预,从而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改善健康状态,恢复健康体质,保持健康身心,提高生命质量。护士根据医师作出的评估结果对客户提出适当的生活指导,根据体检结果定期电话提醒客户进行复检或追踪存在问题的干预情况,同时发挥综合医院优势,提供各项专科咨询及专家预约服务。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大众对护士的职业素质、道德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健康管理中心这个新兴领域,它的营运具有市场性、商业性、服务性[3]。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加强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力及职业礼仪的培训,更好的完成护士在健康管理机构中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曹连元,邸晓兰.心理健康管理概述[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10,4(5)310

第5篇

〔关键词〕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知识图谱;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41-07

个人健康信息管理(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PHIM)是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HIM通常包括为预防潜在疾病,帮助处理可能的健康危险,治疗或是照料自己和家人所进行的关于信息交互、使用、检索和存储的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都是一个终身的活动,比如需要保存哪些健康信息、预防哪些疾病、什么时候进行健康检查等。鉴于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这一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对国外PHIM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希望得出的结论能够给我国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 数据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本文于2011年12月21日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使用主题词“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816篇。将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11年,文献类型设定为期刊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和综述(review),Refined retrieval was 739 literature本文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itespaceII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 研究现状

本文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领域中的文献信息量、论文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2.1 文献信息量统计分析

发表的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表1和图1显示的是2000-2011年PHIM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其中2011年的数据只统计到12月21日,还存在一些发表但未被检索的文献,因此暂不做分析。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PHIM领域的文献量,除2006年略有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呈上升趋势。

核心作者(或高产作者)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发表了多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对作者的发表文章数量和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中的核心作者及其学术影响力。本文选取发表文章数量为4篇及以上的作者为高产作者,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作者是Kim Y.,他来自华盛顿大学,主要研究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及其在转诊管理中的作用、个人健康记录、尤其是应用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个人健康记录的使用。Soh C.B.来自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他主要研究面向远程诊断的分布式架构、应用于家庭护理的基于PDA的心电图检测器、以及应用于个人移动健康监控的基于知识的心电图分析器。Brennan P.F.来自威斯康辛大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如何更好的管理个人健康信息的对策。Kim E.也来自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他主要研究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该系统的开发、使用和评估。Blobel B.来自德国的雷根斯堡大学,他主要从事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和机遇网络的电子健康记录中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研究。Horan T.A.来自美国的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他主要从隐私和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并提出将云计算应用于PHIM,此外,他还特别研究了残疾人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问题。Kim E.H.和Lober W.B.都来自于华盛顿大学,他们与Kim Y.多次合作撰写论文,研究重点也相似。Lavanya J.也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他与Soh C.B.多次合作撰写论文,他们的研究领域类似。Siek K.A.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他主要从药物治疗与管理的角度研究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

2.3 主要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本文统计了在7篇以上的机构,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上来看,华盛顿大学以24篇的数量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多伦多大学。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

从地区来看,美国(6所)占了发文机构总量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在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加拿大(4所)的发文数量也相当大,位于第二。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较多的高产机构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说明北美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在这11所高产机构中,有10所都是高校,另外一所是美国的布莱根妇女医院,这表明目前为止,高等院校仍是PHIM研究的主要场所。

3 研究热点及前沿

本章利用citespaceII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学科领域和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3.1 研究学科领域分析

从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关于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研究学科共涉及94个小类,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涉及的学科有计算机科学、医学信息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以及各类医学。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健康管理;学生体检服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49-01

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要求不断提升,而高校医院长期承担着广大高校学生的健康管理任务,健康体检是高校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健康管理先进模式应用在高校学生体检服务中,促进体检内涵和外延升级,这是高校医院需要关注、践行的课题。

1 健康管理及其实施步骤

1.1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为一种服务,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1.2 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1.2.1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库

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及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情况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

1.2.2 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 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2.3 健康干预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周而始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计划和干预措施。只有周而始、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2 学生体检在高校健康管理全程中的重要位置

2.1 践行高校学生体检服务升级

以往我们的学生健康体检后的统计分析只局限在疾病发病率的排序及筛查受限学生上;防治措施一般局限于科普知识宣传及查出疾病的治疗及休退学上。这种服务是一次性的、非连续性的,缺乏全面的评估,缺乏检后积极主动的干预等后续服务,实质上不能达到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的真实目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求,只有将健康体检贯穿健康管理全过程中,才是全程负责的体检方案,才能使高校大学生体检事业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体检升级,才能达到践行大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管理目标要求 ,更好的给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2 构建大学生体检健康管理平台

2.2.1 大学生健康管理是指高校医疗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基础健康体检,分析体检结果,评估健康状况,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学生康复治疗、预防保健、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重点干预的全过程。高校学生健康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搭建一个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门、高校健康体检中心、高校医院预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管理平台,建立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指导服务、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服务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1]。

2.2.2 全程管理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在进行学生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检查、评价,轻针对性的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的“体检――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体检――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健康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健康管理日常工作目标相结合,改进工作,落实措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2.3 新模式下大学生健康体检的3个环节

2.3.1严抓体检质量,科学设置体检项目,提升服务效率

大学生入学体检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体检标准要求及本校学生身体状况,结合体检中心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为大学生制定体检套餐服务,这一步应该做到科学制定体检项目,体检有规范流程化管理,做到优质高效,并有真对性体检服务。另外,在体检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发现异常情况选择合适的复检体检项目,选择好体检项目后再结合学生自身病情及时间、合理安排体检的复检时间,做到从时间安排上确保体检的质量。

2.3.2健康体检后评估客观全面

在完成了体检及信息的收集后,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健康状况的平判,疾病风险的预测,为下一步健康干预做准备,这一环节应做到客观全面,不夸大,不遗漏。这要求体检科室的医生及体检科室主检医师符合国家体检科室规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高度负责,做好受检者生活方式,病史,健康危险因素,心理状况等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评估不是单纯的体检数据的罗列,一定是建立在每位大学生健康信息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结论。

2.3.3制定体检后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健康干预措施,即健康干预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大学生体检后的健康实际情况,制定健康干预的基本内容,着眼点应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的需求,健康教育的开展,特殊疾病治疗及管理等方面计划。首先通过发放健康管理资料、开设健康管理选修课、多种形式健康知识讲座、师生健康座谈会等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其次还可以通过发展健康社团,如:卫生保健协会。也可通过校内网页宣传强化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健康干预是大学生健康管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3]

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保健医疗机构工作规程》赋予高校医院的重要任务,健康管理是高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健康管理应用到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服务中,不但将赋予体检更丰富,更规范的内涵,使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的效果出现质的飞跃。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以健康体检为载体,实现全面健康管理为目的的全新服务,是高校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带动高校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切实为高校教学科研正常开展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医院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宗喜,蔡晓波.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102-106.业 http

第7篇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管理; 自我管理模式; 全程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003-03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由于糖尿病病程长、易反复、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并且其防治又与患者自身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健康行为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3]。为有效的防治糖尿病,积极寻求低成本高效益的防治手段,我国于1997年开始探索糖尿病防治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目前的专科医疗体系下,单一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不能满足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需求。近年来,糖尿病的防治重点已从专科医院转向社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持续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有利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4-6],但社区中尚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心理行为治疗,即患者本身可以在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实质是对患者的健康教育[7]。笔者所在卫生院通过自我管理结合全程管理的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评估、随访管理,评估干预后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各项观察指标,探索社区糖尿病防治新模式及其效果,以实现控制糖尿病的目标,现将开展1年来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患者来源于笔者所在卫生院辖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入户调查,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入档标准:已诊断为糖尿病的社区居民,自愿参加管理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按统一的标准入组。排除标准:流动性大、不能定期随访的患者;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利用健康档案编号随机抽取202例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与全程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本研究从2011年1月开始实施,于2012年1月结束。在1年的干预过程中,因搬迁中途退出2例,完成全程干预者200例。其中男75例(37.5%),女125例(62.5%);年龄≥60岁者168例,年龄40~59岁者29例,年龄≤40岁者3例;病程在10年以上者102例,1~10年者98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149例,初中及小学者5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对参与本研究的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专业培训,规范调查方法。于干预前、后召开患者会议,村委会负责组织协调,医生护士到场,说明本次调查目的、意义,以一对一的形式逐条解释填写调查表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对符合要求的未能到会者,组织调查员入户调查。

1.2.2 观察指标 对全部入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测量干预前后血压、体重等,计算体质指数(BMI,kg/m2)。详细记录患者饮食结构、运动频率、用药情况;检测血糖、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在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中备案。

1.2.3 干预方法 本着自愿的原则,由患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管理合同。对签订合同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据每一位研究对象的预防知识、行为问卷的调查结果及相关的高危因素情况,分别制定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每月采取定期的知识宣教,提供自我管理手册和健康处方等宣传资料,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行为指导及激励措施,指导患者填写自我管理手册。(1)知识宣教,采取系统讲解与个体化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游戏、知识竞赛、发放健康资料(如挂图、糖尿病知识小册子)等教育方法,宣传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2)个体化行为指导,安排每月1次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详细评估患者过去1个月的生活方式、身体指标等情况,指导患者的饮食、运动以及血糖控制等,从而使患者形成科学的饮食结构、规律运动、良好健康的心态;(3)示范表演,如血糖仪的使用步骤及方法等;(4)制定短期目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目标,对达到目标的患者给予一定奖励,如颁发奖状、发放礼品等。干预1年后收集数据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由专人录入数据,经过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经自我管理结合全程管理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经自我管理结合全程管理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 h血糖等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国医护人员开始重视糖尿病的社区管理,但多数研究重点围绕门诊- 住院-出院后全程的全程管理模式[2],却忽略了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时间在家,控制血糖时缺乏专业的指导这一突出问题。

全程管理模式可分为入院前、入院和出院后3个医疗服务阶段,旨在改善卫生机构分散状态,在达到较好成本效率的前提下,以动态、持续的方式向慢性患者群提供各种医疗卫生服务,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过程[8]。全程管理模式通过对糖尿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遵守自我管理计划,努力克服自身惰性,灌输成本效率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如健康教育者、社区医师及社区护士等力量,详细评估病情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危险。全程管理的实质虽是为了实现患者更好的自我管理,但更多的是强调医护人员的努力,而忽略了患者本身的积极主动性。

自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过程更侧重于患者的主动参与,使患者在理解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及一些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9]。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目标及行动计划,并及时反馈完成情况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参与者共同受益[10]。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患者停止自我管理后一段时间进行随访时,发现患者的一些生化指标出现反弹,表明自我管理的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11]。

在本研究中,将自我管理结合全程管理模式引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1)针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活动,如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如饮食管理、合理用药、规律锻炼、自我监测血糖、足部自我护理、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配合医生进行随访等;(3)糖尿病患者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和态度。通过1年的实施与干预;笔者发现在血糖水平得到控制的同时,可以降低血压、血脂、等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大大降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现阶段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水平低下,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低、生存质量低。自我管理模式是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发挥患者最大的自我管理潜能,即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6],使患者主动参与护理、治疗,增加保健意识,控制血糖,调整生活方式,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卫生力量薄弱,在今后的社区糖尿病防制工作中,应结合全程管理模式,加大患者自身的参与力度,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健康教育,提高人口整体健康水平。因此结合全程管理模式和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特点,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订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6-01-01].http://stas.tov.cm.

[3] Li N,Yang X F,Deng Y,et al.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Zhonghua Yan Ke Za Zhi,2013,49(6):500-506.

[4] Kenny C J,Pierce M,Mc Gerty S.A survey of diabetes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in Northern Ireland[J].Ulster Med J,2002,71(1):10-16.

[5]杨惠勤,付东渡,莫东梅.上海浦东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7):17-20.

[6]龚芳秀.评估心理护理对社区就诊患者的影响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80-83.

[7]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4):93-95.

[8] Gabbay R A,Lendel I,Saleem T M,et al.Nurse case management improves blood pressure,emotional distress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 screening[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1(1):28-35.

[9]檀平,董建群.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4):435-439.

[10] Stuckey H L,Dellasega C,Graber N J,et al.Diabetes nurse case management and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or change(DYNAMIC):Studydesign and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in thechroniccare model for type 2 diabetes[J].Contemp Clin Trials,2009,30(4):366-374.

第8篇

一、情绪管理

1.情绪管理的含义

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并能以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体验。而对情绪的管理是指个体驾驭情绪的能力。国内外学者关于情绪管理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类,适应性管理。即能够用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巧妙地对一系列情绪变化做出反应,并且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延迟反应。第二类,功效性管理。情绪管理是一种以服务于个人为目的、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活动。第三类,特征性地界定情绪管理。即个人能够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定情况下的环境。而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管理也做出了相关界定。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而言,情绪管理包括客体和对象(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理解他人情绪),过程方法(能察觉和控制他人的情绪)和生理反应(通过生理变化转换情绪)。

2.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

对教师的情绪管理可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进行研究。从主体来看,分为教师的情绪自我管理和情绪他人管理。在教师情绪管理的客体方面,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对课堂气氛的管理。其中,教师自身如何在课堂中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使学生能够达成教师预定的情绪要求是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思想品德课中的情绪管理

1.情绪管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后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学生学会认知、发展、创造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是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人格,以问题为课堂教学纽带的教育。在这样的课程标准下,就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发展学生心智的活泼的生动的课堂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要构建活泼、生动的新型课堂,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对课堂的情绪管理能力。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绪管理分类

根据情绪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学生情绪管理和课堂情绪管理。学生情绪管理是指学生能够对自己情绪有着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区分的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的反应能力。处于现阶段的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对事物或自身错误的认知而引起的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3.教师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

(1)加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一个教师对于一节课堂就好比指挥棒对于一个乐队的作用。他并不起主导作用,但却起着主引者的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要能够轻松地掌控课堂,首先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只有当主引者能顺利自然的管理自身的情绪,才能调动乐队成员也就是学生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的课堂积累来逐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掌握情绪管理的时间点。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情绪管理的时间点。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一课,在课堂的前半段进行知识点讲述,而当教师感知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知识点时,就可以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升到公民与国家的高度,通过播放中国人民在革命及建设的过程中的奉献与付出的图片,一面o之以教师个人的讲解,在学生神情贯注的看与听中,很好地进行了一次情绪管理,达到了情绪升华的目标。

(3)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情绪管理。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教师都应该和学生形成积极的交往和互动,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生学”到“让学生会学”,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想象和思维习惯,所有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发展。

(4)善于对学生情绪进行归因。情绪归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并根据学生情绪产生的原因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情绪管理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如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低沉、焦躁的情绪,那教师就必须考虑是课堂知识点呈现枯燥,还是学生自身原因出现的消极情绪。并据此进行调整。若是学生自身原因出现的情绪低沉,可以在课后进行沟通与交流。若是由于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枯燥导致的情绪出现无聊、低落,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思考,在课堂讲授中更注重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员工健康;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54-02

当今世界,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健康素质逐渐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因素。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员工的在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却对员工健康关注甚少。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全球金融危机,员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这就导致了员工的亚健康、满意度不高以及情绪低落等一系列问题,对企业和员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已日显重要,开展健康投资与管理,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形成可持续性的人力资本,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企业应当足够重视员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其整体的健康资本进行适度投资。

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1.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除了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外,还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其为亚健康状态。据研究,中国人口中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几乎每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都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病和心理疾患。同时WHO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会学意义上的健康状况=函数(15%的遗传+17%的环境+8%的医疗保健+60%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里的健康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保健预防的途径获得,而不是依靠医疗科技的进步来避免或减少。

在美国,“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诞生已有20年之久,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了员工健康促进与管理项目,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从社会、生理、心理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企业员工健康,通过定量预测患病风险,关爱员工健康,减少因生病缺勤等问题而影响工作进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1.2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表明,员工健康状况不佳会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反之实施员工健康管理所带来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健康管理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健康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工具,直接服务于“选―用―育―留”的每一个环节,与薪资福利结构、绩效考核等息息相关。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将健康管理服务应用于企业员工的选、用、育、留环节能保护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保证企业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企业健康管理能降低企业总医疗保健费用。国外有调查显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这说明实施了健康管理的企业,其员工的患病率、住院率明显降低,绝大部分的疾病风险都以各种方式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万一患病,也会因为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而很快得到痊愈,从而降低企业的医疗支出。

第三,企业健康管理能大大减少员工因患病或健康事假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企业员工通过健康管理,不仅减少了自身患病的概率,其积极影响也降低其家人的患病可能性。这样企业健康管理既减少了员工的病假工时,又减少了其为照顾家人的健康事假工时,从而减少给企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第四,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吸引优秀员工的福利项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在健康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的时代,企业的这项福利措施无疑会吸引许多既渴求事业成功也重视自身健康的优秀人才。

第五,企业健康管理能显著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研究表明做健康管理的企业,员工人均年产出总值提高了50%以上。这是因为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更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更富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自然就会为企业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的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从而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2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现状

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与发展不到10年,目前,我国员工的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很多企业对于员工健康的关注也还远远不够。

首先,传统健康管理被动低效,以往体检资料缺少统一的系统、规范的管理。由此企业管理部门难以对每次体检的结果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以形成系统、持续、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务之急。

其次,企业普遍存在对健康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传统思想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总是忽略存在于健康和生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们对健康的提前预防重视不够。

最后,许多企业认为体检等于健康管理。许多企业也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但片面的认为体检及其结果的记录与统计就是健康管理。其实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体检之前的准备及体检后的分析、评估、预防以及健康计划、维护、促进才是健康管理的关键。

2.2 影响员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2.2.1 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①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的变换,流行疾病的影响等。此外,天灾人祸、疾病衰老、死亡等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引起个体强烈的挫折感。②社会竞争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工作进度、工作保障以及顾客或委托人的数量和性质等因素增加了员工的工作压力。

2.2.2 企业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①办公环境;②文化因素。如企业的文化是否给员工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文化是否缺少对内部员工的关注等;③工作本身。如工作缺乏可控性会给员工带来紧张感,工作内容枯燥等;④企业重大事件的影响。如规模扩大、制度变革、裁员、行业不景气等重大事件;⑤其他原因。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

2.2.3 个人因素

①个人生活习惯。比如:缺乏锻炼,饮食习惯不好,抽烟喝酒等;②个人心理问题。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紧张、烦躁等;③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家庭关系不和等。

3 改善员工健康管理的途径

3.1 打破传统健康管理模式,领导重视是关键

把无形的也是珍贵的健康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做到防治结合。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引起领导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足够认识,让领导充分了解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积极作用并对其保持高度认同,积极推动员工健康管理的发展,保障其实施,从领导做起,自上而下保持高度统一。

3.2 加强宣传科学生活知识与常识,树立正确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应一面多角度地关心员工健康,进行健康教育与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如对于脑力劳动者,每天上午10∶00要求员工做广播体操,可以缓解压力、舒缓心情;下午3∶30要求员工跟着广播做眼保健操,缓解用眼疲劳。另一面企业应努力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物理环境。通过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再设计,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条件。如依据人类工效学理论,从人体舒适度出发,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温度、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同时,制订职业安全健康计划。推行职业安全健康计划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类职业病。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

3.3 增强员工的健康意识,营造员工健康心理环境,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的“身体”指的就是健康,谈到健康,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健康意识,有了健康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企业应努力创造令人鼓舞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工作氛围和劳动关系;再次,在金融危机情境下,员工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决定了必须制订有效的心理健康计划,大致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帮助、双向沟通、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等。

3.4 建立员工健康管理体系,关键是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在企业健康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模式,保障员工健康,员工健康体系由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构成。其实施步骤为:第一,安排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参加定期的全面体检,重点复查易引发“过劳死”的疾病,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员工个人和家族病史进行调查,建立员工健康档案系统;第二,以企业健康档案为基础,进行健康分析评估,将员工按健康类别进行分类,建立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第三,根据企业健康数据分析,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环境和饮食等问题;第四,建立员工健康帮助系统。与相关健康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健康资讯支持和就医指导服务;第五,在企业内建立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分类,设定健康事故标准,由第三方机构或企业决策层对健康事故进行预防及应急管理,确保企业健康管理的落实与实施。在这一整体中作为细胞的个体健康状况是基础,应该切实建立起健康信息管理,努力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并设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序、有效地运行。

3.5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多数成员沟通遵循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对员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企业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凡,这不仅更能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且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及归属感,使员工能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4 结 论

本文由此得出结论,身心健康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有效地实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与双赢。同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施健康管理之前必须一方面要考虑健康管理的收益和成本比较,合理地判断其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多方合作,应积极引入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员工的参与合作,共同推进员工健康管理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兴琼,陈维政.员工健康与组织健康关系探讨[J].商业研究,2008(10):80-82.

[2] 赵洋,蔡璐璐.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健康管理[J].经济论坛,2009(11):94-95.

[3] 何勤,王萌.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体系建立研究――从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1):311-312.

[4]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10篇

对健康实行全面管理,就能够丰富生命的色彩,就能够提高生命的质量,就能够延伸生命的长度,就能够提升生命的价值。

身体健康和寿命长短的因素主要来自于4个方面。

1.遗传基因,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遗传基因是决定人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内部和基础条件。不懂得健康管理知识和不能够主动对自己实行健康管理的人,一般都无法达到自身基因所赋予的、应该达到的健康水平和寿命长度,因而大大浪费自身维持健康和获得长寿的潜力。普通人至少浪费了自己基因允许的一半以上的人生寿命和健康程度。

2.生存环境,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外在因素。

生存环境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外部条件。但是,为了获得健康和长寿,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趋利避害,应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有意识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事实上,通过有目的的健康管理行为,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可以有效避免来自于环境的不利因素,可以有意识地抵消来自于环境的各种伤害。

3.行为方式,是影响人健康的主观可控因素。

行为方式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调节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的调节、心态的调节、运动的调节和休息的调节,也就是人能够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对健康和寿命有益的行为和对健康和寿命不利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获得理想的健康状况和理想的人生寿命。这就是全面健康管理的价值之所在。全面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就是上面提到的影响人健康的4大行为要素。

4.饮食习惯,是一个人长期以来哪些食物吃得多,哪些食物吃得少。

这一点是决定人的身体获得了什么样的赖以生存的物质供给,给身体的每一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提供了什么样的营养素。这一因素是可以由人自行选择的、也是对健康和寿命影响最深远的关键因素。

饮食习惯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内部物质条件。人们不同的饮食爱好、不同的饮食内容,会给身体输送和供给不同的物质和功能。这些物质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人身体内部每一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质量,即健康程度和寿命长短。饮食习惯是完全可以主观控制的,是可以有意识的改变和培养的,因此管理好饮食习惯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

第11篇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探讨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以及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因此,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目前,糖尿病没有根治的办法,一旦确诊就将伴随终生治疗。调控患者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和稳定病情,就成为当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治疗费用迅猛增长,糖尿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我管理模式作为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其相关理论研究逐渐成为时下研究热点。现就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自我管理最初源于心理行为治疗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中期Thomas首次将自我管理方法应用于哮喘患者[2],自此自我管理推广应用于肥胖症、关节炎、抑郁症、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患者的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管理模式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形式。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指个人能够长期有效的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即:按医嘱坚持吃药,遵从饮食和锻炼的生活规则,自我监测血糖,以及应对困难和生活不利的能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疾病或行为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掌握五项核心技能:解决问题、制定决策、获取和利用资源、与卫生服务提供者建立伙伴关系及行动执行力[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社会生态模式,其目的就是控制血糖,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病情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方式是当前糖尿病行为干预的最佳模式之一[4]。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改善血糖控制水平[5],明显激活患者,改善患者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6]。国内亦有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其生存质量呈正相关[7]。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对糖尿病自我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多,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绝大多数对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处于中低水平[8],通过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量化表所设计的6个维度,26个条目,以Likert5级计分所做的调查显示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药物管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足部护理、高低血糖处理、血糖监测[9]。通过对我国六省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调查表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规范化监测率低,血糖监测依从性不高[10]。自我管理现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血糖监测较差[11]。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不容乐观,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12-13],在自我病情监测方面,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能长期坚持监测血糖的比率较低[14-15]。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国内部分患者,往往注重于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外,容易忽略日常生活的管理,比如体质量超标、吸烟喝酒及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少花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等[16-18]。总体而言,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

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很多:如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遵医嘱用药、自我效能、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工作状态、医疗保险、年收入以及支出方式等[19-20]。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①社会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②相关疾病和治疗机制知识:如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遵医用药等;③心理及观念:如心理状态、健康理念、人生观等;④自我效能:如推断力、判断力等,一些研究数据表明: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水平呈正相关[21-22];⑤社会支持系统:如社会医疗保险、家庭或朋友、社会及各种组织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越好,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越好[11,23]。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从不同层面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

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我国应用推广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在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重视。

4.1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障碍:包括内疚、歉意,焦虑、恐惧,悲观、自暴自弃、失望、绝望,猜疑,松懈及负性情绪等心理[24]。有研究表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第一年内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25]。在糖尿病与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抑郁症在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26];新诊断2型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7.8%[27]。在糖尿病临床治疗管理当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病情的稳定,却忽略了自我管理执行者——患者的心理健康而疏于重视患者心态,其结果是自我管理执行不力,血糖失控,病情加重,并发症加速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决定着自我管理的成功与否。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应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实施的前提来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4.2家庭成员应对问题: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管理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完成的三个方面的任务:疾病或行为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涉及患者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在面对糖尿病患者时,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化,除了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关怀外,还要加强对患者自我管理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会使患者在进行自我管理任务时,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参与式健康管理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控制代谢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8],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29-34]。目前,我国不少家庭往往是一旦家人确诊患有糖尿病,其家庭成员是手足失措,不知如何面对,有的甚至还表现出悲观失望、绝望等负性情绪,这样不仅于患者无益,而且还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更谈不上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了。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的相关健康知识教育,让家庭成员充当起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有力督促者和支持者是十分必要的。

5展望

第12篇

论文摘要: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上世纪后期出现的管理学的创新概念,都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它们在管理理念上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特征上两者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内容上两者密切相关,两种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补充和促进。从两者的“知识链”和“自我管理要素链”的联系看,两种管理模式又构成了密切相联的管理循环链。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纪末成型的“知识管理”成为继“泰勒制”之后管理学“第”的重要内容。

一、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于自我管理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认为,自我管理,亦称自我控制,可被定义为:“当相关的直接外部约束不存在时,一个人所进行的自我控制,这时他所采取的行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为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自我(ego)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自我(self)作为管理行为的客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与自我反馈;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过程,它涉及到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体现为一种能力,它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学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纪末成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晰和公认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是,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从过程论、信息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第一,知识管理是一种过程,即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是将组织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第二,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管理是对数据间关系的理解,它通过信息管理和组织学习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准,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的以信息为依据去行动。第三,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即对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上。

总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利用和共享知识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叮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指时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性比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个环节。例如,个人的自我完善可成为自我管理的一个目的,同时自我完善又是一个过程,而认清自己又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体性。从管理的主体看,自己是自我认识的主体,是自己的管理者,是开发自我宝藏的“厂长和经理”,你想成为工程师和企业家吗?你想成为教授和科学家吗?那么你就是这些“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老板。

第三,客体性。从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为认识和管理的对象,即以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如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动机等)、时问、情绪、行为、身体、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这是集中体现自我管理本质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质,尤其是以自我认知(意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等)、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等学识和心理品质去管理自我;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SWOT分析、目标管理和反馈分析等技术与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动责任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类个体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婵自己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来起促进作用。

第六,自我反馈和调节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去获取有关自身实践活动及各项自我管理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身实践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个体对内身实践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结果及所得到的信息会卣接影响到下一步实践活动及行为的调节。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调节性使个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自身下一步的实践活动采取修正、变革、调整等措施的控制。调节性是个体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七,迁移性。迁移性足指从某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个体对不同实践活动所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巾的自我监控都具有广泛迁移的潜在可能性,即呵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情境中,也可应用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环反馈性,它随时可以根据实践性质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实践情境,从而表现出广泛的迁移性。

(二)知识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5、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

在管理的目标上,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增值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的;在管理的主体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为主体,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辅,知识管理是以组织的管理为主,个人的管理为辅,但是,两者都是以员工个人的素质提升和提高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在管理的对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合理组合为对象,而知识管理则以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及其动态结合为对象;在管理的内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运用和创造)以及知识人员对于知识的作用过程(即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在管理的重点上,自我管理是以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恰当结合及可实践性要素的管理方法与实施为重点,而知识管理则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相互转化过程为重点。从管理的过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为管理过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识管理则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问转化的四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阶段)。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快速更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前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长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进行人生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时刻保持心思的警觉,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及时清理过时的知识,同时坚决拒绝其它不太相关的知识的诱惑。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内容在某些方面的扩展,如自我管理式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优势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促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此类员工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知识员工不再像传统企业员工那样为了生计而去劳动赚钱,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已经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能否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知识犁员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知识管理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果又促进了员工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成长的空间、工作的自、业务成就感以及作为个人努力回报的金钱,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工作的内在报酬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足自我激励,因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激励。企业应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一开始就能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而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员工时刻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个明确的定位,以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励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3、从“知识链”到“自我管理要素链”。

当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时,就使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体系自然升华为“自我管理要素链”。

“自我管理要素体系”是我们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析法而试图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由13项自我管理要素组成,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见图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是心理行为要素,它们与价值观同属于隐性要素;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八项要素属于显性要素。在显性要素中,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属于“目标轨迹”要素;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三项要素是“自我优化”要素;创新和人际交往足“环境优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实现成功的“实体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是通过13项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成功的历程。

“知识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个价值链活动流通过程中组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4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这4个阶段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的独特性和长久性,它们也是一个组织得以成功创新和变革的4大因素。

系统的知识链模型由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于1998年提出的(见图1下半部分)。该知识链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两部分组成;主要活动功能(或基本过程)又由5个阶段组成,即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等;辅助活动功能(或支持资源)由4个层次组成,即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等,构成了知识链的5阶段4层次结构。该知识链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这种“产出”,即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和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也正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