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时间:2023-08-07 17: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知识产权;信息化

一、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面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广大中小工业企业来说,企业的四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硬件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与管理成效是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识别、获取、运用与保护,应当从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有效利用率上着手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而其中企业信息资源的识别、获取渠道、沟通方式、运用与保护成效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知识产权信息识别、获取、运用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最有效的支撑点,抓住该支撑点就可以直接促进企业工业化可持续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信息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识产权信息识别和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将成为浮云。我们知道,我国传统制造业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主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和生产重复性为主导的计划经济市场,虽然也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但因为信息不对称或信息闭塞,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根本无法形成信息共享和有效的竞争机制,只能是人际关系决定生存。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计算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参与了市场竞争,企业的产、供、销信息的竞争可谓达到了白日化阶段,企业信息的识别和获取成为了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尤其是能第一时间得到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等企业的外部信息也就基本把握了企业市场命脉和走势,接下来结合企业自身因素信息加以调和,其创新目标的确立、创新活动实施与运行都将事半功倍。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以上提及的诸多企业外部信息中,制造业最离不开的主要的知识产权信息渠道和获取是企业信息识别中最有力最有效的基础信息,这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外部信息。如果企业不能在自身行业领域内准确获取工业化必须掌握的知识产权信息,那企业也就不能识别或确定自身企业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企业工业化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知识产权信息化是企业培育新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根据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或目标),怎样利用信息化来培育企业的新型能力呢?我们研究的答案是,从技术创新的层面上来说,充分利用企业工业化产品知识产权信息,加大企业研发创新的强度和力度,建立两化融合的PDCA推进制度,确保行业内创新周期同步领先竞争优势。我们知道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可持续改进的严格管理基础之上的,如果信息化是为工业化起到支撑作用的话,那么企业工业化能力就是企业新型竞争能力的体现。换言之,无形资产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有形资产,才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终极目标。同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信息,如:各类知识产权的数据、文献、法规、政策等信息资料;知识产权相关的协议、合同等;知识产权产生、申请、注册、登记的原始文档及过程记录;知识产权审查、评估、分析与预测研究等报告;企业专利数据库;企业认定的有关商业秘密;知识产权诉讼的法律文件;知识产权公文、图书、情报等资料;经营和收购、并购的知识产权信息;考核、奖励、惩处等知识产权工作历史文档等,通过目标明确的有效研发途径来不断地创新工业化制造水平和提升产品的品质,这一定是可持续良性循环。

四、只有有效地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动力

没有知识产权信息保护的创新是慈善事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其利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体系建设一定会挖掘出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创新动力,企业创新的成果通常会体现在其制造销售的产品或制造系统的无形资产上。我们真切地希望企业在获取其创新成果的同时,务必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及维权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企业可持续获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只有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的融合才能使得企业占有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也是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可持续改进的最基本要素,假如企业不能在两化融合的体系中对创新成果加以保护和有效运用,将成为给他人做嫁衣,事与愿违。

五、结束语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

(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种子产业 政策 比较研究 种业政策 国际化

一 引言

种子产业作为一个为农业生产提供最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其开发和利用水平是衡量一国种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种业的发展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种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于201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进一步将种子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实践证明,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因此,为了刺激国内种业发展,打破跨国企业的垄断格局,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纷纷出台种子产业优惠政策。本文涉及的种业政策不仅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还包含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支持政策。世界上的种子巨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此相应,这些国家的种子产业政策及理论研究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本文选取美国、荷兰两国的种业政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与我国种业政策进行比较,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种业发展提出建议。

二 中国、美国、荷兰三国种子产业现状及政策

1.中国种子产业的现状及政策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来,中国种业迎来了开放化经营、自由化竞争的局面。据统计,经农业部门批准并注册的种子企业从2000年的2300多家已发展到2008年的8700多家。其中玉米种子公司就有2000多家,股份制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种子市场的主力军。此外,我国的种子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商业价值从2000年250亿元扩展到2008年的350亿元,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

然而,我国种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因此,为规范种子产业的发展,完善市场管理制度,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种业政策,主要形式有法律法规、相关意见和通知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等。根据最新的《意见》、《办法》内容,目前我国种业政策的支持重点主要在于开展新一轮的种子工程,鼓励更多的科技资源流向企业,完善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提高了企业进入种子行业的门槛,以建设具有科研创新实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此外,国家还通过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种子产业的资金投入等措施加大对种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我国的种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种子行业的发展速度。

2.美国种子产业的现状及政策

美国是世界种子产业的第一大市场。现阶段,美国种子产业具有现代化水平高,实施规模化、专业化管理的特点,拥有著名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生产带。截至2011 年,美国种子商贸市值达120 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商贸市值的32.34%。近十余年来,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快速发展,科研经费的投入迅速增加,种子基因专利技术费占种子市值的30%~60%,转基因等专利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种业市场的发展。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完善管理体系两大手段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在立法方面,1939,美国年国会通过了第一部联邦种子法,该法主要针对农作物种子进口、种子商业活动等内容作出规定,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通过严格的种子标签管理来实现品种和质量监管。同时,各州结合本州实际颁布了州种子法,加强对本州事务的管理力度。在管理体系方面,美国种子管理体系分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两类。政府管理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国家农业部和各州农业部门均设有种子管理机构,分别代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职责。此外,美国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通过《作物品种保护法》、《专利法》两大法律保护品种知识产权,使科研育种市场化日趋成熟。另外,种子产业贸易自由化和加大种质资源研究的投入也是美国种子产业政策的重点所在。

3.荷兰种子产业的现状及政策

荷兰是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出口国,其出口额占全球植物种子种苗出口总额的25%,占欧洲出口总额的47%,并且其蔬菜种子出口额也位居世界之首。种子公司综合实力雄厚,据统计,荷兰目前大约有350家种子公司,在全球十强蔬菜种子公司中有3家源自荷兰,有4家将重要的分公司设在荷兰。荷兰企业十分重视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开发,企业研发的平均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4%,高比例研发投入使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荷兰的种子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植物品种培育,加强品种权保护。据荷兰种植协会统计,1995~2007年,荷兰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量超过10000件,稳居欧盟第一位。此外,政府支持农业合作组织联合推出新品种,农户可以自愿参与新品种的开发。二是规范市场管理体制,加大质量监管力度。荷兰的种子质量认证体系由农业部依据欧盟标准制定,是种子生产和检验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并在农业部设有“农业警察”,严厉打击违规的行为。三是支持种植协会发展,发挥其纽带作用。荷兰种植协会是荷兰植物种子种苗行业的一个分组织,其拥有450个成员单位,以授权半官方性质负责种子市场的管理,在政府及国内外相关团体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三 中国、美国、荷兰三国种子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1.中美荷三国产业政策中主导力量的差别

经过长期发展,美国和荷兰两国的种子产业已相对比较成熟。当下,美国和荷兰两国的种子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普遍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监管原则,以“看不见的手”有效地主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并形成了从种子选育研发、繁殖,到市场化推广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我国虽然在《种子法》颁布之后基本完成了种子商业化的改革,但一些种子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只是在形式上实行分设,并没有真正做到政企分离和企业治理结构法人化,计划经济的色彩仍比较浓重。因此,在种子产业主导力量上,我国种子产业的“政府主导”与美国、荷兰的“市场主导”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中美荷三国产业政策中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差异大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体现。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将鼓励企业开发产业新技术、培育新品种,进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美国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实行强制性保护,种子企业和研发单位申请保护后品种权人便拥有品种的所有权、繁殖权和经营权。荷兰也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每年新植物品种申请保护数量超过10000件,稳居欧盟第一位,也是在我国申请新品种权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较晚,加上长期以来体制和意识的影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并不健全,新品种、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远不及美国、荷兰两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种子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中美荷三国的产业政策中监管体制存在差异

美国和荷兰经过长期摸索,已形成一套适合本国的种子市场监管体制。美国种业市场监管从国家与州两方面入手,在国家、州政府的农业部分别设有种子管理机构、种子监测中心,及种子认证中心等,以点面结合的模式充分保证了产业的规范化,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荷兰的农业部设置“农业警察”,负责查处违反农业法律的行为,同时充分发挥种子检验协会的协调枢纽作用,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而我国种子管理体系基本还是按照国家、省、地、县四级种子管理体系,国家和省设有独立的种子管理机构,而地和县的种子管理机构设置因各地而异,常出现地方级的监管规范与国家的监管规范相矛盾的情况。此外,一些地方政企关系藕断丝连状况严重,使得有关部门无法有效监控企业,导致监管出现的脱节,使管理体系变得十分混乱。

4.中美荷三国在种业税收优惠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同

近年来,由于我国逐渐将种子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性战略产业,因此政府加大了对种业的财政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对种子企业的税收给予极大优惠。政府出台相关免税政策中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种子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债务重组收益等给予税收优惠。税收的优惠政策能为种子企业的研究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而促进种业全面、高速发展。美国和荷兰政府在政策上更多的是通过完善行业的整体发展体制和加大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来支持种子产业的发展,对于税收优惠政策这方面的规定相对较少。

四 美国、荷兰种子产业政策对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1.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规范种子监管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健全市场监管机制的基础。目前我国种子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法规建设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尚不完善,主要存在覆盖范围不全面、地方法规与中央政策相矛盾等弊端,导致种子市场管理混乱,监管机制缺失、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种业创新性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规体系、提高市场管理技术、健全监管执行体制,鼓励企业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企业存在的恶性竞争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为我国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2.改革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种子产业结构

企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总体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主要从事种子的生产和销售,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为了改善企业发展格局,我国应加快种子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主要方法:一是采用兼并、重组和融合等市场手段,实现企业市场转型,建立综合实力强的大型种子企业;二是重点培育一批国内种子企业,发展具有区域或专业特色的企业,打造为综合性龙头企业;三是通过购买国外中小型优质的种子公司及其技术许可证,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此外,在内部建设上,种子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离、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按实际需求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

3.健全研发创新机制,提高品种竞争力

提高科研育种能力是实现品种创新的源泉,是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种子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都十分注重对科技研发项目的投入,而我国的种子企业主要从事理论育种而非应用育种,其科研水平较低,存在农业科研设施较差,科研人员数量少、科研经费紧缺等问题。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应当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增强产业软实力:一要改进原有的行政拨款制度,使经济与科技相结合;二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三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此外,要加强校企合作,发挥高校学术研究优势,实现种子技术创新的关键性突破。

4.推动种子企业国际化建设,调动种子协会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主体大、规模小的特点,始终缺乏类似于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的大型跨国种子企业,导致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上缺少话语权。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但反从政策上来限制跨国企业的进入是不够的,应从本质上支持国内种子企业的国际化建设,为种子企业扩展融资渠道,给予进出口贸易政策优惠等,实现我国种业“走出去”战略,打造具有科研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的“三优”企业。于此同时,充分发挥种子协会在种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可以借鉴学习美国和荷兰种子协会运作模式,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种子协会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促进种子产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J].中国种业,2012(2)

[2]辛景树.关于我国种子产业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种业,2005(3)

[3]杨治斌.中、美种子产业的若干比较与思考[J].北京农业,2007(1)

[4]马淑萍.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J].种业前瞻,2009(5)

[5]廖琴、毛从亚.荷兰现代种子管理与技术[J].纵观世界,2005(12)

[6]邵长勇等.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战略[J].中国种业,2010(4)

第4篇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1.从部门风控管理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的各个层面。

2.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3.确定每一项系统和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明确风险的价值。

4.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二、项目研究内容

1. 项目来源说明(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需要统一风险语言,建设与公司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文化。组建风险体系建设,需要统一青港物流的全员风险意识和风险语言,培养员工的风险责任感,建设与公司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文化。

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内陆港建设等市场快速扩展、人员和资产数量逐步上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也不断增加,从内部管理的现状和需求上看,要保持持续良好发展,不出现重大风险是公司的底线。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要培育适当的风险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公司各个层面,形成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目前各个板块自主经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到公司文化建设全过程,并在公司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提升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风险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和要求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偏好等。通过制定风险策略、风险解决方案、优化流程、明确职责、完善制定来实现风险管控措施的设置。

需要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全面风险管理手册分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及内部控制与实施两大部分,是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拥有的一套系统的、规划管理的基本单元支撑,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资源能够被有效地利用于紧迫风险的管理。

需要建立风险体系信息化系统。

风险管理体系系统建设以反映每个业务板块中每项业务类型和操作系统的风险状况和变化为抓手,以《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为支撑,以各项业务开展为主线,以风险指数和管控指数为手段,按照风险识别、风险监测,每一个风险点的员工建议的流程,全面整合各项需求,打造统一的风险管理工作平台,确保系统建设与业务规划开展相匹配。借鉴“企业框架”方法论,采用以流程和数据模型为核心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 项目研究目标(总目标及各年度目标)

从部门风控管理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的各个层面。

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确定每一项系统和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明确风险的价值。

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3. 研究开发内容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制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案。为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到公司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在公司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文化氛围,提升全体员工日常工作的风险文化意识,为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可采用风险论文征集、法规知识测试、开展类似《**运营操作中风险防范》的讲座、风险防范“金点子”等建议征集的风险文化建设。

做好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工作。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企业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做好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从每一个业务点、系统规划风险点、每一项综合管理问题做好基础资料的整理,做到全员重视,全员行动。

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和全部员工由此认识并处理现实的或者潜在的风险,做好管控措施,抵御风险所产生的不利效应,降低风险成本。

系统建设以“三统一”的思路,统一数据指标,建立全面、及时、统一的数据和指标体系,形成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管控办法和事后跟踪机制。统一模型,风险管理包括建立体系、形成规范和确定因素3个方面,而体系、规范大多属于业务操作、集团和公司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规范体系等内容,规范各类风险的规则以及组合规则,实现对规则的集中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系统架构,通过各类风险点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实现各个风险间“功能公用、数据共享”。进入系统后的首页中,建立各个生产单位一级标签,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为基本单元支撑,采用一级、二级标签和开发过滤条件主页,实现风险点查找最直观简单的操作,实现全员学习,提升风控意识和具体工作规范。

4. 创新点及可能获得的成果和知识产权

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员学习,提升风控意识和具体工作规范。

5.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预期的经济效益、实施效果等)

从每个部门风控管理出发,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将所有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的各个层面。

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确定每一项系统和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明确风险的价值。

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重大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6. 创新能力分析(已有的技术基础及项目应用的条件)

客服中心已形成完整的风险查找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手册》的制作已完成,并根据业务类型持续补充修改,其他部室按照客服中心的风险管理模板,梳理每一个业务、系统、综合管理等全面风险点,全员参与,查找隐患,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为基本单元支撑,采用一级、二级标签和开发过滤条件主页,实现风险点查找最直观简单的操作,实现全员学习,提升风控意识和具体工作规范。

第5篇

一、*年工作完成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八届五次、六次会议精神,加大科三费投入,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住发展机遇,推动芳烃基地科技创新工作

1、根据自身特点,加大对外宣传工作。芳烃基地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旋律,建立芳烃基地宣传网站,制作芳烃基地3D宣传片,根据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随时添加完善新的项目和新的场景图片,并在*中国*经贸洽谈会上播放,向社会各界推广芳烃基地原料优势和发展前景,扩大芳烃基地的影响。

2、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搭建芳烃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地区现有仪器设备、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打造芳烃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全区科学仪器的使用效益,最大程度地降低基地内企业产品检测、研发成本。目前已完成辽化研究院、沈阳工业大学*校区和区内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计和信息录入工作,搭建起仪器设备共享、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共享、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及公共技术服务网络五大平台,具备开展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聚烯烃、聚酯、芳烃、塑料等专业小试、中试的能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带动了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今年平台所属实验室共申请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得到专利授权。

3、依据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国家级特色芳烃产业化基地。按照芳烃基地建设的总体战略和规划部署,组织专家编写《*国家芳烃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和《*国家芳烃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谋划基地发展框架,细化基地建设步骤,为创建国家特色产业化基地奠定基础。

(二)开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1、积极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企业申报*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34项,其中,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静态混合过程强化外循环乙氧基化工艺技术”、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7xxx系列工业铝合金型材”、辽宁科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聚羧酸减水剂”三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有1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共争取到上级科技资金扶持835万元。

2、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发展壮大,新增省级研发中心2家,使我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6家,省级研发中心数量占全市的50.00%。全区11家企业研发中心拥有科研人员380人,自主研发科研成果近百项,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93项。忠旺集团工程技术中心新研制开发出工业铝型材几十种系列产品,20余项产品外观申请国家专利。科隆工程技术中心研制开发出丙二醇苯醚复配成膜和乙二醇苯醚生产工艺用的催化剂两项技术,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奥克公司辽宁省博士后科研基地开发的“乙氧基化催化精馏”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奥克公司正在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海外学子创业周、专利技术产品交易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科技活动,康达塑胶、中盛公司等企业与高校签订校企合作项目4项,开展其他科技合作项目6项,已签订合作协议并实施产业化的项目5项。开展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3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开展了3项课题攻关,实践期间清华大学机械系党委副书记崔旭龙老师作为清华研究生院的代表访问*实践基地,到实践单位实地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与企业领导进行座谈。目前我区已累计接待参加社会实践的清华研究生9批共74人,先后共为我区21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课题研究52项,完成技术总结57篇。

(三)加强科研引导与成果推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区内2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今年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新管理办法中规则的变化和要点进行了解读,对新的申报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人员素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更为明确和严格。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能全面体现地区科技进步水平,目前正在组织企业进行材料申报工作。

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企业1家,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家,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企业6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3项。开展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区累计已开展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3项,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1项。*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累计完成42亿元(含辽化公司)。

2、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支持软件行业的发展,涌现出以酷博网络、运和石化等软件企业,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集成开发领域,形成了以“酷博Linux操作系统”和“班组成本核算系统”为代表的、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矿山和大型石化联合生产装置,并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等所属特大型企业推广应用。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基本情况网络数据库和数据上报和数据分析网络平台,便于实时掌握企业运行情况以及各行业的发展状况的数据。选择*石油化纤公司英华化工厂、*石油化纤公司金兴化工厂和辽宁奥克化学集团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开展以“甩图纸”“甩账表”为特征的“双甩”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引领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奥克公司投资近百万建立ISO办公管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公司局域网对外通过光纤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建立起跨地区网络通信、信息共享、对外信息交流高效快捷手段。宏伟区合成催化剂厂,建立企业ERP管理系统,厂内已架设局域网,车间、办公室、库房间互访互通,实现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的规范化。

(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专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以培育自主创新企业为重点,开展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和专利试点企业创建工作,根据我区知识产权工作实际,制定《宏伟区专利技术产业化试点区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完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知识产权支撑,目前相关申报材料已经由市科技局推荐到省知识产权局等待批复中。同时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省专利试点企业创建工作,我区现有省级专利试点企业2家,今年又推荐试点企业2家,推荐示范企业1家,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创建工作,企业自主研发成果显著,忠旺集团“隔热型材”、奥克集团“年产2万吨高效稠油破乳剂”和科隆公司“环保涂料成膜膈剂”三个项目列入省专利转化资金项目,获得专利项目转化资金90万元。

2、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以第八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和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座谈会,制作宣传展版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宣传效率,扩大宣传效果,形成浓厚的保护知识产权社会氛围。

组织企业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我区中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性能变压吸附专用蝶阀”和个人发明者王春飞“燃气自动定时关闭阀及民用电子自动关闭阀”两项专利产品获展会金奖,区知识产权局获得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的“辽宁省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省共有29家单位获此荣誉称号,1人获“辽宁省知识产权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推荐科隆公司、催化剂厂、辽化公司三家企业4个发明人申报国家巾帼发明奖。

3、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针对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展企业专利申报知识培训讲座,邀请具有丰富专利申请经验的老师为企业讲解专利申报与保护的相关知识,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和从事知识产权的工作人员认真聆听了专家讲解,加深了对专利申请和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增强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企业专利申请成功率和有效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组织机关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参加市科技局举办的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战略报告会,省知识产权局胡嘉禄副局长从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意义和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重要性等方面,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加深企业领导对知识工作的重视和了解,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受到企业热烈欢迎。为加强建设我区专利执法队伍,选派1名工作人员参加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专利执法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目前我区已有3人具备专利执法资格。

4、狠抓专利申请,推进成果转化。全年全区申请专利129项,比去年增长了20%,其中发明专利38项,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全区自主创新工作的亮点,对专利申请实施跟踪服务制度,经常走访专利申请企业和个人,培育专利申请大户,扶持个人发明创造,提高了我区专利申请量,促进了全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引导企业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校企技术合作联盟,加大企业科技需求与成果供给对接力度,科技成果研发逐渐从基础理论性成果向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变,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科技成果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近12亿元。

(五)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做好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中心各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聘请省内知名专业管理机构的咨询师,为我区合成催化剂厂开展企业管理诊断咨询工作,通过实施规范化科学管理,帮助企业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科学规范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职责权限、规则制度、工作流程等管理体系。邀请省专家到企业进行6S管理现场指导,树立科隆公司为省企业创新管理试点单位,目前已完成前期宣传和导入阶段,进入到全面推行与组织实施阶段。

多种形式开展企业教育训练工作,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聘请省市行业专家,有针对性的开展申报业务、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10次,培训企业60余家,培训人员300余人次。通过培训提升企业的管理品质,提高企业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企业适应日新月异的和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竞争环境。

(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积极培育我区顺兴乳业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科技攻关,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将优质的奶牛胚胎移植到黄牛体内,大大降低胚胎移植的成本,提高奶牛种群质量,该项目被*市科学技术局确定为市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并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年被批准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重视科技创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现拥有*市最大的奶牛繁育基地,养殖场占地100亩,现有优质奶牛700余头,养殖基地日产鲜奶量1万公斤,年产乳制品2万吨,销售收入近亿元。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农户进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吸纳村民入股让农民成为企业的主人,带动兰家、峨嵋、石场裕村等700余农户走上共同致富道路。

2、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人才进村、知识下乡”,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组织曙光镇4名科技人员参加省农民技术员和农民科技经纪人培训,学习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七)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树立良好政务形象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结合科技局工作实际,开展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制定科技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完善部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深刻剖析查找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活动,按照方案步骤要求,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激发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精神,促进我区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年,我局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在推进科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6篇

与此同时,我市部分企业却出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一是受惠于国家宏观调控、拉动内需政策的行业,由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市部分企业从中分得了一杯羹,如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双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一是长期以来坚持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事业单位,在面对冲击时,有着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开发区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始终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现拥有专利十二项,产品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并远销美国、法国、黎巴嫩、葡萄牙、印尼等国家。尽管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使很多企业倒闭或停产半停产,但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度实现销售收入比去年接近翻番,2009年有望再翻一番,其称重产品为整梯配套企业继续增加,IC卡产品由单一终端销售转向与整梯制造企业配套,建筑称重推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电能回馈装置初步完成了市场布局。

另据《国际金融报》记者对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调查,尽管确有一些中小企业在多种叠加因素的冲击下“倒下”,但明显的规律是,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立品牌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冲击时,有着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调查显示,对于倒闭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出口型的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而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倒下的企业,多数是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

可见,坚持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转化,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之策。国务院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措施中提到,要“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为此,一方面,我市应坚定信心,与企业共渡难关,积极为企业解困,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另一方面,我市应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增强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我市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提高竞争力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一、进一步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把专利工作列入政府规划,制定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帮助其利用专利制度占领市场。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将知识产权工作向市政府其他部门和镇、街道延伸,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协调运行的地方区域性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和形成灵活、高效的统筹协调知识产权工作的新机制,制定、完善和落实有关知识产权鼓励政策。二是大力扶植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配套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创业融资机制、信用担保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等,营造知识产权运营和产业化的优良环境,支持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创业,提升企业在市场中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作。首当其冲的是轮训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使其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其次,将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之中,强化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再次,加强对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二、加强宏观管理,引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将知识产权工作切实纳入到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全过程,把企事业单位发展规划与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其运用知识产权手段保护技术创新和开拓占领市场。一是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包括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奖惩制度、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等一套系统的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切实纳入到企事业单位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二是引导行业、企业认真研究、善于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高度重视创造和依法获得知识产权,并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建立起先进的技术标准,构筑自己的技术壁垒和防范他人的技术壁垒。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示范,通过规范管理、人才培养、发展计划等环节,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不断提高其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争取用不太长的时间,使我市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出一批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基地。

三、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市知识产权事业能否快速、持续发展关系重大,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的步伐。一是制定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方案。一方面逐步在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必修课,使大学生掌握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加快知识产权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建设一支不仅能熟练掌握国内相关法律和相关业务,而且熟悉和掌握WTO有关规则的知识产权法律和实务技能的高级人才队伍。二是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网络为纽带的知识产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专利技术交易转化平台、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等的建设,建设规模大、质量高、专业化的专利信息资源库和通用的、面向公众的、方便实用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专利信息分析系统等,为我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把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肃查处和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大力维护和整顿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一是全面加快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手段,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幅度提高执法保护的水平和效率;二是支持和鼓励建立知识产权自律和维权性组织,逐步健全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监督体系,逐步建立自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善于规避他人权利、有效保护自身权益的长效机制;三是实行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针,扩大部门间联合执法,跨地区联合执法的范围和效能,努力在源头上切断侵权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途径;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进攻性知识产权策略防御性知识产权策略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E-Business,EB),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它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方式和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就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对国际大公司对国内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包围的战略,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战略,对于我国企业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涵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主动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推进知识产权技术开发,控制知识产权技术市场,为取得知识产权竞争的优势,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知识产权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进攻性知识产权策略(OffensiveIntellectualPropertyPolicy)和防御性知识产权策略(DefensiveIntellectualPropertyPolicy)。进攻性战略的基本精神就是夺取主动,以达到在竞争中压制对手,使本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为此就要求对新技术进行抢先申请,或异议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使其申请不符合专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或是实用性。此外,还可以对拥有特定专利的企业实施收购、兼并等措施,掌握专利控制权从而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属于此种类型的专利战略有基本专利战略、专利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以及商标申请策略等。防御性专利战略则主要是在公司内部实行,目的是防止由于公司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的权力损失。具体如对已申请专利的基本发明创造进行改进,申请与基本专利相关或与周边技术相对应的改进专利,使最低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它包括交叉许可战略、公开战略、取消战略等。

2国外企业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成了刺激技术进步和开发,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实施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是最为成功的。美国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创始国,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日本则是在二战后遭遇美国知识产权战略攻势后急起直追的,最终形成与美国知识产权战略攻势相抗衡的知识产权战略。

美国实施"企业进攻性"知识产权战略。美国为了维护巩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实现其维护技术优势和谋取经济利益,实施企业进攻性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利用专利法的发明原则和实质审查制的规定将先发明创造成果予以保密,最大限度地限制竞争对手的利用;美国企业为了维护其技术优势,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将专利战略融于其贸易政策之中。阻止侵犯美国专利权的国外进口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中,面向全社会的经营性律师事务所承担了公司企业和个人的大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日本实施集专利技术开发、引进、转让于一体的主体化知识产权战略,是日本企业经济实现飞跃的成功经验。日本企业专利管理工作被视为企业发展、竞争、再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视知识产权为一种经营资源。其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重视海外专利申请,进攻他国市场;注重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专利发明商品化发展。日本在专利实施这方面一直居世界前列,其平均实施率为5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我国企业面临"知识产权战略"的新挑战

就目前国内企业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尚不能成为有效管理和推动"科技专利"发展的手段。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还仅仅是初创阶段,还不能利用网络有效开创新的专利,还不能通过网络有效利用别人的专利发展自己,还不能利用电子商务的各项新技术建立起行业的"专利网络"。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战略无措施。在我国,设置专门知识产权部门、安排专职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企业是非常少的。而且企业不注重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的保护,有发明不申请专利保护,不知道创造与积累无形资产。

(2)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特别是涉及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标准严重缺乏。2003年,江苏省新增内资出口企业3034家,相当于全省历年内资进出口企业总数的3/4,但其中2701家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只有30亿美元,平均每家只有110万美元,而且绝大部分出口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核心专利、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不到国外申请的25%。

(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美国的IBM公司仅专利工程师就有500余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为知识产权服务的工作人员达1500人。而我国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没有任何配备的企业仍占不低的比重。(4)资金投入少。我国企业一直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不愿在核心技术领域投资,进行自主研发,更没有及时地将技术专利化、将专利标准化、将标准许可化。从研发投入上说,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上的投入,一般在GDP的3%~5%以上,一些中等水平的国家也在2%以上,而2001年我国用于研发的投入仅占GDP的1%,仅相当于西门子一家公司用于研发新产品的高新技术上的投入。

(5)政府工作滞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性较差,专利侵权诉讼时间过长,已经严重损害了企业申请专利的信心。一部分企业已经不敢申报专利,而采用技术秘密方式加以封锁保护。

4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以知识产权管理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施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战略,这是入世后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电子商务无疑为建立这种模式提供了最现代化手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应该从五个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产权意识战略。企业要设有知识产权部门,负责收集在全球范围内与企业有关的情报和信息,及时了解整个行业中发生的变化、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以帮助企业负责人做出正确的决策。政府要有创建有利于加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意识,通过扩大工业企业的对外经营自,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2)知识产权创新战略。①专利创新策略。企业要加强自主专利的研究,大幅度提高我国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专利研究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及时申请海内外知识产权;②标准策略。专利标准,在世贸组织规则中对我国企业影响是最大的。专利标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利用世贸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多边协议与协定中允许的保护措施,大力保卫企业贸易,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加大打假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要尽快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商业秘密保护,防止被跨国公司抢先注册专利、知名商标、窃取商业秘密。

(4)知识产权应用战略。包括:企业合作,组成战略联盟;善于将无形资产转化成资本;跨国申请专利;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举,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5)知识产权人才战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关系重大。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步伐。企业要培养知识产权创造人才,让更多的发明创造者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促进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此外要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以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增强企业的科学决策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知识产权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技术研究能力和经济实力,结合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灵活地、主动地、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同时,无论是选择哪种战略,企业都应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管理工作、经营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体系,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从而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科技、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东.企业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祝晓莲.美日两国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与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4)

3朱怀国,钟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第8篇

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差距

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R&D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这些国家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这三方专利总数的97%。当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39%左右,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4%,对外技术依存度大于50%,获得的美日欧三方专利数占其总量的比例不足1%。可见,目前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1993年我国GDP增长速度高达14%,1994年开始放缓,1994、1995、1996年增长速度分别是13.1%,10.9%和10%。1997年到200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低于10%,但到了2003年,我国GDP又以迅猛速度增长,2003、2004、2005、2006年我国的GDP增长分别高达10%、10.1%、10.4%、10.7%。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以2003年为例,我国大约消耗了全世界27%的资源,仅换来了全世界GOP的4%的经济增长。2D06年虽有好转,但也不容乐观,这一年我国消耗了全球17%的资源,换来的也仅仅是全世界GDP的6%的经济增长。

总理在2007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并强调“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温总理讲话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指导意义,切实遏制住经济盲目增长的势头。然而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却进一步攀升到11.1%!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顺利,以高能耗为主的工业扩张模式仍在延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大障碍

一是人口问题。我国人口超过了13亿。总理曾经说过,“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2005年世界各国PCT专利申请量排序,按总量排序前14名的依次是美国45452件、日本24800件、德国15981件、法国5710件、英国5100件、荷兰4493件、韩国4492件、瑞士3236件、瑞典2839件、中国2501件、意大利2357件、加拿大2317件、澳大利亚1962件、芬兰1884件,中国排在了第10位。但是,把这14个国家按每百万人的PCT专利申请量来排序,则就成了瑞士436件、芬兰360件、瑞典316件、荷兰276件、日本194件、德国194件、美国1 55件、澳大利亚98件、法国95件、韩国94件、英国85件、加拿大73件、意大利41件、中国仅2件,我国立刻就排在7最后。而且连倒数第二名的意大利每百万人口PCT专利申请量都是我国的20.5倍,更不用说第一名的瑞士是我国的218倍了。显然,按照人均的概念排序,肯定还会有很多其他国家排在我国前面。正因为人口问题,尽管2005年中国GDP达到223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仅为1703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体上相当于刚果、乌克兰、摩洛哥,全球排第110位。

二是资源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铁、铜、铝、铅、锌、金等多为贫矿。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而且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为13.9%,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几十年前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国家“地大物博”的说法恐怕用“地大物薄”来形容才更为贴切。

三是环境问题。我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增长不仅是靠过度消耗资源换来的,而且还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是少数几个以燃煤为主的国家之一,污染严重。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照这样算下去,如果2004年的环境破坏得到彻底治理,那么这一年GDP的实际增长仅仅为0.63%。当然,我们没有花费10800亿元加上2874亿元来治理,但5118亿元的经济损失必须从当年GDP中减去,那么2004年的真实GDP增长则是6.74%,而绝不是10.1%。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07年1月3日说过,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空前突出。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体现。20多年的成果与20多年的污染,过度消耗了资源与环境。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发展之路

上述三个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不好会得失相抵消,甚至导致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发展方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不可“吃了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粮”。

可持续发展可以包含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型,即尽量节省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和经济政策。但是,哺育人类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节约资源充其量不过可以延长资源耗竭的时间。二是循环经济型道路,把生活废弃物当作资源重新使用,循环往复,力争永续利用。有一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然而,任何资源做到永续利用都是不可能的,每循环一次都有一定的损耗,而且重新利用还要耗费能源甚至其他的资源。三是创新型道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型道路是以人的智慧和知识为根本性资源,即智力资源主导的发展模式。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愈用愈丰富。将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说,创新型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如何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通过创新型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更需要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保护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制度保证。

四、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它通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热情。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也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先进文化,就是鼓励创新。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实行“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模式,即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保护相互衔接,共同构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也是最根本的保护途径;但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历史很短、民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司法保护还不能全面应对众多知识产权纠纷,我国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保护措施。行政执法具有快速及时、积极主动、投诉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很适合当事人不愿意激化矛盾、尽快解决问题的心理,也符合中国人民“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因此,行政执法保护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可或缺的方式。

通过“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显著。仅以2006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为例,这一年,在专利权保护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1,227件,其他专利纠纷案件43件,结案973件;查处假冒他人专利案件33件,查处冒充专利案件933件;出动了20,475人次,检查商业场所7,780个,检查商品2,968,249件,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12件,接受其他部门移交案件35件,与其他部门协作执法469次。在商标权保护上,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了一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面广的大要案件,全年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50,534件,其中涉外商标案件9,562件;共收缴和消除违法商标标识3,036万件(套),罚款3 98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商标犯罪案件252件、涉嫌犯罪人263名。在著作权保护上,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共受理案件10,559件,结案10,344件,其中处罚8,524起,调解1,585起,移送司法机关235起:共收缴各类盗版品7,300多万件,其中查缴的盗版图书1,800多万册,盗版期刊100多万册,盗版音像制品4,800多万盘,盗版电子出版物201多万盘,盗版软件379多万张,其他各类盗版品24多万件。

另外,在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上,全国海关共查获各类进出口侵权案件2,473起,涉及侵权货物数量近2亿件,案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在公安机关知识产权保护上,全国公安机关以深入开展“反盗版白日行动”为着力点,全力开展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共检查出版物销售市场和经营单位10.5万家次,收缴盗版影响制品、计算机软件等各类非法出版物2,831.6多万件,破获各类侵权盗版案件2,300多起;全年收缴非法光盘生产线14条。在知识产权民事司法保护上,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4,219件和14,056件,其中受理和审结专利案件3.196件和3,227件,商标案件2,521件和2,378件,著作权案件5,719件和5,751件,技术合同案件681件和668件,不正当竞争案件1,256件和1,188件,其他知识产权案件846件和844件;共受理和审结民事二审案件2,686件和2,652件;新收再审案件42件。在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上,全国地方法院共审结涉及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2,277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3,508人,其中有罪判决3,507人。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观念障碍;二是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体系分散,多头管理:三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四是现行法律中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五是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六是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使得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

第一,理顺国家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高效的体制保证。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分管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管商标,国家新闻出版署分管版权,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都有植物新品种的管理职能,海关总署、文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都负责相应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管理协调乏力,管理资源分散,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也为外商在我国实施各个击破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便利。因此,亟需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譬如成立知识产权部或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统一管理包括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专有权、地理标记专有权等在内的所有知识产权事务,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方便而不是设置障碍。

第二,加强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正斤级行政单位的2家,正厅级事业单位的3家,副厅级行政单位的7家,副厅级事业单位的15家,正处级行政单位的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的1家,独立建制的15家,由科技厅分管的16家。条件好一点的有执法车,有工作经费:条件差的连起码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保护知识产权职能的发挥。因此,应率先整合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国家层面上的管理整合打下基础。

第三,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制度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的实施才仅仅20多年。除了专业人员外,普通老百姓对于什么是知识产权,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都感到很陌生。而且,我国自古就有“偷书不算贼”的传统观念,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这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产生和加强设置了思想障碍。因此,要使我国民众树立“侵犯知识产权为耻,保护知识产权为荣”的观念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9篇

1资源体系建设

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是资源调查,它是数据库的建库基础,只有在全面掌握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规划,对未来建库的技术提出需求。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手册研制,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较少开展真正切合实际的数据资源调查研究,比较随机性较大,往往是找到什么样的资源就做什么数据库,申报项目也比较盲目,这些都给完成项目任务带来了一些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开展资源调查研究,至少可以确定今后三五年的建库目标,减少盲目性,也可为人才的培养把握一定的方向。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要制定数据库的建库规划,规划应包括数据库的建库方法、建设时间及建设的技术准备。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属性,分别提出不同的数据库建库方法,哪些数据库要建成关系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要建成结构型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全文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多媒体的,等等。哪些资源目前可建成数据库,哪些还需假以时日等待数据资源的成熟,使之能够很好地把握未来,对未来有所准备。

数据库的建设要采用分步施实的方法。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调查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还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充分讨论实施的方案,哪些数据库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就可建成,哪些数据库目前可建,但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建库积累,哪些数据库目前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必须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讨。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追求完美性、实用性、真实性,不论是简单的数据库还是复杂的数据库,要求我们在建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建成一个使用一个,即使是在建设之初功能不够完善,但是数据库的设计必须合理,具有实用性。

2管理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随着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飞速成长,我们的数据库建设已从单一的中医药文献期刊数据库,成为了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库群,加强对数据库群项目的科学管理已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应该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常态数据库的与动态数据库进行管理,动态数据库多为复杂多数据集的关联型数据库,数据库主管人员可以监测到自己所管理的数据库的动态变化,但这种监测不直观也不方便,服务器直接操作也影响数据库的安全性,管理者与决策者无法监测数据中心的全部数据库进展程度。加强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科学管理的研究,建设数据库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对动态数据库与常态数据库的监测、建库程序运行监测等等,可最直观地展示数据库的进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干预。

其次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形成了全国近30家分中心200余人员的数据制作加工队伍,目前每一个项目均形成了人员的三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数据库工作条块清晰、互不干扰及各种数据的安全。同时,这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条块分隔明显,难以统一管理,同一个人员参加多个数据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权限,密码账户多样,给加工人员造成混乱。项目高层次管理人员无法统一管理,每个项目的人员管理互通性与共融性极差,不同的项目管理人员无法介入其它项目的工作,只能局限在自己所管理的项目,对其它工作了解甚少,也无了解的途径。因此,加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要建立一个基于一个平台上的人员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保留原有的数据库条块清晰、互不干扰、数据安全性好的特点,还要具有人员管理唯一性(各数据库密码账号统一,或密码账号不统一但可查询)、直观性等特点。

第三为档案文献资原管理体系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大量的技术档案文件,这凝集了研究人员的大量心血,如各种课题项目申请书、预算书,成果申报书、各数据库的技术文档、各种程序的开发文件、各种数据库加工制作培训教材、各种总结等等。目前我们对已形成的文本文件进行了档案管理,但大量的电子文档还都散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查询整理非常困难。应该加强对档案文献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级分类,确认保密级别,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我们数据库的建库优势,建设档案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研究存储这些电子文件的方式,开发查询检索的方法,确立文件的等级制度,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文件,更方便地查询这些文件。

3标准规范及数据评价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标准规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前提,它的作用是在科学数据范畴内促进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工程化,使数据库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减少无效的建库劳动,从而提高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分为3方面:指导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共32项标准,这些均是管理性标准。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但是还没有详细著录所有数据库的元数据,我们的分级分类标准是否合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还要根据医学数据中心总平台管理性标准的研究进展,继续研究相应的近30项管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更是实际操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数据库的建库质量保证了数据库的生命力,多年的实际工作也使我们体会到,标准的建设要密切结合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和数据库建设相融合的标准才有生命力。数据库建库加工制作标准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动态的加工数据库的同时,才能不断地完善标准、更新标准。标准词的建设(包括临床术语和语言系统)还需要深入探讨标准颗粒度粗细问题,颗粒度太细导致数据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查询检索结果,反之标准过于粗放,又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何确定颗粒度粗细,这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改变了标准,如何回朔以往的数据,如何将以往非标准化数据库更改为标准化数据,也需要研制相应的程序,定期进行整理研究。

对现有数据库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数据库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优良的数据库并不应该由建库人员主观判断,应该有一套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遵循公正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包括专家评价、一般用户评价、决策层评价、自我评价等等。多年来我们除对个别数据库进行过专家评价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也不利于我们及早的发现问题,完善数据库,扩充数据库使用领域。建设有效的数据库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4共建与共享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政策体系的研究包括数据资源政策、数据共享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等的研究,针对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库与拥有的科学数据资源,深入分析各种相关利益,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数据产出者利益、数据提供者利益、数据服务者利益等,通过政策与规范的研究和建设,实现科学数据最大程度地共享,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佳的数据利用度和数据增值服务,最大程度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在作用。立足科学数据库资源,研究制定数据共享的政策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政策层面的可行性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可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各个体系的保障,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技术框架。

5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科学数据服务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不足。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包括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目前我们的服务方式有两种,在线服务与离线服务,应重点研究导航方式、数据查询方式、图片与图形展示方式、原始数据与数据集等查询与利用方式的研究。

随着数据库建设水平的提高与数据库建库技术的提升,数据库群整合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目前我们已经提供了50多个数据库的服务,随着工作的进展,今后有可能提供上百个数据库或数据集群,这些数据库的种类有关联结构型的、单表型的、多媒体、全文图形等。要对数据库内容的进行深入研究,哪些数据库可成为一类,哪些数据库可具有关联性,检索界面可分门别类多层次展示,利于扩展使用者的思路和联想,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学数据本体查询研究。

6技术与运行体系建设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项目,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与网格技术、元数据目录技术等,实现对科学数据库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的共享、集成。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硬件环境建设、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先进应用系统的开发。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维护分为硬件环境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两个方面。硬件环境的维护主要进行日常的硬件维护,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其它各类设备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包括对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软件系统的性能调整,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恢复等,以此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按照指定的《科学数据库日常维护规程》进行,日常维护的内容包括运行环境的监控、软件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备份管理等。日常运行维护应通过专门设计的运行支持系统来进行,可以监控系统的当前运行状况,对数据备份、元数据备份等日常操作提供有效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针对个建库单位在数据库建库、数据库日常维护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持。主要包括在数据库建库中协助完成数据库模式设计、应用系统结构设计、元数据建设等,在日常维护中对数据管理、数据备份提供技术指导,并在出现系统运行异常时进行更加有效的支持。

第10篇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围绕建设五个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油气开采、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质量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质量兴业活动,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落实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扎实推进质量兴企活动。引导、监督企业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亮点,积极实施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建立完善服务质量体系,提高交通、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二)发挥名牌战略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结合我市实施“四个百亿工程”,以培育壮大一批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利税的“四高”名牌产品为目标,重点加强对3-4家创名牌企业的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名牌的培育、辅导、认定和申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创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创牌目标。加强对我市现有名牌产品的保护和宣传,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维护名优产品企业合法权益。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全市农业标准化三年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完成熊口管理区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围绕粮油、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有重点地培植华山、巨源、莱克、同光等一批现代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出口农产品企业,推动企业尤其是出口农产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经济环境。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加强质量平安建设。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涉及健康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关。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的全过程监管,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知识产权等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

第11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第12篇

一、政策目标

(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四)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和物种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障生物安全。

二、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五)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六)生物农业领域。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七)生物能源领域。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八)生物制造领域。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规模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工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推广应用,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

(九)生物环保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支持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三、发展壮大生物企业

(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引进、跨国经营等活动。推动生物企业间、生物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与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十一)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对新创办的生物企业,在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二)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发展。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在基础条件好、创业环境优良的区域,逐步建立若干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实施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计划等方面按规定给予重点支持。

(十三)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鼓励外国企业和个人来华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委托研究。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企业“走出去”,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和营销,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兴办企业。支持国内机构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生物产业认证认可国际交流。

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十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组建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提高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化平台。

(十五)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科学研究基地,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支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建设。大力推进生物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

(十六)切实做好生物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等工作。加快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审查,强化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让机制。建立健全生物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规范生物产业第三方认证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十七)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生物产品相关标准的研究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加强生物标样的研制和产业化。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八)加强生物科技人才培养。加大高校生物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强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十九)积极引进优秀生物科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办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回国(来华)优秀人才按规定申请和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基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国有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二十)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对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和经批准生产的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热电等重要生物能源产品,国家给予适当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二十一)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产品。

(二十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生物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十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鼓励设立、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二十四)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具备条件的生物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生物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八、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十五)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规范药品政府采购方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拓展生物医药应用范围。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按照国家有关程序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保险目录。鼓励推广使用农林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稳步推进非粮燃料乙醇应用试点,有序开展生物柴油应用试点。规范生物产品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督促指导生物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二十六)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按照生物安全审查、评价、认证认可和监管要求,积极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对生物能源生产、销售依法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准入条件。进一步加强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法完善生物药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人体健康安全、动植物安全、环境保护的生物产品和技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生物产品进出口管理办法,规范生物产品进出口秩序。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九、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二十八)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评价。加强人类遗传资源库和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收集和保护濒危稀缺等重要生物资源。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的监管。

(二十九)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认真履行生物安全有关国际公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评价、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完善进境生物安全防范体系,防范转基因生物、微生物菌剂非法越境转移和无意越境转移。依法限制或禁止影响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进出口。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和信息交换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防范与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安全。

(三十)加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营造发展生物产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十一)加强生物研究伦理审查。积极开展生物伦理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制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