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理念;兴趣;方法;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34-1
一、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环境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在的英语教材的设计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教学实践,突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突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新的要求,不但要有先进的、新颖的教学理念,更要让把它融入到教学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对教师的语言素质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且对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更新的考验。这就是所说的“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一条河。”然而,许多农村还沿用以前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创新。因此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落后局面,就需要引导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积极思考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尤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教改能力。只有每一个教师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农村英语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教学条件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坚持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环境;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使用图片、实物、简笔画、游戏、歌谣、谜语、小诗、体态语言、小品、话剧,以及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活泼生动的交流小舞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原则要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与活动都应符合学生不断变化的真实兴趣。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之前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兴趣,所以英语教学实际上要将学生已经形成的兴趣与应用学习结合起来。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对未知领域鲜有问津。因为小学英语课好似“蜻蜓点水”,到了初中才真正学英语,学生对初中英语就有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将激励的机制引入课堂,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并让这种热情持续下去。
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老师要和这些学生保持良好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觉我们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情感教育在教学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农村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有缺失。我们教师不仅要把情感教育用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用在课外。因为个体的情感教育不易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把“学会”变为“会学”
英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这也正如波利亚所讲的“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教会学生会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知道学生想的,再把你要实现的计划、目标与其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助于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教师只是教书,不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得到相关的知识,学生就只能是学会,很难做到会学,教师也就很难在教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教师就要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思维,不断地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指导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听课、做笔记、复习、记忆,教会他们听、说、读、写思维以及解题技巧的思维过程、应试心理的情绪状态等多种方法,以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积极的转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更表明他真的会学了。同时也可以向学生积极推荐课外英语辅导类的资料,教给他们如何吸收这类课外学习资料里的英语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英语的热情经久不衰,教与学也就能同步相长。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改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的说来,在素质教育中,老师的工作是重要的,不少优秀教师也从各方面总结了一定经验。但从整体上看,工作还处于无序状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短缺,在课堂题材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强,各行其是,有时会发生改上文化课现象,应该像其他教材一样,确定必上内容和选上内容;工作方法指导不得力,还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个人经验的介绍,还处于口耳相传的阶段,只能在摸索中工作:对课堂有组织的培训力度不够,要从理论上对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对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构建一种科学的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2 新课改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2.2.1 集体辅导。抓住开设“初中生与心理学”兴趣课的好机会,以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专题,进行集体辅导教育。如随着身体的发育带来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是学生普遍关心的,我们以“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为专题给学生分析了初中生生理特点、自我意识发展,青年初期性意识的发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性”。
2.2.2 个别辅导。学校还创造条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同学们随时可以把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扔”进信箱,寻求老师的帮助。心理咨询信箱挂出后收到好多同学的来信,咨询室开设后也接待了不少同学的来访。有为父母的纠纷烦躁厌学的,有为亲人的安危紧张焦虑的,有的对集体活动没兴趣,有的提出问题,也有的是考试紧张,以及学习缺乏动力、缺乏自信心等。心理咨询老师总是耐心地辅导,抒解他们的压力,解答他们的疑问。改变封闭的自我,加强思想交流能力,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3 建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2.3.1 注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因而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甄别,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中,依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科学文化知识、情感以及能力等方面给以全面的评价。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四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结合生物教学的相关内容,突出介绍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许多重要发现、发明、创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讲到水稻时指出,我国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殷商遗址中就有水稻碳化的颗粒。学习到酵母菌的应用时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酵母菌酿酒的国家等等。近代中国辉煌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如被誉为世界“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的培育,小黑麦的培植,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等等。辉煌的成就势必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喜爱生物,树立为科学献身的远大理想。
二、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物质基础的知识时,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体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含量和生理作用,这时可采用稻谷晒干、蔬菜晒干干制作菜干等常识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刚收割的稻谷和新鲜的蔬菜晒干后质量会明显地减少,正是由于稻谷和蔬菜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的水分,并且绝大部分是自由水,由于自由水能自由流动,可蒸发而散失,因此晒干的种子和菜干损失子大量的水分,只剩下少量的结合水。晒干种子不容易发芽正是由于缺乏自由水使胚细胞中各种生化反应很难进行,细胞新陈代谢极为缓慢。把晒干的稻谷放到试管中再加热,会发现试管壁上附着有小水珠,正是由于晒干的稻谷种子细胞中还含有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不能自由流动,也不容易蒸发,但烘烤时,结合水可从细胞的化合物中脱离出来。
三、强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生物学在相对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是初中生物教师的当务之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的设备装置和设计原理,掌握操作程序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出现了错误,能按照实验原理、操作程序,认真分析原因,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意识。另外,我们应组织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定期活动,其中小组长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可以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实验的准备工作,带动全班学生做好各项课内外的小实验,并帮助老师进行检查等。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创造性的发挥。
四、掌握原理,增强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
生理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介绍了卫生保健常识。如体育锻炼对人体各系统健康的保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原因、意义,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介绍脊椎时,学生知道了青少年是脊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坐得正、立得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脊椎的正常发育,也有利于保持学习的正常环境。又如介绍了吸烟、吸毒的危害,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不要有试一试的想法,一旦上瘾,就难以戒除,势必摧残自己的身心健康。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原理,这对增强他们身体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评价体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担负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本身体现了多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练好内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的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体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笔者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
一、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
理想是创造的动力,信念是创造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角度讲,初中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知识及能力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唐代思想家韩愈用一句话概括了教师的责任重大及对初中生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用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操去影响、感化初中生,可见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教师自身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1.教师要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去熏陶初中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去影响初中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初中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初中生。
2.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社会在发展,教育面临改革,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只有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三、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政治课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初中政治课要处理好与小学思品课、中学语文、史、地等课程的关系。”因此,政治课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局着眼,在与各科教学的横向结合中进行讲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讲生受的局面必须改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地参与教学的时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学生有敏锐的思维,有看问题独特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要学生超越教师,教师必须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创新呢?我们应当敢于让学生上台当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与你平等对话,敢于允许学生提出与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保证明天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充满批判精神的头脑。
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让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康德说:“人唯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在德育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很重要的。德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信任初中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初中生,根据实际情况教育初中生。采取初中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要引导初中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课本内容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让初中生领略祖国的美丽、富饶。
五、转变评价体系
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对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素质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生物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初、高中阶段作为两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行,生物教材在这两个阶段会出现衔接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国高中阶段要想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就必须认识到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初中阶段,初中生由于年龄都比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充分,还处于发展阶段,为此初中生物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的,教材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内容都比较通俗易懂,难度小,其中大多以图形为主。与图形结合,符合当代初中生的学习要求,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的学习。而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一些内涵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初中生强。为此高中生物教材就转变了初中生物教材的格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文字阐述较多,内容多,专业性强,初中生在初中阶段习惯了以图为主的生物教材,转入到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高中生物教材大多数内容较抽象,尤其是核心概念、原理等内容的叙述较初中教材深入、抽象。当学生接触到高中生物教材时,就会很难接受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就会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学步伐,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下降,从而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
二、针对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材内容的衔接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国初中、高中生物教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初中、高中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相同的,在没有脱离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呈现递进和互补的关系。为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合理利用好这样的关系。就生物教材内容,进行良好的衔接。例如,高中教材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DNA是遗传物质,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为什么是遗传物质,在生物学史中怎样一步步被证明是遗传物质,这些是高中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使知识在学生脑海形成一定的网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因为难度加大,抽象思维较多,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而这部分学生中有些在初中生物学习时兴趣很浓厚,成绩也很不错,所以很有必要借助初高中知识的契合点来逐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优化教学内容
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的学习状况,为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就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处理初、高中生物教材。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同时还要了解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把握两个阶段的生物教材结构,只有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物教材以及高中生物教材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才能使高中生物教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某高中,光合作用是初、高中生物教材都涉及到的知识,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相关过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都有讲解,高中生物教师为了提高这一知识的衔接性,引起学生的会议,通过做光合作用的实验,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接受高中生物教学。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初、高中两个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阶段。然而在我国当前教学环境下,教师容易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以本为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一致,为此,就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例如,在某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就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在生物教学当中实行探究式教学,采用提问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同时老师积极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另外,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老师还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加大初、高中教师的交流
初中生在转入高中后所要学习的知识也日益抽象化、复杂性、系统化、专业化。就生物这一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中阶段受初中生物教师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其教学模式,而转入到高中,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生物教师,高中生物教材是在初中生物教材基础上的理论与专业的升华,而不同的教师对生物教材的理解与教学方式也会不同。为此,只有加大初、高中生物教师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把握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实行,初、高中作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生物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就必须深刻审视到教材衔接问题,做好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衔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初、高中的生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初中与高中生物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闻大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与大学生物教材的衔接问题初探[D].河南师范大学,2012,(08).
[2]郝艳芝.分析中学生物教材中的衔接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电子制作,2013,(12).
素质教育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为创造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类综合性人才,让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综合性的锻炼是学校的本质。而今,中国大力的实行素质教育,是因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有了更高的地位,为了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我们学校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显然传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处于一种劣势化阶段,不再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是素质教育存在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一次次的课标修订,都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才可以。千教万教教做真人。语文教育也是叫教学生做人最重要的一门课。首先老师要教会学生道德、教会他们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美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融会贯通,把生活的点点滴滴的道理传授给学生,传达真善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文章曾经提到过语文教育重在理解与表达,具体为阅读与写作,教师应把二者结合,给学生看一些浅近的写作书(这里指类似叶圣陶的写作理论而不是《学生作文》)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写作原理,并叫他们以丰沛的情感认真地生活,成为自己的经验,并将其中重要地有感情地记录。这样经验与书本结合,对人的成长与成绩都有益,这其中就是将素质教育灌输进初中语文的教育中了。
二、语文教育的传统体现
基于初中语文的普遍形态里的现状,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一个反复填鸭死板教学过程的进行,导致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少。传统教育更注重分数机制,根据教材制定教案,甚至缺乏的一些可以开放学生思维想像的教育手段,一味的以教师的主观思想来给学生进行授课,不能培养初中生对学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以于以变成打开书本比分数,关上书本就把那些关于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早就全都还给老师了。纯粹是为学而学,而忽略活学活用的理念,把学生教育成一个个认字的机器,缺乏个性和创新的能力,这类学生的未来,根本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以语文中的作文为例,初中生的作文成了新时代的八股文,其高调的或歌颂或反映或批判的各类文章,完全脱离了初中生该有的实际色彩,让人感觉是一种不符合初中生年龄的早熟思想形态,这样教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三、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意义
素质教育使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随着新教改的全面铺进,提倡初中生全面素质教育,那么作为提高素质的语文课程显出其重要性了,在传统只注重分数不管实用性的时代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淘汰。作为学习进程中的初中生教育,我们的教育者一定要抛弃旧观念,创新新办法来开展好初中语文教育,同时达到综合的提升初学生的素质的效果,加强专业语文知识的讲解,并可以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课上是否专注,通过本节课教师有什么收获或者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需要在教学中反思的注意点。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也要在课堂上公开阅读一些贴近孩子读物的书籍(是老师在课堂上阅读给学生听),提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路。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无形之中传播给学生,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总要有人来担当恩师这个角色,部分情况是父母亲人,但很多时候它们没有能力发挥恩师的启蒙作用。语文老师教授孩子汉字,从课文中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
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具现代化,详细化,理解化,公开化,合作化,人性化,与呆板的传统教育相比,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合性人才,更加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应试教育的单一性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新素质教育更推崇把教育知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更加强调创新和探究的精神。古有韩愈的《师说》,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合理的素质教育灌把语文知识传输给初中生,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这才是初中语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的教育的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好的教学手段,研究并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初中语文运用的能力,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明确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其重要性,对每个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引言
德育教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我国的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关键时期,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我国一直都比较注重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培养出很多具有“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特性的初中生。很多学校的学生只是凭借着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来得
到高分。
对于我国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很多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是从平时的行为习惯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这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初中生德育问题的现状
目前,德育教育已经逐渐被各校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已经将德育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各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但是,实际中的德育工作仍缺乏实效性。
2.1 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目前的初中生对于社会、集体的事情不积极参与,缺乏主动型。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班级或者是学校的事物,71.9%的学生只是在私下里讨论过,并没有正式向老师提出过;在面对好友犯错误时,也仅为23.8%的学生会劝好友向学校或老师承认错误;60.9%的中学生在面对歹徒作案正在逃跑时,只会在一旁围观,想去救援却并不敢救。这些都说明目前的初中生缺乏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民意识。
2.2 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成长意识。目前,很多初中生的思想存在着务实性。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据调查有60.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丰富自己的人生,但是仍有21.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为了今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找一份好工作。虽然追求务实尤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一个想要继续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理想,那么社会的建设就不能成功。所以必须对初中生加强生活教育、职业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社会理想的教育。
2.3 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生命意识。在初中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信心和恒心的教育,并且要具有针对性。有一部分初中生在面对吸毒的危害这个问题时,认为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与社会、父母、家庭无关。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初中生缺乏生命意识,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社会、民族、家庭的命运石紧密联系的。
2.4 目前的初中生缺乏环境意识。这里谈到的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还指社会环境。初中生普遍比较关注自然环境,但是对于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不关注。例如:对于很多初中生并不喜欢观看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影视节目,而是追求场面、节奏、画面明快、色彩丰富等视觉感官效应上的愉悦。还有一部分初中生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不愿意为学习而吃苦;还有的学生认为我的家庭条件很好,比较富裕,不用在为将来而担忧了。这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绝不容忽视。
2.5 目前的初中生缺乏人际意识。目前很多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并不让人满意,很多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少数认为应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对于初中生眼中的人际关系,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予以矫正。
2.6 目前的初中生缺乏审美意识。目前的初中生在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上,仍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很多中学生仍对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游、漫画、笑话等书很感兴趣。而对于那些能引导初中生积极向上、高压的图书并不感兴趣。这些都有待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三、增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要想在初中生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将那些外在的品的规范转化为初中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3.1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树立德育教育新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对初中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更要引每一位教育者高度重视。所以,面对这种新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
3.2 在学校树立全员德育的教育思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育中。由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相同。例如:语文、音乐、美术都以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积极健康得审美感和艺术熏陶;历史、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数学、物理、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为将来更好地改造世界奠定思想基础。
1初中生物教学出现的问题
1.1演示式教学:在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该类动手实践活动。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初中生物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当中让学生完成对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多采用了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大多通过黑板板书绘画、挂载生物图片、多媒体技术展示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其中仅仅起到了机械化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兴趣,也使得学生丧失了初中生物实验的乐趣,难以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培养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知的作用。
1.2形式化的实验教学: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也常常出现形式化的实验教学。也就是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实验教学的内容,学生虽然在实验室内进行学习活动,但不变的是仍旧是学生在下面看着初中生物进行教授和讲课。学生更多是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过程然后根据这一系列的程序得出最终的答案。教学的过程被限定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当中,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学习活动。压抑了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多只知道该如何操作而不知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对初中生物实验中蕴含的原理一窍不通,使得初中生物的教学和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阻碍。
1.3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初中生物教学还容易出现教学主体和重点难以突出的问题。在进行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考虑到以后应试内容可能涉及的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初中生物知识没有进行归纳和总结,优化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一股脑的塞给学生。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拓展,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证。
2解决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同,创造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很容易体现在初中生物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科学素质,在教学中选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在班级当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将能够互补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加强在课外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效率。
2.2尊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对其综合素质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学需要根据学生自主展现出的能力和学习潜能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给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要给学生自己实验动手的空间,例如在进行生物的繁殖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养蚕并且观察这一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人学习的能力。
2.3优化教学内容: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物教师不应该短视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素质发展情况。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更多的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实践实验时间,让学生在自我的观察当中提升自己初中生物知识的水平。
3结论
关键词:理想教育 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主力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益友,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在培养学生与班级管理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学生在初中阶段是承接小学,为高中打下扎实基础的时期,也是学生养成德育、培养人格魅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其有着青春期的高度敏感,也拥有着天真浪漫的特点,所以,初中生的班级管理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一个人想要取得进步理想与志向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班主任可利用理想教育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理想教育的涵义
俗语云“取法乎上,方得其中”,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需要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人在人生初级阶段所定下的理想会决定着其人生中的发展高度。通过相关的德育方式、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订立积极、进取、健康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理想,并从旁鼓励学生要向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就是本文所说的理想教育。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多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这时候他们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有所迷惑,“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他们首要遇到的问题,在熟悉了校园生活之后,他们就会想“在学校我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对于这样的问题,相比很多家长、教师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一旦束缚于这样的回答,学生的人生理想就会变得狭小,并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厌学情绪大多数是来自于家长、教师的错误引导。
理想教育并非简单解答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是从旁徐徐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从心底上想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怎样的人”,鼓励学生思索“我能为社会、为身边的人付出什么”而不是“我要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理想教育的根本、实质,也是每一位公民人生的基本问题。班主任固然不能去干涉学生的想法,不过班主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朝着积极进取健康的人生理想迈进。
二、树立理想教育,加强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建议
初中生有着容易叛逆、好动、活泼的特点,而理想教育则拥有着较为独特的模式,若能够合理使用这些教育模式就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行。
1.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
班主任是学校委以重任,负责管理、教育、关心每一位同学,了解班级学生就是首要的关键工作。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从而避免工作的制度化、盲目化。
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理想教育的首要步骤,这一步骤就必须班主任能够实时掌握班级的动态,通过交流、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初中生最近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存在不良情绪的学生,才能够给予其适当的帮助。由于初中生对于未来、理想的看法仍不成熟,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同学、教师、父母、时尚潮流、社会新闻、生活变故、电影电视剧等等因素,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情绪也会随着学习而有所变化,所以,班主任要格外关注某些情绪波动大、思维跳跃程度高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渴求,让他们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怀。
2.树立正确的态度,对每位学生都能做到公平、公正
对于刚刚踏进初中的学生而言,每位学生对于初中知识的接受程度均有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相反,也有同学掌握知识需要更长的时间,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学习方式,并耐心讲述初中知识的学习技巧,用公平的态度去对待每位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就会在学习上下工夫。所以,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关心班上的每位同学,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那么学生就会重拾学习的动力,树立信心,加倍努力学习。
3.建设良好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班级工作的质量是初中生实施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学风与理想息息相关,学生拥有了理想就会带动学风的建设,而良好的学风就能使学生鉴定器理想信念,所以,学风建设与理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活动紧密相扣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任务,不管学生的理想是什么,军人?艺术家?警察?科学家?医生?律师?班主任都要从宏观角度去看待学生的理想,并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来实现理想,让学生能够将理想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把学生心中对于实现理想的满腔热情转化为熊熊的学习之火。教师一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与树立起强烈的理想意识,相必这一良好学风会一直跟随着学生,并带动着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4.开展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
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能够让初中生的意志与精神取得提升,因此班主任可针对这一点定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理想主题的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之余还能活跃班级气氛、让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通过活动增进感情、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学生间的鼓励作用往往比教师的表扬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班级的素质教育活动也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其可以使理想故事会、分享交流会,也可以是励志电影赏析会、励志读书会等等形式。这样使得学生在树立自己远大理想的同时还能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班主任也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邀请达成目标的同学将他们短期目标成果制成文章、画作等向全班同学展示,以此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通过开展素质教育,让初中生对理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坚定他们的信念,以此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思维活跃,想法新奇,但是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而班主任作为他们的指路明灯,他们求学路上的益友,要充分扮演好这两个角色,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正确运用理想教育,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为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与高尚人格的国家栋梁而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情感教育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单位,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展开。班级管理质量对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初中生很多还处于叛逆期,行为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加上自控力较差,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管理、正确引导,会导致学生性格缺陷,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与成长。
1、目前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初中学校意识到班级管理重要性,且在相关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导致管理效果不显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班级管理中不够重视初中生自主性与主体性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将初中生看作是未成年人,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忽略了其自主性与主体性。加上初中生处于成长关键阶段,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初中班主任往往注重树立自身在学生中的权威,力图通过制定严格的班规、明确奖惩制度等来对学生进行严厉管教,且在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征求学生意见、想法,这样的做法无疑会造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导致管理效率较低。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现象就是老师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学生自身个性、情感、品质等受到遏制,言行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自由发展,长期以往,学生们的创造性、独立性逐渐被服从性以及依赖性所取代。学生将来在学习以及工作中都过于保守,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只会被淘汰。
1.2、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
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在班级管理方面还比较传统,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展开的,比较注重学生纪律、安全、卫生、学习等方面问题,像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遵守校规、爱护校园卫生等等。希望通过班级管理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以提高办学水平、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升学率为最终目标的。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顺应当下社会对全面发展初中生的需求,所以,班主任应该及时作出管理调整。
当下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时展方向,各国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其实是各国人才竞争。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希望,应该注重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与国家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性格骄傲、自主、依赖性强、心理脆弱,但老师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社会实际结合,这样常规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没有任何帮助。
1.3、初中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身心状况与发展结合
班级管理方式决定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初中学校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班级管理方式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初中班主任采用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就是以教育、批评惩罚为主,很多班主任认为这样的管理方式最为简单易行、有效。尽管这个方式可以有效管理学生,但是不符合初中生发展规律,由于忽略初中生心理需求,会伤害到学生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生与班主任关系冷漠对立的现象。惩罚性的管理方式还会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产生自暴自弃消极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对学生评价单一,不够客观
评价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巨大,因为客观、合理、公正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吸取教训,不断进步。相反,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侥幸、消极心理。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不难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评价相当高,老师不指出学生错误,造成学生懒惰、侥幸心理;成绩落后的学生,评价则相对较差,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产生消极情绪。
2、提高初中班级管理质量
2.1、遵循初中生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
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应该摒弃以往的权威观念,不是管理学生,而是通过管理来为学生服务。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当下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以平等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习、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从而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愿意去接受班主任的指导、积极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从而,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2、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初中班主任应该明确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性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所以,班主任首先应该认同学生作为班级主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其次,老师应该科学选出班委会,确保班委会成员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带头作用、成为优秀模范,并协助班主任完成部分管理工作,尤其是与学生交流沟通上发挥重要协调作用。另外,老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需求等,让学生明确作为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建议,从而相应安排班级管理,确保班级管理实施过程中获得学生认同与服从。
2.3、注重初中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
当下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初中生未来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激烈。初中作为学生成长教育关键时期,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纪律、卫生方面做到最好,还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说,在督促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注重养成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与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等,确保学生拥有健康身心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2.4、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做到客观、公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缺点,并采用鼓励性评价语言,让学生不产生逆反心理,并积极保留优点,改正缺点。在评价后还应该积极与学生就评价内容进行沟通,正确引导学生。
3、结束语
班级管理应该作为学校的重点管理内容,总结过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验,不断改进方法,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初中班级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生忠;中学班级管理中自助合作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行为习惯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① 陈德名.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1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