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时间:2023-08-08 17: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第1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对高校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作为教师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2.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通过1999—2001年连续3年大幅度扩大招生,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上升至2001年的1 214万。2001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为757万,比1998年的361万增长1.1倍。这3年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增大了高校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总体要求

高等教育的就业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对教师教育各专业本科办学影响深远的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化。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普通高校非师范毕业生也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招收新教师,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严峻。同时,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非教育行业就业,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因此,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价值。

二、综合性大学发展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这就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了解、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师范学院的教育学科优势并与基础教育进行合作。而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更要依靠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与师范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和专业多、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设置课程时,地理科学专业可以充分利用青岛大学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青岛大学其它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应通过与学校其它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合作提升各学科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

三、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存在问题

1.过分追求课程体系完整性、教学内容重复

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向综合性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看齐,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学术性,地理科学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过于追求体系完整,课程内容繁杂。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在综合性大学中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各门课程教学课时数不够,教师感觉授课负担太重,学生感觉课业负担太重,学习专业课的兴趣降低。

教学内容重复。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不同课程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前沿性学术问题等方面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课程之间,测量与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程之间,区域分析与规划和经济地理学2门课程之间均存在一定教学内容的重复。这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2.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受教育理念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往很多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授课习惯“满堂灌”,通常是以自己从头到尾的讲授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教师本位主义、知识本位主义。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教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考试拼命背,学生不能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思想受到限制。一些教师即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也是将所讲授内容搬到屏幕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受到了束缚。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不能及时地渗透、体现在高校教师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职业适应性”,从而削弱教师教育的“师范性” 和“示范性”特点。

四、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新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应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涉猎一些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构建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新课程体系应以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本原则,新课程体系在横向知识结构维度上含大学通识课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3大课程群;在纵向功能结构维度包含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功能上是由低到高递进的4层次。

2.地理科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成

大学通识课程群。大学通识课程群在功能结构维度上属于第一层次,即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课程。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拟设置的课程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C)、公共体育。由于地理科学专业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而中学地理课程却是具有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大领域特点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本专业大学通识课程群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的课程,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要求学生在大学公共选修课体系里选修相关课程实现。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群。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群在结构功能维度上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3个层次。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地理科学导论、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概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测量与地图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等。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能力课程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自然灾害与减灾、区域分析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区位论、区域综合整治规划等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阶段课程目标是:(1)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2)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3)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本土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对于基本知识点,只要进行反复的默写或训练就能够达到记忆要求。但是,综观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不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有些题目甚至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难点内容,用问题引导,强调思维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地理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来读图表。

第3篇

论文摘要:定位了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内汤,从优化原则、优化途径、基本功优化的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的。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中学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基本功的内涵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三字一话”,语言表达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广大教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

传统意义上教师单向语言输人的教学方式被新课改理念下强调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学语言应该幽默而机智,富有启发性。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使用文字板书,应全面发挥板书、板演和板画的综合功能。课堂设计一更注

重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习,需要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1)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教学演示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一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达到这三种“境界”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2)地图教学基本功。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运用教学地图组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熟悉有关教学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地图的组合使用,同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图1)。

(3)地理学养基本功。所谓学养:是指学科方面的修养。地理学养基本功,是指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包括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理念、基本素养等,还要学会在专业上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学术上的功底厚了,教学起来才能触类旁通,得心应手。作为一个地理教师,还必须经常r解地理教研教改的动态,优化地理的教法,提高教学的效益。

(4)地理野外综合实践。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实验是学生认识、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象和实践理论的必须之路。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为空间区域性、多要素的综合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利用、组织、设计

和完成好地理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野外实践能力既包括教师白身的野外能力,也包括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能力。

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和一部分高中学生在汕头市图书馆,参加了由汕头市图书馆、汕头市春苗学校、汕头市天好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国际天文年暨汕头日食观测活动日”,观赏了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日偏食。主办单位提供天文望远镜及日食观测镜给我们现场观测日食的全过程,汕头地区的整个日食时间从上午8:17初亏至10:52复圆,持续有两个多小时,大概9:30的时候看到日偏食,这时的太阳将被月影遮盖超过3/4,变成弯弯的月牙形。

这次活动,增强我们的天文知识,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激发学生们对天文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他们的暑假生活(图2)。

(5)关心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对待地理学科主要有厌学心理、恐惧心理和应付心理。地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和学生“心理换位”,课堂上师生才能达到感情共鸣、心灵共振。要善于从孩子身上捕捉闪光点,发现其长处并予以充分的开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才能,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

(6)组织管理与合作交往基本功。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实践,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另外,在建构教学的范式之下,不仅需要教师与教师的协作教学,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7)教学科研与反思能力。新课程对地理教师基本功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操作

和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地理教师只有经常性地、针对性地考察、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深人地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有效地结合和思考,才能够确实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8)创新基本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地理教师需要创新精神,学生期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大胆选择多种煤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这正是新时期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地理教师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9)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慎,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2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

2.1优化原则

借鉴国内外对教师基本功的研究,依据“学习化社会”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新课改形势下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与特点,从对教师基本功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提出以下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确定为优化中学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指标,既要有利于贯彻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实际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根据高中不同阶段教师及不同阶段地理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提出相应的优化项目与要点,突出优化的重点要求,以便充分体现优化的针对性。研究设计教学墓木功优化内容,在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教师的专长出发。在当前,特别强调对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掌握,以及这些基本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化,防止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教学基本功的倾向。

(2)可行性原则。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从本市中学地理教师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提出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前,通过座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地理教师的需求,充分体现不同层次教师和任教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和能力要求。做到要求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使广大地理教师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仁,从而有利干调动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与课堂教学的水平。

(3)实践性原则。遵循认识一卖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原则,激发地理教师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等,组织和指导地理教师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与教师个人条件,把有关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内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地理教师能不断发现并总结教育规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创新性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己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让地理教师在受培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在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地理教师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

(5)终身学习原则。要把优化的直接效能和潜在效能相结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建立优化教师基本功的长效机制,并积极推进长效机制的不断创新,培养学习型教师使教师认清形势,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坚持长期性、长效性,培养地理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受培教师都主动接受相关培训,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6)系统性原则。从优化基本功的体系、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探索基本功的知识。它包括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优化方法包括优化培训、优化内容和优化评价等三方面。让每位地理教师都能从优化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2优化途径

2.2.1基本功优化的培训

中学教师的基本功培训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在实践中摸索探讨。按照上述原则,结合实际,提出图3所示的教师基本功系统化的培训方式一一校本培训六结合。

2.2.2墓本功优化的内容

(1)关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提高课堂有效沟通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时沟通的方式很多。地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授课质量;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

(2)关于创新教学的基本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地理教学法的变革,地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地理教师首先需要观念的创新,然后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3)关于读图用图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能力和读图习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2.2.3关于教师学养的基本功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挑战,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2)做一个学%1型教师;(3)做一个生活型教师。

2.3基本功优化的评价

(1)优化评价的目标。教师评价目标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一线教师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宏观调控的手段这种教师评价,目的仅满足于判断教师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对教师评价过于看重“控制”,忽视了教师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评价目标必须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优化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必须尊重教师的差异,实现多层次标准。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从时间上可以分成探索期、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进行评价,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既能面向大多数教师,又可以通过“个体标准”来鞭策教师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3)优化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必须建构全员参与的开放模式。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模式,既有教育行政领导的教育性评价,还包括同行的形成性测评、学生的层次性评价、教师自己的反思性自评以及家长和社区的动态性评价。

(4)评价的反馈。评价的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出等级,而是为了让评价对象知道自己基本功的缺陷和缺失,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接受培训,实现优化基本功的目的。

第4篇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全力推动着当代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抽象概念,需要学生同时具备时间感与空间感。在新教育改革体制下,初中地理教学质量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具的应用逐渐被寄予了高度重视,能够将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为学生对地理知识与信息的深层次理解提供更大的帮助。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

地理教具;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

在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时期,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意义已毋庸置疑。地理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然而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不仅带有着众多的抽象概念,同时各知识的复杂性也较高,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作用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均在围绕教材照本宣科,在地理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仅仅是对地理教材的平铺式展开,单一化的理论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改的普及,对初中地理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政策的要求,地理教具的应用逐渐被赋予了高度的关注,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

地理教具就是地理教学工具,是用于辅助地理教材进行地理知识讲解的重要教学资源,包括地图、地球仪等实体以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媒体设备等。长期以来,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均以教材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身处于抽象且复杂的知识体系当中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具的应用,则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地理教具的认识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比如应用地球仪,能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认知世界,并更清楚地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地图的应用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便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内容拓展,借教具的辅助将更多更抽象且复杂的关键地理知识点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即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率,并且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具的应用引导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地理教具的应用优势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于重要的基础时期,在此阶段打好学生的地理基础意义重大。然而初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过强导致复杂性上升,宏观性特点也极易使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当中,地理教学的立体化与系列化成为了地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断创新与完善地理教具实为促进当代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新课改政策要求当代教育课堂要切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调整为师生双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的理论讲解也被要求过渡到启发式的引导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普遍具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对于地理教具的合理化应用能够有效化“静听”为“动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由此体现,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大有裨益。要想实现地理教具价值的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教师对地理教具的正确利用,只有教师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教具应用到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上,才能有效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深度开发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化利用既有教具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此时期的地理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学生来说,初步接触地理并不会对地理知识具有多么深刻的了解,而地理知识又具有着无可避免的宏观性与抽象性,理论概念等更是相对严谨,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较高。用于地理教学的既有教具主要包括地图与地理学图片等,尤其是地图之中更囊括着众多的地理信息,学生不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将地图当中所承载的信息刻进脑海,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地图的利用频率,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对地图进行浏览以深化记忆力。为了避免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有必要掌握好地图等教具的使用时机。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可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熟悉地图的重要性,从而为后续内容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地理教具进行科学化开发

对地理教具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从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来看,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具备了解地理现象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常识的储备量。相对来说,地理知识体系有着极其广阔的覆盖范围,除了重大的地理现象之外,还会涉及诸多微观事件,也都能够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对于地理教具的开发并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的视频与微课等方面,完全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地理教具开发的科学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具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模拟,以此对地球的运动知识原理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地理教具开发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潜移默化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地理教具的应用对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以教具的应用辅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谭明虹 单位: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奇.浅谈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才智,2015,(32).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分析方法 实例解说

要想让学生学好高中地理,主要靠高中地理老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思维广度,提高综合能力;加大思维的深度,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推动思维变通性,不受思维定式束缚。通过案例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则是培养地理思维的关键所在。

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很简单,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般知识则较简单,但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高中地理分析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对近13年高三地理教学发现惯用而又有效的地理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以《大气垂直分层》为例(现行教材配套图册都有该图,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培养思维)。

一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这一发展理念不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新世纪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才能够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素质,还需要有适应时代需求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不仅是地理学科,其他学科教学都要以人为本,我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诚然,地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

1.坚持以人为本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对于学生而言,地理素养是指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大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和各位同仁的倾心交流,我认为只有应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一新课程标准才能有所体现,新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准绳的错误理念,随后,我们才逐步找到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在地理教学中,立刻彰显其价值,学生的地理素养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坚持以人为本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身心、科学、文化、技能、品德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体现。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兼容的学科,它在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意义深远!因此,教好地理学并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地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在德育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规范。在智育方面,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体育和美育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爱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因为理念是内心深处的,看不到,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悟的,它不像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一目了然。例如,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法、自学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解答释疑法等方法,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提问,适时引导与鼓励,加强师生互动等方式。这些都容易表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采用。但对于一种理念我们更多的是去感悟,被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我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风格或一种特色。

二 结论式分析

即利用所有学科现成结论或原理加以分析。比如:应用热力学原理,结合“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进而根据这三者间的关系,归纳为热力因素与大气运动。

三 因果式分析

即逐层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就好比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火炉,离地越近就好比离火炉越近,气温就越高,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产生大气层间上下部位的密度差异,促使大气运动,这样便牢固地掌握了对流层、平流层特点及成因。

四 果因式分析

即由“果”索“因”,从结果出发探索其形成的原因,进行逆向思维。“对流层”、“平流层”,顾名思义,也就是说,这两层的大气运动分别以对流运动、平流运动为主,由此可按如下流程进行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是由于上下部空气密度的差异,而密度的差异则是气温变化的结果,而气温的变化在给定的图中已清楚展示,然后倒过来说明即可。

五 问题―联想展开式分析

即通一些过熟悉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到一些新闻媒体传播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从而展开分析论证。比如全球性的问题,见下表。

又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学生自然会想到对呼吸道的影响,认识其危害,接着可引导学生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加以防范的措施,尤其是应该想一些自身能做到的措施,从而达到规范自身行为的目的,例如,同学们想到这样一些措施:“爱护花草树木”,“不用一次性筷子”,“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加强宣传,遵守国家环保政策”,“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展科技,研制新的制冷材料”,进行当代“女娲补天”等。

六 “源”“耗”式分析

即任何物质的变化都有其来源,也有其消耗途径,关键在于其来源,消耗是否能够达到某种动态平衡,一旦超过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将打破平衡,产生重大地理影响。围绕“来源、消耗”两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就能进行分析。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很快就会分析出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原因如下:(1)CO2的来源:CO2排放量增加,一方面在于能源矿与干植物的燃烧(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在于人口剧增,呼出大量体内产生的CO2(次要方面)。(2)CO2的消耗:绿色植物数量减少,在于植被破坏,而植被破坏主要在于毁林,尤其是光合作用强的热带森林破坏,以及毁灭。其中标有“ ”是学生开拓思维的结果,是教材上所没有的,教师适当引导分清主次即可。

第6篇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高三 (2)(3)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力提倡坚持真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立足岗位,与时俱进,履行职责,扎实搞好本职工作。把良好的师德化为实际的行动,把教学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把教科研的能力作为自我培养的重点,力争做到才学高、师德好、质量优、创新精神强。 平时经常学习教学常规,落实教学五认真,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格控制作业量。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赢得了学生的好评。特总结如下几点: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本人针对高二和高三的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本学期是人文地理的知识,相对较容易,课时较宽松,而高三课时较紧,所以在制订计划时留下三个星期用于复习世界地理的知识。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计划比较科学和成功。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地理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环节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高效课堂的原则,精心备好课,提高个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地理课是一门很实用和很社会化的学科,所以要把地理课与社会相结合,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3.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本人认真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讨论。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进行重点、难点分析,分析教法、学法,估计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认真组织好每次试卷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

4.适量布置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高中的课程很紧,作业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教师作业布置要适量,要在提高作业的效率上下工夫。所以我们自己编制一些高质量,有梯度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本学期地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我也参加了几次教师培训,总之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20xx学年,在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务处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个地理老师,要完成初中一年级8个班和初中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工作,人均周课时16节,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经常开展集体备课等到工作,一起讨论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一起制定计划,做到学内容,学进度。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我们备课组、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难重点和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所以有的资料与信息,都呈现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在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有教案。课前应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及时到达教室,准时上课。

2、认真组织教学

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排除干扰教学的因素。

3、实施教学方案

按照教案的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指导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把握知识、能力和德育的结合点,完成教学任务。

4、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的承转,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加强新课引入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注意教态、语言、板书和板图 保持仪表整洁,对学生和蔼亲切。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内容简明,规范用字。板图正确,注意形象美观。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由备课组长带头,外出听课,组织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一学期来备课组的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外出听课交流次数过少。

2、备课组成员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教师没有切实落实备课组的精神,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相关地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收集较落后,有待我们努力改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来年的工作,争取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组织备课组老师外出听课交流。

(二)加强同备课组的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更好落实备课组的工作。

(三)想办法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3】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经过了三年新课改的历练,本人收获颇丰,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在每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8)班,期中考试成绩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 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第7篇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六(1)班的班主任工作。我针对本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学习、生活。同时进行各项行为常规的训练,让学生懂得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语文课、思品课、心理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上,首先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从喜欢老师,到喜欢学习到最后喜欢学校,在自觉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乐学意识。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学生作业负担,从而使学生养成一个良性的学习习惯。

作为班主任,本人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当天事情,当天解决,对学生的错误及个别现象要及时纠正和处理,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在全班学生中起到警示作用。

2常规教育经常抓。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再校时间较长有些顽皮。总认为自己很大了没什么。针对这一点我进行行为常规的的教育。如:放学的路队、上学进入校门、向老师问好、课间的追逐打闹等。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行行为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午会、课前5分钟、班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强化教育。

4.培养班级骨干,协助班级管理。在班级里实行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来尝试一下管理班级的辛苦,从而更自觉地听从班干部的管理。

5.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我们生活。在班级的集体生活方面,我们坚持以少先队为核心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竞赛、小组竞争、跳绳比赛、歌咏活动等等,让每位学生在实践中多锻炼,发挥自己的才能。尽量使整个班集体团结起来像一个大家庭,大家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进步,整个集体也就跟着不断完善。学生在集体中互相帮助,共同切磋,相互鼓励,提高了学习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班主任的人物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而是要进行全面教育。如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教育、卫生劳动教育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这样就要求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全面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同时也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进步无止境,我们仍需努力。团结的思想让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做得更好,奋进的精神令我们看到自己有潜力使成绩更上一层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我们全体师生会更加努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工作总结2

伴随着新年的临近,本学期的工作也顺利结束。在过去非常的XX年度第一学期,严格贯彻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新课改理念,在各项教学工作中精益求精,永不言弃,教师和学生们求和谐、同进步,能达到了每节课后有一定教学反思要求。尽管学生在学习上各有差异,但他们追求学业上的进步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整体不断提高,很令我们做老师的时时感动。通过在课余班空里和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统筹归类的能力、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处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从地理教学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学以致用、综合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相信他们通过新学期的不断努力,会克服缺点而不断长进的。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作为中学高级地理教师,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应用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有效细微。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教法,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非智力因素。教案编写虽是简案,但能动态归纳总结教育教学反思体会。

2、注重课堂教学实效。针对高二学生特点,以诱思探究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或“满堂吼”,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优化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参加西安中学教学研讨会两次,代表宝鸡市出席陕西省高中新课改“训导”会议。上公开课多次,积极参与学校新课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心得反思文章多篇(见个人博客)。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查看资料原创网站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在肯定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浮躁等错误的想法和指责,先信任他们,再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万岁”,即通过学生的视角看事物。

四、本人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独白”还是“对话”?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如果学生不喜欢、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没有兴趣,他们就不可能有积极的、主动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

1、微笑进课堂。教师一进课堂,甩开一切烦恼,集中精力,精神饱满,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详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以微笑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关注的,从而也愉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2、积极参加学校等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学习最新课改思想和精神,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课堂实践。不错过任何一次外出听课机会,认真记录,仔细聆听专家评课,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优秀教师的教法融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3、校内,依托教研组积极进行互相听课、评课活动,主动听课学习,主动邀请同行听评自己的教学,指出不足,有效提高。教研组内还经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吸取他人之长,补充自己之短。

五、个人博客日志上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反思和做法 1、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对学生、对工作的爱都倾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媒体教育教学信息和理论,同同事交流、争论,通过博客与同行博友们交流,从理念、方法和态度不同方面使自己有全方位大幅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3、教学工作中做到有心细心,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注意发现学生们出现的反常情况,进行教育心理疏导,降低非智力因素的干扰。

4、每一生次的学生地理问题都有详细记录(问题是什么?学生怎么不会或错的、不会或错的原因、曾错几次了等),以便对他们进行一对一个性辅导,共性问题上博客讨论总结。

5、在课堂管理上,彻底摈弃一般学校的分优良中差学生的方法,在我们眼中都是孩子。他们都是可塑性的,我们还没有到给他们提早下任何结论。

6、注意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地理学科的文理综合性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各种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时事热点联系法、学以致用激励法、幽默语言趣味法、记忆能力提高法、板图教学直观法、多媒体网络教学形象法等。还通过提问上讲台、生生交流讨论、授课过程中的“以地为生(存、活、产)”的趣味故事等,都曾令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性大大增强。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31-02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 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