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骨折病人术后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骨盆骨折;压疮;护理
骨盆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由于疼痛,病人需要长期卧床,又不敢翻身和下肢活动,围手术期容易形成压疮。为了提高病人护理质量,本文就2006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骨盆骨折100例,其中髋臼粉碎性骨折18例;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联合骨折分离、坐骨骨折55例,其中2例同时伴有骶髂关节分离;髂骨骨折28例,其中2例同时伴有骶髂关节分离;男53例,女47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少16岁。入院时合并有休克34例、尿道断裂12例、腹膜后血肿20例、阴道损伤2例、直肠损伤2例。
1.2 紧急抢救措施
入院后立即给予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心率、输氧并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做好快速输液输血的准备。配合医师仔细检查病人,留置导尿,明确有无其他合并症或合并伤存在,以便及时处理。同时协助医师捆扎骨盆兜带临时固定或行下肢牵引术,有开放性损伤岀血者,立即协助医师进行清创和手术止血。
1.3 一般护理方法
对于骨盆骨折术后的患者而言,须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注意有无休克征象、排尿困难、血尿或尿道口流血、膀胱胀满、耻骨上和会压痛、下腹部压痛、或阴道流血等。必要时施行导尿,骨盆周围出血可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在腹股沟、耻骨上、会阴以及大腿根部等处可出现肿胀、波动或皮下淤血。为了了解出血是否继续,可在皮肤上做标记,观察血肿范围变化。休克是骨盆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骨盆为松质骨,本身出血较多,加之盆壁静脉丛多,且无静脉瓣阻挡回流,以及中小动脉损伤等,故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最好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为浅静脉通路,另一条为中心静脉通路,后者可以测中心静脉压,估计血容量。同时迅速鉴定血型和做交叉配血试验,及早做好输血准备。如发现病人排尿困难,应准备导尿的器械用品,导尿成功者应留置导尿管,妥善固定,保持局部清洁,嘱病人多饮水,定期消毒尿道外口。严重的尿道断裂和膀胱破裂均需手术处理。如有直肠或乙状结肠、阴道等损伤 这种情况多需手术处理,术后按肠道手术后护理。卧床期间要做好基础护理,并坚持上半身的锻炼和防止骶尾部、下肢各骨突部位的受压。同时针对患者的年龄层次,运用适当的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运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予以心理支持,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1.4 预防压疮的护理
本组100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50人和对照组50人,均在进行常规的专科救治和一般的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对比观察。护理过程中要检查和保持病人皮肤干燥,每隔2小时在医师配合指导下翻身、防止骨突部位长时间受压,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确切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检查。对于骨折严重者,尤其是多处骨折影响骨盆稳定性者,不宜完全侧卧,应采用肢体30o倾斜侧卧位,左右交替翻身。实验组病人给予睡普通床并在头颈部、肩背部、髋部、骶尾部及四肢配备符合人体力学的肢体抬高垫和水垫,以适应病人变换和预防压疮发生,每两小时更换一次部位,将骨突出处悬空,在肢体与肢体之间的骨突也应高度重视,需要用水袋垫在其肢体的骨突部位两侧,以防压疮的发生。大的水袋能代替软枕的效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对照组病人则在术前骨盆兜带临时固定后或手术内固定后睡气垫床,并在骶尾部、肩背部及全身各骨突部位平铺棉质厚毛巾,以预防压疮形成。
1.5 结果
本研究两组病例的选择在性别、骨折类型、平均年龄、平均卧床时间上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一)。结果实验组经护理未发生压疮,对照组产生1例Ⅰ期压疮。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t检验、P>0.05),实验组在预防骨盆骨折卧床病人发生压疮的作用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反馈的舒适性满意程度调查问卷中,实验组满意率88%,对照组为48%,说明虽然两组方法在预防压疮的结果没有差别,但更愿意接受用实验组的肢体抬高垫、水垫来预防压疮发生。
2 讨论
骨盆骨折病人由于损伤严重,卧床时间较长,护理较为困难,尤其是早期,往往因为病情危重或惧怕疼痛而不愿翻身和搬动肢体,容易形成压疮。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目前,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一个全球性护理难题,[1,2],探寻一种易于接受,护理效果较好的方法和护理器材是临床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影响护理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部分护士对压疮严重性的认识不足,对压疮的预防知识缺乏和护理措施不到位、不一致[3]。所以要针对不同骨折损伤病人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摒弃过去错误或落后的压疮护理观念:如骨突部位的反复按摩、皮肤涂抹油膏、打爽身粉、白炽灯烘烤受压皮肤等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才能预防压疮发生,提高护理效果。本组病例均建立床头翻身卡,按时落实翻身护理计划并登记检查。根据病情轻重制定常规翻身计划和危重病人30o倾斜侧卧位左右交替翻身计划[4]。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种不同护理器材和方法的护理发现,在总体疗效上两组无明显差别,但对实验组的器材方法,病人反馈的满意率和舒适感较好,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更易于接受。对照组主要存在气垫床透气性差,病人常有不适感等缺点。尤其对于需要采用30o倾斜侧卧位,左右交替翻身的严重损伤病人,气垫床的舒适性效果较肢体抬高垫、水垫等差,也没有肢体抬高垫、水垫实用。此外病人的营养状况的改善也是骨折病人预防压疮护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5]。
总之,通过本组100例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观察,认为应用肢体抬高垫、水垫等器材和制定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检查等护理措施对预防压疮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护理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蒋琪霞.全球压疮预防指南的作用评价及其执行现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869-872.
[2]仲继红,蒋琪霞,祁静,等。我院压疮预警管理的建立与实施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903-905.
[3]蒋琪霞。压疮预防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855-857.
[4]周萍,刘华华,黄胜燕,等。预防脑卒中患者压疮合适翻身方案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1):23-25.
【关键词】四肢骨折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23-02 '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骨科疾病,占骨折住院病人的比率也较高。四肢骨折手术前的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之后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手术成功率,是手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运动功能的重要保证。四肢骨折术后如果护理不当,病情观察不细,就会延误病情,导致患者肢体发生缺血坏死、感染等,甚至造成终身残废。术后也易发生压疮、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栓塞等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尤其部分老年患者上述并发症更易发生[1]。因此,针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工作不能轻视。现将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至2011年以来,共收治四肢骨折病人64例,年龄最大的患者86岁,年龄最小的患者13岁。其中肱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9例,桡尺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7例,内外踝骨折5例;撞伤32例,轧砸伤14例,高空坠伤10例,自行摔伤8例。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了骨科综合护理,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2 手术前护理
2.1 手术前的准备
骨折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后,根据不同骨折病人,首先做不同准备,如卧床、牵引、石膏固定、患肢抬高、制动等[2],还应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准备工作,如:血常规、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药物过敏试验等,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
2.2 抗休克治疗
骨折病人出现的休克,一般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必须采取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如输血、输血浆及补液等一系列的治疗[3]。同时注意强心和调节血管张力。对于多发性骨折合并伤,应立即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输注液体与药物抢救病人生命,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尿量、面色及意识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补充液量和速度,必要时做好输血的准备使其快速纠正体液平衡[4]。
2.3 防止组织损伤加重
在搬运闭合性骨折患者过程中应防止骨折残端移位,减少肢体肿胀疼痛、出血及邻近血管神经损伤。必要时用夹板或石膏托临时固定患肢,使其暂时置动抬高,早期预防处理并发症。合并骨盆骨折的患者应观察神经系统有无损伤。
2.4 对患者肢体进行严格的消毒
多数四肢骨折的患者在送至医院救治时,肢体均附着有大量的污垢和细菌,如果在手术前对肢体不做严格的消毒处理,必将带来术后的感染。因此,在患者手术前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
2.5 心理治疗
四肢骨折尤其是创伤性骨折患者伤情重,不仅改变了患者日常生活规律,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也突然降低,加之对手术的恐惧,很容易使患者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医护人员应通过真诚的沟通和开导,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积极配合治疗,树立对日后生活的信心。
3 手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体温及时控制感染
观察体温变化,是发现有无感染的重要手段。通常患者在手术后体温不应超过38.5摄氏度,持续时间不应超过3-5天,当查过这些指标后,提示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检查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以及引流是否通畅,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案以稳定病情。
3.2 选择合适的
从护理角度而言,多处骨折术后的病人,应首先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一般来说,以仰卧位为好,肢体骨折除昏迷及休克外,多采用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抬高患肢,减轻患肢因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肿胀,并能尽可能的减少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四肢多发骨折应根据骨折的部位及固定方式,采用合理的,以有利于病人早期康复减轻病人痛苦为护理原则[5]。
3.3 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
定时给手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予翻身、拍背、按摩以防止褥疮;增加换药次数,保持创面清洁,并对创面进行消毒杀菌,预防伤口感染;四肢骨折后伤肢局部不同程度的肿胀应迅速查明引起肿胀的原因,及时对症处理,防止或减轻患肢肿胀;对于需用夹板、石膏做固定治疗的病人,应询问病人外固定物是否过紧,如过紧则应适当松解,保证血液循环顺畅。
3.4 加强对术后患者的自理指导
自理即自我护理,护士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知识和实践技术,使患者在疾病整个治疗过程中,获得相关疾病的治疗、康复,并发症预防和自我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变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自愿进行维护和增进自己健康的活动,尽快恢复自主生活能力,促进疾病恢复[6]。在病人恢复阶段,护士还应正确指导功能锻炼的科学方法与步骤,使患者对功能锻炼有正确的认识,为早日恢复运动能力提供动力。
4 小结
随着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科护士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在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指导及护理,通过护患配合,促进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曾炳芳,罗从风.重视骨折并发症的处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7):602.
[2]刘大运.四肢骨折愈合功能障碍按摩治疗的体会[J].按摩与导引,2007,24 (2) : 39 - 40.
[3]顾秋珍,温妙杰.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术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 ( 1) : 127.
[4]宗琪花. 四肢骨折手术的护理体会[J].甘肃医药,2009,28 (2) :150-151.
【关键词】胫腓骨折;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89-02
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撑体重的重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体重。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及腓骨发生的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有些患者还伴有血管神经的损伤或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多采用手术治疗。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胫腓骨骨折4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32岁;胫腓骨多段骨折29例,有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11例,手术治疗21例,切开内固定18例,外固定放支架3例。
2 术后护理
2.1 体征观察: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麻醉后常规护理,保持正确的,抬高患肢20°左右,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足趾活动及血运。了解术后有无神经、血管损伤,注意观察伤肢肿胀情况,是否出现张力性水疱,对术前有骨筋膜室综合征者,更要严密观察足趾颜色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同时保持各管道及伤口负压引流通畅,防止扭曲、脱落,记录引流液量、色、质,注意伤口敷料是否湿透,若湿透,应及时更换,伤口渗血过多或引流出血性液体过多时应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以便及时输血。
2.2 心理护理:
骨折起病急,疼痛剧烈和肢体功能障碍易使病人紧张、焦虑或恐惧,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应给予同情和理解、安慰,从而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3 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是内固定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生感染就可能意味着手术的失败,因此要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皮肤洁净,敷料疑有污染时及时更换。严格观察体温变化和切口渗血疼痛情况。对术后石膏外固定者,石膏边缘皮肤应给予垫软枕保护,防止压疮发生;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肢体血运及肿胀情况,以防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在不使患者受凉的前提下,应充分暴露,便于通风,使石膏尽快干固。如天气寒冷,可用电烤加温,但应防止烫伤。有皮肤缺损已行皮肤移植者。要注意保温;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指导患者进行石膏管内肌肉功能锻炼,对老人及儿童患者应防止粪尿浸湿石膏。
2.4 保持:
患者肢体功能位。指导病人保持正确的功能位,避免发生畸形,抬高患肢于心脏平面,踝关节跖屈5~10°,足趾尖朝上。
2.5 疼痛术后观察:
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观察肢端颜色、温度、血运、感觉情况,如果疼痛剧烈,应分散病人注意力,提高痛阈、减轻疼痛,当疼痛评分达5级以上时,遵医嘱及时应用止痛剂。
2.6 饮食护理:
术后不论男女患者嘱其不能饮酒,禁食辛辣食物,以防伤口感染。多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含钙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蛋类或骨头汤之类食物,以促进骨折加快愈合。骨折患者早期避免服用钙片,因骨折以后,骨折断端会释放大量的钙质,加上长时间卧床及患肢受到一定范围的固定,容易造成骨骼废用性脱钙,血中游离钙增加,机体并不缺钙,过量的服用钙片会引起胃酸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这些不良反应又造成患者营养障碍,反而影响骨折的愈合,同时也会增加结石的发生率。
2.7 骨牵引和放置:
外固定架病人,需讲解局部感染症状和预防感染的保护措施。伤口和切口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渗出多时更换表层敷料。按时正确进行牵引针的护理,用75%酒精点针眼,每日2次,保持针眼处不被触碰和污染。有引流管者,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状,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如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折创面污染严重,给予彻底的清创,控制感染和消肿治疗,并给予多源频谱仪烤灯照射伤口及皮损处, 2次/d,30~40min/次。
2.8 功能锻炼
2.8.1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根据病情适当选择下床活动时间。一般术后3d指导患者在床上主动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加快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并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术后5d可在床上练习膝、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何时可扶双拐下床活动或负重应严格遵守医嘱,因各种内固定器材强度不同,故骨折术后的稳定程度也不同。下肢负重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骨折端的疼痛为宜,使骨折之间发生生理性应力,刺激骨折愈合。
2.8.2 功能锻炼:
术后以被动锻炼为主,主动锻炼为辅,锻炼必须得到护士的指导和患者很好的配合,大多数患者因怕痛而不能遵医嘱进行有准备的功能锻炼,护士应鼓励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与重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原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股四头肌的锻炼应避免由于肌肉萎缩而可能出现的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教会患者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足背伸、跖屈运动,有利于患肢肿胀消退,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CPM是被动活动髋、膝关节较好的器械,它能使关节活动有角度限制,可以避免因手法用力不均引起疼痛,又可防止用力太小达不到活动的效果。应用CPM的起始角度应征求主管医生的意见,以后可随关节功能的恢复逐渐加大,起始角度过大可造成骨折断端移位或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关节活动范围以病人耐受不感到疼痛为宜,一般角度从25°开始,每分钟1个来回,每次使用时间为1h,每天2次,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逐日增加角度5°-10°,术后1周内CPM最大活动角度达到或超过90°。多数患者在术后第1d即可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周内膝关节屈曲功能达到或超过90°。
2.9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说明便秘、泌尿系结石、褥疮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指导其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量约每天500ml以上,同时指导其定时翻身或轴线翻身。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定时抬高并按摩受压部位或垫软垫,避免局部长期承重。搬抬病人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保持皮肤清洁,经常用温水擦浴,促进血液循环。使用便器时要正确放置,防止划伤皮肤。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出院宣教,指导其正确使用拐杖的方法,避免摔伤导致再次骨折,告知病人循环障碍和神经损伤的原因、症状和体征及预防方法,嘱定期到医院复查。
4 讨论
通过对40例胫腓骨骨折病人手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认为早期主动和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显得相当重要。
另外护理上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身心全面护理,有效控制感染,重视患者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使病人感到舒心满意。
参考文献
[1] 童三香.10例胫腓骨骨折行外固定支架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
【摘要】目的:总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护理。方法:分析55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人的合并症经术前处理相对稳定,全部平稳渡过手术期。结论:高龄病人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6-02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高龄是影响手术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而且老年病人往往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因而增加了术后护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我科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2月对55例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护理上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全面评估病人的健康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70-92岁,平均78.5岁。致伤原因:跌伤28例,车祸伤6例,扭伤21例。按Evans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A型16例、ⅢB型13例、Ⅳ型21例。伤后3-10d进行手术,平均5d,全部采用DHS内固定。合并的内科疾病:高血压病26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11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脑梗死5例,偏瘫6例,肾癌术后1例。合并伤:L1骨折3例,桡骨远端骨折3例,硬膜外血肿1例,手外伤1例,颅底骨折1例。2.老年病人呼吸系统特点与护理
2.1老年病人呼吸系统特点与护理。
2.1.1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老年人呼吸系统逐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主要表现为胸廓变僵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况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尘粒及病原体均由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带至细支气管,再由粘液——纤毛系统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活性的作用,故老年人在围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有发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资料表明高龄髋部骨折病人卧床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所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是高龄手术病人能否进行手术及预后的关键。
2.1.2护理:
2.1.2.1病情观察: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隐匿,进展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护士密切监测病人的呼吸、体温、咳嗽、咯痰等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病人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2.1.2.2增加肺活量:根据护理评估为病人制定详细可行的肺活量锻炼计划,如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指导病人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环每日3组,每组5-10次,或吹气球每日3组,每组5-10次,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2.1.2.3促进排痰:老年人呼吸道清除痰液的能力减退,加之老年人神经系统衰退,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呼吸肌萎缩,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咯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病人正确的咯痰方法,鼓励自行咯痰;对低效咯痰者2-3h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咯痰;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2.2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特点与护理。
2.2.1老年病人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病例均为高龄病人,多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和(或)器质性病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半数以上病人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术前骨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又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以上因素可导致老年病人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2.2.2护理:
2.2.2.1抬高患肢:术后下肢保护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30°,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保持引流通畅,以促进静脉回流。
2.2.2.2早期积极活动: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肌肉关节主动活动、肌肉按摩和关节被动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一般待麻醉反应消失后即指导病人行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活动20次/h,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2h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内收、外旋;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主动等长收缩活动,每日4组,每组30次/15min;根据病情协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min,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或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应用CPM机训练,每天2次,每次1h,髋漆活动度均从0°-15°开始,每天增加3°-6°,循序渐进,逐渐逐渐增加到90°为止。
2.2.3下肢血液回流观察:治疗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d,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病人主诉,注意对比观察,必要时测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术后第2天开始双下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每天2次,每次1h,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关键词】 髂关节骨折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84岁,诊断:右股骨颈闭合性骨折。患者于2006年3月22日晚7时跌伤髂部,伤口肿痛剧烈,不能活动,急诊来我院。经x线片提示:右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疼痛剧烈,家属强烈要求急诊手术。经查,患者无手术禁忌,遂在持硬麻下行股骨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疼痛明显,血压持续升高。经治疗,血压控制。1周后患者心情烦躁,情绪波动较大,血压再次升高,并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经用药及有效的护理,血压下降,症状缓解。3周后患者经复查x线片骨折对位好,生命体征平稳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正确估计病情,严防合并症的发生 此例患者因病情估计不够,以致术后血压升高。(1)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之所以骨折,除局部因素外,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骨折只是外在表现,所以术前要对病人健康有准确的评估,监测血压、血糖、心、肺、肝、肾功能。在选择手术最佳时期的同时,控制合并症。对于糖尿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适时调整降糖药用量;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合理应用降压药,减少外界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等。(2)协助医生做好术前检查,为正确评估提供可靠依据,警惕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并及早处理。
2.2 准确评估患者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老年人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等心理,表现为抑郁或烦躁。对于这些反应护士应有足够的把握应对。术前、术后分别进行有效的护理。术前,主动亲近病人,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对手术的畏惧、焦虑心理,并请曾在本院成功治疗过的患者现身说教,以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同时讲清手术方式、麻醉效果、术后疼痛的应对、整个病程的时间、对术后卧床期间的不方便的问题,予以充分的照顾,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丰富其精神生活,提供电视、书报等,使患者不觉枯燥,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术后疼痛的观察及处理 此例患者对其术后疼痛的预见性不足。术后24h,患者疼痛剧烈,老年人对疼痛耐受性差,术前应讲清,并与麻醉师一起征求患者的意见,使用麻醉泵,或及时用止痛药,防止合并症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慌等。术后3天仍疼痛者,注意调节患者,保持正确、舒适的。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避免肢体膨胀而引起的疼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情况,在早期行功能锻炼前,使用止痛药,以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通过以上措施,减轻疼痛,从而避免诱发血压升高。
2.4 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提高警惕。
3 小结
对于老年高血压骨折病人,一定要准确评估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制定确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落实,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由于生理变化原因,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稍有磕碰、跌倒就可导致骨折。下肢骨折使老年人不能下地行走负重,失去正常生活能力,而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废用、孤独等不良情绪;长时间卧床,易引起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护理并发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生命的质量。自2008年对150例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从心理、生理、社会、精神进行了整体化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对15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实施了整体护理。其中,女性:84例,男性:66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74岁,60―70岁者:85例,71―80岁者:40例,80岁以上者:25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2例、骨股干骨折10 例、胫腓骨折78例、骨踝关节骨折:20例。并存症依次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
2 效果
在被观察的150例病人中,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均为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病人对护士技术操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达到了98%以上。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心理护理
老年骨伤病人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由于发病的突然,或病程日久,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恐惧、抑郁、孤独,自卑和被抛弃感。骨折后,患者疼痛剧烈,疼痛刺激可使患者出现焦虑[1],主要担心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及手术是否成功;对将来生活是否自理,。针对这些情况,护士要耐心的进行心理疏通,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此类骨折手术的选择,应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介绍同种有疾病康复的病例,经常到床边与病人交流,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与功能锻炼,对骨牵引的病人,讲解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在牵引期间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运动。术前检查结果告知病人。从而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3.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3.2.1 褥疮
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避免理化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鼓励协助病人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翻身;按摩骨隆突及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整洁干燥;保持病人皮肤清洁,改善营养状况,鼓励病人进食营养物质,增强体质,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3.2.3 坠积性肺炎
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在床上做深呼吸运动,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有效咳嗽、咯痰,,协助病人翻身扣拍,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
3.2.3 泌尿系统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交会病人床上排尿,术前需要留置尿管者,导尿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使用双腔导尿管,术后加强留置尿管护理,尽早拔除尿管,保持病人的清洁卫生与生理卫生。
3.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见于股骨颈骨折病人。早期指导病人进行双下肢肌肉运动,每日10-20次,每次5-1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手术肢体功能锻炼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3.3.1 床上训练法
术后第二天到一周,教会病人做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用力背屈髁关节,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上病人不感到疼痛、劳累为原则,循序渐进进行。逐渐过度到膝、髋关节,最后到抬腿,对于股骨颈骨折病人,膝、髋关节的活动,应按手术方法的选择情况,作相应的活动。每日5-10次,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肿胀,预防肌肉萎缩,促进切口愈合。
3.3.2 离床锻炼
对于可离床不负重训练的病人,指导病人练习上下床,为患肢负重打基础。下床时让病人双手支撑,臀部离床,健侧蹬床,形成三点支撑,向床边移动,健侧先下床持重,然后一手支扶床,一手扶患肢着地:上床时,患肢先着床,健侧支撑身体,必要时给病人以协支撑。经过这样的训练,下床后可拄双拐,健侧负重患肢做屈膝踢腿和下蹲动作。通过下床后训练,可以促进骨折周围肌肉的恢复和髋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
3.3.3 负重期训练法
在病人即将出院的两天内,告诉病人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考虑负重。并教会病人正确拄拐助行,让病人拄拐站定时要挺胸收腹,抬头向前看,双拐与脚成三角,迈步时应先出健侧,后迈患侧,身体重心在健侧,拄拐前移时身体保持稳定后在移动,每天让病人行走200―300米,一日三次,以病人不感到劳累为原则。出院后家属应该注重患者的心里健康和身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的情绪、饮食 及体征的变化,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活动度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功能[2]。
4 体会
4.1 病人得到了实惠,密切了护患关系
通过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知识宣教指导,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让病人注意活动量和幅度,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做到主动为主,护士协助为辅,使病人掌握了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密切了护患关系。
4.2 密切了医护关系
护士通过与病人的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生理状态,获得了更多、更科学、更全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医生。医生通过把诊疗意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护士,护士把解释、宣传、指导工作做深做细,使病人达到共同期望的治疗效果,从而密切医护关系。
4.3 促进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实施整体护理,使护士感到了自身知识的缺乏,增加了压力,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意识越来越强,从而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字:骨折患者;功能锻炼;临床护理;关节活动能力;关节功能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为患者缩短治疗时间、促进快速康复的有效手段。功能锻炼实施对患者术后的肌肉、关节恢复,以及减少肌肉萎缩、预防静脉血栓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骨折术后的功能锻炼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患者的依从性会影响功能锻炼的执行情况。所以,实行功能锻炼期间,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本文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6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及临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6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11-77岁,平均(39.62±1.25)岁;其中上肢骨折患者40例,下肢骨折患者116例,照患者治疗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方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78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采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其中观察组患者行功能锻炼之前使用热水袋热敷患肢关节或采用多元频谱仪照射,15-30分钟后再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CPM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观察组护理干预如下:①护理准备:功能锻炼前护士为患者和家属热情、详细的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方法和患者的配合方式,告知患者应用CPM的注意事项[1],了解患者的要求并尽量满足。开导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治疗状态。准备好CPM机、多元频谱治疗仪、随身听、热水袋、脸盆、毛巾、水壶等。②护理:嘱咐患者保持最佳的舒适,使用软枕将患者垫高30°左右[2],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带来的不适,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期间作深呼吸配合。③舒适护理: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功能锻炼,锻炼前要求患者排空大、小便,并于进食半小时后进行,播放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功能锻炼要由简到繁、时间由长到短、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提高难度,每日评价锻炼效果;术后但未拆线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之前使用热毛巾热敷或多源频谱仪照射15-30分钟后再锻炼[3];锻炼完毕后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充足的休息。④肌肉锻炼的形式:等长收缩,在保持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进行肌肉的舒缩运动,是肌肉锻炼的初期阶段,护士指导患者肌肉收缩方法。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肌肉长度改变。等动收缩,指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最大用力收缩。
1.3观察与评价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采用Install[4]设计的关节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情况。主要包括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屈曲挛缩、主动伸展、日常动作、步行能力。
1.4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3.讨论
临床常遇到两种不利于病人功能康复的心理状态,一是病人谨慎小心,怕痛和出现意外而不敢活动,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二是病人急于求成,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不注意锻炼方法而过早活动及负重,锻炼过度,超前并随意活动,这些都不利于康复措施的实施并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折延迟愈合或再骨折等并发症。功能锻炼的实施原则必须强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主动为主,被动为辅,要求每次活动的量及幅度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各关节肌肉活动训练以病人自己伸屈为主,他人辅助为辅。合并有血管、神经、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病人,早期可应用托板等物品辅助维持关节功能位,待组织损伤修复后,再进行被动、主动功能锻炼。对严重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或多发骨折病人,据临床X 线摄片情况适当延长非负重期的康复训练时间。
在康复护理中,护士要掌握相应的骨折病人的功能康复知识,利于正确而有效地指导病人,在实施过程中要关心、体贴病人,帮助病人及家属确立正确的康复意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情及预后,并结合临床病历,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使病人积极配合功能锻炼。康复护理中注意病人的心理康复护理,护士经常深入病房主动接触病人、家属,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关注病人心理状况。因病人下肢创伤,卧床时间长,生活需他人照料,担心今后工作生活及肢体功能的恢复,重返社会信心不足。突遇外伤,对疾病预后担心,易出现抑郁、失望情绪。护士一方面鼓励病人增强康复信心,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进行针对性指导、沟通。向病人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病人了解康复训练指导与手术效果的密切关系,让病人清楚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好坏与后期功能锻炼有直接关系,指导病人掌握适宜有效的锻炼方法。及时疏导病人不良情绪等,让病人树立主动配合思想,解除其顾虑,以良好心态进行康复训练。骨折后期康复一般在出院后进行,无医护人员陪伴,如停止运动或过激运动都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要注意做好出院前宣教,讲解运动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按期进行复查并遵医嘱选取适宜时机开始下地,避免因骨折愈合不牢固时患肢负重造成再骨折。因患者康复过程较长,非常需要家属和亲友给予支持和帮助,检查修整运动器城,提醒患者遵守医属。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功能锻炼期间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式,治疗后期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分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立民,刘大雄,李国瑞,赵为民.自身加压钢板固定骨折模拟试验――兼议临床应用中易出现的错误及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18(07):109-110.
[2]茹江英,胡玉华,刘,胡传亮,杜广军.股骨远端骨折微创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13(04):198-19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在2014年10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其中包括主任1名,医生3名,护理部门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理成员2名,以此开展疼痛管理工作。对该科室在2010—2012年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调查,在培训学习之后对该科室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前来该科室治疗的四肢单处骨折106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根骨骨折术后疼痛评分、掌骨、下肢、上肢的评分进行记录。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年龄区间为31~62岁;研究组患者男26例,女27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34例,年龄区间为28~5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护理小组理论授课内容为:了解骨折患者疼痛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疼痛评估常用工具与方法;疼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与重要性;培养爱伤观念。106例四肢骨折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小组成立前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轻度或是中度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重度患者服用西乐葆,2次/d,1粒/次,患者在手术后应该立刻送回病房,术后按照医嘱肌内注射特耐40mg,用药后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组患者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与家属实施的“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知程度[3-4],加强疼痛知识的宣教,包括疼痛的概念与评估方法等,护理小组应该将宣教内容统一制作成册发放至患者,在手术前巩固疼痛教育内容,手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回访,术后责任护士应该对镇痛泵的治疗进行追踪和随访,每次宣教时,家属应该和患者同时宣教,并且应该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疼痛治疗效果是否满意,若存在不满意现象,应该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调整。药物使用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患者用药后进行评分,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5-6],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以及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
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72小时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对比分析两组疼痛度评分,经t检验后(t=6.9044,3.4473,3.1693,P=0.0000,0.0008,0.0020)。
2.2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3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4.34%;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9.2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1,P=0.0217)。
3讨论
目前,我国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采用疼痛护理小组的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小组的成立在疼痛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疼痛管理水平[7],并且在提高护士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与控制疼痛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多鼓励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以此为患者营造一种保持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的氛围[8],在积极健康教育下,使得护患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药物治疗,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研究组疼痛控制满意度(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9.2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的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骨折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作者:张春红 单位:高密市中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胡三莲,何丹,钱会娟,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7-79.
[2]阮洁鸿.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相关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380.
[3]李艳,荆珂,刘蕊,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饮食保健,2016,3(13):150-151.
[4]陈琳,刘小兰.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相关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6(10):246-247.
[5]蒋娟.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2):2171-2172.
[6]李红莲.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3):149-150.
关键词:pilon骨折;围术期;序贯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77-02
Pilon骨折一般是指累及负重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主要表现为胫骨远端关节面碎裂严重、松质骨压缩及干骺端粉碎性骨折[1]。在围术期内采取积极细致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并发症,促进pilon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Pilon骨折手术病人通过精心的序贯护理干预,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11年1~10月间共收治Pilon骨折延期手术患者6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18例,碰撞伤15例。依照Ruedi-Allgower分型[2],65例骨折患者包括Ⅱ型37例,Ⅲ型28例。依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行序贯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性别 男女平均年龄(岁) 骨折分型 ⅡⅢ 实验组36201636.8±6.02015 对照组29191035.7±5.81713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干预:两组均接受围术期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①开放性伤口护理②术前肢体的准备及护理③术后护理及临床观察:取合理卧位,垫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消除肿胀;注意更换术后切口渗血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④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及肢体康复训练:术后疼痛反应消失后,指导病人尽快行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的关节屈伸锻炼,3~4次/d;6~8周时,如X线复查显示初步骨痂形成,可应用CPM机(下肢连续被动活动器)辅助关节功能锻炼活动,注意控制活动幅度和病人耐受性,30min/次,2~3次/d,循序渐进、由小至大,直至可练习下地行走。
1.2.2 序贯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验组注意加强序贯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①术前心理疏导。入院后护理人员应注意与病人的沟通、交谈,掌握其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平复焦虑情绪,减少心理恐惧。
②无痛护理措施。应用临床无痛护理技术如无痛输液、注射、穿刺、换药等,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镇痛泵,减轻pilon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内的疼痛感。
③术后康复指导。嘱患者术后多食高钙、高锌、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坚持户外活动1h/d,适当补充维生素D、鱼肝油滴剂。定期随访或要求病人定期参加护理门诊,指导病人有计划地进行后期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负重锻炼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患者来院复查时发放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使用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上述护理,65例Pilon骨折手术患者均取得理想疗效,围术期内未发现护理并发症。从术后预后指标来看,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负重锻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X线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实验组患者满意度100%(36/36),明显高于对照组86.1%(25/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ilon骨折属于关节内复杂骨折,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所造成,由于头、胸、腹等严重复合伤,基础性疾病或延误送诊等因素的影响,多数pilon患者会采取延期手术方案进行治疗[3,4]。正确的手术方法、围手术期的各项准备以及关节功能康复锻炼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实验组病人采用序贯式护理方式,从临床预后指标比较来看,序贯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线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其主要原因反映为3点:①加强疾病认知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清楚地了解到延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②连续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和饮食护理。合理饮食,为骨折患者补充体内消耗,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科学、合理的主被动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者患者静脉回流和关节功能恢复,尤其是Pilon骨折踝部肿胀明显,早期行膝、踝关节CPM(持续被动锻炼)利于腓肠肌运动,改善下肢动脉血流,预防深静脉血栓。③无痛护理。疼痛是临床观察的第五项生命体征,应用临床无痛护理技术如无痛输液、穿刺、镇痛泵等,可以更好地疏导患者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使其配合手术治疗和功能锻炼。这也是实验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100%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序贯护理干预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是改善pilon骨折患者护理质量与临床预后的重要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华,程敏,姜为民.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C3型Pilon骨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58-1959
[2] 郭璐瑜,梁凤娇,梁秀兼.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8):67-68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骨科术后 预防 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 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转贴于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临床资料
本组606例术后患者接受了PCA镇痛治疗,剖宫产术293例,输卵管妊娠破裂修补术123例,子宫肌瘤剥出术及子宫全切术41例,宫颈癌20例,恶性葡萄胎子宫切除术4例,子宫脱垂全切术18例,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术29例,卵巢囊肿剥出术43例,经阴道子宫黏膜下肌瘤摘除术6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9例,圆韧带悬吊术6例,输卵管子宫移植术5例,卵巢子宫移植术5例,计划生育普氏改良绝育术4例。年龄20~73岁,平均46.5岁。所有患者均要求术后立即进行PCA镇痛,时间24~72小时,采用视觉评分,镇痛效果良好,并发恶心、呕吐、腹胀、低血压反应极少,无1例发生呼吸抑制及尿潴留。
观察与护理
术前指导:术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方法和好处,尤其是要说明使用镇痛药不会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不影响智力,不影响肠蠕动等,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顾虑。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自控镇痛的护理重点。护士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如重度妊娠合并症及大出血后昏迷、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支气管痉挛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所以,必须把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小时,应按医嘱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好记录,直到PCA结束。
术后镇痛期间的指导及导管护理:术后PCA可明显减轻疼痛、缓解焦虑和改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营养状况,促进伤口愈合。所以,护士应加强术后指导,一些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等可以通过休息缓解或减轻。对于个别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的患者,特别是患者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即按键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患者也得到充足的休息,同时也可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和疼痛的信心。
皮肤护理:术后患者长期平卧,不改变,容易出现腰骶部红肿硬块现象,尤其是镇痛的患者在镇痛效果较好的情况下感觉不到特别的疼痛,活动量少,局部受压过久,血循环受阻,如果护理不到位易出现褥疮。应对每一位患者采取术后6小时开始变换、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等措施。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①呼吸抑制:PCA镇痛对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护理人员在观察中应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呼吸运动,每隔2~3小时测量1次。同时随时注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或小于10次/分。SPO2低于90%,则应立即停止使用镇痛药物,报告医生,并采取急救措施;同时供氧,加强观察护理,必要时设专人护理,加强监护。②注意低血压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由于吗啡类药物对血管的敏感性较高,加上术中术后血容量补充相对不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反应。因此,术后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认真观察并记录,当发现血压比基础血压下降10%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继续下降时,则应暂时停止使用镇痛药,继续补充血容量。③尿潴留:尿潴留是吗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术后引起尿潴留主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痉挛所致。由于本组患者术前常规留置导尿,术后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在护理中注意重点掌握拔除导尿管的时机和导尿护理,故极少出现尿潴留。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把原来术后8小时拔除导尿管的措施改为延迟24小时后才拔除尿管。若镇痛48小时或以上者,拔除导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锻炼,拔除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若出现尿潴留的患者,可采用膀胱区热敷或针灸、按摩等其他方法,无效时惟一的办法是导尿。
小结
在术后观察中,把护理重点放在呼吸和血压的观察。另外,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并发症极少发生,但以上情况不同程度增加了患者思想负担。所以,重点是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认真观察所有的病情变化,详细做好相关纪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可靠地提供治疗依据,使心理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的结合。
大便通常,预防便秘发生。中期(2~4周)指导病人进食含钙质丰富的奶牛、骨头汤、豆制品、海鲜虾皮等以预防骨质疏松,促进骨痂生长,骨质增生。晚期(5周以上)指导病人进食牛肉、动物肝肾等食品,达到强筋壮骨,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预防感染:长期卧床病人,要特别注意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向病人家属传授护理常规和护理手段,使其掌握为病人翻身、叩背、排痰及皮肤护理的知识,增强病人及家属预防为主的意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舒适,病人每2~4小时翻身1次,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2次,对易出汗部位(腋窝、腹股沟部)可用爽身粉或滑石粉涂抹。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咳痰方法:深吸一口气,在呼气约2/3时咳嗽,反复进行,使痰液咳出。行深呼吸训练,常用方法有吹气球和吹气泡。告知病人多饮水,每天2500ml左右,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功能锻炼: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在康复中的重要性,告知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发生。护士要教会病人功能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具体锻炼部位等,并鼓励病人坚持不懈的完成功能锻炼的计划和内容,还要加强病人适应生活的训练,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告知下床活动的病人,功能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摔伤。
用药指导:对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病人,要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和停药指征,同时告知病人不能乱用土方、秘方等,以免破坏治疗护理计划,影响甚至加重病情。
防止内固定物断裂:采用示范动作要领,健康教育文字及图片等方法,使病人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功能锻炼应掌握早期、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早期忽视关节锻炼,晚期关节僵硬而骨折尚未愈合,采取强力锻炼,很容易使内固定物折断。另外告知病人也不能过早弯腰、行走、负重等,早期过度功能锻炼,也可造成负重区内固定物断裂。病人出院后,要督促、帮助他们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复查情况,适时取出内固定物。
关键词:护理干预;创伤外科;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13-01
近年来,胸腰椎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主要潜伏在中老年患者中的高致残率疾病。该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中老年群体中也占有较高比例[1],还有该病的临床用药较为复杂,治愈周期较长,使护理风险加大,除传统意义的丧失劳动力、患者自身肢体功能产生障碍等安全隐患外,还有特殊风险存在,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缩短治愈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收治的因胸腰椎骨折住院中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2例,男57例,女35例,年龄20-77岁,平均51岁。病程1-32年,平均4.8年。其中由于爆裂骨折导致双下肢不完全瘫痪的有10例,爆裂骨折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有6例,由于脊髓损伤导致双下肢完全瘫痪的有10例,由于腰椎压缩导致骨折的有24例,胸腰椎椎体滑脱 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对照组46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前,所有92例患者都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检测其生命体征。并且要尽可能的关注患者的胸腰椎骨折的位置、形态等具体情况,以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并且尽可能的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在手术的前一天还要及时的进行生命体征的测定,做好相关的皮试,在手术前的三天时间内要适当的使用广谱抗生素、止血药及类固醇药物[2],以减轻血肿,并且预防手术的出血情况。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疼痛的部位、截瘫的平面以及下肢的感觉及运动机能的情况,在术前观察患者有无尿意流以及便失禁的情况,以便为术后的病情观察提供对比依据。
1.2.2术前心理护理:由于该类病的病患的病程较长,而且预后恢复不太理想,因此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有抵触的心理和怀疑的情绪。医务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其需要,耐心的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患者充分了解到该疗法的优越之处,从而减少病患的恐惧与顾虑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术后血肿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有较长的治疗周期,因此需对其血肿及用药进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电解质和体液的变化,对液体出入量进行记录,血肿严重者可给予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另外,做好免疫抑制剂药物应用时的指导,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护性隔离免疫力差的患者,教育患者重视个人卫生,同时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以降低药物长期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2.4术后发热情况: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由于术后3日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如果出现持续的发热则暗示有伤口感染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此时,应对患者的全身大范围、大剂量的注射抗生素,以控制炎症、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也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
1.2.5术后机体恢复:对于腰椎骨折的患者其手术后也往往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因此在手术后应积极的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且通过注射药物、电击理疗、强化运动、中药配合治疗、针灸等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机体的强化练习,从而使患者能够早日重获健康。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3],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需要长时间的面对电脑进行工作,因而长此以往,患者的胸腰椎就容易发生变形,这样在受到外界的撞击时,就容易产生胸腰椎挤压骨折或脱位等情况。胸腰椎骨折作为脊柱创伤中的一种常见的损伤,其自身不仅致残率极高,并且该病的产生容易引发合并脊髓损伤等疾病,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给脊髓神经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从而造成机体功能永久性的丧失[3]。但是目前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只将注意力放在了手术的本身上,而忽略了手术之外护理的重要性,但是恰恰是这些手术之外的护理,才最终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的良好恢复。通过该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治疗期间临床疗效明显忧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见出,更完整的、成体系的护理能够使手术的效果更好,并且能够在更生活化的方面全方位的呵护患者,从而使患者能够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与病魔作斗争。
参考文献
[1]韩福军. 常规胸腰椎骨折病人实施upass椎弓根系统后路手术病理学[J].研究结果和文献综述.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26(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