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顶岗实习毕业报告

顶岗实习毕业报告

时间:2023-08-08 17:0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顶岗实习毕业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顶岗实习毕业报告

第1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1届[R].浙江,2012.

[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2-16.

http://zjedu.gov.cn/gb/articles/2012-02-16/news201-

20216111318.html.

[5]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3):99-102.

[6]覃泽萍,彭翠香.146名低年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04):174-176.

[7]王生锋,齐玉梅,黄行芝.临床护士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及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01).

参考文献:

[1]BeckDL,HackettMB,SrivastavaR,etal.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universityprofessionalschools[J].2001,36(4):180-181.

[2]闫瑞芹,沈宁,陈京立,等.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不同时期的压力源、压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C].护理研究,2006,20(20):3019-3021.

[3]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4]段功香,张平,王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A],当代护士,2006,(8):3-5.

[5]于丽荣,冯先琼.护生学习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A].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8-10.

[6]柯永红.护理专业学生减轻压力技能训练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6(9):523-525.

参考资料

[1] 王平,裴莉琳.顶岗实习背景下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61.

[2] 鱼鱼.血染的白大褂[J].家庭医生,2012(10):1.

第2篇

[关键词]麦可思;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36-03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高达770万人,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千万学生职场竞技,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潜心研究麦可思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提升指导水平,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一、麦可思调查基本情况

麦可思公司对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农牧)2013届50个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074个,问卷覆盖面广,涉及学生多,数据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报告。

就业基本情况报告主要从学生就业质量、教学质量、学生工作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反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就业质量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农牧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4.6%,80%以上同学受雇于全职或半职工作,自主创业的学生占5.1%,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同学占11.6%,平均月收入3066元。收入水平于2012届相比稳中有升,就业率、学生自主创业和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比例高于同类农林类院校。专业相关度达56%,与同类院校相比基本持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先就业再择业、现有的工作收入较高等。职业期待吻合度整体不高,原因有:不符合我的职业愿景、不符合我的兴趣爱好、不符合我的生活方式等。调查也显示,毕业生对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和对学校的满意度,与以往相比有所提升,但离职率却略有提高,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离职,认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追求更高福利待遇、想改变职业或行业。

(二)教学质量分析

报告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满意度为91%,高于同类农林类院校,当然,毕业生同时也指出,在实习和实践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与学生互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的重要程度和满足程度也应继续改善,与任课老师高频交流群体较小,还需继续加以改进。

(三)学生工作质量分析

毕业生对学院的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就业服务和生活服务方面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也认为,学校还应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社团活动的质量以及后勤整体服务上再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麦可思就业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对学生的职场教育、教学质量、学工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职业不匹配,职场教育略显薄弱

学生毕业半年后选择职业与所学专业存在不匹配现象,对口率仅为56%。主要原因为现实工作与职业期待存在很大差距,导致选择其他工作,职业期待的落差对就业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这也说明学校在学生专业教育、顶岗实习、入职教育、精细化职业指导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二)教学效果有待优化,师生互动亟待加强

虽然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效果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职场的支撑度不够的情况,教师采用常规方式授课方式减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理实一体化、项目化等教学方式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学生工作与学生期待有差距,社团活动效果需提供

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学校学生工作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学生的期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的切身感受,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当学生更加注意学生工作中的个人感受,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在相关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学校社团众多,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同比提升,但在活动开展的整体效果方面仍有不足,与学生期待有差距,需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

(一)加强职场教育,提高职场认知,凸显就业特色

1.加强专业教育,提高职业认知

专业认知主要是在新生入校后就开始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市场需求和能力要求等要素,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岗位的状况和未来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岗位技能和知识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地引导学生择业认知、就业认知和创业认知。让学生明确大学的任务和使命,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我要学”。明确了毕业能干什么、要干什么,这样才能为今后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此,加强专业教育,提高职业认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分年级开展专业教育。一年级可为新生配备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同时邀请高年级优秀同学与新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如何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协调学习和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一年级专业教育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年级专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掌握主干课程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方向的关系,并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具体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参加社会实践、邀请优秀毕业生作报告、参加招聘会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加强对职业的认知。三年级强化学生专业方向实践和就业的指导,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主动获取企业信息,指导学生要具备基本求职技能。在分年级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力争让所有任课教师应将专业认知教育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

2.强化顶岗实习,提升专业技能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做好此项工作,学校方应加强顶岗实习的筹划与管理,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一批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还应强化教师的企业实际工作能力,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其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质量。

3.改善职业指导,凸显就业特色

改善职业指导,要以精细化职业指导为抓手,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目标,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构建精细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制定一项严格的职业指导考核制度。

学校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单位用人需求,参照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计划及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目标。目前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这部分拥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比例不高,其职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限,学校应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外出培训,报考相关职业资格,提高职业指导水平和效果。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如高职学生大一为角色转换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换),大二为学习沉淀期,大三又为角色转换期(从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开设相应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提升不同方面能力为立足点,针对不同专业岗位,分析岗位说明书,凸显专业特色,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相关岗位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质量,满足就业需求

1.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质量

学校大部分专业按学科门类开设课程,学生专业知识面窄,课程教学内容单薄,尚未实现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一些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未能反映学科前沿,未能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公选课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杂、散、乱”的倾向;有些专业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学校应优化各专业课程结构,建立适合当前农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估的体系,健全课程建设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以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为重点,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如开展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质量奖评比、尝试慕课教学等,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加强通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创新教学方式,重视互动参与

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平淡无奇的讲授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从原来的“睡倒一片”到现在的“低头一片”。教师在互动式教学模式内容上要做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改进和创新,采用诸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发问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平台要紧跟自媒体的发展速度,打造QQ、微信、微博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在虚拟的平台里更易于师生双方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3篇

【关键词】金融 内蒙古 规划

金融与证券本专业针对社会发展对金融、证券专业操作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重点面向基层、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从事银行、证券、企业投融资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较熟练的计算机系统操作和常用商务软件的使用能力;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毕业生可对口到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上市公司就职,还可以到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保险理财等工作。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金融、商贸信息类专业仍是社会急需五大专业之一,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岗位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在政府大力扶持,企业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保持专业发展优势,形成专业特色,为此特制订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规划。

一、行业背景

随着内蒙古地区的金融业迅猛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带来较大空间,预测在未来五年的时间中,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金融与证券专业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于金融行业一线基层业务人员的需要,依托内蒙古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行业企业,与内蒙古有些银行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办学模式,顶岗实习、实现员工培养、师资培训、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资源共享。目前内蒙古地区金融专业从业人员数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金融专业技术人员和金融管理人员更为缺乏。商业性银行数量的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人才匮乏形成巨大反差,金融与证券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地区金融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金融与证券专业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于金融行业一线基层业务人员的需要,依托内蒙古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行业企业,与内蒙古有些银行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实现员工培养、师资培训、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资源共享。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培养的众多金融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本地区行业企业的骨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为内蒙古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应结合内蒙古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专业方向,从现有以银行为主逐步向证券、理财、保险、信托、租赁互联网金融等不同服务业发展。

二、专业定位

金融与证券专业立足于内蒙古金融发展实际需要及地区商业贸易,培养出具有与现代金融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精神,能经营的,懂管理、会操作、能够胜任金融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主要的岗位:

(一)出纳岗位

银行存款核对、办理现金收支、日记账登记、银行转账、现金保管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

(二)信贷岗位参与贷款单位有关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做好贷前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贷中和贷后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投资理财岗位

从事开发客户,维护客户,给客户解决一些投资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一些投资理财建议。

(四)金融营销岗位参与金融产品,如股票、期货、期权、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五)保险岗位从事或参与保险公司的日常管理、保险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实施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期间学生能够获得理财规划师、保险人和证券从业等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三、建设目标

金融与证券专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与证券实践能力,掌握金融与证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能从事金融与证券管理及企业资本营运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依托内蒙古地区金融企业集群的优势,根据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针对商业金融企业经营的特点,按照金融企业工作过程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水平高、影响力强、具有较强的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与开发能力,由一定比例的兼职骨干教师组成的、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的优秀服务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训系统、建设实训基地;大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各种管理咨询、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建设期内,将金融与证券专业建成自治区高职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自治区同类院校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建设内容

(一)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每一模块均以业务为主要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块,各模块的教学设计均由六个步骤构成,即:实施计划、制订计划、明确任务、做出决策、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每一模块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本专业在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目前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与银行、保险等企业合作,以银行的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为载体,设计金融与证券专业职业能力基础课、职业能力核心课、职业能力体验课等模块,以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和实际训练。并在专业技能模块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

1.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与金融企业专家共同分析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岗位、进而确定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具有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能力、金融会计核算能力、金融业务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能够从事金融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岗位能力所需的基本知识、围绕核心课程以及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岗位能力知识、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基础技能知识拓展”五大模块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课程体系,以金融与证券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建设涵盖课程标准、配套教材、配套软件以及网络平台等内容在内的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学基础》、《国际金融》等课程。

(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顶岗实习基地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管理小组工作制度》、《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规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学生顶岗实习行为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安全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进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根据每次顶岗实习要求由工作实习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人选,建立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顶岗教师资源库,并由学院正式聘任。开发完善顶岗实习教学指导。

(三)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均较高,保障他们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学习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双师素质教师的价值,在保证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稳定的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建设期内,教学团队90%的专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团队建设成为在金融专业领域影响力较强、职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上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健.货币政策应转向“稳健”[N].上海证券报,2010-11-19.

第4篇

本文作者:黄兵 单位:广东语艺术职业学院

高校动漫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现状

动画专业在所有学科中是普及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巨大利益驱动,高校纷纷建立动画专业,2000年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招动画专业学生,而2011年竟有1200余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中国动漫产业报告发展(2011)》,在校生达80万人次,每年毕业生20万人,这一数字比欧美、日韩相加的总数还要多。但真正有动画专业资质的院校只有30%,而动画强国日本也只有35所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盲目扩招带来动漫专业的过度膨胀,造成动画人才数量的表面可观,质量偏低。《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反映动画本科毕业生失业率排名第一。动画企业找不到人,而高校毕业生又产能过剩。事实上,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并不看重盖有大学钢印的文凭,普遍认为学院派出身的大学生不大了解行业的规范,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高不成,低不就”。动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依托企业,着眼企业谈培养,立足企业谋发展。目前的大部分高校无论从师资,还是实训设备、实训条件,远不适应动画专业发展需要。全球化的今天,谋求深度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选择,高校的动画专业不与动画公司企业合作,就不能起步运作。

高校动画专业校企合作的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很多院校的动画专业定位在动画制作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离。动画教育要有能够满足动画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与动画产业接轨的难题。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欠缺技术开发的合作。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管理责任不明晰,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专兼职教师缺乏融合,使得学校运行机制不顺畅。应该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转变为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导,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目前动画师资力量的不强、不足,远跟不上中国高校在动漫招生的发展需求。

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动漫教学人才,从其他专业调配师资增援,很多是临时抱佛脚,硬着头皮上岗,没有一线经验,有的经短期的培训匆匆上阵,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一些动画研究生导师自己都不是动画专业出身,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适合动画行业实际需求,有些动画企业老总宁愿要培训机构的学员,也不要学院派动画大学生。没有从事过动画制作的教师成了骨干教师;动画企业员工支撑门户。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动画人才。在多数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除部分影视院校具备动画教学应有的教学资源之外,有条件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应占少数。近几年办得好的一些院校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多数院校没有这么幸运。许多院校教育资源还远远达不到动画教学要求,就匆匆招生,一边上课、一边招兵买马。很多学院没有真正的动画专业带头人,动画实训基地受制于合作动画公司,自己被动而缺乏体系,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头几届学生成为实验品。

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进行人才培养是目前国内针对学生与社会接轨比较有效的方法。高校从企业“借力”,使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强,缩短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校企共制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另方面,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训条件。就是让高校的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量身定制,实习与就业同步。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有利于学生了解动画企业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方案。用企业真实项目导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培养了实际工作技能,让高校成为企业延伸的培训平台。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由动画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利用动画公司的先进技术进行师资培训,实现了“办学入企”;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先进的设备设施吸引企业到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和参与实习教学。在合作过程中,以企业良性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为双赢目标,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质量管理以及产品研发和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健康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动画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懂动画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动画企业运作背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来源可以是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任职,也可以从动画企业引进专职或兼职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动画企业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与动画界的交往网络,是校业合作的桥梁。“双师型”教师熟悉企业的运作,在教学中按照企业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借鉴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认为,我们进行校企合作探索,可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与经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创造德国二战后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共建。“双元制”一元是学校,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工读交替”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顶岗工作。学制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较长,四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工作,第四年又回到学院学习。“TAFE”模式“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育和培训标准,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的两种形式,一为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另一为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产学合作主要有:企业与高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企业委托高等学校搞科研项目,企业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在大学建立“共同研究中心”。#p#分页标题#e#

建议

如果说近十年来高校办动画专业是强占市场,那么以后就应该以质量求发展。高校要不断改进动画校企合作办学方法,健全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内涵,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将由学校主导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要规范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在与行业的交流中,要积极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可采用更主动的姿态,将教师、学生优秀的创意推销出去,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动画产品,将“艺术性”与“商业性”很好地融合。动画专业发展要放在整个动画产业链中重要环节考虑,高校要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促使动画专业良性发展,照行业的标准培养,借鉴国外先进的合作办学经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尔夫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26-02

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其以特有的绿色、高雅、健康、阳光的文化内涵和运动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运动之一。高尔夫运动自从1984年进入我国以来,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据2011朝向白皮书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尔夫球会已超过500家。目前,中国高尔夫消费人群已超过100万人。与高尔夫相关产业的不断升温和跨越式发展、高尔夫人才缺口巨大相比,高职院校在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处在摸索实验期。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遵循人才培养一般规律,创新实习实训环节,加快教材及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以培养满足高尔夫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最重要的一环,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高尔夫人才培养质量。就高职院校现有的高尔夫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部分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有待完善,表现在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等现象,忽视了培养高尔夫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教学团队和教材的缺乏

目前大多教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也没有在高尔夫俱乐部实践过,不管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技术教学上,都很难胜任,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而专业教师个人水平不高也导致无法组建卓有成效的专业教学团队。再加上没有系统的教材,很多专业课程与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匹配,有时只能根据相关领域来选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高尔夫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目前,大多数有高尔夫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学硬件设施都存在不足,只能通过校企合作来获得专业技术课上课地点。例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室外练习场,高尔夫专业学生在上室外高尔夫技术课时租用南宁环城高尔夫练习场,并租用公交车接送。这样的合作仅仅只解决了上课问题,要想培养高尔夫管理和草坪养护方面人才,必须和高尔夫球场进行深层次合作。

二、对策分析

(一)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笔者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介绍课程体系设置。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部分分为四大板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技能课。公共课板块(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安全教育课、大学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板块(包括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运动损伤及处理、运动训练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高尔夫概论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做前期铺垫;专业核心课板块(包括高尔夫运动技术、高尔夫教学技巧、高尔夫竞赛组织与规则裁判法、高尔夫心理学、球童学、高尔夫球场建造与草坪护养、高尔夫专业英语、高尔夫球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的过程;实践技能课板块(包括专业见习、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使学生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应用于实践中。选修课部分分为三大板块:专业选修课、公共限制选修课和通识课。专业选修课板块是为高尔夫专业人才拓展课外知识。设置高尔夫用品鉴赏、高尔夫文化、体育科研方法、演讲与口才、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体育市场营销、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课程;公共限制选修课板块,主要培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由音乐欣赏、舞蹈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板块是从全校通识课系列中选修,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各板块课程学习,融会贯通,提高高尔夫综合素养。

(二)遵循人才培养一般规律

人才培养客观规律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上升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反馈信息,检验已有的理论知识并加以改进。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在高尔夫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从以上规律初见端倪:在基本专业知识传授方面,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课程学习,不断熏陶,使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结合相关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反馈信息,验证已学理论知识。在不断循环往复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并在顶岗实习中实现实习和就业直接对接。

(三)创新实习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高尔夫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一环。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高尔夫专业根据“一年级见习,二年级实践,三年级顶岗实习”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践环节分四个阶段进行,包括专业认识、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间穿插专业认识和专业见习,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专业领域课程,根据每门课程的实践课时,集中2~3个月时间统一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第三学年主要是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当前,出现了实训场地短缺制约高职院校高尔夫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僵局。而开展校企合作将打破此僵局。目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已和多家广西区内高尔夫球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既解决了实训场地短缺问题,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内容、形式上呈现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还尝试和高尔夫球会签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技能来设置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主要放在学校学习,实践课程主要放在企业学习,相辅相成。在这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技能。而企业则能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由此实现共赢。

(五)打造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专业理论和技能普遍不强。因此,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刻不容缓,这涉及能否达成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发展。

1.引进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引进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本校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秉承“转、帮、带”原则,利用帮扶结对手段,在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建设,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每年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相关项目培训。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做法是分批送教师到高尔夫俱乐部接受2~3个月的高尔夫知识学习及技术实训,使一批专业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近两年,多人次专业教师考取了中高协初级、中级、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证书,提升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高尔夫实训基地的“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学,拓展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相关项目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尔夫技能比赛活动。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尔夫技能比赛活动,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而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高尔夫相关技能比赛,以此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总之,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遵循人才培养一般规律,创新实习实践环节,加快教材及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学生在毕业时满足高尔夫职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朝向白皮书撰写编委会.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R].朝向集团,2012

[2]周华庭,蒋小丰.高职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

[3]魏忠发,安铁民.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

[4]孙婕,郑刚.“体教结合”系统工程下云南省高尔夫人才教育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和创新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

[5]洪霞.基于高尔夫产业特征的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6]杜芳.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282)

第6篇

“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当社会上充斥着这样的感叹时,我们却从高职院校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开始工作了,有的在做人事专员、招聘助理,也有的在做律师助理。”小曹,今年即将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毕业,他根据自己和同学的经验,并不认为现在的工作不好找。

小曹所在的学校,前身是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自2007年恢复自主招生办学权后,成为公办高职院校,每年就业率都达到95%左右,部分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对于这样的学校来说,学生就业,并不是太头疼的事情。在该校,即使是人力资源这样的“常规”专业,也有不错的就业前景,就业岗位与在校生数量比达到3.2:1,也就是一个学生有三个岗位可以挑选。

据该校负责人介绍,作为以民政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除传统的“扶老携幼”专业外,学校还开设了物业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其中,婚庆专业今年的第一批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毕业一年后月薪可以达到万元左右,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反差。

该校学生处许老师认为,这都得益于学校开设的实用课程,以及贯穿三年学习始终的实训式教育方式:“我们作为职业院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大一到大三,都安排了实习。”从大一时参观式的“认知实习”,到大二时参与式的“平行实习”,再到大三独当一面的“顶岗实习”,保证了学以致用,以至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可以不用再经培训,很快进入职业角色。“我在实训室上过很多招聘模拟课,还参加过两次实习,我们系有十几家实习单位,系里也会经常组织我们去社会上的招聘会观摩。”小曹说。

而小曹和同学今天所具有的就业市场优势,背后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曲折中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启动的工业化项目对熟练工人、半熟练工人和中等技工产生巨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85年启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并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在了高中水平上。于是,一些普通高中转变成职业高中,技校和中专的数量也得到增加,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这一改革被国际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随后的形势发展,令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有学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成为解决青年失业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于是,更多的资源被重新投入到普通教育中。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校扩招,更是对这一趋势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生产链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类企业对受过良好培训的熟练工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向社会供给的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持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这种矛盾,国家在最近十几年里,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逐步扩大了教育规模,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这被认为是我国政府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关于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教育部过两份权威报告,一份是于2012年10月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对2002-2012十年间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总结。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

截至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就业方面,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95%以上,近三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两者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约2500元。

另一份报告,是2013年2月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报告主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介绍,2011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万人。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82%,近七成来自西部。

走向完备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职业学校的教育体系,从办学主体来看,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甚至在民办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教育集团,如在IT和烹饪教育领域较有知名度的新华教育集团等。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类:

中等专业学校,即“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

技工学校,即“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三年为主,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职业高级中学,即“职高”,是在1985年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三年为主。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成人中等职业学校,即“成人中专”,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职业学校,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主要是在职人员)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学制两年或三年。

上述四类学校都属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高职”,提供大专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如天津职业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而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公办和民办两类办学主体。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已有学者呼吁,应尽快对我国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开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升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各行业职业技术人才。据悉,已经有学校开始进行前期预研工作。

“新变化”改写“老黄历”

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很多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认为国家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而高职毕业生却想告诉公众:这些都是“老黄历”了。比如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造这样“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三年来保持97%的对口就业率,许多毕业生的薪资“起步价”要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我们这个专业,不是企业挑学生,而是学生挑企业!”即将从该专业毕业的小宋笑着说。据学校老师介绍,该专业每年毕业生有50人,而用人单位向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则有200个。

许老师说,现在社会公众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一些家长了解到该校开设了家政管理方向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误以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是去别人家里做保姆。而实际情况是,毕业生从事的往往是家政方面的技能培训或行政管理工作,如2009级毕业生孙静,便进入了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担任培训部行政助理一职。

而小曹,作为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则得到了继续深造本科学历的机会。他认为,自己因为曾经在高职院校就读的经历,而拥有比一般本科生更大的优势:“我在专科时已经达到了锻炼专业能力的目的,那么我再去读本科,提高自己的学历后,我手里的敲门砖就会更厚,我相信这样自己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

我校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自然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基于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传授学生实际的工程经验,以满足社会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在专业建设中,应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性、适用性、实践教学方法和实效的研究,强化实践技能考核,切实提高应用性人才的实践素养[1]。

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的结合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物质保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应该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2]。学校、二级学院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提供场地、增添新设备、更新实验实习技术手段,为专业建设的科学研究、试验,为学生的实验实习提供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依靠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企业联姻。企业既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或设备、材料,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锻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也缓解了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地方上的企业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流入口,促进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亦即,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既考虑学生技能训练、鉴定、顶岗实习,又考虑行业、企业职工培训,还要考虑教师锻炼、技术研究,谋求共享共用。

2.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3]。一方面,注重从企业、行业聘请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开设课程,为学生做行业报告、上专业课程,提高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在校内,鼓励教师多进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对教师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泡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探索、技术研发等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手段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考核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开展中,应该保证学生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指点的作用。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方法,训练严格严谨的作风;在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时,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其在整个专业实验中的比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任务书或指导书,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要采取开放的管理形式,做到内容开放,时间开放,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除保证实验课的课时外,进一步扩大对学生的课外开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二、我校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是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作用。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工程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实验周、信息资源检索等综合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逐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1.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中心总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Vario元素分析仪、881型离子色谱仪、SDTQ600同步热分析仪、TU-1901紫外分光光度计、Agilent1200液相色谱仪、XD-3X射线衍射仪、VarioTOC总有机碳分析仪等共计500多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的实验装置,固定资产总价值达600多万元。实验中心主要承担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实验和水质分析与监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水生态学、废水处理与回用等专业课程实验,同时面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验研究。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实践训练和研究。专业主干课程均设置实验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总学分的33.66%,包括课内实验、实验周、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实训的比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大综合实验周特色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育创新精神。在仪器设备等硬件环节的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台套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并且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结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成绩评价,激发学生集体合作精神。

3.校内外实习实训。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保障。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认识实习等综合实训。此外,在江宁自来水公司、江宁区环境保护局、华东南工地质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园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共15个。目前我院与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均签署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不但承担了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环境学院与国电南自、常熟电厂、无锡国民环保公司等多个企业共建有工程实践平台。这些平台既是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又是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也是外聘企业指导教师基地。这些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本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学校本着校内实验室、实践中心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的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有效保证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徐进 孙晓旭 关庆庆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迎虹.西昌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4):142-145.

第8篇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 ESP 英语教学

一、就业形势复杂

温总理9月13日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成消除,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失业率高企的共同难题,中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劳动力人口近8亿,每年新进入人力市场的劳动力远远超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的毛病共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但仍比2007届(87.5%)低0.9%。其中,“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比2008届有所提高,其中高职提高最多,为1.7%。同时,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目前,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2010年整个宏观层面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1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就业形势的复杂性矛盾会长期存在并日益突出。

二、就业特点、优势和不足

高职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呈现“两好两难”的状况:一是特有专业情况良好,通用专业就业相对较难;二是特有专业男生就业形势大好,女生就业过程相对艰难。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结构,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具有中专、职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力;然后是初中以上学历,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低技能劳动力;再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无技能、高龄劳动力。这三种劳动力占市场比例约为30%∶30%∶40%.而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第一种,其次是第二种,三种需求的比例约为50%∶40%∶10%.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集中在技能型人才上。“从总需求上讲,我国确实缺乏技能型人才。”另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1746万人至2665万人。二是国家的大力扶持。中央财政从2005年开始,拿出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建2000个用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同时,国家还计划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每年拿出近180亿元,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约90%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三是天然的就业优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核心,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很多学校遵循“一年学基础、一年学专业、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学生就业不足有:体制下的就业门槛问题,某些不适应人才市场的个别专业,用人单位的歧视性政策等。

三、ESP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相对较薄,个体差异参差不齐;自律意识相对较差,自身发展缺乏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ESP英语教学是必须的。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ESP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ESP英语大致包括:OP/EVP(职业英语),EAP(学术/教育英语)和EST(科技英语)。斯特雷文斯提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ESP是语言的一种功能的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具有明显的语言专业内涵,是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最终服务于“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其综合应用能力提供平台,让培养路径朝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方向”发展。ESP代表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转折,即语言能力的获得是从通过学习语言本身,进而过渡到通过学习专业语言知识。ESP英语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职场竞争水平的必须品。

四、ESP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ESP英语教学是个新课题。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并且会长期存在,市场对细分领域的特有人才需求愈加明显。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一提法是科学的,提纲挈领,具有先进性,但是缺乏可操作性的细节解读。行动计划并没有预见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周期性,广泛性和持续性,所以这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的复杂性矛盾将十分突出。

高职ESP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是相当复杂的,会长时期存在并讨论,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伴随着新的国际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课堂英语教学目标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把英语知识作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第二,把英语技能作为目标;第三,把英语交际能力作为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侧重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要求也应不一样。高职英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旨在训练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时语言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即英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所学专业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且与学习者将来职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ESP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习者学以致用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重“电”轻“教”。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局限性,计算机在某些领域无能为力,如作文评价;对学生没有监督作用,依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能与学生形成情感交流等。课件存在局限性,具有不可移植性,都是事先编好的课件,只适合一定教学环境,对学生有限制作用,难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老师的要求则很高。重教不重学,重科技轻人文。学生会过于依赖技术,忽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不举不废,破立结合,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技校学生 职业指导 研究探讨

当前,技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如何进一步提升技校学生整体素质,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强技校学生的竞争力,努力提高就业质量,才能确保技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当前技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态不稳

由于技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这一方面可以形成较高的就业率,但另一方面表现为就业质量和巩固率较低,提升的机会比较少,学生的就业心态不稳定。很多技校的学生在即将工作时,一味地挑剔工作单位、工作岗位,频繁发生跳槽换岗,这充分体现了其就业心态的不稳定。这些学生的就业定位与社会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学生对工作的心理预期过高,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单纯地追求高收入、好岗位,这是十分不现实的,因此也导致其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2.过分依赖学校

众所周知,技校对学生有推荐工作单位的机会,比较受到企业欢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过分地依赖学校,毕业后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联系工作单位,脚踏实地地投入工作,而是等待学校进行推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散漫、劲头不足,学习不认真,专业知识不过关,对基本操作不精通,待学校真正为其推荐岗位时,其自身能力素质达不到企业的相应要求。

3.缺乏敬业精神

当前,我国的企业对员工的最低标准就是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这也是员工生存之本、成事之基。但很多技校学生恰恰却缺乏这种精神,他们怕吃苦、怕受累,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自己,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毅力。有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被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但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便怨天尤人、叫苦连天,这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的反感。

4.综合素质欠缺

部分技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业不精,但却过分要求工作岗位的环境、工资待遇等条件,而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不成正比,导致这些学生出现盲目乐观情绪,最终就业失败。还有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技校学生,心气过高,把自己置于过高的地位,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

二、做好技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技校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对自己的评价认知也不全面,这对职业意向选择有较大的阻滞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引导技校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树立信心,将会直接影响的职业意向选择和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技校学生,不要带有传统的“技校生能力差”观念,不能只一味地凭借分数来区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激发起学生的进取意识。要定期组织职业意向能力测试,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在学生选择专业时,要通过观察学生、咨询学生、测试学生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文化基础,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通过充分细致的心理咨询,矫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学习、就业。

2.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

教师要帮助技校学生了解各种行业、职业的分类,熟知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使他们清晰地确定职业目标,通过深入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的职业奠定基础。要引导技校生正确认识企业,充分理解企业发展的差别,不能一味要求企业给自己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要尽快适应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展专门职业指导活动,向学生介绍各种职业知识和就业技巧,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及时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实习基地等参观学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职业知识,端正就业态度,引导其努力学习、成长进步。同时,技校可以邀请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作创业报告,使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进一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

3.指导技校生制定职业规划

在指导技校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教师要切实了解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摸清脉搏、把准方向,充分考虑学生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要开展独具特色、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自己、展示自己,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层面和自我认知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要进一步拓宽技校生的知识层面,加强专长技能训练,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是技校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职业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制定职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技校技生的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确保学生的职业与自身兴趣、能力特长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强化技校生职业能力培养

技校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设置上,要符合技校生的特点,多设置新型、实用专业,使学生在掌握实用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一专多能。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技校生实习锻炼,把实习的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让他们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特别要重视指导技校生利用校外顶岗实习这个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学生未来企业员工角色的培养。要积极开展职业训练活动,对技校生进行全程、全面的职业指导,通过教师讲授、座谈讨论、参观体验等方法,灵活职业训练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技校可以组织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让每一位学生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可以组织开展创业设计比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求职技巧,这都有利于技校学生下一步成功走上适宜的就业

岗位。

三、小结

总而言之,技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风险与机遇并存,做好其职业指导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职业指导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当前技校生存在的就业心态不稳、过分依赖学校、缺乏敬业精神、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进一步指导他们制定职业规划,进一步强化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就一定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为他们实现成功就业和技校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娟,葛效林.试论职校毕业生的生存竞争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6(26).

[2]范丽姿.技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科技信息,2009(6).

[3]李宏飞.浅谈技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技校就业工作[J].职业,2012(18).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80万人,( )加之近年来人才市场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已出现研究生向下挤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只好继续向下挤专科生的岗位的状况。高职毕业生已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的岗位靠.这些专业又呈现毕业生人数剧增,有的用人单位如:宁夏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非本科生不入,所以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尤为重要。

一、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笔者认为评价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应该充分考虑以下要素:一是薪水,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直观的指标。薪水高说明你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说明就业质量好,反之则相反。然而,这并不能作为就业质量的核心考量指标,影响薪水的因素很多,不能全面真实地表现求职者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社会出现了“零薪水求职”现象,其就业质量是无法用薪水多少作为衡量指标的。二是用人单位的多少及单位的层次、规模、知名度,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在量的规定性中体现质的内容的指标。一般来说,一名毕业生得到越多用人单位的选聘,表明其能力越强,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质量越高;到一个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层次越高、规模越大、知名度越大,表明这个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越好。 三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高,说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度高(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符合社会需要),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现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为例: 2009年共有大专毕业生934人,就业率为97.47%、其中在企业工作的780人,其它行业为154人,专业对口率82%、实习工资约800元;2010年共有大专毕业生1020人,就业率为97.6%、其中在企业工作的838人,其它行业为182人,专业对口率83%、实习工资约1000元;2011年共有大专毕业生839人,就业率为96.33%,其中在企业工作的730人,其它行业为109人,专业对口率为84%、实习工资约1200元。实践证明近几年学生就业质量在逐年提高( )。

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职业素养包含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诚信及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学习提高能力等,这是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越高的人一般情况就业质量会越好。

高职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观条件。就业观念以价值观为前提,表明毕业生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是毕业生能否正确对待就业的主观前提,进而影响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的实力和影响,这是学校自身的品牌效应,它对自己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从当前社会来看,从名校毕业的学生得到众多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质量基本上是好的。

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就业部门对毕业生的有效指导、与用人单位的有效联系等等,都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影响。

因此,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笔者认为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要有超群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基础,只有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就业工作才有基点,也才能更有效。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观念因素、教学因素、经济因素、推荐因素、政策因素、人员因素等。因此,要想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明确落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学校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素养。学校不仅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学院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教育(如:冠名班),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队伍,确保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好就业指导。其一,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前有些高职毕业生视前途为“钱途”,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目光局限于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大城市,或者效益好的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等单位,而很少考虑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县、乡(镇)、村等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艰苦行业等等,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统一起来考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事业发展;其二,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就业技能,掌握就业途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参与就业竞争、与用人单位打交道的能力与技巧,为高职毕业生自己就业、自主择业打下坚实基础,坚定高职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信念。

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切实执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生高质量就业、迈向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引导学生认清个人的长处与不足、高职教育特点、专业优势、社会就业形势,在此基础上,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行为策略,然后付诸行动,并且在行动过程中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使自己避免走弯路,不断走向职业成功。

总之: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建设。通过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通过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提高求职能力,使毕业生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该数据来自麦可思研究院《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11篇

Abstr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ing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nt build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attempt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spcialities of the colleges, as well as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his practice also helps to optimize the "dual" structure of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 hereby to enhance the college’s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s and promote the content building of the colleges along with improvng the personel training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示范项目;内涵建设;作用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demonstration projects;content building;role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迅速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对于立项示范建设的高职院校来说,以示范性项目建设推动的方式,解决内涵建设中诸多发展瓶颈,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优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了专业基础建设,拓展了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了高职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示范项目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示范项目建设首先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价值体现,体现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建立校企之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和促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均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示范项目建设的第一要务,确定符合学院办学实际、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院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的改革思路,将各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近年来,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占毕业生比例的一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5.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2 突出了重点建设专业优势

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方面,示范项目强调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提出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个专业独立建设的不足,体现了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建设理念。示范建设院校认真梳理专业体系,选择与市场需求紧密并能彰显学院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每个重点专业与3-4个密切联系的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群,然后选择4-6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群内专业为支撑,辐射带动全院各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例如:我院按照专业群对应产业岗位群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依托行业,对接产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做强铁道运输类专业,做大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增强机电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争能力,形成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特色,专业集群优势明显。目前,学院共设置25个专业,8个重点专业中有5个是轨道交通专业,专业涵盖了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基本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相匹配的专业集群。使学院成为轨道类专业齐全的高职学院,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在省内形成了鲜明的专业集群优势。

3 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照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示范项目建设中,示范院校课程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各专业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学院专业领域与行业企业职业领域高度匹配,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教育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高度融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发展高度相关。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明确的定位和标准,课程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通过课程将职业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联系在一起。例如:我院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行业企业职业认证,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着力构建“三个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推进“四项建设”——岗位职业标准库建设、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引进北大青鸟APTECH信息有限公司的ACCP课程体系,通过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和岗位规范,培养IT业紧缺的一线软件技术人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按照“职业能力标准、项目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模式,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课程改革;交通运输系将职业标准的制定与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相关课程改革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许多高职院校不是缺乏财力、物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的驱动作用,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破解了困扰师资建设的“瓶颈”。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有效的提升了专任教师队伍素质。参加示范建设的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学习与培训、项目调研与论证、建设方案的开发、制定与实施。锻练了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二是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大量的兼职教师进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层合作,促进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三是促进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深度融合。例如:我院在省级示范建设中,按照“提升师德、精湛技能、优化结构、打造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创新“双轨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建设“三支队伍”(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和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以陕西省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学团队。目前,全院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全院教师的73.33%,10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省级教学团队3个,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5 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校企共建、功能互补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物化条件。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必须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立足学科系统和单一课程设计、以单项技能操作单元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以完整的岗位工作实景为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建设校内校外互补充的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需要,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例如:我院以示范建设项目为引领,以先进建设理念为指导,共建成81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有的基地被确定为西安市公共实训基地,有的被确定为铁道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其功能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个功能”为一体,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地建设新机制。建设期内,西安市政府投入1535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被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地铁公司将其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要设备岗位工作设定和工作过程、作业标准和生产环境同西安地铁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基地在满足学生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同时,还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8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每年培训职工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该基地被列为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6 提升了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双重课题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示范院校建设实质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特点。示范项目建设既对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又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为创新高职建设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示范建设项目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建设院校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办学,必然要求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监督与评价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各项制度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因此,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的体制与制度改革,既有来自外部的改革要求,又有来自内部的改革动力。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了服务学生、服务经济社会的管理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职院校有限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引领内涵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7 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由社会和市场来检验,也就是社会和市场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程度。最能说明社会认可程度的指标,就是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职学院通过示范建设促进了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过得硬、用得上、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近年来,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近三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高就业率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学院,使得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得以提高,形成了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势头两旺的良性循环。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通过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许德宽.试论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教育与职业,2008,(12).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13-0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岗位供小于求,导致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加之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剧增,导致大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涌入社会,成为求职市场的生力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正确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将会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校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源日臻完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些特点非常受企业的欢迎,从就业市场的统计结果看,企业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然而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呢?

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困难,二是就业质量低。就业数量困难是短期的,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技术升级自然解决。但是,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改进高校教育质量解决,二是通过建立一支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指导师解决。造成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单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来看,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专业结构问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在中国较为严重,并且近几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教学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教育等。第二,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仅限于校园招聘会或个别推荐,学生一毕业就处于“茫然”的状态,造成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专业相关度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职场磨合期长。

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者需要获得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真实数据,才能诊断出教学培养过程对学生就业数量、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潜力的影响。高校也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对本校毕业生使用的满意度评价,作为学校调整职业指导教学的导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策略

高职院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今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研讨的课题。“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已经渗透进大部分毕业生的头脑。大部分人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甚至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尝试几种不同行业的职业,然后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行业,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种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方向不明确的就业心态,一开始就给毕业生引导了一条曲折的职业道路。由于这种“限制性”的认识,使相当一大部分毕业生输在了就业的起跑线上。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是对大学生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高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呢?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深入了解,充分沟通,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

辅导员,作为第一线与学生接触的人员,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可以说是全程跟进的。因此,辅导员有了解学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深入了解,充分沟通。从学生的行动和言语中,从他们的学习和负责的工作中,去发现,去挖掘学生的兴趣与优势。职业兴趣是学生人生的根基,如果没有职业兴趣,学生会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会迷失自己的人生。

(二)端正学生就业心态,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是难在“心态”上。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也是变革中的社会,社会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行业细化与职业化的阶段。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我们要紧跟时势变化,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择业,引导学生遭受挫折后,不要气馁,要仔细分析,找准失败的原因,从而争取改进,期待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所谓成功,就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了一次”,不无道理。

(三)牵手就业指导中心,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

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测评系统、科学全面的职业评测工具,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准确定位,使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可能擅长的职业领域的特点、竞争,结合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测评里一般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等。职业测评仅仅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对测评结果,不要盲目迷信,需要辩证地看待。再好的职业测评也只是给出一份准确的分析报告,并不是“盖棺定论”式的准确结论。职业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

(四)根据测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和就业指导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职业方向,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譬如一年级开展职业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二年级学生,发挥校企合作的企业优势,提供顶岗实习平台,提升实操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完善自我;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逐渐的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五)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就业指导水平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导致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界定。而大部分辅导员又都很年轻,一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辅导员的工作事务性强,导致辅导员容易忽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就更是无从谈起。作为辅导员,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施展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梦想,更能体现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六)政策保障,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党和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给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相关优惠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对大学毕业生本人的一个崭新的挑战与机遇。创业者需要慎思明辨的思维、独立创新的能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引进有创业经验及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向学生介绍创业的准备工作,包括政策的理解、创业的技能(行业分析、资金运作、人事任用、市场营销等能力)。

(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舞台,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也能巩固他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及更新、吸收书本之外的“新知识”,同时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又能激发他们返校后新的学习动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多的实践经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三下乡”、“服务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工作的几点建议

1.持续就业调查跟踪

无论总体还是专业层面上只能发现自身的一次状态,而发现不了自身变化趋势,一次状态可能受当年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较差的专业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时候处于逐渐改进趋势,而就业较好的专业也许处在变坏的趋势,各专业的自身变化趋势更为重要。只有结合纵向(毕业生自身变化)和横向(与同类院校或专业对比)两个维度,才能更好地发现差距和趋势。即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以发现专业层面好的指标是否保持、差的指标是否改进。以这种稳定的变化趋势为参考依据,转变工作思维,调整就业指导的方式,最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行业深度调研

结合所负责的专业行业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系统的、大规模的调研,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就业指导提供综合性的诊断。但数据的形成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即使同一指标、同一数据结果,其成因可能截然不同。因此建议辅导员要参与就业管理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的深度调研:首先根据欲深入了解的具体问题,通过与有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反馈的数据库,来形成调研对象名单,然后通过电话访谈、现场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挖掘信息,找出数据背后的深层成因,对症下药,以达到解决就业指导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3.撰写行业就业分析报告

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派一定配额的辅导员同院系的教研室专业负责人一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了解各行业的特点,结合就业工作的特点,参与各行业的就业分析报告,如,可以撰写金融证券、家电行业、IT行业、旅游行业、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日化行业、新闻媒体、医药行业、汽车行业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及就业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行业蓝图,引导学生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进行新生调查

在生源数量持续减少、录取率却连年上升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在下降。如果保持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必定带来“学生工作难”的系列问题,如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与极端事件增加,所以必须对新生进行一学期后的适应性调查。一方面了解新生对招生各方面工作的评价,着重掌握新生在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就业认知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做好新生职业前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其在校期间的就业培养质量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2]杨河涛.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