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

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

时间:2023-08-08 17:0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主管单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主办单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4768

国内刊号:35-1229/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双月刊)1987年创刊。本刊是以研究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及金融教育为主的专业期刊。辟有经济管理、金融理论、金融实务、国际金融、会计研究、金融法研究、教学研究等栏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研究探索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做好各项金融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2篇

汕头大学金融学的专业介绍:

金融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金融的规则和惯例,以及与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有关投资理财部门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学、货币与资本市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国际金融管理、保险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金融工程、投资银行学以及支撑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机构从事相关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外汇 收入 风险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呈现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机会也越发的频繁,金融外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随着我国外汇业务的不断的增加,外汇收入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外汇风险也有所提升,由于外汇收入的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存在的风险分析

从目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整体出发,在伴随着金融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也面临着许多的风险。比如说比较常见的汇率风险、金融管理风险、国际经济环境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收入的增加,也阻碍了金融收入的利用率。

(一)国际经济环境风险

任何一个参与国际经济的国家都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来说,国际经济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可代替的正面影响,也有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从我国自身出发,我国在与各国的经济往来上整体呈现贸易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近些年来,我国的出口额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贸易顺差的优势为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我国通过扩大出口获得了更多的金融外汇收入,使不同国家的资金流入我国。但是,与我国的贸易顺差相对应的就会出现其他一些国家出现贸易逆差,使许多国家的进口远远超过了出口,过分的贸易逆差必然会致使不同的国家在经济贸易商进行自我保护,此时,贸易壁垒就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政策限制了我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也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同时,在贸易壁垒的制约下,许多国家还向人民币发动了进攻,通过不同的手段促使人民币升值。

毋庸置疑,贸易顺差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优势,但是过分的贸易顺差则必然导致了其他的贸易逆差,这种不平衡的国际收支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一件优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金融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要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在一种良性的金融国际市场环境下进行合理的贸易交流,避免因为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平衡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贸易损失。

(二)金融管理风险

金融外汇收入实质上是我国货币政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金融外汇收入管理不当而导致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针对金融管理而导致的风险,我国要给予重视。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不断增加,外汇收入的增加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优势,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贸易顺差的影响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出现了一定问题,为了控制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需要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不断的投放人民币,稳定人民币币值,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可操控范围内。但是,由于我国对于金融外汇的管理与贸易顺差的国际贸易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突,没有从分本上解决由于过分的贸易顺差而导致的经济问题。

对此,由于金融管理的欠缺而导致的风险便形成了,这种管理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甚至会导致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地位有所下降。从国际环境出发,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金融外汇收入风险时有发生,因此,我国要从我国国情角度出发,在金融外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伴随着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出现而出现的,只要存在着金融外汇收入水平的增加就会出现一定的汇率风险,从目前整个国际形势来看,汇率风险存在与每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中,在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汇率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在对外贸易上呈现顺差的形式,不断增加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需要贸易顺差的支持,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也导致了一定的汇率风险。在汇率风险的影响下,导致了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因此,要想促进我国金融外汇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提高对汇率风险的重视,减少汇率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参与的阻碍。

二、防范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对策

面对我国目前金融外汇收入导致的汇率风险、金融管理风险以及国际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我国政府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与金融外汇收入同时产生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国加强对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正视贸易顺差,处理好我国与贸易交往国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存在的风险。从目前来看,我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金融贸易风险的防范。比如说加强对外汇收入的管理,建立健全外汇收入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才的利用等等,只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进行全面的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防范。

(一)强化国际环境风险预防机制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于我国金融贸易收入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相对开放的国际金融环境为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正视金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尽可能规避因为国际金融环境的因素而带来的一些列风险。

面对我国目前贸易呈现顺差的现状,我国要继续坚持,力求在贸易顺差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面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外实施的贸易壁垒,我国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避免因为贸易壁垒而影响到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对此,随着我国在国际中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我国政府要建立与当今国际环境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机制,以防范国际贸易壁垒为切入点,尽可能发挥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优势作用。同时,从目前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来看,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甚至会阻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因此,在对金融外汇风险的防控上,我国要尽可能在适应国金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保护,保证我国金融外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强化管理

面对我国因为管理不善和管理意识不先进而导致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进行相应宏观调控,在针对影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因素上下足功夫,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升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能力,使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国际金融环境为背景,进行合理的金融外汇管理。

首先,从理念角度上来说,在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对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当然,这种落后不是真正的落后,而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但是,较为落后的管理理念必然导致了我国对金融外汇收入管理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此,我国要从国情出发,通过与其他发展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的总结经验,引进先进的金融外汇管理理念,以优秀的理念为指导,提升我国对金融外汇的管理水平。

其次,强化金融外收入汇管理认识。从目前来看,金融外汇收入在我国整体收入中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我国经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位,那么,面对金融外汇收入的这样一种地位,我国就要适当的提升对金融外汇收入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的对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在当前环境下,提升对金融外汇管理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金融外汇收入管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效的保证我国对金融外汇管理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充分利用金融外汇收入的正面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外汇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对管理理念和管认识的一个综合,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改革,才能建立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际金融环境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从我国角度出发,要想实现优化的金融外汇收入管理仅仅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最终实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构建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

外汇储备机构的合理化是我国规避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风波不断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建立健全外汇储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我国来说,汇率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稳定人民币币值也是一种必然选择。那么,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来看,外汇储备结构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

在当今的国际金融环境中,资产组合方式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资产组成呈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资产组合方式,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就要结合我国当今的国情,进行资产组合方式的适当调整,调整其他货币的比例,尤其要有针对性对美元进行比例的调整。加强对美元比例的调整是由客观依据的,从目前的亚洲货币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美元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了霸主,这种霸主的地位致使只要美元发生丝毫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国际金融参与国的利益,对于我国来说亦是如此,美元所呈现出来的霸主地位对于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我国要适当的调整美元的比例,通过美元比例的调整来辅助我国建立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从本质上来说,分散的汇率变动能够帮助我国分散金融外汇收入中面临的风险,而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的建立更能够帮助我国在面对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时候更具有抵抗力,提升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兼顾国际金融与我国金融外汇收入。

(四)协调人才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和信息可以说是两个重要的武器,人才大战和信息大战的胜利将有助于我国获得更多的金融外汇收入,也会促进我国降低金融外汇风险。首先,培养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性质,将人才与国际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引进优秀的金融外汇收入管理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避免人才的流逝,必满不必要的人才损失。其次,对于信息来说,我国要进行信息的优化,以电子信息为主,健全电子信息的监控和管理体系,保证我国金融外汇收入能够有效的流入我国,并得到合理的利用。总之,我国要想规避金融外汇所带来的风险,就要尽可能的发挥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和信息在金融外汇收入中的作用,促进金融外汇收入稳定、持续、健康增加。

从本质上来看,加强对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工作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外汇收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从我国在国际上的参与角度上来说,金融外汇收入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参与国境经济的一个鲜明写照。但是,面对金融外汇收入增加所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需要引起注意,需要结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外汇收入的管理,避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中的不必要风险,最终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使我国的金融收入发挥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费磊.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及管理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朱冰.迎接入世 走向世界[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1年

第4篇

关键词 金融;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28―02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1 货币的起源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

关于货币起源有种种解说:

1.1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1)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2)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1.2西方经济论著中的货币起源学说。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以下几种:(1)创造发明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2)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3)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1.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货币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的分析首先从商品人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结合为一个个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当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要进行交换,就要有交换的比例,但交换比例怎么决定呢?能够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只能是所有商品有具有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对商品来说,这种共性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一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然而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来表现。通过交换,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个形式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用来交换的剩余产品不多,随着一些偶然的交换行为的出现,价值也就偶然地表现出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产生,用于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一种物品不再偶然地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种物品相交换;这时,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不再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物品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与之相交换的物品上,有多少种物品与之相交换,就会相应地有多少价值表现形式,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众多参与交换的物品中,人们逐渐发现有某种物品较多地参与交换。并且能够为大多数人所需要。于是人们就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这种物品,再把它换成自己想要的物品,从而这种物品也就成为交换的媒介。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发展为由某种物品充当媒介的间接交换了。与此相适应,价值表现形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不再是一种物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其他许多物品上,而是许多物品的价值经常地由一种物品来表现,价值的同质性通过一种物品更准确的表现出来。这个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就是一般等价物,这种价值形式被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货币产生以来某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币材,接着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最后是电子货币。

2 金融和信用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以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信用是指一切货币的借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2.2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即贷者)和债务人(即借者)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3 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及其功能

金融学中金融机构的功能有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融通资金、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改善信息不对称、风险转移与管理。

3.1 国家金融机构。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3.1.1管理性金融机构。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

3.1.2经营性金融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

3.1.3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r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一些国家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2 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包括政府见国际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多国银行集团等。狭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指各国政府或联合国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组织,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3.2.1 全球性金融机构。目前,全球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清算银行等。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在成立初期,只有39个成员国,到1992年底增至156个国家。

(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银行,是1945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三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3)国际金融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是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有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属世界银行集团,总部设在华盛顿,1956年建立,它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最多的多边金融机构。

(4)国际开发协会。国际开发协会是专门对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属世界银行集团,1960年建立。它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国家贷款问题而成立的,其中工业发达国家为第一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第二组,总部设在华盛顿。

(5)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成立于1988年,其宗旨是通过向外国私人投资者提供包括征收风险、货币转移限制、违跃、战争和内乱风险在内的政治风险担保,并通过向成员国政府提供投资促进服务,加强其吸引外资的能力,从而促使外国直接投资流人发展中国家。

(6)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和若干大商业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于1930年5月,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初建的目的是为了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的支付和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清算问题。

3.2.1区域性金融机构

(1)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1966年在东京成立,行址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其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投资和提供技术援助;促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2)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国家政府合办的互相性国际金融机构,它成立于1963年9月,1966年7月正式开业,行址设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成员国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

(3)泛美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国家联合建立的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成立于1959年,1960年10月正式营业。行址设立华盛顿。其宗旨是集中美洲各国财力,对需要资金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发展成员国的经济。

(4)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宗旨是维护货币的稳定。总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组建的欧洲中央银行主要承担组织和推动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在1999年1月1日的如期启动,负责有关欧元的发行及管理等事物。

4 金融学学科体系

金融学可分为三大学科体系: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4.1微观金融学。它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大的方面。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它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4.2宏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等等。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养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

4.3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金融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使金融学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学将金融学带回现实。

第5篇

11月3日,欧元区15国财政部长在月度例会上表示,欧元区无须为拯救实体经济推出一套整体经济刺激方案,但各国应加强协调。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在会后举行的新闻会上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欧元区财长们认为欧元区并不需要一套总的经济刺激方案,当务之急是各国采取有针对性的短期措施为公共需求增长提供支持。

容克认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提供了协调框架。他强调,各国在采取经济刺激措施时必须遵守该公约有关控制赤字水平的规定;但他同时指出,成员国可利用公约针对经济困难作出灵活规定。

巴西提议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11月9日,巴西政府在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闭幕后一份公报,就世界金融管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提出建议。

公报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效果,但目前仍面临稳定全球市场、使国际信贷和资本流通渠道正常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保证投资和就业等巨大挑战。现有国际金融组织和论坛以及现行国际标准和做法已无法满足当前世界经济需要,因此应当建立新一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金融合作。

巴西认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广泛的代表性、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内市场管理、保证信息透明等一系列原则。巴西还建议,各国政府以及多边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管理。

法国将设立200亿欧元的基金,以帮助企业对抗危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11月20日法国总统萨科奇表示,法国将投资200亿欧元设立一只基金,旨在支持那些受到经济危机打击的企业并防止企业为外资收购。萨科奇称新基金将会资助中小企业。该基金还将保护法国战略性企业,避免这些企业在股票价值缩水时成为潜在的外资收购对象,因为有的收购方可能会购买法国的技术知识并将其转移到国外。

新加坡公布23亿新元财政刺激计划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11月21日,新加坡政府宣布了一项23亿新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希望在今明两年增长前景恶化之际提振经济。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在一份公告中表示,该计划旨在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

第6篇

李光耀,新加坡的缔造者,2015年3月23日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曾经说:“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伟人的传记。”尽管这种说法对普罗大众有失公允,但它无疑指出了英雄式伟人在一些重要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事实。李光耀,在新加坡历史上便是这样一种决定性的存在。他留下的不仅仅是新加坡这样一座世界金融中心,还有这个金融中心从无到有的宝贵经验。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60年,也就是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总理第二年时,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530美元,而这一数字在1990年李光耀辞任总理时已上升至16554美元;2013年,其更是上涨至36898美元,接近1960年的15倍;2014年,涨到54776美元,世界排名第八,超过了美国以及曾经作为其殖民者的英国。新加坡国土面积仅720平方公里,仅仅相当于我国上海市面积的十分之一,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如何实现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成功转型为“花园城市”式的世界金融中心呢?

综观新加坡成功的历史,一方面取决于政治和制度的角度,李光耀先生在新加坡推行的法制社会和廉洁政府,另一方面是新加坡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金融产业的正确方向性选择。自1965年建国伊始,新加坡就以迈向“亚洲苏黎世”为目标,利用其作为国际贸易港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金融市场。

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无论发展第一产业农业还是发展第二产业工业,都有天然的劣势,从而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新加坡的不二选择。服务业中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就是金融服务业。到2014年在新加坡的720平方公里国土内已汇集了6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近120家、投资银行50余家、保险公司130余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约100家、证券公司60余家、期货公司30余家、财务顾问50余家。根据伦敦金融城的2013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加坡已成为继纽约、伦敦、东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反观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无一不是资源禀赋决定其成功的典范。日本作为资源极度稀缺的岛国,倒逼发展出来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香港更是如此,利用仅有的1100平方公里也发展为世界金融中心。那么无论是新加坡、东京还是香港是否有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经验和路径呢?这些经验和路径是否有利于上海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借鉴?

新加坡金融改革的第一个维度是进行了深刻的制度改革。一方面是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是法制体系建设的改革。首先是转变监管理念。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新加坡以金融监管严格著称,与西方的金融法规“法无禁止即为允许”不同,新加坡则是“法无许可则为禁止”。严格的金融监管帮助新加坡躲过了1987年和1999年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已树立了新加坡金融监管的良好声誉。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其他国家纷纷加强金融监管之时,新加坡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在全球金融业快速开放的情况下,新加坡过于严厉的金融监管已开始影响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改变监管理念,在审慎的基础上放松监管,通过科学的风险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地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其次是改变监管模式。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实施的是多元化的分业监管模式。分业监管往往造成监管部门互相扯皮,监管的职能交叉,责任不明,从而使监管效率低下。因此以统一监管为指导思想,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革的首要内容是加强金融管理局的权力,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后,将原来分属于财政部、银行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证券监督委员会、货币局的各类金融监管职责统统转移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其中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混业监管模式使得金融监管更有效率。最后是不断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作为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新加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设。金融法律制度保障了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的稳定性。

新加坡金融改革的第二个维度是大力支持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首先,新加坡极大程度地开放了银行业。1999年5月,MAS发表政策声明,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业。多家外资银行进入新加坡,这对新加坡本地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明显的。为争取本地银行保有国内市场不少于一半的占有率,MAS认为应采取兼并和集中的政策以扩大本地银行的规模。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新加坡发展银行、大华银行和华侨银行等银行都积极并购其他银行,扩大银行规模,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商业银行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银行业更加国际化,而且本土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其次,新加坡大力发展了证券业。为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资产管理中心,新加坡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基金业。为发展新加坡的债券市场,新加坡不惜做出了两大改变。一是改变新元非国际化的政策。1998年8月,新加坡出台了“新元国际化指引”,允许外资机构发行新元债。另一改变是发行政府长期债券。新加坡还不失时机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1998年新加坡推出摩根香港指数期货;从1999年12月1日起,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交易金融衍生品时,不再区分内外资机构,而是实行统一的交易准入制度。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

新加坡金融改革的第三个维度是支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的充分准备。首先,新加坡进一步完善了有利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新加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亚洲名列前茅,但为建成世界级金融中心,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交通和信息这两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新加坡加大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MAS制定了一整套对策来壮大金融人才队伍。如成立高级金融人才的培训网络,着重向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培训;设立金融业发展基金,以提高高级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技能。另外,新加坡在招聘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管层人才方面有开放的人力资源政策,以吸引到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例如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其几任CEO都不是新加坡人。最后,新加坡政府还配合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十分有利于外国公司到新加坡来投资和经营,结果比给予税收优惠前的税收收入更多。

新加坡金融改革的第四个维度是建立了关键的金融市场和培育了核心的金融企业。首先,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成长,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税收和管理上的种种优惠,重点培植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交易所。1968年,新加坡建立了亚洲美元市场,这是新加坡金融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被誉为国有资本运营典范的“淡马锡模式”是新加坡培育的最成功的金融企业之一。淡马锡对于政联企业的监管,不仅促进这些公司快速发展,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顾清扬副教授还认为,国有资产增值后利润的回报丰富了政府财政收入,解决了新加坡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降低了企业税率,为新加坡创造了一个亲商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投资和促进本国企业扩大再生产,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模式。

基于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从考虑适度改革监管制度,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加强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和产业网群建设,以及给予上海市更多的政策优惠和税收优惠,比如完全打开上海自贸区的资本账户管制,允许国外银行进入上海自贸区实现区域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入手进行。(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

第7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适应性;金融管理与实务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专业适应性问题简述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则不习惯接受。最后,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不懂得微分,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

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使经济学走下神坛,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不过笔者也相信,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8(5)

第8篇

摘 要 在“十二五”规划蓝图中,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业所要努力的方向。在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五年中,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举足轻重,同时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 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十二五”规划为未来五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指明方向,为我国在未来保障金融运行的稳定奠定了制度层面的基础。

一、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在深刻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准确把握我国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保持金融体系稳健:

第一,建立金融体系稳健性分析监测和评估制度,强化宏观审慎分析,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及其风险变化,建立系统稳健性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加强对流动性、杠杆率、存款准备金的监管。

第三,注重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行业的管理制度,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第四,加强监管部门配合,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转轨时期,稳步有效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自律性竞争秩序,实现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培育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再次,逐步改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完善金融企业制度,理顺利率定价机制。

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国内金融体系,培育一个相对成熟的外汇市场,防范外汇市场风险。此外,应制定相关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基本保障。

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强化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当前我国的实行的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即由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成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业正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混业经营趋势,然而混业经营的发展必然要求以增强不同监管机构的协调性才能更好地优化监管体制,良性促进金融行业健康有效地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法律约束和制度安排,以此来巩固监管的力度。应对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的趋势,我国金融行业也正处在不断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演进,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受到威胁,银行的信誉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功能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对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基于我国国情研究,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存款保险有效运行的基础,我国必须选择一个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二,在存款保险机构运作的组织结构方面,我国可以采用由人民银行牵头,由银监会协调监管,银行同业公会具体组织并管理的组织形式。

第三,就投保方式而言,应实行强制性投保,将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吸收存款的外资机构等纳入参保对象。

五、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面临诸多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战略布局和管理目标不清晰,多头管理,管理者权责不对等,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整个管理机制的运行。因此,建立起权责对等,按市场原则运营,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是合理规划金融资产布局、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效应,然而,地方金融管理也面临着隐性行政干预、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造成风险隐患。为了有效地发展地方经济,全面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资源在微观层面的有效配置,需要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促进区域融资结构多元化,并实现区域内部的金融发展平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高职 国际金融 实践性教学 构造

国际金融专业是对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的一门学科,所以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而且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在毕业时拥有较高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经济大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只有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拥有能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如今竞争非常激烈的金融岗位上有所作为。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实践性教学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1]

一、明确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培养方向

高职国际金融培养本专业人才的职业方向主要有银行金融、证券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等岗位群,就业方向非常广泛;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信托担保公司等从事投资顾问、基层管理等岗位,到保险公司从事理财顾问、专业销售、客户服务工作等等。各就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金融专业能力也有着全面但不同高度的要求。在财务管理方面,有些岗位就要求有营销管理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财务管理师或者助理会计资格证等等;而银行金融方面则对银行从业资格证、营销管理证、基金从业资格证和助理理财规划师等职称有一定的硬件要求......但不同专业方向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上,都务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求培养出适应能力强而且能快速融入工作的环境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先明确国际金融专业的培养方向,再来制定我们的教学方案。

二、根据本专业培养方向,制定实践型教学方案

1.国际金融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要求比较全面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常规课本知识教学之外,还应有大量的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解的实践性操作。如在学习证券投资方向要求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技术、个人理财规划、金融营销实务、会计统计技能、证券投资分析等等专业知识时,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让学生学习处理一些简单的基础商务并分析金融问题等等,通过课堂演示和网络信息运用,培养学生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比较直观简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快速学习本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能力。

2.国际金融专业能力训练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具有国际金融学方面知识以及业务技能,能在证券、投资、保险、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当然,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模拟的实务技能操作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并熟练的进行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消除学生对国际金融行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模糊了解,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国际金融专业技能的正确合理操作和流程。应该规划合理的教学时间模拟教学所需要的商务环境让学生来熟悉操作流程,或者依靠网络平台让学生扮演不用的角色来进行商务训练,用来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创业性实践训练

现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渐渐的流行于大学校园之中,而国家的政策也是非常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如今的这个时代需求的是素质全面的人才,而自主创业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等社会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当然,我们绝不强制要求学生都去自主创业,不过学校在这方面确实有许多的优惠政策,但前提都是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不能因小失大。创业性实践训练一般就是在寒暑假或者规划的教学时间期限内,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进行社会实践报告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独立分析,以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小规模实践工作的机会,或者教师给予一些金融方面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做课题研究,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多好处的,也为下一步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做好了铺垫。

4.国际金融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毕业课程设计和实习,是对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培养的知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检验和提高,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进入国际金融行业相应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工作,对岗位上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处理并解决问题,这以阶段的工作经验无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加深以及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课程设计方面,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从实习的经验中选取毕业设计的课题与方向,共同设计课题基本纲要和工作计划,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设计方向收集信息,实习完毕后,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课题。这一阶段的训练对于学生是极其重要的,非但不能如期完成不能毕业,在学生对自己三年学习生涯的总结和自我提高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流程,不能忽视。

三、实践性教学的经验总结

实践性教育方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并不是为国家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而是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性教育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迅速的适应并融入工作环境之中,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国际金融行业也是尤为重要。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的构造也值得我们来进一步的完善,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在相应岗位的竞争力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在合理运用有限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让学校、学生以及相应行业的发展达到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叶俊杰;王记志;;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框架新探[J];电子商务;2007年05期

[2].吴波;郝春梅;李俭;;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宁华;;论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05年S1期

第10篇

(一)境外金融产业同行竞争对北京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目前北京的外资或中外合资的金融企业数量规模相对较小,本国金融企业占到了北京全市金融企业的大部分。但是,基于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利益因素的驱动必将促使境外金融企业对北京金融市场空间进行争夺,造成对北京金融产业生存空间的挤占。

境外金融行业涌入造成北京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增大。从个体客户资源到公司法人客户资源的争夺,必然促使北京本地金融业压缩盈利空间,以提高自身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北京金融业将合理定位目标市场,专业化的服务使得金融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从而促进了金融服务行业的市场细分。

为了吸引客户资源,研发创新型金融产品是增强北京本地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性手段之一。金融业将大量引进创新性的金融研发人才,重视金融产品创新,同时也会主动优化金融服务。由此,北京金融业的金融势力逐渐提升。

(二)境外投资者对北京金融市场及金融监管的影响分析

境外投资者涌入北京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市场交易者和交易金额的增加,北京金融业的金融服务市场得到扩大。例如,境外投资者的进入使证券账户开设和管理业务增加,可以增加证券经营机构的业务规模。同时,国际化投资者的账户管理等事宜也要求金融机构同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以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

金融市场开放促使北京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化。由于国际投资者的进入,必然使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增大、资金流转量剧增。金融的脆弱性提醒金融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北京金融业到金融管理的挑战,将促使北京金融管理当局改革北京金融市场制度,完善对境外金融竞争企业和境外投资者的管理制度,完善金融运行的市场机制,制定完善相关的金融管理政策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北京金融业也将形成稳健高效的金融资金管理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汇率市场化后能有效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人民币资产的价值更加合理。人民币供应量从1990年起,根据每年的经济状况,供应增长率波动情况较大,但人民币的绝对供应量逐年增加。(见图6.7)

(一)汇率市场化改革对北京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发展国际人民币业务成为必然趋势。银行业并不会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而呈现萎缩,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是互补的关系。[1]随着国际市场人民币需求激增,北京银行业看准人民币国际市场的广阔前景,将主动拓展海外人民币业务,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在目前已有的人民币兑换、储蓄以及投资业务基础之上发展更多人民币国际业务。北京银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利于北京银行业实现银行自身的创新发展,从国际化的角度定位银行发展,实现业务重心转移和创新金融服务,实现北京银行业的国际化。

(二)汇率市场化对北京金融产品开发机构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品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北京金融产品研发力度空前。例如,为适应国际贸易企业规避国际交易中的汇率风险产品需求,北京金融产业将借鉴国际先进金融市场的产品经验,结合本地企业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发金融产品,不仅保证了金融产品的市场前景,还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可靠的风险回避措施。北京金融产业将更加注重金融研究与应用,成立专门的大型研究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产品实用性能,金融产品更具有专业细分性质。

(三)汇率市场化对北京金融产业的冲击及机遇分析

人民?呕懵适谐?必然会对北京金融产业造成冲击。在目前汇率管制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未按照市场化原则估值,形成市场高估或低估。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原有金融资产的价值波动必将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动荡,挑战整个北京金融秩序,促成新的金融秩序。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能够使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较小甚至无汇率风险条件下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源,亦可以为本国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盈利机会。[2]能促使北京金融企业优化企业管理,主动地进行企业成本控制,集约化发展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另外,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得北京金融业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形成全球金融竞争力。

三、国际资本流动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一)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对活跃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非资本自由流动时期,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外资吸引状况良好。根据2007年

至2015年中国对世界投资额的统计分析,中国的世界投资额逐年攀升,2016年首次突破万亿元,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中国在各洲的投资规模各异,一直以来,中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占据中国投资的绝大部分。(见图6.8)

中国近几年外资使用规模较为接近,成为历年来使用率最高的时期。(见图6.9)201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约1262亿美元,外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

资本账户开放后,国内投资者可无障碍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获取高收益的投资回报。境外投资者可自由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刺激国内金融服务业高效快速发展,活跃国内金融交易市场。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促进我国金融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善

国际资本自由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的可控度降低,国际热钱的短时间涌入流出将使金融市场震荡剧烈,使市场投资者遭受金融打击的风险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3]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明显,金融监管机构加快制定新形势下的金融运行规则,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以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冲击,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国际结算需求增大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15年1月2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在2014年11月已取代加拿大元和澳元成为国际结算中第五大支付货币。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外部需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经贸活动中,出现了人民币作为区域性国际结算货币的较大需求。

国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货币的需求也非常高。就北京地区,2014年累计进出口额达415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8%,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北京的国际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仍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对人民币结算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特别北京作为金融总部聚集之地,是资金结算、汇兑等人民币业务的处理中心。各类人民币结算的金融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将极大的完善北京金融产业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 离岸金融市场内外分离型必要性监管措施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又称境外金融市场(External Financial Market),也叫新型国际金融市场,是指经营可兑换货币且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并在非居民之间进行的,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一个包括世界各地的、进行各种境外货币资金交易的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自上世纪50年代起,离岸金融业一经产生就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目前已有50多个离岸金融市场分布在世界各地。

离岸金融市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境外性、利率体系独特性、融资规模庞大性、交易业务便利性、管理环境宽松性等显著特点。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可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使国内市场主体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渠道筹资、融资;有利于降低国际间借贷资金的成本;有利于引进大量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促使国内同业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加快金融创新;有利于加快本国的金融监管向国际惯例靠拢,提高监管质量;有利于增加本国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稳定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按照离岸金融管理模式,可将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三种。内外一体型特点是: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结合为一体,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并账运行,资金可以自由往来,该类型适于金融制度完善、监管水平较高、金融自由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伦敦和中国香港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内外分离型又分为严格内外分离型和渗透型,严格内外分离型的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分开,禁止资金在两种账户之间流动,美国和日本属于此种类型;渗透型的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虽然分开,但可以将在岸和离岸资金相互转移,满足临时性的流动性要求,该类型适于金融管制较严格或竞争力较低的国家,可以实行有限度的保护主义政策,马来西亚、泰国属于这种类型。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通常并不参与资金融通活动,仅仅通过账簿进行境内外资金的交易,而没有实际业务的发生。其特点是几乎所有的业务免税或享受税收优惠,该类离岸金融市场适于经济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以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和巴哈马为代表。

二、我国已具备加快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

1. 我国具备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GDP增长率从2003年开始均已超过10%,GDP总量在2009年居世界第三位。

2.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和新型公司治理机制的引进,其效率在不断地提高,基本能够满足非居民的各种需求,为非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3.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已经基本与世界接轨,能够满足发展离岸金融的需要。

4.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于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非常有利,能够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在营业时间上相互衔接。

三、加快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如今,人们已经越发认识到,除了石油资源、高新技术资源外,金融资源也是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之一。美国长期以来虽然在经常项目上显示为巨额赤字,但经济却能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保持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大量来自海外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美国经济动脉中,平衡了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减弱了美联储大肆增发纸币的通胀效应,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我们绝不能忽视金融的巨大作用。我国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尤其要注重加快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具体来说,加快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包括:首先,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推进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维持金融体制现状,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发展和国际接轨。其次,加快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吸引外资流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需要、降低融资成本、分散经营风险,也可以避免对我国现行的政策体系形成不必要的冲击,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又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再次,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提高我国外资利用率、节约外汇开支、改善外债结构的有效方式之一。最后,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将有效增强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四、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

针对于我国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的实际状况,我国应选择以内外分离型为主、渗透型为辅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必须严格分离;我国的外汇管理虽然放松了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下的外汇管制,但人民币尚未实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离岸市场的业务只能在非居民之间进行。采用内外分离型为主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一方面便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在以内外分离型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当单向地、有计划地、适度地选择渗透型模式,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在渗透方向上,宜采用只允许离岸资金向国内渗透,不允许国内资金向离岸渗透;在渗透渠道上,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渗透管理上,要从政策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做到管理有效、管理及时、管理可控;在渗透规模上,要做到适度渗透,防止规模失控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应以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税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为准。

五、问题

1. 从离岸金融业务来看,我国银行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小、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目前,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局限于存贷及结算业务,因此难以吸引大量的资金,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离岸金融的发展速度。今后,我们应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快推出保险、信托、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服务。

2. 从市场准入机制来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市场准入管制导致许多中资银行无法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制约了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

3. 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对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政策推动不够。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推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最初的英国和后来的新加坡等国家,都是通过政府的推动作用建立起离岸金融市场。

4. 从服务对象来看,我国离岸金融客户群单一。主要为港澳地区企业和境外中资企业,其中90%左右的客户集中在香港,欧美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户太少。

六、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具体措施

首先在建立离岸金融中心时,要注重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设政策推动型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最具有吸引力的核心在于优惠的税率,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在离岸市场中采取更为灵活的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

其次,要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双方均为本国非居民,其中最主要、也最为活跃的是国际商业公司和境外金融机构,其商业运作和离岸金融活动不受我国法律管辖。因此我们要采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对离岸金融业务的外部监管。建立严格的离岸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审批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监管;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方式,防范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适当降低业务地区、行业和对象的集中程度,实现业务地区和业务对象的多元化;根据有关离岸银行监管的国际惯例,对离岸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管理,尤其要高度重视对其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要求。

总之,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能迅速提升一国金融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而且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离岸金融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它必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会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但是只要加以引导和监管,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充分发展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使其为我国经济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平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君潞陈平范小云:《国际金融》科学出版社

[2] 李志辉:《商业银行管理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3] 王晓静: 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第12篇

一、促进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提高了世界生产水平

在世界一体化趋势之下,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全球跨国公司因此而迅速发展和壮大。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跨国公司数从1986年的12,000家增至1995年的39,000家,国外分支机构从110,000家增至270,000家,分别增长了225%和145%,远高于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而到1999年底,世界上跨国公司已达6.3万家,共有子公司70万家,又较1995年分别增长了61.5%和133%。这些公司1999年的销售额高达14万亿美元,几乎是世界出口总额的2倍。到2001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增长到6.5万家,其销售总额进一步增长到高达19万亿美元,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统计,2001年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仅为74420亿美元,与跨国公司销售总额相比,要小得多。

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个国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日益融合,形成相互依赖的态势,全球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合理流动,生产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世界生产水平。

二、推动国际投资的发展,促进了一些新兴市场的迅速兴起

由于可以便利地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国际FDI数据,参见表2-1-1)。同时,金融市场一体化也使一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一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不完全受置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这就为世界经济和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为一些低收入的发展家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创造了机会。当今世界上许多战后新兴的化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起飞,离不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如日本与新加坡经济的腾飞,与亚洲货币市场的繁荣紧密相关。甚至,金融一体化也为开发一些投资巨大的工程项目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英吉利海底隧道工程得以实施,和国际范围内的资金筹集渠道是分不开的。

三、推动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提供分散风险的工具

金融一体化也推动了金融商品的开发,各种衍生商品大量出现,并传递到世界各个市场,甚至金融创新还成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源自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又称金融商品,是用于交换、结算、投资、融资的各种货币性手段。金融衍生工具,也有学者称之为金融衍生商品、金融衍生产品、衍生金融产品、金融派生品等。通常,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另一(或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的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新的金融工具。传统的金融工具主要有现金、银行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这些金融工具早已为人们熟知和了解,也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处理。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强劲的革新动力,新的金融市场工具层出不穷,整个市场呈现出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局面。金融衍生工具就是此次金融工具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次创新浪潮中的高产品,它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能够产生衍生工具的传统金融工具被称为基础工具。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全球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例如,以利率掉期交易为例,根据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的统计,2003年底全球未到期的利率掉期名义本金达142.31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2003年GDP的100倍。

由此,世界各投资者和筹资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组合,不但获取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金融风险。促进了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了资金的流通效率,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四、加快了信息传递,提高了金融效率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与分割状态下的各国金融相比,一体化的市场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全球金融信息更公开、更透明,也能够更准确、更迅速、更全面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包括反映全球范围内的资金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市场价格信号体系。

五、促进了世界各国金融体制的合作、调整和改革

世界的需要一个平稳的金融环境。战后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经济高度繁荣,离不开布雷顿森林体系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将阻碍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想必大家对198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心有余悸,而7年之后的1994年12月,又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3年之后的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阴影却还在眼前。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今天,各国均已意识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仅仅局限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是不充分的,客观上需要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监管和整体水平。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各国金融管理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利率的市场化都要求增大金融管理体制的透明度和灵活性。因而世界各国都重视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各国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之下,也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对金融体制进行合作调整和改革。这将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金融环境,为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