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

时间:2023-08-08 17:0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域社会治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

第1篇

根据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2020年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通知》和《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现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及时拟定了《县发展和改革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内容及责任分工

成立了县发展和改革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股室要充分认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支持社会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支持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工作要求

及时指导县委编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好县总工会统一代码问题数据纠错工作。

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开工作

9月,我县在州信用体系建设平台规范填报行政许可(法人)3条、行政处罚(自然人)15条。今年来累计填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622条。

四是评定县级信用村、县级信用户

评定县村为县级信用村、乡村等33户农户为县级信用户。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抓好牵头事项、配合事项各项工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第2篇

《方案》以2018年、2020年、2030年、本世纪中叶四个阶段提出工作目标。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省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0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方案》共提出10条任务、38款具体措施,每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和参与部门,便于贯彻落实。

《方案》要求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县级以上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负责,并要于2017年6月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工作方案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作为参与《方案》编制的主要专家,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肖荣波博士对该《方案》亮点进行了解读。

明确目标:2020年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90%

记者对比发现,与国家“土十条”明确了3个阶段的目标相比,广东《方案》增加了2018年的工作目标――到2018年底,全省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投入运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查清,建设用地分用途风险管控制度全面实施。

对此,肖荣波表示,广东增加了2018年的短期目标,是因为广东前期在大力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积极开展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调查、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等方面已开展一系列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为了更好的延续现有“治土”工作,当前主要着力于补短板和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能力建设,以便于《方案》对各地近期工作进行指导和落实。

《方案》还对2020年、2030年的目耸迪置魅妨司咛逯副辍5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韶关市提前一年完成。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肖荣波解释,国家也把安全利用率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核心指标。土壤污染治理是长期的过程,该指标强调的是污染土壤采取治理措施后,风险得到防控并能安全利用。例如轻度、中度污染耕地可以通过农艺调控、替代种植得以重新安全利用。根据环保部数据,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广东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所以根据实际,把全省2020和2030年的阶段目标分别定在90%和95%。接下来国家和省里会就土壤的安全利用出台一系列技术要求,以具体指导各地的土壤污染治理。

打好基础: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

“治土”先要摸清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对此《方案》把开展“土壤环境详查,查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放在第一条,并要求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18年底前,完成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此前农业、环保等部门也对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做过调查,但存在密度偏低、技术指标不统一等问题。”肖荣波说,《方案》对此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2019年底前,韶关及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完成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掌握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其他地区于2020年底前完成。

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一次。

突出重点:有色金属矿采选等12大行业作为监管重点

“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地方‘土十条’的编制要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肖荣波表示。

例如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行业方面,《方案》结合广东实际,确定了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制造、废旧电子拆解、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的12大行业重点监管行业。

与国家“土十条”提出的八个重点监管行业相比,广东的《方案》少了石油开采,根据地方产业及其污染特点,增加了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制造、废旧电子拆解、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等。《方案》对这些重点监管行业从土壤环境调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污染防治、加大执法力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

在区域目标和任务设定上,也体现了区域差异化要求,如《方案》针对韶关市涉重金属行业集中、土壤污染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在韶关仁化、曲江等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域实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建设土壤修复技术研发评估与工程示范基地,通过省市共建先行区创新土壤污染防治机制;针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污染地块密集等特点,提出了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部分城市开展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率先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和公用设施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

联合监管:土壤环境要求纳入城市规划与供地管理

近年来,城市楼盘用地的土壤环境状况亦屡屡引起舆论关注。在建设用地责任监管上,《方案》着重将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上,进一步明晰细化,着重污染地块再开发全过程环境监管。

“《方案》要求,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肖荣波指出,国土资源部门要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结合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转让和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审批。

城乡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科学论证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加强城乡规划的实施、审批管理和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施工审批管理。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监管。

同时,要建立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方案》提出污染土壤的全过程环境监管要求,实行“三备案,一公开”的土壤环境监管制度,即规定污染地块进入用地程序前需要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编制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进行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三个环节,相关报告或结果报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T备案,其中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先行试点:多元试点打造“治土”广东样板

“广东将通过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土壤污染防治广东样板。”肖荣波指出。按照国家要求,韶关市要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对此《方案》针对先行区方案编制、涉重金属环境整治以及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改善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同时,将启动建设粤北韶关土壤环境污染示范基地,开展修复技术研发、评估验证与工程示范,摸索形成成熟的修复技术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治理推广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土壤修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3篇

蓝天白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不懈追求。继今年4月出台电力行业“超洁净”改造方案后,7月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又颁布实施了2014年陶瓷、玻璃制造、铝型材行业和重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对481家企业,实施进一步的环境治理。

佛山是我国工业制造业强市,2013年全市GDP达7010亿元,其中60%来自工业制造业。而2013年电厂、陶瓷、铝型材、玻璃制品四大行业燃煤消耗量占全市84%,燃料油消耗量占全市64%,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64%,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64%,烟粉尘排放量占全市57%;另外,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导致大气臭氧指标超标并二次生成PM2.5,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另一污染物,也需同步整治。削减工业行业特别是重点行业的大气污物排放,成为改善佛山空气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

“没有污染物排放的真正减少,就难有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彭聪恩强调,必须把蓝天行动计划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排污企业、每一项治污措施上。

国家标准必须毫不动摇地执行

据悉,整治方案自5月初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以来,执行排放限值曾一度遭到部分企业的抵制,特别是陶瓷企业,还曾因“国标太严”而集体上书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然而,新出台的方案仍对各个行业的排放限值做了明确规定。要求陶瓷企业在今年11月1日前,全面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的指标要求,削减陶瓷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而玻璃及铝型材等行业企业则被要求完成烟气深化治理后,确保大气污染排放达到相应行业标准要求;对于暂时未有行业标准的,参照相关标准,执行排放限值。

由于上书未果,佛山当地陶瓷企业在面临技术改造难题的同时,还担心引起周边地市兄弟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对此,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李康文称,“国家标准不容动摇。周边城市也是执行这个标准,甚至更严。企业要认清形势,这是考验,也是企业转型的机会。”

“无法达标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而肯投入治理排放,具有强力社会责任感的优质企业则将脱颖而出。”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杨永泰表示,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具体技术难题,例如陶瓷行业氮氧化物如何进一步削减,“强辉、新明珠、蒙娜丽莎等企业已走在前面,先行先试。我们会组织企业参观、学习,也会组织专家帮忙诊断,为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和支持。”

据透露,今年10月,环保部门将与中德工业服务区合作,组织一支20人的国际专家团队,从经营与市场角度为企业出谋划策。下半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环保博览会上将设立佛山专场,届时将举办陶瓷和电力行业的大气污染整治技术交流会。

“限燃区”外高污染燃料也受限

“自2014年10月1日起,在高污染燃料限制使用区域内禁止新建高污染燃料锅炉或其他燃用设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今年4月,佛山市了《关于扩大高污染燃料限制使用区域的通告》, 对全市五个行政区域的主要镇街的禁燃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

按照“限燃区”政策的要求,整治方案也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企业将很难“钻空子”。例如针对玻璃行业,环保部门将在10月1日前对高污染燃料限制区域内的玻璃企业重新核发排污许可证。

新项目也将难以延续使用传统能源。铝型材行业整治方案提出,严格铝型材的准入条件,新建的反射炉等必须使用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全面禁止新增使用非清洁能源的燃用设施。

此外,“限燃区”外的企业也难有松懈机会。铝型材行业整治方案规定,尚未有天然气管网覆盖的区域,企业要严格控制燃料品质,使用燃料煤的含硫率要控制在0.6%以下、燃料油的含硫率控制在0.8%以下。

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清洁能源的改造或深化治理,不仅需要企业足够重视,还需要在硬件设备和降污技术上有更大的投入。位于南海平洲的一家食品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厂的两台小锅炉已完成改造,从烧煤和重油改为烧天然气,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明显降了,但成本高了一倍多。

作为玻璃行业的龙头企业、位于南海罗村的华兴玻璃厂也曾坦言,除了成本的压力外,因其产量大,要用天然气逐渐取代重油为燃料,还得看天然气的供应量是否跟得上。

“政府部门已在积极协调做好天然气供应工作,希望企业能够积极行动,不等不靠,共同努力完成任务。”杨永泰说道。

逾期改造未达标或将被停产

四个整治方案“点名道姓”列出了481家企业名单,包括全市陶瓷企业63家、玻璃企业19家、铝型材企业225家,以及全市印刷、制鞋、家具、汽车行业中VOCs排放重点企业174家。根据方案,这些企业将最迟年底前、最快10月1日前完成整改。

除了明确整治期限,整治方案对整治内容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陶瓷行业整治方案,要求通过实施喷雾塔和窑炉烟气深化治理,促使陶瓷企业废气排放稳定达标,年底前所有排放口都须安装烟气在线监控系统,此外加强车间运输、堆放、压机、抛光等环节的无组织排放治理;玻璃行业整治方案则要求企业通过清洁能源和氮氧化物治理,在2013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30%的氮氧化物排放;铝型材行业整治方案要求将总量指标作为铝型材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要求各区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整改;VOCs整治方案除了要求每区确定2家以上企业开展在线监控试点工作外,还要求年底前完成排放企业进行VOCs收集、推进原辅材料水性化改造、有机溶剂回收与末端处理和提高各VOCs产生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等工作的整改。

对于如何推进整治工作有效开展,佛山市环境监察分局副局长黄建军表示,在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环保部门将做到“督进度、出措施、抓实效、强保障”。

据介绍,环保部门将通过建立信息上报制度,要求企业按时间节点将整治进展情况上报,并由各区汇总后上报市环委会。此外,环保部门还将充分利用日常监督性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反映的情况和群众举报的线索,坚持常规执法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快速查处和严厉打击,有效促进排污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稳患排查治理年”活动,着力整治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创新监管是段。强化安全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及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有效防范、遏制事故发生;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目标任务。

三、对象和范围

区域范围内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相关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结合开发区实际重点针对建筑施工、冶金、机械制造等生产经营企业。

四、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底前):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区域、本行业特点,制订“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的时间安排、排查范围、隐患治理要求等向社会,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整改隐患的自觉性。

(二)全面排查阶段(2008年全年):对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安全投入和风险抵押金缴纳情况、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应急预案制订及演练情况等。要根据不同时段安全生产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患排查工作。通过排查,完善隐患排查台账,对安全隐患进行认定、分类梳理、建档,建立事故隐患库。

(三)隐患整改阶段(2008年全年)。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边查边改;对能立即整改的,要及时予以整改;对一时难以治理的要排出计划,落实资金和责任,限期整改,并制订应急预案,加强监控,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充分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隐患排查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单位。对重大安全隐患单位,要逐级上报,加大整改力度,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督查验收阶段(2008年11月至12月)。11月底前,认真做好准备迎接市政府安全生产督查组检查和督导,主要内容包括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部署和贯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情况、隐患排查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情况、安全生产治本之策落实情况等。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广泛发动,群防群治。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紧紧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和员工,发挥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类事故隐患,积极主动地参加隐患治理。

(三)突出重点,强化督导。结合本区域、本行业、本领域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切实消除事故隐患。要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创新监管机制,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防范能力。要把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与落实安全生产治本之策结合起来;全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为契机,既要治标,着力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注重治本,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

第5篇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包括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温泉新城项目概况。包括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温泉新城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温泉新城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温泉新城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模

1、资源开发方案。

2、资源利用方案。

3、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温泉新城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温泉新城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温泉新城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温泉新城项目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温泉新城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温泉新城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温泉新城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温泉新城项目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温泉新城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温泉新城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第6篇

关键词: 灰场;治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016-03

0 引言

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电一直占主导地位(目前占70%以上)。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截止1995年我国公用燃煤电厂总装机容量(6MW以上机组)为116130MW,95年发电耗煤3.6亿吨,灰渣排放量达9936万吨。95年的年用灰量为4145万吨,利用率为41.7%。这也就是说单95年一年就有近6000万吨粉煤灰被排到灰场贮存。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对燃煤灰渣一直采用“灰场堆存”模式,近十年来才逐渐转变成“贮用并存”模式,虽然年灰渣利用率一直稳步提高(1985年的利用率为20.7%),但年灰渣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燃煤灰渣被排到灰场,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在每年的干燥季节遇上刮大风天气,灰场表层大量干燥细散的粉煤灰随风飞扬,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形成一种大面积的开放性尘源,严重污染了发场周边的大气及生态环境,危害人、畜健康,造成农作物减产,加速工厂机器设备的磨损。成了一种严重的公害。特别是我国许多北方地区电厂,由于长年气候干燥,灰场扬尘问题已十分严重。国外的研究表明,大气中总悬浮微粒质量浓度和人口死亡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1 工程背景

陡河发电厂李家峪灰场地处开平区双桥乡李家峪村,始建于1983年,于1984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灰场占地面积约为2.82平方公里,容积6800万立方米,现已储灰3247万立方米,灰面标高85米,灰面面积250万平米。未实施干除灰工程前,每年排放到灰场的灰、渣约200多万吨。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家峪灰场最早的病症显现――灰场周边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局部区域出现渗水现象。而为遏制渗水而实施的高浓度除灰,却带来另一祸端,大风经过,粉煤灰翻山越坝,形成飞灰扬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村、企矛盾日趋紧张,严重阻碍了陡河电厂的可持续性发展。2007年,随着“两型”企业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市委、市政府和大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陡河电厂环保治理的步子越迈越大,投入越来越多,全年斥资数亿元,举全厂之力实施干除灰除渣系统改造,将水力除灰设备彻底切断,结束了向李家峪灰场排放灰水的历史,同时也实现了干灰的100%综合利用,这标志着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场的历史被彻底改写,灰场综合治理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2 工程目标

按照国家环保政策要求,根据大唐国际、陡河发电厂创先争优,争创绿色环保工程,共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陡河发电厂决心将“灰场变绿洲”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治理灰场污染,遏制扬尘,改善周边村的环境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实现社企和谐,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严格管理,聚焦项目,争创绿色、精品工程。

3 工作方案

经上报大唐国际批准,计划前期投入资金1700万元,采取筑坝、清理积灰、覆土、植树、渗水回收等具体措施,对李家峪灰场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以生态治理为原则,按照区域环境的水土气候要求,实施灰场草木种植,并根据树木种植分布情况进行浇灌管网和喷淋装置等其他配套设施的施工,确保树木成活,把灰场建设成为天然生态林场,将灰场变成绿洲。

4 项目的实施

4.1 清除坝上积灰

因为多年的水力排灰,加上灰场内扬尘严重,灰坝内侧表面沉积了约半米厚的积灰,为消除扬尘,改变周边环境,清除坝上积灰成为首要工作。

4.2 修筑围堰,进行局部覆土

因树木生长需要时间,为了立竿见影的抑制灰场扬尘,灰场治理方案之一就是在靠近2号副坝(坝体外为宋家峪、韩家哨村)约300米宽,25万平米的区域内覆土,覆土厚度约40毫米。为了防止覆土层被灰水淹没,在覆土区域外砌筑了1600余米的土灰结合坝,即坝体最外层用草袋装土砌筑,内部用编织带装灰砌筑,即节约资金又能达到隔绝灰水的作用。

4.3 灰场内覆土区域及灰场周边种植沙棘

根据植树方案,在覆土区域和灰场周边种植沙棘,不仅起到防风固灰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绿色“篱笆”的防护作用。

4.4 灰场植树

灰场植树是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重点,此方案及防尘林带布置图是经过中国农业大学园林专家论证,由园林专业设计人员设计,选取经过特殊栽培技术培育的,适合在灰场环境种植、生长的美国红柳,形成防尘林带。这样可以起到降低风速,防风抑制扬尘,改善环境的作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环境风蚀、降雨和植物自然生长的因素,周边灰土层会形成板结地块,将彻底有效降的解决风大扬尘的隐患。

4.5 修建浇树管网

灰场综合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项目,修建浇树管网是综合治理的又一主要措施,2万多米浇树管网的敷设可以保障树木的浇灌,辅以喷淋管的布设还可以起到抑制扬尘的作用。渗水泵房的建设,既保证了灰场渗水不排入陡河水库造成环境污染事件,又可以为浇树、喷淋增加水量,使水资源充分、循环利用。

5 项目的成果

5.1 灰场逐步变为绿洲

通过综合治理,绿色植被覆盖灰场,防尘固土效果显著,扬尘现象几近消失,渗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5.2 周边环境大为改善

经过三年治理,灰场各种树木长势良好,部分树苗已长成了碗口粗,枝叶交错,郁郁葱葱;环坝体一周的沙棘带也长成半米多高,不仅绿化了环境,起到防风固灰的作用,还保护了灰场内的植被不被破坏,使各种小草旺盛生长。树林间常有野兔、野鸡悠闲觅食,枝叶里喜鹊、斑鸠在此安家落户,绿意醉人的环境、时常出没的野物,自然与环境的和谐是对治理成果的最好的诠释。

5.3 经济效益明显

随着灰场治理效果日益显现,周边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厂大幅度的减少了支付周边村庄的污染费用,节省大笔资金,提高了我厂的盈利能力。

5.4 社会效应巨大

灰场综合治理,绿化面积达250多万平方米,使昔日灰尘飞扬的灰场已变成一片天然林场,体现了企业正视现实、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作为国有企业,陡河发电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将为改善家乡的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唐山日报、大唐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都给予了专题报道,唐山电视台经济频道还为此录制了专题节目。随着时代的进步,灰场的生态治理工作也将会不断的锐意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灰场会从电厂巨大的“包袱”变成电厂的“聚宝盆”。

5.5 综合治理完后灰场整体效果图片

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历时三年多的时间,陡河发电厂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使治理效果日益显现。通过综合治理,使昔日扬尘漫天的灰场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周边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陡电人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精品工程,一个绿色工程。由于此项工程是新生事物,没有老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今后还要不断地探索,运用技术和管理手段让李家峪灰场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成为造福地方百姓的绿色森林。

参考文献:

[1]方爱民,郭青云,梁保英.火电厂灰场治理[J].电力环境保护,1997(02):34.

第7篇

近日,包头市再次明确在2017年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同时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为全市环保工作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2015年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第一年,包头市环保局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五个结合”,确保实现“双城同创”目标。

研制整体解决方案与推动项目实施相结合。市政府与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正式签约,合作编制《包头市环境保护整体解决方案》。方案编制将整合国内国际一流的环保科研团队和环保企业力量,引进和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为全市大气、水、土壤和固废、节能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把脉,提出治理方案,力争利用五年时间,在“十三五”末系统解决全市的环境问题。

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积极参与推进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继续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对“两高”项目实行更严格的地方和行业准入门槛,主城区不再新上炼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项目和原材料工业前端产业。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下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领域84个项目,持续减少污染物存量。

政府主导与企业施治相结合。深入落实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引导,制定和完善“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燃煤锅炉整治等配套政策。今年市本级拟投入资金4.8亿元,通过以奖促治、政策补贴等方式,扎实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落实。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并稳定运行,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倡导企业守法与政府严格管理相结合。企业要主动承担环保社会责任,坚决杜绝超标排放、篡改监测数据等行为,及时有效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将坚持依法治污,严格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发挥环境监管指挥中心作用,不断完善环境网格化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密建成区网格数,从原来的66个增加到82个。不断完善环保公安联合执法机制,构建起环境监管的天罗地网。

依法奖惩与教育警示相结合。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约谈、按日连续计罚、限产停产、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措施予以处罚,并纳入社会诚信“黑名单”,同时,利用媒体进行跟踪曝光,直至整改完成。对按照要求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按时完成治理工程、污染物排放浓度值长期大幅低于排放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治理

2016年4月,为深化政务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政府在继《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推出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具体阐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大力推进了中国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政务服务不仅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是系统性的惠民计划。将“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系统能最大力度的促进简政放权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政府服务的趋势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力与创造力,充分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互联网+”的引入毋庸置疑驱动了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方案》的推出反映出大数据时代政府服务模式的发展新趋势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大数据作为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随着它的广泛应用,政府服务模式展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集中化

与手写记录的分散化不同,互联网平台能够将政务服务体系中相关证明信息数据化和集中化,并逐步构建庞大的政务服务信息库。统筹的信息库中将包含人口、地理、证件照等各种基础信息,有利于完善政务信息目录并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共享平台能够整合跨部门、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并实现信息资源的互享互通。

(二)标准化

一直以来地域差异是阻碍政府数据实现标准化的关键。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政府数据公开透明化与标准化的进程,有利于促进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实现规范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将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核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与管制标准化,进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

(三)精确化

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平台的构建,信息平台将彻底落实数据整合与共享。政府部门将原来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服务,通过主动地搜集与分析用户业务信息,解决人民群众“找谁办”、“去哪办”以及“怎么办”的难题,并满足他们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的运用为政府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活力,政务服务将从粗放型供给升级为精确型供给,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一)有利于实现政府整体性治理

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问题被不断放大,“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峻。各级政府、各大部门以及各业务流程间信息资源无法互享互通导致政府重复建设与严重浪费,拉大了各部门间距离。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政府治理方式正被时代所淘汰,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才是基层群众的期盼。新治理理论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即通过对各大部门以及政府与群众关系的整合,搭建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依靠机构间的协调合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构建一个全新的具备包容性的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推广消除了政府部门、区域与阶级的限制,为政府业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优化平台。该模式的出现为提供全面、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奠定基础。“一网式”平台的构建能有效集中孤立、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真正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天候受理与“一站式”办理。高效优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并实现政府整体性治理。

(二)有利于推动政府开放性治理

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组织亲民、互动与包容,即构建开放性政府。开放性治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透明公开、满足基层群众需求以及吸纳社会公众意见等。“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落实有助于推动政府开放性治理。首先,“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公开。信息透明公开是开放性治理的重要前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开放往往是建立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之上。假若群众不能获取政府政策以及执行结果的信息,就丧失了监督权与决定权,因此开放就无法得到彻底落实。其次,“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满足基层群众需求。开放不仅要求政府能够主动分享相关信息,还要求政府关注群众焦点,适应环境变化,解决社会问题,承担政府职责。最后,“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吸纳社会公众意见。政府决策过程是多方利益博弈过程。政府无权在只考虑自己利益情况下独自做出决策,霸占话语的制高点甚至实现公共资源垄断。开放性治理要求作为中间人的政府协调各方利益,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达成政策共识。互联网平台是获取公民建议的重要来源,也是群众参与政策决定的主要手段。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推动政府开放性治理。

(三)有利于促进政府协同性治理

协同性治理指多元主体针对某一决策能达成共识,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协同性治理不仅能够解决中心主义政府模式面临的问题,还能改善制度规则,最大化治理效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实现协同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依靠互联网技术能建立一个便捷灵活的交流互通平台,确保多方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进而实现协同性治理。协同治理打破了“信息孤岛”的限制,还能促进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完成业务。传统政府治理能高效处理固定步骤的简单政务,然而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业务已经突破部门内协同的约束,业务范围与流程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需要各部门间合作完成。单一部门或机构不可能独立提供政务服务,机构间的合作逐渐受到重视。

部门内业务转变为跨部门合作,不变流程转变为可变流程,静态管理模式升级为动态协作模式。动态协作模式是指跨部门跨层级的多系统合作,意味着组织结构分散、业务流程多变。随着静态管理模式升级为动态协作模式,政府业务流程必须引入“互联网+”才能将各行政部门信息互通起来,并进行合作。综上所述,“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但能解决独立的政务服务难题,而且能将公共服务流程的所有环节链接起来,便于上一部门的处理结果自动转到下一个部门,推动不同职能部门的政务合作,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方案》的推出彰显了国家政府大胆摒弃碎片化政务服务的勇气,显示了政府治理走向整体性的决心。为确保《方案》的全面贯彻落实,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顶层制度设计总框架

在推行《方案》的初始阶段,国家政府应该关注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地域业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各试点城市正式落实《方案》前,政府必需构建顶层制度设计总框架,推出相应的数据共享政策,标准化信息共享环节,规范有关技术和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各部门机构的业务合作与协同,领导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地域政务服务的紧密衔接。构建顶层制度设计总框架将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按预期实施步骤与实施时间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

(二)加强试点城市间交流合作

《方案》内容涉及“两年两步走”计划,在两个步骤中,成功完成第一环节肯定是完美踏入第二环节的前提条件。但是,假如各个试点城市只顾自己,闭门搭建本区内部的一窗、一网系统,那么就无法达到协同性治理的目标,不同城市间的证件照电子库、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政务服务体统将暴露无法兼容的问题,进而《方案》中提到的第二环节很难完成。为防止出现以上问题,政府必须加强试点城市间交流合作。试点城市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避免面临各自为政所导致的跨省整合难题以及陷入全国性推广困境。

(三)搭建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电子证照库与数据共享平台是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前提。电子证照库指将社会公众办理公共业务时所涉及的证件、证照、证明等电子化,建立相应的统一数据库。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实现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地域的数据共享,降低数据搜集、重复建设的成本。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政务服务信息采集与的电子化,强化各级政府机构间,政府与社会间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从功能来看,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平台与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存在重叠部分,并且后者的功能既涵盖又多于前两者的关系。因此三者间关系必须严谨处理。电子证照库与数据共享平台作为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前提理应优先搭建,但当信息平台已整合统一为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之后,考虑到功能重合问题,电子证照库与数据共享平台应该取消。

综上所述,“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是大势所趋。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时,应构建顶层制度构建总框架、加强试点城市交流与合作并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勇.“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整体政府和协同治理[J].领导科学,2016,(12)

第9篇

市环保局组织编制的《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规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潜伏性、不可逆转性、危害大、治理成本高等特点。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健康、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我市“四大一高”战略的实施。我市是有色金属大市,涉重金属企业较多,其中灵宝市和义马市是全国重点防控地区,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充分认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切实维护群众健康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明确目标,按照节点扎实推进

通过实施《规划》,到2015年,全市各重点行业、企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省确定的排放要求。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指标达标率100%;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年减少30%,环境质量明显好转;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年减少10%,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综合治理,有效防控重金属污染

《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负责、多方共管、多策并举,既利于污染控制又利于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要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认真调金属排放、污染、废弃物基本情况,制定分类治理方案和措施;要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综合治理力度,严控新污染项目和生产工艺,加强涉重金属废弃物处理管理,严控污染产品流入市场;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环境监测体系、执法队伍建设,明确监管责任;要提高健康危害监测和诊疗能力,切实做好对健康已受到影响的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自觉防治、控制重金属污染。

四、属地为主,认真落实实施主体责任

各县(市、区)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项目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到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要依据《规划》和市环保局制定的年度实施方案,落实治理工程措施和资金,加大对涉重金属污染源综合整治力度,强化污染源日常环境管理,统筹安排涉重金属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和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和突发污染事件;强化对重金属相关企业的监管,对造成污染的企业,采取严厉措施予以整治,直至依法关停取缔,有效防控重金属污染。

五、协同配合,切实加强督导考核

第10篇

关键词:给排水;集中式;除污治理

尽管地球表面72%被水覆盖,依然有30亿人口处在缺水的边缘,淡水资源的匮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我国水资源从总量上来看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再加上水污染的侵蚀,让供水体系动能不足。尤其在建筑群比较集中的城市,如何提高给排水设计的节能节水能力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对给排水设计节能节水措施的研究。

一、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现状

以污水处理厂为主要代表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是城镇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91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07亿m3/d。从国内外城市污水厂建设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设集中式污水厂是污水处理的主要途径。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起步早,推广晚,发展迅猛。随着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成功和逐渐传播,近20年来中国污水处理数量猛增,到2014年3月底,中国占有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54亿m3/d,已经超过了美国(约1.15亿m3/d),位居全球首位。随着“水十条”的颁布,在污水处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

二、集中式给排水对除污治理的作用

目前,我国环境工程数量在不断增加,工程单位的施工任务量也大幅度上升,而环境除污工程的质量却出现“缩水”现象,这对于环境除污物使用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而,设计师要注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作为核心内容完善设计。环境工程设计师作为一个项目的总设计指导,在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方案时必须要从客观的角度完成设计工作。先进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水平,让最终递交的给排水工程方案符合环境除污的使用需要,满足了城市日常使用的标准要求。所设计的给排水工程必须要能发挥其应有的使用性能,这样的设计方案才有价值。设计师在设计前必须要达到城市现场,对给集中式给排水布置相关的资料详细勘察记录,通^分析后才能敲定最终的方案。如:对于给排水管道开挖深度的控制,应以城市内地质构造的实际情况为参考。

三、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的日渐庞大凸显出各种弊端,逐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传统技术的小型化又有诸多的缺陷条件,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学术上都在探讨研究把污水变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崭新污水处理革命性技术,这种污水处理工艺应该具备以下原则。小型化、分散化、源头化的实现模式,适用于一栋楼、小区等点源污水排放的循环利用,可彻底切断进入水环境(河流、湖泊等)中的污染源;技术要求满足无化学添加、无有机污泥产生、无臭气排放,对环境无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良好;设施耐用性强,使用寿命长;经济效益好,投资、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循环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目标。按照这些原则的污水处理技术,才可能成为未来小型化污水处理时代的革命者和领导者。

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均是非常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在走进微时代的今天,小型化的污水处理、分散式的处理模式符合世界发展大方向、大趋势。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技术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实现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顺应国际上污水生态处理的新潮流。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为资源节约和发展可持续环境保护提供了极大可能。推进先进型的分散式污水治理工艺,可对河流、湖泊等水域最大可能的实现零排放。水污染防治状况将从对河流的治理转变为河涌治理进而转变为小区污水治理,从而彻底切断排入水环境中的污染源,河流、湖泊的治理观念由此转变。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模式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等伟大战略的催化剂和生产力工具。采用先进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治理城镇污水能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伟大战略,可使人均水资源量增加,并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将来的污水处理领域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游刃有余,生态透析可进一步拓宽水处理的范围,将污水处理扩展到净水饮用项目,能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节约提供方向和基础。以生态透析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型污水处理技术将渐渐代替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模式,并可能在5~10年内迅速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属于世界领先水平,完全属于自主创新技术,为中国人创新争光,但目前使用率还很低,急需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在世界上首先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从而推动污水处理的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四、结束语

管道是给排水工程运输城市水流的主要工具,在给水系统中对管道工程设计优化调整,能管促进管网设计方案发挥应有的功能。给水管道工程里,设计师要从管道的管径、管材等方面优化设计。集中式给排水是环境除污治理的新方向,改变了早期传统给排水供输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集中化、高效化、节能化。设计人员要结合城市环境改造要求,以及城市地区实际地理状况,设计符合区域除污治理要求的给排水系统。同时,进一步细化管道、排水线路、建筑群等要素的分布形式,促进给排水处理效率的稳步提升。

第11篇

区城管执法局扫黄打非工作方案范文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以市局会议指示精神为依据,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前提,以净化文化市场和美化市容环境为目的,以“日常治理上下抓,集中清理联合查”为模式,在我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和局党委的领导下,狠抓非法出版物的治理,持续打击和取缔销售非法出版物行为和游商地摊治理,确保我区道路两旁、公共场所、重点区域、重要道路、迎宾干线不发生游商地摊兜售非法出版物行为,特制定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扫黄打非工作方案。

一、积极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组织力量,对繁华路段、旅游景点和人群密集场所进行两次集中整治行动。并积极配合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联合整治行动,坚决收缴各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坚决取缔出售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摊点和游商。

二、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

各大队及责任人要加大学校周边的治理力度,把市容综合整治于查处非法出版物相结合,积极开展以查处学校周边游商地摊为重点的集中整治行动。对中、小学周边的巡查执法力度,要坚持正常巡查与错时治理相结合,依法查处和取缔在学校周边出售非法出版物的行为,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秩序。

三、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和意识

各大队要做到级级有责任,结合落实岗位责任制,在日常市容环境秩序巡查中,加强对管辖地区、责任管片的巡查治理,坚持层层抓落实,大队领导要加强执法队员的教育和管理,认真清理和取缔不法商贩出售非法出版物行为。那个大队管辖区域出现游商地摊兜售非法出版物行为,那个大队及责任人就要严格按照规定依法进行收缴,切实净化非法出版物市场,维护社会秩序。收缴的非法出版物不得在大队过夜,要及时上交执法督查科。执法督查科验收后,向收缴大队开具证明,非法出版物要及时入库,统计数据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四、强化日常检查监管

各大队要及时研究分析“扫黄打非”工作形势,加强日常检查监管力度,认清工作重点、难点,切实解决“扫黄打非”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确定执法检查的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对非法占路经营出版物的活动,发现一处,取缔一处,确保“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为我区的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环境,为我市和谐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和市容环境。

第12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年“7.17”洪灾,*县、*县、*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