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夏粮和油菜籽增产,棉花、糖料和生猪预计减产
1.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7亿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实现“十一连增”。据2014年8月农业部调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00多万亩,低于2013年同期的1亿多亩,秋粮作物旱情虽局部偏重但总体偏轻,河南、辽宁、吉林等受灾严重的主产区8月底开始旱情明显改善,全年秋粮长势总体好于2013年,且秋粮种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2.夏收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和糖料预计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376万吨,同比增长2.5%,达到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量14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根据棉花协会调查,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为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连续第三年下降。10月末调查,预计全年棉花单产每公顷1440公斤,减产0.7%。综合判断,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为615万吨左右,比上年略减。广西甘蔗生长受持续降雨影响,生长情况为4年来最差。全国糖料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收购价格持续下滑。2014年,糖料种植面积降至2600万亩,比上年下降7.2%,预计全年糖料产量将明显降低。3.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产量趋于下降。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猪肉消费不旺,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养猪户亏损严重。2014年1~9月,生猪存栏量同比持续下降,直到6月后生猪存栏量才环比略增,8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10%,表明母猪宰杀率较高。虽然从5月初生猪价格出现回升,养殖收益逐步好转,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但仍较缓慢,预计全年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将下降。
(二)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1.农产品批发价格震荡下降,预计年底触底回升。2014年1~10月,农产品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受年初春节前后消费大幅波动影响,2014年前3个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波动,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上涨行情。受丰产预期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拖累,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农产品同比指数更是自5月以来持续低迷(见图2)。鉴于10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同比指数筑底反弹,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预计2014年底和2015年初农产品批发价格会出现恢复性上升。2.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14年1~10月,谷物价格普遍略涨。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增长3%(见表1)。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预计全年谷物价格比上年保持增长。同时,大豆和棉花价格均出现下跌,棉花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达8.4%。当前,我国棉花库存已创历史新高,近期达到约1160万吨,加之受国际棉价下降拖累,全年棉花价格下降已成定局。3.牛奶价格上涨明显,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2014年前9个月,牛羊肉、白条鸡和鸡蛋、牛奶同比价格均上涨(见表2)。其中,牛奶价格受成本推动涨幅较大,同比增长接近10%。在经过多年的持续大幅上涨后,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尤其是羊肉价格自2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下跌,虽然价格仍位于高位,但已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上涨的行情。受繁殖率低、饲养周期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牛羊肉和牛奶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价格比上年仍会上涨。
(三)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1.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4年1~9月,农产品进出口14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进口和净进口分别为512亿美元、940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分别增长6.7%、9.5%和13%。贸易逆差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3年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为-0.4%。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逆差规模将延续上涨趋势,贸易逆差规模将逼近或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棉花净进口明显下降。受国内外谷物价差拉大的影响,我国谷物在2013年同期净进口大幅下降后,2014年谷物净进口出现了大幅上升。1~9月,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40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稻谷和大米、小麦、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66.3万吨、286.5万吨和160.3万吨,分别增长21.6%、0.2%和4.4%。玉米净进口恢复量占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恢复量的28.4%,是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2014年1~9月,棉花净进口199.3万吨,下降38.4%,棉花进口下降主要受国内外棉花价差收窄、配额数量减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全年棉花进口量下降基本成定局。
二、2015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经济增速预计在4.2%左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态势。2009年~2013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4.3%,平均增速上下浮动不超过0.3个百分点。2015年,尽管面临国内粮食和棉花高库存压力,以及国际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国家“三农”支持政策将继续加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目标价格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实,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放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推动农业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4.2%左右。
(二)粮食产量可能与2014年持平
除了不可预测的气候因素和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技因素之外,我国谷物产量主要受农业政策的影响。借助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农业生产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单产提高奠定了基础。2015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望提高,将有利于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14年较高玉米价格的刺激下,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增加。然而,随着多年粮食持续增产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2015年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可能会减弱,但增产型政策措施的惯性依然较大。因此,如果2015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预计粮食产量与2014年持平。
(三)大豆和棉花产量可能继续下降
根据德国“油世界”10月底报告,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08亿吨,供大于求的经济形势将延续,国际大豆价格仍有可能下跌,而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价格支撑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种植意愿将受大豆价格走低预期拖累,导致2015年大豆产量可能继续下降。同时,当前我国国内棉花正承受大量库存的压力。2014年~2015年度,美国棉花产量预计将达到1750万包,创4年来新高。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因素的影响,棉花需求增长缓慢,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从而导致2015年我国棉花价格可能继续下降。预计2015年,棉花产量将延续下降态势,降幅约在1%左右,产量可达610万吨左右。
(四)生猪价格和产量将“双回升”
2007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大体3年经历一个波动周期,2015年生猪价格处于新一轮波动周期的上行通道。同时,鉴于当前生猪存栏量已处于低点,能繁母猪数量同比或环比均连续下降,生猪养殖中的宰杀率过高情形将直接导致供给持续下降,进一步强化2015年猪价逐渐稳步上涨的趋势。在后续猪肉价格上涨的刺激下,生猪养殖收益增加,加之各地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高,预计2015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出现恢复性上升,生猪产业发展将好于2014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粮食增产刺激政策不断加码,降低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连续多年托市收储,目前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超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如此之高的库存消费比,意味着大量生产出来的粮食消费不了。而且,谷物类粮食净进口数量有限。综合判断,目前谷物类粮食已经供过于求,但国家仍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刺激政策,对主产区和农业部门实行粮食增产政绩考核,导致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续生产能力堪忧。例如,为满足粮食增产需要,华北地区主要靠打井灌溉种粮,地下水长期超采,水位持续下降。随着近年来北方旱情逐渐常态化,地下水超采状况只会更加恶化。长此发展下去,华北地区可能会出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现象,直接威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二)粮食仓储建设财政负担沉重,社会资本遭遇收储资格歧视
按照最新规划,2014年~2015年,国家将新建粮食仓库,可容1000亿斤。调研发现,建设1万吨有效仓容成本为3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25万元,1000亿斤新建仓容共需财政投入高达112.5亿元。考虑到粮食主产区现有仓库中有效仓容占比普遍不超过50%,加之南方地区低温仓库建设成本高,全国粮食仓容建设的财政负担将更加沉重。同时,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建仓积极性较高,建库时间短、成本低,且民营仓容可以作为商业储备,能够灵活应对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但不少地方还遵循“粮库一定要国家建”的思维定势。同时,国家对社会资本收储资质和收储信贷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一边是国企仓容紧张、一边是民企仓容闲置”的现象。许多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不得不租借民营仓库,而且地方国有仓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钱配套新建仓库。
(三)农业保险补贴新规落实走样,各级政府责任不清
按照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没有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的比例,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和落实主体责任。为减轻财政负担,许多产粮大县已减少或取消了县级农业保险补贴,但中央和省级财政没有及时弥补保费补贴缺口,导致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大范围推广地区多为农业比重较高地区,多为“吃饭财政”,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无力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如,在北京和成都探索实施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因为得到地方政府财力支持,降低了前期市场风险才得以推行,而东北地区因为缺乏财政支持而难以实施。
(四)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不足,威胁常规作物品种生长环境
2014年接连发生海南、湖北等多起非法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引发民众恐慌。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管理体系,制定了多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行“0阈值”强制标识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法律,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识制度仅限于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类作物17种产品,上市转基因食品不标识、标识不清、虚假标识现象普遍存在,转基因种子销售市场混乱,转基因作物定点种植控制能力弱。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缺乏有效惩处机制,对“基因污染”的防范措施不足。长此以往,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威胁常规农作物生长环境,并形成愈发不利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舆论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破除谷物类粮食必须持续增产的思维惯性
一是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政策。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水平大幅增强的背景下,打消粮食出现持续减产的恐慌性顾虑,树立粮食产量随供求状况正常波动的市场化理念。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主,兼顾刺激粮食产量,鼓励主产区适当多元化种植、生态休耕和加工转化,避免被粮食持续增产意愿“绑架”,将“储粮于库”转变为“储粮于地”;当粮食供不应求时,以刺激粮食产量为主,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是调整粮食增产激励政策。在当前谷物类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形下,适时降低对农业部门及地方政府粮食增产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由农业部牵头,联合环保、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根据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产品生产结构,尤其是地下水水位变动趋势,研究制定农业生态预警标准,建立农业生态预警监管体系,划定农业生态分级区域,对不同等级区域设定不同的粮食生产任务,在生态脆弱区域加大休耕、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生态恢复建设。
(二)实施国家粮食收储向社会资本开放政策
一是鼓励发展粮食仓储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费用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粮食仓储库,对经营困难、仓储设施陈旧简陋的国有粮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二是改变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格局。放宽粮食储备承储主体资格限制,赋予农民合作社、民营企业同等参与国家粮食储备的待遇,只要符合条件,经审定后即可进行储备粮经营业务。同时,强化对所有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国家储备粮食违规违法处置行为,从重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三)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由财政和保险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财政补贴取消后的中央和省级保费补贴具体分担办法。积极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议从省级价格调控基金中列支相关费用。同时,由中央设立农业保险专项奖补办法,对财政困难地区推行新型农业保险给予支持。
(四)规范转基因食品和作物安全管理制度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2.68亿元,同比增长7.1%,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69元,同比增长13.5%。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三农”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三)种粮积极性明显调动,粮食生产开始回升。
(四)产业、市场、政策等有利因素较多,农民增收态势良好。
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一季度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对照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9.8%(扣除物价因素)的形势和去年同期增长14%的水平,我们不能满足,更不能盲目乐观。特别是对照全年招商引资实到外资1亿美元、实到内资10亿人民币的目标要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加倍努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针对面临的形势,应该把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当前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要认真分析形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指导思想上要继续牢牢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当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紧紧抓住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处理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今年以来,全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回升,粮食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高度重视,各级都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因此,抓紧抓好粮食生产既是当前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地要努力通过落实政策、保护耕地、制止抛荒、改善条件、加强服务等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系,继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粮食是我市主要传统产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大内容,提高粮食产业的经营化水平,涉及千家万户农户的利益,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同提升农业产业化并不矛盾。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仍然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农业外资的领域和空间,努力扩大农业招商引资成果。
三是处理好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致富农民,除了发展农业本身之外,关键还在于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转移。要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大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大力实施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不断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三、当前要注重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保护耕地、完善延包、制止抛荒。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精神,落实好“五个不准”政策。当前,要立即停止在基本农田上进行植树造林、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等建筑物的行为。已经种植和建设的,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限期纠正。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严格按国务院《紧急通知》精神规定道路绿化用地。
做好土地承包关系的完善工作,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框架内抓好稳定、规范、维权、发展四个方面的重点。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转、土地依法征用等各种程序和手续,搞活土地经营权,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效能的充分发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坚决制止全年性抛荒,努力减少季节性抛荒。特别要加大对征而不用而导致全年性抛荒现象的查处力度,对闲置一年的建设用地,收取闲置费;凡抛荒二年、没有开发使用的土地,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收回、妥善处理。对建设用地征而不用的情况,请市国土部门抓紧组织调查,并切实加强对查处工作的指导。对季节性抛荒现象,要在认真做好政策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各有关部门的优质服务,鼓励农民扩大粮油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请市农业局抓紧对季节性抛荒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切实重视水利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提供良好环境。
尽管几年来,我市水利防汛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防汛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洪涝多发的大气候没有变、外排不畅的大格局没有变、广大农村区域防洪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变。各地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牢固树立防汛防旱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肩负的重要责任,认真抓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在加强检查、消除隐患的基础上,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保证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险情预测、预案操作、工程调度等各项工作全面到位,确保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三)落实既定政策,重视畜禽防疫,发展畜禽生产。
加快发展畜禽生产,努力做大畜禽产业,是今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一是要认真落实好既定政策。目前,禽流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要在对前阶段各项扶持政策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逐项加于落实,促进家禽业尽快恢复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报告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动物疫病防治制度和措施,切实阻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严防畜禽疫病传播。特别要重视生猪w病的防治,切实做好有关工作。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对兽药残留超标、使用违禁添加剂、饲料的畜产品坚决杜绝上市,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春耕备耕等有关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每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
2.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 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三是在江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 成果,从可操 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 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 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 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家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我国农业的经济形势实现了质的飞跃.农业生产与经营增长迅速。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和开放化。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一个重要体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和共享经济信息资源。
当前我国的农业应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经济管理流程、经济管理方式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实现电子化与网络化,最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建设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型农业。利用最新的先进科技成就与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使我们对传统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造实现加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效益,促进了农业的持续、稳定与高效发展。由此可见,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就是一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新兴开拓事业。
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其一,实行科学的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首先要根据当前信息业在全球的发展总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技术集成和组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而且要根据发展目标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既要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冒进和形式主义,也要防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错误、程序紊乱和重复建设等现象,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其二,促进软硬件发展,提高信息化经济管理水平。我国农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工作还有着设备不齐整、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较差、经费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我国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对此,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端正管理者的工作态度.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让管理者掌握最新的管理手段,适应农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资金的投入,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其三,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我国农业经济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开发还很欠缺,很多农业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农业实践应用脱节严重。从而导致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提高,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只有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培育农业市场需求,切实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就可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也将更加凸显。对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要适应新常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注重,突出差异化发展
新常态下,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和品牌化趋势,主流消费者开始追求多样、个性化的消费。农产品消M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向着营养、健康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和健康。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消费、生产引领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并迅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开始细化,产品品质受到重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变成了差异化和质量本身。
2.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农业新常态下,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传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投入依赖程度呈现出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引擎。农业经济发展对资本、科学技术、企业家才能、现代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却呈现出递增趋势。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动力。
3.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以往的发展模式依赖于高消费和高投入,新的发展形势下,生产组织方式向着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新的经营主体随之出现,即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手段方式更注重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过程更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化,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追求。
4.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呈现多样化、特色化
新常态下,农业产品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农业生产活动主体演变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休闲观光业发展良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二者占比稳步提高,农业发展大趋势表现为差异化、区域化。农业产业链将加快向纵向延伸和横向联接,全产业链基础上的价值链将进一步拓展。
二、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在新时期,重视种植环节,轻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观念没有发生变化,农业经济产业链有待完善。忽略了加工生产和营销环节。整体农业产品结构中多是未经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行销售,缺少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农业增长慢且品质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资源调配时,难以保持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规模生产的进程,然而受制于耕地的分散特点,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度很大,要想做到统一管理,并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
2.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不足
农民长期依靠种地谋生,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从事的劳动机械而单调,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很难适应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总体的知识水平比较低,掌握的关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很有限,难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在劳动力数量上,目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状况严重,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非常突出,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将成为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3.波动的农产品价格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主导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的快速性极易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这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国际自由化趋势,这使得国内市场不得不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挑战。新常态下,政府不再对大多数农产品实行指导定价机制,农产品直接面对竞争充分的自由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农业生产的布局工作增加了难度。
4.农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它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步伐与质量。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创新力,这限制了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仅仅停留在纸面报告中,这阻碍了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转化速度过慢,未能在农业实际操作中得到很好转化,未能将农业技术落到实处。多数农业科技创新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过于注重总量和规模的扩大,没有将精力真正投入到高新技术、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中。
三、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做好农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切实做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落实工作,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数量、比例和增速。扩大农业支持保护领域,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安全,肉蛋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都应该在该领域内。持续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生态格局,加强对农业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投入力度,加大对生产领域及生产者农民的支持保护,做好生产方式的引导工作,实现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持续细化、优化农业支持保护办法,增强其可实施性,确保支农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农业质量效益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将经济利益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依照价值规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符合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新的经济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营销、仓储的一体化产业经营平台,培育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圈。各地政府应依据各地特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合理健康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调控应遵循市场机制,依据市场变化,预测市场动向,以此为基础,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内容。
3.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坚持科技引领农业
新常态下,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将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带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农业。积极探索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促进农业发展步入高质、高量、高效益阶段。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发挥农业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落实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高效种植、养殖等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经济效益。
4.加强农业生产者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农业生产者培训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结合各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确定培训人选、培训目标和内容,增加农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占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邀请有资质的农业技师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规划并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工作,让更多的科研教育机构参与进来。
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提升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引领上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和财政支持,培养新型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趋势;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42-01
1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的经济水平实现了高速发展,经济的各方面得到了发展同时农业经济形势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到现在已经遇到了瓶颈了,经济各方面以前的模式急需改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正在逐步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提高农业经济中的单位产出和效益,其中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前我国应该在农业中发展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农产品交换和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降低农产品的信息获取成本,更好的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效益,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2 信息技术是农业经济管理适应变化市场的需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变化快而且复杂,使得传统农业不断的向现代弄业转变,即信息化农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更多地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按市场规律和机制来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向更有效率的方向配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服务、缺技术、缺信息。通过信息化可以使农民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产品市场动态,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现农民在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收入能实现稳定的预期,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3 农业经济信息化能加快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培育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技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人才的建设,所以我国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农产品早期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本,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和资金的成本都在不断的上升,致使我国农产品在这方面的竞争力丧失。
农业经济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途径变得尤为重要。
3.1 优化农业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由于我国还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不是很健全,很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建设还不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增强信息的精确度和时效性,优化农业信息在农业经营者之间资源的快速交流与整合,及时掌握农业市场动态,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农业信息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可以自发的组织协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每个农户的信息搜集成本,帮助农业生产者搜集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这对于拓展农业信息的来源渠道、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升网站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2 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发优势逐渐的耗尽,如低廉的人力、物力等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增强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助;农业研究;方向
一、农业经济的现状概论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不会因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而下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各国研究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虽然说农业经济的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但是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时很容易忽略一个经济的现状,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经济状况不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果始终站在自己国家的农业经济的角度上去思考别国的经济,很容易失去实效性。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想搞好农业经济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出了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国还必须要看清自己经济发展的劣势。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发展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大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者,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更是这些年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就“三农问题”而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同时也在农业经济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庞大而农业经济的研究队伍,对我国的农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些努力也出现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农业种子上的研究极大了改善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的发展状况。在农业经济上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世界的专业农业研究团队等纷纷对中国进行科技和资金上的交流以及资助,为中国研究农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文就农业经济的管理研究热点以及资助方向上具体谈谈关于中国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热点
农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根据国际权威性期刊和热点论文来进行数据分析后总结出来的。那么根据最新的国际性权威杂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频搜索论文的相关数据,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1)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自由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关于农业资源保护的问题。全球经济逐渐融合,同时农业也应该朝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而经济的自由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农业资源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资源农业用地,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越来越受关注。
(2)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关内容是发达国家的非经济性因素对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状况和经营结构的影响,同时还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给问题。食品供给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食物政策也成为全球化的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国考虑的因素。
(3)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农业的公共政策问题。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样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来说,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对农业本身来说,由于农业的国域性,导致各国农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而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与该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政策分不开的,农业政策实际上就包含了农业的实际发展局面,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是一个体系。
(4)农业的R&D的研究活动。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同样它更加是个科技时代,科技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科技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热点围绕着农业科技上面来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化发展的趋势。
三、农业经济的资助方向
上文着重分析了一下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这些热点,我们也能发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市场特征,同时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上的应用要不只是浅显简单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体科技化水平低下,结合我国学者在跟踪国际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学者利用本身在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素材和国情的便利条件而搜集得丰富经验和素材,笔者认为今后对我国农业的资助主要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首先,WTO农业市场贸易自由化建设。这一点是从市场的角度去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虽然说是一国的发展根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WTO带来的市场化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研究农业贸易自由化是国际形势和我国在实践中的需要。
其次,农业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研究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较弱,在短时期内,中国的关于农业经济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难跟上国际的标准。在农业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资助,能有利于我国研究成果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可持续性农业的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其实不只是单纯的农业,与之相关的有包括环境、生态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进行与之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转基因农业。此领域不仅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在农业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与国际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好地证实了它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在此方面大力资助。
参考文献: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劳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有特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大规模实质上就是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如粮食深加工企业、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高起点就是要以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看齐,通过高新技术建设一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就相对越高;有特色就是各省应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不断满足市场中营养多样、安全方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外向型只是应将眼光定准国外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收入的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好了,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其次,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我国当代的国情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不均等造成了城乡差距较大,而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对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再次,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业经济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以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提升我国的经济综合实力。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展现代化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敖待解决。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经济新环境。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以及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总水平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则较低,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纠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农村发现,大部分农村的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不够科学。如农村养殖业仍然出现粗放管理、产量和质量较低等情况,农民在发展个人经济时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而且在得不到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只有破产,而无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许多思想保守的农民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更是失去了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此外,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以及部分农民个人素质较差等情况,出现了很多“毒蔬菜”、“合成鸡蛋”等农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科学技术的利用和创新意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两者缺一不可,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项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却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利用和自我的创新。首先,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利用率较低,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据统计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小额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仍然占较大比重,且发展缓慢,农民由于个人素质及地理环境、信息畅通度等因素影响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缺乏认识,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只有较少的会被农民用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其次,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而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对经济发展内容、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以淡水鱼养殖业为例,农民在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场地及鱼类销售等各个方面都不敢打破原有的模式,不敢或不具备创新能力,是淡水鱼养殖业止步不前,在遇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养殖业抗压能力较弱,有效甚至停止养殖。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创新能力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三、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醋精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1.全面深化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化、科学化转变。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即正确、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展农业经济在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注意农业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分配和竞争,同时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意识,使农民在经济发展中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抵制、杜绝违法发展农业经济等现象,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可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农业经济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倾斜,鼓励农业经济的发展。2.政府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战略,普及和鼓励全民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把鼓励人民创新用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策略。国家在创新方面应建立创新体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体,以产业、科研相结合为基础,不断鼓励和提高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努力集中和集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创新和在创新。推动农业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语
十报告中提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自我调节作用,同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鼓励和推动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利用和引进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及不断创新,运用创新来驱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本文作者:段继生工作单位:云南省金平县财政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农业的发展方式也由劳动集约型向资本和技术集约型转变,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的关联度正日益增强。近几年随着“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制定了农民工再就业培训项目计划。
开展农民工再就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贫困农民增收难的有效方式和主渠道。目前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在开展培训任务时基本都出现了一种问题,即“需求不旺”,培训班生源不足,没有出现预期的农民工排队等培训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可归纳为来自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和职业院校培训内容存在的问题两大方面。
对于农民工而言,应该说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之后,都渴望获得适合自己的短期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可是农民工群体在培训时却遇到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培训内容滞后和工学矛盾等问题。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接受当地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之后,大多没有进行农民工实际需求与技能调查工作,直接安排培训课程,致使培训内容与市场实际需要有些不稳合。或者培训方式有些滞后,培训形式不灵活,使来培训的农民工学无所获。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职业院校在进行农民工再就业培训项目时一定要适应当代农业经济的新特征,要带给农民工在新经济形势下所要求的真正需求技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特点的农民工培训项目需要具备以下这样的特征:
一、增设创业指导培训内容
农民工返乡培训和农民工再就业培训时都需要增加这样环节的指导培训。通过指导和培训,可以帮助农民工进行自主创业。同时政府方面也要树立创业典型,提高农民工对回乡创业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培训形式要高度灵活,尽量强化企业生产实践基地形式的培训
鼓励农民工进行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结合职业特征,让农民工自主选择实践基地进行岗位生产培训。这样工学矛盾和农民工的实际技能需求都能够解决和满足。
三、大力扶持我国农区畜牧业产业的技术指导
农民工群体再就业时,不一定非要“返城”,“返乡”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同样也是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当有这种意愿的农民工决定返乡时,职业院校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指导培训。这样一来,农村经济结构会继续优化升级,农民收入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四、严格进行培训结业考核
职业院校要加强培训的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发证制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获得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好事,绝不能走过场,乱发证。这样一来,他们本身对培训就会存在不信任、不认可的想法。所以职业院校应该严格进行培训结业考核,让受培训的农民工群体在心理上重视、承认、推崇再就业技能培训,改变现在他们心理上存在的轻视心理。农民工再就业培训项目是一项惠及千万人的民生工程,职业院校在承担、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时一定要用战略眼光进行长远规划,因为它可能带来的效益会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基石。
一、 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为了让传统农业向知识性农业转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必不可少。知识型农业指的是在生物工程的基础上,采用其先进的科研成果并加入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相比于我国还在以资源型为主的农业发展现状来说,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农业中有很多的应用。有鉴于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并利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把我国的资源型农业转变成知识型农业。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近几年,我国农民农作物产量上来了,但是经济收入却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通畅所造成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农业要求农民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才能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为农民能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提供了可能。
二、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
1、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全面。由于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全、人员不专业、经费短缺等现象。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行业间的信息得不到共享,对农业数据库及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的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没有太对指导作用,离农民想要的信息需求还很远。目前各地的农业信息还主要停留在价格的变化,而对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系统科学的分析和市场预警信息的还不完善。这样一系列的因素,也就增加了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难度,并使得其服务农民帮农民增加收入的目标难以实现。
2、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在当前的农村里,大多数领导并不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并对其服务体系也毫无概念,工作重点也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上。以至于有的地方领导把计算机上网就看做是农业信息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也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
3、农业信息化人员专业性不强。据了解,从事基层农业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跨专业的,于此同时,农民由于其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在获取及利用农业信息方面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农民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知识及操作能力都较差,所以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和信息显然有点不太现实。这些都影响了农业信息化进程。
(1)大力发展农业与农村科教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教育是百年大计,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也是联系紧密的。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发展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扫除文盲。唯有大力发展农业与农村科教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让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是一项长期地任务,发生效用的时间也非常长,但这是减少传播障碍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2) 创新农业传播体制和机制,完善农业传播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和农业行政部门设置分散的现实,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农民两者对农业传播的目标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传播工作因体制原因造成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应该确立这样的创新思路: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转变机制。创办经济实体.办成第三产业;建立农业传播基金和奖励基金;变“三足鼎立”格局为“三农协作”体系。并使我国农业传播体制逐步成为在政府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以国家办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传播机构为主体,民间团体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农业科研、教育密切配合的农业传播体制。
三、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及建议
1、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并分步实施。根据全社会信息业发展的趋势,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高屋建瓴的研究制定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并提请专家研讨及论证,而后逐步实施下去。
2、扩大资金投入,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问题。不言而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是巨大的,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启动资金的投入,并为其设立专项资金。可是政府的投入也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政府应该统一规划并引入竞争机制,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商业法则,吸引各类企业及个人的投资。
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科研管理水平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来决定的。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以及农业科研管理的内涵越来越多,管理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了农业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现代庄园经济的概述
中世纪欧洲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以传统庄园的形式展现,传统庄园的构建以当时封建采邑制为其建设基础,同时还可将传统庄园看作是政治-经济-社会基本体系的一个缩影。传统的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此庄园经济在其成型时便成为了当时欧洲的主要经济形势,并成为了整个中世纪的主流经济形势。在新航路开通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向亚、非、美三大洲大肆掠夺土地,并在其掠夺的土地上大肆建造各类庄园。与欧洲的传统庄园相比此类庄园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它属于美国奴隶所种植的庄园,并且此类庄园是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结合下的产物。传统的庄园主要包含了房屋或城堡、田地、牧场以及林地等,在此庄园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的种植业,此类农业的生产水平较低。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庄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家庭式的产业,这类庄园在种植的基础上结合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和度假游玩,这类庄园在发展过程中带领着西方农业走线集约化的经营道路,实现西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20世纪中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首先出现了现代庄园经济,并且此庄园经济在发展中以现代资本全球市场为基本发展条件,利用崭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实现农业的有机生态价值为其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80年代后期,此类庄园开始向连锁经营和产业庄园轨道发展,现代庄园的这一转变使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状况发生转变,并且在这些国家中创造了一些经济奇迹。我国台湾的"观光农业"、"市民农园"以及日本的"都市农业"等,其实质上也在庄园经济的范围之内。而在越南,现代庄园经济模式格式农村经济的重要形式。
在我国最早的庄园制经济始于东汉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此庄园制经济至魏晋时达到鼎盛时期,之后庄园经济则进入衰落期,经过不断地发展庄园经济到唐朝中期再度繁荣起来。传统庄园制是建立在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田产经营组织制度,而这种庄园制度所表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而本文所要论述的现代经济庄园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情况下,以保持农村经济体系为前提,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利用标准化合约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而这些庄园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资本农业。
2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由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十七大会议中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包含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四项主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内容被放在首要发展位置,因为我国农村的发展主要靠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的基础上,农业生产方式在不断创新,并逐步走向新型的农业化道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就是要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我集约型、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并依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农业发展工程中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对传统的农业进行改造,以发展新兴农业。
3 现代庄园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现代庄园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 农村经济要想摆脱传统落后状况就需要对传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突破。这里所说的突破主要是指对于资源分割的突破,即是在农村走联合生产道路,将农业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规模经济。此农业规模经济即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联合。而现代庄园经济即是突破了传统的承包责任制,采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实行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第二,在我国众多的在城镇中以工业化发展来吸纳农村人口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发展的一条相对较好的道路,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在农村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因此制约的了工业化的发展。由此庄园经济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纵观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些庄园经济,他们发展的条件都不具有一定的农业特色和工业优势,由此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