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8 17: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1 前言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的制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应试体育制度,均以多年延续的体育课程和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这种现行的教学是远远不能实现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谈不上使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科学掌握体育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在教学工作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开设了许多体育俱乐部,设置了一些课程,但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大部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未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许多学生认为体育健身可有可无,或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自由活动,自身形体素质更得不到重视。

2 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市场经济对人材需求的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心态也随之在改变。目前高校校园内的氛围已悄然变化。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都是史料未及的。因此如何使在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梯中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材应该是目前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而高校要赋予每个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在“技能、智能、和体能”三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目前在所有高校抓教学的工作者中,对“智能”都抓的比较紧,各校在这方面也大力投入,可在“体能、技能”教育方面大多都比较忽视,甚至还人为地削弱了“体能、技能”教育。wwW.133229.cOM这种“重文”、“轻体”、“轻技”的现状再不引起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未来事业的发展会很难想象,它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健康的发展以及科技兴国,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盛衰。

3 大学生形体素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形体,即一个人的基本骨架和肌肉所形成的一个人的外观。形体语言,即一个人的站、立、行、坐、形成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构成一个人的基本外观形象美,所以一个人基本形体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的相处,特别是第一次的接触,往往是通过对人体形体形象的认识而形成的第一印象,所以大学生形体素质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招收的大学生,70%是来源于农村,即使来源于城市的学生,由于这几年形势所迫,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和文凭,所以这几年的大学生他们在初、高中时代由于学校和家长的原因,学习抓的太紧,一味地抓学习、抓升学率,忽视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使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均在下降,因而更谈不到形体匀称。

而形体训练是一项科学的、长期系统工程。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学校安排形体训练课,使他们能改变自身的形体缺陷。通过形体训练能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的灵活性、控制力和形体表现力为主要内容的形体训练不仅成为人们增强体质的方法,而且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竞争、获得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形体训练中又养成了长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终身从事科学锻炼的方法会使人在刻苦训练中学会克服困难、克服挫折。通过进行形体训练,那些体形非常臃肿肥胖的学生和那些豆芽菜形体的学生,多数都能达到身姿挺拔、形体健美、举手投足,气质明显优于常人。

4 建议

4.1 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纲要

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课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形体训练过程,及其它全面发展体能素质的科学锻炼为全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题,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综合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为指导思想,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来制定。

4.2 建议增加大学生在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时数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且修满规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每学期必须36课时,同时建议适当增加一定课时,基本上做到在校生都能有机会进行形体训练课的培训和锻炼。

4.3 打破传统观念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陈旧课程设置

建议学校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按质、定量系统地安排形体训练课,保证长期、稳定、持久、健康的发展。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课时发展一般体能素质课程,确保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与全国的《纲要》相一致。

4.4 建议大学社会体育化

为确保教学效果,建议大学体育师资力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机制,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可请进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资深教授、专家、教练来校挂牌授课并根据学生人头进行按劳取酬。

4.5 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第2篇

一、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高校职责,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使这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新时期高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育;做好辅导员工作队伍的思想工作,认清开展人文素质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辅导员自我测评工作,记录掌握知识的进程或所收获的成果以及得到的感悟,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

(二)延伸辅导员职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最主要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增强大局意识,开阔思维视野,自觉把辅导员的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中去思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和感悟,学生要领会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同时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辅导员要积极辅助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参与其中,如开展征文、名曲名画欣赏、艺术汇演、体育运动等活动。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打造和谐教育生态途径。

3.开辟大学生的感恩课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意识。

4.推荐阅读书目,开展经典阅读导读课程,开设教授讲堂。

三、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02-01

大学生素质水平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素质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本形成阶段[1]。大学生素质差异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素质不仅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而且还包括了身体素质和能力素质等等方面。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了以往教育以学习成绩作为统一评价标准的模式。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用人单位都不仅仅局限于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而是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是学生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提高大学生素质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2、符合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开始逐渐朝着知识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变革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表现懒惰、被动的心理,从而养成了一种消极厌世的生活态度。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发展给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辟论坛、开通博客等等。这些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

3、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对自身未来发展规划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良好素质的沉淀。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对改善大学生成长环境和成功地进入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策略研究

素质,不仅是指一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自身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某种质的飞跃[2]。大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他们往往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例如文科类学生往往对人文知识领域了解比较多,然而对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极度缺乏。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素质过程中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大学生还需要在重视人文素质的同时,加强对自然学科的学习[3]。此外,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各大高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利条件

提高大学生素质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不断地努力,而且还需要学校提供良好氛围和条件。各大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成功地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型。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各大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比重,不断地补充图书馆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各大高校还需要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一定的舞台和空间。例如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校园艺术节等等类型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各大高校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存在问题。心理素质良好有益于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扩充必备的心理知识,又需要各大高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人员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疑问。比如如何处理大学生失恋问题,如何处理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等等。

3、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

大学生素质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提高对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服务社会和进行实践提供指导。

因此,教师需要为大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将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教育观念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对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进行肯定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明白每一个运动员所付出的汗水和痛苦。中国运动员的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顽强拼搏精神,而且也是一种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如此,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具体人物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素质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成芝.浅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4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37-02

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我国理工类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人文素质类课程等来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并在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加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且对高校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一、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大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素质因素已经渗入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制造、研究都已经离不开人文素质,都需要从人文素质的角度研究分析知识活动和经济主体的活动。这就要求将来从事技术性岗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素质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事实上,当前社会对人文素质类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高校所招收的人文素质类专业学生也在增加。因此,理工科大学加强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符合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长发展趋势的选择。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接下来我们要由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而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就需要一大批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当前环境压力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从事技术、生产、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作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所制造或研制出的产品能不能用、性能好不好,还应综合考虑产品的成本、资源节约、收益等方面的因素。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以最经济、最环保、最安全的途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造就出一批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理工科高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理工科高校能否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其所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有着极大的关系。理工科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如果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毕业时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市场经济主体也会对其有很高的认同和评价。因此,理工科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要求

知识结构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只有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必备的人文素质知识,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具备敏锐的经济意识,把握自己的价值取向[1]。当然,掌握一定的人文素质知识,也能大大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进入人文素质岗位,如果不懂得人文素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那么很难想象他们会在人文素质岗位干得出色。所以说,理工科大学开设基本的人文素质课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理工科高校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有些理工科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仅仅依靠开设几门与人文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毕业成绩单中出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名字而已。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科目、学时相对较少,学分相对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本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人文素质的要求。我国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清华大学为33%,西安交大为18%,浙江大学为15%,有些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甚至没有人文素质类课程[2]。

2途径单一

我国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即大多数理工科大学仅仅是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几门人文素质类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基本上不是作为选修课就是限选课。课堂教学形式虽然是传授人文素质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如果不配合实践报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其他形式,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缺乏

首先,理工科院系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人文素质的综合型教师,因此许多教师无法从事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育;其次,人文素质专业的教师对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知识的传授中,很难将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与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4缺乏合适的教材

由于理工科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生所需掌握的人文素质类知识有所差异,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和需求编制合适的人文素质类教材。但是,我国理工科高校所选用的人文素质类教材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和需求,所使用的教材也没有能够与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人文素质相关知识理论,但仍然不会使用人文素质理论分析专业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没有特色的教材,没有适合专业需求的教材,自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理工科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理工科高校的学校领导者需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可以将人文素质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从大学生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成绩、参与的人文素质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参加或组织的人文素质类课题报告等方面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理工科各院系的领导和教师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可以开展专门的讲座,让学生们了解人文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性;各院在期末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方面标准的权重;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理工科院系教师在与各专业学生接触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等。再次,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意识。学生能够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意识,那么在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不是对学校的举措有所反感。第一,通过讲座的形式,在入学初就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个人就业及以后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各理工科院系或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专门的人文素质类课题研究,并以报告的形式向全院或全系学生进行报告;第三,邀请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校为在校生做报告,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鲜活的实例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第四,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素质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意识。学生树立起了人文素质意识,才能积极地学习人文素质类课程,参与人文素质类科研项目,才能配合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多途径、多角度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理工科大学应当采取多样化的途径,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第一,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最基本、最直接、最经济的途径。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必修课环节主要学习人文素质的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选修课环节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人文素质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文素质类的讲座,并且要求学习达到一定的指标要求,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面向全校师生组织人文素质类的报告。第三,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在校生到企业或工厂进行实习或参观,让他们在实习中或在现场亲身感受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亲身体验人文素质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从而促进其对人文素质知识的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优劣都与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理工科大学一方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找出教师教学、科研、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教师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利用假期时间组织部分或全部教师在本校或到其他高校接受专门系统的人文素质培训;同时,理工科大学的教师也应当不断学习最新的人文素质理论知识,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理工科院系的教师如果懂得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那么在进行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穿插人文素质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人文素质理论知识对所学专业或学科从人文素质角度进行分析。高校还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人文素质类教师。理工科大学还可以加强与人文素质类院校的合作,聘请人文素质院校的教授担任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以弥补本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

4编制合适的教材,完善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

我国理工科大学各专业普遍缺乏实用且合适的教材。为了适应日益更新的知识和不同专业的特性,就需要编制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制不同的人文素质类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有关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案例分析,编制在教材之内。除了编制合适的教材外,我国理工科高校还需要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可以将人文素质类课程划分为基本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几个层次。基本性课程是应用性课程的基础,应用性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指导,实践性课程是基本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检验。最后,还需要将人文素质类课程系统化,避免人文素质类各课程之间过于分散化,要将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组成一个整体、一个体系。

参考文献:

[1]庞学光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善人格[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素质 教育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张欣(1979-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音乐教育教学。(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36-02

目前我国大学生音乐素质缺失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时间较晚,距今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加上在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时候,忽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音乐素质教学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基于此,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逐渐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通过音乐素质教学来发现真善美。

一、实施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素质是指人为了满足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艺术实践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音乐基础知识(如视唱和乐理)、审美能力(如创造美、表现美和感受美)、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几个方面。

音乐素质的特点:一是具有后天培养性。也就是在环境影响和艺术的熏陶下,将人的乐感等逐渐培养起来。二是具有先天携带性。也就是指人与生俱来就对音乐有一种情有独钟的感觉。换言之,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培养和发展是音乐素质的主要特征。

在音乐素质教育下,不仅能够将音乐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的美育功能开发出来,同时还能够开发人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音乐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独特性和迫切性。

在高校教学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智力的提升,知识结构的调整、创新,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和许多艺术一样,形象思维是音乐的主体,基于音乐“形象”的不同,使得音乐还具有抽象、模糊可变等特点,这就要求欣赏者必须加强创造、体会、想象、联想和逻辑的应用,并以情感体验来加深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改善和丰富,对音乐美的鉴赏水平得以提升。赵元修教授曾指出:美好情感、高尚纯洁心灵的培养是实施美育的中心,美育的实施对人的全身心发展具有很好的塑造和促进作用,属于人的深层品质,并且具有自发性,当一个人具备高尚纯洁心灵和情感的时候,就会迸发出爱与和谐。并且美育还是大学生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的关键,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在音乐审美的情况下,情操会得到陶冶,心灵会得到净化。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国际歌》则是无产阶级心声的传达。同样在音乐的带动下,大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曲调的忧伤、雄壮而发生波动。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道德知识的增长和美好心灵的培养离不开音乐的熏陶。

二、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不高。笔者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调查,大学生掌握音乐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上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导致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强。

2.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具有单一性。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当下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关键性问题。目前高校音乐课程形式主要表现为指挥和合唱,或者是音乐欣赏等,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很难实现以音乐课程教学推动学生情感、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再加上部分学生对音乐教学存在错误的认知,将音乐视为一门欣赏唱片或是唱歌的学科,对音乐理论知之甚少,这就使得当下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学仍旧滞留于起步阶段,发展进度较为缓慢。而且音乐素质教学在部分高校并非以必修课的形式存在,使得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这样就导致音乐素质教学很难普及。此外,部分高校在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的时候,更加偏向于职业教育方面,而将音乐艺术类的节目作为辅助,使得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不高,达不到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

3.高校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并非是每周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但是高校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课和职业课作为重点,而忽视了音乐素质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在部分高校根本就未开展音乐课程教学,音乐社团往往也是针对活动开展的内容进行的集训,这就导致在校园内缺失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除此之外,高校在硬件设施上也不能满足音乐素质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数量不足和设备陈旧,并且在空间场地上也无法得到满足,这主要与学校对音乐素质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有着密切关系。可见,当下的音乐素质教学在高校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自然也就不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

4.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存在问题。虽然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诸多转变,但是很多高校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再加上音乐素质教学在学校、社会和学生心目中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目前的专业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堪忧。音乐课程的教育者自身音乐素质不高,导致师资队伍很难满足当下的高等教育需求,无法达成音乐素质教学的目标,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造成严重阻碍。

三、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对策

1.转变音乐素质教学理念。要想有效提升当下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就必须使学生、学校和社会转变对音乐素质教学理念的错误认知。应将音乐素质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音乐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美、欣赏美和感受美能力的培养,以及纯洁心灵和高尚道德的养成。如借助《我们是黄河、泰山》《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等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通过音乐了解民族文化和特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建立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生音乐素质的不同将其分类,同时也保证课程设置的阶梯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接受到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升,具体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3.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成效。音乐能够刺激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并使人产生心理反射,进而不断提升大脑机能。借助音乐,可以有效调整人的情感,并培养发散思维,同时促进人体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提升,实现心灵的沟通等。爱因斯坦就是通过音乐来寻找解决问题灵感的。以音乐素质教学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灵感的激发和心理的改善,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性,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关键在于:一是对音乐教师的队伍予以扩增,二是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高等院校也面临着发展转型,往往将建设教学体系和校园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并未对音乐教师的缺失情况予以充分重视,因此,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之一是不断扩增师资队伍。可采用校内培养、校外聘请等多种渠道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指导。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加强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学习,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还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促进学生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的提升,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使学生的音乐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在高等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提升人的智商和情商,并且还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就笔者调查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上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不利于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学校、学生和社会均未认识到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高校,应该转变理念,正确认识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以高校教学目标为导向,积极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活动,使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得以逐渐提升,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人文修养,为将来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新平.绿化的事业――论音乐素质教育及其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鲁晶.多元化音乐素质教育理念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6(11).

[3]王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民族音乐,2006(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员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旋律。培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及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使学生获得正常的智力,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发挥其教育职能,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是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图书馆是高校的第二课堂,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有义务有能力来担负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1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产物。在它的形成和诱发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系统地发展和完善人与生具有的素质,形成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的不同素质和品格。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等教育是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对知识观念的更新也必定改变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

2 促进素质教育,以新的高度确立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是搜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科学地加工管理,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信息开发的层次越高,其知识含量也越丰富,信息传递得越及时,知识应用效益也越显著。作为知识宝库、文化殿堂和信息枢纽的图书馆,日益受到高校教育的普遍重视。但是,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的地位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使图书馆发挥它在高校教育中的最大效益,是摆在每一个图书馆员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我们应站在图书馆电子网络化的新高度,审视和展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关系。

3 高校图书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3.1 丰富的文献资源,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是开展素质教育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蕴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素质教育吮吸不尽的营养源泉,这一优势,是任何其它场所无法代替的。同时图书馆拥有较完备的现代化设备,可以任意将各类不同的信息资源排列组合,不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总体信息获取量,从中还易于发现前所未有的关联和启示,因而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

3.2 图书馆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个人的素质必须经过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积累,但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而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它无法满足每个大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许多教学内容要靠图书馆来补充。作为图书馆,它除了能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学到课堂中所学不到的知识和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举措。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把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引导学生读好书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服务的重要手段。

4 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1 高校图书馆缺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强调对学生进行单一的专业教育改变为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更为广泛的全面素质教育。目前,虽然高校对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大都很少关注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对于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4.2 经费短缺使图书馆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由于图书经费短缺,书价上涨,使得馆藏数量质量下降,面对学生读者多、需求面广、需求量大的流通体系,势必造成供需矛盾尖锐化;经费短缺还使图书馆现代化发展滞缓,使现代化设备的购置、更新与维护受到了限制。

4.3 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对学生读者素质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具备一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目前一些管理人员在某一岗位是行家里手,换一个岗位,他们就会丧失优势;还有一些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等。

5 图书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发挥主体作用

5.1 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职能将被扩充和加强。因此,管理人员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办馆思想,确立与学校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模式和管理思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和措施,使高校图书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5.2 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

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管理人员就应创造安静、文明的阅览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管理,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整理书库等劳动;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应以教育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为人师表,用主动热情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

5.3 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图书馆具备的现代化服务手段,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具体实在的教育。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高效快捷的服务,而且还可以接受信息和情报检索以及信息资源利用的再教育,学到一定的检索知识和技能。具备了相应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其查阅资料的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5.4 改变服务方式,加强宣传报导和导读工作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图书馆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窗口,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优势,配合学校搞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应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理想、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用以充实自己、陶冶心灵,提高各种知识水平,然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气质,使之成为自身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智力业务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同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渗透,又有各自的功能和使命:德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重在开发智力、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体育重在造就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人文素质教育则重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使其文化知识和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从而提高其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教育涉及面广,如启迪智慧、开发潜能、调动精神、激励意志、规范行为、维护心理健康、协调人际关系等,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涵盖的,是课堂教育不可能完成的,其教育功能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不可缺少的。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3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的高素质人才。

三、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理应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首先,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们通过对优秀书刊的阅读,受到人文知识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升华为人文精神;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密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图书馆开展的虽然是无声教育,但却是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大学生走进图书馆,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对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l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教科研辅助单位,其办馆宗旨和原则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针和任务。图书馆要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充分利用馆藏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和各种基础条件,提高工作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以读者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2优化和调整馆藏结构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许多高校受重专业轻基础、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等观念的影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大都偏重于以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料相对不足,这样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很不适应,必须优化和调整。高校图书馆在注重收藏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专业文献的同时,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伦理、美学等方面的文献要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强化,选购一些历史、民族文化教育、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之类的书刊文献,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既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又能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3认真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导读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员利用特定的条件和手段提高读者阅读修养的过程,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阅读倾向,图书馆要认真加以引导。导读不仅仅是有形的互动交流,还应有无形的广泛渗透,为此,图书馆除做好基本的文献宣传外,还应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建立经典书目导读数据库。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推荐的书目应宽广,不仅仅是文学类书籍,还要涉猎哲学、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书籍以及网络文化,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工作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调引发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尤以心理素质为甚。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一项对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近年还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犯罪现象也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从许多成功人士的身上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不仅有扎实的知识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些事业失败、人生遭受挫折的人也往往是与其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经不起困难、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战和考验有关。所以,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学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以学生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从根本上讲,心理问题的解决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具备心理学知识,对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一)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了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气质类型不同,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上也就有差别。对待不同气质的人,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正确把握工作类型,做到以学生为本

心理辅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要求准确把握工作类型,树立正确的态度。首先,要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等。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和接纳,是温暖的化身;尊重意味着平等,即放下教师的权威身份,在同一出发点和角度上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保护学生的隐私。其次,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要真心实意和设身处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才会对倾诉者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排解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找到发展的方向。

(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心理辅导计划

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品德、学习、性格、家庭情况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以提供心理辅导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后,制定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的问题制定团体辅导、小组辅导计划,如自卑、惰性、嫉妒、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对有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

三、结束语

作为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认真作好疏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职业心理素质;渗透策略;可行性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体育习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还能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择业、适应工作岗位、端正工作态度、培养职业道德,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必要性

职业心理素质是反映人们在岗位就职时心理和职业活动的素质。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情感、态度、意志力、道德等都属于职业心理素质的范畴。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提升人们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良好的职业态度,即对待工作要有热情、认真细致,有责任心、诚实守信,专注耐心地完成各项工作;(2)科学的职业认知,即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的认知,能够科学认识自身职业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3)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在工作过程中遵守工作规定和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照章办事,公正廉洁,坚决杜绝利用工作谋私利;(4)良好的职业情商,即在工作中能科学控制和梳理自身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保证工作质量;(5)积极的进取意识,即在工作中能够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能够积极开拓进取。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并能使大学生在工作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日程。一方面,当前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很多考验,进入职场后,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同时工作环境完全不同于校园,大学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竞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等,职场中的各种压力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其中不乏有一些负面思想,如拜金思想、享乐思想等,会使大学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产生困惑和迷茫,不知如何对待自身的职业发展,从而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就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用积极的思想和心态面对职业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质量并获得自我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尝试。在此过程中,高校和体育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基础。首先,高校和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认识到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长远发展的作用,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来对待。此外,高校和体育教师还要认可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为今后制定科学的渗透策略打下思想基础。其次,明确高校体育教学中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教师要科学分析体育教学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意志、强大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遵规守纪的品格等,这些都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明确这些教育目标和方向,有的放矢,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2在体育教学及日常锻炼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和日常体育锻炼都是重要的教育方式。首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分析所教体育项目与职业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如体育项目的形式、规则、方法等是否蕴含着职业心理素质内容,然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大学生进行讲解和渗透,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例如,在篮球、足球等团体项目教学时,渗透团结、合作、竞争意识;在跑步、跳远、铅球等竞争性项目教学时,渗透规则、竞争、坚忍、进取等教育内容;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小组合作练习等方式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向大学生渗透规则、合作、交流、竞争、创新等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大学生将体育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联系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其次,在日常体育锻炼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教师要向大学生强调体育锻炼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使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面对职业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体育教师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自律、坚持、坚韧不拔的职业心理素质。体育教师还可以运用俱乐部式健身模式,让大学生体验职业化的体育锻炼场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病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可能会受到较大的身体及精神压力,如果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高则容易出现身体或心理疾病,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体育运动是缓解身心压力、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重视渗透职业病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师从职业病体育学角度出发,在体育教学中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后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可能引发颈椎、腰椎方面的职业病,体育专业大学生可能发生关节方面的职业病,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渗透针对性的职业病知识,引导大学生建立职业病意识,同时指导大学生学习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的职业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心理健康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挫折、打击和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而体育运动是舒缓压力、开阔心胸、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体育运动对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指导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为缓解未来就业压力提供基础。

2.4体育教师发挥职业心理素质

教育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而言,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大学生通常是根据观察到的某些职业人群特征来理解。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还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自身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精神面貌等,让大学生看到体育教师积极正面的职业精神,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各种活动、比赛时要做到遵规守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向大学生传递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信息,让大学生对职业心理素质有直观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向大学生展示自己对体育教学的改进、创新和科研成果,向大学生传递积极进取、持续学习、钻研创新的职业精神,从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2.5构建体育文化氛围,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营造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向大学生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球类比赛、徒步、体育舞蹈表演等,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团结协作能力、规则意识等,而这些都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到比赛现场或运动员训练场馆感受体育文化,直观感受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责任、敬业、坚忍、勇气、规则、协作等精神内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3结语

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高校应获得足够的重视。高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苏.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探究[J].内江科技,2020,41(11):3-4.

[2]金晶,陈勇,史晓岚.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探析及干预策略研究——以中高职班为例[J].长江丛刊,2020(32):121-122.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106-03

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关涉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1]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基于对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反思,从1995年起,我国高校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教育不太重视育人的片面做法,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十几年来,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和经验,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许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套路来进行,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大学生进行研究,没有以大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开展素质教育,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随着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教育界开始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因此,其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手段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提出的,他主张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即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独特性,促使其社会化,培养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3]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大会宣言就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4]

由此不难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与水平有机结合,使教育手段、措施和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等方面重视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在教育内容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适应变化和学习,培养能终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人。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参与者的个体自觉,教育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实践证明,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本身的实践。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一路升学考试的单调的学习经历,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其观念和思维方式仍然沿袭的是通过学习成绩来衡量自我,他们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视行为。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之后,他们不知道怎样面对其他的学习形式,如何主动学习。

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也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上有偏差:如有的学生认为素质的高低对他并不重要,他有硬关系就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读几本书;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等等。他们没有危机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更不会主动组织活动,使得高校的许多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广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认同感,增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应该是开展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无法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用各种形式开展素质教育,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学生却不买账,反而认为学校没有做好素质教育这项工作。例如,2011年,余嘉以上海地区11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的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学校文体活动的评价上,只有18.5%的学生认为丰富多彩,而印象平平的学生多达57.2%,甚至还有24.3%的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学校学术氛围的评价上,学生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只有27%,认为一般的高达57%,认为较差的还有11%。正如这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质量水平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5]

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心理的飞速成长时期,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很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这些从小就接触网络的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中的各类资讯对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由此形成素质教育的效果与学生期望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一方面,高校的素质教育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参与素质教育的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师的水平尚需提高,各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内容和手段陈旧,教育效果欠佳。此现象要引起高校的重视,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3.高校素质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交流较少。大学生最终要进入社会,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也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社会。然而,当代很多大学生由于处于高校的象牙塔之中,对社会现实了解甚少,个体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无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他们不清楚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发展和完善自己。熊汉忠在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发现:对“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的一题的调查结果差异很明显。在问卷所列举的16项素质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排在前三位的素质依次是:“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而“道德修养”(第9位)、“工作热情”(第11位)、“协作能力”(第12位)、“刻苦精神”(第13位)、“进取心”(第14位)等这些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则没有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6]在实行了十几年素质教育之后,这个调查结果说明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教育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应该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能真正体现出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这一教育真谛,确保素质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应当以大学生为中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的载体、方法、模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努力做到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挖掘自我的潜能。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下,许多大学生忽视了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高校要引导学生改变当前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摈弃传统的“单向灌输” 的教育模式, 充分认识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广大学生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谈、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找到差距,明确目标,增加成才的紧迫感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

国家和高校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来保障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若想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提高实效,就必须进一步坚定人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念,加快与加强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政策与立法进程与活动,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7]让广大学生了解素质教育内涵即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和豁达的人生观 。[8]使广大学生明确素质教育并不是增加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或修完几门课程就完成了任务。素质教育也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只有调动了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使其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一个主动的自我教育者,才会自主性参与、接受和认同,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2.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组织和设计素质教育活动内容。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与水平的有机结合,使教育手段、措施和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素质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即使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自己组织设计的活动很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对活动的效果也不满意。学校可以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设计活动,增进学生的做事能力,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达到能力的自我完善与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活动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成员间的互相了解、互助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发挥团队的力量为社会大众服务。

当今社会信息迅猛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是他们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所需知识的一部分,大量的知识要通过各种实践去获得,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许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形成了知识灌输多、实践体验少的特点,存在着知行偏离的现象,他们的知识大多数是书本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活动, 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即使是挫折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3.“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高校本身,必须打开校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努力推进。[9]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在企业、科研单位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推动科普宣传、扶贫助困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作为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请企业、团体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社会知识,引领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忧患意识,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社会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一方面,社会实践的环境远比校内学习环境要艰苦,但是社会实践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若要有价值地生存和发展,要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而这种个性、自主性只有与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也才能在未来社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让学生走出去,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他们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加快成熟,懂得人生艰辛、幸福不易,还会培养他们正确处世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通过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营造出活跃、健康、交流的文化氛围,开拓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变迁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与社会上各个阶层和团体的互动, 熟悉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现行政策。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文化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等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拓宽认识,增强其思想能力,启迪其智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创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素质提高过程。

4.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从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改变。电脑已经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重要的不是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是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动力、能力、给养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生得以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自我教育能力表现为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能充分利用好书籍、网络、社会实践等各种良好的学习机会,具有对新事物学习与认知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

我国学者欧阳康教授提出在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全员自育”的观点,他主张把传统的“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强调以全员自育为主。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育人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他认为素质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外部信息向大学生内在心理和社会要素的转化,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转化的能力,引领他们的思想进步,加速他们的成长过程,重视学生个体人生的体验与感悟。[10] [11]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教导大学生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学习的自愿、自觉和自主,在学习中做到自我导向正确、学习设置合理、学习方法科学、自我监督到位和自我调节及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善学能习,善于以所学知识、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实际以学致用,以用促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追求学识和人格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远清. 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 [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李瑞贵. 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4.

[4]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5]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6]熊汉中.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J].新浪网,2012.

[7]苏君阳.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阻滞因素与误区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8]周小旗. 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6,(9).

[9]郭大成. 继往开来 精研深践 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素质教育;高校学生

1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体形态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新媒体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传统媒体的功能。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研究新媒体工具和大学生在学生教育中的新媒体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这将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及大学生的素质提供依据和思路。

2新媒体对大学生素质的引导

基于大学生新媒体传播从宏观角度的重要性,新媒体传播有许多积极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组织功能、人际沟通、情绪释放。首先,归宿感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大学生身上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有助于消除无助和在异乡生活的感觉。其次,对于新媒体,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受局限性,人际社交圈子会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最后,很多大学生在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上的一些倾诉,新媒体的出现也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新媒体传播为大学生产生很多有效的影响:第一,大学生的自主性,他们在心理上是渴望自由和平等的,互联网络是自由开放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让大学生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很多受大家关注的社会身份、官职地位等都不复存在。第二,大家接触新媒体后,可在QQ、微信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广阔的信息源及现实中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的情感宣泄、现实压力也得到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矛盾、纠结在通讯网络中传播,在网络通信的世界里情感得到寄托。在大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新媒体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高校,高校的素质教育,很多关注的不是教育,而是“教”,教育质量并没有受到领导重视。虽然教育教学进行了,很明显没有融合素质教育,在信息社会缺少有效的方法,会导致教育课程和内容的改革相对滞后的质量。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网络的发展不相适应。

3运用新媒体创新素质教育方法

首要问题,学校加大对社交网站、社交平台的建设,让在校大学生有这样的途径,成为在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工具,大家都知道,很多社交网站拥有雄厚的数据技术,更新速度快,自由,呈现新形态等,社交网站包括文章评论、网络论坛、BBS、通讯群等,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国的互联网中新闻网站是主流媒体,包括综合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新闻频道。其次,校园网的建设也是很好的手段,学校的宣传很多都是通过校园网站积极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坚持以建设的原则,完善校园网络系统。提高网络建设水平,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微信、微博,对在校大学生新媒体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微博的相互关注及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互认识,也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可见,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演讲、相互理解的交友平台。第三,利用手机媒体为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从1500名来自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99%的学生都是智能手机,95%的学生用手机浏览新闻,90%的学生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58%的学生用手机进行各种网络互动活动,所以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由于手机媒体和手机文化的特点,对大学生素质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利于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等平台参与互动和获取平等的优质教育。教师和学生通过短信平台、QQ群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交流,这样学生会注意力集中,在教育过程参与性较高,互动性和平等的教育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利于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最后,利用校园电视平台,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校园电视台是让学生收听学校的广播,收看学校的电视宣传片。它通常放置在宿舍和教室里。校园电视台除播放中央和地区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播放学校的有益电视节目。学校可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播放与学生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电视节目,为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发挥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和校园电视互动的机会,参与节目制作的学生,在广播中播出消息,良好的校园电视节目传达给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新媒体素质教育的作用

利用新媒体工具充分传播知识,以促进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传播,使大学教育和大学生都能够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变迁,掌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新媒体素养教育使得高校新媒体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更高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生交流,除此之外,应加强新媒体素养,即加强使用新媒体的各种手段及时接收网络通信的能力。新媒体工具,基于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的不同,它着重于应用程序和信息交互。新媒体工具作为中间媒介通过在消息的传输的另一侧的接受,从而导致信息的扩散和传播。从大学的角度看,新媒体工具的普及是教师权威性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而且获取过程有效迅速。比如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问题,可以轻松通过网络渠道得到解决,这就不同于以前,有时还胜过老师的方法。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它不仅是一点的加强,而是包括质量理论和实践素质和媒介素养、新媒体的能力、信息素质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新媒体,创新思维,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研究和实践创新,以便于适应大学生新媒体信息的发展。高校应首先建立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机构,可以定期举办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主题为辅助,通过学生骨干力量的参与收集意见,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培训。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各个高校的经验,对学校的宣传部门、学校社团、教师进行实践培训,以提高高校教育和新媒介素养。另外,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主要运用者和传播者,他们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所以高校新媒体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极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其实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和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如图书查阅、电子阅览、网络教程。但课程的量不是太多,针对性也不强,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变化,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研究系统的新媒体素质教育课程。随着自媒体、网络通讯工具的日益发达,新媒体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学生群体对信息社会的普及与认同息息相关。高校要积极开展新媒体的教育,不能寄望于一蹴而就,更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同时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来学习,而且在与新媒体接触中会无意识地接受。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知偏差、避免心理、情感依赖等现实问题。而且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使得普及性更强,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应充分认识现实与网络之间的差异,在现实的交往和网络新媒体的信息获取对比过程中,找到平衡点。

5结语

由于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中运用的不断提升,学校将面临更多、更先进的新媒体环境,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变化,高校在新媒体素质教育的氛围也应该随环境与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即教师有较高的教育理念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利用网络的力量,不断获取前沿信息同时更新头脑中的知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掌握传播新媒体的技能,并积极提高新媒体的交流更新能力,保持与时代同行,跟上新媒体不断变化更新的节奏。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1.

[2]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1).

[3]刘虹,周伶.手机新媒体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4]于旻生,李瑨,郝佳.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可行性措施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及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其具备宽大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应对各种挑战;其次,在当今社会,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第三,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原教育体制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同的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目的的不同。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学习。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素质教育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思想道德素质滑坡。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自古以来比较重视“德”。《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都以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打架、偷盗、自杀等现象,而乱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

高校的育人环境需要改善。我国高校管理模式还存在欠缺。学校管理的许多精力被办学条件、行政后勤等因素困扰,而对教学、科研等不能投入很大的精力。有些院系为了短期经济上的利益,而不加选择的办社会成人班,虽然扩大了实用技能专业的教育,但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存在着一专与多能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制约了教师向推进复合型、全面性素质方向的发展。对大学生而言,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课程改革,关键是师资建设。课程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所以教师要做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能力更新、方法更新以及人格更新。

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高校毕业生以自己的才智服务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对如今的就业难这一形势,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国家、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进入21世纪,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速,这也给高校教育市场化提供了现实的环境,从传统教育到市场化教育的转化是我国高等院校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

第一,高校教育结构需要调整。中国高等教育要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建立受社会和市场约束的现代高校运行机制,用全球化的视角,把握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如今的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更能够营造一种多学科互相融会的学术氛围;对于那些单科性院校,则鼓励他们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调整学科专业构造,跨学科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第二、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21世纪初的人才规格首先是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意素质教育。

要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与传统的观念和教育模式相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出现了“杨丽娟追星事件”和“大学生自杀及杀人事件”等。由此可见,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德、智、体、美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融合的结果就是人格。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人的人格的高下和优劣。如何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呢?第一,教师起了主导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教师来讲,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人格的力量是其他所无法取代的。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第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受到所在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等各种校园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教化。所以,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环境,使学生生活在团结向上、积极乐观和身心和谐的大家庭中。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志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讲话时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规划、管理和传递信息,它的更深层次的

含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第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创造气氛。这就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创新素质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和感受。实践活动.特别是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与桥梁,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

结束语

在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为高校如何开展教育,如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8200)

高校应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教授前不久在江南大学发表演讲,围绕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大学生如何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等热点话题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