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时间:2023-08-08 17:0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 教育教学 相关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由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也从教育者数量多少的比拼转到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比拼中来。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集良好人格结构与较高创新精神以及能力为一体的新型人才,中学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有着无法复制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历史学科教育的方向在哪里?

一、新教育观念的树立

(一)人本教育观念

人本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定义就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具体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所谓人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展开日常教学

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展背景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学生缺什么补什么,学生更容易接受哪种方式就多采取那种教学方式。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质量观

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履行其为人师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创新教育观的树立

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与传统教育观最大的不同是对于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观念的要求,“创新”是其血脉。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为重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二、新教学方法运用

结合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那么在新的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该如何开展历史课程的日常教学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时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进行学习。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堂中感受历史科学的人文熏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

与其他科目不同,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过往重大事件的相关论述,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于传统文明、传统优秀思想以及相关文化产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以史为鉴”。而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建立在“以史为鉴”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的传承,只是原地踏步,毫无生机。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进行结合比照,从而把握时展的主题,让学生立足过去方言未来。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对一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得出自己的结论。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一事件的发生都存在两面性,即我们经常说到的“世事无绝对”,也许这一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外部环境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同样一种做法或许又转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转变出传统结论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怀疑式学习,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上试着去更新他们甚至是他们,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能用不同的眼光多角度的去对待某一事件或者是某一社会现象。

(四)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

现代市场要求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应充分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理念,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将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融入进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知识体系之间进行交叉和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研究性活动的开展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虽不是没有可能,但存在一定难度,有目的的开展相关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学以致用,将具体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来,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肩负起为人师者的使命,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事业中,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贡献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韩久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考试周刊,2011,29:21-22.

[3]曾艳.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创新型培养模式的一点探索——以大河坎中学的改革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

第2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与思考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是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

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重技术手段,轻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媒体,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二是媒体教学法,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三是教学设计,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包含了技术手段和教育理论两个层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兼顾这三个方面和两个层面,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重技术手段层面,忽视现代教育理论,片面地认为在教学中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工具)到课堂教学中去就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自然水到渠成了。实际上,现

代教育技术包含了教育思想(理论)与技术手段两个层面,它要求历史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现代教学仪器的操作,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它更高的要求是中学历史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并将这些完全不同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历史教学的现代化与最优化。但在现实中,不少历史教师仅仅满足于上课放几张投影,或几个录像片段,或者制作一两个多媒体课件。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这些,用了又要达到哪些教学目的,用了能不能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问题往往思考得很少,甚至从未考虑过。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技术操作的脱节,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重形式而轻实质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技术的目标是“求善”,这与科学“求真”相对。具体而言,教育技术的目标是改善教育、教学的过程或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的总目标。但绝不能为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极易使原来“人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成了“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不考虑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了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这样学生看得多、听得多,思考得少,只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更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于“文字化”,屏幕成了一块高级黑板,不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讲素质教育,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都是立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中学历史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良好的组织,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唯物史观。现代教育技术应当成为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而不能喧宾夺主。

三、重特殊场合的使用,轻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不少教师只重竞赛、公开课等特殊场合,而忽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这就违背了我们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衷,也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的。

上述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阻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要突破这些误区,改变不良的现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其一,处理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两个层面,理论与技术两者决不能分割开来,它们是互相融合,相互支持的。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技术轻理论的现状是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每一个进步发展都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伴的,而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应用更多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尤其要掌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历史教师应当以加倍的精力去学习、汲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营养,改变理论缺乏的现状,把握理论的精髓、核心,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把实践理论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媒体技术的融合,使得技术的使用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历史教育教学服务,达到技术手段与教育理论的良性结合与互动。

其二,处理好技术手段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关系。历史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掌握一些历史知识,更在于通过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情感。历史教学的内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都是过去的,今天只能通过留存的一些遗迹、遗物来了解;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因素总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历史又有其复杂性、综合性,牵涉的面广,涉及多个学科。历史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决不能盲目使用,必须考虑如何来表现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考虑教育对象――学生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初中,正值学生发育高峰,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极大。其思维水平、接受能力等都有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通盘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来对应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材料来再现、概括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展示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既定目的,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和教育的发展,我国在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可见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身份上。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发展潮流。

首先,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有助于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并获得新知识,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还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辅相成,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特色就是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 其次,教育理论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严密而系统的升华思考而形成的教育思想,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来源于教育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育实践,具有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功能。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理论,所以中学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经验的学习和积累,特别是成功教学经验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对已有的教育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

二、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历史课程的实施

历史课程实施即历史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如何操作才能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哪些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哪些不符合; 哪些课程资源可以开发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等等。总之,研究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师在体验和研究中获得成功和快乐,能够充分调动历史教师从事课程研究的主动性,提高其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二)认知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认知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即使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有很多种认知风格的类型,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独立性与依存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以合适的方式、适宜的速度,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学习目标。

(三)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在信息化时代,历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步结合起来。历史教学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怎样制作提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课件等等, 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不断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

(四)历史教育的教学原则

不同阶段的历史教学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为教学的内容、课型、时间、对象都不相同。教师要依据正确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授新课、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原则不一样,即使同为复习课,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在教学原则上均有所不同,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认真的加以研究。

(五)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以及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给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怎样开发校本课程,怎样使学生的小组讨论更有效,这些都是需要历史教师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

三、可通过以下路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

(一)增强对问题研究的意识

教师的教育研究多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没发现问题,研究便无从谈起。因为历史是一门人文综合类的学科,所以历史教师针对社会和教育问题必须要有敏感性,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引发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相比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历史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掌握着丰富的教育研究的素材,在教育科研方面有较大的素材优势,历史教师应注意利用这种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二)提升中学历史老师的教育理论修养

要以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学历史教师的教育科研,因此提升历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非常必要。我国大多数的中学历史教师都进行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类课程的系统培养,但是整体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水平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要倡导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就必须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熟悉和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如“质的研究”、“行动研究”、“学科规训”以及“建构性试验”等。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方法的内涵、特点、要求和具体操作,并能够恰当选择,熟练运用。

(四)加强培养历史老师的探索精神

在日常中学教学中历史老师面临着很多变化: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变化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育技术更加先进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都会在历史教学中产生。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进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以研究成果改进教育实践。因而,从事教育研究必须具有探索精神。

(五)加强培养历史老师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历史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核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清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钱春燕.促进中止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常熟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苏州大学,2001.

第5篇

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三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人们对历史学科教学与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讨。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德育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最终那个要的形式,加强改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的开展背景。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二、学科特点促使历史教学的创新。

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1、角度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2、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第7篇

新形势下的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二、教师的公正德性。教师针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现。首先,孔子倡导举办私学,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实现了一种社会性的公正,它是教师公正德性的最高层次。现今在许多大学里,许多贫困学生面临的辍学、欠费退学或不能正常学习的情况,无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严重危机。折射在教师身上是对物欲、金钱的狂热追逐,从而多方面丧失了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广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际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评价。这种教育可谓尽善尽美。所以,当代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用心去体验教育的公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遵守教师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实到不同材质的学生身上,正大光明、质朴、公道,把无私、关爱的“仁”的品德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才能发挥教师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职业为美点燃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命之火。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传承的,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知识传承、文明传承和精神传承中居于主导地位。历史教师职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它在社会精神文明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又是其他专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要建立以职业为美的心境,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与新一代的成长、人类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与个人收获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心理上美的体验与意识,形成以职业为美的内心情感。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再把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对社会的一种牺牲或付出,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创造,它创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具备了这种情感,历史教师职业就不再是枯燥的、贫穷的、冷门的职业,而是愉悦的、高尚的职业,是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新形势下

大学历史教师专业结构必须发展

以往,大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排斥了其他相关学科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对社会的解释与理解是单线条的,无法发挥历史学在认识社会时的优势。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历史教师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拓宽了渠道,但在教学上变更较少。自上世纪末中学教学以面向生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以智力开发为主,使中学教材的内容失去了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再具有体系性,而趋向于知识以历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它基本涵盖地理学科、政治学科、法律学科、心理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过某一单一学科,距离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仍较遥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高校历史教师在坚持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扩展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为复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运用综合知识为学生做出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历史教材内容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中几种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意识,而且为将来驾驭变化了的中学历史教材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在知识结构之外,专业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专业服务精神两个方面。能力结构可以包括教师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教育与教学过程并非仅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多种目标的过程,并且每一种目标则需要一种或几种能力来完成。专业服务精神是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的执著,包括上面所谈及的思想素质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学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开始极大地促进大学历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同时,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学历史教学也不得不适应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学教师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以往大学历史教育和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精英型的人才,在历史学科方面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和较深的历史理论水平,也就是说是培养历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大学历史教学的缩影。大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队伍,就要首先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改变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其培养方向首选复合型人才,其次为能力型人才,再次为观念开放型人才。

教学方法的变革。为适应多种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完全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学生参差不一的情况,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主题对话、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撰写论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能力,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历史教学;高效融合;媒体教学

教育的信息化正促使每一位教师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中学历史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下面我就使用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与历史学科整合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说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的专业特征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事过境迁,它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能再次让人去经历和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是极其珍贵有限的,要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地全面地接触这些材料是极其困难的。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大有益处。同时,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也涵盖着科技、文化、教育、思想、外交等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变得形象清晰,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单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一体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

多媒体手段虽有诸多的优势和优点,但终究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们在运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历史科的学科特点,一定要从学生、学校、所学内容的实际出发,防止它走向教学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方式的同时,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第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特征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必将给中学历史教学结构带来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只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实现整合后,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师生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个学生的互动,而且互动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远距离、跨时空的互动。历史课,不是欣赏课,不是纯粹地观看历史剧、历史图片,不能失去了历史学科的根本特征。

第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目标的关系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这种目标的达成是需要学生有个“内化”过程来完成,要求学生要有反思、交流、表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平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始终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和宗旨。

第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搬到“投影屏幕”,不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可以优化教学的手段,整合在教学内容中。

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魔法盒。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等先进方式与历史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历史这门古老并现实的学科大放异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让我们在探索中且行且完善。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应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良方。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作用

一 实践历史学科中创新教学的现状

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是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的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当中。那种因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弱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严肃性,造成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更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能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角度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教师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不一样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第10篇

一、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1.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2.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3.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1.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2.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4.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因此其关乎历史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历史学科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其渗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是人类,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主导。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科学作为视角看待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

当前时期,不少学校面临教学模式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授基础知识,而不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只是将历史学科当成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未曾有效地启发学生在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当中学习人文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还有的学校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次要课程,如此一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曾着重教授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培养的意义

2.1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人文精神指的是对人类命运以及生存价值的关怀,其不但思考人的存在,而且兼顾人存在的价值,也是思索人类的痛苦和解脱。从实质上而言,历史教育属于人文素质教育,即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着文化渗透与人格塑造的价值。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进程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人文素养、文化素质,最终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中心价值理念是注重真善美,其精神品格是人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和创造,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质。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之下,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步地丧失,社会普遍盛行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鉴于此,怎样培养逐步处于成熟时期的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变成教学的关键事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备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其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3.1渗透新的历史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引导教学过程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师渗透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是执行历史新课标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下面两点:转变应试教学思想,积极地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切实把握历史新课标的本质所在,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重视学生学习技巧的把握、学习过程的参与,特别是让学生塑造社会认可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态度、方法;树立综合发展、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史为鉴、情理统一的新教学思想,从而使注重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注重讲解转变为注重发展、注重规格一致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通过如此的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2有效地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素材

培养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选择和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历史教师应当仔细地探究文本,从而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人文精神跟历史的结合点,启发学生由历史当中吸收能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涵盖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只要跟学生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文本素材,以及表现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特点的事件、人物都可以在历史教学知识中渗透,且加以拓展与进一步地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历史人物屈原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离骚》之名,那么学生并不清楚离骚之事;倘若教师在讲解屈原的过程中,为学生多介绍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和屈原投江的事件,并且有效地联系端午节的由来,那么学生肯定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教育。这对学生看待社会跟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实施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改需要教师不再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此,首先,历史教师应创设一种合作互动和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幽默性、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历史教学知识的主导是理性的分析和概括的史实,这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乏味和单调感。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艺术化的语言形式,在史实当中增加叙述性的展示,在分析当中应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在总结当中应用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那么就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人文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应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像是案例教学、扮演角色、探讨交流等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使学生积极地建构、感受、生成。例如,教师提问学生“落后是不是一定会挨打?”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样,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能够征服先进的观点,且以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征服先进的汉民族作为证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未必挨打的结论,且以19世纪晚期强大的意大利被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进行论证。这一系列的结论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3.4教师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倘若教师缺少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难以体会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倘若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宽广的胸怀、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知识,那么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实施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务必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下面几点:在关注人类以往、现实社会、人类未来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广泛地学习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实现自我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契合人文精神和历史内容。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灿烂辉煌,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实施适宜的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袁野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历史组

参考文献:

[1]李社利.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410.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因此其关乎历史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历史学科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其渗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是人类,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主导。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科学作为视角看待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

当前时期,不少学校面临教学模式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授基础知识,而不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只是将历史学科当成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未曾有效地启发学生在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当中学习人文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还有的学校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次要课程,如此一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曾着重教授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培养的意义

2.1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人文精神指的是对人类命运以及生存价值的关怀,其不但思考人的存在,而且兼顾人存在的价值,也是思索人类的痛苦和解脱。从实质上而言,历史教育属于人文素质教育,即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着文化渗透与人格塑造的价值。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进程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人文素养、文化素质,最终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2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中心价值理念是注重真善美,其精神品格是人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和创造,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质。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之下,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步地丧失,社会普遍盛行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鉴于此,怎样培养逐步处于成熟时期的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变成教学的关键事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备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其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3.1渗透新的历史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引导教学过程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师渗透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是执行历史新课标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下面两点:转变应试教学思想,积极地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切实把握历史新课标的本质所在,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重视学生学习技巧的把握、学习过程的参与,特别是让学生塑造社会认可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态度、方法;树立综合发展、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史为b、情理统一的新教学思想,从而使注重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注重讲解转变为注重发展、注重规格一致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通过如此的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2有效地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素材

培养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选择和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历史教师应当仔细地探究文本,从而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人文精神跟历史的结合点,启发学生由历史当中吸收能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涵盖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只要跟学生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文本素材,以及表现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特点的事件、人物都可以在历史教学知识中渗透,且加以拓展与进一步地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历史人物屈原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离骚》之名,那么学生并不清楚离骚之事;倘若教师在讲解屈原的过程中,为学生多介绍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和屈原投江的事件,并且有效地联系端午节的由来,那么学生肯定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教育。这对学生看待社会跟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实施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改需要教师不再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此,首先,历史教师应创设一种合作互动和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幽默性、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历史教学知识的主导是理性的分析和概括的史实,这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乏味和单调感。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艺术化的语言形式,在史实当中增加叙述性的展示,在分析当中应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在总结当中应用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那么就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人文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应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像是案例教学、扮演角色、探讨交流等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使学生积极地建构、感受、生成。例如,教师提问学生“落后是不是一定会挨打?”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样,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能够征服先进的观点,且以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征服先进的汉民族作为证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未必挨打的结论,且以19世纪晚期强大的意大利被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进行论证。这一系列的结论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3.4教师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倘若教师缺少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难以体会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倘若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宽广的胸怀、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知识,那么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实施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务必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下面几点:在关注人类以往、现实社会、人类未来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广泛地学习哲学、政治等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实现自我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契合人文精神和历史内容。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灿烂辉煌,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实施适宜的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社利 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