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元目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7-02
【作者简介】张凝,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东莞,523000)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且各学科都在探讨如何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制订本学科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内容标准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呢?为此,龚亚夫教授提出了通过“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构想,即倡导将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与语言交流目标融为一体。下文,笔者将结合他主编的外研社版《新维度英语》教材中的课例,从挖掘教材中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的角度展开论述。
《新维度英语》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了“语块教学,TPR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四个板块,其中语块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学习目标语言,TPR教学用于操练目标语言,对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性地运用目标语言,故事教学则是创造性地运用目标语言,四个板块相互联系,层层推进,融为一体。每个板块不仅设计了语言交流目标,还隐含了发展学生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方面能力的学习内容,这为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提供了空间。本文将以第二册Unit 4 Draw a tall boy为例,阐述在这个以“对比的重要性”为主题的单元里,如何达成英语多元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语块教学:初步感知目标语言,感知对比的必要性
语块教学部分设计了“a thin girl,a fat cat”等语块及其对比图片,而thin,fat,tall,short等词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明确其意义。该板块通过呈现对比图片为学习者提供了对比的情境,使学习者更加容易理解语块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该板块的学习,学生也能初步感知对比的必要性,并甄别语境所发生的意义,这渗透了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理念。
二、TPR教学:选择操练目标语言,分析对比的重要性
TPR教学板块设计了几组对比图片――a big dog and a short boy,a small dog and a tall gril,a short gril and a fat cat,a big dog and a thin boy,这些图片能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big,small,short, tall等单词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词,填入文本里的插图中,以此检测学生对单词意义的理解。该板块的设计渗透了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为发展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提供了空间。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判断图片中不合理的部分有哪些?还可提问学生,假如让你领养pets,你会领养什么样的宠物?等。学生可通过几组图片的对比,体验对比的重要性,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对比分析中体验“The right is the best”的理念。
三、对话教学:接受性运用目标语言,体验对比的双重性
对话教学板块设计了Jack到商场购买玩具的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接受性地运用fat,long等目标语言。该板块隐含了双重对比,一是不同类别之间的对比,即将兔子与其他动物玩具对比;二是同类玩具间具体细节的对比,如两只兔子玩具之间的对比。该板块既引导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又渗透了分类的思维方法训练,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同时还渗透了购物方法的指导等人文内容,该板块在培养学生用评判性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物品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四、故事教学:创造性运用目标语言,感悟对比的深层性
故事教学板块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板块,本单元的故事内容是骆驼觉得高好,高能吃到树叶;小羊觉得矮好,矮能穿过小门;最后牛说“Everyone is gifted”。这是一则寓言,通过这则寓言,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语言知识。该板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对比的重要性,还隐含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如:让学生体验good是个人的价值判断,而gifted是事实判断。教师可以据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从关注自身出发,基于客观事实,以多方视角看待问题,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能让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关键词】数学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提升
国之根本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将关注的热点落到教育方针上。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工作不断改进,适应时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二高”学生。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中起着越碓街匾的作用。譬如,在财务会计核算、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学科知识概述
1.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一门用来研究空间、几何、代数、概率论、信息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门用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形式上的科学。
2.数学的发展历程
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标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到今天为止,已经坐拥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不断地适应时代需求而更新变化着。从数学初期的形成阶段到现在的飞速发展阶段,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样,才有了当下现代数学的发展模式。
3.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人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又何尝不能够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先生曾经做过一期浅谈数学学习对学生重要性的专访,在相互交流中,明确的指出了学生学习数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有体现,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也只会有增无减。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娱乐方面,数学都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数学使人聪明”,古人说,脑子越用越灵。正是这个道理,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不同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证明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无可厚非,数学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的周密。
二、立场不同所针对的学习方向的差异性
1.小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是人们对数学认知的开始,是儿童开始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进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一些数学问题和思考技能,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为日后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中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已经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基于这些了解,中学阶段致力于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学习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灵活的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并能够举一反三的运用,是及其重要的。
3.大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在大学阶段,学生还面临着诸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多数人发现,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并非和高中阶段一样,甚至完全打破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标新立异,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上也有了极大地差别。对微积分、函数和概率等知识的学习,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针对这些变化,数学的学习模式也有所演进。告别题海战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是大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浅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什么是数学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学习能力,就是针对函数、线性代数、概率、几何等数学问题学生自身能否独立的迅速完成学习。
2.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是否具有数学学习能力是能否真正意义上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知识学起,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才能持续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更具有逻辑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面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去改变,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逐渐改变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使学生爱上学习。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紧抓课堂教学是首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者,师资队伍要进行整改,大大提升师资力量,共同针对教学任务的实施的方案。譬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抛砖引玉,以情景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
四、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所谓“真”,就是达到数学严谨性科学性的要求;“善”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美”就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这门学科的美。
2.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期,马云鹏教授在网上了一个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了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使人更好的发展。譬如,一个高中生在上大学之前选择了汉语言文学,法律学或者心理学专业,这就意味着他在大学里必修课程中不再包括数学这门学科,那么,他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定型,再无较大的发展。他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以及需要高中阶段累计的数学核心素养。若他从事新闻工作、记者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依旧需要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迫使他必须调动自己所储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解决问题。再者,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借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
3.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是新课改下教师基本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学校应该举办关于数学知识有奖竞答、趣味数学建模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娱乐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池长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性”备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32-33,117.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只有将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让知识不断丰富、人类不断进步。创新同时也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开阔的思维去发现学科中潜藏的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去理解和解读它,这才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八年级课文专题“It is discovery or invention ?”为例。在教学之前,课前导入可以先给学生设疑,课前导入以PPT展示discovery领域和invention领域不同的代表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并指出二者的区别;课中,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比如“Newton with his Law of gravitation”and“Bear and his phone”这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以此为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将各自的结论罗列出来进行分享交流,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其中的主要区别,揭示学生的探究是否正确。
以这样一种自主发现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习惯性地合理创新。在课后,除了给学生布置规定性联系作业之外,要更过地让学生去发现所学内容领域的相关事物,去发现更多“discovery”和“invention”。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品格培养
(一)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品格培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本族文化的认可,其次是对外族文化的接纳,最后是自身文化的充实,县两个是基础,第三个是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首先,高中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所包含额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容易导致文化冲突,只有在协调好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并学习它,因此,文化基础不可忽视;其次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对自身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人教版高中英语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礼仪、科学求知、生活现象、名人解剖等等板块,因此,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课本所涵盖的生词、语法,还要吸收里面的文化知识,这才算完整。以专题“table manners”为例,这个准提主要介绍的是西方的餐桌礼仪,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得课前导入可以以讨论式进入:
T:Are there someone know something about table manners of west countries?
S1:I know they are not eat rice for the main staple food and...
S2:They use the knife and fork to eat ,and they like eat cold food...
S3:..
T:OK,very well,and this Unit is talk to the west countries’ table manners in fact,and when we finished this class,I hope you can answer me a question----what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 west and east.And now,let’s begin our class.
课前的讨论能够引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R面,在课中给学生提出引导性线索,让学生边学习边思索其中的关联,在课程结束后在进行发言,讨论课前老师所抛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达到完善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言了课程就是语文和英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与人交流,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个,一是进行听力练习,学会说之前要先听懂,只有听懂了才能开始模仿、发音;二是是进行句型操练,简单的句型操练是说的第一步,也是进行连贯性表达的基础;三是进行真实或者模拟对话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者现实中与他人的真实交流都是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听、说、读、写的配合学习,注重口语表达和语言应用,将高中英语真正作为一门技能来学习,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知识本位;培育应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个阶段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已经,但是还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虽然新课程不断改革,但是行动远远跟不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2)分散教学原来程序化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程序化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打破这种传统。(3)改善重视教学结果的弊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也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相互交流,互换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的语言表_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在小学时期,学生刚刚步入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抽象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略有不足,不能清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诉求,因而教师不能彻底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具有自主能力去研究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作为辅助,通过个人的表现情况,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苹果个数的加减,公交车上人数的多少等等,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应用题;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可以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的散发。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不同,对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一分米。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好奇心比较强烈,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4.加大题目开放性的力度
数学教师应当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开放性数学题目,这种题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意识,还有看问题的多维角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课外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从4根5厘米、4根3厘米和4根1厘米长的小棒中,选出若干根,并使它们首尾相接,能够摆出几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动员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最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排列方法。
5.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当今比较盛行的翻转课堂和微课,这种方式的教学流程更加灵活,形式更加个性。学生通过教学视频与资料可以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可控,还可以随时倒回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针对作业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获得针对性指导,对于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小学数学来说,这种教学形式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时代的来临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变革环境,这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们就更应该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学习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做出努力,促进化学教育的进步。首先,教师们应该了解时代的特色,知晓教育的本质意义,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其次,教师们应当注重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做新时代教育界前沿的教师;最后,教师应当推进个人的教学创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同事的沟通不断促进教学实践设计的创新。由此,教师才能够通过努力不断推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一)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个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学习的综合素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凸显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引入核心素养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在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一些化学现象,或是完成了部分化学公式的推导,因而化学实验促进了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其对化学知识的研究深度和拓宽了化学学习的思维。这对于高中生们的化学学习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背诵是非常具有实质意义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十分巨大。它主要是将学生们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和经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核心素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些化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总是会教育学生们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课结束时直接收拾东西了事,并未去发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有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其他同学正在做实验时就已经把所有的实验都做完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同学进行实验的均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小片天地之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个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就需要教师们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先进行实验示范,然后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小组进行实验,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就无法顾及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而学生们不适应教师的教课方式或是上课走神,很容易就引起实验课上的小磕小碰,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危害。因此,教师们不能总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范围内,应当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去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学校教育对于实验的认知不够深在许多高中的化学学科培养计划中,一直忽略了实验课堂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校将实验课改为化学知识教学课,从而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方针的偏差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在其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遭遇滑铁卢,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化学教育方针的科学制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于是教师们就应当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例如在教授各类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类反应的特点及相应的化学公式,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当提前将知识点做一个精炼的总结,让学生们有一定的印象;其次就是去进行相应的安全事项的提示,向学生们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们的人身安全;最后,注重实验对于学生知识渗透的重要性,努力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课堂体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课堂交流就是有来有去的互动,所以教师们应该了解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并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展示。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一下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让同学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此类化学反应的神奇之处,让同学们能够判断实验的正确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课堂体验,从而能够推进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三)以学生为本,合理采纳学生建议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成为重要的发展观念,而将其落实到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中,就变成了“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课下空闲使能够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关心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动态,让学生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筛选出部分比较好的建议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得出最有效且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学同时展相结合。
(四)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可以获得极为精彩的课堂体验,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教学方针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当正确把握学生的教学方向,提出与时代相称的化学学科培养方案,促进教师去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设计创新,提高学生们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这样在学校的整体的领导和支持下,相信教师会努力提供最佳的化学实验课堂,而学生也会拥有最佳的实验课堂体验。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社会形态,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学习信息甄别能力,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开始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既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研修方式,顺应时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事。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教育工作开展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办学方向,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创新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集生产、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岗位的职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所具有的岗位职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岗位经验都可以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职业素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导,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现在社会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强调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升学校人才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职业岗位的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则,帮助学生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济常态,高职课堂需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各国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经常会遇到一些假国学和迂腐文化的渗透,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大量烦琐、无用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影响下,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批判性思维,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二)以学习力提升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经济常态下知识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知识理论的更新,当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与时代脱节。因此,职业教学要注重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形态改变,知识理论内容就要随之改变,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把知识理论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自动去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高职院校教学逐渐摆脱传统形式化主义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
三、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学校管理机制改革
结合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许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量,为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注重通识课堂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结合社会新经济发展常态,向学生普及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分制,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教学课堂。在期末考核阶段,要适当地调整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得分比重,大一阶段的文化课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在校园内部建立文化艺术共享中心,定期向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校作为辅导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讲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为社团的承办提供资金支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视频播放、虚拟场景建立等辅助型教学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搜索,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考核设计阶段,调整专业学分与道德学分之间的占比,让学生认识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考核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工作岗位模拟情境,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真实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讨,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积极开展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堂的建立,加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认知,并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并有效解决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裂状态,拓展学习视野,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主要围绕人文性、社会发展、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潜移默化地融入政治观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核心素质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真实社会活动体验中,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奠定专业教学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莫校晴.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38-239.
[2]许凌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变革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101-104.
[3]孙习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J].环球市场,2021(1):263,265.
一、英语核心素养概述
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由此拉开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序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发展之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具体到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格等多个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以英语思维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品格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国际化意识以及开放的心态,能够理解接纳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能够开展跨文化交流。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各阶段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有效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承接,也是为高中英语教学奠定基础的阶段,更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组织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分析、推理、判断等多种思维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多种思维能力。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的“Hobbiescanmakeyougrowasaperson”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DavidSmith因热爱写作而成为了成功作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即根据文章脉络设计表格,并提出对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完成表格的填写,从而回答教师的提问。此外,教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探究活动,分配学习任务,共同探讨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2.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习之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之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后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把握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点名让他们朗读课文,增强他们的语感,培养他们读的能力。对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复述课文,或是回答一些基础问题,以发展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而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由于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教师则可让他们以英语进行话题探讨或辩论,培养他们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也可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分组改编课本剧,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来获得自我提升。
3.深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文化品格
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也是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之重要内容,毕竟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培养的是具有开放意识以及包容意识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并尊重他国文化,能够礼貌沟通,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他国文化,渗透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包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例如,在教学“Publicholidays”一课时,课文中提到了“IndependenceDay”,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补充美国独立日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进而认识到该节日对于美国人民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与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三、结语
总之,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来达成培养目标,实现英语教育之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改革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校发挥教学优势,拓宽了少年军校中的学习路径,强化素质培养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在少年军校,我们一改过去简单重复站军姿、练行进的枯燥训练,取而代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今的教育教学也不仅仅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中职体育教学来说,教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因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型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职体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去构建中职体育高效课堂。因此,本文主要谈谈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体育;高效课堂
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就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来开展体育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符合素质教育最终目的的,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二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在如今的教学中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化,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非常深重的。很多教师的教学带着功利性。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体育的理论教学而言,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明确紧紧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如今很多教师的教学都存在弊端,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体育理论课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教学设计陈旧落后。中职教育本就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少,以致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这非常不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以此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800米、1000米长跑理论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因此长跑需要考察学生的耐力与肺活量,所以长跑是每个学生都非常害怕的一个体育项目。那么,为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其中可以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消除阻碍,完成对高效课堂的构建。[1]
(二)开展实践活动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健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有效运用,以此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那么,基于教学重难点,教师就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拥有深刻的学习体验。这将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构建中职体育高效课堂。[2]例如,在教学有关足球的理论时,教师就可以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展实践活动。理论知识主要为运动生理学。其中,主要的形式就可以是小组合作。教师可按照“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好组,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对抗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变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中职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完善评价环节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完善单调的课堂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环节是不可埋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模式。[3]其中,评价的主要原则为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只有正面的评价,才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而,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足置之不理。因此,教师就要委婉地提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从而真正构建中职体育高效课堂。[4]综上所述,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完美实现,进而完成对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有多热?从各类教育报刊的专题文章,到各级论坛、学术年会活动,可见一斑。人们不禁追问: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它将对学校、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核心素养是什么?
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广邀学者自1997年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研究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则是对人面向未来的“关键少数”素养的凝练。人的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全部囊括。明确核心素养,把这些最基本的素养培育出来,其余的素养,便会在这个根素养上生发、生长出来。
教育部《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早在2013年5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国内几所重点师范大学,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课题组领衔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现在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2015年11月,林崇德教授在北京首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课题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最终得出学生核心素养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
・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教授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课题组也已经开始以提炼学科素养为切入点,对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展开研究。
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少教育者都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认为是在“瞎折腾”。事实是否如此?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呢?
这就首先要回到概念产生的语境,它是对深化课程改革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
《意见》指出,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出“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
其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养指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最核心的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强调,信息化时代,价值塑造应摆在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辛涛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在日益复杂、多元、开放和强调创新的时代,互联网让知识信息变得海量、唾手可得,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既呈现高度分化、专业化特征,又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对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关键能力,至关重要。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指出,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都是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其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柳夕浪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一文中梳理了“素质教育”的演变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让校长、教师感到困惑。
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认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核心素养将对学校、教师带来什么挑战?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
明确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才能围绕其修订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视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核心素养上达成共识,是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2015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上,物理学科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透露,开始许多专家对“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课程形式、教学实践进入学生内心很不理解,因为各学科的教学逻辑已经深入人心。后来,大家逐渐达成共识:不管哪门学科,都不是以培养“××家”为教学目标,而是针对未来每个公民。比如不专事物理专业工作的孩子,通过学习物理,能给他们打下什么烙印?给予他们什么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认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申继亮强调,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
在中国教育转向对人的能力和品格关注的今天,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指出:“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
探讨与研究学科素养的相关内容,首先要对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清楚,包括宏观层面上要对素质、PISA、教学实践以及学科基础等进行界定,还要从具体学科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上加深理解[2]。
1.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
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进一步明晰:首先,要明确“素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其中学科素养指的是“关于各个不同学科相对应的‘四基’、‘四能’与基本思维形式和方法”。其次,学科素养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分析PISA2006、PISA2015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重新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可以得出,他们所侧重和关注的是如何应用知识,关注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投入状态和感兴趣程度。再次,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总结出学科素养指的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最后,分析探讨学科本身的发展,归纳出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素质等。以上四种研究尽管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但仍属于理论上的判断,不免带有主观性,最终都没有正式总结出学科素养的定义,其中须强调的是学科素养中的学科能力更加注重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具体学科的学科素养概念界定与解释
其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个不同学科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探讨。探讨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内涵主要包括能力说、素质说以及心理品格说。能力说即是指PISA对某些学科素养的定义;素质说即是指它主张素养是通过后天习得和培养出的;心理品格说即是指提出某个学科素养是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其二,研究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情感这四个维度。有学者提出每个学科素养都包括相对应的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基本素养是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则是对这个学科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学科素养与课程设计的内在关联
要深入研究学科素养,首先需要对学科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系统性的基本理解,其中包括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逻辑起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针对学科素养而构建的课程设计等方面,只有厘清本问题才能够顺利进入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中。
1.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科素养通常是学科目标之一。最近几年进行了关于学科素养的教育改革,强调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把学科素养作为学科目标。其次,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较于学科素养显得相对零碎,但学科素养覆盖面相对较广,不仅仅包括相对应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其方法、思维、情感等。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也成为在进行教学评估时的侧重考查方面。最后,学科素养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传授学生知识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这些素养也会为之后其他学科的素养打下学习基础,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2.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
学科素养在传统学科的课程设计中通常被局限于学科立场,其一般性操作包括以下几点:探讨和总结不同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聚集起来讨论并发表意见、专门组织一次关于学科素养的研讨会、对研究结论进行下一步验证并在不足之处加以调整和改善等。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针对学科素养重新制定,这反映出的问题是单纯站在单个学科的立场上来探讨学科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学科素养应该具有大局观,这种大局观指的是把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真对待,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联系。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制定确立教育标准,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4]。
3.学科素养的表现形式
在界定学科素养概念及明晰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之后,还须了解学科素养的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及研读发现,学科素养模型在当下分为五大类型。第一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构成。比如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推理、数学论证、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等等。第二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认知要求三方面构成。譬如语文素养就通过语文主题、语文素养及解决语文方面问题的认知要求来综合描述语文素养模型。第三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表现水平共同构成。第三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共同包括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且表现水平和认知要求都是关于解决问题的,区别则在于认知要求是内在的,而表现水平是外在的。第四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问题情境构成。此类模型中的科学素养包含转化、推理和探究。第五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及问题情境共同构成。以上五种学科素养模型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些许区别,通过综合认识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能够加深对其的理解,以便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4.转向学科素养的课程设计
课程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含着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不同的学科课程。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解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目标,第一是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工业程度不高的时期,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人仅具备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即可,这一要求反映在学校便是学校要以各个不同的学科课程为主,学生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第二是学科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职业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单科知识与技能,而是需要职员对所学的学科进行综合整理以便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一要求使得学校对学科课程目标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学科素养成为确立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科课程目标也在回应着社会的需要。这种转变不仅具有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具体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展开,因为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最基本途径。由此看出,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紧密联系的。
1.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发挥现有课程标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须通过培养不同学科素养来实现,而上文指出不同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又是核心素养,因此需要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其中包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构建不同学科素养也同样须考虑多方面因素,诸如国际教育背景、国内教育背景和趋势、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因素。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发挥课程标准的作用或者说如何使课程标准的作用最大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存在的隐性的学科素养显性化,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实践之前明晰须培养的学科素养有哪些具体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意会来领悟。第二种方式是整合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总结归纳出相同的学科素养,有些课程标准能够明确对应到学科素养,但有些相对模糊,相同的课程标准可能指的不是单一的学科素养,因此需要重整使得其能够一一对应。
2.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架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大类素养,其中每一类素养又包含其他相关指标,比如自主发展素养包含自我学习、自我审视、自我提升和自我创造这几方面的指标。尽管每一项具体指标不同,但在本质上不外乎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各项指标的叠加,而是所有指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1+12”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需要单一素养和能力的人,需要的是能够将各种素养与能力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人。各个不同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学科的构成要素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极为相似的。由此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
3.建构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
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要在目前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基础上建构出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以便适合我国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须考虑众多因素,诸如如何描述学科素养、能否用具体的问题情境来描述学科素养、目前我国的教学忽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如何在学科素养中改善等等相关问题。要使学科素养本土化须考虑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些都是本土化学科素养模型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6]。在有了学科素养模型之后便能够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提供范式,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茫然无措,教师能够明白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讲授什么、着重培养学生什么素养和能力。上文中提到学科素养目前存在五种类型,我国可以通过对这不同视角的五种类型进行深入的研讨,总结出共性和个性,分析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再依据现有教师水平、学生发展水平制定出我国的学科素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