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

时间:2023-08-08 17:0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金融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河南;宏观金融;风险研究;金融风险;资产负债表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Macro financial risks refer to the risks to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brought by balance sheet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credit risks and the unusual fluctuation of the debtor - creditor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tors. Financial sectors in Henan province work very well and have large growth space.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 sheet, the capital structure mismatch risk of the financial sectors is not obvious, the term mismatch risk is escalating and currency mismatch may occur. In addition, the equity ratio of enterprises is high and the liquidity is poor. 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setting up a sound warning system for regional financial risks, strengthening credit supervision,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developing financial market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Key words: Henan, macro finance, study of risks, financial risks, balance sheet

宏观金融风险是由于信用风险以及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异常波动导致的资产负债表层面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的风险,是国民经济金融整体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本文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将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密切联系起来,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将金融系统作为联系宏观经济的枢纽,来分析说明金融风险的大小、传导以及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河南金融运行现状

1.农村金融运行情况

2008-2013年,河南省农村新型机构大幅增加,从2008年的2家增加到2013年的187家,资产总额从2008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11亿元。与其它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农村新型机构增加明显,说明河南省在农村金融方面有较大的发展。2013年村镇银行加快发展,新增12家,实现18市全覆盖。2008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15.82亿元,增长12.8%,201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32.12亿元,较年初增长15.9%。显示出河南农村金融资源大幅增长的良好迹象。

2.传统银行业发展状况

2013年全年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净利润1257亿元,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较上年减少13亿元,下降到0.35个百分点。传统银行业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长幅度为18.8%,比2007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且盈利也有所下降,2009年情况好转,资产增幅回升,增幅达23.9%,说明河南省储蓄存款则大幅回流,说明河南经济出现回暖,城镇居民储蓄被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分流明显,而企业则由于生产运营状况有所改善,使得存款大幅增加。截至2013年末全省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591.7亿元,增长17.58%,各项贷款余额23511.41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的总体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3.证券市场发展状况

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河南省的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由2008的61家增加到2013年的95家,股票总市值也由2008年1827.23亿元上涨到2013年2992.47亿元,可见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已经得到较好恢复,这将归结于市场回暖等多种因素,证券公司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利润大幅增加。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的9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行股票97只,募集资金总额达1831.32亿元。年末,境内市场流通股总市值2992.47亿元。2005-2013年河南省的证券化率呈现波动趋势,并且幅度较大。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共有证券营业部208家,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48亿元,净利润80.3亿元,增长9.6%。证券投资人427.52万人,增长6.5%。股票交易总额18586.2亿元,增长46.51%。

二、基于资产负债表法的宏观金融风险实证研究

1.河南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河南金融部门由保险业、银行业和证券业等行业组成,银行业包括国家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证券业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编制的河南省金融部门2006-2013年资产负债表主要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表1所示

2.金融部门资本结构错配分析

根据上文中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我们提取河南省金融部门资本结构风险表,如表2所示

对于金融部门而言,若存贷比低可以增加金融部门的风险抵抗能力,但降低了金融部门的盈利水平;若存贷比高可以增加金融部门的盈利,却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引发的挤兑风险甚至危机。从图2-2可以看出2006-2013年河南省银行业存贷款规模均稳定增长,存贷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0.745降至2013年0.625,除2007年以外,均低于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最高存贷比0.75,银行支付能力相对充足,存贷比又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河南金融部门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并不明显。

3.金融部门期限错配风险分析

期限错配风险分析主要研究金融部门资产的流动能力。根据长期贷款收益高、风险高、流动性低的特点和短期贷款收益低、风险低,流动性高的特点,如何合理的设定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率,从而控制金融部门的流动性风险一直是金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如图1所示河南的贷款总额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在2003-2008年间总体上保持着增长,2009年以前,短期贷款多于中长期贷款,2009-2011年短期贷款少于中长期,到2012年以后,短期贷款又多余中长期贷款。然而河南省中长期贷款占比自2006-2011年不断上升,在2011年达到49.6%,而在2012-2013年又有微幅下降,这意味着河南金融部门的资产流动性有所上升但是因为中长期贷款接近50%,所以在面临突发性的经济波动时,仍然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并可能遭受一定损失。

从表2来看,2006-2013年间,河南居民储蓄在总体上呈现强劲增长趋势。其中定期存款占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8%,下降到2013年的52.8%,在2008年略有上升,这是因为在2008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对未来经济形势持观望态度,导致定期存款比率回升,居民储蓄较快增长,2009年受经济政策的刺激,资本市场发生回暖,定期存款减少,居民储蓄活期化趋势明显。因此河南省期限错配风险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银行的资金来源有偏向短期性的居民储蓄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潜在的期限错配风险。

4.金融部门货币错配风险分析

货币错配风险分析的主要着眼点在于金融部门的本外币存贷结构,看其是否存在货币错配风险,运用相关数据构建如表4所示。

如图2所示,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增长较快,2006-2013年河南省的外币存款和外币贷款总体上都呈增长趋势,2013年河南省的外币贷款和外币存款增幅较快,这主要归结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及河南省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从外币存贷比来看,2006-2011年,河南省的存贷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0.76上升到2011年的1.05,在2012年外币存贷比开始下降,到2013年,外币存贷比为0.76,仍然高于国际规定的0.75的安全上限,而过高的外币存贷比会导致河南省金融部门的汇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货币错配风险显著。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使金融监管部门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本区域金融系统的运行状况,从而做到事前预防,事发控制,事后弥补。

2.完善金融业自身发展,保持金融稳定

河南区域银行结构单一,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垄断地位,竞争不充分,不能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要在河南省内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并促进银行业内部的竞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3.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河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建立和完善河南场外股票交易市场,在现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改变上市公司行业集中的现状。

4.加强信贷监管,降低货币错配风险

建立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以达到监测金融机构风险,合理调控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有效保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保证区域内资源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5.完善金融体制建设,优化金融环境

建立并完善适合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加速金融改革、建立与中部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和发展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的迫切要求。

6.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控制风险中求发展

要大力提高产业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托中部崛起优势,在资源苑⒉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借助产业链延伸,扩大产能。

7.加强民间借贷监管,化解民间借贷内部矛盾

明确不同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保护民间借贷的权益和防范借贷风险,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挥融资作用,实现对传统民间借贷金融活动的引导、规范、提升和替代。

8.强化支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开发出新金融产品,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增加直接融资。

[参 考 文 献]

[1]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7-119

[2]于尚艳.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4-56

[3]傅伯言,李洪,等.江西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1996(4):18-22

[4]陈丽杰,侯云哲.区域金融风险研究[J].企业导报,2013(5):160

第2篇

关键词:风险;金融风险;经济学;再考察

0.引言

风险是由信息缺陷造成的,而信息缺陷产生于私人信息,分工导致了私人信息的形成。因此,风险是以分工作为起点的。现阶段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金融风险是现代经济风险的主要体现,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金融风险。这两个概念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深入学习认识这两个概念对企业的投资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研究这个金融风险和风险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1.风险分析

1.1内生性风险

在经济学中,内在风险主要由于信息分布不集中,不对称造成的。从本质上来讲,信息具有空间分布不对称性,而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种类和信息储量也是不相同的,这就是私人信息。由于现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个体之间信息含量的差距,使得个人信息分布不对称现象严重,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内生性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逆向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合约签订之前,主要的内生性风险是逆向风险,而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合约签订之后,人在中间委托人不能够观测监督的地方决定是否要采取措施,从而最终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行为对中间委托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严重威胁了委托人的自身利益[1]。

1.2外生性风险

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风险是外生性风险。人在自然界中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获取的信息始终是残缺不全的,所以人们只能够认识真理却永远也达不到真理的境界。在经济学中,信息的不完全性是这样理解的,每个经济体中的各个组成成员对于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信息量掌握比经济体自身的信息储量要小。外生性风险主要产生在微观经济体之外,人们自己的意志不能对外生性风险产生产生影响,所以外生性风险也可以称作客观风险。由于社会信息总含量不变外在性风险不会消失,会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中存在的信息量的探索越来越多,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外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2]。

2.金融风险分析

2.1金融风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点

由于社会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的管理着没有意识到这种信息的缺少现象,无法对目前个未来企业产品价格进行预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决策是否在正确。这是金融风险的主要外在表现。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资产价格具有波动倾向、金融危机时时爆发、社会个体金融行为出现投机是四个可观测的经济现象。

对于市场经济来讲,金融风险往往能够导致经济收益和金融损失相互抵消,因此不回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个体信息并不是完整的,金融资产价格往往会由于机会主义模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对于市场预期的形成具有恶劣的影响,容易造成金融一体经济的混乱现象。金融机构也是微观的金融主体,也会受到内生性风险和外在性风险的影响[3]。

2.2金融风险的集中体现是经济风险

现阶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很大程度上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与信用是界定社会中经济活动不确定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4]。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在信息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使得社会商品在交易中能够轻松的实现买与卖,正是由于这一点才有了价格,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使得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易变为了现实。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生存与发展到重要条件,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发展状态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信息不完全使得价格状况与未来的变化有着同样的不确定性,而外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来讲外生性风险的演化和发展是金融风险。

3.总结

本文主要对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风险和金融风险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两个概念,深入了解学习风险和金融风险能够避免投资风险,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中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发展和深化,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J].经济导刊,2011,13(5):101-110.

[2]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减持”课题组. 国有股配送的价格确定与方式创新[J],2011,13(5):113-116.

[3]管毅平《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行为分析:信息范式研究》,立新会计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潜在风险,对策,液体石化产品

一、前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和目标均强调了要加强金融与实体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成长,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目前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现实中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理论研究脱节,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算方式、融资模式方面,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环节的不畅通、信用体制问题使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物流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货源,往往接受借贷企业提出的许多简化的操作流程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国内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充足。

本文基于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面的风险,弥补国内外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的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模式和物流仓储金融模式两种情况。

(一)物流企业自营模式。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是指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向其进行一定信用额度的发放,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发行、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保证放款企业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风险。

(二)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如液体石化产品)作为担保,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仓储公司)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例如某借贷企业(如信德贸易公司)需要向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贷款8,000万元,信德贸易公司在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恒源仓储公司)存有液体石化产品混合芳烃10,000吨。由信德贸易公司、工商银行和恒源仓储公司共同签订《动产质押三方监管协议》,协议规定信德贸易公司同意将上述货物质押给工商银行,由工商银行向信德贸易公司发放贷款,由恒源仓储公司向工商银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并在储存该批货物相应的储罐上作好标记,并在内部管理系统登记该批货权属工商银行所有,信德贸易公司将分批或一次性向工商银行偿还贷款,恒源仓储公司必须凭工商银行出具的《部分解除质押通知书》或《全部解除质押通知书》放货,直到贷款还清,利息、手续费全部结清,货物发毕时止。

三、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

以金融机构(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

(一)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和借贷企业成长潜力;

(二)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

(三)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管理计划、应对计划、风险控制及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步骤。

金融机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的重要保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内容。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上述风险缺乏细致的分类辨别,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体系构建。

四、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树立全面和辩证的风险管理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既要看到机会,又要看到风险。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基于动产(液体石化产品)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主要从法律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监管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来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法律政策风险防控。物流金融中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在于动产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由于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方之间流动,可能会产生关于动产质押物的所有权的纠纷。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业务中条款的规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风险。鉴于此,要想控制物流金融中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查处在物流金融中的违法行为。

(二)道德风险防控。信用状况良好是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实施重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企业的规模、信誉、经营状况等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地执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全面评估借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调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运营、金融负债以及偿还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员的监管与培训,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物流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员工工作纪律,实行多级审批,不定期对物流金融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避免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操作人员内外勾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操作监管风险防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金融机构与借贷企业的中间人和担保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实施先进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定专业监管人员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制定监管人员准入要求,监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从业经验丰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制定规范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等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和出库流程中的交叉检查、定期抽查、巡检,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金融物流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与金融机构(银行)加强沟通,完善信息收集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人员应及时了解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货物销售情况等信息,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定期盘点,以减少货损货差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

(四)市场风险防控。液体石化产品存在数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货值高的特性,液体石化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市场风险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时需要重点考虑防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通过对行业内专业人员的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参考当前市场行情来准确定位市场价格。

六、结语

总之,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新颖的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必须加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把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到首要的位置是金融机构(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49-54

[2]李海波,梁晓璐,安伟.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模式及风险控制.物流技术,2014年第33卷第1期(总第304期):238-241

第4篇

一、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述

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用户数量和资金规模上。央行数据显示,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新华网的报道显示,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例如互联网理财领域的“余额宝”,截止到2014年2月,其客户数已超过6 000万人,资金规模已超过2 500亿元。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和管理弱等特点,并在国家支持互联网创新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高效共享”、“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互联网精神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以点对点,网格化共享互联,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虽然成熟可靠的互联网技术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体系与传统金融的监管体系相比,在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产生诸多不确定的金融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要控制金融风险,需有完善的金融预警机制作为保障。所谓金融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收集的历史数据,结合数学指标、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等模型、算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中的研究热点。传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气指数法、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景气指数法,通过综合许多经济因素为一个或一组景气指数来经济动态走向;指标体系评分法,通过筛选指标、编制指标体系、给与指标赋分来给出金融安全状态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法,通过将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因素纳入统计模型进行检验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爆炸式增长的客户数据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数据中所蕴藏的无限信息金矿若以先进的分析技术加以利用,将之转换为极其有价值的洞察力,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执行实时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企业的强大保护盾,保证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营。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的建立,应根植于互联网中的大数据,结合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手段,从数据的海洋中甄别、判断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并且还能通过数据掌握客户动态,企业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二、 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及特点

1.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一样,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信息化的形式,离不开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企业、客户,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或产品。与传统金融活动相比,互联网金融活动更容易收集、整理、存储用户信息、用户交易数据、服务或产品信息,甚至还能存储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情况、操作行为,以及沟通、留言等信息。从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构成形式来看,主要包括: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及行为数据、金融服务或产品供给情况,以及文本数据(包括:电子邮件,即时聊天,以及留言等)。

(1)用户数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为保障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保证日常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金融企业针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工作是十分严格的。通常情况下,用户的基本信息会被收录和存储到企业信息系统之中。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用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户规模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规模,还间接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2)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向电子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活动离不开用户交易。互联网金融企业为用户交易提供了互联网平台媒介及相关金融服务。为保证交易安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便于回溯和取证,系统会记录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易的过程。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交易偏好,也可用来侦测用户的异常交易行为,为防止交易风险提供依据。

(3)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交易的媒介,也承载着传递信息,宣传金融服务的作用。与传统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感知客户的感受,发现客户的异常行为。因此,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了解客户的操作行为习惯,通常会记录客户的操作行为。

(4)文本数据。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评价,留言,沟通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民众的舆论动向。金融运行的基础为信用与预期,这种特征使其更容易受社会信用与预期舆情的影响。金融舆情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对互联网金融运行产生现实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金融舆情,则有可能酿成大的金融危机事件。

(5)其他数据。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例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物价水平,进出口、行业发展状况等都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影响。为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全面,细致的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数据。

2. 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特点。与大数据一样,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三大特点。三大特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局面。

(1)规模性。所谓规模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无法通过当前主流的分析工具来及时处理。互联 网金融数据的规模体现在用户规模增大、交易规模增大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门槛较低,效率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更具有广泛性、规模性,更加平民化导致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加之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用户、以及大数据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交易规模很容易迅速提升。

(2)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数据类型,除了有结构化的数据以外,还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文本数据。此外,还体现为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多样性,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在线支付、还贷借贷、理财、保险等服务,丰富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包括:B2B电商金融、B2C电商金融、网销基金(网络理财)、网销保险、银行电商、P2P网贷、网络支付、众筹融资、虚拟货币等。

(3)高速性。所谓高速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到达与处理必须及时高效,不允许较长的延迟,不及时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互联网用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加之用户规模较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呈指数增加。

可见,要从大数据中识别、发现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需要有处理大数据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的能力。要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大数据问题,需要建立完备科学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目前大数据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其中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不论以哪种方式处理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都要从数据出发,识别、发现、预警、监控、预测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

三、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1. 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测、预警的系统,是一个大的体系,必须涵盖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中介机构、用户,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还须考虑各种交易行为,甚至民众舆论动向。同时,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行业发展情况等。

(2)时效性原则。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高速、变化的特点,说明实时处理分析的重要性,目的就是实时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及时识别、判断金融风险,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响应,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内容上要连贯和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在数据的收集、管理时,要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判断、预测;在系统的构建时,要结合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简单、可靠、易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选取的指标、统计方法、相关判别准则要易于分析、有利于操作,不仅能快速的识别、判断、预测风险,做出预警,还能辨别风险的源头。

(4)科学性。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一定的定性指标,以进一步系统地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金融风险。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5)弹性原则。系统的设计应兼容既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保证系统中功能、模块应能独立运行,功能各异,相互补充,避免冗余。

2. 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的层级。

(1)数据管理层。数据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过程中,必须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职责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操纵接口,以便其他层级用户的使用。数据中心管理数据时,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正常运营,为风险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平台。

(2)数据整合层。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海洋中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必须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定义和认识。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确定分析需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整合,提取与之对应的分析数据。数据整合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数据是预警体系的基础,那么需求则是预警体系的灵魂。数据提取层的任务包括:风险的定义、分析需求的确定、数据的整合与提取。

(3)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施手段。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现行的指标体系、统计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同时兼顾与企业相适应的相关指标体系、统计模型等方法。数据分析层的功能应包括:风险识别、判断,风险预警,风险监控,自动上报、信号系统,风险预测,风险评级等功能。

(4)数据解释层。来自数据分析层中的每一次预警、每一个报告,都须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企业外部经济运行环境,行业背景来进行解读。目的是更系统的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的可靠性,风险的危害程度,产生的根源,可采取的控制手段,弥补数据分析层的不足,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更完整的决策依据,从而减少企业为规避风险所产生的损益。数据解释层应健全风险响应机制,建立风险应急小组,为及时处理风险提供依据。

结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从系统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弹性来看,预警体系涵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各个环节,即数据的收集、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各层级紧紧相扣,又相互独立,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因企业管理缺陷导致的内部风险;统筹兼顾、持续改进,降低企业管理经验成本。

四、 结论与机制实施建议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的是,预防或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本文介绍了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入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及特点,说明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层级。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也能帮助企业提高、完善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保障互联网金融正常运行的工具,在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时代背景下,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数据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一旦离开操作数据的“人”,将毫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系统顺利实施。考核机制应从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全面、可靠、弹性、实时、安全的数据体系为目标,对参与者在体系建设中的效能进行评估,量化参与者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励为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参与者。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是简单地借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或者新系统的重新开发,而是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建立与大数据为中心的风险预警系统,本质是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转变。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做系统的评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稳步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体系。同时,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有条件的创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3)制定科学规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施、操作程序。为保证系统实施、操作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程序。在预警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数据为中心,制定明确的系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系统实施的进度、参与者、目标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同时要制定系统使用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参与者的权责、业务范围、数据权限等;制定风险分析、上报、反馈和监测机制,保证及时发现风险,且得到及时响应。

第5篇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

一、项目融资风险的主要来源

1、政治方面的风险

项目的政治风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风险,另一类是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稳定性造成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即利率变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价值降低或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和汇率风险,即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两个方面。

2、法律方面的风险

法律风险指东道国法律的变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项目融资本质上是产权(特许权)制度的创新,因此需要国家通过立法划分产权界限,维护产权收益。一般地,合同用于合同当事人注册国的法律,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项目融资不完全适用我国法律,难以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其次,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BOT特许权经营方式,但我国缺乏保证特许权经营规范运作的完备法律制度,从而提高了项目融资的风险,相应加大了融资成本。

3、管理方面的风险

(1)项目融资具体操作困难,加大融资风险。项目融资的筹资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通过贷款外,一些项目公司也以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筹资。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有利于降低项目融资风险,减少筹资成本。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发行主体或发行人都过于严格,使得项目融资渠道不畅通,加大了项目公司的融资风险。

(2)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难有保障。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分为三个环节:风险的识别、风险估量和风险管理的实施。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融资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缺乏融资战略和技巧,致使融资工作难以完成。

4、项目本身的风险

主要包括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者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而带来的完工风险;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劳动力供应等因素所导致的生产经营风险;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二、项目融资风险的应对的内容

1、对政治、法律方面的风险控制

(1)为政治风险投保。承保政治风险的主要是国有保险公司、国家的出口信贷机构及其保险部等,如世界银行有时也为自己的项目向其贷款方提供政治风险担保。私营的保险机构也以较高的保费承保政治风险。(2)请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出一定的保证承诺。包括政府对一些特许项目权力或许可证的有效性及可转移性的保证,对外汇管制的承诺,对特殊税收结构的批准等一系列措施。

(3)发起方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聘请法律顾问的参与。因为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的融资及税务处理等,都必须符合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要求。

2、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控制

(1)优化贷款的利率结构;控制融资成本。在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时,利率会逐渐上升,以选用固定利率为宜,其比例应占整个贷款的70%左右。而当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过剩时利率会趋于下降,以选用浮动利率为好。贷款中固定利率债务与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均衡可以降低风险,减少利益损失。

(2)尽量做到外币贷款的借、回、还的币种统一,缩短对外贷款的还款期限。此外,还可通过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

3、对完工风险的控制

超支风险、延误风险以及质量风险是影响我国项目竣工的主要风险因素;控制它们的方法通常由项目公司利用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和贷款银行利用。完工担保合同”

或“商业完工标准”来进行。通过工程建设合同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工程承包公司。

4、环保风险的控制

    环保风险在整个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其进行控制的措施主要有熟悉项目所在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充分考虑,拟定环境保护计划作为融资前提,并在计划中考虑到未来可能增加的环保强制,将环保评估作为项目的经常评估范围,并根据环保法的变化予以调整。

三、企业加强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并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项目活动全过程涉及的风险加以分析研究,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所造成的项目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顺利实现融资项目的预期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1、提前做好项目评估和风险分析工作

    项目的评估和风险分析是项目融资的重要基础工作。项目公司在介入项目融资之前,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和项目评估工作,包括当地的投资环境、政府信用、当地在建或拟建项目的运作及规划情况,探索风险事件的来源所在,分析发生的可能性,判断后果的严重程度。项目公司还应成立专门的调研组,一面作实地考察,一面通过信息网络、外交机构、当地商或合作伙伴等途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确保项目融资法律结构严谨无误

项目参与者在融资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文件确定下来的。法律文件是否准确地反映出项目个个参与方在融资结构中的地位和要求,各个法律文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否严谨,是影响项目融资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

3、项目管理中注重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4、实施后做好项目风险管理方案评价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和评价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自然不必说。方案实施后的评价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是风险处理效果的直接反映,而且通过对项目的后评价可以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的目的。因而它是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项目特点、规模和需要有所繁简和侧重。

四、结语

为了防范和减轻项目融资的风险,项目投资者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必须准确识别项目的主要风险,评价项目每个风险的水平以及可接受的程度,并将项目风险分配到有关各方,将项目风险与融资结构相结合,再恰当地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项目融资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房地产 金融 风险

一、前言

2016年春节过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就一路飙升,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对我国房价进行调控,但是效果甚微。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吸引着一批批投资者进入。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就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直到2008年我国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到近年来逐步放宽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控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波动不断。

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且需要大量的投资。房地产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房地产金融为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和保障。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必然会给房地产金融带来风险,因此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现状

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来源,而房地产投资是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非常重大,其中金融产业受房地产产业影响最大。房地产金融风险是指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者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资产、收益、信誉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房地产企业贷款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以及土地储备风险等。

(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

虽然我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较发达国家存在发展时间短,发展完善度不够等劣势,但是随着房价的一路飙涨,贷款买房成为大部分购房者的首要选择。虽然我国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把控较严格,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也较低,但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具有隐蔽性强、暴露时间长的特点,且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容易引起银行坏账,总体来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主要有:欺诈风险、银行存贷期限不匹配风险、提前偿还贷款风险。欺诈风险是指个人住房贷款者为最大程度上获得银行贷款,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收入水平、收入稳定状况、个人动产和不动产情况进行伪造欺诈银行的风险,一旦个人住房贷款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难以回收贷款;银行存贷期限不匹配风险是指由于个人住房贷款期限较银行吸收存款的期限长所造成的银行资金不稳定的风险;提前偿还贷款风险是指贷款者提前还款后银行遭受的服务成本损失、提前收回造成的资金闲置以及预期收益减少等损失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贷款风险

由于房地产产业占用资金量大、回款慢等特点,房地产企业在投资房地产时会想尽各种办法获得足够投资,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舞弊行为,产生房地产企业贷款风险。总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贷款风险主要有: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假按揭、企业财务信息造假、房地产企业“超前贷款”等。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表示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较低,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会存在风险;假按揭是指房地产企业为更快获得贷款,采用“假按揭”的方法获得个人住房贷款替代项目开发贷款以获得开发项目资金导致的风险,当楼盘销售情况差时,会出现不良贷款;企业财务信息造假是指企业为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对自己的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粉饰,使得银行高估其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贷款金额等造成的风险;房地产企业“超前贷款”是指房地产企业在不具备发放贷款的“四证”条件下用流动资金贷款来顶替房地产开发贷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

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银行会大力发展贷款业务。而随着一些大企业的贷款金额大、还款时间长等弊端,同时也为了开拓新的市场业务,银行逐步加大对房地产贷款业务的支持力度。房地产贷款业务的还款率高、还款时间短等特点使得房地产贷款成为各银行的主要竞争业务,因此产生一些恶性竞争手段。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为业绩考虑会放低对贷款者的信用和资产状况的审查严格程度,使得一些不符合银行住房贷款要求的顾客获得了贷款,一旦顾客不能按时还款,所有的风险由银行来承担。同时,房地产贷款业务数量多、情况复杂,如果银行过分依赖房地产贷款业务,一旦房地产市场产生波动,y行所遭受的风险很大。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原因

(一)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典范。它包括银行间接金融和市场信用在内的一级市场以及以证券为主要手段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是发放贷款市场,二级市场是出售抵押贷款的市场,两个市场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和系统风险分散体系。而我国自商品房出现以来,房地产金融市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商业房地产融资体系和政策性房地产融资体系组成的房地产融资体系,但是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并没有形成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和系统风险分散体系,使得对风险的应对能力特别弱。而且我国房地产金融目前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房地产投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落后

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信用风险评定主要采用贷款风险测度法,虽然该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对信用风险进行评定,但是其还是存在贷款风险度主观性强、科学性差等弊端。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定和度量等技术上都比较落后,对企业的了解主要依靠财务信息。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项目中不注重对贷款的事后监督和不确定性因素对贷款的影响,过度重视违约后债务的账面价值的损失。我国对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制度,对贷款分类级别设置过少,缺乏对贷款损失率的细化。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较为落后的技术方法是导致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过高的重要原因。

(三)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个人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对个人信用的信息披露、使用以及信贷各方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已有的法律来看,现有的法律并没有对个人信用风险管理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且我国尚没有法律对个人失信的惩罚制度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

同时,我国的抵押制度不完善。我国抵押贷款中有规定是法院可以查封不良贷款人员的房屋等,但是并不能对其进行拍卖。该规定是以保证不良贷款人员的基本生存底线为基础的,却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这会使得不具有贷款和还款能力的人员想方设法获得贷款,同时诱使已经获得贷款的人出现不按时还款等行为的发生。

四、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一个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需要发放贷款市场和出售抵押贷款的市场相结合,我国目前发放贷款的渠道单一,同时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出售抵押贷款的市场。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前面提到,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因此,为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稳定发展,需要拓宽融资渠道,也只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房地产产业发展来改变现状。鼓励房地产投资信托企业的发展,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企业在国家的控制和帮助下得到健康发展,以后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房地产投资信托企业的发展。同时,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也可以通过与地方资金雄厚的企业进行合作等方式实现自主融资。地方企业投资房地产可以通过投资房地产进行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我国应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额度,积极推进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拓宽。

(二)建立和完善住房信贷保障制度

住房信贷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在社会环境中分散风险的能力,但是我国的住房信贷体系不具有此功能,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住房信贷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住房信贷保障制度,首先要完善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体系。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体系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住宅抵押贷款担保基金组织和社会抵押贷款担保公司组成。通过政府住宅抵押贷款担保基金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保障,当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时可以让政府住宅贷款担保机构承担其未偿还的债务,保证能够向金融机构及时偿还贷款和利息,降低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的系统风险水平,降低坏账率,还可以开办社会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来弥补政府住宅抵押贷款不能解决的缺陷。

(三)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住房贷款制度将长时间存在并发展,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为降低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提供信用保障。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再加上我国社会情况的复杂性等,我国尚未出现比较成熟的个人信用征信公司。我国应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起政府推动征信公司市场化运作的个人信用体系。

首先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个人信用体系中个人信息披露、使用以及信贷各方的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当个人失信时应该遭受的惩罚和惩罚力度,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提供法律支持。

其次,我国应建立个人信用专管机构。我国的专业个人信用机构缺乏,主要的信用评判是通过贷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由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判,评判的主观性较强,科学性差。我国应该建立非盈利性的可信度高的信用管理机构,如国家信用管理局等。

第三,我国应建立个人信用评判体系。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对能够表明贷款人信用状况的信息进行长时间记录,并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供信用评级机构共享信息。同时,我国应建立一个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全方位有效评估,避免因为评估失误造成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时刻存在,但是并不是不能够有效控制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目前主要是因为制度和市场的不完善造成的,我国应该加快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文清,钱周信,贾慧敏.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技术经济,2005,04:52-54.

[2] 毛立平,胡.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商务),2004,09:47-49.

第7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金融体系得以扩大开放,外部扰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愈加强烈。目前中国电网负责远距离大容量的输电工作,以保持用电和发电的平衡。因此,为了在严峻的金融环境下促进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需要对该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概述企业金融风险入手,分析了目前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1企业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是会对经济主体的资产和收入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的一种风险。从风险构成要素上分析,企业金融风险是由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引起的,而这种变动包括以下经济、政治、社会三类事件,代表着在发生相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之前不能预先知道的变化。其中,经济风险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1.1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面临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等汇率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可能的风险和确定的风险组成。折算风险代表的是功能货币在转换成记账货币时的账面损失,分为损益的折算风险和资产负债的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汇率变动影响到企业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从而使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收到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1.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参与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使经济实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产生背离。利率风险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类。其中,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是由对浮动利率而言的重新定价时间与对固定利率而言的到期日之间的不匹配产生的,只要存在重新定价缺口,就会带来利率风险;而基差风险,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相应增加;当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时,不存在收益率曲线风险,反之则存在;期权风险是由银行客户行使隐含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该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2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2.1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电力行业的风险分析工具种类匮乏,尚未引进注入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力、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分析工具,因此总的来说,多数电力企业并未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对当前风险状况判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亟待健全,如在诊断核心内控流程、优化相关内控方案方面经验不足。事实上,企业应格外关注风险管理,在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引用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2.2企业风险管理应用存在局限性

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涉及生产、财务、市场、法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也要关注到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合理规划。然而这种观点,并未被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他们认为只有占据资源最多的生产领域的风险管理才是必要的,在其他领域实行风险控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由此各级电力部门出台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和知道安全生产,实行电力部门生产区域的风险回避和善后处置,而忽略了其他领域风险的规范化管理。

2.3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秩序混乱

风险与风险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在工作中同时出现不同风险时,风险可能可以互相抵消,对工作不产生影响也有可能叠加在一起,加剧对工作的影响。对电力企业的部门而言,由于每个部门在风险管理上重视的东西各不相同,不同部门在共同管理上便存在漏洞,管理上的漏洞导致工作产生风险。另外,很多部门希望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中心在本部门上,向管理层描述时有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的管理层错误估计该部门风险后果,分不清不同部门的不同风险的轻重缓急。

3改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

全面的风险管理要以全面的风险统筹规划为开端,将所有风险纳入管理体系的范畴。首先,依据企业的环境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综合的风险管理领导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管理框架,在框架之下寻找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管理方法。另外,企业应根据各部门职能责任分配对应的风险管理任务,在各部门之间构建起全员参与风险管理责任分配和监控体系工作的职责关系,促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以切实地推进企业开展科学的风险管理。

3.2完善金融风管组织机构,实行动态风险监控

要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设,明确和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各部门要在日常中实行风险动态监控,并通过分析机制运行效果的好坏及成本调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风管体系和实施策略。此外,还要注重培育风险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丰富企业风管文化,实现更高层次的风管目标。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保持所有细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顺畅,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各方面协调解决。

3.3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增强金融风险管控意识

只有转变偏重生产领域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给予金融风险同等甚至更大的关注度,才能为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扫清障碍。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思考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人员应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做好统帅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深度的沟通来逐步增强每一层级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不断地从实践经验中吸取教训。在宏观环境下,电力企业还要加强金融风管大文化的宣传,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员工的思考方式,从根本上转变风控观念。

4结语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日益迅速,金融风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前瞻性,密切配合我国市场改革的步伐。总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是基础也是根本,随后要建立完备的风管组织机构开展管理工作,同时要配合相关制度建设为风控保驾护航,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玲.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动因、影响及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常雪峰.谈如何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3).

[3]陈喜生.浅谈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与对策百科论丛,2010(01).[4]郭祥梅.浅谈我国电力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J].低碳世界,2013,30(13):32-36.

第8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的控制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涉及面广、灵敏度高、综合性强等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跟一般风险管理相比的特点。跟一般财务管理相比,其具有管理内容宽、管理手法先进、理财观念新等优势。风险管理问题是现代社会所有金融行业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国民经济中企业的作用决定了企业金融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对于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控制

现代国内、国际的市场环境复杂,现有的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中,细微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必须进行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科学的财务控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问题存在于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注意防范财务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紧张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瘫痪几率。

一、 金融风险管理

(一) 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使用一切办法避免、减少风险的出现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过后的经济损失就是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的讲,合理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微观的讲,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管理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躲避,在风险不可躲避时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经济流动。

(二) 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复杂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受国际经济情况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金融行业发展不是特别稳固,并且在其国内外的共同影响下,各种经济问题接踵而来,金融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影响也就连绵不断。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汇率、国家政策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加强。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金融行业收益的波动性也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在提升。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高手也不断增多,通过病毒、黑客软件攻击其他企业,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如果电子设备突然断电、死机都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的损失。

二、 企业财务控制

(一) 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合理的财务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收益、高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帮助。财务控制给予了企业决策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控制也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理利用性以及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经营时的风险。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财务控制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企业财务控制的体系也不够系统,对于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控制,意识到财务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资金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不再只重眼前利益,首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调整财务理念之后,企业对资金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很多企业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但是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时间短,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合理的管理部门;财务控制内部的信息交流不够,没有统一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财务部门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建议不被采纳。

(二) 企业财务控制方法。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同时提高收益。想要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有系统的财务控制体质。企业领导都需要认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了解正确的财务控制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上的重要性,意识到在金融风险来临前如何有效躲避,风险不可躲避时让损失最小化的重要意义。保证财务部门的基本权益,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影响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给予财务部门权力,以确保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有合理控制企业财务的理念,了解其重要性。提高财务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及时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完善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的高效性,保证信息的及时转达。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金融信息,尽早的分析出风险所在并及时处理。保证企业机密的保密性,建设好企业的网络系统,信息不被泄露。有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再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白用功,金融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

三、 企业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研究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内、外部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与概率都是不能确定的,只要财务风险出现,其损失就是必然的。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其损失可能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破产。但是在风险产生的同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机会,风险越大,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机会,准确的进行投资很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我国对待金融风险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合理应对方法,而不应该消极躲避,越躲避往往造成的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当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避免企业产生经济危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合理的运用风险,在风险中获得盈利、控制损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强烈波动的影响下。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可以说,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经过金融危机,我国企业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不能就此满足,好好分析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进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要在风险来临前预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风险的手段与方法,将风险损失最低化。保证企业在各种风险来临的条件下,仍稳步发展,不受金融风险所影响。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在更大的金融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作者单位: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锋.论资金回收视角下的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4(20).

[2]窦玲.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2014(24).

[3]任曾曾.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4(1).

第9篇

关键词:风险分析;收入策略;风险控制;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3日

一、导言

在普惠金融下,首先最关注的是人们的利益最大化,怎样才能使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普惠金融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利益。为此,风险控制测算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关可靠信息,让人们得到真正的实惠。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确实不是个好消息。现在人们也在不断地走向金融,跟进时代,但也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民收入的多少也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人民收入的增加,对于社会的稳定极有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当他进行投资时,他所能接受的风险也会大一些,承受能力也会加强。低收入户的风险抵抗能力往往要弱于高收入户,这也是必然的。

银行是风险控制的出发点,也是为人们提供指导的一个标杆。因而,银行必须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让普惠的好处走遍全国。当然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人才培养,走专业化道路。

二、风险成因分析

在数字普惠金融下,绝大部分普惠金融的数据都进行了数字化、标准化,这在很多方面增加了普惠金融的明确性、透明性。让人们得到了普惠金融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普惠金融标准化、数字化让金融福利走遍千万家。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普惠金融虽然能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很多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在于人员对相关风险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有就是没有把理论与风险实际的情况相结合,没有把风险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风险计量人员没有预测风险的潜力。故而会出现风险计量问题、准确性问题等多方面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以稀缺资源作为生产的企业,随着资源慢慢减少,企业将会面临生存不下去的危险,而国家对于这部分企业是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要转型,让企业不再过多依靠稀缺资源,而向再生资源发展,但这需要企业的创新以及技术的提高,进而减少企业的风险。测算人员故意报出有偏差的风险水平以及不准确的风险数据而θ嗣遣聘辉斐伤鹗А3闲盼侍馔往与道德问题相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理性化,因而在不断追求自己的财富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没有利益的吸引是不会进行理性投资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忽略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以及他人的利益。而当每个人都过于理性时,就很难做到不使别人利益受损时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社会就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往往此时并没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一般企业诚信度越高,企业向社会筹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相对容易些,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诚信度高的企业,风险相对来说会较小一些,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中,以此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诚信度高的企业会形成一段时间的资金过剩,形成资金剩余。资金多的企业资金周转率较高,财富的再生产能力较强。对于诚信度较差的企业而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较差,人们不愿意把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中。因为他们担心资金投放进去以后,没有获得收益,反而会使自己的财富损失。这样的企业筹资困难,因而只能以较大的收益率去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率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但是风险也高得多,要想获得高收益必须承担高风险。企业资金周转率比较慢,企业随时都面临倒闭的风险。诚信度高的企业资金集中,会抓住时间增加生产,扩大规模,因为由于诚信的作用他的资金会得到及时的补充,对于稳定地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因而他发展的机会就会越大,发展潜力很足,最后达到此时期最优状态。而诚信度差的企业,资源稀缺,资金链随时都会断开,企业发展很不稳定,经常会停工停产,会付不起员工的工资,企业只能减少员工,缩小企业规模,以保持企业的存在,等待最佳发展时期。

三、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金融风险控制知识法则。金融风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风险控制极其重要,它是风险控制的起源、根基。在知识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的预测。目前,大部分金融服务公司对于风险控制人才是稀缺的,企业不得不花费高成本去培养一个为企业服务的风险控制人才。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处于两难的选择局面。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如果花成本去培训风险控制人才,等培训完具备相应的技术后,如果企业没有高工资作为吸引,那么风险控制人才会被工资相对优异的竞争对手挖走,这样对企业极为不利。但如果在培训之前先与需要培训的员工签订协议。比如要求培训结束后员工必须留在企业工作几年以后,再让其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如果违约,培训的员工不仅要支付一定的违约费,而且要保证不在其产生机会成本的竞争对手企业工作(其竞争力至少大于该企业)。但员工在工作时,也会产生委托-问题。就是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他获得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员工不完全按企业的要求工作,这时并没有对风险控制有实际的效益。

(二)风险控制收入策略。对于低收入户来说,一般要保证有正常的生活水平,生活要有基本的保障。如果所获得的收入只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他便不会有多余的收入来进行投资,因而对只能维持生活的低收入户来说,有没有风险是无关紧要的,因为风险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国家要努力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以此来激励他们进入到投资的行列。对于中收入户而言,他们会有多余的收入来进行投资,但如果他们对风险分析不够成熟,他们不会轻易投资的,除非是冒险主义者。因而对他们要有正确的指引,让他们享受到福利,这也是普惠金融应有的作用。中收入户也会担心自己的收入受损,进而让自己变成低收入户,甚至更差,只能维持生活,这是糟糕的。中收入户比起低收入户,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会大一些,因而投资活动也比较多一点。他们损失一点要比低收入户损失带来的伤害小得多。所以,高收入户可以说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他们有最好的决策,有更好的消息来源,有可靠的投资渠道,所以他们越来越富有。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更应该努力提高低收入户收入,对高收入户适当增加税收,减少贫富之间差距,让人民大众都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福利。

(三)风险控制银行策略。对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首要的,因企I与企业之间的金融活动普遍存在,难免产生金融风险,风险存在将会带给企业。我国的银行必须考虑风险控制的测算问题,应该主动客观地把握风险的变化情况。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经济软实力、文化程度比例、企业人员团体合作精神、项目的推广程度、企业政策可行性、员工收入能力以及相关技能培训进度与实用情况等方面的测算。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这些对银行自身机会成本的减少与利益最大化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有效适度地运用这些技能,有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对降低金融风险有极大帮助,风险具有粘性,大多银行都是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到位,所以才导致银行倒闭。而有的银行拥有侥幸心理、缺少市场经验,没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调查没有充分进行到位,这也是失败的原因所在。只要认真进行风险控制与测算的数据处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正确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正确的指导方向,及时积极参与各项指标和缺点进行改善,反复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能力,拥有正常心理、理性思维,以平常心看待,不急进,平稳有序经营,才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利用风险控制工具。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认识风险成因以及其性质,对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到风险控制的策略。

知识法则重点突出了知识与风险控制的直接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基础从一个方面影响风险控制,他们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一般理论与实际结合越紧密,风险控制能力越强,理论与实际结合越薄弱,则风险控制能力越弱。要大范围提高人民理论基础,必须从基础做起,扎实做好学习理论的工作,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民风险控制整体意识,提高全民风险控制能力。

收入策略主要把人们按收入分为几个等级,分析收入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显然高收入群体对风险是缺乏弹性的,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是相当高的。因而收入的一点损失影响较小。而低收入群体则不一样,那点损失占收入比重较大,因而对他来说影响较深,所以做决策时会相当谨慎,他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小。因此,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更能有效地利用资金进行投资,有助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让金融风险成为他们为赚取利益的工具。

基本上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银行有关系,因而风险控制离不开银行,也不能没有银行。银行必须要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要有专门的控制团队,专业的训练。银行的信息有时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损失问题,要体现到一个普惠的作用。为人们指引投资方向,提供微小投资帮助以及普及风险控制理念。银行制度体系必须完备,分工要合理、明确。杜绝非法金融行为,树立银行良好的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丛雅静.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基于ECM模型[J].调研世界,2014.6.

[3]宋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5.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2.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除了对于传统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金融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面向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我们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主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保持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如果总是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模仿仿制,就会失去先机、受制于人,而且失去金融创新产品先期投放市场的巨大效益,造成亏损风险。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可行。

2.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法制与监管状况构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同法制与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决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服从金融监管,同时金融监管也应有明确的边界,不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要商业银行没有违反管理条例和法律条文,其创新活动就要受法律保护。

金融创新在前,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在后,在此期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大对已经出台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纠。二是对目前尚缺、配套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个别条款,要通过补充条款予以过渡,规定一定时间必须到位,同时要对金融创新之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金融创新有序发展的需要。

3.充实监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将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精通金融业务的员工充实到监管岗位上;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三是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人员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监管权力和责任,并改进监管手段、鼓励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以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应对金融业务的创新。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具有国际化特征,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要求各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从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二是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金融创新既有效率,又安全可靠。新晨:

参考文献:

[1]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3,(S1)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2.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除了对于传统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金融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面向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我们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主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保持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如果总是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模仿仿制,就会失去先机、受制于人,而且失去金融创新产品先期投放市场的巨大效益,造成亏损风险。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可行。

2.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法制与监管状况构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同法制与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决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服从金融监管,同时金融监管也应有明确的边界,不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要商业银行没有违反管理条例和法律条文,其创新活动就要受法律保护。

金融创新在前,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在后,在此期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大对已经出台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纠。二是对目前尚缺、配套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个别条款,要通过补充条款予以过渡,规定一定时间必须到位,同时要对金融创新之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金融创新有序发展的需要。

3.充实监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将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精通金融业务的员工充实到监管岗位上;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三是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人员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监管权力和责任,并改进监管手段、鼓励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以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应对金融业务的创新。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具有国际化特征,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要求各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从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二是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金融创新既有效率,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 2003,(S1)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76-02

供应链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循环运作,使企业持续经营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供应链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供应链的运作机理、运作模式以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领域,分析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而涉及资金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Gonzalo Guillen(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集中于运营过程,缺乏财务方面的研究,提出集成的供应链计划预算模型。在这探索过程中,各国学者不断从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1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定义

陈祥锋、朱道立(2005)将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4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出现的谷物仓单。在20世纪初,美国执行的仓单法案,确立仓单标准和仓单系统。存货和仓单可以进行质押融资,同时对质押存货金融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也促进对质押存货提供仓储服务和监控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的规范和发展。(李毅学,徐渝、王非,2007年)当时美国已出现的存货融资有融通仓、保理留置和信托收据三种类型。(于萍,徐渝,2006年)当代物流企业如知名的国际四大快递公司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DHL快递,TNT快递都拥有飞机及几万辆汽车,并提供代收货款(COD)即指承运商在完成异地间物品递送的同时代委托方客户向收货方客户同时收取货款的一项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它是伴随着电视购物、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电视、网络购物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开展这类购物方式的商家对提高物流派送成交率及代收款返款周期尤为关注。由此可以总结物流与金融的融合的实践表明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或其相关服务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并担任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我国学者邹小、唐元琦在总结朱道立等学者研究基础上2004年5月提出“物流金融”概念,并定义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为物流产业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最早是由国外的金融电子服务提供商提出的,如Demica公司于2007年的调查指出,根据数据结果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授信额度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虽然次贷危机引致“供应链危机”,但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对大型企业可以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并且可以给大型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也使商业银行拓宽业务领域增加客户和利润,降低风险,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增加,并且可以提供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深发展银行2007年从业务实践出发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网络和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等提供授信服务结算理财等综合及融资服务。

张(2009)认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但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不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由此可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对象主体不同,前者是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者是对整个供应链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主要体现于银行主导的基于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而在国外除外资银行外,提供供应链金融电子交易服务软件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模式

李毅学等(2007)总结诸多学者文献认为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有三类: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包括推动式交易关系和拉动式交易关系两种基本形式;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形式;基于应收帐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且归纳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主要涉及业务演进、主要模式、监管方式和操作程序等以及资金约束下的企业物流运营决策。李毅学等(2010)认为现阶段一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围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组合成多种物流金融业务,如保兑仓、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著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2009)详细介绍相关的产品品种和物流金融提出的产品品种并无实质的差别,只是更加明确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的主体是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问题,因此采用1+N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即对核心企业(“1”)和上下游配套企业(“N”)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并区分汽车、交通、电子、化工等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方案。

由此可以发现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大多仍基于概念探讨或实务操作层面,目前尚缺乏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有效的融资服务安排模型的相关模型理论,如使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运筹学的报童模型变形可以得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结论。

3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研究 以银行和物流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包括担保物在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事前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风险预警及违约后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张(2010)利用可拓学理论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可拓模型,并对其进行可拓分析及可拓变换,提出运作主体各自及共同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李电生(2010) 针对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缺乏定量评价的问题,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三方经营主体、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更少。阎俊宏(2007) 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金融》(2009)仅从定性角度介绍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是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以及风险管理的六个关键变量是准入体系、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风险预警与应急预案、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只是简单粗浅的分析,在诸多方面如担保物风险模型分析,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资金运作风险分析,基于银行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贸易融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研究,尚未形成对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资金流模型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1-13.

[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张,朱金福,栗媛.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可拓策划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3-8.

[4]张,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8.

[5]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Luis Puigjaner,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 :288-306.

[6]Chang HwanLee 1,Byong-DukRhee,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inventory financing costs,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4) :331-339.

[7]M.Badell,J.Romero,R.Huertas,L.Puigjaner ,Planning,scheduling and budgeting value-added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45-61.

[8]N.R.Srinivasa Raghavan ,Vinit Kumar Mishra,Short-term financing in a cash-constrained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0):1016.

[9]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gjaner,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10]David Parker,Keith Hartley,Transaction cos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a case study of UK defense,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3,(9):9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