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时间:2022-11-14 00:3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讨交流发言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第1篇

一、以视察调研为基础,提升民主监督力度

聚焦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以及“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科技创新、精准扶贫、“263”专项行动、民生实事等重点任务,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开展专题视察调研30多次,提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我市科技贡献份额》《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等意见建议,得到xx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以提案督办为手段,拓展民主监督深度

换届以来,提案工作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收到各类提案595件,立案461件。开展“提案督办月”活动,坚持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界别提案和重点提案,综合运用视察督办、会议督办、跟踪督办等方法,使督办提案的过程成为实施民主监督的过程,促进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

三、以专题监督为重点,加大民主监督强度

加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专题监督力度。今年以来,紧盯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60个分项目的责任落实、项目进度和经费保障,通过走访、视察、座谈等形式,加大督查力度,助推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把 “化工、印染行业”整治工作作为专题监督的重中之重。制订《“化工、印染行业”整治专题民主监督工作方案》,政协主席挂帅,分管副主席牵头负责,按月督查,有效促进了化工、印染行业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以民主评议为渠道,体现民主监督精度

围绕xx职业教育、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等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将民主评议结果整改情况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范围。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评议工作,搭建群众与评议组的平台。开展“回头看”,进行回访视察,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五、以宣传工作为抓手,提高民主监督广度

加大对重点提案、民主评议、视察调研等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辟政协专版民主监督专栏,先后刊登《同心协力推进重点提案落实》等12期15版;建立xx政协微信公众号,设置“邀你建言”“百姓心声”“委员互动”等栏目,打通政协、媒体与民众之间的信息通道,推进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

第2篇

今天青研组相约周三的活动形式是“串门沙龙”。匆匆吃好了晚饭,我就往同事邵老师家赶。远远听到屋子里传来阵阵笑声,让我的心情和脚步变得轻快起来。一进屋,哟,都到齐了,几位同事喝着茶水,吃着瓜果,聊得正欢呢!

主持人邵老师介绍了今天沙龙的主题和流程之后,研讨就开始了。每次举行串门沙龙,各人的分工是不一样的,这次,组长早早就通知我今天要负责活动的录像。为了提高录像的水平,我都练了好几天,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了辅导呢。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小龚是一位班主任,说起跟学生们相处的幸福点滴,真是滔滔不绝;冯老师认为,教师的幸福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教育教学,可以是班级管理,也可以是读书写作等等,这个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李老师却说了自己的困惑: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首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有信心,可自己却时常感到缺乏底气。李老师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是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才是通往幸福的正确起点,大家又就此发表看法,谈了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幸福的话题,讨论也逐渐走向了深入。大家笑着、说着、争论着,时而吵得热火朝天,时而又陷入沉思。

从邵老师家出来,已经是9点多了,月亮已经升得挺高,空气中略带寒气。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静静地回想着刚才老师们的讨论。是啊,教师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怎样寻求教师的幸福?刚才的讨论似乎只是个开始,更多关于教师幸福的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啊!我加快了步伐,要赶快把今天拍的录像内容整理出来,准备下周三进行沙龙活动的汇报交流呢!

串门沙龙,让“大组研讨”走向“小组交流”。主题沙龙研讨是青研组内经常开展的活动,旨在让大家在研讨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升青研组成员思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原先,40多位老师挤在会议室里参加讨论,多数老师没有发言的机会。后来,学校领导决定变大组为小组,地点由学校改为老师家里,将40多位老师分为好几组,每一组老师聚集在组长家中,由组长组织开展小组沙龙研讨,我们称之为“串门沙龙”。

串门沙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科组为单位,将青年教师分为语文一组、语文二组、数学组、英语组、综合组等等,每个组里的青年教师轮流做组长,每次在组长家里进行活动,主要讨论学科教学方面的内容。第二种活动形式较为自由,由学校指定一位组长,组长“招兵买马”,选定自己的组员,活动主题可以是学校指定,也可以是自己确定。每次活动,校长和相关领导随机插组参加活动,各组都记录下活动内容,再在大组内进行活动的汇报和交流。

串门沙龙,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有一位老师在博客上谈到青研组沙龙研讨时说:“每次在青研组的交流研讨时,我都感到特别的紧张和害怕,生怕自己说得不好。有时,还要进行即兴的发言,那就太难了。”是的,刚刚参加青研组时,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和困惑。正因如此,原先在大组讨论时,大多数老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也从来不主动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称之为“沉默的大多数”。

大组讨论变为串门沙龙后,每个研讨的小组都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参加研讨,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另外,在同事家串门,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压力,不需要过于担心自己说得对不对、好不好,表达起来比较自然,轻松的氛围让那些不善言辞的老师更愿意参与讨论和交流。很多老师常说:“串门沙龙活动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在众人面前发言时不再紧张和脸红!”的确,大家都在这样的串门沙龙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不再紧张和脸红”的背后,正是我们青年教师自身素养和自信力的提升呀!

串门沙龙,让研讨越来越走向过程。原先的大组研讨只有校长(或其他相关领导)在主持,讨论什么话题,怎么组织,这都是领导的事。可是,串门沙龙就不一样了。每次活动,都由组长轮流担任沙龙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要负责研讨主题的设定、研讨过程的策划和组织、汇报材料的准备等等。组员也是有分工的,分别负责录像、拍照、文字记录、研讨内容的整理、活动汇报的PPT制作等等。串门沙龙,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了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成了锻炼青研组老师多方面能力的活动载体。

第3篇

传统的教研形式以学区级学科教研为主,内容主要由教研人员确定,主题往往是围绕着如何落实教学要求和教材的重、难点展开,忽视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也忽视了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真实问题。因此,我县采用“分片协作、中心辐射、调研科研”三研一体的方式,帮助教师把更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激活学校的潜能,使全体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分组协作 互动研讨

根据小学布局调整情况和各校办学水平,按照地点就近的原则,把全县小学分成5个课改实验基地,每基地由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做牵头校。牵头校由教学校长负责、教务主任具体抓好各项工作,与领导组协商确定学科教研组长,大型教研活动要在开学初制定计划,安排好时间,形成文字材料,基地内其他学校教导主任要主动与牵头学校联系,并安排教师参加教研。基地教研更重视教师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直接反映出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找出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再通过实践去解决。

二、以点带面 优势共享

基地教研主要解决如何把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问题。我们在教研的基础上采用了抓研究课、公开课,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改变课堂教学面貌。除了研究课本身的高质量外,更要扩大教师的参与度。以英语学科为例,我们从抓三个转变入手:

(一)变单兵教练,为集体研讨

把研究课的准备过程变成教师们共同提高的过程,保证课改实验的整体质量,保证不漏掉一所学校,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变一人点评,为各抒己见

课后点评由听课教师来进行,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作用。在我县三个教研基地巡回展示活动中,教师在听课后发言极其踊跃,既讲了自己受到的启发和学到的经验,也谈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不同看法并与执教老师开展交流,发言的水平很高。

(三)变明星展示,为群星璀璨

一年来,英语课改县级研究课就有49节,共涉及30多位教师,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们交流体会,展示才华的舞台。

三、交流推广 注重效应

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推广教师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的蓝本。通过系列活动,可以产生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校长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课改理念,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教研教改实验工作,龙头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全体教师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展示和反馈,特别是为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

(三)研究课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问题,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老师们普遍反映很解渴。

(四)随机点评提前,没有指定人选,充分发扬了教研民主。

(五)课后研讨属于互动式交流,加强了课后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4篇

一、合理搭配人员

为了保证小组研讨这种学习形式真正地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作用,科学地建立研讨小组是成功的关键。怎样科学合理分组呢?

1.搭配分组。根据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让前后位的四个同学或同桌为一组,这样便于教学中随时可进行小组研讨。

2.选好组长。刚开始试验,组长由教师指定,半学期后,由组员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研讨活动。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要起到安排发言、组长研讨、调控方向等作用。

3.对全班同学进行动员和训练。要求每个同学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研讨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

二、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胆地把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寻求最优解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讨论问题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实践,我认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

1.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弄清“分母不同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就行。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的难度应略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让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

3.问题的设计还可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若能对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不仅可组织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还可讨论怎样观察到这些特征。

4.讨论问题的设计不可过多。要充分考虑讨论时间的多少,避免流于形式,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敢想、敢说。

三、及时拨动学生智慧的琴弦,使创新性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采用小组研讨的学习形式,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主动参与、彼此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密切关注和掌握小组研讨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控和引导点拨,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如有这样一道题:某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后,多数学生列式为:1200÷(1200×40%÷3)。此时点拨:如果具体的工作量1200不直接参与计算,你还能列出其他算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重新活跃起来,各组的研讨更加深入。很快学生列出:1÷(40%÷3),1∶x=40%∶3,3÷40%,此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成功的喜悦使得他们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

四、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第5篇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8月5日至8月7日三天的时间,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xx一小齐聚一堂,共同享用暑期培训的精神大餐,本次培训和以往的每一次培训一样:收获多多,感想多多……

  8月5日,首先由县教研室李老师作了“如何搞好集体备课”的报告,并详尽的讲解了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网络大集体备课在我县是首次推行,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许多的教师和我一样从操作到运用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困惑。此次报告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聆听中豁然开朗。李老师分别从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含义、与以往集备的联系与区别、大集体备课的意义、内容与范围、形式与要求、基本程序、树立的三种意识、几种误区等八个方面,结合生动的例子和她多年的经验对网络大集体备课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深入的领悟到了大集体备课的魅力所在:大集体备课是借助网络教研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们县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我们县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结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通过个性备课、教学反思,来超越、优化原有的备课,以此,不断推进我们小学英语的进步发展。

  8月6日,由xx一小的朱老师为我们作了“抓好集备务实教研,立足实际养好习惯”的经验介绍,他首先分析了当前集体备课的状况及弊端所在,又分析了我县集体备课的作用,以及怎样开展大集体备课和大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等几个方面风趣幽默地结合他们学校自己的备课经验,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手把手的传授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宝贵经验。为暑期的培训送上了一份清凉,一份收获。

  8月7日,xx三小的龙老师为我们讲解并现场演示了“ppt的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许多教师想用却苦于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于简单。龙老师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程,文字动画的添加效果,图片的进入、强调、退出及动作设置,如何在幻灯片中添加声音、动画等几个方面详尽地为我们做了解说并现场操作演示。从龙老师的娓娓解说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善于从日常的一点一滴中积蓄能量的有心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后,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图片的剪切、录音软件的安装及使用”平时,我们没有条件给学生训练听力,单元检测都是老师读听力材料,听力训练的.效果不是很好,听了李老师的讲解,我才想到平时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录音软件,自己制作录音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

  今年的培训中多了一项往年没有的靓丽而又实用的风景线:互动、讨论、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师坐在一起就如何开展大集体备课以及大集体备课的困惑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使得今年的暑期培训给人更加亲切、实用的感觉。

  三天的培训很短暂,三天的收获却是沉甸甸的。相信在县教研室的正确引领下,在我们全县小学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做的越来越好!

  三天的学习,我不仅知道了网络备课的意义还学会了合作交流的意识。

  网络备课就是借助网络平台,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学校团队等一起就某一单元、某一课或某一个环节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人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以学校学科为团队认真优化,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教学设计,全县共享,帮助一线老师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而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是现行集体备课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交流的形式变了,交流的范围广了。网络备课体现的是团队的合作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整理教学资料,学习他人的长处,再提升、再优化、再运用,变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这不仅提高了老师教学水平还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大集体备课的意义长远,大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小组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大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大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优化教案—网络共享—个性备课——课后平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大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大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另外,能发扬教师、教研员和学校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

  总之,网络大集备培养的是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好平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利用好这个网络平台的。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或通过网上交流),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潜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根据学科特点,(一名教师任教一个年级),小学英语集体备课就可以说是打造经典课例、解决课堂疑惑、进行专题研讨的最佳时机与途径。针对今天的观摩,根据过程的顺序,我把小学英语集体备课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安排人员;

  第二:研讨阶段————针对课题,集体研讨;

  第三:实践阶段————同课异构,凸显创意;

  第四:反思阶段————评课议课,交流反思。

  在开学初,教研组长首先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对活动目的、集体备课内容、集体备课过程的要求做了仔细的思考,并在第一次集体备课上进行了宏观性问题的讨论:例如,根据教材编排体系确定本学期各年级教学时间安排、教学重点研讨内容,中心发言人的顺序安排等。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安照集体备课计划,在每次集体备课前两周再次公布课题,提醒中心发言人准备发言稿。

  也就是说在准备阶段,教研组长要做好三定,暨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学校有两名教师或以上就应保证每周有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间周进行,时间保证两个小时,在活动前确定主题,利于参加教师有备而来。中心发言人根据组长的工作安排,认真研究教材,按照小学英语基本教学设计体例,形成规范具体的教学设计,准备发放给各位参与教师。

  中心发言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1)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2)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暨准备怎么教,用什么活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对设计意图的说明,暨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如何。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为备课组教师“留白”,供大家进行质疑、建议和意见的书写。以便更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为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

  到了第二阶段,备课互动研讨阶段,老师们应形成习惯性意识,准时到达固定地点,并应有“备”而来。在这个活动中由组长主持,针对中心发言人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讨要做到:学目标、考虑学生学情、确定突破难点的方法。中心发言人发言将自己的教学设计采取说课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思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研组成员轮番充当每一次的记录人员。

  在互动研讨阶段后,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入教学实践阶段,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对教学设计践行,通过直观地感受课堂,让备课组其他教师旁观者清,暨备课组通过上课、听课的过程体会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便于进一步的评课议课与反思交流。

  最后进入反思阶段,通过评课议课过程,共同发现不合理的教学环节,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的完善。

  这些过程中切忌唱“独角戏”,缺乏合作。集体备课时通常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除了主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等还上实践课。备课组其他成员,就会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不是中心发言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中心发言教师按照教研组活动安排,为大家提供研讨的课例和素材,大家拿到材料后,再充分发挥彼此的聪明才智,对中心发言教师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教学设计思想和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二度处理,在主备教案的"留白"处,对主备教师进行帮扶,完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经验做法、成功与失败的教学案例进行有理有据的评析、质疑和建议。因此,集体每个成员在自主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帮扶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和进步的过程。所以说是分享教学资源的平台。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是如图所示在集体备课中的合作链:

  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中心发言人———集体———中心发言人———集体

  总之,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分享资源的平台,修正个人备课的途径,提高有效教学的载体。希望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提高自我,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为期六天的初中英语学科骨干培训已经结束,经过国际大都市——上海顶级大师、上海师大的多位教授、博导、名师、名院长的熏陶、教育、影响下,在与金老师的每次交流中,我对教师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模式、听课技巧、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新的认识。具体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有心才有新

  有心是指上课要专心,教改要恒心,教研要细心,教学要耐心。有新是指在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有新的长进。

  在上海师大附属龙华中学,我用心听了一堂英语课。从头到尾,我都认真地做了笔记,该堂课重在落实课堂每个教学环节,感觉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平常课和公开课”。“平常课与公开课好像家常饭与酒店饭一样,尽管酒店饭色、香、味俱全,但一个人的营养决非取决于酒店饭,而是家常饭”。我想,做为一名教师,课上得好与不好,其实决不是靠那一两节或几节“公开课”,应该从随堂课中看,随堂课上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今后,做课改研究,打造新模式的课堂,应着眼于家常课,而不是精心打造“公开课”。作为教学工作者,专心上好每堂课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善心研究,细心品味每堂课,耐心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不断地使自己在教学专业方面有新的长进与突破。

  二、有劲才有进

  劲是指干劲、韧劲、勤劲。进是指进步、进展。教学与做其他事情一样,教师要干劲十足,上课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蔡龙权老师,在为我们讲授题为《英语教师的素养》的讲座时,那优美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诙谐的语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他讲到想提高自己学生的素质,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高修养、高素质,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时教师除了要有十足的干劲外,还得有韧劲,干不累,不放弃,持之以恒,任劳任怨,才会激活教材,激发学生;课堂效果才可能有所进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此有激情、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勤于学习、如此勇于钻研的一位老人,我将永远记得他。在听他讲座的.过程中,如果不是穿插一些中文解释,很多时候对一些内容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切实地感觉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欠缺,倍感惭愧。

  三、有研才有言

  研是指研究,言是指发言、言语。教学离不开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改作、听课、命题、写论文等等,没有研究就没话好讲。例如,平时写教学叙事、教学论文等感到无从下手,听了潭卫国教授的《英语写作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后,感触颇深。写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原来是因为自己平时的积累不够,沉淀不深人。以后要细心观察、博览群书、多写随笔,为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规范的教学论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再如听课,自从踏上讲台开始,没有哪位教师没听过课吧!但有做过研究吗?若没有,在评课时你就没话好说,只能听人家说。因为说不出好在哪里?说不出不足在哪里?更说不出一、二、三来。仔细想想,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般犯有一个通病是:听课时手忙脚乱,拼命把上课老师的板书记下,材料记下,学生的答案记下,但忽略了学生答题情况、答题生数量情况、老师追问情况、学生合作交流情况、独立思考情况、老师巡视流动情况等等。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是因为对“听课”没有精心探讨过,没有专心研究过,以致于评课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或不痛不痒的“批评”几句或假模痛痒的“奉承”几句。

  四、知识也有保质期

  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蔡龙权老师在讲座时讲:若你教了5年,你就堕落了5年;若你教了15年,你就堕落了15年。这句话引起了我们在座很多老师的共鸣。这也就说明“知识也有保质期。”平时,我们总是忙于备课、上课、改作,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没有督促自己坚持学习,所以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能一直在倒退。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六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另外,在参加工作二十年后,自己又当了一回学生,感到当好学生真的挺不容易,无论听课还是听讲座,要认真地对待每个问题,详细地记录笔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大脑要不停地运转。将心比心,相信自己的学生也是要如此高密度地思考、被提问、练习、测试,学习压力真的很重,况且他们还是个孩子。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获?如何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尽量少留机械作业,多点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将是刻不容缓的。尊重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需要什么给予他们什么,做一个真正有心的教师,这是真正热爱学生的一个实际行动。我相信,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才是为人师的根本。希望能够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人生发展锦上添花。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个走上教育事业1年的我来说,一直呆在农村小学,我热衷于数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与英语教学,也常常为工作中的难题而绞尽脑汁。这次,有了难得的“国培计划”学习机会,我报了小学英语学科,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每天下班之后,我就扑在电脑之上,虽然觉得生活一下子忙碌了许多,但同时又觉得那么充实,那么开心。每一天学习不同的课程,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我震撼了,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充裕及思想火花的冲击。

  虽然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但我的大脑真正得到了洗涤。作为一个并非专业的英语教师,我从国培学习中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一直在教学中头疼得我,也转变了认识,重新开始挑战自己的英语教学。

  回顾自己的国培学习经历,感受颇多,拿到学员卡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的开始注册,完成注册程序,好像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样,我终于成为湖南隆回县小学英语班的学员了!

  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

  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我也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过“听做、说唱、玩演”教学法,往往是想的很好,组织过程出问题,不是没效果,就是无法把学生从游戏中收回来。学习之后根据理论指导、活动范例,结合自己的英语教材,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材的活动,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比起原来,进步多了,我想在实践中不但学习,不但反思,一定会有所收获。

  理论上得到加强和提高,具体的教学方法受到启发,学习之余又用于教学活动,找到问题,仔细反思,用心解决,这是本次培训最大的成效。虽然是短短的三个月,但我们能够与专家进行面对面学习,节约时间成本,十分方便快捷,真正达到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这对农村教师来说,的确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虽然培训即将结束了,但是,作为教师的提高学习永远不会结束!相反,这是继续教育一个新的起点,作为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我今后希望能够多参加类似的培训。

第6篇

一、制定方案

7月6日,我镇召开党委专题会议,传达贯彻有关《通知》精神和《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从总体要求、学研内容、学研方式、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前提工作充分扎实。

二、学习讨论

学《摆脱贫困》等必读书目,做好学习笔记。制定了研讨方案,并要求参与研讨人员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和心得体会。与会人员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由班子成员带头逐一进行发言、交流研讨。大家围绕“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题,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围绕各主管职责深入探讨。在讨论中寻找自身的薄弱点,认真研究新思路、学习新观点。

三、组织集中学习研讨

按照“四个围绕”的要求,利用个人谈观点、相互搞交流、共同查问题、一起议改进等形式,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以同志带头围绕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四个方面在全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增强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指出,提出的新方法、新举措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运用到工作去,不能走形式主义,确保学习研讨的效果是有实际作用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和指导,既要注意面上统筹推进,又要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情况,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活动健康开展。

四、活动讨论结果

围绕“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通过研究讨论,大家认识到:近年来,镇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胆略高远、步履坚定、成效显著、在全县乡镇中是屈指可数的。但是,与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在“想不想”上还存在着“小富即满、小进即安、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创业激情不足”的问题。要做到真“想”,就必须改进思维方式,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形势,立足实际,用怀、大抱负、大构想理清和确定大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敢不敢”上还存在着“求稳怕乱、怕担风险、依附依赖、等靠要惯性严重、责任意识不足”的问题。要做到真“敢”,就必须敢想、敢干、敢试,做到常规工作出亮点,重点工作出精品,创新工作树品牌。

在“能不能”上还存在着“行动迟缓、能拖则拖、工作被动、执行力弱、主题意识不足”的问题。要做到真“能”,就必须要自我加压、自我奋进、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努力完成既定目标,把承诺变为现实。

第7篇

1.安排案例教学内容。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提前一周将案例材料以电子版或纸介的方式,借助QQ或Email的渠道发给每一位同学,并提出案例分析的要求,给出案例讨论题和思考的问题。根据讨论题设计案例教学程序,预先组织案例学习小组成员分组交流,选定在课堂讨论中小组重点发言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对案例的理解。

2.学生做相应准备。教师一般在集中讨论课前一到两周,要求学生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仔细阅读,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思索,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如下:(1)在阅读案例时,分段落进行思考,案例是关于什么问题的案例?涉及哪些方面?为分析者提供的是什么信息?然后以较快的速度把案例剩余的部分阅读一遍。(2)仔细阅读案例,并在认为重要的地方做出标记,读完之后,回答该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尽量假设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要置身事外。(3)记下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并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如果案例中涉及一些需要初步计算的问题,或者需要基本的分析框架,都需按要求做到。(4)将案例的分析内容整理后写出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列明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3.小组交流。任课教师根据各班人数划分小组进行课前交流。一般10人为一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员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地点应该彼此分开。小组应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课前交流后形成小组见解进行课堂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分钟以内,发言完毕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做出解释,此时该组其他成员也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或进行必要的补充。

4.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掌控案例讨论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让某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追问;其次,针对案例中存在的关键的、或者是容易产生混淆的观点,教师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再次,还有意设计几个问题引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事实上,每一种意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案例中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一个侧面,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让同学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肯定在案例讨论和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达到示范的作用,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课堂集中讨论是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在此时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建议,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案例揭示的问题上来。

5.总结阶段。在小组交流与课堂集中讨论完成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总结。

二、实施案例教学后的效果分析

在经过一个学期案例教学实验后,为了及时了解和反馈效果信息,我们向全院7个专业12个教学班近400多名同学,就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教学中运用效果的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教研室的老师也进行了相互交流与研讨,从问卷收集的信息与研讨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取得的成效

1.重视了双向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仅承担着传统教学意义中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发现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及时得到调节,在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下,提高了授课质量。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知识面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学习不再感到枯燥,而且养成了钻研、思考、整理笔记、课后阅读的好习惯。

3.达到了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提供目标案例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再是在课堂上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阔思路。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积极发言,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提高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4.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只是单方面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却不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认为,政治经济学理论课枯燥乏味,很快失去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较好地改进了这一课程的授课方法。

5.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具体、直观易学了。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正如同学们所说:“采用案例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本门课程进行全程式教学,告别了黑板加粉笔的时代,也告别了以往冗长乏味的理论讲述,使老师和同学拉近了距离”。课堂气氛活跃和教学内容的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鲜感。6.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它们为己所用,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积极主动进行的。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主动式的学习,应视为学习能力上的一种提升和创造。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选订的教材中有些案例内容过于陈旧,这就需要教研室研究和编制好的案例,但花费时间过长。同时,编写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经验。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法应用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二,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授课时间与正常课时的矛盾。但政治经济学总的教学课时为64学时。虽然在课前制定了案例教学计划,综合考虑理论课与案例课课时,但在实践教学中如果一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较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跟着膨胀起来,讨论很热烈,规定的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还是存在。其三,案例教学的约束力较为薄弱。由于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在课余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自觉性又较差,有75%的学生态度不是很积极,存在应付的心理,出现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其他同学的现象,小组交流往往成了几个优秀者的一言堂。其四,案例教学易形成走过场,摆花架子。课堂讨论中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充分,发言的同学对问题理解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想成分,如果教师掌控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走过场,摆花架子。其五,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还有待于加强。案例教学是反映教师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课堂,要求学生组织知识能力要强,但在实践中存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讨论的进行。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使这一教学方法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一段时期,在进一步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水平上,应考虑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教师层面。加强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政治经济学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与考察机会,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厚实师资队伍的理论基础与宽阔的专业知识;提升驾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社会基层考察等。

第8篇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第9篇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凡事都想探个究竟。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动手操作的意识,因此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如何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呢?

一、充分准备,激发兴趣

教师要巧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好小组,选出组长。明确探究的目的,准备哪些材料;鼓励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活动前,教师进行检查,对准备工作做得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或奖励,准备欠佳的指出其改进的措施。这样,学生就会激情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明确分工,体验乐趣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三、活化教材,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对各种生物是繁殖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活动,亲历探究

与传统教学明显不同的是: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当然,在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他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五、组织研讨,充分倾听

第10篇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诚然,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设,但却是执行教学行动的“指南”,是达到理想与精彩“生成”的基础,因此集体备课前预设也是顺理成章的。但“预设”不可能预料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的思考时常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不可能总是走在教师事前“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中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可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势推进学生的学习;他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上,这当然是毫无益处的;他可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好端端的“设想”遭遇到了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撞击,无疑会引发教师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课前预设有何不足?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当?今后应该怎样调整,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汲取……这分明是来自“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切感悟。这种感悟,既亲切自然、弥足珍贵,又稍纵即逝,及时地总结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比如采取课后说课的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的背景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已为我们所认识,但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将校本教研推向更高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第11篇

关键词:研修班学习; 走近科学; 走进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90-001

【走近】

在教育战线上,我是一名老兵了,从上《常识》课一直到现在的《科学》。忆当初,虽每天手里捧着常识课本,却发现不了该学科的魅力和美丽。经常和它挨得很近,却没有真正翻阅,没有思考,没有动力,每天都是游离似的进行照本宣科。靠近了,却没有走进。

【走进】

前年,有幸参加市第三届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得到专家的引领和直接影响,促使我开始重新认识《科学》。在这里,有一群坚守在科学阵地上的忠实守望者,他们的精神和敬业促成我觉醒。同时,研修班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吸引着我。于是,我紧跟研修班的学习进程,尽量不落下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积极为每一次学习做好课后的反思,尽量参加每一次网络研讨,阅读理论专著,撰写读后感和论文、案例,为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铺垫一些理论知识。在听课后,尝试着将优秀教学设计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模拟,找到问题和差距,再寻找原因。

一、参与式体验,好玩又发人深省

在研修班集中研修活动中,参加参与式培训是一件非常好玩而收获颇多的事情。

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参加省级备课会,组委会安排了一个《形状与结构》互动系列体验活动,它改变了我原来对备课会的认识。在这次活动中,让我重温了孩提时探索、求知的过程,当我们和其他的老师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讨论与交流并上台发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鲜感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在原来备课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很多疑问、很多看问题的角度被我们所忽略,在这个参与式体验过程中,我对《泰顺廊桥》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当我们模拟学生身份去做这个结构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在这一历程中,体会到教学中不要只是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要让孩子体会到过程中的快乐以及完成后的成就感。

与其说这次的互动参与式培训教会了我们一种新的备课方法,不如说她给我们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探究,我们不但要探究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我们更要经历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这是一个老师要经历讨论、研讨、反馈的全过程,我们在提倡集体备课的时候,可以模拟学生的课堂,以孩子们的视线来重组我们科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以适合孩子们年龄发展的水平来引导他们研究的过程。

二、模拟课——幸运并收获着

研修班的第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时,我被点名模仿科学教育大师兰本达教授的课——《空气》。这一课没有具体教案,只是比较零散的在其著作中提到。于是,我细心阅读大师的著作。

在阅读中我发现,兰本达教授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提倡用有结构的生活化材料,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概念。为此,我选择了学生很熟悉的吸管、水、透明塑料袋、气球等作为学生寻找空气的载体,将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空气显现出来,让大家看的到、摸得着,也感觉得到。接着,让学生经历“纸的奇遇”、“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等活动,来构建“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等科学概念。

这次模拟课后,让我发现自己不足和缺陷的同时,更让我明白如何运用结构性的材料来构建概念,如何让孩子亲历探究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这一收获直接影响着我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比赛过程中,得到专家的一些肯定,让我尝到了一点“科学”带来的甜味。

三、集中研修——求密度又求质量

研修班的每一次集中研修可能是所有学习中密度最高的,从时间上,往往都到上午十二点左右结束,下午又在一点半开始。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学习的最多容量。从形式上,专题性上课、评课当然是每次必备的,重量级的讲座、读书学习交流、专家引领、经验介绍、资料的整合和补充……可谓丰富多彩、创新不断啊。

透析市小学科学“生命世界”专题教学研讨会教研过程,让我们实实在在体验着、收获着的“生命世界”单元的探究活动,集成一本活动手册,供大家学习、研讨。在短短的两天活动中,安排八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进行课例观察,其中四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展示,有两位国家级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学科前沿信息,有现场互动,还有与主题单元教材编辑“零距离”接触。在课例观察中,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生命世界”内容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实处,如何将这个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何让隐性的内容显现出来。真是色、香、味俱全的精神营养大餐!

四、网络学习,让跟帖成为习惯

在网络学习中,我是同伴互助中的发言最为积极活跃的人之一。两年来,我的跟帖字数超过了四万五千字。网络学习是面对面的专题研讨到研修博客的网络的对话,将学习对话的时空得到有效的拓展,使每一次的研修班研讨不再有断点。指导老师会在每一次活动过后,在我们的专题博客上挂上有针对性的主题帖,给大家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大家对已经研讨过的课堂记录重新审视、反思和回味中,我们会不断发现新的亮点和推敲之处,重新斟酌其中的“韵味”。

五、专业阅读——思考对接理论

第12篇

一、网络平台在区域教研中的优势

运用网络搞教研活动,可以使原有“以校为主”的教研范围扩大,教研网络更完善,形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从而使分散的教研力量形成合力,为广大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互动平台,达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继而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实施地区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然而传统的教研模式有教师自我研究、会议研讨、教学展示等形式。面对面进行的培训、报告会议型的教研活动是其中最常见的形式,而这些活动的实效性并不高。一方面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无法经常开展教研沙龙、公开课、主题研讨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现在的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充当听众,只有少数教师可以互动交流;三因部分学校经费等原因无法参与而缺席,无法满足全员参与。以网络平台(教师博客,QQ,QQ群)为载体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活动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基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参加者不会受身份、地位的影响。无论是普通教师、特级教师,还是专家、学者、教授等都可以大胆展示自己,直截了当地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所以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传统联片教研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1 跨越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教研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只要有台电脑,通过网络就能实现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教育博客、QQ、 QQ群留言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近年来,本人曾多次通过此途径回答基层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大家还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开展研究、共享成果,传递信息之及时,效果之显著是传统教研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网络教研达到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因此,网络教研提供了一条传统教研想做又做不到的便捷之路。

1.2 参与者多元化,使人人受益。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点到即止,交互面小、意见难以充分表达。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在线教师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QQ群畅所欲言,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交流密度高,交互面广。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大家没有了怕说错话让人见笑的拘泥,多了份畅所欲言的希冀和专注研讨的平和,少了正襟危坐的做作和冒犯他人的顾虑,多了份“不惧权威,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这更有利于引起参与人员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无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作用,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

1.3 时空延续,指导面广。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随之结束。而网络环境下,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查看讨论记录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教育博客等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或者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博课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由于网络已深人到各所学校,因此影响面比较大,指导的面也更加广泛。

网络环境下的教研与教学活动可极大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增强教师参与研究的自主性。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也可拿出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好的贴子会吸引更多人读贴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的荣耀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更加仔细,进而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这更是一种值得倡导创新之举。

二、依托网络开展教研,实现同行互助

网络环境为教师团队协作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社区,为一线教师构架了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教师养成教学研究兴趣和学习习惯。为了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学校从常规教研活动入手,主要应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2.1 备课互助平台。

与教学同步的教研,是教师们最需要的,特别是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实现备课互助。学校利用网络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引导教师采取“独自备课、相互启迪、个人修改、反思提升”的备课模式,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上备课,在网上搜索、收集、整理、链接获取并运用相关网络资源,向网络要课件,要信息、要辅助材料。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前到教师个人博客里,让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研讨、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也可以利用QQ聊天工具,在网上即时进行在线交流的一种互动的教研方式,QQ网聊引入教研,因为它支持文字、语音、图片传输、视频等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的研讨;QQ教师群里的老师,哪位有问题提出,其他在线老师就会立即进行解答,和传统教研有相似之处,但交流的范围跨越了空间的限制,使我们的交流范围扩大;如果是Q群,就可以在一种宽松的氛围内完成集体备课了,还可以边工作边聊天,不管是传递信息的速度,还是亲切感,都比论坛更易于让人接受,为了以后再来查看比较方便,还可以QQ聊天记录整理后再传到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同时在QQ群中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留下,等找到结果的时候再进行交流。另外QQ群、教育博客还有共享功能,可以把一些资料放在里面,大家共享资源。

2.2 听、评课互助交流。

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突破口。教育博客能上传大量的视频教学案例,能在线播放,供教师观看。案例交流研讨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下载的课例还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或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动作及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切片式的研究,降低了在课堂教学现场听课时捕捉瞬间教学信息的难度,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

同时,教师把自己研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不断上传到个人博客上或共享里, QQ群空间管理员可以提前公布评价方案和评课标准,引导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后面跟帖评课,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及时跟踪检查,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到有效课改的专题研讨中来。在网络民主、文明、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大家自由表达、深入辨析,相互启发,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这样的听评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对自己、对别人的专业成长提高都很有好处。同时也为下一年度的备课者提供宝贵的经验,真正实现备课、反思资源共享。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有效途径。

2.3 远程在线研讨实现共鸣。

一线的教师由于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各种纷杂的事务性工作,使教研组和课题组定期召开的集体教研活动会因时间、调课等原因,难以将教师在统一时间段内召集在一起,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为有效解决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积极引导教师利用“(学科)教师QQ群”、“(学科)教研组博客”等形式,在家里上网,开展远程及时进入在线研讨活动,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家里安静、轻松的环境下,教师容易放下各种杂念,静心思考,深入问题,投入到课题的深层次研究当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网络环境下,我们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不定时地围绕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以往业务学习在时空、内容、方式上受到制约,致使教师业务学习形式死板,收效低下,甚至流于形式。QQ教研群和教育博客,解决了上述弊端,我们利用网络服务于业务学习,业务学习完全网络化,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布置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上网查找、学习,并建立业务学习文件夹(笔记本)。一是可以让教导处、教研组长将准备的学习内容于网上,或者提供相关的链接方便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