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目标与评价指标
第一,在单个环境治理项目中,既要反映环境治理的效果,又要反映投入产出关系。首先,从环境治理的目的来看,政府投入多种资源进行公共环境治理,其最直接、最密切的结果便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如何,是否完成预期设定的目标。通过比较治理前后反映环境状况指标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环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仅仅依靠环境指标无法反映出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绩效审计中,投入是政府行为及其绩效所耗费的一切支出,包括政府管理内部运行成本和政府公共项目投资,投入的社会价值可以通过使用的财力物力成本加以计量;产出通常被定义为所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其社会价值可以用相同或相似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来衡量。在公共环境治理项目中,投入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动用的环保资金、使用的环保设备、投入的人工成本及机会成本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额进行计算得出;而产出包括经济产出、社会产出及环境产出,除经济产出外,后两者并不容易通过一定的价值来进行衡量。缺少对产出的价值衡量,对绩效的评价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应当包括对产出的价值衡量,以有效地评价环境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二,在众多环境治理项目中,评价指标既要服务于受托环境责任,又要为环保资金的分配提供依据。首先,社会公众是受托环境责任的最终委托人,使用各种环境资源的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是受托人,他们承担合理管理和利用环境资源并向委托人报告的义务。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受托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作为审计结果之一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当反映出受托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再者,在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环保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众多环保项目绩效情况,探索出其中的规律,为环保资金的分配提供有益的借鉴,也是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自身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国外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不多,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多包含在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之中。根据环境绩效评估标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及操作绩效指标。国内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多,房巧玲等(2010)将环境保护支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大类,围绕合规性、环保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提出的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较为概括的通用指标,又涵盖了较为细化的具体指标;胡晋湘(2011)指出在面对特定的评价对象时,评价指标应该既有反映专项资金共性方面的通用指标,又有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专项指标,且评价指标应当涵盖项目立项、运作、完成的全过程。何芹(2009)认为单独使用经济指标或环境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分析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多围绕3E进行展开,但其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及使用过程,而对治理后环境效果的评价关注不足,所构建的指标也多围绕环保资金进行;第二,项目绩效通常单纯的反映环境领域内的结果,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并将治理后环境状况指标与项目期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在设定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来较容易的达到,目标设定的主观性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结果;第三,由于环境经济学中的边际治理成本递增效应,即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时,削减单位排放量的治理成本是递增的,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下,投入数额相同的资源进行环境治理取得的环境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仅通过衡量环保资金投入与环境状况指标的改善已经不能完全反应环境治理的绩效。
三、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拓展
鉴于原有评价指标的不足,本文拟借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引入环境改善价值指标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辅指标,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衡量。政府环境治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的投资项目,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投资收益率等方法衡量其绩效,比较广泛的用于政府投资决策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该方法在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中也应得到推广和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价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计算出量化的成本和效益,以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说的环境改善价值,指的是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按照一定的方法统一折算为经济数值,作为环境项目的总产出,并以此来衡量项目绩效的方法。对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的量化,是使用该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尽管方法并没有完全成熟,可以参考环境价值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法,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等。本文在此只介绍环境费用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中的应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方法,已被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采用,它通过多种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价值类型的不同,该方法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其根据是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剂量-反应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2)间接市场评价法,通过考察人们对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取得的利益的变化来推断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从而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如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等。(3)陈述偏好法,当缺乏真实的直接和间接市场数据时,可以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询问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变化估值。如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价值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实践中应结合特定的项目审慎选择,合理运用。总的来说,直接市场法的可信程度最高,间接市场法次之;当前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时,采用陈述偏好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使用时,通常是根据环境功能将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分成若干的种类,针对某一环境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在评估环境治理的改善价值评价时,通过比较环境治理前后各项环境功能的变化情况,将损失的减少作为环境质量的提高,依此来衡量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比如说,在城市大气污染质量项目后,使用剂量-反应法或人力资本法评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测量大气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通过防护支出法剂量社会对空气污染采取的预防成本等,比较质量前后相关项目的变化,可大致计算出环境改善的社会经济价值。再比较该价值与环境治理资源投入量的关系,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数额,计算单位投入可取的环境效益等,将为环境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将环境改善价值指标纳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除更有效的衡量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将环境绩效审计置于社会整体视角下,有利于更好的投资决策。对于单个环境治理项目,其绩效评价不在仅仅局限于森林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等单纯的环境状况指标,同时关注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来的健康状况提升、环境产值增加等社会及环境绩效,扩大了环境审计的关注幅度,从而更有效的从社会整体出发去关注审计问题,突出了审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高的社会责任也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部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环境治理当中。环境改善价值指标衡量出环境项目的价值产出,将引导环保部门从产出的角度去审视环境项目,有利于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第二,有利于衡量不同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项目的选择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在环保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分析不同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环境产出效率的项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环保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环境状况。
四、结语
将环境改善价值指标纳入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环境治理项目完成后单纯以环境质量状况指标为标准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绩效的状况。在不与原有指标相冲突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评价公共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在整体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王金涛李丹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
关键词:锅炉;天然气;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2010年开始,南海区对锅炉的使用进行了整治,淘汰一批燃煤、燃重油的锅炉。推动了锅炉气化率的提升。燃煤锅炉但它作为一种机械设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却又是必不可少的。要提高城市大气质量,唯一方法是用燃气锅炉代替燃煤,燃油锅炉,下面对燃气锅炉的发展及经济性进行分析。
1.锅炉的选型原则
在城区规划,锅炉改造,环境治理等工作中对锅炉台理选型是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开支的重要环节。选用锅炉主要应考虑以下原则。
1.1用户实际对热能的需求量
用户使用锅炉不外乎用蒸汽或热水去制冷、采暖、消毒、洗涤或工艺上加热其他物质,这首先要知道需用多少热水(蒸汽)才能满足需要。一般情况下对工艺需用的蒸汽量,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通过工艺的计算有一个明确的量的要求。对热能的需求量确定之后,选用锅炉时,可按其标准的蒸发量选取。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所选锅炉的适应性,因为燃气燃烧器由于气源不同,其热值、压力均不相同。
1.2政府环保部门对锅炉排放要求
为有效地保护环境,要防止治理污染同时存在制造污染。锅炉烟气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5月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91),该标准对原始含尘浓度,锅炉烟尘允许排放浓度及SOX,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根据一、二、三类地区对环境保护的不同要求做了详细明确的说明和规定。
燃油锅炉虽然在烟尘排放大大低于燃煤锅炉,但燃油锅炉SOX和NOX排放量却远远高于燃气锅炉。人们在比较燃煤和燃油锅炉时往往忽略了燃油锅炉的SOX和NOX,等到酸雨成灾再考虑脱硫时已晚矣。
所以客观地说,燃气锅炉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能源利用角度来说都是较为理想的,这主要是由于气体燃料比固体、液体燃料更易充分燃烧,燃烧热效率更高。
1.3锅炉的设置费用
用户在设置锅炉房时必须考虑锅炉房锅炉设置的经济性,从而使所选用的锅炉既满足上述要求又节省投资费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锅炉设备费用(机组):为满足锅炉正常运行的配套辅机费用;
为放置上述设备的土地征用费;
锅炉房土建投资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
燃煤、油、气3种锅炉在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燃煤锅炉体积庞大,外加分散式的鼓、引风机、出渣机、除尘器等,还要有储煤厂、堆渣厂,占地面积着实惊人。相对而言燃气锅炉本身体积小,又无需引风机、出渣机、除尘器等辅机设施,连煤场、油罐都没有了,只有1个机具间和主机房,在设置上较为简单,占地最经济。但燃油、燃气锅炉到底在经济上与燃煤锅炉相比要相差多少?企业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新建和改建锅炉将如何解决,其社会效益又如何?现就以某锅炉厂4 h锅炉中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为例,主要从而锅炉单位燃料成本分析比较。
锅炉参数
每吨蒸汽需要燃料使用量L
燃料低热值和市场价
通过上面公式可以算出:
L天然气=77.2 Nm3
L柴油=79.0L
L煤=0.22t
从而得出每吨蒸汽花费的燃料费N:
N天然气=386元
N柴油=434元
N煤=177元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单纯燃料成本燃煤最低,天然气次之,柴油最高。但是在南海区使用燃煤锅炉需要增加脱硫除尘、排废水等环保费,根据资料显示该部分成本每吨约为150元左右。随着西气东输二期工程广东段建设基本完工,通气后,南海区的工业天然气的价格预计尚有一定的下行空间,天然气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体现,从综合成本来来分析,用的煤的综合成本与天然气的综合成本相近,柴油的成本最高。
2.结论
(1)从我国传统的经济角度和能源结构来看,燃煤锅炉由于一次性投资费用较低颇受人们青睐,特别是在煤资源丰富,环保要求不高的区域人们更喜欢选择它。但是在一些煤资源贫乏的珠三角地区,煤价并不很低,故油、气与煤相比有一定竞争能力。人们喜欢煤炉的另一个原因是操作简单。但燃煤锅炉的污染:废渣、废气、废水”三废”俱全,治理亦较困难(特别是脱硫,目前燃煤锅炉的脱硫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投资费用高,操作过程繁,占地面积大),从社会效益看燃煤锅炉应限制使用。
(2)燃油锅炉的烟尘排放量虽然较低,但其排放的有害SOX,NOX气体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罪魁祸首,要象治理燃煤锅炉烟尘排放一样予以治理。
【关键词】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重大意义
1 雷波生态环境的概况
雷波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大凉山东侧小凉山区,北与屏山、马边县接壤,西以美姑、昭觉县毗邻,西南与金阳县相连,南与云南省永善县隔江相望。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大量采伐森林,滥挖乱砍、毁林开荒等,致使干旱、水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植树造林十分困难。建国以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剧增,人为活动频繁,使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不仅使当地生存环境日渐恶劣,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威胁日益增大。雨灾、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频繁的自然灾害更是经常性的造成交通和通讯中断。不仅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危险到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多年来林业科技工作者,都把这个课题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先后开展了各种课题研究和造林试验,取得了多项成果。
2 雷波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1 主要做法及成就:
(1)以“天保”、“退耕” “产业”工程为契机,实现“绿山、富民、兴林业、重环保”的战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2)借助“天保”、“退耕” “产业”三大工程的强劲东风,加强对林业生态脆弱地的治理。目前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667公顷、封山育林14000公顷、森林抚育3600公顷、人工点播4000公顷、退耕还林工程12473公顷,其中实施退耕还林5606公顷、配套人工植苗4667公顷、封山育林5333公顷、产业人工造林4000公顷;
(3)水保工程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见缝插针,认真搞好水土保持规划,狠抓综合治理,找到了山区水保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雷波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本县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环境建设。
3 雷波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及出路
3.1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分类指导、搞好二期天保工程、第二伦退耕还林工程和产业项目
各级干部要有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大局意识,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水保治理、天保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扶贫越温等结合起来,做好科学规划。对县域内的生态环境搞好调查,摸清家底。对生态恶化的重灾区要进行重点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对广大农牧民群众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缓解抵触情绪,依法治林,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3.2 防治并举,治用结合,讲求实效,实行综合治理
要根据生态恶化造成的危害程度及自然地理状况,切实保护好现有植被。对重灾区域要采取有效手段切实治理,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采用防治与利相结合的办法,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结合的原则,以生物措施为主,搞好二期天保工程、第二伦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率。
3.3 广开引资渠道,发挥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林草植被工程
要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按照谁造林(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将权、责、利明确,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草)工程真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生态工程建设,将现有的荒山搞好集中成片造林。
3.4 立足县情、继续将骨干苗圃搞好,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3.5 走“科技兴林、治水兴县”之路
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特别要推广应用耐寒旱树(草)种及良好壮苗繁殖技术、集水保育技术、干热河谷及多寒地区造林种草技术,提高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
4 搞好雷波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无绪的盲目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雷波素有“亚热带植物基因库”之称,茂密的崇山峻岭中有动植物资源2000多种,曾几何时,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白磨鹿、扭角羊、斑羚、獐子、白雉等珍稀动物栖息于林中,构成了何等亮丽的风景。但因我们在向大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利用资源,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生态循环之间的平衡关系。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从经济效益来说,可推进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环境保护
一、高校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部分,在发展建设中有着与城镇相类似却又有着本质差别的发展过程。高校在建设中往往因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只能在功能区设置上因势而行,在环境建设上不能做到同步,从而影响了高校整体功能,使学校发展与环境整合难以协调。失去成为一流大学的自然环境基础。从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高校发展的过程,大部分高校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影响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良好形象声誉。因此,及时发现高校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高校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障高校建设走上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校园规划重主体建设,轻环境优化和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建设已完成校园主体建设,形成自己的格局和特色,但在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上,却存在着许多学校完美的缺憾。出现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环境质量差,整体不和谐,绿色不优美等难以解决的状况。归其因,是学校整体规划出现了问题,导致主辅难分,主次难调,和谐不佳。
2.环境保护观念差,难以憾动学校建设主旨思想。环境保护工作是高投入、低产出,投入大、见效慢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这对单位领导者在有限资源进行目标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多数领导者只重眼前效益,无关今后长远发展,形成了多数领导者任内政绩观思想,从而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在高校的作用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在学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中,相对滞后,使学生只注重学业,很少关心身边的环境保护。当然,一些学校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注重了环境卫生的保护,但学校在基础环境建设上不能配套完善,对促进学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难以起到强化作用。
3.环境治理缺乏主动,主体和局部难于和谐统一。从多个高校环境治理数据显示,一部分高校把水、气、声、渣这几项作为了高校环境保护的重点,积极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体环境建设、管理和宣传教育上,却投入甚微。环境保护效果不能起可持续发展作用。一部分学校却恰恰相反,加大了整体学校的环境投入,校园环境优美,但烟气、污水治理却敷衍了事,成为校园深处“一点黑”。这种学校环境保护顾此失彼的作法,势必给学校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三、高校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高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编制高校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高校整体结构和发展规模。三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校园环境保护一体化。四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高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高校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一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高校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上缴工作。二是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高校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高校师生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造成学校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学校领导只管学校发展壮大,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不强,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努力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多高校,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就高校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校发展环保产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但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使高校环境保护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人员与培训。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二是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高校自身存在的较大污染源可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三是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四、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对高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何切实加强高校的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是高校长远发展必需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小飞.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J].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是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登封市,尤其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改善,为提高全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植树造林、发展生态。登封地处中岳嵩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所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尤为重要。因此,登封市委、市政府把绿色、环保、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以退耕还林、绿色通道、景区绿化、淮河流域防护林等绿色工程为龙头,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园区和优美小城镇建设。以嵩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坚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育原则,运用集涵养、水土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学方法,进行旅游区内的绿色、美化、田园化植被保育工作。先后完成嵩山水源涵养林工程4.3万亩,荒山配套造林2.8万亩,绿色通道9.5公里,水土保持林0.4万亩。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绿地系统规划》、《嵩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等各项规划,将绿化作为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投入巨资改善景区园林艺术效果。景区绿化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景区旅游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为打造现代化旅游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登封要快速发展,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城市规模上、基础设施建设上向前迈进,而且还要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蓝天碧水。为克服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真正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范畴,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并把环境保护目标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订“十五”计划及2020年发展规划时,将环境保护作为独立篇章。
近年来,通过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水污染防治及“环保双达标”等专项活动,带动了全市环保各项问题的有效解决,特别是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登封已连续七年名列全省县级市前茅,2003年被郑州市评为“环保工作优秀县市”;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园区”。环境的改善也为经济的腾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十位。
立足优势、集中创模。登封在当年开展的“三创”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市委、市政府又把目标锁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这一伟大工程上,这是登封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登封将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围绕创模28项指标和“蓝天、碧水、生态、洁净、宁静”等五大工程,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原则,细化目标,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全力组织实施。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在“治水、治尘、治声、植绿”上下功夫,集中力量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真正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从而创造出更加清洁优美、独特的城市环境质量和更高品质的人文、自然环境,逐步实现城市花园化、景区生态化、镇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让登封插上“绿色”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环境保护局)
关键词:环境管理; 经济效益; 清洁生产;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 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 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了强制性约束; 同时,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要求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来自市民、环保团体、工商业机构内的股东、投资者、客户、监管机构、往来银行及保险公司的种种压力, 也迫使企业不得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处理好追求利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企业这种被动式的环境管理, 往往简单地将相关环保投入视为新增成本, 而忽视环境管理给企业带来的种种收益, 进而导致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1企业环境管理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活动存在外部性且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 从企业本位出发, 以传统的“利润最大化” 为目标制定和实施的企业发展战略还存在许多问题。如: 缺乏追求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缺乏权益、 资源分配的平等机制, 缺乏健全的环境价格体系, 缺乏经济、社会、环境三维效益协调等。但伴随企业环境管理的兴起, 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已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一些企业内部各个层面展开。这一展开过程通过企业全方位、全过程运营中的环境管理来实现。企业环境管理渗透并结合到企业运营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 形成诸如环境设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绿色营销、绿色创新等内容。企业环境管理不再是停留在企业运用各种手段控制其污染源并对环境质量施加影响的传统管理上, 而是更多地要求企业环境管理要有助于其运营消耗的降低, 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和增加企业赢利。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环境管理视作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2企业环境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环境管理与一般经营管理不同, 其效益并不能仅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为唯一标志, 而是环保效果与经济效益并重, 这是环境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独特之处。在环境管理的成本投入方面, 企业需要考虑投入的方向、规模和成本结构的分布状况, 即如何划分环境成本的项目和数额。 一般说来, 按效益受益期限的长短不同, 企业可将其分为资本性环境成本支出( 环保投资成本) 与收益性环境成本支出( 环保经常费用)。在环境管理的效益方面, 其投入成本的产出表现为两种:
一是为达到国家环境标准或企业环境目标而取得的以物量单位计量的环境保护效果, 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 即以降低环境负荷为标志, 如环境污染物质排放量的减少, 废弃物的削减量和资源、 能源消耗量的节约, 还包括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和附近居民的疾病率、降低建筑物的侵蚀和酸雨浓度等, 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予以描述。
二是运用环境成本管理, 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对策而获得的可以货币计量或表现的经济效益, 包括伴随企业环保活动而带来的资源、 能源成本的节约,废物再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 排污费和环境诉讼赔偿金的减免, 企业开发设计环保产品收入, 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 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 企业形象的提高等等方面, 以增加企业利润和公司价值为标志。这些效益与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 可作为环境成本支出的抵减数来分析。
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一般采用增加环保投资的方法, 保持环保效果的持续改进。 这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 一是环境负荷的累积降低, 使其达到或优于国家有关环境标准; 另一方面是经常性费用的累积减少,从而使得环境总成本得以降低。 此外, 它还减少了潜在环境损失。
环境管理的社会效益、环保效果与经济效益是正相关的。因为废弃物本身就是未利用的资源, 是一种浪费, 减少其排放就意味着资源消耗成本的节约,能带来经济效益。
3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企业的环境管理, 可以通过降低各项成本直接获得经济效益:
(一)降低能耗, 节约资源实施环境管理, 要求企业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及服务都考虑能源、 资源和原材料的节约、 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环境因素, 并通过设定目标、 指标、 管理方案以及运行控制对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这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和能源、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资, 减少各项环境费用, 从而明显地降低成本。
(二)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实施管理, 主要通过控制和市场手段, 推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使外部成本逐步内部化, 企业的环境成本逐渐增加, 将影响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评价企业对环境法规的符合性程度, 如若违反, 可能处以重罚。 随着监管规例日趋严格, 污染罚款或污染诉讼而引致的财务负担相应提高。 企业通过环境管理, 减少污染物排放, 甚至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进而减免排污税费, 降低治理费用, 避免罚款,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清洁生产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它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流程的革新, 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决污染问题, 或在保障同等环保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无费或低费方案预防或治理污染, 大大减少需末端处理的污染物总量或降低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 必然大量节约一次性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 有的措施甚至不用花钱。 例如, 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永安火电厂通过实施清洁生产, 无、 低费方案获益 111.35 万元,实施中、 高费方案获益 206.35 万元, 并减少了燃煤量, 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清洁生产方案的制定、执行及考核, 与环境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变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其它成本节约环保意识融入企业文化, 能促进环境管理的实施。 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环保承诺和行动, 将有力的改善企业形象, 使更多的人欣赏企业的文化, 认可企业; 有利于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 减少摩擦, 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企业也更容易招募员工, 因为清洁的环境、 良好的企业文化更能吸引高素质的人员加盟; 重视环境管理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人力资本, 内化为企业价值, 进而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4结语
目前大多数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驱动力是获得经济效益, 而不是出于环保目的。 然而有趣的是,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能实现预想的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同时也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正如前文中我们所看到的, 虽然企业实施环境管理将投入一定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对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 但是相对于产生的经济效益、 环境效
益和社会效益只是暂时的、 次要的。
参考文献:
[1] 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0[J]. 纸和造纸. 2006(06)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多个指标间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即按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而非随意堆砌。为此,本文借鉴系统理论首先构建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系统模型,一方面,界定行业发展系统的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另一方面,分析行业发展有哪些外部影响因素、由哪些内部组成,为后面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框架,使得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1.1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系统模
型外部环境是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既包含了行业发展的投入要素,又包含了环境的非投入要素。借鉴产业分析工具PESTEL模型(PESTEL分别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行业外部环境包含了影响环保行业发展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宏观因素,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行业所处的环境。行业内部系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行业得到的发展状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污水处理行业内部组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产业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市场行为是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联系纽带,企业行为通过各种策略对潜在进入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市场结构,可以理解为企业为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和高市场占有率而采用的适应市场环境的战略和策略,环保产业中影响市场绩效的企业行为主要是企业的定价行为、投资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环保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环保产业主要依靠政策的支持,相比国家及地方政策,企业市场行为对于整个环保产业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弱,同时,企业市场行为难以用量化的指标表示,因此开展绩效评价时企业市场行为不纳入环保产业内部系统中,要说明的是,这并不表示企业市场行为不是环保产业内部系统的组成。市场绩效是指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特定企业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具体可以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及产业经济效益等表示。产业发展的外部效益是指环保产业发展所为产业外部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即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评价指标体系
污水处理行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要素层-指数层-指标层”组成。根据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系统模型,行业发展外部环境作为第一个目标层,行业内部组成和外部效益归纳为产业现状与效益作为第二个目标层。两个目标层将单独开展评价,产业外部环境的评价结果作为后者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外部环境的要素层是基于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系统模型中行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构成确定,即考虑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因素。政策法律因素主要是为了评价投资政策、经济政策、环保规划及建设、行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等政策法律因素对行业的推动力如何,考虑到污水处理行业特点,选择了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作为其指数层;经济因素主要考虑到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的发展,会增加对污水处理行业的总需求,确定了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指数,分别代表了整体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污水处理行业需求的影响;与经济因素类似,社会因素将城镇化水平作为指数层,主要是因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会拉动行业的需求;技术因素主要是评价技术投入等情况对产业的推动力,无论污水处理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技术因素的指标选择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参考其他行业绩效评价指标将技术研发投入作为指数层;环境因素采用了环境质量现状作为指数层,是考虑到环境质量现状的好坏会对污水处理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环境质量好的时候,环境质量差的现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需求就高,更能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基于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系统模型,行业现状与效益的要素层本应由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组成。考虑到多数社会效益往往是由多个行业共同贡献的,污水处理行业只是某社会效益的贡献者之一,其社会效益难以独立开来,同时,相比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还具有间接性、复杂性等特点,较难以准确量化,所以本文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外部效益仅考虑环境效益,即行业现状与效益的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环境效益组成。其中,前三个要素可以直接借鉴其他产业绩效评价所用的指标,本文选用了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总量作为产业规模的指数层,产业结构的指数层包括上下游匹配、产业集中度、服务业比重和内资企业比重,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数层包括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付能力和成长能力;产业环境效益的指数层从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等两个方面考虑。
2绩效评价过程
2.1指标原始数据
计算得到2009年-2011年外部环境目标层的总体评价向量分别为{0.067,0.243,0.579,0.111}、{0.145,0.431,0.341,0.067}和{0.344,0.324,0.265,0.067},用这些隶属度对评价等级加权平均,最终得到2009年-2011年外部环境目标层的评价结果分别为1.266、1.637和1.944(如表4所示),表明外部环境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利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从单项指标来看,从2009年到2011年,污水处理收费、污染治理投资、污水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政策和规范、城镇化水平和技术研发投入等6项指标的评价分值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均往利于污水处理行业的方向发展。而反映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的宏观经济因素及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指标的评价分值差距很小,说明这些因素对产业推动力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2.2行业现状与效益
2009年-2011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与效益目标层的总体评价向量计算结果分别为{0.039,0.186,0.659,0.116}、{0.051,0.323,0.528,0.098}和{0.123,0.453,0.387,0.037},将隶属度最大值作为评价结果,即2009年-2011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及效益的评价分别为“中”、“中”和“良”,评价结果的概率分别为65.9%、52.8%和45.3%,产业发展逐渐由中转为良,行业发展越来越好。从单项指标来看,可以发现:
(1)总产值、污水处理能力、治理工业废水设施数量等指标逐渐由“中”转为“良”,反映从2009年至2011年产业规模逐渐扩大,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2)反映产业集中度的指标逐渐由“中”转为“良”,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比重逐渐提高,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从2010年19.08%至2011年33.97%,提高幅度较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持证(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单位数量反映服务业比重的指标逐渐由“中”转为“优”,服务业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3)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产销率、内资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三年之间变化不大,三年的评价结论均分别为“中”、“良”、“中”,一方面说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一般,另一方面,行业内产销率不错,同时,内资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有待于提高,2009年-2011年的数据分别为85.41%、81.27%和82.08%,稍有下降;
(4)销售利润率、亏损面、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等反映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逐渐由“中”转为“良”,行业内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益越来越好,销售利润率已由3.31%的过低提高到12.82%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资产负债率也稍有下降;
(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减排量指标三年的评价结论一致,分别为“中”、“良”和“中”,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方面结果较好,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污染物的减排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对比外部环境指标的变化,行业现状与效益得到改善主要是由于: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收费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费的高低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益,从2009年的0.72元/立方米提高至0.81元/立方米,虽然绝对值变化不大,但是提高了12.5%的幅度,对行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最直接的影响。
(2)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增加。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直接带动更多的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产业规模势必增加,从而改善整个产业状况。
(3)污水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政策和规范数量的增多。技术政策越来越完善,行业技术越来越规范化,利于提高行业整体技术和市场水平。
(4)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化率这一宏观指标直接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规模的扩大创造有利的条件。
(5)技术研发投入的逐步增加。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就大,更能带来整个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科技水平的进步同时能够带动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3结论
本文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污水处理行业绩效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009年-2011年污水处理行业的绩效评价结论可以归纳为:
(1)行业外部环境逐步转好,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利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2)2009年-2011年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效益的评价结果分别为“中”、“中”和“良”,概率分别为65.9%、52.8%和45.3%,行业发展愈来愈好,不过仍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黑液综合利用 木质素磺酸钠 水质达标排放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我公司在加快推进师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科技为核心,以资源为纽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实施节能提速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完成黑液资源化治污环保工程建设,彻底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着力实施碱木素及其衍生品木质素磺酸纳、高效减水剂的开发和生产取得成功。
碱法造纸所产生的草浆蒸煮黑液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半纤维素以及残留在黑液中的碱。制浆黑液所含COD及色度污染约占造纸厂污染负荷的90%,所以制浆废液的治理是解决造纸厂排水污染的关键。
我公司主要是以芦苇及麦草原料碱法制浆,制浆黑液存在粘度大、硅含量高、发热量低等问题而难于治理。目前碱回收技术在草浆治理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回收率仍然较低(草浆黑液在70%以下,木浆黑液在95%以上),也无法对草浆黑液进行有效的治理。
近年来,国内多家造纸厂先后投产了一批生产木质素产品的工程装置。人们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环境治理,逐渐认识到多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纤维素类单一造纸业的生产过渡到多种产品的开发,多元的产品结构扩大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了竞争力,不仅达到了污染治理的目的,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工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着“开发适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公司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增黑液提取、浓缩、蒸发、喷雾干燥、生产反应实验等设备,形成年处理30万吨造纸黑液的规模,生产出年产3.0万吨的木质素系列产品市场已逐步打开,在减少污染的同时使废液得到综合利用,提高环境效益,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研究概况及成果
1、研究概况
我厂多年来一直使用碱法草浆蒸煮,蒸煮黑液的达标排放一直是困扰我厂的技术难题。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治理制浆造纸废水污染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有很多企业从资源化入手,不仅把制浆造纸废液的污染问题从源头上解决了,而且还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黑液资源化处理技术就是集治理与再利用为一体,在对造纸黑液污染进行有效治理的同时,又通过联产工艺技术,将其内部有效成分改造成可利用资源,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研究结果
我公司为了适应生产要求,将原来的烧碱法制浆改为亚硫酸钠法制浆,亚硫酸钠是一种无机氧化性蒸煮助剂,在蒸煮中与木素起磺化作用,降解和溶出木素,同时将纤维素、半纤维素的还原性末端基氧化成羧基,起到抑制剥皮反应的作用。加之亚硫酸钠法制浆的蒸煮液碱性较弱(与烧碱法制浆相比),大大降低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碱性条件下的剥皮反应和碱性水解。
亚硫酸钠蒸煮关键是保证磺化的顺利进行,防止缩合发生。根据木质素磺酸钠成品控制标准,采用碱性亚硫酸盐法蒸煮,控制PH值≥10,蒸煮液中包含亚硫酸盐离子(SO32-)和氢氧离子(OH-)或硫氢离子(SH-),有利于木质素的磺化反应,使木素溶解到蒸煮脱除木素比较容易。
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化工改性产品,可用于石油开采助剂和水泥减水剂的生产工艺技术。形成该项目完整的成套技术,成果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填补疆内空白。
木质素磺酸钠的技术指标及应用领域
1、技术指标
现在生产出的木质素磺钠产品为了能够满足后续加工的需要,现生产的木质素磺酸钠产品均满足下列指标:
木钠含量: ≥40%;
PH值: 9.0±0.5;
钙镁含量: ≤0.5%
氯离子含量:0.1%
容重: 0.40―0.55g/cm3
水不溶解含量≤4%
水分: ≤6%
2、应用领域
木质素磺酸钠因其含有较多的磺酸基和羧基等活性基团,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及较高的表面活性和分散性能,具有助磨性好、表面活性高、分散性好、热稳定性高、高温分散稳定性好等特点。木质素磺酸钠是天然木质素改性产品,呈棕黄色粉末状物体,无毒可燃,化学稳定性好。
我国木质素磺酸钠制品主要用于普通混凝土减水剂、石油钻井液稀释剂、农药分散剂和矿粉粘合剂、耐火材料粘合剂等,只有少量经过精加工制成染料分散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因此目前木质素产品品种仍较为单一,还有很多用途有待开发,因此今后木质素系列产品的开发、品质的提高和应用领域及市场的开拓将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公司已了建立新疆木质素产品研发中心,以促进木质素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加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木质素磺酸钠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铜冶炼;环保管理;环境风险;污染防治
0.前言
铜冶炼行业冶炼工艺长,冶炼相关设备多,且冶炼过程中涉及到众多重金属、有毒气体和其他危害化学品,是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被我国政府和省市列为国控或省控重点监控行业。为了确保铜冶炼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铜冶炼行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有毒有害物体达标排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从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做好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固体废物治理及危险废物管理;全而提升保障能力,防范环境风险及学习新的政策法规来提升环保意识等措施手段,使得企业能够达到企业经营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彼此共存。
1铜冶炼企业环保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所属的3个下属单位环保流程的梳理和现状分析,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尽管强化了环保基础管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环保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小足,对相关要求的学习小够,对法律法规及上级公司管理要求的理解、掌握小够,风险防范意识小足,环保管理制度、台帐等小完善,环保基础管理薄弱。
(2)是对推进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污染防治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小多,资金投入小足,工作开展缺乏支持和动力,长期易造成相关工作滞后和较为被动。
(3)是监管要求趋严,企业内协同配介的要求较高,人员配备小足,岗位人员变动大,工作连续性小够,具体工作繁杂,易出现问题。
2强化铜冶炼企业环保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2.1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环保规章制度和标准,细化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完善公司及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并组织企业落实;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充实专业力量,明确岗位责任,小断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严格实施企业法人环保责任制,将环保绩效纳入各级领导任期内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做好目标、指标的分解,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确保责任、措施、投入到位;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督检查力度,规范采选冶炼过程、建筑施工等的环境行为,对环保管理工作小到位、污染环境问题突出、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确保有关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2.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一方面推进清洁生产,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严格执行冶金、有色、危化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相关标准,加快现有污染源的治理,通过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管理等措施,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减少企业废水排放量。以先进实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冶金废渣、废水、尾矿等综介利用,促进再生资源的高效、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加大工业废气治理,提高脱硫效率。实施烟气脱硫工程,确保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时加大对环保设施运行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再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围绕提高“废水”综介回收利用水平开展工作,从源头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2.3强化固体废物治理及危险废物管理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防治。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管理,逐步建立综介利用与女全处置相结介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体系,提高固体废物的综介利用率。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快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强化危险废物的管理,确保处置过程依法依规,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女全处置。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加强各环节的登记运转工作,对处置小介规的要限期进行整改,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2.4全而提升保障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一方面加强污染源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及减排工作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排污申报登记、监测及排污许可等工作,及时依法申报登记,及时委托监测,掌握排污规律,加强各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强化环保管理人员建设,尤其是各企业基层专职环保队伍建设,做到环保工作有专职负责。适应环保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建立环保人才梯队,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为企业环保工作提供保障。最后,立足于环境风险防范要求,全而加强环境女全应急体系建设。公司及所属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应急机构,加强环境女全应急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加快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备案,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2.5强化环境风险意识
近年来,有色重金属冶炼行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于企业,教训深刻、成本高昂、负面影响巨大。金昌冶炼厂地理位置敏感,周边工矿企业众多,历史上环境投诉与环境纠纷时常发生,环保管理要牢固树立“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观念,警钟常鸣。
日常环境管理要健全体制、明确责任,特别要对可能引发的事故原因进行深刻剖析与防范,铜冶炼行业的事故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设备设施因素、工艺过程因素、废物处置过程、危险(化)品运输贮存过程中的引发的次性突发环境事故。同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演练,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确保应对环境事故的充分性、适宜性与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对“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即将实行,作为高污染、高风险的铜冶炼企业也必须深刻认识到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能小落后于时代,才能小被市场淘汰,才能让铜冶炼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来志,唐运雪. 铅锌冶炼环保实践及体会[J]. 有色金属工业,2014,06:22-23.
[2]诠释. 中国粗铅冶炼环保新标准[J]. 有色冶金节能,2009,06:62.
[3]刘世和,吴忠华. 金川低浓度冶炼烟气治理实践及创新[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全国重有色金属冶炼烟气处理及低位热能回收、酸性废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有色金属学会:,2012:8.
[4]蒋继穆. “八五”期间重有色金属冶炼技术进展概述[J]. 世界有色金属,2007,12:1-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资金监管机制
1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系统由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是一个自我循环和发展的系统。经济系统的消耗表现为运行中的投入,即与企业产供销各环节相街接的企业成本(市场成本),它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系统运行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维持行政、教育、社会保障之正常功能,须征集社会保障税、所得税、增值税等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是企业外部的社会成本)。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要求对环境的破坏予以补偿和修复,因此对使用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应予征税。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要求人类既能消化环境成本,又能促使环境的发展。基于环境成本而征收的税金应能促使自然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世代替换,既能满足人类消费的需要又不损害地球,既能满足当代人建设幸福生活的需要,又要为后代留下优良的发展空间。
2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
2.1目前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集方面。①资金数量少,难以支撑环保工程的正常运行。我国主要依据部分资源消耗量和估算排污量来征税,征税范围较窄,纳税人和资源消费者不对称,许多资源消费和污染环境行为并未征税;②资金的取得缺少法律依据。主要表现为常借助于临时性行政手段和随意性罚款来取得环保资金,使环保产业由于缺少可持续的资金保证而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③企业缺乏主动的环保参与和治理意识,与征税机关讨价还价,不肯交纳或拖欠税收;
(2)资金使用方面。①缺乏环保的专项规划,资金的使用方向无严格的界定,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项目论证,更缺乏法律上的保证;②资金使用上的“长官意志”导致使用效益低下;③许多项目建设缺乏配套资金或不能及时到位,致使许多环保项目建设中断或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
2.2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须重构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使其良性循环、再生利用。总体思路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应严格遵循对称性原则。所谓对称性原则,指的是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上数量和结构的协调状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征收资源税、污染税,建立相关基金来支持环保产业,以此促进人类生存的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1)开征资源税以期对资源予以补偿,促进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为体现“公平税赋”和“重点保护”的原则,所有开发和使用资源的单位及个人均为纳税人,同时,将资源税划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区别征税。
(2)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课征污染税。主要细分为大气污染税、土地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污染税。征税标准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资源的使用量)从量定额征收。税率全国统一,但考虑到地方治理污染的具体作用,可将其作为地方税。
(3)建立资源价格补偿基金。即便全面开征资源税、污染税,也无法补偿过去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历史欠账。政府应根据目前的破坏程度及未来资源的稀缺状况,开征资源价格补偿基金(类似三峡工程的水电附加)用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性开采。
(4)建立环保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应在预算中建立环保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本地重大环境整治工程、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的处理、区域结合部污染整治、外地区环保援助和赔偿等。这项基金应来自三个部分,即由资源税、污染税提取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和从预算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对环保产业的减免税照顾。环保产业的运行依赖资源税和污染税,它不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以未来的生态效益为目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它应该处在产业政策保护的核心层,减免税理应成为财税的出发点。
(6)向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广泛开展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合作,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3资金的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法规,提高环保资金法律保证程度。首先,应依据《环保法》及国家其他法规,修订《资源税法》、修订《污染税法》、《资源价格补偿基金法》、《环保发展基金法》。其次,修订《预算法》,建立环境保护预算,在各级财政收支中,应单列“环保收入”项(即两税、两金),环保支出项,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再次,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者,应根据《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其惩罚标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对促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责任重新进行定位,这是强化各部门资金监管责任的前提。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规划、组织和协调,组织辖区的综合治理,协调辖区内各部门的矛盾;财政部门,落实预算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令拨付资金;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任务监督管理。人大按照公众的意愿,有权从立法执法各环节行使监督权。
(3)建立环保资金专供机构,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对环保资金应实行专项拨款、定期报账考核、结余留用制度。在财政部门设立“环保科”专门进行环保资金的使用管理。使用时,先由财政部门将该项资金交付“环保科”,环保科据对环保部门的考核下拨环保资金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采用定期报账、定期考核,年终会同社会审计机构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可由污染治理技术部门颁布,达到预期标准的,结余资金可留用,并给予一定奖励。
摘要:环保产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和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涵盖环保产品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咨询服务业、低公害(洁净)产品生产、自然生态保护及其相关产业。
关键词:环保 产业化 发展
保护青山碧水不被破坏,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已经日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如何保护环境,大家都在探索新的路子。结合数年来的工作经历,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实现长远发展就要走产业化道路。
实现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防治、生态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是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也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治污求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发展已成为企业和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因此,涵盖多个工业门类、多学科交叉、科技含量较高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并兴起,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纵观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她具备管理法制化、处理规模化、筹资市场化、产品系列化、经营公司化的特点。各级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做到依法行政,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认真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原则,落实排污者和开发者的环保法律责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发动和吸引社会力量注重和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
污染治理要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达到处理成本的最小化。政府要对水污染必须实行集中处理,企业污水经预处理符合进管标准后方可排入截污管网,然后进行二级处理,达标排放;要推行改变燃料结构和集中供热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这种规模化处理方式解决了中小企业存在的技术含量低、操作熟练工少、环保工作量大面广和治污成本高的问题。
当前治理、防治污染工作应按照市场经济准则,遵循“污染者负担”和“受益者负担”原则,以排污者和开发者为主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和投资机制。政府要做好引导作用,在制订政策,明确排污者、开发者成为投资主体和明晰责、权、利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行中央特许、地方政府担保的公共工程专项投资债券,也可以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程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收取按废水排放量的排污管网建设费和定额处理费用。政府还可以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开发用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备,达到“有投入、有收益”的效果,实现“船大可远航”的规模效应。
环保工作实行产业化,最重要的是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参照发达国家模式,提出几种方案,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一是对园林绿化、城市保洁、市政工程维护等可通过招投标制,选定相应的专业责任公司,给定相应的责、权、利;二是对分散的污染治理工程的日常运行,也可通过专业服务公司进行,以一定的招投标方式,委托专业技术服务公司进行运行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公司专业技术性强、人才多的特点,提高运行率和处理效果;三是对集中式污染防治工程,其投资形式已是股份制的则按股份制公司化的运作体制进行,在成本――效率关系上必然寻求成本的最低化和效率的最高化,达到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对完全由政府投资的处理工程,也可通过招投标确定相应的专业公司来负责运行,达到其应有效果。
总之,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良好氛围,实现、发展环保产业化必须走与先进技术紧密合作的经营思路,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环保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加大环保科技开发力度与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只有这样具有朝阳产业美誉的环保产业才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1.受生产和消费主体环境意识的制约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如何,将对循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我国,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环境意识都令人担忧。生产者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顾一切地生产和销售新产品,强调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造成产品使用的短效性(即低使用),不能物尽其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废物的大量排放,其最终结果是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在消费者方面,环境意识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片面追求物质享乐,在不断购置新产品的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将尚未完全使用的旧产品当作废弃物淘汰并排入环境,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二是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造就了生存空间。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加剧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
2.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许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人们优先选择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广大落后的农村和西部地区,人们根本没有循环经济的意识,即便有循环经济的意识,他们也不会自觉遵守循环经济的规则。毕竟,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也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只是当初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环境危害的后果而已。循环经济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也难免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比如,它会延缓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就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等等,有时甚至会与地方政府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政策相冲突。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间找一个平衡点,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许多地区始终是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的。
3.受环境科技水平的制约
发展循环经济,科技是最主要的支撑因素。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等;废物利用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如废纸加工再生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是无废少废生产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由于我国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特别是环境科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在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全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到20%,远低于国外50%以上的平均水平。又如,国外每年旧胎翻新量一般占新胎的10%。我国每年生产新轮胎1.01亿条,产生废旧轮胎约3000万条左右,仅400万条得到翻新,占新胎的4%。循环经济在污染治理方面,企业的治污技术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治理,或者由于排污费比治污成本低,许多企业选择了交纳排污费。简言之,由于我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导致了我国大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4.受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制约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容忽视。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日本在2000年相继修改和通过了多项环保法规:《推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德国也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从立法上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除了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这使得循环经济面临的诸多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5.受环保投入不足的制约
首先,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比例失调。政府用于环保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偏低,难以很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也主要用于污染治理或环境破坏的修复,对源头治理、全程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环保工作事倍功半。这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清洁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处理,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不能形成良好的呼应,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推进。其二,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市场这支无形的手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往往只注重自身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由于不重视环保建设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直至今日,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企业都没有固定的环保投入,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治理,全凭领导的好恶,领导说治理就治理,领导不表态,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就得泡汤。即使领导说要治理,也是临时从财务上抽调资金。如果企业有经济效益,那么临时还能抽出一些资金,购买急需的环保设备,解决燃眉之急;如果企业效益不好,那么,即使想治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资金。不计环保成本,没有固定的环保投入,已成为制约企业治污的瓶颈。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确立新的经济发展现,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
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要改变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和以无形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知识资源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走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和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减少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2.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保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政府要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人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涉及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的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要深化改革,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环保指标纳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政府官员的环保责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绿色GDP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以及各级政府对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一并纳人政府官员考核标准,并使之形成衡量选择使用政府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使环保政绩与政府官员任免、升降密切挂钩,促使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都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保证。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价格没有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企业的生产成本没有包含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社会成本。美国资源环境经济学家汤姆•泰坦伯格曾指出,“宏观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持和谐一致。政府必须确保市场给所有的参与者发出的是正确的信息,以便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其他的商业目标兼容一致,各种经济激励方法只是形成这一兼容性的一种手段。”欧美国家经验表明,经济手段是可行而有效的。政府的责任一方面是确保资源市场的有效运行,发出正确的信号,把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从业者福利纳入资源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是约束企业的行为,促使企业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对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具有灵敏的反应。有效的市场必须能够对资源节约型技术、设备、企业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够对高消耗、高污染技术、设备、企业起到约束作用。
4.重视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的技术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最根本的就是技术。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技术的研发,把相关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更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而要实现这一前提,就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我们就可以提高煤矿,石油等资源的开采水平,就能有效控制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拓展资源的用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拓深资源的使用,使得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有了技术的保证,对于污染企业的污染气体,污染水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更先进的方法把污染减少到最少限度。有了技术的保证,我们可以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污染控制在一个小区域内,对污染的控制作了更多的关卡,对污染物作了更多的过滤,甚至可以做到零污染排放。有了技术的保证,我们就可以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而对于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我们将实行集中回收,将污染的区或尽量减到最少,使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
5.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表现为严重的法律滞后。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居于从属次要位置,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要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开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有着很大的调整空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适当限制工业的发展,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关的法规必须做到从宏观上调整工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有特大污染的企业,如煤矿,水泥以及其它相关的化工企业等,我们要限制其发展,或者要延长其生产的深度,如对相关的污染企业的生产条件作出相关规定。对于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等的排放要提高衡量标准。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一律不得从事生产。同时,要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与之同时,我们必须加强执法的力度和频率。严格监控企业的执行程序,生产动向以及执行成效,做到确保相关法规,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