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理论知识

质量管理理论知识

时间:2023-08-08 17: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根据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之相适应的高职生社会实践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性、技能性和实效性。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是在高等教育目标指引下,发挥高职生主体性、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高职生感知社会、深入社会,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在以创新为时代核心精神的今天,如何创新性地通过管理学手段推进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进程,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是时代、市场的竞争与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使命。

一、欧美高校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借鉴

欧美高校在21世纪就开始尝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管理方式。经过查找文献,发现欧美各高校主要研究方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项目管理的理论认识。华威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与本特利学院(BentleyCollege)的研究学者在《项目环境中的社会实践与知识管理》一文中对项目管理和社会实践进行了如下的联系性解读,知识体系的外化常常以某个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并内嵌于某个特定团队的活动中;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伴随着理论知识的不断传播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正是对知识和团队进行管理的过程。EdwardNorrieS认为,学生在项目管理和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创新的动力和团队运作的能力。LynchKathy等人在《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团队项目》一文中指出学生只有在校期间从事过项目管理的相关实践,毕业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同时强调要注重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学生团队的建立、教师的指导、项目的意义、项目的多样性和项目评价体系等内容。第二,社会实践中项目化保障措施。项目都是有风险的,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子,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风险管理的过程。国外研究者认为项目完成风险包含了资金、社会政策、道德舆论等层面,对于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大多数高校为学生购买商业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在技术层面的保障上,微软公司开发了Mi-crosoftProject和网络服务工具ProjectServer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了项目和资源信息的集中化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平台。BurdElizabethL.等人以上述两项技术撰写了《建立项目管理社会:探索Web2.0模式技术支持下的贡献》一文,为低年级学生介绍了通过Web2.0寻找具有某方面技术和特长的高年级学长,此项技术为学生团队的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模式

(一)项目管理的要义

人类社会活动往往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任何项目想要取得预期成果就要进行必要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为了有效完成项目目标,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具有特色的组织形式来实现项目过程的动态管理。参与项目的多方主体都希望项目结果可以利益最大化,因此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参与项目的有关各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有机整合,均衡各方利益,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或超越多方主体的预期。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不单单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能够体现这种模式对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项目管理理论中项目化理论、绩效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研究。

(二)项目化管理理论

社会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就是将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科学研究申报立项的方式进行统筹管理的一种模式。这是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技术性系统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为高职生社会实践打造了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聚合力量的项目活动平台,在宏观政策的指导、支持下,通过方案设计、项目申报、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验收评估等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能量,引导高职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特色的深化、企业人才需求的优化配置做出贡献。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为政府、社会、高校、企业搭建更可靠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可以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优化的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的竞争力。社会实践的项目化管理注重项目方案的设计,要求实践内容要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能够切实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项目化管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专业优势,加速研究成果向实物转化的进程,培养了学生乐于竞争、敢于竞争的团队协作能力。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高职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多方的资源,实现规范行为、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高效管理宗旨,达到增强高职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项目管理的过程由“起始过程”“计划过程”“组织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五个项目管理的子过程共同构成。

“起始过程”主要是指方案的设计,主要内容为项目征集,包括信息采集、资料收集、团队召集、调研分析等,这是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者团中央或是高校相关部门在前期进行的重要步骤,是对实践主题的设计和主要内容的安排。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向打算参与社会实践的高职生项目方向,征集可行的方案。有意愿参与的高职生通过召集完成团队的组建,这是社会实践项目的开端。“计划过程”是高职生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撰写标书,类似课题申报,包括项目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专家评审、团队答辩、立项审批等。申报团队上交立项申请书并进行可行性汇报,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根据征集到的方案进行删选,确定立项项目。“组织过程”指获许立项的团队成员通过讨论研究对项目进行优化和完善,编制计划、制定阶段性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分配任务、经费预算、资源分配等工作。“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项目的实践开展过程。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风险和成本控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除了关注项目进展情况,指导老师还需密切关注团队成员的安全、健康和心理变化。“结束过程”是对整个实践项目的总结和收尾。社会实践组织部门对实践团队上交的项目总结报告、阶段性报告、媒体报道等材料进行鉴定,分析和评价实践项目的实效性。通过评价和鉴定评选出优秀项目、团队和个人,并对可转化的优秀成果进行技术拓展和应用推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资金的支持,最终形成长期的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化的过程管理,使得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奉献、服务、人际交往等综合素养的同时,为高职生社会实践奠定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在制定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时,必须要设计能够符合项目化管理标准的指标和观察点,以体现某项社会实践过程在项目管理下的实效性程度。

(三)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落实,引导其余人实现预定的战略。采取项目化管理的高职生社会实践也适用于此理论。绩效考核是组织的各级管理者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下属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过程。实施绩效评价要建立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而高职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就是以其实践活动的目标为主要评价内容和指标,因此,绩效评价理论可以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构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高职生进行管理,引入绩效理论,这在学术界尚未引起注意,但是王世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控制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绩效考核,将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引导社会实践长期有效地开展,向着更加宏伟的蓝图迈进。对高职生社会实践进行绩效管理,就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活动方式等对其实效性进行绩效评定,需要制定完整的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客观的标准,对一个社会实践项目的多次评价,并对多数评价进行对比,观察指标变化和偏差方向,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利于提高高职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

(四)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管理是企业或者组织为了保证自己出品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开展的管理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和组织急需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作为非企业法人,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类,生产的产品就是具有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也适用于质量管理的理论。高职生的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教学项目,可以采用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这对于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各级团委或是高校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尝试。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可以通过项目质量计划、质量保障和质量监控三个方面来管理项目化的高职生社会实践,以达到政府、社会、学生、家长、高校、接受单位等多层面的满意效果。

三、项目管理是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的必然模式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严峻的招生形势、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都给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项目管理理论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的完善。可见项目管理是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项目化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入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观念,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而从管理机制上提高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惠琼.新时期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10):162-165.

[2]刘兰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王树田,毛勇,陈蕾.欧美高校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19-24.

[4]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王涛.实施项目化运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51-52.

[6]黄上峰.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4(20):209-210.

第2篇

 

今年开始,我在某工程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我所实习的工程公司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认合格证书";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第3篇

今年开始,我在某工程公司附属单位AB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我所实习的AB公司,隶属于某工程公司。该工程公司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认合格证书";201x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AB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第4篇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概述

从工程科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指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与发展,运用科学与技术,有组织性地利用资源,以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造物或者改变事物本身的性状的集成性活动。而工程管理则指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工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决策、指挥、本文由收集整理协调与控制等。工程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此外,工程管理学则是围绕工程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产品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产业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二、工程管理理论的解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解析

1、研究对象规律性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工程技术活动的管理问题,其主要解决的便是工程技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管理规律。换句话说,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基于工程技术的一系列管理规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固有的行业特征,因此,不同的研究对象所依赖的研究方式与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学科较为典型的特征是:工程管理自身的共性知识同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之间形成了有机结合。

2、发展具有互动性

工程管理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也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互动性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降低相应的工程成本,同时优化工程的进度,相关技术与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如何更好的运用经济学、项目管理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形成自身的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了当前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去履行的职责,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与完善,从而反作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水平。因此,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不可分割的互动性。

3、应用领域广泛性

工程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可见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工程规划与论证、工程勘察与设计等)、重要或复杂的新型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制造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管理等。

(二)工程管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解析

1、工程管理与工程学

工程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门技术工程,其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特点,它在研究领域上也会因为工程技术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便决定了在研究工程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所处的行业技术特点与相应的管理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工程学的创新也需要工程管理的发展加以促进。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2、工程管理与管理学

如前文所述,工程管理学主要研究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律,而管理学则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的科学,由此可见工程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俩是子系统与母系统、小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涵盖了工程管理学的相关规律,管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会推动工程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而工程管理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也会丰富管理学的内涵。

3、工程管理与经济学

工程建筑中,除了要保障其工程质量外,还应该注意的就是经济性问题,这是工程师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工程建设中,整个工程都与经济问题挂钩,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等方方面面,都牵扯了经济管理。工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产生开始便渗透到了工程管理之中。随着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其在人类活动规律的认识上越加深刻,其对工程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新兴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诸如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工程管理中。

4、工程管理与系统论

系统论指的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规律及结构的学问,并研究了各个系统的共同特性,它是一门带有一定数学性质与逻辑思维的新兴科学。新时期的工程管理,需要系统的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系统论就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者应该从整体系统出发,利用系统论的相关思想与理论知识研究其内部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此外,工程管理还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它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指导与影响其正常开展工作;工程管理还与信息科学息息相关,毕竟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普及化的工具,因此工程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信息科学化领域,实现工程管理质的飞跃。

三、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

工程管理的经验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就得将已有的经验与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利用工程实践与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构建工程管理新的理论体系,改变我国传统的依赖于国外理论知识体系的工程管理,从而开拓出新的局面。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地界定工程的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工程本质特征;2)通过研究,使得工程管理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从而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同时也为其操作运行提供有效的、科学化的指导。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

简而言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后,其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与逻辑结构,而将这些内部关系梳理清楚,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则是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

1、工程管理集中了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方法,其将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整合,从而得出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基础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工程管理的进步,而工程管理理论的成熟则体现了基础理论的价值。

2、工程管理活动属于其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换句话说若没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则不会产生相关的管理理论,自然就谈不上管理理论体系。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活动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规划与决策、生产与施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设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的基本价值得以体现,则相应的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也就为体系的构建做好了铺垫。

第5篇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包括*教育科学规划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5、将研究成果及时在*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六、课题组织机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设立顾问小组。

1、顾问小组

聘请下列领导、专家为课题组顾问:

*

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

2、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实施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

*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理论研究组

主要任务:分析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状,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探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由全面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和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主要成员:*

2、标准体系制定组

主要任务:研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

主要成员:*

3、试行实施组

主要任务:通过试行省级规划课题的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因素质量管理模式,带动各市州、各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主要成员:*

4、信息网络组

主要任务:开发、完善、试行质量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含开发课题申报系统,信息收集、储藏、系统)

主要成员:*

八、课题成果及完成人

(一)主要成果

1、《*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邵汉清负责,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组全体成员参与。

2、《*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应用》研究报告。*、*负责,总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3、《*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手册》。*、*、薛剑刚、王建军负责,总课

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1、论文

(1)省级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管理的思考。主要撰稿人:*、*、*。

(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主要撰稿人:*、*。

(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主要撰稿人:**、*。

(4)实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主要撰稿人:、*、*。

(5)其他论文待定。

2、试行情况报告

(1)基础教育试行情况报告。各市州实施情况报告由各市教科所所长负责,全省的实施情况报告由*负责。

(2)职成教育试行情况报告。相关市州实施情况报告由市州职成教中心主任负责,全省的实施情况报告由*负责。

(3)高等教育试行情况报告。相关高校实施情况报告由相关高校参与成员或教务(科研)处长负责,全省的实施情况报告由赵雄辉、*负责。

3、网站、网络管理软件及相关文件

(1)《*教育科学规划网》系统软件(含课题信息储存、、申报系统)开发、完善。*、*、*负责。

(2)《*教育科学规划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完善。*、*、*负责。

(3)国内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文献和省级规划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由于康林、*负责。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5月----20*年10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制订*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管理政策性文件。

3、收集国内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文献和课题管理研究文件。

4、策划、筹建《*教育科学规划网》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年11月----20*年6月)

1、分两批完成“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业务培训。

2、收集整理国内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规划课题研究文件资料,完成《*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年度资料汇编》。

3、调查了解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状(含赴外省考察学习),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探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发展趋势。

4、查询有关数据,研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制定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原则和标准。

5、邀请全面质量管理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或座谈,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全面质量管理专业理论知识。

6、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7通过“边研究、边试点、边推广”的办法,在各市州、相关单位试点,实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因素质量管理。

8、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9、进一步完善《*教育科学规划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网上课题申报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运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年7月----20*年12月)

1、完成《*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系统》

2、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3、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

4、编著出版《*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和《*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手册》(业务性工具书)。

5、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十、经费管理

(1)资料费(购买与搜集相关的文件、资料)2.5万。(2)调研差旅费(赴上海、江苏等地考察)4万元。(3)小型会议费(进行方案论证、专家座谈等)2.5万元。(4)《*教育科学规划网络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费5万元。(5)域名申请、设备维护、网站内容更新费5万元。(6)印刷补助费(工具书印刷补助)4万元。(7)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2万元。

以上7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25万元。由于该项目属国家非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1)*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经费补助4万元。(2)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结合工作弥补11万元。(3)有关单位赞助10万元。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88-03

作者简介:朱丽(1984-),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助教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走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教育的贡献。网络教育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网络教育具体来说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一种授课方式,主要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传输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可以不必到特定地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更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可以搭建学生和名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另外,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最大化地满足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复习,这就保证了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最合理化地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状态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可以让人们实现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教育逐渐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我国的网络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也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学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构建符合我国学校网络教育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当前实施全面质量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初步建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对网络教育相关分析探讨的文章也非常之多,但是很多学者只是对网络管理质量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放入网络教育中进行探讨分析者少之又少。已有研究表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更有助于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常常用于企业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这一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管理则主要围绕“产品”进行;在网络教育中这个“顾客”即学习者,而“产品”则是整个教育过程,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服务过程。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不仅仅落在教育的结果上,更重视了整个教育的过程。笔者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析网络全面管理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策略,达到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目的。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是指对网络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通过不断调试,最终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网络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的,其质量管理目标的建设也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综合各因素以及以往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有三:第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教育目标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锁定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理念上,因此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学习者要有所收获,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最终达到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学习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目的。而网络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也不能例外,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需要锁定在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一最终目标上。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第三方面,就是要保证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平台。

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根据全面管理理论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所以在网络教育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要逐步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满足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教育的长久发展。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这三个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从目前学校质量管理来看,其目标是较为明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不需要再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学习,这就使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这种学习者的分散状态使得管理方向难以控制。进一步讲,这种网络教育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享受自由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习者有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讲,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许多管理者在实践中会选择转移自己的管理目标,甚至用其他的管理目标来“替代”真正目标。如管理者在原有目标没有办法实现的条件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资源上面,将管理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上,管理者会致力于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从根本上说,网络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更确切地说不仅仅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而是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使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这一点是在管理目标转移以后被彻底忽视了,那么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偏移,之所以出现网络管理目标偏移,主要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存在制定的管理目标不正确的情况,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将会直接对学习者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例如致使学习者产生错误导向性的影响,会使学习者在大量的资料中迷失,无法从质量管理者处获得正确、有效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管理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力存在的问题

学校老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这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担任“教”的角色,同时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在有效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是在网络教育的现实发展中,由于学生过于分散,使得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很多情况下教师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虽然也是按学院规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可是很多学生由于是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年龄较大,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较好的素养,教育对象存在多样性。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给网络教学质量管理的控制设置了很大障碍,因此从这一点上也侧面的体现出了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在控制力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并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学生,因此很难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少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相较传统课堂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网络教育的社会功能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文件中的规定,网络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网络教育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网络学习中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从而体现网络教育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扫盲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应当成为教育的着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生活知识技能等。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多元性的,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目标是由社会的不断发展来决定的,同时与终身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联系。所以,网络教育机构在进教育内容的编制时,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编写,在制定精品课程时更不能放弃对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参考,从而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换句话说,网络教育就是要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不仅仅要提供给学习网络知识的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使得网络学习者既可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中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之才。

(二)开发动态的教育网络课程

课程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网络教学中的各种课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课程的这一动态发展性,与学习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课程需要满足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网络教育面对的学习群体虽然具有多层次性,但是也同样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需要。基于此,网络教育在编订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同时需要具备远见性,也需要兼顾到新兴行业的社会需要以及各类群体的需要等。网络教育课程并不是一次开发就能永远受益的,它同样受到课程动态发展的影响。要使学习者能够各取所需的同时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要保持其丰富多彩,就需要随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更要遵循网络课程的原则,即多元化、多规格、大众化、多层次。另外,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编排来讲,不仅需要具有实用性,还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各种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到知识。教学内容也需要设计独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有所创新,多角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

(三)构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专业化的管理者要进行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同时需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育中既是开发者又是实施者,这也是作为专业化网络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其次,作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配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关系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说来,管理者就是要确保网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资源方面,管理者要保证各项学习资料的及时上传、修正、补充等等;在学生方面,管理者要参与学习者的网上答疑、学习辅导等众多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将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反馈给教学教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教育管理者的队伍,可以由教育机构中的青年教师构成,这些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网络应用能力并熟悉网络教育规律,也可以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中挑选出担任助教、教辅工作的人员。

(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质师资团队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网络教育亦如是,在网络教育中,师资团队的质量是网络教育质量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对于网络教育来讲,在其背后需要拥有一个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的网络教师团队给予支撑,这在教育质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这样的网络教师团队对于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来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拥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更多地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与课堂教学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处于网络平台的后方,而不再处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转变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这种转变实际上对于教师是一种考验,更加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建设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团队,不仅仅要聘用专职的教师,更要吸收优秀的兼职教师,要做到专兼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优秀教师被吸纳到队伍中来,这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包括各学校的学科专家、教授,更要涵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网络教育可以给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证实了要想获得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强化教育办学机构的网络教育师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瑞.网络教育和气象网络课件开发技术[D].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2.

[2]郝莉.网络教育中学生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实现与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3]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4]王博.我国网络教育经济中质量敏感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5]王耐寒.网络教育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6]吕晓乐.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对策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7]邢冰.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董平.基于网络教育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9]曹正强.基于本体的学习资源推荐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第7篇

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习自我鉴定和工作鉴定范文样本,供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朋友们参考。...

今年开始,我在某工程公司附属单位AB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我所实习的AB公司,隶属于某工程公司。该工程公司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 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 认合格证书"; 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AB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第8篇

一、普及式教育

QC小组活动是一种扎根于班组的基层质量管理活动,成员全部是来自基层班组的工作人员,特点是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相对缺乏。为此要对班组长和QC小组成员进行业务理论培训,人均接受QC教育要达到80小时以上。对质量教育不仅限于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培训,还要不断更新和吸取先进的思想管理方法和科学知识。小组成员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术素质。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还要组织QC骨干参加省、市公司举办的QC成果会,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使职工由浅入深地学习QC理论,认识开展QC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形成自主学习、互学互动的良好氛围。

二、抓学习质量

首先把质量管理用在对学习质量的管理上。为防止走过场,每年年初班组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列出QC课题,经反复研究论证后确立课题。为加强对QC小组活动的考核,要做到月月有活动,活动有记录,成果有总结。这样既可以检验员工的学习质量,保证了学以致用,又使得员工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渐进式、兼容式学习

随着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及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新的管理理论、思潮的出现,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赋予QC小组活动新的内涵,成了开展此项活动所面临的新课题。

选准选好课题,加强课题培养。围绕全局主要任务在本班组落实的关键点来选题,或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选题,确保QC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宜小不宜大,目标应明确。如:各单位在开展对标工作时,可将同业对标体系中的重点指标、薄弱指标作为选题对象和目标,进行攻克。

注重活动过程,避免临时总结。QC活动的价值更重要的体现是在过程,而不是成果。员工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企业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提升管理水平。

四、领导重视,是QC小组活动发展壮大普及的基石

领导对QC活动重视,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QC活动特殊贡献奖。同时,领导的重视还体现在对QC小组活动全过程的支持。领导注重对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并且积极参加QC小组的一些活动,对QC小组活动的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充分调动QC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为QC小组解决一些活动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保持QC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不断创新,是QC小组发展的方向

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管理学科;工商管理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企业发展,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来进行企业行为管理和经营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命力、促进企业向前发展。

当前,在工商管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热点问题。我们应当重视这些热点问题,分析、研究这些热点问题。

一、当前工商管理领域的主要热点问题

(一)工商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互脱节

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必须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却是:工商管理理论未能融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为工商管理理论不过是坐而论道的纸上谈兵,不愿应用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认为只要凭冒险、钻营、投机、低价竞争、偷税漏税就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根本不屑于学习工商管理(尽管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逐年缩短,但中小民营企业仍然对工商管理不感兴趣)。由此造成了工商管理的理论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互脱节,工商管理难以应用于企业实践[1]。

(二)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较为薄弱

当前,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较为薄弱:许多企业在运营中实行粗放式管理,许多企业缺乏战略规划,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大搞末位淘汰,导致大量员工流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企业由于工商管理能力薄弱,导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下滑,最后倒闭、破产,被市场竞争淘汰[2]。

二、分析、探讨当前工商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工商管理必将与企业管理实践相互融合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内没有自负盈亏、独立发展的企业实体,亿万老百姓也没有听说过“工商管理”这一概念。改革开放后,企业在国内快速发展起来,企业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但企业的工商管理却没有跟上。——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缺乏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毋庸讳言的事实是: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是在高考落榜、中考落榜,无法挤进体制内的“铁饭碗”才被迫下海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存在着大量市场空白点与大量廉价的生产要素(包括廉价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能源、矿产品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工商管理,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了粗放型、低水平的企业管理实践(但这是一种缺乏理论指导的、带有盲目性的企业管理实践[3])。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各国企业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段粗放型、低水平的企业管理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实施粗放型管理的国外企业,其存活时间都未能超过10 ~20 年,它们都被应用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实行精细化、高水平管理的企业所淘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所实行的粗放型、低水平、没有理论指导的企业管理实践,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不可能继续维持很长时间。所以,我们认为:工商管理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与企业管理实践相互融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工商管理,必须更新工商管理观念,必须主动应用工商管理。

(二)通过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来促进工商管理向前发展

工商管理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工商管理只有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着重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

要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 规划企业的远景。通过规划企业远景,来明确企业发展的未来目标,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从而界定企业的当前业务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② 根据企业远景,设计企业战略。为此,必须锁定企业当前和今后的事业活动范围,明确企业经营活动未来的发展方向;确立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后,要进行全面的战略分析,选择适宜于企业的战略,最后进行战略管理。

③ 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与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分析企业的竞争对手,研究企业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现有的财务资源、组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管理经验、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等等,从而做到知己知彼。

④ 根据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运用SWOT分析法,为企业选择适宜的战略;并将此战略付诸于战略管理[4]。

⑤ 在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对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管理。包括: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实行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等等。——这样,便把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内部行为管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就可以切实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

⑥ 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工商管理进行灵活调整,从而稳步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

⑦ 及时总结企业工商管理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将它们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丰富工商管理的理论内容,促进工商管理向前发展。

结束语

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又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互脱节;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工商管理的发展。因此,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并且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健.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0(31):58-59.

[2]庄若涵.企业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2):46-47.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现阶段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不突出,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教师经常是通过传授学生完整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总体上来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实践则是比较忽略,学校培养的目标也是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框架,可能在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将知识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而适用于具体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一个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就会降低,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会让学生产生出专业无用的感觉。

1.2.缺乏“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不够

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是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这类老师能传授学生经济管理理论框架,但是在学生的实践中则不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难以通过老师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学生实习合作型企业少,实习所学不够

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不同于一般工科学生,一般工科学生进公司可以观摩公司技术流程,也能跟随公司项目,学习项目经验,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可能接触公司机密,很多公司为避免机密泄露,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打打零工”,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自上而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提高到同一水平,学生才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去积累经验,并将实践所获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在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让学生真正从实践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与实训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学校可以选择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走出去”,从事一些经济管理活动,或者可“引进来”,聘任企业单位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经济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进行。

2.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实践教学方面,要规范化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培养“四有”(即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良好的从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可构建各技能模块,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等等,通过各个技能模块的锻炼,让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4.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对于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来规范化,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并评价实践教学的成果,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能力的锻炼,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水平。对于学生实践的评价要能从各方面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评定标准可以客观地、可操作性地引入社会评价系统,能让学生在实践之后感受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

2.5.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发挥实习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最终还是要走上各个岗位,服务于社会,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因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让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去观摩学习,并在其中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能力,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平时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三、总结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为苛刻,而当前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足,因此,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灵活化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改变当前现状的出路,要大胆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敢于创新,能真正建立一套突出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经济管理类实用型人才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建松.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报,2011.

第1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案例教学;药事管理;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解读、讨论和拓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辩证、客观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近年来,培养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工作需求,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在此背景下,不少医药院校开展了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但因缺乏经验、不注重联系学科特点等原因,大部分院校仍旧案例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论述了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在当前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入手,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的主、客体资源建设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根据能否将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和有效转移,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传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来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凭借其严格、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够取得教学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隐形知识的教学中却无处施展,当前多数隐性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的,然而其对于客观教学条件的苛刻要求却使得应用范围大大受限。应用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其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药学类核心课程中的比例势在必行。药事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对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合理的资源投入获得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药事管理学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都要求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药事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医药相关领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当前药事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中,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经验开展所谓的“案例教学”,如部分教师将案例(case)与示例(story)混淆,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用“实践”来验证课堂所授的“规律”或用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示例不乏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借助案例进行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演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仍习惯使用驾轻就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犹如旧瓶装新酒,这种重灌输轻启发、重智商轻情商、重管制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所谓“案例教学”,有违案例教学的本质。部分院校在进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过大,挤占了基础理论讲授的学时。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涉及情况不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给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药事管理学案例资源匮乏

充足的案例储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的药事管理学优质案例非常贫乏,部分案例过分简化、缺乏深度,严重的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甚至采用来自《中国医药报》《医药经理人》《中国药店》等报刊、杂志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通常偏重故事性和新闻性,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容易受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视角的影响,并不适宜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此外,由于药事管理学建立发展至今仅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材,然而,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典型意义的药事管理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多是各个学校教师自发收集整理,缺乏符合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现实问题的案例。

(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在开展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时,实际制作演示文稿、汇报演讲,其他多数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搭便车”现象极为常见。或者指定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其他各组的成员对该案例事先未做任何准备,使得在不同组之间的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便存在讨论也多为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案例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刻,且药事管理案例存在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抽象性。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诸多医药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学习会因学习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对于习惯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案例讨论常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讨论内容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三是实践性。药事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部分案例要求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工作有一定的和知识基础感性认识,而学生恰好缺乏实践经验,经常出现分析脱离实际的情况。

三、完善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与思考

(一)转变案例教学观念

在现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更好的讲故事”和“讲更好的故事”。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真正的案例教学过程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一定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师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对于新知识结构的拼接,并且反作用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管理实践能力等。改善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条件,也能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药事管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

(二)精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题一致。即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化对相关药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共鸣。其次,事件典型。教学案例涉及的药事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矛盾冲突。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矛盾冲突、难以取舍的现实情境,这也是案例示例与最本质的区别。教学案例必须用中立客观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破坏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基础。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

以往的药事管理考核体系中,案例教学的成绩权重通常只占到10%左右,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开展案例教学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师应适当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考核所占权重到30%左右。此外,考核过程也应适当优化,对评分项目赋予科学的权重,避免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搭便车”。对学生的考核应细化到人,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

作者:洪亮 刘丹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公路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是公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介绍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标准化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地进行施工设计管理;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

关键词:

公路工程;标准化管理;管理对策

1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简介

1.1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是指将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种规范、标准以及要求等执行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当中,并加强监督、检查。公路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具有较大难度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工程的投资、合同、设计、人员、施工、进度、质量、存在的风险以及材料、设备、物资、运营等多方面的内容[1]。概括来说,公路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加强施工现场不同区域的施工控制;②严格施工材料的用材标准(包括材料及设备的选择、采购、使用等);③优化施工工艺的流程和选择;④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1.2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1.2.1公路施工项目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公路工程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施工的项目类型也有所不同,因此公路工程的施工项目具有多样性[2]。另外,每个施工项目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合同、设计、施工工艺、设备材料等,涉及到的部门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并且施工工艺、地基处理方法都会根据施工条件及地形、地质因素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公路工程的施工项目又具有复杂性。

1.2.2公路施工项目影响因素的多变性

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时,施工条件的变化较大[3]。因此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条件的变化以及一些影响施工的因素,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以控制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公路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涉及内容及部门较多,各个环节的工作和部门的沟通及协调、管理工作都有较大的难度,并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这些都是促使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实施的必然条件[4]。(2)近些年来,我国对公路工程建设一直都很重视,用于公路建设及维修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公路工程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路工程建设涉及到多个工作阶段,需多个工作环节的共同组合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或者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或差错,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因此对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2现阶段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设计管理不足,内容不全面

目前,虽然我国制订了公路工程施工设计相关的规范文件如《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方法》、《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的通知》等,但是这些只是针对设计阶段和实施准备阶段的施工设计规范,对后期中标后的施工设计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因此很多中标单位后期施工设计的格式及内容都不够全面,有的甚至与实际的项目整体需要相背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性以及项目的一次性。

(2)施工现场管理缺乏,问题频出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但是很多企业都缺乏对施工现场的全面管理,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如偷工减料导致质量检测不达标;材料资源分配不合理,纰漏现象严重;应急措施不完善导致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施工进度缓慢导致延期完工等。

(3)工程成本管理不足,经济效益较差

工程成本管理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管理,直接关系着公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对这一部分的管理比较缺乏,如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不足,没有对材料的使用额度进行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限额领取制度;此外,对人员的管理也不合理,主要是人员的分配与分工,以及安全问题等方面,导致工程的施工成本远超出规定成本的额度,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益[5]。

(4)风险管理缺乏,损失严重

任何施工项目的进行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既包括技术上的风险,也包括非技术上的风险。其中,技术上的风险是指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而非技术上的风险则是指自然环境、合同、经济、材料、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风险[6]。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在施工前对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但是并没有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5)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效率不佳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历不足:据调查显示,很多管理人员都是中专及大专的学历;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的不足:现阶段,很多公路工程的管理人员(除了工程管理专业)对于一些现代管理理论知识都还不了解,掌握的管理知识及管理理念都还比较传统、陈旧;③对标准化管理认识不足:大部分公路工程的管理人员还未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对标准化管理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还有些管理人员对于施工流程的规范及施工工艺各工序的技术要求都还不熟悉,因此管理效率都比较差。

3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标准化管理策略分析

(1)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应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公路工程的监理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监督,更要企业加强自检和施工项目的监理,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监理控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中,还要将建设单位、承包单位以及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职责明确化,以确保出现问题时可追究到具体的单位,甚至是具体的个人。

(2)科学地进行施工设计管理

施工设计是进行施工的重要准则,因此在进行施工设计时,设计人员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并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此外,管理部门也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仔细审核设计内容,发现其中的不足及问题,并督促设计人员进行改进和完善。最后,应积极完善公路工程施工设计相关的规范,特别是中标后期施工设计内容的规范,应进一步明确化。

(3)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应做好施工材料及设备的采购工作,采购部门应积极关注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化,尽量采购价格适宜且质量好的材料;其次,建立完善的限额领材制度,杜绝材料浪费和缺失的现象;最后,做好各部门人员的管理工作,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分工,将每个人的职责具体化和明确化,避免出现一岗多人的现象。另外,还要积极做好人员的安全管理,如严格遵循施工规范、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等。

(4)完善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

管理人员应将风险管理列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是要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更要采取具体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公路工程的管理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模式,并且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理念,熟悉掌握各施工流程的规范及施工工艺各工序的技术要求,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语

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标准化管理是公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标准化公路工程的核心部分。管理人员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公路工程建设过程的管理,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雄伟,孙柏林,,等.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4(13):183-186.

[2]刘超然,郭晓红,吴玉然,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J].湖南张家界佳通科技出版社,2012,15(32):333-335.

[3]张明国,刘华军.公路施工管理标准化建设应用及效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3):144-146.

[4]李义.高速公路的标准化建设[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