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8-08 17:0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非人力资源部门主管 人力资源职能 探讨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合作,组建各类组织,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伟大事业。在任何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中,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也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发挥一个组织(团队)的战斗力,才能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是什么?笔者认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事理人,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在特定的组织中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万事万物都需要管理,一个组织同样离不开管理,只有通过管理才能使人和事达到和谐状态,事得以妥善处理,人得以健康发展,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1 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感叹:哪怕厂房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都不可怕,人才流失是最可怕的。可见,人才对公司的发展的核心作用。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除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其他各部门也都担任着对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是各部门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部门主管首先也是人力资源主管。当然,部门主管们是不会完全取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能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两者职能相关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两者侧重点不同,两者不重合,通常是互相间的协同或者说是协调工作。

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担负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相关技巧,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规则,才能管理好本部门的全体成员,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发挥团队的优势,使得本部门绩效目标达标,更好地发挥本部门的职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强基石,只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平台扎实了,才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各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2 企业各管理阶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都承担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职责。在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层领导者把握人力资源发展方向,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案、制度,对其他部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情况监督,各业务部门主管是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制定人力资源具体措施,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

2.1 业务主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职务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好比大厦的基石,对人才的选、用、育、留是大厦的主体和骨架,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是大厦的华盖是形成本企业区别与其他企业的核心人才团队。

(1)部门业务主管在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职位分析时,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有:本部门本阶段的主要职责、汇报关系介绍;对本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要求、主要工作程序、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岗位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介绍;本部门及各岗位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对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有变革的情况进行描述、汇总,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做好职位说明书。(2)部门业务主管在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有:结合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长期发展目标,根据本部门的业务量及人员分布情况,以及本部门的职能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相应人才计划,提出本部门的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长期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2.2 日常业务开展中处处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员工得到晋升往往依据是本人干得好,业绩棒,当他们得到提升进而走上相关管理岗位后,往往对新工作一筹莫展,打不开局面,对接触的问题一团雾水,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面对人的管理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这样极易造成部门效率低下,甚至严重者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主要表现在:

(1)选才方面:不论企业从外部招聘或内部竞聘相关岗位人员,都应该由部门业务主管提出用人申请,提出针对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主要工作程序、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岗位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等,并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试相关竞聘人员,找出与岗位相匹配的人员。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应具备对岗位职位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其次,还要具备选人、识别人的基本能力,以便从众多的竞聘者中择优录取;再次,对部门内部的人员,工作分配时,要做到,人事相宜。

(2)育才方面:新员工进入部门以后,应由部门业务主管对其进行引导,进行与岗位相关的业务初训,使其了解岗位的应知应会,工作程序,注意事项,指定专人作为指导人,以使其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日常工作中了解员工的家庭主要情况,心态、面临的问题,性格,优点、缺点、爱好、兴趣等。

在日常工作开展中,部门业务主管要对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情况观察记录、进行绩效面谈、绩效辅导,业务人员协调配合、员工资源支持,合理评价成员的工作。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具有培训、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其次,部门业务主管具有绩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再次,具有识别人的能力,做员工的伯乐。

(3)用才方面:既要做伯乐,又要赛马。用人所长,避人之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能力各有侧重,作为主管,在工作中,部门主管要把组织下达的绩效目标在团队成员中进行分解,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差异地使用员工,使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

部门主管要对成员的工作进行不断的督导,工作分配中,适度授权,让员工感觉到受到充分尊重并能发挥其所长。有条件地开展工作轮换,使员工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从对业务不熟悉到成为多面手,员工的满意度随之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努力使员工工作丰富化,有条件地进行工作扩大化,组合改善工作流程,让能力强的员工多做关键节点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开发和提高员工(和自己)的工作技能。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具有分析工作流程并进行初步设计的流程管理能力;其次,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评估员工工作能力;再次,发展人的能力,部门主管还要做员工的教练。

(4)留才方面:主管有义务和责任创造并维护部门员工的士气,营造相互尊重、信任的良好组织氛围,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被信赖,感觉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主管关注员工的精神世界及心灵成长,使员工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

员工的成长,离不开主管的鼓励和鞭策。主管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员工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通过适当的激励,培养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使员工在业务部门这一事业平台上做出成就,员工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员工与企业双赢。

主管有义务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组织内有职位空缺时,部门主管通常可以优先举荐优秀人才,主管有的放矢的举荐,利于部门员工晋升及职业成长,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希望,也会感激企业及领导对自己的成就,利于企业保留优秀人才。

这一过程要求,部门主管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如下:首先,部门业务主管具有分析人的需求并引导满足其基本需求,使员工满足归属与安全的需求,利于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其次,部门主管作为员工的导师,对其进行精神和心灵的指引,使其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再次,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和能力。如果在职的或新上任的部门主管不具备以上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在日常工作中,有可能导致部门业务目标不能达成,工作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不高,团队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不能保留核心员工等不利局面。

可以说,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在人才的选、用、育、留上,非人力资源业务部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直管作用。部门主管只有具备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才能做好选、用、育、留等各环节工作,才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厦建立了牢固的主体和骨架。

3 结语

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谁,部门职能的发挥都受影响,组织的目标很难达成。两者之间需要经常沟通,相互反馈有关信息,为组织的健康运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业务部门的参谋,业务部门扎扎实实推进工作,两者各司其责,齐头并进,才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打造出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团队这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厦的华盖,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市场化、开放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与知识载体的“人”已取代土地,原材料,机器等,成为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等词真正在中国广泛应用和被实践也只有近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的时间内,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雇佣管理阶段;人机关系管理阶段;劳动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阶段。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有近500万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真正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只有近20%左右,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素质相对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具备有关市场、财务、营销、商务等方面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但目前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待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

2.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组织变革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复原力等是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几种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素质的不足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主要包括个人诚信、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是一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精神的管理者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和客户的信赖,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顾客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和个人构建一个可信赖的人际网络。

(二)人才流失严重

据华侨大学于2011年8月15日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 1)》显示,从改革开放至2011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总数为162.07万人,而学成归国人员总数仅为49.74万人,约占总数的31%。近几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热”,人才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三)人才结构缺陷

中国社科院在其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而在我国也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许多人抱怨“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则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而造成这种矛盾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人才结构缺陷。

(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曰益突出,但就目前来看,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日程,还只是处于传统行政性、事务性劳动人事管理阶段,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市场、研发、销售、生产等方面。

二、我国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目前,针对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研究,不同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孙玉红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应趋向于网络化管理、倾向于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服务、倾向于由行政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转变。同时指出在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的对人力资源进行控制和掌握的目的,并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后,李亚丽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将朝着外包化、战略化的方向发展,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会逐渐增多。这里的“投入”是指为了获得潜存的人力资源,要在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方面加大投入,教育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效果是逐步递增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是极为有利的。王君指出,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应由“控制型管理”向“指导与激励型管理”转变,强调更人性化的指导与激励员工的工作行为及表现,更注重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同时强调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实现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达到人力资源流程优化的目的。闵功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方向,将流程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业务为核心,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主要趋势。他指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综观已有文献,由于不同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理解尚存差异,所以理论界对于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还缺乏统一的诠释。但总的看来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它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在改变结构和文化,特殊能力的开发、管理和变革上,旨在确保组织获得具有良好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员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并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建立竞争优势,进而培育和发展动态核心能力。

二是人力资源外包化。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把组织的人力资源活动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公司来承担。将基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移给社会化的管理服务网络或管理咨询公司,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组织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降低管理成本,从战略高度对组织自身的成本进行了控制,以获得长久的优势地位,进而达到适应外部持久变化的能力。

三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以建立与内外环境共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目的,充分考虑环境与相关主题的价值存在与诉求,旨在实现经济绩效、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平衡与相互发展。它与组织高绩效视角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低成本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包化等关注的不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站在社会的视角,重点关注环境绩效。

虽然学术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还没有一致的定义,但也存在广泛的共同之处,即人力资源管理将朝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外包化、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

第3篇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的。1998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才进入独立发展时期。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一方面我国要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开展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新时代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日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并逐步走向规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求职者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而这种“苛求”实质是凸显出了现行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这也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既懂得政治、经济、管理,又要具有人文素养,熟悉前沿科学技术和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具有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然而,从已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情况来看,很难如其所愿。力求知识复合型,学生所接受的课程门类多且杂、知识点泛而浅,除了少数精英外,大多数学生疲于上课而无暇顾及其他或者为倚重其他而不得不忽略第一课堂学习。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点已属不易,就更难进行第二课堂的实践了。

专业设置细化、指向性更明确,已成为各校的热门专业,并且,也使得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更新观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点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时以市场为导向,使培养人才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科技与创新的需求,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1]。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着重要意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这一要求,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以理论知识为立足之本,具有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层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设计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明确为:在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个人管理技能,锻炼其交际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培养出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解决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等实际问题,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级经营型管理人才。

首先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克服困难挫折、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使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追求感;也会使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还会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与困境面前百折不挠,迎来新的机遇,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等等)。而且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然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表达技能、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等的业务技能培养。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综合考虑专业人才基本规格、办学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细分为许多小模块,比如人员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员激励、薪酬管理等等,因此,专业课程会相对较多。在专业课程设计时,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对所有相关专业课程都加以学习,在时间上和效率上都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模块的专业课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在时间上加以保证,而且有利于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专和深。笔者结合教学研究和实践,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性质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以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与大家讨论。

第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加强校内外实验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其次,实践教学应贯穿所有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管理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状和市场竞争现象,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能;再次,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在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中,成绩或分数是检验学生知识量的唯一尺度。这种“侧重于记忆,以方法和技巧为主,模式固定”的考评方法,不利于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学生高分低能、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也就在所难免[2]。理论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其中对于属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宜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设置和实行模块化教学。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理论、体育等有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就不受限制,学生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修养,扩大知识面。学科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的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一般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来设置。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经济法学、生产运作与管理、劳动心理学、企业薪酬管理、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学、职业安全与卫生、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等课程。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有较深的掌握。

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实践性教学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管理认识实习、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客户都是人,人际交往能力必不可少,在形形的人的交往中,如何能和人成功交往,如何能应对各种人的各种问题,应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人际能力和沟通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沟通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互动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应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首先,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特色性,要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特有能力,这是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第4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以经营活动、战略目标为根据,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的战略规划,利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实践要充分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与现实要求。

一、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国外发达国家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有近百年历史,人力资源管理最早的课程雏形见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劳工关系专业在1915年的雇用管理课程,其后逐渐成为众多大学商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先后经历了从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系统管理等以人事管理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90年代以后,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点影响,开始倡导以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相对成熟的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等。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企业实践教学为主,学校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比重较大,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般较为浅显,这种教学模式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更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是该国政府联合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共同开发出一套包括全国统一任职资格和能力标准的培训包,以此作为学校、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发的指导性材料。加拿大CBE模式最初源自于加拿大,以能力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职业态度,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进程。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即模块培训教学法,是基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岗位、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工作规范,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分成若干独立培训教学模块,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岗位工作的流程为主线,通过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技能。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脱胎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最早的课程见于20世纪50年代中央劳动干部学校(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专业开设的劳动管理。自市场经济建立以后,人力资源理论开始在我国进行传播,一些高校将人事管理课程调整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尤其是1995年《劳动法》颁布后,实现了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功能已经深入人心,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具体可归纳以下方面:

首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研究。刘国华、彭芳等在《浅议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当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人本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刘燕华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当中主张将就业素质训练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应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变化,通过建构真实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李淑玲在《多元化教学方法》中强调以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列举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管理方案设计、现场模拟、实地调研、实验室模拟等常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学习兴趣,从体验中获得深刻感悟。兰策元在《多元化方法与HRM教学研究》当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除采取一元化、性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外,还应广泛采取案例分析、视听技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网络信息交流等多元化、亲验式教学方法。李淑娟等在《亲验式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应用探析》当中指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心理测试、案例讨论、管理游戏、现场操作等亲验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了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培养重心也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转移到职业能力;还有研究人员针对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李劲松等在《基于PBL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当中强调在教学改革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即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黄云碧等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探索》当中提出,通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构建知识技能模块,设计教学项目,在教学中模拟工作情境,引导学生按照实际岗位工作的操作过程和规范完成项目任务。杨海光在《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当中围绕案例教学的功能、具体实施过程论述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最后,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魏晓彤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当中以加拿大的CBE模式为基础,提出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手段,切实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张晓燕在《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当中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通过组织中的岗――人关

系确定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和考核教学过程、创新授课形式、改进学习模式等,来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 上述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启示,也为教学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要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现实探索

由网络调研及文献解读可知,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不断创新,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从传统的一元化的课堂模式,发展到多元教学模式并存的局面,推动了人力资源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目前,教学改革总体上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过分强调课程的应用性而导向理论知识薄弱化;二是教学改革仅停留在局部改进,而缺少系统化的整体模式改革;三是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落差。因此,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整体设计能力,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应着眼于三个方面:首先,教学应建立于扎实的理论根基之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广泛融合了管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理论知识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课程的基础;其次,从整体上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要以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组织以及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教学设计;最后,在教学当中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管理者的人本理念、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提出较高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适应这些要求,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对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企业绩效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市场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空前的深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握住人才、知识、信息等关键要素,不断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根据相关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在招聘过程中选择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人才,同时对已经进入公司的员工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等,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1]。因此,为了能够搞清人才管理对企业绩效及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企业的相关技术知识,以提高自身硬件的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企业也需要不断引进和吸引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以正好的掌握和运用企业技术中的新知识。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创造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良好企业氛围,以不断促进人才与知识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知识与人力资源的相互作用

知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之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两者的统一性,以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完成以知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整体能力及价值体现。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以知识及人才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加强优质人才的选拔,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以保障企业能够良好的运作和发展,也让企业的知识资源的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障。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根据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和员工培训时的水平高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招聘工作水平高低对企业绩效主要表现为间接性的影响,即如果招聘到技术能力符合岗位要求、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可以通过其较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是,大规模的企业员工培训将可以对企业绩效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内部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能够定点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将员工们的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统一[2]。此外,培训过程还能通过某些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自身的工作潜能,以更高效的完成工作,共同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对员工的奖惩制度。在这些制度的建立时,应当注重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匹配,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针对工作成果突出、工作态度优异的员工,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发挥这种带头作用,不断激励着更多员工为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相应的惩罚机制对于控制员工的犯错概率也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当前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形成以知识管理为主要导向的企业管理将对企业绩效的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企业应当充分尊重信息技术与相关知识体系的发展,并选择与企业自身相符合的知识资源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创新。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知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以不断鼓励促进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这样一来,不断的将新兴的知识体系注入企业中,也为企业带来了充足的新鲜活力,同时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氛围,以能够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仅仅只依靠人才资源管理来提升企自身的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与人才管理同等重要的管理因素是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因此,将人力资源及知识管理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对企业绩效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对于相关知识体系及知识资源的开发拓展程度,也决定着企业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水平,因此,企业良好的人才管理及知识管理对于协调统一企业的基本知识框架结构,以及提升和改善企业综合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是让企业能够积极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最有效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元红,张玖梅,闫治江.试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8):00015-00015.

第6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 系统性 柔性 趋势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业工程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在管理学门类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业工程同为二级学科,分属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大一级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经营决策和实践活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工程则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以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制造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如图1所示。当以工业工程为研究主体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即成为构成工业工程学科完整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工业工程各种技术特点和功能划分,工业工程的支撑技术可分为三大类:设计与改善类、分析与决策类、控制类 。在工业工程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与作为其基础理论的行为科学密切相关,又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基础支撑。其主要目标是解决人力资源的招聘、任用、评价及考核等,从而使任免、调职、晋升、培训等工作公平合理,增强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图 工业工程学科体系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业工程应用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的核心与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和预期的实际效益,其功能是设计、规划、评价和创新。当今社会,知识和智力资源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使得人成为现代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的核心要素,并在这一复杂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现代工业工程十分重视人这一生产因素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工业工程的应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准确的员工的招聘与选择是工业工程应用的基础

在工业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人是最具活力也是最具有不确定性的资源。为了实现工业工程应用的目标,现代生产系统必须首先拥有一批素质高、合作能力强并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员。在实践中,企业要首先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通过工作分析和设计,合理地确定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而招聘选择录用。一方面,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包括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在内的基本知识的考核。另一方面,注重技能的考核,并运用工业心理学、人因工程等知识,对招聘者进行心理、个性测试,特别考察其胜任将来工作以及塑造和支持企业价值观的潜力和能力。通过专业性的招聘与选择,可以确保录用者完全符合其岗位的工作要求,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效果。

2.持续的员工教育与培训是工业工程应用的智力支持

持续改进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理念。工业工程的应用就是要使企业在实现其战略目标过程中,采用更有效的整体化管理方法,更加有远见地、适时地改变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系统和技术手段,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想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关键在于员工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角色。这就要求企业在不断改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面前,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教育与培训,使员工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外部的各种挑战。实际上现代工业工程把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也当作生产经营系统中的一个工艺过程,而且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回报是巨大的。

3.完善的员工考核制度是工业工程应用的组织保障

工业工程要对现存的各种系统、各种规划、计划和设计方案以及个人与组织的业绩做出是否符合既定目标或准则的评审与鉴定活动。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规程的制订以及评价工作的实施。从而分清孰优孰劣,明确问题和差距,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系统评价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其对企业的贡献与合作能力等。现代生产经营系统对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必须绝对胜任,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绩效管理系统。通过对员工进行全面、客观及时地考核,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的目标与方法,保证一系列改进的稳步推行。

4.恰当的薪酬与激励是工业工程应用的动力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基本的激励形式。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有较高要求,员工的劳动成果及效果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紧密相关,因此劳动报酬的形式主要将是按知识技能付酬形式。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它激发人的动机和心理,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维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在需要、动机与目标的驱动下,产生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可以使员工增强工业工程意识,自觉地理解和履行职责,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工业工程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作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原来越显著。知识投入代替物质投入,使得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推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工程的应用为包括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提供了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拓展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催生了新的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也使旧的格局被打破,一批经营管理落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改变了旧有的人力资源需求局面。在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和实务上都面临新的挑战。概括地看,在工业工程视角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系统性要求

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工程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支撑技术。通过数字化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技术建立起诸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性制造系统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和生产系统,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及时、迅速的传递和反馈信息,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达到强化企业竞争力或者削弱对手竞争优势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系统科学与工程的思想成为工业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如今,工业工程已扩展到整个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工业工程不仅在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灵捷制造、MRP―Ⅱ、ERP等,在服务性行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金融工程、物流业,供应链等方面的应用,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等通讯技术,把生产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和用户联结成一个网络,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系统来研究。

工业工程强调对人、事以及人事配合的系统分析,力求使每一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在新的条件下,新的先进生产系统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布局从原来的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多层递阶结构被扁平网络结构所取代,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需要开发并实施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人员选聘、考核与评价以及薪酬奖励等内容全部纳入这一系统,并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系统对接,形成企业整体最优。

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柔性化与快速反应

柔性的概念最早应用生产制造领域,也是工业工程在现代制造系统中着重解决的问题,它强调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柔性反应了企业的整体柔性,不仅包括市场柔性、研发柔性、制造柔性,更包括组织柔性。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人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提高企业柔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柔性。

柔性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管理产物。因为只有到了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因素,知识工作者作为知识的载体被提到了高于其他一切的地位上,才产生了围绕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以传统的依靠外力的管理方式,柔性管理的优势在于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对管理对象施加的软控制,使员工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 。因而如何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应的授权方式、柔性的工作分析、柔性的培训考核方式、柔性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全员参与管理,把组织的意志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卢井岚齐二石:工业工程――企业成功之术[A].IEMp98 Transformational Strategy Towards the 21stCentury(C).Hong Kong,1998

[2]代颖武振业马祖军:工业工程学科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金勇:工业工程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湖北工学院学,1997,(01)

[4]李峰平付培红:基于现代工业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时代,2004,(36)

[5]龚代华:企业柔性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管理工程学报,1999,(1)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毕业生 入职初期 问题 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近年来学习此专业的人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入职初期产生的问题也越发值得关注。步入职场的前三年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如果毕业生一直被入职问题困扰,并迟迟得不到解决,易使其职业成长缓慢,失去更多发展机会。本文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初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及背景作了综述;其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其入初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最后,整理归纳并剖析问题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从企业、毕业生、高校等方面综合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规划目标难以实现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定义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和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个人对自我的分析、环境的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确定个人所要从事的行业并确立发展目标,并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和制定实现目标的实施计划的过程。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而言,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挖掘自身潜力,明确自己的定位,有利于进行自我激励,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调查发现,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实现职业规划目标。职业规划中期望因素评分排序如图一,实际结果往往与职业规划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薪酬待遇不理想、发展机会少、对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不满意、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等。不理想的薪酬待遇及晋升通道,不仅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员流动、人才招聘等成本;对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的不满意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工作效率;不融洽的上下级及同事间关系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企业内部凝聚力。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引入本项目已发表调查报告表一职业规划中的期望因素的数据,进行评分处理。首先,将第1位评为六分,第2位评为五分,以此类推,第6位为一分。然后按照下面公式对不同期望因素进行评分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

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保护劳动者权益,也强调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更加规范。因此人力资管理毕业生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有助于企业依法办事,规避风险,科学管理。

以劳动合同法为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虽已学过劳动合同法,但对劳动合同法的运用并不熟练。当工作中涉及到相关法律知识时,毕业生并不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因程序或者内容不合法,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造成经济损失。尤其遇到企业存在法律漏洞时,劳动者刻意“碰瓷”时,企业往往在劳动仲裁时处于不利局势。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运用尚有不足

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是指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知识。

扎实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有助于其拓展专业知识,增强职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拓宽未来的发展道路。

调查显示,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入职初期的工作综合性较强,仅通过学校指定的教学科目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很难顺利完成工作。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除需包涵六大模块的基本知识外,还融合了心理学,法律,财务等多门学科,因此受专业相关知识短缺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初期能从事的工作有限。招聘工作较容易上手,大多数毕业生一般选择招聘部门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被安排从事招聘类工作。而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工作中涉及到财务管理和经济学,较为复杂,毕业生因知识储备和经验都不足,在入职初期从事较少。该现象在中国HR职业发展状况报告(2016)中同样被指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初期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层面

对入职初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方面造成毕业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招聘时过度宣传、承诺难以实现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或者认知存在误区,使其职业成长遇到瓶颈或者阻力。

第8篇

关键词:中职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教学方法自主 参与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中职学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报酬、维持等工作。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出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使教师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取得效果。笔者结合中专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数年来笔者一直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所了解到的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中国教育经过改革之后,中职教育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中职的扶持,但是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中职学生是“无淘汰录取”,加上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误解,多数中职学生是在没有其它出路的情况下,才选择就读中职学样,这样就不能保证中职学生的质量。学生的普遍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对各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薄弱,理解能力不强,由此给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例如在讲授传统人事管理与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时,很多学生对传统人事管理一无所知,仅能从字面上去区别,而没有主动深入地去理解这两者本质的区别。

(二)多数学生学习缺乏自信心。现在的中专生由于社会的误解与自身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心很强,他们认为自己是被淘汰下来的,往往会自暴自弃,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人力资源管理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理论上不能深入理解,实践上就不能去发挥创造性思维,那么他们对后面的课就容易丧失信心。当教师找学生进行专有名词解释的时候,一些学生总是不敢上来;当教师课堂进行提问的时候,多数学生总是不能准确的回答;部分学生做作业,一遇到困难,就想寻找捷径,找成绩好的学生的作业“复制”一份。大多数中职学生都习惯于去从书上去获得答案,不会主动去思考更不能创造,比如作业布置如果是课本上的题目并且课本能找到那他们会很认真来完成好这次作业,如果是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自己去思考去组织时,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抄袭其它同学的作业。

(三)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正是因为中职学生的自卑心很强,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所以,他们在学习中缺少学习的积极性。“许多中职生进入中职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地学习。”一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人在教室心在外。多数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课后没有复习的习惯。他们会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无心学习。一些学生认为,上课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不学都无所谓。更多学生习惯使用的学习方法是初中学习时使用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他们照搬书上的一切,缺少去理解概括的勇气,没有理解,往往在一个概念学习完之后一个星期他们就会忘了,更谈不上活学活用。

(四)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够。中职学生虽然知识基础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展现自我的舞台,需要别人的认同特别是老师的认同,需要成功感成就感。

而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根本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能被动地去学习知识。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中职学校旷课率都比较高,笔者所以学校也一样,但是我校在每年6月份开展的“模拟实习”教学活动参与度达到99%以上,学生会积极地去完成各项任务,可见学生并不都是不愿去学,而是要求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验在学习中的成就感,展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才能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

二、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对策

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给中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是课的授课效果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能否有效学得知识的关键,自信心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慢慢地去培养。自信心的培养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在生活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所以,中职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中,既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的责任。

(二)改进教学方法。中职学校管理类专业的很多课程都是理论性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多数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老式“填鸭式”教学,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一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前,认为中职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小学初中不同的想法来到中职学校,结果最后发现还是像小学初中一样,不仅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进而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校的教学。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实践性教学,演练教学等等,让他们接触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习方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就是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的效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应该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讲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懒散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多内容都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员工招聘这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模拟性的员工招聘,使学生对员工招聘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如前文所提到的“模拟实习”,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只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存在,成立小组公司、进行人员招聘、管理、激励等活动完全由他们自己来完成,为了表现自己他们会积极地去学习自己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并思考与运用。这一活动完成下来后,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学习就会对员工招聘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角,教师再重点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并能在加以运用。

(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只能是打了一个基础,对于社会的需要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能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所以老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传授给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中职学生的定位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管理类专业要通过更多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儿童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因为他们会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去学习,并且乐于其中,中职学生接受了小学与初中的学习之后,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所以才表现出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利用各项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非常重,会让他们再次体验到儿童时代的快乐,又能让他们系统地学到各种所需知识,产生主动去学习的欲望,养成自学的习惯。此外在完成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这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

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熊晓春,《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5期.

第9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技能培养特征,而其中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主体。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确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成为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或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的基础专业素质。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

3.素质拓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等,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等四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并达成共识。

2.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软件运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3.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概括起来有: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讨论、与成功人士座谈等。有些教师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和具体的课程设计作了探讨。

4.实践平台的构建。比如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建成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等。但是国内高职教育由于培养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学校教育都在四到五个学期,所以各门课程课时都在36―54之间。迫于课时压力,多数院校大都依然以纯粹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很少实施实践教学。所以,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和实践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职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本课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积极推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要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认识。要让实践教学真正有所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备课、授课、考核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学校应通过入学教育、专题讲座、企业访谈、参观企业、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向学生随时随地传递这样的信号: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有利武器。

2.要大力创建课程实践实训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集中全面实践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各职能部门、学校餐厅、超市、各社团、学生会、团委、纪律委员会等。

3.要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班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立一个模拟公司,每个小组为一个部门,每个学生都是该部门的成员。所有班级内部事物处理都按照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展开,从工作分析、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环节都模拟公司化运作。如选举班干部进行“工作分析”,按照“工作说明书”条件,设计招聘广告、面试通知书、录用通知书、考核题目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文档,将薪酬与平时成绩挂钩,同时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等等。

4.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较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实践经验。要拓展教师引进渠道,吸纳“双师”型教师。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养,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给教师以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如与兄弟院校交流、与企业合作授课、与实习基地交流、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调研及咨询培训工作,同时可以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性环节进行监控。

5.要注重课程考核的过程性和实践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有其特殊性,因此,考核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试卷考试和考查方式,应当细化考核,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都很重要,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学生的成绩应包含: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20%)+期末考试(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0%)+实训操作结果(包括单个项目操作和综合项目操作)(40%)+实训报告(10%)。只有这样的细化考核才能达到教学实践的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作了以上探索。事实上,进行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通过减少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训比例;以项目教学为模块,结合社会评价,将使课程教学效果、专业能力培养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关培兰,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

[2]南丽军,向俊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第10篇

1、工商管理类下设十个二级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2、英文名称:Industry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又译Business Administration),所属类别: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本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

3、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4、工商管理和工商管理类的区别:工商管理就是只单一工商管理专业,而工商管理类则是部分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办法,入学后一段时间再细分专业,从工商管理类中选择诸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即“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以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基础,以ERP、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等概念的出现和具体实施为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以人力资本开发和增值的迫切性为终极原因,将先进的软件配上高速的硬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与自动化。“信息化”把有关人力资源的分散信息集中化并进行分析,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自动化,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进行匹配。

(2)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外部服务。企业的人力管理者能够有效利用外界的资源,并与之进行交易,比如获得人才网站、高级人才调查公司、薪酬咨询公司、福利设计公司、劳动事务公司、人才评价公司、培训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

(3)实现企业内部自助服务。让员工和部门经理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员工为内部顾客的思想,建立员工自助服务平台,开辟全新的沟通渠道,充分达到互动和人文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业务内容。这些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如果员工的个人信息发生了变化,他本人就可以去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即可生效。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类似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和更新的工作量,也较好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数据更新的速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之后,就希望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考虑范围。信息化能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散信息都紧密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分析,自动化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使信息流得到加速且更舒畅,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流程跟业务流程以及直线功能结合更紧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而且能将经过优化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如干部任免、职工退休、调配、辞职等都可以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应的模板来完成。查询、统计、制作花名册、统计报表、领导审批等过程也可以在网络上实现。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之后,比如在员工培训方面,员工可以“在线”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差旅费用,降低培训成本。在评估方面,通过网络,各级主管可以很快看到来自各地下属定期递交的工作述职报告,并进行评估、指导及监督,这样,评估的成本也可以大为降低。据统计,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后,员工的电话询问可以也减少75%。美国爱立信公司实施员工自主服务系统后,第一年就节省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开支,Cisco公司通过e—learning系统一年节省了2400万美元。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

对于公司高层而言,他们可以在网上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高层决策者还能获得各种辅助其进行决策的人力资源经营指标以及直接在网上进行决策等:对于中层经理,即直线经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其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直线经理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在线查看所有下属员工的人事信息,对员工的培训、休假、离职等流程进行在线审批等;一般员工可以在线查看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招聘信息、个人当月薪资及薪资历史情况、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实现在线报销等。

5.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利于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不少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人才流失除了因为薪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进行选拔、任用,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体现公平原则,从而留住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员工得到充分授权,它所提供的透明、简便易查的信息获取方式将赢得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企业管理满意度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无疑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借助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著名的“康师傅”、一汽大众、华为,万科、东方通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三十几家企业都采用了SAP本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滞后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与资金投入

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诸多经营要素中,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是最为模糊的。很多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急功近利,不注重其系统建设的长期效应。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降低企业成本,但那只是实施后产生的作用,

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论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软件产品,都是一项重大投资。一些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企业,很难将巨额资金用于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只是简单的将传统的行政人事部门改头换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一些企业的电脑普及率很低。即使有的已普遍使用了电脑,但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是很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多问题。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对于经营状况相对恶劣和管理环境不善、水平有限的国内企业来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3.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处理

据m.ehr4a.com的调查,虽然绝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持肯定态度,然而却有超过70%的企业还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调查还发现,在已实施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18%的企业需要更换系统。其原因包括系统功能太简单;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需要改善或改变;系统缺乏稳定性和速度慢等。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上看,目前企业使用最多的功能依次是“人事信息管理”(71%)、“薪资”(68.2%)、“报表”(62.2%)、“考勤”(59.5%)、“招聘”(56%)、“福利”(53.8%)等。据此分析,中国企业目前对功能需求最多的是“事务处理层面”的功能,其次是“业务流程层面”的功能。

4.目前尚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我国已有超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还存在产品不规范、厂商过于混杂等问题。对产品而言,目前软件市场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标准不统一。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与政府的劳动人事管理系统相衔接的问题,报表的一致性问题等。标准的欠缺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和整合不顾畅。有些供应商的目的仅在于出售产品,至于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重整管理、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他们不会也无力去考虑。一些产品虽然在中国人事信息管理方面标准化程度较高,但其产品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局限于人事管理的老观念,不能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就市场占有串而言,占有率最大的不超过10%,企业自我开发者比重较大,占38.2%。

5.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应用能力较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

三、推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策略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重视科学管理,调整组织结构等措施来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1.领导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大力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必须彻底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不能认为信息服务仅仅是预算中的一项开支而舍不得对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求其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并不是说他们只要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就可以了,而是要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应该有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管理学提高自己管理企业的水平。要会用人,会组织队伍,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政策宣传,改变中、基层管理者的观念,化解其造成的阻力,充分重视和解决其他非技术因素。亲自负责,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和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能顺利进行。

2.规范的基础管理,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度;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实现程度。两者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现今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更为重要,只有管理水平具有一定高度后,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真正与之结合,从而进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绩效的阶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做好规范的基础管理工作,规范的基础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备条件。规范的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基础数据管理。如员工履历、考勤、薪酬等都要准确无误;二是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内部业务要程序化。如员工招聘工作,从招聘公告、面试到培训上岗都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内部控制及其实施过程管理;四是工作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

3.有效调整组织结构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司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扁平式、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将成为多数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原有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涉及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人员的层次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主要从事重复劳动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上。因此,企业要进行新的工作分析,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提拔、培训等计划。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和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丌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IT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既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具备丰富的IT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顺利运行,还有赖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实施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需要从事更具有创造性,更有难度的工作。企业在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的同时,应给予员工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以协助员工转变价值观,适应组织目标。让企业员工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的培训教育,以帮助他们适应系统变化,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开展。

5.供应商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

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性能。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其服务:(1)采用科学的、标准的系统实施咨询方法,为每一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客户配备一名专业的咨询顾问;(2)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原理、操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法、二次开发等;(3)在项目实施的初期,为客户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才是软件操作的培训:(4)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考虑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并为企业未来投资预留空间,并将此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2.

[2]许建刚,郑雨林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杨明亮.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论坛,2002,(2).

[4]张建辉.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4).

第12篇

内容提要

我于今年

2月对XX电子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环节对应聘者进行严格审查面试,以便录用到最优秀,最适合其岗位的员工。为树立整体形象,执行规范而统一的公司规章制度,此公司事业部编制《员工手册》,其《员工手册》也是依据中国法律编制的,是属于企业规章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员工培训过程中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与员工沟通,促使员工参与管理。在日常生活中企业关心员工的生活。企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报酬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社会调查

调查报告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我此次社会调查的对象是会XX电子有限公司。调查的题目为《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我于2014年2月20日走访了XX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冯经理,他向我介绍了该公司员工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员工的福利等情况,并借阅了该公司《员工手册》和2013年度该公司各部培训记录。我是XX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2012秋季的学员,通过在校近三年的学习,掌握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此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我根据所学的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选择了该公司为调查对象,通过走访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查阅企业的《员工手册》及2013年度企业各部门培训记录,以《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为题,写了这篇调查报告。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由于所学知识有限,只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部分进行分析,因而无法做到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一、员工的招聘和录用

企业在员工的招聘和录用工作中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严格的面试、录用测验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向求职者全面客观的介绍企业情况,员工工作的内容、要求,企业所能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晋升、薪酬、福利等,使求职者能从这些信息中判断自己对所应聘的工作是否满意,是否能胜任其职。这一做法将有助于该公司选择到更优秀的员工,也有助于员工坚定其在企业长期工作和奋斗的信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要

该公司从员工进店开始就指导员工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帮助其设计个人的成长计划,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这样做减少了员工的流失,提高了员工的满意感。

三、加强与员工沟通,促使员工参与管理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作为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他们比管理者更了解顾客的需求和要求,更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此,该公司为员工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大家庭气氛,使员工能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管理。如总经理接待日等方式,通过与员工双向沟通,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此外,该公司管理者不仅加强与企业现有员工之间的沟通,而且也要重视与“跳槽”员工的交流,因为管理者认为这些员工往往比企业现有员工更能直接、详实的指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了解员工

“跳槽”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该公司让员工参与管理,进一步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使员工更清楚的了解管理人员的要求和期望,更愿和管理人员合作,做好服务工作。

四、关心员工的生活

企业员工一般工作压力较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该公司的管理者从生活上多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各种方便。首先,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员工时间分配,充分为员工减少压力,生活方便。然后,会有很多机会参加由各个部门举办的各项员工活动。其次,管理人员还对员工进行感情投入。在节日、员工生日的时候送上贺卡、礼物等表示祝福。如果员工家里有什么困难,尽力提供支持与帮助,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五、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该公司从员工的需要出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报酬体系。它包括直接报酬、间接报酬、非金钱性报酬三方面内容。(一)直接报酬

直接报酬主要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工时工资、加班费等。(二)间接报酬

间接报酬主要指员工的福利。该公司采用统一的方式,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金、带薪假期等福利。(三)非金钱性报酬

非金钱性报酬是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员工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因而,管理人员应适当的考虑员工的精神需要,通过各种精神鼓励措施来激励员工,如评选“最佳员工”、授予“岗位能手”称号等。管理人员还应注意到:不同的员工的精神满足是不同的。并根据员工个人的差别有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激励手段。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该公司公司的管理者是真正重视员工,把员工放在首位,切实把“员工第一”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因为如此,该公司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使企业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宾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得到各方朋友的肯定。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本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报告显示,困扰本市企业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危机,有33.7%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六、人才管理与技能

1、根据统计,在各个企业的人才管理上的问题显而易见。首先作为管理层的人才没有物尽其用,管理方面的人才有的仅仅只是一个地位而已,却没有更大的实权从而导致了一人独大,一人决定的现象;往往一个公司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大家的同心协力,有问题一起解决,有建议一起研究等。其中78.4%认为在管理方面的漏洞主要体现在公司政策,21.6%认为主要是管理层的问题。

2、在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存在一些问题,在沟通上的问题主要是:部门间的存在一些小小的摩擦,没有预期的那般和谐。一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分歧,有分歧总会有些不愉快,所以沟通成为各个部门之间的一道鸿沟,所以解决沟通问题以及要体谅各个的难处问题也是运功培训的中药指标之一。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职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

七、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职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八、职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职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职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职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职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职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职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职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总结与建议

总之,一个企业是一个团体的而并非单独个人的,你要发展就得依靠大家的努力,否则迎来的将是失败;管理层是指挥棒,公司员工是演奏者,只有正确的指引员工才能够将公司引导胜利,指出一条大道。所以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牢固确立“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

思想。领导的认识是关键,应当明确我们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

正是以“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

这种指导思想而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使职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是企业的管理者,从而以“主人翁”

的身份积极参与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各项管理活动,

广大职工分布在各不同的工作岗位,

他们最熟知本岗位上的情况,

怎么改进、怎么创新,

他们最有发言权,

他们提出的建议最容易出效率。这些成果汇集起来就能“聚沙成塔”

,成为企业进步的巨大动力,

也使职工自身有了成就感、归宿感、责任感。

二,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首先,

要加大对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宣传工作。宣传开展这一活动对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广大职工应有的主人翁精神,宣传开展这一活动的方法和步骤,宣传奖励制度和标准。这样就能更广泛地发动职工,使他们胸襟开阔,目标明确,渠道畅通。

其次,

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应从班组开始,

到车间,

到管理层,

都应有相应的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层层有人管理,职责分明。另外,要注意职工合理化建议的跟踪、评估、验证工作,

使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迅速投入使用,

并转化为生产力。相关部门对收集上来的合理化建议要分类管理,逐条与有关部门研究其可行性,

确认后可与实践部门签订实践合同,

并跟踪检查实施情况,使职工合理化建议的采纳率得到有效落实。

再次,

对职工合理化建议,

采用必不可少的奖励办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花钱买“金点子”

。企业要拿出一个专项资金,

来兑现被采用的合理化建议者,

其标准应和其出现的效益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最取信与民,

也更成效。有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重奖,而且要打造声势,大力宣传。奖励一个,

必然会带动一片。这就激发了职工对这一活动的热情,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

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