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时间:2023-08-08 17:0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设计;地理学科;核心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地理教师改变了课改前的传统做法,课前备课变写教案为教学设计,课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课后进行反思改进等等,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效地推动着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当然,随着课改向纵深方向推进,难免会出现新的困惑: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如何建构与推广实施?如何精准地评价一堂地理课?地理课堂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核心能力?如何培养?以上问题引发着广大地理教师的深度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

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

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DD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如图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分析――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探问:利用地图,先呈现典型区的一般分布规律,再呈现非典型区的特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非典型区形成的区位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生互动推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典型区位于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

转问:水稻种植业都是分布在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的平原、盆地地区吗?

师生互动推出:我国伊犁谷地、宁夏平原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水稻产地分布区域图。

追问:从自然条件的角度上判断,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低地、平地都适宜种植较大面积的水稻吗?试举例说明之。

呈现:金门与厦门、同安遥遥相对,纬度相同,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台风多生于七、八月,年降水量约为1400mm。请问金门岛上有较大面积的水稻分布吗?为什么?

呈现:韩国的济州岛,旱地小型喷灌的图片、济州岛气候资料图示。

师生互动、归纳推出:温暖湿润气候区的小岛上,水热条件虽然充足,但因蒸发量大,小岛集水面积有限,实际地面径流量较小,灌溉水源紧缺。

教师归纳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的自然区位本质是什么?

“高温多水,水热充足,水热同季”。

追问:“水”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稳定而充足的灌溉水源”。

追问:多“雨”必然多“水”吗?多“水”必然是多“雨”造成的吗?

“降水”与“水源”是一回事吗? 有何区别?

归纳提升:

六、结论与讨论

第2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它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数据结构复杂,算法知识抽象,很多知识的讲解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难以把问题表述清楚,教学难点不容易突破。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解决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

基于各种理论和相关实践,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舒尔曼(Shulman)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育学中,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1-2]。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针对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学生实际,贵州师范大学数计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团队的老师们提出了“精选典型案例―设计生动课件―激活课堂教学”的三阶式教学设计观点,在实际运用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到了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以教师的“教”为引导达到以学生主动地“学”为目的最终目标[3]。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教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已有十年的历史。对该课程的教学在多年的努力中逐渐走向了成熟,完成了从教学技能型教师到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迫切希望能学好此课程。每当给一个新班级上第一节数据结构与算法课时,总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看着同学们全神贯注的样子,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工作激情一下子就涌遍全身。但两三周后,同学们的脸上就再也看不到那样的表情了,课堂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困惑、没有学习积极性、盲目无奈的眼神,自我感觉讲得非常成功的课也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这种让人担忧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学院出资建立了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教师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开展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研究发现,传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1来自学生“学”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问题,内因是解决问题决定性的因素。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呈急速下降趋势的原因有来自心理的,也有来自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1) 觉得算法理论太抽象,逻辑性太强,难理解、难掌握,产生了畏惧感;2) 内容多、概念多,学习中难以把握整体内容,学完后不知道到底学了些什么;3) 感觉在课堂上思路跟不上,难以消化;4) 不知道学习算法在实际中有什么用,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5) 不重视上机实验,觉得能读懂算法和书面编写的算法就可以了[4]。

1.2来自教师“教”的问题

1) 教学难度大。目前,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大都由C、C++语言进行描述。首先,学生对C或C++语言中的函数、指针和结构体、类等知识点本身理解就不够,一下子跨度到数据结构,学生难以接受。其次,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数据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算法,并掌握对数据以及数据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但是这些基本概念和数据在内存中的表示等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建立起概念模型[5]。

2)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讲授的作用,由于教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能掌握数据结构的实质,知识零散,不具备总结并贯穿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不会分析问题,不会将抽象问题建立数学模型[6]。

1.3其他方面的原因

先行课程不扎实。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和离散数学等为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先导课程。要想学好数据结构与算法,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先导课程,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其中,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质量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学习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教学条件、非高考科目等原因,大多数学生进大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因此,第一次学习程序设计时,对计算机语言的许多约定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不可能得心应手,更谈不上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由于其前导课程掌握不好或没能熟练掌握,导致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困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7]。

另外,教学学时数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许多高校由于教学改革,对包括本课程在内的许多专业课时都进行了压缩。针对涵盖面广、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仅限于知识点的介绍,没办法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三阶式教学设计

针对目前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团队提出了三阶式教学设计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阶式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设计分为“精选典型案例―设计生动课件激活课堂教学”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典型的教学案例;第二阶段:将已确定使用的教学案例设计制作成表现力强、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第三阶段: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适时地进行动态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精选典型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选择真实、基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2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也就是说案例中只涉及学生已学过或即将学到的知识;二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全求深[8]。

教学案例既可直接选用传统的典型案例,也可自行编写。例如,在讲解栈的应用时,我们直接选用了迷宫求解典型案例。即:使用顺序存储结构下的栈通过“穷举求解”的方法求迷宫中从入口到出口的一条简单路径[9]。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37-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考点可概括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又主要包含三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指FORTRAN语言,主要掌握FORTRAN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FORTRAN语言数据类型与运算;FORTRAN语言数据文件;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常用语句;FORTRAN语言程序函数与过程。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逻辑,大多先介绍原理,再进行实验,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完成后进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尽管上过理论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实习过程中要重复理论的讲解。这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割裂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大多是已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实现对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经验的积累。要开展项目化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下作关系和典型的下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包括工作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促进该领域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2]。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思考与总结。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任何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长远发展。笔者在分析“Window XP操作系统”一课教学设计案例时,将案例设计者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笔者的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了如下认识与思考: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学的常规手段,综合运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辅之以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都注意引入具体地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操作系统的开关机等基础操作结合的能力。其次,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指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在处理教师的“教”助学生的“学”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合理的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变化,这是笔者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亟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在充分的预设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最后,教学改革重点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的创设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培养是分不开。教学改革以后课时和教学内容不成正比,课时量少,教学内容量大,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努力,力争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156-157.

第6篇

关键词:Illustrator;案例教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88-03

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问题,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

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分析研究为主,教师的传授、指导应配合学生进行。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上,总是从案例开始,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引导学生做好独立分析研究工作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是为学生的分析研究服务的。因此,引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进入课堂,克服传统平面设计教学的缺点,提高平面设计人员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平面设计Illustrator课程的教学中是一项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对Illustrator案例的精心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基础

案例的选择,应以精选和商业案例作为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应依据以下原则选择案例:

(一)客观真实,实践性强,联系紧密

所谓真实、典型即该案例应当是来源于真实的并有代表性案例,如包装设计、商业广告、电影海报、公益广告等设计实例,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拟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案例实践性强,设计的案例要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易于被学生理解,教师应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设计实例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实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讨论。如讲授钢笔工具、混合工具、符号工具、“透明度”面板工具时选择了制作一个绚丽的水底世界效果,案例客观真实,来自自然,来自生活,基于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心理感应,而引起学习兴趣。

(二)突出主题,明确目标,适当延伸

一个好的案例,必然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案例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发散思维,融会贯通。如封面设计的案例,封面是书籍的外衣,它具有保护和宣传书籍的双重作用。封面设计浓缩了大量的表现性符号,体现了设计师对书籍的深刻理解,一个好的封面能够准确地传达书籍的主题思想,还可以影响读者的阅读和购买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书籍的构成要素,书籍的开本,封面设计的表现方法及制作技巧,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的,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只要这样,才能更好使学生把握课程的知识,增强他们创意思想和设计才能,进而培育学生的现代艺术素质,以真正达到“学致运用”的目的。

(三)难易适中,操作步骤适量,易于展开

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设计复杂,操作过程曲折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究原因、查阅资料、深入分析的热情。此外,对于案例中所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提供条理清晰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案例的使用和案例教学的开展。

二、教学设计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课程教学中的探究

(一)案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需要全方位的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设计直接关系着案例教学法的成败。一堂优异的Illustrator案例教学法教学设计可以从整体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教旨,围绕整个案例进行谋篇布局;从教案编写、课堂实施、教学评估、课后辅导等环节入手,精心分析案例与知识的内部关系、学生的知能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考虑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设计,层层剖析案例,启迪智慧,步步融汇知识,培养认知。具体来说包括案例的布置,行为主体的设计,讨论分析主题、问题的设计,总结归纳的设计,作业的设计,课后效果评估的设计等。切忌流于形式或趋于简单,甚至成了举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设计与精选

教学的目的围绕学生展开,那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教学的内容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要求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挑选和分析,适当时可做一些改动。案例选取基本要求:(1)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要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的知识点。(2)案例要有实践性,案例要与现实相吻合,能够被学生理解,基于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心理感应。(3)案例要有系统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与否,要求教师不但要精心备课,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确选材,精心组织。

笔者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常用步骤如表1所示,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突出重要的环节,创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环境和氛围。

三、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案例的展示分析与操作演示

采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为:展示案例 ――分析案例 ――具体操作――讲述相关理论知识――总结案例。课堂上教师首先把与本节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效果图以及相关素材文件展示给学生,通过素材和效果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模块化分析。分析案例旨在温习以往知识和引出本节课教学知识点,提出实现效果图的途径和方法,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以往知识可以处理的效果;另一个是本节教学内容处理的效果。再次,教师要实际操作演示案例,在操作过程中把以往的知识点做简单回顾,并着重介绍新知识。把书本上的相关知识通过案例的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理论内容同时也能了解知识的实际用途。讲述知识的环节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操作”的观察,以及“分析案例”两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发表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分析案例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讨论,寻找实施方案,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正题。在讨论中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同一个案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易于实现但难以理解的途径。假若学生的分析判断有误,教师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并自觉加以修正。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将素材图片与效果图片同时展示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就可能实现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再将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出各方法的优点。例如要学生制作一个综合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面包纸盒包装在虚拟环境中的立体展示的效果图。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明下一步怎么做再下一步怎么做,应该从理解工具的运用方法,本案例所学习的知识点,绘制出什么效果的角度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工具命令的作用,从而自然而然地熟悉知识点,认为下一步确实该这样做,这样他们才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掌握在虚拟环境中的立体包装的展示效果的设计步骤及方法,从而突到学而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按照上面的思路让学生制作这个面包纸盒包装在虚拟环境中的立体展示效果,学生会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很多的工具。

(二)设计上机实践课

学生在上机练习课堂中,首先要求学生独自练习教师演示讲授过的实例,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有异于教师的方法和制作过程,以此加深理解其原理;其次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做那些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过并讨论过的实例,或者在不翻看教材制作步骤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制作教材中综合性的实例;最后布置一二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学生通过做设计作业,锻炼设计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精心讲评善于总结

在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辅导时要耐心的解答、引导、启发,有些问题要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对于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也可以由教师演示讲解分析,视问题的难易选择适合的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总结时,对于一些学生好的创意和方法,首先要进行表扬和肯定,再对于同一个主题的创意进行对比,如有不足之处,首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补充,切忌提出“标准答案”。 把一些好的作品共享,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和比较,学生在自我制作与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专业的Illustrator 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改善原有的讲授型枯燥的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郭琳.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第7篇

一、教学设计部分撰写要求

1.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作者应针对本课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重难点及与其他课时上下之间的联系、价值、教材易犯错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手段、安全事项等层面去进行剖析。

2.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主要从任课的实际对象入手,从生理、心理、已有运动技能基础以及男女生学习差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突出体育弱势学生的学情困难点分析。

3.设计思路:简要分析在践行理念、方法手段的设计等方面的亮点与特色,提供范式,以便借鉴。

4.教学重难点分析:从学生的学习方面重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的重难点分析,教学组织的重难点分析,这几方面分析入手。

5.教案:教案不要固守格式,可以丰富多样,图文并茂。但是表述要规范、准确、科学,练习次数、组数、时间、运动负荷、心率等要素要齐全。在教学片段之间,可以插入“设计意图”,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创新点在哪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等。

以上1~4点需要做出真正的分析,表述出设计的相关思考,而不是官话套话的堆积。

二、主题预告

第1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二:足球运球活动方法。水平三:足球运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足球运球(技术运用)。水平五:足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足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节点分析;也可针对一个教学单元呈现上下衔接的准备活动内容呈现与剖析。

一般教材类:利用篮球、足球和排球发展体能的游戏。其他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

3.各水平段足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2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小足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足球传接球活动方法。水平三:足球传接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足球传接球(技术运用)。水平五:足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足球教学内容“课课练”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运动技能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各水平段足球传接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3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二:篮球运球活动方法。水平三:篮球运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篮球运球(技术运用)。水平五:篮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篮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篮球:急停急起,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断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四:快速跑、障碍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断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断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断展示。片断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投稿指南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例谈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从操作层面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如何应对、反思、改进、提升中、高考体育策略的点滴体会等。

第5-6期:校本教研的提升,校本教研案例谈

校本教研旨在寻求旧“质”向新“质”突破,在充分了解师生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谈校本教研给自身、学生、学校、学科带来了什么,重点凸显计划、方案与实施、反思、成果的对接,力求说清楚典型案例好在何处,通过捕捉典型案例比对自我,提出独到的见解,以达到资源共享。

《游戏百花园》栏目选题指南

一、主题内容

第1期:室内课游戏

由于各种环境天气条件限制,室内体育课比重无形中会增多,需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性地组织有效游戏,高效务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2期:冰雪游戏

冰雪游戏并非专指在纯冰和纯雪上游戏,还包括一些与之有关的类似形式,如旱地模拟、草地模拟、滑动类、布艺材料类游戏及器材游戏,其中各种项目也可以做适度延展和模拟。

第3期:室内外热身游戏、放松游戏

热身游戏延展就是热场游戏,减缓或放慢就可以是放松游戏。

第4期:校园拓展游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很多优质游戏资源,各种依托新型材料的拓展游戏、大型互动游戏、体育电子竞技游戏层出不穷,如何有效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加以引进或是加工成校园拓展实用游戏,融会贯通,这不是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思想和视角的再创新。

第5期:地方特色游戏与特色游戏器材创意

体育游戏的发展总是和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是个很好的解决之道,玩道也是道。

第6期:体操游戏

体操被称之为运动之父,快乐体操也是同理,通过简化设置和器材改造,用更简单有趣的方式和方法吸引儿童参与其中。

二、投稿要求

1.作者投稿游戏百花园请最晚于该月份主题前一个月完成稿件,如3月组稿稿件,需2月1日前投稿。

2.游戏主题并非一成不变,作者也可自定主题,稿件择优录用。

3.每篇游戏稿件中每个游戏请配1~2张照片和说明,目标明确、贴近教学,侧重一物多用、一用到底,形式多变,变化无穷。

4.单个游戏介绍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其中包含游戏名称、游戏玩法、游戏规则、游戏延展与感悟。

《场地器材》栏目选题预告

2017年场地器材栏目以“实用、实效”为中心,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征稿,欢迎大家将自己在本方面的研究与经验或外出培训学习中看到的分享、整理出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1.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园环境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布局设计,一些地形、地物完全可以为体育教学所用,特别是一个郊区或边远的学校,如小树林、小山坡、坚实墙体等,可用来摸高(或爬树)、投掷(或上下坡跑)、投掷墙(或做攀岩墙)等,都需要我们去发掘利用。

2.体育器材和生活物品的利用与开发

众多的常规体育除自身显性的使用价值外,还存在一些隐性的拓展功能,也就是一物多用;在琳琅满目的生活物品中定有一些为教学所用;每年报废的体育器材,通过我们的智慧与巧手,让它们获得第二次生命,重新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的好伙伴;对废弃的体育器材、生活物品及其他材料进行创新组合设计,便制作成新器材,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3.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设计

一堂精彩、有效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更离不开课前、课中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与布置,才会有体育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第8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7-03

我国从1996年启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1]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师资,也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2]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方位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硕士公共必修课课程之一。

一、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普遍为中小学老师或中职学校老师,年龄段大约处于22-40周岁之间,取得了本科学位之后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硕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属于成人学习领域殊的一类人群。

1.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也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切身感悟。[3]

2.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的功利性影响;同时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除了一定的被迫学习之外,教育硕士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4]只有当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5]

3.自学能力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成人学习都有自我性、适应性和内在性。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抽象反思能力的增强,成人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控。同时,教育硕士基本都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强。

4.信息素养较高

在本科阶段,接受过计算机能力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和课件制作与应用体验。总体而言,教育硕士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

“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基于这些要求和规定,根据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教育技术本身,我们认为获取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如下:

1.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等这些可以总结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在教学之前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也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要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创造性地认识。教育硕士学位本身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信息技术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教学研究都有很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三、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标准”、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分析,我们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特点如下:

1.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

教育硕士(全日制或在职)基本具有联网的条件,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培养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也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基于此两点,我们建设了“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通过此信息化平台为教育硕士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提供了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了教育硕士基于资源的远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模拟教学,为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和长效支持,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绩效。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具体模块设置如下:

就“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来说,采用了国际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Moodle。利用该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让教育硕士在课后到平台中浏览资源、阅读材料、完成测验、提交作业、研讨话题、协作学习。为了让教育硕士对网络教学平台有亲身的体验以及具有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主要模式的远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我们也开放了课程开设权限,教育硕士在此平台上可以建立自己的远程教学课堂。

2.以模块化专题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硕士在师范类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因此必须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都进行提升和优化。这种提升和优化必须考虑到三点:一是以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重点;三是在课程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上取得平衡。我们以模块化专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课程名称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3.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6]典型的案例具有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以及多个问题呈现。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案例作为授课的材料,以案例材料的具体事实和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通过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7]在图2“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体系中,我们以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提升教育硕士教育技术核心能力与素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由理论引导、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构成。[8]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例,首先讲解有关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如操作条件学习理论、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着是案例的呈现与引入,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里分别展示了语文课件《满江红》、数学课件《正弦和余弦函数》以及历史课件《贞观之治》。然后是对三个典型课件的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中文本的处理、图片与文本的搭配、动画与视频音频的使用、背景设计与信息超载等问题都进行了研讨和分析。最后是总结与反思阶段,这是案例教学的收尾工作,要明晰课件案例背后有价值的经验(如文本的加工处理)、可以普及的结论(如课件内容的呈现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是否一定要把学习内容展示在PPT上),更要探究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对于知识的爱好以及自身成长中的困惑而主动发起或参与的相关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小范围的个人研究,也可能是参与一个相关的大型社会工作,并从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过程。[9]很明显,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隐形知识显性化。教育硕士的特点之一是在课程的学习中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强。网络教学法的核心是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10]因此,在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为学习者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技术提高有意义学习以及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1]在课程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我们首先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为六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教学模式、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然后设置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引领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如图3所示。

由于教育硕士有相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困扰老师的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大家都很积极,几乎每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析。我们四位老师也积极参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建构以及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直线与方程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素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这里的单元可是一章,也可是以某个知识内容为主的知识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一章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要素分析(其中包含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生分析、重点分析、教材比较分析、教学方式分析等)、教学流程设计、典型案例设计和反思与改进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再通过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2)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

1.数学分析:直线与方程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分为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是继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后从代数的观点认识、描述、刻画直线,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交通枢纽”。它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中的直线和不等式及线性规划等内容都有关联。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体现。

2.标准分析:①坐标法的渗透与掌握: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灵活地根据条件确定或者待定直线的方程,如将直线方程预设成点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③认识到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唯一确定直线的几何特性,可类比学习后续课程椭圆方程中的系数a,b,c,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系数,抛物线的系数,也可以延伸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取决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即取决于两个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④本单元内容属于解析几何的范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核心可以由以下知识结构图显现出来:

3.学习者特征分析:已有一次函数知识作为基础;刚刚结束了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现在学习直线与方程可以说是对点、直线的再认识、再深化;该课程是高一课程,学生习惯于直觉思维,感性认识要多一点,或者说学生正在初步接触和进行逻辑思维,处在由直观到精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水平的转化和提高过程中。故从这种意义看来,本单元课程不失为一个思维提升训练非常恰当的载体。

4.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目的是在解析几何视角下完成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联系,直线上所有点与方程的所有解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得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由此说本单元的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重点方法和思想是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教材对比分析:现行教材都突出解析几何中坐标法的应用,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在本章中的渗透,授课内容也都基本相同,但是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人教A版和苏教版进行比较,如下图:

不管顺序怎么不同,各种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教材,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方式分析: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精彩展示和老师精彩点评五个环节。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典型案例设计(略)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92-02

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都是思维方式,而逻辑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和追求。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激活学生逻辑思维呢?这是我们要重点探究的课题。教师不妨精选经典案例,促使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设计悬疑问题,成功启动学生逻辑思维引擎;细化分析过程,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开展多种实验,历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精选经典案例,介入逻辑思维意识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找出典型案例,并围绕典型案例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所谓典型案例,是指教材核心内容中的经典推理、理论成长过程、科学家探索历程等,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典型案例中的科学家,不仅在探索中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坚韧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进行探讨,最后给出思维过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共性认知:豌豆是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比较纯正,实验结果也会更真实可靠。豌豆的性状容易区分,也是被选入实验材料的重要原因。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给出统一性认知总结。成果展示时,有学生分几个步骤整理学习认知。第一步,表述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其产生的后代都是高茎的,再利用子代进行杂交,结果生成二代时,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其比例比较固定,为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第二步,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基础是通过假设来确定生物体的基因型,然后用相关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引出孟德尔豌豆实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展开深入分析,先找出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然后对分离定律展开讨论总结,学生思维跟随孟德尔实验不断推进演绎,最终认知这个实验结果。在这个思维历程中,学生逻辑思维意识逐渐介入,并从典型案例中获得更多思维契机。

二、设计悬疑问题,启动逻辑思维引擎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大多比较活跃,有积极探索热情。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关注现实情况,精心设计悬疑性问题,利用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其思维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思维实际设计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起点、思维特质、思维启动方向,给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的问题,并提出个性要求和提示,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

设计悬疑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而且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取向等进行调查,以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便投放问题:性状受什么控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染色体是由哪些化合物组成?作为遗传物质的应该是哪一种物质?猜想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这种认知科学吗?为什么会有这些认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自主查阅资料、阅读文本、自发讨论,寻找正确答案。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时,学生大多能圆满完成相关问题探究,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课堂初始阶段设计众多思考问题,激活了学生学习思维,学生积极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思考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掌握好深度、宽度。只有提升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才能成功激活学生逻辑思维。

三、细化分析过程,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探究,特别是对典型例题展开解读分析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逻辑思维偏差,让学生从失误中找到思维出路。课堂师生互动和谐热烈,其探索效果会更显著。教师作为互动主动方,要对互动形式、互动频度有正确设计和把握,通过精细化讲解、直观性展示、科学性对比、关联性联想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时,教师先利用窗台上的一盆花进行导入,展示课堂学习目标,然后是师生互动,了解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纸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纸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师生共同对实验进行解读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够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教师对多个实验展示进行分析,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共同讨论,从向光性实验现象中,学生学习思维逐渐被理顺,逻辑性认知逐渐形成。四个实验从四个角度验证植物具有向光性特征,与植物生长素有重要关联。教师实景导入、介入实验、实验解析、得出结论,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对学生逻辑思维成长有重要帮助。

四、活用生物实验,历练逻辑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教师在主导生物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逻辑思维现实,针对性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过程、实验展示、实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结、整合、操作,形成完整思维链条。生物实验有学科个性特征,教师要从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要领等角度展开引导,特别是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跟进辅导,促使学生尽快建立逻辑思维体系,以提升实验操作效果。

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师根据名著《红楼梦》设计教学案例讨论:《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宝黛之恋之说,这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情。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亲姨表兄妹,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亲姑表兄妹。如果从现代遗传学角度来分析,你认为哪一段婚姻更合适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我们从个人情感出发,非常同情林黛玉的遭遇,心理上自然倾向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合。但不管是姑表还是姨表,都属于近亲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婚姻都可能产生遗传病,利用现代人认知观念,这两对婚姻都不是理想选择。也有学生认为,如果要从这两对婚姻中挑选更合适的,我选择第一对,贾宝玉与薛宝钗,他们是姨表亲,遗传病出现几率小一点。

教师利用名著婚姻案例作为讨论实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探讨中,自觉介入现代遗传病相关认知,对这两对婚姻进行科学评价,最后给出比较理性的探索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比较鲜明的逻辑性。这是教师对生物实验的活用,从不同角度历练学生逻辑思维。由于设计巧妙,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对生物学习形成重要促进,而且可以塑造良好思维习惯,对学生认知成长有重要意义。生物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重要课程,教师应正视学生思维实际,展开多种形式的激发诱导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打破常规教学束缚,抓住逻辑思维教学切入时机,给出科学性设计,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红岩.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

第11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中学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笔者在中学生物教学教研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生物教学中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生物教学,既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形成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问题来讲,它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但是,要真正地把握这种内在联系,将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是不能简单地通过知觉或回忆的手段来实现的,它需要一定的思维活动。

为此奥苏贝尔和鲁滨孙提出了一种典型的问题解决模式,该问题解决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问题的情景命题。第二个阶段,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第三个阶段,是填补空隙过程。第四个阶段为检验阶段。

三、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来探讨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模式的生物教学设计。

1.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特点

在学校学习期间,当学生面临一类新的学科知识学习的问题时,通常是教师或教科书提供一个或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典型案例,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或学习),掌握案例或与案例相似的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很显然,在这类学习中学生是被动的。

但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保证能够获取新知识、实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的目标,这是因为,获得新知、实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还需要一种更重要的能力――问题解决的策略。

2.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中学生物教学策略

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运用某个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适宜,常常决定着问题解决是成功还是失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下面笔者探讨的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物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求教师基于生物课程标准,按照生物学一定的科学系统,对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进行认真钻研,熟悉其完整体系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生物学科的整体出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特点严格而有顺序地精选信息,编制问题、作业等。所编制的问题和作业的跨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其思维能力品质的提高。

3.编制问题、作业的具体做法

在每一节课的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确定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媒体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生物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严格筛选有关知识信息,把每一节课的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层次化,在此基础上编制具体的问题、作业。问题和作业的量和难易程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信心,达到“教”与“学”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生物知识信息从储存状态改变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获得的传输状态,问题、作业的设计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准确性;(2)启发性;(3)多样性;(4)思想性;(5)针对性;(6)渐进性。

例如,冀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三章“形形的植物”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课的内容,编制成问题、作业,让学生通过复习、观察实物标本、自学课文、相互讨论、比较、归纳等完成:

一、复习前面一课“第三节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写表格)。

二、学习新知识

1.苔藓植物

(1)从图片和实物上看葫芦藓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用放大镜观察新鲜的葫芦藓的外部形态,注意看它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用尺子测量葫芦藓的高度。思考葫芦藓植株为什么矮小。

(4)找到植株顶端的小葫芦状结构,判断它有什么作用。

(5)葫芦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6)观察其他的苔藓植物,如,地钱、墙藓等,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7)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填写表格)。

2.蕨类植物

(1)从图片和实物上看肾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观察新鲜的肾蕨的外部形态,注意它的根、茎、叶的形态。

(3)用尺子测量肾蕨的高度。思考肾蕨比葫芦藓高大得多的原因。

(4)在肾蕨叶的背面观察到什么?它们与什么有关?

(5)肾蕨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6)观察其他的蕨类植物,如,卷柏、问荆、贯众和凤尾蕨等,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写表格)

(7)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填写表格)

3.比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及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第12篇

从目前市场的销售和使用情况来看,CRM软件产品主要有TurboCRM软件、用友CRM软件、金蝶CRM软件等品牌。以用友CRM为例,用友CRM软件是用友U8产品线的一个子产品,采用Java开发,支持跨平台的应用。用友CRM软件的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销售自动化、CRM统计分析五大模块[5]。在实验教学设计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选取适当的行业,以企业实际的业务数据为实验基本资料。

2根据实验内容区分实验类型

CRM实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CRM理论知识、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R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四个方面。过去CRM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验证性操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就CRM实验课的内容而言,应首先对实验类型进行区分,就不同实验类型进行教学设计。(1)验证型实验。CRM理论知识模块可以进行验证型实验。但这种类型的实验不是CRM实验课的主体,在安排课时时应注意时间安排的适当比例,主要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CRM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CRM理念上的总体认识。(2)体验型实验。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R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适合设计成体验型实验。体验型实验应构成CRM实验课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是重点安排的对象。主要采取学生组建团队学习组织,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方法,形成实验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评价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获得真切感受和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团队人数、实验任务、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实施结果等。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可以对实验的实施进展过程和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回顾,经由实验过程的真切感受形成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公共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对于实验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及教师点评三个层次。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该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实施的过程情况、实验报告的分析情况、团队成员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教师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等。

4CRM实验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方法

4.1情景模拟法

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验中,每个学生可以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6]。摒弃了一般专业课实验仅仅是按某一子系统功能展开的思路,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便于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把握。

4.2案例教学法

在CRM实验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首先应注意精心选择案例,突出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代表性。案例可以由教师经过筛选选取,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在实验中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开展案例分析。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自行确定案例分析的题目和内容,自行分工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实验室为案例分析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景演练的环境,使理论课堂上实施困难的案例分析变得有形化、可感化,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和体会,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3项目设计教学法

项目设计(Project)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真实性,与情境式模拟教学不同的是项目设计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并独立完成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进行监控和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2]。项目设计与实施通常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团队实际上属于模拟体验型学习组织。(1)首先应组建学习团队。团队人数一般以5-7人为宜。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协助分组,并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在CRM实验中既可以组成单一的模拟企业学习组织,也可以组成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模拟企业学习组织。即模拟企业环境,将团队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通过模拟企业的运作,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又能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体会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真实体验。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以各学习团队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学习,学习过程由各学习团队联合策划与自主实施,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产生内心认同,激发知识增生。(2)制定项目任务。即把项目进行细分,确定各个阶段的相应任务,在实验过程中以一个项目的阶段拓展和任务推进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受理客户投诉,及时响应处理好投诉是改善客户关系的重要内容,投诉管理就是要帮助企业记录投诉处理的全过程,并针对投诉原因进行分析、改进,从而减少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将客户投诉管理这个项目进行分解,确定为四个任务:确认客户投诉的有效性、对客户投诉进行分配、由投诉处理人员解决投诉并记录全过程、由投诉管理人员进行投诉结果验证。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