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基础知识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民族;学校;管理模式;探索
1 突出“双基”质量目标的管理模式
1.1 刚性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西部教育关注力度的加大,西部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西部教育正从“双基”数量达标向质量达标转化的关键阶段。通过分析认为,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差距导致中小学民族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居高不下,使得民族地区的“双基”数量达标变得困难,质量达标更是遥遥无期。民族学生的基础差距进一步成为难以跨入省市重点中学、国内知名大学校门的门槛。制订5年至10年教育为周期的“双基”质量达标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实现质量目标责任制的奖罚与激励以及追究责任机制等软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1.2 同省市级重点中学学习成绩的对比模式
1.2.1 学校管理模式改革
民族学校的管理目标应以省市级某重点中学的同期平均成绩乘以第1至第5年相对应的相关系数0.4、0.45、0.50、0.55、0.60为某门课程任课教师的质量达标分数要求,依此标准进行奖罚,并作为下一轮聘用的依据之一。学校的管理思路是大胆创新改革,通过对教师自身与学生双向“双基”双过关质量达标测试验收等,以及与省市级某重点中学的同期平均成绩的考评挂钩等,实施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以及学校内部人事聘用制度的确立等将产生整体的管理效应。
1.2.2 统一要求师生“双基”达标测试
民族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求学历达标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身教重于言传、严于律己,为民族学生做出师德与学业及学术水平等“双高”的成功榜样,积极投身地方教育部门每年组织一次教师基础知识达标过关测试,不过关者假期安排集中培训,为来年测试做好准备。测试若通过在本周期五年规定时间段内有效,对五年内任然不能过关者进行离岗培训学习1至2年,参加下1轮5年的测试。另外,加快建设民族学生“双基”达标题库建设,对民族学生每学期内考试安排分为两阶段进行,期中考试安排为“双基”知识达标测试,期末为学期内容考试。每个阶段的达标测试必须合格,未获通过学生还可以参加低年级下一轮达标测试直至合格为止,否则不能正常毕业。特别是民族预科学生要设立“双基”质量达标门槛,未获通过者继续在预科阶段补习基础知识直至合格通过。民族学校应将民族学生的“双基”质量达标测试作为民族教育“双基”数量达标向质量达标的重要任务来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每一届学生进行“双基”质量达标验收测试,测试结果作为民族学校业绩考评与教师奖罚的依据之一。通过教师和学生在“双基”上的双向要求,产生教学中的互动效应。目前,民族学校的管理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管理目标与管理责任不明确。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学校实施民族学生“双基”质量测试达标甚至全民族对民族教育质量达标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其次,没有明确的质量达标管理目标,所以对民族学生的管理只是为管理而管理,没有管理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往往学生管理上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民族学校的管理者包括教师对学生管理上煞费苦心甚至呕心沥血,但结果令人失望。究其原因,民族学生由于民族教育起步晚等大背景的影响外,最大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民族学生中的大部分是“双基”质量方面的漏网之“鱼”,倘若民族学校不加以反思教育教学,不编织针对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的精细管理之网,其结果只能漏上加漏。教育不足引起的可怕的恶性循环后果难以想象。这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通过民族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双基”质量测试的双向达标举措,唤起全民族、全社会的教育质量意识。
2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与上述质量目标方面的刚性管理相对应,在对民族学生的生活管理上更多柔性一些,比如四川的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伙食质量方面的达标和举措值得借鉴。当前,国家正在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办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抓住发展机遇,尤其对学校的食堂、学生公寓、教学楼、电化教学楼、数字化实验室、图书馆、学生洗浴中心等,特别是采暖设备等建设上有关部门科学规划、严把质量关,为民族学生提供一流的生活保障,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学校给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每个学生都能洗澡、随时都能饮水、宿舍内比较舒适,学生学习可以选择课堂、自习室、阅览室宿舍等。校园包括教室安装监控。另外,学校针对民族学生从小远离父母等缺失亲情的特殊情况,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给予民族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实施生活中的柔性管理模式,让身在异乡的民族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生活的快乐。
3 公平公正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建立
经过多年民族教育中的感触,民族学生最为关注教师是否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一碗水能否端平。这样一个最基本、最简单朴素的教育管理原则遵守了,待人的态度摆正了,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位好老师,并且从内心里十分尊重你。作为社会人,从小进行适度的竞争是必须的,通过适度的竞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深切感触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重要性,尤其感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民族学校给民族学生创造适宜的公平公正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民族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立和谐化社会受益终生。
4 激励机制的建立
人是介于理性和情绪之间的复杂的综合体。一份鼓励,也有一分收获。民族学生面对学业及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和烦心事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更多的鼓励。在一个鼓励的环境中学生学的很轻松也很愉悦甚至有些兴奋,这是教师自己过去的切身感受,更是今天的学生面对困难重重的学业和就业所需要的一种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学校是民族学生放飞人生梦想的精神驿站,教师既是学生的人生成功的一面镜子,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民族学校倾其所有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鼓励,创设鼓励的环境,尤其对那些学业上成功的学生学校给予内地交换生、省市级重点中学推荐、外地参观学习及进行表彰等,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者给予重奖等鼓励举措。
5 结语
民族学校管理模式的探索,旨在找到适合民族学生实际的尤其寻求民族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化存在的管理模式,产生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让民族教育一线的辛勤园丁们从繁琐的事务性管理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民族教育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生 科普教育 科学精神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国家加大了对科普教育的重视,并将普及科学技术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科普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实践中感觉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困扰,最为突出的感觉就是广大同学科学精神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同学们改变学习观念,主动地参与到科普学习中来,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学生科普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科普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和进步,同学们参加科普教育以后仅仅是学习到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科普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师方面而言,只是将浅显的表面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为对科普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甚至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科普素养和科学精神;就学生方面而言,对学习深奥的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即使对科普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是受到素质教育的潮流的影响,缺乏对深层次的科学精神的把握。
中学生科普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是普遍现象,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致使科普教育出现虚假的繁荣现象。首先,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同学们普遍认为科普教育是一门辅助学科,没有认真地对待科普教育,没有挖掘科普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其次,对科普学习缺乏有效的方法,只是获得了表面浅显的知识,为对深层知识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发现,更加缺乏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以上问题是当前中学科普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 中学生科普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中学生的科普教育中加强对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视,这也是科普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标。为了在中学生的科普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学生需要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角色,树立主体观
学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普知识的学习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教师去灌输,因此学生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自己参与到科普学习中,积极探索和发现。首先,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探究兴趣,要主动质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去探究;其次,学生要善于观察,广泛涉猎,对周围的社会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科普知识,并自觉地将所学科普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2.2认真学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自觉应用这些科普知识。例如在地理学习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青少年适应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自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活动中,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生观,并重视自身地理素养的培养。总之,中学生要将科学精神培养的重点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2.3广泛涉猎,加强实践
科普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为同学们自主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同学们要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导下,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提出问题,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科普课堂,更加需要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对社会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逐步培养科学精神。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我们学校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需要青少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应用,从互联网上收集和处理信息,培养自学的能力。
3结束语
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同学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不仅要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科普知识,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明确科普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提高同学们参与科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认识到科普教育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科普学习中,为自己科学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加强化学启蒙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化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强中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奠基工程的一顶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除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传授人门的化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
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的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
反应类型可分为三种。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反应也会处理,即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若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为今后的深造铺平了道路。>
一、复习策略
1、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我们发现复习中若只给出概念、公式、定理,然后讲几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试图通过大量地做题去让学生“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悟”不出方法、规律的,实际上高考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个别试题虽然考查基础知识,却是难题,而一些分值很高的解答题反而是简单题,考查基础知识不是考查对知识的复制,而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考查各个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和交汇。
2、以纲为本,落脚在教材,而不在复习资料上
数学复习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考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研究后得知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高考题的,而这些题目在高考中往往得分并不理想。分析原因是老师和学生在复习时都轻视了课本的作用,由于没有从课本的重读中体会到高中数学的知识主干及知识网络,没能真正落实通解通法,因此在考试中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3、复习中时刻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即像考纲中所述那样“强调能力立意,重视对数学能力的考查”。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要求我们在考试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解题思路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都分散地渗透在高中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通过解题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在高考中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复习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注重基础
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纵横联系的网络,突出知识主干,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始终是数学高考的主旋律。继续坚持区分度较高,能体现出不同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层次或效果不同。选择题和填空题,无论从题目的形式结构还是从试题陈述方式与解答技巧看,基础知识占主导地位,属常规问题,没有超出平时的模拟练习的范围,学生大多能在45分钟以内完成。解答题前三道均属于基本题,考查了学生平时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若认真作答,注意细节,应得到满分。后三题由浅入深,容易入手,但不易得高分。难度虽然是众多评价试卷指标中的一个,但却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2、注重综合
数学高考将会特别重视在知识的联结点上设计问题,以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是重点主干知识之间的一些相互贯通要特别引起注意。例如,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函数与不等式,向量与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一些综合。尤其是综合性试题以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作为设计的起点、着力点,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注意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图实现全面考查数学基础和数学素质的目标。
同时,还必须继续重视对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划归思想的考察,注意以图助算、列表分析、精算与估算相结合等计算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改革倡导的新的思想方法。这也是另一种综合手段。
3、注重能力
高考命题应努力使难度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同时又能达到一个好的区分度指标,做到一种理想的平衡这需要对三种不同题型的功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和完善其考查能效,使整个试卷的难度分度更加合理。数学高考将会实行多题把关。可能会出现选择题有3个,填空题会出现1个,解答题会出现3个拉开档次的,体现筛选功能的问题。当然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主干知识内容。
高考数学科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也即是围绕数学思想方法命题,促进考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其一是可以表述清楚的具体方法,即《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各种方法,例如: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求数列通项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等等。其二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基本思想,例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抽样统计、以及极限的数学思想等。突出数学知识主干,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基础知识全面考,重点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构成高考的主干。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
4、注重课本
支持课程改革,一定要注重课本。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开发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考察价值和功能,更充分的发挥教材的功能。实质上,教材中的复习与小结中的例题以及复习参考中的习题就完全达到了高考的标高。数学高考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和出处。广大教师和学生要从繁重的复习资料中跳出来,支持课程教材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系统、认真的研究教材肯定会赢得高考。除了研究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和复习参考题外,还要注意研究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注重课本就应更加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对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5、注重新知
参加新课程卷的考试,对比原课程,新课程在理念、内容、思想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使得原有课程的知识板块发生了改变,相同知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学和复习时,要把握这些变化。
6、注重应用
数学应用题是好多学生的难点,是广大中国中学生的薄弱点。数学高考肯定要正确导向,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它包括数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研究能力,数学的建模能力,数学的交流能力和数学的实践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适时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交流和实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般来说背景都是公平的,一般包括经济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等。
关键词: 初中生 化学学习 思维能力
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化学往往没有概念,无法理解,很多学生不懂得化学的概念,更不知道怎么学习。所以,如何给同学们讲授化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先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和理解化学,必然会事半功倍。化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强中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除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的程度。因为化学学科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他们往往抓不住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占75%以上。假若把这些知识视为“绿叶”,学生拥有了这些“绿叶”后,则无疑对于获得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只要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更好。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很重要的方面。实验使知识生动地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青少年好奇心强,对观察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观察某一现象,则学生得出结论会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实验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做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这些细节都要交代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才能促进他们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做实验。这有助于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就会受益终身。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性,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
反应类型可分为三种。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反应也会处理,即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会为今后的深造铺平道路。
总之,学好化学知识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启蒙教学,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并注重培养化学学习基本能力。这样才能把学生领进化学世界的大门,为培养杰出的化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雪飞.中学化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2010.3.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考对学生需掌握、能应用的各项能力的考查是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之上,以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基本知识点及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我们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夯实学科基础,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内基础知识的分析和综合上,突出重点、难点,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以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引导学生把握好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可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隐性联系,系统地理解教材,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概念及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纵向几个单元和横向的基础知识,用图表的方式纵横交错,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能帮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深化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科综合能力。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教师要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构建完整、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师平时要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将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技能培训等教学内容提升到某一高度,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放到等同的位置。高考是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这种把教学内容由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教会学生求知及求知的方法为主,这就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既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又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逐渐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讲授为中心到以训练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教师可通过设计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开设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让学生提出新颖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方便、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可以为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全局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拘一格地思考问题。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高考模式因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导向。在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应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思想政治教学在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例如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节日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摇?摇?摇?摇)
A.文化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东西。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只有个性而无共性。
D.人们的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艺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A不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C错误;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D错误。这样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总之,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形成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初步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提高;生物复习效率;方法
高中三年时间感觉很长,但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高中学科内容来说,对于高考考点来说其实很短暂,短暂到学生还没彻底掌握高中各学科知识点就已经要参加高考了。尽管高中生物从高一就开始学习,但是高中教学大纲给生物安排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生物的时间非常紧张,而且高中数学、物理、化学都相对难度较大,分值也较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往往会将大部门学习时间用在分值较大的学科上,因此高中学生要想在生物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提高生物复习效率。
一、明确课堂目标,跟紧老师节奏
在上课前要明确生物老师这堂课准备讲述哪些内容,打开课本,大致浏览一下本节课内容要点,找到重点、难点、考点,然后针对自身弱点,找到自己还没掌握的内容或者不太熟练的知识点,在老师上课过程中认真、仔细、重点听此部分,巩固不太熟练的知识点。等教师在讲解完后针对自己不懂的、没有掌握的内容要抓紧时间问老师,力求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吃透、牢固掌握,然后下课后利用自习时间再针对自己薄弱点强化练习,多做一些练习题,临睡前把老师今天讲过的知识点在回忆一遍,回忆不上了的在记录本上记下了,明天抓紧时间强化这些知识点。
二、熟记基础知识,强化记忆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有题型的变化都离不开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高考生物考点,其题目变化的只不过是问法和题目设置的“陷阱”。所以要想学习好高中生物,就必须熟记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让基础知识点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点。高中生物考试内容大多是书本的基础知识部分,而基本概念和规律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因此高中生在学生生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理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要牢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且要强化记忆,让这些基础知识“印”在自己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才不会被题目“陷阱”所迷惑,才能更好的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三、找准弱点,针对复习
在进行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要找准自己的弱点,针对学习。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老师每天都会让学生做模拟试题,每周或者每个月,学校也会进行综合考试,学生在每次模拟练习或考试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做错的习题,这就是自己学习的薄弱点,要针对错题建立错题集,对于那些不熟练的模棱两可的习题也要建立难题集,及时将错题、难题记录下来,强化此部分练习,每天翻开错题集、难题集看看、背背,这样就不需要大面积复习了,只需要针对自身弱点进行专项复习,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节约复习时间。
四、针对复习,远离“题海战术”
在高考复习时要学会针对复习,远离“题海战术”。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喜欢“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性的大量做题,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以求在高考过程中能遇到原题或者类似题目,但高中课程繁多,学习内容负责,复习时间紧张,所以做题时应该针对自身弱点复习,切记使用题海战术,要清楚做题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在复习时要精选题目,选择典型习题进行练习,精选出自己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识点,强化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做题“贵在精而不再多”,不要让题海战术占用占用太多时间,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时间很紧张,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针对自身薄弱点有目标、有选择的去学习,尽量不要使用题海战术,要多选择经典题型进行针对练习,做到练习一道理解一道,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复习才会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品辉.浅谈如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效率[J].教师,2014,No.21621:40-41.
[2]高秋菊.浅谈如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4,No.20323:123-124.
[3]刘省,郑焕雯. 提高高中生物复习效率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No.12208:152-153.
[4]吴久宏.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效率的方法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4,Z1:68-69.
[5]徐霞.浅谈如何提高生物二轮复习的效率[J]教师,2015,No.25524:59.
[6]常录红.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复习效率[J].新课程(中),2015,No.35611:255.
1 深入了解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
苏联教育家鲁斯卡娅指出:“最要紧的是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总是很了解的。”
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对学生及其学习状况的了解,了解学生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根,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新课程也提出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并逐步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接受和践行,再者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头脑、有个性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亲近、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和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及学习的准备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和潜在起点,找到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力的概念和牛顿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难以树立的概念:“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尽管可以把牛顿定律背的烂熟,但一分析具体问题就把定律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幼就见到许多力学现象,在他们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较差的时期,不可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前已从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表现得非常顽固,成为力的概念和牛顿定律教学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要努力的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时尚(比如学生“染头发、吃薯条、看动漫、用芯片、做Funs”等),努力地适应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目中有人”,进而“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成效。
2 准确把握“新课程”、“新课标”
物理课程标准是关于物理教学的一般性、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离教师实际工作最近的课程理论体系,是物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前对教学的设计就是要解决好如何“以标施教”、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问题。
现在中学物理的教材、教参变化都很快,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对其有深深的了解,对于变革后的新课程要明确其新在何处?要知道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怎样?而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新中、高考的模式设置又有怎样的调整?对于新课程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等都应该是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了解、知道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全局、明确方向,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钻研课程标准,熟悉物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熟悉物理课程的内容标准,从而在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了解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4)是:“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可以解读为: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公式的简洁、准确等特点,感受数学公式的奇妙,体会数学公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能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图象的直观、生动等特点,体会数学图象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领悟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物理问题。
3 根据教科书并结合实际。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显然,教学内容与教科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科书内容是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后转化而来的,它虽然包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而教学内容则是教科书基础上的教师个性化、学生指向化和环境适切化等的整合结果,应该具有远远大于教科书内容的文化含量,所以,一方面分析教学内容离不开教科书,即分析教学内容应源于教科书;另一方面,分析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科书,即分析教学内容应高于教科书,要重点突出教科书内容、学生、教师和环境等资源因素的整合。
在分析教科书时,一般要采取通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办法,在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在微观上抓住教科书的“四点”,以便最终在“四项注意”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是物理知识的组成、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物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物理知识应用等,只有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体系,把“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才可能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础的同时,在“为什么”的知识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怎么办”的知识的学习中学会应用。
第二、抓住教科书的“四点”,教科书的“四点”即:重点、难点、关键点和价值点,所谓重点,就是地位重要、应用广泛,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的知识,难点就是教科书的主要障碍,就是难教、难学之处,而关键点则是教科书的要害部位,即主要矛盾方面(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就是关键点),所谓价值点,就是教科书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控制变量能力的体现等),就是教科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陶冶情感、形成态度、提升价值观等的内容(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科学的态度,对近代科学乃至人类认识发展所作的贡献等)。
第三、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四项注意”,一是体现打好基础的同时兼顾差异,即要在重视物理基础知识、重视物理基础实验及实践活动的同时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要联系实际、突出STS思想,即选择教学内容要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活和生产实例为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三是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要重视科学方法、探究学习及科学史内容的选择;四是注意教学
内容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即视“教材永远是被加工和处理的对象”,通过“用教科书教”来创造新“经验”生成的条件,促使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真正体现“世界是教师和学生的书本”,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造条件。
再者,教师在根据教科书并结合实际,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育,应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
4 对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应适时补充
中学物理教育中,概念、名词、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利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好中学物理,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地予以补充,以便于学生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
第一、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公式,教师应补充讲解清楚,否则势必影响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时,可以补充讲解“物质”和“物体”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如桌子、自行车、轮船、圆柱体铁块等成品叫做物体;而组成桌子、自行车、轮船、圆柱体铁块的钢铁、木材、橡胶、塑料等原材料叫物质,由此说明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里含有的物质多,其质量就大;反之,其质量就小。
第二、对教材中很少出现甚至从未提及过但又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应加以补充,以利于学生掌握规律,触类旁通,例如,在讲“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可以通过实际增补练习题,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U1:U2=R1:R2和U1:U=R1:(R1+R2);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可利用同样的方法由学生归纳整理出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规律I1:I2=R2:R1;在讲电功率的测量和计算时,可让学生归纳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对教材中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应给予补充,例如,在讲解惯性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所以应当给学生加以讲解两者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共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前者是一个物理概念。而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外力这个特殊情况下的运动规律,而且是一种特殊情况。
(一)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民族地区部分高校中的大学物理教学不容乐观,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较慢,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也比较少。大多数教师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为:首先,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其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致,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进度,而轻视了学生对进度的跟进,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课堂的可演示性差,大量的实验是靠教师的口述完成的,影响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大部分高校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是导致物理难教、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学习现状及其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地区高校中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足,对之报应付的态度;极少数学生对物理持有排斥心理,或上课不认真听讲,或出现逃课等现象;甚至在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学生中也有个别人是以获得获学金为目的而学习物理的。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差异性较大,且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大,其中有许多来自偏远山区。不同的生源地学生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来自其他非民族省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为突出。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受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教学水平等的限制,物理基础差、底子薄,进入大学以后,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较好的知识衔接,因而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第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也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致使部分学生为了就业和发展,在学习中重视实用性课程,而忽视了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如许多民族地区的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热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技能的培训上,对他们自认为实用价值相对较小的物理学等基础课掉以轻心。第三,民族地区学生个体间的人格、知觉、情绪等差异也是影响其物理学习的因素。
二、差异理论及其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
“差异”,通俗而言,就是区别、相异或不同。首次将差异上升到理论层面来研究的人是尼采和索绪尔两位学者。尼采在他的“透视主义”学说、索绪尔在他的的“语言”观中都分别对差异理论有所论述,其中尼采重在研究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差异本质,而索绪尔则赋予差异以本体论意义。差异理论后来在解构主义哲学和后现代思潮的改变之下逐渐臻于完善。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认为事物的意义产生于差异,而运动形式创造万事万物间的差异,是事物的意义的最终本源。可以说,差异构成了后现代的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维要求我们知晓:事物的本质具有同一性,事物背后的现象多而且具有差异性,要学会透过差异性认识事物的统一性。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差异理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呼唤人们用另类的方式观察和看待问题,并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因此,作为一种理论资源,如果将其引入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中,将会对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
三、差异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物理教学路径选择
从差异理论中我们领会到,打破对学生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另辟蹊径,寻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有可能改变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而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表明,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和潜能,学习兴趣、动机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且必须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所有学生均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民族地区的大学物理教学要在正视和承认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背景差异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现行教学法中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实现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一)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做好中学与大学物理知识的衔接教学
1、找准衔接教学的突破口。认真分析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差异性,精心研究他们所欠缺的中学知识,寻找其与大学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温故知新”的教学套路对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知识修复,使其顺利过渡到大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就要求大学物理教师必须对中学物理内容深入而透彻的研究。如,中学和大学物理关于圆周运动这一知识点有很大差别,高中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即速率不变的圆周运动,而大学研究的是速率变化时的圆周运动规律。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衔接,在教学中,还应重点突出“温故”内容,分清主次,不拖泥带水。这样既做好了中学与大学的知识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控制教学进度,详略有区分度。中学阶段物理每学期要求的知识点少,所以中学物理教师习惯于对其精讲和搞“题海战术”,即在每堂课所讲内容少而精,同时附以大量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大学阶段则不然。教学课时少、课堂容量大、授课节奏快是大学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学学课程对于中学知识有拖欠且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再一次被挫伤。可见,教师对他们大学学习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大学物理教学方面,培养来自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且在教学进度上要灵活控制,循序渐进。具体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进行: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在确保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谙熟中学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应该有侧重点、有详略地讲解———详细而精练地讲解重、难点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则可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
3、讲解例题或习题有张有弛。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学相比,大学物理教材在例题和习题的数量上明显减少,这就意味着大学物理教师在例题或习题讲解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讲解的灵活度和布置习题的数量。例题和习题是用来巩固新知识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例题和习题,并精选巩固和拓展新知类的习题。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接受新知识能力有意向性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习题,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二)正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
1、在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大一所学的普通物理一般都是基础性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物理老师应注重给大一学生传授好这些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可以引导优秀小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采取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的形式完成对他们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等和较差小组且多为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是老师教授基础知识的重点对象。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就得多花一些时间,向他们讲课时拟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和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兼顾引导他们综合能力的拓展。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在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系别和专业来分层。学习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就开始进入不同专业的专业物理课程学习阶段。按照上面的教学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缩小了。所以,在纯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组建分层次的创新小组。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前,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各自专业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个环节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途径之一就是分层次组建学生小组。当然,在分组中,要注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间有机结合以及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的合理搭配。组建这样的小组,既方便组员间相互交流,又便于他们相互帮助;既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又可以在提升中下学生的同时,激发好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以点带面、层层提高的效果。
(三)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1、多运用多媒体技术,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进一步激发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它可以增强视听效果。当然,物理实验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的操作,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两方面是目前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些途径和方法对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粒运动等过程,可以使这些学生观察并体会他们在中学阶段因条件限制而从未见过的原子、原子核运动以及其他微观粒子等的运动;通过物理实验操作能够让这些学生近距离接触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物理现象等等。所以说,在讲授大学物理时,适当增加多媒体课件,再配以传统的板书授课,使原本只用文字进行描述的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瞬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大大增加物理知识对于学生的魅力;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实验往往以其高度的趣味性而赢得广大学科爱好者的亲睐,物理也不例外。奇妙的光电、磁电效应,神奇的声光衍射等实验现象会逐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增多多媒体演示,还是加强物理实验操作,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
2、有针对性地开放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的探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详细讲解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外,还应创设这样的环境和空间供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诸如推导和论证、知识归纳等扩展性问题。这种创设环境和空间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开放教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和探究的能力。除了课堂上适当进行开放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外时间来培养学生,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提升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材的内容上多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将部分教材内容定为自学内容,列出自学提纲,在学生有条件的前提下还可以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课后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通过邮件、电话等传媒工具跟踪和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把他们好的自学的经验或心得带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学习方法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中学语文;基础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12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是那水天一色、风光无限的池水一潭,它虽无江河湖海的壮阔气势,却独有半亩方塘的清景半片。语文教学作为第一语言教育,是由言语教育与文学教育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言语教育即通常所说的语文教育,是文学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引导着中学生流连陶醉在芳香馥郁的文学花丛,它承载着中学生驶向浩瀚的文学海洋。
然而,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升入中学的学生,在语文方面是否已经具备了驶向浩瀚的文学海洋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此,如何在中学阶段尽快弥补学生的这一不足,关键问题是要搞清楚不足在哪里,从而明确目标,进一步对症施治。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一、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究竟怎么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生的语文基础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思考,只记“结果”,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对内容进行理解、揣摩;完成作业不主动。二是语文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相当比例的学生尚不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甚至区分不了声母和韵母,不会标声调;书面表达能力弱,作文很难做到文从字顺;解题过程思维僵硬,不能融会贯通,更妄谈举一反三;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阶段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生基础薄弱的“病根”在哪里
我们一直强调语文基础,小学阶段也一直在“夯实”,可是六年过后如此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再去反思这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很多强调语文基础成功教学的法宝,其本质都是“记忆”二字。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语文能力是差在“语文之外”,不是记得不牢,而是缺乏对语言的审美、对生活的感悟、对问题的理解、对形象的感知。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对。
不能否认,语文基础其实包括了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以及诗文背诵等方面,这些确实需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记忆。这些知识实际上并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突出,但在小学阶段却被许多教师当作“核心内容”反复训练,实际上大大损害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还有一部分语文基础题,比如标点的运用、病句修改、诗文赏析,一般会综合在阅读部分来考核。其实已经是一种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要靠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死记硬背是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但却被很多教师一带而过。
陆游曾讲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认为诗外才是真正学诗的基础。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作文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学习语文不仅要“记”,更重要的是要去表现、感悟、升华、启迪、引领,语文应该由语言、思维、审美三方面构成,“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又有多少学生愿意在“记”之外而有所投入呢!
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并不在“记忆”得不够,更多的原因是在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和失误。因此,在找到了“病根”之后如何“医治”就成了关键所在。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夯实语文基础。
三、如何“补救”学生的语文基础
一是从培养习惯入手,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既然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六年的“定式”,唯记忆而轻能力,现在就要颠覆他原有的方式,变成重记忆唯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暗示、调整和强化。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强调理解和感悟,而这方面学生开始时不太重视,甚至不感兴趣,认为“与考试无关”。笔者就通过课堂提问“逼迫”学生重视,再反复举考题中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还教学生解题的方法。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情况方有所改观。再者,从小处着手,严格要求,使学生形成习惯。要从具体问题着手,比如做选择题,笔者就要求学生将错项在原题上改正,不能只填序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做题应付的态度。其次,要坚持长期严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持之以恒,不给他偷懒的空子。这就需要教师多费心思,多检查、严要求、勤落实。
二是从提高兴趣入手,让学生慢慢“喜欢上语文”。之所以很多学生害怕语文,就是小学那种“记忆”式的枯燥训练,泯灭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力争把课讲得深入浅出,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入手,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好多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就可以让学生每天给自己或别人找一个错别字;很多学生容易混淆“衣”字和“示”字偏旁,就指导他们找规律,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是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学好词句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学中,笔者在讲、读课文时,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重点词句反复训练,讲细、讲透切,使学生领会到位。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学生认识词语在一个完整句子中的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才能更快让学生进入课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是让读贯穿全课。俗语说得好,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无独有偶,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曾讲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张先生把学生是否熟读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成败的标准。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读”字做文章。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的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甚至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就是赋予作品生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朗读要正确,不能读错字、掉字,不能出现破句;(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第二遍朗读要读流利,学生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遍要读出感情(精读),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能力。
五是在语文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如果只是把它作为死的知识记忆下来,那么语文基础知识就失去了它的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基础知识越学越活,越用越熟。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以致用。比如刚学过一个单元的字词,就让学生用这个单元的字词写一段话;学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就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文字;学了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就指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写一段有文采的话;或者利用活动课开展改病句、改错别字、查工具书、演讲、辩论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活动中。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学习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需要全体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希望自己的这点思考能给各位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豫霞. 半亩方塘见清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报,2010(6).
一、模式的内涵
“模式”要求教师按章节顺序,将某章内容提炼为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物理方法、基本物理思想、实施手段,然后制订教学目标,从物理教育总体结构,可以理解“模式”的内涵。
1.物理基础知识,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客体,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2.学生主体地位的标志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在于综合处理图示的三种信息:教育指导思想及相关的思想和方法;发掘知识的教育功能,学生的反馈信息。
二、模式的流程结构
在模式理论依据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实践探索中一些较为有效的经验,初步形成模式的流程结构。这个模式仅仅只能反映流程的概貌与精神,由于篇幅所限择要说明几点:
1.点拨与自学,是教师的施教操作方式,其核心是“点拨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其内在意识为中介环节而起作用的主体地位。
2.知识与教育,是知识教学与物理教育的主要项目,反映了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进 行师生双边协调的物理教育的思想。
3.反馈与调控。这是运用“模式”达到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系列提纲的作用仅限于点拨自学目标,促进思考,离开了及时的学生信息反馈和点拨调节,自主学习也就退化为缺乏教师主导的放任自流形式。反馈与调控的方式是通过图示四边的环线。适当往复循环进行,从而使教师的点拨输出信息与学生 的接收充分匹配。
三、模式的操作要求
1.引入激发。这是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作用所要求的。
2.精编提纲。这是点拨指导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的纲要及作业形式,必须精心设计编拟,要求:a、明确精练,概括覆盖知识点。b、要有解释性的思考及检测性的基础作业。c、结合知识进行物理教学的内容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不必面面俱到,因为物理教学在后续知识中的机会很多。d、精选习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方法、数学方法、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调研分析。运用多种信息反馈途径,进行调研分析,摸清疑难的症结,是实施针对性点拨讲评的关键。
4.点拨讲评。有针对性的点拨式启发讲评,是“模式”的核心环节。
【关键词】高三英语 总复习 措施
高三英语总复习在高中英语学习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所以这个阶段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也是丰富学生的英语运用,增强学生的语感,转化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上升一个新的台阶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好考试技巧,进行有效复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高三阶段进行总复习,供同仁们参考。
一、高三英语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高三后,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不强。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踏实,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不能有效地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根本, 甚至本末倒置;绝大部分学生在复习与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课后没有及时复习,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4.目前这届高三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学生发展参差不齐,学生的词汇量十分有限、语法知识薄弱、句子结构意识模糊和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懒惰性太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制定好总复习的计划
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计划的可行性,我们把制定计划分为三个步骤:
1.扎实英语基础
近年来,高考英语侧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知识的考察却有所减少。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然后,再通过比较系统的训练来开发学生的能力,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好对英语基础的学习,这对考生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要努力把基础的分都拿到,保证考试不会失败。
2.做好专题训练
在专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精讲精练,这是复习的关键所在,讲的不一定多,但是要点明,要把精选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转向的训练就是为了让学生巧学,形成综合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单选、完形、阅读、改错、写作逐一进行专项训练,找出每个部分当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很大收获,大大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专题训练阶段中,我们的主线就是要做好阅读理解,发展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每天都要有所提高。精读和泛读的范文都要练习,教会学生精读和泛读的阅读方法的区别,逐步熟悉语言运用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想象,学会自己去推理和判断问题。高考对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考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和写作等项目,所以抓好分类的训练对考生的总复习非常重要。在保证了量以后再练习短文的改错等等,不要偏向于对单项填空的训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
3.进行模拟测试
要想在高考前夕找到好的语感就必须整理最基础的知识,用最满意的感觉来增加自己的信心。同时,利用这段实践来做几套今年的高考题目,学会找到高考题的切入点,从中总结一些做题手法。高考即将来临,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好中档以及低档题目,这对学生取得高分有很大的好处。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题目感觉总是一看就会,但是一做就错,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这时候,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教师将做过的测试卷,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的漏洞,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复习当中一定要安排适合难度的题目。如果题目水平太低,不要觉得容易,要认真做题,要把基础的词汇、句型掌握住,越到高考的时候所做题目的难度就应该越低,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经不能把很难的题目都弄明白,但是可以把比较容易的题目弄明白、弄准确,并且增加自己的信心。
三、研究性教学,抓教学环节
高三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归纳语言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们要关注近期高考动态,联系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综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适应高考的要求。教学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速度。尤其是在复习过程当中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课堂的效益体现在教学的设计当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课程的设计。课堂的设计要求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那么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
总之,在高三英语复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复习的指导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使学生具有完整清晰的英语知识体系,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驾驭考题的技巧,在高考中发挥他们的最佳水平,考出最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宝根.我们是怎样搞好高三英语总复习的[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2(01)
[2]李如先.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谈高三英语复习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08(04)
[3]刘向茹.如何在高三英语复习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