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90-02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⒈国际局势。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和平过渡”的重要法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想在我国推行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他们利用各种高科技和传媒技术,进行文化渗透和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高度具有重要地位。
⒉中国前途。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学生可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增强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⒊中国大学的本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大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高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这是普通高校与高职学校的最大区别,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方针都是相同的,即都把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同时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也放在一切教育的重要方面,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能力培养、法律知识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素质的提高。
⒋学生的自身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的一生,在学校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对于他们到社会上的生存也有很大的帮助。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时候要摆脱“唯专业技能至上”的偏见,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专业能力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而思想道德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学习上或是工作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全面发展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涵养和审美素质等。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成为道德高尚、专业能力优秀的全面人才。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某些特定的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有组织的思想教育,将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正确的理论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环境和思想高度都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异,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自信心不强,加上社会上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因此,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追求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高尚、专业技能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兴趣。教师要积极主动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首先,要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道德涵养,通过基本的思想政治能力测试和思想政治课堂调查以及课上的简单问答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认知能力与水平了然于胸,因材施教。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感情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巩固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的进一步教学。创新课堂活动,在娱乐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每个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鼓励,教师要发掘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让学生当老师、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讲解我国的思想政治发展历史,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大讲堂、思想探究课堂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多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行为,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还可以运用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假如将思想政治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那么这种心理需求会变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⒉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担任着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健康发展。那么高职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①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与学生成为朋友,给予他们理解与宽容,这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浓烈,思维更加活跃,探索情绪高涨,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③思想政治教师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利用身边的事实说服学生,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实施。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一个道德高尚、行为正派的教师身份去影响学生。重视营造积极活跃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让学生以一个快乐、舒畅的心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晓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进一步加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起初受到人们的种种非议,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考,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化,在某些领域甚至“反哺”成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创新,在一些领域,他们往往处于先导地位,这将强有力地影响、“反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种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反过来它也同样受大学生文化反哺影响最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更应该特别关注“文化反哺”问题。“文化反哺”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否定,而是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法、理念、内容正在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反而成为反哺的对象。目前“文化反哺”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年文化对化的反哺确实为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思路,有许多方式和方法确实值得借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文化反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内容、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文化反哺”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文化反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文化反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这样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可能会在他们中首先产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收、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原本的受教育者可以转变为教育者,而原本的教育者却可成为受教育者,这就改变了原本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而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相具有双重角色,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再次,“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思想自由和开阔,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青年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和不成熟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形成偏差。此外,人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学校度过的,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内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教育的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确定教育途径与措施,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文化反哺”背景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用新的眼光与视野审视、考虑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大多比较空洞和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慢,使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渴求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行为规定兴趣不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由于“文化反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界域、一个民族国家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文化反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机会。“文化反哺”本身具有开放性,这样就会吸纳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实现“多元”参照系下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吸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随着校际、国际间的交流和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吸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其次“,文化反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范围上来讲“,文化反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理论式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与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与人格健全的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些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文化反哺”进程中的网络化、数字化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三、“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而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理解力,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做不到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文化反哺”为其提供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逐渐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断提升。在“文化反哺”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渗透的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界大开,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开始放眼世界。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吸收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反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使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获取知识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反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重要影响。首先,“文化反哺”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信息的拥有者,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学生受传媒(电视、杂志)影响甚少,教师的传授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直接来源,处于受支配和被动地位。而当前面对新事物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信息优势的地位不复存在了,一方面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超过于他们的师长,不会完全依赖于师长,另一方面现代的信息媒体可以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多方面的渠道,在某些领域教师反而要向学生学习。例如在计算机和网络科技方面,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了解与掌握有限,远不如学生的水平。其次“,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色重新定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独享知识,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学生的角色也就是认真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以往思想
Abstract: The basic category research is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important component, to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development theory guidance and reality support's influential role. The author divides the thought politics basic category into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ue and the education obj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an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ducation carrier eight aspects.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范畴 体系建构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 categories;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振,男,(1986-)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士,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的二级学科,担负着捍卫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②。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确立应尊需以下若干原则:一,基本范畴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基本范畴应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三,基本范畴的划分应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能最大化。基本范畴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即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研究要从主体、客体、载体、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一对矛盾概念,而是由各个链条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把思想政治基本范畴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划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为更有效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体系建构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加速建设高水平的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独立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体系研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入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划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三个方面。核心范畴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是由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最本质,最普遍的关系,是整体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③。一般范畴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一般数量较多。这种阶梯式划分方法,不仅全面吸收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成果,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特别是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性、有序的平台。
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先进性和求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必须具有时代性特点。有学者提出,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逻辑与历史一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数的偶然、曲折和跳跃中展现了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进程基本一致的。另外一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形成是按照一定得逻辑法则从一对到另一对推到出来的,思维的逻辑最高点也是认识和理论理解的最高点。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进程和认识的发展都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坚持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要结合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予以分析。对理论体系的整理和完善,构建系统而规范的范畴体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最优选择。对基本范畴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学科范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范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规律的基本范畴,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① 朱静静,廖宇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缘起
从社会学视角看,话语权之争就是在场域下的一种冲突。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这样描述:“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真空中或者漫无边际的抽象的社会中发生作用的,而是通过场域,社会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同行动者相互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1]“场域是一种冲突的社会空间,场域中各种行动者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获取各自的利益。”[2]
高等教育早期,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高等教育中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通过三尺讲台较为顺利的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在冲突的场域中因为自身的权力过于强大,因此冲突并不剧烈。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博客、论坛、网页等,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继续有效地通过课堂知识传播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开始出现了松动与倾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开始出现分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争”出现的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本的缺失与不足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主要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基不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喊口号”的陋习,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仅仅了解其表面含义,对于实质内涵却知之甚少。
2、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自成系统,拥有众多理论的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往往需要一个系统而有漫长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中,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传播出去,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各类思政院校、党校、党课班等,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也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随着多元文化的出现,加上信息技术的大爆炸,高校内部涌现各种思潮,既可能促进学生成才,也有可能动摇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传播者的思想影响着知识接受者的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松懈,对于国家的重大方针、党的重要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理解不足,在重大问题面前往往无法清除甄别,在课堂的授课中无法完全将知识、思想正确的传授给学生,甚至出现角色的互换,将教育的权利下发给学生,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僵化
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敢于尝试,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自主,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更高,同时也带来网络中活跃的语言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它更多的时候是向大学生灌输国家的理念、方针、思想以及价值观,它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严谨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存在一定矛盾的,教师课堂中严谨的语言,理性的分析,过多的政治语言,这显然与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缺乏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僵化正是引起话语权之争的原因。
三、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议
1、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状态,因势利导,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应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症下药,帮助大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方法,杜绝“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讨论、研讨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紧握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
面对当下多元文化的侵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多重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铭记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加强学习,强化思想,用党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权和话语阵地不可丢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握思想政治话语权。
3、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保障沟通渠道畅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应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公平。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受教育的学生也不再在知识和思想上的绝对弱势。只有双方构建合理的交流平台,使双方可以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学生的倾听者、解惑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展。
4、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以开放的态度教育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摈弃过去过于僵化的课堂气氛,以活泼、生动的话语形式和大学生沟通交流,大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学生善于理解的网络语言与之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传染给学生。
【注 释】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效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因素
(一)教育主题方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是教师,但是,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显示,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弱化。与此同时,教师没有对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活动多元化给予高度重视,根本达不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最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学生情绪方面
目前,较多高校学生都不太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的抵制情绪,从而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时保持一种敷衍式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部分学生主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乏味、空洞,从而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最终影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三)教育内容方面
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较多内容都存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价值观和利益观等存在不合逻辑的情况,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弱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也没有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等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无法与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等产生一致性,从而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高校学生严重排斥的现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应对措施
目前,高校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自我控制意识和提升意识等都不够强,在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影响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的弱化情况,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关怀和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各种问题,选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通过合理开展教育活动,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情况下,新课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必须确保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在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高,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情况,注重“教育监管和理论灌输”原则的有效落实,才能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有更正确、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课堂与实践的联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真正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需求,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新课改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课堂与实践的联系,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在结合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提高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料等的有效利用率,最终达到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中,因此,想要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现状,就必须注重新媒体保障机制的有效构建,真正加强课堂与实践的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个人观等,从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在实践过程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握主动权,从而避免社会各种不良信息给学生思想、行为等带来影响,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优化。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强化途径
引 言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构建有效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而传统教育形态下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滞后等问题,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造成影响。所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势在必行,应务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好真实教育,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一直是困恼其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有教育内容的滞后。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灌溉式教学、牵引式教学,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支配着教学的组织开展。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实质性的参与及实践。这种看似和谐而健康的教育形态,所培育的“乖学生”是不全面的,学生难以在主体地位的支配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教育过程,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体,势必将思想政治教育拖入尴尬的境地,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僵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甚微,这也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强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实际的课堂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抽象,大讲道理,条条框框的教材内容,一股脑的灌输于学生。教师对于当前社会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涉猎,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渴望回归现实的学习夙愿。同时,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转变,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出现,以及社会腐败、公共道德缺失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重点突出,而是一言而过或避而不谈,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多元化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学反差的存在,不仅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心生疑虑,而且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反而形成制约教育发展的阻力。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如何更好的改革教育方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当前教学困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学方法创新关键在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多元化的教学,依托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态,更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1)传统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在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互动式教学可以强化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2)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案例目标的作用下,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提高了教学的主观能动性;(3)在现代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教学的得到广泛运用,并具有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依托其音声、动画兼备的特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实现高质的课堂教学;(4)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完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落实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以生本理念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互动主客之间的良流。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强烈的自主性,便于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同时,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基于坦诚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得到启迪,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所收获,形成师生双向参与并实践的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程度突出,以灌溉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及实践。所以,构建“”的教育模式,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尴尬境地的重要出路口。该教育模式旨在将教育对象置于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和处理矛盾问题。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所形成的教育作用力是综合的,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掌握好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凌空于现实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也应推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真实性”教育,这点对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言,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越强,其对学生所形成的吸引力越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呈现出其教育的真实面,让学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教育的“一厢情愿”。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话、大话的传达地,而应坚持实事求是,让学生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的认识、剖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及现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鉴别能力和政治认识能力。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不再单一,而更多地是在教育中干预正视敏感的、热点的社会问题,拉近学生与现实的心理距离。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讲解,教师不应一言而过或者回避,而应该更多地是正面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认识问题、剖析问题,敢于讲真话、实事求是。这样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提高了教育的价值。并且,国家主流思想难以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筑建了一道无形的墙,将真实与空洞性隔离。这也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真实的生活,让正确的主流思想真正渗透到教育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仍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有效教育模式,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务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育方法、形成真实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志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9).
[2]李维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12).
[3]王喜,陈怡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J].才智,2012(1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第四,坚持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 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要求,等等。对它的研究也必然要求遵循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对人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3]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益矛盾的凸显等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具备有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人际沟通,缓解压力追求心理健康、青年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缩短进入生人社会的时间并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等多种能力。同时要求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动力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等等。服务于这些要求,为教育客体提供他们满意的精神产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形成、奋斗目标的激励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人们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三、从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即使是政治思想的“灌输”,也要遵循教育的原理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益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恪守和思想解放的统一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工作。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关注教育方法的研究,关注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关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是否有和心理特征等具体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主客体关系、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者素质、教育管理和领导等理论问题,“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揭示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6]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规律,从而建构合理的理论逻辑体系,并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教育。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7]目前,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积极探索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去解说方法的依据,或去建构方法论的体系,而在于探索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运用。因此,应用研究中的方法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通常也包括方法的部分,也对方法、途径、载体等作出论述,但这里是从原理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主要是确定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应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当代国内外实际,向着更为具体的方向前进。”[8]例如,研究者可以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系统整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研究的发展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9]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涉猎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由于学科的这种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绝不是使自己变成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10]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矛盾分析法和系统方法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质,又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量,要把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量的分析深化对质的认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的规律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使人们获得足够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再“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1]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材料是思考和分析的对象,是形成概念、理论、模型的基础。因此,在搜集经验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1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工作时,要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理应学习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教学效果、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模型统计出相关量的指数后再进行定性分析等。分析的结果有益于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5][6][7][8][9]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39,39,40,43,43,42.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唯物史观的科学揭示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4,15.
[3][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53.
[11]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预测 解构原则 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根本目的,采用一系列的程序、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而其中一系列程序、方式的确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的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指的是一切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因素,包括思想信息,人力信息,技术信息等,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存在的变数也是最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难把握的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客体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前,必须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保证着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前提条件。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坚持解构原则的理论依据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历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社会关系又被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正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观念总会被现实打上各种各样的模式,反映着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被这种既定的思想框架所禁锢,习惯于在这种禁锢里乐此不疲,并忠诚地坚守着这个禁锢,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不能张开思维的翅膀高翔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来讲,在传统认识中,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地位一向被看作是处于被动、次要地位,只注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理论的灌输和灌输的手段和方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并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所要灌输的内容和方式却又容易受到自己原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以主观色彩,不能够根据受教育者客观情况的发展来灵活运用。因此,带着这种预测判断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的滋长,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坚持解构原则,就是要打破这种禁锢,突破这种局限,跳出思维的怪圈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全面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不会总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的,总是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呈现出来的各种表象提出质疑,对前人提出的某些观念提出否定。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环节,其一是发展,通过否定,使事物质变,转化为新事物;其二是联系,通过否定,去掉旧事物中腐朽的、消极的东西,同时保存和改造旧事物积极的成果,把新旧联系起来,体现发展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所谓“扬弃”,“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终止,终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的解构原则,就是要对先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敢于提出怀疑,吸收、保存积极的因素,抛弃落后于时代的因素,带着这种全新的观念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状况,对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就能够科学地历史地把这些信息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坚持解构原则的现实依据
基本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解构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使解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也需要解构原则作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要求树立解构观念。通过对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失败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案例出现的问题主要归咎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上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既全面地又有针对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着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最终必定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失败。这种认识上的局限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把握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是由于:其一,自身知识理论结构的不足,不能科学地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缺乏深入透彻分析的科研能力;其二,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不会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实践活动带有盲目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历史的、社会的实践,是随着现实要求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的认识往往具有滞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变成了“消防车”,“医疗队”,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受群体文化的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或具有能动性的个人,总是会受到所在群体的群体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倾向于所在群体的文化取向。同志曾经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群体文化始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判断,有些时候甚至束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维发展,无法解构某一种观念,这就是触及到了这种群体文化的局限所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具有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所生活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在于是否具有一种对所接受的文化进行独立反思的能力,要意识到不能将在群体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认识,
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三、坚持解构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有效性
1.坚持解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洞察力
坚持解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一种已有的观念,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历史地分析判断,并能预见它未来的发展走向。
2.坚持解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确认和打破局限的胆量与勇气
在认识领域里,科学认识问题的思维模式有两个:一是不断扩张我们的认识领域,二是始终显现我们的无知和认识的局限。认识领域的扩大和我们无知的确认,是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民主、平等的主体际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尊重主体的合理需求,立足于培养、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坚持以主体性为原则,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互动交往活动,但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对此却有些背道而驰。尽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争议中曲折发展,但依然不可否认其当代价值。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展的需要
首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扬弃。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主客体关系,将受教育者当作“灌输”的被动对象,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体价值,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个体价值。其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主体间性是个体和群体的有机融合,其中的个体主体性,既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得到加强,也可能使其他个体主体性受到制约。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首要障碍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足,因此需树立全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
首先,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性、独立自主性、选择创造性的主体性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完善,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终身性”“创造性”等可持续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渊源,二者相辅相成。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及主体人格的形成和养成。再次,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设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不明。主体性在教育理论界的兴起,始于对“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认识,因而多数情况下主体性指的仅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便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双方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现实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也无法使其主体性对等统一。事实上,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直接负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师和辅导员外,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教育者”,如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后勤等人员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存在问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本身没错,但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有些学者却过于夸大主体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忽视一定的历史条件,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当中。虽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模式来解决过于完美的主体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地看待“以人为本”的问题。
(二)实践研究的发展困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首先,置身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于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视也会影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对个体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知、情、意、行的发展是动机、情感、理想、意志等心理人格因素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障碍或变态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主体自我意识,也阻碍了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校教育利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放大主体性,推出具有鲜明主体性的大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和操持者。③但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升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而教育者作为主导性的主体也未与作为发展主体的受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使其意识到主体性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够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因此,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提出改进的对策。
三、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把握与大学生之间“主体——主体”的双向互动交往,民主、平等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环境的感染,唤醒、激活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使他们成为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一)科学把握“主体——主体”的双向互动交往活动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互动交往活动。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就是如何科学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活动。首先,互动过程要注重平等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之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独立自主的平等的主体人。因此,不能片面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贬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诉求,也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应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建立平等的双向互动交往模式。其次,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教育者并不单单是授课教师的代名词,还要增强其他人员的“教”的艺术:即注重教师“教”的显性教育与教师“行”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学校管理人员“有形”的宣传教育与“无形”的间接尊重相结合,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的“物品”,受教育者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建立与教育者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科学地把握这两者的互动交往是提高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心理因素往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忽视或不易察觉的个体内部因素。沮丧、焦虑、压抑、自我贬低等不良情绪、心态及心理问题既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又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渴望获得尊重。因此,教育者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建立“意识—地位—能力—精神”四位一体的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培养其主体精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主体人格。塑造主体人格,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以及全面发展的个体主体。
(三)营造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各领域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实际上,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层次,是培养现代化社会建设顶尖人才的重要方式,而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确保研究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够使其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将自身的价值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导师与研究生思政政治教育关联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的地位
2.1导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者
在正常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由于导师是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师,其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较长,进而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故而,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具有着实施者的地位。同时,研究生在跟随导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其对于导师学术造诣方面的崇拜与尊敬也将影响其对于导师思想教育实施的认可程度变化[1]。而在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过程中,多数教师均将大部分的精神以及能力投入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并且具有良好的研究水平以及学术造诣。所以,在对导师能力认可之后,研究生已经具有接受导师教导的心理准备,进而为导师的思想教育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提升思想教育实施的便捷性以及效果。
2.2导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得了广泛的应用,影响着具体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我国研究生的教学生活中,多数导师均选择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旨在使不同情况的学生均能够得到一定的能力提升。而在具体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为我国思政治想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因材施教方法的运用中,导师可以利用学生不同情况的掌握对学生实施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健康人格的建设。故而,在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具有着引导者的地位。
2.3导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导师能够对具体的教育质量进行积极的提升。该种效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课题答辩等多个学习环节均离不开导师的引导与教育[3]。故而,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导师可以将专业知识的指导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将研究生的能力提升与思想建设进行融合,进而促使研究生能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健康人格以及世界观的建设,并且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3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实际上,在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本身,都并不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也这导致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正确理解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4]。在部分高校中,导师对于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认知,往往停留在学术关系层面,与学生的沟通内容也停留在探讨学术知识上,缺少关于学生自身成长情况、思想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大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思维体系,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因此,在其教育的过程中,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而调查表明,虽然研究生的思想已基本成熟,但面对各种社会、校园、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要他人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导师对思想教育认知不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2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绝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没有关于管理该方面的相关条例,也导致在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依据标准。同时,部分高校中虽然制定了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但该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其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举例来说,高校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针对性。实际上,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领悟能力是不同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5]。但在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并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这也造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3.3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性较低
通常情况下,一名大学导师带领的研究生人数较少,其应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解,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及思想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实际上,部分导师并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其对学生的认识通常停留在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成绩等层面上,而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积极性及感情状况等方面都并不清楚。究其原因,就是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比较低,其不愿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或是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普遍,并没有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鉴于上述情况,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提升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1增强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
针对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导师应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对思想政治教育错误的认识,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导师也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不仅与学生维持良好的学术关系,更是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关心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6]。此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其自身的思维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受到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面对一些新的问题仍会出现一些迷茫。因此,导师应从旁给予一定的帮助,慢慢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变化的真正原因,从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入手,了解学生的感情变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制度体系,改变重理论轻德育的传统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导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可信度,让学生能够充分相信并按照导师的指引正确地前进,使其具备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各项条件。
4.3构建教师考评制度
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导师想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就必须在高校中构建教师考评制度。换言之,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导师必须确保自身的素质及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为了保障导师的水准,应进一步构建教师考评制度。在构建教师考评制度的过程中,应以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导师既要具备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的能力,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人意愿,而不是将自己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而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4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自我教育为主
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是第一负责人,现阶段我国高校研究培养的方式一般都是“导师制”或“导师组制”。这种培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导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自主权,也使导师所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强。对于导师来说,其不仅要对其负责学生的学习情况负责,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因此,在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导师的自我教育为主,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为主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人类正迈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作为对时代的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变化。但变化的核心是网络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作为教育主体,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学习社会要求、自我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网络素养的教育活动。任何事物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直接特性在于,它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形态。讨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特点,就要从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三个维度出发,才能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关键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点
(一)自我教育者的自主性空前增强任何自我教育都是一种主客体合一、张扬自主性的教育,但是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共享性、交互性、丰富性等特性使自我教育者的自主性在现实中得到空前增强。“网络存在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扩展,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与主导权,表现为教育参与者的自由权、信息选择的自觉权、价值认同的自、信息反馈的主动权等”[1]。传统的自我教育者,也能自主地选择教育信息,但是自我教育者选择的内容和条件要受到主客观条件极大的制约,而网络上的自我教育者在网络中主动地寻找信息、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大大减少了受到的限制。自我教育者的自主性空前增强主要表现在:其一,自我教育者选择信息的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选择什么网站、点击浏览什么信息、关注什么信息、发表与不发表言论等等的权利掌握在个体的手中。其二,自我教育者能掌握极大的信息资源。网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信息资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权威地位不复存在,自我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掌握更多的国内国际信息,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其三,自我教育者的个性得到了更大的张扬。在现实的社会存在着形形的利益需求和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网络虚拟空间为满足不同的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博客、微博等等个性化的网络载体可以让个人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追求个性成了网络时代的潮流。
(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深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决定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一元指导思想,实现正确的思想理论导向、理想信念导向、行为方式导向、制度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导向功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注重进行灌输教育,以确保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并非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也具有自主性,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身的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选择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政治观点。所以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他我教育的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体现为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在自我教育中则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得到深入发展,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不是靠强制的灌输教育和灌输教育中教育者的强势地位来保证,而是主要靠意识形态内容的合理性和形式的趣味性让自我教育者心悦诚服,当然对违反法律的网络信息可以对违法的网络信息及其责任人依法治理;第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在网络上可能会表现得更明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坚持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一元指导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但是在网络虚拟场域中,则存在多元化、多层次的思想文化。再加上网络环境下,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地位,自我教育者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更自由地选择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势必会因此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干扰。
(三)自我教育条件的自由与自我教育者自律的张力愈加紧张如果说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深化发展,那么从自我关系的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条件的自由与教育者自律的张力又愈加紧张。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地域限制的虚拟世界,它的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从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维度来看,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极大地弱化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提高了受教育者进行道德自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网络匿名的交往形式又具有“去社会角色化”的作用,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弱化了。从教育的角度看,自我教育自主性空前增强,主体获得了极大自由,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几乎完全由自己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做人的转化工作,实现人的思想品德转化和提升的社会功能。人的转化包括了认知的转化、态度的转化和行为的转化三个层次。其中,态度的转化有一个由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就是要实现主体的思想品德转化和提升,将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然后再外化为个体的实践行为。这内化、外化的整个过程,依靠外在的他律,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赖主体的自律才能顺利完成。网络给了自我教育者更多的实现自由的条件,但是如果不加强自律,网络也会成为自由的坟墓,各种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的现象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沉疴。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特点的启示
(一)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自主性空前增强,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时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育平台。如果仍然在课堂等相对封闭的空间,教育者的主体性确实是更强了,但是一旦离开这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直接对话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在新的人机对话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几乎隐匿了,完全不能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沦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平台的提供者;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高度合一,完全主导整个教育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两大类。很明显,现实空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不大,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其实就是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理念。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理念还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自我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对自我教育的意义有许多研究和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他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4]。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总理在中南大学视察时,对全国教育系统也明确要求要坚持启发性教育,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第二,自我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它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发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主体性”,是一个自觉的存在,具有选择的自主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引导人们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育客体看做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p#分页标题#e#
(二)优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者自主性空前增强,决定了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必须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自我教育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环境为各种不同的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了自由的信息交流空间。在网络上,什么样的信息能吸引网民的注意,要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能满足人们发展的社会需要;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关键是调动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当代网络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网络也为各种非甚至反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开启了方便的大门,严峻地挑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大力宣传理论的最新成果,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意识形态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扎根,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的非中心性、个性化、匿名性等特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对网民进行传统的单向强制的信息“灌输”,只能通过网民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当然自我教育的完成离不开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由于网络赋予网民的平等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既是个体的自我教育也是群体的自我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平等交互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的教育方法应当重在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主要方面应该包括:抽象理论灌输教育转换为大众化、生活化的引导渗透教育;从权威式的单向传授式的教育转变为平等互动式的教育。网民在这种自我教育中如果能得到乐趣和真理,才会加强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网络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19-1.5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高度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的中国社会已进入到网络时代。据国外媒体报道,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中国人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达到20.5小时,中国人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已经实现了“赶英超美”。在我国,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由于近几年来大学生网上人数的急剧飙升,网络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把更多的侧重点放在网络上。要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并且借助网络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新热点。
一、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直接和丰富、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的挑战
今天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上网的手段也从单一的计算机上网变成了可以使用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上网,使高校大学生上网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也就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接触到网络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机会大大增加,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课堂和党团活动的主导地位大大降低,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优势也被逐渐淡化,甚至出现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比教育工作者掌握的新和全面的情况,使教育者处在劣势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被动。特别是近些年,全国大学教育把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后,更加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高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独立地认知从网络上得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每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2.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挑战
通过网络,高校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对学习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和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非常快捷地了解和认知。网络所具有的这种快捷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育的时效性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但是,学校大学生由于还处在人生的成长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健全,对网络上良莠不齐信息的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使身心发展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提出了新的挑战。
3.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挑战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获得信息资源的优越性时刻把握媒体的内容,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尽可能的真实正确,从而降低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的可能性。但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信息资源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说,一个事件的发生,在网络时代有可能出现学生比教师知道的时间还要早,内容更加详实的情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在信息资源的获得渠道和传播方式上保持像在传统教育上那样的主导地位了。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新增了网络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都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是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被动性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这就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4.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使用网络和在网络上收集和甄别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如何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到一起,发挥网络优势,有效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是网络时代每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二、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长符合时代的要求。
1.科学发展,树立创新观念
网络信息时代,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观点和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每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网络步伐,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能老是拿老观念和老经验来教育这批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2.锐意进取,改革教育内容
改革教育内容是网络时代对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最紧迫的要求。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每个教育对象的心里,并在那里生根发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教育者必须时刻把握在新形势下我们国家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和在网络时代教育的对象他们都关心些什么。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课题,来和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使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前行。
3.海纳百川,创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两课”教学依然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渠道要和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受教育的新特点。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教学手段上下工夫,积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受教育者能够愿意走进课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4.齐头并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