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8 17:0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立足学生;起始能力;认知规律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更为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达。但是,要做好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内容、意义、适用条件等,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物理知识,才能学到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生的主体入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理解。

一、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合理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经验和反思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即有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协调,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进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新知识、新经验与旧的知识、经验不断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认知结构。故而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应该仔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经验基础是什么?在这一课之前学生的已有程度怎样?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一课时,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对生活中蒸发、沸腾等现象的已知程度,了解学生有没有对晒衣服、烧开水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过观察,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背诵课本上的蒸发、沸腾的定义。在“杠杆”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拔钉子这样一个情境来引入教学,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个情境比较合理,大多数学生能够思考并选择恰当的工具,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甚至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有哪些。学生的已有知识比较薄弱,起点较低,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引入实验,自己利用一把米尺和两个玩具搭设了一个跷跷板,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况,对支点、动力、阻力以及力臂的判断非常顺利,也就更为容易掌握“杠杆五要素”。同样,在给学生设计例题来画杠杆五要素时也要循序渐进,从学生常见的杠杆入手逐步推入。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找准教学的起点。

二、立足初中学生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知觉有了较大的变化,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更加发展,逻辑性增强,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是观察力显著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在观察中体会细节,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也有所提高。物理课程内容是由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概括、抽象、提炼而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学生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忽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课堂实验的展示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并将学生体验编排进教学设计当中。笔者也翻看过美国初中物理教材,第一课就是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

我国的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要重视探究式教学,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进行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体流速关系”的教学中,设有一个小实验“用漏斗吹乒乓球”,学生都跃跃欲试,先推举膀大腰圆的同学上场,发现根本吹不出去,又换肺活量大的同学,同样也吹不出去,于是学生很好奇,很疑惑,课堂十分活跃,这时再将原理教授下去,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然后再设计一个活动――如何用吸管将烧杯中的水提升出来,不能用吸的方法。这时学生就纷纷用刚学过的原理――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来进行设计了。不能用吸那就用吹的方法,从而增加烧杯上方空气流速,减小压强,使水喷出。再跟学生们讲生活中对其的具体应用,如喷雾器等。一堂课下来,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很到位,甚至超出预期,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再如,在进行“速度”一课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运动会百米赛跑视频,给学生一个视觉体验来引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来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这样学生能很直观地比较出各组同学传花的快慢,然后其引入课题,并引导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速度”的含义。

只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立足于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有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科自信,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那么,如何让初中物理课堂富有诗意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某个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节物理课是一首交响乐,而我的每节课的第一乐章是“说生活中的物理”,在这2分钟里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疑问。同样在这2分钟里,我会用眼睛微笑着跟学生交流,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此举的目的是吸引所有学生的眼球,让他们都尽快参与到课堂中来,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一节课45分钟,我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争分夺秒,目的是绝不多占用课下一分钟。

试卷讲评课上,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一次试卷下发后,我会发自内心地告诉学生,成绩只代表过去,只要做到真正把知识理解掌握就是最好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只负责给学生限定试卷每个大题留出的解决问题时间,其余的问题都下放给学生,我尽量发挥老师的“懒惰性”,正是由于我这个“懒”老师,培养出了一个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每到此时,课堂上是最“乱”的,到处是一个个渴求知识的面孔“对说”、“对讲”的场面。事实证明,学生讲一遍胜过听教师讲多遍。当然,我也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充当“小先生”讲授,学生要有选择、内容要有选择、时机也要有选择。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学生物理课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出来。

二、注意物理习题的选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优化习题课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物理观念的形成。

如何选用物理习题呢?我个人认为应从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中考要求这三个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好的物理习题符合以下几点标准:1.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以及物理学习方法的培养;3.与现代科技联系紧密,有助于增强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注重知识面拓宽,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物理试题还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满足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等的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多思考,要对习题进行重新设计。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设问,设问要具有梯度,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一步步的阶梯攀上“成功”的高峰,尝试成功的快乐。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对教材的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缺乏周密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就会陷入盲目和无效,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

对于每种课型,我精心备课,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该干什么,学生该干什么,只要学生能完成的,我绝不包办。以新授课为例,我努力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提高“讲”的艺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上好新授课做好以下三点是关键。

1.巧妙引入课题。人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幽默和谐的语言、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长技能,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每到此时,教室里每一位学生的眼睛都紧盯着老师,学习他们想知道的知识。

四、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培养――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物理学科从单纯的对学生成绩的片面追求,逐渐转变为对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关注。物理学科能力培养是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我每章都会安排小实验,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在讲《杠杆》一节时,力臂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难点,我让学生模拟撬棒、撬石头的实验,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在哪施力更省力?

探究二:同一点上施力,动力的大小相等吗?

第3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业水平考试模式发生新的变化,这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有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课堂教学从“教学”向“导学”转变,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变。可见,传统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和单一的题海战术无法适应上述新要求,因此,亟须分析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略。

一、存在的弊端

目前,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仿佛工厂流水线上批量加工的元件,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1.机械死板的题海训练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在20―25分钟内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如果学生的完成时间超过25分钟,就说明他们做题的熟练程度不够;如果学生的完成时间不足20分钟,就说明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这有可能导致错误率的增高。但是,不同的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机械死板的题海训练必然导致训练结果缺乏科学性,甚至使学生难以积极对待每次训练。

2.元件加工式复习方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在讲台上高密度地授课,学生趴在课桌上毫不懈怠地做笔记。一节课下来,看似内容很多,其实,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并未完全掌握。其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却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教师就把应由学生回答的内容和盘托出。甚至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以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许教师的本意是:既希望课堂教学内容更充实,又希望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知识。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物理学科高深莫测,以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以致失去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热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使他们认识物理规律,总结解题方法,从而体会物理学科独特的魅力,最终,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体会成功。

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强加给学生各种束缚,把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占满,这样,只会使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符合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课堂,不把能学生当“元件”进行加工。实践证明,探索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崭新的探索

以美国学者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学派,提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体自主发起的,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四点内容:其一,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其二,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三,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其四,在学习方式上,主张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强调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水平相结合,主张教学内容要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内在经验和情感体验统一,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最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有两点。

1.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占较大比例,这样,便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例如:当复习“电生磁和磁生电”(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二十章)这一内容时,学生总是把这两部分知识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并使他们大胆设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是否能生电),同时引领他们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既强化学生的复习效果,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何做好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复习一直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并错误地认为会背即可,从而忽视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对此,教师应拿出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分两步进行教学:其一,从物理学的历史出发,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其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做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便能亲身体会牛顿对伽利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推理,知晓牛顿第一定律形成的全过程,并对牛顿第一定律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应自主学习,并善于对物理实验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勤于利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最终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更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是做好课堂复习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要做好物理复习课的改革,就应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以提高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合作学习自主性,以引导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做好课堂复习的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纪律情况和性别特征等因素,然后将他们合理搭配,分成若干组,每组4至5人,并按照每节课的教学情况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还要使每个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转换。

例如,在习题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认真为已完成规定题目的学生批改,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解答他们的疑问。接下来,由一部分已较好地完成题目的学生担任组长,他们将为自己同组的同学批改、讲解,并统计本组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为教师授课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时,只须讲解学生无法解答的部分习题和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于是,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小组管理。

第4篇

关键词: 微课 仿真物理实验室 教学设计

21世纪初,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仿真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款可以模拟出真实实验情境的软件,“仿真物理实验室”在数据处理、场景设置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1]。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不同,微课基本采用“课后讲授,课堂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对知识的巩固与评价则是在课堂中进行[2]。实践证明,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很多教师反映设计微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表现在部分需要实验探究的微课设计上。《物理课程标准(2011)》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实践探究”[3],基于此,本文尝试将“仿真物理实验室”与微课相结合,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弥补实验操作在微课设计上的不足。

1.“物理实验”微视频制作的前景与困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媒体已经涌现了大量以科普为目的的物理实验视频,而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微视频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与课堂播放的实验视频不同,实验微视频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视频。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发现教师在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给予实验微视频很高的评价。

首先,微视频相对于课堂实验来说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学生在不理解或者遗忘的情况下可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次,实验微视频的教学效率相对较高,教师制作微视频时,会尽量精简实验过程,如实验开始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实验微视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实验内容,可以有更多时间反思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并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实验的方式自己解决存在问题。总之,实验微视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很多教师提出在实验微视频制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惑,如实验器材的问题,常规实验仪器在中学实验室里基本配备齐全,特殊的实验器材,很多中学难以提供。在此情况下,教师只能以纸笔演示或者网上的资源代替实际实验操作。除此之外,实验微视频的录制效果往往成为很多教师的难题,有的实验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或者拍摄仪器分辨率差等问题导致视频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实验结果,而实验过程是不清晰的,如演示平抛运动实验,学生只能通过听声音判断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却很难看到平抛的轨迹。

优秀的实验微视频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它可以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实验情境,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但事实证明教师在制作实验微视频时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以下笔者将分析如何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解决这些问题。

2.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2.1基于仿真物理实验设计微视频的优势

技术的进步使得“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实验器具,可操作的实验范围越来越灵活广泛。通常仿真物理实验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择模块里的实验器材,经过一定教学组织后可以在设置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值得一提的是,“仿真物理实验室”在数据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功能是很可观的,教师可以自由地设置实验对象的属性和参数,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变量得出不同的结果或者模拟出不同的图像。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清晰流畅,教师只要通过录屏软件就可以将它变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真实的实验微课。因此,使用仿真物理实验软件代替实验操作进行微课设计,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功能完备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其次,“仿真物理实验室”不仅能用来设计常规物理实验微课,最大优势体现在对于那些难以观测、抽象程度较高的实验如真空环境下、磁场中的实验或者中学阶段无法实施的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可以进行过程的模拟与结果的输出。教师设计有关内容的微课时,能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初步直观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背后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总之,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具有功能完备、操作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为物理教师设计实验微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基于仿真物理实验设计微视频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的折射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制作微视频时,通常用实验展示物像之间的距离和大小的关系。然而,拍摄的实际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本节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规律,而且要学会构造透镜的光路图。这一点是普通实验难以直接观察得到的,但“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可以做到。

(1)教学目标

本节微课的设计重在通过仿真实验软件模拟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的变化、成像的大小等规律;第二,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能对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第三,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微视频设计过程

结合微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笔者认为运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设计微课的过程如表1:

作为本节微课的核心环节,实验探究的设计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二、三两步骤与学生实际实验操作一致,在第三步时,教师可以选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最终呈现的实验数据应有对照性,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得出结论。第五步时,只要打开工具中的“光路图”就能将蜡烛的光通过透镜传播过程展示出来,并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移动蜡烛,那么光线的传播就会不断变化,屏幕上蜡烛的像也会随之而改变,避免了教师画图讲解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反思与建议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课堂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仿真物理实验室”和微课教学模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效率,创造更多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失误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然而,每种教学方法有特有的优势,同时存在一定的弊端。“仿真物理实验室”本质上只是一种软件虚拟出来的实验环境和工具,没有真实实验的触感和体验,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体会不到真实实验的复杂性。微课的实际运用效果近年来受到部分教师的质疑,学生课后能否认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开展的讨论探究活动能否符合教师的预期等问题说明微课教学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如何利用仿真软件制作微视频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应用仿真软件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决定。如果教师认为仿真实验过于抽象,那么可以选择动手实验或者视频资源代替,而如果教师认为让学生自行应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探究更有利,那么可以在实验微课基础上,将仿真实验软件作为工具提供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琳.“仿真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用的思考[J].吉林教育教研,2016(4):15.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54-01

新课程要求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和尊敬的老师,老师就应该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补充自身的业务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物理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素养,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预先制订教学方案、构建教学活动模式或观念结构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不仅要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本节课的知识哪些可以让学生自学,哪些需要讨论,哪些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不能只凭主观揣度,认为讲了学生就掌握了,以此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造教学环境。老师要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方法,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案。

二 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采取某些方法和途径,来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它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 较强的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规律是由实验和科学的推理和归纳得出的,也有很多结论是由实验直接得到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也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知识,从实验现象中认识真理。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物理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1.熟悉中学物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实验原理,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只有精通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环节,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使实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课前的研究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实验结束后画龙点睛的分析总结,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极重要的。这一切均有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精辟理解与研究。

2.善于因陋就简,具备自制仪器和教具的能力。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许多中学的仪器设备不充足,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往往又需要补充一些仪器和教具。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自己动手解决困难。例如,用一个可乐瓶可以做好几个实验:

(1)在可乐瓶盖和靠近底部的瓶壁上各钻一小孔,往可乐瓶内灌满水,用手指按住瓶盖上的气孔时,瓶内的水不会从底部的孔流出,但松开手指时,底部的小孔即有水流出,再按住瓶盖上的小孔,底部的小孔又不再流水。

(2)在一只空眼药水瓶颈部绕上适量铁丝,吸入适量的水,倒立着置入快盛满水的可乐瓶内,旋紧瓶盖,用手指给可乐瓶壁施加压力,小瓶会下沉,松开手指,小瓶又会上升。

(3)截取可乐瓶上半段,倒放后在瓶内放一乒乓球,缓缓注入清水,乒乓球关不上浮,这些简单易行的办法解决了实验装置和仪器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实验内容和学生课外实验。

3.是改进实验的能力。无论哪一本教材,所介绍的演示实验和实验分组实验,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老师要根据实际,就地取材,让实验操作更简单,实验现象更明显。

四 教育研究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科研型的全能人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转变教学模式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等等。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教师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来应对的。因此,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也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五 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1.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网站,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例如,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资源十分丰富,几乎每节课都有拓展资料一栏,可以对教课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课堂内容充实,学生的认知面得到拓展。

第6篇

初中物理多以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物理思维含量较低,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较浓,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进入高中,由于课堂容量的增大,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对物理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导致对物理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理解、把握不到位,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从而对物理学科“望而生畏”,成为物理学科的“学困生”,久而久之,便失去兴趣。因此,解决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中一年级首先接触的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力学,既是物理学的基础,又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在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在零碎、分散、繁多的知识事实中建立物理情境,形成物理概念,并发现和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水过地皮湿”,或“夹生”过去,其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程教学,要重视初、高中的衔接,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切忌急于求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营造一种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或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或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去判断、去讨论、去交流、去获得信息的学习氛围,达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

二、搞好专题教学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是拓展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挖掘更深更透,是物理知识巩固、提高的重要途径。专题教学与模块教学相辅相成,增强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物理专题教学可以系统讲解物理方法和思想,挖掘物理的内蕴,使物理学科的科学思想发扬光大。专题教学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物理思维方法,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思维支持;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实验专题,让学生动手做,使学生较集中地进行系统的实验操作;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不再感到物理实验无从下手,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在每章或每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安排知识应用的专题,系统分析自然现象、生活中的问题和物理知识在高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万有引力》一章可以安排卫星专题,详细介绍卫星的发射、轨道等,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有关卫星的知识。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式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的基本思路,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模块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专题教学。课程设置一般都采用模块教学,例如,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课程标准将物理知识分为若干模块,学生从不同模块中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体会物理学发展对人类文化、社会的影响。这一做法的实质就是将物理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专题进行教学,所以现行的模块教学也可以称之为专题教学。在模块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一些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的专题,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更透彻,同时增强不同模块间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三、搞好复习课

物理复习课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一节好的复习课要做到:既使知识覆盖面扩大,又能突出重点,突出知识的主干及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可以帮学生查漏补缺,又能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提高。在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重视结构图在物理复习中的作用。

如果复习课总是从复习教学的查漏补缺出发,将新课教学中没有到位的难点在复习课中多次重复或根据大纲要求不断细化,结果将导致学生虽然对零散知识掌握较为精细,但对知识结构全貌却没有系统理解。在解决问题时出现虽然能解得正确结果,却不懂问题的实质和解题原理的情况。复习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联系,即弄清各个基本要领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在复习课中画知识结构图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将物理学的一些基本要领和基本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示成图表形式,即可得到知识结构图。对于学生来讲,知识结构图能够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能够使他们从知识的结构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也能增强和保持记忆。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是为了能自学。复习不能只是单调的重复,而应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由于有以往的学习做基础,在复习课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主动学习的自由空间。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给学生进行主体活动的机会和形式。基于上述认识,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力求创造条件,发挥学生在复习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7篇

1教师对两个飞跃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楚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新授课需要完成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质的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现在许多教师物理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忽视(或忽略)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掌握,都必须有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等作出科学教与学的过程设计.特别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事实上在概念的建立、规律掌握的认识过程中也蕴涵着方法的运用和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这毫无疑问为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般教师重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结果把新课上成了习题课,这样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做题就可想而知了.学习自觉的学生在老师还没有上课之前已经把本节要讲的知识点预习了,有的学生甚至在假期的时候已经自学了书本,这些学生对课堂的把握就比较好,他们很容易就完成课堂作业.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

2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注不够

这说明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只考虑了教材内容,只想到如何教,没想到或者没有重视学生如何学;只考虑教的程序,没有考虑学生学的程序.这样做必然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差,部分学生听不懂课.有的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动态观察能力,不能形成教学的及时反馈,部分学生懂了,教师以为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就接着往下讲,而事实上课堂能够踊跃回答问题的都是物理比较好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并没有理解,可是教师不知道.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又怎能有学习物理的兴趣呢?对于这样的课堂,想真正教好学生真的是很困难.

3物理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有的教师不能透彻的理解所要讲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的时候方法又比较单一,这样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性不强,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二是教师讲课的时候运用的是专业术语.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语言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上课始终用一种语气,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时候讲的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直想睡觉.还有老师有的时候说话不严密、不经意间就拓展了许多随意性的废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三是板书乱七八糟.有些教师黑板上的板书随意性比较强,一节课下来一黑板,板书不整洁没有条理、没有起到凸显这节课知识点的作用.这个说明教师没有真正融入教学,备课花的时间不够;四是教师上课时候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对存在的问题没有联系性,没有在讲解的关键处提问,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又不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提出后自己就直接解释答案,这样老师以为学生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理解,这无疑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五是教师随意下结论.没有让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就得出定义、特征、推论、结论,很容易造成不严密、缺失和漏洞,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考试的时候会得出错误的答案.

4改革措施

4.1设立物理兴趣小组

此项是针对那些对物理学科有较大兴趣和爱好并且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学习物理知识的机会.设置一些课本上出现的小实验做一做等,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使得物理学科课程由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一部分转化为活动动手课,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差生的参与,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当然,为了保证物理兴趣课教学的正常展开,可以首先依据物理课本上的教材建议,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性,统一安排各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例如我们可以用铅笔和直尺做关于压强的实验,用小木块和纸张做惯性实验,用纸张来做流体关于压强对物体流速有何影响的实验,用饮料瓶来做液体压强和深度有什么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鸡蛋和盐水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多做这些小实验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明显的.

4.2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对于现在的升学考试,还是以分数为主,学生仍然处于应试教育,所以我们在编写课堂教学设计的时侯,一般情况下都是从知识如何掌握和如何正确解题来设计的,课堂教学的作用就定位在如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上.这样做就让灌输变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上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正确实施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改下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我们在编写教学设计的时侯就应该突破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架,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编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

4.3物理学科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

为了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分阶段要求,分层次教学,双循环上升”的学科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要点如下:(1)对于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采用“分流”的方式,设置兴趣课和必学课两种课型.必学课面向全体学生;兴趣课每周一课时,面向那些学有余力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考虑到初中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对于那些不参加兴趣课的学生,随时欢迎他们参加兴趣小组;(2)学生升入初三年级后、除了继续采用初二第二学期的物理教学模式,另外还可开设每周一课时的物理学习探究课、面向那些对物理学科有特别爱好的学生;(3)初三下学期的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逐步完善初中物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4分层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在江苏省“五严”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目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特点,采取分层教学,有效地帮助优生和学困生学好物理,所以要求我们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无穷的潜力,可能原来不喜欢学物理的后进学生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学生,若有一点可能性,我们都应该努力地去争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学好物理的条件,引导他们能够把潜力转化为动力,并且能够通过教学来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4.5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第8篇

一、精讲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在涉及实验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某些实验后告知 “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理解过程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很多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练习动不了手或考试不知道如何入手、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开始分析问题,我觉得这也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充足的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复习电学的计算题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功电功率的方法,设计几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电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电学知识,先解决认电路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电路、解决串并联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部分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问题为骨架编拟复习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问题开路(先出现问题,再出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有一个铁球质量79克,体积为30立方厘米问此球是空心还是实心,且空心体积为多少?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密度、质量、体积三个方面都可以入手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了举一反三

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等重复出现,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教师主导,培养自主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感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设计情景、艺术的提问、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述应力求少而精,多给学生思考、讨论和练习的机会,只要学生能讲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讲,学生可能讲不出的,教师要设法引导使学生能讲出。这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什么可不讲,什么必须讲,什么由教师讲,什么由学生讲,怎么问,怎么讲。学生对哪些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哪些物理知识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难点,通过提问、启发的方法,突出难点,使学生顺利掌握。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其到引导作用。

从认知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变“讲”为“问”,在“问”上下工夫。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加以组织,紧紧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通过提问、启发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

“自主整理----互动交流----综合应用----反思小结”复习课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并进行互动交流,形成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综合应用拓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第9篇

关键词:专题讨论;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59-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复习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与提升。初三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零散,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不清晰,有时仅仅依赖于“灵感的突发”。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改进,我用专题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要真正提高专题讨论课的复习效率,教师设计实验专题讨论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题讨论课的讨论内容设计

第一,专题讨论课的讨论主题能够涵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见表1)

第二,精心设计专题课的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难度适中的“基础型”问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基础型”问题的设计从初三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难度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复习相关化学知识,使用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可设计成难度递进的问题组,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所学知识。

(2)设计适度“挑战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挑战型”问题出现的时机需要认真考虑设计,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难度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随着思维的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异与同””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见表2)

2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

即使是复习课也要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讨论内容引入时创设研究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讨论,体验化学的魅力。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用“自来水的生产”录像引入课题,以“工厂要从高炉炼铁的尾气中将CO回收利用”引入讨论内容――怎样除去CO中的CO2杂质?

但情境的引入需要注重几个方面:

(1)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引入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情境引入而引入。并且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注重情境的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

3 重视专题讨论课的小结环节

(1)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的小结

因为以专题讨论课的形式,使得复习内容比较分散。教师可以用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既可回顾知识,使得复习知识结构清晰,也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课堂实录片断)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除杂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除去CO中的CO2杂质。第一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装置。第二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其他组同学是否同意这些除杂方案?大家没有问题要问?都没有?我有问题要问第一组同学,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杂质?

[学生] 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发生反应。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杂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你们设计方案时思考方向?

[学生]我们主要考虑物质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因为第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时被教师追问,其余各组同学汇报时都会主动汇报解题思路――设计除杂方案的这组物质的类别,有哪些性质,利用性质上的哪些差异来设计方案等等。

(2)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解决方案的规律小结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共性”。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除杂提纯问题的规律:

固态混合物质的除杂规律――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和难溶性混合,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再用过滤、蒸发方法;若混合物都为难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可溶性物质,再用过滤的方法。

气态混合物的除杂规律――将杂质气体用液体或固体吸收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先根据物理性质考虑物理方法能否解决问题,再根据化学性质考虑化学方法。

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同学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4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活动时,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老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联想、大胆质疑。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是无法估计学生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这是非常正常的。学生提出的很多“答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完善、比较粗糙,操作性差,或者本身就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设计方案除去CO2中的CO杂质时,甚至想到了将混合气体通过血液。我赞扬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相联系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然后再顺便提出方案上的小缺陷。教师面对这些“意外”情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汪习雄.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化学教学,2007(2):18~19.

第10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科学复习课 教学模式

初中生在科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经常有学生反映做题时想不到用某某知识或定律,考试前脑子一片空白等。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在科学教学中,新授课与习题课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具体的知识点为主要任务的课型,是从微观上进行教学;而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课型。通过复习课,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但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教学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是由于科学复习课时较少,教师忙于新授课与习题课的教学,很少进行复习课的教学;二是由于复习课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已完全掌握,没有新奇感,容易沉闷、枯燥,而有的学生对概念规律还没完全理解。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复习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复习教学效率低下。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自主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呢?即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构建复习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复习可教学的效率呢?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的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它是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转化为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因此,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如:企业管理、项目计划、商业活动、教育教学等。我们常见的知识网络图、流程图、解析图等都属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理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以来,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国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它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思维导图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思维导图中蕴含的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可以引导学生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新课的预习、概念间的对比、知识的归纳总结、科学专题研究等。长期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存贮、提取更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以及物理学习的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详案相比,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思路可视化,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作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设计更科学、有效。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1.复习课教学模式

在多次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即:明确教学目标获取课程资源细化知识内容形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评价思维导图反馈与修正。

(1)明确教学目标。将本章或本节的教学目标明确化,学生应清楚知道本章或本节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所在,以便在知识文本化为思维导图,乃至提升自身能力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例如教师在复习课开始前将章节内容以PPT或板书形式给出,供给学生进行复习参考。

(2)获取课程资源。从教材、参考资料、网络中获取构建思维导图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例如,学生获取课程资源方式多样,可以看书、报纸、参考书目,或者从网络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3)细化知识内容。将知识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关联的知识点。例如,将章节内容细化为几个重要知识点。如科学九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可将知识细化为酸、碱、盐三点。然后,酸可以继续细化为三大强酸、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可以继续细化为与指示剂反应、与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与指示剂反应可以继续细化为与石蕊试剂反应、与酚酞试剂反应等等,如此一次细化下去。

(4)形成思维导图。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要注意:1、节点为主,章节重点知识内容为节;2、多级分支、节之后可以点状发散,形成知识网;3、内容为主,知识内容构成导图主线;4、兼顾实例,可以将典型实例附于内容之后;5、布局合理,合理考虑思维导图布局;6、颜色运用,可采用多种颜色并用,有利右脑思维锻炼。例如,科学九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物质为中心节点,支节点为酸、碱、盐三点,酸之下支节点为三大强酸与酸的性质。依次多级、多层分支。以研究物质为中心内容,可举出常见实例,如两酸两碱四盐、酸除水垢铁锈、碱除油污、常见的五大黑色物质、常见溶液离子的颜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设计实例等等。其次,布局上要兼职视觉思维习惯,以方框、椭圆、线段、曲线、括号等为思维导图的组织手段。最后要注意字体颜色的多样性,因为正常人的思维、记忆通常为左脑思维,而颜色、逻辑等为右脑思维,合理运用多种颜色可以开发学生大脑思维水平。

(5)构建知识体系。利用思维导图将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能力。

(6)评价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可让学生自己展示,然后集体帮助修正。例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可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在讲解完后,其他同学可以对其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和增删,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

(7)反馈与修正。再次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形成完图。

2.思维导图模式实践

实践表明,这种复习课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中都有较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沈 燕《“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2.王 锐《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功能的再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04)

第1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教学的现状与物理教学的性质、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对于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地位与具体作用,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1.1更新观念,重视教学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常通过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以及一些小制作、小实验等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捷的观察力、形象的思维能力和广阔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起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应更新观念,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旧观念,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样道理,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作为一位物理教师也要彻底改变那种“为实验而实验,为实验而讲实验”的行为,特别是部分农村教师常以“实验仪器缺乏”、“实验设备差”老大难的问题来搪塞学生那种旺盛的求知欲,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实验能力差,知识面狭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背实验,使部分学生呈现出一种“高分低能”的现状,整体上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作为物理学中一个中心环节,我们应更加给予重视。

1.2认清实验形式,打好实验基础

(1)精心设计,做好准备。一个好实验,力求做到目的性强,安排合理、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直观、富有启发性,为此要精心设计好实验内容,认真细致地进行准备,正确选用仪器,合理安排实验步骤。

(2)操作规范,一丝不苟。教师的动作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动作敏捷、自如、大方、干净利落。如在初三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将电表“+”、“- ”号接反;初二天平的使用时加减砝码,镊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等。教师都可先示范再示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好学风。

(3)表达准确,分析深刻。教学应将实验中各个现象的实质、性质、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语言表达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条理简明、符合逻辑、富有 启发。在实验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轻松地总结归纳知识的内在规律。

1.3巧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够创设理想的诱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问:“筷子怎么弯折了?”学生会回答是因为光的折射,从而引入新课。有趣的实验可把学生引入美妙的世界,看到大自然的美,可使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可以作为一节课无声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4扩展多变,努力尝试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常采用“告诉——验证——实践”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然而科学是对知识的探求,驾驭科学的人就更应有探索本领。教师应努力尝试以原有问题的源泉进行开拓、变型、可发散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之效果,以利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促成知识的迁移,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向广阔、灵活、多方位发展,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灵活多变的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于课上、课后或总复习中,教师如能创设类似的新颖、灵活、多变的问题于实验教学中,则教学过程就会充实、生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的提高。

2边教边学边实验的教学课的课型

2.1将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师演示实验

经过适当改制可改为边教边学边实验课。学生有被动接受实验结论变为主动探讨物理问题。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例如 : 在讲大气压强概念时,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找一根一端封闭的笔管,把笔管内的空气吸出来,然后压在嘴唇上,笔管不会掉下来。教师在这个时候设疑,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接着在让学生先用一个玻璃杯装满水,在用硬纸片盖好并倒转,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经过以上二个小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气压的存在,老师在这个时候提出大气压这一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较难理解的概念、突破这一难点,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这一概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2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教边学边实验课

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和“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再如用纸盒能将水烧开的小实验、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有影子、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己登楼时的功率是多少?加深对功率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功率的单位也有了一些具体观念,较好地解决了“功率”这一教学上的难点。

2.3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的验证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学生边学边实验课。有些基本仪器和操作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电磁继电器”,我们就采用边教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在新课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电磁继电器的原理,而且还让学生熟悉和操作电磁继电器。这样,到学生 分组实验时就增加了设计安装温度自动报警等实验内容。再如初二学习的“质量的测量”及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也采取同样的边学边实验的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凭借媒体资源,化解疑难重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许多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可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使用智能型软件,当输入条件后,它按照科学规律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二、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现象过程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观察或操作中理解概念或规律,体验学懂的喜悦。

在讲授大气压强中的抽水机时,抽水机抽水过程和原理是个难点,学生极不容易明白,因为常见抽水机是不透明的,内部工作过程不易观察,我就用空矿泉水瓶制成一个活塞式抽水机模型来演示抽水的物理过程,由于矿泉水瓶是透明的,且把两个阀门染了颜色,学生能清楚看到活塞上下运动情况及两个阀门的开闭情况,通过直观分析可理解内部的压强变化及工作原理。

三、美化语言表达,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密度计算中,水的体积是50ml,通过换算会得到水的质量就是50g,因此许多同学在书写时就直接写成50ml=50g,还有许多类似的书写错误,如1kg=9.8N等,此时如直接说明错误原因,学生当然能理解,但印象不深刻,以后还会有类似的问题。于是我就先举了下面的事例:我们用2元钱可以买一个面包,但这2元钱和这个面包有区别吗?同学们直接就会回答有,说这个面包可以直接吃,但这2元钱我们不能直接吃,所以2元钱≠一个面包,然后我再说明物理学中不同的物理量之间可以进行换算,但是不能直接等于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类的问题也就都明白了,而且以后也不容易再错。

四、优化课堂结构,以新奇制胜

1.能否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迭起,结尾余味无穷。一节好课,除了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味无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间要有,不一定要“迭起”,但至少要有一个“”。所谓,就是一节课中最兴旺发达的阶段(亮点),或矛盾冲突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冲突点)。教师精导妙引,用艺术性的手法掀起教学的,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教师掀起的教学,有强烈的激励功能、鲜明的愉悦功能、很强的促学功能和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所以,在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努力掀起教学。

2.是否能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不同的人特点不同。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别人可能会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有的甚至是他们这些专家成功的法宝。对这些意见或建议,教师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符合自己“习惯”的可以“吸纳”进来,但决不能“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说实话,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只要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一般都会成功的。一般来说,教师只要坚持这样做,终有一天会达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