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08 17:09:54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

一、声乐心理学课程的内涵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学科课程建设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时从其独特内涵着手,探索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更好地建设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

(一)声乐心理学有自身的特点

国外专家学者对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始于1932年,主要集中在对于器乐和人声知觉空间上的联系,声乐心理活动大多相对于听觉方面的。对于歌唱方面的心理研究涉及的不多。我国第一个提出声乐心理学是徐行效教授,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新学科对于声乐心理学以及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的研究属于新型的交叉学科。分析心理学和声乐科学体系思想之间的关系,从符合科学发展和交叉科学发展的战略性思想中探索出声乐心理学的创新性学术价值。这些创新学术思想,在国内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并对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声乐心理学体系。声乐心理学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针对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者的特点,以心理学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歌唱实践,探究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其活动规律,为声乐教学服务。

(二)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品课程中探讨的很多问题都是实践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观众审美情趣、演唱者舞台恐惧症、声乐学习者挫折心理、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声乐学习者心理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等,是每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面对问题,声乐心理学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提供了坚理论依据和有效地解决方法。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要掌握大量的与学习歌唱相关知识和演唱案例,歌唱心理实验相关理论和数据。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对声乐心理学的原理,形成一些实际操作步骤。如演唱动机、声乐知觉、兴趣培养、观众审美、视听需求与审美习惯对歌唱者心理变化的影响。又如在演出、比赛中怎样控制不良情绪,平时学习中怎样与老师进行交流,怎样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等,教与学的不同身份和工作特点对学生心理和声乐教师心理的影响。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从理论到实践,设计多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掌握心理活动在声乐学习中的规律。

二、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设置的创新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情感化教育大学教育是成年人的教育,成年人在精神意志和人格行为上都具有独立的性格,并且在情感上更为丰富。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声乐心理学倡导情感化教育,“以情教之、用情动之”会在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时,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声乐心理学教学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充满了情感表达、人性解读、生活体验,增加感情化教育的分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生命的洗礼。声乐心理学的教学应发挥情感因素的辅助作用,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地情感体验。在传授基础知识、歌唱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情感引导,塑造优秀的品质。教学中始终充满人文情怀,是声乐心理学教学中的创新理念。

2.构建教学梯队、适应市场需求在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根据市场需求,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体系的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不能只靠一两个教师独立完成,而是需要一个结构合理地教师团队来完成。这个教师团队在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协调合作,并且形成一个专家教授领衔、组员合作的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师梯队。担任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应该在声乐学科领域里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并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能带领这一教学团队完成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从市场需求入手,研究观众消费心理、用人单位的用人心理、人们的审美习惯等。该门精品课程必须调研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并与市场形成良好对接,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歌唱人才。

3.拓宽教学范围在教学中强调情绪情感、演唱动机、感觉知觉、增加声乐审美心理、歌唱服务意识、观众的审美习惯、处理人际关系、声乐工作者的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范围。同时,加大声乐心理学应用教学力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开发相关的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声乐心理学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二)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

1.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络资源,把精品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考试题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演唱案例、心理测试等发在网络共享平台。便于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加快其对精品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随时随地和教师保持动态的信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运用,研究如何在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帮助学生掌握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展现先进的教学内容,也会处理好内容繁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开发精品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是声乐心理学精品的必由之路。

2.通过演示、进行实证教学演示具有非常直观地心理效应,适当地运用演示法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地感知,通过视听觉刺激完成的,对理解抽象的声乐心理学理论有较大帮助。所以,在声乐心理学的教学中可采用的演示法通过真人体、人体器官模型进行实物演示,通过图片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幻灯、录音、多媒体进行电教化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声乐心理学实证教学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来进行多方位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与内容相关的演唱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证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在某些技术难点的训练中,引用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案例论证,解释相关技术要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的过程中要担任多重角色,给学生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训练思维能力,掌握所学声乐心理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出新颖观点。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也直接地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快速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3.师生角色转换、进行互动教学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好的沟通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互动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发生的相互依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使师生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共同教学目标。互动教学把教师对学生单一的横向影响,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的、交互影响。这种交互影响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要求教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非常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作为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声乐心理学资料的查阅引导工作,以扩大学生声乐心理学专业知识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声乐心理学进行多方位的探究,并且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他们在科研课题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方式一定要区别于传统的考试方式,评教评学效果以实际演唱能力为主,建立能力评价体系。评价分由几部分组成,将学生的全面素质所谓培养纳入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歌唱案例分析、声乐论文写作、演出项目设计等多种考试形式,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运用得能力,使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1.进行演唱案例分析演唱案例要富有典型性,最好是教师或者同学中的典型的演唱会案例。而且案例本身要从各个侧面、多种层次上动态进行。在这种多样性案例的基础上找到一些重要的结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案例演唱工作实践经验的浓缩,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最短的实际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在将来的演唱实践工作。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声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注重歌唱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对声乐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还很缺乏。培养学生的声乐学术论文写作,在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上得到快速提高。论文的选题应该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的目标,围绕声乐心理学内容拟定。论文写作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训练和能力培养都会起到较好地作用。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技能课程;培训模式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真抓实干,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项目、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市级培训项目、农村短缺学科小学音乐教师集中培训项目、村小艺体教师市级培训项目等培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就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来看,音乐参培学员分别来自重庆的綦江、北部新区、长寿、丰都、武隆、云阳、万盛、北碚、江津、九龙坡、渝北、双桥、秀山、永川、南岸、潼南、梁平、璧山、江北、垫江、石柱、沙坪坝、开县、大渡口、彭水、巫溪、奉节、荣昌、城口、大足、合川等县(区);平均年龄30岁;教龄10年;职称为小学一级37人、二级3人、高级8人、3人未评;本科学历25人、大专25人、中专1人;专职音乐教师21人;过去参加过有组织的培训(研修)12人;有钢琴(电子琴)等常规教学设备的学校18所。

鉴于参培学员基础薄弱,背景差异大,加之培训的时间又短等多重因素,如果采用常规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可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达到短期内提高学员的师德修养、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

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必须在培训内容、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探索。

一、运用“理论+案例”提高学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改组、整合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现状和学员的实际需要,

我们安排了《做一个智慧型教师》《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专题

讲座。

在充分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安排了一线教师重庆九龙坡区实验一小的音乐高级教师作《小学音乐案例教学与研究》、垫江桂溪小学的音乐高级教师作《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唱歌课》两场既有理论、又有案例的讲座,有目的、多层次地提高了学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改组、整合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

重庆教育科学学院的教研员围绕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与学员互动交流。这些都创造了一种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使学员沉浸其中,深入研讨,进行思想碰撞,逐步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二、运用“一对一个人课”“小组课”“集体课”“课程交汇”提高学员“唱、弹、编”能力

1.一对一

这种授课方式主要解决学员声乐、钢琴学习中的个人技能问题。教师针对学员不同的嗓音条件、声部、气息、共鸣、演奏程度、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讲解示范技术难点,教授如何解决和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挖掘其艺术潜力,发挥其个性特点。在“一对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却能够确保在教学中抓住学员歌唱(演奏)问题的关键与特征。这有效地贯彻了“音乐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这一原则,充分保护了学员们在音乐中的个性。

2.小组课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员带有共性的问题,如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歌唱呼吸的支持、演奏姿势、手形、电脑音乐作曲软件的使用等。

(1)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比如,声乐小组课在分组时应尽量考虑声部相同、程度相近、性别一样、钢琴(电子钢琴)小组课和电脑音乐小组课,选择相同的曲目、相同的练习,这有利于教师备课,因材施教。

(2)教学实施。集体练习,分别回课,典型指导,个别纠正,相互观摩,相互评议。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讨论,教师重点讲解、范唱、范奏等,举一反三,学员听课观摩,取长补短,既节约时间又能互相学习,扩大了优秀教师的授课面,培养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对教与学都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把学员歌唱(演奏)当中原本较大的技术缺陷,不断地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这样,问题变得更简单直观了,学员也更容易分辨,解决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3)反思及讨论。这一组的其他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交互式的简短讨论。

3.集体课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加强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电脑音乐、合唱与指挥基础理论的讲授,解决学员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主要内容为歌唱生理学、声乐基本理论、艺术嗓音保健知识、演奏心理学、如何正确读谱、合唱的声音训练、合唱音准训练、合唱声部平衡和配合技巧、合唱演唱咬字吐字技巧、各种拍子的指挥图示和介绍音乐大师风格等。向学员介绍名家音响资料,推荐优秀音乐书籍,以提高学员的全面素质。

4.课程交汇式(声乐+钢琴)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员会唱不会弹、会弹不会唱的问题。能唱、会教,而且还能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首先根植于新课标的要求、采用重庆市通用的音乐教学用书中的作品,包括各种伴奏音型的选择,简单的和弦连接,使用民族音乐特征节奏的编配。加强钢琴弹奏与伴奏的联系,基础和声与键盘和声的联系,声乐演唱与范唱的关系,活学活用。通过互相伴唱、伴奏,自弹自唱,使学员能活学活用钢琴弹奏与键盘和声知识,提高演唱与即兴伴奏能力。

三、运用“院+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与优质中小学合作的新模式,把培训班从大学校园下移至中小学。

1.聘请专家负责课程方案设计等,与承担教学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共同备课。

2.专家、学员与教师共同听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解决教学中很多实际问题和困惑,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

3.参培教师自我反思、修改教育教学案例、撰写听课评课

感想。

第3篇

⑵ 杨鸿年老师《童声合唱训练学》――"对合唱整体在技术及艺术手段上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理想的音色变化;其中最基本的是对音准的要求。没有良好的音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

⑶ 孟大鹏老师《童声合唱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合唱队选择合适的作品,并在排练工作开始前对作品有充分的准备和了解,这也对合唱队稳定地提高水平、积累保留曲目起着关键的作用。"

⑷ 由德国的威廉.埃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合唱教师必须巧妙和有创意在恰当的时间插入恰当的基本练习,有机地安排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声音训练计划,从而既省时又省事,排练出合唱杰作。"

⑸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原则――"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

【关键词】校本合唱课程 研究 发声训练 音准训练 案头工作 课程计划 教学评价 展望

研究背景

童声合唱作为合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进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2001年武昌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武昌区有一大批学校开设了"校本合唱课程",但至今还在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已经很少了。很多学校由于对"校本合唱课程"的理解不够、教学内容安排不当,学生的选择不合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取消了这类课程。有的音乐教师把"校本合唱课程"上成了"满堂唱",课堂的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反复操练的过程。学生普遍反映《合唱》课没意思,只不过"唱会"了几首合唱歌曲,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我校的"校本合唱课程"至今还在开设,这其中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反复的过程。从中也使我对《合唱》课程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先的"音乐课"教学向"校本合唱课程"转变,由"应试"教学转变到了现在提高音乐素质、促进合唱基础发展的教育观念上。

为了让"校本合唱课程"开设得更加普及、教学效果更好、学生收获更多,我在平时"校本合唱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关于"合唱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 "校本合唱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

那么在"校本合唱课程"中要给学生什么?教师怎样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呢?这确实是需要合唱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发声训练研究

对于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孩子们来说,要使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就必须经过严格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用科学的、一致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发声的原动力是气息。在练声时有意识地强化呼吸训练,让学生细心地体会歌唱时的气息比讲话要"深"得多,并且在使用时学会"控制"――即节约、有效地使用气息。呼吸是唱歌的基础,练习呼吸的方法有: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缓呼、急吸缓呼等。

通过下面两条简单的练声曲,结合以上四种基本的呼吸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气息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1、

例2、

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首先教师要"从我做起"注意自己讲话时使用自然、轻松的语调,一旦发现不良习惯有不同程度的养成,就应在合唱声乐训练的开始阶段给予坚决的纠正。

1.2 音准训练研究

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老师在《童声合唱训练学》中[2]指出"对合唱整体在技术及艺术手段上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理想的音色变化;其中最基本的是对音准的要求。没有良好的音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

我在"校本合唱课程"训练中,从听入手,听唱结合,有了"音乐的耳朵"才会唱出动人的歌声。从单音开始,逐渐学会听辩不同的音程和弦,并能准确地唱出听到的各音。在听的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音程的构唱,就会有较好的效果,也就可以解决出现在歌曲作品中的类似音程的音准问题了。掌握好音乐基础知识对唱好每个音是有很大帮助的。假如一个学生把mi-fa的fa唱得偏高,而且根本不知道半音与全音的区别,我们就很难帮他纠正。因此在"校本合唱课程"训练中要安排学生学习系统的音乐知识,对调式、调性、和声基础有所了解。

1.3 选择与准备作品的研究

由孟大鹏老师编写的《童声合唱训练》[3]中指出:"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合唱队选择合适的作品,并在排练工作开始前对作品有充分的准备和了解,这不仅是合唱教师应做好的本职工作,也对合唱队稳定地提高水平、积累保留曲目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以,在选择曲目的问题上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多选成熟的作品,对于经典作品,要特别注意给编得是否成功。当选中一首作品时,首先自己应该对作品基本满意、喜爱,并对作品的价值有相当的信心,好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选择的作品是否适合学生演唱是决定演唱效果的关键,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演唱实力量体裁衣,歌曲好听易唱才能调动学生的演唱积极性。

老师对作品的准备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案头工作",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部分。充分的案头工作可以使指挥在排练前熟悉作品的创作思想、表达方式、创作背景。从而较为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案头工作越细致,在排练时提出的要求更明确、具体,队员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尽快地掌握作品。

2 "校本合唱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

由德国的威廉.埃曼、富克劳.哈泽曼撰写的《合唱队的声音训练》[4]中指出:"合唱教师必须巧妙和有创意在恰当的时间插入恰当的基本练习,有机地安排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声音训练计划,从而既省时又省事,排练出合唱杰作。"

我记得当初刚上"校本合唱课程" 时,对"校本合唱课程"的理解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为了"应赛"的目的制定了当时认为很有效的计划,如表一:

实施该计划一学期后,虽然在武昌区小学生合唱比赛取得了好成绩,但学生普遍反映《合唱》课没意思,只不过学会了几首合唱歌曲,每学到什么东西,学生被动地听从老师的指挥、对歌曲的处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辛苦。

学生究竟在我的课堂上应获得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课堂上如何解决能力和技术的问题?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等等。我经过长时间深入实践和反复思考,我认为在授课方式上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教学、反复操练的做法,而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授课内容上不再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曲,而是教会学生自己选择他们熟悉喜欢的歌曲进行合唱处理。同时通过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使学生共同提高。如今正在执行的"校本合唱课程"计划如表2:

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实践的要求,课堂上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加强相互交流和鉴赏、评价,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上不再是死气沉沉地学唱歌,而是有了思想的碰撞,最终促使水平的提高。

3 "校本合唱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5]评价原则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为了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设计了《考核与评价办法》(见下表),在教学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该表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前只凭是否唱对旋律的那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自评、他评和教师考核三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合理的成绩,也为自己的教学起到反思、改进的作用。

经过这一评价办法的实施,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操练变为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学生在"校本合唱课程"中变得更加自信。

4 "校本合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展望

社会交往价值是音乐课成四个基本价值之一,新《音乐课程标准》[6]明确指出: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曲表演等,是相互配合的集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可见合唱教学在音乐新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合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歌唱,是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它能给人们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等美感的熏陶。

合唱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合唱是一种易于推广普及的群体性音乐实践活动,它所需要的"乐器"每个人都与生俱来,不需要额外的经费保障,它对场地和设备没有过高要求一间教室一架钢琴便可以满足基本需要,唯一必不可少的便是一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指挥,这一点我们学校完全具备条件。另外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音乐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它要求大家摒弃个性求共性,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创造音乐美,诠释音乐的内涵。由此可见对于时下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小学生来说,参与合唱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合唱这种集体活动中,将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集体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克服学生身上存在的过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更主动地融入的集体当中。

可见合唱教学在音乐教学及平时的艺术活动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的可行性。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学生在不断变化,"校本合唱课程"也必须随着这些变化不断完善。希望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学生的合唱素养越来越高,我们在一线的合唱教师经验越来越丰富,形成"校本合唱课程"百花齐放的美好风景!

【参考文献】

[1]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9页。

[2] 杨鸿年老师 撰写《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第76页。

[3] 孟大鹏老师撰写《童声合唱训练》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出版,第51页。

[4] 德国的威廉.埃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第17页。

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 专业培养 民族艺术人才

随着诸多的综合高等院校相继开办音乐专业,越来越多的院校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但是一些院校往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先招学生再找老师,大量的外聘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次序、统一的教学要求,更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设置与实践脱节,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各个专业老师的音乐技能课主观随意,性大,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活动多数围绕理论与书本,或者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教法更新,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长期在民族艺术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参与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的关系做出如下解析: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民族高校里的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培养方案》,则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实施指南。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音乐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表演人才,本专业为祖国各地、尤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方案》通过四个模块:“通识平台”、“文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方案》以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核心,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育德育魂”的育人理念,依托民族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通识平台”的课程,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获得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真诚的情感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理平台”,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全面宽泛的知识体系以及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本文就《方案》里的“专业平台”进行详细解读,对民族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计划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方案》里的“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本平台的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不但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训练,而且要拓宽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科学合理使用“学分制”方案,明确的、直观的、预见性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结构上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根据《方案》,要求学生从进校就开始设计出自己的“专业规划”,明确自己本科四年的修读目标与主攻方向,自己制定出明确的修读计划。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方案》进行了有别于其他系科的“学分制”的制定、管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个性发展。如:对于音乐专业主干学科:声乐、钢琴、器乐等学科都是技术类学科,这三科的学分比重较大,这些学科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或器乐的技能技巧。对于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方案》采取的是“隐藏式学年制”,即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是按学期计划开设,学生是不能够跨年级修读的,这些学科都是每期必上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夯实学生专业技巧能力。但在专业选修课里就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色化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专业选修课,例如: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手风琴重奏与合奏》、民乐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民乐重奏与合奏》,音乐学专业在第四学期可以在三门主干技术学科(钢琴、声乐、器乐)里“三选二”,从而获取相应的学分,充分体现专业选修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

2、应用性:注重“实效性”,加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避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课程。

《方案》设置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专业合作能力的艺术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声乐表演与重唱》、《民乐重奏与合奏》、《手风琴伴奏与重奏》,以上课程强调艺术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给予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多声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训练,通过这三门选修课程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声乐、器乐的表演能力,储备更多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的作品,多数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各级各类演出服务,为社会服务;目的之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学生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教学目的之三:让学生们在各种赛事中、各种演出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体验,不但学会表演作品,还会排练作品,把教室当舞台、把舞台当教室,给学生们这样的训练,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艺术能力。通过以上一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许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喜获佳绩,增加了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3、综合性:细化“宽口径”,强调综合技术能力,从而获得宽泛的就业能力。

在2010年教育部即将在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其参赛项目为“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基础理论”与“音乐教育技能”,技能比赛就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这一赛事项目出台,更加明确了音乐学专业的培养导向一“宽口径”,强化学生们综合的应用技术能力。民族艺术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重要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民族人才。如将《器乐辅修》则将民族乐器(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唢呐、民族打击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专业辅修,即人人都可以选择一门除钢琴以外的民族乐器,通过对民族乐器的技法学习,其目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4、特色性:利用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两个专业的艺术技能、技巧课,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统一的毕业生。

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方向几乎都开设了两个分枝专业:“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其共性:在民族高校里更需强调的是不管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要保护民族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多演绎、传唱民族乐曲,多创作民族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理解、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有深厚全面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来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其特色性体展现在《方案》里,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上的训练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给予严谨的、科学的专业技术训练,采取“一对一”专业小课,要求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技能、技巧运用娴熟,以“专业、精深”为目标,大力倡导多演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族音乐演绎者”。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则从“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进行培养,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专业课是“一对三”小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多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专业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唱法、奏法”,而且还可以学到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法”,因为这样的“小组课”有利与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作品选择等等,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由“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这两种专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即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又有相似的教学目标一“民族性、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

二、《方案》充分了体现民族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法的特性,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人才培养”的始终贯穿着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

综合民族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现肩负着对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天生的艺术资质,再给予合理的专业训练,通过专业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从祖辈的口中传承音乐文化;通过专业学习,懂得走向“山间原野”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会用音乐技术的耳朵,在舞台上展现、传承原生态音乐;懂得舞台上的原生态艺术作品,除了遵循艺术作品的客观规律(规范的音色、音准、节奏以及自己民族的乐音体系),还需遵循作品必须源自生活,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能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扩大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承意识。对专业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选择上也应体现56个民族的融和与包容。

2、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目的是学习乐器的技巧以及学习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乐器。通过高校民乐专业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会有进一步的学习。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具备民族乐器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级各类机构,尤其可以在西部民族地区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二胡”作为专业辅修,通过这一号业的技能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胡琴”更宽泛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它们时常都担任各种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伴随着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艺术形式。学习这类擦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实则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

3、民间音乐采风、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方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87-01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度。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研究,坚持以创新和改革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过程的执行,再到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要进行充分的优化。

一、博采众长,设计更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对音乐教学工作而言,高质量的教学方案至关重要,是整个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依托,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高质量设计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先在更广的范围内了解其他学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理念,然后再回到音乐教学中寻找融入的结合点。还应广泛搜集成功的音乐教学设计案例,从而增强自己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另外,还可以将教学对象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内容研究结合起来,既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从技巧把握、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发掘,还要从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综合着力,以提高教学方案设计的完整性。

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意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韵味、旋律、情感,使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学生从舒缓、深情的旋律中,从生动真诚的语言中,感受到草原上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康定情歌》,学生既能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又能体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和热烈相爱的情感。《阿里山的姑娘》,学生可以感受到低昂有致、富有韵味的韵律,嘹亮圆润的旋律等。总之,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和美好。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程度

教学改革是推动音乐教学开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例如,教师进行了一首歌曲的示范演唱之后,重点要引导学生抓住歌曲的节奏、旋律、音色、音准,但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逐一的指导纠正,此时,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学习的作用。互助学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组建学习小组,将几名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小组中演唱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进行指导。另一种是选择一些掌握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分布到学生中重点针对演唱有难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无论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兴趣更高,而且大面积地开展了技巧指导活动,对音乐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方面的演唱技巧难点进行专项辅导,也可以结合歌曲演唱,让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总之,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积极氛围,打造生动课堂

初中生在情感方面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己的学习活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一定要注重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特别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表扬激励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进步要进行表扬,学生歌曲演唱得好,旋律把握得准,节拍拿捏得到位,都要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有效提高教学的生动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针对训练的目标或教学的歌曲,进行一些比赛活动,以赛带训,以赛促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比赛活动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

五、拓展教学空间,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

音乐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既是音乐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也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息息相关。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各类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无论是专门的兴趣小组,还是以社团形式出现的一些自主组织,都要为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指导,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而在课外活动上,则侧重开展学生的技巧指导和训练活动。无论是引入流行音乐作品还是传统歌曲,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乃至艺术节目的表演等,都可以在课外挤出时间安排专门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高艺术素养、能力,在音乐作品的教学演奏、演唱中陶冶性情,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外空间的运用上,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广大音乐教师要注重整合资源,使课外空间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六、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全力发挥音乐教学对学生成长的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 610-4;G 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14-01

一、目前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在实践中,教师重视幼儿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敲击得是否整齐,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使其与学生岗位实际需求有机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以学前教育艺术目标为指导、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进行课程的创新设置。而目前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学年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设置的顺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学校90%的孩子来源于农村,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一年级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中,采取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行的方式,而且基础课课时少于专业课课时,因而很多学生表示听不懂,进而在学习上找不到自信,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融会贯通

键盘、舞蹈以及歌唱等是当前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的主体课程,还需要尽早开设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在三年制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开设乐理课程二年级开设视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较,在教学中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

( 三)“学前教育”特色缺失

以湖南的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为例,在一些教学设施、设备较好的幼儿园,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教学,很多幼儿园花巨资购买了配套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书籍、教参、音像资料、乐器等等。而在湖南**幼儿师范学校,只有大专才开设为期一年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设备远远跟不上幼儿园实际的教学需要。

三、教师资格国考的新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

(一)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应从重技能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主要目标培养为幼儿服务的音乐教师,发展幼儿的审美意识,培养思想情感、表现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在音乐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欣赏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

1.歌唱活动课程。在当前幼儿园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之中,歌唱活动占据着主体地位。歌曲演唱应主要以儿童歌曲、幼儿合唱歌曲为主,同时还应学习视唱练耳,加强学生的指挥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2.键盘弹唱课程。在儿歌弹唱课程设置中,优选不同风格类型与题材的儿歌作为歌曲弹唱练习的蓝本,并有机结合视唱、器乐与音乐鉴赏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与情感,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

3.舞蹈、律动课程。在掌握幼儿音乐律动活动的教学的基本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歌唱与舞蹈课程,培养学生舞蹈作品设计能力,或者根据相应的音乐故事,开展集体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音乐活动组织技巧。

(三)合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完善教学实践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1.学生先通过理论的教学,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设计-学生在设计音乐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实践教学-学生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教师资格国考的范围和要求以及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以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幼儿音乐活动实际,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才能确保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7篇

【关键词】音乐剧;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以当今我国音乐剧专业的教育模式的发展状况来看,音乐剧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在音乐剧声乐方面的基础是不一致的,所以传统的音乐剧声乐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音乐剧声乐的迅速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对声乐知识的需求,因此严重制约了艺术院校教师教学方法的质量和有效性,基于此矛盾问题的出现,引起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模式的灵活改革。

一、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模式的现状及背景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因此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培养,刺激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空间,在音乐事业中,培养音乐剧演唱全能型人才成为其教学的重点项目。1、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虽然音乐剧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由于其在种类上的配合不到位,仍然存在很多缺点,例如音乐剧声乐舞台演唱在舞台上声乐与舞蹈的不匹配,则会降低整场音乐剧的艺术效果,我国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现状比较关注的问题是是如何做好“歌、舞、剧”的协调、配合发展;如何将音乐剧声乐演唱与流行因素进行结合。这是目前我国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模式的改进的大概方向。2、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的背景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的依据是文艺演员在舞台上同时体现“歌、舞、剧”的表演,对音乐剧声乐演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有极高的要求的,在教学模式中需要对演员的唱功和舞蹈功底进行重点的训练,促使音乐剧声乐演唱在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改革的探索,事实证明,我国在音乐剧声乐演唱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结合艺术院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案例性分析。1、某学生具备非常好的音色,但是其在音乐剧的感情处理上不到位。针对此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用以情融景的教学方法,让该学生体会音乐剧中传递的感情,感受音乐剧所描绘的情景,将自身融入到音乐剧情景中,之后感情到位后再对其在语言、肢体动作上进行细节上的指导处理,经过教师的不断指导,该生音乐剧声乐演唱的能力得到了综合提升。2、某学生的流行表演能力非常强,但是不能将其优点在音乐剧演唱中有效的发挥,并且伴有严重的地方口音。针对此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用以强制弱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朗读的方式促使其对流行歌曲的节奏、特点及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加入音乐剧声乐的演唱和表演,教师在节奏、风格需要重点提示的地方对该生进行着重的培养,在教师的帮助下,该生在音乐剧演唱中的改变非常大,在后期音乐剧声乐演唱中该生的综合能力一直处于强势状态。3、某学生的各项能力都非常强,只是在进行音乐剧表演时容易紧张,出现诸多演唱上不好的情况。针对此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用心理辅导的教学方法,播放该生演唱过程中的音频录音,让其自身意识到缺点,之后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以及心理素质上的锻炼,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开课前,由该生单独进行歌曲的表演,经过教师长期对该生的改变和帮助,该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三、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模式的改革

音乐剧声乐演唱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古典唱法,其为音乐剧演唱的最初源头,与美声唱法是非常接近的;另一方面是流行唱法,此唱法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流行音乐元素的发展。基于两种唱法的相互作用,音乐剧声乐表演中必须是舞台戏剧与舞蹈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以此种形式表达歌曲中传递的信念,所以在教学方法多种要求的作用下,艺术院校针对音乐剧声乐演唱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学生自由选择自身擅长的唱法,目前我国音乐剧声乐演唱曲目分为民族、流行和美声三类曲种,学生在曲目选择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设计并演唱,演唱中要包含故事情节的展示、舞台场景的设计以及画面对比感,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与指导和帮助,着重做好曲目演唱中情感的表达和感觉的展现,掌握曲目演唱中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学生设计完成后由教师进行整体舞台演唱的考察,并要求学生对所选曲目表达自己的表演感受,教师针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提出曲目中可创新的要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对学生的曲目设计进行二次考核。然后根据学生的表演能力对其进行分组,主要依据学生在剧组、创作及角色上的特长对其进行能力延伸,使学生在音乐剧演唱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找准努力的目标,之后由教师选定演唱曲目,由学生团体为演唱歌曲进行编排,依据歌曲传递的信息为其设计合适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画面感和唯美的舞台场景,同时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适当添加肢体语言以及戏剧成分的创作,最终达到音乐剧演唱的效果。最终教师以音乐剧展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优胜劣汰”的制度淘汰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优质的学生着重进行素养、能力以及演唱上的培养,培养学生“歌、舞、剧”的综合发展,同时对音乐剧声乐演唱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式的改进,达到改革的目的和效果。改革后的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在音乐剧学习中的地位,一方面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剧声乐演唱的理解,另一方面有效发挥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激发学生表演和创作的能力。

四、结语:

音乐剧是现时代艺术发展的主要目标,艺术院校的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是以社会服务为核心基础的,综合发展多方向的艺术人才,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同样为我国的音乐剧事业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促进我国音乐剧演唱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25)

第8篇

仔细观察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师设计学生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形式:固定型、即兴型、编创型。

固定型的活动方式中,教师播放音带、像带音乐,或教师范唱(奏)音乐,学生做欣赏活动。在这类音乐教学活动中,由于创作、表演与欣赏是彻底分离的,对学生参与性要求不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容易调动起来。

即兴型的活动方式中,最常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音乐情景,学生做即兴的律动创作与表演或故事编创与游戏。由于受学生音乐知识与能力储备的限制,这类活动与严格意义上的即兴音乐活动相距甚远,它常常使学生注意力不在音乐本身,而在音乐提到的物或事上,也常见教师不能很好把握而偏离音乐课堂本质。

我们理解的编创型的音乐活动方式是怎样的呢?凡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乐谱来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学生既是演出者也是欣赏者的活动,才是我们认为的编创型音乐活动方式。这类活动对学生的参与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学生的注意力指向的是音乐,因此应该成为音乐学习及音乐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而广泛运用。再具体地讲,它可以:

1 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引导学生置身于音乐情景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亲历训练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中获得兴趣、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情境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不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都能协调发展。

2 为学生理解音乐提供具体线索和途径。从学科特点分析,音乐具有的时效性、模糊性、非语义性让音乐理解变得抽象;学生人生经验不够丰富、情感体验较少、思维还不够成熟,通过“编创与活动”栏目设置的活动线索,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内部规律,在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

3 提供合作享受音乐的平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组合作、交流互动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学习空间。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般音乐教学仍需要注重练习,经过反复的练习,音乐的技能才能熟练,无论歌唱、读谱、乐器演奏,皆需要靠不断的练习,以达熟能生巧的境界,进而产生新的技能或更深的音乐体会,此一练习原则,可以适用到任何一项的音乐教学。”“编创与活动”栏目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练习平台,我们如何利用好它并发展它,使课堂成为真正的编创型活动的课堂呢?我们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些方法。

一、简化或重组教材已有编创内容。

帮助学生自主探索

歌唱技能中音准、节奏等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活动作积累,教材中大量出现歌曲演唱与演奏活动就是基于学科这一特点。教材中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编创活动,其意图就是通过多变的活动,使学生的技能螺旋上升。但教材是全国通用的,必定有―定的前瞻性,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重新调整与简化,使这种活动在课堂中能顺利进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技能通过音乐课堂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每堂课所选取的练习活动一定要少而精,要求应尽量具体,并设计出合理的程序,以确保让学生经过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每一堂课都有所进步。

案例1:人音版・第八册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编创活动一:

把教材中编创活动改编成单一的四声部固定节奏型训练。其实施步骤为:

・四人小组看谱合作练习(播放歌曲伴奏音响)――要求轻声练习,先完成的胜出者获得与教师优先合作的机会(教师唱歌或唱旋律)。

・班级学生与教师的四声部合作练习活动(注意倾听教师弹唱)。

・交流探索,完善伴奏音效,并请1―2位学生加入口风琴的旋律单音练习(参照教材)。

编创活动二:

・五人小组为单位按上面给定的节奏为班级其他学生的歌曲演唱伴奏,允许调换其中一两件乐器,按声音和谐程度评选最佳乐队。

・自主练习活动――要求在歌曲结尾处变化伴奏音型,处理成渐慢渐弱。

・班级分成两队(歌队、乐队)合作完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变化表演队列、排练成音乐会演唱形式。

・运用录音或录像的手段改善演唱或演奏的状态,完成歌曲学习任务。

[意图]我们把器乐“编创活动”用简化的方式呈现。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自主探索完成的,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练习内容单一,设计了与教师的合作,生生之间的合作,并对音响提出要求,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编创活动二”安排在歌曲处理阶段。歌曲情感处理抓住尾声渐慢渐弱这一环节细化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歌曲学习上,这一阶段学生易对歌曲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活动要求变化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动求变、自我评价,教师及时掌控与调度,使歌曲教学任务在学生热情参与的氛围中顺利完成。

以上案例呈现的简化了的编创活动不仅在歌唱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欣赏教学中也可推广,一堂课只要围绕这样的练习进行,内容直接来自“编创与活动”栏目,合理安排好教学程序且组织严谨,就能取得实效。

二、发展教材已有编创。引导学生共同探索

对于一些以学生的知识探索和运用为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音乐材料,模仿教师设计活动,达成目标。

铃木教授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母语教学法”的真正含义在于,他认为一个人音乐才能的生长也要像学母语一样:不断受外界的刺激与鼓励,反复诱导而逐渐发展。教材“编创与活动”栏目安排了许多运用音乐材料让学生尝试创作的活动,其编创的理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聆听、对比和运用中,把知识转化为才能。

案例2:人音版・第五册歌曲《四季童趣》

编创活动一:自制乐器

用五只碗或瓶、杯等器皿加水自制有“1、2、3、5、6”音高的“琴碗”为前奏配乐。其实施步骤为:

・教师在歌曲学唱后取出“琴碗”增减水位调整音高,引导学生听辨直至能较准确地演奏“1、2、3、5、6”五个音,并在碗上做出水位标记。

・教师用自制“琴碗”为自己演唱的歌曲《闪烁的小星》伴奏,学生欣赏。

・学生尝试用“琴碗”像教师一样为歌曲《四季童趣》的前奏配乐并演唱歌曲。

・布置回家实验,要求自制“琴碗”,做成功的下节课带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编创活动二:自己编歌,唱一唱

将“6、1、2、3、5、6”用“X―”、“X”、“XX”组合,编一首自己的歌唱一唱。

延续了前面单元中用“3、5、6”三个音编歌的基础,拓展到用六个音的创作。其实施步骤为:

・教师出示“X―”、“X”、“XX”卡片,拼接成不同组合的节奏,进行练习。

・选择其中之一由教师填上六个音,大家唱一唱。

・同学自己独立尝试创作旋律。

・投影展示其中的作品,大家唱一唱。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旋律的流畅性及结束音的收缩感。评选最佳作品并让学生签名留存。

[意图]编创活动一:自制乐器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自制乐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一过程安排在歌曲学唱后是一个不断听辨音高、激发歌唱热情的过程。

编创活动二:“自己编歌唱一唱”不单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所学的六个音名、唱名,更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创作、品尝当一回小小作曲家的快乐。这一编创活动可以在课堂任一环节进行,而学生签名留存的作品可以在下一课时作为视唱曲,让学生唱自己的作品,激发更大的创编热情。

以上案例所呈现的编创活动的特点是给定材料后教师先作出示范,学生跟进。活动是开放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活动可以延续不断发展运用,如“编创活动一”可从自制“琴碗”到自制“打击乐”,从“琴碗”伴奏到“打击乐”表现特定场景等;“编创活动二”可从三个音的创作延伸至五个、六个、七个音的创作,实施过程中渗透了音乐创作的一些元素,但其关注点又不完全在于结果,而在于创作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音响的敏感反应以及对所学知识的不断激活。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实时的听觉引导,教材中“编创与活动”栏目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引子,引子后的发展更为重要。

三、创新教材编创,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是极具个性化、极富创造性的一种劳动,教材不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供教学所需的一切,“编创与活动”也同样如此。综观全部教材,虽然已经有文中提及的极丰富的各类编创,但仍然有许多作品需要教师自己来参与设计与编创,用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对作品独特理解的一种展示,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充满个性、形成风格、师生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案例3:人音版・第六册聆听《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编创活动一:

聆听A段a,学生跟着音乐哼唱、用响舌表现。

师:我们再来听这一小乐段,听到第一乐句随音乐唱唱,其他地方我们用响舌来表现。

聆听A段b。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二小乐段的速度和力度有变化吗?让我们边听边随着音乐拍拍手,去感受―下。

师:再听一遍,在音乐快速强音的地方用自制乐器钹演奏,紧随强音的一句由串铃演奏,慢速的地方由三角铁演奏,最后一句一齐演奏。

完整聆听第一部允A段a用哼唱与响舌表现,聆听A段b加上不同的自制乐器伴奏。

编创活动二:聆听乐曲第二部分,配上歌词演唱(啦啦啦啦,我们一起唱歌,啦啦啦啦,我们一起跳舞,啦啦啦啦,我想请你摆造型,啦啦啦啦,我们一起摆造型)。①教师范唱;②学生演唱;③学生随第二部分音乐边唱边舞,最后摆造型定格结束。

[意图]教材中本单元以音乐会为主题,聆听的作品有《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以及《那不勒斯舞曲》,教材编创的活动是:聆听后将曲名与演奏乐器和相关的画面用线连接。要使学生准确完成这一活动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还要了解四首作品的风格意境。为此,每一作品的聆听教师都要编创富有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以上编创活动就是围绕这一目标的创意活动。

案例4:二年级补充聆听《波尔卡舞曲》

编创活动一:

・边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边聆听音乐,理解音乐结构(A+B)。

・根据图片提示听辨出每段的乐句(A段四个乐句――行进步伐式的特点,每一乐句四小节八拍。B段五个乐句――像美丽的花儿在开放)。

・学习简易舞蹈:A段,学生两人一组拉手踏步前行。B段,每组两学生面对面,每一乐句握手四次后交换舞伴。

・在“波尔卡”音乐声中跳圆圈舞,不断重复音乐、交换舞伴。

[意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选择性地对作品加以创编,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案例4教师将一首轻快的《波尔卡舞曲》精心编创,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了乐曲的分段、分句,还从编创的舞蹈中体会到了波尔卡快速活跃的二拍子音乐特点,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倾听并能从音乐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这一类型的课从小学到初、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都喜爱,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9篇

第一位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再画……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

第二位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教师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

第三位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每人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

第一位老师的学生可能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可是学生对苹果的感受只停留在黑板上的“范画”;第二位老师的学生对苹果有了观察,可能第一次画得像梨,第二次画得才像苹果,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了苹果的外观,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苹果的内在;而第三位老师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去接触苹果,每一个苹果在学生的头脑里是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更多的是学生对苹果的自身体验。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老师的说教,学生的被动接受使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显得苍白无力。例如,我们平时在歌唱教学中总会对学生说“声音唱甜一些,声音怎么会是甜的呢”,这其实就是听觉和味觉的通感体验。通感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唱歌“轻快跳跃些”这类很难掌握的技巧时,可以要求“唱的像绿豆撒落在盘子上的感觉”这样的语言。由此可见,通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激起丰富的审美情感,调动审美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呢?

一、导入体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上的认同是进行通感体验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老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情境,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进一步进行音乐知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动机。

案例1:在学习《粉刷匠》一课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最勤劳;试着模仿他劳动时的动作,让学生猜是什么劳动,如粉刷匠等。学生通过亲自模仿,体验劳动时的感受才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意义。

案例2: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学生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的画面变化,时而威武,时而恐惧。学生的表情随着音乐变得更为丰富,这就完成了同感体验的初步体验。

二、具体体验,实践感受

在学生情感和兴趣被激发后,下一步将进行个体体验,通过实践亲身体验,及时进行观察与反思,这个阶段是学生由具体音乐现象进行概括,形成一个形象的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要突出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自我探索的平台。

案例1:在学习《寻找春天》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走进校园寻找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收集得最美。学生通过看春天的景色,闻春天的花香,听春天的鸟叫,体验春天之美,树立对春天的形象。最后再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欣赏,这样就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学习《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尝试一次“角色互换”,在家当一天的“妈妈”,体验一下妈妈的生活是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妈妈太辛苦了,家务活一大堆;有的说爸妈离婚了,我再也没吃过妈妈做的饭了,好想念妈妈;有的则说我装一天大肚子,不能跑又不能跳,行动太不方便了,妈妈居然坚持了九个月……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感受到妈妈真正的“爱”,很多学生在演唱这一课时流下了感动的泪。

三、强化体验,内化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个形象、感观的体验后,应该不断强化学生体验,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拥抱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好“学科综合”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使学生更容易于表现音乐。

案例1:在学习《忆江南》一课时,让学生把心目中的江南的美景画出来,学生纷纷动手。有的画江南座座相连的房子;有的画江南连绵起伏的小山;还有的则是在江南微波荡漾的河水中画了上一条游船等。美术的点、线、面就分别对应着音乐的音符、旋律和织体,学生在学完歌曲后对歌曲含义得到自己的充分理解并表现出来。

案例2:在欣赏《钟表店里》一课时,欣赏钟表店里各种钟表后,主题一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钟表进行模仿动作:轻快的是小闹钟,低沉的是落地钟,布谷鸟叫是布谷鸟钟。主题二风格和主题一非常接近,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听辨,我设计了有个别钟坏了,同学们要进行检修,通过肢体动作建立音乐的联系。主题三相对安静,给学生创设夜晚的情境,所有的钟表都睡着了,只有八音盒里的小仙女翩翩起舞,男生睡着了,女生模仿八音盒上会跳舞的小仙女。有趣的表演让枯燥的欣赏课“鲜活”了起来。

四、升华体验,鼓励创造

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培养了学生创作音乐的自信心和参与音乐的热情,使学生展开在创造音乐中升华体验。

案例1:在学习《童心是小鸟》一课时,学生会唱歌曲后,分别让学生对第一乐段的演唱形式和第二乐段的动作设计进行“二次创编”,有的组为第一乐段设计了领唱和齐唱的演唱;有的组则设计了轮唱的演唱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创编和相互合作,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会了彼此相互欣赏。

案例2: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学生在最后展示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为小动物们进行节奏创编:

2 / 4 x- x-| x x | x - || (碰铃 乌龟)

2 / 4 xxxx xx | xxxx xo || (响板 兔子)

第10篇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乐作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音乐作品的要素和意义

音乐作品必备的要素:名家、名作、名奏。解决音乐形象的问题,一个是再现,一个是再创造,两个层次都是视唱练耳教学所追求的。再现音乐作品以名奏为基础,再创造则是以个人为主体。视唱练耳课教学是以再现音乐为主要目的。

在视唱练耳课上,运用音乐作品做音乐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作品集中了各音乐要素,将这些音乐要素组合成为一个音乐整体后进行综合听觉训练,是对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调式调性感以及和声感等各单项听觉能力完整的训练。

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课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审美能力通过完整的音乐进行提高和积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从实际作品中来、到实际作品中去,为业余条件下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实践性、循序渐进与可操作性提供重要的依据,适应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与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音乐作品的教学设计

1.每节课里的实际作品一定要有,哪怕实际作品里八个小节只有一个小节属于本节课音程、和弦的内容。重点是要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作品中,回归到音乐作品的整体中去。

2.在教学中运用音乐作品的同时,要考虑到练习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目的。通过反馈的环节来检测这个目标是否实现、学习的目的是否明确,学生通过老师各种方法的教的环节,是否达到了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

3.对音乐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解决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以“音乐”训练为设计主体,科学地、有逻辑地运用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以此为主体,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留在学生脑中的应该是音乐,而不是技术。

三、音乐作品的应用

1.教学目的要完整。在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要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学习过程。通过练习――结合三大范畴(和音、旋律、节奏技术性训练)――音乐(对音乐的理解、再现和再创造)来完成这个全过程。音程等各种技术训练是为音乐服务的,而视唱练耳课最终的目的是“音乐”。脱离了技术就不能够更深入地走近音乐,要想获得更多的音乐又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训练。因此,一堂好的视唱练耳课既要有传统的音程、和声、节奏等技术性训练,又要有“音乐”这一环节。音乐是通过技术训练需要达到和追求的最终教学目标。两者都要完整才是一堂好课。

结合这样的思路将音乐作品(甚至可以是整个教案)设计得更合理、更科学,针对音乐作品分步骤、有目的地进行技术训练,每一步的练习目标一定要很明确。

2.教学目标要明确。在教学中应用音乐作品,要注意音乐形象一定要鲜明。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对应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音乐作品再创造的方式方法,以技术为依据,在教学中用感性的话题将技术性问题理性分析出来。上课前可以询问一下学生对上节课有什么印象,这样就能够体验出上节课音乐作品的目标是否够明确。

3.教学内容要求新、求变。在教学内容上不要死板,要学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将音乐作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相互融通。用音乐作品中的音程带出分解和弦、发声的和弦、三和弦的听辨等。目的统一,但是完全可以求变、求新。用音乐作品听音,带出音乐作品的视唱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听助唱,以唱助听。

4.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找材料。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一定要多听音响、多想问题。先听音响的整体感觉,找到音乐中最能够打动人的细节,在大的轮廓里提炼出课堂上可以帮助教学的内容。根据作品找出对应的教学内容。找出作品中最有决定性因素的小元素,从三大范畴内考虑和音、节奏和旋律。通过合理的、有逻辑的、有独特想法的教学步骤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5.歌曲以《台》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要从三个大范畴(和音、节奏、旋律)考虑,要考虑到每个音乐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台》为例,这个作品旋律简单,音程上没有大的跳进,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首作品的旋律琅琅上口。

音程上:可以用的方法――背唱主旋律、分句背唱;移调唱(音高不变,唱名变);然后再构唱。

节奏上:可以用的方法――找出最常用的节奏型,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结合。

x xxx -

A.组合,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按节拍任意组合成节奏型来练习。音符引出节奏。

B.按句子做节奏练习,将节奏型组合成4小节或者8小节的完整的乐句形式来练习。

C.速度练习:练节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考虑速度的问题。《台》的节奏为什么舒服?主要是因为它的律动接近心跳的速度。将一些速度变化的练习运用到相同的节奏型里。节奏引出速度。

旋律上:可以用的方法――旋律移调的唱、划分乐句、找到终止式、划分气口、变速练习、听写练习。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音乐作品一定要用名家、名作、名奏,要用好的音乐来完成音乐作品的学习。要将所有的音乐元素与完整的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学习音乐,让学生明白各种音乐元素最终是为完整的音乐服务。从音乐元素中提炼出音乐,最终回到音乐本身去,为完整的音乐作品服务。

(注:本文系2009―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作者作为访问学者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易山进行课题《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第11篇

本人在最近举行的“精细化备课”研讨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从平时的一节常态课的简单备课到一节研讨课的精细化备课,此过程对比强烈、受益匪浅,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审视到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付出与回报,不同的智慧体现了教学得与失。在此次精细化备课的过程中,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全面、完善的教学思路获得了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背景: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茉莉芬芳》单元中,选取数首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通过欣赏、演唱,进行感受、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本单元拟安排2课时完成。

案例初次描述:

在我初次对此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只局限于在现有教学内容上予以整合,并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予以侧重,即准确学唱、背唱歌曲、欣赏相关内容及了解作品部分创作背景等。第一课时,我安排了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以及两首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学唱为内容,旨在了解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茉莉花》的不同风格变体,重点在学唱的过程中对比感受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第一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感受民歌《茉莉花》的芬芳,了解中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2、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背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能够准确演唱东北民歌《茉莉花》,并尝试运用二人转的腔调演唱。

3、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的风格特点异同。

教学重点:

在欣赏、演唱《茉莉花》相关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感受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特点异同的对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选段

1、观看视频片断并思考:歌剧中出现的音乐旋律你知道选材于我国哪首民歌呢?

2、介绍作者普契尼及歌剧创作背景

3、完整欣赏

二: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1、了解民歌创作基础及分类

2、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

3、了解五声音阶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5、背唱歌曲或采用其他演唱形式

三: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

1、聆听并思考:根据这首《茉莉花》旋律特点,你能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吗?

2、分析东北民歌的旋律特点:下滑音、衬字等

3、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此环节起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四:对比两首《茉莉花》音乐风格的异同点

相同点:曲调采用五声音阶;歌曲歌词及表达情感基本一致

不同点:

五、课堂活动

以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中国民歌《茉莉花》或东北民歌《茉莉花》

建议:可用朗诵、竖笛吹奏、舞蹈、戏剧(二人转)等表现。

六、课堂小结

剖析与体会:

在第一次的教学思路及过程设置中,我基本按照教学参考的总目标及课本内容进行了分课时教学,虽然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即了解了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对比学唱并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不同的音乐风格等等,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是唱完了、听完了,学生只认识到这只是一首好听的、大家都会唱的《茉莉花》,而对于民歌的创作,流传、发扬等过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学生学习中国更多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铺垫、兴趣激发没有作出明确导向,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还不够完善,也有悖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

主要欠缺有这样几点:

1、教师的教学思路没有体现出精和细,以及创新和个性,教学过程简单、没有导向性。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体现、顾及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主动性。

3、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与时俱进,未合理整合,较单一,不精彩,使得学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实践;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激发体现不够。

教学感悟:

精细化备课,体现的是精心,细致。有着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的基本特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思考,细致准备。个人认为:教学思路是教师在精细化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干、灵魂。一节课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教师精细化备课的重中之重。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教学思路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思路;二是指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这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师主导教学的思路

每一位老师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把教材内容、教学参考完整的研究一遍,这就是为了设置教学内容作出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准备教授哪些内容和学生怎样学习的大致思路。然后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分课时的教学三维目标及相应教学内容。此后,以教学目标为旨,确定课堂教学的主线,并整合课内外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并具体实施。

教师的思路在整个教学的环节中起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中正常进行的基础。我在此课时二次备课的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导入及过程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能感兴趣的学,主动的学。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以及课外优秀补充内容予以合理整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让“中国民歌如何能成为一首世人皆知的名歌”的过程有步骤、有深度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茉莉花》的第一课时,我觉得先不急于去直接去实践,而应重在先了解、感受这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及对外交流方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何如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芬芳四溢,从而发自内心的去传承它、歌唱它,体现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培养学生发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因此,我初步设置了以下教学思路:

教学主线:民歌《茉莉花》名歌?

具体思路:口头创作改编、加工变体广泛流传对外交流

二、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调整的教学思路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前面的课堂教学思路中,我就考虑到以问题为主线,由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但是,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要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的不同思路进行有的放矢的知识传授。

例如:在《茉莉花》 的“文化与传承――变体“的教学环节中,一开始设置的思路是由教师主动式讲授我国不下数百种的《茉莉花》变体,这样的讲授比较枯燥,学生容易走神,于是我临时调整思路,把欣赏的内容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从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特点来辨别所属地区。调整后的教学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听的也很认真,但在河北《茉莉花》和山西《茉莉花》的分辨上出现了分歧,于是,此刻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辨别理由给与引导式的知识传授,让他们从这2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风俗,地方音乐特点等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山西因为地处山区更多些,西北人民性格直率,生活简单等,因此《茉莉花》的曲调相比河北《茉莉花》更加高亢、嘹亮,歌词中情感表达更加质朴,直白等等。

根据自己设想的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思路进行的相应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教学流程,同时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再次描述:

第二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情感目标:以《茉莉花》的文化、传承、交流为主线,感受此首民歌的魅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地《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去辨别所属地区;尝试准确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点:

感受《茉莉花》的魅力并传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

音乐活动:感受不同变体《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并辨别选择是哪个地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歌曲《爱的火焰》视频片断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部分旋律采用了中国哪首民歌的旋律素材?

(导入部分可以说是每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在平时会多关注、留意生活中出现的与音乐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素材,并有选择、有针对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在关注08年奥运会的筹备、举办过程中,我留意到《茉莉花》曲调多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出现,以此曲调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茉莉花》的导入环节,我把这些内容有选择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这首歌曲在举世瞩目的盛会上的影响力,感受它的魅力。并请学生演唱几句或全体演唱这熟悉的曲调。)

从这个环节开始,学生将首先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进行学习。

二、《茉莉花》的文化与传承:

1、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请同学们先回答,然后根据回答的情况小结,并导向让学生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

2了解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3、了解《茉莉花》的起源――以六合《鲜花调》为例延伸至江苏民歌《茉莉花》

4、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简单学唱

5、了解《茉莉花》的变体

《茉莉花》的变体不下数百种,这同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及地方语言都有密切关系。

让学生通过听辨活动来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各地《茉莉花》,这个环节是老师根据学生思路来调整教学的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可有针对的改变教学方式,即学生主动性学习或教师主动性教学。

6、小结:让学生把前面的文化传承过程回顾一下,并以图片呈现。

连接语:《茉莉花》在因为优美的旋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传唱,那么,它又是怎样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呢?

三、《茉莉花》的对外交流:

1、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口述)英国人贝罗以出版物形式把《茉莉花》的曲调带出中国;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

2、《茉莉花》与音乐圣殿;

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的音乐交流;

欣赏:2003年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片断。

3、《茉莉花》与重要场合的演出。

请学生朗读

四、感受与实践:

1、讨论与回答: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

生答:……

师结:旋律的优美、悠扬

广泛的民间传唱、变体

对外音乐交流

重要场合的演出

……

《茉莉花》从一首口头创作传唱的歌曲慢慢衍变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而走向世界,这是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广泛的传唱分不开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齐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五、课堂小结:

一首中国民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能打动各个国家不同肤色人们的心?透过优美婉转的旋律,溢发出来的正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国民歌文化的义务,让中国更多的民歌世世代代香飘世界!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智能 音乐教育 课堂实践

“音乐智能”一词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oward Gardner所著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多元智能,“音乐智能”就是其中的一种智能类型,包括个体对音乐的表现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其核心能力是对音调、节奏、旋律和音色的敏锐感知、辨别与表达能力。

在国外教育实践中,成功运用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的若干位学者中,美国教育专家Linda Campbell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多元智能所作的极好诠释。其中,在她所著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提出“音乐智能”学习的两个目的,一是在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二是运用音乐教学来促进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一、创设音乐智能的学习环境

这一理念是指音乐作为教育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呈多种方式体现。如课前背景音乐、课堂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目的除了创造愉快的教室氛围,还可以用来达到特定的音乐教学目的。

案例:湘版高一《音乐鉴赏》的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中,以《悲剧美》为例。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本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一时半会是无法进入到所谓的“悲”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特定的音乐去达到教学目的。

用电影《勇敢的心》的主题音乐的为背景,有序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筑、雕塑等资料图片,同时分发相关照片给学生看,同步感受。让学生理解何为悲剧、能小结出悲剧的特性,明白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将铸成悲剧,慢慢在探究中发现和体味音乐的“悲剧美”。

二、倾听音乐

这里的“倾听”,并非是盲目的听,而是必须由教师预先提出倾听时思考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构建性的倾听,不单是“音乐让你想起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色彩,带来了什么想象、图案或景色”,还包含作品的曲调或歌曲的歌词。

案例:在湘版的高一起始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学中,给学生聆听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的终曲片段,提出若干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如“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或故事情节”、“音乐的节奏与音色你联想到什么动物”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想象丰富、答案多样,教师不仅要他们说出感受、还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音乐要素中进行分析与理解。

三、塑造音乐的技巧

音乐技巧是在音乐学习中结合语言智能,如音乐拼写、音乐学习技巧、音乐结合阅读等教学方式进行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一环节在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更为适用。

案例:在对高中生讲《音乐的崇高美》一课时,结合热播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士兵突击》中的主题音乐《第一交响曲》来进行讲解。这样设计优势在于,学生熟悉这些剧情,更容易理解在特定的年代表现在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四、唱前热身

这是音乐学习中结合语言智能,采用无意义的声音念唱、集体朗诵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通常情况下,这种音乐智能教学适用与初中与小学,特别是以歌唱课为主的教学中。

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上的教材中,第一单元《国威国魂》中歌曲《中国进行曲》是歌曲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首歌让学生准确的唱出附点节奏。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在反复的有节奏的诵读中,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的附点节奏,很快会唱《中国进行曲》,并能在情绪上自然而然的做到豪迈有力。

五、用音乐启动创造性

即是依据音乐教学来创编具有音乐形象的体裁或故事情节。一方面是用音乐本身来完成音乐的新的构成;另一方面是通过音乐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挖掘潜意识对音乐的感悟力,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与非具象性。

案例:初中学生学习了《樱花》歌曲之后,了解到日本的“都节调式”,我们可以给出结束音,让学生用“都节调式”和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哼唱各自的成果,感受到调式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六、在课堂中制造乐器

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成为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乐器制作关键是依据各所学校的现状,利用合理资源进行制作。不建议为了制作而制作,甚至购买很多材料,既浪费了钱财,也没有起到我们原先预计的教学效果。

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上《悠远古风》一课中,向学生们介绍了埙这件乐器。在听了埙的起源、发展及吹奏表演后,老师建议学生回家制作。因为是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性更强。一周后,我们发现,学生用各种材质制作了“埙”:塑料罐、牛奶盒、鸡蛋壳等,都成为学生们手中的宝贝。还有的学生给它们画上了漂亮的画或线条,并进行的单音的吹奏。虽然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对埙的好奇和探究必将成为学生记忆犹新的内容。

七、提高音乐智能的技术

指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科技系统的支持,将会使学生在获得音乐技巧的同时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在中学生对电脑、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已不亚于我们老师,甚至有的学生对电脑的运用已在我们之上。在教学的设计安排上,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内容,让我们老师也可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案例:在上到高一湘版教材《艺苑撷英》时,经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我们的曲艺了解不多不透,仅仅知道一些常见代表曲目,而且还对此不太感兴趣。其实提不起兴趣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我们民间传统艺术的不了解。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前分组布置任务,按所领到的任务去完成,下节课当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任务分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曲艺的发展史;2、南方曲艺为代表的苏州评弹;3、北方曲艺为代表的京韵大鼓;4、南京的本土曲艺――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