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投资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证券投资 风险 应对策略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证券投资是对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包含投资和投机两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证券投资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证券投资有助于调节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及实现优化配置;证券投资是重要的融资渠道,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证券投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再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促进企业行为合理化;证券投资为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主要的特点就是中小投资者偏多、波动大。如何稳定市场,学术界和金融界人士都有各自的观点,其中引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不错的选择。证券投资基金在捍卫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方面有其明显的特征,证券投资基金以其专业化管理、长期投资的眼光,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市场是在不断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样也经历十几年的历程。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证券市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同样完善的证券市场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吸引外资、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与西方发展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相比还不成熟,也不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并不是偶然,它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证券市场始终受着政策的影响,无论从企业上市融资到二级市场的监管还是股指的涨跌等,都会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随着全球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也逐步完善,证券市场也在慢慢市场化。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形势会怎么样,有金融学者预料“其基本态势必将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为主线,加快证券市场深化的进程,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所以,如何正确对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
证券投资风险是影响证券市场的重要因素,也是证券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避免其带来的危害。从风险成因角度来看,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等。从风险的性质和范围角度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变化等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化的不确定性,会影响绝大多数证券价值,靠证券多样化并不能消除此类风险,因此又称之为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由局部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化的不 确定性,对个别证券的状况产生影响,当投资者持有多种证券时,不同证券受局部事件,如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及市场销售等的变化影响,而产生的价值增加和减少会相互抵消,因此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购买力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退市风险、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1.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和出台密切关注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和出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很大。因为政策风险是系统风险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作为证券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关心时事政治,根据其变化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有效的去规避政策上的风险,以达到预期投资的目的。
2.对证券发行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并考察
想做到理性的投资必须要先了解清楚证券发行企业的具体情况,盲目投资是不可取的。证券投资还要进行信用评级,要对所发行证券的质量和证券发行者的信誉做理性的分析。现在很多投资者都是盲目的投资,很少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并考察,这也是投资失利的原因之一。投资者应参考专业评级机构对各证券的评级状,优先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进行投资。避免投资风险较大的证券需要注意分析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综合情况。
3.采取组合证券投资
通过组合证券投资可以分散证券投资的非系统风险。马科维茨指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将风险证券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能实现组合证券风险低于单独投资其中任何一种证券的风险。”
4.减少投机性投资
过度的投机行为会给证券市场造成巨大风险,投资者应尽量减少市场投机行为,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时机,不可盲目跟庄投资,才能保证投资收益,有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唐莹莹.证券投资风险[J].企业导报,2009(11)
[2]张旭磊,张正华.证券投资风险成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3)
[3]傅仙发.组合证券的投资风险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8)
[4]林莉,田苗.证券投资与风险[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4)
一、境内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的绩效和风险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要保证经营的正常开展,就必须保证现金投资——投资运营——增值现金回流这个基本过程的良性循环和不断运转,而很多银行面临着资金断裂风险,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境内很多中小商业银行资金回收困难,资金增值更是难上加难,资金链面临着断裂风险,严重威胁着整条资金链的运转。实践表明,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之所以面临着资金链断裂风险并不是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是没有对资金进行有效利用,此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借款人信用基础差、政府监管不力、银行内部自身管理问题也会使企业面临投资风险。
二、应对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绩效能够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成本节省能力反映出来,因此在衡量银行金融投资绩效时,应合理设计谨慎指标、绩效指标和控制指标,以先进的考核理念为指导,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以经济利润为真实依据,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和管理体系,细化绩效考核和管理内容,贯彻落实激励机制和奖金计划,对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全新的模式下实现金融投资绩效评价中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的平衡做出全面分析,力争实现银行长远发展。
(二)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加大投资风险识别和监测力度是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对外投资行为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银行确定定性和定量指标,构建与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客户的跟踪和监测,把握资金充足度,强化风险意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监测,加强投资管理,将完善的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全面融入银行资金控制、绩效考核、投资分析、投资决策等环节中,有效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内部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是衡量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绩效水平和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有必要加强内部成本效益核算,保证资金投放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银行应当不断拓展投资渠道,比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建立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改善资金质量,科学规划现金流量,提升资金利用率,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促进银行竞争力的提升。第二,严格执行审贷分离,详细评估各种放贷风险,加大成本效益分析力度,在合理的存贷范围内投放高于机会成本的项目,最大限度降低机会成本损失。
(四)健全技术防范风险机制虽然境内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工作早已展开,但是信息系统建设仍然较薄弱,针对这种问题,银行应制定完善的中长期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完善公司内部审计操作系统,创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投资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政策,实行由领导层到操作层、由一线业务部门到后台职能部门的全方位管理,提升银行金融投资的绩效评价和管理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以切实提高资金投放质量和利用效率。
三、结语
针对当前境内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投资面临的困境和风险,我们有必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投资业务结构调整,建立全面的金融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健全技术防范风险机制,加强内部成本效益分析,有效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抵御金融投资风险的能力,实现金融投资绩效长期、稳定的提升,从而使境内中小商业银行立足市场竞争。
作者:方明惠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关键词:中央企业;项目投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中央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中央企业面临的竞争也不断增大。中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则中央企业需要进行项目投资和开发对外进行扩张,这种投资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投资风险。企业在成长的同时,其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各种因素会对企业项目投资产生各种影响,企业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项目投资风险。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对其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扩宽投资渠道,防止进行盲目投资,尽一切可能把企业在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在最低。
二、中央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大风险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形势,纷纷进行业务重组,大多实现了由多种经营模式向突出主营业务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中央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一些中央企业还在盲目扩张业务领域,继续搞所谓“低成本”收购,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中央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扬长避短,找准市场定位,集中有限资本做强核心业务,增强对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主营业务特别是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当前世界及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金融市场”,没有金融市场的支撑与推动,中央企业很难做大做强,而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强调对风险的控制。所以,当前,企业要想经营得好并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生产经营及投资风险的控制,同时还要通过在行业领域内的不断创新及权益融资等新的扩张方式提升企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投资发展效益。
三、中央企业项目投资面临的风险
1.缺少资金。资金短缺是中央企业面对的一个最主要的风险。而缺少资金又决定了它的筹资能力不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流动资金较少, 企业在运转时缺乏保证,遇到问题,很难进行资金周转;第二,筹资渠道单一,中央企业只能向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获得直接资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这样的投资风险,中央企业可能会因为资金短缺而终止投资。
2.国家政策风险。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势必会对中央企业产生影响,低碳环保是国家推出的一项产业政策,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中央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危险。国家会向一些中央企业征收一定的环境税,与此同时工人工资也要不断增加,因此,在项目投资过程中,中央企业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四、中央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成因
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影响,企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投资风险,其主要原因如下:
1.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目前中央企业内部的投资机制漏洞很大,而企业管理者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不足,一些决策很不合理,投资决策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外,在项目投资过程中,中央企业对项目投资的风险估计不够,一些中央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往往会造成失误。
2.企业投资信用风险。中央企业要发展壮大,企业要不断的对外进行项目投资,然而企业在项目投资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高信用度的合作企业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而中央企业由于缺乏合作者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对合作者进行分析,不熟悉合作企业的信用和经营状况,就盲目进行合作,就可能会对企业项目投资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
五、中央企业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方法及控制对策
1.中央企业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方法
(1)调查和专家打分法
调查和专家打分这种方法的做法是:第一步先根据风险辨识能力将可能的风险进行收集,并设计成为专门的风险调查表,然后专家利用其多年的经验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测出轻重,然后结合二者综合出整个项目的风险。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项目决策的前期,由于这个过程缺乏各种具体的数据资料做支撑,结果靠的是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决策者的主观臆断,因此是一种大概的情况,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来进一步分析各种风险。
(2)解析法
解析法存在以下特点: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时,需要利用德尔菲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估计,在这个基础之上将以前的风险分析与反应项目特征的投入以及产出流进一步的结合,根据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对随机投入的概率进行分布估计再结合产出流的概率,并对以上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风险评估阶段的这种做法由于结合了各种因素,使得风险分析和动态投入,产出和项目预期投入等进行离散计算,找到最佳的风险程度的净效益概率分布图表。
一个项目的净效益就是企业在项目分析期内的年总投入以及年总共产出流进行折现值的总和。需要知道的是项目每个周期的投入以及产出流是一个概率事件,因此只是一个概率事件。在统计出项目风险经验分弥补的基础上,净效益会表现出一个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可以用分布均值进行表示,但是由于每一个周期的投入和产出流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把每个周期的折现随机投入和产出流加起来所得的企业净效益流也是一个随机变量,只能描述出它的概率分布情况。
2.中央企业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1)通过梳理业务流程,来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现代中央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内部的控制为基础,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而内部控制的第一个任务是梳理业务流程,并进一步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梳理流程,进一步完善流程管理。对于中央企业的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就需要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流程以及项目决策流程等等。中央企业还必须逐渐地实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固定化、程序化等。
(2)通过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来规避环境风险。众所周知,在中央企业项目的不同投资阶段,有不同的风险程度。中央企业的各种项目中最大的风险一般发生在项目投资的初始阶段,而且企业的项目投资还会受到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影响,因此中央企业应该随时与企业设计部进行深入沟通,并根据施工条件的不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的优化,并进一步控制项目的投资成本。即使是这样,项目投资的某些风险也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需要历经一段时间才可能将损失进行转化。对于中央企业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风险,中央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内部企业文化,将企业流程和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相结合,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和全员的参与,从而形成可持续的风险控制体系,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中央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以及风险控制意识。中央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保证其项目进行开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不断的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不断的对外开放,我国的中央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克服国外企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每一个中央企业在进行企业项目投资的时候,必须有很高的财务风险预备意识,高度重视风险控制意识,永远保持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有高的敏感性,从而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最终带动全体企业的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能够保证中央企业的项目投资的顺利开展。
六、结语
中央企业项目投资是关系着中央企业发展,然而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央企业势必会面临各种投资风险,因此需要企业对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使各种风险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朱莱.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8).
[2]郑崴,徐峰.浅析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及其对策[J].商业会计,2011(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
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②: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④,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①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②。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④;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⑨。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㈣。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关键词:寿险资金;寿险公司投资;寿险公司投资管理研究
一、寿险公司投资。
我国《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4章第24条规定:保险资金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营运资金、各种准备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险保障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寿险资金具有投资性、长期性、储蓄性等特征。
寿险资金运用是指寿险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综合运用各种工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资金运用是寿险公司的资产业务,有人将这它和承保业务称作寿险公司经营的“两条腿”。它是寿险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寿险公司保证偿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寿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一)寿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分析
寿险投资和其他投资一样都要面临资产风险。资产风险就是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资产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种类也很多。寿险资金运用可能面临的风险有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
根据寿险资金的一些特征,寿险资金运用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1、利率风险是指寿险资金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寿险产品定价时的预期利率,以至寿险公司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保险给付责任的风险。利率风险源自不适当的保费定价和实际投资收益率的波动,表现为预期利率和实际收益率之间的利差的波动。
2、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是指在某一时点寿险公司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从而造成寿险公司收益损失的可能性,是寿险公司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寿险公司资产和负债匹配风险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规模、利率和期限等因素造成的,它指某时点资产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同时,资产和负债匹配风险在寿险公司总资产大于总负债时也会发生。
(二)寿险公司投资的风险控制
寿险公司也是风险的承担者和经营者,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寿险公司更应重视风险管理。因此,控制风险是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保险投资的结构管理
保险投资结构管理的目的是优化资产组合,实现合理的投资结构。投资结构管理的关键是投资组合管理。投资组合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包括确定保险投资的类别和比例。确定保险投资的类别和比例,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根据不同来源、使用期限的资金,设计相互独立的投资组合。保险公司可以参与风险投资,但是必须根据风险分散的原则安排,不得在一个项目的投资占用过大比例的资金,也不能在项目中占过高比例。
2、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应该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使得在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同时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均衡统一。
(1)资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控制
测定保险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一般都是通过保险信息系统。其中包含流动性指标和偿付能力指标。流动资产分为现金、调整为市场价值的证券,负债有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量资产流动性的负债流动比率等于负债比流动资产账面价值。
(2)动态的现金流管理
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明确具有动态性质的资产、负债,特别是对现金循环流量的关注,我们可以建立动态现金流管理解决上述问题。实际现金流动与预测现金流动差异的风险,可以通过利率敏感性现金流动模型来分析,建立该模型包含依产品线分隔、预测负债现金流、预测资产现金流、利率敏感度分析这是个步骤。
三、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寿险资金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被动性资金运用率过高,保险公司被动性资金运用工具主要指银行存款,同时有资产利率敏感性太高、利率敏感性缺口大、证券投资比重较低、期限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2、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成熟
中国寿险市场主要产品的期限有些长达20多年,甚至更长。但目前寿险公司可以持有的金融工具最长期限为10年,使得寿险公司处于再投资风险中。
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流动性差、规模小、形态落后、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影响了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的弹性,也很难根据经济周期、利率波动灵活调整投资组合。
3、保险资金投资监管不符合市场规律
当前保险监管过严,限制了资金投资规模和方向。监管的重点领域也错位,我国长期把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投资项目作为保险资金监管的重点,忽略了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四、提高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
提高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管理水平不妨从建设制度环境、完善投资监管、合理开放投资渠道三方面着手。
(一)创造良好宽松的制度环境
根据我国情况,为我国保险投资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确定“大市场、小政府”的宏观思路, “大市场、小政府”就是要合理把握政府管理在寿险投资中的作用;明确保险职能的定位,随着保险业不断融合其他金融服务业,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逐渐增强,投保人购买保险根据保障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投资回报。
(二)完善保险投资监管
建立合理的指标监管体系和创新监管方式。单纯限制保险资金投资比例越来越不符合现实需要。最重要的是建立以偿付能力管理为核心的体系,用合理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不过多干预保险公司的具体经营事务。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设计可行的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对保险资金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三)合理开放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开放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债券投资比重、适当放松企业债券投资限制、保险投资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开展住房抵押贷款等手段。(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峰、房海滨. 寿险公司投资策略最优化研究. [J]. 预测,2010(01)
[2]孔月红. 寿险公司投资风险及其管理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1(12)
[3]赵晓夏、郭晋鲁. 论寿险公司的投资政策.[J]. 保险研究,2011(10)
[4]高帆. 我国寿险公司投资组合问题研究.上海保险,2012(10)
目前我国运行的BT项目大致划分为三种形式:施工二次招标型、直接施工型和施工同体型,其中又以直接施工型BT模式居多。在该模式下,投资人既具备与工程建设规模相匹配的投融资能力,又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在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选定投资人后,投资人出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BT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和管理。在该模式下,项目公司成立后,不需要再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选择施工单位,而是由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的投资人直接进行施工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项目发起和立项准备、竞争性谈判和签约、组建BT项目公司、项目速效建设、项目移交和政府回购。本文主要讨论在此模式下,投资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一、B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1、决策阶段风险分析
(1)可研论证风险。在投资决策前,投资人需对项目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可研报告的结论直接影响投资人及其有权决策人对项目的判断。当业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时,在招标前只会对计息利率、回购期限等给出一个区间范围,在投标时由多家投资人竞标,从中选择对业主最有利条件。而这些不确定的BT条件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项目最终收益的巨大变动。可研对于政府回购能力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对当地政府历年财政收支情况、业主资产负债情况的掌握和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对上述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都会引导BT投资人的错误判断。
(2)工程测算风险。在建安工程费采用清单计价方式时,业主会要求措施费由投资人包干使用。如果投资人对措施费考虑不足或漏项,将造成实际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突破概(预)算,且很难向业主索赔。
(3)合同风险。BT模式涉及业主、投资人、项目公司、勘察设计、分包商、监理单位、融资机构等诸多主体,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将通过一系列的合同予以约定。对于BT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与业主签订的BT投融资建设合同,它基本锁定了投资人的收益和风险。而对合同条款理解不深刻、对关键节点把握不准确,都会给投资人带来困扰和经济损失。
2、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1)融资风险。融资是BT项目成功运作的关键。如果投资人融资工作准备不充分、业主提供的回购担保不符合银行贷款要求、国家对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增加,都可能造成项目融资困难。
(2)施工风险。由于工程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造成工程施工的潜在风险,进而影响工程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等目标。
(3)变更风险。施工过程中,当发现设计错误、设计缺陷、设计遗漏时,或需要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运营和维护成本时,或发生地质变化、不可抗力时,业主或施工企业会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变更。工程变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往往导致项目工期延误、投资失控、返工增加以及劳动力和机械降效损失。
(4)涨价风险。一是指由于材料、人工和机械设备三大要素价格的上涨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二是由于贷款利率的上调造成项目融资成本的增加。
(5)征拆风险。征地拆迁工作一般由政府来实施,随着政府平台公司融资越来越困难,业主大多要求把征拆资金打包进BT项目中由投资人负责筹措,但征拆工作仍由政府负责。如果实际发生的征拆费用超预算较多时,会影响到投资人的资金筹措安排和投资总体收益。同时,如果政府征拆工作滞后影响到施工进度,也将造成人员和机械设备闲置、成本增加、工期延误。
(6)法律风险。BT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和规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方、不同项目、不同招商方和投资人都有自己的合同文本和操作方式。由于不具备相关的法律环境和规范约束,会大大增加各个环节的风险。
3、回购阶段风险分析
(1)政府信用风险。BT模式适用的前提是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真实增长。由于BT模式是建立在地方政府未来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预期基础上,如果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过多采用BT模式,在回购期将会出现政府信用风险,政府无力按时支付回购款,造成投资人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生存危机,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
(2)税收风险。国内目前没有BT方面的税收法规,实务操作中缺乏明确的税收规定。BT方式下,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业主,如果认定为是一种资产转让行为,按现行税法,业主在向投资人支付项目回购价款时,投资人需要缴纳资产转让的营业税金。但是在工程施工环节,投资建设方已经缴纳了一次建筑营业税,如果转让资产时再缴纳营业税金,等于是双重纳税,将加大投资人的成本。
(3)审计风险。项目竣工后,政府审计部门对工程造价进行最终审计,并作为业主支付回购款项的依据。这种审计属于事后审计范畴,没有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结果往往与真实情况相偏离,会造成投资人的经济损失。
二、BT项目投资风险控制
1、决策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1)多方案可研论证控制投资风险。BT投资人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寻找和筛选投资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充分做好市场调查,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决策。同时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和经济人员精心策划施工组织设计,充分关注大型临时设施的工程量计算问题,认真测算工程成本,找出潜在的盈利点和风险点,选择对投资人有利的报价方式。制定可行的施工进度,以此安排建设资金计划。根据拟定的BT条件和资金计划,多方案测算项目收益情况,比较选出最有利的BT条件组合方案,为商务谈判夯实基础。
(2)积极寻找投资伙伴转移投资风险。鉴于BT项目投资金额大,单独投资风险高,投资人可以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组建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3)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完善内控流程。在签订BT合同前,投资人应组织法律、投资、财务、技术等专业人员仔细研究合同条款,召开合同评审会议,并聘请专职律师参与,实行合同会签制度,控制合同风险。同时由专业人员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按照公司内部控制流程履行投资决策审批程序。
2、建设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1)规范BT项目公司运作。对于专门设立的BT项目公司,投资人应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原则实施规范的公司运作,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适合项目特点的管理制度,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实施有效监控。项目公司应配备经验丰富的生产人员,设置齐备的职能部门,加强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严格奖惩措施,针对施工难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2)多方筹措项目资金。资金是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血脉。项目投资前,投资人应开拓融资渠道,多种方式并举,落实资金来源,达成贷款合作意向。建设过程中,投资人应合理安排项目自有资金投入计划,并争取实现项目公司以政府提供的回购承诺向银行质押融资,以减少投资人的直接投入。项目公司要根据工程进度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据此筹措资金,并严格控制资金拨付。若业主要求提供征拆资金,需提前提供资金计划,以保障投资人合理安排资金,减少资金的无效沉淀。在项目公司融资困难时,投资人应动用自身资源为项目公司补充资金,以保障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效应对工程变更、涨价和征拆风险。对于材料等涨价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的风险,一方面,投资人应与业主在合同中约定:当材料价格波动超出基期价格一定幅度时,超出部分的损失或者收益均由业主承担;另一方面,若预测材料价格很可能上涨时,投资人可与材料供应商签订锁定价格合同,以及通过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转移材料涨价风险,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总体控制。
对于贷款利率上调引起融资成本增加的风险,投资人可与业主约定,业主计息利率是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即当银行贷款利率上调时,业主给予计息的利率也随之上调。
对于征地拆迁,投资人应表明可适当配合征拆工作,但征拆主体一定是地方政府。对于业主强烈要求的投资人负责筹措有关征拆资金,应在BT合同中约定资金上限,即以概算中所列征拆资金额度为限额,超出部分由业主负责。同时约定,由于征拆工作影响到工程进度的,工期应予以顺延,且业主应对投资人予以适当补偿。
3、回购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1)政府信用风险控制。BT项目最重要的风险是政府的按期支付能力,该风险投资人无法控制,但可以采用回避或转移措施。在选择BT项目时,投资人必须详细了解项目所在地政府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对于一般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快、经济发展前景好,投资人可优先选择;对于二线城市,虽然财政收入还不雄厚,但鉴于经济发展前景,投资人可以选择性地投资;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或区、县一级政府,投资人尽量不去投资。
(2)税收风险控制。鉴于BT项目的特性,投资人在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企业已经缴纳了建筑业营业税,在取得业主支付的回购价款时,可以理解为按扣除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金额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或者与业主约定,BT合同中的工程建设为BT投资人的代建行为,物权始终定义给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从而减少税收负担;或者在业主回购时,作为业主分次收购项目公司的股权形式,而非单纯的资产转移形式。
(3)审计风险控制。投资人可与业主在合同中约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业主聘请审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的结果累加作为最终审计结果,决算审计不跟踪审计的结论,以有效控制一次性最终审计结果与施工过程出现重大偏差而给投资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三、结语
BT模式是政府和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由双方合作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建设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项目。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至今没有明确规范BT模式的法律法规,同时整个行业对于BT模式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可以借鉴,容易引发各种风险,给投资人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BT项目一般资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项目本身大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更加剧了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对BT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研究十分必要。投资人通过对BT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保障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龙:B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J].建筑与发展,2012(3).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分类
在房地产投资的领域里,风险主要是经济风险,它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商业风险、金融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清算风险四种类型。风险分析是房地产投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下为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风险种类。
1.市场竞争风险。市场竞争力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同类楼盘供给过多,市场营销竞争激烈,导致楼盘滞销或者推广成本的提高所带来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主要是由投资者对市场的调查不足以及错误决断引起的,是对市场把握能力的不足。
2014年,西安商品住宅市场逐步开始“筑底”,整体成交量稳价跌。市场库存量进一步
加大,整体库存去化需要2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虽然三季度西安市房管局曾先后两次松绑楼市限购政策,但并未使西安房地产市场迎来转机,市场深陷调整期,房企年度业绩普遍未完成。
2.流动性和变现性风险。首先,是由房地产的本身性质决定的。房地产的交易完成只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而它本身是不能移动的。这便导致了由于市场变化,地区人口结构、交通线路、竞争者等因素的变化而影响到整个投资项目收益的变化。其次,房地产的价值量大、占用资金多,导致了房地产的大多数的资金交易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些都影响了房地产的流动性和变现性。即投资者在需要现金周转时,无法快速将手里的房地产脱手,即使脱手也很难达到合理的价格,从而大大影响了其投资收益,所以给房地产投资者的变现风险。
3.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项目的纯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潜在可能性。金融风险反映了因使用借贷资金而导致的自有资金回报盈利的不确定性。借贷资金的使用增大了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项目的金融风险性。当投资中借贷资金的比例很高时, 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会水涨船高,反之金融风险就会愈低。换言之,金融风险是由借贷资金的使用决定的。
4.购买力风险。购买力风险是指通货膨胀可能导致投资者收到客户以贬值的货币支付项目款项的情况。在中国的现阶段市场中,若投资者采取部分楼盘分期付款的方式,也会由于出现货币贬值严重,而出现楼盘收益入不敷出的状况。虽然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已经包括在贴现率中,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却有可能偏离于开始的预测,表现为或高或低。还有便是由于物价总水平的提升导致了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当物价高于大多数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时,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就会下降,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出售收入的降低,从而导致一定的收入损失,这就是风险产生的结果。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
1. 房地产投资风险识别。危害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它从中却又透露着巨大的效益。风险与效益是相互对等的,从中体现了风险结果的双重性,一方面,风险利益使其风险具有使人们甘愿冒风险去获取利益的诱惑效应,另一方面,当风险代价太大、决策者厌恶风险时,自然就会采取回避风险的行为,这就是风险的约束效应。这就是风险效应的两个方面,它们同时存在着、作用着,而又互相矛盾着、互相抵消着。在决策时,人们是选择风险还是选择回避风险,两种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产生了房地产。投资风险识别是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加以识别, 并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以揭示其风险本质的一系列过程。
三、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应对措施
1.风险回避。在房地产的投资过程中,要想选择出比较彻底的处理房地产投资风险策略.我们可以先从风险小的投资项目着手或直接放弃对那些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这样风险的概率产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种策略仍然是有不良后果的,那就是在某一程度上大大减少了得到高额利润的机会。假如预期获益的机会不伴随着风险,那么将会很快有投资者涌入市场,从而降低了预期的收益。其中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风险的大小与预期的收益值的增降是相互直接作用的。
2.风险转移。在保险型转移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合同,使另一方来承担以及赔偿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风险转移过程中其中的一种方式,被称作保险型转移,即通过保险的方式,避免承受大的风险。不过,不是所有的风险都是通过保险来转移的。保险公司经营的范围只包括纯粹保险。所以,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转移也是部分性的受到限定的。
关键词:现金流量 高校 财务风险 分析
一、 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界定
高校财务风险是由于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资金短缺甚至资金断流的可能。资金运动伴随着现金流入和流出,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得到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以及资金余缺的信息,能够及时地进行资金调度,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别
高校财务风险可分为高校筹资风险、高校日常运营风险和高校投资风险。
1、高校筹资风险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上级拨款,附属单位缴款,社会捐赠,举债。上级拨款、附属单位缴款以及社会捐赠不需要偿还,因此基本没有筹资风险。银行贷款是具有风险的,若高校资金短缺,无法按期支付贷款的本息,就会使高校信誉受损,不能再贷款而陷入财务困境。
2、高校日常运营风险
高校日常运营风险,主要指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等原因而导致的日常收入低于日常支出的现象。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我认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控制日常运营风险。
3、高校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于自筹基建项目、校办产业和金融投资等项目中的风险。第一、自筹基建项目投资风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要与其办学规模相适应,未经论证而进行投资造成的项目不实用甚至是资产闲置,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现实支付能力。第二、校办产业投资风险。如果校办产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亏损甚至破产清算,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投资者将会承担连带责任。第三、金融投资风险。金融投资风险则是高校因金融资本投资致使本金遭受损失的风险。
二、高校现金流量分析
(一)高校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主要是教育经费拨款(中央、地方研经费拨款(中央、地方)、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社会捐赠和银行贷款取得的款项。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指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二)高校日常运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高校日常运营的现金流入主要有教学事业收入(学费、住宿费以及举办各类培训班收入等)、科研事业收入和后勤事业收入。高校日常运营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高校教工薪酬支出,日常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离休费、医疗费、助学金等),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等。日常运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分为固定现金流量及非固定现金流量。日常经营活动固定的现金流入主要:教学事业收入。日常经营活动固定的现金流出主要有:人员支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高校日常运营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非固定现金流量进行合理规划。
(三)高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高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是指高校基建支出、校办产业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高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主要有基建拨款、校办产业经营收入,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等。
这些现金流量的最终形态为货币资金,即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
三、 从现金流量角度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包括三类指标,即高校筹资风险指标、高校日常运营风险指标以及高校投资风险指标。
(一)高校筹资风险指标
高校银行存款保障率。高校银行存款保障率=高校负债总额÷(高校银行存款余额+高校现金余额+高校其他货币资金余额)。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与财务风险成正比。若银行存款保障率低于6倍,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日常运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减少日常运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来控制筹资风险。
高校自有资金比率。高校自有资金比率=银行存款年末余额÷自有资金年末总额。该指标大于40%为低风险,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40%到20%之间中等风险,小于20%高风险。
(二)高校日常运营风险指标
高校收入支出比。高校收入支出比=高校收入总额÷高校支出总额。该指标与高校财务风险成反比。一般应大于0.5。
高校应收款项与流动资金比率。高校应收款项与流动资金比率=应收款项÷年末流动资金总额。该指标与财务风险成正比。该指标应小于55%为宜。
(三)高校投资风险指标
高校基建投资偿还能力。高校基建投资偿还能力=高校基建负债总额÷高校基建年末货币资金。通常情况下,该指标应小于100%。
高校校办产业速动比率。高校校办产业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该指标越大,表示校办产业偿债能力越强。通常情况下,该指标应大于1。
高校事业基金与投资基金的比率。高校事业基金与投资基金的比率=事业基金总额÷投资基金总额。该指标越大,高校财务风险越小,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应小于100%。
参考文献:
[1]徐明稚,张丹,姜晓璐.基于现金流量模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J].会计研究.2012
关键词:电网企业 投资风险 预防与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34-01
随着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电网经营企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重要的国有企业,对企业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电网企业为资金密集型企业,电网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涉及面广,更要重视投资风险的管控。
一、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实体投资和虚拟产品的投资。实体投资主要是电网建设、设备购置、技术投入等资产的投资,其特点是投资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此外,随着电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公司对金融产业的投资逐步启动,由此带来虚拟产品的投资风险。目前电网企业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决策未能及时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电力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电网建设运营的特殊性,电力建设须适当超前经济建设,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经常与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如经济过热时国家压缩各类投资,电网企业也同样严格控制电网建设,几年后电网滞后经济发展,出现拉闸限电情况,这时再建设电网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此外,电网企业的投资受财税、金融政策影响巨大,如增值税的转型、利率政策的调整都将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2.企业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不够到位。电网企业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视中间、轻视两头的现象,即重视项目具体组织实施,相对轻视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竣工后的后评价,这给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可行性论证(包括方案确定和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90%的投资金额;缺乏项目的后评价往往使电网企业无从论证投资的合理性,无法收集投资决算是否存在问题、投资项目实施资金控制是否有问题等相关信息,难以为下一步其他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3.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对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相对滞后。往往对工程的审计监督是在工程竣工结算后执行,但均属事后纠正效果有限,许多错误已无法弥补。二是未能建立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在投资和经营中,往往对项目过于乐观,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没有风险处理预案。
4.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执行不到位。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决策机制上已经逐步引入可行性论证、集体决策等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重点项目未引入专家论证;项目的论证仅局限于投资计划相关部门,缺乏财务、审计、法律以及外部高级专家的参与;对非主业的投资决策仍比较草率等等。同时,电网企业在投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方面也需进一步完善,对投资出现失误的项目,缺乏后评价机制,未能及时、充分分析投资失误原因;对项目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仍不够到位。
5.对金融产业的投资应缺乏风险防范的准备。近年来,为多方筹集电网资金、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网企业加大了对金融产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的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投资金融产业时仍应注意以下风险:一是电网企业缺乏金融产业运营经验和高级人才;二是电网企业所投资的金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面对已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竞争存在较大的竞争困难;三是对部分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的投资滥用或运用不当则会放大风险,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如中航油、中信泰富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企业持续经营,教训惨痛。
二、电网企业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对电网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的分析,笔者建议考虑以下应对策略。
1.树立宏观经济意识,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电网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要时常分析国内国际走向和趋势,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适时调节企业投资项目,取得管理风险的主动权,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电网企业在确定投资时应重点把握:符合电力产业政策,符合主业方向,符合企业投资,切实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加强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电网企业投资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很多,既包括项目决策前的调研论证,也包括决策过程的风险评估;既包括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控制,也包括竣工后的后评价。建议强化三个环节的管理,第一是项目决策前的调研论证。电网企业在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要深入搜集相关资料,掌握准确信息,并对重点及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的科学论证,从而减少或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第二是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企业应当集中财力、物力保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确保投资项目按时、有效的实施,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及时投产投运并产生应有的效益。第三是项目实施结束后,应在一定期限内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运营状况、盈利数据进行后评价,进一步论证项目的风险因素,确保投资的全过程管理。
3.建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企业要组织有关机构按照提前介入、全程把关、重点突出的审计思路,根据不同的建设阶段,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将审计工作贯穿于立项、设计、施工、决算等全过程。实现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和管理。
4.构建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投资预警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采集,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发现企业投资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并发出警示。实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风险预控,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发生几率。
5.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电网企业对重大投资项目尤其是非主业的投资项目必须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项目应多角度深入研究论证、吸引多层次人员参与投资分析,项目决策应集体研究,并充分吸收董事会投资决策委员会(或企业投资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对于特别重大决策应考虑提交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后评价机制,强化后评价的效力,对投资失误项目要充分分析投资失误的原因、是否有弥补方式,对其他项目是否有警示作用等,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6.审慎开展金融产业投资业务。对电网企业而言,应积极审慎开展金融产业投资业务。一是引进相关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产业的竞争力。二是结合电网企业的优势,先内部后外部,金融产业在做好为主业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市场。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防范风险。四是有效整合金融业务,通过对银行(财务公司)、证券、保险、信托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五是尽量减少对金融衍生业务的投资,以规避灾难性的风险。
关键词:企业投资风险;投资风险衡量;投资风险控制
一、投资风险的内涵分析
(一)投资风险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和时期内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异程度被称为风险。风险本身是不确定的,具有客观性。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由于很多无法准确估计和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盈利、偿债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可能性。投资项目的市场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的程度越小,则该项投资的风险就越小。如果投资项目的市场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越大,则风险也就越大。投资风险往往与投资的收益成正比,企业对投资收益的要求越高,那么承担相应投资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首先界定投资风险,再进行相应投资项目的收益风险分析。目前经济环境变化大,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企业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系统风险,很多企业就选择了投资风险小、收益相对低而稳定的项目,这就引起了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使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导致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下降,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的分类
企业投资风险按照其可分散程度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是由于整个市场环境(如经济周期循环、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政策等)引起的,是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非系统风险,消除非系统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有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尽量减少集中投资和单项投资,增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安全性。
企业投资风险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实业投资风险和金融投资风险。目前与企业相关的投资风险大多指实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内部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投资,以及对外的实业资本投资过程中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实业投资风险包括了长期投资风险和短期投资风险两部分。
(三)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企业投资。合理科学地进行投资,使企业的资源要素达到最优配置组合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分析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将有助于企业开展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工作。投资风险的成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包括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周期的循环、市场竞争环境及法律体系的完善等对企业的投资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了解自身所处的宏观环境和经济背景,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逆经济潮流而行。内部风险因素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松懈和落后,企业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能力弱及未制定完善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企业多以实业投资尤其是对内投资为主,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控制投资风险的相关人员和经验,致使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薄弱的环节,造成了重复、集中投资的混乱局面,导致企业资金利用不合理,给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衡量
(一)投资风险的识别
投资风险的识别是投资风险衡量的前提,是风险管理人员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全面、客观、持续地发现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的一项复杂的活动。只有正确、客观、全面地识别企业的投资风险,才能进行风险的衡量和相应投资风险的控制。由于投资活动的动态性及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的识别是一个连续、长期、全面的过程。风险的识别需要持续地进行,适应投资活动的变动,为企业衡量和应对风险提供客观实时的依据和方向。
投资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流程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现场调查法、事故树分析法和专家论证法等。投资项目的类别和投资项目的阶段都对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识别企业的投资风险,企业应该首先获得完善的风险管理资料,然后合理选择风险识别的方法来将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可理解的风险描述。
(二)投资风险衡量的过程
投资风险衡量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在投资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投资风险的频率和风险损失程度进行量化的过程,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保证投资的顺利进行。投资风险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研究投资风险的背景信息;详细研究已识别的关键投资风险;确定要使用的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和工具;衡量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对投资风险做出判断。
(三)投资风险衡量的方法
企业投资风险的衡量主要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完成,运用概率统计中的标准差、方差等指标来量化企业的投资风险。理论研究明:期望投资收益率=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率(K)+风险补偿利率f(x)。公式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率,是指将资金投入银行或购买国家债券所能得到的报酬率,也是企业对外投资所要求的最低报酬优选法;另一部分则是风险补偿利率,代表了企业所要求的与风险相关的报酬率。风险越大,风险补偿利率则越大,企业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则越大。
企业投资风险衡量的具体步骤如下。
1.概率:是用来表示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若以Pi代表第i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所有可能出现的概率之和必为1,即Pi=1。
2.期望值:指以随机变量取值的相应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反映的是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水平,计算公式为:期望值Ex=Xi×Pi。预期收益的期望值代表着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收益的集中程度和合理预期。
3.标准差和方差:反映的是在不同风险条件下收益值与期望值离散程度的指标。投资收益的方差与标准差和投资风险成正比关系,投资项目的标准差和方差越大,代表预期收益的集中程度越差。在收益期望值相等的情况下,收益的方差和标准差越大的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越大。计算公式为:方差δ2=(Xi-Ex)2×Pi;标准差δ=。
4.变异系数:又称标准离差率,是指标准差与期望值之比。变异系数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大。变异系数越小,投资风险也就越小。不仅适用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方案,也适用于期望值相同的方案的风险比较。计算公式为:CV=。
(四)企业投资风险衡量的实例分析
1.计算期望值
2.计算标准差
3.计算变异系数
4.投资风险分析
根据以上企业投资风险衡量的方法计算出A和B项目的期望收益,可以看出A项目的期望收益33%大于B项目的期望收益,但由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也可以看出A项目的风险大于B项目的风险。在项目预期收益相同而标准差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选择标准差较小的项目进行投资。在此实例下,A项目和B项目期望收益不同,则应根据变异系数来进行决策,B的变异系数比较小,所以企业在适当的风险承受范围内应该选择B项目进行投资。
三、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机制
为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提高企业应对投资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一套投资风险的防范机制。其内容应当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控制及风险的评估和反馈。同时,企业要配备相应的风险管理人员,从而使风险防范机制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二)科学预测宏观经济趋势,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企业应该科学评估和预测宏观经济环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密切关注相应的经济政策变化,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从而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及时调整企业投资的方向,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造成企业投资风险增加从而危及企业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注重提高相应财务管理人员和风险管控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注重投资组合,实现多元化经营
企业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密切相关,收益率越高,风险就越大。为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避免重复投资、集中投资,应该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可以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从而在保证整体上有一定的收益率的情况下达到分散风险、增强资金使用安全性的目标。多元化经营是主要指企业内部产品投资的多元化。企业如果只生产单一的产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比较大。虽然目前该产品可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一旦企业外部环境改变,行业内部实现产品升级或出现新的替代品,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调整经营生产方向,从而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使经营产品多元化,多生产经营一些利润独立或不相关的商品,使厚利和薄利项目、旺季和淡季、畅销商品和滞销产品在时间和数量上达到相互补充和抵消,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唐晶.浅谈企业投资的风险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09(08).
[2]唐美荣.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问题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成为我国最为火爆的投资行业之一。自1998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和投资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更是保持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的五花八门也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项目的失利。那么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范和控制,保证项目开发能合理进行,促进房地产业务的升级,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有效控制突发性风险问题,避免因风险问题导致的巨大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上的损失,以保证项目稳定经营。
一.项目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外研究现状
在风险管理学科发展方面:风险管理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其在美国保险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风险管理学科有了雏形。美国学者格拉尔(1950)在其调查报告《Risk Management, New Phase of Cost Control》中首次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开始了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序幕。Mowbray(1950)在《保险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60 年,美国保险管理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surance Management, ASIM)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合作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1975年美国保险管理协会(ASIM)改名为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Risk and Insurance Management Society, RIMS),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学科的逐步成熟。随后,美国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宾夕法尼亚大学保险学院专门举办了风险管理资格考试,通过该考试获得的 ARM 证书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表明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从业资格,为全美和西方国家所认可。1983 年美国 RIMS 年会上,世界各国学者讨论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以此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准则。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对开发项目进行投资风险管理逐步形成一门保证实现项目建设最佳经济效果的综合性学科。目前,不但西方国家把投资风险研究作为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中东地区,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开展了投资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直到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在房地产投资风险研究方面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是实施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在房地产方面主要以福利分房为主,这对于投资者来说福利分房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甚或说是一种无风险的投资,这也是导致我国房地产投资理论研究比较缓慢的原因之一。在1992年、1993年这两年间我国曾经出现过房地产投资局部过热,这时我国的一些学者、投资者便开始着手对我国的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在这方面的著作更少。直到俞明轩和中立银(2011)开始分析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各种物业所面临的风险,他们也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影响房地产市场各类风险因素,最后给出了一种最为简单的风险度量方法。而后又有李淑和王伟宁两人(2012)共同编著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手册》,陈兴汉和李启明两人(2013)共同编著的《房地产投资决策与风险防范完全手册》,刘卫东和彭俊两人(2013)主编的《房地产投资分析》,刘卫东和彭俊两人(2013)主编的《房地产投资分析》,于洪疗(2013)的论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等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在项目投资风险方面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知,在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方面,相比于国外硭担我国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比如我国在对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时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只是在很少情况下使用定量分析,又由于其风险分析还不完善、不系统,导致一些失误也在所难免。我国的国情及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在某一个具体的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中,一种适合我国具体国情及房地产市场特点的投资风险的防范办法变得非常需要。通常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处理和风险监督。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发育完善阶段,房地产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为追求高额利润,盲目决策,再加上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不能及时到位,使得我国房地产业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蕴藏着很大风险。因此,加大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评价、决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不仅是房地产投资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房地产投资理论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二.房地产开发中项目风险形成的原因
整体上来讲,当前房地产项目开发中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府政策方面
房地产行业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地受我国宏观调控和政策的影响。具体来讲我国国内在产业、土地、住房、金融、税收、城市Market Survey市场观察规划、环保等方面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如对房价的限制、贷款利率的规定、土地使用的限定等都极有可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各个层面构成潜在风险或直接影响,有的甚至造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经济上的损失。
2.经济形势方面
经济形势的状况对房地产的项目的开发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确切地来讲,受房地产行业自身特点的影响,房地产产业开发时间长,中间环节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市场对于房地产商品需求就很容易发生变动。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佳或经济停滞的时候,将直接影响到民众的购房欲望,减少购买行为,房地产的经营陷入危机的可能性就变大。再者,对于经济发展趋势的准确科学预测对于降低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的风险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资金流通方面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筹集和融通巨额资金。假如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房地产企业将的影响是致命的,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导致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继续进行后面的开发。并且,企业前面的投入也有可能会付诸东流。具体来讲,一是融资方面,由于各种筹资方式的手段、工具及环境各不相同,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加上贷款利率变动趋势难以明了,对于房地产项目的最终成功及利润影响极大。二是,市场波动对他的影响,使得房地产项目的租售期和租金售价方面具有不确定性,收益不明确,企业的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开发投资回收期越长,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直接影响企业资金运作。
4.工程建造方面
房产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终成品,其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销售及用户的安全,需给予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房地产工程建造过程中涉及环节繁多,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等,一旦出现合同纠纷,尤其是承包商违约等,将对于项目工期、成本及质量都极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一是,建造成本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房地产企业正常的资金运作造成影响。二是,设计理念的滞后,承包商施工方法不当、技术落后等所造成的项目质量问题,直接给房地产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三是,工期的拖延,既可能造成错过最佳的租售时机,提高销售风险,也大大增加了管理费用和工程成本,影响企业利润
三.房地产项目风险防范与处理方法
对于房地产项目风险的总体控制,是指在项目开发活动过程中,项目所遇到的风险或风险因素在发生之前、发生之时、发生之后所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与方法。
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根据风险预测、评估、反复考察、权衡,以避免风险发生的根源,消除风险隐患,这需要事先避开风险源或是改变开发进程,主动放弃或是拒绝实施这些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相关开发活动,以预先消除风险隐患。风险回避是风险管理中处理项目风险最有利、最彻底的手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风险管理技术。
2. 风险转移
项目风险的转移是指项目开发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主动的、有意识的将不愿意处理的风险或是无法处理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有承担能力的其他企业。
3. 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对于预测到的风险利用有效的处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风险的范围,消灭或是降低风险所导致的损失等。 风险抑制可以在一定程度消灭风险,甚至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为零,如果对于不能抑制或是不能消灭的风险,可以考虑使用风险转移的处理办法,为项目开发下一步的工作做好铺垫和防范。
4. 风险自留
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为房地产企业在运作项目中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而服务。但如果要完全通过开发过程中全部风险都得回避和转移,是不现实的。当某些风险难以回避或是转移的成本过高时,房地为适合的保险形式,对于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处理。
四.结束语
我们常说风险与机遇并存,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的发生都导致损失的产生,如果处理得当,在消除风险、避免损失的同也存在着带来额外的收入的可能。房地产同样适用这样的规律,有效的利用风险,能使我们的房地产开发能够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 赵世强编著.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2] 吴志华,马姣.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5)
摘 要:本文构建了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框架,分析了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流程,从环境分析、经济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投资机会分析的内容,提出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与决策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投资机会选择。
关键词:BOT项目 投资机会 评价 决策
一、引 言
BOT项目在我国的兴起,为众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机会寻取与选择的正确与否。进行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是BOT项目投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环节,投资机会恰当与否,不仅影响到项目本身,还影响到投资者本身。错误的投资机会分析,或者对项目规模、项目收益的预测不准确,会造成投资者经济资源的浪费,或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处理不当将使投资者陷入瘫痪。若投资者是进行多元化投资,则失败的机会分析,不仅挤占投资者正常经营活动资金,还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 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概述
(一)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的内涵
投资通常是指投入财力以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收益的行为。广义的投资概念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也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还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这里所要讨论的BOT项目投资主要是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属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那么,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就是投资者在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发活动之前进行的分析和论证过程。
(二)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框架体系
BOT项目运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阶段的过程,对其涉及到的每一个要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是投资机会分析的基础。对BOT项目进行选择与确定,一般从环境、成本、收益和风险等方面来考虑,其中成本和收益属于经济性因素。因此,BOT项目的投资机会分析可从环境分析、经济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其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流程
一旦获取项目信息,投资者首先需要对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可行的基础上制定投资方案;然后对拟投资项目的方案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和清偿能力分析,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可进行其筹资方案的修改或予以放弃。对于达到要求的项目,再进行经济不确定性分析,从而完成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分析与评价;最后对BOT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并对在风险分析中发现的一些缺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方案按上述流程重新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投资分析报告。其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
三、 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的内容
(一) BOT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BOT项目投资环境是指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BOT项目投资活动的各类外部条件的综合,它是制约BOT项目投资效益的经济、政治、政策、法律等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充分了解和把握投资环境,对准确进行投资机会分析,制定正确的项目投资方案,进而做出合理正确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成BOT项目投资环境的要素众多,一般可概括为六大要素,即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设施情况等。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法律完整性、法制稳定性和执法的公正性。法律完整性主要指BOT项目运作所依赖的法律条文的覆盖面,包括法律法规是否齐全;法制的稳定性主要指法规是否变动频和有效;执法的公正性是指法律纠纷、争议仲裁过程中的客观性、公正性。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BOT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政局稳定和政策连续,实施BOT项目所需的广泛的政府支持才可能成为事实,投资者才会主动去开发BOT项目。
经济环境由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等级、资源开发、国际贸易、金融行情、财政收支等状况构成,它是影响BOT项目投资决策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经济环境要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财务环境和资源环境等。
图2 BOT项目投资机会分析流程图
社会环境是指拟投资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信誉,这些环境条件对于投资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自然环境是指投资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由于自然环境是一种投资者无法轻易改变的客观物质环境,具有相对不变和长久稳定的特点,而BOT项目一般为基础设施项目,其具有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逆转的特点,因而自然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BOT项目中,自然环境主要从环境保护和自然条件来考虑。
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投资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给排水、排污等。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直接影响项目开发成本,从而影响投资效益。
(二)BOT项目投资经济性分析
BOT项目投资经济性分析是指投资者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效益,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并对经济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据以判别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其程序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选取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2)估算各期现金流量;(3)编制基本财务报表;(4)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进行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5)进行不确定性分析;(6)得出评价结论。其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BOT项目经济性分析流程图
(三)BO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BOT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是指分析BOT项目风险的来源及构成,建立BO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风险评价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拟投资项目的风险及其大小,进而对拟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进行优化,保障项目以最小风险运行。BOT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风险的管理过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机会分析时必须对各种风险有清楚的认识,较好的处理各种风险。
BOT项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或主要步骤有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分析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环节。它的任务是了解风险的客观存在,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条件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后果及影响,目的是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定性的分析。BOT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1)投标风险,包括项目许可风险、土地征购风险、环境及文物保护风险、专营及税收法规风险等;(2)融资风险,包括资金不足风险、破产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货币兑换风险、汇率变动风险等;(3)建设管理风险,包括承包商的表现风险、地面条件风险、造价超支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质量不合格风险、技术风险等;(4)运营风险,包括收入风险、运行及维护成本风险等。
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项目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系统评价模型,对项目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估算出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因素,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为如何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也即是风险控制和防范,是项目投资者努力将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减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剩余的不确定的责任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一方。
四、BOT项目投资机会选择
通过对BOT项目投资环境、经济和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几者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分析后,形成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对投资者而言,机会分析报告只是进行投资机会选择的关键工作之一,还应以机会分析报告为依据,对投资机会进行评价,以选择适合的拟投资项目,并通过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更好地完成投资机会选择。
(一)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机会评价时,可以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计算拟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以考察单个项目的投资机会情况;也可以通过结合可能性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计算项目各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的排序指标,并通过对比多个项目的排序指标来确定投资机会。
BOT项目属于风险型投资项目,进行其投资机会评价,一般可以从收益、成本、环境和风险等方面来考虑,前两者为经济性因素,后两者为非经济性因素,这些因素都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可利用可能性理论来处理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同时,上述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又可细分为多类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构成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可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来具体比较和分析。
(二)BOT项目投资机会决策
对BOT项目投资者而言,从获取项目信息开始,就展开了项目投资机会研究,经历投资机会报告的形成、投资机会的评价、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最后进行投资决策,通过一系列的机会选择工作,最终完成投资机会决策。
在初步选定了拟投资项目后,应该进一步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而做出最后投资决策。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应在投资机会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和提高深度,对拟建项目的市场需求状况、建设条件、生产条件、技术、设备、融资、经济效益、环境和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做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选择并优化建设方案。
五、结束语
对于投资者运作BOT项目而言,投资机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从获取项目信息开始,就展开了项目投资机会研究,通过投资环境分析、经济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形成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必要时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化的投资机会综合评价,最终完成投资机会选择,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喜军、王孟钧、陈辉华编著.BOT项目运作与管理实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2]王喜军、王孟钧.大型建筑企业BOT项目投资决策能力研究.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2009(5):73-76.
[3]王喜军、王孟钧、赵庆武、周卉.公路BOT项目运作关键问题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08(5):68-72.
[4]王立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
[5]孙尉添.基于可能性理论与ANP模型的BOT项目投资机会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