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能源管理知识培训

能源管理知识培训

时间:2023-08-08 17:0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能源管理知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能源管理知识培训

第1篇

一、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煤炭企业通过构建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先进节能技术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有助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煤炭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结评审,检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执行、监测等状况,评价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结合性和实施情况,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第2篇

扎实开展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工作。上半年共完成对140个节能管理单位的考核,对水处理整改的363个单位进行整改确认,顺利地完成了省局“四个五”节能工作的验收。认真做好节能减排服务工作,积极完成省局“四个一”节能工作,完成21台在用锅炉的能效测试,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完成经济性检验399台,完成锅炉改造3台,完成工业锅炉能效测试28台。

以我局的行业技术、资源优势,利用现有的工业锅炉安全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研究试点工作。通过制定排污方案、节能管理制度,专家会诊,局部节能改造等一系列手段,为企业在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方面提供服务。从建立示范锅炉房开始,用示范锅炉房取得的明显效果起到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树立起标准锅炉房的形象及整改模式,通过经济性检验中的宣传引导,带动大连市工作锅炉节能减排改造工作的开展,做到检验与整改的统一。典型案例:

⑴大连市高新园区广源热力公司锅炉房

首先,通过经济性检验发现锅炉运行系统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现场会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和整改建议,落实整改情况,确认整改效果。同时,组织司炉人员,水质化验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节能意识、节能知识、节能操作水平的培训,提高操作和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整改方式最终使锅炉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整改,仅其中一台35t/h的蒸汽锅炉全年便可节约人民币108.1万元,节煤约1504吨,减少排放:SO219.5吨、CO21850.2吨、NOx22.4吨、烟尘24.3吨,减少向地面排放灰渣267.8吨,节水5.5万吨。

⑵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示范锅炉房

二、全市能源计量情况

㈠积极组织开展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宣传贯彻工作,宣传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对全市128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器具的配备和受检工作进行了执法检查。之后针对企业能源计量工作主要存在的,一是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计量器具配备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再是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及用能设备计量器具受检率较低;三是计量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没有把能源计量数据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量化指标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督促、帮助企业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企业能源计量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落实。同时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管理知识的咨询服务,到目前已帮助指导27家单位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在能源管理中实施数据管理,提高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㈡加强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能源计量检测能力和水平。通过推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计量合格确认工作,建立和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能力和水平。已完成国家级测量管理体系9家;完成计量合格确认到期复查换证审核42家。

㈢组织对全市自来水行业各用水管理公司开展《辽宁省用水计量管理办法》宣贯,通过宣贯指导企业合理配备水计量器具,加强用水计量管理。

三、能源标识监督检查情况

为促进“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组织有关区市县局和市局稽查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高耗能产品执行耗能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使用能效标识情况的监督检查,共检查生产、经销单位95家,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四、过度包装监督检查

上半年,监督抽查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企业56家,57批次产品,合格率91.0%。针对抽查结果,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帮助生产企业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五、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开发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进入收尾阶段。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实施企业用水、用电标准计量规范,协助企业完成了《再生燃料油》等标准的制定,全区循环经济标准化意识、经济效益尤其环境效益有明显提高。

第3篇

厦门港东渡分公司的EAM系统包括11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项目管理、资产管理、技术档案、运行管理、维护管理、维修管理、物料管理、专项管理、能源管理、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管理。实现了设备全寿命管理、物料管理、能源管理和专项管理等功能。

1.1项目管理EAM系统的项目管理是对新增设备、技术改造或重大维修项目从立项、申请、批准到项目招标、实施、项目验收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管理,以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同时管理层可以随时查询到项目的实际进度,从而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具体功能包括资金计划、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审批、项目分解、项目招标、合同编制、项目实施、项目付款、项目验收,并对上述流程信息形成项目档案。对于资金额较大的项目,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项目的预算分析,可通过对EAM系统中的历史项目进行对照参考,提高项目预算的计算精度;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采购、支付等管理,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资产管理(1)建立设备台账。首先建立设备卡片,每台设备的设备卡片包含设备基础信息、财务信息、扩展信息、设备构成表、设备参数以及设备随机资料管理。以设备卡片为基础建立设备卡片信息调整功能和设备台账。(2)设备变动管理,包括设备内部调拨、设备封存、封存设备启封、设备报废、设备转让管理。(3)设备出租和租用管理,登记出租和租用的合同信息、合同终止信息及租金的管理,确保实现最大经济效益。(4)设备盘点。系统根据设备台账的当前管理状态信息自动生成盘点清查表,定期对设备资产进行盘点,并在EAM系统中记录盘盈、盘亏情况。(5)设备档案管理。系统以设备卡片为基础,对设备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跟踪式管理,即从设备的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等前期工作开始,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维护维修情况以及设备的移动、内部调拨、出租、租入、转让、封存、启封等资产运营活动直至设备报废与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跟踪管理,形成设备档案。通过设备卡片,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设备的型号、原值、技术参数、设备构成、运行状态、维修情况以及维护记录、位置变动记录以及点检记录、完好检查记录、定期检查记录、各种技术标准的定标情况等设备管理信息,方便企业的各级管理层、相关技术人员和设备调度人员进行相关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活动。

1.3技术标准管理实现设备管理各种标准的管理,包括各类设备点检标准、定期检查标准、完好检查标准、保养标准、标准、定期维修标准的制定、修订、注销,可查询各种标准的历史标准、在用标准,并对每台设备进行相应的定标,为定期检查、完好检查、保养、、定期维修工作的预警及工作标准做好准备工作。

1.4运行管理主要实现设备在运行过程的点检、完好检查、定期检查、综合各种运行数据的运行记录以及运行状态的管理,具有对完好检查、定期检查工作提前预报的功能,提前时间可自行在设备定标中设定,并对各种检查、保养、、维修中遗留的问题生成待处理问题台账,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处理并销账。相关人员及时切换设备运行状态,系统自动生成设备运行台账,方便生产调度人员准确调度设备和各管理人员了解设备状态。该模块可查询任意时间段各种检查、维护、维修的计划,自动生成任意时间段单机或分类设备运行报表,反映设备的运行状况,并作为基于时间周期和产量的各种检查、预防性维护、维修及故障预测的重要依据。

1.5维护管理实现设备保养与管理,具有对设备保养工作和工作预报的功能,提前时间可自行在设备定标中设定。对预报的记录响应后自动生成保养和计划,登记保养记录和记录时只需从保养计划和计划导入并完善记录内容即可。

1.6维修管理这是EAM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实现设备维修管理功能,包括值班记录、故障分析、定期维修预报、维修计划编制、维修计划分布、编制维修方案、维修计划取消、调整或生效、委外维修计划生效、委外计划清单、委外验收登记、维修工单延期、维修工单完工、故障频率统计、故障分类统计、维修备件材料需求、各类维修备件消耗统计等维修执行过程的记录以及维修人力资源的管理。该模块可以按照故障代码、故障现象、故障类型、故障原因、维修措施的层次结构建立设备故障代码体系结构即故障专家库,记录设备问题,为以后设备故障的诊断与分析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标准化维修管理,实时对企业维修工程师的维护与维修经验进行收集、积累,并形成标准作业计划,进而将维修人员的知识转换为公司范围内的智力资本,指导公司将来的维修工作,实现对公司员工的知识进行管理的目的。当下次相似故障再次发生时,可以大大加快维修速度,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从而保证公司的经济效益。同维护管理一样,提供定期维修的预警功能。

1.7物料管理包括物料采购管理和物料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有效处理从提出采购需要起直到结清供货商货款为止所有类型的采购动,对采购单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提供完整处理流程,包括采购申请、审批、询价比价、下达、订单登记、结算发票等流程。支持从检修保养和库存控制自动产生采购单,也支持手工产生采购单,提供发票匹配功能,能对供应商信息进行管理与分析。物料库存管理是管理维护维修备件的库存信息,记录和汇总备件入库、移库、领用出库、退库、报废等信息,对库存数量和库存资金进行监控,提供库存优化策略,系统对库存数量大于最大库存量或小于最小库存量进行预警,根据备件最小库存量自动生成补库计划,实现与设备维护维修等模块的高度集成,跟踪备件与设备的关系。

1.8专项管理包括特种设备管理、计量设备管理、电梯管理、压力容器管理、保险管理、工索具管理、吊具管理、工具管理、钢丝绳管理、轮胎管理等,主要功能是建立专项管理卡片和台账,对特种设备、计量设备、电梯、压力容器的检验检定进行有效管理,记录设备的检定信息,提供设备检定、保险到期、轮胎、钢丝绳更换的预警管理功能。

1.9能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司电、柴油、汽油、燃气消耗统一管理,包括对能源指标以及各种能源的消耗记录进行管理,实现公司对单机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考核,并汇总统计各类能源报表和能耗指标,最后与其他功能模块结合汇总统计单机成本核算表与单机成本考核表。

1.10综合查询与统计可查询与统计设备全寿命管理过程中各种指标与报表。

1.11系统管理主要实现设备供应商与服务商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系统配置。其中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系统使用的基本信息代码,如设备类别代码、物料分类代码、设备品种代码、设备部位代码、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地理区域代码等。系统配置包括角色注册、操作人员注册、提示功能注册、工作设置以及审批人员设置。EAM系统虽然可以分为多个模块,但模块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设备、维修、库存、采购、分析等一环扣一环,信息一处录入,多处共享,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和一致性。

2成功实施EAM的关键因素

(1)更新传统的观念和认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包括知识变化和业务流程重组,避免将实施看作是将手工流程计算机化。(2)重视基础数据的整理、收集并标准化,集中人员确保按时完成。EAM系统实施需要准备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区域、企业组织机构目录、设备类别目录、设备品种注册单、设备编码、物料品种目录、设备卡片、各种设备的点检标准、定期检查标准、完好检查标准、保养标准、标准、维修标准、故障代码、故障现象、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工种目录、维修班组目录、维修人员目录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整理、编码。(3)高层领导对项目的直接参与和积极推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业务、流程、制度和各项决策,都需要主管领导的参与、决策和推动,这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4)先进高效的项目实施方法论。正确的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实现高效的项目管理、有效的计划控制与时间管理,根据项目目标,制订项目计划,安排项目资源,进行项目质量、成本和预算控制等。(5)建立内部稳定的工作团队,在各个层面保持对项目的拥有感和使命感。(6)明确定位,设定合理的项目目标,有效管理企业高层和各级管理、使用部门对项目的期望。(7)高度重视培训和知识转移。在EAM实施、运营和后续支持过程中,对各级用户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EAM系统改变许多员工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需要增加新的技能,系统的使用人员需要培训EAM系统的知识、相关的IT知识、管理知识和维修理念等。

3应用EAM系统管理企业设备资产的优势

应用EAM系统管理企业设备资产,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1)融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EAM系统融合了先进维修管理思想、成本控制思想、集成化管理思想和知识管理思想,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思想,实时采集数据,实现全程跟踪,从而实现资产的合理、优化配置。(2)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系统稳定使用后,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发挥系统强大的数据整理、统计、查询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最终实现单机成本的准确核算与考核。(3)有效、实时地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系统经过几年的使用,有了丰富的数据积累,就能通过分析单台设备或是关心对象的成本消耗趋势等,提取有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提取、分析等方法,将成本管理数字化,能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并对设备选型、维护、维修、技术改造等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4)提高了经济效益。实施EAM系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水平。据统计,实施EAM系统可以使企业提高有效工作时间10%~20%;降低库存成本10%~25%;减少设备停机时间10%~20%;增加设备使用效率20%~30%,延长设备生命周期超过10%;备件库存准确率超过95%。(5)提高了企业资产利用率。在基于EAM的港口企业资产管理模式下,通过利用EAM系统,可以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从而盘活企业资产,减少因资产闲置浪费造成的损失,大大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可视化。EAM系统提高了设备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使设备资产的信息变得一目了然。厦门港东渡分公司的EAM系统可在系统主界面显示用户的常用功能、待办任务、预警信息和待审批工作、公告信息和消息留言,将与用户相关的工作向用户推送,以最便利、全面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4结束语

第4篇

    抽查发现,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不高、安全使用观念淡薄,综合利用推广迟缓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未达到建池前的预期效果。为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只有从源头加以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才能解决和改变目前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农村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这些农户大部分对沼气池无能力管理,造成管护不到位,有的缺乏沼气使用管理知识,很难做到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拌,大换料更是无能为力,只能有气就用,无气就不用,导致闲池、病池大量出现。

    2、随着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养殖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不能按时进料和换料,以致于影响沼气的正常运转,成为目前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3、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阻碍沼气建设发展的障碍。随着建材价格、劳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国家补助资金仅能建池通气,农乎资金不足,“三改”不能同步进行,庭院环境没有发生改观,对比建池前的规划和效果,挫伤了农民建池积极性的初衷;

    4、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沼气池日常使用缺乏技术支撑。无法保证农户正常、持续、稳定地用上、用好沼气。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脱硫剂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沼气灶灶具托架腐蚀烂掉,甚至脱硫器起热变形后弃用,直接将沼气管接到灶具;室内外沼气输送管道安装及日常检修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5、沼气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效益没有凸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广停留在自发阶段,不少地方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单一利用上,在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方面没有有示范、引导,有机肥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个别农户甚至将沼液、沼渣就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大大地违背了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初衷;

    6、农村生活用能的多元化格局形成,降低了了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目前农村能源从主要以薪柴、煤炭为主的传统用能模式,逐步转变为煤炭、电、沼气、液化气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用能格局。相对于用沼气而言,用电、液化气等用能方式更加方便,且无需后续服务,因此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二、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沼气项目建设任务重、牵涉面广,辐射千家万户,作为地方和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秉持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在实施项目建设时具有前瞻性,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沼气池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一刀切。要结合地域差别、生活方式、务工习好、种养殖习惯等先期调研和规划,确保沼气项目建设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3、坚持“大回访”制度常态化,深入一线,了解用户的意见要求,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以沼气国债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并具备“六个一”配套设施和辐射功能;

    4、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确保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转变农村户用沼气单单解决生活用能的理念,向多元化综合利用发展,把建设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沼气综合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户亲身体会沼气的好处,从而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加大农村能源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沼气服务技术力量支撑。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投入,切实改变和完善目前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现状。特别是要把农村能源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解决好,保证农村能源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彻底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三、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沼气产业的推广和利用,整合了农业产业链条,调整了产业结构,使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为更好地解决目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地方和农村能源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墙报、宣传页、大喇叭、培训会等多种媒体和载体,对沼气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沼气池的日常使用、维修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农户沼气维修技能;

    2、引导受益群体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加大综合利用商品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置换或者商品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沼气用户将农作物秸秆提供给养殖户作为牲畜饲料,养殖户将牲畜粪便提供给沼气农户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或者沼气农户将自产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不足时,购买养殖场粪便作为补充,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农产品种植户或花圃、苗圃、果园等,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模式,确保沼气正常运行并能发挥最大效益;

第5篇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59-02

我国医院管理水平正不断向纵深发展,医疗行业管理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历史时期。由于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对医疗卫生服务期望值的提高、医患关系中主导权的逐渐发生变化、医疗服务第三方购买机制的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院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医院开展精益流程改善实践,无疑是改善医院服务、创新医院管理的好举措。精益管理的核心是在企业的生产环节及其它运营活动中彻底消灭浪费现象。医院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实现最大化。归纳起来就是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多产出效益,实现经营目标。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就医流程繁琐而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病人多次排队多次往返,造成病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在“大医院”就诊表现更为突出。病人就诊需求与就医流程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些不顺畅直接导致大量盲目、无效的移动,增加了医院中病人的流动量,浪费病人的时间,增加了病人的怨气,埋下医患冲突的隐患。因此,如何理顺就医流程,加快流程速度,降低运行成本,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推行精益管理对医院整体营运管理的评价

作为本地区最大的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笔者所在的医院面临着区域竞争压力大、业务用房紧张、重病患者多、业务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员工待遇有待于提高等严峻的形势。如何解决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寻找并推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为标准,评价推行精益管理对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医德医风、平均住院日、医疗收费、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经济建设、医院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等的影响。从医院管理(包括依法执业、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与价格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医疗仪器设备管理、院务公开管理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技术管理、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医院安全(包括医疗服务安全、建筑、设备、设施安全、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安全等)、医院服务(包括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服务行为和医德医风、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等)、医院绩效(包括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经济运行状态等)、部分评价指标(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等47项)、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指标参考值(包括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90%等57项内容)。进一步认识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减少浪费、创造价值,医院专门聘请了GE公司高级管理顾问来院培训并指导流程再造,提高了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抓好落实,开展了流程再造,方便了病人,减少了环节,优化了环境,使科室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

二、医院精益管理实施的内容

精益管理的宗旨是杜绝浪费,提高效率;精益管理的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医院组织员工认真学习精益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刻领会精益管理的内涵,改变“粗放管理”的思维模式,以实施精益管理为主线,着力推进管理创新,在以下八个方面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1.品牌建设:要从技术、服务、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使技术精益求精,服务更加温馨,流程更加合理,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推动医院品牌形象的提升。

2.财务管理:按照精益管理的理念,使财务管理进一步向经营理财型、管理核算型转变,由重数量到质量与数量并存,由重业务指标到效率与效益指标并重。

3.行政管理:要适应医院规模的扩大与发展重心的变化,适时调整医院组织架构,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打造一支工作专职化、能力专业化的职业化医院管理队伍,使行政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4.信息化管理: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广精益管理理念。继续完善医生、护理移动查房信息系统、PACS系统。实施医院运营管理系统(HRP系统),使医院管理整体上台阶。

5.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加强培训、教育力度,既要培养杰出知识型员工,也要培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员工,提倡人才的适用性。

6.公关管理:运用精益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市场拓展的方式方法,卓有成效地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农合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医院社会形象。

7.药事管理:进一步加强门诊取药流程、药品库存及采购流程的精益化管理,提高药房运营效率。定期召开合理用药分析会,加强用药环节的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积极建设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8.后勤管理:采用精益管理的工具与方法,在后勤深入开展“杜绝浪费,节能降耗”活动,建立效率、效益与成本的最佳组合。

三、精益管理实施效果

1.医院业务指标迅速攀升。全年门诊量达到115万人次,增长8.45%;出院量达到7万人次,增长8.78%;手术工作量达到3万台次,增长10.62%。医院总体经济运行平稳,成本控制有效,其中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38.96%,平均住院日缩短至11.92天。

2.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稳中有升。医院在不断更新医疗设备,培养引进人才的同时,把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作为科教兴院的“助推器”,使医院的技术水平始终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新业务、新技术频频开展,介入技术、腔镜技术、内镜技术成为亮点。全年申报评审新业务、新技术121项,同比增长20%。

3.科研及教学工作亮点纷呈。全年获奖各类项目37项,其中,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卫生厅项目6项,省教育厅项目12项,市科技攻关项目17项;获得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4项。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9项;成功获得4项省政府科技成果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完成成果鉴定10项,专利申请获得5项;450篇,其中SCI论文12篇,出版专著6部。

4.基本建设迅速推进。医院综合楼如期投入使用,改善了员工工作及生活条件,解决了病人饮食环境差等问题。新住院大楼如期完工,较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

四、精益管理在门诊输液流程改善中的应用

以医院儿童医疗中心为例,门诊输液量平均每天600多输液瓶次,最多达到1000余瓶次以上。每名患儿陪同家属一般1~2名,因此显得更加拥挤。如果等候时间稍长,患儿或陪同家属心情烦躁,经常责怪医院工作人员,同时易与其他患者发生摩擦,给患者就诊和医院管理带来较大困难。为了达到减少浪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目标,解决“三长一短”现象。由医生在开处方同时打印输液处方,在取药时核对药品、直接传输并打印排号卡,可以省去交药环节,而且不增加相应环节的工作量和等候时间。流程改善后门诊输液流程更加合理,方便了医生,打印输液处方,无需再开具处置单,减少了时间浪费,增加了医患沟通时间,而且口服药品与输液药品处方分开以及输液处方分天开,方便了医生在患者病情变化后退药的处理。分区更加合理,每个区域现场更加整洁有序,有效缓解了拥挤情况。

五、精益管理在医院后勤工作的广泛应用

后勤管理在医院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就医环境、设备物资、餐饮服务、水电能源等直接影响着病人就医的满意度,同时后勤也是医院花钱最多的部门,抓好后勤管理杜绝浪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专题培训和管理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精益管理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库存的物品都是资金的闲置,为了削减库存杜绝浪费,同时又保证医疗安全,降低采购成本,在仓库管理中通过分类、定期、定量订货管理法,从而较好地控制了库存量。先对货物进行分类,再确定不同类别货物的库存底限,按照一定的周期对货物进行采购。

2.精益管理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在医院的锅炉房、热交换站、水泵房、中央空调机组等地方,由于使用时间长,许多管道锈迹斑斑。管道多、管网杂也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精益管理,用油漆对所有的管道进行了刷新,并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管道功能,通过箭头标识管道内水的流向,能源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维修工作也变得更加便捷。

3.精益管理在维修工作中的应用。维修工作在后勤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精益管理实践中,利用超声波监测器对医院医疗区、家属区的地下供水管网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发现并修复了病房地下的主供水管道、家属区地下供水管道中的较大裂口,避免了每天大约20多吨的自来水流失。对中央空调冷水机组进行节能改造,用较小的电机撤换原先的较大的电机,每年节省电费50余万元。通过分类、定期、定量订货管理法,医院每年节约物资采购和仓库管理资金近百万元。

精益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医院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管理,指导医院强化内涵建设,改善流程和提升服务能力,发挥现有资源潜力,满足病人就医需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大中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6篇

关键词:电力需求 电力供应 侧管理

一、 电力需求侧管理综述

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历史背景。电力需求侧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燃料价格飞涨,美国能源界意识到单纯依靠能源供应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必须采取节约等手段来进行控制。电力需求侧管理正是适应这一变化而兴起的新的能源管理方法。这期间,美国建立了综合考虑供应方和需求方两种资源为一整体,进行综合资源规划的新理念,对供电方案和节电方案进行技术筛选和成本效益分析,形成综合规划方案。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更多国家开始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在包括加拿大、欧盟、日本、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20 世纪90年代初,电力需求侧管理被引入我国。1991-1995 年期间,我国就举办了多次由国际专家主讲的有关电力需求侧管理知识的培训、研讨班。1999-2000年间,各省( 区、市)先后开展了多种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2002年以来,随着电力供需紧张,电荒危机的出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2002年国家经贸委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意见》, 2004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联合印发了《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导意见》,部分省级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关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政策,湖北省也于2005年年底出台了《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

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简称 DSM),是指通过有效的激励和诱导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方式,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与客户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是一项涉及政府、电力企业、用户、节能产品制造商的系统工程,政府通过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展,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日趋紧张的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可以延缓和减少电力建设的巨大投资,降低电力运营成本,通过有效提高现有装机容量、电网的利用率和负荷率,提高对用户的用电管理水平,进一步约束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户在不减低用电需求的同时可减少电费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活质量;节能产品制造商可以通过对需求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参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企业的结构调整。

二、湖北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湖北电网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的局面, 今年湖北主网的最大用电负荷已经突破了1000万千瓦,预计今夏该省主网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280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在126万千瓦,省内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截止2005年底,湖北省电网总装机容量为24249.5MW,其中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为8248.5MW,占34.02%,水电机组(包括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6001MW,占65.98%。由于长江流经湖北省,水利资源丰富,水电机组多,而火电装机少,电力工业结构中存在矛盾。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缺乏合适资金来源。缺乏资金来源和有力的经济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施加经济激励措施可以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的电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而且也缺少在价格、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转移负荷的补偿、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节电产品的研发推广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从总体上看,我国这方面的经济激励所需资金基本没有有效渠道,这也正是造成这项工作主要停留在有序用电层面,也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能效等其它层面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

2. 需求侧管理体系欠改进。与国内许多地区一样,湖北仍未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需求侧管理体系,总体表现为用电负荷率偏低,用电负荷特性的改善并不明显,高峰时段缺电力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拉闸限电,如2004年全年拉闸30204条次,共限电量6.96亿千瓦时,最严重时期一天限电量突破2000万千瓦时,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需求侧管理体系需经历方案设计、实施效果评估、动态修正机制、法规政策制定等几个步骤完成。完善的需求侧管理体系为提高需求侧管理水平提供了保证,湖北应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需求侧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取实施需求侧管理带来的效益。

3. 负荷管理存在问题。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武汉、黄石、襄樊等几个负荷集中地区,应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效果明显。如武汉控制负荷12万千瓦,黄石、襄樊分别控制负荷5万千瓦等。但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在供电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机构与人员配置;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中,用户对安装负荷管理装置很不理解,甚至持抵制态度,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造成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处境比较艰难。

三、对湖北实施需求侧管理的几点建议

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几类。湖北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不同的用户制定各异的方针,同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最人性化的手段达到最优的效果。分别针对以上几种手段以及我省一些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目前采用的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手段之一,主要有一下几类。

(1)峰谷电价。国内一些省、市这几年实行峰谷定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与国外一些先进的定价方法比较,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制定峰谷分时电价方案应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峰谷时段的划分能准确反映各个时段电网的负荷情况;其次是电价水平的制定能同时兼顾电网削峰程度最大、峰谷差最小、用户侧收益最大、电力公司损益平衡这四个目标。因此,湖北应对现行峰谷电价进行分析和改进,在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峰谷定价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上述几点为函数,采用定量的模型与方法,构建一个多原变量的函数模型,以期达到最优的定价方法。

(2)丰枯电价。湖北省接受西北电网、河南电网、三峡电力等地供电,再加上湖北省水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65.98%,用电量中水电占有相当的比例,一年中的汛期集中在7、8月份,其它时间来水较少,受来水影响,西北电网、河南电网、三峡电力与湖北省内水电站在枯水期受到一定影响,湖北在枯水期的电力供应也较丰水期下降。此时仅凭峰谷电价很难缓解供需矛盾,所以,湖北应在实施峰谷电价的同时,根据丰枯期特点配合实施丰枯电价。

(3)可中断电价。采用上文提级的两种办法,以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减高峰负荷的作用,同时,存在滞后性是峰谷分时电价与丰枯电价共同的弱点,在用价格来缓解负荷压力的过程中,需求侧的响应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在湖北当前电力供应局面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完成降低尖端负荷的目的,可以采用可中断电价来辅助完成电价杠杆的实施。

(4)高可靠性电价。该电价适合湖北省未来的经济发展,适用于电力非常稳定、充足的条件下。主要是针对部分典型的、对电能要求可靠性高的用户,如化工行业、电子行业,通过协议收取较高的电费从而保证该类用户的用电可靠性,而一旦停电按协议支付给用户相应的损失补偿。

2.技术手段。技术手段主要是指推广高效用电设备和日常节电产品,采用高效节能技术等,这就需要用户能多的理解和配合。湖北省用电量中工、商业用电比非常的大,截止到2004 年底,我省共推广各类电锅炉、虚能空调657台,用电容量23.67万千瓦。因此应对工业中的用电大户大力推广变频传动装置,削减电动机耗电量。此外,由于湖北省夏季温高,有相当比例的用户使用空调进行降温,为了控制夏季空调带来的负荷压力,此时可以考虑冰蓄冷空调技术,可以明显的起到缓解供给电压矛盾的作用。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政府相关电力部门在经济手段失效的情况下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湖北省电力体制不完善,需求侧管理刚刚起步的发展初期,行政手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湖北省不应该把行政手段作为主要的错峰平谷手段,应当作为经济手段的辅助手段,有效合理的配合起来使用,更好的发挥缓解负荷压力的作用。

4.建立电力负荷预测机制。湖北省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行业种类也比较多,导致用电符合特性变化比较复杂,我省应该积极的建立比较完善的短期以及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及监控机制。目前,电力短期负荷预测还不系统、不全面。应该结合各行业的用电负荷特性,以及天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因地制宜,总结用电负荷数据的规律性,建立全面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同时,在考虑电源建设和电网构架的基础上,对湖北的中长期电力负荷进行预测, 以利于短期负荷预测系统更好的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湖北需求侧管理的开展必须有机的结合技术、经济以及行政手段,根据湖北省自身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工商业比例等特点,建立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实施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解决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湖北先建立电力负荷预测及监控的工作,做好远景规划,及时对数据监控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科学合理地分配负荷指标,解决好目前负荷分配不科学的问题。在负荷预测系统的中,对各行业制定相应的需求侧管理措施,协调多种电价手段的配合使用,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更大经济效益,真正起到缓解电力负荷供给矛盾的作用,促进湖北需求侧管理的向着更好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鸣:综合资源规划及其激励理论与应用[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0.

[2] 杨志荣、劳德容编:需求方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做好全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实施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为牵动,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基础,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基本要求

将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形成“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推动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结构调整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载体功能和服务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于民。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1.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两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为核心,紧紧围绕新战略,推动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强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力度,实现服务业企业水、热、气与工业同价。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做好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工作(市发改委、编委办、物价监管局负责)。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市工信委、农委负责)。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在供地上给予倾斜(市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完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服务业管理机构,建立服务统计体系(市发改委、统计局负责)。

2.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民用航空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市发改委、工信委、农委、科技局负责)。

3.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完善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工业园区发展,确定园区的产业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以园区为牵引,引导优势产业、优势行业向园区集聚(市发改委、工信委负责)。

4.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加大对重点能耗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加快淘汰水泥、建材、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探索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市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负责)。

5.进一步完善大项目推进机制。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积极构建大项目谋划、招商、推进和考核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大项目责任体系,逐级细化目标和责任。充分运用领导包保和督导责任制、三级责任制、调度会、联审办公会等综合协调机制,解决瓶颈问题,强化大项目督导,促进督导服务经常化、深入调研常态化(市发改委牵头)。

(二)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6.实施积极政策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确保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就业优先发展,利用重大项目拉动作用扩大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市人社局牵头)。

7.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收入协调增长机制,继续完善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积极探索工资增长措施(市人社局、国资委负责)。

8.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国家和省“保供稳价”政策,突出抓好“菜篮子”、“米袋子”(市商务局、物价监管局、粮食局、农委、畜牧兽医局负责)。抓紧建立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市农委、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负责)。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市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物价监管局、统计局负责)。稳妥推进水、电、气等方面的价格改革(市物价监管局牵头)。建立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市局牵头)。

9.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从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逐步扩大到进城务工人员。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将国有、集体困难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畴。将城镇居民门诊就医纳入统筹金支付范围,提高城镇居民中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将关停破产企业的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身份认定及审核工作(市人社局牵头)。

10.促进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完善低保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制度,探索开展慢性病医疗救助,推进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公办机构为示范、民办机构为骨干”的养老服务格局(市民政局牵头)。

11.加快保障住房建设。着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努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建管理和资金落实。规范配建保障性住房交付机制,引导、督促开发建设单位保质保量落实保障性住房配建及交付工作(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改委、财政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委、民政局、物价监管局、各区政府负责)。深入推进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牵头)。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城乡建设委、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物价监管局、地税局负责)。

12.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进一步控制,近3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市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编委办、人社局、民政局、物价监管局负责)。

1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落实和完善贫困助学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完成学业。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加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步伐。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市教育局牵头)。

14.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战略创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对外开放拓展、科技惠民支撑六大工程深入实施。继续强化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为主线,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市科技局牵头)。

15.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健全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做好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牵头)。

16.促进旅游业发展。出台我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推进旅游业发展(市旅游局牵头)。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17.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政风建设年活动,继续加大各级行政服务和办事服务的公开力度。全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试行工作,制定配套制度,调整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逐步推进从“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转变。开展行政执法绩效评估,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落实(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负责)。积极开展市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市编委办牵头)。

18.深化区、县(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区、县(市)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编委办牵头)。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农委牵头)。

19.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改革。依法确定综合型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实行集中联合办理,统一规范管理。建立审批服务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的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审批效率,督促加快办理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全面推行绿色通道机制(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牵头)。

20.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进小锅炉并网改造和供热资源整合(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城乡建设委、财政局、环保局、质技监督局、各区政府负责)。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市水务局、供排水集团、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继续抓好交通环境治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负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市城管局牵头)。健全完善城市建管交接机制(市城乡建设委、城管局负责)。以建立社区物业服务站为主体,解决老旧住宅失管失养等问题,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物价监管局、各区政府负责)。

21.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适时开展事业单位调查模拟分类工作。继续规范、调整、整合政府机构改革中涉及机构调整合并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市编委办牵头)。推进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建立完善聘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职称评审工作,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市人社局牵头)。

(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非公经济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继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鼓励骨干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市工信委牵头)。

2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轴集团、电缆厂等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做好电碳厂、工程机械厂和电影机厂等企业整体搬迁工作。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改制,确保基本完成市属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任务。推动企业业绩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岗位贡献与薪酬挂钩。逐步开展任期考核工作,探索建立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市国资委牵头)。努力做好国企改制并轨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做好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认定工作(市人社局牵头)。

24.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工作,开展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建立外部董事制度,选好配好外部董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建设体系,切实加大监督力度,逐步扩大对国有企业派驻范围。加强国资经营预算收益收缴及债务处置(市国资委牵头)。

25.搞好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为主业,做大做强产权市场。着力推进公共资源和涉诉国有资产处置等工作,扩大公共资源进场交易范围,推动涉诉国有资产进场交易(市国资委牵头)。

26.推动公交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以车队集体承包为主导的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具有产业优势的实体经济,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多渠道实现创收,弥补主业亏损。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3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内部竞聘上岗、竞标上岗和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市交通运输局牵头)。

(五)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27.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强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工作。建立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重点推进松北、平房、道外、南岗和宾县等区县的城乡一体化示范镇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户籍、土地、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促进试点工作向纵深开展(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农委、公安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地税局、人社局、各区县市政府负责)。

28.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80%。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保障机制,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完善农村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市农委牵头)。

29.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林权流转、信贷抵押政策措施,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逐步建立现代集体林业产权制度。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发包林地获得的收益,纳入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市场体系建设(市林业局牵头)。

30.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善涉农服务制,健全管理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培训服务人员,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涉农服务制试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继续做好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对乡村教育债务进行清理认定,加大化解力度,减轻乡镇债务负担。严格制止乡镇产生新的债务(市财政局、农委负责)。继续加大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培育、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市农委牵头)。

31.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组建粮食集团,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强化市级储备粮体系建设,落实原粮储备规模,提高调控市场和抵御风险能力,保证全市粮食安全(市粮食局牵头)。

3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稳妥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支持。积极推进团结镇、新发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科学制定规划,加快实施“百镇提档升级、二十镇试点引领、六镇示范样板工程”,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大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启动第3批市级新农村试点,推进平新镇、红旗乡等一批村庄资源整合(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农委负责)。

33.推进土地市场改革。依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场模式,将地产交易市场建设成为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健全公开、透明的运行程序,确保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土地交易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加强市场规范化制度建设,把土地一、二级市场交易纳入统一管理(市国土资源局牵头)。

(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开放

34.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全力抓好百个招商重点引资签约项目,重点突出国内区域合作招商、产业招商,完善招商平台建设。重点改进和创新招商模式,努力提升项目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市投资促进局牵头)。抓好对外重点市场拓展,努力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原材料和设备出口(市商务局牵头)。

(七)积极推进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35.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吸引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推进松北金融产业聚集区等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扶持产业投资,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效应。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扩张步伐(市金融办牵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我市县域内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市金融办、农委负责)。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推进融资担保行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做好监管工作(市金融办牵头)。

36.进一步增强融资能力。扩大信贷融资,推动股权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与天津等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努力建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活跃股权投资(市金融办牵头)。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再融资(市国资委、金融办负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扩大企业债券额度(市金融办牵头)。加快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尝试开展融资租赁(市工信委、财政局、金融办负责)。进一步增强投、城投、水司的投融资能力。完成药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工作(市国资委牵头)。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市工信委、金融办、财政局、商务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