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12 00:0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第1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结束语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风雨。走出了各有千秋的道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纵观局势,尽管各高校在改革风潮中均有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但停滞在皮毛之上者居多,并未对旧存模式“伤筋动骨”。本文作者长期从事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旧有的教学模式阻碍与限制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一现象急待改变。现将思索总结如下,以期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打破班级制授课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

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实行的教学模式之一是班级授课制。与小学中学教育一脉相承,狭窄的活动空间,全日制的教师主讲,仍然是各高校教学的一个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好的一面是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可以使教学按严格的制度有计划地进行。但是也有严重的弊病,就是形式的机械单一化,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过分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长期单一地使用这种模式,对学生统一实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对于培养具有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在中国教育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收徒讲学,学生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岁的老者,相差几十岁。学生各自生活阅历不同,从事的职业,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习惯也不同,这些都会对学生有所启发,使之有所借鉴。虽然时代变迁,但其有益之处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校只是一个小课堂,而社会是个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完全脱离社会的学习,也是盲目的学习和无用的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研究,探讨,对理论实践应用方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因此,高校艺术教学改革可考虑首先打破以班级授课的模式。对很多课程的授课,可以把不同年龄甚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放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和激发创作活力,有利学生全面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课程班和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学习时,研修班与本科班学生同在一个工作室上课。研修班的学生生活阅历很多,理解能力快,实践经验丰富,修养较全面;在校本科生则基本功较扎实,并且有青年人的热情和接受新事物的敏感。由于研修班学生的介入和影响,使本科学生视野开阔,并能较早地关注社会,他们创作的作品都很少有苍白的“学生气”,感情真挚,富有哲理和内涵。而本科生的长处,反过来又对研修班学生某些弱项给予补充,使他们作品除保持了生活性强,思想内涵深刻和时代特点外,更具技术的完整性。这种具有相互补充的学习环境,在一起学习研究,相互启发,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活力。

二、 打破专业界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

当前,许多高校艺术教育中由于某些专业过分强调知识的所谓系统性,造成课程长期的单一化。不必要的重点占据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其它学科和专业,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某一体系方法的训练,失去认识,体验自我的机会,造成研究生阶段寻找个性语言的困难。

美国的一些艺术学院美术训练课程的安排值得借鉴。新生入学,在第一、二年级中,实行多课程普修。内容主要为艺术设计、绘画、雕塑、舞台布景及各种不同材料的实验,一些现代艺术如装置、影像、新媒体技术也都让学生尝试一下,形成一个很宽的知识面,如同摆了一个丰盛的大宴席,各种菜都让学生品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寻找自己的长处和特点。进入三、四年级可以选择一两个方向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教师也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因材施教。这种教育很容易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才智潜能,能学己所长,学己所爱,学己所用,个性教育得到发展。同时多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对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本文作者在中央美院研修班学习时,曾参加了由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开设的广告平面设计课程,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亲自主讲,感觉收获很大。课程面向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参加。同时,任课教师也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进行“实战”,真正实现了教、学、研一体化,以及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可让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自由选择进入教师工作室进行学习与研究,比较早地进入认识自我的阶段,学会因材自教,这对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成才的经历都证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作用,会产生新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如同养料,愈丰富,培养出的植物才会愈根深叶茂。知识愈多,创造就会愈自由。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只是一个基本的培养计划,而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各自的优劣,但也有它的不足。指导老师也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实行进入工作室学习,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最大自由的双向选择。这样也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而灵活的工作室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而量体裁衣修定计划,克服“月饼模”,“千人一面”培养式的弊端。

教师在实施教育中应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帮助,是教会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特别想说的话。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学生的缺点。教育的态度应是鼓励再鼓励。教育即是生活,学习即成长。教师应懂得成长不能代替,不能给予,只能帮助,应给学生探索、经历过程的支持与帮助。“以教助学”,以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学校应成为个性化学校的服务中心或是一个大超市。所有的教育资源“开架”展示,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徜徉。选择感兴趣的教育产品和教学模式。学校应是一个诊所,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无微不至的“学生档案”,这个档案包括个体的遗传、性格及心理倾向的测试记录,包括从小到大的学校经历和成绩,包括他每一次来自专家的评估、咨询与建议。建立一个能够驾驭全球教育资源系统的专家团,随时接受学习者的访问,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对其提出适当的建议,并提供多种学习方案供其选择。

在科学知识以几何增长,知识爆炸的现代化时代,人一辈子都需要不停的学习,无法指望学校和教师扮演无所不知的角色,大家都要必须做自己的老师,适当拉开教与学的距离,造成教与学分离,让学生从教师一丝不苟地严格固定管束中解放出来,自己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学习问题。[1]

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它做的是人的工作,它的使命是助成人的潜能解放与发展。

三、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授式教学为研究型教学,以实践推动理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她有很多的优秀品质,但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主观愿望过强,孩子从小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而西方教育更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张扬和探险精神。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克服弊端,同时学习西方文化中某些好的元素,做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使中国文化更显新的生命力,也是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作者曾多次在国内聆听过世界名校教授的部分授课。并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与访问研究。国外在教学方面,更强调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绘画作品的样式与风格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历史。学生尊重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想法,并力争做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设计学生注重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同质化。不以单纯的标准要求学生,重在实践能力训练。自己的学术观点绝不强加于人,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也大多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强。

美术学习是以研究和发现为根本的。教授知识的过程,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和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强调反复的实践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既定的目标,各个环节要紧密相连,以此最终保证作品设计方案的完成。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市场、销售等知识,强调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这样设计的作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不是老师所授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能让老师总是说怎样做。学习前人的知识,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二是推陈出新不去重复它。只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不光要传授技法,而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掌握了创造技法的方法,而举一反三,就会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主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可以环绕世界。”让学生经常保持一颗童心和好奇,哪怕是奇思怪想都是好的。很多科学大师在创造初期的状态和一些想法都是很幼稚可笑的。但是经过后来的不断研究,终于产生出新的创造。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重新开发学生的这种想象力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事物,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提倡学生要多想,多看,多发现,三思而后行。

艺术设计离不开物质生产、人的生活和集体意识。如果一件设计作品或产品仅仅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或只是艺术层面的表现,都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结合。如平面设计师设计了非常漂亮的包装,却不明白“传”是手段而“达”是目的;工业设计师只知道设计出一辆有美好造型的自行车,而不了解它的生产、流通、包装、使用及废弃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过程,那他就是一个简单的“造型设计师”。设计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设计师在这些方面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结合工作。在今天的欧洲,设计已经融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的程度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设计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都相当高。而我国目前的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都缺少与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结合,由此也进一步影响到国家设计产品的创新性。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注释:

[1] 陈建翔:《有一种美,叫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第3篇

【关键词】美术;电脑技术;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3-01

一、高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美术教学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将模型画到逼真的程度。这样的反复临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学生变得不感兴趣。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很多学校还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示范,枯燥地讲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也只能被动地跟着模仿。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很多美术专业在招收学生时要求不高。有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才来就读,而是因为自己文化课基础薄弱,于是在高中时期匆匆找一个培训班,学一点美术基础知识,然后报考美术专业。这样的学生内心不喜欢美术,因此在学习中积极性难于提高。

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国素质教育没有从小学抓起。目前我国很多小学中都没有认真开设美术课,有的开设了,也没有认真教学生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一些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是在校外培训班学来的,而美术培训班大多不是正规教学。

二、多媒体对高校美术教学的影响

而电脑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教学的手绘方式带来了冲击。而多媒体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改善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声音、图像等多重感官刺激,能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和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拓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要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美术教学涉及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些立体图形因传统的方式很难表现出来,也难于用语言表达。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点、形、色、线上给人生动的视觉感,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体现美术作品要表达的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师讲解需要费很大时间去演示,在多媒体上,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将要掌握的步骤表现出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尤其是工艺制作,这是美术专业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详细而又多方位地进行演示,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就能掌握。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还在于对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手工绘制的时间。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抓起,学生、教师、学校和教学方式。

学生方面要提高入学门槛,不能为了招到生源而降低学生素质要求。美术是一种艺术,要具备一定的天赋,更要有一种为艺术而献身的品德。那些为了逃避文化课要求而仓促补习的学生由于缺少学习动力,是无法学好美术这门艺术性强的课程的。因此在招受学生时,要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美术人才。

教师方面,除了要加强个人修养之外,还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同时,在教学观念上也要改变,要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标。纵观世界,无论是成功的画家,还是各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工作者,他们成功的前提就是想象力丰富,因而才有所创新。

学校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教学设备上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要加强投入。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学习国内外大家的优秀作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教育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和社会脱节的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更要走进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因此美术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外出写生关键是要让学生能真正了解生活,不能流于形式,让外出写生成为变相旅游,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浪费时间和金钱。

美术教育也不能光顾着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反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我国的美术种类繁多,民间工艺丰富,应当在教学中多学习民族文化,这样在创新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美术教学尤为重要。

四、结语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建立在创新和保持民族特色这个基础上,结合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需要高校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佳卿,兰娟.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浅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

[2]吴莉杰.谈美术课程的改革[J].才智,2008(16).

[3]金常铨.浅谈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J].美术大观,2009(10).

第4篇

1 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术专业院校是以培养优秀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地方院校则是以为当地输送美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产品”作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教学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学校教学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6]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第5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各大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分离,具体来讲就是,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它的整体形式是与现代美术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可其本质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

2.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从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效果来说,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其实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这些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贯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国的整个美术教学中,它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教学改革内容为标准,并结合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教学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加强教学思路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也是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而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重视教学思路的设计,不可马虎了之。详细说起来,就是教学设计要以课本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知课本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步,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将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给予他们表现自我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得到正确结果。它应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及成长历程,及时调节和反馈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会议上,公布了由川师基础教学学院编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报告》,《报告》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精神,又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提到计算机文科改革主要由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建设、题库建立、开发考试系统等方面组成,并对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初步计划和时间有了清晰而深入的安排。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一直以来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次计算机改革的总体思路正是为了提高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真正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本次改革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增加了Photoshop图形图像软件应用部分内容,并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多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如3DsMAX、网页设计等选修模块。

笔者是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专任教师,已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六年。期间,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图形应用等相关课程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展开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能有一些帮助。

一、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计算机课程改革报告的改革思路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面临的现状,应将全校各学院有关专业教师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特长,为计算机课程改革这项庞大工程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为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美术学院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美术学院由于专业需要,学院领导历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图形处理的有关课程,如Photoshop、3DsMAX、Dreamwearver、Flash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美术学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较完善细致的教学体系、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更注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把软件应用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注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者。学院每届毕业学生走上社会后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同时,学院每年在平面、动画方面都设有学院奖来鼓励学生在计算机设计上的实践和创新,学院的“小咸鱼”DV奖也已经开展了6届,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在学院网站上“学生作品区”进行了展示,这些都是计算机改革中珍贵的资源,因此希望能把美术学院这些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参与到本次计算机改革中的教材建设、题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利用美术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上的优势。

三、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1.教材建设。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教材中图形图像应用相关章节的编写,把计算机软件操作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图形处理软件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具体特色的计算机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题库建立。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图形图像相关内容的练习题库建设,并参与期末考试系统试题题库的建设,使考核试题和社会实际需求更加紧密,更具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多媒体辅导视频。可由美术学院图形图像教师参与相关单元视频资源的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时可以有更多选择。

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艺术类特色专业 培养模式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也称为省属高校,区别于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直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一般是由地方财政供给,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地方高校约占我国高等院校总数的90%以上,主要承担着为所在地区培养高等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地方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适应这种变化时已经出现了问题。

一、河南省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由于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艺术类专业缺乏鲜明的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高校设置同类艺术类专业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脱离实际、过于雷同,甚至出现“复制”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并不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而是模仿甚至复制知名高校或重点大学的传统模式,其结果就造成自身优势的丧失和特色的缺失。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课程内容陈旧。很多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或模仿知名高校或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但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这种不顾本院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课程体系,忽视了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第三,教学模式陈旧,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实训,重课堂学习、轻社会锻炼。相当多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而对于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

另外,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落后导致的软硬件设施匮乏等也是河南省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重规模、轻质量、缺特色”显然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在办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艺术类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艺术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及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水平、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和培养的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够凸显鲜明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使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凸显办学特色,建设艺术类特色专业。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推行艺术类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品牌艺术类专业,有效破解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局。

三、黄淮学院美术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黄淮学院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前身为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级为本科院校。作为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地方高校,黄淮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并积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于2008年成立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将艺术理论教育与绘画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专业,主要以培养中小学、高职师资和美术理论研究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办学历史较短,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随着近年来美术类专业的扩招,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现稳定在500人左右,规模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美术相关行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美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工作岗位,如中小学美术教师和美术理论研究人员的需求量则急剧萎缩,这就使美术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问题。主动适应社会对于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高水平的特色专业,是美术学专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唯一途径。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论证,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的特色与定位。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黄淮学院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即教师除学历学位证书之外,至少取得一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从而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打破学历限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行业高级技师参与到教学工作中。

第三,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美术及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经过论证,拓展出应用性较强的装饰专业方向,以装饰雕塑、装饰绘画和产品装饰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将其作为美术学专业发展的长远方向,以满足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趋势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第四,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硬件保障。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了工艺品设计工作室、雕塑与陶艺工作室、美术作品装裱工作室、多媒体图文处理工作室、装饰绘画工作室、梦工场等设施完善的各类实践实训工作室,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和校内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合作企业联系,推行项目化教学,将真实的商业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产品的创意、设计、制作的工作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

2.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每个工作室由一名校内教师和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立足于地方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确定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团队利用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科研和设计活动,承接社会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未毕业,先上岗”,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3.联合社会企事业单位,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搭建平台。企业人员与教师可以互相换岗,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对学生的就业实习进行指导,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4.改革评价考察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实行“一考定终身”,而是探索多种考察与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从而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高校美术教育;综合材料课程

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当代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和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等研究领域内被广泛运用,不断呈现新的理论和方法。后现代课程观是本世纪初从美国舶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思潮。在艺术创作领域,笔者首次接触到“后现代”的概念,在此后的学习、创作和教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后现代课程观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思态度对现行实施的综合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现有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后现代课程观与现行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观的比较

所谓课程观,是对课程概念、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后现代课程观以多元、开放为基本特征,认为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灵成长。而现行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所秉持的工具论价值观,把课程当学生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即先于教学过程编制好知识体系,教师以线性、单向、权威性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这两种课程观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动态、交互式的,后者是静态、单向、被动接受式的。动态、交互式的教学允许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挑战性,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更易于激发双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观,从被广泛诟病的美术高考模式和硕博升学招考体系中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师生大都习惯于静态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没有思考和改变的压力,教与学双方的思想都被束缚在规定性的知识中,缺乏拓展想象的空间,按部就班的教学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丧失。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美术创作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变革往往走在时代前列,美术创作的发展必然与突破以往的观念和范式密切相关,而这种变革的思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美术教育体系。当今西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和课程呈完全开放的态势,没有绝对单一的专业,譬如油画、版画、水彩,教学内容大都根据社会需要而开设,也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需求设定深度与广度,突出为个体成长发展服务的宗旨。社会上也没有单纯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而是可以用多种语言阐释自己独特见解的艺术家,整个社会对美术的认知是大美术的概念,特别强调综合性、融通性。艺术创作以发散性思维方式为特点,美术教育学科拥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快速感知和接受新生事物的优势。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与架上绘画和后现代艺术形式紧密联系的综合材料艺术,作为新型课程进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之中,其开放的课程观对传统美术课程的变革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助推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综合材料艺术多元的观念和方法对根深蒂固的精英艺术价值观的影响,综合材料课程进入静态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可能产生的干预作用。在综合材料课程实施之始,笔者把改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作为教学改革的优先战略,并将新的课程观努力贯彻到教学之中:立足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多元的特质,从突破单纯的技法媒介入手,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综合材料课程各个内容单元的学习内容(坦培拉、材料、肌理、拼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穿插,每幅作品的实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过程、阶段也是不可复制的。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双方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权威,因为谁也无法预料材料创作中下一步可能出现的状况,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即教师作为课堂中的“首席”,分享自身的创作经验。每个参与者都以不同的存在作为社会异质共存的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个体,教师要以多元的观点审视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对不同的价值取向予以尊重,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启发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在21世纪初,教育部门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课程要以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最终目标,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教育中,除了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生存工作的能力之外,更要具有改善和发展自己以及能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课程目标从过去的“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三维呈现。国家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后现代课程观中的积极因素,促使高等教育各学科对课程目标进行反思。综合材料创作实践没有既定的形式、风格,创作思路、方法和表现形式也不存在唯一性。譬如在进行有色底的实验时,不同浓度和不同色相的颜料被泼洒在画布上四处流淌,相互冲撞、融合,谁也无法预料画面产生的结果,教师应利用这种材料在创作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偶发现象,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同时,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讨论的发起者、反思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升华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力。

三、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启发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见,这一概念的描述参考了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思想,并综合了当下我国教育现状。后现代课程观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观点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选择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试验内容,正是该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综合材料课程的技能、策略、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深化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材料课程内容宽泛,没有绝对的规定性,较之大部分成熟完善的高校美术专业所呈现的保守、僵化的课程内容更具新意。综合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层次丰富,各种材料与媒介的联系错综复杂,与多种边缘学科和科技交叉融通,具有跨学科的特征。综合材料课程内容在大方向上是确定的,但实践中的每一项内容又是不确定的。譬如“材料肌理”章节的内容,是让学习者体会、感悟、利用乃至创造材料肌理,而不是简单地挪用和抄袭,选择的材料也是没有限定性的,给每个人都留下了广阔的实践、探索和创作的空间。

四、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课程观贯彻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高低、改革计划实施的成败都有赖于课程实施。例如,有人将课程实施当作一个课程方案执行,而有的人则将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看待。对课程实施的认识不同,必然会导致课程实施的策略选择、课程实施的取向以及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传统教育观的课程实施策略是以忠实为取向,即无论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教师都会通过课堂忠实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接受者。 后现代课程观的课程实施是以动态过程为取向,将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找到适合于个体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强调多种因素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突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地位,赋予其更多的自实施变革。

五、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课程评价的启发

新课标借鉴了后现代课程观的思想,呈现出全新的格局,课程评价策略更加多元。课程评价包含多方面,除了对教学结果做出判断外,也可以运用评价的方法去考查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各阶段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整体把握课程的改革方向。课程的评价策略必须针对其特点建构评价机制。综合材料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注重过程性,实验成果形式就呈现出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者的判断。因此,综合材料课程学习活动价值和成果的评价,更适于采用动态、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者和授课者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动态的评价信息可以使师生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教学过程。

六、结语

以综合材料课程实践为契机,用后现代课程观考察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旨在实现课程设计思想的反思。综合材料绘画是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不是以学生掌握某些知识、技巧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综合材料与技法创造性的运用,在表达自己独到见解和观点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的跃进,体现出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9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24-01

一、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素描、速写和色彩是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三大主要部分,据调查分析,我国的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研究,导致高校动画专业在进行美术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基础课程仍然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而并没有根据动画专业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课程设计。美术基础课程对于任何与美术相关的专业来讲都十分重要,它是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的关键,然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动画专业的特点要求美术基础课程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造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区别,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速写能力为主,以培养素描写生能力为辅①。

(二)不明确的培养目标

高校在开设动画专业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制作动画为主要课程,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偏离了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有所提高,而真正的专业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这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的。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美术基础课程遭到忽视,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伴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中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和社会对我国的动画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更要确立好培养目标,在促进人才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②。

二、有效运用美术基础课程的提高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效率

(一)重视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传统的动画专业教学只重视学生运用电脑软件制作动画的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然而美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构思的重要课程,忽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一部好的动画作品,能够拥有良好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这些条件是在进行前期动画制作中的必要条件,它与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息息相关,设计者美术水准的高低决定动画制作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进行前期动画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设计者的美术基础较差,动画设计中分镜头将无法展现出美丽的感觉,生动的角色形象和各种安静或者喧闹的场景都无法得到通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过程传达出来,使得制作出来的动画画面无法被观众所喜爱。由此可见美术基础课程对于动画专业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动画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制作出更好的动画作品③。

(二)改革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增加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和加强其课程设置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来进行。每所高校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所招募的学生美术基础也不尽相同,对于动画专业基础课程课时的增加和重新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增加美术基础课程课时,加强对素描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的功底要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而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增加的美术基础课程,要穿插与大学时期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才能够不断提醒学生运用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动画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将Photoshop知识内容安排到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水粉课程和软件绘制素描课程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④。

动画专业是一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因此,高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制作动画过程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美术基础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制作动画过程中往往缺乏动画应有的美感。伴随着近年来动画产业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学生动画制作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增加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感,使学生制作动画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注释:

①冯靖宇.关于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重要性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6):237.

②龙英.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基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2(03):104-105.

第10篇

摘 要:东北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珍品,它的艺术高度具有不可取替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工艺美术教学要广泛借鉴和吸收民间工艺美术的营养,将东北特色的工艺美术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关键词:东北特色;工艺美术教学; 融合

东北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北民间工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独具东北特色。东北的民间艺术家们曾创造出不胜枚举的艺术珍品,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其中的工艺繁多,比如:抚顺地区的满族剪纸、阜新的玛瑙雕刻工艺、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雕刻工艺等等。这些智慧的创造在今天仍对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和工艺美术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和传承东北家乡频临消失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为了保护和发扬我们东北自己的民间艺术,最首要的方式就是将东北特色的民间工艺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在东北大地上,开展有目的的社会调研考察,对周边的和更大范围的自然专业资源进行详细考察,调查研究,摸清各地专业资源的发展情况和现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定位,找到自然专业资源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位开展的交汇点,寻求合作,力争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人员互派往来,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例如:

(1)考察省内多家专业画廊,对工艺、装饰绘画的市场需求情况和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考察;

(2)对朝阳市喀左地区紫砂矿和阜新玛瑙装饰资源进行考察调研;

(3)Ω顺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探访和调研;

(4)对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工艺品制作工艺进行考察;

(5)对东北传统的染织工艺、蜡染和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等等。

其次,东北工艺美术要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在积极开发社会、地域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校内现有的资源和在建资源,在人力投入上,依据课程设置的具体需要,在改革期间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眼界;同时,对于专业建设需要的社会特殊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也将采取外聘兼职授课、开展专业学术讲座、人才引进等不同手段进行合作交流;在财力投入上,对现有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我们将在教学改革期间力争投入足够资金购进相关专业设备和多种工艺原材料充实教学活动,如装裱机、切脚机、紫砂陶泥等;在教学环境方面,为了更好的实施工艺美术专业的对位性分类教学实践,在现有的专业教室基础上,力争新开辟1-2个专业实训室,有力保障校内分类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制作出有专业含量的工艺美术作品。

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推进本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外,我们在分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和地域现实状况,尝试可以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艺技术引进到校内,采取合作或租借场地等适当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形成初步的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的一体化产业链。在学术支持方面,还应该不定期请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对位性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环节改革的推进下,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将会得到系统的、合理的、指向性强的专业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可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够深度地开发利用学科特质,挖掘创造出工艺美术精品;

(2)形成对工艺美术艺术作品的深加工和再创造能力;

(3)形成对材料深化利用与工艺深化的能力;

(4)形成定位准确的工艺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市场设计意识。

通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同高等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联系将更加贴切合理,高等学校在教学环节发挥其系统教学主张的同时,能够兼顾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学科特点,将东北特色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自然渗透到高校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积极参与到各自喜欢的工艺门类教学中去,专业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将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势必会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的专业认知,在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市场的需求和工艺品的定位将会更加明确,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先进生产力,进而提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工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已经在逐渐升温,东北特色民间工艺也将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复苏,它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广大师生走向民间,多问多看,点滴积累,多一份传承,多一份文明。在高校合理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下,东北特色工艺美术行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11篇

1.1首先一些学校在教学的定位上不够清晰

目前很多西部高校在美术教育中缺少明确的定位,不能够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清楚要培养怎样的美术人才。目前西部很多高等院校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都不够重视,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的时候基础不够扎实,在毕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除此之外,一些西部高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味的追求全面,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过大,但是又很难将某一部分的内容学精。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西部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定位不够清晰,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1.2一些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重视文化课教学

在对美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美术技巧的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美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了。造成学生技能强,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一些西部高等院校在对学校美术老师的考核中大多比较重视老师的绘画技能,这使得老师在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综合知识储备。其次,很多西部高校在文化课方面对学校要求不高,美术专业的学生考试时,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式都有别于其他专业。而更为可怕的是艺术生不需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已经得到了部分社会人士的认同,这使得学校和家长都会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不够重视。而事实上文化课的学习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忽视文化课程教育的美术教育是不完全的,也是片面的,缺乏对学生发展的长远考虑。

2.改善西部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分析

2.1依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是培养一批能够从事美术事业的优秀人才,但是因为目前一些西部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西部很多高校的美术系学生大多是拥有娴熟的技巧,但却缺少必要的创造力,这并没有达到一个优秀美术人才所需要必备的素质。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而作为学校还应该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的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只有通过高等院校自身美术教育思维的转变,才能够使得美术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具备比较好的综合素质。

2.2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相应的艺术欣赏,这使得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的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实践课程并不能完全通过网络来替代,因此在高等学校的改革中美术教育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针对西部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其次要不断的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实践能力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之中。而作为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实践,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教育和美术教育相互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作美的能力,使得学生拥有一定的思想空间,而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进而完成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小结

第12篇

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2002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致辞中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将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立足地方民间美术文化优势,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保护脱节,致使各地大学生对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知识了解甚少,认识也不够深刻,影响和阻碍了地方高校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而民间美术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思想体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因此,让大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民间美术与美术设计创作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拓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空间,开发利用与传承创新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本土文化艺术的宣传、保护、弘扬与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与传承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服务中办出美术教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思考的课题。如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将民间美术造型观念与现代旅游艺术品设计相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开发创新出既保持地方民间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生活内容的现代民间美术作品,不仅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保护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也为逐渐流失消亡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从而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总之,将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发展,地方高校创新美术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艺术人才,办出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特色,是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整合的措施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使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必须对地方高校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建立规范的地方高校特色美术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土”味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使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创新性。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整合的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传统式美术教学观念转变

对民间美术资源单纯鉴赏的传统式美术教学观念,积极尝试创新式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促进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传承与创新,使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中来,在生活中寻找艺术,欣赏艺术。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鉴赏与评价,而是要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再现、提升和创作的实践活动。

(二)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

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要明确本校的艺术教育定位与办学思路,普及民间美术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具有建立规范的地方高校本土化美术教学体系,体现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通过普及教学的有效传播方式,可分为非美术专业与美术设计专业的民间美术学习。非美术专业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相对较弱,可以开设公共课、限定性选修课课程,分阶段教学,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对民间美术知识的认识了解,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为限定性选修课课程,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手工实训实践活动。美术设计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应比其它专业学生有较高要求,将民间美术纳入课程体系,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民间美术理论教学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全面讲解,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以及地方本土艺术文化,让学生将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与现代艺术设计创作相结合,将民间美术之中的精神元素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制作出具有本土文化的艺术作品。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高校特色美术教学,使当地民间美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教育的方式得到不断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应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三进”“三出”的方式。“三进”,即:进民间美术教材,进民间美术教师,进民间美术作品。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出版了相关的著述以及科研成果,各个地方的民间美术研究也或多或少出版了一些书籍资料,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教材作为参考教材;同时也可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现场表演。“三出”,即:出外实地考察;出外美术实践;出民间美术作品。地方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与民间艺人接触,虚心求教,从他们那里学习各种技艺,开发创新制作出更多的民间美术作品,使民间美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振兴地方经济文化繁荣。

(四)课堂教学与科研、产业相结合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校内手工实训室或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学载体,教师、民间艺人、学生共同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艺术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从而为地方高校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让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力争以高校课堂教学为开端使当地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产品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将美术教学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和公民艺术素质的提升相结合,把民间美术开发创新的艺术产品推向市场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五)设立地方高校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此,它不仅是地方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而且也应成为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可由本校民间美术教师组成,吸收部分兄弟院校教师和民间艺人参加,其主要任务是:具体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包括各种文献、著作、图片以及民间美术品实物等;进行民间美术理论研究;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和专题讲座;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作品,促进当地艺术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另外,将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作为科研、教研的重点,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教师对民间美术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地方高校可通过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教师前往进修,也可通过边学边教、实地考察与专题研究等方法来培养民间美术教师。另外,为了充实师资力量,聘请优秀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情感和认同感,感受民间美术平凡中的神奇。通过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摆脱地方高校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艺术人才,办出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特色,为振兴地方文化繁荣、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