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新机制

社会治理新机制

时间:2023-08-08 17: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新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新机制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创新 机制

企业要发展,要兴旺发达,就要做到不断创新,要建立一套能激发、鼓励员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创新机制呢?

一、企业创新与企业创新机制

创新是指企业在质量上的发展――企业更新。主要涉及企业的效率改进问题。企业创新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循环,持续发展。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二、创新机制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意义

首先,创新机制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既相互连接又相互约束,通过有效制衡实现公司规范运作,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已被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制衡性领导体制所取代,权力分配、经营决策监督约束、劳动人事管理等项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企业要正确处理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各自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多元关系,使新老“三会”实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就必须从转换旧机制、建立新机制人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建立、健全适应新体制内在要求和体现现代企业特点的企业良性运作机制和有效管理机制,从而使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创新机制是企业加强科学管理的内在要求。科学管理是企业存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管理的竞争。广义上的管理就是建立、实施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员工能够程序化操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有效规则,从而形成管理者不在位情况下,生产经营活动依然能够良性运转的作用机制。管理的成效千差万别,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优劣。但是。并非是有了一两套规章制度就算是有了良性机制。制度必须科学化、整体化、系统化,并保证其有效执行落实,使管理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真正产生乘数效益,才算是真正形成了良性机制。因此,抓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抓好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创新机制是企业各项工作取得长远效果、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形成企业管理链条之间的有机连接、相互联动机制,企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才有可能有效实施,各项措施制度才有可能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才能取得长远效果,企业的战略目标才会真正实现。所以说,形成长效机制在保证企业目标实现和跨越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创新机制构建

企业机制优化是站在市场的前沿,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但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成长性则是企业机制优化的根本标准和根本目的。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资产配置的整合,从经营格局的创新到战略取向的变革,无不是从企业内部机制人手,把握市场先机,适应竞争要求,致力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这一客观要求出发,积极推进企业机制的创新和优化,关键是要系统地解决职能架构、权重配置、流程控制、运行效能等影响管理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制约企业发展的机制问题,不断增强企业转型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一)职能结构的优化

企业职能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战略决定结构”,通过分析企业及其管理组织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职能来确定机构。外贸运输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优化企业的职能结构,必须突出关键职能:第一,货运经营过程之前的市场研究、货运开发;第二,货运经营过程之中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第三,货运经营过程之后的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第四,贯穿货运经营全过程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客户管理、资本管理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管理。具有开发、营销、服务、保障系统的职能结构体系,就能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和市场功能的发挥。

(二)管理体制的优化

管理体制是以集权和分权为中心,处理企业与纵向各层次(包括子公司和分公司)关系的责权利体系。根据现代管理的权变理论,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不同层次确立不同的责任中心,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确定责权利三者之间的激励和制约关系,把握决策权在不同层次的合理配置,使集权与分权大体平衡,避免分权和集权处理不当造成管理过死或管理失控的问题。

(三)业务流程的优化

业务流程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部分,它把各个业务环节按照业务工作的程序联结起来,形成业务运行的有机统一体。适应21世纪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方向,通过业务流程再造而实现业务效率和业务品质的变革,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虽然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但只要把握本行业符合国际惯例的发展趋势,从市场需要出发,以客户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就能够走出一条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之路。

(四)运行机制的优化

企业的运行机制决定着企业的内功与后劲能否自存于外部的竞争环境。只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环节和全体员工积极性、具有行业特色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才能使企业像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器,协调高效地运转。优化企业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运行效能,要注重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横向协调的问题,也是横向同步互动的问题,要按照“市场链”和“价值链”的原则,解决好部门与部门之间强调分工而忽视横向协调、强调相互制约而忽视服务与配合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对企业政令的互动与协作要求、对市场和客户信息的互动与协作要求以及上下业务程序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环节之间的互动与协作要求,要形成与效益挂钩的指标体系,实行上道业务程序的优劣由下道业务程序评价,辅助部门工作的优劣由主体部门评价,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劣由基层单位评价的办法;建立起企业内部横向协调、同步互动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第2篇

豫西边陲,位于山南麓。全县总面积为3454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8镇,299个行政村,42万人;共有耕地29.3万亩,人均耕地0.77亩,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份。加之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肩负着繁重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农建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农村生态条件的基本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目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农建新路子和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下农建新机制,理出了围绕发展、创新机制、激活主体、注重效益”农建思路,探索出了多元化融资、规模化治理、机械化施工、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农建模式,从而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经营”农建路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开展农建的积极性,既有效破解了两工”取消后农建工作“组织难、筹资难、施工难”难题,同时又提高了农建工程后期综合效益,为农建注入了活力,实现了农建工作的良性发展。几年来,全县共治理小流域76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解决饮水困难2.5万人;植树造林15.2万亩,发展经济林25万亩;完成“村村通”32公里,修复乡村公路255公里;加固堤防76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9座;建成小水电站6座,新增装机容量5389千瓦。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连续四年夺取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七年获得南阳市“兴水杯”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建工作,创新机制,不断注入农建活力。荒山荒坡面积大、可利用水资源蕴藏量大、低效益的水利工程数量大,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面临着繁重的农建任务。而同时,和其他地方一样又面临着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的新情况,如何创新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农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经过认真探索,我们从改革找出路,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开展农建的新路子。主要实施了两项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老化失修、管理不善的塘、堰、库、坝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拍卖、承包、租赁,放活经营权,调动业主的投资积极性。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设小水电,既开发了水能,又扩大了下游灌溉面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目前,全县已对206处塘堰库坝、67座小水电进行了拍卖、承包、租赁,引资建成小水电9座。通过改制,业主投入经营建设资金2360多万元,回笼资金再投农建860多万元。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把其中装机容量3200千瓦,年可发电3686万千瓦时我县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推向市场,进行了拍卖。运用拍卖资金6500万元,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双向长度4.5公里的灌河防洪堤防工程,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三级橡胶坝工程和大石门水库专用防汛公路。二是积极推进荒山荒坡经营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收益”的原则和经营权一定50年不变的政策,面向社会各界包括当地群众、县外客商、工商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对荒山荒坡进行拍卖、租赁、承包。同时,政府对承包业主实施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全县共拍卖荒山荒坡15万亩,各类业主投入农建资金1.4亿多元,治理小流域62平方公里,配套水利工程540处,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基地10万多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催生了一批庄园主。通过改革,创新了农建融资机制,业主投资占农建总投资的比列达到70%以上,成为农建投资的主体,实现了农建投资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由以农民政策性投工为主向业主经营性投入为主转变、由单一渠道投入向多元化投入转变,走出了“两工”取消后农建资金短缺的困境,为新时期农建工作注入了活力。

二、加大科技含量,积极推行机械化施工模式,注重效益,不断提高农建质量。作为一个山区县,小流域治理是农建的骨干工程,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过去依靠人海战术施工存在周期长、工效低、质量差、规模小的弊端,既增加施工组织难度,又不利于治理后经济林规模发展。近几年,我县在小流域治理中一律采取机械化的施工形式。一台机械工作8个小时算一个台班,治理面积4亩,治理费用2400元。一个台班相当于2000人一天的工作量,成本仅相当于人工的一半。机械治理费用主要由承包业主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组织专业队统一施工。采用机械化施工的形式,虽然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红旗招展的施工场面不见了,但工程质量提高了,工期缩短了,规模扩大了,成本降低了。去年乡4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仅用了5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任务。近三年,全县农建工程每年投入大型施工机械都在15台以上,完成台班200个以上,有长治工程治理任务的田关、回车、五里桥、重阳等乡镇每年的小流域治理面积都在3.5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机械规模治理,为后期建设高标准的经济林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田关乡孙沟村从2001年开始,连续五年采取机械化施工形式,对15道岭30条沟进行连片治理,发展经济林1.2万亩,全村人均15.8亩,人均收入由原来的360元增长到现在林果经济收入32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

三、提高商品意识,用市场经济理念推动农建,注重管理,提高农建效益。对农建,我们既抓工程治理,又抓后期管理;既注重生态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使农建效果真正体现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来,让农民真正从农建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激发他们的农建热情。在小流域治理工程管理上,一方面对荒山荒坡实行先承包后治理,落实经营管理主体,防止因产权不清、主体缺位而导致后续管理不到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把农建与特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按照“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配套适生、速生、高效的林果业,确保治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示范带动一片,使每处农建工程都建设成群众致富的“绿色企业”、“绿色银行”。目前全县农建工程生物配套率达到100%,水利配套率达到90%。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上,一方面通过改制明确工程经营管理主体,运用商业经营的方式,变水资源为水商品,保证工程维护投资和业主收益,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围绕水利工程引导灌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水灌溉到哪里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提高用水量,降低供水成本,使农民群众与供水业主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互动互促、实现“双赢”。全县280多处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后,工程维护率和赢利率均提高了50个百分点,受益群众提高了30%。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00亩,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

四、注重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农建发展环境,强化管理,运用管理新机制巩固治理成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担负着保护生态、确保出境水质的重任。在实施农建工程中,我们一手抓“治”,一手抓“管”,巩固治理成果。近几年来,我们在农建工作开展的同时,不仅注意运用好的融资机制和组织方式,推动农建工作的整体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抓好农建工程的后期管理,在治理的区域内和交付使用的水利工程,运用责任承包的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明晰产权的权属,提高农民承包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了工程管理,较好的解决了前治后损的不良现象。达到了新治理不断,老基地成果巩固的目的。县委和政府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动承包人和经营人的积极性,一是放开开发建设权。在承包的工程区域内,承包商有开发建设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动向调剂种植结构,自主建设和经营。二是自主扩大租赁的范围。承包人可以在自己承包的范围内自主的扩大承包人范围,就是可以自己做主用扩股进行小范围的种植项目产品的转向。三是有权进行自己承包工程或荒坡进行自主转让和租赁经营。四是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民营水利发展的思想观念,废除束缚民营水利发展的条条框框,改革影响民营水利发展的体制弊端,坚持民营化发展的取向不动摇,真正确立起民营水利在农建中的主体地位,着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使民营带动战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得以顺利实施。五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勤指导,多服务,不干预,放宽民营资本在农建中的准入领域。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工商大户都要鼓励支持他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发建设工作发挥一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水利在农建领域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六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造势,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工商大户投资搞农建的共识。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沟通协商,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互补,共同营造民营办农建的良好环境,从而以优越的发展环境促进农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回顾农建工作,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办法,调动各类业主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农建投资的主体,有效解决"两工"取消后的农建融资问题,确保农建持续开展。二是山区荒山荒坡面积大,治理难度大,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经济林的潜力也大,只有采取机械化的施工形式,才能加快治理步伐,为经济林规模发展创造好条件。三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注重农建工程后期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农建工程的应有效益,促进农建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农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人民的期望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努力工作,把的农建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3篇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精神的精髓,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人口指标同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一样都衡量一个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认真研究新形势、新问题,增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二、建立一个机制: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新机制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新机制的实施。

三、搞好“一项改革”:区、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宣传站、药具站合并成立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与卫生部门协作,继续推行生殖健康服务进社区,为群众提供宣传、药具、技术、生殖健康等一系列服务。

四、突破“一个难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同优化经济环境结合起来,以管理抓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上有一个大的突破,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

五、探索“一条新路”: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我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条例》的颁布,新的户籍制度,新的婚登制度的改革给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探索一条新形势下计生管理的新路子。版权所有

围绕上述提出的“五个一”工作思路,2006年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成立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宣传站、药具站的“三站合一”,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方面的服务。一,宣传服务。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服务;二,技术服务。以全面推行知情选择为切入点,加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服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保证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及各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与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继续推广生殖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三,药具服务。结合知情选择的推行,制定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手册,育龄群众持手册可到避孕药具发放点领到免费的避孕药具,使育龄群众享受到知情选择、免费的避孕药具服务。

二、组建计划生育行政合议庭,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

针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的问题,与区法院协调,从区法院、计生局抽调精干力量,规范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行为,成立区计划生育行政合议庭,对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和滞纳金的当事人,无故不参加普查、不按要求采取节育和补救措施的当事人依法强制执行,加大计划生育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制裁和警示作用,推动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4篇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42-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区中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社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15年10月22日,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在重庆隆重召开,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国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与路径选择,“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理念应运而生,为推动社区发展,创新社会社区治理的机制、构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并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下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所谓“三社联动”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和机制。由于社区建设在我国大陆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更是处于初创时期,在近年来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发展中,三者之间虽然开始了“联动”,即互动和合作,但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一些“联动”多是双方或三方基于各自“现实”权衡而形成的临时性关系,有的甚至还有“两张皮”现象。“进入新世纪,置身于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新形势,面对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在社区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联动”首先要明晰各方的目标、任务,认识及定位。通过建立互相学习、合作的关系,共享彼此所拥有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基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因此,在现阶段的社区建设与治理中,通过引导和激励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反映和表达社区成员或特定居民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开展自助、互助、志愿服务,提升居民素质,从而构建“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1.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基层组织的最小分子,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社区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功能错位、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要重视加强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2.加快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居民群众民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三社联动”背景下社区治理机制创新路径选择

1.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以地域为基础的真实的生活共同体,塑造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让老百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前我国社区规模扩大了,类型增多了,然而人际关系却疏远了,服务也单一了。社区没有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共同体,没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要改变社区建设轻视社区价值和人际关系建设的现状,逐步把社区建设的重心转移到营造社区共同体上来。因此,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夯实社会治理基石,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将社区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混同,把社区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使得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为此,必须明确城市社区治理功能定位,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

3.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通过市场化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权利垄断,推动竞争-合作主义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垄断,扩大社区居民选择权,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当前,政府角色失调和行为失范是影响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变倡导者、指导者为控制者、领导者,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没有很好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为此,通过转换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营造法治环境,开展法治活动,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创新。

四、小结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局面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势在必行。“三社联动”模式下的治理格局,在新时期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及表达途径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及社会治理困境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的优势,实现“三社联动”发展,这不仅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创新,全面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基层社会合作治理:完善中国特色公民治理的理性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2]吴淑珩.连云港市创新探索“三社联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J].中国民政报,2012年.

[3]谢志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4(S1):77.

[4]徐福海.“三社联动”如何“联”如何“动”[J].中国民政,2015(12):16-28.

[5]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7-12.

[6]岳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4(3).

第5篇

35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要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然会经历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就目前形势看,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制造业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是现代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制造业,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制造业强国。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强则国家强。着眼未来,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

近年来,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2年,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19.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制造业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石。

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叠加期,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行业间利润率严重失衡,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从产业看,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走出去”面临较大风险。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制造业自身的结构问题,也是体制机制顽瘴痼疾所致。从自身结构看,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的中低端环节,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42.1%;产业集中度低,钢铁、船舶、水泥行业前十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车行业为86%;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请国际专利合约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从体制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企业投资自落实不够,未能充分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不顺,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非公有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二、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这一规律,依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真正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决定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益。完善市场供需机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引导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层次并形成有效市场需求,促进工业制成品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正当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趋于合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打造“生的顺利、退的顺畅”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通道,让企业生生死死成为常态,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切实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政府这只手管起来。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政策约束,严格实施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完善行业服务体系,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购买服务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各类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制造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增强产业发展合力。这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也离不开长期以来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支持,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切实落实企业的投资自。建立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制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例,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强化环保、土地、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尽可能减轻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环保投入加大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

加强依法行政,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国防科技工业、船舶工业、民用飞机产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依法及时公开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政策要求、工作过程和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努力建设制造业强国

打造制造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要打赢这场硬仗,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

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机制。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核心问题,必须把制造业发展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创新。建立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作用,重点突破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一批重大技术,加快实施以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内容的“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多级火箭助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 氛围。

构建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机制。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社会需求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按照十关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着力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增强两化融合意识,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继续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争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机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普遍选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新路。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作为着力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项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实践证明,在工业发展战略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可以有效整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推动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更加完备的政策、规划、标准支撑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在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武器生产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编制民、“民参军”产业发展目录,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双向转移步伐。加强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军用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自主创新;机制;目标模式

一、城市运行机制演变过程的3种类型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讲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过程上讲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城市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城市转化。

城市自主创新机制,主要是指城市有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外部环境,通过追求自主创新而相互作用和合理调节,使的追求自主创新活动成为城市经营过程中,自觉的、长期的和规范的运行行为的一种内在机理。从自主创新这个角度来考察,城市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大体存在3种类型:有约束而无动力的封闭的运行机制;动力不足、约束偏软的半开放、半封闭的运行机制;动力足、约束硬的全开放机制。

(一)有约束而无动力的封闭的运行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大体属于这一类型。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城市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约束力比较强。城市没有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而且由于没有发育健全的市场机制,城市除了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外,几乎没有别的渠道获取进行自主创新的资源。即使有自主创新活动,其产品的价值也只能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基础上进行低水平的自我循环。

(二)动力不足、约束偏软的半开放、半封闭的运行机制

这是我国城市目前所处的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使经营城市变成了现实,城市拥有了较多的经营自和独立的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有了追求自主创新的动力,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管理体制不够理顺等问题,导致城市自主创新的比较效益不明显,又显得动力不足。而政府在改变行政管理职能后,城市面对来自政府的约束力是减弱了,但政府在宏观上调控城市新的方法又没有及时产生,使得城市忽视自主创新的行为屡见不鲜。而且在此阶段,市场虽已发育但其功能并不十分健全,在技术、人才、产品的要素流动中,城市受到来自市场的、行政的壁垒较多,导致城市自主创新整个系统循环不畅。可见,上述二种类型的机制都不是城市追求自主创新的理想机制。

(三)动力足、约束硬的全开放机制

城市要构建的自主创新机制的目标模式应该是这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城市自身有追求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外部环境又能给以城市充分的引导乃至约束。在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技术和产品价值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城市的自主创新活动,真正被提高到城市经营的中心地位。这种自主创新机制与前二种类型的机制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城市追求经济益与追求自主创新相一致。城市自主创新活动在该机制下运行,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追求自主创新与追求经济利益不完全相符甚至相背离的状况。城市本身所拥有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决定城市经营经济利益的大小,而自主创新程度越高,比较效益就越明显,从而使追求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城市、城市、员工追求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形式。城市推行自主创新活动,以此推动技术进步的结果,使城市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收益的经济利益,城市获得超额利润及员工获得超过平均工资的收入,有贡献的创新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先富裕起来,国家获得更好的宏观效益。在这种机制下,城市自主创新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长期的行为。

2、城市竞争与技术竞争趋同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和城市一样都是竞争主体,城市自主创新活动在该机制下运行,使得城市面临的竞争(特别是市场竞争)一方面比较充分;另一方面,现行城市间不平等的竞争因素基本上被消除。城市承受的市场竞争力基本等同于城市自主创新的压力,形成了“买方市场-卖者之间的竞争-自主创新”的良性关系链。无论大型城市、中小城市还是国外城市,都站在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再获得特殊的政策和优惠,让城市在市场的竞争中去发展、重组。而且城市在健全的计划、经济和法律手段共同作用下,获得不正当竞争收入的途径减少。城市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取胜,根本出路就是不断推行自主创新,推进技术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产业及商品使用价值,使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竞争使城市竟相优化产业结构,改进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

3、城市推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主观愿望相适应。城市自主创新活动在该机制下运行,在市场需求驱动和市场竞争压力境况下,既有推行自主创新的强烈冲动,又有自主立项、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的权力和广泛的筹资渠道的能力,此时城市真正成了自主创新的主体。能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地推行自主创新,改变推行自主创新力不从心、欲快不能的局面。

4、城市自主创新行为与政府宏观指导相向运行。城市自主创新活动在该机制下运行,政府宏观指导主要是根据城市自主创新和市场规律进行的,管理方式除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更多地是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城市遵循政府的宏观指导,不但不会损及长远利益,而且有利于城市在长远中取胜。

二、构建城市自主创新机制的目标模式

根据以上几个特征,城市自主创新机制的目标模式,应当是由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城市层面3个相互配套、内外开放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

(一)政府子系统

政府首先要意识到自主创新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围绕增加城市创新资源供给、完善城市创新机制、提高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目标进行有关制度供给,政府的推动是城市自主创新的基本动力。一是有关财税、金融政体系的制定、完善和落实。落实城市有关研发的减免税。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有步骤地实现内外城市税率政策的统一,给内资自主研发城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策,加大对高新技术城市的支持力度;尽快启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股票的发行上市进程,制订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措施,改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二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关立法支持。城市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必须有措施保证城市创新活动获得与高风险、高投入相对的补偿和收益;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到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体系;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增强城市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调动城市研发的积极性,改变我国城市研发机构数量少、能力弱的现状;要把城市自主创新纳入法律范围,通过法律条文把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支持城市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允许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条件下自主规定对科技成果贡献者的激励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确认其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三是要加大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政府对自主品牌产品要实行优先采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把国内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允许政府保护幼稚产业的规定,以及例外条款和保障机制对民族自主研发产业进行保护;要建立对进口产品危害的预警机制,对倾销行为及时立案调查;对国外滥用知识产权案例而使我国自主研发城市无端陷入纠纷情况得到改变,要给受害城市提供法律支持;加大信息共享力度,通过对产学研结合和对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的支持,对城市的自主研发给予间接支持。加强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社会子系统

指营造城市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倡导城市自主创新的转化保障机制。一是要树立并强化城市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要给城市创新提供舆论支持和行为支持,形成城市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创新思想,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要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公众的科技素养,营造城市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城市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产权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转化体系。从社会科研资源的整合、科技成果的转让交易市场、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市场等多方面,倡导社会资源进入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个投入、产出、转化与受益的绿色通道。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企业子系统

指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一是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长期以来,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建立企业人才保障机制,就必须把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在企业实施“人才工程”,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制订出系列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和措施。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事业平台,知人善用,让每个技术人员各得其所,有用武之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让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还要把技术人才的成就与收入挂钩,让每一个人的劳动得到尊重,得到回报。规范人才流动秩序,防止人才竞争的恶性循环,特别要防止核心人才的流动,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带走,给技术创新带来损失的现象。在企业内部要培养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促进企业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观。二是组织保障。有条件的企业,内部要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有一个独立的组织平台。也可建设创新性平台,如博士后工作站等。没有条件建立内部研发组织或内部研发暂时不具有经济效益的,以及已有内部研发机构的,都应当考虑与外部研发组织的合作,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企业最接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积极组建企业技术联盟,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以及与大型跨国企业和国外科研院所联合,发挥企业的优势,形成跨地区、跨产学研不同行业的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盟组织。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概括地说,构建城市自主创新机制的目标模式就是:完善政府在城市自主创新中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职能;优化社会中介在城市自主创新中的氛围和转化机制;强化企业在城市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城市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高鸿.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叶小龙.自主创新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衍生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我国银行应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研究和开发;要把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信用创造效益;加强银行同业之间和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技术体系,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能力,运用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支持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

(二)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管理创新包括5项具体内容: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制度安排创新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目前主要体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另一个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产品天然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银行单靠“有形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被称为“无形产品”的金融服务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银行的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论优”的阶段。在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打牢提升服务的管理基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流程优化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环节设置要突出风险控制原则,外部服务环节设置要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银行服务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水准。另一方面要夯实服务的素质基础,立足于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系统化、针对性、立体式、多角度地加强员工服务培训,充分发挥好清算、科技、统计等后台部门的服务职能,实行全覆盖的银行全面服务管理,从深层次上解决一线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的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国际金融体系重构考虑的首要命题。国际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复杂化。由于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银行只是在政府授权下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经营目标往往受制于政府的社会偏好,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导致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复杂化,必然弱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所有者虚置,处于代现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虚置。处于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的监督激励,或者监督激励成本过大而不可行,表现在经营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的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公司治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对企业高管进行激励的前提是公司治理的有效。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仍然存在如下的制度缺陷:首先,国有公司高管基本都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次,国企“内部人控制”的现实决定了高管的薪酬名义上由股东决定,但事实上制定薪酬完全是高管们自己的事务,“薪酬委员会”有名无实;再次,高管薪酬缺乏外在的制约和监督,透明度差,引起民众的斥责。最后,高管年薪的制定应进一步透明化,增强信息披露。正是因为这种公司治理上的缺陷,导致国企的激励机制完全沦为了伪激励机制。

(二)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在金融创新观念上有两种极端:一是为了逃避监管或利用监管和政策方面存在的某些漏洞进行创新,这些业务在短其内可能会给部分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潜在的风险很大;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理念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外资银行一般认为只要在央行的规定中没有明确的限制,在创新的都可以涉及,而中资银行则认为只有央行明确可以涉及的领域才可搞创新。中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和产品评价体系,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不系统,缺乏市场营销的观念,相应的服务和科技手段不配套,盲目开发,造成一些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利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金融创新。

(三)金融监管等宏观环境的制约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其次,银行间非法竞争、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再次,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最后,现行的合规性监管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的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金融创新的机制选择——以公司治理机制为主导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健全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化解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凸显了“繁荣”背后的金融风险问题,缺乏治理保障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空前的灾难。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治理和对业务对象治理的双重问题,如果金融机构的治理不善,必然使得其治理风险日积月累,达到阀值并最终以金融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进而导致其自身陷入困境、破产,甚至引发委托链条上其他利益相关机构的倒闭,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链条。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业务创新机制

要建立完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要明确创新部门的职责和创新目标,以利于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员工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

第8篇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经省政府同意,我们召开这次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当前各地冬春水利建设行动情况,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新。省政府对我们这次会议十分重视,黄莉新副省长亲自到会,全程参加现场考察并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通报当前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进展情况,并就进一步落实*6年农村水利建设任务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对当前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行动情况的基本估价

今年入秋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政策措施,始终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建设重点,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迅速掀起了以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沟渠整治和塘坝建设等土方工程为重点的秋冬农村水利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截止11月上旬,全省农村已投入水利工日2800万个,投入资金3亿元,完成土石方1.2亿方,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3000座,秋冬农村水利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组织发动到位。在9月29日全省秋冬农村水利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地及时向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报告,并认真研究贯彻部署。全省大多数市县以党委或政府名义召开了农村水利工作会议,党政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政府行为。南通市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河道疏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考核任务,由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签定“农村河道疏浚工作责任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于11月初召开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到会动员,对冬春水利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淮安市、宿迁市政府通过召开农村水利建设现场会,对各市县的行动情况进行现场观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深入开展。盐城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冬春农村水利建设指挥部,由分管书记任政委、分管市长任指挥,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切实加大行政推进力度。苏州、扬州、泰州、镇江、常州等市也都先后召开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会议或现场会,对农村水利建设进行动员部署。许多地方还以政府文件下达*6年度农村水利建设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在组织发动过程中,各地普遍加强了农村水利建设的社会宣传工作,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中央关于鼓励农民筹劳筹资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推广各地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典型经验,积极营造大搞农村水利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开局。

二是认真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各地针对取消“两工”政策后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今年1号文件和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意见,普遍加大了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无锡市*6年度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将超过3.5亿元,仅江阴市的投入就超过1亿元。南京市市级财政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超过3000万元。南通市仅投入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的财政资金就达到2488万元,较上一年度提高了62%;县级投入8500万元,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3%。淮安市市级财政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县乡河道疏浚、灌区改造、低洼地治理和农村小型泵站改造工程。连云港市从农业土地开发出让金纯收益集中600万元,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认真完善规范“一事一议”政策,积极组织引导农民投工投资农村水利建设。连云港市通过“一事一议”政策筹集农村水利建设资金2600万元。泗洪县提出每个农村劳动力筹集4个农村水利工日,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筹集代劳资金790万元。各地还通过科学规划和市场机制,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实行以土换资、水面承包等形式置换资金,为筹集农村水利建设资金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受益群众筹资为主体、市场化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建设。在省里提出县乡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圩区综合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泵站改造等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后,各地紧紧抓住影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主要水问题,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使水利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苏州市在基本完成河道疏浚任务的基础上,突出以水系整治为重点,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全市水系变活、水质变清。无锡市在基本完成农村河道疏浚任务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创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现农村河道有队伍管理、有制度考核、有经济保障的“三有”目标。靖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三级河道疏浚任务,并把农村水系整治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投资政策、目标分解、责任考核三落实。常州市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提出分区治理模式,即平原圩区主要是管好河道、筑好堤防、搞好配套、构建水系;丘陵山区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蓄水保土与开源节流并举,提高水源供给能力;城郊结合部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通过疏通水系、完善设施、给城郊居民营造优美、清洁的水生态环境。淮安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机电泵站改造的意见”,提出加快泵站改造的政策措施。在群众饮水问题较多的丰县、东海、赣榆、射阳等地区,把解决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群众生活之忧。句容、海安、邳州等县市认真实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总之,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建设群众满意工程。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各地普遍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加强监督,严格验收,努力建设优良工程,做到让政府放心,使群众满意。南通市为加强县乡河道疏浚工程建设管理,设立财政资金专户,实行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封闭运行;在工程建设上,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施工管理合同制和竣工验收制度。常州市针对丘陵山区塘坝建设质量问题,制定了包括蓄水规模、坝体稳定、溢洪设施配套等内容的专项工程建设标准,建立了严格的工程质量及验收责任制。东台市全面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工程建设任务、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和乡村公告栏,定期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建设管理上,各地普遍实行了施工监理制,部分地区还组织群众代表参加竣工验收。这些积极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总之,当前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进展顺利,势头良好。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仍有少数地方对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群众发动不够充分,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工作局面还没有真正打开;二是由于秋收秋播季节推迟,工程的总体进度相对滞后;三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进度快的地方土方工程进度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进度慢的地方还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四是在建设管理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个别地方的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存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少数地方在项目招投标上操作不够规范;五是重建轻管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任务还比较艰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

二、*6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问题为中心任务,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调整治水思路,创新治水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提供更好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为此,我们已经初步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利发展规划,提出了“*”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基本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任务,并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二是继续推进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真正使重点灌区成为全省农业节水和降本增效的示范区;三是加快实施主要低畦圩区治理,重点解决因洪致涝问题;四是积极组织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丘陵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水源短缺问题;五是分期实施以泵站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的灌排能力;六是认真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继续解决部分地区群众饮用水源方面存在的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抓好*6年的农村水利建设,对实现“*”农村水利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省厅初步提出了*6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完成土方工程4.5亿立方米,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3.2万座,疏浚县乡河道土方2.2亿立方米,修复整治圩堤1865公里,修建防渗渠道2475公里,新建改造塘坝2237座,新建改造泵站1798座9万千瓦,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12万亩,完成50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抓好*6年农村水利建设,必须突出抓好科学规划、落实政策、创新机制、建设管理等四个方面的重点环节,切实提高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

(一)要抓紧编制农村水利建设规划。规划是组织农村水利建设的龙头和依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水利建设,创新治水理念,调整治水思路,首先要体现在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发展规划上。当前各地都在认真组织“*”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在规划的制订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以及与水利发展的关系,认清水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加强与各级政府正在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沟通和衔接,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定要深入调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出来的主要水问题,找准当前农村水利的工作重点。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项规划,都要牢固确立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认真贯彻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治水思路,着力提高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和整体效益。规划编制工作既要走专家路线,又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使新一轮农村水利规划既符合水的自然规律,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要认真落实农村水利发展的投入政策。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三农”发展,受益的是广大农民,公益性的性质是明确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方向。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意见》精神,按照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认真落实农村水利的发展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今后,省级财政下达的农村水利专项资金一定要与地方配套挂钩,建立地方多投入、省级多补助的机制。今年,省有关部门已经发文明确,农村“一事一议”政策主要用于公益性农村水利建设。各级水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农村政策部门,认真试点,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抓紧建立引导农民筹资筹劳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有效机制。各地还要切实加强水利建设资金、防洪保安资金、水资源费等各种水利资金的收缴和管理工作,确保水利资金的投入方向和投入重点。

(三)要继续创新农村水利的发展机制。取消“两工”政策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使农村水利发展的外部条件和投入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提出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创造促进农村水利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各地在实践中创新的运用市场机制,科学开发水土资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投资生产经营类农村水利设施;建立用水者协会组织,实行农田水利自治管理;按照“公助民办、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农村水利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等,这些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创造,尽管还不完全成熟,但代表了农村水利的发展方向,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要积极鼓励,帮助总结完善并加以推广。

(四)要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随着农村水利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建设管理更加重要。一要抓紧前期工作。根据农村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区别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认真制订年度建设计划;要加强项目的经济技术论证,优化工程设计,力求工程效益最优,造价最省。二要严格建设管理。从项目立项审批、建立项目法人、组织市场招标、实行合同管理到竣工验收,都要建立一套完整制度,做到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三要强化社会监督。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自财政和群众,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凡是有群众筹资的工程,都必须将建设任务、实施方案、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向参与筹资的群众公开;凡是国家和政府投资的工程,都必须接受国家和政府组织的审计。要从制度和程序上保证“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保证每一项工程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2009年*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省、市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与进展,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理顺宣教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宣教大格局,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副主席20*年11月17日至20日到*考察时要求我省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环境宣传教育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二)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营造“保护母亲湖,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境宣教工作中,积极倡导“每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观念。加强媒体和网络宣传报道,实现滇池治理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对环保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宣教工作要集中力量,按照*市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好污染减排工作进展和成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四进”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契机,积极策划好6.5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核心内容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和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市6.5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打造建设生态*这一主题,组织筹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今年“六·五期间”,围绕滇池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污染减排等工作,策划组织实施“全民行动,保护滇池,建设生态*”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掀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中,通过三下乡、环保专题讲座、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形成城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做好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继续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滇池保护》教材进入滇池流域各中小学校工作;认真开展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并推荐上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的创建工作。

(七)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着力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新闻策划,设置专版专栏,继续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对35条入滇河道整治成效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建立环保系统新闻与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宣传主阵地作用,做好《*环境》编辑和发行工作,及时收集更新“*环保”网站的信息。

(八)加强与社会群团组织和各协会合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宣教,形成环境宣教大格局。充分利用文联、摄影协会、青年文学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策划滇池治理和入滇河道整治见成效的征文、摄影比赛及论坛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推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行动。

(九)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环境教育培训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各级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面向社会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并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

(十)加强环保宣教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环保宣教队伍。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按照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充实宣教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环境宣教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做好环保宣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统筹安排新闻报道和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做好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

第11篇

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党支部共有民警28人,其中党员22人、团员6人;现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赵立斌,党支部副书记、教导员倪大庆。多年来, 刑警大队党支部在是上级党委和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警种、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和“打造平安”的总体目标,破大案,强基础,练精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疑难堡垒,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为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地区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刑警大队连续荣获集体三等功。

一、发挥尖刀作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按照市局、分局的安排部署,刑警大队党支部紧紧围绕“平安奥运”这一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侦破命案”、“打盗抢抓逃犯”、信息采集、追逃等专项行动。

1、牢固树立命案必破信心。在分局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刑警大队认真落实 “一长双责制”和“命案必破”机制,自至今已连续七年取得现发命案100%破获的佳绩,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分局“命案必破”的工作目标,树立了公安敢打硬拼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公安分局因此获得了-全省“命案侦破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2、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行动。刑警大队以“打盗抢抓逃犯”专项斗争为契机, 严格按照公安部“破案追逃”工作新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在逃人员信息资料的收集与上网、查询、比对工作,深入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及追逃专项行动。5月,刑警大队全体民警经过不懈努力,一举打掉一个利用网络诱骗实施暴力抢劫的犯罪团伙,抓获管正东等8名犯罪嫌疑人,成功破获省厅挂牌督办的特大系列抢劫案件6起,涉案价值达十三万余元,严厉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为奥运圣火的到来创造了一个安宁祥和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大队从打击多发性犯罪的工作机制入手,在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有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工作措施,破获了“两抢一盗”案件174起,侦破系列案件14串247起案件,打掉系列案件团伙10个,破获盗窃汽车案件1起,抓获嫌疑人2名,追缴赃车3辆。特别是在“打击盗窃破坏‘三电’设施违法犯罪专项斗争中,刑警大队连续打掉两个盗割、破坏、运输、收购通信电缆团伙,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9名,破获系列盗窃、破坏、收购通信电缆案件100余起,盗窃摩托车案件20起,盗窃手机案件10起,破坏电力设备案件1起,收缴赃物约2.02吨,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震慑效果。

二、夯实刑侦基础,深入开展“三基”工程建设。

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刑警大队认真学习贯彻公安部厅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这个目标,大力倡导、努力践行市局党委倡导的“紧叮不放,必有结果,追求卓越”的“蚂蟥”精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多策并举,奋力拼搏,狠抓落实。以来,大队强力推进刑侦“三基”工程建设,从硬件保障、科技强警入手,加大对刑侦科技器材的装备使用;从软件跟进、信息导侦入手,加强对刑事犯罪信息资料的采集、录入和运用;从狠抓刑侦基础工作入手,进一步转变侦查模式,积极探索侦查破案新的增长点;从队伍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入手,努力创新刑侦工作新机制;从抓好刑侦绩效考核入手,带动刑侦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从强化刑侦业务指导、专业知识培训入手,全面提升刑侦工作水平、打击效能;从抓好规范化刑警大队、责任区刑警队、刑事科学技术室等级达标工作入手,强化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核心职能。一年来,刑警大队的战斗力、工作作风、执法水平都好取得了长足进步,充分彰显了刑侦部门破案追逃、打击刑事犯罪主力军作用。

三、狠抓队伍建设,打造刑侦先锋集体。〖1〗

今年以来,大队不断加强民警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狠抓队伍的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刑侦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了队伍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以来共培养发展新党员3人。一是按照分局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大队先后组织开展了 “大学习、大讨论”、“ 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学习,全体民警自觉撰写笔记,心得体会,调研报告。二是狠抓队伍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类业务台账,同时加强民警的业务学习,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边学习边工作,边练兵边提高,边建设边规范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五条禁令”,强化纪律作风,加强大队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多年来大队无一人有违法违纪行为,车辆无任何责任事故,实现了队伍零违纪。

第12篇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决定》及省、市《实施意见》精神,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主题,推进“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的建立,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确保2009年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工作目标

全街道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90%以上,计划外怀孕率1.8%以下,统计误差率控制在2%以下,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有新的提高,育龄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年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优胜。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1、继续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抓手,加快建立工作新机制,积极推进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奖励政策、优先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努力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确保完成街道计生工作目标。

2、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体系。深入贯彻省、嘉兴市、海宁市新的“一票否决制”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的落实和“一票否决”机制。

3、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认真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结合我街道的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以优先、优惠、奖励、扶持、扶助、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确保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家庭享受至少一项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政策,兑现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就学、就医等优惠政策。

(二)继续深化宣传教育,提高计生宣传品位

坚持以“面对面”教育为载体,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全街道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总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继续抓好中央《决定》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通过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以学习宣传贯彻《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重点,开展各类培训班,提高计生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继续开展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的的人口早期教育。重点对象为0-3岁婴幼儿的年轻夫妇,对0-3岁婴幼儿的父母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在解决年轻家庭实际困难的同时,让这些育龄群众真正融入到计划生育工作中,不断夯实我们的工作基础。

4、继续开展“面对面”教育系列活动。联合组织教育、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重点抓好校外青少年和男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

5、加强对计划生育重点、特殊人群的宣传教育。街道、村(社区)二级要重点抓好单亲家庭子女、未满法定婚龄的婚恋对象和离婚、再婚人员等重点、特殊人群的宣传教育。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1、推进优质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优质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村(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室功能,充分发挥计生服务员作用。

2、继续做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加大对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的宣传力度,提高优生检测,已婚妇女生殖健康体检的参检率,满足广大群众在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

3、进一步规范街道、村(社区)随访服务。街道、村(社区)二级根据产后、术后、新增药具和重点、特殊对象等不同的随访要求,做好分级随访服务,完善随访登记,确保随访服务率达95%以上。

4、全面推进和规范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指导、引导已生育一个以上孩子的育龄夫妇落实长效措施,提高避孕有效率,减少意外妊娠发生。

(四)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以规范行政执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重点,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1、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过错追究制、行政执法政务公开等相关制度。

2、进一步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制度,按规定做好再生育审批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3、依法规范广大群众收养行为,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健全工作体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抓好新居民专职协管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探索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办法,力争使流动人口管理这一难点有新的突破。

1、完善管理服务机制。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职责,加强属地化管理,推行市民化服务,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

2、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健全管理网络,明确和落实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职责,完善督查机制,落实有关考核措施。

3、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加强信息采集,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主动与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不断提高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完整性、准确性。

4、签订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单位和出租房屋户主之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共管责任书,单位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责任书,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逐个签订责任书。要求社区为“新*人”创造“你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的良好生活环境,打好“温馨港湾”品牌。

(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进一步落实各项管理服务措施,加强基层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创建活动。

1、加强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各村(社区)及时调整、充实组级计生服务员,以会议、培训、工作交流、宣传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计生干部的业务技能,提升计生队伍的工作水平。

2、提高基础信息质量。建立村级育龄妇女信息网络,使计划生育信息统计工作更加规范。加强信息质量管理,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基础信息项目的完整性。

3、加强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村组计划生育情况月报表的报送工作,从而推动村、组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村、组计划生育联系的培训和考核力度,提高村、组级计生服务员队伍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4、规范村(居)级人口计生台帐资料。做到相关报表、资料填写、收集、归档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