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需求积极发展教学信息化。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基础性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还比较单一化和简单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中职学生技能训练不足。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研究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人们通过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二者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开发和研究全新课题。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完美结合的过程,对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显著的帮助。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1.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构建是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已经不单单只是辅助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手段,更多的是指引学生更好开展学习的一种手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还比较小,大部分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班级风貌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职学校要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的信息化,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计算机课程习中。
1.2教学理论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教学理论,用特定的教学概念和命题等教学方案描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科学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教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工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更好的适应中职计算机教学规律。
1.3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预测,更加高效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序,帮助计算机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有价值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研究
2.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将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安排,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步骤和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几方面内容,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教学设计并不是指教案。教案只是对某一节课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而教学设计除了要对本节课进行科学设计之外,还要全面体现出本节课程的中心点,全面体现出教师对这节课程的整体看法和教学把控。
2.2教学设计方案编制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课时设计、教学资源收集、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总结反思等内容,这是对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考虑齐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2.3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后续支撑,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求将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因素实现信息化。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化教学,加强合作学习,对学习环境进行全面设计,积极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促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以网页设计为例,整体教学思路就是通过项目教学,安排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通过将学生分组,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和项目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然后让学生结合项目要求充分收集材料,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项目初期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然后将制作好的网页在校园网上展示。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活动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利用项目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中职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的策略研究[J].邱红.职业技术.2012(07)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践浅析[J].吴嘉竹.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于荟,于清跃,赵利顺,刘超,沈浩.广州化工.2017(02)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成阳 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孔乙己》
教学是通过信息传播来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是解决“如何教好”这个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者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甚熟悉,因此,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意义重大。本文以初三语文《孔乙己》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论述。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1]它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在发展中相应地形成了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①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②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③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2]。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其设计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和现有的教学材料,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分析——以《孔乙己》一课为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基于我国学者何克抗先生提出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向导,以方法、能力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阐述。
(1)知识目标
①领会、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本文精炼且深刻的语言;②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③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能力目标
①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②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③学会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能说出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3)情感目标
①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②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学习者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6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学习者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归纳出规律和一般原则,并能在可能的各种情境中应用它们;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思考像公正、内部空间这类没有任何具体物质的东西相对应的概念。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基础,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可以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2)个性特征——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分析
初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属于附属内驱力。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因学习者个体不同而不同。
3.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
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因素,本课选择和设计多媒体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投影仪、教材、学习指南、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等媒体,作为本节课所用的教学资源。
4.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
为实现符合学习者需要和特征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环节,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设计选择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
5.教学过程设计。
6.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
本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媒体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评价和反馈等内容,比较完整,且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科学性较强。
(2)可实施性
经在某初三年级语文课中试用后得出,该方案教学所用时间合适、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教师可以胜任、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方法等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创新性
该方案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在中小学,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用教学设计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设计实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以现代教学和学习理念为依托,注重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
对于教育来讲,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传统的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实践,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主要以奥苏伯尔的“学与教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为指导。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社会相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既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获得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方法与技能。
2.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系统方法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既能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3]
教学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课堂教学受到教师、学生、目标、课程、内容、设备条件、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学设计是把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统筹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并将系统方法作为指导,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化,为我们提供一种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3.注重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受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取向发生了改变,现代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单一的认知目标,而是由各分目标组成的一个多元目标结合体,即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在明确一两个目标的前提下,力求实现多个分目标。
4.注重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对课堂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即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设计这一事件的价值。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维持在最佳状态,追求教学的高效益,而评价的使用是必需的,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始终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活动,学生通过元认知和自我监控调节自身的课堂参与。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课整体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收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如有在教学设计时未考虑的问题,要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反思和修正,直到满意为止,避免类似的错误出现,久而久之,即可保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庞静,张晓研.基于4C/ID模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29-30.
[5]李军霞.现代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93-94.
【关键词】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 实践项目 程序
一、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发源
景观专业产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英国规划师、教育家盖德斯(Patrick Geddes)提出“调查――分析――设计”模式(Survey―Analysis―Design),即SAD Model设计思维程序模式,并首先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是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设计思维程序。推祟这一模式的设计师麦克哈格认为,只要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就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设计成果,甚至提出“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将产生同样的结果”。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景观方案设计中强调对场地现状以及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判断引导思维走向设计方案目标,从而完成设计过程。
二、 景观专业设计思维程序与项目教学法的关系及意义
从对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在景观设计程序中,设计思维“调查――分析――设计”SAD模式是传统的最基本的设计程序思路。怀疑论者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传统的模式,但终究是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延续。
景观专业结合实践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采取通过给定典型的实题项目中的实际条件,或者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践项目设计课程进行其他理论知识、设计技巧与设计表达技能的学习。就其根本而言,设计就是一个与有关参与者共同寻找矛盾、认识矛盾、化解矛盾、协调矛盾,把包括成本和结果在内的所有起作用的要素,关联成一个诸矛盾最佳结合点综合整体的过程。因此,学生设计思维程序的培养一直是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种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要求不同、针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的能力不同,进行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项目教学法。当然,项目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不同项目的改变导致景观场地、实际条件的调研交流等问题也会改变,而且工程项目的命题设计和计划安排具有偶然因素。也许是一个公园、文化广场、商业街道等。不论项目的命题是什么,每个不同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是不同的。每个新项目都有着不同的条件和要求等,因此其设计方案也各不相同。实际上针对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最终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在于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寻找设计方案所经历的思考的程序过程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理解和解决问题矛盾的SAD思维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正确设计思维程序的教学途径,设计思维程序是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体系里完成满意的设计方案的思考过程的根本。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过程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便成为景观专业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下如实验室教学训练、校企合作的核心课程、模块式的教学课程、“3+1”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以项目带设计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式的课程教学安排,训练学生建立“调研――分析――综合”的设计思维方法。构建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法贯穿景观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全过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专业实训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同样也是设计思维程序建立的技术支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实验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光环境测试实验室、建筑材料展示实验室和植物苗圃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训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以及认识材料、工艺、体验灯光灯具、制作模型等的试验基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的开发、动手制作能力、空间尺度感的建立、工艺材料认知、项目课题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设计思维程序中从基本的认知理解能力到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使学生从材料的应用、景观植物的认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尺度及辅助设计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景观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解决多方面的矛盾与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设计,提升设计思维本体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进入实际项目的勘察调研分析,着眼于培养理性分析能力
景观实践项目设计课程中,学生容易较早注重在空间形式上图形的比例、平衡、造型、对比这些美学角度上的思考,但这只是浮于形式模仿上的表层形态,没有真正深入设计施工工艺及社会功能需求深层,在课程设置上借助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项目建立核心课程,增加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对项目进行场地实际勘察调研收集资料进而理性分析的过程,增加测量工艺的课程教学,以及了解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实际项目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践知识。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切入点,不同的分析过程。没有严格统一的分析模式,分析过程与项目的相关因素的复杂程度有关,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渐进、反复的分析。随着这些基本分析的进行,学生就会考虑实际的细节,如尺度、形状、材料、结构体系等问题。需要对各种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通过思维过程的演进,提炼出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找出解决矛盾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最终的设计形式就会显得不那么主观臆断,这种形式将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和材料相一致的功能性的表达,而不是简单地仅仅从形式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理性分析的效率,完成设计,更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模块式教学课程设计,通过针对性的模块式实践项目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发掘创造潜力
以项目命题的自由组合模式教学,形成灵活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教育体系,如校内相关专业内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项目的Workshop和studio课程方式,开展短期研讨班以课程设计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法国巴黎艺术大学短期workshop课程,每年有两次项目课题分别由中法双方命题,分别在法国和中国对实践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设计方案,再由中法双方的教师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交流;学校之间项目命题的交流,除了交换生、教师兼课等合作方式外,学生间的模块式的实践项目合作、设计交流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知识、信息培养,以及提供了国内外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交流及设计思维程序方法交流的机会,例如,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组织的“发现之旅”深圳大学设计营,以国内外多所学校师生组成的交流课程,以项目命题完成的完整设计过程的为期两周的模块式交流课程。这种模块式教学的课程优势是提供了新鲜而又多元的教学环境条件,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在人文、环境、语言等背景差异下的适应合作能力以及设计综合驾驭能力。
通过这种模块式的教学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专项项目设计能力及能够完成项目完整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四)“3+1”模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就业前的实战训练机会,进一步强化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3+1”教学模式将大学课程分为3年+1年的教学安排,即“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3+1”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在校进行通识课、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包括一年级的基础课,二、三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两部分内容,最后一年到企业、设计单位等现场设计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可以结合在企业里的实践项目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缩短学生转换角色的时间,提前适应在社会平台上实际的设计过程。“3+1”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教育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设计思维方法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层级式中最高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设计能够由“纸上的设计”向接受社会的设计实战检验的设计转化。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多是以景观项目带设计的课程形式完成,企业实习中,创造了较多完整进行项目设计全过程的设计实践机会,同时提升自己作为景观设计师如何与甲方交流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里,专项专业课程如照明工程、材料与工艺等解决专项问题的课程,与设计思维培养发展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困难,容易使得学生对这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课程体系。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实践项目设计的课题课程就像是树干,单项专项课程就像是树叶和树枝,教学课程体系像是最终组成的一棵茁壮完整的大树。
结语
景观专业的学生们通过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训练和与企业的设计实践,基本具备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方法,再经过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实践,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巩固,完成具备正确设计思维方法,能够从勘察调研、理性分析,提炼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综合设计得到解决方案,并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景观设计者的教学培养。
(注:本文为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13C59)
参考文献:
[1]G・卡伦.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J].中国园林,2009.
【关键词】民间艺术;家具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3-01
家具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训练的基本目的,在造型设计的基础上了解家具所能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是课程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1]。将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的课程教学,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
一、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家具设计教学体系过于强调西方艺术理论及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学生热衷于西方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是对本土设计文化的忽视,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反观北欧的家具设计,一直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其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消化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家具设计的现代化和个性化[2]。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将其引入家具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3]。
二、教学设计
(一)基础理论教学。本课程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开展。为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实施,在前期理论教学中,重点讲解家具发展史,风格类型及演变,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家具的结构类型及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等。课堂作业包括临摹练习,造型草图设计等。其中,要求每位学生自选某一家具设计相关主题进行3-5分钟的主题汇报,主题内容包括国内外知名家具品牌、当代的家具设计师,近期的设计展等。
(二)教学任务的布置。设计实践的主题为“民间艺术@现代家具设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民间艺术形式,提取视觉元素,运用到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中。
(三)教学任务的实施。设计实施过程共分为5阶段:
1.市场调研及汇报。首先要求学生完成2000字左右的前期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所选民间艺术简介;(2)视觉元素提炼的思路;(3)个人的设计构思、设计方向和创新点等。调研报告可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展示。然后要求学生进行3-5分钟的汇报,通过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后期设计方向。
2.设计方案图。要求学生完成概念方案不少于20套,用手绘透视效果图表现,方案草图应能清楚地表达设计方案的造型、结构和色彩关系。有必要的可适当增加其他图样或文字进行说明,以便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构思,并最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3.优化设计。对最终确定的1个方案展开优化及深入设计。(1)要求学生用CAD绘制结构装配图,并标注完整的尺寸。图样需按比例绘制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必要的局部详图等。(2)CAD绘制全部部件图或零件图。
4.模型制作及效果展示。要求学生按照缩小比例制作实物模型,以展示家具的立体造型。用3D软件完成产品效果图,并通过环境场景图展示整体效果,最后通过平面软件设计展板,以便后期的成果展示及课程作业存档。
5.成果汇报及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上台汇报,全面展示课程成果。汇报内容包括3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设计主题的确定,分析问题阶段――设计构思及方案优化,解决问题阶段――模型及效果图展示。
教学评价的成绩由4部分组成:学生自评占30%,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40%,展示效果占10%。这种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锻炼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结语
本课程通过将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设计过程的演练,锻炼了创新思维。在设计作品中,有的将民间艺术的图形和色彩元素用于家具的装饰化处理,有的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元素进行移植和同构设计,创造出全新的家具形态,也有的将民间艺术中的象征性和生态性应用到家具设计中,赋予家具深刻的文化内涵[4]。
参考文献:
[1]郭文礼.地域文化导入家具与陈设艺术课程的研究――以维吾尔族木雕家具为例[J].装饰,2015(12).
[2]徐颖婷.透过民间艺术看后工业时代的中国家具艺术[J].艺术评论,2012(11).
[3]刘菲.民艺装饰元素在现代环境中的应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4]许世虎,张婧.民间艺术吉祥图案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3,34(14).
作者简介:
钱 宇(1982-),男,安徽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硕士,主攻环境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分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87-02
1 Linux课程分析
《Linux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包括了Linux操作系统简介、安装、常用命令、常用工具、系统管理与配置、应用程序及Linux中的编程初步和网络服务等。由于Linux操作系统可在多种机器上执行,支持多种平台,并且相对于其他操作系统有较强的安全性,进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inux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主要途径,对于初学者来说觉得命令多、不易识记。做实验时就尽可能多练习命令,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命令的识记。以前的教学是上完理论课后,下一次课是实验课,时间有时拉得很大,但内容却紧密联系,这样使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通过教学改革后,学生反复练习、调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交叉进行,使教学更形象、直观、丰富而真实。上实验课时学生能完成一般较难和实际应用结合更密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思路是,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确定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入,工作任务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序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依循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现了高职教育特征与高职教育目标相符。
3 搭建学习的Linux工作环境
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平台,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Linux的积极性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我院与神州数码合作办学,在我院建成了标准的网络实训基地。根据教学特点,建立了专用的、开放式的Linux网络机房,让学生有充足的操作平台,特别是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实训室资源完成一系列实践活动,尤其是与实际岗位相一致的综合性实践项目。Linux网络机房就是采用了以VMware-workstafion为平台,搭建Linux工作环境,配置了实验平台。在配置上,既有Windows系统又有Linux系统,每一台电脑均有Windows Server和Linux系统,这样在某些综合实验中可分组进行。另外,为了接近实际岗位的需要,Linux系统仅安装基本环境,其它软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安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上进行下载、安装、配置。这样可提高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问题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贴近了企业的实际需求。虚拟机中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实验环境的维护工作变得比较轻松,使教师可以专心教学而不必在设备的准各和维护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4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专业性、职业性、时代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因素。
4.1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环境,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针对一些企业进行调查发现,超过75%的企业认为高校开设的Linux课程应该是技术类的综合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而非验证性的能力,碰到问题只会求助别人,而非自己去思考解决。所以在制定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有利于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和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2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制定了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后,如何保证该工作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学习情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在项目选定上,本专业多位资深教师会同企业相关人员经过了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企(事)业网网络服务器的设计与维护”项目,该项目无论包含的知识,还是涉及的能力,都符合了高职教育。同时在选定项目以后,为更好地实现目标,教学设计者以项目为载体又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情境(子项目)。在每个学习情境下又有多个小任务,例如,网络服务器的网络管理子项目,就包括Samba服务器、DNS服务器等相关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总的目标。情境设计要准确定位知识点的切入。在教学中要与传统的教学相区别,如在引入有关概念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一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一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相关知识点,掌握知识的应用。
4.3教学过程实现
在设计任务时,通过理论课知识引出实践内容,可以从相关理论内容切入,引出实践内容,然后说明实训要求并就如何完成这一实训内容作相关简述,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变化。在学生试验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单独做答,也可以要求得到问题解决的学生去解答别的同学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再扬长补短;对于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在进行统一引导。比如说,BOOT分区到"底应该划分为多大的空间。不要给学生一个统一答案,学生可以试验。教师可以安排交流讨论,时间可以相应的比较短,先安排时间让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些启发,最后就是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主动与受动之间转换式的基于主动、自调、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教师是反应与主动之间转换式的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解释性意义的“教”。
要:对体育教育专业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技评及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基本理论,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可在有限学时下保障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9-04
近年来,各体育院系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运动项目教学比例大幅度压缩,其中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0%,并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短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标枪6个主要项目的教学任务。加之扩招后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下降,无疑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课程设计,确保田径术科尤其是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针对当前的分项教学普遍存在诸如教学目标分散、教学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大都依据某学习理论的局部特征而缺乏对该理论的整体考虑,从而导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偏差。例如在以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设计中,经常忽视学生认知结构对技能迁移的影响,而以结构一定向理论为基础重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动作表象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关注。为此,在借鉴前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验。
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技能迁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对认知过程在技能迁移中的作用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与对有关技能迁移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迁移理论,较为流行的主要有3种:1)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3)格式塔学派的关系顿悟说。目前大多数运动技术项目教法研究主要以前2种传统学说为基础展开的。在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下,这两种学说尽管对迁移发生机制的解释各异,但都与概括密不可分的。所谓概括就是学习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共同的本质的因素的思维过程。共同要素说强调客观刺激物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而共同要素的辨认则是比较、分析、概括的结果。概括化理论则认为不同技能间的共同要素或成分仅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这两种传统学说并没有否定概括思维在技能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一种学习并不是直接与另一种学习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另一种学习,影响的范围也就是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与此相应,技能教学并非是学生简单的模仿活动,而是定向建立相应动作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关教学方法研究必须关注认知结构对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技能教学研究中的理论缺憾。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方案,根据该整体方案的理论基础,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策略都重新进行了相应设计。
1.2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设计
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别于心智技能的迁移,往往以具体动作为特征。相似的动作结构和体能与技能要求是产生迁移的基础。从径赛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看,具有非周期性特点,即一侧下肢的着地―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在技能要求方面,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配合、跑与跨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而速度和快速力量则是这类项目的主要体能特征。根据这些项目动作结构、体能和技能要求的相近性,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组,将短跑、中长跑教学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形成以专项练习促进专项能力增长,从而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提高跨栏跑等复杂项目的教学效果。
1.3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基本策略
1)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
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策略上,特别强调重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动作表象,以发挥认知和动作表象在技术学习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将动态性的录像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每次课都拍摄练习者自己的动作,通过常速、慢速、特写及与优秀运动员对比等现场适时播放呈现给学生,并配以教师的技术讲解、提示作为补充,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每个动作学习过程中,有层次地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分析、理解、归纳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组织。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将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和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概括径赛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各动作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技能的迁移。
2)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动技术教学的中后期,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和角色互换。根据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均有能力相对较强、能力一般和能力相对较弱的3部分学生组成。小组建立后,教师指引他们进行合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的主要错误与需要改进的环节,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讨论,并改正同伴错误。在合作小组中由技能最好的学生充当“教师”,指导其他成员练习,针对小组成员的技术缺欠,“教师”提示其改正提高,并督促其他成员给予练习者必要的支援。
2 整体教学实践
2.1 教学实验对象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04、05、06级男生各30人,共计90人。共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每轮教学实验前都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相应素质进行测试,然后采用配对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人数相等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身高((1.75±3.03)m、(1.74±2.94)m)、体重((65.8±2.82)kg、(65.2±3.11)kg)。30m跑成绩((4.30±0.18)s、(4.40±0.21)s)、100m跑成绩((12.70±0.28)s、(12.70±0.31)s)、立定跳远成绩((2.63±9.71)m、(2.61±10.25)m)、1500 m跑成绩((356.0±23.9)s、(360.0±20.7)s)。
2.2 教学实验方法
1)实验内容与方法。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分项组织教学。在第1学期学习中长跑(6学时)、短跑(12学时),在第2学期学习跨栏跑(24学时),3个项目共38学时;实验组则根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将中长跑、短跑和跨栏跑3个项目衔接起来,于第1学期分成2个阶段集中组织教学。第l阶段为整体教学阶段(24学时),每次课安排2个项目并以跨栏跑作为主教材,其组合方式为:跨栏跑+中长跑(10学时)、跨栏跑+短跑(14学时)。第2阶段为分项教学阶段(14学时),其教学顺序为中长跑(2学时)-短跑(4学时)-跨栏跑(8学时)。
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始终采用分项教学的常规模式组织教学,其基本策略体现在教法上注重讲解、示范和纠错,学法上强调模仿与练习;实验组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理论,在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而在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整个教学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且两组学生对实验过程毫不知情。
实验结束时,由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评分标准,分别对3个项目进行达标成绩测试和技术评定。由于技术评定属于表现性的评价,由多个评分者进行打分,影响技术评定结果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分者之间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前组织3位评分教师对田径教学大纲中的技评标准进行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后对3位教师的打分情况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fKendall’s w)检验。3轮实验中3位评分教师打分情况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923,0.905和0.941,3次打分隋况的Kendall’s w值均高于0.7,表明3位教师之间的评分一致性信度相当高。
2)动作表象与认知水平测试。
该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价被试者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即对动作的过程、结构、关系的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清晰程度和正确性。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包括3个径赛项目的正确动作和典型错误动作各25幅连续动作短片,然后将50幅短片混杂在一起,以一定时间间隔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者观看每一短片后立刻:1)回忆以前相应动作的表象;2)指认与以前动作表象不一致的画面。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动作表象的清晰度和认知水平越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学习的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和田径类径赛项目技术特点,设计了用以检验两组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由于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不同,实验组学生对所学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3个项目的达标和技评成绩比较
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实验结束后,聘请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2组学生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1500 m)项目进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跨栏跑和短跑项目的达标与技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 m达标成绩差异不显著,但技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确保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而且不会降低其他项目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是以技能迁移规律为基础的。首先,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3个项目在动作结构和技能要求上存在共性。从动作结构看,它们均属非周期性项目,都由一侧下肢的着地一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一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其次,从技能要求看,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再次,从竞技能力构成看,都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大都以速度和快速力量为核心,平跑速度是决定跨栏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短跑又是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手段,跨栏跑练习中的跑跨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短跑所必需的快速力量水平。中长跑练习则为较长时间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奠定了基础。由于这3个项目的动作结构、技能要求和竞技能力构成存在很多共同要素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迁移。2)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思想又是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的。其教学策略不仅强调教法上要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学法上更是强调互助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整体教学的中后期,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技能后,便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当个体在提供或接受帮助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分歧等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合作学习中个体观念转变的本质触发因素,一般来说,分歧通常会增加个人结论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体更积极主动地探寻,重新形成知识和结论,对所学技能也会掌握得更好、更牢固。3)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由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把短跑、中长跑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却相对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提高。对照组采用分项教学,这3个项目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分散,每个项目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技能迁移,但由于各项目之间学习间歇时间过长,当学习新项目时,原有的技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消退或遗忘,导致技能间的迁移作用受到削弱。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策略,能有效
地提高学生对3个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而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来设计教学,不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对增加了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而且更能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致使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技评和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是在有限学时下,提高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2-5.
[2]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5):82-85.
[3]刘永东.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2):17.19.
[4]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J]_体育科学,2000,20(1):55-57.
[5]陈群.试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11.113.
[6]刘耀荣,康利则.“结构一定向”理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叨.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27-29.
[7]毕长年.投掷运动技术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教学之研究[J]_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18-20.
[8]卢刚.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一定向”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9-264.
[10]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23-26.
[12]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13]吴洁.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与径赛项目的整体教学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79-8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溶合型;表决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84-2
随着知识、技术的持续扩充,教师能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技能莫过于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而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构建与设计。这需要教师整合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多样的“导”来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下面笔者以“数字电路”课程中“三人表决器”这一知识点为例,采用自创的“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谈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单一型”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上表为采用适度改良的“四步教学法”设计的教学流程,它由导入、讲解示范、模仿和练结这四个教学环节组成,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讲解为主要课堂组织模式,通过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流程,来完成传输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任务。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主导地位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的空间,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就课说课”知识拓展窄,理论联系实践不足导致动手技能欠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上的学习,虽能很好地完成本案中构建的知识目标,却基本无法满足能力目标训练的要求,如果学生只会套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显然不能适应一成不变的实际情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因而日益被职业学校广范应用。其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学习的成效在于由内化而至外显的学生行为的改变,通过模拟、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样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而且综合行为能力都有全面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多表现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主要由“收集信息、方案设计、实施方案、结果汇报、组间交流、自评互评”等环节来完成,通过实践发现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学习,如果按理想中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将整个环节全部都由学生来实施完成,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成长下的学生会显得很不适应,通常对信息的查找进行堆砌性的收集不会选择处理,学习变得毫无头绪,这需要学生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然后才能构想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无从下手,加之个体的学习力、基础、背景等差异使得在整体目标的设定中存在着较大的跨度,对于学生人数偏多的班级亦不易对整个教学进度进行掌握与调控。
二、“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构建与剖析
在课堂教学中,能不能寻求一种指导学生有彰可循,并在不约束其思维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赋予学习自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与指导,避免直接将信息或做法向学生倾囊相授,与此时同不断训练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生做到既要引导而又不能领导,既要启示而又不能指示的原则。本课例依据建构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采用“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活动流程如下。
本课例的构建在教学中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由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知表决器的功能和使用场合,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部分主要由两个不同模式的学习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基于“四步教学法”为主体的教学手段的引导性研究学习模式,以完成项目任务“二人表决器”的设计方案为主线,体会方案的设计思路与框架的建立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铺垫作用;第二阶段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指导的自主性研究学习模式,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经验积累,独立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方案的实施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经过不断的总结与改进,最终达成“自指导学习”目标。第三部分以方案汇报为主要交流形式,结合个人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在群体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个体学习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索的艰辛和挫败的反思,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也应收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对教学设计进行更好的完善与调整,切实的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做法是,在坚持同伴互助激发教育智慧创新的竞赛流程基础上,把设计供教师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改为设计供学生使用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使“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从设想转为实践。
试看本届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命题:“以……为课题,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份能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知识学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制作与此相配套的学习资源”。
分析命题可见,本次竞赛的重大改变有二:
其一,把设计“教”的方案,改成了设计“学”的方案。对于参赛教师来说,要求他们换位思考,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案。因此,他们的设计行为属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性质。即从备课开始,教师就进入了“指导者”的角色,开始了“转型”实践。这不啻是教师职能的重大转变。
其二,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开发配套使用的教学资源。这个“学习资源”的性质,应当是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的资源,绝对不能做成课件式的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当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成果——“微型教学视频”(为此,组委会赛前通知:允许自带耳麦),使“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
因此,如果说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表现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制作与“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的学习资源,则表现为通过开发教学视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不经意间,教师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角色。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职能开始发生变化,确确实实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了!
为了保证参赛教师能够体验“转型”的成效,我们精心设计用于课前自主学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模版。针对不少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着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任务单”设定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等三个项目,并通过“提示”帮助教师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
从赛场实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团队都能较好地贯彻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策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但是,也有少数团队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把“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得与教案差不多,只有抽象的目标,没有可供操作的任务,更没有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自主学习抓手。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评价教学设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第二个阶段)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第三个阶段)之后,这种状况完全改观了,所有的参赛团队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全部符合要求!这种情况说明:同伴互助激发教育智慧创新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节
查阅很多相关教材和教学组织计划,发现很多《公路货物运输》的教学重心还放在理论教学上,大致安排的内容有认识公路货运、公路货运的优缺点、认识公路和公路线路、公路运输运费核算和保险等。而且运费核算大多给出公式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教学。
1.2教改如火如荼,适用性有待考究
在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全国高职院校教改正在全面推进,运输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改也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安娜,赵秀荣等[1]在《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一文中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运输管理”课程专业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李炎炎[2]在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特点,研究了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案例分析、多媒体运用、角色模拟和顶岗实习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3]提出了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输管理课程中。然而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提到需要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然而很多学校却很难和企业建立实质性的教学合作,一般都是在业务阶段帮忙做一些辅工作。因此借助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的锻炼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本文在充分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教学中模拟物流公司角色,以客户下达运输业务指令为驱动,将公路运输中涉及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到每一节课都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改革
2.1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从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四个项目组成,项目一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由认识公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模拟、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运输合同、货运单、货物清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作业通知单、运输计划、保险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取派通知单、装车单、集货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货运交接单、到货预报表、残损记录表六个任务构成,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由一般货物车辆配载训练和特殊货物车辆配载训练两个任务构成,项目三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由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零担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和包车运输运费核算三个任务构成,项目四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由认识我国主要公路运输线路、单一运输方式线路优化、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和运输业务综合训练四个任务构成。每个任务教学课时为2,每一次教学都采用任务下达、分析解决思路、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和课后练习五个部分构成,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给出项目三种任务一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的详细教学过程。
2.2课程教学实施
2.2.1任务下达。某货主托运一批瓷砖,重4538公斤,承运人公路一级普货费率为1.2元/t.km,吨次费为16元/吨次,该批货物运距为36km,瓷砖为普货三级,途中通行收费为35元,试计算总运费。2.2.2分析解决思路。思考:任务中的货物是整车运输还是零担运输。(1)整车运输的含义(2)整车运输的计算公式(3)整车运输计算流程首先确定货物运价,然后确定计费重量,接着确定计费里程,再确定其他费用,最后计算总运费。2.2.3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任务解决方案,注意确定货物等级,营运类型,计费重量,计费里程和其他费用。2.2.4完成任务。小组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提出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5课后练习。教师总结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小结
《公路货物运输》是物流管理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提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授课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并没有给出课程的考核方案,展示改革的效果,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作者:李玲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娜,赵秀荣等.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05):154-155.
[关键词]工作过程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关键词:货代专业 英语改革 CDIO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23-02
货代专业英语成为货代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我国货代从业人员向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对于培养货代以及货代相关专业的高职教育来说,货代专业英语的教学成为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
1 货代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
1.1货代专业英语的特点
作为与国际接轨的货代专业人才既需要专业的货代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货代业务非常熟悉。货代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货代专业单词、术语、句子等还要熟悉英文的相关单据以及货代操作流程。
1.2货代专业英语教学中困难
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货代英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涉及内容之广,专业性之强,业务流程之繁,专业单词术语量之多,货代专业知识点之散,基本涵盖了货代方向的全部专业课程,但教材内容与实际业务联系程度不紧密。另外,传授货代专业英语的专任教师基本上都是基础英语的专任教师讲授,在教学过程中会偏重于对于基础英语的讲解而忽略了最为关键的货代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
2 理实一体化的货代专业英语改革
目前,货代专业英语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涉及当前企业所需的实际内容,而在一些理论模块的教学中又出现难度过大的问题。通过整合后将按照企业实际业务划分专业模块,序化后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序化整合后,按照企业实践具体要求设计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序化后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业务,将整个货代知识模块按照实际业务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教材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即:模块1:国际货运内容介绍;模块2:海洋货物与集装箱货物运输介绍;模块3:空运、陆运、铁运内容介绍;模块4:多式联运内容介绍。
3 典型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3.1教学设计理念
引入CDIO模式为货代专业英语教学提供新思路拓宽教学途径。CDIO是Conceive (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四个单词的缩写。通过CDIO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中锻炼提出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教学乐趣。
3.2应用实例
以模块1为例进行典型单元设计,主要介绍国际货运机构经营范围、业务服务流程、相关单据,应用项目教学方法设计训练项目。能力项目一:英文简介货运公司;能力项目二:英文介绍货运公司业务范围、优势。
3.2.1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是介绍国际货运业务的基本业务知识,通过货运知识模块讲解使得学生掌握货代企业的概况,了解企业优势航线、具体业务内容等相关信息,并能撰写出英文版的企业概况介绍。(4学时)
3.2.2具体教学内容实施过程
①构思环节(0.5学时)。课前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库资料,事先将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安排每个小组利用课下时间搜集各大货代企业信息。课下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分头查询搜索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随时针对学生在查询资料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完成课下独立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设计环节(1.5学时)。课上学生按照既定的小组进行学习,通过汇总个人课下搜集的材料,讨论分析撰写阶段性设计方案,每个小组展示阶段性设计方案。在听取各组阶段性成果汇报后,教师以及组间进行点评分析,学生及时修改设计计划。即前一个阶段成果为后一个成果做铺垫,层层深入反复进行,直至各组初步建立自己完善的设计方案为止。
③实施环节(1.5学时)。教师根据项目作出总结,使学生掌握更加详细完整的设计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设计内容的欠缺,并认真记录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分析自己小组的设计理念、思路、重点,并解答汇报中其余每个小组的提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综合素质。
④运作环节(0.5学时)。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汇报过程,以及小组内部成员完成情况进行教师点评,结合组内自评以及组间互评,完成综合考评,并给出成绩。完全打破传统的一张试卷定输赢的模式,将平时考核作为重点内容,加大过程考
核。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23页)
4 结语
改革后的专业英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瓶颈,通过CDIO项目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课堂资源,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过程考核作为重点突破口替代了传统的试卷,使得学生在轻松而又快乐的过程中完成枯燥的专业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东光.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教学初探――以国际商务专业英语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
[2]钟飞.高职高专国贸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网络资源库建设模式探讨[J].科技视野,2013.
[3]杨宏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浅析――以国际货运公司英文业务简介的撰写教学单元设计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4]范金平.论高职货代英语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2011.
[5]林晓琴.物流专业英语语料库建设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6]李秀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货代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
[7]丁桂芝.本土化应用标准 1- 背景环境[J].计算机教育,2012.
[8]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