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内容

社会治理内容

时间:2023-08-08 17:0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内容

第1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第2篇

【关键词】复杂性治理;工程学范型;多元化;机制

社会发展伴随着复杂性同步进行,与此同时还兼具多样性和风险性,进而促使我国社会治理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社会治理逐步上升至公共管理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包含以下方面内容:理论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手段现代化,上述方面体现出工程学范式,这足以说明社会治理存在复杂性,同时具有社会工程学属性。文章中通过多个学科形成研究框架,以工程学范型与多元化机制形式展开。

一、社会复杂治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针对社会复杂治理来说,主要是借助复杂性科学,还有工程学科知识,通过多学科相结合方法进行社会治理,利用模式、逻辑、机制、对策等,围绕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从社会治理存在的影响因素着手,对社会治理进行优化设计,创新设计方案,提出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完善路径和模式,继而促使社会治理结构逐步优化,最终形成系统化治理。社会复杂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避免以往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社会复杂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投入,减少社会治理动荡。

社会复杂治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将较为复杂社会现象,或是相对繁琐社会事务,逐步清晰化,寻求较为稳定的因素,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实施优化治理。从理论层面分析,重视社会治理结构,还有规则系统建构及演化,形成社会秩序;而在信息层面,主要是以下述方面为基础:信息、复杂网络、计算机科学,借助工程科学,还有复杂系统,对社会进行治理。复杂理论及社会治理,两者之间存在内容上的契合度,是极为关键的治理基础理论。

二、工程学范型具体阐述

(一)工程学维度和要求

所谓社会复杂治理,就好比管理活动一样,属于科学又归属于艺术,而工程学范型属于艺术展现一种形式。社会复杂治理,具有科学性,是复杂性的治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还有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复杂治理还具有艺术性,从某种层面来说具有治理的实践性,同时兼具创新性,治理行为属于实践活动,归属工程社会实践体系,这其中关系到很多系统工程复杂性。

社会治理理论,还有社会治理实践显示,社会治理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主体、机制、方式及流程等等,需要多种主体共同完成,与此同时还需要借助多种机制和流程,继而实现治理目标,涉及到多方面的工程性课题,如物理、信息、机制等,必须要实际情况实际分析,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治理活动,进行治理设计。由于社会治理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社会治理科学性的应用往往是不够的,以往的社会理论通常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个阶段,对于社会复杂治理必须给予新的内涵,借助社会工程学进行治理,设计相对科学的治理机制,优化相对应的流程与平台,应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良好的治疗效果,属于实践的客观要求。就社会社会治理核心来说,其复杂性主要体现社会治理决策,还有相关的治理机制及行动,与此同时,还包含和环境间的复杂因果关系。

(二)社会治理工程学范型

针对社会治理工程学范型来说,通常治理施以科学性为主体,内在规律是研究对象,综合应用以下学科:复杂性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等,选取上述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同时应用逻辑性,阐述社会治理特点,揭示社会治理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实施有效的规划,包括社会活动、事务、组织等等,设计社会治理流程,优化设计机制,从而促使社会治理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继而推动公众及公共利益同时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主要涵盖以下方面内容:社会系统构建、社会治理诊断、社会治理协同、社会危机监测等等。

社会治理工程学范式,属于社会复杂治理一种实现手段,是具体要求及体现,主要特质涵盖以下方面:第一,突出上述学科理论与方法:复杂性科学、公共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等,重视多学科理论支持;第二,突出治理工具,尤其是系统动力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等,上述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有效应用,针对社会治理体系来说,注重规划设计,还应关注实施与控制,强调技术支持;第三,突出治理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人和社会组织为主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社会治理需要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第四,在社会治理过程这么贵,重点突出以下方面之间的关联性:经济、政治、文化及环境等,彰显复杂作用,社会治理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同时还需要社会的密切配合。

从上述理论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现实情况,还是于理论系统支撑,给予社会治理工程学范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多学科交叉的一种体现,促使社会科学犹同工程学科,从而由理论层面过度到技术,具有完整思想范式。针对社会治理工程学范式而言,它不能与社会工程混为一谈,其自身具有特殊性,更关注工程与社会方法的有机融合。

三、结语

总体来说,社会治理复杂性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主体方向,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社会治理主要是以工程学范式来实现,并且呈现形式及表现方式。文章简述了社会复杂治理的重要性,并从工程学范式及多元化实现机制层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参考文献:

[1]范如国.复杂性治理:工程学范型与多元化实现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

[2]张新文.典型治理与项目治理:地方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探究[J].社会科学,2015(12).

[3]杜英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结构复杂性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02).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51-02

党的以来,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启发、重课堂轻课外等缺陷,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很多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枯燥空洞乏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必须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 改革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说占据着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不断调整和丰富,但是,改善后的教学内容仍然在某些方面和环节还有很多不足。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的问题。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该门课中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内容都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发生重复,据统计,“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一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六分之一存在着明显的重复。[1](P.61-64)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又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发生重复。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师在讲授重复内容时也有对自身课程的定位,但如果不注重教学技巧,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长期下去会给学生一种“吃剩饭”的感觉,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个课堂的抬头率,在相似内容的反复刺激下,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产生。

另一方面,虽然全国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但是在进行理论阐述时仍然比较生硬,理论多实例少,文字描述多,图例和数据过少。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假、大、空”,像就业、社会公平、社保、医疗卫生、权力腐败这样的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教材中是缺少客观分析和合理解释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补充和更新,会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相差甚远,与自身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这样,就很容易对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产生质疑,对整个课程产生排斥感,觉得与自身能力培养无关,更别说对事业前途的帮助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为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发生,应科学划分和设置教学内容,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涉及到的知识点可以作简单的回顾,或者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观点作理论层次的拔高和深化;其次,由于教材的出版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教材中所反映的内容肯定与当下的最新成果相比总是有滞后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将党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精神随时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去,真正实现新精神、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对外开放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向学生介绍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即“一带一路”。同时,把大学生关注的诸如食品安全、就业、物价调控、环保等热点社会问题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再次,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的这2845所高校都有着不同情况和自身特点。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还应该结合生源以及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排学生之所难。

二、 改进教学方法

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P.139)在这里,把方法生动地比作“桥与船”。显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只有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单边教学方法仍占重要的地位。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无法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的活跃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充满着个性化的气息,自我意识和感知很强烈,他们思维活跃,喜欢与人沟通。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扼杀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激情,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厌恶、缺乏热情等表现。久而久之,教师也会出现厌教的心理。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但究其根由,其实是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排斥和不接纳。因此,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可以运用各国盛行的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平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而每一个重大理论的背后其实都有鲜活的故事。案例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读懂理论背后的故事,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案例教学法能够轻松地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直观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学,从而真正实现“学理论、讲真话、进头脑”的良好效果。对于内容复杂、争议性强、时间跨度大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了解;对于耳熟能详的案例,可以先于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逐步引入对理论的讲解;对于教育意义大、感染性强的案例,可以穿插在授课内容中,给学生带去震撼的同时,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对于总结性强的案例,则可以安排在下课之前,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印象。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部分内容可以举引起全国观众共鸣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通过中华美食的这样一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人的人生况味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引入“婴儿安全岛”的案例,弃婴行为是违背法律原则的,但是弃婴行为又是现实社会中一直没有根除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婴儿安全岛”项目是以生命至上为出发点,保障儿童的利益最大化,但也要看到,这个项目是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提出的社会救助措施,它只是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一小环,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反思:我们国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健全这样的社会责任体系,怎样去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系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采用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也都是切实可行的。

理论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而行动又是领悟和升华知识的路径,知行并重,方显理论的经世致用之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更好地体验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很容易使知识理论内化为学生修养,外化于学生行动。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正方和反方,针对“‘和’好还是‘战’好?”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最终使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再如,讲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或社会、或其他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影响”等课题进行分组调研,收集整理资料,最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课上汇报调研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命题,进而增强其社会主义信念和国家荣誉感。

三、结语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 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第4篇

1.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对于自身所困惑的社会现实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进行解释,这样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经常出现命题和概念等机械堆积,缺乏理论逻辑的承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缺乏严格推理,又缺少对社会现实的评判,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后,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考虑成人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和特点。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追求教学的程式化,忽视成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不注重理解和消化,也不会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只是学会了死记硬背,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和学校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仍然按照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样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3.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对于成人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并且考试目标不明确,题目偏难;对于学习效果评价手段比较单一,知识重视考试成绩,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首先,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在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成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引导教育对象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论述周围发生的事件等。其次,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选用社会中的典型案例来辅助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其中可以让成人教育对象根据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自己选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适当的评讲。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可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化,激发成人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质量。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提高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敢于探索和创新,将单一、机械、陈旧的考核方式转变成全方位、多元化、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的考核方式。制定考核评价的体系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实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开卷考查和闭卷考试、平时表现与卷面成绩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等。此外,考核评价还要综合考虑成人教育对象的调研报告、社会活动、论文成果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成人教育对象的学习成果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作用。

3.优化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建立适合成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规划要依据成人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使成人教育对象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充分实现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具有的价值。其次,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全面分析和理解现实问题所隐含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论思想。最后,教学内容的设定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且教师要注重对成人教育对象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要能够进行透彻的讲解,对新问题与新情况能够具有预见性,提高成人教育对象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信念,信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学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最后,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合格的专业的教师队伍,改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工学结合

一、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中职院校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课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中职学生也希望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能够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需要相结合,从而帮助自己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经费使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很少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多数只是通过一些演讲比赛等活动代替了实践教学。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主义明显。

2.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正面效应

中职院校应从学生发展和未来就业等方面出发,多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正面效应,使实践活动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认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社会认知度,使他们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发挥的更加充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有层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中职学生的专业实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两者存在着明显区别。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和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相结合,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采取实践、反思等形式,依托多种载体,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编排上要突出层次感,教学内容要逐渐深入,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实践教学形式要安排合理“工学结合”模式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把握教学进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走出校园,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和劳动实践之中,亲身体验,感悟实践,才能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与学生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中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共同提升,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首先,要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是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中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在实践活动中积极锻炼自己,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就业后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其次,要重视实践过程。“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中职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教学内容应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出发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之中,实现全员培训。最后,要重视考核设置。“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突显实践教学的成效。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实践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实践发现其存在一定弊端,如平时成绩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标准不明晰,实践能力考核不明确等。为此建议:第一,考核内容要突出重点。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平时成绩考核,特别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给予关注。同时,要把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合理设置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的比重。第二,合理设置考试形式。对于中职学生的考试形式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通过考试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实力。第三,重视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职院校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都非常了解,他们之间的评价会更加准确、客观和全面。因此,在考核时应适当增加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

第6篇

一、基于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深化改革的新要求,这说明我国的整体治理已经进入现代化进程,然而从社会治理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可以看出,我国治理的现代化并不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弥补这一缺陷与漏洞。

1、社会治理进入转型时期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将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成现如今的市场经济,这也意味着政府和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越来越弱,社会和市场原来的权力逐渐恢复,党和政府通过利用社会的自治能力完成社会治理,因此社会治理的空间正在逐渐扩大,这与政府直接干预社会治理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自身的权利和职能被不断还原,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由此正式进入转型时期。[1]

2、社会治理工作内容不明确

国家很早就提出社会治理格局的总体规划方向,希望能够建立起党和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相互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虽然已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国在现阶段的社会治理当中仍然存在工作内容不明确,对社会治理认识不清的情况,首先党和国家对社会本身具有的治理能力存有怀疑,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的讨论当中,党和政府进入了一个思想误区,即认为社会治理只有紧紧依靠政府的权利和职能才能得以落实,充分相信社会自治能力成为幻想和泡影。

3、社会治理中参与者角色混乱

在社会治理当中,政府和社会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而现阶段的社会治理当中,政府仍然将自己作为社会管理中的领导者,强调自身对社会管理的绝对管理权力和绝对主动权,所有的社会资源必须通过政府才能进行分配使用,但是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中的关键部分,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管理之中并没有得以实际展现,所谓的参与社会管理不过是一种表面形式,政府对社会组织一直处于压制和命令的状态,要求社会组织完全服从政府的命令。[2]

4、社会治理体制缺乏创新

基于国家治理下的社会治理虽然一直提出要创新、要改变,但是就实际结果来看,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社会管理仍然采用传统政府下达行政命令和使用管理手段的传统管理体制,政府拥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仍然是社会治理中的边缘参与者,另外长期以来使用同一种社会管理工具,这种带有绝对色彩的单向型社会治理体制缺乏新意,由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导权力,因此很多政府职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严重了影响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1、建设和服务并重

只有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管齐下,才能够切实完成好社会治理工作,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就是建立在社会建设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上,利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为依托和蓝本,把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公共秩序作为最终目标的管理制度。将社会领域中的各个体制和制度网络紧密连接起来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通过在该制度体系之中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全面完成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2、政府、市场和社会平衡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能够充分做好政府职能、市场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统筹安排、平衡协调,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期间想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从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入手,这就需要做好政府职能、市场职能和社会职能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社会管理中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把握整体大局,但是政府并不像过去那样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需要适当的进行权利归还和权利转移,充分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社会的自治能力,在坚持依法治理、强化法治力量和法制思维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调动市场自身调节功能,平衡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解决社会中的经济纷争,运用社会自治能力中的道德约束,平衡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消解社会矛盾。[3]

3、加大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之中,社会组织一直听命与政府,缺少自我参与意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加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和作用,需要协调和平衡好社会组织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需要交还给社会组织其原本具的职能和权力,让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来,比如说社会组织中的各大商会需要脱离政府机构实现独立,特别是需要着重培养社会志愿和公益类组织,通过建立独立的行业协会或慈善组织等完成部分社会治理工作,尤其是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不再需要直接与政府打交道,而是交由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能够更好地完成其本职工作。

4、正确对待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比如说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政府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需要用平常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目前在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对社会矛盾抱有偏见和恐惧,甚至将很多正常的社会组织活动也看做是会影响社会治理的“妖魔化活动”,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现成经验可以使用,这本来就是一项创举,在摸索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风险,因此大可不必觉得如临大敌。[4]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大学生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对国情、民情、社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明确目标,成为新一代合格的大学生。但是,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仅仅为了上级的检查需要,最后成了简单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说几句空话,与其说是社会实践,不如说是公费旅游,社会实践教学成了应付上级的“例行公事”。

1.2 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重复性、模仿性、浅层性的现象大量存在。

1.3 社会实践教学功利性强。社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和大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时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过于注重、追求包装和宣传,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宗旨,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旨和意义。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认识上存在偏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的压力。因此,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时,片面强调培养专门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摆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2.2 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诸多理念还比较落后,直接导致在机制保证和建设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领导管理机构的多头领导、多重管理,最终导致管理混乱、无序、效率相对低下。二是缺乏长期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三是社会实践教学经费时多时少,从制度上缺乏长期、可靠保障。四是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3 模式上乏创新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多年不变,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缺乏对社会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知。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进的几点对策

3.1 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地位的认识

高校各级领导要切实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从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国家和民族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来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坚持把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各级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既严格又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定期培训、交流制度,保证该支队伍始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3.2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⑴建立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专人负责,专任管理,统一调度、安排人、财、物,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统一协调。⑵制定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长期间建设发展规划,对社会实践教学有序、合理安排。⑶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严格按照中相关部门的要求出台具体政策,保证社会实践教学人员和经费的配备。⑷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⑸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各个学院日常工作联系制度。通过派驻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进学院,加强与学院、大学生的互动,通过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增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

3.3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在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要避免变成单一的考察、参观,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受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加社会实践与实习等和就业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又为择业提供机会和便利;其次,实践教学形式一定要体现时代特色。要进一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多样化,充分挖掘学生自治机构、学生活动社团的功能和潜力,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支持其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8篇

社区义工是指公民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在社区等公共场所或相关社会福利机构中提供自愿服务的活动。社区义工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区义工逐渐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并把社区义工与公民的成才就业挂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成为西方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成为西方公民自觉的行动指标。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方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社区义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道德品格的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理念具有一致性;社区义工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创新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覆盖面问题;社区义工的评价方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能够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社区义工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理念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区义工的理念也是要求公民在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公民的道德品格。如以义工精神闻名于世的美国,美国把社区义工当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国大学大力提倡社区义工,把是否参加社区义工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社区义工成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美国大学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刺激学生的学术成长,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看看自己究竟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服务,或者面对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自己还缺少什么本事和素质。甚至于美国大学把是否参与社区义工看成是衡量精英分子的准则,看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基层社会的生活,有多大的现实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社区义工发现社会,培养使命感,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在解释耶鲁为什么能培养出许多总统和政治家时说的:“这里有最高水平的精英的教育,又有一个最贫困破落的城市,美国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是一般的象牙塔所无法相比的。”[1]因此社区义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在理念上是相同的,社区义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社区义工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创新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覆盖面问题

社区义工是西方国家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是西方国家社会服务的文化象征,在西方国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在2006年,有330万16~24岁的在校美国大学生参与了义工活动,相当于美国适龄大学生的30.2%,在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的占了46%,而同年龄层未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的仅有21%,还不到受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活动的一半。[2]因此社区义工在美国大学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学生参与的覆盖面相当广泛,这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的覆盖面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解决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覆盖面不够广泛的问题。同时社区义工的形式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也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提供可供借鉴的方式。西方国家的社区义工服务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环保、心理咨询、养老、宣传、社区教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如英国的社区服务志愿人员(CSV)计划,该计划专门为16~35岁的志愿服务者参加活动,要求所有的志愿人员都要直接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年老体弱者、犯罪的青少年以及精神和生理不健全者。工作场所包括学校、医院、监狱等社区。再如加拿大的“卡蒂马维克”计划,其宗旨是帮助17~20岁的加拿大青年的个人成长;为加拿大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加强大众的环境意识;以及让加拿大青年更深人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活动形式包括旅行和服务、过集体家庭生活并承担家庭社会义务、学习实际工作技能等。以及通过在他们为社区提供服务时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最后实现上述目标。[3]西方国家这种宽范围、有计划的社区义工服务不仅在参与覆盖面上提供了保证,而且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三)社区义工的评价方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水平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从本体意义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坚持“人的内在尺度、物的尺度、历史尺度、美的尺度的统一,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政治性与伦理性的统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4]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质性评价、参与互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社区义工在评价方式上符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能够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西方国家在社区义工的评价上充分坚持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社区义工注重人的价值尺度的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把有没有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作为衡量精英人才的准则,因为西方国家认为有无偿奉献精神的人往往社会责任感会更强,更能与他人合作。同时又注重了定量评价和结果评价,美国大学在其入学考试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参加了社区义工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美国一些大学把参与社区义工到一定时间给予折合成学分。对于特别突出的大学生则授予美国最高的社区服务奖“总统义工奖”,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以及社会效应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笔者以所在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典型个案,就社区义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机制建设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转变观念,全员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

社区义工是国外主要的志愿服务形式,在国内也有不断普及的趋势。但整体而言,社区义工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把社区义工作为主要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全员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笔者所在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社区义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通过校报宣传介绍国外社区义工发展情况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每年在大学新生中定期召开大学生社区义工启动仪式,通过全员动员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领导和教师主动参与社区义工,通过教师的率先榜样带动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从而在全院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

(二)重视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重视社区义工的制度建设,为规范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学院相继制定了《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条例》和《大学生社区义工实施方案及学分评定办法》,明确社区义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组织实施和基本管理模式,确定大学生社区义工的内容、申报程序、学分评定和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以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学工部、教务部、后勤部、各二级教学部门学工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社区义工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院的社区义工工作,建立了高效的大学生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三)明确主题,合理分类,确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

社区义工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涵盖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假如组织不当,极易造成管理的失范。笔者所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确认社区义工的服务内容,以明确社区义工的实践主题,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具体把社区义工分为校内社区服务项目和校外社区服务项目。校内社区服务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品质为主题,通过理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5]其服务内容包括公寓小区公共场所清洁卫生、校园包干区清洁卫生、机房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区域清洁卫生、各类文化活动后勤服务、相关比赛后勤服务、相关接待前期准备工作、校园日常保卫巡逻助理、校园秩序维护等。校外社区服务以了解社会、奉献社会为主题,实现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服务内容包括作为外语院校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义务外语教育教学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参加大型活动的演出及后勤服务、校外社区环保、心理咨询、养老、宣传、社区教化等。

(四)注重教学评价,构建社区义工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学院注重社区义工的教学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构建社区义工教学评价体系。确认社区义工的学分,大学期间完成40小时以上的社区义工,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1个学分,完不成规定学分的,该门课程将不能结业,根据教学安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重修。明确社区义工的认可审核程序,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的学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提出申请,社区义工结束后,学生填写《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记录卡》,获得相关服务部门的鉴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学生的社区义工服务记录卡计算学分。确立社区义工作为评选各类先进的重要依据。学院把社区义工服务学时作为学生评选各类先进、奖学金、助学金、党员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评定集体荣誉的重要指标。

参 考 文 献

[1][2]培养精英要从做义工开始[N].新京报,2006-10-29.

[3]国外志愿服务简介[EB/OL].深圳龙岗义工网yg.lg.省略/info/info2.asp.

第9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实践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修拥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近年得到大家探讨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

研究性教学是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反思探索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研究性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改进和补充,可以让教师改变原来的思想和观念,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批判的精神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已经变成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意识很强,追求个性、思维活跃、信息量大面广。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理论知识较多,教师纯粹的理论讲解在学生的头脑中无法很好的理解。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从理论出发,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开阔视野。同时,学生通过主动研究,会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解和看法,这种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注重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力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涵。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情况下开展有关内容的研究,使学生在某些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其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取得较多发言权。

三、研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各种课程的实际运用中一般表现为: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研究式、主题讲座式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1.主题讲座式,也称为专题讲座式。是在对书中某些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以后打破原来的授课模式,以综合的模式讲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在做主题讲座前,需要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准备工作。同样,教师在上课前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要做一定的预习工作,了解一下基础的知识点。

2.课堂讨论式。这个方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中的运用较多,在教师讲授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就其中的重点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来讨论。通过讨论,甚至是争论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中对于如何对待社会公德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就不是完全一致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遵守社会公德是大家应该做的,但也有部分的学生认为,在有人遵守有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前者就会吃亏等等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题——思考——回答——相互讨论——自我纠正,这个过程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的答案。

3.社会实践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一些章节的内容除了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需要让学生有机会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的。其目的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深入的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转变不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例如,在《思修与法律基础》第五章中关于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学习中,通过结合学院团委爱心社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爱心活动的对象进行帮助,让参加实践的学生用行动来真实的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

4.社会调查法。具体的做法: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社会实践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指导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过程,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填写等相关内容的指导。最后将调查的结果PPT的形式作最后的调研报告。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体会到了社会中的各种情况。同时,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了心中的问题,也使原来的经验逐渐的转化成了学生自己内在的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程中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上课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对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内容是开展研究性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无论是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还是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这都是比较关键的。对学生而言,对研究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了他花多大的精力去观察和研究,对教师而言研究内容的确定对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控制能力。在整个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的流程、具体的实施以及最后的对学生的评价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在每一项过程中,教师都要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来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瑞熊.王卉.以研究性教学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1-7.

[2]王小红.高职语文研究性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7):68-69.

第10篇

作者:李永莲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成教学生经历了从学校到社会,再以从业者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出现在校园中的身份变换过程,这样的经历使他们的眼界得以拓展,对社会、人生进行了一番观察、思考和理解,他们的思想有成熟的一面;同时,社会上的一切思想、道德、作风、生活方式等都已给他们深刻的影响,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展开,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涌入我国,直接作用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成教学生比一般在校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成教学生学习行为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鉴于成教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往往以某种实际需要的满足为牵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注重处理工作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轻视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成教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既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也凸显了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对策思考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观念是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前提。要提高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必须改变轻视甚或漠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成人教育简单看做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错误观念。需要改变观念的不仅仅是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参与成人教育的其他人员;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改变成教学生轻视、漠视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观念。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没有成教学生观念的转变为前提,所有的努力都将沦为空谈。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必要手段。由于成人教育集中面授时间短,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避免满堂灌以及空洞的理论说教。要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需用选择适合成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成教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因而他们更愿意接受讨论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仅仅依靠几次集中面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课堂教学延伸提供了平台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站、公用电子信箱,及时把教学案例、讲义、课件及其他相关资料放在网络平台上,便于成教学生查阅;可以在网上为成教学生答疑释惑,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等问题;还可以通过QQ等聊天工具组建网上班级,为成教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学习、生活提供平台,以期提高成教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至于成教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思想变化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无从体现。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者和尝试者,改变以往陈旧、呆板、机械、单一的考核方式,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要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考核评价体系,搭建起成教学生的班主任、各个任课教师、成教学生所在单位联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平台;要把开卷与闭卷、平时操行与卷面成绩、课内学习与课外表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出勤率与学习效果、论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4.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载体。教学内容是教学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依据。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成教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形式已经对教材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内容设置和编写上,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有些理论观点比较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解释和阐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这使得许多成教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缺乏新鲜感、吸引力和感召力,难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想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需要在内容的优化选择上下功夫。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结合点优化教学内容。成教大学生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较难理解,但是对社会现实有更多的观察和体验,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结合点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浅入深出,以挖掘热点问题背后所包含的理论思维和价值观念,能够提高成教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以“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为突破点优化教学内容。学术含量高的教学具有知识上的丰富性、逻辑上的严密性以及视野上的开阔性,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穿透力。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把学术问题引入教学,确实能提高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精”和“管用”为落脚点优化教学内容。由于成教学生学习和工作兼顾的特点,集中面授的时间相对有限,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内容选择上,教师必须要有所选择,要把重点理论现实问题讲深、讲精、讲透,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克服面面俱到。“管用”就是教学要有实际效果。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了如指掌,特别是对成教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政治信仰、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要看得清、讲得透、辨得明;另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脉搏及心理特点,特别是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有预见性与前瞻性,以此提高对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5.提高教师素质是增强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质的关键环节。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收到成效,能否达成教学目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因此,培养一支坚信,政治上坚定,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愿献身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极为重要。总之,成教学生不同于普通在校生,这要求从教人员自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投入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够增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第11篇

学习内容

参加人员

5月19日至5月31日

1、市局襄公发〔2006〕8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市公安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支队襄公刑字〔2006〕7号文件《关于印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集中收看《犯罪嫌疑人消失的背后》警示教育片,开展分组讨论;

全体民警

6月2日至6月4日

1、支队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市局组织的全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班;

2、支此文来源于队领导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测试;

支队领导班子成员

6月9日

1、支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集中培训,支队领导班子成员为全体民警分别讲解法治理念教育的五大内容;

2、组织全体民警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知识测试;

全体民警

6月12日

各大队开队务会组织学习同志在2005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和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及依法治国和执法为民的理念,并做好学习记录;

各大队民警

6月16日

各大队开队务会组织学习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和公安部编写的《公安民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一百问》及公平正义和服务大局的理念,并做好学习记录;

各大队民警

第1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学习心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笔者对全国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的维度,多角度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并提炼其特点,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抽取了全国四所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学院,湖南邵阳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情况调查,共发问卷1667份,回收问卷1662份,有效答卷1660份,回收率为99.7%,问卷调查共设40个题目,其中单选题37个,多选题3个。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并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

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不强,这些学生是学校“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真正意识到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素养,改善自我的思维方式,提升处世能力。他们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要求。问卷结果表明,有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拿学分,甚至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25.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没作用,31.6%的学生认为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

2.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较为欠缺,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占54.5.%,他们认为专业学习更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不过是政策的要求,它与将来的就业与发展联系不大,即使被动地选择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更多地把它看作获取学分和评优评先之需。

3.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轻视学习的态度,甚至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问卷结果表明:有4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迟到的情况,45.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旷课的现象,甚至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从来没有认真听讲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强弱体现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还是消极。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有46.5%的学生表示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感觉,兴趣不大,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消极的。

4.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表现在:上课时,有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或者睡觉,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课余时间,更是逃避学习,很少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书籍。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学习情感复杂,学习动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43.2%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淡薄。

功利化的价值观,按郑永廷教授的观点,认为,其“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衡量的是个体利益指标,隐藏的是浮躁的心态”[3]持这种价值取向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专业课的学习对立起来,重视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重视强化自身的工具意识(如:外语,电脑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类学生往往从功利主义角度认为知识管用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为它对自己找工作直接有用。与此相反,那些对大学生来说主要是间接有用、潜移默化有用、终身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就认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无用的,或者作用不大。因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不如专业课及其他公共课那样有强烈的需要意识,缺乏作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而去主动参与。这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的纯粹是为了修学分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教理论课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多余的。大学生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持续的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由此而产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出学习需要的被动性,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压力。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狂妄与自大、逆反心理、应付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4],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与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旦学习受挫,则容易意志消沉,自我意识易产生偏差,对学习没有热情,或对学习产生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就会武断地认为是非专业课可以放在一边。同时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易受朋辈心理的影响,缺少自己的主见,学习情绪不稳定。

大学生在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下,往往会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应对,由此,重视专业知识、眼前利益,而没想到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确立理想信念,激发内在精神动力转化外在压力的价值取向的方向,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颇。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持教育“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而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它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行为中。教师仅把教学当成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及主体性,这就在根本的意义上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也压抑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对不坚定,不信仰,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事业心不强,因而在教学中表现为: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授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具备一些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有些教师知识面较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甚至有些教师的人格及生理和心理素质欠缺。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动力不强。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因素

(1)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实用主义学习观和就业观,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易产生抵触情绪。

当今社会也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知识资源共享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各种社会思潮等非思想也鱼龙混杂而来。网上的这些消极信息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些缺乏良好的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负面信息的诱变,对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持存疑甚至排斥心理。

(2)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些高校较多注重专业学科建设,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上,而较少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软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有些高校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一共识。这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

(3)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产生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5],家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母离婚,有的单亲等,这客观上容易使一些意志脆弱的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集体主义观念薄弱;有的家长自身思想素质不够,自身榜样力量不够,很容易使其子女效仿,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够高。所有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积极性的培育与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就觉得枯燥乏味。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因素

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紧密,缺乏现实性、时代感,特别是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少见,而一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内容没有及时纳入教学体系,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及课堂设置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太强,讲大道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少,并且回避了一些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学生觉得理论的东西太多,太抽象,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5.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中“灌输”得多,过多注重书本内容,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制约、创造性思维受束缚;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知识、素养的内化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宣讲取代思想政治及品性修养,淡化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品格上的养成教育;一些教师较少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样与学生的交流随之减少;一些教师上完课就走,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亲和力。在教学评价上,方式单一,要么是出些提纲让学生背,要么是开卷考试,使得知性与德性分裂,这样,自然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下工夫,研究相应对策,努力化解影响当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踏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2]熊建圩,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4:72.

[3]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

[4]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