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3-08-08 17:0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实习,问题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实习是机械类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践、获得工程意识的一个最主要途径。通过接触工厂的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行业状况,亲身感受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等各环节,初步建立起工程技术、市场、经济、质量、成本、安全等工程意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实习质量的好坏尤为重要。

1.现阶段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学扩招,学生人数增大,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实习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用现有实习模式的主要弊端有:

1) 现有的实习模式像是一次次的“放牧式”的“工业旅游”。传统“接受式”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或工厂技术员现场讲解,但由于车间噪音大、场地受限,加上实习学生数量较多,能够听到讲解的人数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是漫无目的游走。并且这种模式的实习效果一方面受制于指导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另一方面工也往往受制于企业的生产计划。影响了实习质量,打乱了实习计划。

2) 学生实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实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的实习报告甚至变成了企业简介,或者为了仅仅是从工厂抄回来的生硬的工艺流程。由于缺乏引导和约束,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实习态度散漫。

实习结束,学生普遍反映实习过程中没有目的,教师、实习企业也反映实习效果不明显,实习质量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致命的薄弱环节。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简介

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 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 万人。目前,国内已经有两批近200所院校的工科专业参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使建立在学科研究与学术分析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属性,更加注重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认同性与和谐性教育。面向工程、面向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强调实践。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经验、把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和社会需求对接,而且能够触动学生心灵,使其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与灵感。经过实践历练的学生可以把僵化的书本知识内化成为灵活的创新能力。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各个高校都在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展开有益尝试。针对实习环节,国内有关高校提出了“提问式”、“基于现代工程理念”、“身边教学法”等等实习教学模式,同时也有汕头大学、燕山大学等学校借鉴国外CDIO模式的实习教学改革。

3.“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械类专业“问题式”实习模式

目前,广西自治区有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参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但依然没有独立院校参加该计划。独立院校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质量均与这些院校有较大差距,无法照搬同样模式。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开展机械类专业的实习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实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实习质量。本文提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机械类专业实习为例进行一次有益尝试,必将为提高独立学院机械类及其他工科专业实习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验证意义。

3.1以“卓越工程教育培养师计划”为总指导,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机械类专业最终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精神,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工程实际。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将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制定科学的实习方案,真正提高学生对机械行业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3.2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编纂实习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现有的实习方法是“接受式”教学法, 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2012年5月19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七届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教授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这种思想,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通过召集有工程背景的教师,结合学生专业及企业实际特点新编写实习指导书。通过实现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实习质量。

实习进行前,除了做常规的实习动员外,先安排带队实习老师去实习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技术、设备情况,在保证企业技术机密前提下,和企业技术员针对不同专业共同提出若干问题。然后给学生开展一个简短的实习讲座,介绍企业生产、技术、设备基本情况,同时提出准备好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任选其中若干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寻找答案。

实习过程中,加强安全和考勤,积极引导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的疑惑。在生产计划允许的情况下请企业技术员专门解答和讲解。

当天实习结束,召开开放式小组讨论会,师生共同参加,学生交流当天的实习体会,并解答其中的问题。这期间,鼓励学生回答彼此之间的问题。总的实习结束,最终提交实习报告。

3.3建立合理考评机制,为提高实习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是保证实习计划有效开展的必要保证。合理的考评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和带队实习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成绩的确定主要考虑出勤率(30%)、实习报告成绩(40%)及带队实习老师和技术员平分(30%,主要考虑实习现场态度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三部分。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带队实习的积极性,也采用适当激励政策,学生每天给带队实习的老师评价,最终根据学生评价和指导老师工作量进行考评,对表现优秀的老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4.结论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改变了现有“接受式”实习方式中存在的学生实习过程中无目标,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实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实习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宏献,李冰,耿雪霄. 独立院校机械类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分析[J]. 科技资讯,2011,(23):247.

[2] 秦春节, 黄中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52-653.

[3] 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3):140-142

第2篇

对于电类专业是否需要金工实习,广大师生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诸如实习课时和实习经费如何安排;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对于电类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学;更有甚者认为金工实习仅仅就是去工厂劳动。因此需给金工实习定位,让大家认清金工实习在大学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金工实习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特别针对高校来说更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仍普遍使用重课堂、轻实践的传授方式。所以在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提高素质教育认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落实好素质教育的精神,具体体现在严抓求实作风,狠抓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团队协调能力,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花大量精力于金工实习中,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工厂素养得以提高。

(二)综合能力锻炼的需要

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普遍被认为高学历、低能力。主要是因为在四年大学学习中,综合能力锻炼不够全面,具体表现在吃苦耐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缺乏锻炼。这主要归结于我们没有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而金工实习就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前,一次难得的综合能力锻炼机会。

二、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改革主要内容

(一)金工实习课时改革

目前机械设备是任何工厂所必需的装备,而每种设备不可能离开电器控制,电类学生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通过金工实习,使电类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必需的机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社会需求。根据目前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现有的人员和设备情况,特开设车工训练、钳工技能训练、铣工训练和现代加工训练,各训练项目采用分组轮换制。因此需把目前的一周课时增加为两周,才能有效地满足工程训练的要求。

(二)金工实习内容改革

针对电类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安排金工实习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改变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的实习模式为车、铣、钳、现代加工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使机和电充分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改革现有的实习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动脑,以培养其尝试创新的兴趣和习惯。比如在实习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考试软件、试题库等,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习教学,或让学生观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录像资料,使学习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大力提倡启迪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结合远程视频教学,形成立体化模式。最后完成作品,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提出任务要求、讨论设计思路,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设计任务。

(四)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材大纲与教材建设

按照电类专业建设的要求,建立新的金工实习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系列是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学实施的核心。目前我院基本上是沿用机类专业《金工》系列课程教材,这已不能满足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现已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编写适合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材,预计不久就会投入使用。

(五)金工实习的考核改革

金工实习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可照搬旧的考核模式。目前我院考核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即:第一部分:实习教师和师傅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打分,占20%,;第二部分:理论及实习报告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出考卷,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知应会,占30%;第三部分:由指导会学生代表组对每位学生加工的实习产品进行考核,占30%;第四部分:实践动手部分以及创新设计部分占20%,如,在线切割图形加工设计中,体现出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给予加分,无论在手工制作中还是在创新设计中只要有创新、有独立思考,就予以加分,这部分考核能在提高学生的实习主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启发式;多媒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46-0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大多数高等院校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优化组合而成[1]。因此,课程涉及的概念性内容多,知识点广,综合性强,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后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2]。因此,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程,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到生产实践,目前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3]。

(一)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等走进了课堂,这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PPT,甚至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写进PPT,上课即成了机械的PPT放映,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采用讲授和板书的形式,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造成一些抽象的机械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切削过程中的现象、机床结构等难以被学生理解,同时,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满足不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切削过程中的现象、各种加工方法、刀具的角度、机床结构等,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到相关内容时,结合生产录像或是到生产现场参观一下会更容易掌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们在大一懵懵懂懂的时候完成了金工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仅有的实践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中,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难以理解。而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门课程学完之后,此时工厂里的参观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只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理论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介绍车刀的角度时,如果采用实际刀具进行讲解,由于刀具尺寸太小,在课堂上不容易看清楚。此时可以先给出三面两刃一尖的概念,启发学生去思考,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放大的车刀立体图,思考并讨论何谓三面两刃一尖。然后在教授讲解概念之后,针对实际使用的车刀进行指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定位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讲解定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轴类加工时,为什么常采用固定顶尖和移动顶尖相结合的装夹方式,如果采用两个固定顶尖,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应该怎么解决,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过定位”的概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模拟现场加工场景,或者仿真、拍摄、查找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仿真动画和反映生产实际的影像资料,把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方法等演示得一目了然、真实生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既较好地理解了工艺方法,又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

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铣削这种加工方法的理解,可以放映世界杯比赛奖杯大力神杯的加工动画,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原来大力神杯上面那些立体的复杂的纹路可以在数控机床上预先规划加工轨迹,用球头铣刀进行铣削,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用铣刀进行铣削这种先进的加工方法外,也提前了解了五轴半加工机床的概念。在车刀的学习过程中,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正交平面的定义即通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垂直的平面[4]这个概念老是搞不清楚,进而不理解正负刃倾角的概念,因为书本上的车刀图中主切削刃是平行于基面的,通过对具有不同主切削刃的车刀立体图的讲解,学生会容易理解主切削刃与基面的空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可以在电脑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车刀的不同表面,演示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的建立,通过动画展示各平面所处的位置,并对车刀的每个角度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各个角度形成的依据,得到相关的刀具标注角度图形。再结合口诀“一俯一向两剖”,理解并掌握了车刀角度的图形表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师生一起,一步一步把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在二维图上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讨论、动画的直观演示和亲自动手绘制,学生对车刀的角度这个难点掌握得非常透彻,教学效果很好。再如,夹具也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时,可以用动画直观地表示不同类型夹具的工作原理、工件在夹具上如何被定位和夹紧,接着再介绍夹具的各组成元件,还可以用半透明的彩色区域表示出定位元件、夹紧元件,这样有助于对夹具知识的掌握。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

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7]。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如车刀的角度、夹具、机床的静刚度等,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加深理解。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如加工方法、刀具、加工精度、工艺规程、夹具等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车间现场学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而课程设计既是对前序课程的巩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又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针对设计任务即夹具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与实验、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楚生,梁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和改革[J].高教论坛,2004,(4):58-60.

[2]王俊昌,王荣声.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Ⅱ(热加工工艺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春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44-45.

[4]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陈秀生,候至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学园,2012,(19):28-29.

第4篇

关键词:农学;Auto cad;高职教学;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TH12文献标识码: A

高职院校农学机械类专业均开设了《机械CAD》课程,作为农学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以先进的CAD技术为手段,以现代工程设计为内容,以提高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重要课程。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工程设计、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素质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课改精神,适应学生学习,使学生受益,激发不同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AutoCAD机械绘图项目教程中项目四中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对教师教学要求以供参考。设计过程如下:

一、课程简介

《AutoCAD 机械绘图项目教程》 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过渡性核心课程, AutoCAD绘图是机械行业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所以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工程图的能力。该课程对后续开设的pro/E、UG等课程起着基础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本节课选取的是《AutoCAD 机械绘图项目教程》中“项目4平面图形的绘制”的第一节——4.1 绘制平面图实例(一)。主要内容是简面图的绘制方法,是对前面所学习的CAD基础知识和绘图环境的初步设置的实际应用,通过该平面图的绘制,使学生能够熟悉CAD绘图的过程。是今后典型平面图和零件图绘制的前提。

三、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点的输入方法和修剪命令绘制平面图。

知识目标:掌握用点的基本输入方法、掌握用LINE命令绘制直线、熟练掌握“修剪”的应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分组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绘制平面图实例

选取的是《AutoCAD 机械绘图项目教程》中“项目4平面图形的绘制”的第一节——4.1 绘制平面图实例(一)。项目四中任务1中图4.1

五、教法分析: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对比较直观、全部实操的CAD课程比较感兴趣,相对于纯理论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对于高职类学生,他的实际动手能力某种程度上来说要远远大于理论分析能力。本次课是在学习了机械制图的平面图形的绘制之后进行的,所以有一定的基础,教学难度较低。

六、学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确定了任务驱动学习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合作学习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共三种学法。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案例提出与分析,3.案例讲解(新授知识),4.案例跟练,5.释疑,6.分组练习(任务驱动),7.效果检验(总结),8.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组织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提高、总结规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Auto CAD注重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所学即所用。可以尝试以学生身边的工程实例(齿轮减速器、机械传动轴)作为教学素材,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平面图教学中中尝试0与实际测量教学楼图形相结合,将实际测量图形用Auto CAD进行绘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绘图兴趣,更好体现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八、CAD对教师要求

结合AUTOCAD课程特点,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 了解学生,明确目标,分层备课

1.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学生分层分层目标教学法是在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基础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必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再进行合理的分层。比如通过一份简单上机任务:1.进入AUTOCAD绘图界面,画一圆,将其保存至D:/班级+姓名/001.dwg;2.在上图形界面上再画一矩形,将其另存为D:/班级+姓名/002.dwt。通过简单的操作可观察学生学习基础、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实际情况,再通过班主任、原任课教师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三组:A、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接受、理解能力强。B、基础一般,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应用能力一般。C、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差,缺乏学习信心,基础、理解能力较差。

2.明确教学目标,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为了满足A、B、C三组学生不同的需求,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类学生,教师应注意扩大其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加强其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B类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其基本命令使用和操作方法训练,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CAD课程正确、有效学习方法;对于C类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目标教学法在上机操作练习中应用

1.合理布置上机任务,充分练习所学知识。

为巩固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合理编排练习的层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将操作训练题设计成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基本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中等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题三种类型。要求A组学生会做全部练习题,B组学生做前两类题, C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基本题;鼓励B、C组学生选做较高类型的习题,并加以适当辅导,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向高层次递进。

2.细心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启发学生思维。

上机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运用知识,发挥创新能力的

平台,是引导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舞台。教师在学生上机时一定要做到“眼勤、脑勤、口勤、手勤”,就是教师在学生上机时,需细心观察学生操作过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现学生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引导和提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问题时,教师应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是基本命令操作不熟练,还是综合运用知识还不够娴熟?是应该给予合理提示还是应该操作演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验报告,进行思想交流 CAD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报告也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布置实验报告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要求学生将自己上机训练的目的、操作过程、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及个人的实习体会等写下来。在批改实习报告时,更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差生而言,在客观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同时,需更加关注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肯定他们进步,并提出恳切、可行的希望;对于优等生在肯定他们基础的同时,找一些灵活性较大,有一定创新的图形让他们设计,把他们的设计思想提供大家参考,鼓励其他同学采用不同方法去设计图形,自行分析、理出最简单、最便捷的一种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和设计思想。分层目标教学法要注意学生层次的可变性(A B C)。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属层次也要改变。在实践中,要经常通过提问、上机观察、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与教学方法,使分层次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分层目标教学法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帮助中差生树立了信心,缩小了学生间知识差距,提高了学习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慧,刘乐辉.Auto CAD建筑制图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陈琳,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图形图像专业Auto CAD教学方法初探[J].福建电脑,2009.

[3] 彭智,周勇.CAD/CAE技术在模具概念设计中的应用[M].模具技术出版社,2004.

第5篇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越来越受广大高职院校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和技术岗位“零接触”,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职业技能得到训练、职业道德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 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1.1 建立校企共同育人制度

职业教育实现将自然人培养成职业人的目标,就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把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服务、管理过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学校每年重大的教学活动都邀请合作企业参加,重要的教学计划和教改工作及时与合作企业探讨,征求合作企业对学校培训计划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2 建立报告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每年十一月份将第二年的实习计划报到河南省教育厅,经省厅批准向各企业下达任务;并委托前往企业的带队老师将学生的实习计划和人员分配报往学校,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调配安排。

1.3 加大经费投入,稳定组织机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也更加繁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学生在工厂里面实习,企业不但要给学生们发工资,而且企业也要不断的出资培训在工厂里面实习的学生,当企业把学生培训成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工人后,很多学生又不愿呆在工厂。为解决这种问题,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出资在工厂培训学生,并向企业授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实习基地”的称号,以稳定组织机构,增强企业的带教责任。

1.4 实施双向聘任,稳定带教队伍

从合作企业聘请客座教授、副教授、讲师定时来学校讲授工厂里面实际操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应该怎么解决。同时也让学校的教师们到合作企业里面担任技术骨干,和合作企业里面的工人师傅进行技术交流。当学校教师无授课任务时可以到合作企业上班,这样就促进了学校与合作企业“双师”(高级技师、教师)队伍的建设。

1.5 表彰先进典型,调动带教积极性

每逢教师节到来之时,我校都要开展隆重的表彰优秀教师的活动,并在各合作企业开展表彰优秀带教教师的活动。经合作企业评选推荐,其事迹报学校审批,并发给“优秀带教师”荣誉证书及纪念奖品。

1.6 刊登带教论文,促进共同提高

在《院报》开辟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专栏,刊登和交流个实习企业的带教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实习基地的发展探讨

2.1 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保障校外实习基地的长久性和稳定性

校外实习基地要想长久、稳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仅靠高校和企业是不够的,政府要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去鼓励社会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去解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实习。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接受学生参加企事业的单位给与必要的优惠待遇,解决他们应接受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带来的实际困难,对于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成绩显著者,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奖励,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监督高校的执行力。

2.2 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路

若要提高学校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把“注重应用,重视能力,巩固基础,提高实践效果”作为建设实习基地的指导思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的生产实践观和科学意识得到增强。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依托行业背景,建设“就业型实习基地”;应用“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专业招生人数以及学校内的实习条件,通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对本专业实习基地提出具体的实习数量要求,形成一批优质稳定的实习基地。

2.3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我校凭借军工特色先后与富士康、宇通等多家大公司签订合同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合作企业把公司的生产线搬到我校供我校学生生产实践。学生们通过真正的操作之后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但牢牢的得到了掌握,而且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为公司生产一些产品获得相应的报酬。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零距离”,学生们到工厂之后不用在实习就可直接上班操作机器。这样不但可以为公司省去大笔的培训资金,还减少了操作事故的出现。

学校设立相应的部门来负责院内的实习基地建设,各系也必须由专人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实习教学工作,合作企业也必须安排负责人驻扎在学校内,为实习的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校负责协调和落实各项共同建设的工作,学校职能部门作必要的指导和协调。学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负责人的联系,加强与合作企业共建单位的感情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校企合作新型势的建设和实习教学方法。各系部应加强和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时将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要求反馈给实习基地,以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2.4 加强实习基地的检查与评估

在组织实习活动过程中,学校应设立实习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反馈,例如:通过学生的实习报告质量反馈;通过学生的实结反馈;通过指导老师总结评估反馈。通过这几种反馈机制,可以实现对下一年的实习方案的修正与完善,而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实习老师和企业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思考。当然,学校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评估,对不能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应督促实习基地及时整改或调整。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基金。根据对实习基地的检查评估结果对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实习基地的发展和建设。

3 结语

学校应不断分析实习基地在建设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创新的理念、新颖的思路、有效的措施建设更多模式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采取各种更有利的办法和方案来确保学生实习课程的内容、时间和质量。把教育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强、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美香,刘武,盛天金.加强实习基地的做法与体会[J].南进部队医药,2001(8).

第6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生产实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21-02

生产实习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直接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校内教学的总结,而且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责任心、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精神;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和质量的过程控制;培养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专业学生,我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学生自习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组织方式,目前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能从事技术类的活,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生产实习,造成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困难。

2.生产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在安排生产实习岗位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往往会出现企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虽然此类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但是对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感觉实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出现情绪不稳定,身体不适应的诸多情况。

3.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生产实习实施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而实习评分模式往往以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评分为辅,两者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困难,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4.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会严重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原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17~19周,此时很多学生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和找工作等相当多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生产实习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讨论,没有及时改进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6.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校外分散实习(指学生个人脱离分院统一安排,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行为)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二、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我们往往要求实习基地是大型企业建立的,并且能够长久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评价实习基地好坏的标准。大型企业能够安排较多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容易;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大型企业设备较先进,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但是,大型企业对普通高校的依赖较少,校企之间很难有深度的合作,往往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生产实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脚点则是“生产”,所以,我们认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紧跟产业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就业的企业才是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要摈弃一劳永逸建基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经常性地关注和寻找适合实习的企业,积极寻求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联系,寻找最佳结合机会。在研发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实地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产品更新情况,以便对学生有个初步培训。实习结束后再通过企业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决定是否将其列为下一年度的基地名单。

2.建立多实习岗位和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以中国计量学院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浙江正泰中自工程公司围绕控制系统与仪表产品开展的生产实习为例,经过校企领导多次有效沟通,确立了部件生产(部件装配、测试)岗位、仪表生产(仪表装配、测试)岗位、系统生产(系统装配、测试)岗位以及产品研发岗位(研发流程介绍),并进行轮岗。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组织形式,学生以分散的实习小组为单位,在研发、生产、测试等至少三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同一小组学生一周内在岗位不同阶段进行流动学习,基本可以了解掌握该岗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了解研发管理流程和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过程控制,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学生管理模式和评分模式改革。针对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学校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分院里安排了专职教师进驻实习企业进行管理,更好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我们对原来的生产实习评分模式进行了改革,修改了评分标准,强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分比率。在生产实习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织生产实习答辩会,评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并给出答辩成绩。将生产实习评分分为四方面:出勤率、生产实习答辩成绩、实习记录本质量以及实习报告本质量(所占比例为20%、40%、20%、20%),综合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4.生产实习时间调整。我们调整了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七学期的短学期,也就是暑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方式对学生开展实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期望、实习中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生产实习期间每周召开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学生生产实习状态以及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建立了有效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

6.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严格把关校外分散实习申请。首先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申请表》。学生接受单位必须与本专业相近,学生接受单位与学校同时指定双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该实习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提交《中国计量学院光电科技学院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承诺书》,经校内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科负责人和学生所在系部和分院批准后方可执行。

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的进度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向学生所在院系部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在校外自主进行实习的学生,必须在该实习环节规定的结束时间前返校,并按规定撰写实习记录本与报告本;同时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的《中国计量学院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给校内指导教师。

对于实际过程表明无法正常进行实习或不能保证质量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向系和分院,以采取有力措施或终止学生在校外自主实习环节,并做出妥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延误学业由学生本人负责。严格对学生在校外自主进行分散实习的审批,强化管理以保证学院教学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多实习岗位和轮岗实习模式、调整生产实习时间、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以及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等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其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吕锋,王晓强,张志文.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6).

[2]鞠金艳,李萍.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