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业知识管理

建筑业知识管理

时间:2023-08-08 17:1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业知识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业知识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知识管理;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但与整个产业规模相比,集中度还是很低。

2007年,我国共有施工企业62074家,从业人数3133.71万人,建筑业产值51043.71亿元;2008年,我国共有施工企业71095家,从业人数3315.0万人,建筑业产值62036.81亿元;2009年,我国共有施工企业70817家,从业人数3672.6万人,建筑业产值76807.74亿元;2010年,我国共有施工企业70061家,从业人数4043.37万人,建筑业产值95206亿元。

我国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交建设四家企业处于第一梯队,营业额均超过2000亿元,以它们四家计算的产业集中度CR4=16.5%。目前我国的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共计有70061家,如果排除前4强所占的16.5%的份额,大约有7万家企业分享剩余83.5%左右的市场份额,竞争非常激烈。

施工企业要盈利,要打败竞争对手,就要看谁能“拿到项目”,谁能“干好项目”。“拿到项目”指的是工程承揽,要解决的是企业如何开源的问题;“干好项目”指的是工程施工,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节流的问题。要做好这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

二、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用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就是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智力资本的优化整合,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和学习引导以使其具备相应工作的能力,这本身不是新鲜的概念。然而,知识管理对这其中的思考角度、优先次序和目的却是新颖的。我们对整个企业(甚至更大的范围,如企业的战略伙伴)的知识资源、智力资本(包括员工个体、企业中组织的智慧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通过多个方面的工作以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的知识资源在哪里,大部分有用的知识资源都是在员工的档案袋里、计算机里和脑袋里。所以实施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知识管理也为企业识人、用人、培养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使企业知识积累、共享,培育学习、共进的知识氛围,从而整体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降低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而且,这种理念和方法的彻底性也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所望尘莫及的。

2.2 知识管理在创造价值方面的意义

大多数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都已经意识到,在企业中知识资源或者说是智力资产更具有价值。知识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重复使用性,通过某种机制或工具沉淀、共享这些最佳知识,显然会带来巨大的价值。道理很简单,但真正实现起来却很不简单,甚至会认为这简直不可思议。但随着认知科学、教育方法、管理科学、经济学、人工智能以及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这些领域都共同认识到对企业的知识资源、智力资本进行管理不仅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可行的。正是在这些学科共同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知识管理这一新兴学科 (有三个有利条件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是人工智能以及管理科学对人在进行脑力工作时思考和推理方式、以及知识和认识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其次是学习理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对认知模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组织团队、开展合作等问题的研究;第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它通过本体论、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自动推理及职能(Intelligent Agents)等,推动了知识管理实践向新领域的不断拓展) 。在建筑企业中,决策管理、投标管理、施工生产管理等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主要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的,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可重复利用性的企业;同时,由于工程项目的定制化需求,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知识的需求量大、知识共享的价值大。

另外,在当前的中国建筑企业中,知识管理也将为企业的跨地域扩张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

2.3 知识管理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的意义

知识管理倡导共享、共赢的企业文化,个人融入组织中。不论是在哪里(公司总部、生产一线,还是在其他的城市),员工在工作中总能充分感受到背后有企业的强大知识库支持,这不仅在工作中为员工带来方便,也会让员工从心里上增强对企业的依赖感、归属感,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知识管理的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只从上面三个方面来概括,主要是考虑这些对于当前中国建筑企业的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在企业运营管理、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获取、识别、储存、传递、共享,将会有效改进和提高企业中个人、组织的生产能力、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素质、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关键性经营及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强化企业整体的组织化学习能力,逐步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文化氛围,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自我优化的能力。

三、施工项目管理知识面临的问题

3.1 文化冲突

第2篇

    【论文摘 要】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特定的组织、设施、机制、模式、原则等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对所有知识资源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员工能便捷的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实现企业知识收集、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及显、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的策略。 

    我国建筑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在改革开放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技术水平低;业务多以施工为主;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落后;经济组织偏小,生产能力分散,强势企业不明显;国际建筑市场上承包份额少,业务多是分包等等。因此,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有效的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使原来技术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人慢慢成长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员工。同时,知识管理能及时的共享以及应用,避免了因时间和人员的流失而流失,及时有效的将企业的核心知识整理、积累、存储和共享[1]。 

    1.建筑企业知识资源 

    建筑企业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建筑企业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分工的细化,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发包、采购、施工、使用维护过程中产生和需求大量的管理信息、法规信息、合同信息、图像信息、技术信息、材料信息、采购信息等,这都使得建筑企业逐渐具备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建筑企业的显性知识包括建筑产品、施工工法、生产工艺、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客户群以及企业拥有资质和专利,这类知识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理、存储以及管理。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师、财务人员,甚至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 

    2.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2.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存在许多的问题:组织结构层次多,集团公司下直接管理众多职能部门,又下设不同的分公司,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刚性强,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各个层次部门重叠,易发生多头指挥,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企业资源难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布极不科学;权力过分集中在企业上层,基层员工参与决策程度低、积极性差;员流动性大,企业的知识流失严重,难以构建组织记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开展,因此,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2]。 

    首先,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调整。剔除只起信息传递而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管理层,适当的增加部门工作的自主性。其次,将辅助生产的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劳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出去,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维护和升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电子档案室,实现企业文档电子化存档和检索,为进行知识管理创造条件。最后,调整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审查现有人员配置情况,引进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对已有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在岗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进行分流,转岗培训后安排其他工作。

    2.2 明确知识管理主体 

    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开展前首先要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知识行为开始,他们为知识管理总负责,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战略,同时对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创新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此外还要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评价与改进。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财务人员、物资管理人员、信息人员等人掌握着建筑企业的强大知识技术资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调整组织结构、营造企业文化来保障知识管理的推行,同时监督和评审知识管理效果。建筑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在围绕着企业主营业务的知识管理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基层施工的劳务工人的作用。作为基础操作工人,他们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用者,是一手数据的来源,同时这些人员中也不乏自学成才的创新者。 

    3.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中培育并形成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适当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通过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认识,在企业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3]。 

    建筑企业目前最需解决的文化架构问题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有效的知识共享氛围,首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员工观念。将知识共享通过相关的文件制度固化下来,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设计知识共享工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员工知识活动给予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同薪酬挂钩,实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高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表率作用,收集企业运营中知识共享的成功案例,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方式。建筑企业应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各个层级包括驻外项目施工组建立学习小组,工作之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委员,带领成员就目前工作的进展提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开发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将管理者的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换成员工培训的协助者,实现员工的在岗学习。第三要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建筑企业可以对本组织内的核心知识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宽松的人际氛围。第四要追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企业要与知识型员工共同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的提供教育和晋升机会,满足这部分员工的学习需求和事业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合理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 

    在选择技术工具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技术工具同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结合,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经费有限等原因,在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时必须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维护、价格合理的技术工具。 

    第一,因特网。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没有固定地点,同时和企业总部相聚甚远,因此可以采用价格经济,功能强大的因特网。通过因特网提供的:E-mail、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架构企业的网站,介绍企业,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第二,企业内部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的文档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和网络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企业的无纸化管理,员工对内部核心文件、规章制度的获取与学习,内部员工的网络化培训,员工的意见交流、项目讨论、工作会议管理等更安全的信息沟通。另外,诸如:群件系统、数据仓库等也是比较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任红亚,武建章,闫军印.建筑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第3篇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专业领域有建设部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地方管理网站,“中国建筑资讯网”等专业的建筑网站。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如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的网上资质管理系统、招投标信息的系统等。根据建设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至2008年,要建立建筑材料与设备信息库、工程造价信息库、施工法信息库、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信息库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和企业信用档案等信息系统等。在公共资源领域,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在国家信息化“三金”工程的平台下实现了年检、报税等网上办公。以上建筑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完善将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一些大型企业已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设计计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初步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应用专业软件的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软件上,且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自动传递。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基层的管理还较为混乱,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成本浪费和不正当行为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专业软件很难发挥作用,出现软件用了没效果,或是软件有人买没人用的局面。一些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信息化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或者认为配置了电脑等软硬件设施就是信息化的理解误区都是这些企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

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层次是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实行办公自动化。调查显示,传统建设工程项目中2/3的问题与信息交流有关;建设项目中10%到33%的成本增加与信息交流问题有关;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因信息交流问题而导致的工程变更和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到5%。可见信息交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内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上传下达,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同时,建立以企业本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为项目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企业及时通讯工具,如MSN、E-mail等的应用,方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及时沟通。通过应用VisualMeeting多媒体工具使总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组织会议,视频信息通过宽带网络传达到各个项目部的终端,不但详细地记录了会议的过程,而且还可以回顾会议中的重要信息,解决了企业异地施工项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存储问题,实现了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的网上对外窗口,可以及时完成企业和工商、税务、社保、业主、监理、分包等之间的资料传输,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对外运转效率。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的,包括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层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关键是要有各类管理软件组成的子系统的支持。如以财务管理、经营计划、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计划进度控制,估算与费用控制,采购管理和材料控制,质量控制,费用、进度综合监测,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信息协同平台等为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以及提高方案优化和工程设计水平,提高设计信息共享与复用性的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cost consulting enterprises,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cost consulting enterprises, details the application aspe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the project cost consulting business processes,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optimiz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ject cost consulting enterprise with target.

关键词: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优化对策

Key words: project cost consulting enterp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optimization measur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43-02

――――――――――――

作者简介:刘晓婷(1988-),女,新疆克拉玛依人,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申玲(1966-),女,重庆人,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在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大力推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使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突破束缚,在竞争性市场中,运用并维护企业自己的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是提供工程经济技术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专门从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这是由一群训练有素并且经验丰富的人们为客户所提供的一种专业知识服务,以帮助客户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而知识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立足之本,服务之源,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1 知识管理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是工程造价咨询的基础,专家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为自己的顾客提供相关的服务。力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的目的。为了满足客户高质量的需求及公司的高效益要求,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涉及工程、法律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工程造价咨询的从业人员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这就需要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来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便于相关知识的调用,使得在知识运用方面达到全面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等要求。

1.2 工程造价咨询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建设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因此从业人员针对一项新的咨询工作不能对以往类似工程进行简单复制只能借鉴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而鉴于知识管理能够将信息技术同人类创新能力相结合,所以知识管理可以实现工程造价咨询信息的快速分类、共享与总结,在提供可借鉴知识的同时,节省人力资源及时间,从而提高工程造价咨询工作的效率及效益。

1.3 由于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其业务来源不稳定等困难时,其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流失。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知识管理策略,就可以将存储于企业从业员工大脑中的知识提取出来,使之成为整个团队中可共享的知识,这样便能有效减少企业知识资源的流失,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

2 知识管理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业务流程上的应用环节

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以及竞争优势,使处在企业业务流程上的资源价值链升值。知识管理需要通过人、组织和技术等主要要素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创新和应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知识管理要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应用这几个环节上着手,形成一套动态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其运作流程见图1。

2.1 知识获取 知识的获取的前提是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获取,然后开始收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以及知识的获取来源。这些知识的获取来源包括一些各个行业的刊物,咨询行业的刊物,网站,咨询专家的信息等。其次,利用已经获得到的一些知识信息和来源信息,采用一些数据的挖掘方法,对知识进行识别和分析处理,再进行分类,最终形成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数据库。

2.2 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首先,企业需要将初步获取到的知识按照一定形式和类别进行分类处理,对已获取到的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进行电子化、结构化和标准化的处理操作,以助于对知识进行保护和查询。其次,将经过一系列处理的规范化知识保存到知识仓库中,以便于企业员工进行检索、查询、应用等操作。最后,企业要对知识进行保护,由于知识资本是一个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特别是对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核心知识,因此,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在一定的期限内加以保护,以防止其他同行企业或个人效仿。

2.3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生存发展,是针对企业获取后的储存知识进行筛选和整理,结合业主创新性的要求、项目的特点以及专家独到的工程造价咨询经验,形成解决特殊问题的独特方法,进而归纳总结,形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文档知识的过程。

2.4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知识管理产生效果的关键。它是通过工程造价咨询专家的脑力劳动对各领域知识进行整合的知识产品,而对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来说,知识应用又是获取一轮新知识,更新知识资源库的开始。

3 优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对策

3.1 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结合企业对知识管理需求,建立一套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专属的知识管理系统,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者PDA等电子设备直接在项目现场访问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业主提供详尽的咨询服务。

3.2 建立知识管理型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并不仅需要知识管理技术的支持,同时要求企业建立一个全范围、全方位的学习型文化,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创造、传递、共享和应用的知识的良好环境。

3.3 激励机制 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里,员工需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立足,多数员工是不愿意主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享的,这就势必增加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推行的难度,只有将知识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建立一套严格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4 总结

我国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知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既作为其核心资源又是其产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该重视其内部知识管理氛围的形成,使得从业人员能够从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行动中去。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避免因员工流失而造成知识流失,在提高企业内部知识利用与创造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服务顾客,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秀珠.面向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0.

[2]历智.管理咨询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辽宁:东北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它的稳定与发展更离不开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更多的创新技术的交流与模拟演练,办公场所的计算机信息化,快捷有效的智能应急处理措施,动态的监督管理以及生产工具的电子机械化等等,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工程安全的保障措施改善,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加能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目前国内建筑企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存在明显的局限和不足,相对于国外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较早并且成功的经验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一、网络信息化化技术在建筑企业工程管理领域的作用

网路信息化主要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与网络智能化是指从建筑企业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逐步提高建筑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使信息对建筑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建筑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信息网路化技术现代化工程管理,首先缩短了工程建设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提高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效率。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微观决策宏观化,宏观决策微观化,直接导致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结构的改革。

二、我国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有快有慢、程度不同,从目前来看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办公的计算机自动化,利用包括投标、预算现场管理等各类单项工具式软件,网络信息的宣传与浏览,大型构件安装等自动调控技术,但是总的来说,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方案单一,没有制定一个统一模式规划,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重视程度不高,推广化力度不够,无统一的指导部门和中介。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薄弱,装备落后及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许多硬件设施跟不上,造成管理还依旧传统模式,不能较好的实现动态跟踪管理。

2.应用专业软件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软件上,且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自动传递。

3.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

4.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包括Internet普及率及上网速率、电子商务、安全机制、法律环境等还有待于提高。

三、网络信息技术如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更好的运用与发展

1.硬件方面

1.1加大资金和装备的投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应从深度和思想认识上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项目部技术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把握能力较低。

1.2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加快相关软件的推广运用,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

2.软件方面

2.1 加快国产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我国的项目管理软件还处于发展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管理软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受环境因素影响比较严重的建筑行业,就更需要加快有关信息软件和系统的开发。比如市政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很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地质情况、施工时间限制、噪音和环保要求等限制,而这些限制将会影响到工程进度、资金预算等,如果单纯利用国外软件,往往难以调整这些未知的参数,并且价格一般都十分昂贵。因此,应加快开发适应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建筑管理软件和相应的信息系统。并且在软件和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软件和系统的可操作性,降低操作难度,便于信息系统在不同规模的建筑企业中的普及应用。

2.2 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支撑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持续发展,初步建立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等企业层面的信息系统,实现与企业和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决策水平和集中管控能力。通过 ERP 建立新的经营思维,将建造过程所流通的各种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人力、机具、信息甚至财务交易等相关业务组成完整的网络,将其运作变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将规划、设计、概算、发包、采购、建造、验收、结算等归结成一连串能够随时互动的经营功能,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迅速掌握企业内部经营现状和资源运用速度和情况,从而提高建造速度、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

3.加强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加强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EDI、MIS 系统等信息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如在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管理时,可以利用EDI 系统对购买工程使用材料进行管理,减少了各种票据、单证、报表等纸张文件的使用,及由此带来的大量人工处理; 准确率高,避免了纸张文件处理中,大量相同数据的多次重复输入造成的差错,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4.强化项目管理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提高信息化意识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保证。对信息化观念淡薄的人员,加大对实施建筑业信息化意义与作用的宣传教育。用事实证明信息化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减少失误和浪费,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管理过程中,使用信息系统存储工程文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积极推动信息化,让各参与方尤其是业主感受并认可信息化的重要性。

5.自上而下为项目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健康的外部环境对推动项目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应加大因特网的普及率,提高网速,政府及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规程,并立法加以保障,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发展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结束语:

我国建筑企业大都采用集团化运作,多元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将对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有大量的需求,信息网络化在我国建筑行业应当大有作为。信息网络化是传统建筑企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未来几年我国建筑业信息化与网络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会有大的提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界的挑战,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治国. 建筑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第6篇

【关键词】BIM、4D模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际成本快速预算、核算与成本控制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技术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详尽表达并将各种建筑信息组织成一个整体,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BIM在中国的全面应用将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使工程总承包管理乃至整个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显著提高,使项目成本集约化控制并有效降低,并有效预控了施工安全风险。BIM将直接促使建筑行业各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它将使施工行业的思维模式及习惯方法产生深刻变化;使设计、建造和运营的过程产生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行业规则。目前,BIM在中国建筑业的应用已经起步,在施工行业中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就BIM(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中的几点应用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Fvd中国BIM门户 -

一、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与工程实体、施工进度在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形成4D(Four Dimension)模型,指导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做没有意外的施工”。

1、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在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中,因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和专业局限性,使图纸会审不能较多地反映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而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可形成“错漏碰撞”和“协同检查”,为施工单位提供“三维立体多专业整合”模型,使施工单位在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中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设计矛盾和施工矛盾问题。

1)建筑图纸与结构图纸的冲突

通过将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二维图纸进行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模型的建立,施工单位运用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0软件对施工项目进行“三维施工实际数据”建模,然后将结构模型与建筑模型进行三维空间的“错漏碰撞”,计算机能够智能的计算出“冲突”构件的位置及编号,得出文档数据,从而避免建筑图纸与结构图纸的冲突。

2)建筑与设备的冲突

案例1、某四层多媒体放映厅,下行台阶与暖通风管相冲突,“碰撞”检查后,协调将其置于板底(梯板)吊顶中。

3)结构与设备的冲突

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模型的建立,施工单位可以将水电模型与结构模型进行“三维虚拟碰撞”,从而检查结构梁、柱是否与空间布置的空调水管相冲突,设备尺寸是否在结构空间的位置合适等等。

2、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施工企业可以得到项目的实体数据,如土方挖运量,模板平方数,梁、板、柱的混凝土浇筑的立方数以及三钢、设备、人工、材料的使用数量。这些三维数据与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相结合,能够在时间和空间指导施工进度的施工,从而使施工企业能够较合理的安排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施工工序的合理衔接。

二、BIM(建筑信息模型)与施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结合,实现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或者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企业向集约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发展。

1、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覆盖下属企业的专用网络,并实现项目现场与企业网络的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参考国家及行业标准,借鉴其他企业标准,制定本企业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建设基础信息编码及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等标准。

2、进一步推进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全面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重点实现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物资设备、工程项目等管理的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相关知识的采集和管理方法,建立知识管理机制,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化,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知识资源再利用平台。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在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仓库,逐步发展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围绕施工项目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

三、实现基于BIM的项目全过程实际成本快速预算、核算与成本控制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这里,信息的内涵不仅仅是几何形状描述的视觉信息,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信息,如材料的耐火等级、材料的传热系数、构件的造价、采购信息等。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座虚拟建筑,一个建筑信息模型就是提供了一个单一的、完整一致的、逻辑的建筑信息库。

1、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核算员通常要先将建筑师的纸质图纸数字化,或将其CAD图纸导入成本预算软件中,或者利用其图纸手工算量。上述方法增加了出现人为错误的风险,也使原图纸中的错误继续扩大。

2、如果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来取代图纸,所需材料的名称、数量和尺寸都可以在模型中直接生成。而且这些信息将始终与设计保持一致。在设计出现变更时,如窗户尺寸缩小,该变更将自动反映到所有相关的施工文档和明细表中,预算员使用的所有材料名称、数量和尺寸也会随之变化。

3、通过自动处理烦琐的数量计算工作,建筑信息化可以帮助预算员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从事项目中更具价值的工作,如确定施工方案、套价、评估风险等,这些工作对于编制高质量的预算非常重要。例如,某一处商用项目的冬季施工。预算员需要知道,一部分混凝土基础在施工时需要采取保温和降水措施。只有专业的预算员才能将这种专业知识考虑在内,编制精确的成本预算。这种施工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计算”,才是专业预算员在成本预算流程中创造的真正价值。

4、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算量有助于快速编制更为精确的成本核算,并进行更新。成本预算的第一步是算量――建筑信息模型中可计算的信息将帮助您毫不费力地完成算量工作。建筑信息模型解决方案虽然无法自动生成成本预算,但与基于图纸的传统系统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尽量减少手动算量。材料数量越精确,成本核算才能越精确。减少花在算量上的精力就意味着,预算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更具价值的预算工作。同时,建筑师可以利用其建筑模型中的信息轻松对预算数量进行复核,从而实现与设计流程同步的成本核算。

四、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形成预算、施工、成本的联动

1、预算员根据图纸建立信息化模型。

2、根据模型确定材料精确尺寸、精确材料数量。

3、根据模型分析建筑数据信息,将数据分解到每一层。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建筑工程 信息技术 管理 设计 优势

土建工程即土木建筑工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的总称。是一门为人类生活、生产、防护等活动建造各类设施与场所的工程学科,涵盖了地上、地下、陆地、水上、水下等各范畴内的房屋、道路、铁路、机场、桥梁、水利、港口、隧道、给排水、防护等诸工程范围内的设施与场所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工程物的建设,其既包括工程建造过程中的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各项技术活动,又包括建造过程中所耗的材料、设备与物品。土木建筑工程涉及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的存在、活动与发展,没有土木建筑工程为其修建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就谈不上各行各业的存在与发展。这一切都说明了土木建筑工程的重要性,故又称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为基础建设。

1 概述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己经为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同样重要,它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对传统工程技术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建筑工程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落后,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2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施工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针对建筑施工的流动性、个别性、复杂性,必须事先制订好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流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能。一直以来,我们通常使用横道图的计划方法来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虽然该方法编制起来比较容易,但工序间的关系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工序间如果出现逻辑错误便很难发现,因此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施工工序简单的小工程。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的计划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各国施工管理者都对它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价值表示认可,它以缩短工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通过实践证明,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一般能缩短20%左右的工期,降低10%左右的生产成本。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降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②注重知识管理。发挥知识、信息、文化等软要素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③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培养职业项目经理。④提高组织能力。采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减少了人为的信息过滤,使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更流畅。

3 土建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

3.1 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 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基础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行业应用计算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单机板软件为主,使用单机操作,没有形成网络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二是目前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未能实现网上材料采购,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三是施工管理仍然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化,随意性大,跟不上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管理体制。

3.2 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陈旧和落后,大多数工程管理混乱,管理模式单一,孤立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某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而施工信息技术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信息技术的优化,由此可见,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未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带来的便利。

3.3 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 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普及时间较短,建筑工程信息软件现在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外软件又不一定适合国内的单位,尤其是国内外单位组织结构的不同,因而软件所运用的范围相应也不同,汉化的软件只不过是将外语翻译成汉语,而在有效维护方面仍存在困难,不仅使用起来不够方便,而且维护代价较高,国外软件大部分的价格都很昂贵,一般的建筑单位难以接受。因此,现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只是部分企业小规模的采用了信息技术,这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4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目前,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面积很广。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统一调配管理,现场施工的即时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现在已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结构计算软件(PKPM),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工程造价管理系统,PROJECT概预算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企业运作效率。企业的信息化工具也从传统的电话,传真发展到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MIS),主管信息系统(EIS),事务处理系统(TPS)等。同时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广泛使用我们的建筑企业可以将一些应用系统与其连通,可以发展出一系列新的途径。建筑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向外界展示企业的功能与服务,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将侧重于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与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在异地解决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这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工作组,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和协作的平台,建设的三方通过网络直接交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现代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与企业各层次之间的磨合与交流,完成层与层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始终保持最新的信息来源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增加合作机遇、改善企业风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实现方式:实现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在其基本模型下,必须综合考虑管理手段和方法、投入要素和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的集成化等。

5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推进,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技术的进步使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的发展迅速,如果在建设中不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会阻碍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建筑设计的现代化又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态度、观念以及其掌握技术的水平。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仿真和虚拟技术目前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未来也会更加普及。建筑业主都希望在设计时就能影响的看到未来建筑的效果,所以设计者也总是尽力在设计时,就能将建筑物建成后的样子表现出来。现在,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使计算机制作建筑渲染效果图显得更加容易,而且在色彩和质感方面,可以创作出更逼真更真实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建筑业,它是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全面的了解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可以使设计者感受时间和空间的转变,输入不同的变量参数能够预测不同种类的情况。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前景广阔,它的广泛应用将给建筑业带来一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赵新月.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几个问题[J].才智,2011.

第8篇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近些年取得了快速且平稳的发展。2011年建筑业产值已经突破11万亿,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是依赖于建筑业内部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浩瀚的建筑业活动,其中合同管理的趋于规范,有效的促进和保证了各类建筑业务的进行。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所以今天就是一个合同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合同类型、合同行为、合同过程和合同关系等为主构成的合同管理与信息化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合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复合体。

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1. 合同基本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指发生民法上效果为目的的一切合意,如物权合同、准物权合同、债权合同和身份合同等等,狭义合同仅指债权合同,本文论及的合同是狭义的债权合同。

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类型包括建筑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等15类(图01)。

图0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合同类型

以上这些合同管理涉及到的主要组织包括业主、供应商、银行、保险机构等,施工企业与其互相之间存在多种合同关系(图02),其中与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与供应商之间的资源采购合同是施工企业主要处理的合同关系。

图02 主要合同关系

2.合同内容

合同的通用条款包括当事人名称、标的物、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与形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其中工程合同是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业主不同的项目采购模式(如传统采购模式DBB、设计建造模式DB、设计采购建设模式EPC、项目融资模式BT/BOT等),签订的工程合同内容条款也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是以DBB即施工建造模式为主,标准的合同模板(GF-91-0201)也主要服务于这个模式。它包含了工程概况、承包范围、合同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组成合同的文件(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书等)、合同生效等内容。

3. 合同生命周期

任何合同,其本身存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它从合同策划开始,到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直到合同结束为止,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图03)分别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

图03 合同生命周期

合同策划阶段主要聚焦于确定合同基准,合同签订阶段的目标则是找到合适的契约对象,合同履约阶段则是双方按照约定推进合同行为,合同结束阶段则要按时关闭合同,进行评价总结和归档,做到持续进步和提升。

建筑企业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组织,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成败。沿着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不同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是项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图04)。

图04 合同按项目管理周期分布的业务重点

4. 合同管理层级和管理重点

从合同管理视角看,与工程相关的合同占了大多数,这些合同管理按照层级划分,存在着“企业管合同”和“项目管合同”两大类型(图05)。

图05合同管理层级

具体到企业和项目各个职能部门,他们在合同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图06)。

图06 不同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

其中合同审批、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和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中合同审批包括审核业务风险、审核法律风险、审核财务风险等;合同交底则是依相关人了解合同、统一理解合同的需要来推动的,它以合同内容为核心,以合同核心条款为主要解读对象,特别是目标与责任落实到人,达成共识,交底还有利于发现合同问题,并做到事前控制;合同变更与索赔(包括反索赔)更合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可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高效处理,比如向业主索赔,事前要预测工程风险(如工程多业务交叉作业,图纸“交汇打架”情况等),做好策划;事中详细记录发生的事实,并及时形成文件提交相关方,行使属于施工企业的主张性权利;事后进行索赔文件的及时整理和归档,以便工程结算的顺利进行,对于反索赔则是及时总结分析,以备下一步更好的规避合同风险。

正是施工企业的项目分散、执行多环节、环境变量多样、管理分层等特点,决定了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管控要点和管理成败关键点。

5. 合同管控成败关键点

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有关键要素,合同管理中的组织保障、成本管控、风险控制、数据沟通和知识积累等(图07)是做好合同管理的关键,一个关注都不能少。组织保障主要是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结构,落实具体责任到人,明确时间等约束条件,同时建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成本管控则要抓好合同签订基准,做好过程的变更和索赔等工作,对于业主则是增加收入,对于供应商等则是严防“被索赔”,控制好合同支出,降低成本;风险控制则是抓好合同审批关,在合同执行各个环节要加强检查,降低执行风险;数据沟通则是及时形成台账和报表,积累项目数据和分析结果,呈报给相关人,做出及时的决策;知识积累具体内容包括合同模板、合同签订注意事项等积累,它面向持续提高,为合同管理的能力提升服务。

图07合同管控关键点

其中风险控制和数据沟通尤其重要,过往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不全面、不及时、不畅通是导致合同管理失控的主要因素,如何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数据沟通效率是合同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

合同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它的实施会横跨多个业务,纵向涉及多个管理层级,持续时间又长,还会在多个物理空间进行,多数情况下又是多份、执行着多个不同类型、多个阶段的合同,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向多个组织、多个角色,满足着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合同管理平台,对于今天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而言,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它的引入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 核心需求

从合同管理业务本身出发,并结合信息化本质特征,合同管理系统主要聚焦于满足“合同审批、决策依据、履约管控、标准规范”等需求(图08),它要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同时满足企业上下多个层级的业务需要。

图08合同管理系统的核心需求

2. 合同管理系统框架

基于对合同管理整体认知,它在施工企业内部要满足企业战略管控、管理控制和具体执行等三层需求(图09),其中战略管控层侧重于合同指标分析和合同经营分析等,管理控制层则要满足合同审批、合同台账、合同事务、风险管理等需求,而执行层则聚焦于合同策划、合同起草、合同交底、合同履约等工作内容的需求满足。

合同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业务,它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等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这些管理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它们合力支撑了企业整个运营在信息化手段下的高效进行。

图09合同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架构示意图

3. 合同管理信息化范围

具体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切分好范围。笼统划分,合同可以分为收入合同和支出合同。对于收入合同而言,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范围不同于合同(管理)生命周期本身,收入合同管理信息化一般从“工程承包合同履约”开始,到“工程收款结束”为止,履约之前的项目跟踪、合同谈判与签订、合同交底等通常都被划归“施工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范畴。对于支出合同而言,则通常把合同签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信息积累等涵盖进来,具体合同履约过程、资金支付等皆归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范畴。

当然,这些范围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专业”视角,具体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系统会与其他业务系统建立“集成”关系(图10),“专业+集成”是解决包括合同管理在内的任何一种业务信息化的基本准则。不同的企业,既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实际管理范围本身的切分不同,合同管理信息化需求必然不一样,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就会存在差异。

图10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示意图

作为应用方,我们先划分清楚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边界”,是启动IT规划、应用选型或自行开发合同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范围的不确定,沿具体事务的无限递延和关联下去,合同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演变成为一个无边的企业管理系统,范围确定是防范此风险的关键。范围确定后,就会进入到具体的执行实施环节。

4. 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

再好的想法都需要落地,只有变现才能收获价值。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与前期需求分析和规划一样重要。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信息化合作伙伴选定和系统应用上线等内容。

信息化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供应商,它更强调被选对象的专业性,要纳入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层级去推进此事。考察信息化供应商要从专业性、公司在此类业务的占比、案例、信息化技术等角度综合评定,最终选择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当下合同管理业务需求并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内部也要做好准备,从企业高层的重视、中层职能部门的资源支持和一线人员的动员开始,分步骤的推进实施。最终上线应用,发挥应用价值,实际的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才是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5. 合同管理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各种资源投入,建设过程也会面临各种风险,目标收益能否实现,绩效评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且评价标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先行确定,这把标尺是在实施过程中和最终结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评价来反映信息化如何支撑合同管理业务在新模式下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过程评价,另一个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实施的总体思路是要依靠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它要确定评价目的是为了决策需要,如是否支撑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否提高了业务推进的效率等等。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参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少走弯路、防止问题变复杂的最有效方式,如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JGJ/272-2012),其主旨鲜明,其倡导从五大指标即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等进行综合评定,其别强调发挥作用的“成效”,没成效的信息化绩效结果就是零;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绩效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过程测评和结果评定。

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合同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合同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能随时记录在案,都可以按照管理者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析,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被获取;不仅合同管理业务,随着建筑企业其他业务信息化的拓展和深入,完全可以做到整个企业运行的“了如指掌”,换言之,企业的整个运行就可以实现“透明化”。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实现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成为一种可能,进而可以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也必然为企业谋求更大、更平稳、更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恰恰这种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支撑能力的提升对于众多建筑企业都是必要的,更是需要的。

---------------------------------------------------------------------

参考文献:

1.【日】内田贵著《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周宏仁著《信息化论》,人民出版社

3.【美】Harold Kerzner著《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年鉴》(2009年)

5. 陈小君编著《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李启明邓小鹏编著《建设项目采购模式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管理方法

一、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所谓施工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系集成、信息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施工技术,达到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成长性企业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每个阶段所对应的主要管理问题、跨越方法及信息化策略。企业普遍要经历创业、集体化、规范化、精细化、合作五个阶段,相应要面临不同的发展障碍和管理鸿沟。火电工程总公司目前正处于企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精细化阶段。此时,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来支撑整个集团的高速发展,达成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需求。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化的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施工企业在这个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必须跟紧脚步,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2.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需求。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建筑行业,建设部“十五”重点实施技术中,将信息技术列在第一位,并颁发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要点》进行部署,同时建设部针对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出台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施工企业应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稳健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施工企业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

当前,施工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粗放阶段。尽管一些企业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已近尾声,有健全的设备、控制中心、还有专门的CI0坐阵。”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化建设“已近尾声”的施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打字、算工资,控制中心仅仅用来监控,遇到紧急情况,调度和决策还得靠人工。这让人不禁寒战“杀鸡却用宰牛刀,岂不是大材小用?”事实上,在建设行业里,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管理、整合资源的企业还寥寥无几。在传统管理模式还有效的情况下,信息化往往会成为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一些施工企业将信息化视为单纯的技术工作,并未发掘其优化管理的功效。

三、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为实现企业成为“全国最优秀管理型的电力施工企业”的目标,企业面临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而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助推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也突现了目前信息化存在的短板:

不同阶段上马的系统,缺乏总体规划,主要以部门级的信息化为主,形成“信息孤岛”,如:OA系统与业务系统未能实现数据的交互;各工程部的EMIS数据不能自动互通,也没能及时传递到总部,这就大大影响系统使用效率,及总公司层面的管控力度;

公司运营管理信息化比较弱,如:对外工程付款流程的全程可视化监控(从工程处根据合同履约信息发起付款申请到总部财务部审批[总部主管领导审批],再到结算中心对外支付整个流程)的信息化需求迫切需要实现;没能从金蝶K3系统财务帐套中自动取数形成总公司管理报表;员工收入信息没能快速汇总上报;物资采购价格的汇总、分析没能提供信息化工具;总部不能及时监控到工地的项目进展情况;

EMIS的建设完成大大提升广东火电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但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存在集成性、灵活性及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也还没实现企业级多项目管理应用;

EMIS(单项目管理)具有了人、财、物的管理,将与在后续建设的总公司层面运营管控系统存在重复的功能,从合理性考虑,需要把这些人、财、物管理事务从EMIS中剥离出来,集中在总公司层面的各职能管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中实现,EMIS共享这些职能系统所形成的人、财、物资源数据,并形成总公司一体化应用;

仍存在被信息化遗忘的角落,如拓奇公司、焊接公司、力特公司、金检公司、调试所等单位的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满足;

缺乏严谨的信息化管理组织体系,各部门、分公司、项目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需要借助外脑协助形成、优化企业级多项目管理模型。

为此,我们认为为了实现把总公司建设成为在主营业务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领先地位的优秀工程公司这样的宏伟战略,需要在管理(包括总公司层面及项目公司层面)、财务、物流、营销等方面通过1-2年的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是保障企业高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四、现代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信息化改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改造的决心和认识程度,取决于信息化改造委托实施单位的行业经验是否足够丰富,取决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认识是否统一,取决于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不断培训。而最重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基础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和进程,这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成败的关键。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必须明确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并大致确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一个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上应当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由于建筑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性给软件产品的研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系统应用的效果不再仅仅是软件本身能够保障的,它需要软件厂商的综合能力、软件产品等多方面因素来保证,需要软件公司研发人员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人员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发掘企业隐性的、习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产品的成败。

通过对火电工程总公司现况的了解和分析,以及火电工程总公司的业务发展策略,结合多年在大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规划和实施经验,为火电工程总公司总结出以下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我们建议通过“四个层次,二个体系”规划广东火电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

基础系统层:

通过网络、硬件、操作平台和数据库等支撑之上的应用,比如:网络链路、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

应用平台层:

提供业务应用可灵活调整及新应用快速构造的应用平台。选用市面上能支持快速定制开发的基础应用平台(如金蝶 BOS平台)作为广东火电信息化基础平台,可以快速有效整合已有系统或将来建设的第三方系统(如P3进度管理系统等)。同时,基于基础应用平台将大大提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

应用层:

实现业务应用,包括基于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及之上的企业信息门户、集团财务管理应用、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市场投标管理、采购竞价管理及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等应用,及在异构平台下的系统(包括金蝶K/3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EMIS等),这些系统将通过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基础上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交换和集成。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将在框架、技术等层面支撑和集成业务应用,为应用提供界面和框架整合、业务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统一消息平台、统一预警平台等。

表现层:

表现层分内网和外网。企业信息门户(EIP)把应用层各应用系统进行界面集成和整合,并实现单点登陆,对内提供企业的内部信息门户(内网),对外实现与企业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息互动的电子商务信息门户(外网),也作为将来企业交易门户的窗口。

安全保障体系:

为以上四个层面进行安全的保障和支持,比如通过防火墙和日志审计机制的安全防范手段,通过建立集中运行中心及灾难恢复中心来保障运营的稳定、安全。

管理保障体系:

通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保障实现对这四层次和安全体系的保障,比如:借助金蝶软件的经典案例库信息,辅助企业制定相应的企业IT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知识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等,都属于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二个体系”的总体架构规划广东火电信息化建设,不但充分考虑了广东火电现有的需求,也考虑到将来的变化,是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平台化架构模型。

五、信息化总体业务蓝图

集团信息化目标是建立在统一平台上的一个有机联动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企业信息门户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业务蓝图如下:

第10篇

1理论依据

“共享心智模型”(SharedMentalModels)的概念最早由Cannon-Bowers和Salas提出,他们将“共享心智模型”定义为:团队成员所持有的一种知识结构,它使团队成员形成对于任务的准确解释和期望,从而能够协调成员的行为,并能适应任务和其他成员的需求[4]。过去的十几年里,“共享心智模型”被用来研究团队功效。团队中存在的能够指导成员行动的“共享心智模型”有助于提升团队工作的效率[5]。适应能力被认为是高绩效团队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提供关于上述团队适应性的机制的解释,即“共享心智模型”所提供的能动性能够使团队快速高效地在困难的情况下重新组织策略。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深入的相关研究。白新文[6]、曹科岩[7]指出,“共享心智模型”可帮助团队成员正确一致地对任务进行评价和预期,从而使成员的行为相互协调,尤其对于需要密切配合的工期紧张的任务,能够通过降低过程损耗来保持甚至提升团队绩效。吕晓俊[8]的研究指出,共享心智模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越高,越能促进团队绩效。同时,针对“共享心智模型”形成过程的研究,白新文[6]指出团队成员在共享信息和想法的基础上修改和提高各自的“心智模型”,最终形成“共享心智模型”。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共享心智模型”能够改善组建成工程项目团队不同背景的成员之间缺乏共同认知的局面,通过共享机制,使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增强且更易形成共识,降低信息沟通成本,避免重复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

2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某些人员在面临棘手的工程问题时,难以及时获取并应用必要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工程项目团队构建“共享心智模型”,以实现个人知识的及时共享,从而其他成员能够掌握并应用解决问题所必要的知识,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要找到影响“共享心智模型”形成的因素。Kraiger等[9]提出了一个用以分析影响“共享心智模型”的不同因素的概念架构,具体包括环境、组织、团队和个体4个层次。武欣等[10]指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关系、团队成员的满意度与“共享心智模型”之间有正向关系。基于以上关于“共享心智模型”研究成果的分析,并且确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目标是提升项目团队知识管理水平之后,可以从环境(包括是否存在推动知识共享的条件等)、组织和团队(包括内部关系是否和谐、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等)、个体(包括是否有知识共享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考虑并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模型(见图1)。“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过程:内部和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部环境作用过程、措施实施过程。工程项目团队在这3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阻碍其形成“共享心智模型”。2.1内、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外部知识交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知识流失到外部。这是因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与外部存在着知识的交换,一方面,项目团队从外部获取必要的知识以弥补自身某方面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内部的知识流到外部,而这两种知识流动的过程都是非可逆的。因而,一旦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成员流失到团队外部,而其个人“心智模型”中的知识还未能转化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中,就将为整个项目造成损失。例如,在技术招标过程中,负责技术方案的工程师流失到项目团队外部,导致该技术方案要求的核心知识一并流失,最终使工程项目团队在技术招标中失败。2.2内部环境作用过程“共享心智模型”产生于项目团队内部,因此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所指的是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使项目团队成员产生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的心态,并有助于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而促进“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利己心理,而“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需要利用的是利他心理。利己心理将导致知识囤积,而利他心理会促使共享行为的产生。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团队成员在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作用下的行为,对“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措施实施过程措施实施过程是指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管理人员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在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快速地形成。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工程项目团队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1)共享的模式单一。传统上,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类知识的学习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干中学”方式,即徒弟通过观察师傅如何工作并且亲身练习和操作的过程,慢慢地掌握诀窍、逐渐形成类似的“心智模型”。这种共享的方式能够使徒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技能,但要对某些专业技能有较深的理解和运用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样就很难适应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要求,因为某些工作要求的工期非常紧迫。因此,工程项目团队有必要在传统的知识共享模式之外发展并应用更多的知识共享模式。(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的“心智模型”很难产生共享的自发性。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虽然需要合作,但是更存在着竞争。因此,员工会担心将知识共享之后将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特别是当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为自己带来比其他人更多的报酬时,这些成员就更加缺乏进行共享的动机。因为他们进行知识共享的结果是自己丧失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工程项目团队必须要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对知识共享者进行奖励,弥补由于知识共享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3)缺少“心智模型”共享平台。尽管目前网络技术在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但就我国而言,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领域利用程度仍然很低。例如,项目团队成员一般将自己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很少将方案共享。这样,当其他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因无法从以往的解决方案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就得从头做起,导致团队工作绩效下降。因此,通过构建“心智模型”共享的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团队成员及时获得解决棘手问题的必要知识,这对于项目团队工作绩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3工程项目层面“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

鉴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信息以及繁多的工序,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实现高效准确的知识管理,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搭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另外,还需要将线上的共享活动与线下的交流活动有机结合,配合必要的能够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推动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构建的“共享心智模型”框架如见图2所示。3.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构成了工程项目知识的传输渠道,它是文中基于“共享心智模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底层。基础设施层由通信网络和硬件设备两部分组成。其中,通信网络层位于基础底层,用于支持工程项目信息的传输。而硬件设备层是知识管理系统内存取工程项目信息的物理结构,它与通信网络层协同工作,共同为该系统提供硬件支持。3.2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为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层。通过利用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技术,该系统构建了能够帮助解决工程项目中问题的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这些数据库相互关联,有力地支撑系统用户对工程项目领域中知识及专家信息的获取和类似案例的借鉴。3.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位于数据资源层和业务应用层之间的一个逻辑平台。它由若干基础性软件组成。在功能上,它与上下两个层次紧密关联。对于下面的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提供最基础的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的服务。它能够挖掘并整合数据资源层的各类数据,具有包括文本挖掘等数据处理机制,检索算法和案例推理,以及维护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等功能;对于上面的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能支持其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它能提供外部数据接口,便于将外部必要的能够解决工程项目问题的知识导入系统内部,实现标准、规范的数据和信息的操作与管理。另一方面,应用支撑层下设的用户界面可以为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支持。因此,应用支撑层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业中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尽量地避免由于人员流出造成的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上的损失。同时,在知识流入一侧,应用支撑层能够使工程项目团队有效地获取外部的知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3.4业务应用层在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中,业务应用层处于核心位置。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该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知识挖掘、表示、共享、利用等服务,指导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升工作绩效。为了适应系统的功能需求,需要将业务应用层划分为3个功能更加具体的子层面:知识整合平台、实践社区和专家黄页。(1)知识整合平台是业务应用层的核心模块。它能够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针对工程项目知识具有“碎片性”的特点,知识整合平台能够完整地支持知识挖掘以及案例的表示、储存、检索以及更新等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从信息到案例,从经验到知识,从专有到共享的转化。(2)实践社区将工程项目团队内的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工作角色和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临时性的讨论团体。不仅能够有效地总结、记录和存储讨论组内部人员的知识,还可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助于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及时的共享。(3)专家黄页的功能是将与项目相关专家的个人背景和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处理过的案例等信息进行整合,并提供查询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查找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系统提供在线答疑的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直接向专家提问,从而能获得相应的知识。由此可见,通过业务应用层的3个子层面相辅相成的作用,系统能够为工程项目团队提供一个“用户友好型”的网络交流环境,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使面对棘手工程问题的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知识。3.5知识门户层知识门户层是用户进入系统的接口,使用户能够访问各个业务子系统。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之后,该层会进行响应并且能够显示处理结果。利用这个平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查询工程项目领域中类似的案例和知识,或与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成员进行在线交流和探讨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黄页来查找并问询某个领域内的专家。通过上述各种途径,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方式有助提高知识共享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程项目团队工作绩效。同时,系统赋予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上传案例的权限,并按照其上传案例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积分奖励。另外,用户进行问题解答、分享知识等操作也将获得积分奖励。积分的高低对应用户权限的多少,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成员共享知识行为。3.6线下活动层线下活动层与线上活动层相互配合。线下活动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能够“面对面”地进行近距离交流。这有助于加深成员相互的了解,提升协同合作默契程度。同时,通过召开线下讨论会、讲座等活动,可以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友好的知识分享的氛围,强化各个成员进行共享知识的心理。更重要的是,线下活动层是开展激励措施的重要环节。在线上活动中积分高的团队成员将被邀请举办讲座、开设培训等活动,并将被授予“知识明星”等荣誉称号。同时,可以根据成员积分高低划分档次,给予对应的物质激励。3.7访问控制层访问控制层是基于“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外层。它的功能主要是确保系统用户能够对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安全的访问。由于系统用户包括工程项目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专家以及系统管理员,他们各自对于用户界面、系统功能以及访问权限需求不同。因此,通过认证身份和管理权限等方式,知识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共享心智模型”框架的实施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将工程项目领域的大量知识存储在数据库中,提升共享知识的效率,形成知识管理的设施基础。其次,通过设置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接口,用户可将自己所掌握的经验、技能等信息上传到系统中,经过整合和再表达的过程形成易于被分享的工程项目知识表示形式,从而可将基于项目特性的知识更新到数据库中。同时,该系统不仅允许用户组建“实践社区”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分享,还能够组织用户开展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会、讲座等活动,这样就可以丰富知识共享的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自发性,该“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设计考虑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包括给予上传和分享知识较多用户线上的积分奖励,以及线下分级的荣誉和物质奖励等措施。用户的共享活动使系统不断完善。通过上述的共享平台设计,创造利于知识共享的条件,从而实现有效的项目层的知识管理。

5结语

本文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同时结合线下层面的交流活动,并且配备一系列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工程项目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能够提升知识共享程度,优化对工程项目知识的管理,最终提高团队绩效。后续的研究还将结合知识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完善整个“知识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同时,对于该应用“共享心智模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通过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论证。

作者:刘锐 吕文学 严谦 单位: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第11篇

关键词:X公司;影响;施工质量因素;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griculture, industry after the third largest industry, suppor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ces,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peed. Inferior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result in rework, repair and modification, which not only increases the cost of materials, manpower costs, also caused the increase of consumption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e biggest impact is reduced the service life of buildings, to the people and countries have caused serious losses, greatly hinde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X Company; influence factors;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V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人的控制

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不容易控制,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增强人的岗位技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集团公司应对自身管理队伍、施工人员以及质量检测人员做好质量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及质量管理的水平,以质量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手段,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员工,从上到下进行系统的培训,并配以必要的考核机制、检验机制,根本性的提高质量控制能力。在实施质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执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传授不同的内容

2.材料的质量控制

2.1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原则

公司要求质检员会同监理工程师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进行检验,同时需实验室检测的,一起监督实验员取样,结论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不需实验室复测的材料,质检员会同监理工程师依据材料产品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进行检查,合格后才准予进入操作现场。

2.2工程材料的质量检验方法及深度

常见的检验方法有:

①原料检查。即有关的技术文件和质量保证资料。

②外观检查。对原材料的规格、品种以及外形尺寸等方面进行直观的检验。

③理化检验。利用化学仪器或者聘请有关单位对原材料、设备或者半成品进行化学成分以及机械性能的科学检验。

④无损检查。该检验师利用超声波、X射线以及探伤仪器等对构配件、半成品或者原材料进行相关的损伤检验。X公司在建筑项目施工建设中要灵活的将这些仪器或者方法综合使用,提高检验的科学性以及安全有效性。无损检查的原则及程度使用质检工程师决定的,掌握尺度按以下原则来执行:a.免检b.抽检c.全部检验

3.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

本文说指的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与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有关的技术方案、措施制度、检测体系以及流程等控制。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关系到进度、质量以及成本三大目标的完成与否,也是整个项目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核心。在X公司以往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常常出现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出现拖延的现象,不仅质量受到影响,成本也大幅增加。因此,X公司要着力做好施工方案的制定及审核工作,以往方案的制定都是由技术人员自己编制,闭门造车,有时候欠缺合理性,现在要求由项目经理组织牵头,由技术人员、工长、质检员、安全员、商务经理等多部门联合会商编制,保证了合理性、经济性、可操作性。

4.施工设备的控制

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中,施工机械设备对于工程进度的加快、成本的降低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对于工程质量来说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若在施工阶段的现场条件、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方法等同施工机械设备相互吻合,则对工程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若不吻合,则会大大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需作好机械设备的选择并使之维持在好的工况状态。

5.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地质、水文以及气象等工程技术环境;还有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以及劳动环境等工作管理环境;当然也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力组合以及工作面等劳动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以及应急机制是应对季节性变化对工程质量产生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工程施工设计人员还应对整个工程的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每道工序在不同环境下质量受影响的特点,制定必要的应对措施,保障整个项目的质量处于良性状态。

6.X公司施工质量控制的其它工作

6.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是指以质量控制目标为基础,以一定的标准为基准,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现场质量管理执行的标准一般有两类:一是技术标准,它是企业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另一类是管理标准(或称工作标准)。它是组织和管理现场施工活动的依据。例如施工定额、管理业务程序、管理定额、规章制度等。

X公司在建筑施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材料、机械设备的标准化,还要保证施工操作机施工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对于影响质量的有关因素的评价要以标准作为基础,灵活的进行有效评价及控制。

6.2建立质量检查及信息反馈体系

质量信息是指有关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或者其他技术记录指标等。X公司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达到目标,需要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质量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分析、传递以及处理工作,最后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是整个质量信息的流通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在这个循环中,逐步、逐层的根据质量信息进行质量控制,利用反馈机制找到出现质量问题的工序,进行必要的完善及改进,以此来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

6.3完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X公司需要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责任制,使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工作体系。它包括各级行政领导和技术负责人的责任制、管理部门内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和工人岗位责任制。

6.4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是质量管理大群体的基础,也是职工参加管理和“三结合”攻关解决质量问题,提高企业素质的一种良好形式。QC小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施工班组的工人或职能科室的管理人员组成:二是由工人、技术(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

参考文献:

[1] 吴岳. 建立房地产质量管理综合体系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2] 滕剑敏.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J]. 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06, (5).

第12篇

关键词:施工总承包企业 信息化管理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38-02

一、施工总承包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模式。随着建筑市场运作模式与国际接轨进程的深入,中国承发包模式也逐渐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外,还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模式(EPC/turnkey)、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Design―build,DB)、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BOT)、代建制等。

尽管中国建设主管部门在积极推行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DB)等工程总承包模式。但是工程总承包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施工总承包模式依然是国内建筑市场主要的承发包模式。施工总承包,国际上称为“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d)方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最为常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和采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的项目均采用这种传统模式,中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基本上参照的是世行、亚行和FIDIC的这种传统模式。

二、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需求现状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论” 指出人类的需求遵循某种特定的金字塔层级。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层级中处于低级的需求全部或大体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级的需求才会得到关注。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有的研究人员将企业信息需求分为五个层级:通讯需求、运营需求、分析需求、知识需求和简化需求的金字塔层级。从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基础设施、人员IT技能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和水平等企业现状因素差异,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如:数据处理电子化、信息共享网络化、业务监督信息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软硬件情况。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十五”期间对中国全部二级及其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其结果,中国二级及其以上资质施工企业一人一机占40%,二人一机以上占60%;二级及其以上资质企业尚未连通任何网络的占17%,已经联网的占83%。其中具有局域网的占79.5%,广域网占13.6%,因特网占46.6%,企业间联网的只占6.8%。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的硬件基础环境。另外,在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施工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应用系统建设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3年调查表明,89.3%的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数据库,各类企业都重视财务系统的建设,数值的离差不大;建筑业中53.1%企业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是建筑业的企业在具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上远低于平均水平,已经建立业务应用系统的仅为12.5%,为各行业最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调查样本显示二级及其以上资质企业中67%拥有办公自动化系统,93.2%拥有专业软件,21.6%拥有管理信息系统,30.7%拥有项目管理系统,4.5%拥有决策支持系统,6.8%拥有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3%拥有知识管理系统,6.8%拥有大型数据库系统。尽管由于机构不同,调查样本及问卷的设置等有所不同,使得两家调查结果不太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施工总承包企业中,都在使用专业工具类软件。

3.现状总结。在建设主管部门、学术界、软件开发商等的大力推动和宣传下,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在信息化软硬件、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培训等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己经具备了良好的企业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于其他行业,建成业务应用系统比例很小,构成了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

三、施工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分析

1.工程建设行业本身特点。工程建设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生产周期长的一次性的复杂工程项目,各种计划的准确性差,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突发临时性事件较多,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独特特点较多。所以许多其他行业适用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到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特殊需求,突破其他行业不存在的应用难题。与国际工程行业相比,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许多中国特色,如,监理制、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共存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独特的分部分项概念、形形的地方标准等。所以,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产品也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还必须适应这些中国特色。

2.各企业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性,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需求现状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需要实现企业业务部门和下属项目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网络化、自动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到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定期填报成本、资金、物资、进度、质量安全等业务报表,取代人工纸质报表,满足企业对项目/分公司业务结果进行网络化监管的需要。(2)需要把企业项目管理业务如招投标、合同、物资、机械设备、成本、分包、劳务、质量技术安全等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督处理,建立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3)需要实现原始基础数据自动汇总处理,完成对公司数据的上报;公司领导决策层随时能查看系统自动对项目部原始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形成的各类报表、图表,进行决策支持,纠偏纠错,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对业务处理过程需要设置自动控制,如物资采购进行量价控制、物资出库限额领料、成本核算对比分析控制等,能实现事前、事中控制;实现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闭环管理等。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34 071家施工总承包企业,其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信息化需求也是参差不齐。

3.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项目从投资主体、承发包模式、规模、工期、施工技术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项目自身的管理模式差异也决定着信息化的模式差异,从事不同类型项目施工的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就存在着不同,所以进行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研究和开发建设要重视这种差异,提供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往往具备多项施工资质,从事多种类型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内就存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需求,这进一步要求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要能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模式,满足多样化的信息化需求。

4.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承揽施工项目,必须面对中国各行业各地方都有各自施工标准的现状。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不同行业的各省市的众多版本的企业定额数据库、材料编码库、市场价格库、工程技术资料数据库等,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四、施工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1.建立业务模型、信息化模型。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是开发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现成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可供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目前实践中一般采用实地需求调研,为每家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立业务模型的方法。由于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存在多种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迥异、各地存在多样的地方标准和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等特点,同时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同的独特行业特点,施工总承包企业业务复杂多样。而且系统开发人员往往不熟悉施工企业业务,而施工企业业务人员不了解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建模的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难以保证质量。这就急需建立可供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

2.开发实践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和开发能满足施工总承包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应用系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有大量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相对较少。为检验和进一步完善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理论,同时为其他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需要进行示范性实践应用。

所以,应根据实践构建出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求的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最终走上管理信息化正规道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早生访谈录[J].建筑经济,2003,(3).

[2]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03,(3).

[3]周长标.大型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技术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李政.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5]李建伟,徐伟.土木工程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